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桑德尔:什么是正义(What is Justice?)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7 15:52:07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哈弗大学公平与正义公开课是什么专业

道德专业课。哈弗大学公平与正义公开课是道德专业课,哈佛大学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麦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

桑德尔在哈佛所教授的本科通识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20多年来超过一万学生听了他的课,这是哈佛有史以来听众最多的课程,选修人数曾创下哈佛大学的历史纪录。2007年秋季有1115人参加了这门课。2009年秋季的课程被放到网上作为哈佛开放大学(Harvard Extension School)课程供哈佛以外的人观看。目前的12节课是经过剪辑之后放到了网上的,题目为:“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由波士顿公共电视台(WGBH)和哈佛大学共同出品。这些视频可以在“同麦克尔·桑德尔学正义”(Justice with Michael Sandel)这个网站收看。伴随这个课程视频的附属书籍有《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和《公正读本》(Justice: A Reader)。桑德尔教授有一种天赋,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于理解。桑德尔教授用一些或普通或极端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日常道德问题进行思索,帮助他们在面临日常道德抉择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桑德尔像一位催眠师,在他的引导和诘问下学生神魂颠倒地对道德进行沉思,并常被置于两难的道德窘境中。在桑德尔的课堂上,道德问题从来不是黑白分明的,他所制造的道德窘境十分尖锐,以至于唯一的解脱途径就在于思考。

有哪些口碑好的大学网络公开课值得推荐?

以下是一些口碑好的大学网络公开课值得推荐:
1.哈佛大学的《公正》:由迈克尔·桑德尔教授讲授的一门关于道德和政治哲学的课程,深受广大学生和公众的喜爱。
2.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由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吴恩达教授讲授的一门介绍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课程,内容深入浅出,适合初学者。
3.麻省理工学院的《线性代数》:由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的基斯·德夫林教授讲授的一门线性代数课程,讲解清晰,适合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
4.牛津大学的《哲学概论》:由牛津大学哲学系的吉尔·布莱克本教授讲授的一门哲学入门课程,涵盖了伦理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5.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由耶鲁大学经济学系的罗伯特·席勒教授讲授的一门关于金融市场和投资的课程,内容丰富,适合对金融领域感兴趣的学生。
6.剑桥大学的《宇宙的起源》:由剑桥大学天文学系的斯蒂芬·霍金教授讲授的一门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课程,内容深入,适合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学生。
以上是一些口碑好的大学网络公开课,这些课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讲解清晰,适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学生学习。无论是对知识的追求还是对个人兴趣的培养,这些课程都值得一试。

哈佛大学:哪些课程最受学生欢迎

 “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在轨道上飞驰。在轨道的尽头,有5名工人正在施工。你想让电车停下来,却发现刹车坏了。你感到绝望,因为如果电车撞向那5名工人,他们全都会死。这时你突然看到,在轨道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上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方向盘还没坏,所以只要你想,就可以把电车转到侧轨上去,牺牲一个人,挽救五个人的生命。
  换了你会怎么做?何为正确的选择?”

  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

  “司机的选择”,这是哈佛大学哲学公开课“公正(Justice)”的第一讲,主讲人迈克尔·桑德尔用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开场白:杀人的道德侧面。“这堂课的难度在于,它在教你一些你已知道的事,它使我们一些本来毫无疑问熟悉的事物,一下子变得陌生。”

  “公正”是哈佛历史上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桑德尔教授30年前开设这门课后,共有14000名学生上过该课。近年来,每学期选该课的学生达上千人,课堂只好设在哈佛古色古香的Sanders剧场。

  好信息来了。现在,如果想体验这门最受哈佛学生欢迎的公开课,不需远赴重洋,不需要严苛的考试、高昂的学费,只要在网上轻点鼠标,就可以找到“公正”12次课的视频。而且,在中国能看到的大部分课程,都配上了中文字幕。

  【学生反应】

  第一次不为文凭而学习

  在某银行总部工作的黛青(化名)最初是抱着“学英语”的心态观看这些课程视频的。当时,黛青偶然在朋友的电脑里看到了一个名为“死亡”的视频文件夹。出于好奇,她点开了一个视频,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ShellyKagan冒了出来,这门课的名字叫“死亡”。

  Kagan教授穿着白球鞋、格子衫盘腿坐在木桌上。和国内大学老师惯用的PPT授课方式不同,桌子上只置一盏台灯,教授从头到尾侃侃而谈,说起话来小动作不停。

  黛青说,当时自己“像是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居然有这么有趣的哲学课!”富有感染力的教授、丰富有趣的内容以及良好的课堂互动是她从未想象过的。后来,她从一些网站中才得知,这是为耶鲁本科生开设的以“死亡”为题的公选课,是耶鲁所有的公开课中最受欢迎的一门。

  接下来的日子,黛青动用所有网络资源,迅速将自己融入到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公开课程当中。原本只想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初衷,也变成了纯粹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她还用Ipod将所有的课程下载下来,午间咖啡、上下班坐车的时间统统利用起来学习。黛青觉得自己的单身生活逐渐丰富起来,甚至变得有分量。在所有看过的课程中,她最感兴趣的还是和自己工作相关的课程,比如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经济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弈论》。最近,黛青还从亚马逊网站上订购了教学大纲中所列的参考书目。

  “我就像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每一门课都想选,都要听。人生头一次,不是为了文凭而学习”。

  【学校如是说】

  让全世界都能受益

  对于很多美国名牌大学来说,开放课程已经不是新鲜事。麻省理工学院早在几年前就将绝大多数课程的大纲和课件放到网上,今年还计划将所有1800门课程上线。但课件毕竟是课件,声情并茂的视频更吸引人些,也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课堂氛围。

  开放式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你修学分、获得学位,只要是对学习感兴趣的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当然学到多少就全靠自己了。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Hockfield)女士表示,开放式课件以一种迅速快捷、影响广泛的方式传达了麻省理工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进教育的理念。“通过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件,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和学者都能从我们教师的学术活动中受益,同时也加入到了一个世界性的学习型群体中,大家都一同公开、自由地分享知识与交流思想,并从中获益。”

  【字幕组】

  不图钱只图快乐

  几所名校的无私奉献,惠及了全球的学习者,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为这些课程的公开欢欣鼓舞。仅在中国,哈佛的“公正”就曾多次登上国内下载网站的首页。在所有的名校公开课中,耶鲁以品质高、种类多最受追捧。进入其官方网站的专门页面,就可以看到所有课程的介绍,像《心理学导论》《哲学:死亡》都是本身在校内就备受好评的大课。

  随着翻译、推广的不断进行,配有中文字幕的课程源源不断地上传到了国内视频网站上。最初关注公开课程的是一些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至今日,已经有多个字幕组为公开课制作过视频。

  久负盛名的YYets(人人影视)字幕组是最早接手公开课的字幕组之一。

  字幕组负责人梁良说,最开始是从YYets的纪录片翻译组以及到论坛求翻译公开课的网友们那里知道有公开课这个事情。“太专业了,实在不敢接这个招呀!万一功力不够败下阵来,那就丢脸了。”国内也没看到有字幕组敢做,此事暂时搁下。

  今年5月,经不住一家视频网站内容我的软磨硬泡,梁良答应接下耶鲁“死亡”课程的翻译工作。

  出乎梁良的意料,视频上传后,网上几百楼的回复,全部都是支持叫好,有些同学都感激得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达了。

一个哲学问题

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有对此进行讨论,网易公课上应该有相关内容。这个问题重点不在于你如何选择,而在于你的选择基于什么样的主张。请你耐心读完以下内容。
  有兴趣的同学或许会看过网上点击率颇高的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或许到现在为止都在迷茫到底应该怎么理解,鄙人仅从有限的知识中抽象出核心内容,希望和大家交流。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在为判断决策是否合乎伦理的具体标准争论不休。制定合乎伦理的决策可供利用的模式有三:功利主义模式、道德权利模式和公正模式。 (1)功利主义模式 功利主义模式旨在为最大多数的人谋取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模式下,组织的管理者尽可能地比较分析各种不同的方案可能给不同的组织利益相关群体带来的效益和成本,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就像视频中说的那样,一个二选命题,如果一列火车开过来,你搬动道岔可以改变结果,一边是一个人死,另一边是五个人死,你会怎么做? 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选择救五个人,不过那是在欧美,如果这门课搬到中国来上,估计老师就没法往下讲了。这是题外话,但事实是大部分人选择了合乎自身道德观念的选项。那具体结果呢? 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管理者如何确定每一利益群体的相对重要性,如何精确测量某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每一利益相关者而言会产生什么样的利弊。 简单说我们无法决定五个人和一个人谁是更有价值的。 (2)道德权利模式 道德权利模式着眼于维护受该决策影响的人的基本权益。例如,合乎伦理的决策会保护人的生命安全、隐私、言论自由和凭良心行事的权利。在这种模式下,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将可供选择的做法对利益相关者权利的影响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选择最能保护利益相关者权利的做法。 这是视频中的第二个命题,如果你是医生,现在有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但是他的心肝脾肺肾都是健康的,而有五个病人分别对应这五个内脏器官的健康问题,你会选择杀掉第一个人取出他的内脏去救其他五个人吗? 这时,大部分同学都不会选择去杀人的。 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怎样权衡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假如一项决策将保护某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但会侵犯另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管理者该如何选择? 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走到了第一种模式的相反面上。但我们不能决定上述六个人的生死。 (3)公正模式 公正模式着眼于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公平合理或不带成见地分配利益与损失。在这种模式下,组织的管理者选择的做法应该基于某行动对收益的公平分配的促进程度。例如,技能、表现和工作成效方面大致一样的员工,就应该得到同样的报酬。收益分配在这种模式下不可随心所欲地根据性别、种族或宗教信仰等一些差别加以确定。 这种模式在视频中是没有直接涉及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模式提出了一种很好的权衡利益分配群体的方法——带权重的分配利益或者实施惩罚。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怎样把我公正。管理者必须学会不依照人们在外表或行为上的明显差别而区别对待。管理者也必须学会运用公平的程序去处理组织成员的收益分配问题。例如,管理者不可以给自己比较喜欢的人多加薪,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少加薪或不加薪,更不可以篡改规则来帮助个别人。 “公正”——一直以来是我们追求的,明确写进了党纲中的,但是如何做到“公正”却没有具体的方法。 这里同时涉及到一个大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需要涉及的问题:招聘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很多女生都抱怨说公司只招男生,或者说偏向于招男生,忽视了女性的平等权利。有一个冷笑话:某招聘会门口几个女生议论“好像除了老婆,现在都不要女生了。”“估计过两年连老婆都不要女生了。”从此我们看到了社会现象是性别歧视严重影响了社会公正的执行,在这现象中甚至都谈不上公平,何来公正。不要认为这是“中国特色”就抱怨政府,抱怨党。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招聘,只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国外对于招聘管理人员,是需要查户口的,也就是查三代,如果不能拿出可信的户口资料,公司是不会录用的,这也同样应用到在中国的外企。所以说,认清现实吧,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不要抱怨社会,因为只有你才有能力改变社会现有的不合理存在。 说道大的范围,未来十年是中国关键的十年,如果我们每个人不具有有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社会或许会落入拉美国家的发展陷阱中去。同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降低一个层次,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社会就有足够力量扭转现存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到时候没有必要削尖脑袋往国外去享受,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天堂。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就先从认清伦理模式开始吧!
三个人的方向
纠正一下,是不做选择,让车顺着它预定的线路行驶,因为你首先要保证整车的安全后才能考虑其它,之前已经有一条预定的线路,你从不知另一条线路通向光明还是黑暗,如果仅为两人或三人的生命而导致更多的损失,那么这样的选择还有必要吗?不是哲学问题;
这不是哲学问题,这是人生的选择问题。作为一个胆小的人,我的选择是跳到铁路上而不愿选择
这个问题可以非常简单的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前提是——
开车的司机是孩子的父亲,这五个人是司机的孩子,那么,这个司机一定会将车驶向左边有两个矿工的轨道。
为什么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探讨不清呢!就因为是别人的事,需要讲对与错,需要讲道理!
沉默 答案是 沉默

桑德尔:什么是正义(What is Justice?)

)”。桑德尔教授系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他的学术论著包括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Justice: A Reader,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等等。本次讲座由高研院和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联合主办。本期讲坛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所所长童世骏教授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担任评论嘉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建军教授,以及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刘清平、顾肃、林曦、纳日碧力戈、吴冠军、陈润华、孙国东、沈映涵等参加了此次讲坛。在正式演讲开始前,邓正来教授做了开场讲话。他欢迎各位同学和老师的到来,并简要地介绍了桑德尔教授。接着,现场播放了桑德尔教授的一段精彩的讲座视频,过后,桑德尔教授正式登上演讲台为复旦的同学们作了一场期盼已久的演讲。桑德尔教授首先感谢同学们的到来,期待今晚能够了解同学们的所思所想,与同学们相互学习。由于同学们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相信大家对正义问题会有非常丰富的见解。桑德尔教授描述了理解正义的三种进路。第一种进路认为,正义意味着为最多的人谋取最多的快乐,也就是哲学家杰里米00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式的功利主义所持的观点。第二种进路认为,正义不单单指人民福祉的最大化,它毋宁是一个关乎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尊重和安全的问题。这即是约翰00罗尔斯(John Rawls,1920-2002)式的自由主义所支持的观点。第三种进路认为,正义不是最大化人们的福祉或GDP,也不是尊重个人选择的权利。正义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在一个“追寻美德”的社会中,这样将促使人们追求更有价值的目标。阿拉斯代尔·查莫斯·麦金泰尔(Alasdair Chalmers MacIntyre,1929-)便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接着,桑德尔教授对三种正义观的优劣进行了分析。考虑到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过于抽象,桑德尔教授引入了现实中的一个救生船的故事作为例证。一艘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船上的四名船员由于缺乏食物和水,急切地盼望着救援的到来。然而许多天过去了,救援一直没有来。其中的一名船员,他是一名孤儿,在船上做侍者,因为喝了海水已经病倒了。为了能够维持生命,另外的三名船员最后把这位生病的侍者杀死并吃掉,最后成功地获救,回到了英国。因为杀害了那位男侍者,他们回国后被逮捕,面临法庭的宣判。讲完这则故事,桑德尔教授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给这三个人判刑,他们是否有罪?现场听众踊跃地举手发表观点,围绕着集体的快乐是否高于个人的快乐,以及是否能把人作为工具来利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之后,为了进一步探讨功利主义的观点,桑德尔教授又讲述了另外一个关于“幸福之城”的故事。这是一座超乎想象的美好的城市,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个人例外。在一座最漂亮的大楼的地下室里,一位孤儿孤零零地住在那里,遭受着痛苦。但是没有人来拯救他,因为大家知道,整座城市的幸福和美好都是因为这位孤儿遭受着痛苦。他们不愿意牺牲幸福而去拯救他。针对这则故事,桑德尔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幸福之城以一位孩子生活在痛苦中换取了城市的幸福,你认为这样可行吗?现场同学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随后桑德尔教授对同学们的讨论做了梳理和总结。他认为同学们提到的两个观点,即正义是对个人自由的尊重以及正义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观点,是对边沁功利主义正义观的否定。他还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独白和美国动画片《辛普森一家》为例,讨论了高层次享受和低层次享受哪个更值得追求的问题,认为要对享受做高级或低级的定性判断,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功利主义的观点来衡量,而正义与“哪些享受是值得的”这一问题具有相关性。桑德尔教授指出:把道德转换为功利主义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以一个他在牛津大学读书时的真实故事诠释了他的这种说法,并结束了他的演讲。桑德尔教授讲述的故事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现场不时传来热烈的掌声和欢乐的笑声。评论嘉宾童世骏教授对桑德尔教授的演讲发表了五点评论。首先,桑德尔教授讲的三类正义观的解释大致对应于哲学上关于“有什么”、“做什么”、“是谁”等问题的回答,分别对应于功利主义、义务论和德性论。第二,道德两难可以用不同角度加以解决。从桑德尔的讲演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功利主义也可以提出很有力的反对杀人、酷刑的论据。另外,桑德尔讲稿中提到的道德分工可以用来证明特殊义务,而特殊义务可以证明社群主义道德理论,但承认特殊义务的那种道德分工体制本身可以用康德主义或功利主义进行辩护。第三,道德判断的正当性取决于判断的主体,这使得老师在课堂上运用道德例子与学生进行讨论,有一定局限。他认为,桑德尔让学生选择的火车例子与救生船例子其实是很不一样的:在前者,火车司机的选择是在他之外的5个人死还是1个人死之间,而在后者,船员的选择是在他们自己3个人死还是那个可怜的小孩死之间的选择。第四,道德判断的正当性取决于一些理所当然的经验前提,特别是特定时空的条件。有些经验条件是永恒的,比方说人会死亡等等,但有些并不是。桑德尔例子中那艘船的四个人,如果是全球剩下的最后4个人,我们怎么看?人类这个物种生存是使道德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在全球安全成为紧迫问题的条件下,道德考量应该观照这一维度。第五,道德两难可能并不一定都能得到理性的解决。关键的问题在于:道德两难的解答可能并不在道德理论当中,而在道德直觉当中——甚至不在道德领域之内,而在于道德领域之外。问题的解决不是依靠特定的道德主体的苦思冥想,而是对这种两难经常发生的那个环境的革命性改造。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社会改造和人格教育来说,功利主义倒有特殊的作用。评论嘉宾万俊人教授首先感谢了桑德尔教授的演讲,然后从学理上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他说在西方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人们对道德哲学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功利主义的方式,也就是价值目的论的方式,强调要均衡和计算利弊得失。第二种是康德的道义论方式,强调道德行为的正当理由。这两种方式的终极根源都是自由主义,桑德尔教授作为自由主义的批判者,显然不满足于这两种方式。桑德尔教授意图以他的理论作为第三种方式来说明什么是正义,但是问题在于他并没有告诉大家什么是正义。他建议桑德尔或许可以重新考虑柏拉图的说法,即正义关注更多的不是人的德性,而是人的身份、角色、品格以及人在整个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其次,万俊人教授对把案例分析运用在正义问题探讨中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因为当案例本身具有极端性的时候,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例外情形,而不是正常情形。而正义恰恰不是一种例外的情形,它关乎我们的生活、社会秩序、利益关系,是每时每地每个时代都遇到的永恒的主题。用这种例外情形的极端推理,恐怕不能解决问题。随后,桑德尔教授对嘉宾的点评进行了简短的回应。他认为第三种方式不光是个人道德问题,还是评价美好生活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界定,我们便无法理解正义。然而道德如果只是代表个人道德,就太狭隘了。他同意万教授的说法,认为功利主义和道义论这两种方式是不足以分析正义问题的。用第三种方式论证正义,我们就无法避免去论证人类的好处即,是什么使得人类的生命有意义。他也同意童教授的道德两难不一定都能得到理性解决的说法,但是他认为是否存在正确的做法,或者哪种做法更好或更坏是无法推测的。现场的听众向桑德尔教授提出了许多问题,主要包括 “正义与合理相冲突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哪种处理方式对社会更有利?” “如果我们是那个船上被杀的男孩,我们该怎么办?”“您认为政府现在的正义状况如何?您在担任小布什总统顾问时对伊拉克行动是否有建言,您提了什么建议?”等等。桑德尔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讲座最后,邓正来教授再次感谢了桑德尔教授的精彩演讲和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他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思考讲座中讨论的问题,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消费。本次讲坛中,桑德尔将其哈佛校史上听众最多的课堂搬到了复旦大学,吸引了复旦大学各院系师生以及外地、外校的众多听众前来参加。为了便于更多的人参与,还特在经济学院大堂进行了现场视频直播。整个会场不仅座无虚席,而且异常火爆,被很多人认为是复旦校史上听众最多、最火爆的一次讲座。大部分听众站着或是坐在地上聆听了整场讲座,并积极思考和回答桑德尔教授提出的问题。整场讲座气氛热烈,听众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 该如何做

课程内容介绍
这是关于道德与政治哲学的一个入门系列课程。本课程共12部分,旨在引导观众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来听哈佛教授兼作家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的课,以拓展他们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是与非。学生们同时还将接触过去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然后,应用课程去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问题:赞助性措施、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度等。
桑德尔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假设或真实案例的描述,置学生于伦理两难困境中,然后要他们做出决定:“该如何做是好?”他鼓励学生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通常激发生动而幽默的课堂辩论。桑德尔然后围绕伦理问题展开,更深层次地触及不同道德选择背后的假设。这种教学法通常会揭示道德推论的矛盾本质。
2009年9月13日
第1讲:《杀人的道德侧面》
如果必须选择杀死1人或者杀死5人,你会怎么选?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教授Michael Sandel在他的讲座里提出这个假设的情景,有多数的学生投票来赞成杀死1人,来保全其余五个人的性命。但是Sandel提出了三宗类似的道德难题-每一个都设计巧妙,以至于抉择的难度增加。当学生站起来为自己的艰难抉择辩护时,Sandel提出了他的观点。我们的道德推理背后的假设往往是矛盾的,而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的问题,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的。
第2讲:《同类自残案》
Sandel介绍了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案件引发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2009年9月20日
第3讲:《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
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在18世纪后期提出的的功利主义理论-最大幸福理论 -今天常被称为“成本效益分析”。Sandel举出企业运用这一理论的实例:通过评估衡量一美元在生活中的价值来作出重要的商业决定。由此引起了功利主义的反对观点的讨论:即使当多数人的利益可能是卑鄙或不人道的时候也强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是否公平?
第4讲:《如何衡量快乐》
Sandel介绍另一位功利主义哲学家J.S. Mill(穆勒,也译作“密尔”)。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体验都可以量化,但某些快乐是更值得拥有,更有价值的。穆勒认为,如果社会重视更大程度的欢乐和公正,那么长远来说,社会整体终会有所进步。Sandel的检验这个理论的方法是,在课堂上播放了3个视频剪辑《辛普森》,真人秀《勇敢者的游戏》,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然后要求学生辩论:这三个体验里的哪一个应该被定为“最大程度”的快乐。
2009年9月27日
第5讲:《自由选择》
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Sandel介绍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Nozick,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基本权利。政府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人们保护自我的法律(安全带法),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道德价值观强加给社会的法律,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富人收入重新分配给穷人的法律。Sandel使用了比尔盖茨和迈克尔乔丹的例子来解释Nozick的理论:税收的重新分配是强迫劳动的一种形式。
第6讲:《我属于谁?》
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Nozick举出了一个向富人征税的例子—房屋税,医疗保健,穷人的教育-这是一种强制。学生们首先讨论了支持重新分配税收的观点。如果你在一个具有税收制度较为进步的社会系统中,你是不是被强制交税?穷人到底需不需要那些他们已经获得的社会服务吗?他们值得享受那些服务么?富人们是不是经常通过侥幸或家庭财产获得财富?在这个讲座里,一组学生(名为“自由意志队”)被要求为自由意志的反对意见辩护。
2009年10月4日
第7讲:《我的地盘我做主》
洛克(John Locke)既是自由意志论的支持者,也是它的批评者。Locke指出,在“自然状态”,在任何政治体制建立之前,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然而,一旦我们同意进入社会,就同意了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因此,Locke认为,即使政府干预了个人的权力,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赋予了它权力这么做的。
第8讲:《满合法年龄的成年人》
洛克谈到税收和同意的问题,他是如何面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困扰:1)他认为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2)政府通过大多数的条例- -未经个体同意,就可以向他们征税?难道这不等于未经他/她的同意,掠取他的个人财产?洛克的答案是,我们正在通过社会生活对税收法律做“默认同意”,因此,税收是合法的。而且,只要政府不是特意对某一群体征税-如果不是武断专横的-那么税收并没有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
2009年10月11日
第9讲:《雇枪?》
内战期间,男子被征召到前线作战-但新兵被允许可花钱雇人来顶替他们。Sandel教授问学生:这项政策是自由市场交易的例子么?或者这是某种形式的胁迫?因为较低的阶层去服役肯定出自更多的经济诱因?这引发了对战争和征兵等当代问题的课堂辩论。今天的志愿军真正是自愿的么?是否很多新兵都来自于不合比例的经济低下的背景?“爱国主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是公民的义务?公民是否该有为自己国家服兵役的义务?
第10讲:《出售母亲》
Sandel教授把自由市场交易运用到当代颇具争议的新领域:生殖权利。Sandel描述了现代的“精子和卵子捐赠”交易中那些奇怪的父母。紧接着Sandel把辩论引向深入,他讲到了“Baby M”事件,此著名案例曾引发“孩子是谁的?” 的问题和矛盾。事情是这样:80年代中期,Mary Beth Whitehead和一对新泽西的夫妇签订了一项合约,同意为他们做“代孕母亲”,条件是支付给她一大笔的费用。但分娩之后24小时,whitehead决定留下这个孩子,于是双方不得不对簿公堂。学生们讨论了出售生命的道德问题,争论点围绕承诺,契约和母亲的权利。
2009年10月18日
第11讲:《考虑你的动机》
Sandel教授在课程中这样介绍康德:最具挑战性和最有难度的思想家之一。康德认为,我们作为个体,是神圣的,是权力的享有者,但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自己。相反,理性和自由选择是我们的能力,使我们变得独特,使我们跟单纯的动物区别开。当我们将责任付诸行动的时候(去做正确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行动才有道德的价值。Sandel引用了一个例子:一名店主拒绝给一个顾客换零钱,只因他担心会影响他的生意。根据康德的理论,这不是一种道德行为,因为他没有找到正确的理由做正确的事情...。
第12讲:《道德的最高准则》
康德说,就我们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而言,赋予它道德价值的是我们超越自身利益和偏好,将责任付诸行动的能力。Sandel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13岁的男孩赢得一项拼字比赛的冠军,但随后他向法官承认,其实他把最后一个单词评错了。用这个故事和其他的故事,Sandel解释了用康德的理论如何来确定一项行动在道义上是否正确:在作出决定时,想象一下,你的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是否能成为每个人都必须遵照的普遍法律。这个准则,是否能作为一个普遍规律,让所有人都受益?
2009年10月25日
第13讲:《谎言的教训》
康德的道德理论,严格到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情况,他认为如果说谎,即使是善意的谎言,都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用一个假设的案例来考验他的理论:如果你的朋友藏在你家,一个杀手敲你的门来问他在哪里,你会对他说什么--不要说谎--来救你的朋友?这引发了对“误导性的真理”的讨论-以及对克林顿总统利用精确的语言来否认与莱温斯基的性关系,而没有直接向公众撒谎的讨论。
第14讲:《协议就是协议》
Sandel介绍了现代哲学家John Rawls和他的“假定契约”理论。Rawls认为,实现最公正和公平的治理的唯一途径是,如果所有立法者都平等的站到谈判桌前。试想,如果他们都在“无知的面纱”之后 –在他们的个人身份信息暂时不公开(他们的种族,阶级,个人兴趣)的时候,他们必须就一系列法律达成共识。Rawls认为,只有这样,治理机构才能商定真正公平公正的原则。
2009年11月1日
第15讲:《什么是公平的起点?》
John Rawls把他的“无知的面纱”理论运用到社会和经济平等的争论焦点中,以及公平治理的问题。他问,如果每个市民都必须参与税收的再分配问题—在他们不知道最终会成为社会成员中的穷人还是富人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更喜欢消除金融风险并同意财富的公平分配么?
第16讲:《我们该得到什么?》
Sandel教授重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涉及如何在生活中分配收入,财富和机会。他总结了自由主义,精英制度系统和平等主义理论,引起了对当今社会薪酬差别的公正性的讨论。Sandel比较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O’connor***官(200 000美元)和法官Judy(2,500万美元)的工资。Sandel问大家,这是否公平?如果不是,原因何在?Sandel解释了John Rawls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和荣誉无关的随机结果:运气,继承的财富,积极的家庭环境。但是,对于付出更多努力和更长时间去获得成功的个体-如何来衡量他/她付出的努力呢?
2009年11月8日
第17讲:《讨论反歧视行动》
学生们讨论反歧视行动和大学招生问题。学校在招生的时候考虑种族和族裔因素是否正确?是否侵犯了个***利?是否和喜欢一个明星运动员一样平等和主观?这样的争论是不是倾向于把推行多样化变成合理的呢?这个观点应该如何来反对一个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更重要的观点呢?
第18讲:《目的是什么?》
Sandel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公平和正义的理论,简单地说,是告诉人们他们该付出什么,该得到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在考虑分配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分配的目标,终点和目的。对他来说,这是关于一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来发挥他的美德的事情。
2009年11月15日
第19讲:《好公民》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引起了有关高尔夫球的辩论,特别是高尔夫球的“目的”。学生们辩论美国PGA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是否错误--不允许残疾人选手Casey Martin在职业巡回赛中使用球具手推车。
第20讲:《自由与适应》
Sandel指出了对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的观点最突出的反对声音—他为奴隶制的辩护。学生讨论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其他反对意见,并辩论他的哲学是否限制了个人自由。
2009年11月22日
第21讲:《社会的需求》
Sandel教授介绍康德和John Rawl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反对意见,亚里斯多德认为个体应该有自由有能力选择他的终极目标。这引来了关于***主义观点的介绍。作为个体,我们该如何衡量我们对家庭的义务,对社会的义务和对国家的义务呢?
第22讲:《我们的忠诚在哪里》
Sandel教授发起了一个讨论: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小到家庭这样的群体,大到社会,我们是否有团结协作的义务和成员的义务。针对不同的事件,学生们辩论忠诚是否比责任更重要,何时更重要。
2009年11月29日
第23讲:《辩论同性婚姻》
如果公正的原则取决于权利服务的终点是否有道德或内在的价值。社会怎样处理不同人对“好”持有不同的想法和观念?利用同性婚姻的例子,学生辩论是否可能把性的道德合法性从婚姻的最终目的中脱离出来。
第24讲:《美好生活》
Sandel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找到美好生活的原因,以决定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人民的权利?如果是那样的话,是否可以争论或者证明美好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学生辩论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在决定婚姻目的这个问题上的作用。Sandel作总结时指出,我们作为个体,可能永远不会同意许多道德哲学问题的争论点。不过他认为,一方面,关于这些问题的辩论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了解他人价值观的好机会。

哈佛有哪些具有特色的公开课值得推荐?

哈佛大学是全球顶尖的学府之一,其公开课也备受瞩目。以下是一些具有特色的哈佛公开课值得推荐:
1.公正:该课程由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主讲,探讨了道德、政治和社会哲学等领域的重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公正的概念和实践。
2.幸福课:由塔尔·本-沙哈尔教授主讲,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通过心理学和哲学的视角,学生将学习如何培养积极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实现个人目标。
3.计算机科学50:由大卫·J·马尔科夫教授主讲,这门课程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算法、数据结构、编程等。通过实践项目和互动讨论,学生能够提高编程技能并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应用领域。
4.文学与写作: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教授主讲,这门课程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交叉点。学生将阅读和分析各种文学作品,并通过写作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5.历史与社会理论: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教授主讲,这门课程关注历史和社会理论的关系。学生将学习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运动,并通过讨论和辩论来理解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哈佛公开课(第八集)什么是公平的起点

公平没有起点。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真的绝对公平了,反而是另一种不公平。人生来就要享受很多的不公平:出生背景不同、家庭关系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这些不公平甚至是上帝给你的,你想不要都不行。最让人感到心里不平衡、最要命的是:从前跟你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人,今天吃的和你不一样了。一起工作他升官了,同样做生意他发财了,都没有背景关系他却事事顺利、你却处处碰壁……
中国有三位先贤到留下了关于公平的精彩论述,见下:
本身世界就不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公平。
其实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首先,没有人愿意来维持这个公平,其次,即使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有这个能力,再次,即使有人愿意也有这个能力,他也没有这个时间,把世上人一一称过。
所以就有了际遇这种说法。因为同做一件事,有人直上青云,有人苦痛挣扎,使人长叹却又无奈,只能归之于际遇。
而有人对这不公平是极看不开的。“豁达”二字易书难行。所以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墨子著《非攻上》。而刘基有《卖柑者言》。
附文:
《庄子·胠箧》:偷钩的要处死,偷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
非攻《墨 子》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卖柑者言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过冬夏也不腐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卖十倍的价钱。人们争相购买他的柑橘。
我买了其中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得像破烂的棉絮。我对此感到奇怪,问他说:“你卖给别人的柑橘,是将要用来装满在盛祭品的容器中,供奉神灵,还是招待宾客的吗?还是要炫耀它的外表用来迷惑傻瓜和瞎子的吗?你做这种欺骗人的事情实在是太过分了。”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靠这个用来养活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不曾有人说过什么的,却唯独不能满足您的要求吗?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难道只有我一个吗?你没有好好的思量啊。
现在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人,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他们果真能给出有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样子像是朝廷中有本事的人,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盗贼兴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白白地浪费国家粮食却不懂得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谁不是高大的外表,令人敬畏,显赫过人,值得效仿?可是无论到哪里,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絮呢?现在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
我默默地没有话用来回答。回来思考这卖柑人的话,觉得他像是像东方朔那样诙谐多讽、机智善辩的人。难道他是对世间邪恶现象激愤痛恨之人吗?因而借托柑橘用来讽刺吗?
综观三位先贤文章,你应该对公平有比较客观的理解了吧。

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公开课:公平,怎么做才好?

麦克尔·桑德尔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教授在哈佛开设通识教育课“正义”已经超过30年,被誉为哈佛的“传奇课程”。2005年,其课程视频被放到哈佛开放大学的网络课堂上,他的影响力从哈佛课堂上扩大到全球。近年来,随着国内“翻译小组”为国际网络课堂制作中文字幕,桑德尔的中国粉丝迅速成倍增长。
桑德尔教授的讲座题为“公平,如何做才好?”一上来他就用几个不好回答的问题“镇”住了全场:假如你是一辆失控电车的司机,正朝着前方驶去,前方有五个人;快到尽头时,发现一个岔口,岔口的另一边有一个人;你会怎么做?直行撞死那五个人?抑或转弯撞死另一个人?在得到听众的初步回答后,他进一步追问立论的依据,步步引导大家通过质疑对方和反思自己的原初立场,来体验和思考。公平,如何做才好?他鼓励学生们辩护自己的看法,经常引起生动又幽默的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