×

心理学是最危险的专业,为什么心理学是最危险的专业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4 20:10:51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心理学是最危险的专业

大家都知道警察是很危险的一个职业,那么现在这么心理学专业又成了一个危险专业,原因是什么,它不需要跟匪徒打交道,也不是什么高危行业,怎么就危险了呢?

心理学专业危险的原因 说心理学专业危险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专业一般接触的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这些人会向心理医生倾诉他们的负面情绪,心理医生则需要给他们做开导,同时做出一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但是由于很多病人问题比较严重,所以心理医生也会承受很大心理压力。
久而久之,如果那些心理素质不好的心理医生,本身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自己无法完全消化吸收那些坏情绪,但是又无处发泄,容易憋出病来,也因此容易出问题,所以心理学是比较危险的行业。
其实心理学专业尽管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并不是所有学心理学专业的人都会觉得它危险,只要大家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况且,不仅是心理学专业,其他每行每业也都是有一定潜在风险性的,比如教师行业受到个别家长或学生威胁,医生行业受到患者家属潜在威胁,叫个滴滴也不放心等等。所以只要大家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同时注意提高安全防范意思。
心理学专业好不好 在纠结要不要学心理学专业这个问题上,建议大家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兴趣去学,而不是当做一个专业郑重其事去修。因为学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其实不是特别乐观,毕业一般能去当老师,或者去医院、学校等地方,工作机会不是特别多。
如果在国外,修心理学专业或许能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国外私人心理医生更多,收入也更高,但是在国内这种情况不太受到认可,所以发展前景可能很受限。但是如果特别喜欢心理学专业,也可以去深入了解一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但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有趣,心理学理论知识会多一些。

心理学有哪些危害?

1、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学心理学出来的,除非你学得特别精,特别牛,才比较好找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一般来说,学心理学出来最理想的工作就是心理治疗师。但这是需要经验的,一般人坚持不到那步。不但要专业过硬,人还要非常的聪明。就算你最终成功了,那也不是就圆满了。找不到工作只是女孩学心理学的坏处之一。
2、追不到男朋友
一般在外行人来看,学心理学的女孩都特别聪明,能“洞察人心”。男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大男子主义的,喜欢聪明女生的很少。特别是“洞察人心”这个技能,就能让很多男生望而却步了。所以,女孩子在考虑学心理学之前,一定要清楚女孩学心理学的坏处。
3、不被理解
很多学心理学的人都是不被身边人理解的,因为学心理学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一般人都不同。比如,我们普通人觉得某某不正常,而学心理学的人,以心理层面去理解他,觉得那某某人是正常的,只是因为心理原因什么。那不被理解的就是学心理的人了,女孩学心理学的坏处之一就是不被人理解。
4、异样的眼光
一个女孩子去学心理学,绝对会经常被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根本就不能理解,一个女孩子为什么会去学心理学,甚至可能被人觉得你是心机婊。
5、心理阴暗
在有些人看来,学心理学的人,心理都有一些阴暗。你一个女孩子去学心理学,绝对会有很多人觉得,你本身就心理不正常。
对心理学的认识是:
1、心理学是最接近灵魂的接触,碰触灵魂的方式很多,比如好的绘画、文学、音乐等都可能碰触到我们的灵魂,但那都是单向的,除非极为特殊情况,否则我觉得绝不能让另一个灵魂进入自己的灵魂。
2、催眠是心理学临床的一种极端手段,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传统医学中的手术。可是,随着一些影视剧的不靠谱演绎,导致大多数“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一种极为轻佻的态度看待它。
3、心理问题是一种疾病,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我自己就接触到好几个抑郁症患者,最严重的在几年前自杀,不严重的几次自杀未遂。所以,心理疾病以及心理治疗的危险程度,完全不亚于其他我们所熟知的疾病。
心理学: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工智能,IQ,性格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为什么说学心理学的人可怕

为什么说学心理学的人可怕
  为什么说学心理学的人可怕?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学渐渐的也有些了解,但还是有很多人非常排斥学心理学的,因为他们觉得学心理学的人很怕,那么为什么说学心理学的人可怕呢?
  为什么说学心理学的人可怕1    (1)言论
  言论被设计出来,天生就有很强的传播属性。其利用了人们的各种欲望,在配合上似是而非的逻辑体系,达到影响人们心理的目的。
  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言论是带有明显的心理排他性的,也就是说,只要你相信了,就会不断的收集能证明该理论正确的信息,并变得越来越偏激。
  但是,人处在世界上,其实是无时无刻不被的。想要避免是不可能的,而我们能做的,至少是远离那些明显远离主流价值观,并且会带来后果的言论。
  常见的有“读书无用论”,“过度消费”“暴富”等等。
   (2)沉迷
  心理这个东西,讲的再玄乎,其本质还是要受到生理的影响的。这玩意能轻易的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甚至能改变想法和思维。
  所以,一切你身体无法克服的东西,千万不要指望你能凭借强大的内心去克服。比如说各种能成瘾的东西,包括“”,“酒精”,“药物”,“物欲享受”等等。

  随便说一下,“赌”也一样,其成瘾机制并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在输赢的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大脑内啡肽,这种能让我们感到很爽,并有沉迷效果。
   (3)三观不正的人
  上面两种,其实大部分人都有所防备。但是这个从来没人告诉我们,遇上一个三观不正的人,是有多么可怕。
  有个统计数据:80%的都是熟人作案。而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三观不正的人。他们扭曲的心理,不仅危害自己,还危害他人。
  和控制型人格做朋友,你会慢慢被他控制,连远离都做不到。和冲动型人格做朋友,说不定哪一天就被捅了。和妄想型人格做朋友……
  而为什么我们会和这些人做朋友呢?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心理扭曲的人,往往更容易激起他人的同理心,怜悯和好奇,让善良的人飞蛾扑火。
  结语:人类心理的漏洞实在是太多了。对于我们来说,危险的事物很多。想要健康的生活下去,就要提前发现他们,远离他们,永远不要过度自信。
  为什么说学心理学的人可怕2    学心理学的女人很可怕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人们只觉得“学心理学的女人很可怕”,不觉得“学心理学的男人很可怕”。就像是在说着,女人如果很聪明,对关系很有掌控感,她就变成了恶魔。然而一个男人如果很聪明,对关系有掌控感,那就很正常。
  所以很明显,这个恐惧来自男人,而不是来自女人。因为女人不会因为自己聪明,对关系有掌控感,而觉得自己可怕,觉得自己变成了恶魔。
   学心理学发展前景怎么样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越来越深受社会的重视和需要。
  为给在职人员提供学习研究生课程的机会,各大高校像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部纷纷开设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旨在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不仅在所有师范大学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各种心理学课程、在一些重点师范大学和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设立心理学系,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各种心理学培训班已从学校扩散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
   学心理学的就业方向
  心理学不属于热门专业,并不是每个大学都有该专业,所以如果有兴趣学习该专业,要选择一所名牌大学。
  可以去医院工作。有些医院设有心理科,如果能应聘到医院会是最好的出路。工资待遇较好。
  去心理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一般都是私人设置的,对人的'要求较高,工作比较辛苦,工资根据能力水平而定。
  为什么说学心理学的人可怕3    为什么不建议学心理学
   1、大家对于心理疾病不太重视
  在大部分人眼中,只有身体上的疾病才叫生病,而心理上的疾病则被认为是“想多了”、“太脆弱”。在大众里知道“心理疾病”这个概念的多为年轻人,但很多人知道归知道,在真正面临问题的时候,也并不能及时认识到自己是生病了。
   2、开设学校少
  根据教育部数据,心理学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仅有3500人-4000人,全国开设该专业的的大学也仅有77所,要知道我国共有2700多所普通大学。
   3、薪酬不是很好
  从下图可知,仅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毕业三年内的平均月薪超过8000元,在其他地区6000元附近的都不多,大多数是在4000元左右及以下。
   学心理学好就业吗
  心理学的就业范围还是比较大的,以下将简单列举几个方面,以供参考。
   第一 、去普通高校
  这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去向。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越来越重视的。比如我们动不动就会发现网上有这样的新闻,说哪一个大学的哪个研究生可能在学校里边就自杀了,或者怎么样的。
  去大学任教的话,专科院校需要硕士起步、本科则需要博士以上。

   第二 、就是公务员
  招心理学研究生做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在审问罪犯的时候,如果说你学一些心理学,确实是很有帮助。比如像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都是有可能的去处。
   第三 、就是企业
  心理学主要去企业从事的是猎头,就是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生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同,心理学学生倡导人性化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是有所互补的。
   第四 ,就是相应的医院和诊所
  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滋生的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或者是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
  但是以中国现今对于心理医生的需求,再加上去医院需要有行医执照,所以说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建议各位同学在选择报考专业之前,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清楚。

中国心理学前景如何?我想报心理学专业。。。。。当心理医生久了自己心里也会有病吗?谢谢。

随着大众越来越重视心理问题和健康,前景是好的。我本科心理学才毕业,经历了考研。现在在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做助理类工作。对于你所担心的当心理医生久了自己心里也会有病,这个问题不太懂得怎么回答你,不过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当你自身解决不了的时候会寻求帮助,咨询师是一个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引导她解决问题的角色,无可否认咨询过程中会产生移情,咨询师会遇到自己的瓶颈,但是咨询师也可以寻求自己的督导老师帮助。心理医生是需要自己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和身体。我接触到的心理咨询师他们都比一般人会更包容,接纳,遇到问题也会积极面对解决。
同学你好!
你需要区别一下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
心理学专业的对口职业是心理咨询师而不是心理医生,重点在于咨询。比如学校里的心理咨询老师。
心理医生是在医院精神科工作的,必须是医学院毕业才行。心理学专业是没有资格当心理医生的。
至于你担心的自己心理受患者影响的问题,推荐你看一位女心理医生的博文:
看了网友留言,问是否觉得心理医生是危险的职业.我觉得,如果谈得上是职业的话,一个以心理医生为自己的职业的人,"理所当然地"要具备这个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充分的专业训练,必要的理论知识,足够的作为心理医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如果具备了这些,心理医生就是一个很正常的职业,谈不上"特殊"的危险.
所谓"危险",通常是指,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去从事心理医生这个职业,比如不大懂心理学的人,只是出于热情和好心,就决定去给别人当"心理医生",这个可能时间长了,对精神状态可能产生影响.因为人会对与自己接触的人产生"共情","移情"等等,不会处理这部分内容,给像抑郁症等等的来访者作治疗,时间长了,有可能也会有情绪问题.
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是很棒,很有风范的.他应该能够驾驭各种与职业有关的情况.比如美国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心理医生肖恩,能够代表大多数称职的心理医生的形象.
希望能帮到你!:)
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我是教育学专业,最近也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考试,我觉得未来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有比较广的就业范围!但至于你所担心的会不会自己心理有病,我觉得属于庸人自扰,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有专业的背景知识和职业素养,是不会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
双子,我是心里学者,但并非从业者
不知道你现在对心理这门科学了解多少,我希望能凭借简单的描述,让你对心里学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1.心里学是研究人内心动态的科学,其实在我理解,他更多地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随着心里学的发展,他已经被应用到众多领域
医学界:临床心理学,康复心里学
教育界:教育心理学,青春期心里学
刑侦界:犯罪心理学等等
不会只有心里医生在从事心里工作。
那么,随着我以上的介绍,你是否对你的第一个问题有了一些想法,答案呢?
2.关于心里医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里医生由于工作性质,要常常跟或多或少患有心里疾病的人群打交道,聆听他们的诉说,并加以开导,由此,他们所闻往往是众多负面情绪,说白了,就是都市人群的情感垃圾站,所以,如何去放下这些其他人带给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作为心里医生的必修课,只有修好了这门功课,才能帮助别人,同时保护自己,远离心里疾病。
兴趣最重要,兴趣是你的导师,如果坚定了就去研究吧。心理学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哪怕是在生活中也能探索其中的奥秘,多少心理专家都不是专科出身,加油!
首先告诉你 我是一名男的 ,我可以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心理学的前景特别不错,但是就目前来说,还是不行的,现在的心理学就是一个鸡肋,处于一个瓶颈期,需求量很大,但是专业的却很少。心理医生分两种,一种是医院的那种 一种就是心理咨询师,他们面对的人不太一样。心理医生也有自己的导师,所以自己感觉自己累了 就要休息休息 因为自己接触的都是有问题的 所以特别感性的人就不行了。我在做咨询的时候 一般都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 同情。但是我们就要像面镜子一样,离开了,我们不留下任何阴影,而不是一盆水,谁来了,洗一洗,自己好了走了,时间长了自己变成了一盆脏水,自己心里就有问题了。

原来,心理学也不是万能的!

过年,是休闲放松的时刻。但就是在这个休闲放松的时刻,才更需恰到好处的把握和他人的 相处之道。 与人的相处之道,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中都会碰到的必修课。

不可避免的,我也碰到了,就在过年时!现在想来,我当时在面对他人的私事时,关注的是对错的问题、权力分配的问题。不,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对错的问题,更准确地说是原则和底线的问题。到现在,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和解决办法。但我也在学着转换视角,用李松蔚老师说的关系视角来重新看待整件事。

如果说,过年有什么收获的话,我想就是现在的自己在遇到问题时,会转换思维,寻求解决之道的应变能力了。

李松蔚和崔璀的课,我是在看到撒贝宁和吴小莉的推介后,才点开听的。但能连续听,却是因为他们通过解答用户问题(每个问题十来分钟),两人就此展开探讨,有时崔璀还会表示李博士的观点并没有说服她。而李博士也会在最后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核心知识点。

这种传授知识的形式,有那么点像《论语》中记录的孔子传播知识的模样。脱离了书本的枯燥和高深,场景式教学轻松、自然,尤其是崔璀这个角色的加入,不盲从、不固化,轻盈剔透地换个角度看问题。

听过李松蔚和崔璀的课后,我想我更认同撒贝宁的这句话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课程是有绝对的标准答案,科学永远都是在不断地假设过程中去寻求最新的求证,但是这些课程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发现更多不一样的我们。”

现在再来反思当时的那件事,我想吴小莉说的这句话是对的。“有时,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可能不是过轻了,而是过重了。”

李松蔚和崔璀认为,在两性、职场、亲子、家庭中的关系难题,很多时候分析到最后,其实都是关系问题。

? ? ? ? ? ? ? ? ? ? ? ? § § § §

这里,我分享三个生活中常见的关系难题和李博士的解决之道。他的方法究竟管不管用,那就需要你的智慧了!

难题一:孩子有适应能力吗?

一个妈妈说,孩子不到三岁,吃饭时,需要她追着喂。孩子爸爸就死脑筋、不切实际的非要现在立规矩,不好好吃饭就饿着。为此他们吵了很多架,谁也不能说服谁。

李博士说:

这种理念冲突,不止发生在夫妻之间,其实跟长辈之间也会有。立规矩挺好的呀,孩子本身就是有适应能力的,他这顿没吃饱,以后就会多吃一点呀,就让他自己去适应好了。

崔璀说:

这样想并没有用呀!现实就是他没吃饱就会去吃很多零食,或者是他一喊饿,家里就会有人说,你看你看,就说一顿要喂饱吧!饿着孩子怎么办?然后提早开饭。总之呢,就是达不到效果。

李博士说:

这种情况其实是,爸爸妈妈两个人都在为孩子好,只不过他们看重的东西不一样,他们担心的点不同,那他们做的事情刚好就是相反的。

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好像总觉得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如果我是对的,那你就是错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争一个对错输赢,但这是父母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到的。

我们来换一个角度,换到孩子的立场上看这个问题。对他来说,这两种不同的担心其实都没问题的,他都能适应。妈妈担心饿肚子了,没关系,他会想办法下一顿吃饱点;或者爸爸担心老喂饭,他学不会规矩,其实也没关系,等他进了幼儿园肯定会适应自己吃饭的。

父母的担心其实都没必要,因为孩子的弹性是很大的。

崔璀说:

你这样说,不等于没说吗?但实际上,他们就是会因为这个问题吵架呀!遇到这种情况,总是要听一个人的呀!到底听谁的呢?

李博士说:

首先,请记住我们的观点,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法都对,都有好处,然后也都有一些弊端。但是,孩子都可以适应。

所以,这两种方法不是你死我活的,不是说非得有一个是正确,一个是错误的。它们都对。父母在争论到底要听谁的时,他们不需要考虑说到底对孩子好不好?反正,孩子怎么样都ok。真正要考虑的是, 这里面父母之间的一个权力分配,一家人对育儿理念有分歧,那个理念并不一定是一个对、一个错。 很多人看似是在争对错,其实这两种方法对孩子的影响根本就不大,孩子是在一边看热闹的。父母就是在为了自己的那个权力分配做斗争。

所以, 谁让步?听谁的?或者,我们要怎么才能去合作?这些其实才是真正需要去考虑的。 而不要去考虑说,到底孩子能适应哪种方法?或者什么东西对孩子是唯一正确的一个方式。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合作。 比如说,我们按照时间来分配。从心理学方面,有的时候,我们会给理念很不同的夫妻建议说,周一、周三、周五听爸爸的,周二、周四、周六听妈妈的,这两种方法孩子都可以自己去试一试,去感觉一下,没问题。

崔璀说:

你这样不会让人更焦虑吗?因为有一种主张说,要尽量保持同一种养育方式,否则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规矩到底是什么?他就会很混乱。

李松蔚说:

这个说法才是胡说八道。这个说法,它实际上是小看了孩子的适应能力。

你想怎么可以呢?一家有好几个人,然后大家都要像对暗号一样,非得要把那个养育理念统一下来,然后我们才能去养孩子吗?这不可能的。

我举个例子:很多小孩上了幼儿园以后,都有一个现象——在幼儿园里面周一到周五,他什么都能自己做,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自己吃饭。一回到家里,周六、周日立马什么都做不了,非得是奶奶喂我吃饭,爷爷给我穿鞋。这说明什么?

说明,孩子他知道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则,他就可以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方式。狡猾还是挺狡猾的,但是聪明也就聪明在这。所有的孩子,你看他根本不混乱。他知道,不同的规则在哪里?他知道,在不同的地方要利用这些不同的规则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有的科学养育方法,还让孩子学双语呢?这个时候,它怎么不怕孩子混乱呢?记住,这些理论,它们是为大人服务的,它们不是为了孩子服务的。你说,一个厨房只能有一个女主人。这句话是女主人的需要,它不是客人的需要。客人想要的可能是同时多品尝几个人的手艺才好呢!

关系洞察(核心知识点):

家庭当中,因为育儿理念而产生的冲突比比皆是。但是大多数时候,是标准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两边都打着孩子的名义。

遇到这种问题,我们需要转换这几个角度:

第一,永远记住,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除非真的是原则问题,生死攸关的问题,但这种问题在家庭里真的很少。

第二,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唯一正确的,必须要坚持观点,不能妥协。那你要处理的是你自己的问题,以及跟另一半之间的问题,不要打着孩子的旗号。

第三,不断地提醒自己,孩子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孩子可以适应多种多样的育儿理念。对他来说,不同的观念可以共存,这反而会有好处,因为拓宽了他对环境的认识,他可以从多样的环境当中学到不同的应对策略,来回切换,也会增加他的灵活度。

? ? ? ? ? ? ? ? ? ? ? ? § § § §

难题二: 如何与你的原生家庭和谐相处?

李博士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解读,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 影响 。注意,是 影响 ,不是 决定 。他说,原生家庭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但是它离决定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还差得远。

李博士说:

原生家庭不是一个病态的概念。

的确,成长的环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但这个说法的背后,有一个线性的因果关系,原生家庭是因,我现在这样是果。但是关系当中没有这么单一的因果。

我举个例子:同样是一个家庭,一样的教养方式,哥哥、弟弟好几个孩子长大以后个个都很不一样。但你问是什么让他们成为现在的自己,他们都会说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它经常会限定我们看世界的角度。

比如说,你在一个充满了不安全、混乱的环境里长大,一直是小心翼翼,随时都害怕有危险。那么即使你后来长大了,搬到了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你看周围事物,还是会对那些危险的东西更敏感。因为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一个危险的,必须时刻小心的角度。这是原生家庭给你的一个框架。

但是, 一个人在这个框架当中的时候,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一个框架当中,他以为这就是全部的世界。

所以,我们的口号是: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

我们总在说,原生家庭对我有这个限制,对我有那个限制。但是,如果你能看到这些限制,它们就不是最大的限制了。真正被框架限制住的人,根本就看不到很多东西。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 一旦看到了,我们就有机会做不一样的事。

? ? ? ? ? ? ? ? ? ? ? ? ? § § § §

难题三:看过所有的育儿经还是搞不定孩子怎么办?

一个妈妈说,她上过很多亲子的课程,理论上知道有好多种办法。但真遇到事,哪怕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比如孩子哭了,怎么都哄不住时,她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崔璀说:

李老师,这就是典型的学了很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呀。但,我们还是要帮她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呢?这就是挑战你的时候了。你想想,你能想到的方法,人家都学过,遇到这种学过无数方法,但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情况,你会给她一个什么不一样的建议吗?

李博士说:

对,这是一个超级挑战的问题。我唯一的建议就是 停下来 。每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会去学更多。她学得东西已经够多了,应该停下来。她,这时再去学更多的东西,只会让自己更混乱。

崔璀说:

当我们一旦焦虑了,有用、没用的东西都想抓住,拼命去学。她现在应该停下来,这个建议,我同意。然后,怎么办呢?

李博士说:

然后,就不用我们担心了。她有办法的。

崔璀说:

什么意思呀?她说她不知道怎么办呀?

李博士说:

她说,她不知道怎么办,实际上她用过了很多办法。她说,她的孩子一直哭,她不知道怎么哄,实际上她说这个话的时候,她已经把孩子哄好了。你还记得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吗?—— 永远不要以为别人是没办法的。 你的朋友是一个妈妈,所以,她天生就具有跟孩子连接的能力。她说她没办法,但是她有办法,她正在照顾她的孩子。

崔璀说:

但,你这个话说了等于没说呀!我也知道她肯定有自己的办法照顾孩子。退一万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办法应对任何问题,无外乎就是做得好与不好罢了。但,现在的问题是她不满足呀!她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她现在就是想要更好的办法呀!

李博士说:

你看,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是她想要更好的办法,那我们就去找更好的办法给她,帮她解决问题。可她又说了,她几乎所有的育儿课程都学过。但她现在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们就卡在这了。

因此,我的建议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她现在想要找到更好的办法,是因为她在自我怀疑。这是一种情绪。她可能是在当妈妈的过程当中,积累了一些很挫败的感受。她可能真正需要的是,有人可以看到她的感受,给她一些温暖、支持和力量。其实,这样就够了。

崔璀说:

所以,你的意思是她只是在求安慰吗?我觉得不是呀!当然,她现在很焦虑、压力是很大。我们是可以先看到她的情绪,理解她的压力。但是,她的问题真的是在那里呀!她就是学了很多的东西,一旦遇到具体的生活情境,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呀?那你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去解释这个现象呢?

李博士说:

我想先申明一点,她不是在“求”安慰。她确实是在关注问题,但是,我想补充的是, 问题和情绪不能割裂开。 不是说,她的情绪是一部分,她要抛开这些情绪去学方法。不是这样的。

就比如,孩子总哭这个事。有时候,我们是特别有办法,特别耐心,我们知道该怎么处理;有时候呢,我们就会很烦或者很累,忍不住会发火,没办法处理。你能说这个是方法的问题吗?不是的。因为同一个人,她学的同样多的东西,可是她就是有些时候和另一些时候,她就是不一样的。

我想说的是这个方法里面,其实它本身就包含了我们的情绪。我们对学东西的理解,一直觉得是一个“向外”看的过程。课上讲了很好的方法,书上写了很好的方法,别人用了很好的方法,好像我们光看别人怎么做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很少去观察自己,结果就是像这位朋友一样,方法学过很多,但是没有停下来,耐心地把这些方法跟自己做一个整合。

我建议你下次可以问她,你说‘你不知道怎么办?但你当时是怎么做的?’她可能会说,‘我不知道呀,我什么都没做呀。’她这么说,这都是她的情绪。你接住她的情绪,然后你对她说,‘我觉得你很慌,确实养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但你其实是把你的孩子给哄好了,他现在没有在哭了呀!你是怎么做的?’

慢一点,我们都慢一点,让她去看她自己,而不是去看外界的那些东西。当她开始看她自己时,她就会注意到内心的那个声音说,‘其实,我在以前向外看的过程当中,我心里面就在积攒很多的自我怀疑。’

听到这里的朋友们,你们也回想一下你们自己在看到,别人做得很好的时候,在听到那些很棒的方法的时候,你们会不会也会有一点自我怀疑。那个压力其实挺大的,特别是日积月累下来,就像这个朋友。她其实蛮辛苦的,她一边要工作,一边要当好妈妈。而且,她那个工作的性质就是要反复去接受教育,去接受一些听起来很成功的一些东西。她看到别的妈妈都很成功,很有办法。相比之下,她就显得很笨拙。然后,那个对比一点一滴全都是很细碎的压力。人在高度的那个压力之下,她就不可能很好的发挥她的能力。

所以,我不是没有建议,这就是一个建议呀!孩子哭的时候,如果她处在一个很有压力的状态,她自然是会很烦躁的。她学的越多,她就会越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她越是担心,她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个状态又进一步的验证了她的担心。所以,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这就是我对她的情况的一个解释,情绪在这里面是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的。

崔璀说:

我刚刚听你说了这些,我并没有被看到的感觉。我甚至觉得有一点烦躁欸!

李博士说:

呃,烦躁是为什么?

崔璀说:

我觉得今天讲的东西太空了。说来说去,就是要向内看,就是要理解自己。这有什么用呢?我工作没有做好,我就是需要寻求更多的方法呀!我没有照顾好我的孩子,我就是要寻求更多的方法。我要变得更好,我要解决工作上的这些问题。你一直告诉我,要向内看向内看,向内看完之后呢?她就可以变得更好了吗?我们就能变得更好了吗?我们就能解决那些问题吗?

李博士说:

我确实觉得你在谈到这个部分时,你也是会有一些压力的。我们的目的其实不是让她变得更好,不是让她变好。她也不可能通过我们说几句话就变好。

实际上,我觉得她这是在表达她的情绪。在那个对话当中,我们其实也是去看她的情绪,就像我说的,她一直都在照顾她的孩子。她做的已经很好了,她只是处在自我怀疑里面。

你可能会说,她的这个自我怀疑本身就是个问题呀!我们要帮她解决这个问题,给她一些建议。不是的。她自己就在解决她的问题呀!我的理解,她做的很好了,她现在就是很慌。

你要知道, 每个人最需要的帮助不是去直接帮她解决问题,而是让她的感受被理解、被看见。

崔璀说:

我还是觉得我们这种态度不是很负责吧。我们当然要首先去理解她的情绪,但是我们就不可能说,‘喔,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没有问题,你靠你自己就能解决。’这样说话,就很敷衍呀!我们还是应该给一些具体的建议吧!

李博士说:

你这么说,我想你也确实是想证明一下我们自己。别人遇到问题的时候,特别她还是一个尝试过很多方法的人,这也会勾起我们一点点的企图心,总觉得要给她一点什么不一样的建议或者是动作才好。你让我想一想吧。我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表述方式。

这次的对话,我并没有能够完全的说服崔璀。我的感受是崔璀她也是有压力的,因为那是她很好的朋友。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在做的这个课程它本身的定位好像也受到了一些冲击。

如果,我们是一个单纯提建议的课程的话,就很简单了。我只要说,‘你前面学的方法没有用,是因为你没有听过我们的课嘛。你来,我现在就教给你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独门秘笈,保证你听完之后脱胎换骨。’

可凭良心说,对她来说这只不过是在做跟以前一模一样的事情。我现在真的想给她一些不一样的建议。

关系洞察(核心知识点):

遇到问题马上寻求的是“办法”,未必这个“办法”或者那个“办法”就能解决你的难题。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问题反而迎刃而解。

在此,我很想给一个建议,那就是——

慢下来,在你去支持一个人的时候,她遇到了问题,你要陪她慢下来,你自己也要慢下来。你去理解她面对的这些问题,她的压力其实是蛮大的。她这么辛苦,要对自己好一点。你去陪她吃点好吃的,去放松一下,玩一玩,去给她鼓励和认可。

至于那些问题,她会解决的。对,就是这句话, 她会解决的。

我不知道听到这句话,你会不会在心里翻白眼,觉得今天讲了这么多,最后是一个好像很不负责任的结论;又或者你会觉得,其实这个才是她真正需要的。

如果,你觉得没有给你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我也理解。因为你可能处在特别大的困难和压力下,但是不管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完全失去信心的。

每个人其实都一直在自己的路上,一直在走着。只是有的时候很孤独,所以,需要在你爱的人那里得到一点确认。这是我的想法,不知道会不会对各位有帮助,但我的确是这么想的。

? ? ? ? ? ? ? ? ? ? ? ? § § § §

好了,到这所有的案例都讲完了。说实话,当初我是冲着李松蔚的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这个名号听的这门课程。前两个案例,我是认同的,但第三个他真的没有说服我。

我理解到的李博士的想法是,那位妈妈是太焦虑了,她需要从她身边的人那里得到安慰和力量。她缺乏的是自信和有效沟通,当她没有将自身长期积累的细碎的压力疏导开,她就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但实际上,不是她做的不好,是她的情绪需要一个宣泄的途径。

我能理解李博士想表达的要点,但他好像缺了点教学的能力。他自己明白是怎么回事,但给别人讲不明白;或者说他不太在意别人关注的点,他自己有对专业的坚持是好事,但还是可以给出缓解那位妈妈焦虑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呀!

因为我们都知道,有时候表象问题是A,但真正能解决A这个问题的重要因素可能是C或者D、E、F。李博士只是说那位妈妈,管孩子没有问题,她已经很好了,但她焦虑的问题怎么缓解,他没太重视,也没给出针对那位妈妈的具体方法,只是泛泛而谈的点到为止。

这点我是不认同的。这对第一次听他课的人来说,就会觉得,原来心理学也不是万能的嘛!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呀,就是一些空谈,不太负责任呀!这个对传播他的课程来说,也是无益处的。虽然,我很欣赏李博士的坦诚和对专业的坚守。

也许,这就是 “真的没有什么课程是有绝对的标准答案,科学永远都是在不断地假设过程中去寻求最新的求证,但是这些课程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发现更多不一样的我们。”

难就业的十大垃圾专业

不建议大家报考的难就业的十大垃圾专业有1、生物工程专业;2、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5、市场营销专业;6、应用心理学专业;7、汉语言文学;8、国际经济与贸易;9、哲学;10、历史学
一、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是”四大天坑"——生、化、环、材专业之一,这个专业光靠本科的知识,是没有用的,所以这个专业的本科出路就是考研/保研,但是在研究生阶段也很难做出成绩,所以读博才是出路,但是对于不想搞科研的同学来说,这个专业无异于天坑垃圾专业。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个专业也被叫做环境工程专业,同样是“四大天坑”专业之一,这个专业也是一个只适合科研工作者的专业,这个专业的出路就是升学搞科研或者当老师,但是每年仍然会有大量学生没有升学能力。
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同样的,“四大天坑”专业之一,这个专业相对于前二者,本科可以找到工作,但是去的对口化工厂之类的,都是小型厂房、公司,相对的设施和安全等因素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所以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四、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这样一句话:“贪生莫入斯门,怕死请走旁道”。这句话即点明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危险性,而且这个专业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本科专业几乎不可能有作为。
五、市场营销专业这个专业就业门槛低,所以竞争也异常激烈,而且出来的方向大多是销售方向,所以各位需要仔细斟酌这个专业。
六、应用心理学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中国人是含蓄的,很少会向他人透露心声,所以这个专业目前的就业前景还不是特别好,因为很难让人去承认自己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并且接受治疗。
七、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几乎就是文科生在报志愿时,必选的专业。所以在市场上,对于汉语言专业人才的需求早已经饱和,要是想要出头,就只有去卷,汉语言专业的出路考公、考编制、考教师。但是上岸很难。
八、哲学哲学这个专业非常的小众而且冷门,这个专业最好的出路就是去名校当老师,但是在普通高校中,这个专业是不太受到重视的。
九、国际贸易与经济国贸这个专业是万金油专业,什么都学、但是什么都只学一点。而且现在疫情当下,全球贸易经济受冲击大,所以国贸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不好。
十、历史学该专业的就业面比较窄,毕业不是当老师就是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所以被很多人劝退。

女生学犯罪心理学危险吗

女生学习犯罪心理学有一定的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为女生,在接触犯罪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时,需要面对各种社会的黑暗面和最穷凶极恶的人,这对个人身体安全和心理都是很大的挑战。
2. 由于性别原因,女生在从事犯罪现场勘察和犯罪心理侧写等工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便和挑战。
3. 在学习过程中,犯罪心理学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包括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等,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研究,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
但是,只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女生也可以在犯罪心理学领域取得成功。同时,也可以选择从事一些相关领域的职业,如刑侦警察、私家侦探等。
女生学犯罪心理学没有危险。
女生学犯罪心理学还是不错的,解析如下:
1、首先,一个喜欢犯罪心理的女生肯定很独特,说明逻辑思维能力很好,异于常人。
2、其次,犯罪心理主要针对的是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侧写、刻画、描绘等,给警方提供有利的线索。
3、目前的形式来看,犯罪心理学出来的大部分人从事刑侦警察的职务,也有私家侦探的例子,但是为数不多。
4、女生的话建议可以从事犯罪现场勘察,犯罪心理侧写等脑力劳动大于体力劳动的活。
犯罪心理学介绍:
1、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2、笼统地说,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至今仍莫衷一是。
3、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4、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我儿子想长大后做心理医生或者精神医生,不知道从事这个专业对孩子的心理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吗?

你好。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愿意从自身经验,谈谈看法。
心理助人的工作,如果不是作为职业,一般不具备显著的风险。
但职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确实存在一定的职业风险。甚至在美国,将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与警察职业做比较,认为同样具有高风险性。
具体表现在:
①经常从事临床工作,在心灵、身体上产生的社会隔离。这种隔离感也会影响到婚姻、家庭和与子女的生活。
②持续不断的接触情感伤痛和疾苦所带来的紧张感。接触来访者的创伤经历也可能会对治疗师的心理状况造成持久的影响。创伤意象可能会融入从业者的记忆系统当中。
③ 一些精神问题严重的来访者,如果治疗不慎或者诊断不当,甚至会让心理师暴露在人身安全的威胁之下。
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这种风险。我个人的体会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师,首先要内心健全,其实要懂得调试生活,积极寻求社会系统的支持,还要有专业的素质,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来访者的情况。另外,心理师要积极寻找督导,也就是让更高能力的心理师帮助自身进行调试,并帮助自己提升专业能力。
总体来说,如果热爱这个工作,并心智相对健全,风险并没有那么大。
做心理医生,确实面临着受心理感染的危险,如同外科医生、呼吸科医生等等医生面临细菌感染一样。普通医生,要提高自身免疫力,并且尽量做到隔离病菌。心理医生的方式也是相似,首先要有个强大的内心,才能为患者输出能量,必要时也需要做隔离措施,终止工作脱离环境一段时间。身边有个医生朋友,谁都会踏实很多,心理医生也是一样的,受益最多最大的就是身边的人了。在我看来任何职业都存在职业风险,能认识到风险,采取取舍做出选择才是最关键。
您会因为一定的职业风险就让您的放弃儿子的人生理想吗?
确实会有这样的危险,要有个强大的内心,自己会很好调节自己心理才行
一般不会,心理医生做的是开导工作。保持和家里人的亲近就好
妇产科医生是不是对女人都没有兴趣了呢?嘿嘿,开个形象的小玩笑开头,请别介意。
听描述,你孩子还没上大学,我有个朋友是学心理学的,我对心理学也很有兴趣,而且我们都大学刚毕业,我就说说我的看法。
心理学好多分支的,社区心理学,婚姻心理学,青少年教育的,给小孩子开发智商的,给企业做素质拓展,帮助团队增加凝聚力,克服心理障碍的,甚至做网络游戏的,做广告的,等等。读了心理学也不一定就要做心理医生,心理学就是个基础类学科。
像我的那个朋友,她毕业之后当社工,主要是照顾社区没爸爸妈妈的小孩子,帮助他们克服些心理困难。我平时还是挺喜欢跟她聊天的,她有什么问题也和正常人一样,优缺点都很明显。
你家孩子现在喜欢心理学,就给他买本《心理学与生活》,挺经典的心理学教材,斯坦福大学的教科书,没负面内容,买回来你也可以看看,好对心理学有个全面的认识。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32501/
电视或者街边摊上的书,有些对心理学的描述夸张了。
不知道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其实综合起来,我的建议就是,要想帮助他,请不要道听途说,你自己先客观的了解一下这门科学。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