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美国的移民历史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31 12:51:54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美国移民政策历史

首先,美国现行的投资移民政策,也就是EB-5,起源于1990年。在1990年,美国的国会为了寻求来自没美国国外的资金资源,就针对外籍的投资人表决通过了EB-5投资移民法案,这个法案的目的在于促进美国经济,为美国增加就业机会。
  在1993年,在投资移民法规中增加了“区域中心实验计划”,把本来的要求投资人投资直接创造10个就业岗位改成了间接创造10个就业岗位。在要求上降低了难度。
  时隔10年,在2003年,美国的国会法案中,把本来的要求投资人自己创办企业的规定改成了,允许投资人去投资现有的企业,投资人可以在其所投资的企业里成为有限合伙人,而且还不用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运营,这一项修改可以说是为广大移民投资人大大减轻了负担。
  2004年,EB-5 区域中心移民法案进入中国论证和美国实地考察阶段。在此阶段,中国引入了中国大陆第一个 EB-5 投资移民项目。
  2009年“美国年”,经过数年在国内市场的摸索和推广,美国投资移民就已快速升温,中国人投资移民美国申请人数量较 2008
  年翻番。越来越多的投资移民人士将美国作为上选目的地,并且中国大陆投资人超越了韩国成为全球的 EB-5 申请人群。
  2014年再创历史新纪录,2014 财年新增 EB-5 投资移民申请递件数量为 10,928 件,审结 5,115 件,总计签发 EB-5 签证数量为 10,692张,已经超出了每年 EB-5类别签证配额上限。
  2014年8月23日,公布对中国人 EB-5 签证暂停发放。
  2015年4月14日,排期公布。
  2015年6月4日,涨价新议案出炉。
  2015年9月30日,现行的美国投资移民EB-5 区域中心临时法案即将到期,该法案需要每 3年由美国国会再次投票和总统签字才可延续。
  纵观美国投资移民的变化史,政策并非一成不变,但总体来说是跟着美国国会的形势在变的。

美国移民的历史

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移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20年。美国的移民历史可分为三个高潮:

1、第一次移民高潮发生在1820年至1860年,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之为“伟大的人类迁徙运动”。这期间移民总数高达500万。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移民中也有少数来自亚洲,主要是来美国淘金的中国人。

2、第二次移民高潮是从1861年到1880年,约有500万移民来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迎来了工业化的高峰期,对劳动力需求旺盛。为了吸引欧洲移民来美国,1864年,林肯总统游说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国务卿西沃德甚至向美国驻欧洲的外交官发出通告,要求他们把吸引欧洲移民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外交任务来对待

3、第三次高潮从1881年到1920年,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移民顶峰是1907年,达到128、5万人。这一阶段,美国政府多次立法,限制欧洲移民,排斥亚洲移民。

美国投资移民政策几年变一次?

管他的 把我们国家搞好久行勒
阶段一:EB-5法案诞生
  年份 事件
  1990 通过EB-5临时移民法案。 (投资额:100万美元,直接创造10个就业机会。)
  1992 申请为永久法案。
  1993 通过增加区域中心移民法案。(投资额:)降至50万美元,直接或间接创造10个就业机会。
  特征:
  自行选择投资项目,直接股权投资,自行参与管理,无第三方对投资进行监管,无固定的法律文件模式,投资风险大,绿卡保障度低。
  阶段二:EB-5法案调整
  2003 签订"区域中心投资移民修正案"。(投资额:)50万美元,股权投资变为借贷方式,直接投资变为间接投资。
  雇佣额度计算方式更科学宽松。
  投资者及家人可获发2年临时绿卡。2年后,可申换为永久绿卡。
  2004 EB-5投资移民项目进入中国大陆。
  2005 对申请文件审批标准进行改革,使审批更加快速高效。
  特征:
  法律文件相对齐备,投资资金接受银行监管。
  阶段三:移民人数爆发式增长,美国投资移民迅速升温
  2008 移民投资项目增多,雇佣额度的计算方式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009 "EB-5经济特区项目延长三年"。审理速度加快。
  2011 政策频繁微调,项目前期把关更为严格,控制项目风险。
  特征:
  申请及审批趋于稳定。项目类型增多,地方政府机构、国际知名银行也对项目开始参与。
  阶段四:美国投资移民黄金时代全面到来
  2012 美国投资移民顺利延期三年。申请数量迅速攀升,美移民局放出指标配额制定的烟雾弹,但未实行。
  2013 美国移民局通过新的政策备忘录,规范美国EB5投资移民夹层贷款或过桥贷款模式。
  2014 利好消息
  2014- 2 美国移民局电话会议
  缩短案件处理时间、增加递案选择以减少纸质作业量、更新政策以与时俱进——提升客户服务以增加透明度和可见度。
  2014-3 美国创业投资法案
  1 EB-5计划永久化
  2直系亲属将不受配额限制
  3取消国别配额限制
  4 TEA扩充到废弃军事基地和特定的经济区
  5 明确预审批流程
  6 加强EB-5监管(SEC和商务部的介入)
  7 全职就业定义的扩展
  8 申请人子女的超龄保护

美国的移民历史


在美国建国之初,美国国内总人口仅有390万。
除了大约76万黑人外,其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白人,并且绝大部分来自西欧。
出于对欧洲拿破仑战争以及国内就业环境的担心,美国开国之初的几届 *** 在移民政策上疑虑重重,曾制定过一些限制移民的政策。
1796—1815年间,到美国的欧洲移民平均每年只有大约3000人。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重获和平。
随着大批军人的复员,欧洲各国失业现象愈发严重,移民美国的人数逐年增加。
此时,美国也因国内建设需要,改变了限制移民的政策。
1848年欧洲革命后,移民美国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从1820年到1920年的100年间,美国一共接纳了大约3350万移民,形成美国持续百年的移民潮。
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之为“伟大的人类迁徙运动”的第一次移民 *** 发生在1820年至1860年,这期间移民总数高达500万。
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其中爱尔兰人大约200万,德国人大约170万,还有大量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
同时,移民中也有少数来自亚洲,主要是来美国淘金的中国人。
第二次移民 *** 是从1861年到1880年,约有500万移民来到美国。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迎来了工业化的高峰期,对劳动力需求旺盛。
为了吸引欧洲移民来美国,1864年,林肯总统游说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
国务卿西沃德甚至向美国驻欧洲的外交官发出通告,要求他们把吸引欧洲移民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外交任务来对待。
为了从欧洲招募熟练工人来美国工作,一些企业还组团赴欧洲招聘。
它们在欧洲许多报纸上刊登广告,印发小册子,对有移民愿望的欧洲人描绘美国诱人的前景。
一些企业还对愿意移民美国的欧洲人提供所需的路费。
第三次 *** 从1881年到1920年,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
移民顶峰是1907年,达到128.5万人。
这一阶段,美国 *** 多次立法,限制欧洲移民,排斥亚洲移民。
来自英国、德国、瑞典等西北欧国家的“老移民”增长有限,但来自意大利、俄国等东南欧国家的“新移民”却增长迅速。
经过这三次移民 *** ,1920年美国的人口总数首次超过1亿。
在1820到1920年的100年间,移民数量占美国人口年增长数的20%以上。

美国历史上的几次移民及其影响


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之为“伟大的人类迁徙运动”的第一次移民 *** 发生在1820年至1860年,这期间移民总数高达500万。
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其中爱尔兰人大约200万,德国人大约170万,还有大量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
同时,移民中也有少数来自亚洲,主要是来美国淘金的中国人。
第二次移民 *** 是从1861年到1880年,约有500万移民来到美国。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迎来了工业化的高峰期,对劳动力需求旺盛。
为了吸引欧洲移民来美国,1864年,林肯总统游说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
国务卿西沃德甚至向美国驻欧洲的外交官发出通告,要求他们把吸引欧洲移民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外交任务来对待。
为了从欧洲招募熟练工人来美国工作,一些企业还组团赴欧洲招聘。
它们在欧洲许多报纸上刊登广告,印发小册子,对有移民愿望的欧洲人描绘美国诱人的前景。
一些企业还对愿意移民美国的欧洲人提供所需的路费。
第三次 *** 从1881年到1920年,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
移民顶峰是1907年,达到128.5万人。
这一阶段,美国 *** 多次立法,限制欧洲移民,排斥亚洲移民。
来自英国、德国、瑞典等西北欧国家的“老移民”增长有限,但来自意大利、俄国等东南欧国家的“新移民”却增长迅速。
经过这三次移民 *** ,1920年美国的人口总数首次超过1亿。
移民改变了美国的命运 美国历史上的这三次移民潮不但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得美国在短短一百多年里能够迅速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并为以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打下基础。
可以说移民潮铸就了美国的强大。
在移民潮中,美国坐享其成,无需教育和培训就从欧洲得到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
据统计,1871—1892年间,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中,有大约23%是熟练工人,他们带来了钢铁、纺织等工业技术,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力量。
曾被美国第7任总统杰克逊誉为“美国制造业之父”的塞缪尔·斯莱特移民美国后,凭借其盗取的英国纺织业的秘密,在美国成功复制出了高效棉纺机,并办起棉纺厂,吹响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号角。
电话发明家亚历山大·贝尔和电报之父萨缪尔·莫尔斯等人也是移民或移民的后裔。
此外,亚洲的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等国移民带来了农业和园艺技术,意大利移民则在煤气、电力、自来水等市政建设技术方面功不可没。
在这些移民中,85%的人年龄在14岁到44岁之间,并且以男子居多。
这些移民正值年富力强之时,为美国的棉纺织业、采矿业、建筑业等提供了劳动力。
在美国东部的隧道和铁路工程中,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和北欧人是主力。
在改变了美国早期政治格局和社会面貌的“西进运动”中,中国劳工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
在这场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运动中,中国劳工用血汗和生命为代价,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横贯美国东西的太平洋铁路西段工程的建设。
至今,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铁路沿线还可以看到一个中文题字的金属牌匾,上书“加州铁路,南北贯通。
华裔精神,血肉献功”。
诚如招募华工的倡议者克罗克尔所说的那样:“这条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中国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的忠诚和勤劳。
”这句话后来成为美国移民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历史”。
外来移民还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为拯救联邦、废除黑奴制度做出了贡献。
欧洲1848年革命后,大批富有军事经验的德国移民来到美国,这些被称为“1848年志士”的德国移民中,有许多人成了支持共和党和林肯的中坚分子。
他们帮助组织联邦军队,誓死保卫共和制度。
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尔·舒尔茨少将。
他在德国革命失败后于1852年移居美国,积极投身反奴隶制运动。
1861年他被任命为美国驻西班牙公使。
南北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要求领兵打仗,为了鼓动德国移民支持林肯,他还穿梭于美国各州进行旅行演说,总行程竟达近4万公里。
·移民浪潮引发排外逆流在持续100多年的移民潮中,外来移民都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排斥。
就美国 *** 来说,其移民政策也并非一成不变。
1815年到1882年间,美国 *** 实行完全自由的移民制度。
但是从1882年开始,美国移民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
限制和排斥外来移民的法律一个接一个出台。
其中的规定更是千奇百怪,例如禁止 *** 和意志薄弱者等入境。
1920年以后,美国彻底结束了自由移民的时代,开始实行有配额的限制性移民政策。
由于在就业、宗教和民族问题上的矛盾,1880—1920年间美国排外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华人、日本人、犹太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等都成为美国本地工人和西北欧移民肆意排斥和迫害的对象。
更有甚者,1882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专门禁止华工入美的排华法案,该法案直到61年后才被废除。
在这一时期,由美国本地人和先来的西北欧移民新教徒组成的“美国爱国者联盟”、“美国联盟”等排外组织应运而生。
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1887年成立的“美国保护协会”,该协会到处煽风点火,把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出现的政治腐败、市政建设滞后、犯罪率上升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都归咎为新移民的到来。
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民众对移民态度的理性化,移民对美国的贡献逐渐被大多数美国人所承认。
正如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所说:“美国要感谢移民的贡献。
巨大的移民浪潮给美国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给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美国人口迁移历史

People on the Move
1.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is, in part, the history of the movement of the American people. They moved from the colonies of the East Coast to the open space of the West. They moved from the country and the farm to the city. More recently, Americans have been moving from the cities to the suburbs.
2. Pioneer Americans began moving from the East Coast to the West 250 years ago. They moved west for many reasons. One reason was that they could obtain unlimited open space and land for farming. Americans liked large open spaces, and they liked the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to develop the land in their own way. Some of the land became farms. Important minerals were discovered in some areas, so some of the land became mines. Other large areas became cattle ranches. There seemed to be enough land for everybody. But it was a difficult life -- a life of endless work and hardship.
3. After 1860,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hanged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s learned how to manufacture steel. They began to produce petroleum. The automobile was invented. Factories of all kinds began to appear, and cities began to grow up around the factories. Farmers and other country people moved to the growing cities in order to find jobs and an easier life. In the early 1900s, the cities were busy, exciting places. However, there was also a lot of poverty and hardship.
4. The cities grew up -- the buildings got taller -- and the cities grew out -- they spread out from the center. Private houses with yards and porches disappeared. Apartment buildings, each one taller than the next, took their place. More and more people moved to cities, and the cities got bigger and bigger.
5. Some cities could not spread out because there was no room to do so. These cities, of which New York is the best example, became more and more crowded. More people meant more cars, trucks, and buses, more noise, more pollution, and more crime. Many cities became ugly and dirty. Some people and some businesses began to leave the cities and move to the suburbs outside the cities.
6. The move to the suburbs is still happening. Americans are looking for a small piece of land that they can call their own. They want a house with a yard. However, they do not want to give up the good jobs they have in the city. In many cases, companies in the suburbs give them jobs. In other cases, Americans need to commute to and from the cities where their jobs are.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businesses are moving to the suburbs. They are attracting many people and the suburbs are becoming crowded.
7. Americans have watched their big cities fall slowly into disrepair and die. Many middle-class people leave the cities, and the very rich and the very poor stay behind.
8. Concerned Americans are try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noise, dirt, crime, and pollution in the big cities. They are trying to rebuild bad sections of the cities. They are trying to attract and keep business people. They are trying to make their cities beautiful. Many Americans are ready to move back to the cities.
9. Other Americans are finding that even the suburbs have become too crowded. They are looking for unpolluted open spaces and for an independent way of life. They are ready to move from the suburbs to the country.
10. Perhaps Americans will always be on the move.
美国人口迁移历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独立后的美国时期(1776-1860年):这个时期美国人口主要以英国人为主,随着边疆的扩展,对人口的需要及欧洲局势的改变,移民重新开始。
2. 南北战争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861-1939年):这一时期美国政府仍然坚持实用主义和开放性的移民政策,移民主要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3. 二战以后到1990年: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移民的控制和限制逐渐加强,移民对美国的贡献得到了更多美国人的认可。
4. 1990年以后:这一时期美国移民逐渐多元化,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
总体而言,美国人口迁移历史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美国移民史

  被称作“种族大熔炉”的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移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20年。近400年来,美利坚民族已成为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混合体,就连矗立在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也是在1886年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的。移民们怀着各自的梦想,远涉重洋来到这片理想中的土地,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掀起几次大的移民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移民造就了美国,是移民发展和改变了美国。下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美国移民史。

   美国移民史上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移民高潮发生在1820年至1860年,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之为“伟大的人类迁徙运动”。这期间移民总数高达500万。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其中爱尔兰人大约200万,德国人大约170万,还有大量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同时,移民中也有少数来自亚洲,主要是来美国淘金的中国人。
  第二次移民高潮是从1861年到1880年,约有500万移民来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迎来了工业化的高峰期,对劳动力需求旺盛。为了吸引欧洲移民来美国,1864年,林肯总统游说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国务卿西沃德甚至向美国驻欧洲的外交官发出通告,要求他们把吸引欧洲移民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外交任务来对待。为了从欧洲招募熟练工人来美国工作,一些企业还组团赴欧洲招聘。它们在欧洲许多报纸上刊登广告,印发小册子,对有移民愿望的欧洲人描绘美国诱人的前景。一些企业还对愿意移民美国的欧洲人提供所需的路费。
  第三次高潮从1881年到1920年,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移民顶峰是1907年,达到128.5万人。这一阶段,美国政府多次立法,限制欧洲移民,排斥亚洲移民。来自英国、德国、瑞典等西北欧国家的“老移民”增长有限,但来自意大利、俄国等东南欧国家的“新移民”却增长迅速。
   移民改变了美国人的命运
  美国历史上的这三次移民潮不但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得美国在短短一百多年里能够迅速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并为以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打下基础。可以说移民潮铸就了美国的强大。
  在移民潮中,美国坐享其成,无需教育和培训就从欧洲得到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据统计,1871—1892年间,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中,有大约23%是熟练工人,他们带来了钢铁、纺织等工业技术,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力量。
  曾被美国第7任总统杰克逊誉为“美国制造业之父”的塞缪尔?斯莱特移民美国后,凭借其盗取的英国纺织业的秘密,在美国成功复制出了高效棉纺机,并办起棉纺厂,吹响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号角。电话发明家亚历山大?贝尔和电报之父萨缪尔?
  莫尔斯等人也是移民或移民的后裔。此外,亚洲的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等国移民带来了农业和园艺技术,意大利移民则在煤气、电力、自来水等市政建设技术方面功不可没。在这些移民中,85%的人年龄在14岁到44岁之间,并且以男子居多。这些移民正值年富力强之时,为美国的棉纺织业、采矿业、建筑业等提供了劳动力。在美国东部的隧道和铁路工程中,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和北欧人是主力。在改变了美国早期政治格局和社会面貌的“西进运动”中,中国劳工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
  在这场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运动中,中国劳工用血汗和生命为代价,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横贯美国东西的太平洋铁路西段工程的建设。至今,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铁路沿线还可以看到一个中文题字的金属牌匾,上书“加州铁路,南北贯通。华裔精神,血肉献功”。诚如招募华工的倡议者克罗克尔所说的那样:“这条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中国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的忠诚和勤劳。”这句话后来成为美国移民史上着名的“一句话历史”。
  外来移民还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为拯救联邦、废除黑奴制度做出了贡献。欧洲1848年革命后,大批富有军事经验的德国移民来到美国,这些被称为“1848年志士”的德国移民中,有许多人成了支持共和党和林肯的中坚分子。他们帮助组织联邦军队,誓死保卫共和制度。其中最着名的是卡尔?舒尔茨少将。他在德国革命失败后于1852年移居美国,积极投身反奴隶制运动。1861年他被任命为美国驻西班牙公使。南北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要求领兵打仗,为了鼓动德国移民支持林肯,他还穿梭于美国各州进行旅行演说,总行程竟达近4万公里。
   扩展阅读:
   墨西哥人移民美国历史
  墨西哥人向美国的移民史,包括三次大浪潮及中间的两次大造反。这种时而接收、时而驱赶墨西哥人的情况,反映了美国西南部存在的两种对立趋势。需要农业工人 和其他廉价劳动力的雇主,要求实施让墨西哥人进入美国更加方便的政策,而其他一些担心墨西哥移民犯罪、依靠福利及其他社会问题的团体,则要求采取严厉限制 的政策。美国移民政策及其实施的不断变化,反映了美国各派对抗政治势力的起伏。近年来,美籍墨西哥人日益增长的政治影响也成了左右美国制定移民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次移民浪潮
  铁路使大批墨西哥人得以来到美国,并在他们抵美以后也雇佣了其中不少人。20世纪初,大部分墨西哥移民曾先后作为筑路工、巡路员或养路工在铁路上工作。许 多人就住在铁路近旁的车厢或简易工棚里。这些原始的居民点就是现在许多美籍墨西哥人社区的雏形。其余的墨西哥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多受雇于农业和采矿 业。这三个主要职业实际上把墨西哥人孤立起来,与其他美国人互不往来。因此他们的孩子都是在与外界隔离的只说西班牙语的墨西哥人社区内长大的。农工的孩子 们还与父母亲在农田里一起干活。他们经常随着各种作家生长季节的不同而不断地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只能断断续续或者根本不存在。 此外,由于墨西哥人与整个社会处于隔离状态,他们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好似是一支"隐形"少数种族。
  在整个西南部地区,墨西哥工人从事绝大部分需要"弯腰"的体力活,在田里每天辛勤工作12-14小时。这些墨西哥农工干着五花八门的工作--从在整个西南 部地区种植棉花到为加利福尼亚出一臂之力,使之成为当时全国水果和蔬菜的一个主要供应基地。墨西哥人作为农业劳工的形象,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的,而 且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大多数人最终迁入都市之后很久才有所改变。在1930年以前,确实有一半以上的美籍墨西哥人生活在农业地区。早期定居在美国的墨西哥 人,大都生活在靠近墨西哥的边境一带,但也有一些随季节流动的农工往北到达洛基山脉两侧各州,或深入到加利福尼亚地区。在1930年,大约有10%的美籍 墨西哥人进入工厂,成为后来墨西哥人城市社区的核心。
  生活在美国西南部边境地区的墨西哥农业工人,其工资在1910年是他们原来在墨西哥国内收入的2倍或3倍。在此后30年内,此种工资差别甚至拉得更大。到 1930年,美国西南部农业劳动工人的工资已是他们 在墨西哥的6倍。在美国内地各州的工资甚至更高。这是因为边境地区有大量劳动力,所以工资增长不像美国其他地区那么快。在铁路、矿山和工厂里,美国和墨西 哥的工资差别也非常之大。按美国的标准,在农场或工厂工作的墨西哥人算是很贫困的,但是按墨西哥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则显得很富裕了。他们回到墨西哥后,能 买得起农畜、家具、收音机,有人甚至还买了汽车。
  面对美国和墨西哥之间这种工资的悬殊差别,想控制墨西哥人越过边境的努力大多是徒劳的。美国制定的移民政策和 建立的移民机构主要是受理从欧洲越过大洋并在少数几个口岸大埠登陆的移民。但是,在2,000英里长的边境线上,人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徒步穿越国界, 并很快消失在西南部茫茫沙漠地带的美国人社区之中。要想阻挡这批人的确不易。大批文化不合格或达不到其他移民标准的墨西哥人就干脆非法偷越到美国。他们一 般都得到美国雇主和劳工承包商的怂恿和帮助。
  从墨西哥来的大量移民并不是到美国来安家落户的。许多人只是到美国来呆上一个季节或干上几年,积攒一点钱,然后就带着美好的憧憬返回墨西哥。也有人来时就 有回去的打算,但却在那儿落地生根,终老未归。还有些人回去后发觉自己因在美国呆了几年而变了样,与故土的乡村生活及习俗格格不入。这批移民的数量到底有 多大,仍然很难确定,因为经常有大批非法移民往返于两国之间,而官方的统计数字总是不详。据知,在1910年到1928年期间,有100多万人墨西哥人回 到了墨西哥。这个数字超过了本世纪头30年墨西哥合法移民的累计总数。"湿背"这个词曾被广泛地用来描述墨西哥移民,因为不少人是涉过里奥格兰德河进入美 国的。许多边境城镇都有大量的墨西哥人,这样新来者就可以很容易地和他们融汇在一起,而不至于被当局发现。
  和其他种族那些临时客居在美国而又不会讲英语的农业工人一样,美籍墨西哥人通常是被包工们招募来的,他们在包工头的指挥和严密控制下集体干活。语言、文化 及种族差异方面的问题,由于美国雇主和墨西哥籍或美籍墨西哥包工头之间达成合同而很容易得到解决。这些包工头负责招揽和监督墨西哥劳工队伍,并且提供适合 他们胃口的食物及其他条件。就像意大利人的包工头一样,这些被称"郊狼"的墨西哥工头为了保护他们在劳工身上的投资利益,必要时会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武力 威胁或使用武力。在早期,他们竟动用武装人员在圣安东尼奥市的大街上押送墨西哥劳工。
  这些"郊狼"的职责,包括在墨西哥招收工人,把他们偷运到美国,为他们提供伪造的证件、交通工具和衣食方便,而且在劳工和承包雇主之间充当中介人。"郊 狼"每次偷运劳工的数量不等。有一次,整整一列车的美籍墨西哥劳工从得克萨斯被运到西雅图。禁止劳工承包投机的各种法律往往被钻了空子。当劳工们掌握了足 够的语言能力并对美国有所了解而不再需要中介人的服务后,"郊狼"便和意大利包工头一样,销声匿迹了。
  生活在美国的墨西哥人很贫困。原始的生活条件令其他美国人大为惊讶。他们的居室不但没有舒适的设备,甚至连美国人认为是起码的生活设施,如自来水、盥洗 间、电源和炉子等都没有。但这种生活和工作条件与墨西哥的状况相比,就没啥大惊小怪的了。大量墨西哥人不断地涌入,显然说明了他们对美国的向往。
  在西南部,尤其在得克萨斯,墨西哥人往往使美国人产生反感。墨西哥人因其贫穷、不识字、乡土文化、种族及工作方式而不见容于当地的美国人。法律更使他们走 不出孤立的圈子。在西南部的某些地方--尤其在得克萨斯--设备条件的分离使用是由法律规定的,在其他地方则由习惯加以维持。新来的墨西哥移民还会遭到其 他美籍墨西哥人的冷落。后者出生于很早以前就来到美国的墨西哥裔家族。这些常常自称为"西班牙人"或"拉丁人",以避免混同于新来的墨西哥移民。一如其他 种族的中产阶级看待新来的同胞一样,他们把自己国家的移民视为肮脏、无知和缺乏教养之辈。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恐惧心理,即新来的移民会 不利于美国社会接受整个墨西哥种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墨西哥本国刻板的等级制度。
  尽管这批美籍墨西哥人是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而不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所谓的白种人,但是他们当中那些肤色较浅、文化适应性强的中产阶级,在西南部 的许多地方已易于为白人社会所接受。那些刚从墨西哥来的移民,在社会上却常常被当地白人或更加美国化了的西班牙人所排斥。早期美籍墨西哥人的婚姻,90% 以上是夫妻双方皆属同族人。但这并不反映他们内部团结,而是反映他们攀不上其他种族。墨西哥人内部注定要在好几代人的时间里四分五裂,因为很少产生有影响 的领袖人物能获得大家的公认,更谈不上一呼百应了。
  早期墨西哥人的家庭,即使按当时美国的标准来看,也算是很大的。在1910年,25至45岁左右的墨西哥妇女,平均生育5.3个孩子,这大大超过了当年全 美同年龄档妇女的平均生育数3.4个孩子。但高生育率并不是墨西哥人家庭所特有的现象。美籍波兰妇女的平均生育率(5.3个孩子)和意大利妇女的生育率 (5.5个孩子)甚至还要高。美国犹太人同墨西哥妇女的生育率则相等(5.3个孩子),这些种族都是到1910年才来到美国的。唯一与众不同的是,美籍墨 西哥人的生育率根本没有像上述几个种族那样在逐年下降。到1969年,其他几个种族的生育率已下降一半以上,而墨西哥人却成了美国少数种族中生育率最高 的。35-44岁这一档的妇女平均有4.4个子女。
  居高不下的生育率是墨西哥移民适应美国文化速度缓慢的表现之一。其次是他们一直坚持在美国讲西班牙语。申请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人所占比例偏低,则是他们文 化适应缓慢的另一表现。此种情况在那些赴美后有众多人返回故乡,又不断有大批同胞涌进,使其固有文化在美国流水常新,并有不少人对于是否永久定居在美国而 迟疑不决的种族中,是司空见惯的。但是1924年通过的苛刻的移民法,切断了大多数欧洲国家移民来美的途径,并使得时常进出美国的大批侨民难以混下去,从 而促进现存移民加速了美国化的进程。对于墨西哥移民,此类苛刻的限制既不适应也无法执行。他们对美国文化的接受既有分寸,又有保留,而且继续有大量的移民 返回墨西哥。在1910年,这种现象并非墨西哥人所独有,但不同的是,当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中早已消失时,他们仍然没有改变。
  本世纪前30年从墨西哥来的第一次移民浪潮,随着30年代的大萧条的降临而突然告终。美国国内存在大批失业者,而美国人想赶走墨西哥移民的愿望,更导致大 规模的强行遣返。当时墨西哥人一直在靠救济度日,部分原因是大萧条之前的20年代就出现了农业衰退,而绝大部分墨西哥人又恰恰是从事农业生产。以1925 年为例,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里弗塞德市,90%的福利预算都花在墨西哥人身上。加利福尼亚的其他城市也和该市一样,许多墨西哥农工经常在种植季节后就申请救 济。墨西哥人的高犯罪率和高发病率,更增加了公众对他们的反感。大量贫苦的美国人从俄克拉荷马州的"尘沙"带迁出,更增强了驱赶外国劳力的愿望,因为还有 那么多的美国人找不到工作。有组织地争取遣返墨西哥人的运动始于30年代,因为当局已发现,把他们送回墨西哥的运费尚不低救济他们一星期的开销。那些申请 救济的墨西哥人多被告知去找某某部门,实际上该部门顺势就把他们送回老家去了。有时他们扣留救济款,除非接受救济的人同意"自动"离开美国。通过这些威逼 利诱,成千上万的墨西哥人未经过正式听证便被遣送回国。在大量被遣返的移民当中,甚至还包括许多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人。到1930年,在美国的第二代美籍 墨西哥人,其数量已超过出生于墨西哥的美籍墨西哥人。由于存在大量的非法移民,在整个20年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墨西哥人被强行遣返。1927年,有 4,000-5,000非法入境的墨西哥人被美国驱逐出境。1928年,这个数字又增加了1,000多国。1929年被逐人数已超过8,000。在 1930年,被遣返的人数又增加了一倍多,达18,000之众。1939年被逐人数为16,000,而在整个30年代后半期,大约每年有9,000人被送 回墨西哥。美国的墨西哥人,从1930年的60多万下降到1940年的40万弱。
   第二次移民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数百万美国人投身军伍,农业劳动力的短缺促成联邦政府通过关于从墨西哥引进劳力的计划。根据1942年制定的"临时劳工"计划,引进了墨 西哥合同工。这个方案提出的理由是,在战时"紧急"情况下,美国自身缺乏"足够"的现成劳力。大量墨西哥人流入美国,使工资的增长放慢,难以吸引"足够" 的美国人去干活。所以这个"应急"计划一年一年地延长,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很久。1945年,在美的墨西哥合同工大约还只有5万名,50年 代后期达到高峰,增加到每年的40多万人。这个计划在1964年才被正式宣告结束。
  战时经济不仅从墨西哥吸引了大量劳工,军工生产还把美籍墨西哥人从其传统的工作岗位上和社区里吸引到大工业经济和社区中来。战争以前,美籍墨西哥居住在城 市里的,已超过了在农村的人数,这里在工业部门的就业加速了美籍墨西哥人的城市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墨西哥州农村的美籍墨西哥男丁有一半以上离开进 城。在二次大战期间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对墨西哥人就业的限制,像对其他种族一样,有所放宽。许多墨西哥人到军队服役,有17人获得了国会荣誉勋章。 对许多美籍墨西哥人来说,军旅生活使他们生平头一次亲身体验到美国的主流文化,从而加快了他们文化适应的过程。后来的美国士兵法案允许退役的墨西哥军人到 大学学习,否则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洛杉矶,美籍墨西哥青年经常结帮与一些带着墨西哥裔姑娘出去约会的军人发生冲突。这些帮派分子身着当时很别致的祖特服,自称为纹身帮。在战争期间,他们 经常骚扰军人和水兵,激起了公愤,连老一代的美籍墨西哥人都对之加以斥责。1942年,军人和水兵对这帮歹徒进行反击,碰到穿祖特服的就痛打一顿。几十年 后,这些纹身帮分子又被捧为敢打敢冲的英雄好汉了。
  1940年进入美国的墨西哥移民不到2,000人,但是1944年起已突破6,000人,1952年突破1万大关。再后来,入境的移民人数更是扶摇直上。 1956年,65,000多名墨西哥移民进入美国,几乎是世界各地来美移民的1/4。但并非所有这些移民都是根据临时劳工计划招募来的。他们进入美国的方 式各种各样,有的属暂住性质,有的想永久居留,更有大量非法入境者。同第一次移民浪潮一样,第二次移民浪潮也以大规模的遣返而告终。但战后被遣送的人数又 有新的突破。1947年被驱逐的移民10倍于1930年那次创记录的18,000人,而这只不过是大规模遣返移民的开始而已。1951年被遣送回国的墨西 哥人多达50万。1954年则突破100多万。在战后一共有近400万墨西哥人被送回老家。但这一次谁被遣返谁不被遣返是有标准的,那就看其是否具有美国 的公民身份,而不是像上次那样将贫困作为遣返的依据。
   第三次移民浪潮
  来看墨西哥的移民的人数,在50年代几次大规模的遣返运动之后,开始跌落。但是这并没有使移民像1930年代那样被完全堵截。1956年是战后移民最多的 一年,为65,000人,1959年下降到23,000人,其后又开始逐渐回升。到1970年,原来的最高移民入境数又被重新打破。在整个60年代,大约 有44万墨西哥人合法地迁居美国。
  第三次移民浪潮的到来--现在仍在进行之中--一方面是由于移民法条文有了明确的改动,另一方面是原为非法侨民提供的法律和社会机构已壮大起来,还有一方面是美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害怕在边境上严格依法办事会得罪墨西哥政府或美籍墨西哥人。
  由于临时劳工计划在1964年寿终正寝,墨西哥政府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卖力地阻挡非法移民偷越边境进入美国了。在这之前,它曾力图保护合法赴美的墨西哥合同 劳工免受"湿背"们的竞争。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墨西哥人口增长了3倍,从前赴美当过临时劳工的人现在回国的也有成千上万。而毗邻美国边境的城镇人口, 增长更为迅速。所以非法渗入美国的潜在人群的巨大的,因为那里的工资比墨西哥要高出好几倍。
  美国政府官员使尽浑身解数设法缓解边境的压力,不让移民破门而入。美墨两国政府共同计划在边境地区的墨西哥一侧使经济得到开发。但是这又吸引大量人员流入 这一带,其中有大约50万人找不到工作,从而形成一支潜在的越境大军。乘车从墨西哥来美上班或购物者,获准随便可以进入美国的边境社区,其中有许多人却乘 机悄悄溜到美国内地,非法定居下来。有些怀孕的墨西哥妇女在"购物"的名义下,越过边界,利用公费在美国医院里生下孩子,这些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为美国公 民,日后就可以借此举家合法迁移美国。
  除了以上述这些五花八门的方法来逃避移民数额的规定者外,还有大批人干脆非法越境而入,而美墨之间存在着2,000英里长的边境线,其中只有部分地段处在 小股边防巡警的有效控制之下。估计每年都有十多万从墨西哥过来的非法移民在美国定居下来,尽管年年还有几万人被当场抓获并被送回墨西哥。
  有好几个因素促使美国不能像世界上其他国家那样控制来自墨西哥的移民。根本的一条是两国之间在收入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另一条是边界线太长,因此美国一直以 大规模的遣返来代替对边境的控制。但近年来,遣返移民越来越困难,因为美国政府资助的社会机构和民权组织对政府调查、突击和逮捕非法移民的做法提出了挑 战,导致遣返案件的诉讼纠纷。即使这些机构和组织输了官司,诉讼费却加大了移民遣返的开销,从而使政府用在这方面的专款捉襟见肘,遣返人数就不能按计划进 行。雇佣非法墨西哥移民的美国老板也帮助他们逃避法律的制裁,并在政治上积极反对在边境实行严格的控制。老板们自己明知故犯,窝藏非法侨民,当然也就更反 对政府对他们绳之以法了。非法越境的移民大不了被送回国内,一个可能好几次试图越境而不伤一根毫毛。有些则会在同一天晚上被边境巡逻人员抓住好几次也无所 谓。
  墨西哥政府的有关政策也对移民产生了影响。历届墨西哥政府对流入美国西南部的墨西哥移民几乎毫不加民限制,甚至有时还认为此地是自己一部分"合法"的故 土。更加实际的墨西哥官员,一直把美国看作是免费培训技术工人和养成清结卫生习惯的大本营。移民把这些东西带回来,白白地给墨西哥带来实惠。然而,革命后 的墨西哥政府也曾坚持从国外召回移民的原则,而且还通过各种方式资助他们回国。尽管当局也明白,许多季节性工人只是把资助的钱用作农闲时回国的旅费,并乐 此不疲。后来,时日一久,墨西哥政府对其遣返计划开始严加甄别。30年代的卡德纳斯政府执意不把那些依靠美国救济的移民召回来。二次大战后,这项计划则鼓 励那些具有工业技能的人返回祖国。但大体上说来,墨西哥政府一直把实行限制移民看作是美国方面的问题。它自己所关心的,主要是保护在美国的墨西哥人。尽管 墨西哥自身极力堵截企图越境进入其西南部地区的非法移民,但它却与美籍墨西哥人团体沆瀣一气,反对美国边境巡逻人员采取任何坚决(被说成是"压制")的行动。

美国在1965年为什么要改变它的移民政策?当时是什么样的的背景?哪些方面原因造成的这种转变?

经济形势所迫
在1965年之前的移民法案是1920年的配额制,配额制对欧美移民有利,却非常不利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新移民。这精神有违1960年代风起云涌的平权运动。当时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的高知识份子在美国展露头角,大量吸收这些高技术移民对美国的科技创新也有利。而1955年美国移民局驱逐钱学森事件展现的的迂腐和不知变通也被批评的体无完肤,这些都是直接影响造成移民法改变的因素。
所以美国在1965年通过并改采新移民法案,将移民配额改为对美国有用的才能和已取得美国居民身份家属团聚为优先,各国的单一配额则取消。从此大量吸收高素质的新移民变成美国国力表现之一。这一改变有深远引响,由1965年开始掀起第二波高素质的亚洲移民潮,以留学生为最大主力,各国的专业人士次之。而教育程度较低的传统侨社或唐人街则势力衰退,这趋势至今不衰。

美国为什么有一段谨慎的历史来对待移民

哈哈 找找书 《美国种族移民简史》 这个讲的很明白,同时各个国家的移民美国背景都说的很仔细。
因为怕大规模的移民影响到本国人民的生活呗
美国移民政策与移民法最初的变化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以及当时欧洲连续不断的动荡局面有关,由此再次引发了一些人对国外政治阴谋及其影响的忧惧。1795年通过的一项新的归化法作出了更加严厉的要求,包括:申请入籍者须有5年的居住期,不仅要放弃先前的效忠宣誓,而且还要放弃贵族称号。尽管如此,还是有人认为美国的入籍标准过于自由。于是,1798年,另一部法律获得通过,将居住期限提高到14年。同时,《敌侨法案》与《客侨法案》授予总统将任何他认为对美国的利益有危险的外侨驱逐出境的权力。
1798年以后的75年间,联邦政府对于移民问题并未做出太多的规定,但其设立的程序使得部分移民的登记制度成为可能。例如,1819年,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要求船长向海关官员提供所有到达美国港口的旅客的名单。这份名单应包括旅客的性别、职业、年龄以及他们各自所属的国家。[5]
尽管所有移民的准确情况无从得知,但有关的数据足以使历史学家们了解美国移民的大致状况和趋势。从独立战争结束到1819年法案通过这段时间,移民人数约为25万人。在此之后的10年,有12万5千多人移民;而1830-1860年间,约有450万欧洲移民来到美国,且有很多人进入美国腹地。有学者认为,大量移民于此期涌入美国与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发展有关,即经济的发展需要移民劳动力,而美国又对移民具有吸引力。[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夫妇则在《自由选择》(1980)一书中指出:“自从第一批欧洲人来新大陆拓居……美国已像磁石般吸引了冒险家们、逃离暴政压迫的人或只是试图让自已和子女过上较好生活的人们。”[7]因此,当时大批移民远涉重洋来到美国主要是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
起初,上述移民受到欢迎。因为美国正处在发展、建设之中。因此,来自挪威的移民作为农夫、来自英国的移民作为工匠、来自德意志西部的新教徒移民作为熟练的农业工人均被获准进入。而且,尽管在1830-1860年之间,美国的人口从1286万多人增加到3144.3万人,全国仍然人口稀少,缺乏劳力。美国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欧洲向美国移民的急剧增加,正好缓解了其日益尖锐的劳动力问题。[8]
从另一方面来看,数以千百万计的欧洲人背井离乡,加入移民大军的行列,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欧洲的人口压力自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移民中有大约一半的人来到了美国谋生和发展。[9]
应该说,内战以前,美国排斥移民的情绪尚不强烈,移民是受到欢迎的。而在南方重建以后,不仅黑人普通遭受歧视,而且出现了反对东欧和南欧移民、排华、排日以及打击犹太人的狂潮。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的种族主义者、本地主义者(The
Nativists)、一无所知党(The Know-Nothing
Party)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对美国的移民政策与移民法施加了不良的影响。[10]
这一时期,深度其害的恐怕要算是来自中国的移民。从1860-1880年,中国移民从4万人增至10万多人。华工在修建铁路、矿井作业方面大受欢迎;在开发西部、发展农业与第三产业等方面均功不可没。[11]然而,就在1882年,美国通过了其历史上第一部种族主义色彩的、限制性的移民法《排华法案》。
对于华人的攻击,通常集中在他们的“难以归化”上。此外,华人还被指斥为有犯罪习性,与赌博、娼妓等现象联系在一起――尽管此期的犯罪数据并不能给这一论调以佐证。
1882年的《排华法案》经过1884年的修改,对于华人的迫害也随之升级――中国所有的臣民以及居住在任何其他外国的华人均被拒之于门外。1888年通过的一项法案(全称《禁止华工来合众国法案》),则完全禁止华工进入美国。[12]
1892年,美国政府又通过《格里法案》。1894年,美国强迫当时的清政府签订《限制华工条约》。1902、1904、1911、1912、1913年又分别通过各类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罗斯福政府取消排华法案,美国排华竟长达61年。[13]
随着排华法案的通过,美国旨在拒亚洲人(包括华人)于门外的“白色长城”(即岐视性法律)宣告完成,美国的某些媒体在其中也不惜以诋毁、火上浇油为能事。例如,当时一家旧金山报纸在庆祝美国反移民法的通过时,刊登了一幅丑化华人的漫画:一个面目狰狞的华人、身躯似恐龙、背生双翅,挑着一筐小小的华人,被挡在一块标有“Exclusion
Fence”(意为“排除板”)的木板之外。[14]而在一幅1870年代的漫画中,一个身着军装的日本移民和一个拖着长辫、长袍马褂的中国移民一起将业已枯瘦如柴的“山姆大叔”吞了下去,反映了部分本土主义者畸形的恐惧心理。[15]
排华法案的通过,使得排华暴行日益加剧。据统计,仅从1882年8月――1885年7月间,被迫离开加州和死亡的华人就有50,174人。美国华人研究专家玛丽?柯立芝这样写道:“在卡尼主义时期,华人能在美国活下来简直成了奇迹。”[16]
为了阻挠大批移民入境,美国国会还提出要对移民进行文化考试,即实行识字测试法案(Literacy
Tests)。然而在1896年、1913年和1915年,这项法案先后被克利夫兰、塔夫托、威尔逊三位总统所否决。但时至1917年,国会最终推翻了威尔逊总统的否决,通过了“识字测试法案”。该法案要求新移民必须具有掌握英语或其他一种语言的读写能力,否则不得入境。[17]
1921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移民定额法案。不久,又制定新移民限额法,意在大幅度减少来自东欧和南欧的难民,让来自西欧与北欧的移民所占比例高一些,使美国更加“盎格鲁一撒克逊化”。1924年,国会又制定了民族出生法,严格限制东方移民进入美国。[18]至此,上述这些旨在限制新移民(主要来自东、南欧)、排华、排日、打击犹太人、岐视黑人移民、大举遣返墨西哥人的移民政策与移民法极大地损害了美国作为受压迫者的避难所和“民族大熔炉”的形象,也与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宪法精神、大度宽容与自信相去甚远。

美国的对华政策从19世纪到19世纪末发生了什么显著的变化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今天的美利坚民族是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混合体。可以说,没有移民就没有今天的美国。事实上,除土著印第安人外,美国人本身就是移民或移民的后裔。然而另人费解的是:尽管美国人自己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甚至也承认移民确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却仍然时时流露出对新移民不欢迎甚至敌视的情绪。针对这种矛盾,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做出过解释,认为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的美国人根深蒂固的排外心理在时时作祟。然而,若依美国对华人移民政策演变情况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美国人对待华人移民的态度并非自始至终一味排斥,更非全部排斥,而是经历了一个政策由松到紧再到有所松动的变化过程。据此,本文认为:排外心理固然能部分地解释前述矛盾,但是造成这种矛盾以及决定美国对华移民政策演变的根本因素在于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即利益至上原则。下文拟在具体考察美国对华移民政策演变的过程中,就此观点加以阐明。
  若简单划分,华人移民美国可分为四个时期:即1848—1882年的自由移民时期,1882—1943年的黑暗时期,1943—1965年的特殊立法下入境时期以及1965年至今的华人移民新时期。做出如此划分的主要依据在于: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变化。因此,1882年、1943年、1965年可视为美国对华移民政策发展史上的三大转折点。从1882年《排华法》的出台,到1943年《排华法》及系列排华法案的废除,再到1965年新移民法颁布、移民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驱使美国改变政策的动力正是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心态。
  华人大批进入美国始于1848年,其起因主要是加州发现了金矿。从1848年到1882年间,中国人是被允许移民美国的,故而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作“自由移民”时期。这一时期,美国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对移民采取了比较宽松自由的政策。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广阔的西部地区急待开发。大量华人移民的到来不仅可以缓解西部劳动力短缺的困难,而且华人身上所独具的勤劳、智慧与坚韧相结合的民族特性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西部拓荒中的佼佼者。而对待这样好的劳力,美国当然不会加以拒绝。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从1848年到1882年,华人移民美国曾出现过3次高潮。其诱因分别为19世纪50年代的加州淘金热、60年代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及70年代加州农业大发展。不过,所谓高潮只是相对过去而言,因为事实上直至1882年,在美华人人数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也从未超过千分之二。这一时期,赴美华人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19世纪60年代以后部分华人开始移往西部其它州,但直至19世纪末,加州仍是华人最主要的居住地。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特别是70年代以前),美国中央政府出于开拓边疆的利益考虑,对华人移民基本上是首肯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考虑,才有了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的签订。不过,不可否认和忽视的是,在西海岸各州,特别是在加州一直存在着一股强烈的反华倾向。
  如果说,此间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持首肯态度是出自利益考虑,那么,加州对华人移民抱拒斥态度似乎同样且只能从利益角度来解释。因为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加州人最初对华人并无恶感,甚至于由于华人在加州的良好表现,当时的一些报刊杂志还经常出现对华人的赞誉之辞。在一些书中,华人被誉为“最善良的居民”,他们“庄重、温和、勤劳而令人可敬”。然而,也正是对于华人给予如此褒扬的加州人不久却成了美国国内反华势力中的急先锋。因此,那种认为加州人从一开始就对华人抱有一种种族偏见并因之成为反华首倡者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加州人前扬后抑的这种前后矛盾。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选择从利益冲突作为切入点,就会发现;问题马上就会变得清晰明了。
  前面已经提到,华人最初涌入加州起因于加州金矿的发现。但是,在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商人仍然是加州华人的主要构成成分。除商人外,还有一些技术熟练的手艺人、建筑工人等,矿工人数尚不多。由于这些人的到来,适逢其时,解决了当时紧缺行业的燃眉之急,因此这一时期华人获得了加州人普遍的好感。但是,随着大量华人的不断涌入,金矿中的华工人数开始明显增多。于是,最早的反华活动开始滋生。只是由于华人的一味避让,委曲求全,才使得反华情绪不致过于激烈。所幸,19世纪60年代加州铁路的修筑,70年代加州农田的垦拓为不断涌入的华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70年代以前加州的反华之声虽然一直不绝于耳,并且加州政府虽然也制订和通过了一系列针对华人的歧视、限制政策,甚至加州境内还发生过数起反华暴力事件。但总体来说,加州此间对付华人的政策多是些限制性政策,并无赶尽杀绝的意图。因为此时华人仍被需要去淘金、筑路和垦田。然而,随着淘金热的冷却,加州铁路的完工及可垦农田面积的缩小,在加州人的眼里,华人逐渐失去了继续留在加州的意义和资格。
  加州人这种忘恩负义的普遍态度在1876年加州州长娄斐迪所作的下列一番讲话中显露无遗:“我应当指出,迄至目前为止,中国人的劳动对于加利福尼亚有重大的物质好处。”“加利福尼亚建州之初遇到的最严重困难是人口稀少,劳工缺乏,而中国人的来临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困难。……现在出现了移民从东部和欧洲涌向西部的浪潮。从此以后,我们大概可以得到足够的劳工移民以代替中国人。中国人将要回去。本州不能容忍他们。中国人入境必须停止,或者大大减少。无限制地输入中国劳工,无疑将在他们与自由劳工的竞争中产生害处。”这位州长承认“中国人的劳动对于加利福尼亚有重大的物质好处”,所有加州人也都承认正是华人的劳动“使整个加利福尼亚变成了一座花园,一个果木园”。然而这位州长和加州人也同样理直气壮地认为:现在,中国人应该离开,因为以后他们将会有足够的劳工来代替中国人。可以说,加州人的这种价值取向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取向。
  加州及太平洋沿岸诸州长期以来的排华要求在19世纪70年代终于引起了国会的日益重视。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华人移民问题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全国大选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1876年以前,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对待华工的问题上态度有所不同。民主党一贯对华工持反对态度,并因此得到了西海岸诸州的支持;而共和党则不主张排斥华工,主张利用华工的廉价劳动力发展西部经济。但是从1876年开始,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这年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海斯出人意料地将反对华工的问题列入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并因此战胜对手,当选为总统。这一事实表明:在两党实力旗鼓相当、施政纲领并无实质性差异的情况下,太平洋沿岸各州的地方性问题——对待华工的态度问题,已成为全国政治天平上定夺乾坤的决定性砝码。因而,此时及此后,对于民主党和共和党来说,对华移民政策的取向已完全取决于政治利益的需要。由此我们看出,促使联邦政府态度转变的根本性因素并非种族偏见及其他,而是一种政治利益的考虑。说到底,仍然是一个利益至上原则在起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不仅是联邦政府未对西海岸各州的排华要求予以过多关注和支持,其时这种要求在东部各州那里,也未得到积极响应。可是,进入70年代,东部诸州对待移民的态度也普遍发生了根本转变。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也终于体味到了加州人的切肤之痛。尽管东部诸州的这种痛苦并非华人造成,因为华人此时还未影响到东部诸州。但是“同病相怜”使得东部的政治家们对加州限制中国移民的态度开始表示理解和支持。
  这样,排华便由一个地区问题变成了全国性问题。而随着上层政治圈层态度的转变,特别是由于反华势力对华人的恶意中伤和蓄意歪曲宣传,19世纪70年代,广大民众中反华情绪也开始高涨。于是,在这种形势下,1880年,反华势力终于如愿以偿地搬开了排华的最后一块绊脚石——《蒲安臣条约》。修改后的《蒲安臣条约》称《中美续增条约》,条约规定:美国政府可以对华人移居进行调整、限制或中断,只是不能完全禁止。可以说,这一修订条约正是呼之欲出的全面排斥华人的《排华法》的前奏。
  1882年,酝酿已久的《排华法》全面出台。法案规定,无论是技术工人还是非技术工人,但凡华人,今后十年之内一律不准进入美国。这一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某个种族实行移民限制的法律,它的出台标志着华人“自由”移居美国时期的结束。于是,从1882年开始,华人进入了移民美国的“黑暗”时期、只是这一时期并非《排华法》所规定的是10年,而是长达61年。因为,1892年,即《排华法》规定的10年期满后,经美国国会议决、总统批准,《排华法》被宣布延期实施十年,此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延长年限。1904年,失去耐性的美国政府索性宣布《排华法》无限延期。因此,直至1943年《排华法》被废除,这一法案竟实施了长达61年的时间。
  在这61年的时间里,继《排华法》之后,美国政府在以后几年里,陆续对1882年的法案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从而弥补了1882年法案中存在的多处漏洞。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些更为严苛的排华法令,以迎合大众的反华情绪,并为大选捞取政治资本。其中,十分典型的一个例子是1888年《斯科特法案》的颁布。可以说,这一法案的出台,是美国两大党玩弄政治权术不惜以牺牲中国移民来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又一产物。正如 1888年9月 6日《纽约世界报》所指出:《斯科特法案》实际上是白宫厨房内阁的产物。正是透过这些法案,我们看到实用主义原则的再次彰显。
  1882年的排华法以及后来陆续出台的系列排华法使得禁止华人入境的范围被订得越来越宽泛,造成61年间,除少数“被豁免阶级”外,广大华人一直被拒于美国国门之外。不过,这种情况在1943年终于开始发生变化,因为这一年美国突然废除了1882年《排华法》及系列排华法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政府做出了这一决定呢?要了解美国态度为什么转变,就不能不谈到1943年的国际形势。
  首先,二战改变了中国的形象。中国人在二战中所展示的勇气和所做出的牺牲使得任何正直和理智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人不应被继续视为“劣等民族”。所幸,美国总统罗斯福正是这样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其次,时至1943年,世界形势已十分明朗,即:同盟国必将赢得这场战争;不过,战后欧洲和日本却也必然精疲力竭。美国已认识到:战争为美国提供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的机会;战后美国不仅将在欧洲,而且将在拉美、非洲和亚洲拥有全球性的利益,并承担起领导者的责任。基于此,美国感到有必要在世界人民心中树立并维护其作为民主国家的光辉形象。然而,《排华法》这种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产物的存在使得美国很难自圆其说。与此同时,日本人抓住美国种族歧视政策在亚洲地区极力破坏美国形象的大肆宣传更令美国虽满腹怨气却百口难辩。面对日本的宣传,当时的一位美国参议员发出警告说:“日本的宣传利用了我们排斥和羞辱中国朋友的法律,令人难堪的是这些宣传都是事实。而利用无可怀疑的事实正是最有力量的宣传。”珍珠港事件后,发誓要对日本以牙还牙的美国人此时自然无法容忍日本人这种抓住美国人的把柄大做文章的做法。因此,为摆脱这种难堪境地,美国国内舆论普遍开始倾向废除排华法。全国舆论的转向对美国政府造成了强大的压力。
  除上述因素外,美国政府之所以决定废除排华法案,还在于当时政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美国要想在战后取得并维护对世界的领导权,苏联是一个危险而有力的对手。战后,美国不可避免会与苏联有一场竞争,而这场竟争不仅将是物质实力上的,还将是道义精神上的。如果美国继续囿于种族歧视的桎梏,尤其这种歧视是针对世界上人口最多、且为联合国中拥有否决权的五大国之一的美国现时盟友——中国的话,美国在与苏联的这场竞争中,必将处于不利乃至危险的境地。因此,废除排华法,将使美国能够灵活自如地应付复杂的战后世界。
  出于上述多方面考虑,1943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出了一份咨文,要求废除排华法。尽管在这份咨文中,罗斯福承认美国过去在对待华人问题上犯了错误,然而罗斯福用以说服国会的理由却绝非对过去种族歧视政策的幡然悔悟。
  咨文开篇明义地提出:这项立法的目的在于“打赢这场战争”以“建立巩固和平的事业”。另外,罗斯福强调,这项立法的任务在于“清除我们法典中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并且以“中国移民限额每年大约只有100名左右”为由,说服国会不必担心“这样数量的移民会造成失业,或加剧求职的竞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罗斯福看来,排华法的废除是在不会危及美国人利益的前提下,顺应世界形势变化的明智之举。于是2个月后,认清形势的美国人终于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
  不过,正如罗斯福所言,1943年取消禁止华人移民的法令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象征性姿态。因为此时配给华人移美的名额实在少得可怜,每年仅105个名额。而且,这里所说的华人,不论在何地出生,也不论是何国公民.只要在族裔上是华人,均一律归入华人指标。因此排华法案的废除,并未立即使华人移民人数大增。如此少的配额使1944年至1965年21年间,根据限额入境的华人仅为5891名,只是由于此间一些有关移民的补充法令以及单行法的实施,如1945年的《战时新娘法》,1946年的《美国军人未婚妻法》,1952年的《麦卡伦?瓦特法案》等,才以“非配额”移民的方式缓解了61年拒斥造成的沉重移民压力。由于这一时期根据特殊立法入境的“非配额”移民总数远远超出“配额”总数,故这一时期又被人称为特殊立法下的入境时期。即使有“非配额”移民的填补,排华法废除后的20年间前往美国的中国移民,人数依然不多。情况的真正转变始于1965年。这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对1952年《移民和国籍法案》的修正案,使之成为了新的移民法案,该法案取消了各国移民的限额制度。并确立了八种人优先的制度,以使家庭团圆。在每一种人中间,又首先允许具有特殊才能和技术的外国人入境。同时,法案规定每年从世界各地可以移民美国的总人数为29万,其中每年东半球移民限额为17万,每个国家限额为2万,西半球总限额为12万。
  促成1965年美国对华移民政策进一步放宽的原因,主要有:一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其它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这些运动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股潮流对美国移民法案中针对肤色、种族以及国籍的歧视发起了冲击。二是由于科技革命的开展,尤其是冷战背景下与苏联的空间竞赛使得美国经济和军事对外国专家和各个专业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和依赖加强了。因此,美国迫切需要大量延揽各类专业技术外来人才。三是当时由于种种原因,享有移民美国特权的西欧、北欧诸国的移民人数急剧下降,使得美国给予这些国家的移民限额大部分没有完成。
  应该说,1965年的新移民法大大放宽了对华人移民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然而,它所确立的八种人优先制度却也明白无误地包含着对于移民的优选。尽管美国政府一直声辩说移民签证大多数是给了美国人的亲属。但是,我们在承认这一事实的同时也不能不注意到,美国政府的最大利益乃在于“进口”学者、专家和各类高新技术的人才。“智力输入”对于美国科技和经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至关重要。这种移民政策取向使美国获得极大利益,而人才“输出国”则深受其害。
  事实上,美国人对移民的“优选”,并非始自这一法案,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90年美国众议院领袖詹姆斯?麦迪逊那里。当时国会在讨论移民归化法时,麦迪逊发表了一段代表保守派观点的演讲,其中讲到:“我们期望用尽可能多的优越条件,来吸引各国那些有价值的人们来我国定居,并同我们分享甘苦。但是,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期望呢?这是因为我们要增强我们社会的财富和实力。那些得到美国的公民权却又不能增加我们社会的财富和实力的人,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因此,麦迪逊称得上是美国历史上提出移民优选政策的第一人。而1965年移民法之后,美国的这种“优选”做法其实一直在继续。在以后美国国会通过的系列新移民法中,移民的职业技能曾多次被加以强调。
  因此,纵观1848年以来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制订和变化始终以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为转移,它排斥和拒绝的是它不需要或不迫切需要的人,对于它真正需要的人,则决不会拒之门外。所以,实用主义原则作为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中轴原则贯穿这一政策演变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