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柏林人,优秀短篇小说推荐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0 09:34:36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都柏林人详细资料大全

《都柏林人》(Dubliners)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
这15篇故事,以写实和讽刺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都柏林中下阶层的生活,瘫痪和死亡贯穿全书。在同样的底色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集中描绘了一个忧郁敏感、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中成长起来、具有艺术家气质的青年形象。通过青年之口,乔伊斯表达了自己对宗教、艺术和人生的观点。后来,这个青年继续成长,走进了意识流宏篇《尤利西斯》之中。因此,阅读此书,将有助于阅读《尤利西斯》。
基本介绍 书名 :都柏林人 作者 :詹姆斯·乔伊斯 原版名称 :Dubliners 类别 :欧洲文学 首版时间 :1914年 内容简介,作品目录,创作背景,点评鉴赏,主题,手法,作品影响,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都柏林人》中,不同篇目的内容,似乎都可以用正数第二篇小说的题目《一次遭遇》来概括:《阿拉比》,杂货市场的一次夜游;《两个浪汉》,都柏林街道的一次夜游;《死者》,一次宴会的前前后后……《都柏林人》的人物,形形 *** ,有逃学的男孩、死了亲人的老处女、思春的少女、狡诈的流浪汉等等,他们行走于都柏林这座城市,感谢微不足道的事情,与此同时,感到孤独、蠢动或者绝望。 作品目录 姐妹们(The Sisters) 偶遇(An Encounter) 阿拉比(Araby) 伊夫琳(Eveline) 车赛之后(After the Race) 两个浪子(Two Gallants) 寄宿公寓(The Boarding House) 一朵浮云(A Little Cloud) 无独有偶(Counter parts) 粘土(Clay) 痛心的往事(A Painful Case) 会议室里的常春藤日(Ivy Day in the Committee Room) 一位母亲(A Mother) 圣恩(Grace) 死者(The Dead) 创作背景 《都柏林人》从1904年开始创作,曾被22家出版社退稿,前后历经9年挫折;1905年,乔伊斯与伦敦的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兹签下出版契约,但书商要求他删除或修改某些段落,原因是排字工拒绝排印,乔伊斯拒绝,于是书商退还书稿。1909年他和都柏林的出版商芒赛尔兄弟签定出版契约,但不久又传出修改的要求,这次乔伊斯接受了出版商的所有条件,只求尽快付梓,但是到了出版的最后一刻,出版商还是毁了版。1914年在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帮助与推荐下终于又由原来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兹将书出版,《都柏林人》半年内仅卖出六本、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一本都没卖出。出版后竟有民众用焚书来表达其愤怒。 点评鉴赏 主题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这个故事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背景,强调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弥漫于整个爱尔兰社会的麻不仁、死气沉沉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被乔伊斯定义为“瘫痪”(Paralysis),精神瘫痪这一主题在乔伊斯的作品中集中表现在宗教瘫痪、政治瘫痪、情感瘫痪、心理瘫痪4个方面。笔者将探讨的是《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主要表现在爱情的幻灭、婚姻的禁锢以及交流的障碍。爱尔兰人的情感瘫痪在《都柏林人》中得到了最直接和最具体的体现,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深人到人物灵魂和意识的最细微之处,真实地再现了爱尔兰人或者说现代人情感世界的瘫痪状态。 《都柏林人》的主角,是这些微渺得有些苍白的小人物,也是都柏林这座空虚的大都市。《死者》中,男主人公“意识到,但却不能理解他们变幻无常、时隐时现的存在。他自己本身正在消逝到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里去:这牢固的世界,这些死者一度在这儿养育、生活过的世界,正在溶解和化为乌有”,这种乌有感牢牢地抓住了《都柏林人》的主人公,抓住了《尤利西斯》中的利奥波德·布卢姆,也抓住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现实的人们。 “阿拉比”中男孩的初恋的受挫,“伊芙琳”中伊芙琳追求幸福的失败,“土”中玛丽亚边缘化的独身状态,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都柏林人的生存状态,乔伊斯用细致而真实的笔触,深刻地提示了他们情感世界因爱情的落空而导致的瘫痪状态。 受到婚姻禁锢的例子是“无独有偶”中的法林顿,他也在法务办公室工作,是个抄写员。法林顿同样是一个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受害者,他觉得自己被工作困住了,他的老板对他发火,他只好在酒馆里寻求安慰和解脱。如果很多丈夫残忍,那是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残忍。法林顿的妻子是“一个面相尖刻的小个子妇人,男人清醒时,她便呼么唱六,而男人烂醉时,她便忍气忍声。法林顿被令人窒息的家庭和工作环境限制和折磨,男性的力量在这些日常琐事中消耗殆尽,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和成长。他把自己的积怨和对生活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用拐棍打伤了他的腿,让他跪地求饶。婚姻为男人提供了一个家,同时却是对男性力量的一种束缚和压抑。受制于外界环境的约束,情感世界要么被压抑,要么被扭曲,处于瘫痪状态而无力维护男性的尊严。 在《都柏林人》所有的故事中,人物几乎都不具备与他人真正交流的能力。他们孤独而寂寞地生活,无法进人朋友、爱人或家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无法建立和享受亲密的人际关系。每个都柏林人都被一种深深的孤独折磨著,不敢投身于生活。这种恐惧甚至使他们走向了精神上的死亡。如“姐妹们”里的弗林神父更是把孤独的自我献身于空洞的信仰。当他发现连空空的圣杯也无法留住的时候,他无法再找到其他方式与外界交流。他开始失望地陷入自已黑暗的世界,不能找到出口去忏悔自己的情感和罪恶,最终在忏悔室内发疯……。小钱德勒,尽管对诗情有独钟,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愁思和忧郁。墙上妻子的眼睛是冷漠的,而回访爱尔兰的朋友只顾炫耀自己的经历。小钱德勒敏感的天性,在家庭生活的重压之下无力表达,最终也因压抑而瘫痪了。爱尔兰人的情感世界以各种各样的瘫痪状态存在着。 故事中的主人公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之中,无法实现爱情,无法逃离婚烟的禁锢,也无力进行情感交流。他们困于外界环境的束缚和内心世界的软弱犹豫,渴望逃离又无力挣脱,最终以一种瘫痪无力的精神状态活过残缺不全的人生。都柏林人情感世界的瘫痪也是现代人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头三个故事以自传的形式大体上表现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接下来的七个故事都是有关成人的生活,后面四个则是关于社会生活的,最后一个故事《死者》则是全书的归纳和总结。故事由简单到复杂,从不知名的小男孩到青年人再到成年的加布里埃尔。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故事都展现了“可爱、肮脏的都柏林”的一个方面,城市方面的瘫痪——道德的、政治的和精神的。每个故事都是一则戏剧,讲述一个灵魂的挫折和失败。所有故事合在一起展示了道德堕落的全过程,以灵魂的死亡结束。 《都柏林人》中的每个故事都发生在都柏林城。当时,它是爱尔兰生活和社会的中心。然而乔伊斯并没有从可爱或伤感的角度来看待都柏林,而是把它看做一股威胁和窒息爱尔兰居民潜在人性的强制力量。乔伊斯认为在都柏林社会中,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力量造成了精神瘫痪,这就是天主教和英国的殖民统治。他认为这两股力量阻止和压抑著爱尔兰生活中的所有潜在的生气和活力。乔伊斯在这本集子中塑造了形形 *** 的人物形象,有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中年的酒鬼, *** 的小职员,大学的讲师,洗衣房的女工,年轻的商人等等,大多属于中下阶级,少数属于工人阶级。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出奇的迟钝,以及在公共义务和私人生活方面的缺失。 手法 《都柏林人》中,乔伊斯没有多少心理描写,更没有繁复的“意识流”,多以白描为主,辅以精确的细节,灿烂的明喻,让这本小书显得轻盈,而这轻盈,绝非一片羽毛的轻,而是鸟儿起飞时的轻,举重若轻的轻。 象征 象征手法是一种叙述语言的弦外之音,是潜藏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去领会、去展开思维空间的一种技巧。黑格尔曾说:“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他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罗兰·巴特说:“象征并不等于形象,它就是意义的多元性本身。”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对象征主义艺术观念和手法的运用十分自觉并普遍。这一方面是因当时象征主义写作手法非常流行;另一方面是因他的第一部著作《室内乐》(诗集)曾屡遭出版商拒绝,出版万分艰难。而后《都柏林人》的出版更加困难,曾遭到40位出版商的出版拒绝,因其作品的真实内容冒犯了英国殖民当局和爱尔兰当局。在重压之下,不愿妥协的乔伊斯不得不数易其稿,尽量避免直接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改用象征主义手法和“刻薄语体”,将现实隐藏到一个个生动的意象之后。在众多的象征意象中,“灯”意象是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因为在集子15个短篇中,《阿拉比》、《伊芙琳》、《两个浪子》、《无独有偶》、《土》、《纪念日在委员会办公室》和《死者》等多个故事都发生在晚上,在夜幕笼罩下,路灯、煤气灯等“灯”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 统一性 作品内在的统一性是《都柏林人》的一个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小说在背景、结构、语体和技巧上充分展示了这种统一性。首先是小说背景的统一性。在《都柏林人》中,十五篇小说全部以作者的家乡都柏林为背景,深刻揭示了这座城市在世纪交替之际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在乔伊斯看来,这座具有十分狭隘的地方观念的普通城市不仅反映了弥漫于爱尔兰社会的一种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瘫痪状态,在西方世界也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我想还没有一位作家向世界展示过都柏林,“都柏林人”这一称呼对我来说具有某种意义。”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一直将目光锁定在他的家乡,既生动描绘了那里的街道、集市、教堂、学校和酒吧,也深刻揭示了各种各样的都柏林人与僵死和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在经历失败后他们的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同时,在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都柏林是二者的共同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作品内在的统一性,显示出作品的独特之处虽然《都柏林人》有十五个单独的短篇小说构成,但却丝毫不影响它显示出作者的巧妙设计和精心安排。乔伊斯这样阐述他的艺术构想:“我试图按以下四个方面来描述这种瘫痪: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社会生活。这些故事都是按照这一秩序编排的。”《都柏林人》的第一组“童年期”包括《姐妹们》、《偶遇》和《阿拉比》三篇小说。在第二组“青春期”中,含有《伊芙琳》、《车赛之后》、《两个浪子》和《寄宿公寓》等四篇小说。第三组“成年期”也有四篇小说:《一朵浮云》、《无独有偶》、《土》和《痛苦的往事》。第四组“社会生活”由《常青藤日》、《一位母亲》和《圣恩》三篇小说组成。上面四组作品形成三、四、四、三的格局,显得匀称而和谐。《死者》是最后一篇,即是全集的结局,也是对全部作品的归纳和总结,使整部作品光彩焕发、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结构和布局清楚地显示出:在爱尔兰,瘫痪的阴影笼罩着人生的各个阶段,严重摧残了男女老少的心灵,没有人能够从中逃脱。以人物年龄模式(theagepattern)为基础的框架结构,不仅使整部作品前后关联、结构严谨,还让全书构成一个卓越的整体。 乔伊斯声称:“在很大程度上,我采用了一种处心积虑的刻薄的语体(astyleofscrupulou *** eanness)。”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刻薄”(meanness)该词有双关含义。一是指尖酸和冷酷,也就是用一种毫不留情的语体来描绘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以便使语言形式同小说内容互相吻合。二是指吝啬和小气,即强调遣词造句的经济性,不多用一个词语,使每个单词都用的恰到好处,并发挥出应有的艺术效果。《都柏林人》的语体从开始到结束都体现了这种严谨细微和意味深长的“刻薄性”,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内部的和谐与统一。 在《都柏林人》,乔伊斯已开始将其创作视线转向人物的精神世界。他运用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精神顿悟”(epiphany)——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几乎在每一篇小说的结尾处,主人公不禁豁然开朗,顿时看清了自己的困境,并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本质。这一人物觉醒的关键时刻被乔伊斯称为“精神顿悟”,也就是一种猝然的心领神会。“精神顿悟”不仅构成了小说的 *** ,而且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史蒂芬英雄》中,乔伊斯借主人公之口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他(史蒂芬)认为精神顿悟是一种突然地精神显灵,它往往通过某种粗俗的言语或动作,或头脑本身异常的意识活动得以实现。他认为作家要非常仔细记录这些精神顿悟,因为它是最微妙、最短暂的时刻。” 作品影响 《都柏林人》以乔伊斯的故乡都柏林为背景展开描写,以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成功地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殖民国爱尔兰的社会现实。《都柏林人》也是乔伊斯决心告别传统,走上文学实验与革新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乔伊斯认为,要改革传统小说,最初的实验必须从短篇小说开始。在创作技巧上,《都柏林人》体现了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其艺术风格接近于当时著名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和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因此,庞德才这样评价《都柏林人》:“我可以放下一篇优秀的法国小说,随手拿起一篇乔伊斯先生的小说而不会觉得自己好像受到了蒙蔽。”《都柏林人》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的一些篇章更是属于英语短篇小说中的一流作品。时至今日,《都柏林人》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在文学界已获得普遍的认可。 作者简介 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爱尔兰诗人、作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尤利西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芬尼根的守灵夜》和《都柏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三部作品均入选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一百本优秀英文小说”。乔伊斯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各地,靠教授英语和写作餬口,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但他一生坚持文学创作,终成一代巨匠。 詹姆斯·乔伊斯

《都柏林人》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应该是想表现都柏林的麻木沉闷呆板吧。那男孩本来对阿拉比充满了美好的幻想,极端想去的,但去了后才发现阿拉比只是个肮脏丑陋的集市而已,幻想破灭。说明男孩对于美好生活的幻想在都柏林只是个泡沫,根本不可能。开篇对于房子的描写似乎也象征了都柏林死气沉沉的现实。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是研究乔伊斯作品的入口.其中<阿拉比>深刻体现了其短篇小说集的同一主题,揭示了都柏林麻木、瘫痪的社会状态.本文从象征和顿悟技巧、语体和语言及作者德退等几个方面探析作者突出主题的精湛手法,以期更深刻、全面地领会和分祈乔伊斯的作品。
内容简介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都柏林人

读《都柏林人》

文/ 思





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由十多个短篇构成,讲述一系列都柏林寻常人物的故事,表现了都柏林人“平静的绝望生活”。由此串联,全书结构与内容获得了内在线索表达的一致性,整体是一种寂静中,内里却张狂、撕裂的声音。

“在十五篇故事中,精确的描绘、细致的心理刻画、生动的对话和抒情的气氛浑然一体。同时,在各篇中按照不同的人物性格与规定情景,总的风格又灵活多变。”

“《泥土》则着重描述洗衣妇朴素而羞怯的温情。《一朵浮云》的主人公也是小职员,作者也写其苦闷和抑郁的家庭生活,但重点却在描摹他浅薄的文人气质、卑怯的行径,以及理想的幻灭。《姐妹们》和《死者》都笼罩着死神的阴影,但前一篇朦朦胧胧,后一篇则有鲜明的含意。”

这里,我着重挑出有感而发的几篇:





1



巜一朵浮云》内,采用了人物对照法。“主人公小钱德勒是一个耽于幻想、有诗人气质而意志薄弱的小职员。同他对照的是一个老于世故、俗不可耐的记者。乔伊斯用极其生动、个性分明的对话,描绘这两个性格迥异的朋友,委实口吻逼肖,跃然纸上。”



在报业界小获成功的朋友约访,让主人公小钱德勒感觉到自己当小职员工作的无聊,是对人生意义的失败和敷衍,更因觉查到自己生性懦弱而痛苦,唯一能让他抬头和自慰的,是他羞于向妻子和朋友谈论的诗歌,但他也从未践行去写作。或许,让人称羡的只剩婚姻了。结果,他又突然发现,妻子与婚姻也透着冷漠锋利的气息,甚至面对哭哭啼啼、尚需保护和照顾的弱小孩子,他也束手无策。这是一种一退再退的彻底失败感,是对他能力的三重否定,最后,主人公留下了万分羞愧的泪水,为自我的无处安身而不知所措……


鲁迅的《伤逝》好有乔伊斯的味道,可能来源于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类似触觉。但《伤逝》更强调穷困环境的压迫,与男女主人公织出凄惨的因果。西方现代小说以来,更着重描写个人内心矛盾,他与自己的奋争及其挫败感。



2



《伊芙琳》中,伊芙琳最终没有把生活和情感的需要、逃避当作爱情,从对家乡撕裂的爱与恨里,爱获胜了,伊芙琳留在了都柏林,19岁的她没有像攀沿的菟丝花依附外力生长,所以你会看见,船离岸的刹那,当未婚夫看着她,“她的眼中已经没有一丝爱意,半点别情也没有,就好像他们本来就是陌路人。”经历这次差点与故土的离别,相信她回到难题中会平静很多,会更努力更坦然接受生活并主动去改变。

她“将头抵着窗帘,嗅着窗帘布上的粉尘,”这个句子表达数次出现,是乔伊斯的一项娴熟技巧——重复或强调关键词语,唤起阅读者的记忆注意,它们类似音乐中的重复加强音,表现伊芙琳欲与未婚夫私奔前,缱绻家的味道,虽然家的整体给她以痛苦……



3



《对手》里的主人公法林顿因工作憋屈受辱,一次盛怒之下羞辱了上司奥莱恩先生,一时痛快之后,又令他胆战心惊,害怕工作不保,当掉手表后,在大街上与相似处境的朋友们喝酒买醉。

法林顿愤怒而起面向的对手一个个移转,从奥莱恩先生,到与之扳手劲的陌生年轻小伙子,再到杖打自己无辜可怜的孩子,这种频繁不定的移转暴力与伤害欲,我们不得不一探究竟,那个无形的对手到底是谁?

如果一个个体标本是例外、不足以衡量某种普遍性质的话,法林顿那一帮被工作和上司刁难、相同的委屈处境的朋友们,他们在酒精里的迷失迷惘、自我破碎与下滑行径,就显得意味深长了……既有自己的不争与堕落,又有环境的迫压,结果总因各种内外因素交织得难以区分先后次序而显复杂……




4



在《都柏林人》里,《死者》是我偏爱的一篇,故事情节并不跌宕,其实相当平缓,除了一个失去母亲、由姨妈宠爱的男主角善感心灵近乎独白的悸动,和环绕他、他十分珍视的亲情与爱情。这个故事写他在姑妈家舞会上所见所历的种种事例与感触,正因为平淡、真实、温馨,却有缓缓注入的力量,就像生活絮絮叨叨的一辆纺车那么让人信赖。


友善、宽容、亲切、慷慨、支持、合作,它们是人际关系和谐温暖的元素,作者的部分责任是召唤它们永在,回到我们中间。这种情感记忆的向往与挽留是穿越时空的,世世代代,是有限生命向无限时间的致敬与回归,与其说我们给文学赋予了此种功能,那也是因为:我们需要它,我们需要死者与逝去的东西在记忆里存活过来,那是一种对照,是前后的镜照,是拉伸时空,我们既是死者的延续,是现实的生者,也是未来投过来的眼光聚焦,我们需记忆活在我们中间,没有记忆,人几乎无法感知自己为何物,而文学就是记忆的还乡,不仅因为时间随生活每天都在流失,我们对此毫无把握,无法叫它停一停,更因为,在生活洪流的裹挟中,常常,我们失去本真与方向,离自己愈来愈远,但无论如何,仍然不要忘记,人,永远应是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


特别篇末有非常感人的几段。男主角加布里埃尔在楼梯幽暗处,偶见妻子侧耳静听她家乡的爱尔兰民歌,那迷人而脆弱的姿态,让他忘了生活的烦琐,几乎要拥抱她。是的,这世界最让我们感觉温暖和信心的,还是那一星没被庸碌和俗事消磨殆尽的柔软与诗意吧……



5



《赛车之后》最后一段亮了!愿者上钩,这个故事横竖是富翁赛古安的一个圈套。一番玩乐、快活不知西东后,吉米及家人崇拜、接近财富和权力的尝试,却被更为老辣的生意人赛古安算计。

“小伙子们站了起来,打出最后几张牌,又是嚷嚷,又是比划。罗斯赢啦!一片欢呼声顿时响起来,震得船舱一阵摇晃。纸牌被收了起来。他们接下来的工作是算账收钱。结果是法利和吉米输得最惨。

他知道等到天一亮,他就会后悔莫及,不过现在他很庆幸,庆幸终于可以休息了,庆幸浑身上下不堪的疲倦可以让他忘却自己的愚蠢。他将胳膊支在桌子上,脑袋埋在两手间,数着太阳穴的跳动。这时,舱门打开了,他看见那个匈牙利人站在一道灰暗的光线里:

“天亮了,先生们!”

是的,天亮了!我们虚伪和虚荣的本质,将曝晒在阳光下……



6



巜偶遇》里,写童年趣事,叛逆和逃学出行见闻,社会寻常、荒诞又离奇的景象,借一个孩子的视角呈现。小主人公对野地上那个男人的言谈又惊又怕,符合少年的心理。因为那人一面声称宽宏大量,一面又特别赞同对孩子们严加体罚,反应了大人们对待孩子们的问题也是模糊混乱、互相矛盾的。

那个象征大人的矛盾体,“他的这些表现给了我一种印象,那就是他现在说的这些话,都是他反复念叨并用心背下来的话语,又或许,他是由于被自己言语中的某些词汇深深迷醉,思绪便被困在了同一个轨道上慢条斯理地兜着圈子。很多时候,我能察觉出他似乎是点到即止,好像是人人知晓的那些事实,但偶尔,他又压低嗓门,让人感觉他神秘兮兮的,就像是在告诉我们某种他并不希望别人听到的秘密。他重复来重复去,啰啰嗦嗦,措辞单一枯燥,腔调也极度乏味。”



7



巜两姐妹》里,写一个神父打碎圣杯,而心怀愧疚,一个被自己的神职迷惑并担负而死的故事。

“令我感到奇怪的是,我自己也好,那一天的光景也罢,都没有半点遭遇丧事的悲伤意味,而更可气的是,我发现自己居然还有一种得以解脱的感觉,仿佛是他的死,才让我摆脱了某种束缚。”


“他并没有在微笑。他只是躺在(棺材)那里,庄严肃穆、经纶满腹地躺在那里。他已经穿好了参加祭祀的法衣,一双大手松展开来,轻握着圣杯。他的脸依旧是晦暗的,五官粗狂,显得面目狰狞,凹下去的黑色的鼻孔看上去就像洞穴一般,他头上那一圈白发稀疏散落。屋里弥漫着一股芳香的气味,那是花的味道。”



8



《阿拉比》讲的是青涩的暗恋故事,些许甜蜜、些许苦涩、些许不知所措,或许算不上暗恋,更多是幻想与影子重合,自然又注定与现实相离。每天我都凝望曼根姐姐窗户里的剪影,虽然我始终因心儿狂跳,没太敢和她说上一句话。终于有一天,我自告奋勇许诺,替她去阿拉比商场带回某样象征性纪念的东西,结果又因商场已快打烊,钱不够空手而归,商场煤气灯关闭,我陷入全然黑暗的沮丧,“抬头凝视着眼前的黑暗,看见自己就像是被幻想驱使玩弄的一个玩物。因为痛苦和愤怒,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双眼在灼灼燃烧。”



每次,女孩出场总有光影的幻觉,是并不太清晰的面目、侧影和背影,是否是某种暗示呢?


第一次曼根姐姐出门来唤弟弟回去吃东西,“从半开半闭的门缝里射出的光线,把她的身形勾勒得特别清晰,她一走动起来往往裙裾生风,柔软的发辫也随着她摆动的身姿左右荡动。”


无数次,我等待她出现在窗前的剪影,或怅然落空,或喜极而泣……


最后一次在栅栏边,两人偶遇,说到曼根姐姐向往去的阿拉比商场,“对门的灯光照出来,正好勾勒出她颈部光洁的曲线,并照亮了她搭在颈上的头发,那有着静美光泽的头发倾泻下来,辉映出她扶栏的一只素手。光线继续在她身上流泻,一直落在她裙裾的一侧,她就那么安然自若地站着,里边衬裙的白色滚边隐约可见。”


幻想有时比现实力量强大,就像最美的有时栖居在艺术里,就像这句我们只能在想象里才能获得完美的文字,当她路过时,我因激动简直不能直视或偷窥,只能闭上眼,把自己交给纯粹的感觉去处置,“我的身体在她面前仍然像一架竖琴,而她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则如同弹奏乐曲的手指,从琴弦上一掠而过……”

《阿拉比》深受一些读者喜爱,因为,它类似“那些年,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初恋,氤氲于一片粉红色的光晕里,是日子折射出的、六面晶体的宝藏,是你我他最初的、与群星共颤的悸动……



9



巜伤心命案》的男角达菲是一个活在过去时态的人,一个不关注现实饥寒和营生的人,一个忽略自己的旁观者,某方面,让人想起加缪的巜局外人》。



“他没有伴侣,也没有朋友,既不上教堂,也不做祈祷,可以说,他过的是一种无需与他人交流的精神生活,圣诞节时他也会去串门走亲戚,等到亲戚死了就送他们进公墓。他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他是出于对古老礼仪的尊重来尽这两项社会义务的,也是为了借此保持他的公民身份,仅此而已,他并不想做得更多。对于任何有可能导致精神与肉体混乱的东西,达菲先生都十分讨厌。”


突然,某天一个女士闯入他枯水般的生活,两人发现令人惊喜的默契,像复印纸,他们的思想爱好越来越相近,直至,女士抑制不住欲表达爱情,却被守护孤独的主人公冷冷拒绝了,女士从此买醉度日,直至恍恍惚惚被火车辗死。非常悲伤的、错失珍贵友谊与爱情的故事。开始时,男主人是以他敏锐的洞察力为傲的:


“我们不能献出自己,”他的声音说,“我们就是我们自己。”他的声音要求灵魂固守着他那份无可救药的孤独。

“男人与男人是不可能相爱的,因为不可能做爱;男人与女人则不可能有友谊,因为总难免要做爱。”


当我们与对方都感觉到那份圆满的默契时,为何还要拒绝自己与对方呢?这里表现了一个孤僻的人,拒绝任何情感的探访、询问与打扰,拒绝与人类的关系,他无法顺利与他人共建长期的和谐关系,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此之人,也是一个自私的人,孤独将雪上加霜,因为,个人世界终究狭小而意义有限,人生的意义,终究落实在与他人和世界亲密的联接里……


另一方面,即便是,你以为,个人不从社会关系中获取什么,就不会损害自我完整,这几乎不可能,你会受事件与人类打扰,你是矛盾和事件撞击出的意识产物……


《局外人》中的默尔索因“冷漠”被判定罪,让人深感同情,是因为他只参与他认为对的人类关系,比如友谊、爱情,他欣然与朋友共去海滩游玩,虽然他知道他们每个人的缺陷,甚至其中有暴力行为的危险份子,他也珍惜着女主角,因为他知道这份爱情是生命里为数不多真正原始美好纯洁的东西,他只拒绝他不认可的俗见。巜伤心命案》里,我们只为女主角垂泪、惋惜,她是健康人类关系的正面和正当角色,对男主角,一个不拿不取也不付出的人,我们会说他咎由自取,当然,他一定像孩子一样受过伤害,才会龟缩在自我一角,那么,是当时都柏林整体绝望的气氛,才令某类洁身自好的人不适么?他于是自绝于社会成了另一类局外人?我想,这也是乔伊斯似说未说的东西……



10




《泥土》这篇故事,侍女与主人家在客厅感受到的伤怀又温暖的一幕,使我想起日常中,充满温馨又时有矛盾、一件接一件的繁琐小事,组成我们仍然怀念并愿意再活一次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生命就是这些断片,已发生的,和我们生命的勾连,无从在另一时空里居住。想必作者以“泥土”为题,文中却从未提及“泥土”二字,也大有深意的吧,那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生命关连……



读完最后此篇,读完这本《都柏林人》,想起的是拉金的一首小诗巜日子》,在此献给都柏林人,献给你我,献给世上每一位生者和另一世界的亡者吧:



《日子》/菲利普·拉金? ?

日子是做什么的?

日子是我们的住所。

他们来临,唤醒我们,

一次接着一次。

日子是该快乐度过的,

除了这里,我们到哪里生活?



呵,为解决这个问题,

延邀来了牧师和医生

穿着各自的长外套

奔过原野而来。









2019/01/30

《都柏林人》:乔伊斯以10年之力为城市和民族创作的一幅生动画像

说起詹姆斯·乔伊斯,我们一定会首先想到世界名著 《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 ,这两部著作以艰深晦涩著称,很多人都坦言读不下去。《尤利西斯》的译者萧乾说,即使逐字逐句地读完了它,可是没有基本西方文学基础、或不懂《圣经》、或不懂心理学和潜意识,很可能根本无法读懂,可能这就是很多人啃不下去的原因吧。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所著的短篇小说集 ,被莫言惊叹是神来之笔 ,美国《纽约时报》盛赞,把乔伊斯在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与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相提并论, 在125名英美知名最佳评选“20世纪十大文学经典”中,《都柏林人》高票入选, 排名超越了《 百年孤独 》。

我没敢啃《尤利西斯》,选择了这本《都柏林人》开启对他的认知。



《都柏林人》由15个短篇故事组成,分别从少年、青年、中老年的几个角度谈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看完此书,都柏林的氛围感觉是负能量的,插图夸张,尤其在《死者》这一章节中,圣诞的舞会,每一个人的表情不是兴高采烈,而是龇牙咧嘴, 插图所运用的夸张手法,把人物的心理和场景刻画出来,书中的人物不是浑浑噩噩之流,便是对生活敏感之辈,要不就是鸡毛蒜皮的生活,要不就是平淡如水的生活,总之是处处不如意。

乔伊斯把这本书命名为《都柏林人》,是因为他始终认为 “从来没有一个艺术家把它展现给世界。”乔伊斯眼中的都柏林是爱尔兰最具代表性的缩影,是他书写爱尔兰精神史的一章。

乔伊斯深切地热爱着他的国家爱尔兰,热爱他出生的城市都柏林 ,他用来描述的熙熙攘攘的街道 ,人声鼎沸的酒吧以及沉闷破旧的房屋,其实仅仅是城市的一角,借这些角落,生动地描绘了都柏林百姓形形色色的真实生活,深刻揭示整个社会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生活中弥漫着一种麻木不仁。死气沉沉地瘫痪状态, 吐露出乔伊斯真正内心的声音,都柏林人除了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还在天主教教堂以及狭隘民族主义困囿下,他们苦闷、空虚 、迷茫和瘫痪。

有人评价说,乔伊斯这样写自己的国家,写自己生活的城市,他根本不爱祖国,我觉得恰恰相反 ,《都柏林人》恰恰表达了乔伊斯深爱着祖国爱尔兰 ,但是英国殖民地的侵略,以及当时的现状让他感到了苦闷 ,所以他 把自己的期望借助笔端, 用这些短篇小说唤醒人们对当时制度的反抗、唤醒人们的斗志。



《都柏林人》写于乔伊斯20岁时, 查看他的履历,可以看出乔 伊斯是个天才级人物 ,9岁时,就曾经为 “无冕之王”帕内尔的去世,写了一首题为《还有你,希利》的诗,此诗讽刺了帕内尔的追随着对领袖的背叛。

乔伊斯从小家庭优越,11岁时, 他的英文作文便被推荐为全爱尔兰本年级的最佳范文 ,并获得奖金 ,15、16岁时,参加中学考试 ,作文就得到了最高分。

16岁时, 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 为了读易普生的原著, 自学了丹麦文和挪威文, 并且在18岁时 ,写了一篇《戏剧与生活》为易普生辩护。

青春年少的乔伊斯22岁的时候, 偶遇娜拉·巴纳克尔,对她一见钟情 ,在后来创作的 《尤利西斯》 中, 乔伊斯将故事时间设定为1904年6月16日 ,正好是他与娜拉首次约会的日子 ,这使得这本《尤利西斯》更具有了纪念意义。

《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非常著名的一个短篇小说,很多中国的男性著名作家,在提供自己的阅读书单时,当需要列出十位最喜欢的短篇小说作家,或者十篇最喜欢的短篇小说作品的时候,这些作家几乎不约而同都选择了《阿拉比》。

《阿拉比》不是人名,是一个集市的名字,他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回忆少年时代的一场初恋,尽管他连初恋对象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是丝毫不妨碍他想念她。

《阿拉比》主要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儿,带着爱的想象,在初恋对象的指引下, 到达阿拉比集市以后:

发现所有的摊位都收摊了, 大半个天都是黑沉沉的 ,年轻的女店员怠慢懒散 ,只顾于男顾客打情骂俏, 顿时感到自己不过是个被虚荣心驱使又被虚荣心愚弄的可怜虫 ,眼睛里不禁燃起痛苦和愤怒的烈火。

小男孩儿顿悟的时刻就是他成长之时。

乔伊斯写这场初恋的时候,倾泻而出的是一种情绪,而不仅仅是爱情。小男孩儿暗恋的到底是谁 , 仅仅是小男孩的同学,曼根的姐姐 ,小男孩无论表什么场合,似乎都能看到女孩的身影,等下映照的身姿,衬裙的白色滚边,都恍如在眼前闪现。

小男孩想去给女孩买一个礼物,虽然 最后无功而返,可是结果却是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想象。



《阿拉比》和初恋有关,但是他没有着眼于一个人如何爱上一个人,继而又失恋,而是借由一场没有结果的初恋,作为屏障,其实乔伊斯深层想表现的,却是一个小男孩对于生命的渴望和认知,一种体验和冒险。

相比较中国的诗人李白,在《长干行》中描写两小无猜的爱情时,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这些诗句和西洋的爱情不一样, 中国人笔下的爱情不仅仅是激情,还有一种长情,既追求一把火的炽烈,也追求一江水的长情。

一首《长干行》,从童年的明媚阳光,新婚的旖旎,到后来的惆怅,一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为了心爱的人,一接就接出七百里,这感情是何等的炽烈和浓厚啊。

这才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式的情感。



乔伊斯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良心的作家 ,他对都柏林人的态度是,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写作方式,通过这样描写自己所生活的都柏林的 “瘫痪”, 唤醒沉睡的都柏林人,最终让爱尔兰人民能够有力量与当时的社会抗争,以使他们走向解放之路。

【读书?乔伊斯】生活如斯—读《都柏林人》之一

提到《都柏林人》,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如雷贯耳的《尤利西斯》,没有人能否认它在现代主义文学和意识流小说中的独特地位。徐志摩盛赞“独一作品”,对最后100页的无标点行文,更是嘉许“浑然天成的大手笔”。萧乾和夫人文洁若从80岁开始,坚持每天一页,历时四年,1994年中文全译本与中国读者见面。



没错,两部书皆出自大名鼎鼎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位列乔伊斯的三部举世公认作品,另外一部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恰恰相反,《都柏林人》是一部极具亲和力的小说集,全书由十五篇短篇组成,事件地点集中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小说集因此得名。



故事全部发生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身上,结构上独立成篇,内容上没有一致的基调来联缀彼此,思想上没有作者的好恶,它们只是心平气和地讲述故事,把最终的理解全部交给读者。



根据各自主人公的年龄,小说分别讲述了发生在少年,青年,中年身上的故事。平常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又显得那么不平常,读完之后,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说什么:生活就这么过去了,像是一片风中飞舞的纸片,没有人会在意它最终停在哪里,也许是一片垃圾堆,也许是一棵孤独的树旁,更多的时候,像是一粒偶然滚落的豆子,在人们几乎遗忘的时候,倔强地从黑暗的泥土中拱出了嫩芽,惊喜间鲜绿的亮色点燃了人们不自觉的向前追溯。这也许正是生活的常态:必然中更多的是偶然。



《姊妹们》 讲述一个小孩面对死亡的所见所想。死者是他熟悉的好朋友-神父詹姆斯·弗林。从听到熟人带来的消息,到看到张贴的布告,到最后跟随姑妈去当面告别。每个阶段小男孩会想起和神父以前温馨而美好的回忆,不可避免地夹杂了小男孩对死亡的一些揣测。



在幼年时看到死亡,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体验,死亡到底会在幼小的孩子心中留下什么,会对孩子的日后性格有什么影响,这恐怕很难说得清楚。我在男孩同样年龄时看到了死亡,三十多年以后,读到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 经历了亲人和朋友的离去,童年那个悲伤和惊恐的场面突然清晰起来,原来封存的记忆,单等着日后的某一个时刻被不期然揭开。



我想那个男孩一定和所有人一样,把异样埋在心里,因为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表述,这也许是成长过程不是秘密的秘密。



《一次遭遇》 完全是极淘气的男孩子的经历。调皮且又层出不穷的花样,塑造了大人们永远猜不透的王国的种种可笑,可爱和可气。逃学中早以把父母老师的苛责忘在脑后,安排一次冒险,探索自我才是最激动人心,最富于挑战的关注。在过程中对朋友,信任,勇气,气度,见识,知识的认可和判定,同陌生人对同一问题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的理解,单独相处带来恐惧,男孩在数不清的第一次中慢慢长大。



三四十年前的孩子,他们被散养在一个院子里,物质贫乏反倒让他们的想象力脱颖而出,极少的限制成就了他们幼年的冒险和丰富的经历。这种在风中成长的经历好过嘴里宣扬“个性”,手里却不停摆弄模子,磕出雷同蜡人的古板。



《阿拉比》 讲述了小男孩如何把对小女孩的承诺深深埋在心里,尽管他不知道要做什么,但是他坚信一诺千金,他把自己深夜跑去市场看作是男子汉的英雄行为。



很难解释,这是男孩与生俱来的性格所致,还是意识懵懂中,想要获得异性认可,虚荣作怪的结果。无论那样,同样可爱,值得珍视。



《伊夫琳》 那个美丽忧郁的女孩,她幻想着和心爱的男孩奔向理想国度的浪漫生活,她摆脱不了现实生活的眷恋,摆脱不了母亲的嘱托,父亲的愁苦,弟弟们的顽皮,终究在千千万万的幻想中,在最后登船的一刻,留在了岸上。



再充足的说服,准备,也会在最后一刻土崩瓦解,之前的一切宛如没有发生一般,谁能解释清楚个中缘由,又有多少必要去解释呢。



《赛车以后》 ,二十几岁的四五个年轻人,家世优渥,有赛车,有体面的生活,还有互相吸引的朋友,游船,美食,平常极了,好在他们没有得意忘形,没有暴敛天物,这样就好,也许在凌晨醒酒的海风中,稍微有一丝空虚袭上心来,需要记住,空虚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两个浪汉》 ,最最卑微的生活也有向往美好爱情的权利,妓女和流浪汉之间也有纯洁的爱情。一个流浪汉向他的朋友讲起和妓女的恋情,他爱怜她,他重视她,他坦诚和朋友说出自己的纯洁感受,而他的朋友向往爱情,注定遵守诺言,用默默的行动,祝福他的朋友。



外表肮脏,或是十恶不赦的坏蛋身上总会有人类最朴素,纯洁的东西,这些和华丽的外衣下的灵魂一样美,一如暗夜里嫩绿的小芽,周遭肮脏的泥土永远没有资格玷污它。

都柏林人的创作背景

《都柏林人》从1904年开始创作,曾被22家出版社退稿,前后历经9年挫折;1905年,乔伊斯与伦敦的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兹签下出版合同,但书商要求他删除或修改某些段落,原因是排字工拒绝排印,乔伊斯拒绝,于是书商退还书稿。1909年他和都柏林的出版商芒赛尔兄弟签定出版合同,但不久又传出修改的要求,这次乔伊斯接受了出版商的所有条件,只求尽快付梓,但是到了出版的最后一刻,出版商还是毁了版。1914年在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帮助与推荐下终于又由原来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兹将书出版,《都柏林人》半年内仅卖出六本、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一本都没卖出。出版后竟有民众用焚书来表达其愤怒。

《都柏林人·乔伊斯》原文 读后感 赏析

【作品提要】
该小说集由十五个短篇组成,通过童年、少年、成年的视角来展现爱尔兰的社会生活,其中包括民族解放、宗教矛盾、婚姻爱情等问题。末篇《死者》主要描写一位叫加布里埃尔的大学教师,业余时间为专栏写些评论文章,和妻子格莉塔之间生活幸福美满,恩恩爱爱。这年圣诞节,他们像往常一样来到姑妈家参加每年一次的舞会。晚会邀请了他们所有的熟人,包括家庭成员、家中老友、朱莉娅姨妈唱诗班中的队员、凯特姨妈教过的一些已经长大的学生,以及她们的侄女玛丽·简的学生。晚会气氛热烈而又温馨。当加布里埃尔结束他每年晚会例行的席间讲演,并送走部分宾客后,无意间看到妻子正站在楼梯上认真出神地聆听歌唱家巴特尔·达西演唱的《奥格里姆的姑娘》,此情此景令加布里埃尔陶醉,他更为妻子此时优雅神秘的姿态所倾倒。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夫妻二人返回旅馆,加布里埃尔本能地产生情欲,渴望与妻子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但妻子却哀伤地向他讲述起因这首歌引起的追忆: 她年轻时候的情人就经常为她唱这首歌,而且拖着患有肺结核的身体坚持在雨夜为她送行,没多久,就因病情加重死去了。加布里埃尔在倾听的过程中,情绪一度从嫉妒,到痛苦,到平静,进而陷入沉思。看着已经熟睡的妻子,他终于认识到,自己从来未曾像那位死者一样,对一个女人有过这样的爱情,与他相比,自己的感情似乎是苍白无力的。这也使他对生者与死者和爱的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品选录】
达西先生从餐具间里走出来,脖子裹得严严实实,扣子扣得齐齐整整,用一种悔过的口气向他们谈起自己感冒的经过。大家都给他出主意,说是真太遗憾了,极力劝他,在晚上户外可要加意保护他的喉咙。加布里埃尔注视着他的妻子,她没有加入谈话。她恰巧站在布满灰尘的扇形气窗下,煤气灯的火光照亮她深青铜色的头发。几天前,他见她在炉前烤干她的这头美发。她还是方才那个姿势,似乎没觉察到她身边的谈话。最后,她向他们转过身去,加布里埃尔看见她面颊上泛起红色,她的眼睛闪着光。一种突然的快乐从他心底涌出。
“达西先生,”她问,“您刚才唱的那支歌叫什么名字?”

“叫《奥格里姆的姑娘》,”达西先生说,“可是我记不太清了。怎么,你知道它吗?”
“《奥格里姆的姑娘》,”她重复着说,“我想不起这个歌名了。”
“这支歌子非常美,”玛丽·简说,“你今晚嗓子不好,真遗憾。”
“我说,玛丽·简,”凯特姨妈说,“别去打扰达西先生了。我不愿让他觉着烦。”
看见大家都已做好出发的准备,她便送他们来到门口,在那儿道了晚安:
“好,晚安,凯特姨妈,谢谢您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快乐的夜晚。”
一阵更为温柔的快乐从他心里迸出,随同温暖的血液,在他的动脉里流着。如同星星的柔和的光,他们共同生活中的一些瞬间,没有人知道,也永远不会有人知道的瞬间,突然出现了,照亮了他的记忆。他急于想要让她回想起那些瞬间,让她忘记那些他俩沉闷地共同活着的年月,而只记住他们这些心醉神迷的瞬间。因为他觉得,岁月并没有能熄灭他或她的心灵。他们的孩子、他的写作、她的家务操劳,都没有能熄灭他们心灵的柔情之火。在他那时写给她的一封信中,他说:“为什么这些词句让我觉得好像是那么迟钝而冰冷?是不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词温柔得足以用来称呼你呢?”
像远处的音乐声一般,这些他多年前写过的字句,从过去向他驶来。他非常想能跟她两人单独在一起。等别人都走开了,等他和她到了他们所住的旅馆房间里,他们就单独在一起了。他要温柔地喊她一声:
“格莉塔!”
也许她不会马上听见;她可能在换衣裳。后来他的声音里有某种东西引起她的注意。她转过身来,瞧着他……
在酒店街的转角上,他们遇上一辆出租马车。辚辚的车轮声让他高兴,因为这就省得他去参加谈话了。她向车窗外望着,显得困倦。其他人只说过三两句话,指出到了某幢建筑或街道。马儿疲乏地疾驰在早晨阴霾的天空下,拖着格格作响的旧车厢,加布里埃尔又跟她坐在一辆马车中,赶去乘船,赶去度蜜月。
当马车驰过奥康内尔桥时,奥卡拉汉小姐说:
“人家说,你每回过奥康内尔桥都会看见一匹白色的马。”
“这回我看见了一个白色的人。”加布里埃尔说。
“在哪儿?”巴特尔·达西先生问。
加布里埃尔指指雕像,它身上盖着一片片的雪。他像同熟人打招呼似的向它点点头,挥挥手。
“晚安,丹。”他快活地说。
当马车来到旅馆前,加布里埃尔跳下车,不顾巴特尔·达西先生的抗议,付了车钱。他多给了车夫一个先令。车夫敬个礼,并且说:
“祝您新年如意,先生。”
“也祝您新年如意。”加布里埃尔衷心地说。
她下车时,站立在路边镶砌的石块上向其他人告别时,在他手臂上靠了一会儿。她那么轻轻地靠在他的手臂上,轻得恰像几个钟头之前他搂着她跳舞时似的。那时他感到骄傲和幸福,幸福,因为她是他的,骄傲,因为她的美和她那做妻子的仪态。然而此刻,在那许多记忆重新激起之后,一接触到她的身体,这音乐般的、奇异的、芳香的身体,他立刻周身感到一种强烈的情欲。趁她默默无声时,他把她的手臂拉过来紧贴着自己,他俩站在旅馆的门前,他感到他俩逃脱了他们的生活和责任,逃脱了家和朋友,两人一块,怀着两颗狂乱的、光芒四射的心跑开了,要去从事一次新的冒险。
门厅里,一位老人在一只椅背顶端突出的大椅子上打瞌睡。他在柜台间点燃一支蜡烛,领他俩走上楼去。他俩一声不响地跟着他。脚步在铺了厚地毯的楼梯上发出轻轻的声音,她在守门人的身后登楼,她的头在向上走时垂着,她娇弱的两肩弓起,好像有东西压在背上,她的衣裙紧紧贴着她身体。他本来要伸出两只手臂去拥住她的臀部,抱住她站着不动的,因为他的手臂正在颤抖,充满了想要抓住她的欲望,只是他手指甲使劲抵在手掌心上才止住了他身体的这种狂热的冲动。守门人在楼梯上停了一下,收拾他淌泪的蜡烛。他俩也停在他身后的下一步梯级上。寂静中,加布里埃尔能够听见熔化的蜡油滴进烛盘里的声音,和他自己的心脏撞在肋骨上的声音。
守门人领他俩经过一道走廊,打开一扇门。然后他把摇摇晃晃的蜡烛放在梳妆台上,问早上几点钟喊醒他们。
“八点。”加布里埃尔说。
守门人指指电灯开关,咕哝着道歉起来,但是加布里埃尔打断了他。
“我们不需要灯。街上照进来的光就足够了。我说,”他指指蜡烛,又添了一句,“您不妨把这个漂亮的玩意儿拿走吧,求求您。”
守门人又把蜡烛拿在手里,但是动作很缓慢,因为他对这样一个新鲜的念头感到惊奇。然后他嘟哝了一声晚安就走了。加布里埃尔锁上门。
一道长长的苍白的街灯光照进屋来,从一个窗口直照到房门,加布里埃尔把长大衣和帽子甩在一只长沙发上,穿过房间走回窗前。他向下面的街道上望望,想使自己的情绪平静一点儿。然后他转过身,靠在一只五斗橱上,背向着光。她已经除掉帽子和披风,正立在一面很大的转动穿衣镜前,解开她腰上的搭扣。加布里埃尔踌躇了一会儿,望着她,然后说:
“格莉塔!”
她慢慢从镜子前转过身来,沿着那道光向他走过来。她的脸显得那么严肃而疲倦,使得加布里埃尔没法开口说话。不,还没到时间。
“你好像累了。”他说。
“我是有点儿累。”她回答。
“你不觉得不舒服或是虚弱吗?”
“不,是累了;就是这个。”
她继续向前走到窗下,立在那儿,向外望。加布里埃尔又等了一会儿,后来,生怕羞怯会战胜自己,他就突然一下子说:
“听我说,格莉塔!”
“什么事儿?”
“你认识那个可怜人儿,马林斯吗?”他急速地问。
“认识呀,他怎么啦?”
“哎,可怜的家伙,不过说到底,他还是正派人,”加布里埃尔用一种不自然的嗓音继续说,“他把我借给他的一英镑硬币还了我,而我并没想要他还,说真的。可惜他不肯躲开那个布朗,因为他也不是个坏人,说真的。”
他这时烦恼得浑身颤抖。为什么她看起来那么心不在焉?他不知道他怎么开头才好。她也因为什么事在烦恼吗?她要是能转身向着他或是自个儿上他这儿来该多好!像她现在这样去搂住她是粗鲁的。不,他必须先在她眼睛里看见一点儿热烈的感情才行。他急于想掌握住她的奇特的情绪。
“你什么时候借给他那个英镑的?”她在片刻无言之后说。
加布里埃尔极力控制自己,不要猛然间对酒鬼马林斯和他的一个英镑这件事说出粗鲁的话。他急于想从灵魂深处对她发出呼喊,急于把她的身体紧紧搂抱在自己的怀里,急于要制服她。然而他说:
“哦,圣诞节时候,他开了那个小贺年片商店,在亨利街上。”
他正处在冲动和情欲的狂热中,连她从窗前走过来也没听见。她在他面前站了一会儿,目光奇异地瞧着他。然后,她忽然踮起脚尖来,两只手轻轻地搭在他的肩头上,吻了吻他。
“你是个很大方的人,加布里埃尔。”她说。
加布里埃尔在颤栗,因为她突然的一吻和她说这句话时的仪态让他欣喜,他把两手放在她的头发上,把它向后抚平,手指几乎没有接触到头发。这头发洗得又美又光亮。他心里的幸福已经满得溢出来了。正在他想要的时候,她自己走到他这儿来了。也许她的思想跟他的不谋而合吧。也许她感觉到了他心中急切的情欲吧,所以她就有了一种顺从的心情。现在,她这样轻易地自己迎上来,他倒奇怪他方才怎么会那样胆怯。
他站着,两手抱着她的头。然后,一条手臂急速滑过她的身体,把她搂向自己,柔情地说:
“格莉塔,亲爱的,你在想些什么?”
她没有回答,也没有完全顺从他的手臂。他又柔情地说:
“告诉我,格莉塔。我觉得我知道你在想些什么。我知道吗?”
她没有马上回答。然后她说话了,眼泪夺眶而出:
“噢,我在想那支歌,《奥格里姆的姑娘》。”
她从他手中挣脱,跑向床边,两条手臂伸过床架的栏杆,把脸埋起来。加布里埃尔惊讶地立了一会儿,一动也不动,然后跟在她后面走过去。当他经过转动穿衣镜的时候,他看见自己的整个身影,看见他宽阔的、填得好好的硬衬胸,看见自己的面孔,每当他在镜子中看见它的表情时总不免感到惑然,看见他亮闪闪的金丝眼镜,他在离她几步远的地方停下来,说:
“那支歌怎么啦?怎么会让你哭起来的?”
她从臂弯里抬起头来,像个孩子似的用手背擦干眼泪。他的声音里渗入了一种他本来不曾想有的更亲切的调子。
“怎么啦,格莉塔?”他问。
“我想起一个很久以前的人,他老是唱这支歌的。”
“这位很久以前的人是谁?”加布里埃尔微笑着问。
“是我在高尔韦住的时候认识的,那时候我跟我奶奶住一块儿。”她说。
笑容从加布里埃尔脸上消逝了。一股阴沉的怒气开始在他思想深处聚集,而他那股阴沉的情欲的烈火也开始在他血管中愤怒地燃烧。
“是一个你爱过的人吧?”他讥诮地说。
“是个我从前认识的年轻人,”她回答说,“名字叫迈克尔·富里。他老是唱那支歌的。《奥格里姆的姑娘》。他很不俗气。”
加布里埃尔一声不响。他不希望她认为,他对这个不俗气的年轻人感到兴趣。
“我可以那么清楚地看见他,”过了一会儿,她说。“他有那么一双眼睛;大大的、黑黑的眼睛!眼睛里还有那么一种表情——那么一种表情!”
“哦,这么说,你那时候爱他了?”加布里埃尔说。
“我常跟他出去散步,”她说,“我住在高尔韦的时候。”
一个思想从加布里埃尔头脑中闪过。
“也许就因为这个,你想跟那个叫艾弗丝的姑娘上高尔韦去吧?”他冷冰冰地说。
“去干嘛?”
她的眼光让加布里埃尔感到尴尬。他耸耸肩头说:
“我怎么知道?去见他呗,也许。”
她把眼光从他身上移开,沿着地上那道光,默不作声地向窗口望去。
“他死了,”她终于说,“他十七岁就死了。难道这么年轻就死,不可怕吗?”
“他是干什么的?”加布里埃尔问,还是讥诮的口气。
“他在煤气厂工作。”她说。
加布里埃尔感到丢脸,因为讽刺落了空,又因为从死者当中扯出了这么个人来,一个在煤气厂干活的年轻人。他正满心都是他俩私生活的回忆,满心都是柔情、欢乐和欲望的时候,她却一直在心里拿他跟另一个人做比较。一阵对自身感到羞惭的意识袭击着他。他看见自己是一个滑稽人物,一个给姨妈们跑个腿儿,赚上一两个便士的小孩子,一个神经质的、好心没好报的感伤派,在一群俗人面前大言不惭地讲演,把自己乡巴佬的情欲当做美好的理想,他看见自己是他刚才在镜子里瞟到一眼的那个可怜又可鄙的愚蠢的家伙。他本能地把脊背更转过去一些,更多地挡住那道光,别让她看见自己羞得发烧的额头。
他试图仍然用他那冷冰冰的盘问语气讲话,可是开起口来,他的声音却是谦卑的、淡漠的。
“我想你跟这个迈克尔·富里谈过恋爱吧,格莉塔。”他说。
“我那时候跟他很亲密。”她说。
她的声音是含糊而悲伤的。加布里埃尔感觉到,现在如果想把她引到他原先打算的方向上去,会多么徒劳,他抚摸着她的一只手,也很哀伤地说:
“那么他怎么那样年轻就死了呢,格莉塔?痨病吧,是吗?”
“我想他是为我死的。”她回答。
一听到这个回答,加布里埃尔感到一阵蒙眬的恐惧,似乎是在他渴望达到目的的时刻里,有某个难以捉摸的、惩罚性的东西正出来跟他作对,正在它那个蒙眬的世界里聚集力量反对他。然而他依靠理性努力甩开了这种恐惧,继续抚摸她的手。他没有再问她,因为他觉得她会自己告诉他的。她的手温暖而潮湿: 这手对他的抚摸不作反应,但是他继续抚摸着它,恰像他在那个春天的早晨抚摸她的第一封来信一样。
“那是个冬天,”她说,“大约是冬天开始的时候,我正要离开奶奶家,上这儿的修道院来。那时候他正在高尔韦他的住处生病,不能出门,人家已经给他在奥特拉尔德的亲人们写信去了。他生的是肺结核,人家说,或者这一类的病。我一直不清楚。”
她沉默了一会,叹了一口气。
“可怜的人儿,”她说,“他非常喜欢我,他又是那么个文雅的年轻人。我们时常一块出去,散散步,你知道,加布里埃尔,在乡下人家都是这样的。要不是因为他的健康,他就去学唱歌了。他嗓子非常之好,可怜的迈克尔·富里。”
“那么,后来呢?”加布里埃尔问。
“后来我该离开高尔韦到修道院来的时候,他病得更厉害了,人家不让我见他。我就给他写封信,说我要去都柏林了,到夏天回来,希望他到时候会好起来。”
她停了一会儿,为了控制住自己的声音,然后又说下去:
“后来我动身的前一天夜里,我在尼姑岛上我奶奶家里,正收拾着东西,我听见有小石块掷上来打在我窗上的声音。窗子湿得很,我看不见,我就跑下楼,我从房后溜出去,到了花园里,看见这可怜的人正立在花园的一头,浑身发抖。”
“你没让他回去吗?”加布里埃尔问。
“我求他马上回家去,告诉他,这样立在雨地里会要他命的。可是他说,他不想活了。我现在能清清楚楚、清清楚楚看见他的眼睛!他站在围墙尽头,那地方有一棵树。”
“那么他回家了吗?”加布里埃尔问。
“嗯,他回家了。等我到修道院还没一礼拜,他就死了,埋在奥特拉尔德,那儿是他老家。噢,那一天,我听说他死了的那一天!”
她停止了,抽噎得说不出话来,她无法克制激动,脸朝下扑倒在床上,脸埋在被子里呜咽。加布里埃尔把她的手又握了一阵,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不敢在她的悲痛的时候打扰她,他轻轻放下她的手,静悄悄地走向窗前。
她睡熟了。
加布里埃尔斜靠在臂肘上,心平气和地对她乱蓬蓬的头发和半开半闭的嘴唇望了一会儿,倾听着她深沉的呼吸。这么说,在她一生中曾有过那段恋爱史。一个人曾经为她而死去。此刻想起他,她的丈夫,在她一生中扮演了一个多么可怜的角色,他几乎不太觉得痛苦了。她安睡着,他在一旁观望,仿佛他和她从没像夫妻那样一块儿生活过。他好奇的眼光长久地停留在她的面庞上,她的头发上: 他想着,在她有着最初的少女的美的那个时候,她该是什么模样,这时,一种奇异的、友爱的、对她的怜悯进入他的心灵。甚至对自己,他也不想说她的面孔如今已不再漂亮了,然而他知道,这张面孔已不再是那张迈克尔·富里不惜为之而死的面孔。
也许她没把事情全告诉他。他的眼光移向那把椅子,那上面她撂了几件衣服。衬裙上的一条带子垂在地板上。一只靴子直立着,柔软的鞋帮已经塌下去了;另一只躺在它的旁边。他奇怪自己在一小时前怎么会那样感情激荡。是什么引起的?是他姨妈家的晚餐,是他那篇愚蠢的讲演,是酒和跳舞,在过道里告别时的说笑,沿着河在雪地里走时的快乐心情,是这些引起的。可怜的朱莉娅姨妈!她自己不久后也要变成跟帕特里克·莫坎的幽灵和他的马在一道的幽灵了。当她唱着《打扮新娘子》的时候,他在刹那间从她面孔上发现了那种形容枯槁的样子,不久以后,也许他会坐在那同一间客厅里,穿了丧服,绸帽子放在膝盖上。百叶窗关着,凯特姨妈坐在他身边,哭着,擤着鼻涕,告诉他朱莉娅是怎么死的。他搜索枯肠,想找出一些可以安慰她的话,而却只找到一些笨拙的、用不上的话。是的,是的: 这不要多久就会发生了。
屋里的空气使他两肩感到寒冷。他小心地钻进被子,躺在他妻子身边。一个接一个,他们全都将变成幽灵。顶好是正当某种热情的全盛时刻勇敢地走到那个世界去,而不要随着年华凋残,凄凉地枯萎消亡。他想到,躺在他身边的她,怎样多少年来在自己心头珍藏着她情人告诉她说他不想活的时候那一双眼睛的形象。
泪水大量地涌进加布里埃尔的眼睛。他自己从来不曾对任何一个女人有过那样的感情,然而他知道,这种感情一定是爱。泪水在他眼睛里积得更满了,在半明半暗的微光里,他在想象中看见一个年轻人在一棵滴着水珠的树下的身形。其他一些身形也渐渐走近。他的灵魂已接近那个住着大批死者的领域。他意识到,但却不能理解他们变幻无常、时隐时现的存在。他自己本身正在消逝到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里去: 这牢固的世界,这些死者一度在这儿养育、生活过的世界,正在溶解和化为乌有。
玻璃上几下轻轻的响声吸引他把脸转向窗户,又开始下雪了。他睡眼迷蒙地望着雪花,银色的、暗暗的雪花,迎着灯光在斜斜地飘落。该是他动身去西方旅行的时候了。是的,报纸说得对: 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它落在阴郁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光秃秃的小山上,轻轻地落进艾伦沼泽,再往西,又轻轻落在香农河黑沉沉的、奔腾澎湃的浪潮中。它也落在山坡上那片安葬着迈克尔·富里的孤独的教堂墓地的每一块泥土上。它纷纷飘落,厚厚地积压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上和墓石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芜的荆棘丛中。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王智量 译)
【赏析】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因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风格,而成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
乔伊斯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由十五篇短篇小说集结而成,但它却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短篇小说汇编或选编。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十五个短篇通过童年、少年、成年的视角刻画出爱尔兰的社会百态,其中包括了民族解放、宗教矛盾、婚姻爱情等问题。其中人物也形形 *** ,充满社会各个阶层。乔伊斯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实验 *** ,比如描摹心理、衬托情节以及暗示性格等,揭示人物在规定场景下的性格特点。就像乔伊斯本人说的那样,他写这些故事,是意图揭露都柏林生活中的“精神麻痹”:“我的初衷,就是要书写我的祖国精神史的一个章节,我选择都柏林作为场景,乃是因为在我看来,这里是瘫痪的中心。我竭力将其呈现于那些漠然的公众面前,从四个方面去展示: 童年、青少年、成年,还有社会生活。故事就是按这样的顺序集结的。”
的确,瘫痪与死亡是贯穿这部短篇小说集的一个主题。从开篇的《姐妹们》中弗林神父的瘫痪与宗教职务上的过失,到末篇《死者》中加布里埃尔对自己爱情的认识: 生者的爱情已死掉了,而死者的爱情却因一首歌而复活,甚至根本就未曾死掉过。
《死者》作为《都柏林人》这部短篇小说的结篇,也是十五篇中篇幅最长的一个。表面上由一场狂欢化的宴会引入,并且用了大段的篇幅描写宴会与聚餐的情形,几乎占据全篇的四分之三,在此之后,峰回路转,隐晦之中突出主题,并以雪、灯光等意象作隐喻,在最后一段使主题升华,把视线落在飘落的雪花上,用一句“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结束全篇。
《死者》和《阿拉比》一样,带有自传色彩。文中加布里埃尔妻子格莉塔的初恋情人为其唱情歌的几段实际上取材于乔伊斯的妻子诺拉的经历。诺拉·巴纳克尔早年在高尔韦时曾与一位叫迈克尔·博德金的小伙子相恋,但不幸的是,博德金染上了肺结核,不得不卧床养病。一次,由于思念,博德金偷跑出病室去见诺拉,并在大雨中为其歌唱。此后不久,病情加重,他就去世了。诺拉曾把这件事讲给乔伊斯听,这令本就在情感上妒心很重的乔伊斯心怀芥蒂。然而它也成了乔伊斯小说的素材。加布里埃尔在得知妻子此刻情绪的低沉是来自于一首歌而引起的对旧情人的思念之时,他妒火中烧,“一股阴沉的怒气”在“聚集”,这与他之前那股“阴沉的情欲的烈火”形成了巨大反差。于是,他开始用讥诮的语气与妻子对话,甚至提到的“高尔韦”这个地方也使他敏感,他问:“他是干什么的?”本想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占据上风,但是“他在煤气厂工作”这个回答又使他因“讽刺落了空”而感到丢脸,他想到自己正在与一位死者较劲、比拼,不由觉得羞愧。继而当他问到他俩的关系时,格莉塔的回答更使他感到“一阵蒙眬的恐惧”:“我想他是为我死的。”格莉塔悲伤的情绪自始至终衬托着加布里埃尔情绪的辗转变化。
或者可以说,加布里埃尔嫉妒妻子的已故情人这一情节,其实根本就是乔伊斯自己的感受。有研究者认为,那些被乔伊斯拉来充当其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无辜生灵,都是他心目中的自己的各个侧面。虽然加布里埃尔这个人物的形象不像其他乔伊斯笔下的人物,例如《尤利西斯》中的斯蒂芬和布卢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斯蒂芬等那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他仍属于这些与众不同而受人欺凌的人的同类。除此之外,文章中加布里埃尔的书评、书信,对语言的热爱,以及语言教授的身份,包括他的中分头、戴有框眼镜的外貌等细节,都是乔伊斯根据自身经历而写。甚至圣诞聚会本身也是乔伊斯儿时的经历: 乔伊斯的父亲当年参加聚会的时候,会把家里年龄尚小的孩子托付给家庭女教师照顾,这样聚会结束后,夫妻俩就直接去附近的旅馆过夜,而不必返回家中。文中的加布里埃尔和格莉塔也正是这样做的。
乔伊斯善于用各种象征性的意象来暗示主题。比如《姐妹们》中圣餐杯的打碎象征着信仰的丢失。在《死者》中,乔伊斯把加布里埃尔最后的体验与雪联系在一起,就如同《常春藤日》中的壁炉、《两个浪子》中的路灯、《芬尼根守灵》中的河流,乔伊斯喜好用这一类的背景。《死者》中的“雪”的意象的使用,使人有一种拥挤与安静的感觉。雪花最终“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飘落到加布里埃尔、格莉塔和迈克尔·富里身上;飘落到男高音巴特尔·达西和死去的歌唱家的身上,大雪使死者和生者联系在一起,彼此共存。与活着的歌手相比,参加舞会的人更喜欢死去的歌手;与活着的丈夫相比,妻子更怀念死去的情人。
温馨热烈的晚宴与外面的皑皑白雪,加布里埃尔用热乎乎的手指去摸冰冷的窗玻璃,晚宴上的高谈阔论与悲恸沉静的对往事的追忆等等,这些对比与反衬都是乔伊斯惯用的手法。
需要强调的是, 虽然因为对都柏林的生活感到失望而背井离乡,虽然在作品中意图揭露和讽刺都柏林的市侩作风、资产阶级的伪善与偏见,但这并不代表乔伊斯不热爱这片土地,不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 《死者》中,乔伊斯借加布里埃尔·康罗伊的祝词说道:“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中间那渐渐衰老的一代人,或许有他们的不足之处,但是就我而言,我认为他们的品质中确实有热情好客、幽默风趣和人道主义的方面。” 由此可见乔伊斯对爱尔兰复杂的感情。这点在其后面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陈 岑)

优秀短篇小说推荐

1.《都柏林人》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如果说《十一种孤独》是属于美国人的孤独,那么,《都柏林人》则是属于爱尔兰人的孤独。
2.《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作者:伊恩·麦克尤恩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是阅读和了解这位天才作家的最佳切入点。伊恩·麦克尤恩尤其擅长以冷静细腻的笔触打磨幽暗题材,赋予其精妙无双的质感。
3.《好人难寻》
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
《好人难寻》是《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全集》的第二本,是美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之一,收录在册的十二篇作品充满了宗教性的象征。奥康纳力图为二战后沉缅于享乐的美国人指出一条通往救赎的光明之路,其“原罪观”对恢复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人类行为的救赎有必要意义。
4.《逃离》
作者:艾丽丝·门罗
《逃离》是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于2009年荣获布克国际奖。《逃离》全书共收录8篇作品,集中体现了爱丽丝·门罗的文学造诣。
5.《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作者:威廉·福克纳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精选了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7个短篇,讲述了美国内战爆发后,南方的传统文化与北方价值观经历的巨大冲击与转变,用奇特而扭曲的语言描述了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没落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冲突。

都柏林人第一篇为什么叫姐妹

因为影片《都柏林人》的第一篇主要讲述的是两姐妹戴安娜和露西之间的故事。
一、简介
《都柏林人》是上映于1999年1月由约?科波莱塔执导的动作惊悚电影。克里斯蒂安娜?保尔,莱姆?贝格曼主演。
二、剧情
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波斯顿广场下一个建筑工地发生一起爆炸,警方随即出现在爆炸现场。经勘察,爆炸系施工作业触发炸弹所致。首都中心广场下有炸弹!消息一经核实,警方立即处于高度警戒之中。特别调查队员哈里克斯得到命令时,正与妻子缠绵在结婚一周年的激情之中。
危险就是命令!哈里克斯当即出现在现场,通过潜水排查,除了发现一个正在运行的计时装置以外,一个特殊的符号标记也引起哈里克斯的注意。首都中心广场下有炸弹的消息惊动特别调查队队长罗伯?施泰恩。
考虑到炸弹可能与战争结束前的纳粹有关,罗伯?施泰恩队长聘请哈里克斯的妻子桑德拉做顾问,协助调查。桑德拉是年轻的历史学家。从哈里克斯水下拍摄的特殊符号来看,桑德拉确认炸弹与党卫军一个叫“雷神榔头”的指挥部有关。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运行计时器和特殊符号被发现,每一个计时器都由复杂的电缆相连。桑德拉在档桉馆查阅的资料显示。

《都柏林人》读后感

  初次邂逅James Joyce的作品,是在连续读了几卷Proust的《追忆似水年华》之后,发掘了意识流文学的新境界,开始特别留意于那种暗流轻涌又波澜暗藏的写作手法,于是便陆续找了许多意识流派的书籍,其中不乏Virginia Woolf与William Faulkner的诸多作品。而其中我特别留意的是文学家萧乾提到的他在剑桥求学时几番磋磨也读透不了的Joyce的《尤利西斯》。我便怀着半分憧憬半分犹疑抱来他的几本著作,《都柏林人》那种直面爱尔兰社会底层而触发的清冷深刻的笔调使它这几卷书之间透着幽微又坚定的光芒,为我打开爱尔兰文学别开生面的一页。

  《都柏林人》是一部由十五篇短篇小说汇集而来的故事集,分立开来却凝汇成共同的主题,Joyce仿佛是在用这十五个故事描画了一卷犀利、客观又细腻深刻的都柏林社会总览。如果以审视印象画派的目光审视这部作品,那么它的色调一定是朦胧幽深的灰蓝,仿佛爱尔兰劳工在铁路上被煤灰熏染的衣衫。

  整部作品大都采用白描的手法,意识流的痕迹较淡又有微微显露,大都以精心斟酌的视角截取爱尔兰底层人民的生活横断面,从而向读者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理状态。见微知著是《都柏林人》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作者的笔触冷峻而淡远,试图以最冷静客观的角度透露其意旨。透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两大桥梁,Joyce借白描与讽刺无声痛喝了19世纪20年代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爱尔兰社会,表达了对沉闷麻木的爱尔兰青年一代的痛心与渴盼人们觉醒与社会蓬勃的情感。

  本书开篇的《姐妹们》中囚禁于宗教而碌碌一生的弗林神父,《一小片乌云》中沉溺于虚幻臆想的.小钱德勒,《痛苦的事件中》缺乏归属感的杜菲先生与西考尼太太等等都是孤独麻木,毫无斗志的都柏林人的代表,在阴云笼罩的爱尔兰社会,孤愤而绝望的Joyce从青年一代上看不到觉醒的希望,便把一腔情绪借其独特的白描手法缓缓倾注于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之中,语气虽淡漠客观而处处都是真情流露。

  Joyce称《都柏林人》中的精神状态为paralysis(瘫痪),这与地处西欧却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窘迫困苦的爱尔兰经济概况有关,爱尔兰的青壮年劳工曾大批被运送到北美修筑铁轨,有人说美利坚的每一英尺铁路下都有五个爱尔兰劳工的亡灵。死气沉沉与逆来顺受深埋于都柏林人的血液里,而在英格兰的压迫下,爱尔兰人民很难瞥见欣荣的生机。Joyce渴望看见人民精神的充盈与觉醒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辛辣的嘲讽来怒其不争。

  唯有青年的麻木才是真正的麻木,而唯有青年的呐喊才是真的呐喊。从Joyce清冷的灰蓝色笔触中回过神,再翻开被戏称为“蓝色生死恋”的人卫教材,我想,我眼前的中国追梦者们,我眼前的中国医学生,已远远不是瘫痪麻木的都柏林人,在我们的瞳仁里,有未来的奇光异彩,有此刻的笃定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