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无问东西出处
- 2、“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是清华校训吗?
- 3、无问东西,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理解它呢?
- 4、不问东西的上一句怎么说?
- 5、清华16字校训内容是什么?
- 6、无问西东的真实含义
- 7、【修身篇】无问西东:刚毅坚卓、求真无畏
- 8、清华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校训内容
- 9、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
无问东西出处
《无问东西》的出处,出自清华大学的校歌,这首校歌的历史快一百年了,其中一段歌词是“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意思是:人的内在涵养、精神境界,写作方面的学问,运用文字的技巧,立德立言要超出传统的东西学之上,取得世界级的成果。鼓励学子投身社会实践以“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其中蕴含的民族优秀传统此为其一。
校歌此句抒发该校学子要在各自学科中做出不朽建树的豪情。这里的“无问西东”当指立德立言要超出传统的东西学之上,取得世界级的成果,即今天所讲的“创世界一流”。
扩展资料:
改编成电影的《无问东西》由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太合娱乐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李芳芳自编自导,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领衔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1月1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无问西东》的片名出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有了这俩点,青春才有舍我其谁、环顾四周的豪气和资本。
你问的应该是“无问西东”吧?
这是出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这是清华的校训语之一,本片是清华校庆的宣传片,用纪传体的格式记述了清华的历史。
网页链接
无问西东这四个字出自清华校歌,原句是“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意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有了这两点,青春才有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资本。
电影《无问西东》起初是为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作品,不仅片名取自校歌歌词“无问西东”,而且电影中的人物原型都是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
影片评价
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
此外,从片中可以看到许多别具匠心的细节,例如:片中角色真实且自然的装扮和道具,在时代流转间别具错落美感的季节更替;再比如,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清晰交代了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让沈氏母子入情入理的抉择让人动容。
最为加分的莫过于片尾的七分钟“大彩蛋”,在影片中悄然出现的如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与清华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被一一定格介绍,既凸显时代风骨,又引发了观众的集体共鸣。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是清华校训吗?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是清华校歌里的一句词,不是校训。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没有后半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谢谢大家的指正!
“立德立言”是个挺古老的说法,《左传》里记载穆叔与宣子讨论“死而不朽”时,穆叔提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无问西东”主要偏向治学,指在自己的领域探索时要打破局限和偏见,超越传统的东西学,兼容并包。联合起来是希望清华学子能够在德行和学术上都有所建树,不要囿于偏见,要有包容大气的襟怀。
扩展资料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
此外,从片中可以看到许多别具匠心的细节,例如:片中角色真实且自然的装扮和道具,在时代流转间别具错落美感的季节更替;再比如,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清晰交代了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让沈氏母子入情入理的抉择让人动容。
最为加分的莫过于片尾的七分钟“大彩蛋”,在影片中悄然出现的如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与清华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被一一定格介绍,既凸显时代风骨,又引发了观众的集体共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问西东
无问东西,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理解它呢?
“无问东西”出自清华的校训“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一个有德行有言行的人,不管周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
“无问东西”中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东西方向,而是泛指四方,这里指代周遭的环境。2018年为庆祝清华100年校庆所出品的电影《无问西东》就是取自清华的校训。
《无问西东》剧情简介
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不同的时空中一路前行,他们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抉择。吴岭澜(陈楚生饰)出发时意气风发,却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沈光耀(王力宏饰)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王敏佳(章子怡饰)因为虚荣撒了小谎,陷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陈鹏(黄晓明饰)把爱情摆在了理想前面,张果果(张震饰)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
张震、陈楚生五大明星联袂出演,刻画了在大时代背景下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向每一个不朽的青春传奇致敬
●“无问西东”四字来自清华大学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有了这两点,青春才有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资本。
●“无问西东”也是一种青春态度,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受到万事万物的干扰和阻碍。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四字来自清华大学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有了这两点,青春才有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资本。
“无问西东”主要偏向治学,指在自己的领域探索时要打破局限和偏见,超越传统的东西学,兼容并包。联合起来是希望清华学子能够在德行和学术上都有所建树,不要囿于偏见,要有包容大气的襟怀。
扩展资料
相关电影:
《无问西东》:
由李芳芳自编自导,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领衔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1月1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该片最初是作为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片名《无问西东》取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不问东西的上一句怎么说?
“不问东西”是错的,正确的是“无问东西”。“无问东西”的上一句是“立德立言”。完整的句子为“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该句出自《清华大学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大致意思是不论环境恶劣或优越,都不要做有违德行和言行的事情。做人要有自己的道德,坚守原则,恪守底线。
此句抒发了学子要在各自学科中做出不朽建树的豪情。这里的“无问西东”当指立德立言要超出传统的东西学之上,取得世界级的成果,即今天所讲的“创世界一流”。
《清华大学校歌》,该曲由汪鸾翔先生作词,张慧珍女士作曲,评审于1923年前后。
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
清华16字校训内容是什么?
清华没有16字校训,只有八字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如果不信,可以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去查,看看你能不能查出所谓的“16字校训”来。那个所谓“16字校训”就是一个谣言。
清华16字校训内容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是不凡,语出《易经》,因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之演讲而名扬天下,遂成校训。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则出自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周诒春校长将这16个字定位清华大学的校训,也算是他一贯的主张体现。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创建之初,曾由外籍教师创作了一首英文歌词的校歌,但词和曲都不令人满意。
贺麟先生1925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我仔细一想,原来此歌是一位美国女士做的,才恍然觉悟此歌原来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国化。……而此种美国化,又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汪先生当时是清华大学教授国文和哲学的教师,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他用文言文写成。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
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他正式提议取消当时的英文校歌,用汪先生的中文校歌取而代之。
无问西东的真实含义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是清华校歌里的一句词,不是校训。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没有后半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谢谢大家的指正!
“立德立言”是个挺古老的说法,《左传》里记载穆叔与宣子讨论“死而不朽”时,穆叔提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无问西东”主要偏向治学,指在自己的领域探索时要打破局限和偏见,超越传统的东西学,兼容并包。联合起来是希望清华学子能够在德行和学术上都有所建树,不要囿于偏见,要有包容大气的襟怀。
扩展资料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
此外,从片中可以看到许多别具匠心的细节,例如:片中角色真实且自然的装扮和道具,在时代流转间别具错落美感的季节更替;再比如,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清晰交代了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让沈氏母子入情入理的抉择让人动容。
最为加分的莫过于片尾的七分钟“大彩蛋”,在影片中悄然出现的如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与清华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被一一定格介绍,既凸显时代风骨,又引发了观众的集体共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问西东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我个人理解为:不论处在什么环境,战争年代或和平年代,贫困家庭或富有家庭,都要对自己的德行和言行负责。不论环境多么恶劣,或者环境多么优越,都不要做有违德行和言行的事情。做人要有自己的道德,要有自己的原则,要信守自己的言行。
“立德立言”是个挺古老的说法,《左传》里记载穆叔与宣子讨论“死而不朽”时,穆叔提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无问西东”主要偏向治学,指在自己的领域探索时要打破局限和偏见,超越传统的东西学,兼容并包。联合起来是希望清华学子能够在德行和学术上都有所建树,不要囿于偏见,要有包容大气的襟怀。
扩展资料:
电影《无问西东》:交错交织的叙事结构
这部影片采用了和《云图》一样的叙事方式,讲述不同时空下每个人物的小故事,这是非常考验导演的叙事和拍摄功底的。
影片由2010年、1962年、1937年、1923年四个时间段发生的故事组成,跨度近100年,所以导演采用了中非线性的复调叙事结构。
这四个时间段的故事彼此独立,但是表达的主题确实一样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有相同的身份:不同时代的清华学子。
在影片的一开始,张果果的内心独白响起:"如果你提前知道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无问西东这四个字,出自电影里的张震的独白,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说话的方式简单点,张震老师是希望大家能够不为世俗观念裹挟,保持初心。而无问西东的意思,其实是希望学子们做学问,不要太局限,要有世界眼光,脱离所谓西方、东方学术的条条框框。
电影当然不是说做学问这么高端的事情,而是将它引申为一种人生境界,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不要设限,人活这一辈子,的确不应该被各种框框束缚,人需要认清真实的自我遵循本心而活。
扩展资料
《无问西东》这取自清华校歌中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真实含义了。它决不仅是人们藉影片悼念青春和大学的辉煌,或“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那么简单了。
导演李芳芳尽管在影片中这样解读: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纷繁的选择,受到万事万物的干扰和阻碍,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修身篇】无问西东:刚毅坚卓、求真无畏
今日漫步于清华校内,北国的寒冬为校园平添几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之感,让每个在历史面前审视自我的人都显得无比渺小。电影《无问西东》让我对清华大学和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充满了崇敬之情,于是,我经常来清华散步,是一种崇敬,是一种寻找,也是一种救赎。
路过一处纪念碑,这是2007年为了纪念西南联大成立70周年而设。当我看到石碑上所刻的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时,内心一种欣喜如泉涌。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了这四个字拼搏一生甚至献出生命,这不也正是我一直苦苦追寻的吗?那一刻,我感到,当一个人带着敬畏之心去面对历史时,他的内心经常会产生一种感动、一种幸福、一种满足、一种尊敬,一种与先贤们神交的体验,这些复杂的感受让一个人愿意放下世俗、恶念、傲气、名利,从而直面内心,精听先贤和历史的“教诲”,从而捡起丢掉的美好和品质乃至重塑自我。当然,历史就在那里,难的是静心去感受、去听、去想。
对于历史,我的个人观点是:人不能总活在未来,就像人不能总读畅销书一样,活在未来容易带来焦虑,所以,回顾自己的或者他人的历史,将点串成线,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某种规律、某种感动、某种震撼、某种力量……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以,我们需要多回忆国家民族的历史、组织的历史甚至是自己的历史。
当然,很多人喜欢夸大历史之间的差异,别有用心地为当下的问题和不如意寻找借口,然后我们就信以为真了,比如很多精英鼓吹的“阶层固化”。我认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从时代的共性上看待问题,比如,每个时代都有其苦难,所以不要夸大我们的遭遇和痛苦,而要学会刚毅坚卓,学会从苦难中成长,又比如,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国家、政府、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借鉴前车之鉴和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而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从时代的不同上看待问题,比如,当今的时代充斥着更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以,活得真实会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而光彩夺目,又比如,这个时代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单点爆发的趋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要进行认知的升级迭代。我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解决一些难以看穿的问题。
电影里有句台词让我难以忘怀——“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这句话说的多好,直击闻者内心。回首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今天的我们已经丢掉了太多,如今的清华北大人恐怕再也没有当年的人文风采。我们身上少了许多理想主义,多了一种虚假世故,当那些最简单的做人道理却被普通人视为异类之品性时,在这个社会践行这些品格就变得难于上青天,当然,做到这些的人也就不同凡响。
与那个时代相比,血性、真实、真性情也成为了当下这个时代的奢侈品。每个清晨,几乎每个人都伪装成自信、聪明世故、历经沧海桑田的神秘人走进这大千世界!然而,如果这个世界有一丝一毫的可恶、愚蠢和肮脏,别抱怨,别懊恼,别悔恨,你、我、他都逃脱不了干系。
看着那历经沧桑的楼宇高墙,我想,自己的榜样是过去的那些清华人,而不是现在的他们。我想有一天,自己一定会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员,现在或许不是,可那些文化、精神、思想已经深深烙在了心底并指引我往前走。
走得时候,一个问题浮现在脑海中——
“如果青春不能绽放,何必来这一遭?”
这部电影共有4个场景,讲述了四代清华人彼此串联起来的人生命运,每个场景都能在历史中找到人物原型和历史事件,我曾经看过三遍,每一次都会产生新的思考。电影中,每代人都面临着同样无情的历史背景;每代人都在世俗的压力和直面内心的真实之间苦苦挣扎;每代人都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质问自己人生的选择;每代清华人最终都选择了最真实的人生。
在这部电影里,最让我感动、导演着墨最多的是两个片段,一个是梅贻琦与吴岭澜的对话以及泰戈尔的清华演讲,另一个是西南联大期间那个空军士兵的故事。在这两段故事里,一系列回归宁静的自我质问发人深省,例如,空军教官的那句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这部电影让我开始对西南联大这段历史持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也常把清华的校歌单曲循环,让自己心静下来,然后努力去思索一些真实的东西。当然,这样的文艺片之所以有这样的情感共振是因为它提供给我们长达两个小时的心流,也为繁忙中不堪重负的我们梳理了一条寻找“不羞耻的平和感”的路径。
清华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校训内容
1、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清华校训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梁启超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
3、他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担负起历史重任。
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是清华校训的来源。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详细解释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解释: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
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
天赋超常而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无论多么美好
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勤劳的表现。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割丰收的果实!
我曾用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题,要学生写文章。发现学生虽能从正面理解“自强不息”之意,然对其深厚的意蕴却是不甚了了的;至于“厚德载物”,绝大多数人更是字面意思亦不能了然,对此我觉得非常遗憾。
我曾对人说,我国学校校训之最佳者,当推清华大学的校训,因为它表述的是传统文化的精萃。“自强不息”,出于《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厚德载物”,见《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
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要人们效法天地,在学、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如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有一次在河边对学生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激励他们效法自然,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明末顾炎武有诗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他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王夫之于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姜斋公行述》说他:“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篡注。”他们所体现的,都是这种精神。这种精神由于人们的践履,使我们后人仍时时感受到它那幽杳的理性与璀璨的美。传统文化中富含极有价值的东西是绝无疑义的,对这一点,人们口头上似也都能道,然我总觉得等闲视之或视而不见者仍滔滔皆是。如此优秀的自家珍藏不知宝爱教人不可思议,近来读到一条注释尤让我叹息不已。《朱子语类》载朱子语曰:“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圣贤……。”某大学出版社出版之《朱子语类选注》注“赞”字为“称颂,赞美”,真是大错特错。这里的“赞”,应解为“助”,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是儒家所乐道的,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常识。注释者的无知令人吃惊。同书又注禅家话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要考查行为的结果,考虑到行事的困难。”更是胡说八道。如果敢于注释古书的人如此不学浅陋,对传统文化如此隔膜无知,则前面说到的我的学生们不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出处与意蕴,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们已疏离到何等程度。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象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虽历尽沧桑却一脉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一代代龙的传人上下求索扬善弃恶的必然结果。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都无不劝诫提倡人们从善。从这个角度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善”的历史。所谓“善”就是“好”,“善事”就是遵循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或游戏规则所做的“好事”。
最后我以“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与各位兴业同仁共勉,愿我们为荣誉、为国家多做“善事”,积“小善”为“厚德”。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而增厚美德以容载万物则应该成为我们崇高不变的追求。
“清华大学原十六字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现在清华大学校训只剩下前面8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北大校长的五句话,受用一生,被学生当作校训!
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创新单元
根据《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规定》,清华大学科研机构根据其批准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包括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
截至2018年3月,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386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54个,学校自主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20个,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12个。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质的科研机构:
国家研究中心·1个: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