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钱宁(1922~1986)是什么
- 2、《秦相李斯》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 3、《新论语》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 4、密歇根大学简介?
- 5、我是中国人1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 6、老舍写作《猫》时的背景资料
- 7、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
- 8、李乐简介及详细资料
- 9、关于足球的电影
- 10、李四光打破哪两个洋神话,象他一样不留国外回国发展的科学家还有谁四个
钱宁(1922~1986)是什么
钱宁(1922~1986)是中国水利工程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于1922年12月4日出生在浙江杭州,1986年12月6日在北京去世。毕业于中央大学后,他曾在那里任教。1947年,他前往美国留学,并在1948年获得了美国艾奥瓦大学的硕士学位,随后在1951年获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研究员、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泥沙研究室主任,以及国际泥沙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际泥沙研究》杂志(英文版)主编等职。他长期从事泥沙问题及其治理的研究,倡导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研究,为中国河流动力学与地貌学相结合研究河床演变作出重要贡献。他主持研究的“集中治理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是治黄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获得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著有《泥沙运动力学》,并主编了《高含沙水流运动》。
《秦相李斯》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秦相李斯》(钱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1e9a7GWfqgJQJ-skmeWLA
提取码: izvw
书名:秦相李斯
豆瓣评分:7.5
作者: 钱宁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0-1
页数: 260
内容简介:
留美博士钱宁所著《秦相李斯》一书,用现代的视角尽述李斯的一生沉浮,貌似调侃的文字下,是宫廷政事的诡谲多变,人性的冲突与智谋的竞争。
作者简介:
钱宁,祖籍上海嘉定,生于南京,长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人民大学中文系,后为报社记者。1980年代末留学美国,在密歇根大学学习。1995年回国,在北京工作。著有《留学美国》(1996)、《秦相李斯》(2000)、《圣人》(2004)、学术随笔《尼山风光》(2010)、重编出版《新论语》(2015)。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等,《圣人》被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孔子》。
《新论语》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新论语》(孔门弟子)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T8Iu4hJz6qqhdBie5y5fQ
提取码:nzts
书名:新论语
作者:孔门弟子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12-5
页数:301
内容简介:
“《论语》并非一部成熟之作,而是一部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钱宁
《新论语》将《论语》原有的二十篇体例完全打破,从“仁”的定义和内涵出发,以孔子的思想脉络重新结构原文文本,使其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这样的系统性分拆和重构,在没有一字一句增删的情况下,《论语》呈现出全新面貌——孔子思想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从文本中直接呈现出来:“仁”为核心,“孝”、“悌”、“信”视为其呈现形态,“礼”为其外化形式,学习和修身是其求取的途径,治国和处世是其实践的方式;而孔子对时政的抨击和对各种人物的评论,则如今天的“案例教学”,旨在向弟子们解释和阐发“仁”之内涵,以及在具体事例中如何评判。
重构后的《论语》成为为有主题、有论证、有展开、有层次、有案例的文本,成为一本无需繁琐注释就能读懂的新经典。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称此书:“不加一字,不减一字,编而不作,《论语》一新。”
作者简介:
钱宁 祖籍上海嘉定,出生于南京,成长于北京。毕业于人民大学,后为报社记者。曾留学美国,在密歇根大学学习。1995年回国,在北京工作。著有新闻纪实作品《留学美国》(1996),长篇历史小说《秦相李斯》(2000)、《圣人》(2004),学术随笔集《尼山风光》(2010)。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等多国文字。《圣人》被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孔子》。
密歇根大学简介?
分类: 外语/出国 >> 留学
解析:
根据《美国新闻杂志2000年》报导,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不仅是美国中西部10大名校中排名第一的大学,也是美国名列前茅的公立大学。总部设于Ann Arbor,学生总数有3万7千人;位于Dearborn及Flint的分校则共有1万5千名学生。每学期共开办5600种学士及研究学位的科目,课程选择富有弹性。密歇根大学拥有全美最大规模的校友会组织,其校友超过40万人。
自1817年建校以来,密歇根大学始终是美国名列前茅的常春藤大学之一,设有19个学院,各学院的学术水平排名领先群雄,其中商学院、人力资源院、社会工作院、社会心理学院、人类学院等更是一枝独秀。大学排名全国前10名的研究院课程有商业、工程、医学、护理、法律、公共事务、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多位教授及校友在医学、化学、经济学、新闻学、文学等等方面,获颁诺贝尔奖及普立策新闻奖。密歇根大学还是全美中国学研究重镇,其亚洲藏书馆的藏书可与哈佛的燕京图书馆相媲美,美国多任驻华大使、克林顿总统的白宫中国事务顾问等均师出该校。钱其琛之子钱宁在该校留学期间著有风靡全国的《留学美国》,书中对该校有详尽描述。
密歇根大学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校长曾推动了美国 *** 将大部分"庚子赔款"返还中国,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它的乒乓球队向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发出邀请,由此带来的"乒乓外交"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它的许多专家都是历届美国总统的中国问题顾问。在密歇根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数量上多过任何一所美国大学。
nai.edu/gmba/info/info01
我是中国人1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已发站内信,确认后请采纳
已发送
我是中国人1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我是中国人1作者:郑中天题记更新时间2005-11-3 4:34:00 字数:457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被一个强国梦所缠绕。这个梦虽几经破碎,却从未因领袖的变换、政权的更替、政党的兴衰和社会的巨变而破灭。为了这个梦,一个民族不惜变法、造反、革命、内战,尝试了几乎一切可以尝试的手段;为了这个梦,一代代人甘愿毁家、赴难、流血、捐躯,付出了一切可以付出的代价。在这种种的努力中,包括着一代代留学生的派遣。对中国而言,派遣留学生从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而是一个民族的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这是今天的留学生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想法是很中国式的,听起来好像留学生不但要肩负着历史的重托,而且还必须充满自我牺牲精神。不过,回顾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也正是这种中国式的"爱国"支撑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使百年来因贫弱而饱受欺凌的中国终于在20世纪末叶看到了下一个世纪的曙光。下一个世纪,中国人也许会有新的观念。不过,对于这一代留学生来说,他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因此,远游之后,要紧的是赶回来种自己的园地。 ——钱宁《留学美国》 第一章 在外企工作更新时间2005-11-3 4:34:00 字数:5811 第一章 在外企工作 申世庸的《我是韩国人》曾经让我深深的感动,我从来都没有想到做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会为自己的国家感觉到那般的骄傲,也就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处在什么样……请采纳
老舍写作《猫》时的背景资料
老舍借猫人混乱生活和丑恶行径的描写,对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并间接抨击了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的内政外交,但又把政党斗争都称为"哄",讽刺青年学生的"大家夫斯基哄"和信仰"马祖大仙",对革命力量的嘲讽表明作者回国伊始对国内复杂的政治情况特别是对革命政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而猫人的全族毁灭,也显露了作者对民族前途的瞻望染有比较浓厚的悲观色彩,这反映了作者不断寻求真理过程的曲折和内心的矛盾痛苦。总之,《猫城记》在思想倾向上的复杂性和艺术表现的特异性,使它长期以来引起不同的评价。
音乐剧巨人韦伯爵士的音乐剧《猫》,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的诗集【猫的寓言】(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于英国伦敦西区及美国百老汇持续火爆上演,并分别创下演出最久的音乐剧的纪录,也因而赢得“百老汇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剧”的殊荣。
音乐剧《猫》,自1981首演以来,得奖无数,曾荣获英国音乐剧最高荣誉—奥利佛奖的最佳音乐剧奖,随后于1982年登上纽约百老汇舞台,更一举拿下东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剧本、最佳配乐、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服装及最佳灯光等七项大奖,人气之盛,一时无两。
音乐剧《猫》于纽约百老汇的冬园剧院上演18年,创下百老汇史上连续演出7,485场的纪录,并于2000年9月10日完满的划上了休止符。2002年5月11日,音乐剧《猫》上演刚好21年的那一天,从伦敦西区功成身退,并以连演8,950场的纪录,缔造了伦敦西区舞台的神话。但是,音乐剧《猫》却继续在世界舞台延续它的传奇!
音乐剧《猫》已经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于世界各地上演,其中包含了德语(德国、奥地利及瑞士三种不同的德语版)、匈牙利语、挪威语、芬兰语、荷兰语、瑞典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及西班牙语。香港歌手林子祥也曾经把音乐剧中的歌曲The Ballad of Billy McCaw改编成为“每一个晚上”,红极一时。音乐剧《猫》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Memory一曲曾有超过150位名歌唱家灌录过专辑,其中更包括了芭芭菈?史翠珊,钱宁?马赛斯等知名歌唱家。
音乐剧《猫》虽然在百老汇已经落幕,但全世界的《猫》迷仍为之倾狂,至此已有三十多个国家、逾三百多个城市、超过6500万人次曾欣赏过音乐剧《猫》,惊人的纪录仍在不断被刷新。永远迷人的《猫》,永不落幕。
老舍借猫人混乱生活和丑恶行径的描写,对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并间接抨击了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的内政外交,但又把政党斗争都称为"哄"
写《猫城记》时,老舍刚从英国回国不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硝烟骤起,日军一举鲸吞东三省,隆隆炮声震撼华夏……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广大民众忧心似焚。作为民族最敏感的神经的作家,老舍恨透了那些侵略者,恨透了那班贪官污吏。他拿起笔,写下《猫城记》。[1]
老舍先生的写作目的之一是因为其在回国之后,看到中国社会的现状,当时的社会真是让人无法直视,社会不仅落后,国家腐朽不堪,社会千疮百孔,人性自私自利,愚昧无知,不思进取,老舍先生对此感到即无耐又痛心,同时也非常的失望。所以,在《猫城记》中,老舍先生用大蝎代表着当时中国的大官僚资产阶级,用小蝎象征着留学回来的新阶级思想主义者,而用大鹰则代表着改革派。
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
华人移民美国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从早期卖猪仔式的劳工移民,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识型新移民,华人在美国的待遇与地位有了很大变化,中美两国的关系也由不平等的、敌对的,逐渐转变为比较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如何看待这200多年的华人移民史,如何评价伴随着华人移民而出现的美华文学?这始终是众多海内外专家和学者们所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著名华人作家黄运基在中国出版了长篇小说《奔流》(沈阳出版社1996年)、《狂潮》(沈阳出版社2003年)和中短篇小说集《旧金山激情岁月》(珠海出版社2004年)之后,又由广州花城出版社推出了散文集《唐人街》(2004年底),为我们对以上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文本。
一、以个人经历印证历史发展
文学与历史都要求叙写生活的真实与本质。历史的写作不能虚构,需要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基础,作者个人的经历在写作中不是特别重要;文学的写作不排斥虚构,但个人的经历、尤其是生活细节的真实,却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仅从个人经历来看,黄运基无疑在美华文学创作中占有先机:祖孙三代华侨,自己在美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在《唐人街》中所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以个人(包括家族)经历印证历史与时代的发展,使这部散文集具有特别真实和厚重的品质。
黄运基在书中自叙:“我的爷爷在他17岁那年当‘契约劳工’,既是我们所理解的‘卖猪仔’来到新大陆建筑中央太平洋铁路。17年后他回国结婚,由于‘排华法案’的执行,使他回不了美国。”(《话说“华侨文学”》)这里的“排华法案”指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的法案。该法案到1884年又作了修订,条款增加到17项,扩大了限制华人移民的范围;1888年再次升级为《斯克特法案》,禁止暂时离境的华工重返美国,把2万多名回中国探亲的华工拒之门外。黄运基的爷爷大概就在这2万名之列。
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当苦力,开矿山、修铁路、垦荒地,对美国西部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当美国经济繁荣发展以后,这些华工却成了白人排斥和攻击的对象。由于美国限制华人入境,华人不得不采用一些不正常的方式移民,其中一项是“冒籍”。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火灾,移民局的档案全部被烧毁,很多华人趁机冒认是在美国出生,领得美籍证件。在“法官确定了土生儿孙国籍权利之后,又产生另一种冒籍手段。美籍华人到中国探亲回来,就向移民局报告生了孩子(通常是男孩)。这样制造了一个移民空额。几年后,居美华人可以转让或出售这些空额及有关口供资料,让其他华人冒籍入境”。既然是冒籍申请移民,就不能再姓原来的姓,必须改姓移民纸上的姓。黄运基的父亲于1924年以卓姓冒籍移民美国,1948年黄运基也同样以卓姓移民美国,所以黄运基中文名姓黄,英文名却姓卓。合法的姓变成不合法,不合法的姓反而变成合法的,这种现象在美籍华人中相当普遍。
到了60年代,美国移民局发起所谓“坦白运动”,要求冒籍的华人移民向政府“坦白”自己是“非法入境”,然后根据情况由移民局重新登记办理移民手续,借机打击迫害华人社会的进步人士和异见分子。1962年,黄运基的父亲迫于压力向移民局“坦白”冒籍,黄运基则拒绝“坦白”,而被警察局以“非法入境罪”逮捕。接着,他父亲被迫在法庭上指证亲生儿子是“非法移民”,结果黄运基被判入狱三个月,监守行为五年。为了维护自己的公民权,他跟美国政府打了十年官司,终于在1974年才获准重新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读着《唐人街》第一辑“岁月留痕”中的系列散文,仿佛跟著作者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历史,而作者的“美国梦”确实是跟中美关系的风雨阴晴连在一起的。黄运基为了寻梦,“15岁随父亲来到‘自由乐土’的美国,却还未踏足这片‘乐土’便失去了‘自由’,像俘虏似的被送进移民局关押起来,等候审问。就像父亲少年时来美国,被关在没有天使的天使岛上一样”(《失而复得的日记》)。50年代的美国,是极端排华反共的麦卡锡主义横行的年代。黄运基在军队服役期间,因为主张美中关系正常化、反对韩战,而被认为是从事“非美”活动,被军事法庭判处“不荣誉退伍”,勒令逐出军队,所有书籍、日记和几万字的长篇小说手稿都被没收。他顶着巨大压力,长期为中美两国建交而奔走呼吁,与几个朋友发起成立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他以一人之力创办了名震一时的《时代报》,在创刊号上报道了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破冰之旅”;邓小平访美时,他以《时代报》记者的身份追踪采访,写下了一系列报道和评论;里根总统访华时,他作为美国记者团的成员一起随行采访;1974年他应中国外交部邀请,率领一个美国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25周年庆典;1979年1月1日,他在所有美国华文报纸中首先独家报道:美中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鉴于黄运基先生在新闻、出版、翻译、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海内外相关政策的改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中国大陆出国定居的新移民约有100万人,其中有不少人到了美国。 与过去的老华侨相比,这些新移民有着自己的特点。研究新移民对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今天的工作,把侨史研究引向深入,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被人们称之为“移民之国”。根据弗农·M ·小布里格斯提供的资料,1924年到1965年,每年合法进入美国的移民有19.1万人。1966年到1981年,每年合法进入美国的移民有43.5万人。但在1978年至1980年间,每年大约有54.7万移民合法进入美国,几乎是1965年以前入境移民的三倍〔1〕。因此, 外来移民又一次对美国总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谈论近年新移民潮和不同国籍移民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记者,一般视1965年移民法为美国移民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他们指出,自1965年以来,西班牙人、东南亚人、中东人和加勒比海移民在移民统计数字中占主导地位。例如,1979年主要的移民输出国都来自第三世界,这说明自从1965年以来移民的来源发生了变化〔2〕。在亚洲, 主要的移民输出国为中国(包括香港、台湾、中国大陆)、日本、菲律宾、朝鲜和印度〔3〕。而中国移民构成了亚洲移民的最大部分〔4〕。
本文试图探讨1965年移民法对美国华人的直接影响,并用在英国和美国所接触的资料,说明华人新移民和老移民有什么不同,进而阐述中国新移民对当代美国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新移民的人口特征
1965年以来,美国唐人街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1965 年美国移民与国籍法的颁布。 在过去的150年里,美国实施了几项影响中国移民的政策。首先,1850年至1882 年所谓自由移民时期,中国移民作为一种廉价劳动力而受到欢迎。但继这个时期之后美国便排斥与限制中国移民。1882年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使除了某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如配偶、已成为美国公民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师、牧师以外,其他人都不允许进入美国。后来美国对这个法律进行了修正,使该法成为具有限制性的法律。直至1965年,美国才颁布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移民法〔5〕。1965年移民法提供了每年17 万移民的最高数字,这些移民来自整个东半球;美国给每个国家每年颁发的签证是2万人。允许西半球独立国家12万移民进入美国。这17 万移民被分成7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一定的比例。(1)成为美国公民的未婚子女3.4万人,占20%;(2)永久居民的配偶、未婚的子女3.4万人,占20% ;(3)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如科学家、艺术家1.7万人,占10%;(4 )美国公民的已婚的子女1.7万人,占10%;(5)美国公民的兄弟姐妹4.08万人,占24%;(6)熟练和非熟练劳工1.7万人,占10%;(7) 难民1.02万人,占6%。1965年移民法对近亲(包括配偶、未成年人、 未婚的孩子和成年公民的父母亲)没有人数上的限制,允许他们到美国访问或从事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活动〔6〕。
1965年通过的美国新移民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的法律,对中国移民的人口、地理范围、性别比例以及技术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新移民法第一次像对待其他国家移民一样,平等地对待中国移民。因此,许多中国移民又一次蜂拥而至美国。一般认为,1980年定居美国50个州的中国移民有806027人,中国人在人数上超过了日本人,成为美国最大的亚洲人群体〔7〕。但是,根据石山·亨利·蔡的研究, 1980年美国华人总数已超过100万〔8〕。1990年美国人口统计,在美华人已达164.5万人。在最近20年里,每年到达美国的中国移民为2万至3 万之间〔9〕。 1996年11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大会上,著名的美籍华人教授沈已尧先生告诉我,现在美国华人估计有220万人。
今天中国移民来源于许多不同的地方:包括台湾、香港、中国大陆、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多数移民具有城市背景。与老移民相比,新移民视他们自己是比较有教养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新思想或鉴赏力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香港至少生活一个时期(他们的父母来自中国大陆的城市地区),一些人出生并在国际性的城市里长大。他们认为,老移民是来自旧中国农村地区、举止不文雅的“乡巴佬”,许多老移民的身份是中国农民,他们在移居美国之前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同于这些新移民〔10〕。
根据1980年人口统计,中国移民绝大多数定居在城市。最大的集中地为纽约--新泽西、旧金山地区,每个地区的中国移民超过10万人。其他城市和郊区,中国移民的比例也较高。在洛杉矶,1970年至1980年中国移民增加了129%。与增加37%的整个人口相比, 圣地亚哥的中国移民增加了139%。大约97 %的美籍华人住在城市地区:其他城市包括休士顿、芝加哥、波士顿、达拉斯、西雅图、圣约瑟、底特律、费城、凤凰城、华盛顿、檀香山、萨克拉门托等城市。拥有4000中国人居住的城市有:斯托克顿、加利福尼亚的安纳汉姆、夫勒斯诺、俄勒冈的波特兰、迈阿密-劳德代尔堡、巴尔的摩。中国移民人口在农村地区只是适度地增长〔11〕。
1945年以前,唐人街只有很少的妇女和儿童居住,其人口主要由男性暂居者构成。1945年以来,随着华人“战争新娘”之流入美国,唐人街的华人女性逐渐增加。但是,只是在1965年以后两性数目不平衡才降低。1960年美国华人男女性比是2∶1。1980年美国华人男女性比大体平衡〔12〕。
不像19世纪早期“隐名的和无名的”中国移民,现代美籍华人在各自的领域颇有造诣,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承认。如:新闻报道者、美国广播公司的康尼·春,参议院议员海勒姆·冯,共和党人活动家安妮·谢诺尔特,著名的加利福尼亚政治家马奇·冯·尤,滑冰冠军蒂法尼·钦。不像早期来自农村讲乡音的广东人,许多新移民受过良好的教育,说标准的普通话并带有不同的台湾话和上海方言〔13〕。
新移民潮包括来自香港家境特别富有的人。由于殖民地不安定的生活,他们远离自己的居住地。由于香港的便利条件,使得一些人得以在唐人街进行地产投机活动和开办各种现代化的企业〔14〕。
二、新移民的经济特征
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为美国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扩大了就业范围。1970年,受雇的20%的华人男性每年薪水1万英镑, 即不到美国人平均工资的25%。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得到了相当的提高。经营洗衣业、餐馆业和杂货店是美国华人传统的职业。今天这些职业仍然重要。但是美国华人也进入其他工作领域。例如,根据1970年纽约华人职业分布统计,36%的华人男子从事服务性行业,43%的华人在专门和技术领域工作,19%的华人男性充当其他劳动力。这种职业分布与1985年的情形基本相同。纽约华人主要就业范围,包括从事餐馆业、服装业、杂货店以及做其他生意,新移民占有很高的比例。1985年,该城大约有5万华人从事华人的传统职业,其他白领工人是第二个最大的集团。 这些白领工人虽然生活在唐人街社区,但大多数与唐人街没有多大联系,这些新移民在唐人街社区以外做牧师和其他白领工作,包括当医生、会计、律师和新闻记者〔15〕。许多华人仍从事非技术性的手工职业,见下表〔16〕:
华人在美国的职业分布(1970)(百分比)
职 业 男 性 女 性 全 部
专门职业和技术工人 29.9 19.4 26.0
经理和管理者 11.1 3.5 8.3
售货员 4.1 4.4 4.2
牧师 9.2 30.9 17.2
工匠和工头 5.7 1.1 4.0
工人,包括运输工人 10.6 24.9 15.9
劳工,除开种植劳工 3.1 0.8 2.2
农民和农场经营者 0.4 0.2 0.3
农业工人和工头 0.3 0.3 0.3
仆人的职业,除开私人家仆 25.2 12.1 20.4
私人家庭工人 0.5 2.2 1.1
1970年,有25.2%的美国华人男性新移民在干洗衣和餐馆工作;在西部做家仆曾经是华侨的普遍职业,现在几乎消失了。这些职业吸收了大量的不讲英语的移民,像他们的前辈一样,这些新移民被迫从事低收入、工作条件恶劣的工作,特别是在唐人街。据1970年统计,这些职业构成了没有上初级学校的、16岁的华裔移民的23%,43%的人每年挣得的收入4000美元不到〔17〕。
唐人街社区新移民的企业活动不同于1965年以前的老移民。一些新移民除了从事传统的华人企业如餐馆业、礼品店、杂货店和洗衣业以外,也经营旅行社、簿计室。办服装工厂现在是唐人街华人的主要职业。1985年纽约500家服装工厂的大多数集中在唐人街社区, 由新移民控制。新移民不仅控制了服装工厂,而且控制了洗衣店、书店和某些唐人街社区的华人餐馆,而老移民垄断了许多洗衣店的支店和广东人办的餐馆〔18〕。
许多新移民通过利用家庭成员组织并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这一点上与老移民不同。在老移民中经营家庭公司不太普遍,而纽约唐人街的许多家庭公司是由新移民家庭操办的〔19〕。家庭公司对于新移民找工作非常重要。新移民除了靠家庭办公司就业以外,还有获得工作的其他途径,如:通过朋友网,各种家庭和校友协会,雇佣和社会服务代理处。虽然许多新移民不得不做工价低廉的工作,但事实上,如果一个新移民愿意作粗活,他在唐人街是容易找到工作的〔20〕。
自从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的新变化在于,获得工作有了新途径,即通过社会代办处、新协会和各种商业雇佣组织得到工作。1965年以前许多美国华人是在唐人街社区工作,而今天美国华人新移民较多的工作是在唐人街社区以外,因为歧视减少了。他们的教育背景,使得许多新移民能够找到这种职位〔21〕。
1965年移民法不仅历史性地改变了在美华人男性和女性不平衡现象,而且也提高了美国华人妇女的地位。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妇女依附于男性,因此,中国妇女从出世到死就被置于男性的控制之下。从父亲到丈夫到儿子,中国妇女按部就班地依附于男性。中国传统原本只强调妇女做妻子和母亲的作用,这就表明妇女的地位以及经济谋生依赖于男人。即使是在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还是如此。但是,自从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65年以后,这种僵化的思想受到挑战。随着华人妇女地位的上升,1970年51%的华裔妇女在工作〔22〕。1981年在旧金山20条街的唐人街有146家服装店;这些服装店雇用了大约3500名华人妇女, 生产了旧金山50%的服装。与唐人街的服装工人相比,数千名美籍华人妇女在过去20年里已进入赚取高工资的劳工市场。她们的教育背景、德行、勤奋工作是导致她们获得社会、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华人妇女医生、教授、药剂师、公司经理、会计、图书管理员、实验室研究员以及其他的人,成百地从美国名牌大学拿到博士、硕士学位〔23〕。
美国唐人街的服装工人和这些取得成功的妇女都不能代表美籍华人妇女的大多数,但却是现代美籍华人妇女在这两个群体中的大致轮廓。1970年,有58%的18至24岁的华裔妇女入学,31%的25至34岁的华裔妇女从事专门和技术工作。但是,职位和薪水未能总是与教育学识相一致,华裔妇女仍然作为中国人和妇女而遭受歧视。尽管在1970年有23%的华人妇女从高等院校毕业,但只有13.3%的人一年可挣得1 万美金的薪水,而28%的大学毕业的白人妇女和34%的黑人妇女达到了这种收入水平。没有获得大学文凭的华裔妇女,许多人只能做档案职员、公司收发报员、打字员和从事其他低收入的工作。虽然60%的华人家庭做两份工作,但只有51%的人达到了美国人的平均工资水平,属于中等家庭收入的人在1970年只获得10610美元;美国人的平均工资一年是9590 美元〔24〕。
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丁肇中博士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年仅39岁〔25〕;美国著名的经济财务Forbes杂志调查公布1982年美国豪富名单15位,旅美华侨王安博士跃居第5,美联社并推崇他的事业起程, 是从一家中国人办的电子工厂中担任工程师开始的杰出人物〔26〕;郑国材是第一位做人造心脏手术的的中国人〔27〕;王赣骏博士是第一位华裔太空人〔28〕;贝聿铭是著名的建筑师,1983年曾获得普利克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他的知名设计包括华府的国家艺廊东厢、休士顿的德州商业大楼、香港的中国银行及北京的香山大饭店〔29〕;在化学方面,李远哲于1986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30〕。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来。
谈论1965年以后进入美国的新移民,不能不注意到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社会的情况。在美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中国留学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受聘于美国各大金融贸易公司的中国留学人员,大都是美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从事各种诸如律师、会计、经纪人、房地产商等专业性工作。在1993年到1994年间,仅美国摩根银行香港分部所雇用的中国留学生就达20多人。而理工科专业中国留学生,不但成为美国科技领域里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广泛地进入了美国实业界。三大汽车公司、波音飞机的制造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等,到处是几年前毕业的中国留学生。更有人说,如今美国人要想到IBM去工作的话, 都不得不先学中文,因为在那里工作的人大半是中国人,不是来自大陆,就是来自台湾〔31〕。中国留学生之所以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一是凭藉他们的聪明才智,二是靠进取精神。
三、新移民的政治特征
在政界,华裔只是最近才初露锋芒。许多新移民愿意运用美国人的政治方法。他们有时通过新协会聚集在一起,讨论华人参政问题,以提升华人的地位。这种政治活动是唐人街社区的一种新的特色,它意味着对老移民政治信仰和行为的一种改变。
新移民和老移民的一个主要不同是,他们组织并利用了各种协会。简单、传统的权力结构不适合解决新移民的问题。1965年前建立的协会主要是为了满足单身老移民经济、社会和感情上的需要,其成员主要以传统血缘关系和朋友纽带、区域来源、家庭姓氏、相同方言为基础,传统协会的主要领导人总的说来是为社区讲话,不熟悉美国社会,许多领导人甚至不讲英语。许多老移民对美国政府的任何帮助不感兴趣。他们愿意与讲同样方言的人交际,通过各种协会寻求经济和情感上的互相支持。一些老移民主要对他们家乡和姓氏协会管理的葬礼感兴趣。
新移民认识到传统协会的不足,便组织了新协会,运用了社会服务组织。唐人街社区由今天的三个协会协调:传统的、新的和现代社会服务组织。许多新移民从中文书籍和报刊上了解到美国政府和纽约唐人街社区的工作信息。新移民倾向定居于城市,富有进取心;他们在寻求有关他们新生活的信息方面是勤勉的。新移民从唐人街各种有效的社会服务组织中的亲戚和朋友那里获得了很多信息。现代社会服务处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并与美国社会有联系,能给新移民以帮助。
许多新协会和社会服务组织在引导新移民熟悉美国习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帮助新移民找住房、工作和办医疗保险,在移民和美国社会中起了媒介作用。这些协会的领导人往往是新移民,他们熟悉美国社会工作,是有才能的社会工人。一些人作为职业社会工人、社区发展者和自愿者在唐人街社区工作,无论怎样,属于新协会或利用社会服务组织的新移民分明对参予较大社会的财富分配发生兴趣。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避开冲突,许多新移民愿意利用美国人的方法如罢工、请愿和示威,来实现他们的目的。他们在这个国家通过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报纸学到了这些方法。尽管新移民把唐人街社区作为一个如同老移民所传播传统文化的阵地,但他们热衷把华人种族作为一个形成利益集团的群体。由于老移民生活在强烈的反对中国人的种族主义时代,他们感到与主流社会的任何亲密联系将导致麻烦,于是便使他们自己隔离美国生活的主流。许多新移民不想使他们自己隔离美国社会,相反,他们视他们的社区为融合城市和美国主流社会的一部分。
当然,新移民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一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美国产生迷惑;而另一些人受教育不多,不熟悉美国社会政治。但是,与老移民相比,有意义的是较多的新移民有知识,参与美国政治过程,这部分是由于作为一个群体的新移民比早期移民受到更多的教育。新移民不仅认识到他们必须组织一个联合其他种族的统一战线,而且渴望与其他种族群体合作,为争取平等权利和正义而斗争。新移民领导人寻求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盟,特别是寻求与具有相同文化背景、遭到同样歧视的其他亚洲人的联盟。有政治抱负的公民参与城市和州的各种职位的选举。一些新移民与第二代华人一道,帮助社区采取集中政治行动,如1983-1984年反对在唐人街建监狱的斗争。近年来,唐人街现代社团组织成功地迫使唐人街的各种政府组织雇用更多的美籍华人〔32〕。
许多美籍华人除了参加本种族的分会、俱乐部和协会以外,还将社交的圈子扩大到本种族以外。一些华人积极参与美国政治。如余江月桂曾三次连任美国加州州务卿。陈香梅、赵小兰、甘敏才、吴仙标、董锦波、谢国翔,胡绍基、赵光华以及法官伍元天、谭碧文、刘万昌等,都是七八十年代华人参政的代表人物。据白宫有关人士估计,目前在美国联邦政府中担任高职位的华裔已将近100人。
华人要求机会平等,增强种族意识,对旧金山华人团体如华人文化基金会(1965年建立)、中西文报(1967年创刊)的创办产生了影响。许多其他社区也成立了华人俱乐部。已经美国化的中产阶级华人的政治行动,导致了以旧金山为基地的“华人正义行动组织”(1970年建立)和以华盛顿为司令部的“美籍华人组织”(1973年建立)的形成;这些组织利用政治和合法途径捍卫美籍华人的民权,并通过传播媒介与对华人形象一成不变的观念作斗争。许多美籍华人通过参加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争运动参与政事〔33〕。这表明美国华人参与政治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新移民的文化适应
早期美国华人习惯于一种复杂结构的社会秩序和家庭制度。当只有少数家庭存在于美国时,当与白人作斗争的任何行为受到控制时,这种价值观念不能完全在美国土壤上重建。他们设法通过保持沉默、以尽可能不引人注意的态度在受压迫下幸存下来。但是他们的后代的思想不是僵硬的,他们倾向接受和模仿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并引起冲突。文化适应时常被描绘成一种单向过程,认为不同肤色的各种族群体被迫放弃自身的文化。实际上,华人年轻的一代感到他们的忠诚是双重的。正如钱宁指出:在海外长期生活的华人,“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改变过去使用的语言,改变父母所起的姓名,甚至改变自己的国籍,但就像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一样,他们难以改变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中国,无论从时间和空间的相隔多么遥远,总是一片能牵动思绪、掀起内心波澜的土地”〔34〕。他们仍以自己的血统和传统文化而自豪,如果他们反对父母亲和长辈的愿望,便感到愧疚。但是他们也认识到,为了获得成功,必须适应美国人的习惯和价值。他们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已婚的华裔子女一旦能自立,便离开了他们的父母。
当华人孩子进入白人学校,当成年人希望与白人进行交往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不得不讲英语。第二代和第三代华人很快拒绝在家里讲中文,而第一代许多人几乎不说英语。安排的婚姻大大消失,虽然一般孩子要请教父母。尽管父母强烈不同意,仍有很多华人子女是混合婚姻,与白人或日本人结婚。1974年华人子女与白人结婚的比例为25%;与日本人结婚的比例大约是47%〔35〕。
至于华裔妇女,年轻的寡妇被允许第二次结婚。使她们吃惊的是,离婚和重婚被认为是毫不奇怪的。虽然华裔妇女几乎不赞成吸烟、饮酒和暴烈的公众行为,但她们羡慕自由,像美国人一样享有财产权。她们尤其喜欢美国人爱和婚姻的观念。文化适应美国的华裔妇女,如果没有父母亲的安排,坚持拥有爱和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利〔36〕。
中国人过去不喜欢美国人的许多特点,但现在不同了,进取、个人主义、易动、努力自治、自我满足、对孩子的放纵等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已为华人所接受,他们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如果自己受了委屈,便可诉诸法律保护。华人子女简单地视自己为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他们较少遭受任何严重的种族歧视。但是,除了过春节、吃中国饭以外,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仍然被保留下来。许多华人的孩子在学校往往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这些华人孩子在美国除了接受正常教育之外,还到私人开办的中文学校学习。这些中文学校似乎部分地受到保护。
有人说美籍华人几乎完全接受了美国文化,但是没有完全合而为一。他们的肤色和长相与美国人有明显区别,他们仍然遭到各种微妙的歧视〔37〕。例如,1982年6月12日晚,在美国出生的27 岁的华裔制图员文森特·陈带三个朋友在酒吧庆祝他即将举行的婚礼。43岁的汽车工业失业工头罗纳德·埃本斯误认为陈是日本人。他在询问了陈并大闹了酒吧以后便离开了。那天晚上以后,埃本斯和他的23岁的继子迈克尔·尼采又在一个快餐店漫骂陈。他们等陈离开,在尼采抱住陈时,埃本斯用棒球棒猛击他的头部,陈在四天以后就死去了〔38〕。1989年夏,在达拉斯市读书的一个姓梅的中国女留学生,深夜打完工回家时,在路上被人杀害。1994年2月28日晚, 一个在纽约州一所大学学习的来自广西的姓王的留学生,在一家中餐馆打工时,被两个进店抢劫的黑人青年开枪打死〔39〕。
的确,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取得了成功,或者说他们在美国生活的各自领域出了名。但是,即便最成功的华人仍然受到歧视,一些美国人与中国人谈话时流露出瞧不起中国人,开口便说“你的英语讲得怎么样?”黛安娜·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看不见的美国中国人”一文,总结道:“因为我们的黄皮肤和杏眼睛,我们仍然没有融合到主流社会中去。从排华法案以来,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摆脱种族歧视。”〔40〕
以上通过对新移民人口、经济、政治特征以及文化适应的分析,说明华人新移民远不同于老移民。新移民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不能简单地与老移民相比。新移民的城市来源与家庭成员的帮助,是他们在新世界创立新生活的重要遗产。许多新移民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中的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受过专业训练。不像早年移居美国的老移民,新移民更愿意去实现他们的“美国梦”。但是,这些新移民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他们的适应类型不同于那些老移民。 新移民也是1965年移民法的受惠者。新移民比老移民在唐人街以外有更多的接触,开始和白人中产阶级相互影响,一些人生活在白人中间并与白人共事。政治上,新移民比老移民更关心他们的权利,他们逐步地参与美国政治生活。虽然华人日益被美国所接受,但某些障碍依然限制了他们的经济机会。许多新移民仍然不得不依靠种族纽带。开办餐馆、服装行业、杂货店仍然是新移民的主要职业。但是,目前华人企业的人数、规模、管理方式及组织远不同于过去。老的暂居者倾向暂时留在美国,赚一些钱,然后回到中国。打算在美国长期定居的新移民比老移民通过企业成绩获得经济成功更有决心,他们的生存方式是企业家式的。新移民在跳出美国种族樊篱的同时,在使主流文化丰富多彩、产生活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新移民在今天的社区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帮助解决家庭分裂、协会争端、老龄人问题、住房短缺和拉帮结派等问题。新移民创办了兴隆的企业,丰富了唐人街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新移民逐渐将保守的、非政治性的社区变为具有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充满活力的城市飞地。
参考链接:http://study.ccln.gov.cn/fenke/lishixue/lsjpwz/lssjs/43434.shtml
李乐简介及详细资料
早年经历 1987年,10岁的李乐在电影《两宫皇太后》中饰演少年"载澄"。12岁时,李乐前往瑞典读中学,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度过了6年的留学生涯。
1995年,李乐回到国内,选择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1998年,担任毕业戏《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的男主角 。
演艺经历 1998年,在编剧柯章和开拍的历史剧《大唐御使谢瑶环》中扮演中宗李显。1999年,出演爱情喜剧电影《防守反击》,饰"钱宁"一角,影片于2000年在中国香港上映。2000年,李乐首次担任电视剧男主角,在《国球手》中诠释男主桌球手"林逸峰" 。
2002年,与陈坤、董洁合作,出演由李大为执导的电视剧《金粉世家》,在剧中饰演金铨的私生子"欧阳于坚"一角 ;该剧于2003年3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档全国首播。
2003年,出演由胡玫执导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汉武大帝》,担任"霍去病"一角 ;同年参演爱情剧《花妮妹妹》饰陈俊。
2005年4月,与舒淇一同主演爱情古装电视剧《风尘三侠之红拂女》,出演一代明君李世民一角 ;在剧中,武术指导袁祥仁为了凸现李世民的盖世武功,设计了一个2米长的"巨阙天弓"给李世民专用,李乐为此苦练了臂力。3月9日,其参演的都市情感剧《天若有情》在TVB翡翠台播出,在剧中扮演"李乐"。
2007年,李乐主演的电视剧《浪击天涯》播出,在剧中饰演"吴天涯"一角 。
2011年起,李乐逐渐淡出影视圈,开始经营广告公司 。
个人生活 李乐的父亲是李富荣,前乒坛国手,后曾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母亲张予懿出身京剧世家,在北京舞蹈学院当教师。哥哥李竞是网球运动员,后来去美国当网球教练 。
主要作品 参演电视剧 剧名 上映时间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洪流
2010
聂天洪
陈家林
杨烁
浪击天涯
2006
吴天涯
谭浪昌
曾志伟
风尘三侠之红拂女
2005
李世民
梁德华
霍建华
天若有情
2005
李乐
胡意涓
董洁
汉武大帝
2003
霍去病
胡玫
陈宝国
花妮妹妹
2003
陈俊
王刚建
黄晓明
金粉世家
2002
欧阳于坚
李大为
陈坤
不说爱你
2002
萧钧
鲍成志
国球手
2000
林逸峰
刘晓宁
大唐御使谢瑶环
1998
李显
赵乐天
黄海冰
参演电影 剧名 上映时间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防守反击
2000
钱宁
梁天
曾志伟
两宫皇太后
1987
少年载澄
王学新
方舒
参演MV 时间 名称 合作者 2002年 我只喜欢你 那英 人物评价 有运动天赋的李乐眉宇间英气逼人,继承了父亲的英俊潇洒,而且还从舞蹈演员出身的母亲张予懿那里获得了表演天赋(新浪评) 。
李乐外形俊朗,是演员里的十项全能运动员,桌球、网球、骑马、击剑、跆拳道样样精通(澎湃新闻网评) 。
关于足球的电影
关于足球的电影(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11:22 华商晨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胜利大逃亡》
《少林足球》
《京都球侠》
《防守反击》
《球迷》:1963年拍摄的喜剧黑白电影,虽然夸张的表演、稚气十足的镜头语言稍显不足,但片中两位球迷可爱的人性光辉却足以令现在只知道扔水瓶的“职业球迷”相形见绌。
《胜利大逃亡》:1981年由美、英联合拍摄的足球巨片,此片中除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硬派巨星史泰龙领衔主演之外,还囊括了球王贝利和足球皇帝贝肯鲍尔以及一大批上世纪80年代红得发紫的足球巨星。
《京都球侠》:1986年这部由谢洪导演的影片巧妙地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比《少林足球》早15年开创了使用武功踢足球的先河。此片是由一群喜剧明星姜昆、陈佩斯、唐杰忠等演出的悲情电影。
《我也有爸爸》:这部拍摄于1996年的影片最大的卖点就是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大维出任男一号,本片讲述的是一个白血病孤儿与一个足球明星间真情互动的感人故事。
《防守反击》:2000年拍摄,曾志伟、李湘、刘金山等主演。本指望能赢得球迷和影迷的双重喝彩,却因为演员业余的足球水准让人们大倒胃口。
《足球是我们的生命》:2000年,德国电影大奖把男主角金像奖授予了《足球是我们的生命》的主演乌韦·奥奇森内希,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足球题材的影片获得电影大奖。
《少林足球》:被称为2001年最卖座的港片,凭借赵薇“变”丑女、星仔改变戏路成为了最“出彩”的足球电影。在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奖中,它出尽风头,连拿7项大奖
一球 成名很好看的`还有世界在我们脚下`
最近刚刚拍完的<<一球成名>>很不错的
值得一看
<<一球成名>> 最近英文报上也有过介绍
我爱贝可喊木
最新的一部足球电影--《一球成名》三部曲。这是为今年世界杯献礼的一部足球电影。第一部讲述的是一家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在美国,他们的大儿子圣地亚哥,对足球有着狂热的热情,也有着高超的球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纽卡斯尔的球探发现,并开始一步步走上了巨星之路。第二部中他将转会到皇马,第三部里他将参加06年世界杯,拍摄将在德国世界杯期间实景拍摄。目前第一部已经公映。我们在网上也可以看到了。
《少林足球》
上映:2001年7月12日
导演:周星驰
主演:周星驰、陈国坤、张柏芝、谷德昭、吴孟达、谢贤、黄一飞、罗家英、莫文蔚、赵薇
二十年前,有“黄金右脚”之称的足球员明锋(浦叶楝饰),被同袍强雄(张明明饰)设计所害,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中,射失了一个十二码,不单名誉扫地,更被打断右脚。明锋信心尽失,最后沦落街头;而强雄则自此一帆风顺,成为足球界钜子。
二十年后的今天,明锋(吴孟达饰)偶然认识以拾荒维生,性格乐天,对武术极度执迷的星(周星驰饰),意外发现他的惊人脚力,凭他专业眼光,认定星有足球天份,锋因此游说星打足球,参加全国超级杯足球大赛。
为了增加球队实力,推广少林武学,星游说一班当年曾在少林寺习武的师兄弟(黄一飞[铁头功]、田启文〔铁布衫〕、莫美林〔旋风地堂腿〕、陈国坤〔鬼影擒拿手〕、林子聪〔轻功水上飘〕饰)共同参赛,惜各人因谋生而荒废武学,而且全无斗志,但为了一百万的奖金,大家都愿意一试。第一场比赛面对以暴戾闻名的霸王队,各人均被打至半死,在千钧一发之际,星唤起了各人的潜在斗志,在一瞬间各师兄弟重拾了本身之绝技,更将之融入了足球内,发挥出惊人威力。最后更令霸王队归顺,成为了一队完整的“少林队”。
另外,馒头皇后太极手阿梅(赵薇饰),以太极功夫制造馒头,令星十分敬佩并成为了好朋友,虽然梅常常悉心照顾及暗恋星,无奈因样貌奇丑而自卑,而不敢向星表露爱意。同时,星亦于街角偶遇美少女OL(李卉饰),两人产生了微妙的关系……
少林队于全国大赛中过关斩将,顺利打入决赛,所面对的最强对手,竟是明锋宿敌强雄(谢贤饰)所带领的“魔鬼队”。魔鬼队以高科技训练,并服用违禁药物,成为名副其实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少林队不单只有捱打,队员更一个一个被“杀人射球”击至重伤,面临惨败之局面。
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这时却突然出现,令少林队重现生机。
《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我爱贝克汉姆》(Bend It Like Beckham)
上映:2002年4月11日
导演:古林德·查德哈(Gurinder Chadha)
主演:乔纳森·莱斯-迈尔斯(Jonathan Rhys-Meyers)、Imran Ali、大卫·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Ahsen Bhatti、古林德·查德哈(Gurinder Chadha)、Ameet Chana、Brandi Chastain、Trey Farley、帕明德·纳格拉(Parminder K. Nagra)
居住在英国的印度裔少女杰西(帕明德·纳格拉饰)酷爱足球,她在自己的小屋里贴满了自己的偶像贝克汉姆的海报和照片,希望自己的球技能和小贝一样出色。一天,杰西在公园里踢球时,一位教练看中她的球技,邀请她加入一支职业足球队,但是信奉印度教的父母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去当一名足球运动员,所以坚决反对。描写一个视贝克汉姆为偶像的小姑娘冲破家庭阻碍、坚持踢球的故事。
《光辉岁月-球王贝利》(Pelé Eterno)
上映:2004年6月25日
导演:Anibal Massaini Neto
主演: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弗兰茨·贝肯鲍尔(Franz Beckenbauer)、罗伯托·卡洛斯(Roberto Carlos)、Edu、Ugo Giorgetti、Henry Kissinger、Xuxa Meneghel
真实纪录上世纪最伟大球员-----贝利成功之路。
《伯尔尼的奇迹》(Das Wunder von Bern)
上映:2003年5月20日
导演:荣克·沃特曼(S?nke Wortmann)
主演:彼得·洛迈尔(Peter Lohmeyer)、路易·克拉姆罗特(Louis Klamroth) 、卢卡斯·格雷戈霍威茨(Lucas Gregorowicz)
1954年的德国,人们为了他们的将来而努力工作,没有人期待会有奇迹发生。西德国家足球队在瑞士打入了世界杯的决赛。如果西德赢了,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南方,慕尼黑。《南德意志报》的体育记者保罗·阿克尔曼正与未婚妻筹备婚礼,突然接到赴伯尔尼采访的任务,于是将蜜月旅行改在瑞士。此时此刻的埃森小镇上,人们都聚在鲁班斯基家的小酒馆里,欣赏电视机上的比赛。店主理查德·鲁班斯基曾在苏联的战俘营被关押了11年,常年的死亡恐惧改变了他的性格。别人在看球,鲁班斯基的小儿子小马蒂亚斯却如坐针毡。他的偶像德国球员赫尔穆特·拉恩在出发去瑞士前跟他说过,“只有你在,我才能赢得重要的比赛。”他明白,一定得去瑞士一趟。但是当父亲发现了他的动向后,举起了惩罚的皮带。母亲挺身而出,历数全家人迎接他归来之后为使他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状态所作的努力,鲁班斯基终于若有所悟。7月4日西德队和匈牙利队进行最后决赛的前夜,鲁班斯基开着借来的汽车和儿子一起前往伯尔尼。比赛当天艳阳高照,临到赛前却奇迹般的下起了倾盆大雨。匈牙利人在八分钟内连进两球,比赛进行到第16分钟的时候被德国人扳平。直到第86分钟,赫尔穆特·拉恩踢进了决胜的一球。全场雷动,德国人成了世界冠军。“伯尔尼的胜利是德国足球美德的诞生,是国家自信心的重生。”克里斯蒂安·艾希勒在他的《足球神话百科全书》中如此写道。最后一幕中,载着归来英雄的列车在夕阳驶向地平线处。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却刚刚开始。《伯尔尼的奇迹》是一部感人的运动题材电影,见证了德国战后重建的历史,同时也是一出触动人心的家庭戏,风趣幽默的对话给影片也带来了几分滑稽色彩。正是这部电影,使得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热泪满眶的同时又会心一笑。
《胜利大逃亡》(Victory)
上映:1981年07月30日
导演: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
主演: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马克斯·冯·赛多(Max von Sydow)、Amidou、Jürgen Andersen、Osvaldo Ardiles、Arthur Brauss、Eolo Capacci
如果不是因为第54届奥斯卡奖的评委集体打盹的话,这届奥斯卡的小金人无疑会颁给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足球电影《胜利大逃亡》,这部由美国和英国于1981年联合摄制的足球巨片除了由当时如日方中的硬派巨星史泰龙领衔主演外,还囊括了球王贝利和足球皇帝贝肯鲍尔以及一大批上世纪80年代初红得发紫的足球巨星们。故事取材于二战时期一段真实的史实,讲述了一群盟军战俘组成的足球队挫败纳粹德国的球队,从而粉碎其妄图利用足球比赛挫败盟军士气的阴谋。影片高潮迭起,惊险曲折,特别是在结尾之处,足球巨星们在绿茵场上的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表演镜头,至今仍深深留在许多球迷和影迷的梦幻中。
《神射手》
《真实的皇马》
《永远的贝利》
《球迷》
上映:1963年
导演:徐昌霖
主演:铁牛、孙景璐、陈述、张莺、吴茵
这是由一部话剧改编的喜剧电影,摄于1963年,讲述在某市工交队与医生队进行冠亚军决赛前夕发生的球迷与球票之间的感人故事。司机球迷把好不容易搞到的票弄丢了,他焦急地在体育场门口等票,结果与一位医生球迷争抢一张票而上演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争斗,最后,他失败了,医生得到了球票。但医生在胜利之时,却遇到一位待产的孕妇,出于职业本能,便将票让给了司机,而司机球迷在得到球票之后,并没有去,而是用车将医生送到医院,两个人为了做好事而放弃了自己热爱的足球。比起扔矿泉水瓶子叫傻X的某些球迷,这两个球迷的形象已近于天使,令人感动。
《京都球侠》
上映:1987年
导演:谢洪
主演:张丰毅、姜昆、陈佩斯、唐杰忠、宝丽娜·拉芳(法国)、孙敏
清朝末年,欧洲足球海盗队与驻华使馆联队在北京进行了一场普通的球赛,这稀罕“玩意儿”引来许多中国百姓围观。赛后,海盗队队长哈里盛气凌人,为讨未婚妻詹尼的喜欢,带领球员羞辱中国百姓和应邀作陪的清廷高官。曾留学英国、现浪迹江湖、绰号“踢破天”的周天挺身而出,以精湛的球艺回敬狂妄不可一世的哈里,为中国人洗辱雪耻。 詹尼是汉学家,也是足球迷,她极力鼓动哈里向周天挑战。驻华公使别有用心地同意签定这场中外足球赛。德太监接受圣旨组建御林军足球队准备应战。 由于周天球场折服洋人之举触犯清廷天条,清兵欲捉拿周天邀功请赏,此时,周天正在江湖朋友瘸子飞陪同下,私访隐迹北京城内的能人高手。他们寻找到6位身怀绝技的汉子:江湖卖艺的刘二、刘三兄弟;神偷赵狐狸;身怀神功的义和团首领郝豹子;手爪有专长的铁爪篱及义侠黄旋风。一支由底层中国人自发组织的足球队——青龙队诞生了。詹尼很热衷这场比赛,大胆与中国百姓接近,为青龙队找练球场地,掩护青龙队躲避官府捕杀。在与这群血性汉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她深深地爱上了周天,并因此与哈里解除婚约。比赛时间到了,青龙队正待出阵,清室御林军球队先接替参赛;尽管他们以《水浒》所载踢球阵势迎战,但在西洋联队猛烈凶狠的撞进式进攻下,全线崩溃,西洋队6比O领先。潜伏于球场四周的青龙队队员在关键时刻奋然挺身而出,冲破清兵拦阻,与对方展开一场攸关民族自尊的足球比赛。青龙队队员个个施展自己的“绝活儿”,使西洋队粗鲁、野蛮的冲撞相形见绌,哈里眼睁睁看着自家球门稀里呼噜进球,却毫无回天之力,球赛终场,9比8,青龙队一球险胜。球赛胜利了,然而这帮汉子却被德太监下令一律斩首。周天谢绝了詹尼以“未婚夫”名义救他,毅然迈向刑场。
《球迷心窍》
上映:1992年
导演:崔东升
主演:何伟、刘丽丽、张考、潘长江
某工厂推销员左前锋是一位超级球迷,他率领球迷协会为中国足球队加油鼓励,并且组织了一个小足球队,为中国足球培养后备力量,足球给他带来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这是普天下球迷的一个缩影。
《我也有爸爸》
上映:1996年
导演:黄蜀芹
主演:吴大维、王泉、马晓晴、薛佳凝
这部拍于1996年的影片最大的卖点是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大维出任男主角,本片讲述的是一个白血病孤儿与一个足球明星的故事。淘气而自卑的白血病孤儿大志为了虚荣心,自吹自己是足球明星林天海的独生子。足球明星出于同情也为了给他树立生活信心,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是一个平淡而真挚的故事,于平凡中,给人以某种忍不住眼泪的冲动。如同烹饪高手手中的家常菜,一样的佐料一样的调料,却就是不是一个味。
《女足九号》
上映:2000年
导演:谢晋
主演:伍宇娟、周里京、程前、林连昆
足球教练高波,带着父辈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期望,谢绝了东瀛的挽留,毅然回国组建女足队。
高波在老同学、红枫电机厂女厂长朱茵的全力支持下,召集昔日被迫解散的省女足队员,重整旗鼓。
当年的主力前锋罗甜已经结婚生子,过起了安稳的生活。一群下岗另谋出路的女足队员听到重建女足的消息,都群情激昂,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绿茵场上。
在高波的感召下,罗甜毅然给不满周岁的孩子断奶,并不顾丈夫的不理解和反对,来到队里,而高波则大胆启用了刚刚生完孩子的罗甜作主力前锋。
简陋的训练场地,短缺的训练资金,以及家人的不理解,都没能阻止她们为中国女足的奋起而努力。
高波的妻子对“没人看好的女足”更是不放在眼里,她没征得高波的同意就为他办了出国手续。曾是击剑运动员的罗甜的丈夫极力反对罗甜重新选择足球,以至两人的婚姻发生了危机。
感情的波折、家庭的危机和遇到的所有困难都不能挫败女足,她们顽强地训练着,在技术和意志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并在一次国际比赛中战胜了日本队。
又一次打击降临到女足面前,红枫电机厂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经营举步维艰,不得已停止了对女足的赞助,女足只得再次做出“暂停训练”的决定。
几年过去了,中国女足征战世界杯,崭露头角,为世界瞩目。美国洛杉矶玫瑰碗体育场上人们为中国姑娘们的杰出表现沸腾了。在辉煌的战绩中,有罗甜她们老一辈女足队员的坎坷和牺牲,她们的脚印深深地刻在冲向世界的艰难征途上。
《防守反击》
上映:2000年
导演:梁天
主演:曾志伟、李湘、李成儒
电视台主持人任小雨正在为一场市足球队的卫级赛现场直播作场外报道。路边一家包子快餐店里一群人在看电视实况直播,大家都对市队的表现大发牢骚,其中最甚者是王大山。气愤之中他信口开河地说包子铺的这些工人组织个球队都能赢市队。任小雨即兴对王大山做了采访,王大山一时兴起,说他要亲自组建一个“包子队”与市队叫板。任小雨将这些话直播了出去,引起了球迷们的极大兴趣,并且期望值越来越高。王大山骑虎难下,电视台和任小雨也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电视台文艺部主任钱宁和任小雨想出一个折衷的方案,让“包子队”同一个由各国留学生组成的“国际联队”进行一场比赛。 真正感到压力最大的是包子铺的经理曾大伟,他回首往事,曾经做过“足球梦”,于是他停业训练,带领包子铺的全体成员苦练球艺,决心“不蒸包子蒸(争)口气”。 比赛开始了,虽然两方队员体力悬殊,但“包子队”奋勇拼搏,任小雨组织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啦啦队”,前来助威。场上观众沸腾了,高声鼓劲。 但终因缺乏专业训练、体力不支,输给了国际联队。“包子队”回到包子铺后,看到令人吃惊的一幕:市足球队的队员们在包子铺里蒸包子,为他们停业补偿损失。大家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干好。
《功夫老爸》
上映:2004年6月18日
导演:刘俊辉
主演:水明琪、郑大卫、李丽珍、黄一飞、陈启泰
自全国足球联赛以后,拿了总冠军并且弘扬了少林功夫的“少林足球队”六兄弟在比赛中体会到了友爱的真谛,于是六人决定告别足坛,云游四海。大师兄“铁头功”(黄一飞)因失败的婚姻一直享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遂决定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老家,与儿子重会,看望还未曾见面的小孙子。 回到老家的“铁头功”反而为了儿子(陈启泰)和儿媳(李丽珍)若即若离的关系伤透脑筋,更要尽其一切手段务求令到小孙子欢喜。可他却不知一个“犯罪集团”已经盯上了他,并且随时都会对他下手。 “犯罪集团”终于对他的孙子下手了,铁头功为了小孙子的安全尽展少林铁头功击退罪犯,同时也将此次危机转变为契机,赢得了小孙子的认同,并使女儿和女婿重归于好。 罪犯岂会放弃,他们捉了铁头功的小孙子,铁头功惟有答应为他们踢一场孤身足球,这次不再有六兄弟,铁头功将独自面对另外一个“魔鬼队”……足球场上的厮杀将再次弘扬少林足球队的威名……
《粉红豹》(The Pink Panther)
上映:2005年7月22日
导演:肖恩·利维(Shawn Levy)
主演:凯文·克莱恩(Kevin Kline)、史蒂夫·马丁 (Steve Martin)、让·雷诺(Jean Reno)、亨利·彻尼(Henry Czerny)、杰森·斯坦森(Jason Statham)、斯科特·阿德金斯(Scott Adkins)、Dexter Bell、Kristin Chenoweth
本片为1964年粉红豹系列《黑夜怪枪》的前传,讲述一名男子因无意中被人看到自己祖传珍宝——超级“粉红豹”钻石,随即意外死亡,钻石也不翼而飞。法国探长克鲁索和搭档帕汀前往调查此案,可当他一见到本案最大的嫌疑人——死者的漂亮歌星女友哈妮娅时,立刻被她迷住。与此同时,城里发生了法国足球经理谋杀案,著名的“足球杀手”肆无忌惮地杀害了球队中的球星,克鲁索必须克制住自己的情欲,揭开这些案件的真相,并将真正的罪犯绳之于法。
《小喇嘛看世界杯》/《高山上的锡杯》/《高山上的世界杯》 (Ph?rpa)
上映:1999年8月29日
导演:Khyentse Norbu
主演:Kunsang Nyima Kunsang Thinley Nudi Godu Lama Lama Chonjor Jamyang Lodro Neten Chokling Orgyen Tobgyal
《足球是我们的生命》
2000年,德国电影奖把男主角金像奖授予《足球是我们的生命》的主演乌韦·奥克森内希,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足球电影获得电影大奖。这是《胜利大逃亡》在54届奥斯卡败给《战火烈车》之后第18年的事。叫好叫座的足球影片不能受到电影大奖评委们的青睐的主要原因,不知是因为足球运动与电影艺术“文武不相容”还是因为电影圈子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球迷太少的缘故?
《胜利女孩》
尽管中国导演谢晋不顾年龄倾力投入《女足九号》的拍摄中,但这个领域的第一却已被英国人抢了去,这部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胜利女孩》讲述的是足球发源地英格兰的第一只女子足球队的故事。一大群女孩子自发组织起来,向男性垄断的足球运动发起挑战,并取得成功,她们在追求足球的同时,也追索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尽管英格兰女子足球至今仍乏善可陈,但这部《胜利女孩》还是让我们看出了足球比胜负更重要的意义——即追求与坚持的意义。
《罚球区》
正当我们的球迷为充斥于我们稚嫩的联赛机体上的黑哨们痛心疾首的时候,一部前捷克斯洛伐克电影《罚球区》进入我们的视野,该片描述俱乐部老板们为了在球赛中获利,大搞幕后交易,行贿裁判和教练,踢假球吹黑哨,最终闹出人命。尽管此片最终落入侦探片的俗套,但其颇具现实意义的切入角度,依然有极强的关注意义。近期又有消息报道,国内著名导演滕文骥将于7月开拍一部反映足坛“怪现象”的电影《黑哨》,据称葛优和张国立可能加盟。但愿这部影片能顺利拍成,并有望和观众见面,这样,在反黑揭黑影片领域就不让捷克人独美了。
《大梦足球》
这部据说是以范志毅成长历程为原形的影片并没有如愿在电影院投入放映,而是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与观众见面。但这并不妨碍它招来如潮的恶评声。有球迷认为,如果让他们在买票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和被人贩子卖到深山给老光棍当老婆,他们宁愿选择后者。《大梦足球》挨骂的主要原因,据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足球知识外行,片内连杯赛和联赛都没分清。
(2):国家队与地方队分不清。
(3):片中台词充满陈词滥调。
(4):大量的不真实细节漏洞使严肃的主题变得荒诞。
《劣等阵容》(Mean Machine)
上映:2001年12月26日
导演:贝瑞·斯考尼克(Barry Skolnick)
主演:杰森·弗莱明(Jason Flemyng)、维尼·琼斯(Vinnie Jones)、杰森·斯坦森(Jason Statham)、杰克·亚伯拉罕(Jake Abraham)、Stephen Bent、瓦斯·布莱克伍德(Vas Blackwood)、拉尔夫·布朗(Ralph Brown)、Elwin 'Chopper' David
故事发生在英国--这个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著名球星丹尼·米安(维尼·琼斯饰)正处在自己足球生涯的顶峰,不断的进球,不断的胜利,使丹尼拥有一切让旁人艳慕不已的东西:大把的金钱、豪华的跑车和美丽温柔的名模女友。
只可惜厄运很快就降临到丹尼的头上,在一场重要比赛前夕,他和朋友因为喝醉酒打人闹事而被毫不留情地投入了监狱,曾经奢侈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就在丹尼在百无聊赖中虚耗自己的生命时,典狱长(大卫·海明斯)却分配他一项特殊的任务——训练一支由监狱里的警察组成的半职业足球队,典狱长期望这支由他自己组建的球队能在丹尼的调教下拿下本赛季的冠军。丹尼并没有答应典狱长,而是要求由他挑选犯人来组成一支球队,严加训练后作为警察队在赛季前的热身球队,典狱长答应了,接下来,就看丹尼如何在一大堆奇形怪状的强盗、小偷和杀人犯中挑出一支足球队来训练他们。
李四光打破哪两个洋神话,象他一样不留国外回国发展的科学家还有谁四个
创立地质力学,发现第四纪冰川
钱学森,邓稼先,赵忠尧,罗时钧、沈善炯,黄鸣龙,唐友祺,吴仲华、李敏华,王承书、张文裕,张斌、林同骥,李恒德,张香桐,郭永怀,吴中伦,谢家麟,林兰英,王德宝、纽经义,师昌绪,钱宁,师哲敏
地质力学和发现第四冰川
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最早的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
气象大师竺可桢
“万婴之母”林巧稚
地质力学和发现第四冰川 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最早的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 气象大师竺可桢 “万婴之母”林巧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也有一说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1952年,再次应李四光之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八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编辑本段] 【科学救国】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在新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由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选作官费留学生,送到日本学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过了7年,在那里,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李四光回国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作为新被任命的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军火、上前线。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正当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他祈盼着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留学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学的6年里,他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编辑本段]【毛泽东与李四光的交往】
1952年的一天,毛泽东在日理万机,操劳国内外、党内外大事的百忙之中,在一次会议期间接见了李四光。那天,李四光回到家里,精神格外奋发,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接见时的幸福情景:毛泽东身材魁梧。红光满面,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毛泽东问他:“山字型构造”是怎么回事,你是不是给我讲一讲?李四光非常感动。毛泽东博学多闻,这样关心地质科学的发展,连地质力学中“山字型构造”这样专门的概念都注意到了。
在李四光任地质部长期间,毛泽东主席多次对地质工作作出指示。1953年,毛泽东指出,地质部是党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部。1956年,毛泽东又指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要提早一个五年计划。
对于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毛泽东也很重视。1955年,周恩来总理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支持地质部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此后,在这个研究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今天才有了专门的地质力学研究所。
毛泽东极其关心我国的石油远景。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有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一座客厅里接见了李四光。当时,周恩来也在座。谈话中间,毛泽东关切地问到我国天然石油的远景怎么样?李四光早在1932年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以后,从1935年到1936年,他在英国讲学时,写过一本《中国地质学》,其中提到“东海、华北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实际指的就是石油。他用乐观的、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毛泽东说,我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他根据数十年来地质力学的研究,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出发,向毛泽东、周恩来分析了我国地质条件,认为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句话,因为过去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故意说得含糊些。
听到这里,周恩来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啊!毛泽东也高兴地笑了,当即作了关于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根据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地质部和兄弟部门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战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根据地质力学的理论,他们在一些辽阔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在约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石油普查。打了3000多口普查钻井,总进尺120多万米。从所取得的大量地质资料看,不仅初步摸清了我国石油地质的基本特征,而且证实了我国有着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后来在大庆油田喷射出大量的石油就是最好的例证。
地质力学在找油实践中经受了检验。毛泽东对这件事一直记在心上。1964年,在三届人大会议期间,一个服务员同志在人大代表行列中找到了我父亲,对他说:“请您到北京厅去一下!”当时我父亲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他走进北京厅时,见到大厅中只有毛泽东一人坐在那里。李四光没有想到是毛泽东找他,以为服务员说错了地点,连忙道歉说:“主席,对不起,我走错门了!”但毛泽东却健步走了过来,紧握住李四光的手,说:“没有走错,是我找你的。”毛泽东接着风趣地对李四光说:“李四光,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李四光一时没有理解毛泽东的意思,回答说:“身体不好,刚学会一点。”毛泽东笑着说:“你那个地质力学的太极拳啊。”这时,李四光才理解毛泽东的话是对他和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一起,用新华夏构造体系找到石油的高度评价。毛泽东的赞扬,激励着李四光为祖国找到更多的石油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4年某一天,毛泽东又一次接见了李四光。那是在怀仁堂开完一个会以后,毛泽东邀请李四光一起观看在北京第一次演出的豫剧《朝阳沟》》,并要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边看戏,边交谈,谈了剧也谈到石油。在谈到石油问题时,毛泽东对地质部和石油部在找油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说“你们两家都有功劳嘛!”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又拉着李四光一起登上舞台,同演员合影留念。
毛泽东一向重视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工作,十分关心科学工作者的成长,对从旧社会过来的愿意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老一辈科学家非常关怀。1964年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个电话,说要他立刻去中南海。李四光匆匆吃完午饭就去中南海了,一位在门口等他的同志把他领进毛泽东的卧室。竺可桢和钱学森两位同志也先后到了。毛泽东请他们坐在自己的床边,亲切交谈。他们就天文、地质、尖端科学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广泛交谈了三四个钟头。李四光回来告诉他的女儿说: “主席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许多科学的情况,对冰川、气候等科学问题.了解得透彻入微。在他的卧室里、甚至在他的床上,摆满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科学书籍,谈到哪儿就随手翻到那儿,谈的范围很广,天南海北,海阔天空。”这次谈话,毛泽东发表了对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意见,热忱希望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为攻克科学技术尖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自己的才能。
1969年5月19日,毛泽东接见在京参加学习班的1万名代表。在京的中央委员参加了接见,李四光也在其中。毛泽东在主席台上看到了李四光,马上拉着李的手,亲热地叫“李四老”。两人距离那么近,然而因为会场里“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成一片,对面说话都听不清楚。毛泽东只好伏在李四光的耳边,问他的身体好不好,工作情况怎么样。
主席拉着李四光的手走在前面,接见到会的同志们。接着,又一同离开主席台,步入休息室。家里人早已在电视中看到了这一幸福会见的镜头,只是不知道毛泽东和李四光讲了些什么。李四光刚到家,家里人便都急着问李四光。 李四光高兴地讲,毛主席和他在休息室谈了一个多小时的话。在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毛泽东和李四光谈了多少亿万年间的事情——从天体起源、地球起源,谈到了生命起源,谈到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时。毛泽东说:我不大相信施密特,我看康德、拉普拉斯的理论还有点道理。毛泽东对李说,他很想看看李四光写的书,希望李找几本书给他,还请李四光帮他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毛泽东说,我不懂英文,最好是中文的资料。
“主席想要读哪些方面的资料呢?”李四光问。 毛泽东用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大圈,说:“我就要你研究范围里的资料。”
第二天,按照毛泽东的嘱咐.李四光就请秘书同志帮他找书。他想:主席这么忙,总不能把我写的书统统送去请他看,应该选一两本有代表性的作品送过去。经过一番仔细的挑选,李四光先把《地质力学概论》》一书和《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些什么?》这篇文章送给毛泽东审阅。然后,立即着手开始收集毛泽东所要的资料。为此,他看了许多外国资料。 为了节省毛泽东的时间,让他能少消耗一点精力就可以看到需要看的东西,李四光决定自己整理一份资料,把地质学说中当时的各种学派观点部包括进去,再加上自己的评论,阐明自己的观点。他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一连写了7本书。每写完1本,李四光就叫秘书同志马上送到印刷厂去,用大字排版,然后拿回来亲自校对。这7本书印好之后,定名为《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送给了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
[编辑本段]【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发表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从理论上探讨自水圈运动到岩石圈变形,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1929年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1941年李四光在演讲“南岭地质构造的地质力学分析”时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一词。1945年发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对地质力学理论作了系统的概括。地质力学是力学与地质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即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及其起因的科学。它从地质构造的现象(构造形迹)出发,分析地应力分布状况和岩石力学性质,追索力的作用,从力的作用方式进而追索地壳运动方式,探索地壳运动的规律和起源。地质力学认为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是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对于探索地壳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已认识的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这些体系主要是地壳的水平运动(经向的和纬向的)造成的;而水平运动则起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动调节自转速度变化的作用称为“大陆车阀作用”,因而把这一假说称为“大陆车阀假说”。
[编辑本段]【第四纪冰川的发现】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冶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例如,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当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再次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编辑本段]【回国找油田】
1927年,李四光应蔡元培的约请,离开北京南下,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28年1月,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担任所长。搞地质研究常常要餐风饮露,条件十分艰苦。况且刚刚成立的研究所经费少,设备缺,甚至没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战期间,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尽奔波辗转之苦。那时,他抽的是用草纸做的烟,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们始终没有放弃地质研究。由于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他患了心绞痛和肺结核。
1948年2月初,李四光从上海启程赴伦敦,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他的夫人许淑彬也一同前往。会后,他们在英伦三岛上又住了一年,一面养病,一面观察国内外时局的发展。李四光虽远在欧洲讲学考察,但仍关注着祖国的命运。李四光1949年初,他数次给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许杰(地质学家、解放后曾任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人写信,支持他们坚守南京,反对搬迁广州,为新中国地质科学事业保留了一支队伍及设备。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郭沫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给李四光带了一封信,请他早日回国。看了这封由郭沫若领头签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动。新中国就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自己的本领可以施展,抱负可以实现了。他积极奔走起来,准备尽快返国。可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英国到远东的客轮船票要一年前预订,归期只得拖延。他一面调养身体,一面把科研方面遗留的事情办完。
李四光焦急地等待着起程的日期。一天,伦敦的一个朋友给李四光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一个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拒绝接受人民政协给他的全国委员的任命,否则就有被扣留的危险。
事情紧急,李四光当机立断。他拿起一只小皮包,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准备从那里渡过英伦海峡,先到法国去。普利茅斯港海面宽阔且多风浪,是偏僻的货运航道,一般人通常都不会从这里渡海,因而能避开国民党特工人员的追踪。临行前,他提笔给驻英大使写了一封信,让许淑彬两天后寄出。第二天,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果然派人来找李四光,许淑彬机警地对来人说,李四光外出考察去了。
两天以后,许淑彬寄出了李四光留下的信,信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能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委员,我认为是莫大的光荣。我已经起程返国就职。他还规劝这位大使脱离祸国殃民的国民党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国的怀抱……
两星期后,许淑彬收到李四光的来信,得知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便立即前去会合。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这一年他60岁,但是他觉得,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他提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和科联主席。
他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著作,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论学习,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决心扔掉那些旧日留下来的包袱,……达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他的具体领导下,我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5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端的日子里,毛主席、周总理就询问过李四光:我国天然石油这方面远景怎么样?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钻井队,在陕北肤施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因收获不大就走掉了。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写了 《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以后他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又一次提出:新华夏构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