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美国摧毁北溪2?波兰前外长在泄漏事件中感谢美国
- 2、海航歼-11BSH战机给力
- 3、外媒:普京将在国防部会议上发布重大消息
- 4、防务简讯网是哪国的网站
- 5、2022国际军事比赛库尔勒在哪直播
- 6、在哪里关注军事频道
- 7、新闻的种类有哪些?
- 8、918事件经过?
- 9、最新国际军事新闻,哪个网站有呀,
- 10、最近关于战争的新闻
美国摧毁北溪2?波兰前外长在泄漏事件中感谢美国
美国摧毁“北溪2”?波兰前外长在泄漏事件中“感谢美国”,丹麦和瑞典称“蓄意破坏”?这两天,全世界都在猜测是谁炸了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德国经济新闻网站27日称,波兰前外长、现欧洲议会议员拉多斯拉夫·西科尔斯基(Radoslaw Sikorski)当日“感谢美国”,暗示美国“摧毁”了北溪管道,是本次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的幕后黑手。?出生于1963年的拉多斯拉夫·西科尔斯基曾担任过波兰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和议会主席等重要职位。周二,他在推特上写了一句话:“谢谢你,美国”,并附上了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的照片。德国经济新闻网站分析,在这位议员看来,美国或许应该对北溪管道的袭击负责。?当然,西科尔斯基并不是“亲俄派”,相反他是一个“反俄派”。今年6月,他曾扬言,西方有权向乌克兰提供核武器。对此,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称他是“受美国控制的波兰政治家“,他们使波兰人民处于危险境地,也使波兰陷入全球核力量重新分配的漩涡。而且,波兰也是反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此次,他显然是过于兴奋,说漏了嘴。?尽管许多欧洲媒体和政客把此次天然气管道泄漏的矛头对准了俄罗斯。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俄罗斯是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所有人。俄罗斯要通过管道做生意,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法国电视上,嘉宾们也在讨论泄漏事件。尽管他们不敢点名,只敢提示观众让大家想一想炸了北溪管道谁最有动机有能力谁获利最大,是俄罗斯,美国,还是乌克兰?反正,法国人已经在推特上把“美国”给顶上热搜。?有推友还发了一个今年2月拜登说的话。拜登当时说:“如果俄罗斯入侵??那么将不再有北溪2。我们将技术它。“记者接着问,:”但是你讲如何做到这一点,确切地说,因为??这个项目在德国的控制之下?“拜登答道:”我向你保证,我们将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此次泄漏事件,丹麦和瑞典周二晚上也先后表态。?丹麦政府称,波罗的海北溪1号和北溪 2号管道的天然气泄漏并非意外。首相梅特·弗雷德里克森表示,当局已明确评估这些行为是故意的,而不是意外的。在很短的时间内观察到了几起爆炸。但哥本哈根政府称,仍然没有关于谁是幕后黑手的信息。?弗雷德里克森说,这些事件发生在波罗的海博恩霍尔姆岛附近的丹麦和瑞典专属经济区的国际水域。当被问及这是否是针对丹麦的战争行为时,她说这不是对丹麦的袭击。?瑞典政府也表示,泄漏可能是由于破坏造成的。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理马格达莱娜·安德森说,信息仍然不完整,但已经确定了两起爆炸,导致三起泄漏。这不是对瑞典的攻击。瑞典国防部长彼得·霍特奎斯特表示,已准备好根据需要分配军事资源。?可笑的是,作为嫌疑者之一的美国,现在正与丹麦、瑞典、德国的领导人,以及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进行磋商,寻找根源。这让人想到一个寓言故事——“披着羊皮的狼”。
海航歼-11BSH战机给力
海航歼-11BSH战机给力
2023年12月30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美国军方称,上周一架中国战机在南海“危险地”靠近一架美军机。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对此,主持例行记者会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具体情况你可以向中方的主管部门来了解。
原来中美军机之间,在南海某海域上空,近期又有了一次距离极近的“亲密接触”。
注意到中方军机在南海某海域上空拦截美空军侦察机。
这条新闻,依然在的“news.usni”(美国海军学院新闻网站)的头条刊登国际军事新闻,可见美方对这条军事新闻的重视。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美印太司令部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9日发布的视频显示,中美两架军机在南海上空接近,最近仅相距20英尺,最终美国军机采取了回避动作。
美军发布的这段30秒的视频,据说位于“南海国际水域”。
由此,网友纷纷表示,隶属于美国空军的4引擎RC-135侦察机遭遇了2架中国海军航空兵歼-11BSH战斗机的拦截。
视频中,两架中美喷气式飞机的距离非常近,外挂“霹雳”-12中程弹和“霹雳”-8格斗弹的歼-11BSH战斗机。
做出艺达人大胆的进近动作后,美方飞行员明显紧张,逃离战机前线。
外媒:普京将在国防部会议上发布重大消息
参考消息网12月19日报道据德新社莫斯科18日报道,俄罗斯国家媒体消息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在下周的国防部会议上发布重大消息。报道称,《莫斯科、克里姆林、普京》节目的主持人帕维尔·扎鲁宾当天告诉国家媒体WGTRK公司:“我们正在等待重要声明。”该节目说,普京将主持国防部的年度扩大会议。目前尚不清楚会议召开的具体日期。报道还称,预计普京19日将在明斯克与白俄罗斯领导人亚历山大·卢卡申科举行会谈。报道指出,在上周的一次政府会议上,普京已经要求调整军备计划。据认为,他可能会继续推动本国经济向战争经济转变。延伸阅读普京"突访"俄军一处作战指挥部专家:发出明确信号中新网12月18日电克里姆林宫17日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了一个协调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作战行动指挥所。《纽约时报》将普京的这一行程称为“突访”,并形容“这是普京罕见亲自参与军事行动的执行和规划”。《纽约时报》称,普京16日在一个“秘密地点”的军事总部度过了一天,主持了与俄罗斯高层的一次会议,并与多名指挥官分别举行了会议。俄媒报道截图普京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放的开幕词中说,他是来听取指挥官们关于俄军“短期和中期行动”的建议的。“军官同志们,今天我们将听取每个作战方向上的指挥官的意见,我想听听你们关于我们近期和中期行动的建议。”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此前表示,普京获悉了特别军事行动各兵种联合参谋部的工作情况。他说,普京16日在联合参谋部工作了一整天,了解了参谋部的工作,听取了关于特别军事行动进展的报告,并与司令员们举行了会议和单独会晤。俄罗斯军事分析人士尤里·费奥多罗夫说,普京16日的动向被公之于众,这意味着克里姆林宫想要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俄罗斯领导人是负责人,他对军事行动的进展很关心”。分析人士称,这是普京与最高指挥官、国防部长绍伊古和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一起出现的罕见机会。《纽约时报》援引俄语独立新闻媒体Meduza的军事分析师德米特里·库兹涅茨称,普京访问作战指挥部是一种方式,表明他“时刻关注局势”。不过,他说,“没有迹象表明俄罗斯正在准备大规模的地面进攻行动。”泽连斯基提出"和平三步骤"俄方:年前没有可能停战俄乌冲突,什么时候该结束?2024?2025?还是2026?文|海上客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提出了乌克兰和平方案,俄罗斯方面如何回应呢?一句话——年内没有可能!佩斯科夫图:资料按照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的原话,“俄罗斯军队不可能在年底前撤出乌克兰”。这也就意味着俄乌冲突将跨年继续。俄乌跨年之战,在海叔看来,意味着这场冲突将长期化。弄不好,会像阿富汗那样——既像当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那样;又像美军进入阿富汗那样。反正,一时半会解决不了问题,却将双方都拖得非常疲惫1看看泽连斯基是怎么说的。当地时间12月12日,在西方七国集团在线峰会上,泽连斯基发表了年内第N次视频讲话。自俄乌冲突以来,凡是遇到国际上的多边会议,泽连斯基每每会发表视频讲话参与一下——大到诸如联合国大会等,按说这确实是他本该参加的会议;中到诸如二十国集团峰会之类,尽管乌克兰不是G20成员,但受邀以后进行发言,程序上没啥问题;小到诸如一些电影节之类,他也要视频签到并聊上几句。当地时间12月12日,泽连斯基参加G7领导人视频会议时发言的画面既然G7开会,本不是G7成员的乌克兰,其总统却看似自然而然地参与会议。他在会上提到——要距离乌克兰和平更近一些,得分三步走。具体来说——第一步,希望西方增加对乌克兰的国防支持,向乌克兰提供坦克、火箭炮、远程导弹等;第二步,向乌克兰提供新的援助,以维护乌克兰金融、能源和社会稳定;第三步,召开全球和平峰会,以讨论乌方此前提出的和平方案。这架势,无非要钱、要武器,同时要同情。乌克兰正希望得到美制爱国者导弹系统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对于在本土抵抗外国军队者来说,这三种“要”,从经济上、武装上、精神上希望得到支持,本也无可厚非。但在海叔看来,俄乌危机要想解决,最最关键是得解开双方的死结。以俄方来说,希望乌克兰不要一边倒地投靠西方,起码在对俄安全保障上,要有实际行动,譬如不能允许西方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布置在乌克兰境内。以乌克兰方面来说,就要想到自身与俄罗斯在历史与现实中,本有哪些交错,该如何梳理。而不是一味地求助于西方,准备与俄死磕。2当地时间12月13日,佩斯科夫对外称,“乌克兰方面要考虑发展至今的现实”。《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披露,佩斯科夫称,乌克兰想要解决危机,就必须得首先承认一些地区公投后加入俄罗斯。在乌东四地公投入俄以后,俄罗斯对这些地方进行住宅重建,图为马里乌波尔住宅重建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回看俄乌冲突——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克里米亚进行了入俄公投;之后,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亲俄势力也举行了独立公投,成立所谓“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直到今年2月,俄罗斯承认两“人民共和国”独立,还互派大使;然而,没过几天,俄军越过俄罗斯、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边界,开始“特别军事行动”;在“特别军事行动”遇到挫折以后,俄军将靠近基辅等地的部队撤至顿巴斯地区,乌东四地进行了入俄公投,俄方承认这些地方为新加入俄罗斯联邦的俄领土。11月初,俄联邦委员会旗帜长廊纳入乌东四地“公投入俄”者的旗帜现在,当泽连斯基称,俄乌冲突走向和平的三步走计划时,俄方只抛出这么个条件——只要乌克兰方面承认公投入俄的地方属于俄罗斯,和平自然到来。然而,俄乌之间,目前并没有什么和平之语。双方都在撂狠话——泽连斯基已经说了,未来不排除武力“解放”克里米亚的可能;杰尼斯·普希林俄方呢?“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代理领导人”杰尼斯·普希林12月14日对媒体表示,敖德萨和切尔尼戈夫应得到“解放”,但现在无法讲具体时间。看来,俄乌双方都在用“解放”一词来表示自身对对方控制区域的占领。乌克兰有心武装攻击收复克里米亚;俄罗斯有心武力夺下敖德萨、切尔尼戈夫等地。要知道,克里米亚是2014年“公投入俄”的,并不是今年俄乌冲突争夺的焦点;敖德萨、切尔尼戈夫也不在今年乌东“公投入俄”之范围。可见,起码从口头上来说,俄乌都感觉仗打得还不过瘾,还得继续扩大战事。3临近年终岁尾,德国前总理安吉拉·默克尔爆出一个猛料。她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西方斡旋俄乌和谈,实际上根本就是在拖时间,为乌克兰有足够的实力抗击俄罗斯做准备。也就是说,法、德、俄、乌之“诺曼底模式”会谈,本身就是以拖待变。“诺曼底模式”四方会谈,竟然是一种“以拖待变”尽管默克尔这么说,可海叔仍然不敢完全相信这是真的。且看当年,默克尔、普京、马克龙和乌克兰领导人之间的四方会谈,似乎各方都打开天窗说亮话,振振有词,也似乎都期盼着俄乌之间的问题能够解决,起码四方模式还能继续下去。哪知道默克尔离任不久,俄罗斯、乌克兰就彻底兵戎相见了。最近,英国军方亦有人爆料称,英国王家海军陆战队在乌克兰参与了对俄军事行动。英王家海军陆战队中将罗伯特·马高恩在英军方刊物中撰文披露,英国王家海军陆战队第45突击队的成员今年1月在协助将英国驻基辅大使馆撤离到波兰后,离开了乌克兰。然而,今年4月,这支部队的约300名成员被派回乌克兰,重建英国在基辅的使团。英国王家海军陆战队被部署在乌克兰执行“高风险秘密行动”图:泰晤士报网站报道截屏一边是俄乌互相不忿,一边是西方在乌克兰时常地在下一些筹码,在2023年即将到来之际,海叔不禁要问,俄乌冲突,什么时候该结束?2024?2025?还是2026?还是?难道真如美国总统拜登所言,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吗?悲夫!
防务简讯网是哪国的网站
美国。根据查询防务简讯网公告得知,防务简讯网是美国的网站,防务简讯网是一个报道美洲、亚洲和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中东和非洲各国国家军事动态的新闻网站,分析国际军事最新动态,挖掘爆料内幕新闻等。
2022国际军事比赛库尔勒在哪直播
2022国际军事比赛库尔勒在CCTV节目官网-CCTV-13新闻直播间直播。CCTV-13频道是以播送整点新闻、现场直播、字幕新闻为主的电视频道,2022国际军事比赛库尔勒是属于国际新闻,所以在CCTV-13频道播出。查看方法如下:1、打开CCTV节目官网在页面。2、然后找到CCTV-13新闻直播间。3、之后点击播放,即可观看2022国际军事比赛库尔勒直播。
在哪里关注军事频道
cctv国防,军事频道_,CCTV-7国防军事节目官网。新浪军事频道是一个专业的军事知识网站,覆盖国内军事新闻、国际军事新闻、军备动态、台海形势、我军新闻、军帖精选、新闻评述、军事视频、军事图片、新浪军事论坛。CCTV军事频道就是CCTV7频道啊,和农业频道是一个频道,军事节目和农业节目是交叉着播的,你电视调到CCTV7就可以看到了。
新闻的种类有哪些?
这个分类没有统一和硬性的标准,一般传统媒体的新闻部或新闻中心大致这样划分报道组的采访范围:
1.时政新闻——本台级别内的党、政府、人大、政协及各区县或各街乡的政务活动报道
2.科教文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新闻
3.城建公交——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公共交通、供水供电方面的新闻
4.经济新闻——商业、金融、证券、期货、保险等方面的报道
5.政法新闻——公安(含消防和交管)、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方面的消息
6.社会新闻——现在也称民生新闻,新闻热线中读者、听众、观众提供的新闻线索。其中社区新闻与时政有所交叉,突发事件新闻会于政法新闻有所交叉
7.娱乐新闻——影、视、音乐等方面的新闻,有些内容与科教文卫有所交叉
8.体育新闻——体育方面的新闻,部分内容与科教文卫交叉,有些媒体则把这部分划入科教文卫或娱乐新闻的部门
9.军事新闻——部队、武警、地方武装部等方面的新闻,有些内容与国际新闻交叉。部分媒体将此类别划入政法新闻的部门
10.国际新闻——国际军事、政治、科技、经济等新闻,有些地方媒体因为没有国际新闻或仅仅摘发新华社、央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消息,所以不单独设立国际新闻的部门或将此类别划入编辑部或总编室。
以上是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一般性的新闻类别划分,各地和各媒体多多少少有所不同。网络媒体的划分方式则差异更大,更为千奇百怪,无法一一列举了
种类:
1、按事实发生状态分: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
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
4、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
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
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扩展资料:
新闻的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闻
种类:
1、按事实发生状态分: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
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
4、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
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
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大一点分 世界 亚洲 非洲 美洲 澳洲 中东 加拿大 等
细分有 文化 科技 商业 世界 体育 旅游 科学 汽车 军事 娱乐 健康 NBA 足球 游戏 搞笑 等
鸡嘎子类,因为你喜欢吃。
种类:
1、按事实发生状态分: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
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
4、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
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
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扩展资料:新闻的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闻
918事件经过?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以日本军官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7名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按照预定的阴谋,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村一段。日军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随即向沈阳东北军精锐第七旅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日军袭击了北大营火药库,守护火药库的众多中国士兵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着装,便被射杀、屠戮。驻北大营王以哲旅数逾万人,装备齐整,素有东北军模范旅之称,由于忍辱执行不抵抗的命令,却被日军铁路守备队第二大队500人一举将营地攻占,王旅仓惶溃退。
当时,东北军的总人数有30万左右。除参加中原大战随张学良进关的11万余人外,留守东北的尚有20余万人,另有公安、警察部队若干。而日本关东军此时在东北的兵力只有1万余人。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在兵力上占优势的东北军将士对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戒备,致使日军偷袭得逞。
19日零时20分,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向所属部队下令,向东北各地实施进攻。同时,又令驻东北的关东军第二师主力迅速集中,攻击沈阳城;独立守备队各部队进攻南满铁路沿线的安东(今丹东)、营口、凤凰城和长春等地。关东军还电请驻朝鲜日军司令官林铣十郎中将尽速增援。 19日凌晨3时,日军攻入沈阳。留守的沈阳公安总队在警务处长黄显声的带领下同日军展开了巷战。晨4时,驻扎长春、宽城子等地的日本军队向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当时,在沈阳的东北地方军政大员仅有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和辽宁省主席臧式毅两人。与关东军的蓄谋已久相比,荣、臧二人对日军的突然行动毫无准备。当得知日军开始进攻时,臧式毅通过电话向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进行了交涉。日本领事的回答却是:“军人行动,领事无权处理。”当北大营第七旅值班军官向荣臻电话请示处置措施时,由于当时身在北平的张学良事发时正在同英国大使一起看京剧,联系不上,不敢擅自改变既定对日政策的荣臻含泪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缴械,占领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9月19日晨6时30分,经过5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占领了沈阳城。日军第二十九联队仿佛进入无人之境,所有中国警察、宪兵都被缴械。东北当局及辽宁省设于沈阳的党、政、军、财、教育等机关,兵工厂,飞机场,银行等全被侵占。辽宁省省长臧式毅被俘,东北边防军代理司令、参谋长荣臻等微服逃走。日军攻占沈阳后,大肆抢掠公私财物。 据不完全统计,仅官方财产损失就达18亿元以上,损失飞机262架,各种炮3,091门,机枪5,864挺,步枪、手枪11万余支。日军在攻占沈阳的当天,还攻占了安奉、南满两铁路沿线的长春、营口、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四平街、公主岭、安东、凤凰城、抚顺等20余座城市,略地千余里。日军又继续扩大占领区,仅一星期,就侵占了辽、吉两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柳条湖村位于沈阳北郊,面积近8平方公里,多为柳林丛生的沼泽地,还有少部分菜地和庄稼地,散乱地分布着20来户人家。北大营距沈阳老城区约5公里,原为张作霖麾下东北军一大兵营,驻兵万余。整座营盘方方正正,边长两公里,四周环以土围和深壕。日军精心选定“九一八”事变发生地,实因柳条湖和北大营是中国东北的军事要地,还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物便于日军寻找事变借口和易于发动事变。北大营距沈阳城5公里,距柳条湖村500米,距南满铁路最近处仅300米。
据当年参与策划柳条湖事件的日军中的3个核心人物之一——花谷正,在《文献昭和史》中是这样描述的:“18日夜,月近半圆,高粱地黑沉沉的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川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查铁路线为名,带领数名部下向柳条沟走去。一面从旁边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一面选了个离兵营约800米往南去的地点,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装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过了,轰的一声炸响,铁轨和枕木都炸飞了。” 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也已明确认定: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人有计划实行的”。
九一八事变简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9月12日,蒋介石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再次告诫他:“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这就是“柳条湖事件”。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
9月19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
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民航星空1? b+~ g2E P9c {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
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主要人物:张学良、板垣征四郎
1.日本国内情况
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1921年日本的军费为七亿三千万日元,1930年则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可是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们没有其他特长,裁军等于砸他们的饭碗。此外,裁军以前职业军人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军队是最光荣的职业。但裁军开始后,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学生不再报考军事院校,一些饭店甚至拒绝穿军服者进入。裁军给职业军人们带来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不过当时最有名的还是石原莞尔,是他提出“满蒙生命线”的理论。石原也是后来9·18事变的主谋。
2.日本控制东北铁路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通过日俄讲和条约,将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旅顺的铁路及附属设施的财产权利占为己有。此后,日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并有关东军负责铁路沿线的警备。
3.田中奏折
1927年6月,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摺)。在田中奏摺中曾经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这份奏摺在1929年被曝光,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以及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均认为是日本奉行侵略中国政策的证明。
田中奏摺的真实性受到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在内的学者质疑,当前的主流说法多认为其应为国民政府所伪造。然而时至今日查考史料及历史脉络,当时日本图谋全面侵华已久确为事实。
4.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
当初,日军与东北军阀张作霖维持了合作关系,但渐渐的,日本开始将张作霖视为障碍。1928年,关东军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炸毁,张作霖重伤不治身亡,史称皇姑屯事件。日本关东军希望籍此事件造成东北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皇姑屯事件并未引起日军所期待的东北混乱,相反,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的继承人张学良突然宣布全东北易帜,接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领导。张学良进一步对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并开始在南满洲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设施,通过低廉的价格与之竞争,导致南满洲铁路陷入了经营危机。感到危机感的关东军不断提出抗议,但张学良并不愿意妥协。因此日军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决定发动战争来夺得主导权。
5.万宝山事件
1931年,中国人郝永德,未经政府批准,骗取万宝山村附近12户农民的土地,并违法转租给188名朝鲜人耕种水稻。这些朝鲜人开掘水渠,截流筑坝。这一工程侵害了当地农户的利益,马家哨口200余农民上告。吉林省政府批示:“令朝侨出境”。然而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派遣日本警察制止朝鲜人撤走,且限令于7月5日前完成筑渠。7月1日,中国农民400余人,联合起来平沟拆坝。7月2日,日本警察镇压平沟的中国农民,双方对峙,后日本增武装警察,在日本军警保护下,工程于7月5日完成。同时,日本通过朝鲜日报记者金利三,捏造新闻,说朝鲜人在万宝山被杀,掀起朝鲜半岛大规模的排华活动,当地华侨死伤数百人。日本却以此次事件诬陷中国伤害朝鲜侨民。
6.中村事件
1931年6月,日本关东军中村震太郎大尉和井杉延太郎在兴安岭索伦一带作军事调查,被中国东北军兴安屯垦公署第三团团副董昆吾发现并扣留,在证据确凿情况下,团长关玉衡下令秘密处决中村震太郎。日本藉机宣称东北军士兵因谋财害命而杀死中村,威逼中国交出关玉衡,并在日本民众中煽风点火,用“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诬陷中国“损害日韩移民”。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旧称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九月十八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在国际上,这起事件经常被拿来与纳粹德国的国会纵火案相提并论
事件经过
柳条湖事件
主条目:柳条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部队长官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一个小分队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
爆炸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关东军第2师步兵第2旅第29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路守备队第2营。
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后突围撤走。由于执行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
[编辑] 辽宁、吉林主要城镇沦陷
当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9月19日凌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辽阳的第2师主力增援对奉天的进攻;独立守备队第3营进攻营口、第4营进攻凤城、安东(现为丹东);第2师第3旅主力、骑兵第2团、独立守备第1营分别进攻长春宽城子、二道沟、南岭等地。至9月19日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 (安东-奉天)沿线18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9月21日,东北边防军驻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率部投敌,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
日军侵占下的沈阳市区
[编辑] 黑龙江主要城镇沦陷
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且奉日军命令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0月16日在嫩江桥,被黑龙江省防军击退。守军炸毁嫩江铁路桥的第1、第2、第5号桥,以阻止日伪军进犯。10月26日,关东军第2师第29团占领四洮铁路(四平-洮安)沿线主要城镇。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长官马占山指挥3个旅,5个团共1.6万余人进行江桥抗战,战至11月18日,终因伤亡惨重而弃守省城齐齐哈尔,撤往克山、海伦。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
1931年11月嫩江桥抗战
[编辑] 锦州、哈尔滨沦陷
张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奉天,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1931年10月8日,关东军派出12架轰炸机空袭锦州。对此,南次郎陆军大臣依然对若槻礼次郎首相声称“由于受到中国军队的防空炮火攻击,才不得已采取自卫行动。”,此后关东军发表公开声明,宣称“张学良在锦州集结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将对日本权益造成损害。为了尽快解决满蒙问题,关东军有必要驱逐锦州政权。”此后,币原主张的国际协调主义外交政策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日军攻占黑龙江省主要城镇后,开始进攻辽西地区。12月15日,关东军进攻锦州。12月17日,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从朝鲜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12月28日,第2师主力渡过辽河进攻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进攻打虎山(现为大虎山)。1932年1月3日,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领锦州。驻锦州的东北军第12、第20旅和骑兵第3旅已奉命撤退至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1月28日关东军第3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犯,同时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增援。当时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的关注,日本在国际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发了一二八事变。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伤亡惨重,撤往宾县。2月5日,日军攻陷哈尔滨。
[编辑] 满洲国成立
主条目:满洲国
由于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关东军不敢悍然武力占领满洲全境,因此考虑建立傀儡政权。当时担任特务机关负责人的土肥原贤二大佐游说了已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当时关东军以复兴满清为条件,说服溥仪回到东北。11月10日,溥仪从天津出发,11月13日到达营口,最后停留在驻守旅顺的日本军营内。
满洲国皇帝溥仪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满洲国正式成立。溥仪担任国家元首,首都定在新京(今长春),年号定为“大同”。上述宣言都在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张景惠的公馆发表。国际联盟强烈谴责日本政府的行为,并不承认满洲国政府的合法性。日本表示抗议并且脱离国际联盟。
3月9日,溥仪登基仪式在新京举行。
1932年9月15日,日本与满洲国签订《日满议定书》,满洲国承认日本的既得权益,并允许关东军在满洲国内驻军
各方反应
[编辑] 国民政府
[编辑] 外交努力
9月19日,中国驻国际联盟的全权代表施肇基向国联报告事件,请国联主持公道;
9月1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严重抗议;
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国联提出申诉;
9月23日,中国政府就此事照会美国政府,希望对方“深切关怀”。
[编辑] 不抵抗政策
事发当时,张学良称接获蒋介石电令:“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在1935年一次对东北军将领讲话中,也说蒋介石当时曾给他密电,“不要衅自我起”。但在1991年其重获自由后,张学良在各种场合多次承认“不抵抗”的决策完全是其一人所为,与蒋介石无关。[1]
9月22日,蒋介石向全国人民宣称:“此刻必须上下一,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当时报刊对事件及不抵抗政策的有关报道蒋介石当时以“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 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为原则,以先消除共产党的反对势力,再集结力量对抗日本军等外来势力为方针。
尽管日本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多次挑衅,张学良仍于9月6日致电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及东北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对我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
在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落下了“不抵抗将军”的评价。然而对于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后来逐渐评价为:他错误判断日军目的,若其知道日军并非“寻事”,而是要吞并东北。作为东北少帅,他不至于会将东北拱手让给日本。张学良1990年接受日本国营电视台(NHK)采访时,表示他当时认为“战争不合乎日本政府的利益,日本政府应会约束关东军”。
正是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日本关东军才敢于悍然发动侵占中国东北的战争,以1万余人进攻有14万人中国东北军,并在短短半年内占领东北三省。
汪精卫虽然后来成为汉奸,但在918事变时,他是主张抗日的,他继孙科后出任行政院长,曾多次给张学良发电报,催促他出兵抵抗,责备张学良“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土地,陷于敌手……”但张学良总是推诿说粮饷不足,拒不行动,并还暗指汪精卫无权指挥东北军,结果气得汪精卫辞职出洋,认为这个行政院长没法干了
[编辑] 国内舆论
九一八事变,东北全境陷落,全国哗然。9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谴责日军侵略。9月22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提出组织东北游击抗日。
国人对于张学良“不抵抗”也颇为不满。迨热河失守后,胡适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全国震惊之后”一文,认为热河失守,张学良罪责难逃。胡适毫不客气地指出:“张学良的体力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地质学家丁文江也在同期《独立评论》发表了“给张学良的公开信”,批评张学良既无指挥能力,又不亲赴前线督师,但却恋权不放,陷东北百姓于水火,贻误国家。
[编辑] 日本政府
[编辑] 内阁不扩大方针
1931年9月19日,日本政府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南次郎陆军大臣强调这是关东军的自卫行动,但是币原喜重郎外务大臣(男爵)怀疑这是关东军的阴谋,并且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这次事端。9月24日,内阁会议决定了“不将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方针。然而关东军无视政府的决定,以自卫为名,不断扩大战线。
[编辑] 若槻礼次郎内阁总辞
12月11日,若槻礼次郎内阁总辞。次日,犬养毅任首相兼外相,荒木贞夫任陆军大臣。
[编辑] 五一五事件
1932年3月12日,犬养毅内阁作出决定“满蒙市从中国本土分离独立的统治地域,今后,(日本将)帮助其建立国家体制。”事实上,日本政府在这次事件上被动地被独断专行的关东军制约。(同年日本爆发五一五事件,犬养毅被暗杀。)
[编辑] 国际社会
[编辑] 国际联盟及李顿调查团
国际联盟派出调查团调查事变始末。1932年10月2日,该调查团发表李顿报告,指出日本发动的事变是侵略中国的行为。由于国联拒绝承认满洲国为独立国家,令日本撤出国联。调查团在事变后一年多后才发表报告,诚然是为时已晚—日本不理会国联的谴责,继续侵略行动。
[编辑] 美国
1932年1月7日,美国国务卿亨利·史汀生向日本和中国发表照会,宣布日本对满洲的侵略是对中国领土内政的干涉,违反了巴黎非战条约,因此美国政府对此不予承认。这被称为“史汀生主义”。中国和当时欧洲各国对此都普遍表示赞同,但是日本却无视这一通告。
[编辑] 民间抗日救亡运动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街头的标语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大规模入侵东北地区,各地民众及驻军纷纷奋起抵抗,较著名的有如马占山将军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惜由于各自为政,遭到日军一一肃清,东北三省遂于民国二十一年初全部沦陷。
[编辑] 游行集会
9月28日,北平20万人举行抗日救国大会,要求对日宣战,收复失地。
9月28日,南京、上海的二千多学生请愿,冲击国民政府外交部。外交部长王正廷被学生打伤,后被迫辞职。
[编辑] 抵制日货运动
1931年7月,由于万宝山事件,日本煽动朝鲜排华反华,中国国内再次爆发抵制日货运动;九一八事变后,运动愈演愈烈
九一八事变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91年9月18日在沈阳开放了九一八事变陈列馆。前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1997年访华时拜访过这个地方。9月18日被不少中国人认为是“国耻日”,而中国民间要求将9月18日订为国耻日的诉求也不时出现。
沈阳市从1995年始,每年在9月18日晚上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以警示民众勿忘国耻。目前,已有哈尔滨、长春、昆明、合肥、杭州、乌鲁木齐、南昌、齐齐哈尔、金华、本溪等百余座城市选在每年9月18日进行防空警报鸣放。
[编辑] 近代对事变起因的探究
(台独)作家曹长青认为,东北军可能根本不是日本关东军的对手。“张学良曾为争夺铁路权率东北军和苏俄军队交过手,结果大败,被迫签订屈辱条约。那次惨败,等于向日本展示了东北军不是东北虎,而是纸老虎。1933年3月热河一战,日军仅用128名先头骑兵,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热河省会承德,可想而知东北军的战力和张学良的指挥能力。”
史学家唐德刚则认为张学良的“易帜”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在书缘与人缘一书曾评论:“张少帅未尝不可效当年李鸿章以夷制夷之故技,联俄以抗日,亦联日以抗俄,于二寇均势中,自图生存。而学良亦舍此老例于不顾,却(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自量力,拟收回北满权利’,‘挥师抗俄’。作了希特勒是冒险之前例,对南北二寇,两面开弓。结果力有不敌,终于弃甲曳兵而走。或问学良当年何不见及此?答曰无他,一股青年热血沸腾而已”。而张学良之所以能有这股“赤子之心”的原因,“他上无其心难测的上司,中缺争权夺位的同僚,下面多的是忠心耿耿的死士部属,日常行政处事,一切为国、为民、为‘系’,也就是为着自己,他没有搞‘勾心斗角’的必要。”
李宗仁将军则认为“中原大战”是一个关键。因为中原大战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的势力不相上下,张学良入关与否,自然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当蒋、冯、阎三军在中原剑拔弩张之时,三方面都派人向张学良游说。冯、阎二人仅给予‘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虚衔,蒋先生据说除‘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头衔外,还有河北、山西等省的地盘,外加六百万现金,张接受了”。随后东北军入关,东北空虚,致使日人有可乘之机
最新国际军事新闻,哪个网站有呀,
铁血军事网,不过很久都没有去看了……
环球军事 全
铁血军事。新浪军事。凤凰
铁血军事,凤凰军事,搜狐军事等等。铁血比较好,他会转载各个网站的新闻,比较全面,但是速度没有门户网站来的快,我觉得凤凰军事就差不多了,但铁血资深军迷多可以提供一个讨论平台
最近关于战争的新闻
制裁可能只是中东局势升级的第一步,危机会不会发展到动武的地步才真正为世界关心。8月30日,俄新社专门邀请了几十位著名专家和政治家讨论“美国进攻伊朗的前景”。俄罗斯全球化问题研究所专家东·苏里科夫认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发。
苏里科夫称,美国和伊朗国内都有一些势力对发动这场战争感兴趣,内贾德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从而成为伊朗有权威的统治者,内贾德可能还觊觎波斯湾地区首领地位,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美国以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鹰派”则可以在被战争挑起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巩固共和党人的国内政治地位,还有利于巩固美国的“世界警察”地位。
苏里科夫认为,在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基础设施进行攻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这将会削弱美国全球进程中的竞争对手——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术。苏里科夫称,美伊的军事冲突将以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开始,美国可能会放任伊朗完全封锁这个海峡,将使通过这个海峡的轮船停航9至12个月,这首先将引发印度和中国市场上的石油短缺,削弱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顾问弗拉基米尔·奥夫钦斯基认为,美国近几年兴起的“文明冲突”、“反伊斯兰法西斯主义战争”以至于“反恐战争”等观点和行动都是为进攻伊朗做准备。奥夫钦斯基认为,为了让中国等国家“臣服于美国膝下”,美国可能会对伊朗的石油命脉进行打击。不过,他还认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中国领导人最近签署的石油协议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战的可能性,至少推迟了这场战争的开始。
伊朗为何敢与美国斗
西方媒体直接谈论发生战争的很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伊朗敢虚张声势,是因为它意识到,美国在暴力的中东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国就会变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时候,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称,伊朗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可能与美国支持以色列并想终结伊朗的核野心有关。中东的混乱局势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国却很少承认这一点。
德国《世界报》认为,尽管美国官方并没有排除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但实际情况表明,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有诸多的不利之处。南黎危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无法获得民众支持。最终担心的还是,这一地区的战争将会造成石油的价格飚升。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经济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国还有媒体认为,制裁措施很难在安理会获得通过,俄罗斯等国在伊朗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实施制裁。伊朗问题像伊拉克问题一样,已经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社会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会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时间表。伊朗的举动其实已经成功地分裂了安理会,使六国在制裁问题上无法很快达成一致,而这就达到了拖延时间的目的。
一位中国的中东专家认为,伊朗敢和美国斗,就是因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势牵扯了美国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问题日趋紧张,中东局势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升级,但形势很可能因此而紧张,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国实施的部分军事打击。总体看来,世界对伊朗核问题的掌握还没有失控,伊朗并没有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调查也在继续。伊朗核问题目前的僵局在于伊朗希望单独与美国进行谈判,但在伊拉克问题的牵制之下,美国一直拒绝这样的要求。(●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 刘守望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张楠伊 李宏伟)
伊朗核问题:“深思熟虑”后的拒绝
新华网德黑兰9月1日电(记者 徐俨俨 梁有昶)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8月31日发表讲话,宣告伊朗不会屈服于西方压力,也不会接受对伊朗正当权利的侵犯。这一讲话表明,伊朗对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关于伊朗应在8月31日前中止铀浓缩活动的要求,作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正面回答。那么,伊朗为何对安理会的要求再次说“不”呢?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伊朗目前的铀浓缩活动虽在质量和数量上还处于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据透露,伊朗目前在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拥有164台用于浓缩铀的离心分离机,并早已计划在今年底将这一数量扩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而伊朗浓缩铀的纯度目前也至少达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全面暂停铀浓缩活动显然是伊朗难以接受的
8月31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言。
“伊朗核问题的最后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国的天还没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这样的预告。世界也关注着联合国在最近几年里设下的这个最著名的最后期限。 8月30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给伊朗下了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德黑兰当地时间周五凌晨零点零1分,也就是纽约时间周四下午3时31分(北京时间周五凌晨4点31分)。而伊朗的表现完全是要硬撞,其总统内贾德31日在一个群众集会上再次强硬表态:“在停止铀浓缩的问题上,伊朗寸步不让。我绝对不会在重压之下低头,伊朗人民,包括年轻的科学家们,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技术,他们同样也能这样发展伊朗。”内贾德的这段话说得十分痛快,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白宫的领导人会接受这个回答吗?他们能咽下这口气吗?
“伊朗寸步不让”
联合国的最后期限是设给伊朗的,但《环球时报》记者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丝毫没有感受到异样。这天不再像前几天那样阳光明媚,而是刮起了大风,天上的云彩也多了起来,不过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们像以往一样忙碌。记者随便问了几个市民,发现他们都知道最后期限这回事儿,但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态度与政府非常相似——“我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有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制裁是把双刃剑,对伊朗有伤害,对美国也会有伤害,况且美国对伊朗已经制裁好多年了,再制裁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也有个小商贩表示了担忧,他说,如果制裁更严了,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倒是博尔顿那个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让世人印象深刻,原来最计较这个最后期限的国家是美国。有媒体形容说,美国似乎左手握着秒表,右手握着制裁计划,随时“恭候”伊朗的答复。博尔顿表示,美国希望“8·31”大限一过就召集各国高级官员探讨制裁决议的具体措辞,争取在第一时间让伊朗戴上制裁这顶“紧箍咒”。
伊朗究竟会给世界怎样一份答卷呢?对此,各国媒体的猜测惊人地一致:伊朗一定会再次说“不”。CNN认为,在大限到来之前,伊朗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服软、合作的迹象。法新社报道题目是《在大限来临前,伊朗公然挑衅》,路透社则做出“伊朗可能面临制裁”的结论。
其实,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态度一直很清楚。8月29日,内贾德邀布什电视辩论的同时,公然质疑安理会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权威地位。8月30日,内贾德表示:“制裁不可能让伊朗停止追求崇高的发展目标,要想解决问题只能通过谈判”。
“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
对伊朗的表态,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说得很直白:“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他下周将前往德国首都柏林,起草一份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纽约时报》预测了对伊朗制裁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美国将联合其欧洲盟友对伊朗禁运与核能有关的所有设备和材料,并冻结伊朗在海外的资产;第二步,惩罚措施将扩展到禁止伊朗领导人和核研究人员对西方进行访问和旅行,并限制该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活动;第三步,布什政府要求欧洲金融机构终止对伊朗的贷款,据美国官员透露,已经有一些瑞士银行同意与美国合作。
不过,“三步走”方案的实施还存在不少潜在的波折。尽管美国很早就单方面对伊朗实行了出口限制,但欧洲不少国家始终没有切断对伊朗的技术出口,而且这些技术不少都是与民用核设施的发展相关的。尤其是俄罗斯,在帮助伊朗修建的布什尔民用核反应堆项目上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专家称,“布什尔项目将使禁运核设施的制裁计划遭遇瓶颈。”
即使美俄可以找到化解分歧的办法,对伊朗的制裁决议最早也要等到9月中旬联合国大会审议才能通过。在这个汇聚各国首脑的大会上,布什将发表演讲,《纽约时报》分析认为。美国政府将利用这次大会向各方施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裁“三步走”方案的命运。
在“8·31”大限将至之时,一份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伊朗核报告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虽然这份报告内容保密,但其中涉及了伊朗铀浓缩进展现状并总结了伊朗核问题的整体进展,被外界视为一份颇有影响力的报告。这份报告究竟会如何影响联合国对伊朗的最终态度呢?媒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美联社认为,由于这份报告指出伊朗继续铀浓缩,并拒绝原子能机构调查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检查,可能导致安理会的制裁。但《纽约时报》却认为,报告不仅指出伊朗核活动进展缓慢,而且还说明伊朗目前提炼的铀纯度根本不够制造核武器,这很可能对制裁倾向产生阻碍。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星期四说,给伊朗的最后期限已过,但他不认为安理会会立即对伊朗实施制裁,“我需要和各方保持联系,看看他们打算怎么办。”
“美伊今年开战可能性很大”
制裁可能只是中东局势升级的第一步,危机会不会发展到动武的地步才真正为世界关心。8月30日,俄新社专门邀请了几十位著名专家和政治家讨论“美国进攻伊朗的前景”。俄罗斯全球化问题研究所专家东·苏里科夫认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发。
苏里科夫称,美国和伊朗国内都有一些势力对发动这场战争感兴趣,内贾德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从而成为伊朗有权威的统治者,内贾德可能还觊觎波斯湾地区首领地位,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美国以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鹰派”则可以在被战争挑起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巩固共和党人的国内政治地位,还有利于巩固美国的“世界警察”地位。
苏里科夫认为,在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基础设施进行攻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这将会削弱美国全球进程中的竞争对手——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术。苏里科夫称,美伊的军事冲突将以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开始,美国可能会放任伊朗完全封锁这个海峡,将使通过这个海峡的轮船停航9至12个月,这首先将引发印度和中国市场上的石油短缺,削弱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顾问弗拉基米尔·奥夫钦斯基认为,美国近几年兴起的“文明冲突”、“反伊斯兰法西斯主义战争”以至于“反恐战争”等观点和行动都是为进攻伊朗做准备。奥夫钦斯基认为,为了让中国等国家“臣服于美国膝下”,美国可能会对伊朗的石油命脉进行打击。不过,他还认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中国领导人最近签署的石油协议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战的可能性,至少推迟了这场战争的开始。
伊朗为何敢与美国斗
西方媒体直接谈论发生战争的很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伊朗敢虚张声势,是因为它意识到,美国在暴力的中东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国就会变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时候,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称,伊朗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可能与美国支持以色列并想终结伊朗的核野心有关。中东的混乱局势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国却很少承认这一点。
德国《世界报》认为,尽管美国官方并没有排除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但实际情况表明,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有诸多的不利之处。南黎危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无法获得民众支持。最终担心的还是,这一地区的战争将会造成石油的价格飚升。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经济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国还有媒体认为,制裁措施很难在安理会获得通过,俄罗斯等国在伊朗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实施制裁。伊朗问题像伊拉克问题一样,已经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社会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会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时间表。伊朗的举动其实已经成功地分裂了安理会,使六国在制裁问题上无法很快达成一致,而这就达到了拖延时间的目的。
一位中国的中东专家认为,伊朗敢和美国斗,就是因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势牵扯了美国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问题日趋紧张,中东局势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升级,但形势很可能因此而紧张,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国实施的部分军事打击。总体看来,世界对伊朗核问题的掌握还没有失控,伊朗并没有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调查也在继续。伊朗核问题目前的僵局在于伊朗希望单独与美国进行谈判,但在伊拉克问题的牵制之下,美国一直拒绝这样的要求。(●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 刘守望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张楠伊 李宏伟)
伊朗核问题:“深思熟虑”后的拒绝
新华网德黑兰9月1日电(记者 徐俨俨 梁有昶)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8月31日发表讲话,宣告伊朗不会屈服于西方压力,也不会接受对伊朗正当权利的侵犯。这一讲话表明,伊朗对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关于伊朗应在8月31日前中止铀浓缩活动的要求,作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正面回答。那么,伊朗为何对安理会的要求再次说“不”呢?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伊朗目前的铀浓缩活动虽在质量和数量上还处于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据透露,伊朗目前在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拥有164台用于浓缩铀的离心分离机,并早已计划在今年底将这一数量扩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而伊朗浓缩铀的纯度目前也至少达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全面暂停铀浓缩活动显然是伊朗难以接受的。
“伊朗核问题的最后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国的天还没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这样的预告。世界也关注着联合国在最近几年里设下的这个最著名的最后期限。 8月30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给伊朗下了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德黑兰当地时间周五凌晨零点零1分,也就是纽约时间周四下午3时31分(北京时间周五凌晨4点31分)。而伊朗的表现完全是要硬撞,其总统内贾德31日在一个群众集会上再次强硬表态:“在停止铀浓缩的问题上,伊朗寸步不让。我绝对不会在重压之下低头,伊朗人民,包括年轻的科学家们,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技术,他们同样也能这样发展伊朗。”内贾德的这段话说得十分痛快,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白宫的领导人会接受这个回答吗?他们能咽下这口气吗?
“伊朗寸步不让”
联合国的最后期限是设给伊朗的,但《环球时报》记者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丝毫没有感受到异样。这天不再像前几天那样阳光明媚,而是刮起了大风,天上的云彩也多了起来,不过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们像以往一样忙碌。记者随便问了几个市民,发现他们都知道最后期限这回事儿,但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态度与政府非常相似——“我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有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制裁是把双刃剑,对伊朗有伤害,对美国也会有伤害,况且美国对伊朗已经制裁好多年了,再制裁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也有个小商贩表示了担忧,他说,如果制裁更严了,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倒是博尔顿那个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让世人印象深刻,原来最计较这个最后期限的国家是美国。有媒体形容说,美国似乎左手握着秒表,右手握着制裁计划,随时“恭候”伊朗的答复。博尔顿表示,美国希望“8·31”大限一过就召集各国高级官员探讨制裁决议的具体措辞,争取在第一时间让伊朗戴上制裁这顶“紧箍咒”。
伊朗究竟会给世界怎样一份答卷呢?对此,各国媒体的猜测惊人地一致:伊朗一定会再次说“不”。CNN认为,在大限到来之前,伊朗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服软、合作的迹象。法新社报道题目是《在大限来临前,伊朗公然挑衅》,路透社则做出“伊朗可能面临制裁”的结论。
其实,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态度一直很清楚。8月29日,内贾德邀布什电视辩论的同时,公然质疑安理会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权威地位。8月30日,内贾德表示:“制裁不可能让伊朗停止追求崇高的发展目标,要想解决问题只能通过谈判”。
“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
对伊朗的表态,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说得很直白:“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他下周将前往德国首都柏林,起草一份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纽约时报》预测了对伊朗制裁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美国将联合其欧洲盟友对伊朗禁运与核能有关的所有设备和材料,并冻结伊朗在海外的资产;第二步,惩罚措施将扩展到禁止伊朗领导人和核研究人员对西方进行访问和旅行,并限制该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活动;第三步,布什政府要求欧洲金融机构终止对伊朗的贷款,据美国官员透露,已经有一些瑞士银行同意与美国合作。
不过,“三步走”方案的实施还存在不少潜在的波折。尽管美国很早就单方面对伊朗实行了出口限制,但欧洲不少国家始终没有切断对伊朗的技术出口,而且这些技术不少都是与民用核设施的发展相关的。尤其是俄罗斯,在帮助伊朗修建的布什尔民用核反应堆项目上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专家称,“布什尔项目将使禁运核设施的制裁计划遭遇瓶颈。”
即使美俄可以找到化解分歧的办法,对伊朗的制裁决议最早也要等到9月中旬联合国大会审议才能通过。在这个汇聚各国首脑的大会上,布什将发表演讲,《纽约时报》分析认为。美国政府将利用这次大会向各方施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裁“三步走”方案的命运。
在“8·31”大限将至之时,一份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伊朗核报告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虽然这份报告内容保密,但其中涉及了伊朗铀浓缩进展现状并总结了伊朗核问题的整体进展,被外界视为一份颇有影响力的报告。这份报告究竟会如何影响联合国对伊朗的最终态度呢?媒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美联社认为,由于这份报告指出伊朗继续铀浓缩,并拒绝原子能机构调查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检查,可能导致安理会的制裁。但《纽约时报》却认为,报告不仅指出伊朗核活动进展缓慢,而且还说明伊朗目前提炼的铀纯度根本不够制造核武器,这很可能对制裁倾向产生阻碍。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星期四说,给伊朗的最后期限已过,但他不认为安理会会立即对伊朗实施制裁,“我需要和各方保持联系,看看他们打算怎么办。”
“美伊今年开战可能性很大”
制裁可能只是中东局势升级的第一步,危机会不会发展到动武的地步才真正为世界关心。8月30日,俄新社专门邀请了几十位著名专家和政治家讨论“美国进攻伊朗的前景”。俄罗斯全球化问题研究所专家东·苏里科夫认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发。
苏里科夫称,美国和伊朗国内都有一些势力对发动这场战争感兴趣,内贾德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从而成为伊朗有权威的统治者,内贾德可能还觊觎波斯湾地区首领地位,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美国以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鹰派”则可以在被战争挑起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巩固共和党人的国内政治地位,还有利于巩固美国的“世界警察”地位。
苏里科夫认为,在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基础设施进行攻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这将会削弱美国全球进程中的竞争对手——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术。苏里科夫称,美伊的军事冲突将以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开始,美国可能会放任伊朗完全封锁这个海峡,将使通过这个海峡的轮船停航9至12个月,这首先将引发印度和中国市场上的石油短缺,削弱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顾问弗拉基米尔·奥夫钦斯基认为,美国近几年兴起的“文明冲突”、“反伊斯兰法西斯主义战争”以至于“反恐战争”等观点和行动都是为进攻伊朗做准备。奥夫钦斯基认为,为了让中国等国家“臣服于美国膝下”,美国可能会对伊朗的石油命脉进行打击。不过,他还认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中国领导人最近签署的石油协议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战的可能性,至少推迟了这场战争的开始。
伊朗为何敢与美国斗
西方媒体直接谈论发生战争的很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伊朗敢虚张声势,是因为它意识到,美国在暴力的中东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国就会变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时候,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称,伊朗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可能与美国支持以色列并想终结伊朗的核野心有关。中东的混乱局势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国却很少承认这一点。
德国《世界报》认为,尽管美国官方并没有排除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但实际情况表明,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有诸多的不利之处。南黎危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无法获得民众支持。最终担心的还是,这一地区的战争将会造成石油的价格飚升。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经济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国还有媒体认为,制裁措施很难在安理会获得通过,俄罗斯等国在伊朗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实施制裁。伊朗问题像伊拉克问题一样,已经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社会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会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时间表。伊朗的举动其实已经成功地分裂了安理会,使六国在制裁问题上无法很快达成一致,而这就达到了拖延时间的目的。
一位中国的中东专家认为,伊朗敢和美国斗,就是因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势牵扯了美国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问题日趋紧张,中东局势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升级,但形势很可能因此而紧张,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国实施的部分军事打击。总体看来,世界对伊朗核问题的掌握还没有失控,伊朗并没有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调查也在继续。伊朗核问题目前的僵局在于伊朗希望单独与美国进行谈判,但在伊拉克问题的牵制之下,美国一直拒绝这样的要求。(●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 刘守望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张楠伊 李宏伟)
伊朗核问题:“深思熟虑”后的拒绝
新华网德黑兰9月1日电(记者 徐俨俨 梁有昶)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8月31日发表讲话,宣告伊朗不会屈服于西方压力,也不会接受对伊朗正当权利的侵犯。这一讲话表明,伊朗对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关于伊朗应在8月31日前中止铀浓缩活动的要求,作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正面回答。那么,伊朗为何对安理会的要求再次说“不”呢?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伊朗目前的铀浓缩活动虽在质量和数量上还处于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据透露,伊朗目前在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拥有164台用于浓缩铀的离心分离机,并早已计划在今年底将这一数量扩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而伊朗浓缩铀的纯度目前也至少达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全面暂停铀浓缩活动显然是伊朗难以接受的。赞同
706| 评论(3)
8月31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言。
“伊朗核问题的最后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国的天还没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这样的预告。世界也关注着联合国在最近几年里设下的这个最著名的最后期限。 8月30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给伊朗下了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德黑兰当地时间周五凌晨零点零1分,也就是纽约时间周四下午3时31分(北京时间周五凌晨4点31分)。而伊朗的表现完全是要硬撞,其总统内贾德31日在一个群众集会上再次强硬表态:“在停止铀浓缩的问题上,伊朗寸步不让。我绝对不会在重压之下低头,伊朗人民,包括年轻的科学家们,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技术,他们同样也能这样发展伊朗。”内贾德的这段话说得十分痛快,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白宫的领导人会接受这个回答吗?他们能咽下这口气吗?
“伊朗寸步不让”
联合国的最后期限是设给伊朗的,但《环球时报》记者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丝毫没有感受到异样。这天不再像前几天那样阳光明媚,而是刮起了大风,天上的云彩也多了起来,不过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们像以往一样忙碌。记者随便问了几个市民,发现他们都知道最后期限这回事儿,但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态度与政府非常相似——“我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有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制裁是把双刃剑,对伊朗有伤害,对美国也会有伤害,况且美国对伊朗已经制裁好多年了,再制裁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也有个小商贩表示了担忧,他说,如果制裁更严了,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倒是博尔顿那个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让世人印象深刻,原来最计较这个最后期限的国家是美国。有媒体形容说,美国似乎左手握着秒表,右手握着制裁计划,随时“恭候”伊朗的答复。博尔顿表示,美国希望“8·31”大限一过就召集各国高级官员探讨制裁决议的具体措辞,争取在第一时间让伊朗戴上制裁这顶“紧箍咒”。
伊朗究竟会给世界怎样一份答卷呢?对此,各国媒体的猜测惊人地一致:伊朗一定会再次说“不”。CNN认为,在大限到来之前,伊朗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服软、合作的迹象。法新社报道题目是《在大限来临前,伊朗公然挑衅》,路透社则做出“伊朗可能面临制裁”的结论。
其实,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态度一直很清楚。8月29日,内贾德邀布什电视辩论的同时,公然质疑安理会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权威地位。8月30日,内贾德表示:“制裁不可能让伊朗停止追求崇高的发展目标,要想解决问题只能通过谈判”。
“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
对伊朗的表态,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说得很直白:“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他下周将前往德国首都柏林,起草一份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纽约时报》预测了对伊朗制裁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美国将联合其欧洲盟友对伊朗禁运与核能有关的所有设备和材料,并冻结伊朗在海外的资产;第二步,惩罚措施将扩展到禁止伊朗领导人和核研究人员对西方进行访问和旅行,并限制该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活动;第三步,布什政府要求欧洲金融机构终止对伊朗的贷款,据美国官员透露,已经有一些瑞士银行同意与美国合作。
不过,“三步走”方案的实施还存在不少潜在的波折。尽管美国很早就单方面对伊朗实行了出口限制,但欧洲不少国家始终没有切断对伊朗的技术出口,而且这些技术不少都是与民用核设施的发展相关的。尤其是俄罗斯,在帮助伊朗修建的布什尔民用核反应堆项目上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专家称,“布什尔项目将使禁运核设施的制裁计划遭遇瓶颈。”
即使美俄可以找到化解分歧的办法,对伊朗的制裁决议最早也要等到9月中旬联合国大会审议才能通过。在这个汇聚各国首脑的大会上,布什将发表演讲,《纽约时报》分析认为。美国政府将利用这次大会向各方施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裁“三步走”方案的命运。
在“8·31”大限将至之时,一份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伊朗核报告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虽然这份报告内容保密,但其中涉及了伊朗铀浓缩进展现状并总结了伊朗核问题的整体进展,被外界视为一份颇有影响力的报告。这份报告究竟会如何影响联合国对伊朗的最终态度呢?媒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美联社认为,由于这份报告指出伊朗继续铀浓缩,并拒绝原子能机构调查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检查,可能导致安理会的制裁。但《纽约时报》却认为,报告不仅指出伊朗核活动进展缓慢,而且还说明伊朗目前提炼的铀纯度根本不够制造核武器,这很可能对制裁倾向产生阻碍。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星期四说,给伊朗的最后期限已过,但他不认为安理会会立即对伊朗实施制裁,“我需要和各方保持联系,看看他们打算怎么办。”
“美伊今年开战可能性很大”
制裁可能只是中东局势升级的第一步,危机会不会发展到动武的地步才真正为世界关心。8月30日,俄新社专门邀请了几十位著名专家和政治家讨论“美国进攻伊朗的前景”。俄罗斯全球化问题研究所专家东·苏里科夫认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发。
苏里科夫称,美国和伊朗国内都有一些势力对发动这场战争感兴趣,内贾德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从而成为伊朗有权威的统治者,内贾德可能还觊觎波斯湾地区首领地位,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美国以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鹰派”则可以在被战争挑起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巩固共和党人的国内政治地位,还有利于巩固美国的“世界警察”地位。
苏里科夫认为,在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基础设施进行攻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这将会削弱美国全球进程中的竞争对手——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术。苏里科夫称,美伊的军事冲突将以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开始,美国可能会放任伊朗完全封锁这个海峡,将使通过这个海峡的轮船停航9至12个月,这首先将引发印度和中国市场上的石油短缺,削弱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顾问弗拉基米尔·奥夫钦斯基认为,美国近几年兴起的“文明冲突”、“反伊斯兰法西斯主义战争”以至于“反恐战争”等观点和行动都是为进攻伊朗做准备。奥夫钦斯基认为,为了让中国等国家“臣服于美国膝下”,美国可能会对伊朗的石油命脉进行打击。不过,他还认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中国领导人最近签署的石油协议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战的可能性,至少推迟了这场战争的开始。
伊朗为何敢与美国斗
西方媒体直接谈论发生战争的很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伊朗敢虚张声势,是因为它意识到,美国在暴力的中东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国就会变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时候,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称,伊朗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可能与美国支持以色列并想终结伊朗的核野心有关。中东的混乱局势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国却很少承认这一点。
德国《世界报》认为,尽管美国官方并没有排除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但实际情况表明,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有诸多的不利之处。南黎危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无法获得民众支持。最终担心的还是,这一地区的战争将会造成石油的价格飚升。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经济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国还有媒体认为,制裁措施很难在安理会获得通过,俄罗斯等国在伊朗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实施制裁。伊朗问题像伊拉克问题一样,已经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社会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会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时间表。伊朗的举动其实已经成功地分裂了安理会,使六国在制裁问题上无法很快达成一致,而这就达到了拖延时间的目的。
一位中国的中东专家认为,伊朗敢和美国斗,就是因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势牵扯了美国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问题日趋紧张,中东局势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升级,但形势很可能因此而紧张,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国实施的部分军事打击。总体看来,世界对伊朗核问题的掌握还没有失控,伊朗并没有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调查也在继续。伊朗核问题目前的僵局在于伊朗希望单独与美国进行谈判,但在伊拉克问题的牵制之下,美国一直拒绝这样的要求。(●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 刘守望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张楠伊 李宏伟)
伊朗核问题:“深思熟虑”后的拒绝
新华网德黑兰9月1日电(记者 徐俨俨 梁有昶)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8月31日发表讲话,宣告伊朗不会屈服于西方压力,也不会接受对伊朗正当权利的侵犯。这一讲话表明,伊朗对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关于伊朗应在8月31日前中止铀浓缩活动的要求,作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正面回答。那么,伊朗为何对安理会的要求再次说“不”呢?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伊朗目前的铀浓缩活动虽在质量和数量上还处于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据透露,伊朗目前在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拥有164台用于浓缩铀的离心分离机,并早已计划在今年底将这一数量扩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而伊朗浓缩铀的纯度目前也至少达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全面暂停铀浓缩活动显然是伊朗难以接受的。
8月31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言。
“伊朗核问题的最后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国的天还没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这样的预告。世界也关注着联合国在最近几年里设下的这个最著名的最后期限。 8月30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给伊朗下了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德黑兰当地时间周五凌晨零点零1分,也就是纽约时间周四下午3时31分(北京时间周五凌晨4点31分)。而伊朗的表现完全是要硬撞,其总统内贾德31日在一个群众集会上再次强硬表态:“在停止铀浓缩的问题上,伊朗寸步不让。我绝对不会在重压之下低头,伊朗人民,包括年轻的科学家们,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技术,他们同样也能这样发展伊朗。”内贾德的这段话说得十分痛快,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白宫的领导人会接受这个回答吗?他们能咽下这口气吗?
“伊朗寸步不让”
联合国的最后期限是设给伊朗的,但《环球时报》记者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丝毫没有感受到异样。这天不再像前几天那样阳光明媚,而是刮起了大风,天上的云彩也多了起来,不过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们像以往一样忙碌。记者随便问了几个市民,发现他们都知道最后期限这回事儿,但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态度与政府非常相似——“我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有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制裁是把双刃剑,对伊朗有伤害,对美国也会有伤害,况且美国对伊朗已经制裁好多年了,再制裁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也有个小商贩表示了担忧,他说,如果制裁更严了,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倒是博尔顿那个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让世人印象深刻,原来最计较这个最后期限的国家是美国。有媒体形容说,美国似乎左手握着秒表,右手握着制裁计划,随时“恭候”伊朗的答复。博尔顿表示,美国希望“8·31”大限一过就召集各国高级官员探讨制裁决议的具体措辞,争取在第一时间让伊朗戴上制裁这顶“紧箍咒”。
伊朗究竟会给世界怎样一份答卷呢?对此,各国媒体的猜测惊人地一致:伊朗一定会再次说“不”。CNN认为,在大限到来之前,伊朗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服软、合作的迹象。法新社报道题目是《在大限来临前,伊朗公然挑衅》,路透社则做出“伊朗可能面临制裁”的结论。
其实,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态度一直很清楚。8月29日,内贾德邀布什电视辩论的同时,公然质疑安理会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权威地位。8月30日,内贾德表示:“制裁不可能让伊朗停止追求崇高的发展目标,要想解决问题只能通过谈判”。
“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
对伊朗的表态,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说得很直白:“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他下周将前往德国首都柏林,起草一份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纽约时报》预测了对伊朗制裁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美国将联合其欧洲盟友对伊朗禁运与核能有关的所有设备和材料,并冻结伊朗在海外的资产;第二步,惩罚措施将扩展到禁止伊朗领导人和核研究人员对西方进行访问和旅行,并限制该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活动;第三步,布什政府要求欧洲金融机构终止对伊朗的贷款,据美国官员透露,已经有一些瑞士银行同意与美国合作。
不过,“三步走”方案的实施还存在不少潜在的波折。尽管美国很早就单方面对伊朗实行了出口限制,但欧洲不少国家始终没有切断对伊朗的技术出口,而且这些技术不少都是与民用核设施的发展相关的。尤其是俄罗斯,在帮助伊朗修建的布什尔民用核反应堆项目上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专家称,“布什尔项目将使禁运核设施的制裁计划遭遇瓶颈。”
即使美俄可以找到化解分歧的办法,对伊朗的制裁决议最早也要等到9月中旬联合国大会审议才能通过。在这个汇聚各国首脑的大会上,布什将发表演讲,《纽约时报》分析认为。美国政府将利用这次大会向各方施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裁“三步走”方案的命运。
在“8·31”大限将至之时,一份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伊朗核报告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虽然这份报告内容保密,但其中涉及了伊朗铀浓缩进展现状并总结了伊朗核问题的整体进展,被外界视为一份颇有影响力的报告。这份报告究竟会如何影响联合国对伊朗的最终态度呢?媒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美联社认为,由于这份报告指出伊朗继续铀浓缩,并拒绝原子能机构调查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检查,可能导致安理会的制裁。但《纽约时报》却认为,报告不仅指出伊朗核活动进展缓慢,而且还说明伊朗目前提炼的铀纯度根本不够制造核武器,这很可能对制裁倾向产生阻碍。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星期四说,给伊朗的最后期限已过,但他不认为安理会会立即对伊朗实施制裁,“我需要和各方保持联系,看看他们打算怎么办。”
“美伊今年开战可能性很大”
制裁可能只是中东局势升级的第一步,危机会不会发展到动武的地步才真正为世界关心。8月30日,俄新社专门邀请了几十位著名专家和政治家讨论“美国进攻伊朗的前景”。俄罗斯全球化问题研究所专家东·苏里科夫认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发。
苏里科夫称,美国和伊朗国内都有一些势力对发动这场战争感兴趣,内贾德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从而成为伊朗有权威的统治者,内贾德可能还觊觎波斯湾地区首领地位,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美国以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鹰派”则可以在被战争挑起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巩固共和党人的国内政治地位,还有利于巩固美国的“世界警察”地位。
苏里科夫认为,在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基础设施进行攻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这将会削弱美国全球进程中的竞争对手——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术。苏里科夫称,美伊的军事冲突将以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开始,美国可能会放任伊朗完全封锁这个海峡,将使通过这个海峡的轮船停航9至12个月,这首先将引发印度和中国市场上的石油短缺,削弱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顾问弗拉基米尔·奥夫钦斯基认为,美国近几年兴起的“文明冲突”、“反伊斯兰法西斯主义战争”以至于“反恐战争”等观点和行动都是为进攻伊朗做准备。奥夫钦斯基认为,为了让中国等国家“臣服于美国膝下”,美国可能会对伊朗的石油命脉进行打击。不过,他还认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中国领导人最近签署的石油协议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战的可能性,至少推迟了这场战争的开始。
伊朗为何敢与美国斗
西方媒体直接谈论发生战争的很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伊朗敢虚张声势,是因为它意识到,美国在暴力的中东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国就会变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时候,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称,伊朗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可能与美国支持以色列并想终结伊朗的核野心有关。中东的混乱局势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国却很少承认这一点。
德国《世界报》认为,尽管美国官方并没有排除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但实际情况表明,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有诸多的不利之处。南黎危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无法获得民众支持。最终担心的还是,这一地区的战争将会造成石油的价格飚升。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经济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国还有媒体认为,制裁措施很难在安理会获得通过,俄罗斯等国在伊朗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实施制裁。伊朗问题像伊拉克问题一样,已经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社会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会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时间表。伊朗的举动其实已经成功地分裂了安理会,使六国在制裁问题上无法很快达成一致,而这就达到了拖延时间的目的。
一位中国的中东专家认为,伊朗敢和美国斗,就是因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势牵扯了美国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问题日趋紧张,中东局势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升级,但形势很可能因此而紧张,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国实施的部分军事打击。总体看来,世界对伊朗核问题的掌握还没有失控,伊朗并没有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调查也在继续。伊朗核问题目前的僵局在于伊朗希望单独与美国进行谈判,但在伊拉克问题的牵制之下,美国一直拒绝这样的要求。(●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 刘守望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张楠伊 李宏伟)
伊朗核问题:“深思熟虑”后的拒绝
新华网德黑兰9月1日电(记者 徐俨俨 梁有昶)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8月31日发表讲话,宣告伊朗不会屈服于西方压力,也不会接受对伊朗正当权利的侵犯。这一讲话表明,伊朗对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关于伊朗应在8月31日前中止铀浓缩活动的要求,作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正面回答。那么,伊朗为何对安理会的要求再次说“不”呢?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伊朗目前的铀浓缩活动虽在质量和数量上还处于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据透露,伊朗目前在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拥有164台用于浓缩铀的离心分离机,并早已计划在今年底将这一数量扩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而伊朗浓缩铀的纯度目前也至少达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全面暂停铀浓缩活动显然是伊朗难以接受的。
谢谢。。。。。。。。。。。。。。。
8月31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言。
“伊朗核问题的最后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国的天还没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这样的预告。世界也关注着联合国在最近几年里设下的这个最著名的最后期限。 8月30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给伊朗下了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德黑兰当地时间周五凌晨零点零1分,也就是纽约时间周四下午3时31分(北京时间周五凌晨4点31分)。而伊朗的表现完全是要硬撞,其总统内贾德31日在一个群众集会上再次强硬表态:“在停止铀浓缩的问题上,伊朗寸步不让。我绝对不会在重压之下低头,伊朗人民,包括年轻的科学家们,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技术,他们同样也能这样发展伊朗。”内贾德的这段话说得十分痛快,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白宫的领导人会接受这个回答吗?他们能咽下这口气吗?
“伊朗寸步不让”
联合国的最后期限是设给伊朗的,但《环球时报》记者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丝毫没有感受到异样。这天不再像前几天那样阳光明媚,而是刮起了大风,天上的云彩也多了起来,不过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们像以往一样忙碌。记者随便问了几个市民,发现他们都知道最后期限这回事儿,但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态度与政府非常相似——“我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有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制裁是把双刃剑,对伊朗有伤害,对美国也会有伤害,况且美国对伊朗已经制裁好多年了,再制裁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也有个小商贩表示了担忧,他说,如果制裁更严了,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倒是博尔顿那个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让世人印象深刻,原来最计较这个最后期限的国家是美国。有媒体形容说,美国似乎左手握着秒表,右手握着制裁计划,随时“恭候”伊朗的答复。博尔顿表示,美国希望“8·31”大限一过就召集各国高级官员探讨制裁决议的具体措辞,争取在第一时间让伊朗戴上制裁这顶“紧箍咒”。
伊朗究竟会给世界怎样一份答卷呢?对此,各国媒体的猜测惊人地一致:伊朗一定会再次说“不”。CNN认为,在大限到来之前,伊朗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服软、合作的迹象。法新社报道题目是《在大限来临前,伊朗公然挑衅》,路透社则做出“伊朗可能面临制裁”的结论。
其实,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态度一直很清楚。8月29日,内贾德邀布什电视辩论的同时,公然质疑安理会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权威地位。8月30日,内贾德表示:“制裁不可能让伊朗停止追求崇高的发展目标,要想解决问题只能通过谈判”。
“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
对伊朗的表态,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说得很直白:“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他下周将前往德国首都柏林,起草一份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纽约时报》预测了对伊朗制裁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美国将联合其欧洲盟友对伊朗禁运与核能有关的所有设备和材料,并冻结伊朗在海外的资产;第二步,惩罚措施将扩展到禁止伊朗领导人和核研究人员对西方进行访问和旅行,并限制该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活动;第三步,布什政府要求欧洲金融机构终止对伊朗的贷款,据美国官员透露,已经有一些瑞士银行同意与美国合作。
不过,“三步走”方案的实施还存在不少潜在的波折。尽管美国很早就单方面对伊朗实行了出口限制,但欧洲不少国家始终没有切断对伊朗的技术出口,而且这些技术不少都是与民用核设施的发展相关的。尤其是俄罗斯,在帮助伊朗修建的布什尔民用核反应堆项目上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专家称,“布什尔项目将使禁运核设施的制裁计划遭遇瓶颈。”
即使美俄可以找到化解分歧的办法,对伊朗的制裁决议最早也要等到9月中旬联合国大会审议才能通过。在这个汇聚各国首脑的大会上,布什将发表演讲,《纽约时报》分析认为。美国政府将利用这次大会向各方施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裁“三步走”方案的命运。
在“8·31”大限将至之时,一份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伊朗核报告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虽然这份报告内容保密,但其中涉及了伊朗铀浓缩进展现状并总结了伊朗核问题的整体进展,被外界视为一份颇有影响力的报告。这份报告究竟会如何影响联合国对伊朗的最终态度呢?媒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美联社认为,由于这份报告指出伊朗继续铀浓缩,并拒绝原子能机构调查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检查,可能导致安理会的制裁。但《纽约时报》却认为,报告不仅指出伊朗核活动进展缓慢,而且还说明伊朗目前提炼的铀纯度根本不够制造核武器,这很可能对制裁倾向产生阻碍。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星期四说,给伊朗的最后期限已过,但他不认为安理会会立即对伊朗实施制裁,“我需要和各方保持联系,看看他们打算怎么办。”
“美伊今年开战可能性很大”
制裁可能只是中东局势升级的第一步,危机会不会发展到动武的地步才真正为世界关心。8月30日,俄新社专门邀请了几十位著名专家和政治家讨论“美国进攻伊朗的前景”。俄罗斯全球化问题研究所专家东·苏里科夫认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发。
苏里科夫称,美国和伊朗国内都有一些势力对发动这场战争感兴趣,内贾德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从而成为伊朗有权威的统治者,内贾德可能还觊觎波斯湾地区首领地位,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美国以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鹰派”则可以在被战争挑起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巩固共和党人的国内政治地位,还有利于巩固美国的“世界警察”地位。
苏里科夫认为,在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基础设施进行攻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这将会削弱美国全球进程中的竞争对手——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术。苏里科夫称,美伊的军事冲突将以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开始,美国可能会放任伊朗完全封锁这个海峡,将使通过这个海峡的轮船停航9至12个月,这首先将引发印度和中国市场上的石油短缺,削弱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顾问弗拉基米尔·奥夫钦斯基认为,美国近几年兴起的“文明冲突”、“反伊斯兰法西斯主义战争”以至于“反恐战争”等观点和行动都是为进攻伊朗做准备。奥夫钦斯基认为,为了让中国等国家“臣服于美国膝下”,美国可能会对伊朗的石油命脉进行打击。不过,他还认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中国领导人最近签署的石油协议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战的可能性,至少推迟了这场战争的开始。
伊朗为何敢与美国斗
西方媒体直接谈论发生战争的很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伊朗敢虚张声势,是因为它意识到,美国在暴力的中东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国就会变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时候,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称,伊朗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可能与美国支持以色列并想终结伊朗的核野心有关。中东的混乱局势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国却很少承认这一点。
德国《世界报》认为,尽管美国官方并没有排除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但实际情况表明,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有诸多的不利之处。南黎危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无法获得民众支持。最终担心的还是,这一地区的战争将会造成石油的价格飚升。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经济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国还有媒体认为,制裁措施很难在安理会获得通过,俄罗斯等国在伊朗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实施制裁。伊朗问题像伊拉克问题一样,已经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社会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会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时间表。伊朗的举动其实已经成功地分裂了安理会,使六国在制裁问题上无法很快达成一致,而这就达到了拖延时间的目的。
一位中国的中东专家认为,伊朗敢和美国斗,就是因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势牵扯了美国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问题日趋紧张,中东局势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升级,但形势很可能因此而紧张,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国实施的部分军事打击。总体看来,世界对伊朗核问题的掌握还没有失控,伊朗并没有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调查也在继续。伊朗核问题目前的僵局在于伊朗希望单独与美国进行谈判,但在伊拉克问题的牵制之下,美国一直拒绝这样的要求。(●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 刘守望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张楠伊 李宏伟)
伊朗核问题:“深思熟虑”后的拒绝
新华网德黑兰9月1日电(记者 徐俨俨 梁有昶)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8月31日发表讲话,宣告伊朗不会屈服于西方压力,也不会接受对伊朗正当权利的侵犯。这一讲话表明,伊朗对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关于伊朗应在8月31日前中止铀浓缩活动的要求,作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正面回答。那么,伊朗为何对安理会的要求再次说“不”呢?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伊朗目前的铀浓缩活动虽在质量和数量上还处于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据透露,伊朗目前在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拥有164台用于浓缩铀的离心分离机,并早已计划在今年底将这一数量扩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而伊朗浓缩铀的纯度目前也至少达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全面暂停铀浓缩活动显然是伊朗难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