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特利尔陷阱,花钱最多的奥运会是哪一届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7 11:19:49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蒙特利尔陷阱的介绍

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举行。本届奥运会出现了10多亿美元的巨额亏空,致使该市的纳税人直到20世纪末才还清这笔债务。为了15天的奥运会使该市的纳税人负债20年,人称“蒙特利尔陷阱”。

世界上最赔钱的奥运会

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
难道说是08年奥运会?
人们盛传,全力举办,付出很大!
史上最赔钱的奥运会,举办后负债近10亿美元!
  蒙特利尔吧
  蒙特利尔效应 举办奥运会将带来的巨大经济推动力,已为世界各国所共识。但是在奥运会引入商业化运作之前出现的“蒙特利尔陷阱”让不少城市都望而却步。15天的奥运会,使蒙特利尔居民负债长达30年,使雅典居民承担10年以上的债务。
  据《竞争力》杂志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夫·格兰杰曾尖锐地指出:举办奥运会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有着功在千秋的好处。实际上,举办奥运会有潜在的利益和可能的损失。许多奥运会举办城市都有较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这种损失只有在10年到20年后才能显现,真到判别新建交通体系和城市基础建设的影响和效率时,很多人已经不在其位,因此很少有人顾及长期效应。
  蒙特利尔纳税人的噩梦
  加拿大蒙特利尔体育中心是当地居民永远的骄傲,也成为奥运史上最富象征性和纪念标志之一。但是,这座建筑也是蒙特利尔居民心中抹不掉的苦涩。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被称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蒙特利尔纳税人的噩梦”,亏损达10亿美元以上。15天的奥运会使蒙特利尔负债长达30年。
  蒙特利尔在赢得第21届奥运会的举办权之后,举国欢腾。由此,耗费巨资兴建奥运中心等大型体育设施,导致投入经费多次追加。预算28亿美元的主体育场建筑,结算涨至58亿美元;组织费用原计划为6亿美元,实际用了7.3亿美元。
  此届奥运会后,蒙特利尔公民承担了一个新税种——奥运特别税,而且一交就是30年,直到2006年11月才还完1976年欠下的债务。而此时,体育中心又面临一个新问题:体育场顶棚需要更换,市政当局仍需拿出一笔不小的资金。
  蒙特利尔的遭遇震惊了全世界,以至于产生了一个奥运史上的专业术语——“蒙特利尔陷阱”。此后,举办奥运会赔钱令不少城市对申办奥运会“望而却步”,甚至严重影响了1984年奥运会的申办,原来准备申办的国家纷纷退出行列,竟然出现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申办第23届奥运会的窘境。
  巨额亏损也给蒙特利尔公民留下了长期的心理阴影,市民们不愿再为耗资上千万的体育赛事提供资金。在2005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举办权问题上,因为民众不支持,致使蒙特利尔组委会负责人德罗什压力巨大,于同年2月2日饮弹自杀,他被压垮了。
  继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之后,在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上,为了彰显国力并注重政治意义,前苏联政府耗资90多亿美元进行场馆建设和其他项目投入,由于缺乏相应的商业措施,该届奥运会没有挣回一分钱。而且究竟亏损多少至今仍是“国家机密”。
  幽灵继续盘旋
  “蒙特利尔陷阱效应”的幽灵至今仍在奥运会上空盘旋。在“让百年奥运回家”口号的鼓舞下,雅典承办了“9·11事件”后的第一届奥运会,这是有史以来最昂贵、对安全性要求最苛刻的奥运会。最终,雅典承担了“荣耀、安慰与巨额账单”。
  由于安全费用的大幅上升,加上在筹办前几年浪费了较长时间,雅典组委会为了按期完成场馆施工任务,被迫在最后两年“疯狂提速”,致使实际支出大幅增加。雅典奥运会在安全费用方面的支出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近6倍,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50倍。虽然希腊政府投入到奥运会的预算不断攀升,从23亿欧元增加到57亿欧元,仍无法填补日益失控的开支。雅典奥运会的总开支大约在160亿美元,几乎是预算的3倍。
  雅典奥运会刚刚结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替雅典算了一笔经济账。为了这15天的灿烂,除去商业赞助、门票销售和其他商业活动获得的收入之外,希腊和其他欧盟国家的纳税人还必须承担3亿美元的奥运会组织费用,15亿美元的安全保卫工作费用,70亿美元的其他费用。这接近希腊2003年GDP的5%,平均每个人要负担接近800美元的费用。巨额开支还直接导致希腊政府在2004年的预算赤字高达6.1%,比欧盟规定的最高标准超出两倍还多。
  根据最保守的估计,每个雅典居民至少要为这15天的狂欢承担10年以上的债务。
  北京奥运难说,要观察好几十年才知道后续盈利和损失的多少
  伦敦应该差不多了是未来最赔钱的,经济危机么,伦敦奥委会会长都亲口说过:“早知道(金融危机)就不申办了。”

蒙特利得陷井到洛杉矶盈利,简述奥运商业化的节点变化?500-1000字

#24 你请人写论文啊。10分就搞定呀。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不但在政治上受到众多国家的联合抵制,而且还面临着更严重的困难,当时国际奥委会的经济状况已经十分脆弱。因为从不进行商业运作,仅仅依靠捐赠和少量电视转播费维持日常运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组织仅仅剩下价值200万美元的房产和区区20万美元的流动现金,已别无所有,甚至到了国际奥委会成员的差旅费都无处报销的地步,而举办城市的财务亏损更加可怕。
  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爱尔兰剧作家和电影导演基拉宁在卸任前给萨马兰奇留下了一封绝密信件。信中列举了当时国际奥委会所存在的政治、财务等诸多问题。在这封信的结尾,基拉宁坦诚而悲凉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有时,我在这个职位上感到孤独!”
  197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寻找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的任务由美国最大的猎头公司———科恩·费里体育经纪公司悄悄进行着,他们找到一家旅游公司老板彼得·尤伯罗斯,小心翼翼地询问他:想不想当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尤伯罗斯觉得有些滑稽,就在1年前,当洛杉矶赢得了第23届奥运会的承办权时,他还曾投票强烈反对把纳税人的钱用在奥运会上。现在,居然有人邀请他担任奥组委主席,他立即表示没有兴趣。
  当时的尤伯罗斯是一位百万富翁,经营着北美第二大旅游公司,在全球拥有200多个办事处和1500名员工。虽然候选人有上千人之多,但在猎头公司看来,尤伯罗斯白手起家,自我奋斗,是成就美国梦的典型代表人物,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
  不仅如此,猎头公司还调查到尤伯罗斯有着狂热的体育精神。大学时代,他曾是学校水球队的主要得分手,一度入选国家水球队。可惜他在参加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时落选,与奥运会失之交臂。也许正是因为那次刻骨铭心的遗憾,在朋友不断地劝说下,尤伯罗斯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这个职位。
  当洛杉矶奥组委宣布这项决定时,美国新闻界很有些迷惘,他们不知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是何方神圣。他们查阅了十多年的《洛杉矶时报》,竟然只有一处提到了彼得·尤伯罗斯。
  临危受命出任奥组委主席
  左为1984年时的尤伯罗斯
  生意红火,生活富足的尤伯罗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命运会在42岁这一年,因为奥林匹克而彻底改变。
  主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意味着无上的荣耀,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高昂的代价:1972年,联邦德国承办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耗资10亿美元,所欠债务十几年未能还清;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高达10多亿美元,当时预计那里的市民需要为此纳税到2000年,事实上,纳税直到2006年才宣告结束,这就是著名的“蒙特利尔陷阱”;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花费高达90多亿美元,亏损更是空前。
  一系列财务黑洞,使奥运会成为“金钱的无底洞”、“烧钱的运动会”,甚至是一个恐怖的经济陷阱。
  因此,在1978年5月19日,当洛杉矶第二次赢得了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时,市民丝毫也没有因为得到这个举办权而高兴。他们深知蒙特利尔市民至今还在当奥运会债民的惨痛经历,不愿重蹈覆辙。因此他们坚决反对政府为奥运会动用公共资金,他们不愿为奥运而纳税,而美国法律又禁止政府发行彩票集资,所有可能的财政保障都没有了,洛杉矶奥运会面临被取消的危险。
  就这样,奥林匹克运动一方面还没有完全摆脱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阴影,另一方面又遇上了财政危机。国际奥委会为了能够让奥林匹克运动生存下去,有史以来第一次做出重大让步,同意洛杉矶奥运会经费可以不由主办城市的政府来负担,而改用商业化的手段筹集,决意一下,举世震惊。
  奥运会能卖个好价钱吗?彼得·尤伯罗斯临危受命出任奥组委主席,没有人看好他和洛杉矶奥运会的前途,有人说这将是唐吉诃德与风车作战的重演。
  负责申奥的奥委会负责人把一个装着满满文件的鞋盒和一把办公室钥匙交给尤伯罗斯时,只留下了一句“祝你好运”,随即便扬长而去。
  打开鞋盒,等待尤伯罗斯的第一个所谓“惊喜”,就是一份申奥时30万美元的负债清单。办公室的钥匙也没用,因为房东认为疯狂的奥运会是一场闹剧,故意把门锁撬坏以示抗议。
  创造奥运史上不朽神话
  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
  洛杉矶奥运会会场
  他上任后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卖掉自己亲手创建的旅游公司,背水一战。但是要想确保洛杉矶奥运会能够顺利举办,他至少还需要4到5亿美元,这些钱究竟该从何处筹集呢?只剩下了一条路,那就是商业化的运作办法:销售门票、电视转播权和寻求商业赞助。
  门票销售是历届奥运会的主要盈利手段之一,业余运动员的经历使得尤伯罗斯了解美国体育迷的心理。于是,他首先大幅度提高奥运会门票价格,这反而造成了门庭若市的抢购局面,一票难求的势头持续了洛杉矶的整个夏天。奥运会每张门票的平均价格达到32美元,总收入1.23亿美元,大大高于往届。
  此外,尤伯罗斯还首度采用了招标的办法出售奥运会电视转播权,这引发了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及全国广播公司展开激烈的价格战。最后,美国广播公司以2.25亿美元获胜。之后,尤伯罗斯还将转播权分别卖到欧洲和澳大利亚,总进账2.87亿美元,这是以往电视转播权卖价最高纪录的3倍之多。
  总结往届奥运会亏损的教训,尤伯罗斯还发现,在洛杉矶之前的奥运会,如蒙特利尔、墨西哥城和莫斯科等,都选择了很多赞助商,而赞助商之间毫无竞争。所以他决定只选择少量的赞助商,把赞助费的底线顶得很高,从中获得巨额赞助费。
  经过一番研究,尤伯罗斯决定放长线钓大鱼。他分别找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行谈判。这两家世界饮料巨无霸都清楚,奥运会就是他们销售的狂欢节,他们的竞争比金牌争夺更为激烈。百事可乐1980年在莫斯科奥运会花大本钱占了上风,打开了苏联市场,而可口可乐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他们决定不给百事可乐任何机会,向尤伯罗斯报出了1300万美元的赞助价格,成为饮料行业的独家赞助商。
  接着,尤伯罗斯又点燃了胶卷行业的战火。他亲自找到柯达公司寻求赞助,然而当时的柯达公司显然缺乏远见,仅仅出价100万美元。而日本富士公司当机立断,以700万美元签下胶卷独家赞助权。等到柯达公司醒悟时,绿色的富士胶卷已席卷美国市场,柯达公司后悔不已,然而为时已晚,之后它做了几倍的努力还远不及富士公司获得赞助的效果。
  就这样,本届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共收到30家企业总计3.85亿美元的赞助,而上届莫斯科奥运会赞助商多达381家,总赞助却仅为900万美元,还不如本届可口可乐一家的赞助费。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令人震惊,尤伯罗斯居然要把神圣的奥运火炬接力也变成赚钱的生意。商人的直觉告诉他:每一个参加奥运火炬接力的人都会把它作为一生的荣耀,肯定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获取。于是,他标新立异地以3000美元为价码,按照公里数销售火炬接力名额,这使得尤伯罗斯陷入一片指责声中。直到尤伯罗斯承诺会将筹集到的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奥林匹克事业时,萨马兰奇表示支持并自费购买了第一棒。就这样,销售火炬接力的公里权又为奥组委筹集了4000万美元。
  此时,洛杉矶奥组委的收入加起来已经超过8亿美元,比原先预计的超出一倍还多,洛杉矶奥运会输血计划漂亮地完成了。尤伯罗斯凭借着天才的经营头脑,将奥运会和商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事后,有一位记者这样写道:“虽然运动员的比赛还没有开始,但第一枚金牌已经诞生,彼得·尤伯罗斯当之无愧。”
  后来,国际奥委会果真给尤伯罗斯颁发了一枚奥林匹克金质勋章,以表彰他给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带来的生机。尤伯罗斯本人也因为他所创造的神话而获得了“奥运商业之父”的美誉。
  1984年8月12日,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一片欢呼声中落幕。本届奥运会为洛杉矶留下了这样一份清单:实现盈利2.5亿美元,同时促使加州房地产市场逆势上扬,对这一地区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贡献高达33亿美元。从此以后,奥运会不再是赔钱的陷阱,而更多的是考验一座城市的经营智慧和创新才能。

花钱最多的奥运会是哪一届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但反恐一项就花了16亿美金,哎呀,烧钱啊!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各个项目上超支36亿美元,而最初预计只花费17亿美元。总的支出将达到72亿美元,远远高出最初的预算56亿美元,奥运会结束后,雅典奥运的花费实际达到117亿美元。是历史上最“贵”的一届奥运会。
29届
中国第一届奥运会
历年奥运会理财盈亏统计
那么本世纪的几届著名奥运会耗资多少?为什么各国会争相举办?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资金投入是多少呢?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没有几个能走出赔钱的怪圈,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由于管理不善,这届奥运会工程费用一再追加,原计划28亿美元的主体育场竟耗资58亿美元之巨,组织费用也从原计划的6亿美元涨到实际的7.3亿美元。这使得蒙特利尔奥运会欠下了20亿美元的巨债,15天的奥运会使蒙特利尔负债长达20年,人称“蒙特利尔陷阱”。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在1974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在莫斯科举办奥运会后,前苏联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耗资90多亿美元,最终没有挣回一分钱。究竟亏损多少,至今仍是一个谜。此后,办奥运赔钱令不少城市对申办奥运会“望而却步”,甚至竟出现过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申办第23届奥运会的窘境。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这是一次首次由民间私人主办的奥运会,并且改变了以往亏损的局面。原计划耗资5亿美元,通过出售电视广播权获得3.6亿美元的资金,从此,广播电视台免费转播体育比赛的惯例被打破。主办人尤伯罗斯又通过发行25种纪念币和2000张赞助券,集资近1亿美元。据1984年12月19日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公告,本届盈利2.5亿美元。
1988年汉城奥运会:这次奥运会精打细算,充分利用了原有旧场馆18座,新建场馆仅16座。组委会用于直接投资仅10亿美元,政府拨出20亿美元,全部成本为40亿美元。组委会通过企业赞助、出卖电视权(约4亿美元)等途径,使这届奥运会盈利3亿美元,开创了官办奥运会盈利纪录。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总投资为96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上届汉城奥运会,就连奥运史上花钱最多的莫斯科那届也有所不及。不过这些资金中的绝大部分都用于市政建设上,盈利500万。但据巴塞罗那一些报纸披露,那届奥运会不仅没有盈余,且亏损2.2亿美元。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盈利1000万美元。此次极具商业性的奥运会耗资巨大,逾17亿美元。这些费用主要来自出售电视转播权、赞助商的赞助以及发售纪念品,结果使大型广告及商品宣传遍布比赛场地。亚特兰大市中心的每一寸土地都明码标价,可口可乐、IBM、耐克等等商标随处可见。
2000年悉尼奥运会:收入达到17.56亿美元,比7年前悉尼获得奥运会主办权时的预计高出了80%。悉尼组委会最初预计出售转播权可得4.88亿美元,但实际收入竟达到7.98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5.68亿美元。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各个项目上超支36亿美元,而最初预计只花费17亿美元。总的支出将达到72亿美元,远远高出最初的预算56亿美元,奥运会结束后,雅典奥运的花费实际达到117亿美元。是历史上最“贵”的一届奥运会。

蒙特利尔陷阱用英文怎么说?

Trap of Montreal
Montreal trap

奥运会是否应该被商业操作?Should the Olympic Games be commercialized?

47
由于楼主是为了辩论,因此句子弄得短促一点以便在辩论的时候获得气势磅礴的效果,呵呵。
Should the Olympic Games be commercialized?
My view is that the Olympics Games should not be commercialized.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we are living in a commercialized society, and many events, including sports events, are sponsored by commercial entities. However, my dear colleagues, this should not be the reason for a commercialized Olympics.
First of all, the Olympic Games are not held not for money but for friendship and harmony of mankind. As we all know, the first Olympics was held in ancient Greek to call upon all people to stop fighting and to make fun together. It will be an insult to the sprit of Olympics if every single game is controlled by financial power instead of human hearts. Just ask the Olympics committee members, are they pursuing money from Olympics? If the answer is no, then why we should use commercial means to pursue a not-so-commercial end?
Secondly, commercialized operation will do no good to the games. As we all kn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Beijing government have spent lots of money, well, tax payers’ money, on the upcoming 2008 Olympics. Commercialize the game will be changing this international gala into a profit-seeking opportunity for a handful of companies. Who should have the power to sacrifice public interest for sake of the profit of a small number of companies? Dear colleagues, please consider this.
Thirdly, commercialized operation is not good for audience. All right, my dear friend, can you tell me, as one of the millions of TV watchers, you prefer the wonderful games or the endless TV advertisement? I believe you will choose the game instead of the commercial. Therefore, why you would like the games being controlled or interrupted by commercial ads?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games will be nightmare, and at least a huge disappointment, for millions of TV audience who are eagerly waiting for greatest sports event that we ever had!
Fourthly, the experience of commercial operation of Olympics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not necessarily the only accept way of holding a successful Olympics. Remember, even in the modern Olympic history, commercialization is still a foreign word for Olympics until 1980s! Why shall we give up the very best traditional to cat copy the ugly, vulgar and annoying commercial operation?
In conclusion, ladies and gentlemen, Olympics is not only a sports event but also a great chance to show the nobleness of mankind, the friendship of all people, the pursuit of health and happiness. The modern society is indeed being increasingly controlled by commercial power, but the Olympics will show that there will some places that money cannot gain full control. That’s another great value of Olympics!
ddd
it's a commercial society...so the question "should it be commercialised" itself is out of the question...you buy books but you still get knowledge...you buy tickets but you still get the "olympic spirit"...so good luck on your side...
法国世界杯过后经济立马转好,同样的事例在葡萄牙举办的欧洲足球锦标赛后出现.当地旅游事业空前发展....
北京2008应该会大赚一笔!
现在的竞技体育不可能跟商业无关.
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该给中国和我国体育留下什么“遗产”或者说是“财富”,这是我们在申办阶段就经常放在口边的话。在硬件方面的“遗产”,北京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已经有不少计划,而且也做了不少的事情。我想说的是在精神方面能留下什么样的“遗产”。人们已经总结了青藏铁路建设成功的精神,我们体育界也有女排拼搏精神在内的各种体育精神。精神建设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和北京市市民素质全面提升的组成部分,北京奥运精神也应该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中能起促进作用的一个方面。我们不可忽视这方面的考虑。“人文奥运”的理念应是北京奥运的一个亮点。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在学术上的讨论已经不少了,是不是可以开始落实了,在落实中其精华之处自然会展现出来。
奥运会不应该被商业操作否则就像洛山脊一样啦.
  2008年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了,我们似乎也是胸有成竹,国际奥委会对我们的准备工作赞扬很多,世界上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期望似乎不断升高,我们自己在想象当中,究竟
  能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什么样子,好像也还不完全清楚。然而,如果问一下,一个成功的奥运会,可以用哪些标准衡量,国际上缺乏统一的说法,只有起码的要求。如何评说奥运会,也许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过去几届奥运会的情况看,奥运会刚结束时,各方面评论很多,也不一致。随着时间的流逝,结论经过筛选、提炼,反而逐渐统一起来,我试举几例: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原来人们视为典范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已开始被人淡忘。据说这个曾经使世界感叹的综合性体育设施已经准备拆改重建了。人们记得的只是恐怖分子对以色列运动员的血腥袭击惨案。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好的记忆也被淡忘,人们经常说及的是“蒙特利尔陷阱”,欠下的账现在才刚还清。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人们会说两大阵营的冷战造成了空前的抵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虽然也有1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抵制,但尤布罗斯的商业操作创造了奥运会盈利的先例。1988年汉城奥运会,一反商业操作模式,完全由韩国中央政府操办,韩国在奥运会后外交上的突破,经济上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人们一致的结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飞箭点燃奥运圣火以及巴塞罗那市及西班牙东部海岸的新发展,让西班牙人民至今享受其成果。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虽然也是民间主办市场操作,但是并没有得到洛杉矶式的好评,反而落个“过度商业化”的不佳名声。2000年悉尼奥运会,尽管在开始前危机重重,经费短缺,最后地方政府不得不直接介入,然而这些大家都忘怀了,绿色奥运,近乎完美的组织工作都是“公论”。澳大利亚人一下子成了奥运专家。2004年雅典奥运会,人们乐道的是其独具风格的开幕式。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前一个月,世界上还是一片怀疑之声,最后却没有人觉得它不好。历史经验证明,每届奥运会最后留在人们历史记忆中的也就是那么几件事,那么几个说法,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我觉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恐怕也会是这样。
  2001年,北京在申办奥运会的时候提出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这个口号的重点在“新北京”上。新奥运是我们的主观愿望,因为实际主办者是国际奥委会,新不新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申办成功后,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奥运会应该一届比一届办得更好,因为这样才能显示出奥运会的无比生命力。国际奥委会执委海伯路先生不久前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还提出:“期望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一次历届最好的运动会”。但是,最好的奥运会是怎么样的还没有完全客观的标准,而且各主办国的国情不同,难以完全类比,所以后来我们把目标修改为“高水平、有特色”是有道理的。“高水平”是就国际标准要求而言,因为我们与国际奥委会签定了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合同。城市合同中对组委会有整套的要求。按要求高质量地履约,再加上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我看就可以说是高水平了。“有特色”,我理解主要是体现中国的特色。特色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个方面参加者的不同要求,我们要考虑得更细,以便更能体现出对各国运动员和来宾们的人文关怀,这就是我们“人文奥运”的理念。二是充分向他们展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就,展示中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的精华,展示我国理念中的人文精神,展示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的融合与和谐。“高水平”是落实国际奥委会对举办奥运会的各种要求。“有特色”更偏重于我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贯彻。两个方面加在一起就是中国、北京对奥林匹克运动在新世纪中所作出的贡献。这也是“新奥运”的一种体现。
  至于“节约办奥运”的思想,我理解是我们在实现“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目标时应始终落实的一种工作指导思想。“高水平、有特色”并不意味着铺张浪费,一味追求富丽堂皇有气派,“科技奥运”也不意味着非要进口世界上所谓最先进的,但是北京奥运会上也不完全用得上那些最高新的技术和产品。我理解“节约办奥运”既包括要节约本国的各种资源,也包括最充分地利用我国的、可以和可能替代国外进口的技术和产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该给世界留下什么值得人们永远回味的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呢?这当然不能由我们强加,而是由世界来进行选择。我们提供和呈现哪些东西供人家选择,则是我们要考虑的事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该给中国和我国体育留下什么“遗产”或者说是“财富”,这是我们在申办阶段就经常放在口边的话。在硬件方面的“遗产”,北京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已经有不少计划,而且也做了不少的事情。我想说的是在精神方面能留下什么样的“遗产”。人们已经总结了青藏铁路建设成功的精神,我们体育界也有女排拼搏精神在内的各种体育精神。精神建设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和北京市市民素质全面提升的组成部分,北京奥运精神也应该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中能起促进作用的一个方面。我们不可忽视这方面的考虑。“人文奥运”的理念应是北京奥运的一个亮点。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在学术上的讨论已经不少了,是不是可以开始落实了,在落实中其精华之处自然会展现出来。

奥运问题

奥运会会徽是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各主办国设计的会徽,未经奥运会组委会同意,不得用于广告和商业服务。这一规定保证了奥运会会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自1896年雅典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均有会徽设计。1988年汉城奥运会会徽,由蓝、红、黄3种颜色,代表天、地、人"三元一体"的哲学含义。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上半部由一点和两个弯曲的线条组成,颜色是蓝、黄、红三色。蓝为蔚蓝的地中海,黄是常年普照西班牙大地的太阳,而红则是血气方刚的生命。图案代表巴塞罗那悠久的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命活力。一点两线既象征大地、天空,又构成一个人的运动状态,似跑似跳, 象征巴塞罗那人积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的意识。同时,这个图案还可理解为巴塞罗那人正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各大洲的客人。
冬季奥运会同样设计自己的会徽。这些会徽多以奥林匹克林旗或举办国奥委会会旗为背景,并配以冬季景色或冬季项目图案,极具特色。如1968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举行的第10届冬季奥运会的会徽,背景是冬季奥运会会旗,中央是一朵洁白的雪花,雪花周围是3朵玫瑰, 象征着这里的工业、文化教育、旅游和冬季运动。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不久前刚刚推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具有如下特点:
1.会徽设计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该作品传达和代表了四层信息和涵义:
(1)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2) 红色。选用中国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图案基准颜色。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还是我国国旗的颜色,代表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标志的主体颜色为红色,具有代表国家、代表喜庆、代表传统文化的特点。
(3)中国北京,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作品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的表达出北京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出奥林匹克的理念和精神。作品内涵丰富,表明中国北京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人民的姿态。
(4)冲刺极限,创造辉煌,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强调以运动员为核心,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正体现了这一原则。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并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
2.会徽的字体设计采用了中国毛笔字汉简的风格,设计独特。
会徽作品“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字体采用了汉简(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汉简中的笔划和韵味有机的融入到“BEIJING 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不仅符合市场开发目的,同时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与标准字体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3.会徽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
经过专家反复推敲、修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作为主体的中国印、“汉简体”“Beijing 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以及比例关系方面特别是中国印部分,已近完美。与此同时,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依然比例合理,不失协调。
还是全中国人民举国同庆的日子/。也是让中国人知道外国是怎么看不起中国的事情。
欢乐奥运。
一次令人刻骨铭心的伟大盛举
一次宣传奥运精神的文化传播
一次文化反省的良机
一次国民素质的锤炼
一次社会风气的洗礼
还是一次发扬中国的机会,更是一次发扬和谐的机会。
还是全中国人民举国同庆的日子
奥运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参与最广泛的体育盛会,已经不仅影响到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等产业的发展,而是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对一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城市举办奥运会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奥运期间各举办国经济都处于景气高位,奥运对经济的拉动在奥运举办前两年达到高峰。北京奥运,举办城市受益较大,总体经济受益有限。奥运对行业的提升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交通通讯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
北京奥运会将显著拉动北京GDP增长,在2003~2007年间,年均拉动北京市GDP提高约2.3个百分点,在2008年拉动效应达到顶峰。我们认为八大领域,包括旅游、商业、地产、建筑、交通、体育、科技信息等,将在北京奥运经济中得到显著发展机遇;同时,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平台,我国的一些品牌将得到价值的提升。
按照各国奥运会期间的股市表现,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在2008年之前可以维持的高增长态势,我们认为作为主题鲜明的北京奥运板块还将具有显著的上涨空间,仍可以作为未来的重点投资方向。
在投资策略上,我们建议初期以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建材、房地产、信息技术为重点,在明年则重点转向消费型行业,商业、旅游、食品饮料、奥运相关业务等。从总体风险较小的角度,奥运主题下的投资组合应该以信息、商业、酒店旅游等偏重服务的股票为主。随着奥运举办日的临近,则逐步减少主题配置,以规避奥运主题投资的系统性风险。
我们给出北京奥运的三种类型的组合,一是偏重于初期固定投资受益的投资品组合,重点推荐北京城建、长江精工、歌华有线;二是偏重于举办期受益的消费与服务的消费品组合,重点推荐中青旅、首旅股份、王府井;三是受益于奥运会的品牌提升的投资组合,建议关注在奥运中亮相的华帝股份、燕京啤酒、伊利股份三公司。
奥运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参与最广泛的体育盛会,已经不仅影响到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等产业的发展,而是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对一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各国对奥运会举办权的竞争十分激烈,而一旦取得举办权,则充分利用该契机,一方面利用奥运会的大舞台,向世界展示自己在经济、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则利用举办奥运会带来的强大需求,努力拉动本地区、本国经济的增长,推动其经济跃上新的发展水平。
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的奥运会举办权,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信息产业、体育产业、传媒广告、环境保护、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多行业的发展,并拉动周边经济圈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过程中,与奥运主题相关的行业与上市公司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从而为股票市场投资带来重大的投资机会。为更好地认识奥运经济和把握北京奥运下的投资策略,我们结合多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经验,给出北京奥运下的投资策略专题分析。
1 奥运经济与基本特征
1.1 什么是奥运经济
奥运经济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创造的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从而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并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阶段性经济发展加速的经济现象。
奥运经济可以分为直接奥运经济和间接奥运经济两大部分,直接奥运经济是为举办奥运会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和围绕开发奥运资源而进行的经济活动;间接奥运经济指除直接奥运经济外,在奥运会举办的全过程中,能够引起举办城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指标发生改变的活动。 具体包括:直接奥运经济:1、直接为举办奥运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如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的投资及投资拉动等;2、围绕开发奥运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如奥运会市场开发的各项内容,主要由赞助计划、特许计划组成,包括电视转播权的销售收入、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各行业专有赞助商的赞助等; 间接奥运经济:主办城市借奥运契机,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城市建设的各种经济活动,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素质提高、生态环境改善、新增长点和新产业的培养等。
1.2 奥运经济的阶段特征
从成功申办到正式举办以至奥运会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效应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国际上通常定为10~12年。
奥运经济一般分为前奥运阶段、奥运阶段和后奥运阶段三个阶段,各阶段呈现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
一个奥运经济分为三个阶段,奥运筹备建设期(2001-2007年)、奥运举办期(2008年)和奥运会后期(2009-2010年)。各个阶段奥运经济的主要表现特征为:
(1)在奥运会筹备期,奥运经济主要通过奥运投资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奥运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指直接用于奥运比赛场馆建设及相关设施的投资,主要包括比赛场馆、运动员村、记者村、传媒通讯设施。间接投资主要是指即便不举办奥运会也需要的,但因为奥运会而提前或加大力度进行的投资。这些投资包括改善道路、机场、地铁等交通项目投资,水、电、热、气等市政建设项目,还有污染控制、治理污染、绿化等环保费用。奥运投资将主要带动北京市的建筑、建材行业、通讯业、环保产业、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并通过传导效应和辐射效应波及上下游相关产业和国内其他地区。
(2)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外部有效需求增加将带动经济。这些外部有效需求包括:国内外旅客在举办奥运会前和奥运举办期间,以奥运为目的前往中国和北京,并由此引发的各项经济、消费活动。这些将为中国和北京市增加额外消费需求,这些消费需求将集中在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卫生体育业、社会服务业、商业、餐饮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等领域。可以认为,奥运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种外部有效需求而进行的先行投资,以此来增加其有效供给。
(3)奥运会举办后期,由于奥运会提升了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知名度,并使举办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基础软、硬件设施跃上新的台阶,这为奥运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和后续旅游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不同地区,奥运经济所产生作用的强度也不一样。对北京而言,由于大部分奥运投资及主要奥运赛事都集中在此,因此奥运对北京地区的经济促进作用将是直接且明显的,而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而言,将更多地通过奥运投资而扩大的市场需求,间接地分享奥运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2 多届奥运会的历史经验
奥运经济的概念源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美国商业奇才尤伯罗斯创造性地将奥运和商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当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在此之前的奥运均以赔钱收场,尤其是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15天的奥运会使蒙特利尔市负债长达20年,被称为“蒙特利尔陷阱”。自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奥运经济的概念开始出现,奥运会也给举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2.1 日本东京奥运会(1964)
日本作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力窘迫,民不聊生。正由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日本政府把举办奥运会作为国家事业,纳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政府投入巨资,进行大规模的公共事业建设,这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运输、通讯等行业的高速发展,造就了被称为 “东京奥林匹克景气”的经济繁荣。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在1967年超过英法,1968年超过西德,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1.1 东京奥运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日本为准备东京奥动会而投入的资金是当时奥林匹克历史上最高的,如果把所有相关事业的投资均计算在内的话,高达1兆日元,按当时1美元折合360日元的汇率,约合30亿美元。这当中比赛设施和奥运村投资160亿日元,运营费60亿日元,道路及其它825亿日元,这几项总计约1000亿日元,其余是为突击完成东海道新干线、首都高速公路、东京高架单轨电力、东京地铁及交通网的整备而投入的。
2.1.2 东京奥运对日本不同行业的影响
奥运会相关投资在不同的行业带来的生产及就业效果是不同的。我们以下分析的是1964年奥运投资对日本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就生产效果而言,服务业投资带来的生产总值增量最多,占各相关产业生产总值增量总和的45.2%,其次是建筑业占21%,运输通信业占19.4%,制造业最少,为14.4%。从就业效果看,制造业就业人口增量最多,占相关产业人口总增量的32.3%,建筑业和运输通信业持平,增加了18万人,占27.7%。而服务业的就业效果为12.3%。
深入的分析,由于在奥运会举办当年,国内外旅客集中进入奥运举办国,服务业前期的投入得到集中释放,因此在当年生产总值增量中占比最大。同样的,由于建筑业项目集中竣工和运输通信业全力服务奥运,两者贡献度合计也占到40%。而相对来讲,制造业产值的增加分布在奥运周期多年内体现,所以在奥运举办当年占比较小。
2.2 韩国汉城奥运会(1988)
1988年汉城奥运会,使韩国完成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过程。 据韩国官方统计,1981-1988年七年中,奥运工程使韩国就业人数增加了33.6万人,筹备奥运会共带来了相当于70亿美元的生产诱发效果和2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诱发效果,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2.4%,1985-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一举跃入亚洲四小龙行列,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88年汉城奥运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景气,被称之为“奥林匹克生产效应”。
2.2.1 汉城奥运对韩国经济的影响
汉城奥运会相关产业的投资从1982年开始启动。1982年奥运会及其相关投资额不超过国内投资总额的0.3%,后来逐渐增加,1985年达到了4,773亿韩元(按1美元折合1,300韩元计算,约合3.7亿美元),占当时韩国国内总投资的2.1%。
1982-1988年间,奥运共投资23,826亿韩元,带动生产总值增加47,504亿韩元,投资乘数近似1.7。而1982-1988年韩国国内总投资1,555,930亿韩元,奥运投资占总投资的1.5%。
以上投资带来的直接效果是:1982-1988年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于1982-1988年间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4%;同时,奥运会相关产业的投资直接增加的就业机会在1982-1988年间达到33.6万个,1988年底,就业增量占韩国产业雇用人数的0.5%。
2.2.2 汉城奥运对韩国不同行业的影响
奥运会相关产业投资所导致的生产、所得及就业效果从行业分布来看具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分析的是1982-1988年间,奥运投资对韩国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就生产效果而言,制造业带来的生产总值增量最多,为16,483亿韩元,占35%;其次是建筑业占33%,服务业占20%。从就业效果来看,服务业就业人口增量最多,为15万人,占相关产业人口总增量的45.8%,建筑业和制造业其次,分别占28%和16%。我们观察到,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里,即从奥运相关投资开始至奥运结束,由投资引发的行业生产值的增加分布得较为平均,制造业、建筑业贡献最多,合计占到生产总值增量的68%,服务业略少一些。
2.3 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
2000年悉尼奥运会被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为“最好的一届奥运会”, 为澳大利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更为重要的事,悉尼通过筹办奥运会,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交通、旅游、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大大提升了悉尼城市的知名度,提高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2.3.1 悉尼奥运对澳大利亚经济的影响
据澳大利亚旅游者委员会统计,悉尼奥运会所诱发的旅游者,1997年到2004年总共达到200万人,澳大利亚获得近百亿美元的受益。另据澳大利亚地区经济分析中心介绍,悉尼奥运会为澳大利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带来65亿澳元的经济活动,其中,悉尼所在新南威尔士州就占了51亿澳元。从1993年至2004年,该州因奥运会而得到的经济效益预计可达31亿美元。澳大利亚从1993年至1999年GDP平均增长率为4.7%, 超过一般发达国家的增长水平。
在悉尼奥运前的准备阶段(1994-1999年),悉尼奥运主要是通过拉动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其中对新南威尔士也就是悉尼所在州的拉动作用要明显大于澳大利亚全国,澳大利亚0.17%的增长大部分是由新南威尔士的0.4%的增长所贡献的。在奥运当年(2000年),经济加快发展更多是受到出口提升的拉动,这里出口的大幅增加主要是电视转播权的出售和针对外国游客的旅游出口。而在后奥运阶段,奥运对经济各项指标的拉动明显趋缓,一些指标甚至还出现一些下降。
由于奥运本身受区域的限制,对举办奥运的城市地区的经济拉动要远大于对整个国家总体经济的拉动。日本和韩国举办奥运对整个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是由于两国举办奥运时经济规模都较小,而且东京和汉城在经济中又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日本针对全国的交通网建设和韩国针对汉城的建设都很大程度上使全国受益。而国土较为辽阔、经济区域更为分散的澳大利亚受区域性的投资拉动相对要小很多,我们认为中国总体经济受益北京奥运会将更多与澳大利亚相似。
2.3.2 悉尼奥运对行业的影响
悉尼奥运对行业的提升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交通和运输业以及私人服务业三个行业上。在悉尼奥运前,奥运对澳大利亚行业带动最大的是建筑业,主要是奥运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是服务和运输通讯业,主要是为外国游客在本国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在奥运当年,建筑、运输通讯、服务再上一个台阶,其中服务增长最快,主要是受大量游客参加奥运活动的需求刺激。而奥运结束后,各个行业受奥运影响大幅放缓,其中建筑业下降最快,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是唯一奥运会后继续受到正面刺激的行业。
2.4 希腊雅典奥运会
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契机, 希腊政府采取欧盟投资贷款等多种形式, 融资约153亿美元, 投入雅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使雅典城市面貌得到很大改观。 其中包括拓展和改造希腊境内贯穿东西南北两条高速公路; 建造雅典市新机场—Venizelos机场; 完善和改造了雅典市和萨洛尼卡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新建雅典市和萨洛尼卡市的地铁工程; 加快雅典市周围主要干道的整修和改造,改造以雅典卫城为中心建设面积为689公顷的古希腊人文景观公园等。
同时,筹办奥运会拉动雅典甚至希腊的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促进与奥运密切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通过筹办奥运会,希腊多年停滞不前的经济已有所恢复,雅典经济实力大幅上升,许多重要产业将得到发展,其中建筑业、旅游业、制造业和电讯业尤为突出。 希腊经济受奥运会的影响在奥运前两年达到高峰,主要由于奥运投资集中在这三年支出以及私人部门投资和赞助商的赞助。在奥运当年,外国游客的进入使旅游业作为出口的重要部分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奥运前希腊旅游业在全球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做得不够,未能有效地把奥运会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奥运当年旅游收入低于预期。不过奥运带来的知名度的提升使奥运后希腊的旅游业大幅增长,弥补
了奥运当年的损失。奥运结束后,投资的大幅萎缩对经济产生了负面的作用,2005年GDP受此影响下降了多达1.6个百分点。
从前面的多届奥运会来看,奥运会均使举办城市发生了重大变化,某些时候甚至对所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5 奥运低谷效应
奥运经济将会促进举办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一点通过往届奥运会的经验应当可以肯定。但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奥运经济的负面效应主要指奥运会后,投资活动大为减弱,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将会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出现衰退。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被称作“低谷效应”。下表可以看出,除美国外,其他奥运举办国奥运后经济发展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里约奥运会到底有多穷

2016年8月8日,奥运会就要开幕了。对于奥运,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历史上的奥运之“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1 史上最穷奥运
里约奥运会开幕在即,但是里约的状况实在让人担忧,关于里约奥运会的吐槽已经满天飞。据说奥运经费黑洞从申报时期的138亿追加到了195亿。不仅如此,里约地铁的修建还差5亿美金缺口,在奥运期间很可能都通不了车;警察和消防部门工资也一拖再拖,甚至还出现警察抢钱的奇闻;面对寨卡病毒的肆虐,医疗机构却无力进行防疫工作。
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穷。
一张图看里约奥运支出明细
政府为了补贴经费,甚至已经到了要民间筹款的地步! 不过按巴西现在的经济形势,如果他们来精融汇申请借款,出于我们严格的风控考虑,应该也是完全无法通过审核的啦!
里约政府为奥运进行民间筹款
所以史上最穷奥运非里约莫属了。
2 史上最壕奥运
2008年北京奥运以400亿美元(约2900亿RMB)打造了无与伦比的一届奥运会,是历史上最“壕”的一届奥运会。根据当年的《福布斯》杂志的统计,按照官方数据,北京奥运会的总体预算远远超过了前三界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的花费总和。
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史上最“烧钱”的奥运是2004年雅典奥运,预计投入近150亿美元,是预算55亿元的近三倍,而伦敦奥运会的预算也达到了182亿美元之多,但仍未达到北京奥运的一半。
北京与其他奥运开销差值对比
3 史上最小规模奥运会
规模最小的奥运会是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城举行的第三届奥运会。参加比赛的只有来自12个国家的625名运动员,而美国队就占了533人。这是因为前往圣路易城的交通不便,旅费昂贵,因此,法国及其他几个欧洲国家都没有派人参加。
即便是派队参加的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几国,也只派了几名代表,加在一起只有39名运动员。这次奥运会是参赛国家和参赛人数最少的一次。
“完全不用担心,对方只有39人”
4 史上最抠奥运
非伦敦奥运会莫属,由于当年欧债危机的影响,主办方在各个方面都极尽“节俭”。场馆建设方面能省则省,主体育场“伦敦碗”为了省钱,只盖了2/3顶棚,而新建的14个奥运场馆中有8个是“临时建筑”,奥运射击场更是四处漏风,夜里更成为野生动物聚集地。
此外,奥运村公寓比预期减少了1000套,运动员睡床的长度居然只有可怜的1.73米。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厕所是男女共用的。就连在饮用水的供应上也明确说明“每人只限一杯水”。
就让我静静地瘫一会儿
5 史上最赔钱奥运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没有几个能走出赔钱的怪圈,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
197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第21届奥运会原计划全部经费约为15亿美元。由于管理不善,这届奥运会工程费用一再追加,主体育场竟耗资58亿美元之巨,组织费用也从原计划的6亿美元涨到实际的7.3亿美元,并且在奥运会开幕时这座体育馆还未完工。
据统计,这届奥运会 负债高达20亿美元(约是204亿RMB),在当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15天的奥运会使蒙特利尔负债长达20年,人称“蒙特利尔陷阱”。
怎么样?看完这些盘点,是不是觉得既有趣又震惊?
其实这么多国家抢着举办奥运会,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身的经济文化实力,更重要的,是想通过举办奥运,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进而获得可观的收益。就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期投资,换取安全稳定的可观收益。这和在精融汇投资其实是一个道理,投资理财最重要的不是收益有多高,而是安全稳健。

从体育商业化看未来奥运的走向

  曾几何时,被人们看作是“大蛋糕”的奥运会,突然显现了“经济危机”。奥运会真的很“经济”吗?
  奥运商机无限?
  举办奥运会近些年来受到了许多城市乃至国家的追捧。近几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及其所在国家,不但通过奥运赢得了“好名声”,往往经济上也大有盈余。奥运会巨大的商机令许多国家、城市和企业“垂涎欲滴”。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首次由民间私人主办的奥运会,并且一改奥运会长期亏损的历史。奥运会原计划耗资5亿美元,仅通过出售电视广播权就获得3.6亿美元的资金,从此,广播电视台免费转播体育比赛的惯例被打破。主办人尤伯罗斯又通过发行25种纪念币和2000张赞助券,集资近1亿美元。据1984年12月19日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公告,那届奥运会盈利2.5亿美元。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成本为40亿美元,但组委会还是通过企业赞助、出卖电视权(约4亿美元)等途径,使这届奥运会盈利3亿美元,开创了官办奥运会盈利纪录。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总投资为96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汉城奥运会,就连奥运史上花钱最多的莫斯科奥运会也有所不及。不过这些资金中的绝大部分都用于市政建设上。此届奥运会通过出卖电视转播权获得了6.25亿美元,企业家赞助5.16亿美元,以及门票、纪念币、股票等收入,最终盈利500万美元。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盈利1000万美元。此次极具商业色彩的奥运会耗资逾17亿美元,这些费用主要来自出售电视转播权、赞助商的赞助以及发售纪念品,结果使大型广告及商品宣传遍布比赛场地,亚特兰大市中心的每一寸土地都明码标价,可口可乐、IBM、耐克等等商标随处可见。
  2000年悉尼奥运会组委会的收入达到17.56亿美元,比7年前悉尼获得奥运会主办权时预计的高出了80%。悉尼奥组委最初预计出售转播权可得4.88亿美元,但实际收入竟达到7.98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5.68亿美元。此外,国际赞助项目的收入也从9000万美元增加到了2.21亿美元,同时,澳大利亚的赞助商还提供了3.15亿美元赞助,比预计的多1.08亿美元。
  除了直接的收入以外,举办奥运会更可以促进关联产业,如通讯、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产生出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1984年9月,美国经济研究协会调查了洛杉矶奥运会对南加利福尼亚地区经济的影响后发现,奥运会对这一地区的经济促进作用高达32.9亿美元,远远超过1962年西雅图的世界博览会和1982年诺克斯维尔的世界博览会。这两次博览会各历时6个月,总经济效益分别为10亿和15亿美元;
  巴塞罗那筹办1992年奥运会时,正处于西班牙从80年代全国范围的经济危机中开始复苏的时期。筹办奥运会明显地加速了经济复苏;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给美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在6年间(1991~1997)约为51亿美元;
  而据澳大利亚旅游部报道,2000年来澳大利亚的旅游者增加了11%,同年9月份悉尼的旅游者增加了15%,在11万名专程为奥运会而来的国际旅游者中有88%会成为回头客,在奥运会结束后的4年中,澳大利亚还会增加110万观光者。由于举办了奥运会,澳大利亚2001年的出口收入增加了5600万美元。
  可以说,举办奥运会的商机渗透到举办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动辄上亿美元的收入更是令政府和企业趋之若鹜。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就着实让中国的许多企业兴奋了一回,打算从奥运会上分一杯羹。
  8月4日,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国航成为继中国移动、中国银行、中国网通、大众汽车之后,北京奥组委的第五个正式合作伙伴。
  然而,对于企业积极赞助奥运会的举动,业内人士也有自己的看法。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赞助奥运会对企业来说还是有风险的。
  陈剑认为,现在无论是国际奥委会的TOP赞助计划还是北京奥组委的赞助计划,其门槛都是比较高的。对企业来说,应该考虑到自身的承受能力,合理地进行与奥运会相关的赞助或投资。
  警惕经济陷阱
  今天,当一提起申办奥运会,所有的城市都会感到兴奋。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却没有几个能走出赔钱的怪圈。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那届奥运会出现了10多亿美元的巨额亏空,15天的奥运会使蒙特利尔负债长达20年,人称“蒙特利尔陷阱”。
  蒙特利尔市从1940年起就多次申办奥运会,终于在1970年获得了第21届奥运会的主办权。为了办好这届奥运会,组委会开辟奥林匹克中心,新建大型体育场、游泳池、自行车赛场、奥运村等设施,并采用了许多高科技成果。但由于加拿大经济萧条,加上管理不善,使这些工程的费用一再追加,原计划28亿美元的主体育场竟耗资58亿美元之巨,组织费用也从原计划的6亿美元涨到实际的7.3亿美元。这使得蒙特利尔奥运会债台高筑,不仅影响了加拿大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使奥林匹克运动受到沉重打击,严重影响了当年申办1984年奥运会活动,使原来准备申办的国家纷纷退出。
  陈剑告诉记者,蒙特利尔这届运动会最初预算和实际投入相差太大——几乎相差10倍,致使奥运会主办城市陷入经济陷阱。而这也给以后的奥运会主办城市敲响了警钟,合理利用奥运资源、避免盲目投资是主办城市必须事前考虑清楚的。
  陈剑认为,本届雅典奥运会的投资相对来说也是过高的,而且在短期内肯定是要亏损的。然而,随着奥运会的成功和其带来的经济增长,长期究竟是赔是赚,现在还很难说清楚。
  “蒙特利尔陷阱”的确令人谈之色变,然而奥运会的成败往往还不取决于它的盈亏。以赢利为目的、过分的商业化也给奥运会添上了不光彩的一笔。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沉痛教训就带给了我们另一个极端的例子。
  过分的商业化严重干扰了此届奥运会正常进行,使奥林匹克宗旨被扭曲和异化。
  如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同样由民间力量举办。由于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该届奥运会被戏称为“最有商业味”;加上一些硬件不够标准、组织工作混乱,一时间弄得怨声载道。
  亚特兰大是可口可乐公司所在地。奥运会期间,该公司在市中心搭起了一个“城中城”。世界各国的诸多大公司也纷纷在奥林匹克公园和比赛场馆安营扎寨。
  亚特兰大市还以300到两万美元的价格,向小商小贩兜售临时营业执照,弄得大街小巷到处是眼花缭乱的摊位和不绝于耳的吆喝声。加上各大电视网转播比赛实况时,没完没了地插播广告,奥运会俨然成了商业海洋中的“孤岛”。
  为了节约开支,举重比赛的场地是由一个会议中心的地下仓库改建而成,仅有一个卫生间供观众使用。每到抓、挺举比赛间隙,卫生间总是人满为患,门前排起100多米的长队。
  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大会混乱的交通。由于往返于赛场和奥运村的车辆太少、车况差,司机未经过认真培训,许多线路的交通车不能按时到达,直接影响了比赛。一些运动队只好自己掏腰包租车。尼加拉瓜和美国的棒球赛由于交通影响,被迫推迟45分钟。这在奥运会如此顶级盛会中极其罕见。
  英国、法国、乌克兰等国的赛艇运动员因为班车误时,被迫在奥运村拦截了一辆大客车,警察干预也在所不顾。这辆车本来是送曲棍球选手的。“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是,奥运村内秩序大乱。
  有人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人对赚钱的兴趣,远远胜于对参赛选手的关心。”
  在国际奥委会的干预下,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紧急追加120万美元,更换破旧车辆、调整司机、增加了上千个班次,方才缓解了交通的混乱局面。
  “商业化能够而且必须效力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却不可忘记一条:体育必须有自身的尊严,而不能被商业利益所控制。”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这一席话,是经验总结,也是对奥林匹克成员、对后来奥运会组织者的警示。
  魏纪中说,无论如何,奥运会本质上都是运动会,它的主体应该是运动员,决非其他什么。而现在的奥运会,运动员这个主体却有被逐步边缘化的趋势,而相关者却越来越像主体了。
  商业化的进程一方面对奥运会有着经济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冲淡了奥运会原有的主题。如何在运动本身和商业之间找到均衡点,把奥运的商业化保持在一定的尺度之内,是保持奥运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注重长期效应
  奥运会本身有着很强的赢利能力,电视转播权、门票收入、赞助费收入是奥运会赢利的主要方式。
  奥运会电视实况转播源于1936年第11届奥运会。随着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始全球直播,电视转播权成为奥运会的最主要经济支柱。
  1988年汉城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卖出4.03亿美元;这个数字在4年后的亚特兰大翻了一番,达到8.95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出售价格创历史新高,为13.2亿美元。
  自1995年起,国际奥委会为了避免市场价格起伏,改单届奥运会电视转播权零星转让为多届“捆绑”出售,取得了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当时,仅2000年到2008年期间的三届夏季奥运会和两届冬季奥运会在美国的转播权,便卖出35亿美元的高价。
  2010年冬奥会和2012年夏奥会的主办地目前尚未确定,但去年,国际奥委会已经将这两届奥运会在美国的电视转播权卖出了22亿美元,价格超出以往多达32%。
  门票也是奥运会的一大经济来源,价格高低得考虑举办国观众的承受能力,所以,近几届奥运会门票价格起起伏伏。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每张门票的平均价格为32美元,总收入为1.23亿美元,占该届奥运会全部收入的近1/4;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门票平均价格降为20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又升至40美元,其中最贵的开幕式门票为600美元。
  2000年悉尼奥运会,门票销售创奥运会历史最好水平,售出率为87%,总收入达到3.56亿美元。即将揭幕的雅典奥运会,组委会提出“平民化”思路,即要让更多希腊人能够走进奥运会赛场,门票的平均价为35欧元,系悉尼奥运会的2/3;预计门票总收入为1.8亿欧元,占该届奥运会总收入的近1/10。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获取赞助的成功,坚定了国际奥委会在出售赞助权方面的改革思路。1985年,国际奥委会开始实施全球合作伙伴计划(TOP计划)。
  正如TOP这个单词的英文原意“顶尖”一样,这个计划的成员都是业内的“尖儿”。它们掏钱最多、获益最大,其附有奥林匹克标志的产品可在世界范围内销售;不仅是奥运会期间,而且持续一个4年的周期。
  该计划以每4年的奥林匹克周期为界,2004年到2008年为第6期。1985年到1988年的第1期TOP,国际奥委会的全部收入为9500万美元,有9个全球赞助商。以后每期效益几乎都翻一番。到1997年至2000年的第4期,总收入为5.5亿美元;11个赞助商,每个价码已经涨到了2500至4000万美元。
  前不久,联想集团加盟第6期TOP计划,与可口可乐、通用电气、柯达、麦当劳、松下、三星等10家全球知名企业为伍,成为该计划历史上首家中国企业。据专家估算,第6期TOP计划赞助商的价码为6500万至1亿美元。即联想的赞助额不会少于6500万美元。
  然而,尽管奥运会有着很多的赢利渠道和很强的赢利能力,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奥运会不应该用来赚钱。
  魏纪中认为,奥运会可以赢利,但决不应该成为赚钱的工具。奥运会的赢利只是应该用于国际奥委会和主办城市奥组委的日常费用,而多余的部分则应该用以做体育运动本身。
  魏纪中特别说明,利用奥运会赢利和利用奥运会来发展经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门票、电视转播权出售或是赞助的收入都只是短期的,不可能对举办城市的经济产生长远的影响。而只有通过对奥运的市场开发,刺激生产和需求,才能对经济产生长期的、长效的影响。
  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举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展示。韩国以奥运会为契机,跨入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汉城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是“世界走向汉城,汉城走向世界”,当160多个国家的体育官员和运动员汇集韩国时,它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韩国自己多年通过外交、新闻等手段所做的宣传,特别是世界几十亿人通过电视看到了韩国的现实发展,韩国获得的精神收益是无法用金钱和数字来计算的。
  汉城奥运会成了韩国企业的最佳广告平台。对汉城奥运会,共有90家企业进行了商业赞助,其中13家为韩国的大企业。精明的生意人看准了奥运会这个千载难逢的宣传机会,为自己的产品大做广告。
  商业赞助不仅为汉城奥运会筹集了一大笔资金,而且为韩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新的通道。据统计,奥运会的召开为韩国带来了近70亿美元的生产和销售额。韩国的出口得以扩大,同其他国家的双边及多边贸易额也迅速增加。
  同时,汉城奥运会还为3.4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行业。
  汉城奥运会最值得北京借鉴的还是它在城市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汉城被汉江一分为二,在奥运会举办前南、北两地发展极不平衡。通过把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放到并不发达的汉江北岸,使得两地的发展趋于平衡。在奥运会举办之前,汉城的汉江上只有两座大桥,而奥运之后20多座大桥横跨在汉江之上。城市结构的平衡对于其后的经济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984年由商人尤伯罗斯策划主办的洛杉矶奥运会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因此,一些人提出了奥运会应该由个人或企业等民间力量承办的想法。
  魏纪中认为,完全不依靠政府去办奥运会是不可能的,比如安全保卫问题就必须由政府来做。
  历届奥运会中,除了比较发达的洛杉矶和亚特兰大两届以外都是由政府主导的。而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功的汉城奥运会则完全是由韩国政府来操办的。
  魏纪中认为,对于北京奥运会,有两点必须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第一,政府和组委会的职能必须分开。虽然北京奥组委的人员也是由政府人员组成的,但是它不能是个政府,不能履行政府的职能。属于投资和公共建设方面必须由政府来做决定,组委会只能提出要求;而组委会的任务就是把奥运会组织好、举办好,其工作也不需要政府的过多干预。把这个关系处理清楚,奥运会筹办时的很多问题和矛盾就解决了。
  国际奥委会所要求的预算对于这两者关系处理是非常清晰的。对于政府基本建设的投资,国际奥委会是不干预的;而国际奥委会给城市奥组委的资金是不允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只能用于会议运作。
  第二,要弄清是奥运会服从于整个城市规划,还是城市规划服从于奥运会。奥运会显然不会为老百姓带来什么福利,它所能带来的只是短期的赢利而已。而老百姓却可以从整个城市的发展中得到福利,从这样的角度看,奥运会必须纳入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而如果反过来,城市建设服从了奥运会,去满足奥运会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
  奥运融资:一场不可回避的金融革新
  "以奥运养奥运"、靠商业化集资、利用现代金融手段募集资金,不仅仅是现代奥运商业化与金融化创新的精神,更是2008年北京创办"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呼声。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要一味的"等、靠、要",过分依赖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忽略现代金融融资手段的创新;更不应该搞成一个"赔本赚吆喝"的政府"形象工程",也不要把融资目光单一的放在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上。而应该充分利用和吸收民间资本、国际资本投资奥运,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来募集奥运资金,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和财政风险。
  呼吁民间资本投资奥运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了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金融支持工程"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小锋。他曾多次呼吁:2008年北京的"奥运金融"不要依据现行体制和法律的条条框框来约束,抓住这百年不遇的奥运机遇,来实施金融体制革新和金融产品创新。
  何小锋说,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就是最好的例子,通过融资不但改善了金融体制,还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交通、旅游、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及一系列的商业化运作和金融创新赢得了"最好的一届奥运会"之称。悉尼奥运会使澳大利亚的GNP增加65亿美元。
  悉尼奥运会给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很多的经验,特别是在民间资本参与方面借鉴之处颇多。让民间资本进入的前提是:开创畅通的融资渠道,发行具有可操作性的金融产品。
  "奥运金融"洗礼传统融资观?
  民建资本参与的项目包括收费公路、学校、奥运场馆等,特别是奥林匹克体育场,是一个主会场,他们采取了建造、所有、运营、转移或者移交的方式,特许经营权是30年。对奥林匹克的体育场的建设,开始是由两家公司来发起的,主要的建设单位叫澳大利亚体育场信托(AST),它进行了公开集资,开始由发起人进行投资,然后又有商业投资者进行投资,然后进行IPO,但是IPO的投资分为几块,不仅仅是成立产业投资信托基金,而且还投资了基金管理公司、体育场的俱乐部、会所等。
  在IPO中,AST发行了两种证券品种:一是金边组合,以2000股管理公司的股票加2000单位的信托凭证为一手发行,认购者可以拥有两个优先座位和30年澳大利亚体育场会所会员证。另一个就是银边组合,以1000股股票加1000单位的信托凭证为一手发行,并享有奥运会期间可以在任何场馆都保证的一个座位和澳大利亚体育场会所的一个30年会员资格。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和各种创新组合来实现奥运融资,无疑给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金融创新提供了参考。
  但何小锋说,目前我们国内政府各部门权利分割严重,企业要上市融资、要证券化,必须要有三年盈利业绩的支撑和多道关卡,再加上漫长的申请过程,无疑会延误时机。他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项目应该采取特事特办,实行一定程度的豁免,要实现证券化融资的目的,金融资本市场就应该实现制度和法规的创新,应及早利用奥运契机打破传统、落后的融资体制和行政约束。
  在我国上马大项目,历来都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长期贷款,始终依靠这种单一的融资模式来筹集资金,最终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出现金融市场融资不畅的"恶性循环",因此有专家建议2008年的北京建设资金应该采取新的筹措方式,不应该再继续采用这种传统的融资方式来为国有商业银行负重,应该打破旧有的融资观念、鼓励金融创新。
  用"融资市场化"来缓解财政压力
  何小锋说,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金融支持工程"课题组经过几年的研究认为:奥运融资必须要市场化,不能单靠中央政府利用财政直接推动,也不能仅仅依靠某些部门的"黑箱操作",而导致国家不良资产的再次加重,利用市场化的融资手段会使奥运资金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转,并实现赢利,但前提是要让奥运不动产实现证券化。
  他说,通过悉尼奥运会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经验,民间资本参与的意义在于这些信誉良好的国内外公司承担了一部分原本由政府承担的风险。澳大利亚体育场以股权和债券的方式从资本市场筹集到了资金。民间的所有者和运营者担负起了对主要的运动场馆和奥运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任务。奥运遗留设施,避免了沉重的公众负担。
  设立奥运产业投资基金
  奥运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在中国产业投资基金是一个空白,产业投资基金法也尚未出台。专家建议,若在中国内地暂时建立不起来奥运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寻求在海外发展这么一个投资基金,然后投资到奥运有关的项目上来。
  对于奥运投资基金课题组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目前中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可以通过先实验后实现,有必要先产生一个西部建设投资基金,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考虑,支持西部发展的建设。或者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上搞一个投资基金的实验,同样奥运会项目更应该搞这样的一个产业投资基金。因为北京奥运会的巨额投资意味着巨大的资金需求,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吸引尽可能多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对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意义重大,应该是金融支持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应用多种创新融资形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格局,一方面能解决奥运会的融资问题。同时,它将是我国寻求金融创新的最佳突破口。
  非商业化经营"钱"途担忧
  最近媒体报道了即将开幕的雅典奥运会坚持非商业化运作的情形。奥运会百年后重返故里,作为奥运会的故乡,希腊政府希望把本届奥运会办成一届独特的、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归,坚决反对把奥运会商业化。
  虽说奥林匹克有三条准则:非商业化、非职业化、非政治化。但是用商业化手段开辟多种资金来源、利用多种融资手段为奥运融资,一直是每个奥运主办方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雅典奥运过分地强调非商业化,堵塞了很多资金合理进入的渠道,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力状况。雅典奥组委自正式挂牌以来,一直以独立公司的形式进行运作。最初,融资计划包含向私人领域融资,但该计划遭到其他政党的反对,随后希腊上一届社会党政府决定,完全用公共投资预算为雅典奥运会进行融资。这种奥运经济的运作模式,导致了奥运会资金短缺,相关项目的投标大大延迟。
  据称:此次雅典奥运会的建设筹备和资金由于前松后紧,增加了建造成本。在经过了为期三年多政府内部的混乱争斗和官僚主义的"尽力发挥"后,雅典奥运会的组织者们终于开始实实在在、匆匆忙忙地着手筹建奥运会的基础设施了。但是由于距离奥运会开幕的时间越来越近,在各个项目建设者仍然加紧完成其工程的同时,承包商在最后关头将工作量增至原来的两到三倍,如此一来的后果就是建造成本费直线上涨。
  由于非商业化经营,政府缺乏足够的奥运宣传,截止到6月初,奥运门票只售出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同样在比赛开幕前两个月,悉尼奥运会组织者早就已经售出了一半以上的门票。
  在目前这个以市场经济和商业化为主流的社会里,拒绝商业化、限制资本参与、政府行政推动,结果要么是捉襟见肘,要么就是腐化、浪费,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和豆腐渣工程,因此非商业化、非市场化的透明经营,其"钱"途的确令人担忧。
  据悉,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与雅典奥运会用公共投资预算进行融资不同是,需要的运作资金,80%以上的经费将通过奥运会的市场开发来获得,而且还要利用资本市场的全面开发和金融市场的创新来募集资金。
  目前国内的基金、信托、股票上市融资,大多"圈钱"成分较重,那么奥运金融、奥运融资会不会如此呢?
  在何小锋的眼里,利用金融工具为奥运融资并不是"圈钱",而是一项长远的投资,主要是看是否进行了全面论证和市场化操作,而不是一味的用原来的法律标尺来衡量未来的尺度,应该以创新的眼光来对待,原来和现行的金融制度为什么会出现"圈钱"的怪圈,主要是人为黑箱操作和金融制度的落后所致,奥运融资一定要从严治理,实施金融革新。
  我们可以设想:若能通过现代金融衍生工具和资本市场的各种运作,来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筹集发展资金,将更能体现奥林匹克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也坚信未来的2008北京奥运会一定能够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还能够完成"奥运金融"的梦想。
  奥运保险:赚钱不如赚吆喝?
  由于涉及保密协议,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保险采购方案招投标的保险经纪公司、专家、官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都显得讳莫如深。
  进入分包和寻价阶段
  "目前处于寻价阶段,方案还没有确定,这是要高度保密的"。作为参与过相关工作的专家,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出言谨慎。
  奥运保险的相关工作由奥组委财务部和风险管理部具体负责牵头。按国际惯例,奥运保险的计划和具体操作需由一家保险经纪公司代理。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不久,奥组委面向保险经纪业内大约排名靠前十位的公司进行了公开招标,由保险经纪公司组织专家对奥运进行风险评估。由于奥组委在发通知时就要求保密,并签订了保密条款,相关和专家均不能对外透露相关内容,尤其是对媒体。据称,奥组委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是不允许保险经纪公司借机宣传自己。
  据郝演苏介绍,北京奥运会的保险工作已不仅限于初期调研,而是进入实际的操作阶段。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关于北京奥运保险的采购问题。对此,奥组委已有一揽子计划,大量务实的、具体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美国恒康人寿保险公司是国际奥委会的TOP伙伴之一,其奥运会计划已延续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因为TOP计划,恒康人寿将享有全球范围的奥林匹克市场营销权、产品(服务)类别排他权及其他权益套餐。据记者了解,此前也有国内的寿险巨头有意取代恒康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的TOP伙伴,并进行过一系列的尝试和努力,包括与国际奥委会高层进行接触,但最终未能成功。
  恒康天安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是美国恒康在上海的合资公司。在该公司网页上,记者看到了美国恒康带有奥运五环图案的公司标志和"全球奥运赞助商"字样。"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甚至成为该公司在招聘人员时给出的一项待遇。
  "恒康公司是全球惟一的人寿保险奥运赞助商……"对于公司简介的上述介绍,郝演苏认为是不准确的。因为,无论是历届奥运会还是本届雅典奥运会,奥运会的保险都是由很多

谁可以告诉小弟尤布罗斯先生是怎样使84年奥运盈利的(过程),谢谢。

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前,各届奥运会几乎都是支出大于收入。甚至1976年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被号称亏损近10亿美元。在1976年,10亿美元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中称之为“蒙特利尔陷阱”。这一“悲剧”直接导致没有城市敢办1984年的还未有人接手的奥运会。于是就出现了对奥运会进行商业运作的第一个敢吃螃蟹和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尤布罗斯。这里我想说的是,第一,蒙特利尔奥运会如果按现在国际奥委会规定的算帐方法,不会有那么大的亏损;第二,国际奥委会在1980年由萨马兰奇接任主席后,如果没有采取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如果没有因无人申办1984年奥运会而不得不降低某些条件,那么尤布罗斯即使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做到最后可以骄傲地宣布有几亿美元的盈余。现在办奥运会要讲求经济上盈余了(按国际奥委会的算账办法),因此风险问题就应运而生。奥运会的组办者不得不重视风险问题,包括传统风险和非传统风险。
今天提起奥运会,所有的城市都会感到兴奋。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奥运会的影响日渐扩大,但确是个赔钱的大窟窿。而美国人尤伯罗斯却改变了这一切,他不仅令84年洛杉矶奥运会扭亏为赢,还促进了奥运经济和体育产业的神奇诞生。84年洛杉矾奥运会创造了一个奥运历史转折点,当时出任组委会主席的彼得·尤伯罗斯凭借天才的商业头脑和运作手段,使得这届不依赖政府拨款一分钱的奥运会不仅没有欠债,反而盈利2.25亿美元。
二十年之后的尤伯罗斯又出任新组建的美国奥委会执委会主席。
尤伯罗斯于1980年至1984年任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他首创了奥运会商业运作的“私营模式”,不仅改变了以往奥运会“赔本赚吆喝”的历史,而且在没有任何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创造了2.25亿美元的盈利,把奥运会变成了人见人爱的摇钱树。
上世纪70年代,尤伯罗斯是北美第二大旅游公司的老板,但除了在业界,几乎没有人听说过他。虽然他曾经投票反对把纳税人的款项用于奥运会,不过因为他爱好体育,具有创建、发展和管理大型企业的经验,并精通全球公关事务,因此被一家名为科恩—费里国际公司的体育经纪公司相中,游说他参与竞争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的职位,并一举成功。
尤伯罗斯上任之初,没有人愿意租办公室给奥组委,因为担心他们付不起房租,他不得不自掏腰包100美元为奥组委开了个账户。当时奥组委可谓困难重重,因为洛杉矶市政府禁止动用公共基金,加利福尼亚州又不准发行彩票,而两者都是奥运会筹款的传统模式。精于算计的尤伯罗斯于是用上了他所熟悉的种种商业手段:出售奥运会电视转播权,获3.6亿美元资金;与可口可乐等公司大打心理战,赢得超出预计的860万美元赞助费;甩掉只肯出价200万美元的柯达公司,接受日本富士公司700万美元的赞助合同,等等。尤伯罗斯的一系列措施,改变了奥运会赔钱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尽管洛杉矶奥运会受到了苏联等国的抵制,尤伯罗斯的努力让包括罗马尼亚在内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比赛,并为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尤伯罗斯对现代奥运做出的突出贡献,1984年他获得了国际奥委会颁发的杰出奥运组织奖。
洛杉矶奥运会后,尤伯罗斯任美国职业棒球联盟的总管,为期5年。早在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前,棒球联盟就找到了为奥运会事务忙得四脚朝天的尤伯罗斯。尤伯罗斯提出了许多苛刻条件,如总管的产生只要半数委员而不是2/3通过即可;把总管对球队和球员的罚款权限从5万美元增至25万美元等。在尤伯罗斯的打理下,到他任期结束时,棒球联盟的22个球队全部扭亏为盈。
这些年来,尤伯罗斯一直是美国政坛和体坛的活跃人物。1992年,洛杉矶发生黑人暴乱后,尤伯罗斯应州长威尔逊及洛杉矶市长布莱德利的要求,出任“重建洛杉矶”组织负责人。另外,他还是可口可乐公司等多个商业机构董事会成员。当然,尤伯罗斯最引人注目的举动当属2003年竞选加州州长。尤伯罗斯作为独立候选人与施瓦辛格等人竞选州长。民调显示,在135名候选人中,他的支持率一度排名第三。但后来,尤伯罗斯做出了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决定,宣布退出竞选。他承认在第一次电视辩论中表现不太好,同时他表示对竞选中到处存在的夸夸其谈感到不适应和困惑。他说,“我会继续努力,为加州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004年6月14日,尤伯罗斯当选为美国奥委会主席,之后他便开始为纽约申办2012年奥运会努力。雅典奥运会期间,他随美国军团抵达雅典,为纽约争办2012年奥运会游说。在纽约申奥团里,人们随时可见尤伯罗斯忙碌的身影。尤伯罗斯是一个时刻充满自信的人,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知道纽约能获得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作为世界上最伟大城市之一的纽约,却从来没有主办过奥运会。纽约就像一个奥运村,一个全球性的大家庭。”凭着奥运史上的业绩,尤伯罗斯无疑能为纽约挣来不少分。
再补充一些内容
洛杉矶的经济奇才尤伯罗斯提出“以奥运养奥运”的新创意,不用政府出钱,全靠商业集资的办法来承办奥运,由国家政府主导变为企业利益主导。尤伯罗斯想出了一系列商业方式运作;第一是招标30家企业的产品作为奥运指定产品,其二是允许40家公司的产品可以用五环旗徽的标志,其三是电视转播权招标。尤伯罗斯创意谋略一个接一个。他在火炬接力长跑上便想到赢利,接力总长度1.45万公里,每公里3000美元,人们趋之若鹜,沿途440万人参加了长跑活动,收益4500万美元。他设计增收节支手段布局精细,原则是基本建设能利用旧的就不新建,器材用品能租借绝不购置,能创收的项目绝不放过一个。如需要强光照明的游泳池,临时用汽车驾高发电,节省了供电系统和灯塔的建筑费。奥运村的家具在比赛结束的第二天就全部卖掉。他又用广告、转播权、门票的成功运作,首次使奥运会主办城市盈利(2.25亿美元),从此奥运会又成为各国许多城市争着申办的热门和抢手货,成为名利双收的世界性巨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