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观后感,如何评价哈佛大学公开课?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3 18:12:12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桑德尔 公共哲学:贯穿人生的抉择

一辆失控的火车飞驰而来,你是列车长,如果延轨道一直跑,火车会撞死这条铁路上的五个人;向右岔道,则会撞死另外这条铁路上的一个人,这时候,怎么选择才是符合道德的?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这就是有“全球最受欢迎公开课”之称的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的开头,由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主讲,他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西方学者之一,也是本书《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中最年轻的教授。在哈佛的课堂上,这位爱讲故事胜过爱讲大道理的教授,从不会灌输标准答案,而是在与学生的讨论对话中,启发每个人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道的价值观。他这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模式,也给了我哲学新视角的写作启发。

可能有的人觉得“火车难题”是一个思想实验,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凑巧发生,但是如果细致地观察生活,就会经常发现“火车难题”的身影。

我有一位朋友是博士生导师,和他的一位女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是智识上的好友,情投意合,共同谱写了一幕中国版的斯通纳。可是有一天,由于第三方的出现,俩人闹了误会。争吵后女孩给他微信撂下一句,“这世界不再有我,祝福你”以后,任凭这位教授如何发微信、打电话,都没有回音。后来,教授翻江倒海地无心工作,越想越焦灼,着急地找到她家小区物业的电话。可是就在打电话之前,他犯了难,如果打电话给物业,一旦发现女孩的尸体,新闻一曝光,他的社会地位以及家庭都会受到巨大损失,他可能会被迫离婚、身败名裂……如果不打电话,这女孩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早一分钟打电话,可能就有机会帮助她生还……

一边是道德利益,一边是一条人命,这样的人性权衡,来回撕扯、折磨着他善良的心。如果你是这位教授,你会如何抉择呢?

在面对重大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面临“火车难题”的考验,比如,抗疫,一边是可能崩溃的医疗,一边是可能崩溃的经济,如果把每个国家看成列车长的话,该如何选择?不同的列车长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们对公正的理解,可谓简单粗暴。在“火车难题”中,假设挽救一条生命产生的幸福感和损失一条生命所带来的痛苦可以互相抵消,那么功利主义者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撞死一个人——因为这符合让社会幸福最大化的公正观。也正因为其简单,所以引发了后续众多哲学家的批评,尤其是在衡量生命价值的时候。桑德尔提出了质疑:

第一,??[endif]生命是可以被量化的吗?

第二,??[endif]一切快乐都是等价的吗?

第三,??[endif]幸福感的性质是没有区分的吗?

这说明了什么,其实,这也正体现了功利主义无法自圆其说之处:如果认为所有快乐和痛苦都是等价的,那么生死大事也可以和经济收益相提并论,生命将会不公正的被贴上价格标签,就像上文提到教授的那个例子,生命是可以和利益放在天平两端进行计算的吗?

诚然,我们生命的价值当然是不能被估值的,这种朴素的正义感,意味着若功利主义全盘用于指导社会生活,将会面临极大的障碍。

桑德尔的著作《公正:我们该如何做是好》中给了我们考量公正的三种角度,分别为福利、自由和德性,对应的分别是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德性以及良善生活理念。

哈佛公开课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观后感]讲了一个电车撞人的案例,哈佛公开课观后感。引出结果主义的道德原则。我的异议是,关键是何为结果?结果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结果不仅仅是一条命还是五条命,应该包含,在整个事件中,每一条命与核心事件的隶属关系,不同的命,有着不同的隶属关系,所以没有等价替换的可能,他们是不同的结果。这一点可能有些让人感到不好接受,似乎再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提前预设了某种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评定仅与命运相关。虽然桑德尔又推出了动机,但是这不足以完全覆盖我上面所提到的情形。要区分这些duties and rights,哪些是命运决定的,哪些是动机决定的。否则会对人所承担的道德范围做出扩大的划分,反而带来了对道德原则是否合理的质疑。按照结果的原则推演下去,就是功利主义。如何评价功利,能否等价替换则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对功利主义的批评,除了缺少动机的考虑,还有就是人们对功利的理解上的差异,抹杀了功利主义应具有的一些价值。成者王侯败者寇,败者确实要承担命运的后果,而不应承担道德的怜悯。哲学就是动摇我们已有的常识认识,建立更加合理的新的常识。a new way of seeing。《反论》即使 每个人的命运都提前预设了某种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评定仅与命运相关,那么人作为人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如果人只是作为自然存在物存在,可以不关心价值的评定与命运相关。但是人作为具有道德准则的人参与其中时,就具备了改变这种自然形成的隶属关系的义务,哪怕是牺牲自身的存在,以实践道德原则。最终发现道德原则在某些情形中并不能导致幸福的扩大,痛苦的减少,反而相反。是道德原则本身的错误?还是人之为人的错误?假如人之为人的错误存在,人之不为人方是人的追求,人为何难为自己?应该说人还是要为人的。要引入道德原则的一般原则与特殊情景原则。从系统平衡发展的角度看,是有益幸福的。从特殊情景中,他又是令人牺牲的。如果这就是道德原则的本质,为了整体原则的有效而牺牲个体,就是道德的。如何证明这个整体原则的有效而不是伪的,又将是道德面临的困境。因为整体原则的有效没有可以验证的方法。-------我叫JOSH BIEBER。好的,我感觉很好。我是为美国而教的成员,现在为组织工作,负责新址开展。大四时,我勉强认为这是个机会,招聘到期日,固执的组织招募人员打来电话,我听电话时差点睡着,我本不会应聘,但我还是磨蹭了两小时完成短文,多亏那个打来电话的人,观后感《哈佛公开课观后感》。这是我人生最美好、最快乐的两年。请再给我一分钟,希望大家对组织有两个了解,我想你们知道组织的目的,一是这个国家对学校里的孩子们的教育是不平等的,低收入的孩子在离开小学前,已落后多年,其中不到一半能高中毕业,这非常不公正,完全的不公正。二是你们能带来改变,我开始也怀疑组织和自己的能力,但我知道这是真的。如果你走进一个五年级教室,学生们从第一天开始就落后很多,恨学校,因此也恨你们,九个月后,他们成绩优异,恳求更多作业,希望与你共度周末。让你觉得一切都有可能,我在此足以说明,为美国而教对我来说是一个真正能让我实现想法和希望的地方。我愿意鼓励所有同学,不管你们计划明年做什么?请大家超越那些想法,考虑这个机会,它是我可能做过的最好的事。最后期限是明天,很容易做,不需要推荐,申请就行!给自己机会,像我一样爱上这份工作。最后,我想说,坐在教室里的同学们,可能获得同龄人中最好的教育,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和学校需要你们,请加入我们!感谢给我的时间,祝大家上堂精彩的课。

公平正义就是善行 作文

公平与正义
现如今的社会,随着文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法治的健全,人类社会越来
越注重公平与正义。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到“团结一
心,众志成城”
,这期间,不同的时代对于公平与正义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
看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公开课,越来越觉得公平与正义并不是所说的那样简
单,
随研究的深入,
探讨与交流,
思想越来越辩证,
不禁又觉得原来对于公平与
正义的理解并不是准确的。
对于征税问题,一方是自己所得,一方是国家建设,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
而问题是钱的分配。
这让我产生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公平与正义呢?
所谓公平,即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人或者团体)的各
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平均。所谓正义,有公道正直;正确合理之解。那
么征税到底公不公平呢?
首先,以乔丹为例,据统计,乔丹的年收入大约
7600
万美金,这笔收入如
果按照
33%
的比例征税,
可以用于救助贫困人口几万人。
那么对于乔丹资产的再
分配就出现了是否公平的问题。
一方认为,
乔丹的收入属于个人劳动所得,
是合
法收人,
即为自己所拥有的,
这种情况下,
对于乔丹资产的再分配属于一种偷盗
行为,
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认为,
乔丹的收入不仅仅靠自己的天赋,
自己的努力,
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
社会对于其篮球的认可是他收入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所以
他就应该回报社会。
乍一看双方势均力敌,但仔细分析,我认为乔丹的收入是应该再分配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的生存,必然要依赖于集体,依赖于社会。所以,一个
人的成就与社会的环境是不可分开的。
当然你的收入首先是有你个人的勤奋努力
的因素决定的,但是也不能否认社会所提供的良好环境。假使,乔丹早出生了
100
年,那个时候,他篮球打得再出色可能也不会挣到如此的工资。所以说,对
于乔丹的资产进行再分配,
用于建设,
救助贫困居民是公平的,
正义的,
并且是
符合长远利益的。
那么有利于社会的,
符合长远利益的做法就是公平与正义的吗?首先,
看一
个例子,
对于艾滋病人,
以现在的医疗水平,
这种病无法治愈,
并且艾滋病属于
传染病。
那么,
既有利于社会又符合长远利益的做法,
将艾滋病人判死刑,
既控
制了传染,也解决了长期药物控制的经济损失。这样做是公平与正义吗?
显然,这种不尊重人权,不尊重生命的做法很难说是公平与正义的。然而类
似的事情,
像福特公司的损益分析表等一切将生命赋予价格的做法却又实实在在
的存在着。
这就是所谓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者可以将人的生命按价值参与计算,
其目的是用于分析一件事情是否可以收获利益,
即使这件事情涉及到生命,
但是
只要将获得的利益相加总和大于损失的利益相加总和,那么这件事情就值得去
做。
生命的价值可以被计算为
200
万美金。
但是,
一个生命不仅仅是独立的,

何人都是有亲人,
有朋友的,
一个人的死亡,
不只是生命的结束,
更有其情感上
的伤痛,
这种损失是难以用金钱去计算、
去估量的。
任何的数字都不可能准确的
描述生命的价值。所以,公平与正义需要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那么,古往今来,
“功过相抵”与“功过不能相抵”也是人们常常争议的一
个问题。
有些人功过并存但是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有功的人,
有些人功过并存但人
们认为他是一个有过的人。
而这样他们都下场或结果截然不同。
诸如秦始皇、

操、武则天、朱元璋、乾隆
、毛泽东,这些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伟人们,
也都有着不同的过失。
后人们对于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尽相同,
有人褒奖,
有人贬
低。
但是对于他们的评价怎么才是公平与正义的呢?换句话说,
他们到底能不能
功过相抵呢?让我们深入到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分析。
如果一个官员,
他带领一个城市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金融中心,
航运物流
中心,
也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
被国家定位为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及国家级战略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城市。
他带领一
批官员抓获涉黑涉恶人员
3193
人,冻结、扣押、查封涉案资产
21.746
亿元。他
唱红打黑,
却又用人失察。
这样的官员应不应该被停职呢?接下来,
他的亲属涉
案,他应不应该被调查呢?
法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得触犯法律,所有违反法律行为的人都应得到制
裁。
所以,
官员违法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
但是他的功绩是否可以在对他的处
理上从宽呢?毕竟他造福了千万人。
如果对于他和普通人同样处理是不是不公平
了呢?
在下结论前,首先做一个类比。众所周知,氟利昂是早期电冰箱的制冷剂,
有了电冰箱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
当人们发现氟利昂的重大危害,
果断停止使用利用氟利昂的产品。
所以对于这位官员的处理应该是公平与正义的。
因为历史上有很多人居功自
傲最后身败名裂,
现在对他的处理不仅是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更是出于对他
的保护,防止其犯下更大的错误。
那么再回到功过能否相抵这一问题上,
怎样做才是公平与正义呢?必然功过
不能相抵,
公平与正义有些时候与情感道德不协调,
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公平
正义的追求,
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需要。
有些时候大多数人的情感满足与人们所
认同的崇高价值是不同的,
就如同,
大多数人都更喜欢看辛普森家族而却认为莎
士比亚的作品更有价值有意义。
对于公平与正义,
我所认为的是对于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的内
涵,
但唯一不变的是,
我们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对其需要性是相同的,
任何
时期,他都是无比重要的,不可忽视,不可取代的。
所以,当我们所讨论公平与正义时,不应该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而是加上
一个时间轴来分析,公平与正义存在的本质特征与个人或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平与正义既不是满足大多数人的欲望,
也不是仅照顾少数人的利益。
既不
是简单的指定法规,
也不是激进的自由至上。
公平与正义是这些之中的一个平衡
点,
这个平衡点不是公式可以计算,
仪器可以测量的。
但却是实际存在的,
我们
只有不断的探索,
不断的向着这个平衡点接近,
才能更好的让公平与正义普洒在
世间。

哈佛公开课字幕:《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英文字幕[图片格式]求解

本课程共12部分,旨在引导观众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来听哈佛教授兼作家迈克尔?桑德尔的课,以拓展他们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是与非。学生们同时还将接触过去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然后,应用课程去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问题:赞助性措施、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度与人权等。
3、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政治学。《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是为法学院学生开设的课程,出发点是谈公正和正义,一共分为12堂课。如果你看过第一堂课,你就会知道,在愚蠢的国内大学教育中,政治学被庸俗化和弱智化到了什么程度,以至于大家会觉得只有乏味已极且心存卑鄙之辈才应该学习,人文学科也只是纸面上的功夫。通过迈克尔.桑德尔的讲授,你可以看到任意一结论的导出,后面都有论证的严谨和思考的精深。明白《政治学》并非只是教材上看到的那套阶级分析的蠢话,而是切实地关心我们的处境,我们的生活,并致力于实现真正的公正。单是看西方思想家的思辨过程,就已经足够性感。

如何评价哈佛大学公开课 正义知乎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是美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坐落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主要校园区位于波士顿以西数公里的查尔斯河沿岸。
哈佛大学有近15亿美元的资产、获得最多的赞助、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第一流学者和教授。
性质:私立,综合性大学
位置:美国,麻萨诸塞州。总部在坎布里奇市,医学院和商学院在波士顿市。
成立时间:1636年9月8日
组成机构:10所研究生院和2所本科生院。
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历史回眸
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合众国,这说明了哈佛大学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
教会创办的学院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著名与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这所位于麻萨诸塞州坎布里奇镇的私人学府于1636年9月8日创立,原名是坎布里奇学院。
1620年英国清教徒移民到普利茅斯,16年后(当时中国正值明朝末年),遵照麻萨诸塞最高法院的表决建立哈佛学校。由于清教徒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汉语音译为坎布里奇)。最初学校仅有1名男教师和9名学生。
1638年,清教牧师约翰·哈佛去世时,把他的图书馆和一半财产留给了学校。为纪念哈佛的慷慨捐赠,1639年3月13日更名为哈佛学院。
最初的哈佛是早期来到北美大陆的清徒们传播宗教理想的地方,它的毕业生也多从事牧师职业。哈佛初创时期由教会主办。1865年,学校开始选举管理委员会。
但是1708年经过选举产生的第一任校长John Leverett,就不是一个牧师。至此成为哈佛摆脱宗教,走向独立的转折点。
在捐赠中茁壮成长
1780年,哈佛学院改为大学。19世纪初开设了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
埃利奥特在1869年至1909年担任校长期间,将哈佛从一个“省级”学院建成了一所“全国性的”大学。在他的任期内,法学院和医学院重获新生,诞生了商学院,牙医学院,艺术和科学学院。学生数和捐款数都有了大幅增长。
Lawrence Lowell校长(1909~1933)改革了本科生教学,开创了学生可以跨学科自由选课的先河。1953~1971年,Pusey校长发动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募捐运动,为哈佛募集了8250万美元。提高了教师薪酬,设立了新的教授职位,增加了助学金数量和学校设施。
300多年来,哈佛共经历了27位校长。现任的哈佛大学校长萨莫斯曾是哈佛最年轻的终生教授,教授政治经济学。后来离开哈佛,官至美国财政部长。2001年他与原副总统戈尔竞争哈佛校长这个职位。最后哈佛选择了萨莫斯。

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公开课:公平,怎么做才好?

麦克尔·桑德尔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教授在哈佛开设通识教育课“正义”已经超过30年,被誉为哈佛的“传奇课程”。2005年,其课程视频被放到哈佛开放大学的网络课堂上,他的影响力从哈佛课堂上扩大到全球。近年来,随着国内“翻译小组”为国际网络课堂制作中文字幕,桑德尔的中国粉丝迅速成倍增长。
桑德尔教授的讲座题为“公平,如何做才好?”一上来他就用几个不好回答的问题“镇”住了全场:假如你是一辆失控电车的司机,正朝着前方驶去,前方有五个人;快到尽头时,发现一个岔口,岔口的另一边有一个人;你会怎么做?直行撞死那五个人?抑或转弯撞死另一个人?在得到听众的初步回答后,他进一步追问立论的依据,步步引导大家通过质疑对方和反思自己的原初立场,来体验和思考。公平,如何做才好?他鼓励学生们辩护自己的看法,经常引起生动又幽默的课堂讨论。

名校公开课讲八卦教授课堂挖学生浪漫史

《名校公开课讲"八卦"教授课堂挖学生浪漫史》由liuxue86.com02月21日报道。 网易教育讯 半年前,世界名校公开课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流行开来,让“淘课”成为都市白领们的新时尚。有网友在看完哈佛大学《公正》课后这样感叹:“最后一幕全体学生起立给教授鼓掌的场景感触太深,我整个学生生涯中有否见过这样的场面?”
随着最早一批公开课陆续进入尾声,各大字幕组把目光投向了更多的名校,麻省理工、斯坦福、伯克利等纷纷进入视野,课程范围也越来越广。1月26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家庭与夫妇心理学:亲密关系》(以下简称《亲密关系)隆重登场,上线不到一个月,关注度迅速飙升到首位。在新一轮公开课冲击波里,讲述夫妻该如何相处的《亲密关系》无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原来世界名校除了高端学术,还有那么轻松有趣的一面。这门课能否再现哈佛《公正》那样惊艳亮相的辉煌呢?
《家庭与夫妇心理学:亲密关系》,当看到大学公开课程列表里赫然出现这样一个颇具“八卦”色彩的课程名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忍不住好奇心,点开一看究竟。然后,你就会被那个语速快得如同机关枪,讲课宛如演小品一样的教授吸引住了。接着,一连串直击要害的问题开始让你欲罢不能:为什么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如此特殊?他们之间有什么有别于朋友和父母兄妹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多人充满幸福地开始一段感情,结婚后却每况愈下,最终破裂?为什么有的夫妻能在性爱已成遥远的回忆时还一直相守相伴?
这些问题真的都能在课堂里得到解答吗?“是的!我研究这些问题20年了,这就是这门课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教授信誓旦旦地说。
在笑声和惊叹中不知不觉地过了1个多小时,他的第一课结束了,也吊起了所有人的胃口。在这门课的网友回复里,出现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第二课什么时候翻译好?好想看!”与此同时,网易的公开课论坛已经同步推出了夫妻关系大讨论。
于是,这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设的《亲密关系》家庭心理学课程,掀起了大学公开课走红以来新一轮冲击波。相比哲学、艺术、宗教、经济、理工科等十分“学究”的“高端”课程,《亲密关系》的“低门槛”和话题普遍性一下踩到了几乎所有人的神经,目前该课程已有3集在网络上上传,网友们纷纷表示“好有启发”。
而那位讲话如同机关枪一样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本杰明·卡尼,也大有超越《公正》课主讲桑德尔教授的势头,网友已经封他“语速最快教授”的头衔。比起《死亡》课教授坐在桌子上的另类表现,卡尼教授的喜剧小品风格更受欢迎。在他的“表演”中,枯燥的数据分析都变得活灵活现,更不用说讲解案例时的搞笑了,在他的课上,台下的女学生经常笑得花枝乱颤——不错,你会发现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大部分是女生!
其实女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很有表现的机会。这门课的另一位主讲教授——临床心理学教授汤姆·布兰波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走到台下去,让学生抖露他们的八卦,当做现场案例来分析。“你和你的伴侣最初是怎么认识的?”“这里有没有保持关系超过5年的?来说说你们现在的感觉和当初有什么不同吧?”“有没有双胞胎?你们选择异性的口味一样吗?” 布兰波利教授总是带着坏坏的笑容,挖学生们的罗曼史。
踊跃参与这样讨论的学生,绝大部分也是女生。与生俱来的天性让她们在这种讨论中如鱼得水,而且总能抖出笑料和劲爆的八卦,让课堂充满笑声。
不过,那不意味着男人就不能从这门课中得到收获。想要了解两性的心理差异,从而知道女孩子在想什么吗?为什么女人总是那么唠叨,对我挑三拣四?了解这门课中的心理学知识,很多问题会一目了然,要是再把这些知识运用在恰当的地方,很可能让你学会如何处理棘手的问题!

如何评价哈佛大学公开课?

花了一个月时间(7月中旬~8月中旬)看完了23堂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每个工作日一课,如免费的远程教育。大约看到第二集就忍不住大赞,并开始向小伙伴们推荐。每天饶有兴趣地等待Tal展开新的话题,获得改变心态的新思路。我想说,真的有用。It works!
鉴于小伙伴们反馈无法耐心观看,我便萌生了整理幸福课笔记,分享给大家的念头。就这样,我又花了半个月时间温习了一遍幸福课。以为听了幸福课或看了我这篇文章就能幸福的人,请停止妄念。你以为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然后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吗?道理什么的“听听都懂”,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你有真正尝试过“那些建议”吗?没错,我们容易陷于“没有行动”的泥潭,一再抱怨生活的寡淡,情绪的低落,百无聊赖地刷着微博和朋友圈,却不肯抽出哪怕一天中的半小时去运动,不愿抽一天中哪怕十五分钟去书写值得感恩的事。我们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世界,仿佛这才是成熟世界的通行证。我们怀揣各自的忧怨,觉得生活本该如此,谁不是一样?完美主义经受着自我的折磨,拖延症反复质疑自己,焦虑的人夜不能寐。Tal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大学时代的他表面上拥有了一切,但他不解,为什么不快乐?要如何变得更快乐?于是他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不断实验其中的方法,用自身的转变来验证,得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人。
毕竟,生命的最终目标是快乐。
先给个个人结论:幸福课不等于鸡汤。为什么幸福课就不是鸡汤,或者说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鸡汤呢?首先肯定先定义幸福是什么?Tal更倾向于成为一个有效率的人更让你感觉幸福。建议题主先看前几集明了个人幸福感的发展模型和一些有硬数据支撑的心理实验。相信我,大部分说要好好看幸福课的人撑不了第五集(说实话而已嘛~)。Tal不是像陈安之、李阳之流扯着嗓子瞎吼:“我要成功!我会成功”(那样不会成功,只会嗓子疼==)。然后准备好个笔记,把听到有价值的东西记下吧。Tal给的是可联系实际运用的干货。其中他对自律重要性的论述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无论是行动偏向、思维转换、日常简单的冥想练习、Ritual模式、神经通道的论述、3M的渐进变化等等都具有真正的实操性。这就是Tal的课程与鸡汤的区别所在。这样识得唔识得!Believe me .幸福课给你个how绝对比鸡汤给你画个wow来的实在。
一句话评价的话,哈佛幸福课是积极心理学的精华和浓缩,是获取幸福最有效、最实际、最可行的指南。哈佛幸福课绝大部分内容,包括自我实现预言,完美主义,感恩,VIA,都不是Tal的原创,而是见于其它积极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的同行们,比如塞利格曼、彼得森等人的著作。最大的原创应该是自尊那一部分。哈佛幸福课内容代表了美国积极心理学最新、最好的成果,最新的包括大脑的可塑性,感恩的一些实验,而说到最好的,则是我自己的评价,是看过不少积极心理学著作的评价。好的心理学著作和思想,来源于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凭空而出。在美国这种发达国家,金钱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已经是大众的主流意识。而在中国,八十年代之前的几代人,饱受物质匮乏之苦,内心依然缺乏安全感,自然就认为金钱就是幸福,而这种思想也传染着80、90这几代人。在这种物质至上的社会环境里,自然也就难以寻找到真正的幸福感。

读《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有感

原文:生命的最终目标是幸福。


我参与了这场面相全世界的免费公开课,看到第二篇,就忍不住向朋友推荐了,特别精彩。

人们都怀着自己的幽怨,我觉得生活本该如此,完美主义者受着自己的折磨,拖延症反复质疑自己,焦虑的人夜不能眠。

tal教授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tal教授思考人为什么不快乐?要怎么样让人们快乐?于是他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

幸福都有它的的基本水平,每个人都有自己幸福的基本水平,比如你大吃一顿,得到暂时的满足感,到这种感觉持续到吃过饭的2个小时候,你还是会回到你原来抑郁中,这种感觉之所以短暂,是因为你从高满足感迅速回落到了自己的基本水平上。因为这就是你的幸福的基本水平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感,短暂的满足感只是幸福基本水平的峰值,哪怕你考进清华也只能高兴个一个月两个月。中了500万彩票你高兴半年,你又回到了原来的抑郁中。高兴之后,该抑郁的还是抑郁,情绪会被外部实物所感染,但是基础幸福水平被外部事物改变是很难得。

其实从出生开始,人的幸福水平已经被决定了,有的人天生嘻嘻哈哈大大咧咧,有的人则整天愁云满布,长大后,基础水平会被生活环境,健康状态,甚至国家政策所提高,或者降低。而关于财富对基础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是很小的,所以住在豪宅比无家可归的人一定要幸福,但不一定比住在普通小区的人幸福呀。

但是,要怎么才能提高基础水平呢?难道要是自我安慰吗,然而并不是这样,如果你为了一点点积蓄,一口饭吃而去工作,那么你一定是一直不开心的工作,也就是我的领导对我说的,某某工作不在状态。如果换一种角度,上班是为了做喜欢的事,比如我卖衣服是为了让每个女生都漂漂亮亮的。既然你不能改变你工作的价值,那么就努力去寻找你工作的有趣的一面,你就会慢慢的发现工作的价值不是为了一口饭吃。

我们需要对事物的感激,人总是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就像得寸进尺这个词语,人对自己拥有的东西麻木不仁,而且人们都喜欢攀比,也就得不到幸福感和满足感。你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感激心,比如每天写5条感激的话,给某个人写感谢信,这样我们就可以下意识的去寻找值得的事物,从本质上创造了新的价值。

行为影响态度,增加自信,习惯反过来塑造我们,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心怀感恩,每件事都看做是美好的,毕竟生命的最终目标,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