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省理工学院出来的人,麻省理工毕业的名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18 02:27:24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麻省理工毕业的名人

艾琳戈登和理查德费曼。1、艾琳戈登的Ingredion的首席执行官、总裁和董事长。1975年于麻省理工学院修读数学,以理学硕士毕业在1976年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毕业,并在2015年《财富》杂志评选的50位商界最具影响力女性中排名第45位。2、理查德费曼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二年级时学习了“理论物理学导论”,1939年毕业。随后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参与了曼哈顿计划,在纳粹德国之前,被说服帮助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继续在康奈尔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讲课,同时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了重要的研究,并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盘点麻省理工学院的明星学生

 麻省理工学院在历史上曾培养出了Shockley,Noyce(co-inventerofIC,founderofIntel),Terman等硅谷的缔造者。

  目前学院中比较牛的有:
  StephenSenturia
  Gallager
  Chandrakasan
  Dressehauls夫妇
  J.A.Kong
  T.P.Orlando
  JacobWhite
  麻省理工学院还有几位年轻有为的来自大陆的assistantprofessor,Zheng Lizhong,Hu Qing,Kong Jing等。
  MIT的录取工作ms比较严格,由committee负责招生,据说是每个教授抱着一堆学生的材料,应该是由她挑出一些比较有希望的,然后在众教授面前宣读,最后由大家统一给意见。

到目前为止,哈佛、牛津、MIT(麻省理工)各自共培养出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

哈佛大学158位诺贝尔奖,牛津大学69位诺贝尔奖,麻省理工学院93位诺贝尔奖。
1、哈佛大学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建立于1636年,最早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创建,初名“新市民学院”。为了纪念在成立初期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学校于1639年3月更名为“哈佛学院”,而1780年哈佛学院正式改称“哈佛大学”。
2、牛津大学的具体建校时间已不可考,但有档案明确记载的最早的授课时间为1096年,之后1167年得到了英国皇室的大力支持而快速发展。牛津大学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
3、麻省理工学院,简称“麻省理工”(MIT),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主校区依查尔斯河而建,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于1861年,早期侧重应用科学及工程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麻省理工学院倚靠美国国防科技的研发需要而迅速崛起。

钱学森是哪里人?

钱老只是出生在上海,不等于是上海人,就像现在很多民工的子女也可能出生在上海,但他并不是上海人一样。而且钱老的家(包括狭义的房子意义上的家)的确就是在杭州,他3岁之前是生活在杭州,后随父去了北京,再后来又搬回了杭州,而他读大学是寒暑假也是回杭州度过的,生病修养一年也是回杭州的,所以严格上讲钱老是杭州人,出生地是上海。
1.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于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研究领域中突飞猛进.不久,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2.我国数学家华罗庚(1910.11.12~1985.6.12)说过:"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
3.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7.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572BC?497BC?),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4.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5.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
6.钟开莱(1917年-2009年),世界知名的概率学家、华裔数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系前系主任。1917年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1936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之后留校任数学系助教。
7.冯祖荀(1880-1940),数学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1年以后,多次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对在中国传播现代数学知识有重要贡献。
8.哥德巴赫是一个德国数学家,生于1690年,从1725年起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在彼得堡,哥德巴赫结识了大数学家欧拉,两人书信交往达30多年。他有一个著名的猜想,就是在和欧拉的通信中提出来的。这成为数学史上一则脍炙人口的佳话。
9.姜礼尚 (1936-2005)年7月25日,第七届华罗庚数学奖颁奖仪式在山东大学威海学术中心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马志明院士和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研究所姜礼尚教授共同摘取了第七届“华罗庚数学奖”的桂冠。
10.龚升(1930年1月16日—2011年1月10日),数学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在多个与单个复变函数论方面及调和分析方面都作出过突出贡献。单复变函数论方面,他致力于比贝巴赫猜想的研究。多个复变数函数方面,他曾致力于奇异积分研究及凸与星型研究,以及典型群上调和分析的研究。他长时间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对培养年轻数学家与数学组织工作作出了贡献。

刘亚楼简介的简单介绍人物介绍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刘亚楼简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中国导弹之父简介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钱学森,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一、生平简介钱学森(1911~)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二、科学成就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应用力学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③工程控制论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④物理力学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⑤系统工程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⑥系统科学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⑦思维科学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⑧人体科学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⑨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刘亚搂将军简介开国上将刘亚楼(原名刘振东),1910年3月12日出生,福建省武平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队排长,红四军随营学校学员班长,红十二军连长、营长兼营政治委员,红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治委员,第十二师三十五团政治委员,第十一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第一师师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一九三九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九四五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1965年5月7日,刘亚楼上将在上海病逝,年仅55岁。刘亚楼将军简介刘亚楼(原名刘振东):1910年3月12日出生,福建省武平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队排长,红四军随营学校学员班长,红十二军连长、营长兼营政治委员,红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治委员,第十二师三十五团政治委员,第十一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第一师师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一九三九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九四五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1965年5月7日,刘亚楼上将在上海病逝,年仅55岁。求刘亚楼的简介刘亚楼(1910.4.8—1965.5.7),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上将;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人。在军人生涯中,任职的职位有: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支队政委、团政委、师政委、师长、纵队副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东北军区参谋长、四野兵团司令员等职。战斗经历:先后共参加了文家市战斗、第二次攻打长沙、吉安战斗、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进攻遵义、四渡赤水、夺取泸定桥、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苏联卫国战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新中国成立后,就任于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位,在全面加强空军规模化和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使空军部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国防力量。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5年5月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扩展资料:对刘亚楼的评价:毛主席:亚楼一路敢打敢冲,战功卓著。刘亚楼雷厉风行,仗打得不错。__跹锹サ笨站玖睿苡谐杉ǎ朱德:刘亚楼为“军人标杆”;林彪:一个刘亚楼顶三个参谋长。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亚楼

他18岁去美留学,前半生在美深造,如今帮华为生产出麒麟芯片吗?

是的。他18岁就去美国留学深造,学成归来以后,就在华为帮忙研制麒麟芯片,为祖国奉献了一份力量。
是的,他回国以后入职华为,成为了华为的高级人才,为华为制造出了高科技的东西。
他18岁去美留学,前半生在美深造,如今帮华为生产出麒麟芯片,同时也是间接的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个天才少年,富有才智的灵魂无处藏身,最终宿在了他身上。何许人也?他是24岁就能从麻省理工学院硕士毕业的人,是坐拥"芯片大王"名号的人,是能帮华为跨越技术难题,到达质变飞跃点的人。他就是"半导体教父"——张忠谋。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辉煌夺目,以及他功标青史的企业生涯。
张忠谋,出生于1931年的7月10号。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多所高校、交易所的顾问和院士(麻省理工学院、台湾机械科学院、斯坦福大学顾问、纽约证券交易所)。他作为行业的翘楚以及领路人,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大大小小令人深思的故事,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虽然他起点就很高,母亲系出名门,父亲任职财政局。但是在这条路上,也少不了磕跌跌撞撞,最后修成正果,成为行业之集大成者,张家之荣耀光环。
现如今的他,在2018年6月5日的时候,宣布正式退居二线,颐养天年。在他童年的期间,1931到1940年期间,为躲避占战乱一家辗转反侧先后奔波过几座城市,香港当时来讲,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所以,他童年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香港度过的。1941年的时候突发战争,让本来还算安定的香港,成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惨遭占领。年幼的他不得不又与父母亲一同搬迁,搬迁至重庆,开启了他的人生转折点,进入系统学习阶段。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的他,在1949年的时候,18岁的少年张忠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举夺魁,成为了美国哈佛大学高等学府的一员。当时1000多名新生中他是唯一一个中国人,也是非常的瞩目。是当时一个优秀醒目的标识。
1950之后,张忠谋转学,转到了另一所高等学府,麻省理工学院。正式开始了他的机械工程生涯,主攻机械工程,四年后拿到了这个专业的硕士学位。1955年,24的张忠谋,在波士顿一家电器公司当半导体工程师,正式踏入半导体行业,赚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58年间,这时候的他已经27岁了,只身来到德州,进入德州仪器工作,这个公司当年营业额每年还不足一亿美元。在这所企业他又成了唯一一个中国人。1964年,张忠谋继续攻读学位,一举拿下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博士的学位,重新就任于德州仪器。1965年,被委任集成电路部门的总经理。
发展了几年之后,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的小企业,在一路的成长和发展之下,已经纵身一变成为世界第一的大型公司。在全球拥有6万多名员工。随之一起成长的,还有我们这位青年才俊,他已经不再是总经理,是拥有大权的老臣子。掌控了一半儿的管理权,是第三号人物。先后位居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权重仅仅低于董事长和总裁。也成为了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的先驱。
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英特尔在内存市场所向披靡。受此冲击当时就任的总裁夏柏,不愿意增加对半导体的大投资,而是更加重视消费性电子产品方面的市场发展,顺应大流。这就为张忠谋人生后半阶段的经历,埋下了伏笔。他生性刚烈,不愿意将就,更不愿意妥协。在各种场合仍强调着自己的执着,加大对半导体的投资!
1985年,他辞职了。在美国的高新职位已经留不住他的心,他的心已经从大洋彼岸,飞向了祖国的怀抱台湾开始自己另一番作为。受邀约担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为台湾半导体事业的崛起和产业的升级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台湾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统筹兼顾。1987年,他创建了全球第一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顺利成为台湾半导体业的领军人物。
2006年,张忠谋培养了一个左膀右臂名叫蔡力。一手带出来,事无巨细打理着的公司的运行。2009年,事态急转直下,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台积电,一度面临亏损。张忠谋不得不重新挂帅上阵,重新坐回了台积电任CEO,震惊了全球的半导体产业。2010年,公司业绩回暖,台积电营业收入达到了921.9亿台币,税后盈余达336.6亿台币。稳步发展之下,2011年营业收入有了突破5000亿台币大关的希望。
在他的步步为营之下,财富也在与日俱增。在他身上也验证了,一个人的才能与智谋,与财富成正比。他的与众不同,必定不会让他受穷。2019年获得了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2057名。2020年位居《2020世茂深港国际中心·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000位。同年4月,以12亿美《2020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1730位。
台积电跻身世界五百强第368位,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企业,技术革新也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外界技术的高调呛声下,加快了台积电也加快了研发速度,默默发力,不张扬。抢下了苹果A10全部代工的权力。台积电之后代工了华为的芯片,此芯片就是麒麟芯片。之后因为某些原因断供华为,让三星成为了幕后赢家。高通骁龙就没有了对手,压力瞬间减小了,之前把产能都给了华为,高通骁龙也心有不甘,于是转向三星也在意料之中。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加快自主研发的脚步,才不会受制于人。在2020疫情期间,向美国政府递交意见书表示希望在华为禁令120天宽限期限满了之后,可继续为华为供货
退休后的张忠谋,开始静下心来精心培育自己爱好,进入了其人生修身养性的阶段,商界的风风雨雨他俨然很少过问。卸下战袍的他,把时间花在演讲、读书、古典音乐上,享受着人生清闲安乐。在他的自传中,有这么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初来乍到去美国求学的他,偶然阅读英美古典文学。地域文化的差别,让他刚开始不是太明白,其中的奥义,解读的很辛苦。最后通透之后,产生了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关注。这成了他整个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课。因为喜欢文学的人,右脑通常比较发达。
每次员工与他开会,总是会时常备着胃药。不是因为员工有胃病而是开会时候几个问题问下来,就会出一身的冷汗,他会不由自主的把报告扔出去,然后自己捡回来。但其实他右脑发达,对人特别有感觉和情感。右脑决定是否能成领导者,左脑决定能否成为一个管理者。这就是他决胜的秘诀。

谢希德是什么人,他有什么成就

  【简介】

  谢希德(1921年3月19日-2000年3月4日),女,福建泉州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丈夫为著名生物化学家曹天钦。谢希德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学系,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1952年10月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1983—1988年复旦大学校长。专长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理论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是这些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90年代主要从事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短周期超晶格的声子谱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撰有《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等专著4部。谢希德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她把握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机遇,为复旦大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和前任校长苏步青开创了复旦辉煌的“苏谢时代”。
  生平经历
   1921年3月19日出生于泉州市蚶江镇赤湖乡。那年她的父亲谢玉铭被母校燕京大学请回教物理课程,他一边教书,一边进修高等物理,准备出国深造。1923年,他得到洛克斐勒基金社的奖学金赴美国留学,母亲郭瑜瑾则在厦门大学念书。在谢希德4岁时不幸母亲患病去世,此时,父亲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幼小的谢希德在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成长。1926年谢玉铭学成回国,应聘在燕京大学物理系执教。谢希德7岁时,父亲与燕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张舜英结婚。继母对她十分疼爱,使她的心灵得到极大抚慰。11岁时进入燕大附中,在那里认识同班念书的曹天钦。后来转到贝满女中读书,“敬业乐群”的校训给她深刻的教育。至今也常怀念当年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的师长们。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谢玉铭举家南下,应邀在湖南大学任教。谢希德相继在武汉圣希理达女中和长沙福湘女中读完高三。1938年夏天,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日益逼近武汉、长沙,但当时仍举行高考统一招生。谢希德报考湖南大学数学系,不久长沙告急,全家搬到贵阳。谢玉铭只身回到迁往辰溪的湖南大学。好不容易转移到贵阳后,谢希德住进医院切除扁桃腺,加上又腿痛难忍,因此虽然接到录取通知,不得不申请在家休学一年。后来经医生诊断她的腿痛系股关节结核。那时没有治结核病的特效药,生了这种病与被判无期徒刑差不多。当时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狂轰滥炸,需时常躲避空袭,不得安宁。但她是一个意志坚强的青年,在治病和休养期间,大量阅读英文小说,这对她后来的发展很有帮助。1942年夏她又考上迁至贵州省湄潭县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但由于父亲不同意而放弃。后来全家从贵州搬到福建长汀县,父亲应聘为厦门大学数理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教务长。在萨本栋校长和谢玉铭、傅鹰等各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厦大成为当时东南首屈一指的大学。就在这时,谢希德考入厦大数理系。她勤奋好学,训练严格,基础扎实。尤其是在父辈们的亲切熏陶下养成了优良的学风。1946年秋她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市沪江大学任助教。连绵不断的战火,辗转不定的生活,艰难困苦的环境,使她成为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年,立志继承父业,出国深造,为祖国未来奉献力量。
  复旦工作
  原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周同庆曾请谢希德去交大任教,由于院系调整,她同周同庆一起来到复旦大学物理系。在这里,她承担了极其繁重的教学任务,从1952年到1956年,先后主讲6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且都编写了教材和讲义。她善于组织课程内容,讲课切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信息量大,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使学生们深得教益。现在中国许多中年科技骨干,如方守贤、丁大钊、王启明等都是她当年的门生。在她努力下,复旦大学于1955 年开设了固体物理专门化,致力于半导体物理的发展。1960~1962年间,她同方俊鑫合作,编写了《固体物理学》(上、下册)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深受国内各大学师生欢迎。80 年代,这部书重新修订,谢希德增写了《非晶态物质》一章,保持原书特色,既系统讲述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又介绍各主要分支的发展概况。1988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
   1956年秋,为了实现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厦大、吉大等5所大学的物理系的部分师生汇集于北大,共同创办半导体物理专门化。黄昆任教研组主任,谢希德任副主任。他们通力合作,撰写了一部专著《半导体物理学》,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在当时国际上是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权威性著作,为中国培养一大批半导体科技骨干人才及时作出了贡献。令人钦敬的是她为了科学事业,放下出生才5个月的小孩,交给爱人曹天钦照料,毅然去北大工作。
   在科研方面,她也是白手起家,于1958年创办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并任副所长(1958~1966)。在她精心指导和组织下,坚持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并重,为上海半导体工业发展和基础研究创建了必要的条件,培养了一支队伍。当时实验技术人员非常缺乏,为此她建立了上海技术物理中专,培养实验员,后来这批人都补齐了大学课程,成为得力的科技人才。当年提前毕业参加建所的大学生中有很有成就的沈学础。
   60年代初,国际上硅平面工艺兴起,她和黄昆敏锐地看到这将促进半导体技术和物理的迅猛发展,联名建议开展固体能谱研究,并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共同承担。1962年11月,她晋升为教授。在她指导下,复旦建立了顺磁共振等当时先进的实验技术。她招收研究生,开设“半导体理论”和“群论”课,编写讲义,指导研究生从事空间群矩阵元选择定则、应变条件下半导体载流子回旋共振理论、间接隧道效应理论、半导体能带计算等项科研课题。1966年夏,在北京召开的暑期物理讨论会上,她作了能带计算成果的报告,与各国学者进行交流。1986年在原有讲义基础上又进行改写,出版了专著《群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此书现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学研究生的教材,使学生较容易掌握群论这样抽象的数学工具,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突出贡献
   谢希德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祖国又有了希望。1977年8月,当时分管科学教育的邓小平,在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建国后17年,教育战线、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要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给知识分子莫大的鼓舞。正如郭沫若所说的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在1977年底的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上,谢希德报告了她的科学调研,以殷实的材料说明在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和量子化学之间正在形成新的边缘科学即表面科学,其基础是表面物理,基本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确定表面的原子成分;二是表面原子结构和成键性质;三是表面电子态和各种特殊的物理性质。她还阐明了表面物理同高新技术和科学发展以及与国民经济之间的重要关系,提出在中国发展表面物理的倡议。这个报告得到与会科学家的赞赏。她的倡议得到国家科委和高教部的支持,返校后,她立即着手筹建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在短时间内,在原有物理系和核科学系的基础上建立了8个研究室。
  1978年9月,谢希德又拟订计划,组织两个系列的学术报告讨论会,一是表面物理,系统讲述表面物理的基础内容和发展前景;二是固体能带理论。她安排好报告人并开列参考文献供报告人准备之用。7个多月,她带病亲自组织报告30多次。在此基础上还举办了全国性的表面物理讨论班。
  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委托复旦大学物理系和现代物理研究所举办的固体理论讨论班,1979年3月在复旦举行,由副校长兼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谢希德主持并亲自作几个学术报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84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70多位代表参加了讨论班,主题是“群论”和“固体能带理论”,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收到很好的效果。
  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W.科恩(Kohn)来华讲学,回国后评论说:“谢希德教授作了明智的选择,在复旦大学开展表面物理研究”。多年的努力和在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现代物理研究所的表面物理实验室于1990年经国家计委组织专家评审,被确定为国家应用表面物理开放实验室。在谢希德指导和王迅的努力下,该实验室在化合物半导体GaAs和InP的极性表面结构和电子态,表面界面结构,Si/Ge超晶格的生长机制和红外探测器件、多孔硅发蓝色光、蓝色激光材料研制,锗量子点的生长和研究,磁性物质超晶格等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由于她与同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1985年、1987年、1990年和1997年,谢希德和张开明、叶令及蒋平等共取得4项科研成果。这就是“半导体表面电子态理论与实验之一”、“镍硅化合物和硅界面理论研究”、“金属在半导体表面吸附及金属与半导体界面电子特性研究”和“量子器件与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了博士15名,硕士10多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她是1997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之一。
  80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家,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J.巴丁(Bardeen)率团访华。他回国后称赞说:“在中国科学界中,谢希德教授是属于最有影响的人士之一。”
  由于谢希德的科研成就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卓越贡献,使她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享有崇高的声望。她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78~1991),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两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81年和1992年)。美、英、日、加、香港地区的13所大学分别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名誉工学博士和人文科学博士1987年6月接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abany分校授予名誉博士时,《今日美国》报社记者采访她,称她为“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1986年她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的名誉会员(Fellow)。1988年她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表面科学》等6种国际学术杂志请她担任顾问和编委。她也是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半导体委员会委员(1987~1993),先后担任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的顾问和程序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一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主席。会议于1992年8月召开,中外专家500余人出席这届大会,报送的论文达900多篇。这是第一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召开的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这次会议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界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的良机,对中国半导体学科的发展以及青年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谢希德在与国际科技界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中,显示了特有的智慧和才干,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自1983 年起她每年都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的三月会议,回来后必向物理系师生作介绍,并撰文讲述当年物理学前沿的重要发展。她多次应邀出国参加各种会议,作有关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学术报告外,还作有关中国科学、教育、妇女、人口和环境等方面的报告,足迹遍及美、英、法、德、意、日、俄、波兰、匈牙利、希腊、泰国、委内瑞拉等国。
  谢希德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成就卓著,深受学术界、教育界的尊敬。1991年3月19日欣逢她七十大寿,又值她在复旦大学执教40年。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联名发来贺电。国际著名的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和A.萨拉姆(Aalam)分别发来贺电。国家教委也致电祝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冯端寄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国内外知名学者撰写了26篇学术论文,汇编成《表面物理学及有关课题》文集,以热烈和由衷的庆贺,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
  人物评价
   谢希德谢希德不但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高教事业方面,谢希德的贡献是突出的。她先后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1983)和校长(1983~1988)长达10年之久,建树累累。她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前苏联模式,根据复旦大学的条件增设了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5个学院。她大力提倡师生的创造性和科研工作,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与日俱增,复旦的声誉在增长。她深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她注意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指导作用,1956年秋在复旦推行导师制。导师们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学生学习,针对各种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果很好。设立“校长信箱”、“校长论坛”、“新闻发布会”沟通校内各方面情况,使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师生和职工们感到比较满意。她在师生中大力提倡好的学风,严谨治学,严格要求。
   谢希德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1982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7年10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8年5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七届委员会主席。在中共十三大开会期间,谢希德与浙大校长路甬祥、厦大副校长王路林一同出席中外记者会,她老练地回答了记者们的各种提问。作为上海市政协主席,她的视野宽阔,极为关注浦东新区的开发,对浦东的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见识,后来又担任了校址设在浦东的杉达大学的校长。她不仅关注全市的教育、科技方面的工作,也关注文化、社会风气、农业等等。人们可以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她带领政协委员下工厂、农村了解情况和慰问的动人场面。她关心科普教育,主编一本《阿爸教科学》的新书,给青少年增添了许多新知识。
   在复旦校园里,她曾接待过来访的法国总统德斯坦,美国总统里根以及国务卿舒尔茨等外国领导人。她代表复旦授予一批世界上著名的学者、教授为复旦大学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的称号。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来华访问时,谢希德作为知名人士参加了克林顿总统在上海的座谈会。
   1998年11月4日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condueter Indartry associaleer)出资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设立谢希德奖金以鼓励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谢希德在团结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界和科技界、国际友人、海外学子和侨胞中,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事年表】
  1921年3月19日 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1942~1946年 在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1946~1947年 任上海沪江大学数理系助教。
  1947~1949年 美国史密斯学院物理系研究生兼助教,194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9~1952年 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研究一年。
  1952~ 在复旦大学先后任物理讲师(1952~1956)、副教授(1956~1962)、教授(1962~)。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1954~1961)。
  1956~1958年 在北京任北大、复旦、南大、吉大、厦大五校联合半导体物理教研室副主任。
  1958~1966年 筹建上海技术物理所,任副所长。
  1978年~ 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8~1988年 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1983)、校长(1983~1988)、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1985~)。
  1978~1991年 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
  1989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0年 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
  1997年 任上海浦东杉达大学校长。
  2000年3月4日 逝世于上海
2012年有的考区的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就是——《谢希德的诚与真》,您可以自行查阅一下这篇文章

印度麻省理工学校的人有多少

印度麻省理工学校有一万一千五百七十四名学生。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印度麻省理工学院共有11574名学生,包括4602名本科生和6972名研究生。麻省理工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被誉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