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高考生跳楼自杀屡见不鲜,“高考决定命运”这种说法需要被推翻吗?
- 2、高考死亡率
- 3、他是中国高考状元,毕业后到美国工作,为何跳楼自杀?
- 4、高考大于家人吗?
- 5、2023年湖南高考人数能达到多少人
- 6、如何看待全国统考时,一样的高考试题,北京分数线比其他省份低120分以上?
- 7、有多少人因为高考成绩而死?
- 8、中国高考的人数是几年出生的?
- 9、每年高考都有学生选择死吗
- 10、没通过高考的名人有哪些
高考生跳楼自杀屡见不鲜,“高考决定命运”这种说法需要被推翻吗?
最近几年经常可以听到高考生跳楼的事,这主要还是孩子的压力太大。父母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承受不住就会崩溃,想要解脱的时候,就会选择跳楼。这和“高考决定命运”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这种说法没必要去推翻。
1、为什么会有高考生跳楼
现在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梦想可以在孩子身上发光。从小就教育孩子,让孩子长大之后成龙成凤。虽然家长对孩子很用心,但是压力大是会让一个人崩溃的。特别是在高考之后,有些孩子感觉自己考得不好,面对父母的责问,只能选择跳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给孩子制造压力。我们辛苦工作,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开心吗?
2、高考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以前的时候人们认为“高考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这句话本身没有错,错在人们不理解它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但是高考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能灌输这种想法。成功的方式有很多,高考失利并不算什么,没必要逼着孩子复读之类的。虽然名牌大学对孩子以后有帮助,但是我们更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有时候父母的“好”,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参加高考的孩子已经算是半成年了,他们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没必要把所有事都规划好,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冒险。人生正是因为有了选择,才会多姿多彩。尊重自己的孩子,让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
每年高考结束到成绩公布这段时间,咨询考生心理问题的门诊数量都会激增,大家更是不时能看到有考生离家出走、自杀这样的社会新闻见诸报端。
如果我们归纳梳理一下高考后的心理表现,会发现考试失利的考生更容易焦虑和抑郁,而那些成绩出众的孩子,则有可能倾向于放纵与迷茫。
不能承受之重焦虑和抑郁
人们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的残酷竞争,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过早的感受到了这种残酷。在目前主要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下,从老师到家长,都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一种“成绩决定论”, “别的你别管,把书读好”!
在这样一种价值评价标准的主导下,家长给孩子寄托了太多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教育花费的心血,无形中的各种压力,让孩子不敢“失败”,害怕面对“失败”,这无形的重量,变成了孩子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一旦高考发挥不好或考试失利,考生很容易陷入“我没有用”“对不起爸爸妈妈”一类的自我怀疑和价值焦虑当中,害怕知道成绩,更害怕面对家长和周围人的关注,变得内心抑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茶饭不思,动不动就发脾气。
而且,不少孩子在高考前就往往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负面情绪,在高考冲刺的日子里被推着向前而无暇他顾,所以高考之后的等待期就成了一个触发的时间节点,那些在焦虑和抑郁情境中走不出来的孩子,最后可能以离开出走,自残自杀这样一些出乎意料的方式,来完成内心的“自我表达”和“解脱”。
无法承受之轻,放纵与迷茫
对于成绩好的考生,他们虽不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却可能被目标达成之后的空虚和无意义感所困扰。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好学生”——他们的生活意义,几乎完全建立在学习之上。当高考结束,考上好大学的目标顺利达成,也获得了父母和他人的认可,自己却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因为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变得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第一是你想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第二是你得到了",所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的处境。
怎么打发这种无聊和空虚呢?有的孩子会选择放纵自我的方式,没日没夜通宵地打游戏,和朋友同学一起大吃大喝,甚至为了寻找刺激而去飙车、吸毒,这在现实中也并不少见;有的孩子则终日无所事事,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始终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那么,在高考之后,当我们察觉到了孩子的心理异常,又该如何陪他们走过这段人生路,避免悲剧的重演呢?
对于考生:
1. 调整身心放放空
当考生从应对高考的紧张应激状态中突然松弛下来,身心会感觉特别的疲惫。所以高考后的这几天,我们可以先放空一下自己,什么都别想,去感受和适应身体恢复的节奏,让自己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饮食就够了。
2. 给自己找点事
高考之后,生活一下子没有了重心,原先精确到分钟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统统作废,父母也给了充分的自由,这时候多出来的时间反倒显得无所事事了。这时候,以前被学习“耽误”的兴趣爱好,可以拾起来了,充满爱好的人生,是从来不会无聊的;也可以帮父母做做家务,这样上了大学,才能学会独立生活。当我们有事可做,也就转移了关注点,不会时时想着成绩的事了。
对于家长:
1.别对成绩过度关注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家长和周围人的“关心”。从发展心理学来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烈,对外界的反应非常敏感,很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高考之后,孩子需要面临来自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周围人投来的不断关注和询问,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在少盘问孩子成绩的同时,做孩子的“挡箭牌”巧妙挡下各方的“关心”,让孩子明白你的呵护。
2.帮助孩子面对“失败”
不敢失败的孩子,就像温室中的花朵,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很难过好这一生。我们的教育所欠缺的,不是教孩子如何成功,而是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而作为家长,不妨放下大人的姿态,像个知心朋友一样,通过说故事的方式去跟孩子聊聊自己的“失败黑历史”,在讲述中表达坦然面对得失的人生态度,告诉孩子失败或成功,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管怎么样,你都还有爱你的爸爸妈妈。
3.适度表示肯定:
对于高考失利的孩子来说,家长在考试前后一热一冷的态度反差,很容易刺激到他们,让孩子觉得高考成绩等于父母的爱,考试失败也就失去了父母的爱和认可,由此变得自卑而敏感。
哪怕孩子考试失利,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夸奖孩子、送礼物、带孩子旅行散心等方式,给孩子传递一个积极明确的信号:你已经很努力了,爸爸妈妈不会因为高考成绩,而改变对你的关爱。这样,孩子就能丢掉包袱,重拾生活信心。
4.让孩子有爱好多阅读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固然是生活的重心,但只围着学习打转的生活,必然是枯燥而乏味的,孩子的价值视野和生活心态,都容易变得狭隘而封闭,看到不到人生有各种可能性,容易一条道走到黑。
对于家长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孩子的爱好,和他一起阅读。孩子在寻找和发现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会体验到生活的有趣和美好,发现在学习之外,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去追求、去享受。
引导孩子读一些名人传记、心灵书籍、哲理美文等,让孩子在阅读中充实自己,扩大人生视野,再面对生活问题的时候,就不容易陷入一时一地的成败得失。
5.重视心理干预和疏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段时间,请家长们务必关注孩子的内心变化,如果孩子存在诸如烦躁、心情低落、失眠、沉默,或在言语中表达出一些轻生的念头等情况,一定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的时候,带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
树苗心理 | 树先生
更多专业的心理学文章和回答,请关注:公众号(树苗心理)
我觉得高考决定命运这种说法是不应该被推翻的还是很正确的。
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可能被推翻,因为这是国家招揽人才得手段。
我觉得这种说法需要被推翻,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
根据公开的投档值,就在昨天高考第一天,河北平泉一名高考生从7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当他母亲外出买早餐时,他从七楼的露台上跳了下来。他出生于1998年,只有20岁。这种悲剧,就像一个魔咒,越来越折磨人,越来越上演。去年,辽宁省朝阳市一名21岁的学生从楼上跳下,轻轻松松地生了孩子。他的父母说是因为考试前压力太大。前年,内蒙古乌拉特县女孩赵某在参加完高考第一次考试后,从楼上跳下自杀。再往前看,2013年,四川崇州一女孩在二次高考失利后,选择割腕、喝农药结束生命。有人认为,只有考上名校,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有人甚至认为“985考试不及格就是人生的失败”。“高考决定命运”的教化在实践教育中是否需要颠覆?面对高考学生自杀,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这样的消息令人伤心。正是高考的高期望把他们逼到了最后。别以为好的高考会带来光明的未来。不要以为高考失败(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会导致前途暗淡。所以,定个目标,一定要去某个学校。这将导致严重的心理压力,并最终崩溃。
近年来,考生自杀问题大多发生在返校学生身上。通常,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复读的目的是进入一所更好的大学。如果审查失败,他们可能会绝望。对于那些反复复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在增长,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果不这样做,他们会感到沮丧。
这就是高考命运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桎梏。有人说,高考的命运是不能改变的,但如果不能改变,就必须改变。事实上,这夸大了失败和失败对生活发展的影响。包括高职在内的普通高校的高考一定比重点大学差吗?我们不一定不能忽视它。即使你没有被任何学校录取,你也可以参加技能培训,学习手艺,自己谋生,甚至创业。
高考死亡率
10%一尸11一川川11冫一r
什么是高考?高考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它包含着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等一系列科目,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影响巨大。
每年高考的死亡率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记录
在我看来与其关心高考率不如想想如何高考前减压1要劳逸结合
该学习的时候就学习,该玩的时候就玩,人在劳累的时候容易产生不良情绪,适当的放松有利于争强学习效率
2适当吃一些解压的食物
考生在考前可以选择性的吃一些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牛奶鸡蛋肉类补充蛋白质。吃这些食物能够缓解神经紧张,更好的帮助考生减压。
3多和老师家长沟通
老师和家长都是过来人,遇到问题完全可以去和他们沟通,他们会为你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总结高考前考生有压力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考生可选择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途径去解压去放松。最后祝愿各位考试都够摆脱压力的困扰,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他是中国高考状元,毕业后到美国工作,为何跳楼自杀?
这是因为他在美国生活的压力非常大,他经常受到美国人的种族歧视,而且他自己又不善于人际交往,所以最终选择了自杀。
应该是适应不了美国的那种生活,感觉非常的压抑,可能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才想不开自杀的。
很有可能是因为那里的工作生活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这个人一时没有承受住就自杀了。
之所以跳楼自杀,可能就是在这个美国当中碰壁碰太多了,对于自己的自信心打击的很大,所以才会造成这样一个局面。
导语:2020年高考过去,得知高考成绩之后,正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学子寒窗苦读十余年,一朝闻名天下知;有的学子则无缘心中梦寐以求的学府,伤心落泪无人问。
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每年高考成绩放榜后,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一定会第一时间成为坊间热议和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清华北大、复旦上交、浙大南大……父母和媒体认定:只要他们在大学继续“发光发热”,前途必将一片光明!
但笔者认为,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就算你高考考得再好,也不足以断定你的未来如何,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的高考状元最后步入社会却泯然众人矣,更有甚者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比如今天我们要说一个曾经的浙大学霸、高考状元,因不堪压力38岁从高楼一跃而下,令人唏嘘不已。
陈勤从小天赋异禀,他出生在非常普通的家庭里,不过他却非常的好学,凭借着异于常人的学习天赋,一直以来,他的成绩都在班上的名列前茅。
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参加了高考,考完后他感觉自己状态非常好,果然知道分数后他成为了一名高考状元。随后他选择了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成为这所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一员。
大学之后陈勤的学习成绩依然非常的优秀,毕业之后在学校和家人的支持下,他选择出国留学,成为了南加里福尼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陈勤毕业以后,留在美国互联网界发展,履职过多家互联网巨头。再后来,陈勤顺利入职Facebook成为了一名全职高级软件工程师。
但是他的事业看似平稳上升,但是却暗潮涌动。不善人际关系的陈勤,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他既不懂得隐藏自己的光芒,又受到种族肤色的偏见,过得不尽如人意。
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对工作报以热情,只不过再多的热情在一个不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里终究结不了丰硕的果实。38岁那一年,由于部门主管的故意刁难,陈勤的年终测评被评为“不合格”,这在“脸书”上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这个不合格可以让陈勤失业。
而此时更令他感到担忧的是,他还没有获得美国绿卡。一旦失业就意味着必须在两个月内找到新工作,否则陈勤和他的父母将被强制遣送回国。这一打击令陈勤心灰意冷,他回想起了到美国的种种艰难,一时想不开,于是选择逃避现实,从“脸书”硅谷总部高楼上跳下去,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有人说,一个中年人的体面,在一瞬间就轰然倒塌。38岁的他,突然对人生迷茫了,对公司失望了,也对这世界彻底灰心了,于是选择以自杀逃避现实,但这真的可取吗?
或许他经历过很多的挣扎,或许他做过很多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目前的现状,然而这就是他心安理得选择自杀的原因吗?笔者不认为是。因为以他的工作履历,离开了美国,在国内他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而且他还仅仅只有38岁,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因为一点挫折不顺,就选择自杀,这明智吗?更何况他还曾经是我国的“天之骄子”、高考状元,这点抗挫能力都没有吗?
死者为大,笔者不想过多讨论陈勤选择自杀的对与否,只是透过陈勤的例子说明一个问题:人生的后半程,这三点比成绩更重要。
1、逆商
陈勤作为高考状元,智商肯定是没得说,但是他却因为一点挫折就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令人感到心痛。古语有云: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只要活着,就会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如果都像陈勤一样因为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实不可取。二战名将美国巴顿将军曾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倒谷底的反弹力。”
是的,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真正的成功者或长久的成功者,都具有巴顿所说的反弹力,拥有高逆商,都是屡败屡战,越挫越勇。因此,高考过后,无论你的孩子考得如何,作为父母,请培养你孩子的逆商吧,不要让大学校园成为人们口中的“象牙塔”,那样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朵自然经不起风吹雨打,培养孩子的逆商,让孩子在磨难中成长,成为一个具备逆商的社会人才,方能成为未来国之栋梁。
2、健康
人活着比什么都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再好的事业也是白搭陈情勤一气之下选择了自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热爱生活,但却被病魔无情地剥夺了我们的生命。可以健康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见过太多的例子,事业有成、财富万贯的人,年纪轻轻却疾病缠身,并因此付出生命。而更多状态是,钱赚了点,却全砸在治病上,最惨的就是钱没赚到,健康也没了。健康无价,大多数人却在最好的年龄,用青春换钱。待到年老的时候,却用钱买健康。人们常说,健康等于财富!但绝大多数人,都是等到基本来临的时候,才知晓其中真正含义。父母们,关注孩子的健康吧,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搏击长虹,也只有保持健康,生命才会光彩夺目。
3、开心
陈勤最后选择了结束生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作得不开心,不顺利,说受到周围前辈的嫉妒和排挤,他没有一个愉快的工作环境,导致内心压抑已久,最终一个年终测评“不及格”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说工作之后,你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公司里,如果每天都过得很抑郁,总有一天幸福和健康都会离你而去,所以,一个开心的心情和一个令你愉悦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高考大于家人吗?
我觉得高考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可以比较信仰,高考是高考,家人是家里,这个根本没有冲突啊。
看事情的轻重,高考晚一年也没有问题,看事情值不值的放一放
近日,在某平台流传着这样一则视频:在某学校高考誓师大会上,一位患癌母亲选择写信告知儿子自己的真实病情,“不想生命终结那天才告诉他,对他太残忍。”
对此,有不少网友认为,这位母亲的做法不对,应该隐瞒病情,在高考结束后再告诉孩子。在临近高考前告诉孩子自己患癌症,这对孩子会是很大的打击,甚至有可能影响孩子的高考成绩。部分网友的留言颇有代表性,“不知作为母亲的她是怎么想的”“难道不应该以高考为重,一切为高考让路吗?”
针对网友的留言,也有网友进行了反思。“我自己潜意识里也已经觉得高考可以大于亲人的生死了,恐怖!”“我第一时间想的居然是为什么要在高考前告诉,我内心居然已经觉得高考>家人了。”确实,“高考大于家人”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的潜意识,不要说父母生病不告诉即将要参加高考的孩子,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世,也有很多家有考生的家庭选择不告诉孩子,以便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准备高考。
而且对于这种做法,社会舆论大多会持支持的态度。还有主流媒体曾报道,某位高考学生,在高考后才知道爷爷已经去世,他拿着高考录取通知书去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在这种舆论环境中,高考比什么都重要的潜意识就形成了。
正是有这种潜意识的存在,在高考前把病情告诉孩子的这位母亲,才显得很“另类”,并被一些网友质疑。但这恰恰是需要反思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高考很重要,但是因为高考,就漠视对学生的责任教育与生命教育,这是扭曲、短视的教育观和成才观。高考是每个学生的成人礼,而成人就需要有责任和担当,教育孩子直面父母患重病、家人去世,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懂得自身责任的学生,会正确对待家人去世、父母患病,收获人生的成长。
不把这些告诉学生,会让孩子变得冷漠,甚至没有亲情,缺乏健全的人格。道理很简单,今天为了孩子参加高考,不告诉爷爷奶奶去世的消息,那么,明天孩子也会认为某件事很重要,可以不顾亲情。当前,有的家长抱怨自己全身心投入对待孩子的教育,包办代替孩子除学习之外的一切,给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无忧无虑,可是孩子却不理解自己,究其原因就在于家长自己给予孩子的是淡漠亲情、缺乏人性与温度的教育。
笔者并不赞成学校搞高考誓师大会,教育部门也明确要求学校不得举办中高考誓师大会,因为很多誓师大会,都充满“杀气腾腾”的“高考必胜”口号,这不但刺激应试竞争,也扭曲学生对高考的看法。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不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家庭、社会,都应该以平常心看待高考,把高考作为学生人生成长的经历,而不是性命攸关的“关口”。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应试化、功利化、短视化的倾向,“高考大于家人”,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育分不育人。要让我国的基础教育富有人文关怀,给学生有温度的教育,就需要摆脱唯分数、唯升学的应试导向。这一方面需要持续推进高考改革,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则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坚守教育的常识和教育的底线。
2023年湖南高考人数能达到多少人
2023年湖南高考人数达57.49万人。
高考的本质是用分数给学生排序,从高往低分配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但是,全社会的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
2022年的高考人数高达1193万人,其中,清华北大录取了6601人,占总考生人数的0.05%。985高校录取了18.42万人,占总考生的1.5%。211高校录取了59.77万人,大约占5%。重点本科只录取了总高考人数的6.55%,不到十分之一。并且,在考生最多的中间分数段,330分到590分,每降低1分,就平均多了,2.4万个竞争者。
所以,在僧多粥少的当下,我们的高考教育有筛选的功能性,通过增加高考的难度,就可以顺利的把聪明的孩子选出来,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次大会把教育、科技、人才以及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家可不要认为这个科教兴国这个词太高大上,跟自己没有关系。未来的高考越来越难,这个是符合战略发展方向的。
以前的高考会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现在的高考考的是核心素养,选拔的是未来真正需要的创新人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局之中,国家真正需要的是在未来肩负民族发展使命的国之栋梁,而不是死读书的考试工具人。
所以,今年以及未来高考试题会更加地开放和灵活,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引导今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学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看待全国统考时,一样的高考试题,北京分数线比其他省份低120分以上?
其实我觉得北京的分数线会比别的省低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也由此引发对教育的思考。
北京作为首府在教育方面比各大省市的投入好,小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别的省市也不一样,他们的教育更注重全方面的教育,而别的省市的教育可以说进入高中后就是奔着高考来的,北京虽然也会是奔着高考,但是他们的考生资源会比别省的好。再者,北京市也跟别的省市一样,高校有固定的名额是招本省的生源,其他名额规划分配到别的省份,在同等水平的试卷上,为了确保招生的顺利进行,在划线上自然也会降低,这在别的省高校招生也是一样的,这也是留住人才的方式。北京很多孩子出自的家庭都很优越,父母更多的是让孩子出国接受不同的教育,这样本地的生源也会少了很多,为了吸引本地生源在本地上学,分数线的划分自然还是会降低的。
很多人会觉得不公平,个人认为高考在中国来说是相对较公平的选拔制度,也是你进入大学最后一次不看脸的选拔,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那么多,没有办法很快实行一个更为公正的制度,所以在现阶段的选拔制度来说高考真的很公正,在这个制度下,它不仅确保了本地的生源还提供机会让外地生源感受不同省份带来的教育制度,让很多的学子能有机会跳出一个地方。我们能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在高考这个制度下努力的学习,考上好的学校。
关于这个话题,可以说年年都在讨论,但年年都是这样。“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这种情况相信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一天,就不能彻底改变。其实我们在抱怨北京考试的时候,也要反过来想想,比起山东,河南的考生。我们还算是幸运的。我在河南求学的时候,曾经坐出租车的时候和司机聊天。他把儿子送到了我们那,准备在那边高考。我当时还挺惊讶的,高考移民不都得去青海,内蒙这类的省份吗?现在连吉林都成了高考移民的目的地了?不过后来想想对于山东和河南的考生,其他任何省份都是不错的选择。
高中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经常开玩笑,说一个学生不行的时候,就说连北京学生都不如。可见北京学生的优势,已经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了。其实我在河南的时候,本校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是河南本地的学生。可见这种照顾当地考生的事情,不只是北京存在。入取的学生基数大了,考分自然就相应的下降了。比如北京某高校在北京会招2000人,但在山东只招20人。可想而知,这2000人的分数肯定要远远低于这20人的分数。
每年都有人在质疑高考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其实我认为目前高考还是最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我的中学是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同学中大多是吉林大学教职工的孩子。吉林大学在入取这些家属的时候,会有分数的照顾。原则上只要分数超过本科线就可以上吉林大学。但即使是这样,我的好多同学都没能上吉林大学,因为他们的分数没有达到本科线。就算你是校长的儿子也不行。但后来我的这些同学大多都读了吉林大学的研究生、博世生。这其中当然有通过自己努力上的研究生的同学,但大多数都是直接读他们老爸老妈的研究生。所以我认为再有更好的方式取代高考之前,高考还是寒门学子最好的上升通道。
我觉得这是一种地域歧视。说真的当时年轻气盛真的是不服气啊。凭什么我们河北的分数线比别的省份都高,无论哪个学校都是那么高的分。一般的成绩根本无缘一本,哪怕好多是复读的学生,运气不好也会落榜。难道这就是所谓一生中唯一一次的公平竞争的吗?感觉真的是很无奈。就因为我是汉族,就因为我生在了农村,就因为我没有出河北省,以至于我就得认命。可能认为北京是首都吧,每年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本地户口的人,最吃香,所以高等学校对本地户口的学生都网开一面。至今也没有听过国家对这件事的确切解释。可能都是护短吧,每个省份都会对自己省的学生另眼相待。只是好多人都喜欢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这么想来,北京也可能是怕它的人才都流入外省,所以才有这样的政策,除此之外确实想不出来合理的解释了。不管分数线低于不低,也无论在哪里上学,学历这个东西也只能是个外在因素,真正决定一个人未来的还是机遇,实力,和人际交往。也就是说智商决定了上哪所学校具备什么样的才能,而情商决定了你能混到什么位置。社会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它有着自己的规律和规则,不同的政策有着不同的作用,既然生活在社会之中,就需要遵循它的规则。如果想让自己的后代有一个优越的起点,就努力去奋斗,为后代打拼一片天下,不然呢!
三个字不公平。本仙女在一个农村中学,辛辛苦苦地读了十二年,在艰苦的环境里,从中考打败了数千人累死累活的,考了比一本分多了四十分的成绩还是只上了普通学校,但是这个分数线放在北京,有钱都能上清华的中外合作了,没钱了也能上普通985和优质的211,你说我们怎么能够不生气?我有看过读者还是格言上的一篇文章,就是今夕对比嘲笑讽刺高考不公平。作者搬出 史料,内容大概是啊,南北榜案后,明朝科举发生了重大变革,会试分南北试卷,不再按全国统一划线录取,南北方学子按其所在地域分别录取,再统一参加殿试,此法一直沿用到晚清。今日高考显然借鉴了古代科举,按地域差异录取,为地域稳定与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作用。 ?呵呵,一个举国都认为公平的考试结果但是投射出政治的阴影的了。我们只是苦读的单纯的学子,凭什么让我们去做稳定政治接受地域差异的棋子?我们那么努力结果还是被高考玩弄,怎么能不感到心寒?有句话“人一出生,一生的命运就基本决定,能改变的只有亿万分之一”深刻烙在记忆中。在我国,能改变寒门出生的唯有高考一条路,今天看到今年高考录取率,我深深地感觉在我国地域的出生差异,对人的努力的一种歧视,是对社会公平和效率的践踏!我希望:“明年高考全国统一卷,清华,北大等名校按高分往低分依次录取,全国学生都一视同仁,没有地域,种族差异”这是我的中国梦,梦在希望就在 ?。也许这条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行得通,但是,社会的呼声一定会让它成真的!
这就是现在的情况,没办法,这就是命,起跑线是一样的起跑线,有的人的终点线是别人的一半远,你能怎么办,你也很无奈啊,很多人都说考试是最公平的选择人才的办法了,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可是再公平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一面,这是我们普通人改变不了的,我们能怎么办,虽然我们很无奈!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每年高考后,都会讨论一阵子的事情,那些出生在京都里面的人儿是多么的幸运,不不不,是那些有京都户口的人是多么的幸运,确实是不公平,可是人家也给了解释,人家是当地人保护啊,你吐槽,你反对,不好意思,没用!人家就是有特权。你只能看着,就这样。其实我以前是不知道这个事情的,我也是高考以后才知道这个事情的,当时第一反应就是生气啊,非常气愤,这也太不公平了吧,凭啥啊,我们努力了那么久,都不如人家有个北京户口,可是渐渐的,我好像对这件事情没有太大的感觉,既然无力改变他,那我就不去在意它了,何必让他来影响我美丽的心情呢,对吧,这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公平的事情啊,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么过去吧,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渺小到别人都看不到你。有时偶呢,我们化悲愤为力量,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公平而已,咱们现在已经算是挺好的了,我知道我这样是在劝自己,自己骗自己,自己给我自己做心里工作,没错,我也只能这样了,我能怎么办。反正我就是觉得不公平~
每年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也都有人说不公平,但那又怎样,这已经是既成的事实了,已经很难改变了。毕竟这么多年一直是这样过来的。一般在外省你可能只能上二本,但如果你在北京,就轻轻松松上一本,还能冲一下985,就是这么不公平。一百多分确实是很可怕的,高考是一个独木桥,一分都可以甩几万人,更不用说一百多分了,所以这就是高考的残酷所在,寒窗苦读 十几年,最终检验你的就在那两天,万一有个头疼脑热或者身体不舒服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一样的试卷,北京的分低了那么多,可是北京是省会啊,总会有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方的,可能高考分数线就是一点吧。我上高中的时候也总觉得不公平,想着依自己的成绩在北京也可以上个211或者985了,毕竟相差那么多分。但后来总是换个角度想,就想着既然北京是省会,可能他们那里的孩子综合素质更强一点吧,毕竟是在天子脚下长大的,这样想想,心里就安慰不少。毕竟北京是首都,肯定抓素质教育方面抓的更厉害一点,孩子的动手能力可能也更强一点。
其实既然相差这么多,这么的不公平,我们就更应该努力读书,自己虽然不能享受北京的待遇,但尽量让自己的孩子以后可以享受这种待遇,毕竟这种教育现状是很难改变的,不会轻易被动摇的。我们也应该努力考到好成绩,让这种不公平的制度没办法影响到自己。
有多少人因为高考成绩而死?
现在学校多了,可选择的也多了,不行还可以再考,在以前我们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
我初中同学的姐姐,高考成绩不好没考上大学,直接就喝了农药了,还好家人发现及时,捡回一条命。
每年有很多学生因为高考而死,估计数不清
每年都有很多人跳楼,20。
挺多的,高考竞争真的非常大,家长的期望高,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也高,一旦没考好,心态就容易崩,很容易想不开。
中国高考的人数是几年出生的?
答案: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出生的孩子高考人数主要出现在2028年至2030年,也就是这个群体的学生将在2028年至2030年期间参加高考。
解释:高考是中国的大学招生考试,通常在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后进行。由于高考是按照年龄段进行报名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孩子出生年份推算出他们参加高考的时间。例如,2010年出生的孩子将在2028年至2030年期间参加高考。
拓展:除了高考人数外,中国国家统计局还发布了许多与人口相关的数据,例如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增长率等等。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和趋势。
每年高考都有学生选择死吗
有~太多了~
不过那些选择死的真是太傻了~
不要有压力啊~没什么大不了的!
把心态调整好,别让别人影响你的情绪,保持在心如止水的状态,白天狂做练习,找重点的做。如果你以前复习的好,你高考肯定没问题,如果复习的不好,像我说的这些,在现在这个阶段也应该能帮你尽量多地复习到以前的知识。不过,你信我还不如信自己,真正能帮到你的还是你自己,都到了这个时候,你自己的心里还没底吗,你心乱,为什么?谁让你心乱了,什么事让你心乱了,你该好好想想你自己的生活到底怎么了。如果你为学习心乱,那我看不必了,做题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你要承认这个事实,会的题你可以过,不会的就巩固,其实学习是件很简单的事。学习可以让人明智的,不是让人心乱的,你明白吗。多的我也不说了,你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份成功的自信,和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血气。加油吧,成败在此一举。
据我所知,是这样的。很悲哀,也很无奈。
这些人已经疯了,已经有很多这种报道了..
没考上大学有什么。大专不行?
这些人头脑已经是被学习病毒感染了
在说了,现在出门还是得靠关系。
可能有吧,压力大 啊 。
每年中国大约有1200名高三学生(包括高4高5的)在高考前夕自杀,只不过有些没有报道出来罢了。。。
没通过高考的名人有哪些
落榜后成功典范——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在1978年和1979年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但怀抱着“不断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得多”的信念,终于在1980年又一次参考,考取北京大学。他努力抓住每次得之不易的机会,终于,在他第一次被美国签证官拒签25年后,“新东方”在美国上市。
落榜后求职典范——汤唯
汤唯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母亲施西凤曾是浙江乐清小有名气的演员,父亲汤余铭是个画家。1997年汤唯高考落榜,父母让她进了职业模特队。但他们提出:“要想真正在演艺圈有前途,还得有文化,在考上大学之前,不准谈恋爱!”在职业模特队,每天训练、表演完毕,别的女孩忙于恋爱、逛街,汤唯却捧起了书。经过3年不懈努力,2000年她终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落榜后求职典范——蒋雯丽
蒋雯丽因《牵手》、《中国式离婚》而大红大紫,但是,当年这个心怀梦想的女孩儿居然高考(微博)落榜,然后被分配到安徽蚌埠的自来水厂当工人。蒋雯丽后来回忆道:“我觉得我是一个很不认命的人。”当时,蒋雯丽给厂里组织文艺演出,一个舞台总监跑过来对蒋雯丽说,我看你表现力不错,可以去考电影学院。这是蒋雯丽第一次听说电影学院。后来,她就这样“自以为是”地真的去考试了,没想到文化课高考落榜已经参加工作的她最后竟然考上了!
落榜后求职典范——郭晓冬
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郭晓冬笑称自己是“著名的北漂”,在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前,他曾经当了三四年的“北漂”,当过雕刻工人,养过虾,当过邮递员、歌手、主持人……本来过着与娱乐圈不搭边的生活,可是机遇巧合被朋友拉去一同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结果一试就给刷了下来了。此后的郭晓冬继续“北漂”,时隔一年后他决定再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于是第二次考试郭晓冬顺利过关,正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1996级表演系本科生。多年以后,电影《暖》的导演霍建起评价说:你当演员简直就是奇迹。
复读生的典范——袁立
杭州美女的袁立,当年参加高考时第一次投考上海戏剧学院的时候,虽然通过了一试、二试,却在最后的一场考试中落了榜。但自信的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辗转北上,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参加考试。(励志电影 www.lz13.cn)在当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招考老师的鼓励下,袁立不仅通过了入学考试,还取得了北京电影学院92级第一名的成绩。
宋丹丹初恋使其学习一落千丈
宋丹丹说她高考那年19岁,但却遭遇初恋。那时候刚恢复高考没两年,许多已经不是学生的青年走回中学校门,和我们这些应届生一起复习高考。现在回想起来,我是第一眼就爱上他了,因为他长得比我们班任何一个同学都高大一圈儿。从那一眼开始,我的学习一落千丈,从班里的前5名,一直到高考落榜。
孙红雷落榜源自太胖
《潜伏》里的优质男人孙红雷,当年可是小胖子一个,想考中央戏剧学院,戏主任一看就说:“哎呀,回去吧,太胖了。”好在孙红雷没有放弃,硬是减去了快40斤,然后通过了高考。
李安曾二度高考落榜
李安在上高中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台南一中校长。但李安却在上高一时的梦想就是当导演,第一年考大学,李安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数学甚至差了零点六七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二度落榜在我们家有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李安当时最大的情绪发泄,不过是把桌上的台灯、书本一把扫到地上,然后跑出家门透透气。李安后来考上艺专影剧科,据他形容,是“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那时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他在舞台上找到真正的自己,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甚至是画素描,各方尝试后在电影领域里渐放光芒。
陈建斌报考北京体院失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陈建斌最初的梦想并非当演员,而是当一个运动员。“其实,当演员并不是我的梦想。我父亲是一个运动员出身的体育工作者,所以小时侯我在体委大院长大。”从小就想子承父业当一个运动员,但是父亲却认为他不是当运动员的料。“我也觉得没有运动员的天赋。因为我小时侯学了很多东西都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陈建斌透露,他最初报考的大学不是中央戏剧学院,而是北京体育学院(现在叫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准备当个中小学体育教师。但可惜没有考上,自己第一次高考却失败,成了高考落榜生。直到两年后,他才考上中戏的。
李想:不如把就业当“创业”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八十年代的人要早早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最近,80后创业标杆李想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嘱咐他的同龄人,他认为这是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
李想的泡泡网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个人和办公数码产品的信息服务的网站。
他高中毕业后放弃读大学,醉心于互联网创业,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1亿以上身价,用了不过短短的四年。他的泡泡网也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发展为中国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
随后,李想被媒体定义为白手起家的80后财富新贵,新生代企业家领军人物。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拼的是坚持和执行力
李想在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认为创业的路上荆棘遍地,关键是贵在坚持。
2000年,当大多数高中同学都在念大一时,19岁的李想已经有了一个很前卫的头衔——泡泡网首席执行官。
但当时,在石家庄——李想的家乡——知道网站的实在不多。许多人以为“泡泡网”就是“泡网吧”,当时,李想去注册公司,市工商局回复,要李想去公安局开个证明才给注册。
每天,这位少年首席执行官骑单车到河北科技大学附近一间两居室民居上班,和其他3名年轻人连续工作15小时以上,饿了就泡方便面,最后李想连泡都懒得泡了,就直接啃。
此前的李想并不是别人眼中的精英人物,当他说要放弃高考立志创业时,老师连劝都没劝就同意了,“差生”李想的退出,有利于提高学校升学率。
父亲李宪法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8岁的儿子说出不上学的理由,“互联网是个潜力无穷的增长市场,现在我不去占领,等我读完四年大学,早就被别人占领了。”
李想回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每到一个人员量级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个坎儿。最开始几个人在做的时候大家都做得很愉快,因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工作14、15个小时都不觉得累。2003年注册公司以后,人数多了,大概有20个人左右,我们还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自己那么多年一直做下来从来没有给别人打过工,耳朵里面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压根儿也不去想管理,觉得只要大家做得开心,踏踏实实把这个事情做好是应该的,什么管理不管理的,而且整个团队也没有什么人学过管理,所以也忽视了管理,结果一下子走了一半多的人。
我觉得,这时候就像死过一样,我们自己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往下坚持。
第二天,剩下的人去大学里招聘,找来年轻人一个一个去培养,不懂管理没关系,我们去看书、向别人学习,当时我买了十几本管理的书,天天看这个东西,之后企业总算是进入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过程。
过去我们连福利都没有想过,后来三险一金、商业保险、员工过生日各种各样的活动全都有了,虽然成本花了很多,但是企业可以发展得更健康了。
谈到选人和用人,李想很有自己的一套。
“刚开始做汽车之家的时候,很多人给我们建议,给我们推荐了很多非常强的人,说这是哪个杂志的资深编辑、这是哪个网站的资深记者,用他们肯定能做好。当时我就拧着来,我找的全是年轻人,都是大学刚毕业的。我觉得很多时候他是一张白纸反而更好,包括这些年轻人来的时候,我更看他的心态、学习能力和把自己放的位置是否是一个学习的位置。”李想说。
在这样一种独到的培养模式下,员工在李想手下,真的就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了。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新招进来的一个年轻人,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两个月以后,连适用期都没有过,就已经有其他的网站花6000元、7000元的待遇要把这个人挖走。
把事情做好,李想拼的还有一个执行力。李想说,我们周六、周日都上班,算下来,我们一年比别人多干5个多月的时间。我觉得可能企业的性质不同,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个红海,大家拼的就是执行力。
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
从最开始的时候,李想就没想到要单打独斗,每到一个最关键的时候,总会有合适的人加入创业团队。2000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的时候,曾有人计划出资近1亿元来收购泡泡网。对李想来说,卖掉公司,意味着23岁的他和几个创业元老都有可能得到数千万现金。然而他最终没舍得卖。
他当时发现自己要卖掉的不是网站,而是整个团队时,心里就特别痛苦,真的舍不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要和这个团队一起把事业做得更大,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如今,身为80后的李想领导着同为以80后为主体的员工。因为李想认为,80后也可以有责任心,也能成为行业的精英。
李想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他说,“其实我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了10年,我觉得任何人如果能在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10年,其实也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来。”
李想创业谈
我倒建议年轻人不如把“就业”看成“创业”,把这个“业”看成事业,利用一个好的平台,把他当成自己的事业,当成自己学习成长的空间,以创业者的心态去对待,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你一定可以创业成功的,这个成功的定义就是,你可以变成真正的精英,可以让老板对你尊重的精英,而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开除掉的混日子的打工仔。
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英语专业
1984年马云几番辛苦考入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是专科分数,离本科差5分,但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幸运地上了本科。
王小丫,女,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
下面那个人真能胡扯
这些人不是没考上 只是多考了几次而已
高考落榜名人录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 1978年、1979年,俞敏洪两度高考失利,其英语才考了55分。在他第一次被美国签证官拒签25年后,“新东方”在美国上市。“有信心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肯定比普通人多的多,有志向的人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信心和志向是一个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马云称自己的圆梦之旅可谓是“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第一年高考马云数学只考了1分,第二次19分,第三次79分,连续的失利并没有让他丧失追逐梦想的信心。现在,他带领他的团队探索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道路,成为《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年来成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天生我材必有用”,马云说:“我不相信有一流的人才,我只相信有一流的努力。” 王小丫: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王小丫当年由于严重偏科,高考两度失利,数学成绩也只考了20分。为此,王小丫的妈妈给她找了不少数学老师进行辅导,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让她顺利考上好的大学。“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历经一番寒彻骨之后,小丫终于在自己的事业上独放异彩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
王小丫: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很高兴为你解答,愿能帮到你.
1、马云
马云,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9月10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嵊州市谷来镇,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现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日本软银董事、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兼全球董事会成员、华谊兄弟董事、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董事。
2、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在1978年和1979年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但怀抱着“不断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得多”的信念,终于在1980年又一次参考,考取北京大学。他努力抓住每次得之不易的机会,终于,在他第一次被美国签证官拒签25年后,“新东方”在美国上市。
3、郭晓冬
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郭晓冬笑称自己是“著名的北漂”,在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前,他曾经当了三四年的“北漂”,当过雕刻工人,养过虾,当过邮递员、歌手、主持人……本来过着与娱乐圈不搭边的生活,可是机遇巧合被朋友拉去一同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结果一试就给刷了下来了。
此后的郭晓冬继续“北漂”,时隔一年后他决定再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于是第二次考试郭晓冬顺利过关,正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1996级表演系本科生。多年以后,电影《暖》的导演霍建起评价说:你当演员简直就是奇迹。
4、宋丹丹
宋丹丹说她高考那年19岁,但却遭遇初恋。那时候刚恢复高考没两年,许多已经不是学生的青年走回中学校门,和我们这些应届生一起复习高考。现在回想起来,我是第一眼就爱上他了,因为他长得比我们班任何一个同学都高大一圈儿。从那一眼开始,我的学习一落千丈,从班里的前5名,一直到高考落榜。
5、林青霞
高考落榜,自己努力踏入娱乐圈终成巨星。林青霞十七岁那年,就读台北县私立金陵女中。高中三年级,同学们都在准备大专联考。台湾就那几所大学,人人都想挤进大学之门,功课不如理想的我,常感焦虑和迷惘,不知何去何从。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林青霞注定要走上电影这条路。最后真的高考落榜,不过林青霞没有气馁,硬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踏入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