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点军校毕业的中国人,他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王赓,却毁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5 01:02:27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刘峙曾孙刘洁现状

刘洁,西点军校女状元。刘洁(Jassamyn Liu),美国陆军学院(即西点军校)2006届毕业生。2006年5月27日,刘洁因以第一名的成绩从西点军校毕业而获美国总统布什亲自颁发的毕业证书,成为建校以来首位获得此殊荣的华裔女状元。刘洁的曾祖父刘峙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美好的。刘峙曾孙刘洁,曾就读于西点军校并且成绩优异,毕业时成绩位居全校第一,当时美国总统布什为她颁发毕业证书,可以说现状很美好了。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经扶,江西吉安县庙背村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中国人有谁?

  美国西点军校于1976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女性学员,同时这也是美国所有军校中的首批女学员。虽然一开始争议不断,且这批女学员在四年的西点生涯中也遭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多重磨炼,但她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学业,并为之后美国女性在西点军校以及军队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招生前的争论
  
  可以想象的是,这第一步的迈出是无比艰难的。尽管无论是在一战还是二战期间,面对战争的需要很多美国女性都克服家庭的重重困难,来到工厂甚至直接加入军队为报效祖国参加战斗,为盟军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遗憾的是,她们的功劳并未真正得到认可:二战结束后当大批退伍士兵回到家乡时,却抱怨工厂中的女性占据了本应属于他们的就业机会,于是大批工厂女工被解雇重新开始家庭主妇的生活。但此时女性的自我意识已完全不同于过去,尤其是战后出生、成长的“婴儿潮”一代,对女性的能力和地位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因此在美国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的背景下,大批女性也走上街头,力图摆脱自己只属于家庭的定势模式,要求在社会中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机会与权利。
  
  但即便如此,很少有人能期望她们能更多地加入军队,尤其是战斗部队,并获得与男性相当的认可。而西点军校也素来以保守著称,他们在变革面前往往首选坚持传统,总是在意识到改革在所难免时才会积极行动。然而这一次,西点却首开了女性招生的先河。1975年5月美国众议院以303票对96票通过了一项军事预算案的修正案,号召每一所联邦军校在第二年的夏天开始招收女学员。该法案很快在参议院也得以通过,并于同年10月由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签署同意该法案从而正式生效。次年7月7日,第一批共119名女性学员来到西点军校,从而结束了该校长达174年的全男性学员历史。
  
  这过程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却颇费周折,障碍重重。早在1974年举行国会听证会时,反对军校招收女学员的议员们就提出目前每一所军事院校都主要是以培养战场军官为目的的。无论从美国的传统还是当时军队中的相关规定看,女性都不应当直接参与到战斗中去。因此他们认为没有足够的理由将这些女性送入培养一线战士的训练场。此外,他们认为西点军校这样清一色的男性环境会因女性的加入而导致团队精神被破坏,引起两性间关系的紧张和竞争,从而破坏整个学员团的训练效果和士气。更重要的是,来自各兵种持反对意见的军方人士都一致认为此举会对部队团结和战斗效率构成威胁,他们甚至还联合到国会面前反对全国任何一所军校招收女学员。二战和朝鲜战争英雄、已退休的陆军将军马修·李奇微,还给福特总统写了一封信,信中认定西点招收女学员将会被证明是“一项考虑欠周之举,将会对国家利益带来伤害。”
  
  支持此举的一方则从各种角度对这些观点进行反驳。首先,他们驳斥西点仅仅是培养战斗军官的说法,还引用了准将小戈登·希尔写给陆军部的一段备忘录:在西点的任务中没有明确关于招收女学员的限制,它培养出来的军官将会直接在战斗中率领部队也并非成文法规的一部分。而且根据陆军提供的数据,西点毕业生只有大约50%事实上直接参与过战争或和战争相关的任务。其次,拒绝女性也不符合平等的原则。在西点和在空军、海军的军校一样,它们所提供的教育都是无可替代的,不给女性这样的机会就有歧视之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一系列法庭案件,最著名的是由加利福尼亚众议员杰罗姆·沃尔迪和唐·爱德华兹代表那些希望能加入空军和海军学员的女性选民提交的案件。从当时的形势看,即使国会不批准这些修正案的话,联邦法庭也将会为女性敞开西点的大门。一些支持者对此情绪激昂,提出军队和国家都需要这些杰出的、为西点和其他军事院校所吸引的年轻女性所能提供的服务。众议员皮埃尔·杜邦认为,“我们国家能够提供的最好的军官培训只限于男性学员,实在是太荒唐、资源浪费且不合时宜……我们唯一能利用好我国最有资质的女性才能的办法,就是为她们敞开军校的大门。”
  
  然而,即使对于那些支持西点招收女学员的人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意识到此举的重大意义。很少有人预见到这将会导致在整个军队中女性更多地同男性分享权力,而且他们也没能想到,从长远来看,世界上顶级的军官培训学校培养女学员这个事实,将会成为她们也有能力在更多不同类型的战斗以及战斗辅助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明证。而在为数不多的预见到其深远影响的人当中,大多表示忧心忡忡。例如来自密西西比州的民主党众议员蒙哥马利认为军校是否招收女学员直接关系到美国人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女儿送上战场的问题。“我很担心如果我们采纳这项修正案,就在事实上意味着我国女性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战场的大门。”其他人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将所有基于性别的区别对待都看作是歧视是荒唐的,让军校对女性敞开大门将意味着那些不够资格参战的男性也能够申请入学;女性的加入不可避免地会降低体育运动的标准。
  
  在西点内部,他们对这项法案的抵触情绪很浓。当国会通过这项修正案时,很多西点人都感到震惊,而且几乎没有人觉得女学员真的会来。西德尼·贝里将军在后来曾写道:“一直到1975年5月国会议员斯特拉顿将该问题带入众议院的那一天,华盛顿的资深议员们似乎还信心满满认为国会会将军事院校保留为男性的天地。”而即便法案通过后,“也没有人认为这种可能性会变成现实。”
  
  二、首批西点女生
  
  当然,争论归争论,一旦当它成为法律的一部分,关键就在于如何执行了。而对执行者来说,他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西点时任校长西德尼·贝里将军称西点招收女学员是“1802年以来最重要的变化”,在当时没有一所专门培训职业军官的机构招收女学员。他和他的同事们面临的挑战是,要克服军官教育中男性主导的现象,这不仅是跨国界的,而且可以追溯到最早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他们要顺利实现两性融合教育,更何况当时还处于越战战后时期,公众对军队的信心降到了极低点,能否招到足够多够资格的男兵都成问题,对于年轻女性的吸引力有多大更是不得而知。
  
  西点面临的另一项最有争议的困难是有关身体素质的。军队的计划制定者担心女性无法达到当时对男学员制定的最低体能要求,因此打算对女学员采用一套完全不同的执行标准。然而这就引发了女性学员所带来的学员体质标准下降,以及部队整体身体素质的下降的传言。而这并不是国会所希望看到的。众议员斯特拉顿1975年提出对男女学员同等对待:“主席先生,我希望对女性不会有任何的让步。我认为她们应当被要求遵循同样的计划,也应达到同样的标准。”然而西点的领导层担心第一批女学员中如果淘汰率过高,会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建议国会在该修正案中加入以下文字:“对于女性学员的任命、入学、训练、毕业和授衔应当与男性学员采用同一套标准,但对于那些由于男女个体在身体素质上的差异所导致的需要做出实质性调整的标准除外。”而在接下去的几十年里,西点中对女性最大的不满就来源于这句话所带来的身体素质标准的不同。虽然它并没有在事实上真的降低对女性的要求,但却使得女学员在走进西点之初就被烙上了二等公民的印记。
  
  而就首批入校的女性学员来说,她们的经历或许更是刻骨铭心。这一批共招进119名女性学员。从她们入校的第一天起,这些女学员们就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四年西点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它们被描述为“激动人心、充满困惑、挑战不断”。她们不仅同男性学员一样面临着从普通老百姓转变为军人的转型,还特别感受到了无数次的挫折、困境以及尴尬与不敬的境地。首批毕业生中的丹娜·麦勒回忆到:“我们天真地认为如果我们自己做得足够好,对我们的敌意就会消除。然而在这四年里,敌意确实有所减少,但我们在西点的每一天都会被以某种方式提醒这里不欢迎我们这个事实。”
  
  首先她们同男性学员不同的军服就带来了不少麻烦,例如裤子没有口袋令她们不得不把许多私人物件藏在非常的地方,她们的外套没有设计后盖使得她们的臀部显得过于突出。此外,尽管西点有在体育训练中对男女学员有所区别的原则,但在实践中对女性学员的要求和男性学员基本没有不同。考虑到两性在身体条件上的天然差异,这对女性学员来说显然充满挑战。例如,在夏季集训期间,女性被要求和男性学员扛完全相同的武器,重达23磅的M60机枪。此外,西点的跑步训练也很有挑战性。和男性学员一样,女性学员被要求全副武装,穿着战斗靴或小山羊皮帆布运动鞋在山间以将近每英里8分钟的速度行进数里,而往往她们不具备这样的身体条件,因此常常受伤。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然而,军装和体能还只是她们痛苦之源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她们深深感受到了针对她们的憎恨与大男子主义情绪。例如在她们刚入校不久,经选拔产生的高年级学员领导就公开声明反对国会同意军校招募女学员的决定。其他人虽然没有多谈,但显然在西点反对这一政策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在教职人员中也有类似情绪。女学员们刚一入校,就有人用各种手段想让她们离开。在他们最初八周的新生训练中,一位班长公然大吼道:“我会让你们每一个他妈的婊子滚出这里的!”还有一次私下聊天时,当谈及女学员从西点毕业的那一天时,一位高年级学员悄悄对一名女学员说:“绝不可能。你们绝不会从这里毕业的。我会让这成为现实的。”而在一个学员团,一位连长连续几周每天早上在起床号吹响之前都将他连里所有的女生集合起来,恶意地侮辱、戏弄她们,还一再强调自己决意要将他手下的每一名女生都赶出去。而在日常生活中,她们更是会遭受各种形式的侮辱。当她们对高年级学学员致以一声“早上好”的问候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等你们这些该死的婊子们走了才好得了”。她们还常常发现自己的床铺上被洒满了盐、发现避孕套、自己的枕头或床单被裁纸刀穿透,甚至有鸡蛋、西红柿、水球或装满水的避孕套从窗户扔进她们的房间。
  
  但这些女性学员并没有气馁,她们每天都奋力做到最好,以赢得男性学员以及教官们的尊重。哪怕面临的敌意再浓,这些学员们都完全没有想到放弃,而是不断地突破自我,还在此过程中亲密互助,培养了学员之间的战友情谊,为她们日后成为军队的领导者在心理和生理上奠定了重要基础。用1980届毕业生(即西点的首批女学员),曾任北约在阿富汗警察培训任务副总指挥安妮·F·麦克唐纳的话来说:“我作为一名西点毕业生深感自豪;也庆幸自己能在西点受到了做人和做一名美国陆军军官的培养和锻炼。即便如此,我觉得我们谁都没能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取得成就的重要意义。”
  
  三、持续壮大的女学员队伍
  
  在第一批的119名女性学员中,共有62名学员于1980年顺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被授予美国陆军少尉军衔,这是很多西点人始料不及的。尽管她们面临的敌意无所不在,也深知对于西点这样一片“男人的天地”来说,接纳女性将会是极其困难的,但她们依然坚持了。正是由于这样的坚持,加上西点领导层无声的支持,对招收女学员根深蒂固的敌意和抵制才会逐渐消退。十年后的西点在性别歧视的问题上大有改进,女性已成为西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西点的传统与文化中。
  
  到1994年,当新一批的135名女学员来到西点时,她们对周围环境的直观感受已大有改观。在兽营接受新生训练7周后,她们已经融入了这里的环境,并将和其他1057名学员一起回到西点本部。对于此时的女学员来说,对她们的身体素质要求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改变,她们不必再像男学员一样跑得那么快、那么远。但在其他所有方面,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学员马勒说:“如今的女学员比过去要感觉更好,很温暖。”虽然女生们还是时不时会听到侮辱性的语言,而且还有一些男性对女性的存在感觉很不自在,但毕竟已经少多了。事实上,如今的很多高年级学员都很不理解二十年前女性为什么会在西点遭到那样严重的抵制。“看看我们今天,女学员和男学员参加同样的运动项目,上同样的课程,他们的洗手间和卧室就在我们的隔壁。这说明一切都本不是问题的。”有研究表明,如今女性在西点有机会获得成功已经是“事实存在、有据可依、经过验证的”,因此虽然美国人在女性在实战中究竟该如何定位的问题依然存在争议,但女性在西点的地位已经无可置疑了。
  
  到了今天,西点女学员不仅人数相对于1976年的119名和1994年的135名已经大为增加,而且淘汰率也大为降低,比男学员淘汰率还低。在这样的数据背后,是女学员各方面素质的大幅提升。例如在最初招收女生时西点曾面临女性体能较男性落后较多的问题:在1980年,西点毕业女学员在两英里长跑测试中平均成绩是17分22秒;到1995年,她们的平均成绩已经提高到15分20秒,比男性学员的最低标准还少了34秒。此外,在仰卧起坐项目中,西点女学员从1980年的43个增加到1990年的92个,而在1959年时男学员的平均成绩才只有59个。1990届女学员在第三年的俯卧撑成绩达到平均59个,而1962届的男生只有36个。在克服了体能的劣势之后,女学员的总体表现便更加突出。在1993年至2000年间,有10.1%的女学员因其科学文化成绩突出被评为“杰出学员”(男学员中该比例为9.5%);有25.5%的女学员荣获“校长荣誉奖金”,以表彰她们在科学文化知识、军事和体育方面的综合出色表现(男生中该比例为22.1%)。克里斯汀·贝克于1989年成为首位女学员旅首席上尉;1995年,丽贝卡·玛里耶成为西点首位以全年级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的女学员;凯伦·肖特于1985年因其成绩突出成为第一名负责学员基本能力训练的女性学员教官。
  
  在1980到2001年间,西点共培养出2235名女性毕业生,她们中有很多人不仅在校期间表现突出,而且在毕业后也在各自的岗位建功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相比西点的男性毕业生,女毕业学员获得提升的机会略高(1980年毕业的首批62名女毕业学员中有6名被提升至上校)。西点的女毕业生还被派往索马里、伊拉克参战,其中05级毕业生、23岁的艾米丽·佩雷兹于2006年在伊拉克殉职,成为在伊拉克牺牲的第一名女军人。
  
  上述种种数据表明,虽然西点军校中女性在某些方面依然无法取得和男性同等的成就,但她们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女性这个群体赢得了西点的一席之地。
  
  四、结语
  
  纵观西点女学员的招生史可以看到,虽然西点军校本身早在1802年便已成立,但这里只是被设计成男性的天地。虽然美国的女性早在1920年就获得了和男性一样的普选权,但这也远远不意味着她们的能力已经获得认同。西点招收女学员的历史其实和美国社会的发展是基本一致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讨论军校是否该招收女学员的那几年,美国的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也正处于风起云涌之中。虽然对女性的偏见依然非常普遍,但毕竟已经出现了更多反思的声音,国会法案的通过表明了社会主流态度的逐渐转变。
  
  当然,即便如此,西点能够在法案通过的第二年即开始招收第一批女学员,依然走在了众多军校的前列,且这一举措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119名女学员用自己的实际表现驳斥了对她们的偏见和歧视,证明了女性所具有的潜能。她们的努力,不仅有助于她们的学妹们在西点获得更多的认可,而且为美国军中女性的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鉴于西点甚至在最动荡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都被视为“中流砥柱”、“道德的基石”,加上它在国内外很高的声誉,它的改变显然对整个美国军队以及美国社会风气都能产生重要影响。尽管时至今日对女性的偏见依然是一种社会现实,但西点成功走出这第一步、以及这一步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无论是对美国的女性,还是对西点和美国军队本身来说,都可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
文/王萍
阿瑟·麦克阿瑟一身战功卓著,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个传奇一样的人物。在19岁的时候就晋升为中校、上校,似乎跟我们三国的周瑜有的一拼了,都是年轻有为,又有军事才华的少年奇才。二战期间在盟军担任主帅,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将军!
这位将军的儿子就是我们后来听说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按理说虎父无犬子,应该也是秉承父亲的军事才能,即便去军校也应该受到更高级的待遇。这种现象对中国来说很常见,但是放到国外就不行了,特别是以培养"品德高尚"的领导人才出名的综合军事大学——西点军校!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他们对待新学员不会管你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比方说为了训练,他们举行的拳击赛,根本不带任何手套,也不需要裁判,就是要看新学员怎么徒手应对!输了就结束,赢了接着来。。直到被对手打到,直到比赛结束。
就算是年轻有为的麦克阿瑟也遭遇过非比常人的处罚。又一次,他被命令光着脚站在碎玻璃渣上,还要蹲下,踮起脚尖,然后再站起来挥动手臂,直到做满200次才停止。如此严厉的惩罚,麦克阿瑟也是硬撑着,一段时间双脚都是颤抖不能站立!
西点军校之所以如此对待学员,甚至是残酷,他们就是想让这些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学员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服从”,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不管这道,命令多么无理,多么不符合人性,你是军人,那就要学会服从!看来全世界的军人都是一样的啊——军令如山!
西点军校自1802年创办以来,它便立志要将进入学校的美国青年培养成为美国无私奉献的毕业生,向美国陆军输送不同凡响的军官。它一直将通过教育使每一个毕业生成为献身于荣誉、责任、国家价值的军官为己任。
西点军校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养成训练,不断提升学员自身的能力,向他们灌输军人的价值观,职责和纪律,掌握作为一名初级军官所需的军事知识与技术。
“责任、荣誉、国家”永远是西点军校对于学员的基本要求
西点军校是美国最著名的军校,在二战期间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军事领袖,比如巴顿将军、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马歇尔……。在中国也有所著名的军事学校——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了一大批军事将领,林彪、罗荣桓、陈赓、徐向前、左权、罗瑞卿、聂荣臻、胡宗南、胡琏、杜聿明……数不胜数。有人戏称,国共的两党的军事对抗史,其实是黄埔军校校史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8位中国人曾经毕业于西点军校,有人还曾是巴顿将军的同学,只可惜这些人在军事上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这8位中国西点军校毕业生可以分成3类:1)跟宋子文有渊源的,曾加入过税警总团:温应星、王赓、王之;2)游走在政商学军各界:曹霖生、王成志、张道弘;3)默默无闻:陈廷甲、严朴生、
猫叔想先说第1类,他们本来最有机会成为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
这些3人有个共同点,跟宋子文有渊源,曾加入过税警总团的。关于宋子文的税警总团,猫叔写过文章介绍过,宋子文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自己打造的嫡系军队,也只瞧得上美国军校出来的高材生。自然而然,西点军校里的中国学生,成为宋子文网络的对象。
1、温应星(1887-1968)巴顿将军的中国同学
广东新宁人,他是最早留学西点军校的中国人。1905年6月入学西点,可惜成绩不提好,1909年全级103人中他以第82名毕业。温的同届同学中有著名的巴顿将军。温回国被宋子文看中,把他网络到自己麾下,成为税警总团团长,负责把宋子文的这支装备最精良的部队打造成美式铁血部队。温担任第一任、第四任总团团长,为宋子文立下了汗马功劳。
温本应是最有条件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但一着不慎,成立替罪羊。七七事变后,宋子文命令温应星带领驻陇海铁路以东的几万名税警总团部队开赴北平,准备用“请蒋下野,以清君侧”的名义反蒋。
蒋介石哪里容得下宋子文的军队随意调动?在温应星率部队路过郑州时,蒋介石就觉察到税警总团的意图,温应星见势不妙,只好让部队退回。
此事发生后,蒋介石大为震怒,把宋子文派到欧洲去考察,撸掉了温应星总团团长的位置,派自己黄埔军校的嫡系黄杰掌管税警总团。温应星被调入南京高级将官训练班培训,另任他职。但温应星被蒋介石视为宋子文的嫡系,始终得不到实权,带兵打仗的事情,想都不用想,温应星成了局外人。
3、王赓(1895-1942):宋子文税警总团团长
王赓是江苏无锡人,第二人税警总团团长。王赓1911年清华毕业后保送美国,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转入西点,1918年西点毕业时为全级137名学生中第12名。
回国后先是在军界立足,1928年后王赓先后担任过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总部参谋长,1931年任财政部税警总团总团长,中将军衔。可惜王赓也是倒霉,1932年“一二·八”沪战开始时因误入日宪兵辖区被捕,一度被诬陷为“间谍”入狱。总团长的位置自然是保不住了。
出狱后,王庚主要在政界负责协调军事系统。1935年,王赓曾任国府兵工署昆明办事处处长,为维持抗战期间滇缅命脉的战略物资内运作了大量工作。1942年4月,王赓作为政府军事代表团成员于赴美期间(当时太平洋已为日军封锁)因肾病复发,医治无效于开罗逝世,终年仅47岁。
王赓前妻比王本人还有有名,她的名字叫陆小曼。因为跟徐志摩之间的感情纠葛,在当年成为热门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王庚颇有大将之风,主动退出了感情纠纷,让痴男怨女继续缠绵去。
3、王之(1906-):见证日本投降的要员
王之应该算西点毕业生中成绩最为突出的一个人,他也是少年时候就展露头角。
王之是湖南善化龙喜乡人,12岁考入清华学校,就读8年完成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二年级课程,后受当时任教清华的西点毕业生曹霖生影响,报名西点,于1926年8月赴美。1928年毕业后奉政府命令转入西点从头学起。
1932年初国内128沪战爆发,王之胆识过人,主动写信给西点学长兼当时驻沪税警总团总团长王赓将军,要求参战,后西点校长和王赓均忠告王之要先完成学业,以后可有更大贡献于国家。
1932年10月,西点毕业生王之受时任上海保安处处长、西点军校校友温应星将军邀请返国,任职财政部税警总团,后来升任直属工兵营营长,对抗战准备的战略施工作了大量工作。
作为西点毕业生,国民党政府更为看重的是他跟美国的关系。在美国宣布参战后,1941年王之军事观察员身份赴菲律宾,随美军考察西太平洋战事;继以随麦克阿瑟将军转战南太平洋,1943年晋升少将,并任中华民国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部首席联络参谋。日本战败时,王将军随徐永昌上将等代表中国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出席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仪式。
王将军于1946年奉召返国,先后出任国防部第二厅第二司司长,总统府秘书长兼研发室主任,1976年退休后定居美国。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明白点什么了。这三人的学历、军事素养放到当时的中国,当然是一顶一的了。但为什么在国共军事史上,没有能够像黄埔生那样显赫?道理有些让人唏嘘,他们能够加入税警总团当然是宋子文的决定,宋子文给了他们施展军事才华的契机。但可惜的人,在当时宋子文并没有军事大权,他发展的军队被蒋介石视为异类,宋子文看重的官员,自然不受蒋介石待见,也就没有领兵打仗,建功立业的机会。
再就是他们留学美国的背景其实比他们带兵打仗更为重要,在军事领域,中国缺乏能与美国军事系统沟通的人,这几位西点军校毕业的高材生,自然成为国民党求之不得的中间人,因而像王之这样有才华的将军,最终也被委任为文职官员,在幕后发挥作用。

民国史上毕业于“西点军校”的中国留学生都有谁,他们最后如何了?

温应星,他还是第一位进入西点军校的国人,而且在西点军校这位算是尖子生。
温应星、 陈廷甲、 王赓、曹霖生、 王成志,最后应该都挺好的
毕业于“西点军校”的中国留学生有陈廷甲、王成志、张道弘等
民国史上毕业于“西点军校”的中国留学生:王成志等人
温应星、 陈廷甲、 王赓、曹霖生、 王成志、张道弘等
美国陆军军官学院,是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民国时期有8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分别是:温应星、陈廷甲、王赓、曹霖生、王成志、张道弘、王之、颜朴生。他们的一生鲜为人知,没有传奇。
一.温应星
广东人,先后读过两所美国名校,其中一所就是西点军校。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该校学习的人。成绩在同届学生中名列前茅。
结局:晚年定居美国,于1968年逝世。临终前留下遗言,若不能魂归故里,想葬在西点军校。该校同意后,以较高荣誉将其及夫人葬入学校。
图为现在的西点军校
二. 陈廷甲
也是广东人。和温应星将军一起在美国先后读了两所一样的学校,是同学。擅长体操,但因意外导致其无法继续完成其余高难度学业,只能寥寥此生。
结局:回国后在黄埔军校任文职。
三、王赓
江苏无锡人。在国内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西点军校学习,文武双全,可谓是一名学霸。后与陆小曼结为夫妇。
图为王赓和陆小曼
四、曹霖生
上海人。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进入西点军校学习。是唯一一位在军事、从商、教育三个领域都混得风生水起的人物。
五. 王成志
杭州人。在进入西点军校之前,先后在哈佛、麻省理工等学校学习,在西点军校成绩也是第一名,标准的学霸。
六. 张道弘
安徽人。虽然本人没什么名气,但他的老丈人是军阀段祺瑞,所以即使在西点军校时成绩泛泛,但因为家世的关系平步青云。
七. 王之
湖南人。在西点军校毕业后,回国在宋子文手下干活,参与受降日军的仪式。
八. 颜朴生
上海人。从西点军校顺利毕业后,子承父业,成为了外交官。
图为西点军校毕业典礼
民国时期进入西点军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没有什么名气,稍微有名一点的都罗列在这里了,许多资料也有待考证。

西点军校历史上有中国留学生吗

在西点军校就读并毕业的中国籍学生有八位
一、温应星(1887-1968),广东兴宁人,1905年6月入学西点,1909年以全级103人中的第82名毕业,但他的 [实用军事工程] 科目成绩名列全级第二。当时为了西点是否能接纳中国学生,美国国会还特别通过法案批准。温的同届同学中有著名的巴顿将军,巴顿原比温高一届,因数学不及格而留级,故同届毕业。
二、陈廷甲(1887-?)1905年6月15日和温应星一起进入西点,在西点被人称为“比利”,是出色的体操选手,后因表演受伤,功课受到耽误,毕业时全期103人中殿后。当时的美国陆军部长在颁发毕业文凭时拍著陈的肩膀鼓励:我的朋友,不要气馁,吾国许多名将毕业时都居最后啊。
三、王赓(1895-1942),江苏无锡人,1911年清华毕业后保送美国,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转入西点,在西点一贯成绩优秀,并热心帮助其他人,颇得同学赞誉,1918年西点毕业时为全级137名学生中第12名。
四、曹霖生(1895─1976),出生于上海,其父是晚清公派留学的幼童,曹13岁时(1908年)赴美国,先后就读小学、中学;学业结束后于1913年一度返国。1914年曹霖生再度重返美国,于1916年9月13日进入西点。由于时值一次大战,该届学生仅以两年多时间就修完全部课程,于1918年11月1日提前毕业。
五、王成志(1897-?),杭州籍,早年随父母搬到上海,后就读南洋大学(交大前身),于1916年在校期间通过考试获得公费留美资格。在美期间,王氏先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均获得学位;后王氏立志习武报国,经当时我国驻美公使顾维钧先生推荐,于1919年8月1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期间,王氏数学成绩极佳,一直名列全级300名军校生第一,
六、张道弘(1898-1976),安徽籍,15岁时获取清华,1918年毕业后公费赴美深造,先就读克拉克大学,两年毕业后(1920年7月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就学期间,张氏数学成绩窳劣,曾因不及格险至留级,后侥幸获得特许,经补考过关,1924年西点毕业回国。
七、王之(1906- ),湖南善化龙喜乡人,12岁考入清华学校,就读8年完成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二年级课程,后受当时任教清华的西点毕业生曹霖生影响,报名西点,于1926年8月赴美。 抵美后王之插班威斯康辛大学,后又转入诺维奇(Norwich University)就读军事,1928年毕业后奉政府命令转入西点从头学起,初时几乎因视力欠佳淘汰,后校方考虑王之在他校学业优秀,允以入学。1932年初国内128沪战爆发,王之写信给西点学长兼当时驻沪税警总团总团长王赓将军,要求参战,后西点校长和王赓均忠告王之完成学业,他日方可有更大贡献于国家。1932年6月10日,王之以全级262名毕业生中第12名毕业西点。
八、严朴生(1914— ),出生于柏林,父亲严惠庆为中国老牌外交官。1932年严朴生于天津新学书院毕业后前往英国,原拟考读剑桥大学,但后接到西点录取通知,便于1933年7月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就读期间似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1937年毕业。

请问有哪些中国人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

阿瑟·麦克阿瑟一身战功卓著,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个传奇一样的人物。在19岁的时候就晋升为中校、上校,似乎跟我们三国的周瑜有的一拼了,都是年轻有为,又有军事才华的少年奇才。二战期间在盟军担任主帅,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将军!
这位将军的儿子就是我们后来听说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按理说虎父无犬子,应该也是秉承父亲的军事才能,即便去军校也应该受到更高级的待遇。这种现象对中国来说很常见,但是放到国外就不行了,特别是以培养"品德高尚"的领导人才出名的综合军事大学——西点军校!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他们对待新学员不会管你来自哪里,有什么背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比方说为了训练,他们举行的拳击赛,根本不带任何手套,也不需要裁判,就是要看新学员怎么徒手应对!输了就结束,赢了接着来。。直到被对手打到,直到比赛结束。
就算是年轻有为的麦克阿瑟也遭遇过非比常人的处罚。又一次,他被命令光着脚站在碎玻璃渣上,还要蹲下,踮起脚尖,然后再站起来挥动手臂,直到做满200次才停止。如此严厉的惩罚,麦克阿瑟也是硬撑着,一段时间双脚都是颤抖不能站立!
西点军校之所以如此对待学员,甚至是残酷,他们就是想让这些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学员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服从”,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不管这道,命令多么无理,多么不符合人性,你是军人,那就要学会服从!看来全世界的军人都是一样的啊——军令如山!
大陆好像好没有 台湾有
西点军校是美国最著名的军校,在二战期间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军事领袖,比如巴顿将军、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马歇尔……。在中国也有所著名的军事学校——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了一大批军事将领,林彪、罗荣桓、陈赓、徐向前、左权、罗瑞卿、聂荣臻、胡宗南、胡琏、杜聿明……数不胜数。有人戏称,国共的两党的军事对抗史,其实是黄埔军校校史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8位中国人曾经毕业于西点军校,有人还曾是巴顿将军的同学,只可惜这些人在军事上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这8位中国西点军校毕业生可以分成3类:1)跟宋子文有渊源的,曾加入过税警总团:温应星、王赓、王之;2)游走在政商学军各界:曹霖生、王成志、张道弘;3)默默无闻:陈廷甲、严朴生、
猫叔想先说第1类,他们本来最有机会成为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
这些3人有个共同点,跟宋子文有渊源,曾加入过税警总团的。关于宋子文的税警总团,猫叔写过文章介绍过,宋子文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自己打造的嫡系军队,也只瞧得上美国军校出来的高材生。自然而然,西点军校里的中国学生,成为宋子文网络的对象。
1、温应星(1887-1968)巴顿将军的中国同学
广东新宁人,他是最早留学西点军校的中国人。1905年6月入学西点,可惜成绩不提好,1909年全级103人中他以第82名毕业。温的同届同学中有著名的巴顿将军。温回国被宋子文看中,把他网络到自己麾下,成为税警总团团长,负责把宋子文的这支装备最精良的部队打造成美式铁血部队。温担任第一任、第四任总团团长,为宋子文立下了汗马功劳。
温本应是最有条件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但一着不慎,成立替罪羊。七七事变后,宋子文命令温应星带领驻陇海铁路以东的几万名税警总团部队开赴北平,准备用“请蒋下野,以清君侧”的名义反蒋。
蒋介石哪里容得下宋子文的军队随意调动?在温应星率部队路过郑州时,蒋介石就觉察到税警总团的意图,温应星见势不妙,只好让部队退回。
此事发生后,蒋介石大为震怒,把宋子文派到欧洲去考察,撸掉了温应星总团团长的位置,派自己黄埔军校的嫡系黄杰掌管税警总团。温应星被调入南京高级将官训练班培训,另任他职。但温应星被蒋介石视为宋子文的嫡系,始终得不到实权,带兵打仗的事情,想都不用想,温应星成了局外人。
3、王赓(1895-1942):宋子文税警总团团长
王赓是江苏无锡人,第二人税警总团团长。王赓1911年清华毕业后保送美国,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转入西点,1918年西点毕业时为全级137名学生中第12名。
回国后先是在军界立足,1928年后王赓先后担任过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总部参谋长,1931年任财政部税警总团总团长,中将军衔。可惜王赓也是倒霉,1932年“一二·八”沪战开始时因误入日宪兵辖区被捕,一度被诬陷为“间谍”入狱。总团长的位置自然是保不住了。
出狱后,王庚主要在政界负责协调军事系统。1935年,王赓曾任国府兵工署昆明办事处处长,为维持抗战期间滇缅命脉的战略物资内运作了大量工作。1942年4月,王赓作为政府军事代表团成员于赴美期间(当时太平洋已为日军封锁)因肾病复发,医治无效于开罗逝世,终年仅47岁。
王赓前妻比王本人还有有名,她的名字叫陆小曼。因为跟徐志摩之间的感情纠葛,在当年成为热门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王庚颇有大将之风,主动退出了感情纠纷,让痴男怨女继续缠绵去。
3、王之(1906-):见证日本投降的要员
王之应该算西点毕业生中成绩最为突出的一个人,他也是少年时候就展露头角。
王之是湖南善化龙喜乡人,12岁考入清华学校,就读8年完成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二年级课程,后受当时任教清华的西点毕业生曹霖生影响,报名西点,于1926年8月赴美。1928年毕业后奉政府命令转入西点从头学起。
1932年初国内128沪战爆发,王之胆识过人,主动写信给西点学长兼当时驻沪税警总团总团长王赓将军,要求参战,后西点校长和王赓均忠告王之要先完成学业,以后可有更大贡献于国家。
1932年10月,西点毕业生王之受时任上海保安处处长、西点军校校友温应星将军邀请返国,任职财政部税警总团,后来升任直属工兵营营长,对抗战准备的战略施工作了大量工作。
作为西点毕业生,国民党政府更为看重的是他跟美国的关系。在美国宣布参战后,1941年王之军事观察员身份赴菲律宾,随美军考察西太平洋战事;继以随麦克阿瑟将军转战南太平洋,1943年晋升少将,并任中华民国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部首席联络参谋。日本战败时,王将军随徐永昌上将等代表中国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出席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仪式。
王将军于1946年奉召返国,先后出任国防部第二厅第二司司长,总统府秘书长兼研发室主任,1976年退休后定居美国。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明白点什么了。这三人的学历、军事素养放到当时的中国,当然是一顶一的了。但为什么在国共军事史上,没有能够像黄埔生那样显赫?道理有些让人唏嘘,他们能够加入税警总团当然是宋子文的决定,宋子文给了他们施展军事才华的契机。但可惜的人,在当时宋子文并没有军事大权,他发展的军队被蒋介石视为异类,宋子文看重的官员,自然不受蒋介石待见,也就没有领兵打仗,建功立业的机会。
再就是他们留学美国的背景其实比他们带兵打仗更为重要,在军事领域,中国缺乏能与美国军事系统沟通的人,这几位西点军校毕业的高材生,自然成为国民党求之不得的中间人,因而像王之这样有才华的将军,最终也被委任为文职官员,在幕后发挥作用。

中国有多少人进入西点军校?第一人是谁?

有多少中国人进西点军校我不知道,不过有一位中国人在西点军校留下了自己的位置
温应星,1887年出生于广东台山的一个官宦家庭。在清政府招考公费留美学生考试中,他一举考中。1905年,温应星登上赴美轮船,经一月颠簸,漂洋过海,入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就读。军校生活刚刚过了一年,温应星就接到清政府的指令,让他立即转入西点军校。进入西点后,温应星感觉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不同,这里要求更严,生活更苦,更能塑造军人气质。他抓住时机,刻苦攻读。1909年,温应星通过了西点军校所有的考试,顺利毕业。与他一同毕业的还有102人,这些学生中,出了4位上将、3位中将、7位少将和13位准将,共27位将军,著名的有戴维斯上将、巴顿将军等。
温应星从西点军校毕业时,正是国内动荡的时期,他回国后,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两年以后,辛亥革命爆发,温应星毅然南下追随孙中山。当孙中山得知他从西点军校毕业,又能说流利的英语,欣然将他留在大元帅府,担任第三科科长。此时,蒋介石只是第二科的一名参谋。
上世纪20年代初,张作霖在东北的奉军势力不断扩大,但受到来自俄国和日本的压力,为了处理好同两者之间的关系,他决定求助于美国政府,聘请一名资深美国军人军校。如今,温应星墓已成为西点军校一景,到西点造访的中国人,必来瞻仰一番。

西点军校出过哪些名人哦???

艾森豪威尔,巴顿,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总统尤利乌斯-格兰特 一战远征军司令约翰-约瑟夫-潘兴 二战盟军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 NBA的K教练
著名校友: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威廉·提康普赛·谢尔曼 罗伯特·爱德华·李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石墙杰克森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
总统尤利乌斯·格兰特 1822年4月27日出生,1843年毕业于西点
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890年10月14日出生,1915年毕业于西点
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 1807年1月19日出生,1829年毕业于西点
一战远征军司令约翰·约瑟夫·潘兴 1860年9月13日出生,1886年毕业于西点
二战盟军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1880年1月26日出生,1903年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点
“前进与突破型”将军小乔治·巴顿 1885年11月11日出生,1909年毕业于西点
美国空军之父亨利·哈利·阿诺德 1886年6月25日出生,1907年毕业于西点
海湾雄狮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1934年8月22日出生,1957年毕业于西点

西点军校有中国人吗

1. 西点军校简介
美国西点军校(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简称西点军校,创建于1802年,是美军五所军事院校之一,也是全球最著名的军事学院之一。西点军校致力于培养美国陆军的领导人才,为美国国防事业输送合格的军事人才。
2. 西点军校是否有中国人
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吸引了全球数以千计的学生前来接受军事训练。中国的学生也不例外。实际上,自20世纪初以来,西点军校一直吸引着中国学生的关注和申请。
3. 中国学生在西点军校的历史
早在1909年,中国便有学生开始前往西点军校学习。这些学生大多是中国袁世凯政府的军官,他们主要是为了学习现代化的军事战术和管理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国家。
此后几十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西点军校学习,他们不仅来自军事领域,还有许多来自其他领域,比如建筑、土木工程等。这些学生在西点军校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手。
4. 当代中国学生在西点军校的地位
时至今日,中国学生在西点军校的地位更加重要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美两国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因此,培养能够理解和解决彼此问题的领导人才变得尤为重要。
西点军校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拥有出色的军事技能,还需要有丰富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国学生在西点军校学习的重点和优势。
5. 西点军校对中国学生的要求和选择
首先,西点军校要求申请人必须是美国公民或者拥有永久居留权。此外,作为一所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对申请人的身体条件、智力水平和道德品质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在申请过程中,中国学生需要通过英语能力测试和其他的学术测试,并提供充足的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成绩单、推荐信等。如果能够通过所有的测试和评估,中国学生就有机会成为西点军校的学员,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全面的人才培养。
6. 中国学生对西点军校的影响
中国学生对西点军校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他们为学校带来了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氛围,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其次,中国学生也承担着跨文化交流的角色,帮助美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美关系。最后,中国学生的优异表现和贡献也为中美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7. 总结
西点军校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学院,也是中国学生前往美国接受教育和培养领导力的重要选择之一。中国学生在西点军校展现出的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为中美两国的友好合作和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王赓,却毁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在民国时期,陆小曼跟徐志摩的感情纠葛历来都是热门话题,赚足了大家的眼球。其实,徐志摩只是陆小曼的第二任丈夫,在他之前,陆小曼还有一个丈夫,同样是一位传奇人物。
这个人是谁呢?就是王赓。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其实王赓的才华也不在他之下,年仅16岁就从清华大学毕业了,请注意,是毕业。
这还只是刚开始呢,王赓后来又去了美国,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20岁时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全年级116名毕业生中,他排名第14。
这还不是最牛的呢,王赓的优秀引起了西点军校的注意,校方专门安排人员跟他约谈,希望他能进入西点军校深造。果然,王赓顺利考进了西点军校,毕业成绩是全校第10名。

请注意,在他的同学中,有一位后来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就是美国总统、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
这样的人才,自然也受到了国内的关注,王赓回国后,很快就进入北洋 *** 陆军部任职。不久后,王赓就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舞台:巴黎和会。
当时,北洋 *** 找不到一个懂英语、了解西方的武官,王赓正好是这样的人选,于是就以上校武官兼外交部翻译的身份,跟着陆征祥、顾维钧等人一起参加了巴黎和会,凭借优异的表现,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称赞。
1922年,春风得意的王赓遇上了交际花陆小曼,并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当时,二人的婚姻非常轰动,一个是政界、军界的希望之星,一个是家境优越的交际名媛,其婚礼的风光程度,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然而,这桩外人眼中“门当户对”的婚姻,却因两个人的性格迥异而成了悲剧。
王赓是一个事业型的男人,婚后第二年就升任民国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少将军衔,因忙于工作,每天都早出晚归,结果让陆小曼感到很失落。陆小曼是什么人?那可是著名的交际花,喜欢被哄着、宠着,却偏偏嫁给了一个不解风情的事业型老公,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1924年底,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厅厅长后,更没时间陪陆小曼了,陆小曼也住不惯寒冷阴郁的哈尔滨,没住几天,就一个人回到了北京。
这时,徐志摩出现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面对风流倜傥的徐志摩,陆小曼很快就沦陷了,向王赓提出了离婚。
王赓仍然深爱着陆小曼,不想离,三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最后,王赓还是选择了放手,成全了陆小曼和徐志摩。据说,陆小曼和徐志摩结婚的时候,还给王赓发了请柬,王赓虽然最后没去,但也给他们准备了一份厚礼。是不是该表扬一下王赓的“胸襟”呢?
离婚后的王赓,心里并没有放下陆小曼,拒绝了所有人的提亲,从此孤独一生。而且,他的事业也开始下滑,遭遇了诸多不顺。先是因为误入日本宪兵区被捕,虽然最后被释放了,但国民 *** 却以他通日为名,判处他两年半监禁。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失事,陆小曼又恢复了单身,王赓有意跟她再续前缘,但被陆小曼婉拒了。
1932年初的淞沪抗战时,王赓正担任税警总团总团长,率部在上海抗击日军,但2月底的时候,他却临阵失踪了。据说,他是因为担心陆小曼的安全,特地去看望陆小曼,不料被日军发现了,抓了起来。
虽然日军最后放了他,但出了这样的事,总归不是什么好事,国民 *** 又判了他一年多的监禁。也真够倒霉的。
出狱后的王赓,虽然有宋子文力保,但可能是没了心气,在抗战时期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可惜了那一身的军事才华。
1942年,宋子文要带军事代表团去美国访问,想到了王赓,就带着他一起去。但不幸的是,王赓因肾病复发,在途径开罗时与世长辞,年仅47岁。
回首王赓这一生,真是太遗憾了,才华绝世,却因遇上了陆小曼,人生变得犹豫不决,终生不得志。
再说陆小曼,上帝给了他一文一武两大绝世天才,她却不懂得珍惜,最后只能在一座小公寓里孤独终老,能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