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 该如何做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4 17:48:49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公开课:公平,怎么做才好?

麦克尔·桑德尔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教授在哈佛开设通识教育课“正义”已经超过30年,被誉为哈佛的“传奇课程”。2005年,其课程视频被放到哈佛开放大学的网络课堂上,他的影响力从哈佛课堂上扩大到全球。近年来,随着国内“翻译小组”为国际网络课堂制作中文字幕,桑德尔的中国粉丝迅速成倍增长。
桑德尔教授的讲座题为“公平,如何做才好?”一上来他就用几个不好回答的问题“镇”住了全场:假如你是一辆失控电车的司机,正朝着前方驶去,前方有五个人;快到尽头时,发现一个岔口,岔口的另一边有一个人;你会怎么做?直行撞死那五个人?抑或转弯撞死另一个人?在得到听众的初步回答后,他进一步追问立论的依据,步步引导大家通过质疑对方和反思自己的原初立场,来体验和思考。公平,如何做才好?他鼓励学生们辩护自己的看法,经常引起生动又幽默的课堂讨论。

谁有哈佛大学 公平与正义 的文本版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整理稿
春节在家有空,开始整理这个视频的文字内容。本人技术盲,所以找不到更好的文字稿了,只好就手头的资源进行简单的处理,希望对大家有用。
该讲座以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的《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入门课》为基础,是对道德和政治哲学的系列入门介绍。
这套讲座共有12集,邀请观众们带着批判的观点来思考正义,公平,民主和公民权等基础问题。在哈佛大学,每星期都有一千多名学生去听教授兼作家的MichaelSandel开设的这门课程,渴望藉此扩充对政治和道德哲学的理解,并从中检验长期秉持的信仰。学生们学到了过去的伟大哲学家们的哲学理论-亚里士多德,康德,-穆勒,洛克--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来思考复杂且动荡不定的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反歧视行动,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和人权。
演讲者:Michael Sandel (哈佛大学哲学教授)
第1讲:《杀人的道德侧面》
如果必须选择杀死1人或者杀死5人,你会怎么选?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教授MichaelSandel在他的讲座里提出这个假设的情景,有多数的学生投票来赞成杀死1人,来保全其余五个人的性命。但是Sandel提出了三宗类似的道德难题-每一个都-设计巧妙,以至于抉择的难度增加。当学生站起来为自己的艰难抉择辩护时,Sandel提出了他的观点。我们的道德推理背后的假设往往是矛盾的,而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的问题,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的。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1
设想你是一位电车司机
你的电车正已每小时60英里行驶
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5位工人在那里干活
你想尽办法停下来,但已经停不住了
你的手刹不灵了
你感到十分绝望,因为你知道
如果你撞向这5位工人
他们必死无疑
你很快会就知道
你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直到你发现
在电轨的尽头,刚好有一条分叉
在电轨的尽头,刚好有一条分叉
而在那条分叉路上,只有1位工人
你的方向盘还没有失灵
所以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那条分叉路
撞向1位工人,但救活了另外那5位
现在我要问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我们应该什么做?
你会怎么做?
让我们来做一次投票
多少人会选择转入拐向那条分叉路
举起你的手
有多少人选择一直往前开的?
极少数人会。绝大部份选择了变方向
让我们先听听。现在我们需要研究你这样做的原因
让我们先听听占多数的人
有谁选择转向一边岔道的?
为什么你会这么做?你的原因是什么?
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你可以只撞死一人,那么撞死5人肯定是不对的
如果你可以只撞死一人,那么撞死5人肯定是不对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还有谁?是否有人同意这个想法,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这和 9/11日事件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把那些,把飞机撞向宾夕法尼亚州空地的人,视作英雄
因为他们选择了牺牲飞机上的人,而不是撞向有人的大厦
因此,原则是相同的,虽然都是发生在悲剧的情况下
为了5个人能活下来,牺牲一个人 也是值得的
占多数人的你们,也是这样吗想吗?
现在让我们来听听 那些少数分子
我认为这跟种族灭族主义、极权主义,是同一个手法
为了救活一个种族,你就能杀害其他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为了避免 作出像种族灭绝一样的做法
你就宁愿撞向那5个工人
理论上是这样
好的。还有谁?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谢谢您
让我们考虑另外一种情况
看看你们这些占多数的
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原则是牺牲一人来救活5人
现在,你不是电车司机,你只是一个旁观者
你站在桥上,俯瞰电车的电轨
沿着这个轨道,在尽头有5名工人
电车的手刹照样不灵了
电车快要撞向那5个工人
现在你不是司机
你真的感到无助
突然,你看见 站在你旁边
桥上还是一个非常胖的人
你可以推他一把
他会掉到轨道上
刚好能停住那辆电车
他会死去,但他能救活其他5个人
现在,有多少人会推那个胖子。举起你的手
有多少不会这么做?大部分人都不会
问题显而易见
你每次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牺牲一个,救活更多人
在第一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赞同,原因何在?
我要听听,在两种情况下都是站在大多数的人一边的人
你如何解释二者之间的区别
在第二种情况下,我认为涉及 选择的问题
那个胖子原本不牵涉到这宗事故里
我觉得,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
那个胖子可以选择置身其外
但在第一种情况,司机,两边的工人的已经牵涉到里面
但是,那个在岔道上的家伙
他不会比那个胖子,更想牺牲自己吧?
这是事实。但他在岔道上
胖子也是在桥上啊
你可以继续,也可以待会儿再说
好的。这是个难题。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还有谁可以找到能调和的前后两种不同做法的?
我想在第一种情况,我们必须在牺牲那1个工人或另外5个之间的选择
我们必须作出的选择
那些工人是死于那驾电车,而不是你的直接行为
电车失控了,然后你才闭着你选择
而推胖子的话,是你自愿的选择
你有能力选择推还是不推,但你没办法控制的电车不撞向大家
所以我认为两者略有不同
好的。谁想回应他的想法?这很好。
谁想回应?是否有更好的解释?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是选择杀人
因为前者你选择拐向那个岔道上的工人,这是你有意识的行为
后者,你去推胖子也是一种有意的行为
所以不管怎样,都是有意的行为
你想回应?
我不是肯定,事实就是这样
这看来是不同的
推胖子到电轨上,他会死
你是在杀死他
你是在亲手杀死他
这有别于把电车转向,然后再撞死其他人
这好像听起来不对,是吧?
这很好。你叫什么名字?
让我问你一个问题,Andrew
假设在桥上,我不用推那个胖子
假设他是站在了一个陷阱上,我可以像转方向盘那样打开那个陷阱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似乎跟不对
我的意思是,也许你不小心推动了那个陷阱的方向盘
或者是其他原因,就发生了
又或者,电车阴差阳错地就拐向那条岔道了
我可能就认同了
好的。在第一种情况是正确的做法,在第二种情况就变成不对的了
而且,在第一种情况下,你直接牵涉到事故
在第二个,你是一个旁观者也。
所以你可以有选择卷入或不去推胖子
让我们暂时搁下这个故事
让我们想象另外一个的情形
这时候,你是急诊室的医生,6位病人来找你
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电车交通事故
其中5人中度受伤,1人重伤
你可以花一整天来照顾那位重伤病人
但这样的话,其他5个会死去
或者你可以先照顾好那5位,再来看那位重伤病人
但那位重伤病人也会死去
现在你是医生,有多少人选择先就那5个病人?
又有多少人选择先救那位重伤者
极少数人。只有极少数人
我假设你们的原因跟之前的一样。1条生命对5条
现在考虑一种情形。这一次你是外科医生。
你有5名患者。每一个迫切需要
器官移植
其中需要心脏,一个需要肺,一个要肾脏,另一个要肝脏
第五个人要胰腺
但现在没有可移植的器官。你即将看着他们死去
你突然发现,在你的隔壁病房
有一个健康的家伙,来检查身体
他正在打瞌睡
你可以很安静地走进去,
把那个家伙的5个器官取出来,当然他会死去
但是你可以救活另外那5位病人
你们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做?
还有其他人吗?
把你的手举高
还有没有人,包括在二楼的
我会
小心,不要摔下来哦
有多少人不会这样做?
好的。你是怎么想的,刚才那位在二楼的同学
我其实是想着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替代做法
先把那5个病人中最先会死去的人,把他的器官捐出来
这样,他健康的器官可以救活其他4位
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可惜,您避开了我们要讨论的哲学观点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故事,这些争论
要注意的方式几点
注意我们的争论是围绕那几点展开的
我们的讨论已经涉及到了一些道德的原则
我们的讨论已经涉及到了一些道德的原则
让我们回顾一下,有哪些道德原则
第一道德原则是,
正确的做法,符合道德的事
取决于我们行为的后果
如果在最后,能救活5个,哪怕是牺牲一个也是值得的
这是关注以结果为中心一派,一个很好的例子
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取决于道德行为的后果
它取决于我们最后的结果
但接着,我们考虑了另外一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人们对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原则就不那么坚定了
我们在犹豫,例如对于那个站在桥上的胖子
或者是去去掉那位无辜病人的器官
人们在思考什么是应该做的时候
会考虑到那个行为的本身
而不只是行为的后果
人们改变了原意
人们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行为本身是错误的
即使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杀害无辜的人是不对的
人们认为,在第二种情况下是不对的
这是另外一种道德推理的原则
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
有明确的职责,明确的权利,不论后果是怎样
我们会在今天和未来几周来讨论
讨论结果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异同
结果主义道德推理最有名的一个例子
是功利主义,由 边沁 提出
他是18世纪英国的一位政治哲学家
而最重要的一位绝对主义的哲学家
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 康德
因此,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道德推理模式
评价它们,也考虑其他替代的理论
从教学大纲,你会发现我们将会读一些非常著名的书
亚里士多德的,洛克,康德,约翰?密尔等人
从教学大纲中,你会看到,我们不只是读这些书
我们还讨论当代的政治和法律争议
讨论它们背后的哲学问题
我们将辩论 何为平等和不平等
平权行动,言论自由,攻击性言论
同性婚姻,征兵
一系列实际问题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不仅要真实地感受这样抽象、遥远的书籍
还要认真地讨论 我们日常生活中 一些的议题
包括我们的政治生活,
所以我们读这些书,我们将讨论这些问题
我们将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听起来很吸引人
但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
我的提醒是
阅读这些书
作为认识自我的一种训练
阅读这些书会有冒险
个人的,政治上的冒险
每一个学政治哲学的学生都知道的风险
这些风险的根源于一个事实
哲学会教化我们,扰动让我们
面对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
有一个讽刺的说法,学习本课程的困难之处
事实上,包括它教的东西,我们已经了解的
它会把我们都熟视无睹的情景
使其不在熟悉
刚才我列举的案例就是例子
我们一开始假定的情景
融合了趣味性和严肃性
它也是这些书籍里,哲学让我们对熟悉的事物
变得陌生。它并不是提供新的信息
而只是引导着我们用新的方式看这些事物
但风险就在这
一旦熟悉变得陌生,它就会永远和以前不一样了
自我认识,就像一个迷了路的人
不管你觉得它多么地扰动你
你就不能不想起和思考这些问题了
是什么让这个探索的过程,显得既困难,但又有趣呢
因为,道德和政治哲学就像一个故事
你不知道的故事将怎么发展下去
但你却知道的,这是关于您的故事
这些是个人的风险。那么政治的风险在哪呢?
我或许可以这样描述这门课程,它向你承诺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和讨论这些问题
你将会成为一位更负责任的公民
你会重新审视那些,你过去的观念和公共政策
你会训练你的政治判断力
你会更有效地参与公共事务
但这会是一个片面的、误导人的承诺
大部分政治哲学并不是那样的
学习政治哲学,你将有可能
成为一位更坏的公民
而不是一个更好
或者,至少在你成为一个好公民之前,让你变成坏公民
那是因为,哲学是一个遥远的事情
甚至是件破坏性的活动
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和他的一个朋友,曾有过这样一个美妙的对话
## 试图说服放弃哲学
##告诉苏格拉底,哲学是一个很好的玩偶
如果你只是适度地沉溺其中,并在生命里合适的时候
但如果过度地追求
它绝对会伤害你
听我的劝告把”## 说
放弃你的争论。学习那些将会让你有成就的事情(?)
不要去研究那些,尽说些貌似优美但模棱两可的事情的人们
去研究那些生活过得很好,有名气的人们
## 是真心地对苏格拉底这样说的
放弃哲学。去寻找那些真实可见的。又或者进商学院
## 有一个点确实说得很对
哲学确实会让我们疏远
我们过去的惯例习俗,预定的假设,固有的观念
这些都是风险,个人上的和政治上的
而在面对这些风险,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回避方式
回避方式叫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是这样的
我们不会彻底地去解决问题
无论是我们一开始讨论过的个案或原则
如果亚里士多德,洛克,康德和密尔
经过这些年,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你觉得我们是谁? 我们坐在这个Sanders剧院里
经过一个学期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或许,我们只要每个人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我们也不会对别人的原则,有什么好说的
不去进行推理、思考
这是在逃避,这是怀疑主义的逃避
对你们在座的每位,我提出以下的答复
这些问题确实是已经被辩论过很长时间了
事实上,这些问题和讨论还在重复着
这可能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不可能的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他们却是不可避免的
无法避开它们的原因在于
是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中
因此,怀疑主义只是让你放手,
放弃思考道德问题并不是问题的答案
康德曾经很好地形容过怀疑主义
他写道,怀疑主义是人类推理的安息之地
它只是让我们在一些教条之间徘徊
它不是我们最好的安身之处
怀疑主义只是简单地默许,它不足以经受住“鲁莽”的推理
我试图提出这些故事,这些论点
可能会是一种风险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
本课程的目的是唤醒我们鲁莽的推理
然后看看我们最后会走到哪里
谢谢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 该如何做

课程内容介绍
这是关于道德与政治哲学的一个入门系列课程。本课程共12部分,旨在引导观众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来听哈佛教授兼作家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的课,以拓展他们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是与非。学生们同时还将接触过去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然后,应用课程去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问题:赞助性措施、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度等。
桑德尔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假设或真实案例的描述,置学生于伦理两难困境中,然后要他们做出决定:“该如何做是好?”他鼓励学生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通常激发生动而幽默的课堂辩论。桑德尔然后围绕伦理问题展开,更深层次地触及不同道德选择背后的假设。这种教学法通常会揭示道德推论的矛盾本质。
2009年9月13日
第1讲:《杀人的道德侧面》
如果必须选择杀死1人或者杀死5人,你会怎么选?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教授Michael Sandel在他的讲座里提出这个假设的情景,有多数的学生投票来赞成杀死1人,来保全其余五个人的性命。但是Sandel提出了三宗类似的道德难题-每一个都设计巧妙,以至于抉择的难度增加。当学生站起来为自己的艰难抉择辩护时,Sandel提出了他的观点。我们的道德推理背后的假设往往是矛盾的,而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的问题,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的。
第2讲:《同类自残案》
Sandel介绍了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案件引发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2009年9月20日
第3讲:《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
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在18世纪后期提出的的功利主义理论-最大幸福理论 -今天常被称为“成本效益分析”。Sandel举出企业运用这一理论的实例:通过评估衡量一美元在生活中的价值来作出重要的商业决定。由此引起了功利主义的反对观点的讨论:即使当多数人的利益可能是卑鄙或不人道的时候也强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是否公平?
第4讲:《如何衡量快乐》
Sandel介绍另一位功利主义哲学家J.S. Mill(穆勒,也译作“密尔”)。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体验都可以量化,但某些快乐是更值得拥有,更有价值的。穆勒认为,如果社会重视更大程度的欢乐和公正,那么长远来说,社会整体终会有所进步。Sandel的检验这个理论的方法是,在课堂上播放了3个视频剪辑《辛普森》,真人秀《勇敢者的游戏》,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然后要求学生辩论:这三个体验里的哪一个应该被定为“最大程度”的快乐。
2009年9月27日
第5讲:《自由选择》
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Sandel介绍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Nozick,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基本权利。政府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人们保护自我的法律(安全带法),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道德价值观强加给社会的法律,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富人收入重新分配给穷人的法律。Sandel使用了比尔盖茨和迈克尔乔丹的例子来解释Nozick的理论:税收的重新分配是强迫劳动的一种形式。
第6讲:《我属于谁?》
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Nozick举出了一个向富人征税的例子—房屋税,医疗保健,穷人的教育-这是一种强制。学生们首先讨论了支持重新分配税收的观点。如果你在一个具有税收制度较为进步的社会系统中,你是不是被强制交税?穷人到底需不需要那些他们已经获得的社会服务吗?他们值得享受那些服务么?富人们是不是经常通过侥幸或家庭财产获得财富?在这个讲座里,一组学生(名为“自由意志队”)被要求为自由意志的反对意见辩护。
2009年10月4日
第7讲:《我的地盘我做主》
洛克(John Locke)既是自由意志论的支持者,也是它的批评者。Locke指出,在“自然状态”,在任何政治体制建立之前,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然而,一旦我们同意进入社会,就同意了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因此,Locke认为,即使政府干预了个人的权力,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赋予了它权力这么做的。
第8讲:《满合法年龄的成年人》
洛克谈到税收和同意的问题,他是如何面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困扰:1)他认为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2)政府通过大多数的条例- -未经个体同意,就可以向他们征税?难道这不等于未经他/她的同意,掠取他的个人财产?洛克的答案是,我们正在通过社会生活对税收法律做“默认同意”,因此,税收是合法的。而且,只要政府不是特意对某一群体征税-如果不是武断专横的-那么税收并没有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
2009年10月11日
第9讲:《雇枪?》
内战期间,男子被征召到前线作战-但新兵被允许可花钱雇人来顶替他们。Sandel教授问学生:这项政策是自由市场交易的例子么?或者这是某种形式的胁迫?因为较低的阶层去服役肯定出自更多的经济诱因?这引发了对战争和征兵等当代问题的课堂辩论。今天的志愿军真正是自愿的么?是否很多新兵都来自于不合比例的经济低下的背景?“爱国主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是公民的义务?公民是否该有为自己国家服兵役的义务?
第10讲:《出售母亲》
Sandel教授把自由市场交易运用到当代颇具争议的新领域:生殖权利。Sandel描述了现代的“精子和卵子捐赠”交易中那些奇怪的父母。紧接着Sandel把辩论引向深入,他讲到了“Baby M”事件,此著名案例曾引发“孩子是谁的?” 的问题和矛盾。事情是这样:80年代中期,Mary Beth Whitehead和一对新泽西的夫妇签订了一项合约,同意为他们做“代孕母亲”,条件是支付给她一大笔的费用。但分娩之后24小时,whitehead决定留下这个孩子,于是双方不得不对簿公堂。学生们讨论了出售生命的道德问题,争论点围绕承诺,契约和母亲的权利。
2009年10月18日
第11讲:《考虑你的动机》
Sandel教授在课程中这样介绍康德:最具挑战性和最有难度的思想家之一。康德认为,我们作为个体,是神圣的,是权力的享有者,但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自己。相反,理性和自由选择是我们的能力,使我们变得独特,使我们跟单纯的动物区别开。当我们将责任付诸行动的时候(去做正确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行动才有道德的价值。Sandel引用了一个例子:一名店主拒绝给一个顾客换零钱,只因他担心会影响他的生意。根据康德的理论,这不是一种道德行为,因为他没有找到正确的理由做正确的事情...。
第12讲:《道德的最高准则》
康德说,就我们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而言,赋予它道德价值的是我们超越自身利益和偏好,将责任付诸行动的能力。Sandel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13岁的男孩赢得一项拼字比赛的冠军,但随后他向法官承认,其实他把最后一个单词评错了。用这个故事和其他的故事,Sandel解释了用康德的理论如何来确定一项行动在道义上是否正确:在作出决定时,想象一下,你的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是否能成为每个人都必须遵照的普遍法律。这个准则,是否能作为一个普遍规律,让所有人都受益?
2009年10月25日
第13讲:《谎言的教训》
康德的道德理论,严格到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情况,他认为如果说谎,即使是善意的谎言,都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用一个假设的案例来考验他的理论:如果你的朋友藏在你家,一个杀手敲你的门来问他在哪里,你会对他说什么--不要说谎--来救你的朋友?这引发了对“误导性的真理”的讨论-以及对克林顿总统利用精确的语言来否认与莱温斯基的性关系,而没有直接向公众撒谎的讨论。
第14讲:《协议就是协议》
Sandel介绍了现代哲学家John Rawls和他的“假定契约”理论。Rawls认为,实现最公正和公平的治理的唯一途径是,如果所有立法者都平等的站到谈判桌前。试想,如果他们都在“无知的面纱”之后 –在他们的个人身份信息暂时不公开(他们的种族,阶级,个人兴趣)的时候,他们必须就一系列法律达成共识。Rawls认为,只有这样,治理机构才能商定真正公平公正的原则。
2009年11月1日
第15讲:《什么是公平的起点?》
John Rawls把他的“无知的面纱”理论运用到社会和经济平等的争论焦点中,以及公平治理的问题。他问,如果每个市民都必须参与税收的再分配问题—在他们不知道最终会成为社会成员中的穷人还是富人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更喜欢消除金融风险并同意财富的公平分配么?
第16讲:《我们该得到什么?》
Sandel教授重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涉及如何在生活中分配收入,财富和机会。他总结了自由主义,精英制度系统和平等主义理论,引起了对当今社会薪酬差别的公正性的讨论。Sandel比较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O’connor***官(200 000美元)和法官Judy(2,500万美元)的工资。Sandel问大家,这是否公平?如果不是,原因何在?Sandel解释了John Rawls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和荣誉无关的随机结果:运气,继承的财富,积极的家庭环境。但是,对于付出更多努力和更长时间去获得成功的个体-如何来衡量他/她付出的努力呢?
2009年11月8日
第17讲:《讨论反歧视行动》
学生们讨论反歧视行动和大学招生问题。学校在招生的时候考虑种族和族裔因素是否正确?是否侵犯了个***利?是否和喜欢一个明星运动员一样平等和主观?这样的争论是不是倾向于把推行多样化变成合理的呢?这个观点应该如何来反对一个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更重要的观点呢?
第18讲:《目的是什么?》
Sandel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公平和正义的理论,简单地说,是告诉人们他们该付出什么,该得到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在考虑分配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分配的目标,终点和目的。对他来说,这是关于一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来发挥他的美德的事情。
2009年11月15日
第19讲:《好公民》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引起了有关高尔夫球的辩论,特别是高尔夫球的“目的”。学生们辩论美国PGA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是否错误--不允许残疾人选手Casey Martin在职业巡回赛中使用球具手推车。
第20讲:《自由与适应》
Sandel指出了对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的观点最突出的反对声音—他为奴隶制的辩护。学生讨论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其他反对意见,并辩论他的哲学是否限制了个人自由。
2009年11月22日
第21讲:《社会的需求》
Sandel教授介绍康德和John Rawl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反对意见,亚里斯多德认为个体应该有自由有能力选择他的终极目标。这引来了关于***主义观点的介绍。作为个体,我们该如何衡量我们对家庭的义务,对社会的义务和对国家的义务呢?
第22讲:《我们的忠诚在哪里》
Sandel教授发起了一个讨论: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小到家庭这样的群体,大到社会,我们是否有团结协作的义务和成员的义务。针对不同的事件,学生们辩论忠诚是否比责任更重要,何时更重要。
2009年11月29日
第23讲:《辩论同性婚姻》
如果公正的原则取决于权利服务的终点是否有道德或内在的价值。社会怎样处理不同人对“好”持有不同的想法和观念?利用同性婚姻的例子,学生辩论是否可能把性的道德合法性从婚姻的最终目的中脱离出来。
第24讲:《美好生活》
Sandel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找到美好生活的原因,以决定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人民的权利?如果是那样的话,是否可以争论或者证明美好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学生辩论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在决定婚姻目的这个问题上的作用。Sandel作总结时指出,我们作为个体,可能永远不会同意许多道德哲学问题的争论点。不过他认为,一方面,关于这些问题的辩论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了解他人价值观的好机会。

一个哲学问题

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有对此进行讨论,网易公课上应该有相关内容。这个问题重点不在于你如何选择,而在于你的选择基于什么样的主张。请你耐心读完以下内容。
  有兴趣的同学或许会看过网上点击率颇高的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或许到现在为止都在迷茫到底应该怎么理解,鄙人仅从有限的知识中抽象出核心内容,希望和大家交流。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在为判断决策是否合乎伦理的具体标准争论不休。制定合乎伦理的决策可供利用的模式有三:功利主义模式、道德权利模式和公正模式。 (1)功利主义模式 功利主义模式旨在为最大多数的人谋取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模式下,组织的管理者尽可能地比较分析各种不同的方案可能给不同的组织利益相关群体带来的效益和成本,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就像视频中说的那样,一个二选命题,如果一列火车开过来,你搬动道岔可以改变结果,一边是一个人死,另一边是五个人死,你会怎么做? 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选择救五个人,不过那是在欧美,如果这门课搬到中国来上,估计老师就没法往下讲了。这是题外话,但事实是大部分人选择了合乎自身道德观念的选项。那具体结果呢? 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管理者如何确定每一利益群体的相对重要性,如何精确测量某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每一利益相关者而言会产生什么样的利弊。 简单说我们无法决定五个人和一个人谁是更有价值的。 (2)道德权利模式 道德权利模式着眼于维护受该决策影响的人的基本权益。例如,合乎伦理的决策会保护人的生命安全、隐私、言论自由和凭良心行事的权利。在这种模式下,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将可供选择的做法对利益相关者权利的影响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选择最能保护利益相关者权利的做法。 这是视频中的第二个命题,如果你是医生,现在有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但是他的心肝脾肺肾都是健康的,而有五个病人分别对应这五个内脏器官的健康问题,你会选择杀掉第一个人取出他的内脏去救其他五个人吗? 这时,大部分同学都不会选择去杀人的。 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怎样权衡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假如一项决策将保护某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但会侵犯另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管理者该如何选择? 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走到了第一种模式的相反面上。但我们不能决定上述六个人的生死。 (3)公正模式 公正模式着眼于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公平合理或不带成见地分配利益与损失。在这种模式下,组织的管理者选择的做法应该基于某行动对收益的公平分配的促进程度。例如,技能、表现和工作成效方面大致一样的员工,就应该得到同样的报酬。收益分配在这种模式下不可随心所欲地根据性别、种族或宗教信仰等一些差别加以确定。 这种模式在视频中是没有直接涉及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模式提出了一种很好的权衡利益分配群体的方法——带权重的分配利益或者实施惩罚。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怎样把我公正。管理者必须学会不依照人们在外表或行为上的明显差别而区别对待。管理者也必须学会运用公平的程序去处理组织成员的收益分配问题。例如,管理者不可以给自己比较喜欢的人多加薪,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少加薪或不加薪,更不可以篡改规则来帮助个别人。 “公正”——一直以来是我们追求的,明确写进了党纲中的,但是如何做到“公正”却没有具体的方法。 这里同时涉及到一个大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需要涉及的问题:招聘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很多女生都抱怨说公司只招男生,或者说偏向于招男生,忽视了女性的平等权利。有一个冷笑话:某招聘会门口几个女生议论“好像除了老婆,现在都不要女生了。”“估计过两年连老婆都不要女生了。”从此我们看到了社会现象是性别歧视严重影响了社会公正的执行,在这现象中甚至都谈不上公平,何来公正。不要认为这是“中国特色”就抱怨政府,抱怨党。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招聘,只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国外对于招聘管理人员,是需要查户口的,也就是查三代,如果不能拿出可信的户口资料,公司是不会录用的,这也同样应用到在中国的外企。所以说,认清现实吧,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不要抱怨社会,因为只有你才有能力改变社会现有的不合理存在。 说道大的范围,未来十年是中国关键的十年,如果我们每个人不具有有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社会或许会落入拉美国家的发展陷阱中去。同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降低一个层次,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社会就有足够力量扭转现存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到时候没有必要削尖脑袋往国外去享受,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天堂。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就先从认清伦理模式开始吧!
三个人的方向
纠正一下,是不做选择,让车顺着它预定的线路行驶,因为你首先要保证整车的安全后才能考虑其它,之前已经有一条预定的线路,你从不知另一条线路通向光明还是黑暗,如果仅为两人或三人的生命而导致更多的损失,那么这样的选择还有必要吗?不是哲学问题;
这不是哲学问题,这是人生的选择问题。作为一个胆小的人,我的选择是跳到铁路上而不愿选择
这个问题可以非常简单的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前提是——
开车的司机是孩子的父亲,这五个人是司机的孩子,那么,这个司机一定会将车驶向左边有两个矿工的轨道。
为什么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探讨不清呢!就因为是别人的事,需要讲对与错,需要讲道理!
沉默 答案是 沉默

哈佛公正公开课观后感

  很幸运接触到能这样给人带来头脑与心灵震撼的公开课!道德,一个曾在我心中高尚而抽象至模糊的词汇,竟在一个个道德困境中渐渐揭开了面纱,露出了些许模样,思辨中接近正义 ——哈佛“公正”公开课观后感。麦克尔·桑德尔老师的公开课里,提问与辩论贯彻始终。怀疑的精神让我们更接近真正的公正。虽然生活有很多问题,我们最终仍无法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法,但这些问题真实地存在着。那就值得我们去不断尝试解决,去看看我们最终走到了何处。

  课程刚开始,两个生动的小例子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若你是医生,在急诊室有一个病危的病人,和5个病情相对较轻的病人。你若花一天救那一个人,另5个便会死去;若去救那5个,病危的那个便会病亡。你如何选择?

  大部分同学选择救5人,牺牲少数,使更多人获利。只有少部分人认为这样做,对病危的病人不公平。

  “狡猾”的桑德尔继续提问。若你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病人,还有5个分别急需不同移植器官的病危的病人。你会杀了健康的一个,用他的器官救另外5个吗?

  还没问完,同学便被这个荒唐的提议逗得大笑起来。只有一个同学认为可行。可这样做也是牺牲少数,救多数人啊?为什么我们的道德判断发生了变化呢?此时,我才发现“道德”这个常见的词汇,变得陌生了起来。究竟是怎样的准则影响着我们每日的判断?它是正义的吗?

  辩论后,桑德尔引出了结果主义与绝对主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并举出曾真实发生的海上遇难者食人的案例,让同学就此继续深入讨论。

  在一场场关于“福特油箱”案例、“纳税”“服兵役”“”等现实中很难判断对错的道德困境的讨论中,桑德尔挑战着同学思维的极限,探索着公正的意义,观后感《思辨中接近正义 ——哈佛“公正”公开课观后感》。

  桑德尔对公正有着这样的理解:第一种认为,公正意味着使功利或福祉最大化,即功利主义;第二种认为,公正意味着尊重选择的自由,对个人生命、自由与权力的尊重,即自由主义;第三种认为是让人们生活在追求善的社会中,促使人追求更有价值的目标,即社群主义。而他,更赞成第三种。

  此刻,我们似乎有了答案。但反观整个课程,我们深入探究了每种思想的精髓,将之用在实例中,又尝试反驳这些已成型的理论,再为之辩护。可见,哲学世界中,没有绝对。

  桑德尔也曾说,他也不能确定这种道德是否在这个时期是完全正确的',而且随着时代变化,道德也是变化的。

  但这样的思考绝不是没有意义的。桑德尔在课前曾说,哲学把我们原本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怀疑”让我们重新更深层次的思考自己的道德准则,让我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不再茫然地凭靠直觉,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多角度的深刻的理性思考。它让我们接近正义。医生是个被赋予很高道德感的职业。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境中的人,见证他们的辛酸苦辣。我希望自己能以不断提高的道德观,去以平静而踏实的心处理工作,以至善而理智的心去帮助患者。

  不仅如此,桑德尔让我感受到了思想上的包容性。当你认识到思想的复杂,桑德尔说,你不应该选择漠视,而应是去关注,去交流,甚至去争论。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妥协,可能说服对方,加固了自己的观点,甚至得出完美的结论。思想难有绝对的对错。谦和的心,让你吸收更多养分,进行更深层的思考。未来工作中,懂得吸收各方观点,关注学术进程,不断反思自己的,必然收获良多。

  桑德尔在课程结束时说:“此门课程是要唤醒你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带你们到何方。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一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折磨你,那我们便不是一无所获!”因为这种理性上的探求,将把我们带向更健全的道德观,更完善的制度,更美好的世界!

火车压到五个人,如果改道,只压到一个人,怎么选择,我记得反映了一个哲学问题,是什么

电车难题也叫电车悖论
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环境的代入感会影响你的判断。无论题目怎么出,他都如一楼说的一样,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的问题,并且最终都会背上骂名。不改道撞向5个人属于恪守规定的不可抗力,而改道撞向1个人属于谋杀。你选择一者就会有另外一者的答案出来指责你。答案将永远与你的选择相悖,知道吧?这就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原因。但是我认为,你毕竟不可能知道所有被撞的人的品德的美善,在危机关头下,你要坚信你做的。那5个人毕竟有很大可能是违规,我们不可能将过错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而且,法律会保你不判谋杀罪,选择1个人就不一定了。这只是个人的看法,总之,不要让其他因素决定你的判断。
看司机的价值观了。
分析:搬动,这是认为人是宝贵的,价值观偏向本我一方。
不搬动,这是认为我做应该做的,价值观偏向超我一方。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综合。
很好,火车上的乘客就不是人了,可以随便去死。
将变道器卡在中间,使火车脱轨,有50%的几率两边都不用死。还有50%的几率,两边随意死一边。非常的公平。
解读哈佛--行为选择的道德困境
--解读哈佛桑德尔教授公开课之一
火车疾驰,司机在驾驶室里悠闲地喝着咖啡,一抬眼,猛然看见五个人正在前方铁轨上干活,按警铃,没响,拉手刹,失灵,眼看就要撞上这五个人,突然发现不远处铁轨有个分岔,岔道上站着一个人。是转向岔道,撞死一个人,还是继续开下去,撞死五个人?如果你是火车司机,会怎样选择?
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自己的公开课“正义应该怎样做?”中,开篇设想的场景。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J.Sandel)是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公众知识分子之一,他致力于“公民教育”,深信任何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积极参与和善于思考的公民精神。桑德尔教授认为所谓的政治哲学,就是诠释人类各种行为的道德基础,就是不停地追问我们行为选择的背后,为什么要这样做?道德依据是什么?
对桑德尔教授提出的这个场景,大多数人都会轻松地做出选择:转向岔道,撞死一个人。如果无法避免亡人的悲剧,只能在一条生命与五条生命之间进行抉择,那为了五个人能活下来,牺牲一个人是值得的。其背后的道德依据是:做法是否正确,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取决于我们选择这种行为的结果。牺牲一条生命,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结果是合算的,是道德的,那转向岔道的行为选择就是正确的。这种只关注结果的道德原则,姑且称之为结果主义,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主义,就是在结果主义的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让我们再设想第二个场景:火车失控向前疾驰,警铃不响,刹车失灵,前方没有岔道,火车向铁轨上干活的五个人撞去,此刻,你正在铁轨旁,身边还站着个大胖子,把胖子推到在铁轨上,硕大的身躯可以停住这列火车,但胖子会命丧黄泉。推,还是不推,你又会怎样选择?
如果按照结果主义的道德原则,应该把胖子推到铁轨上,同样是牺牲一条生命,拯救五条生命,结果是道德的,选择推胖子的行为也应该无可厚非,是正确的。我们在第一个场景中就是这样选择,这样做的。然而,面对后一个场景,我们大多数人会对胖子“下不了手”,在前面是正确的做法,放在后面就感觉不对劲了,问题出在那?
在后一个场景中,我们不仅关注了行为结果,也关注了行为本身,关注了行为的过程。其背后的道德原则是:什么是应该做的正确行为,与行为结果无关,只与行为本身或行为过程有关。关注行为过程的道德原则,姑称之为“过程主义”,它宣称:如果行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无论结果好坏,都是不道德的。我们不能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滥杀无辜,我们之所以对胖子“难以下手”,是因为胖子是“无辜”的。
二个场景,同样是在一条生命与五条生命之间选择,结果一样,过程不同,行为选择就有了变化。我们发现:行为结果有道德,行为过程也有道德,而且行为过程的道德原则,并不依附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而存在,二者是分离的。也就是说,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不能凌驾于行为过程的道德原则之上,我们不能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对少数人的利益,胡作非为。因为,“胡作非为”的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我们之所以对胖子“下不了手”,不是因为我们不认可“一个换五个”的结果,而是不能认同这样“换”的方式。
换一个事例,就会更能清楚地认识这样的区别。
一个医生要照顾六个车祸病人,五个病情中等,一个危重,如果医生把一天的时间,照顾五个病情中等的病人,就能救活这五个人,但那个病情危重的会死去;用一天时间照顾病情危重的病人,可以挽救他的生命,但另外五个人会因病情加重而死去。如果你是医生,你会如何选择?
放弃一个病情危重的生命,去拯救那五个生命,大概是多数人的选择。这里,结果主义的道德原则帮助我们做出了抉择。
如果这个医生,面对着五个车祸后的病人,每个病人都有一个身体器官损伤,需要立即移植,否则就会死亡,但找不到可供移植的器官。这时,隔壁病房来了个体检的健康小伙子,正躺在床上休息,为了拯救五个生命,医生能不能从这个小伙子的身上,取出需要移植的五个器官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过程主义的道德原则告诉我们,我们杀害一条无辜的生命,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无论为此拯救了多少条生命,事情的道德与否和结果无关,只在行为本身。
由此看来,人类行为选择是否正确,既要看行为选择的结果,也要看行为过程的本身。只看结果,不讲过程,可以成为“不择手段”幌子;只讲过程,不讲结果,也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当我们为了增进大多数人的所谓“社会福利”,而牺牲少部分人的所谓“个人利益”时,是不是可以“不择手段”地进行“强制”呢?结果主义与过程主义,在什么情况下,谁更优先?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道德困境。
当我们用政治哲学的眼光审视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时,会让平常熟悉的行为变得陌生,会让“想当然””和“理所当然”离我们远去,这不是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信息,而是它在引导我们用新的视角或方式,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政治哲学会让我们疏远过去的惯例、约定的习俗、固有的观念和习惯的判断,一旦熟悉的事情变的陌生,它就永远地和以前不一样了。然而,我们又不能不面对这样的境地,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行为选择的答案中,这此答案就是我们的生活。

公平正义就是善行 作文

公平与正义
现如今的社会,随着文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法治的健全,人类社会越来
越注重公平与正义。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到“团结一
心,众志成城”
,这期间,不同的时代对于公平与正义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
看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公开课,越来越觉得公平与正义并不是所说的那样简
单,
随研究的深入,
探讨与交流,
思想越来越辩证,
不禁又觉得原来对于公平与
正义的理解并不是准确的。
对于征税问题,一方是自己所得,一方是国家建设,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
而问题是钱的分配。
这让我产生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公平与正义呢?
所谓公平,即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人或者团体)的各
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平均。所谓正义,有公道正直;正确合理之解。那
么征税到底公不公平呢?
首先,以乔丹为例,据统计,乔丹的年收入大约
7600
万美金,这笔收入如
果按照
33%
的比例征税,
可以用于救助贫困人口几万人。
那么对于乔丹资产的再
分配就出现了是否公平的问题。
一方认为,
乔丹的收入属于个人劳动所得,
是合
法收人,
即为自己所拥有的,
这种情况下,
对于乔丹资产的再分配属于一种偷盗
行为,
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认为,
乔丹的收入不仅仅靠自己的天赋,
自己的努力,
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
社会对于其篮球的认可是他收入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所以
他就应该回报社会。
乍一看双方势均力敌,但仔细分析,我认为乔丹的收入是应该再分配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的生存,必然要依赖于集体,依赖于社会。所以,一个
人的成就与社会的环境是不可分开的。
当然你的收入首先是有你个人的勤奋努力
的因素决定的,但是也不能否认社会所提供的良好环境。假使,乔丹早出生了
100
年,那个时候,他篮球打得再出色可能也不会挣到如此的工资。所以说,对
于乔丹的资产进行再分配,
用于建设,
救助贫困居民是公平的,
正义的,
并且是
符合长远利益的。
那么有利于社会的,
符合长远利益的做法就是公平与正义的吗?首先,
看一
个例子,
对于艾滋病人,
以现在的医疗水平,
这种病无法治愈,
并且艾滋病属于
传染病。
那么,
既有利于社会又符合长远利益的做法,
将艾滋病人判死刑,
既控
制了传染,也解决了长期药物控制的经济损失。这样做是公平与正义吗?
显然,这种不尊重人权,不尊重生命的做法很难说是公平与正义的。然而类
似的事情,
像福特公司的损益分析表等一切将生命赋予价格的做法却又实实在在
的存在着。
这就是所谓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者可以将人的生命按价值参与计算,
其目的是用于分析一件事情是否可以收获利益,
即使这件事情涉及到生命,
但是
只要将获得的利益相加总和大于损失的利益相加总和,那么这件事情就值得去
做。
生命的价值可以被计算为
200
万美金。
但是,
一个生命不仅仅是独立的,

何人都是有亲人,
有朋友的,
一个人的死亡,
不只是生命的结束,
更有其情感上
的伤痛,
这种损失是难以用金钱去计算、
去估量的。
任何的数字都不可能准确的
描述生命的价值。所以,公平与正义需要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那么,古往今来,
“功过相抵”与“功过不能相抵”也是人们常常争议的一
个问题。
有些人功过并存但是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有功的人,
有些人功过并存但人
们认为他是一个有过的人。
而这样他们都下场或结果截然不同。
诸如秦始皇、

操、武则天、朱元璋、乾隆
、毛泽东,这些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伟人们,
也都有着不同的过失。
后人们对于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尽相同,
有人褒奖,
有人贬
低。
但是对于他们的评价怎么才是公平与正义的呢?换句话说,
他们到底能不能
功过相抵呢?让我们深入到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分析。
如果一个官员,
他带领一个城市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金融中心,
航运物流
中心,
也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
被国家定位为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及国家级战略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城市。
他带领一
批官员抓获涉黑涉恶人员
3193
人,冻结、扣押、查封涉案资产
21.746
亿元。他
唱红打黑,
却又用人失察。
这样的官员应不应该被停职呢?接下来,
他的亲属涉
案,他应不应该被调查呢?
法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得触犯法律,所有违反法律行为的人都应得到制
裁。
所以,
官员违法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
但是他的功绩是否可以在对他的处
理上从宽呢?毕竟他造福了千万人。
如果对于他和普通人同样处理是不是不公平
了呢?
在下结论前,首先做一个类比。众所周知,氟利昂是早期电冰箱的制冷剂,
有了电冰箱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
当人们发现氟利昂的重大危害,
果断停止使用利用氟利昂的产品。
所以对于这位官员的处理应该是公平与正义的。
因为历史上有很多人居功自
傲最后身败名裂,
现在对他的处理不仅是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更是出于对他
的保护,防止其犯下更大的错误。
那么再回到功过能否相抵这一问题上,
怎样做才是公平与正义呢?必然功过
不能相抵,
公平与正义有些时候与情感道德不协调,
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公平
正义的追求,
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需要。
有些时候大多数人的情感满足与人们所
认同的崇高价值是不同的,
就如同,
大多数人都更喜欢看辛普森家族而却认为莎
士比亚的作品更有价值有意义。
对于公平与正义,
我所认为的是对于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的内
涵,
但唯一不变的是,
我们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对其需要性是相同的,
任何
时期,他都是无比重要的,不可忽视,不可取代的。
所以,当我们所讨论公平与正义时,不应该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而是加上
一个时间轴来分析,公平与正义存在的本质特征与个人或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平与正义既不是满足大多数人的欲望,
也不是仅照顾少数人的利益。
既不
是简单的指定法规,
也不是激进的自由至上。
公平与正义是这些之中的一个平衡
点,
这个平衡点不是公式可以计算,
仪器可以测量的。
但却是实际存在的,
我们
只有不断的探索,
不断的向着这个平衡点接近,
才能更好的让公平与正义普洒在
世间。

暑假做这12件事情弯道超车惊艳所有人


暑假禁止摆烂做这12件事,悄悄逆袭
01、从微习惯入手
做任何事不要想着一步到位,贪多嚼不烂。可以从微习惯入手,一点点的改变。
比如:每天看书10页。每天运动5分钟。每天喝水3大杯。每天复盘10分钟。
02、规律作息
很多人上了一天班,到了睡觉前会有报复性娱乐的心理,控制不住的熬夜,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精神也萎靡不振。这时就要提醒自己,缩短熬夜的时间,坚持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相信肯定会有更好的收获的。
03、做自媒体
我从28岁开始做自媒体,到现在也有了一点成绩,2000多个粉丝,接一条广告就赚一百多,成功实现零花钱自由~~而且,我也遇到了很多大学生,也在做自媒体,非常惊讶这么小的年纪就有赚钱的想法,真的太厉害啦!所以暑假期间不要宅在家里天天宅在家里刷剧,打游戏了,趁着时间多,尝试着做自媒体吧,写作、拍视频、摄影、剪辑等等,都是成长型的技能。
04、坚持运动
运动可以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让人精神振奋,有活力,感觉到开心和快乐。每周抽出一两个小时运动,能舒缓心情,排解压力。
运动博主推荐:@帕梅拉pamela-全身减脂;@刘阱宏-刘阱宏女孩;@周六野zoey-练马甲线
05、培养一门技能
巴菲特有句名言:“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大学的业余时间很多,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好好提升自己,学习一两项技能,毕业找工作,简历上都能多个闪光点。
推荐几个技能学习的博主:
学ps:敬伟ps教程全集
学Excel:一周进步
学跳舞:舞林一分钟
学剪辑:百万剪辑狮
06、写作赚钱
如果你喜欢文字,也想靠写作赚钱,那平常可以多码字,多锻炼文笔,给喜欢的平台投稿哦。小号的稿费一般不高,只有几十块,大一点的号稿费能达到几百上千,投稿之前记得看看是否符合平台的以往调性。
07、学英语
不得不说,英语真的是一门很重要的技能。学好英语,能在后期面试找工作、职场晋升、跳槽方面有很好的优势。
看美剧学英语:《老友记》《权利的游戏》《生活大爆炸》《绝望的主妇》
08、多看书
“人生没有自走的路,没有自读的书,你触碰的那些文字会在不知不觉中帮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的帮你擦去脸上的肤浅和无知。”多读书,读好书,能见识不一般的人生百态,体会多元文化的撞击,思想变得宽容,阔达,逻辑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推荐几本高分书单:《认知觉醒》《基层女性》《金字塔原理》《原生家庭》
09、看电影
一部高分电影,胜过看10部肥皂剧。看高分电影,可以提升思维认知,体验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提升审美能力......
推荐几部必刷高分影单:《肖申克的救赎》《七宗罪》《教父》《泰坦尼克号》
10、看纪录片
多看写实的纪录片,可以打开自己的视野和格局,了解人生百态,拥抱不同的文化,思想变得更加开阔和包容。
高分纪录片推荐:《河西走廊》《大国崛起》《人生七年》《航拍中国》《地球脉动》《如果国宝会说话》
11、看TED演讲
每次都被会表达能力强的人震惊到!!!会说话的人真的yyds!
TED演讲推荐:《改变自己,只需要2年时间》《你为什么拖延?》《面对压力如何保持冷静》《演讲的力量》《只需20小时,你就可以学会任何东西》《教会女孩勇敢,而不是追求完美》
12、看名校公开课
耶鲁大学《哲学和死亡》《博弈论》
牛津大学《批判性思维》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公平与正义》
浙江大学《王阳明心学》

正义的尽头——《洞穴奇案》(下)

以少数生命换取多数生命是否符合道义?你的答案又出于何种原因?若深入地问下去,究竟什么是正义?
【洞穴事件回顾】
依稀记得著名的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带来的震撼。那时第一次接触各种道德模型题,如列车难题、洞穴困境,以及相似的种种如医生施救问题、大海食人问题,大多是在一名换多命的框架下演绎,然而各个模型又有所差异。而最让人惊异的,是看上去细微的差异所产生的结果——大多数人都改变了原先的答案。 这些题无一不是对自身道德的考验与反省,从未有过如此清晰地把内心剖开的经历,实施者还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
本案的真正问题——在特殊情境下,杀人是否构成谋杀。 《洞穴奇案》中的判决书主要可归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判决不容选择(因为法律清楚明了),另一类则认为判决需要自由裁量或考虑某些法外因素(因为法律并不明确)。
除了上篇总结的三大法律理论冲突点,这个模型因细节具体丰富而留下许多探讨的空间。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核心冲突,免不了对生命价值下定义的过程。 如果牺牲十个人的性命营救他们是合适的,为什么这些人达成牺牲一个人挽救四个人的安排是错误的呢?书中借一位法官之口发表如下见解:这是一种划算的交易。冷淡却真实。但我们若为效率至上,便与机器人无异。有没有什么行为于其带来的结果无关,而行为本身就是丧失道德的表现呢?上述观点的对立面便是每一个生命都平等,崇高珍贵,且任何牺牲必须是自愿的。十个救援队员性命的丧失是未可预见的。个人价值如何计算也是颇为庞大的命题。一人换四人所谓值当,九十九万人相抵一百万人近乎梦魇,让人联想屠杀与战争。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争论点即死亡选择。 故事中被害人提出抽签,后又选择退出,认为应再坚持一段时间试着等待救援,但被驳回。的确,在最终结果不可知时,等待七天就到了救援队伍所说的最快解救时间,如此也许可以使所有人存活。与生命价值的讨论相似,等待最弱者自然死亡也算一种对所有人划算的交易,此处指的是所有人幸福指数之和,即功利主义道德。而抽签选择比之等待最弱者自然死亡更公平之处在于,每个人应当拥有同等的机会活下去。如果等待最弱者先死,这种思维模式则与弱肉强食的无法律社会无甚差别。由此推理,否认被害人退出抽签的选择,是在降低更多人退出的机会(因为每一个人退出,在协议中的人不利的几率更大),也就是在拒绝弱肉强食的规则。这也是被害人退出抽签无效的论证之一。
何时考虑集体利益,何时考虑每一个个体? 于每一个体来说答案似乎可以十分简单,并可完全抛弃道德问题的探讨。“这取决于你的观点了”、“这要看具体情境了”等等……这一方面的确免去许多麻烦,譬如深恐自己暴露于伴随价值探究过程的心理危险,然而一些必要的思考、深入的探寻也同样被放弃了。思考它们是有趣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又可能渐渐绝望,因为你知道它没有尽头。
最后,对道德模型讨论的死穴在于,未设身处地场景的不可预见性,即无论从后事之见或是模型评判,都无法给予人身处其中的真实感,从而对行为模式的真正定论流于表面。
耶鲁大学《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公开课中提到一个研究结果,男性在勃起时的在性行为上的道德感会很大程度降低。如果放置于洞穴问题中此种特殊情况下,旁观者何以简单归类故事中的人本身缺乏道德感,需要刑法判决的修正呢?这里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来思考刑罚的目的——是对未来可能事件产生威慑,还是为了邪恶人格的纠正,从而保证公众和自身安全?如果刑罚对这种道德感的丧失无法产生威慑作用呢?
有关这些命题的探讨从未止息,而人类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前行。绝望太过悲观,不妨承认一些困境现今的确无解。法国法理学家加奎·埃吕儿曾写道,“ 正义不是一件可以抓取或者固定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寻求真正的正义……他从来都不知道哪里是正义的尽头。作为具有正义功能的东西而被创制的法律,其中总有一些不可预测的东西使法学家感到窘迫。 ”
2016-10-08

谁有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的英文文本.

你好,刚好几天前下载了这个视频,挺好的。中英文都有:http://v.163.com/special/opendownload/ (MP4版本)
http://edu.sina.com.cn/video/open/OpenHarvardcourseJustice.html (HLV版本,这个直接点下载就好了,很小)
这里: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574294.html 前半中文、后半英文,PDF格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