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伦堡的名歌手,世界上最长的歌剧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5 23:46:55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创作背景

德语: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英语:The Mastersingers of Nuremberg理查德·瓦格纳虽然以名歌手为本剧的题材,但并不将当时的音乐采用于歌剧之中。而是以现实与人性为主题,乐曲始终在喜剧的气氛中,明朗活泼,又以大调为基调的全音阶对位旋律,清新而具有立体感。至于名歌手的歌唱法,瓦格纳仅采用在第二幕终场,并以散文形式完成此剧本的歌词。这些都是瓦格纳在当时一种创新突破的成功。纽伦堡的名歌手是世界上最长的歌剧,时长5小时15分钟。

《纽伦堡的名歌手》是一部怎样的歌剧?

《纽伦堡的名歌手》(1862-1867)是瓦格纳所有创作中最富社会意义的一部歌剧。该剧以16世纪德国纽伦堡的市民生活为题材,并将作曲家的创新与改革的艺术观点渗透到剧中的人物身上。

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剧情解说

C大调。先由管弦乐奏出《名歌手动机》。再由长笛开始,奏出表情丰富的柔和旋律。这就是剧中施托尔青格和埃娃的“爱的情景动机”。拿它以对位法推进后,小提琴以断奏下降时,以铜管为主体,奏出气氛明朗的名歌手“行进动机”。随后是弦乐的名歌手“艺术动机”就登场。逐渐以对位法增厚后,接着,弦乐随着木管与法国号的对位法,推出“工作动机”。这时乐曲变成E大调,小提琴唱出“爱的动机”。它立刻由小提琴的“热情动机”引接。然后木管突然轻快地奏出《名歌手动机》,不久低音弦便沸腾着“快活动机”,音乐逐渐变成是立体式的。就在其巅?o上,铜管与低音弦奏出堂皇的“名歌手动机”,不久,“爱的动机”和“行进动机”就以对位法进入,而且“艺术动机”也登场了。最后以“行进动机”为中心结束这前奏曲。 第一场:卡塔利内教堂教堂的正堂位于舞台的左后方,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堂后面的数排座椅。时间是圣约翰节(6月24日)的前一日,在下午的礼拜即将终了时,传来信徒们所唱《洗礼合唱》的末尾诗句。在后排的椅子上坐着埃娃和保姆马格达勒娜,年轻骑士施托尔青格则躲在长柱后注视埃娃的侧面。这时埃娃也感受到他热烈的眼神,当两人视线相接后,施托尔青格积极地用眼神传达对埃娃的情意。合唱结束后,信徒站起来陆续离开。在马格达勒娜陪伴下,埃娃走近施托尔青格。当施托尔青格正要开口对埃娃说话时,埃娃突然告诉保姆她把胸针忘在教堂里,请保姆回去拿。施托尔青格便利用这机会询问埃娃是否订过婚。马格达勒娜回来后,本想立即把埃娃带走,但这时却不小心瞥见鞋匠徒弟大卫拉开教堂休息室的窗帘。马格达勒娜和大卫是一对情侣。马格达勒娜失神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回到埃娃身旁向施托尔青格说明,只有名歌手的师父才有资格成为埃娃的夫婿。这时埃娃出乎意料地对施托尔青格说:“我想选的人只有你。”马格达勒娜听了无比惊讶,但当埃娃把施托尔青格比喻为圣经中的大卫时,马格达勒娜想到自己的情人大卫,叫出:“哦,大卫!”听到这声音,真正的大卫从教堂跑出来。大卫告诉马格达勒娜,此地即将举行名歌手的歌唱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就能当师父,他现在正忙着准备座椅。施托尔青格热烈地爱着埃娃,他听后便告诉埃娃说,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成为名歌手。大卫觉得不可思议,说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接着,埃娃便在马格达勒娜的催促下回去了,施托尔青格则独自坐在阶梯式椅子上,陷入沉思中。 卡塔利内教堂里整个纽伦堡城对于音乐的爱好,可说是近乎疯狂似的。著名的歌唱家和这门高尚职业的领导阶层,时常举办公开的歌唱比赛,筹备周详,规章严格,获优胜者可得优厚的奖品。数名徒弟们喧哗着走来,他们开始准备接受名歌手考试。当大伙儿忙得团团转的时候,只有大卫跟施托尔青格聊天,徒弟们就对他喊;“快来帮忙啊!”但大卫热心地说明歌唱法则给施托尔青格聊天听,根本不理会那些徒弟们。正是由于马格达勒娜的拜托,大卫才把这些教给华尔特的。起初先发出命令:“开始!”但施托尔青格一点也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大卫说明记录员这样喊叫后,考试者就要开始歌唱。接着大卫就详细说明比赛规则,以鞋匠如何走上名歌手作为例子。施托尔青格表示自己是贵族而非鞋匠,只是想了解歌唱规则,这时大卫又喋喋不休地谈论起来。这个段落几乎就是大卫的歌声,他唱歌时语句要清晰、连贯、不可任意加入装饰音。由于徒弟们要求帮忙,他的说明被打断了,最后大卫说:“所谓名歌手就是能写出优秀的诗,又能为它配上新曲调的人,”然后就安排评审员坐席去了。接着在大卫指挥下,大伙儿搭好一个小屋,当作记录员的坐席。为了写出歌唱的缺点,也准备了黑板。看到大卫老练、细密的运筹,徒弟们虽然由衷钦佩,仍然不时显示出嫉妒的神情。但大卫不理会,说出今天还一名特别的骑士要接受考试,并继续指挥大家工作。不久,他又开始向施托尔青格讲述评审的情况和记录员的事。大卫说:“如果你能成功地登上名歌手的地位,就有花环赠给你。”这时休息室的门开了,金匠师傅波格纳和镇公所书记贝希梅森一起走出来。徒弟们吓一跳,赶快让路,站到旁边。 卡塔利内教堂里名歌手们聚集而来,徒弟们排在两旁恭迎他们。波格纳鼓励贝希梅森说:“圣约翰节的歌唱比赛时,你必须争取胜利,以便迎娶我的女儿。”但贝希梅森则担心埃娃回拒绝他。这时他们发现坐在椅子上的施托尔青格。施托尔青格表示:“我因热爱艺术而来到纽约堡,希望加入名歌手公会。”这时鞋匠师傅福格尔格桑和铁匠师傅纳赫蒂加尔一块儿登场,波格纳把施托尔青格介绍给他们。这时别的师傅们也陆续来到。站在一旁的贝希梅森则预感强敌已出现,他想要在静夜献唱情歌,以争取埃娃的芳心。由于师傅们的好意,大家推荐施托尔青格当这次的考试应征者。这时鞋匠师傅萨克斯登场,大家热烈欢迎他。大家就位后,波格纳表示有重要提议,于是宣布明天圣约翰节歌唱比赛的优胜者,将可以和女儿埃娃结婚。这就是以优美歌喉唱出的:“在美丽的圣约翰节”,充分展现纽伦堡城艺术爱好者的心胸。听到这消息后,其他师傅们都感动地站起来为他欢呼,波格纳劝大家坐下去听他继续说下去。他要女儿加入评审行列,虽然可以拒绝优胜者,却不能嫁给其他的人,埃娃只能选择名歌手当夫婿。他说完后,萨克斯便站起来,提出意见说,他希望让民众也参加歌唱的裁判,因为民众本身很清楚正确的歌唱是什么样,何种歌曲能使百姓欢乐。这个建议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最后只好采用波格纳的意见。他说要推荐一位很想获得名歌手资格的骑士,于是把施托尔青格介绍给大家认识。这时不少人尽管感到不安,但由于是波格纳所推荐的,只好表示欢迎,而且问起他的身世。施托尔青格唱出著名的歌曲《在冬天平静的壁炉边》作为回答,他说:“我的祖先是十二世纪时有名爱情歌手、也是贵族叫佛格怀德,他擅长讴歌大自然。”这时只有贝希梅森敌视施托尔青格,他在嘀咕着憎恶的话。但是最后还是让施托尔青格接受评审,而贝希梅森则被选为记录员。这时面包师傅拿起写着歌唱规则的黑板,开始朗读起来。不久,施托尔青格便坐在规定的椅子上,随着贝希梅森:“开始!”的口令,施托尔青格就开始唱出;“森林中春天的呼唤”,诉说出爱的快乐。不一会儿,从记录席传来贝希梅森狠狠地在黑板上画缺点的声音。然后他从记录席跳出来,阻止施托尔青格的演唱,出示黑板上的记录,宣告施托尔青格已经丧失考试资格。师傅们对施托尔青格的歌唱感到惊讶又失望,七嘴八舌起来,萨克斯则建议让他唱完。这时施托尔青格又唱了起来,而贝希梅森依然刻意阻扰。施托尔青格终于丧失灵思,但萨克斯却为民众的艺术替他辩护,波格纳想到他或许就是自己的女婿,而为这位骑土感到惋惜。最后,师傅们还是宣布施托尔青格被取消比赛资格,等师傅退场后,舞台上只剩陷入沉思的萨克斯以及快活地喧闹的徒弟们。幕落。 第二幕:纽伦堡街上街的一边是萨克斯的鞋店,另一边是金匠波格纳的家。第一场:大卫从外面关上了萨克斯家的百叶窗。在别的人家,徒弟们也在关百叶窗。徒弟们正在歌颂这个节日,这时马格达勒娜悄悄地从波格纳家出来,一边避开人们的注意,一边走到大卫身边。她想从大卫口中,打听刚才施托尔青格接受快速的情况。一听施托尔青格失败了,把替大卫取点心的事都忘了,很难过地赶回家去。徒弟们看到这模样,就开心地嘲笑大卫。当被激怒的大卫想动手修理他们时,萨克斯出现了,并走进徒弟们和大卫之间。徒弟们慌张地四散。萨克斯将大卫训斥一番,然后把他赶回家里。 波格纳和女儿埃娃一起散步回来。在探望过萨克斯的鞋店后,两人坐在菩提树下。他在讲述女儿将成为新娘的情况。这时马格达勒娜从家里走出来,波格纳走进屋里。埃娃听到马格达勒娜说施托尔青格参加考试失败后,心里很难过,随即走进屋里。萨克斯从鞋店出来,开始和大卫交谈。萨克斯在观察大卫裁制鞋面的情形后,劝他进房去睡一会儿。这时,萨克斯便静静唱出:“紫丁香的独白”“紫丁香正飘香”。 此刻,施托尔青格正好从角落出现。埃娃很快就发现,立刻甩掉马格达勒娜的手,向施托尔青格奔去。埃娃热情地向他倾诉,激励他必须在比赛中夺魁,但施托尔青格对考试时师傅们的做法感到失望,提议她一起私奔,远离此地。这时传来夜警笛声,埃娃马上被保姆推进屋里。夜警提醒大家一到10点钟就得小心烛火,然后就转入到波格纳家的屋角后离开了。萨克斯在隐蔽处听到埃娃和施托尔青格的谈话,就以担扰的神情看着他们。夜警离开后,埃娃改穿马格达勒娜的衣服从家中溜出来,正想和施托尔青格私奔时,萨克斯及时把街灯点亮,设法制止了他们。两个人因而困惑不已。 这时,贝希梅森也跟在夜警身后,鬼鬼祟祟地出现。他一边窥视波格纳家的窗口,一边开始调鲁特琴的弦。萨克斯听到这声音,又把街灯弄熄。贝希梅森开始唱情歌,萨克斯就故意猛敲铁槌,而且大声唱出莫名其妙的歌曲。被激怒的贝希梅森,要求萨克斯安静下来,但萨克斯根本不理他。接着,波格纳家的窗子开了,马格达勒娜穿上埃娃的衣服走到窗边,着急地等候在此的贝希梅森不知道她是马格达勒娜,只是开心地弹着鲁特琴。由于萨克斯的歌声与槌声不断,愤怒的贝希梅森破口大骂,但一看到窗口的女郎想转身进去,他又赶快准备高歌小夜曲。这时萨克斯高喊:“开始”,他用铁骓敲打鞋模当作记号。两人像参赛者和评审般各就各位。这时间,埃娃则依偎在施托尔青格的怀里一起看着这场闹剧。贝希梅森以荒诞走板的鲁特琴当伴奏开始唱小夜曲时,萨克斯便敲打铁骓逐一挑剔、批评。这使贝希梅森的歌唱乱了脚步,贝希梅森怒不可遏。当贝希梅森发现窗边的姑娘又要离去时,又鼓起勇气弹响鲁特琴唱了起来。但萨克斯的铁骓声却越敲越响。贝希梅森只好越唱声音越大。这时大卫也跟在贝希梅森后头探视窗口,立刻发觉窗边的姑娘是穿上埃娃衣裳的马格达勒娜,大卫误以为她在接受其他男人的调情,于是气得脸红脖子粗。附近的师傅们被这喧闹声吵醒,纷纷打开窗子查看究竟。马格达勒娜做出信号邀大卫进入屋内,贝希梅森则认为自己被冷落。就在这时候,大卫从窗口跳出来,把贝希梅森痛打一顿。 接着是殴斗与吵架的场面。附近的师傅和徒弟们随着马格达勒娜的喊叫声跑出来,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变得更加混乱,连妇女们都出来看热闹。埃娃的父亲波格纳把马格达勒娜误认为是自己的女儿,叫她把窗子关紧,自己跑到屋外查看究竟。当施托尔青格拔剑冲入人群时,萨克斯一把抓住他,并把他拉到家里;大卫被贝希梅森踢了一脚,也被推进屋里。贝希梅森则狼狈地逃之夭夭了。埃娃被父亲抓着手臂拖进家里。这时传来夜警的角笛声,大伙儿便赶快回家去,夜警宣告已经十一点,然后转到巷里去。 萨克斯的鞋店这是圣约翰节的清晨,萨克斯正专心地看书。这时大卫悄悄走过来,发现萨克斯在这儿,立刻躲起来。由于萨克斯并没有察觉,大卫就把篮中的食物拿出来放在工作台上。当他偷吃香肠和饼干时,萨克斯做出大声的翻书动作。受惊的大卫只好狼吞虎咽,然后讲出一些狗屁理由。萨克斯不耐烦地把书合上,此时的大卫立即双脚发软跪了下去。其实萨克斯还在沉思,看到奇怪的大卫就问东问西,因为想起今天是圣约翰节,萨克斯要他背唱祷告词,不料他却以和昨晚贝希梅森所唱的小夜曲相似的旋律唱出:“在约旦河岸”,被萨克斯训斥后,才改为正式旋律继续唱下去。歌曲唱完,萨克斯要大卫务必到会场,然后自己又陷入沉思中,并唱出心底的歌声:“困惑!困惑!”(迷惑的独白)。他后悔昨晚的举动,看破自己对埃娃的感情,思考如何帮助施托尔青格和埃娃,并担心着圣约翰节歌唱比赛的结果。 接着施托尔青格进萨克斯的鞋店。施托尔青格在昨晚的骚动后,暂住萨克斯家里,这时两人互道早安。然后萨克斯就指导他如何在今天的歌唱比赛中创作出优美的歌曲,并给予各种忠告。施托尔青格把黎明前所作的绮丽梦境化成诗篇念出来,萨克斯立刻将它写在纸上。这时低声唱出的就是著名的《清晨闪耀著玫瑰色》。这曲调中歌颂了幸福与爱情,当萨克斯为他作笔记时,还随时提醒规则,提出改正意见。施托尔青格的歌唱完以后,萨克斯告诉施托尔青格说,他的随从已送来结婚用的礼服。施托尔青格感激地紧握萨克斯的手,然后两人一起走到别的房间。 盛装的贝希梅森发觉萨克斯的鞋店空无一人便走了进来。在昨晚的骚乱中挨揍过的他浑身是伤,连走路都一拐一拐的。他非常嫉妒施托尔青格,几乎快要神经错乱了。突然,他发现了刚才萨克斯为施托尔青格做笔记的诗篇,误以为是萨克斯准备向埃娃求婚的情诗,于是放进口袋中。当穿上礼服的萨克斯出现后,贝希梅森就唱出:“嘿,鞋匠师傅”,并抗议说:“昨晚不仅故意阻扰我的歌唱,还叫徒弟用棍子把我打成这种悲惨模样。我一定会牢牢记住这仇恨。在今天在你演唱求婚之歌的时候……,” 萨克斯马上回答说:“我不会唱求婚之歌,书记官你误会了。” 贝希梅森不服气地从口袋中拿出证据逼问他,但萨克斯表示这原来就是要送给他的,如果我是你的敌人,昨晚就不会连夜替你赶做新鞋了。贝希梅森听了,很高兴地邀萨克斯担任比赛时的记录员,然后一拐一拐地回家去了。 这时埃娃穿上白色新娘礼服出现,但显得心神不宁。她和萨克斯打过招呼后,埋怨现在穿的鞋子不合脚。紧接着穿上礼服的骑士施托尔青格走了进来,埃娃看了惊喜地轻声喊叫出来。萨克斯并未发觉,只专心地询问何处不合适,然后告诉她,今天早晨听了一段很精采的歌曲,于是施托尔青格引吭高歌,继续唱出早晨的歌曲。听完施托尔青格这段爱之歌后,埃娃无比感动,而且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依偎在萨克斯胸前。施托尔青格靠过来后,紧握住萨克斯的手。萨克斯尽量抑制自己的感情,故意一转身,很自然地把埃娃推给施托尔青格,然后谈起徒弟大卫,想到屋外去找他。埃娃机警地拦住萨克斯,唱出:“哦,萨克斯,我的朋友”,表示对他由衷的感激。她听了施托尔青格的演唱后,深信他可以获胜。这时穿戴漂亮的马格达勒娜和大卫进来了。接着为施托尔青格的歌曲取名,比喻为洗礼,由大卫担任证人。由于徒弟无此资格,萨克斯就把他提升为歌手,使他无比开心。围绕在萨克斯四周的四名男女,一块儿幸福地交谈着,期待着施托尔青格的胜利。大卫动手关好门窗后,大伙儿便一起前往会场。 纽伦堡郊外贝格尼兹河畔的绿野远方可以看到纽伦堡,河上有渡船,把市民们陆续载过来。在辽阔的绿色原野中建造了歌手的演唱台,四周飘扬着各公会的旗帜。先由鞋匠公会的人们唱出合唱,接着,铁匠和面包师傅等人也合唱着走来了。徒弟们和姑娘们嬉闹般跳着圆舞曲。大卫进来后就训斥他们,但反而被徒弟们捉弄说:“你的爱人马格达勒娜来了!”其实她根本就不在这儿。不久,波格纳牵着女儿埃娃,也来到这里。埃娃身边还有城里姑娘们陪伴着,马格达勒娜也在里面。随着:“请肃静”的喊声,萨克斯站起来,除了他以外,所有人都一起合唱歌颂大自然的歌曲:“醒来吧” (这是萨克斯所作诗歌,借此向他表达敬意),而且高呼萨克斯万岁。这时的贝希梅森则躲在人群之后,忙着背诵刚拿到手的诗。合唱过后,萨克斯以巧妙的曲调感谢大家的支持,然后说明今天歌唱比赛的意义,也宣布优胜者可以迎娶波格纳的女儿和继承他的财产。听过这些话,波格纳频频向大家致意。萨克斯问贝希梅森是否已有自信,他正因背不熟诗篇而焦急。不过他知道萨克斯今天不唱歌而急欲求表现的他,跨着大步出来演唱。但群众并不支持他,在下面嘲笑他。一听到:“开始”的号令后,贝希梅森就弹响鲁特琴唱了起来,但由于没能熟记诗篇,唱得一点也不流畅,评审的师傅们听了面面相觑,惊讶不已。贝希梅森恼羞成怒,宣称自己所以被师傅们嘲笑,全是萨克斯的责任,还说这篇诗是萨克斯送给他的,众人为之哗然。接着萨克斯就站起来解释说:“其实这篇诗并不是我的作品,而作者却是有资格被称作师傅的年轻人“说罢,就把施托尔青格带出来。施托尔青格走上歌唱擂台,在大家的催促下开始唱出:“清晨闪耀着玫瑰色”,并以不同于先前唱给萨克斯听的新诗句往下流利优美地推进,大家无不惊讶、佩服。听了施托尔青格的演唱,师傅们毫无异议地决定他得奖。波格纳很感动,埃娃则欣喜若狂。她为下跪的施托尔青格戴上用月桂树和长青树编成的桂冠。这对年轻人一起跪在父亲波格纳的面前,接受他的祝福。关于这件事,萨克斯征求了大家的同意。接着,进行颁授给施托尔青格名歌手资格的仪式,但施托尔青格表示自己最想要的是幸福。萨克斯用歌声称赞施托尔青格那纯粹的精神,并提醒众人应该尊重德国的艺术,尊敬师傅们。听了萨克斯的这段歌曲后,埃娃便从施托尔青格头上取下桂冠,改戴在萨克斯头上。萨克斯要施托尔青格和埃娃到自己身边,而师傅们则决定推举萨克斯为大家的盟主。于是所有列席的人一起合唱,歌颂德国艺术的永垂不朽,然后齐声称赞萨克斯。这时管弦乐奏出欢快的曲调中落幕。

世界上最长的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平时我们也许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少,那么今天就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深入探讨一下吧!
   :纽伦堡的名歌手
  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据说是。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又名《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创作。歌剧的指令码为瓦格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创作。歌剧的指令码为瓦格纳本人所作,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纽伦堡的一个民间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这部歌剧构思的时间很长,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几经更迭,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形象和情节不断深化。

  因此在瓦格纳后期创作中,这部歌剧显得十分突出。歌剧讲述了青年武士瓦尔特与金饰匠的女儿叶娃相爱,但金饰匠已宣布叶娃只能嫁给圣约翰节歌咏比赛的获胜者。在鞋匠萨科斯的帮助下,瓦尔特战胜了一直垂涎于叶娃而使出卑鄙伎俩的市镇小吏贝克梅塞尔,赢得了叶娃做他的新娘。
  这部现实主义杰作通过进步的民间艺术同墨守成规的腐朽保守艺术间的斗争,来赞颂民族和人民的理想。它不但鲜明地描绘出十六世纪纽伦堡那些手工业者的习俗和风尚,表明他们对祖国生趣盎然和真诚朴实的艺术的热爱,而且对阻碍艺术发展的那些眼光狭隘、成见很深的批评家进行了强烈的 *** 和辛辣的嘲讽。
  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和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写作这部作品“有时高兴得发笑,有时则失声痛哭。”
  歌剧的序曲实际上是第一幕的前奏曲,它那宽广的复调发展和铜管乐器占优势的音响,辉煌灿烂的气势,给人留下了洋溢着生命力的欢跃、雄伟的印象,充满了“瓦格纳风格”。
   世界最长歌剧作者:瓦格纳
  1813年5月22日威廉·理查德·瓦格纳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里。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第二年夏天母亲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路德维希?盖雅尔,全家迁往德累斯顿。瓦格纳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中工作。幼年时期,瓦格纳可以自由出入剧院,并经常陶醉在戏剧舞台之中。天长日久,在这位未来戏剧家的幼小心灵中渐渐地点燃了戏剧创作的火种。当瓦格纳14岁的时候,竟然写出了一部长达五幕的大悲剧《莱巴尔德与阿德莱达》。这部戏剧虽然明显地带有莎士比亚悲剧的印记,但作为一部少年习作,的确令人惊叹。瓦格纳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并不太早,11岁才开始学钢琴。由于听了威柏亲自指挥的歌剧《自由射手》又使他对音乐的兴趣由钢琴转向歌剧。使瓦格纳立志走上音乐道路的真正动力还是贝多芬的音乐。1828年,在莱比锡布商公所的音乐会中,瓦格纳第一次听到了贝多芬的作品。充满热力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音乐使瓦格纳大为震惊,他第一次感到音乐的伟大,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无穷的力量。1829年,瓦格纳在莱比锡剧院观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史诗般巨集伟的音乐使他再也无法摆脱这门艺术的吸引力。瓦格纳立志作曲,并以贝多芬为指路明灯,开始踏上探求音乐艺术的征途。
   世界其它歌剧之最
  1.世界上最早的歌剧
  1597年在义大利佛罗伦萨一个私人 *** 上演出的歌剧《达夫内》,由雅各布·佩里作曲,奥塔维奥·里努奇尼作词,可惜乐谱已遗失。现存最早的歌剧作品是1600年佩里和普契尼的《尤丽狄西》。收存在卡契尼的牧歌集《新音乐》中的序言和唱法说明,现存最早的有关宜叙调和美声唱法的珍贵资料。
  2.
  经常演出的歌剧中,篇幅最大、演出时间最长的,是德国作曲瓦格纳作曲并编剧的三幕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这部剧在正常无间断的情况下演出长达5小时15分钟。瓦格纳创作这部歌剧花了22年的时间。
  3.世界上最短的歌剧
  达律斯·米约1892—1974的作品,首演于1928年,全曲仅长7分27秒。
  4.最著名的歌剧首演圣地
  德国的音乐中心德累斯顿,许多伟大的歌剧作品都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的,如瓦格纳的《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赛》,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火荒》、《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达芬妮》等等。
  5.最长的歌剧咏叹调
  瓦格纳的《众神黄昏》中布仑希尔德牺牲一场的咏叹调,通常需用14分46秒钟。
  6.最早用无线电广播的歌剧
  1910年1月13日,戴弗雷斯特无线电话公司转播的纽约大都会歌剧的演出,是世界上最早用无线电广播的歌剧。这次演出的歌剧有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和列昂卡瓦洛的《丑角》。
  7.最早的电视歌剧
  1934年7月6日,英国广播公司在电视节目中播放了歌剧《卡门》,由赫德尔·奈休和萨拉·菲夏主演,乐队伴奏由西利尔·史密斯的钢琴和三管编制的管弦乐队组成,播放时间为45分钟。
  8.上演率最高的歌剧
  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于1875年创作的歌剧《卡门》,自诞生以来久演不衰,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是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本剧也是百多年来几代歌唱家竞相演唱的剧目之一。原剧那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魅力使之雅俗共赏,令人百观不厌。
  9.唯一不写歌剧的伟大音乐家
  德国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人——杰出的音乐家勃拉姆斯,一生中竟从未写过一部歌剧。这一现象在与他具有相同地位的其他音乐家中,是十分罕见的。据说他认为:“写作歌剧要比结婚还难。”

瓦格纳和尼采的简介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Richard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尼采简介,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从小接受了完善的音乐训练,对音乐和戏剧十分感兴趣,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中途退学,受聘为维尔兹歌剧院的合唱指挥。其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逝世。
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可以说,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除此之外,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歌剧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着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调性体系开始瓦解的标志。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义词。
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当然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过分重视他的思想对于欣赏他的作品来讲却是一种遗憾。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纳粹歪曲了瓦格纳作品中的一些思想来美化自己的罪行,但这不能作为指责瓦格纳音乐的理由。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说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的日耳曼血统论,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乐使人致疯。1878年1月3日,瓦格纳将《帕西法尔》赠送给尼采,尼采写了最后一封信给瓦格纳,并回赠自己的新书《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写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对瓦格纳》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崇拜。多年来,瓦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现在他的乐剧中,如《汤豪舍》中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指环》中通过对爱情献身来征求人类的布仑希尔德和《帕西法尔》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瓦格纳的音乐手法与剧场观念,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各种艺术。尤其是电影艺术受到瓦格纳的启发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为瓦格纳的反犹太主义思想以及纳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国内从不上演瓦格纳的作品,不过这些年来稍有松动。
代表作品一览:
【乐剧】
仙女(DieFeen1833-34,première1888)
禁恋(DasLiebesverbotoderDieNovizevonPalermo1834-36,première1836)
黎恩济(Rienzi,derLetztederTribunen1837-40,première1842)
漂泊的荷兰人(DerFliegendeHoll?nder,1843)
汤豪舍(Tannhāeuser,1845)
罗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undIsolde,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DieMeistersingerVonNürnberg,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RingdesNibelungen,1876)
莱茵的黄金(Das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Walküre,1856)
齐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诸神的黄昏(G?tterd?mmerung,1874)
帕西法尔(Parsifal尼采简介,1882)
【管弦乐改编】
格鲁克歌剧《依菲格尼亚在陶里德》序曲重新配器
【管弦乐】
C大调交响曲
浮士德序曲
【歌曲】
5首伟森东克的歌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尼采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是他不同于他年轻时代的精神导师——叔本华之处就在于,他渴望着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上寻找到一种意义,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但是由于尼采的某些思想过于极端,过于的强力,因此后来被纳粹所利用而染上“纳粹哲学家”的污名。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写,任何伟大都会被误解。
【尼采年表】
1844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一个小村庄洛肯(Roecken),他父亲是基督教路德宗的牧师。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1846年,7月,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出生
1849年,尼采父亲病故。
1850年,搬家到萨勒(Saale)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
1868年,初识瓦格纳,瓦格纳是尼采的年轻时代的好友。
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尚未正式毕业就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
1870年,升为正教授。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因伤退役。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882年,去意大利旅行。经人介绍与罗?莎乐美相识。五月,完成《快乐的科学》并出版。同月,向莎乐美求婚,被拒绝。
1883年,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部。7月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
1884年,在威尼斯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11月起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病中的尼采于魏玛家中1897年,母亲病逝,被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接到文化名城魏玛居住。
1900年,尼采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葬于故乡洛肯(Roecken)教堂。
【影响】
尼采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以及鲁迅。
【主要作品】
1872:悲剧的诞生(DieGeburtderTrag?die)
1876:不合时宜的考察(Unzeitgem?sseBetrachtungen)
1878-1880:人性,太人性的(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
1881:朝霞(DieMorgenr?te)
1882:快乐的科学(Diefr?hlicheWissenschaft)
1883-188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sprachZarathustra)
1886:善恶的彼岸(JenseitsvonGutundB?se)
1887:论道德谱系(ZurGenealogiederMoral)
1887:偶像的黄昏(G?tzend?mmerung)
1888:瓦格纳事件(DerFallWagner)
1895:反对基督(DerAntichrist)
1895:尼采反对瓦格纳(NietzschecontraWagner)
1908:瞧,这个人(EcceHomo)
1911:权力意志(DerWillezurMacht)
当两个人由于志趣相投结合成一种亲密的友伴时,总会发生一些磨擦,小小的不快.两者对此的不同心理反应,向我们暗示了一强一弱的关系.我姑且称一方为强者,一方为弱者(与是否是生活的强.弱者无关;强与弱和才能大小也无关).表现是强者处于中心地位;控制地位.强者吸引弱者.弱者奉献自己的感情,并感到明显的受抑制;强者不知不沉违背弱者的意愿时较泰然,很少有负疚,弱者违背强者时会有强烈的不安宁感(常故意,因为感到受压抑),强者会经常不知不沉地伤害弱者,弱者有时也明白他是不知不觉的,他是没有过错的.一对友伴的关系也如一切事物一样也有兴衰,衰亡时似乎总是弱者弃强者而去,这也可理解,弱的一方受抑制时间太长了.(一个稍有感觉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与别人关系中的强.弱地位)。
毫无疑问,尼采与瓦格纳的友谊关系中,尼采是弱的一方,瓦格纳是强的一方.何以见得?当瓦格纳淘淘不绝于拜罗伊特事务时,尼采无从插入关于已完成的作品的言谈,尼采闷闷不乐(尼采也是一个自大狂.自我中心主义者),以至于拒绝了瓦格纳的后一次邀请,拒绝邀请后产生强烈的不安宁感,又谐同其妹补访了瓦格纳夫妇。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个是伟大的艺术哲学家,一个想在艺术的废墟上重建艺术的伟大的戏剧音乐家,而他们的矛盾.磨擦并不伟大,而是琐琐碎碎.断断续续的,完全是两个敏感而又神经质的人常可遇到的.象这样两个心高气傲的人平时是不会争吵.互相指责甚至是不屑于解释误会的(由于语言.经历的关系人与人总要发生误会无法避免),然而矛盾的积聚必有爆发的一天.那一天尼采带着勃拉姆斯的钢琴谱弹奏其作品给瓦格纳听(勃是瓦的死对头),即是长久压抑后爆发的表现,怎会不让粗暴的瓦格纳,对所有朋友都粗暴唯独尼采除外的瓦络纳,这位高居浪漫乐派顶峰的大师产生雷霆万钧的怒吼呢?如此,又怎会不使自命为超人(虽然他没有明说自己是超人,却是以超人自居的)的尼采而感到长久而又强烈的伤害呢?最终尼采弃瓦格纳而去,他后来远离尘俗,独居一室,终于成为天下第一独夫。这孤独恰与瓦格纳的群朋围拥形成对比,尼采有灵必同意我的看法,他是以此自傲的.弱者尼采一旦反抗,表现得越来越激愤,用最尖刻的言词攻击他曾爱过的人,何尝不是心中极爱的表现?而粗暴的瓦格纳对于尼采的态度是克制的.可怜的尼采心中一直牵挂着,而又固执地不肯和好,可怕的.脆弱的自尊啊!在他即将发疯时,写了一首诗《阿里阿德涅的悲叹》,发疯时不自觉地寄给瓦格纳之妻--柯西玛.瓦格纳,说明他一直不忘于瓦格纳,我仍记得这几句:
"不!
回来!
带着你的一切痛苦!
......
我的全部泪水向你流成河
我心中最后的火焰
向你发出光和热.
哦,回来
我陌生的上帝!我的悲痛!
我最后的幸福!"
尽管分析了这么多,可我实在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两个人之间会形成一强一弱的关系.一种和谐?一种事物状态?一种自然?
也许是.

理查德瓦格纳介绍

1、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gner,1813年—1883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2、1833年,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于同年创作了歌剧《仙女》。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1845年,《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1849年,瓦格纳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1850年,弗朗茨·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1864年,路德维希二世因欣赏瓦格纳的才华,决定为其偿还债务,瓦格纳的命运也由此发生转折。1865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1868年,《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首演,该剧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1874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引起欧洲文化界的轰动。1882年,《帕西法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演。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3、理查德·瓦格纳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此外,他还是剧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所以,瓦格纳不仅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欧洲文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请介绍一下音乐家瓦格纳?

1813年5月22日理查德·瓦格纳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爱 好艺术的警官家里。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第二年夏天母 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路德维希·盖雅尔,全家迁往 德累斯顿。瓦格纳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中工作。幼年时 期,瓦格纳可以自由出入剧院,并经常陶醉在戏剧舞台之中。天 长日久,在这位未来戏剧家的幼小心灵中渐渐地点燃了戏剧创作 的火种。当瓦格纳14岁的时候,竟然写出了一部长达五幕的大 悲剧《莱巴尔德与阿德莱达》。这部戏剧虽然明显地带有莎士比亚 悲剧的印记,但作为一部少年习作,的确令人惊叹。瓦格纳接受 系统的音乐教育并不太早,11岁才开始学钢琴。由于听了威柏 亲自指挥的歌剧《自由射手》又使他对音乐的兴趣由钢琴转向歌 剧。使瓦格纳立志走上音乐道路的真正动力还是贝多芬的音乐。 1828年,在莱比锡布商公所的音乐会中,瓦格纳第一次听到了贝 多芬的作品。充满热力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音乐使瓦格纳大为震 惊,他第一次感到音乐的伟大,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无穷的力 量。1829年,瓦格纳在莱比锡剧院观看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 奥》,史诗般宏伟的音乐使他再也无法摆脱这门艺术的吸引力。 瓦格纳立志作曲,并以贝多芬为指路明灯,开始踏上探求音乐艺 术的征途。
为了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瓦格纳于1831年随 托玛斯教堂的音乐家梯沃多·魏利格学习和声、对位。如饥似渴 的求知欲,促使他在非常短的时期内就掌握了这些理论,并且用 之于实践。1832年,瓦格纳创作了《C大调交响曲》由于这部件 品在莱比锡上演获得成功,使瓦格纳在音乐界的地位有所改善。 紧接而来的机遇,又使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出现新的转变。1833年, 瓦格纳应威尔茨堡剧院的邀请,担任了该剧院的合唱指挥。不久 又先后在柯尼堡和里加歌剧院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 触各种各样的歌剧作品,并通过演出实践,逐渐地摸索到歌剧艺术的特殊规律和当时流行的不同流派歌剧的艺术风格。歌剧院的工 作,使瓦格纳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不但提高了指挥能力,而 且在歌剧创作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在此期间他写了两部 歌剧:《女奴》和《恋禁》。尽管这两部作品还比较幼稚,但它们却 打开了瓦格纳毕生从事的歌剧创作的大门。在柯尼堡剧院工作期 间,瓦格纳与女歌剧家米娜·普兰纳结成夫妻。
1839年瓦格纳来到巴黎。巴黎是当时欧洲文化的中心之一, 瓦格纳久已仰慕这块土地。并希望能在这里施展自己的艺术才 能。但事与愿违,他完全被人材济济的“海洋”所湮没了。瓦格纳 没有获得上演自己作品的权利,只能以抄谱来糊口求生。在巴黎 的三年,是瓦格纳一生中最贫困的时期。他曾因鞋底破洞,买不起 新鞋而无法外出。他甚至连最便宜的剃刀也买不起,并常常饥肠 辘辘。在他的自传《我的生涯》中,瓦格纳曾写过下面一段令人伤 心的回忆:“有一天,我走到贫乏的尖端。由于真的身无分文, 很早我就奔出屋子,一直步行到巴黎。因为我根本没有钱可以买 票坐车。我一直盼望着,即使能弄到五个法郎也是好的。于是我 整天在巴黎街头游荡着,直到黄昏。最后我的使命还是落空,不 能不照原来那样,再步行回到缪顿”。
贫困的生活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挫败瓦格纳的创作决心。他 日以继夜地工作,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中,以惊人的毅力写完了两 部歌剧, 一部序曲和数首歌曲。
他广泛纳交社会上的文化名流,以此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 作曲家李斯特、柏辽兹和诗人海涅都是瓦格纳经常往来的好友。
1842年初,德累斯顿歌剧院准备排演瓦格纳在巴黎完成的歌 剧《黎恩济》,于是,瓦格纳启程回国,投入了这项工作。同年四 月,《黎恩济》在德累斯顿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瓦格纳一举 成名,这使他生平第一次体验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黎恩 挤》的成功引起了德累斯顿剧院对瓦格纳的兴趣,他的另外两部 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与《唐豪赛》也相继在该剧院上演。在此 期间,瓦格纳还被任命为德累斯顿剧院的指挥。
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势十分高涨,瓦惭钠以极大 的热情投入这场革命。他在《人民报》上发表了题为《革命》的 文章,把革命描写为伟大的女神:“她乘潘风嫩的翅膀奔驰着, 高高地昂着那被闪照着的头,右手持剑,左手持火炬,目光阴 黯、冷淡而带怒气,但是对于那些敢于正视这黯淡的目光的人, 它却发射出最纯洁的爱的光芒。”瓦格纳不但慷慨陈词,以笔墨 投入革命,而且投身到战斗第一线。他参加了1849年5月发生在 德累斯顿的一场街巷防御战。当时,炮火连天,形势十分危急。 瓦格纳不顾生命安危,和战土们一起反击政府的军队。战斗期 间,瓦格纳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墙上和篱笆上张贴革命传单,并且 还在克雷斯托夫塔上坚守了两昼夜。结果,革命遭到了镇压,瓦 格纳也遭到了追捕。德累斯顿的街巷上到处可以看到逮捕瓦格纳 的通辑令:“本地皇家司乐官理查德·瓦格纳,因参加本地发生 的暴动,应受法律审判,但至今尚未得获。特提请一切警察机关 注意上述情节并请如在贵区所辖的地区找到瓦格纳本人,立即予 以逮埔并通知我处。”
这样,瓦格纳不得不逃离德累斯顿。在魏玛,经李斯特的帮 助,他获得了一份假造的护照,离开德国国境,逃往瑞士苏黎胜。
1849年秋夭,瓦格纳来到苏黎世,从此,开始了十二年的流 亡生活。当时,他没有固定的工资,靠朋友的资助和少量的其它 收入来维持生活。但瓦格纳生性好挥霍,因此,到瑞士不到五 年,他就背上了一万法朗的巨债。不久,瓦格纳应伦敦爱乐协会 的邀请,到伦敦指挥演出了八场音乐会,一度收入非常微薄。这对 负债累累的瓦格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愤怒地把伦敦比作 一座“地狱”。在国外最初的几年中,瓦格纳不但清贫困苦,而 且病魔缠身。 1852年至1855年间,他先后染上疟疾和丹毒。这两 次大病严重地批残了瓦格纳的身体,他在给朋友乌利希的信中 说病痛使他难以忍受,几乎把他毁了。
在瑞士的最初几年中,瓦格纳的生活道路虽然十分艰苦,但 他山诞到了一些幸运。在苏黎世,他一方面从事理论写作和作 曲,另一方面为了维持生活,他又将大部分的精力灌注在指挥事 业上。他积 极参与“大众音乐协会”的演出活动,除了指挥以 外,还为贝多芬的作品和他自己的歌剧序曲写一些启蒙性的解 说.瓦格钢由于广泛地参加音乐会活动而吸引了一大批他的崇拜 者。他们给瓦格纳以经济上和舆论上的各种支持。在这些人中, 有一对实业家夫妇成了瓦格纳在瑞士期间最亲密的朋友。他们就 是奥图·成森水克伽他的夫人玛蒂德·威森东克。
1852年2月, 瓦格纳在“大众音乐协会”组织的音乐会上指 挥了贝多芬的作品,当时在场的威森东克夫妇听了瓦格纳指挥的 作品后深受感动。他们醉心于瓦格纳的指挥艺术,通过一位德国 逃亡律师认识了瓦格纳。奥图·威森东克是一位经营丝绸生意的 大富翁,同时,他也是一位真正理解艺术、富有理性的人物。为 了帮助瓦格纳解脱当时的经济困境,财力雄厚的奥图·威森东克 给了瓦格纳七千法朗的贷款,并在其他方而给予他许多无私的援 助。1853年初, 瓦格纳主办了为期三天的“苏黎世音乐节”,其 中中大半费用都由奥图负担。在生活上,奥图屡次支付瓦格纳休假 旅行的费用,这使他能够在流亡期间开阔眼界。奥图不但在金 钱上支援瓦格纳,而且几年后还买了一栋建在自家隔邻的房子供 瓦格纳居住。1857年春天,当瓦 格纳搬进这栋新居后,立刻写信 给李斯特,讲述新生活环境给他 带来的喜悦。他写道:“工作桌 放置在一个大的窗子前面,外面 可以看到湖水和阿尔卑斯山,真 是太美了。”
瓦格纳还因为与玛蒂德·威 森东克夫人的志同道合而获得精 神上的安慰。玛蒂德是一位年轻 美丽的女子,她具有较高的文化 修养,对哲学、文学、音乐都有一定的见解。瓦格纳十分仰慕这 位不寻常的女子,时常在黄昏五点到六点钟之间出现在玛蒂德的 客厅里。因此,瓦格纳戏称自己为“黄昏客”。他把玛蒂德引为 知己,经常和她在一起讨论艺术和人生。在共同的信念和艺术爱 好的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日益深厚的友情。瓦格纳于1853年6 月创作了一部。《降E大调奏鸣曲》献给威森东克夫人;又在歌剧 《女武神》前奏曲的靡页上写下“G.S.M”(“祝福玛蒂德”) 的字样作为该曲的献辞。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 过程中,也凝聚了他们无比深厚的友情。在离开威森东克夫妇后 的几年中,瓦格纳曾经在给玛蒂德的信中写道:“对于《特里斯 坦》能够完成,我将永远由衷地感谢你!”瓦格纳与成森东克夫 川的关系一直保持了六年,他称这段时期为“鲜花盛开的日子”。 1858年4月,由于瓦格纳的妻子米娜私自拆阅了他给玛蒂德的一 封信,而在威森东克家引起了一场风波。从此以后瓦格纳的处境 十分为难,他忍受不住无休止的争吵,终于在8月17日离开威森 东克夫妇的住地,迁居威尼斯。
瓦格纳在威尼斯住了七个月。1859年夏末,当他完成了《特 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全部创作后,又离开了威尼斯,第二次来 到巴黎。在巴黎期间,他为自己能够获得回国的许可而四处奔 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瓦格纳终于重返祖国。
瓦林纳归国后不久,就来到莱茵河畔的比柏里赫着手创作歌 剧《纽伦堡的名歌手》由于经济情况日益破落,他不得不在莱比 锡、维也纳等大城市指挥音乐会,依靠微薄的收人来维持生活。 1863年,瓦格纳前往俄国举行音乐会,先后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公 演,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并得到一笔可观的收人。但是,他回国 后不久又重新陷入困境,经济来源断绝,音乐会收入少得可怜, 财产也被债主们没收。瓦格纳成了一个狼狈不堪的流浪者,生活 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他在日记上写道:“我已经完了,我将从这 个世界消失。”然而,就在这途穷日末之际,瓦格纳碰上了鸿运。
1864年5月4日下午,瓦格纳被邀请到慕尼黑去见巴伐利亚 国王路易二世。路易二世是瓦格纳音乐的热烈崇拜者。自从他在 维也纳观赏了《罗恩格林》之后,就开始日夜渴望召见瓦格纳。有 一天,宫廷秘书长问国王衷心希望的是什么,国王竟然不假思索 地回答说,他希望见到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并声称这是他一 人生中最大的愿望。当瓦格纳出现在国王面前时,路易二世象遇到 了久别重逢的故友,紧紧抱住瓦格纳说:“象神那样了不起的瓦 格纳兄呀!你是我许久以来一直寻找的人。我了解你的艺术。神 圣的歌曲大师呀,我在我的心灵深处紧紧地跟你结合在一起呢!” 路易二世对瓦格纳的一片痴情使瓦格纳获得了一生中从未有过的 待遇。尊照国王的意愿,瓦格纳住进了慕尼黑附近的一座别墅, 这座别墅距斯坦贝格湖边的夏宫不远。国王帮助瓦格纳还清了所 有的债,并满足他一切需要。与路易二世的友谊,使瓦格纳从绝 望的边缘一跃而起,成为畅通无阻的成功者。为了能安心创作, 瓦格纳于1866年再次去瑞士。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歌剧 《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创作。1868年6月21日这部歌剧在裹尼黑首演,由著名音乐家、瓦格纳的朋友彪罗担任指挥。路易二世出席 初演仪式,并把瓦格纳请到自己的包厢里,并肩共赏这出歌剧 的初演。第二幕和第三幕落幕时,瓦格纳在国王的包厢里,向鼓 掌的观众回礼。
这部歌剧上演结束后,瓦格纳就从慕尼照回到瑞士。他在那 里又度过了四年,一直到1872年,为了兴建拜雷特剧院才离开瑞 士特里柏兴。兴建拜雷特剧院是瓦格纳后半生最重大的事件之 一,它与瓦格纳毕生的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瓦格纳在音乐史上品以歌剧艺术的改革者出现的,他以始终 不渝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力量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而奋斗。他反对 当时意大利歌剧中常见的空洞的声乐技巧,也反对当时法国大歌 剧那种表面效果的堆砌,而主张音乐应与戏剧有机地结合在一 想,歌剧应该宣扬进步的社会理想。瓦格纳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 形式——音乐剧。
1849年以前,瓦格纳在创作《漂泊的荷兰人》、《唐豪赛》和 《罗恩格林》这三部歌剧的时候,已经开始实践他的歌剧改革的理 想,1849年以后,在流亡瑞士的最初几年中,瓦格纳则对歌剧改 革的理想从理论上和美学上进行了思考。他先后写出了《艺术与 革命》(1849年)、《未来的艺术作品》(1850年)、《歌剧与戏剧》 (1851年)等著作,以及为三部歌剧的剧词(《漂泊的荷兰人》、 《唐豪赛》、《罗恩格林》)而写的序言《致友人书》(1851年)。瓦格纳在这些理论著作中,阐明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歌剧改革的思 想。它深刻地体现了一个改革者的伟大魄力。他在《艺术与革命》 一书中指出:“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好镜子。”“只有在我 们的伟大的社会运动的肩上,真正的艺术才可能从文明化的野蛮 的状态中上升到它应有的高度。”《歌剧与戏剧》是瓦格纳一生中 最主要的一部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阐述了把多种艺术综 合为一体的艺术理想,他把自己的音乐剧称做《未来的戏剧》” 他认为当附的歌剧已误人歧途,音乐在歌剧中本来应是表现手 段,却变成了目的,而戏剧本来应该是目的,却变成了手段。他 认为,在未来的歌剧中,音乐和戏剧都要连续不断地发展,而不 为个别独立的曲子所打断。
瓦格纳关于歌剧改革的主张是他毕生事业的指导思想,他先 后创作了八部歌剧,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实践了他的歌剧改革的 理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瓦格纳一直梦想兴建一所新型剧 院,这所剧院必须能够适合他的音乐剧演出的要求。经过多年的 努力,终于于1872年在巴伐利亚的一座小城拜雷特破土动工。
早在1837年初秋,当24岁的瓦格纳在里加剧院担任指挥的时 候,就有兴建剧院的设想。由于资金问题以及逃亡国外十几年, 所以,此事一直到1864年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864年,巴伐 利亚国王路易二世在慕尼黑召见瓦格纳时,向他表明自己正是实 现他的理想的君主。于是,聘请著名的建筑家郭特失利·曾珀设计 草图,决定在慕尼黑修建。设计图十分完美,它使瓦格纳和国王 都十分满意,但因为建造剧院需要非常庞大的经费,这一计划遭 到巴伏利亚政府官员的一致反对。所以,在慕尼黑建剧院的希望 如昙花一现,遂成泡影。
1871年,在朋友、指挥家汉 斯·彪罗的提议下,瓦格纳带着 妻子(后妻)柯西玛前往拜雷特 镇观看。拜雷特给瓦格纳留下了 非常好的印象,他在给朋友的信 中说:“拜富特的环境完全合于 我的希望,我终于决心要住在这 里,然后让我在此实现自已伟大 的计划。”瓦格纳的这一计划深受 拜雷特居民的欢迎,他们热切希 望着一计划能早日实现。由于民 心所向,各方面的工作都进行得十分顺利。依照他的朋友、天才 的钢琴家陶吉格的建议,瓦格纳准备发行三百达拉的支援证券, 以此募捐集资。陶吉格,1871年把此计划付诸实施,但因中途不 辛身亡而未能完成。然而了这一倡议已被继承下来,在曼海姆一 带的“瓦格纳协会”和包括国外的其他域市,一些瓦格纳崇拜者 群起效法,终于筹集了三十万马克的资金,相当于总预算的三分 之一。其中包括埃及国王捐一万马克,汉斯·彪罗丛自己的演奏 会收入中捐出四万马克,以及瓦格纳自己的演奏会收入四万七千 马克。1872年5月22日,正当瓦格纳59岁生日那天,剧院的奠基 式在拜雷特隆重举行。瓦格纳在宴会上讲了话;并指挥了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的纪念演奏。这项工程在中途因资金消费一光而遇到 了危机。直到1874年初,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二世认捐了三十万元 马克,再加上瓦格纳自己开音乐会得来的十七万马克的收入,才 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1874年4月,瓦格纳全家迁进拜雷特,住在一座命名为“梦 幻庄”的别墅里。这座别墅离剧院很近,瓦格纳时时刻刻注视着 剧院的兴建进程,并积极筹备庆祝剧场落成的公演。在剧院还未 竣工的1875年,歌唱家已云集在拜雷特排练《尼伯龙根的指环》 了。1876年8月,瓦格纳终于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尼伯龙根 的指环》三部剧在新建的拜霞特剧院首次上演。剧院的落成和这 部歌剧的上演,吸引着各界人士光临拜富特。德国皇帝威廉一 世,巴西皇帝彼得二世,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二世都出席了公演。 许多国家的著名音乐家也前来庆贺和观赏。李斯特来自魏玛, 圣-桑来自巴黎,柴科夫斯基则从俄国运道而来。
拜雷特剧院落成后,瓦格纳开始着手创作他最后一部歌剧《帕 西发尔》这是一郎宗教神秘剧,它深刻地体现了瓦格纳晚期皈依 宗教的消极的世界观。瓦格纳于八十年代初写过一篇题为《艺术与 宗教》的论文。他在论文中断言音乐只有和宗教相结合才能成为 真正的艺术。而《帕西法尔》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艺术实践。
1879年以后,因为健康关系瓦格纳连续四个冬天都是在意大 利度过的。1881年春,瓦格纳赴柏林参加《神异的黄昏》的公演, 在一片喝彩声中他突然脸色苍白,急忙退入休息室。一阵阵的心 脏剧痛威胁着他的生命。瓦格纳顽强地活下来了,但从此健康状况日益下降。1882年,瓦格纳重返拜雷特,在那里参加了《帕西法尔》的首演,在最后一场演出中他还亲临指挥。随后,瓦格纳又 回到威尼斯休养,终因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883年2月13 日死于威尼斯。
瓦格纳的遗体经慕尼黑运往拜雷特。2月16目下午二时,运 有瓦格纳及其家属的专车从慕尼黑开出,沿途每一个车站都有无 数的人汇集在那里默默祈祷。晚上,在慕尼黑车站上,有数千名瓦格 纳的崇拜者,手持火炬在等待;当车子开出站时,数百面吊旗垂 下。奏出瓦格纳的巨作《神异的黄昏》中的葬礼进行曲。当列车抵 达拜霞特时,巨大的哀哭声淹没了整个车站。每一户人家门前都 拴了黑色吊旗,街灯也包上了布。一支巨大的送葬行列从街道上 缓缓而过。瓦格纳死去的消息很快传向全世界,吊辞从四面八方 飞来。威尔第得知噩耗后悲痛万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悲!悲!悲!瓦格纳死了!!!大人物已消失,在文化史上留下 伟大痕迹的那个名字!!!”雕刻家奥克斯达用石膏为死者拓取了 遗容。瓦格纳的妻子何西玛肝肠寸断,剪下一柬金发放到灵柩中 永陪丈夫。
瓦格纳歌剧及其它作品
歌剧:
结婚 Die Hochzeit (1832, 莱比锡1838)
仙妖 Die Feen (1833-34, 慕尼黑1888)
爱情的禁令(巴勒莫的见习修女) Das Liebesverbot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 马格德堡1836)
黎恩济,罗马的最后一个护民官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 德累斯顿1842)
漂泊的荷兰人 Der fliegende Hollaender (1840-41, 德累斯顿1843)
汤豪瑟与瓦特堡的歌唱比赛 Tannhaeuser und der Saengerkrieg auf Wartburg (1842-45, 德累斯顿1845)
罗恩格林 Lohengrin (1845-48, 魏玛1850)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6-59, 慕尼黑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 (1845-67, 慕尼黑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连演三日和一个前夜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拜罗伊特1876)
前夜:莱茵的黄金* Vorabend: Das Rheingold (1851-54, 慕尼黑1869)
第一日剧:女武神* Erster Tag: Die Walkuere (1851-56, 慕尼黑1870)
第二日剧:齐格菲* Zweiter Tag: Siegfried (1851-71, 拜罗伊特1876)
第三日剧:神界的黄昏* Dritter Tag: Goetterdaemmerung (1848-1874, 拜罗伊特1876)
帕西法尔 Parsifal (1865-82, 拜罗伊特1882)
其它作品:《齐格菲的牧歌》、《韦森东克之歌》五首,等等
主要音乐论著:《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

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剧情简介

此剧描写的是中古时期德国纽伦堡的民族意识与人性感情,主要人物包括一对情侣与众多街头的市井小民,故事环绕着鞋匠诗人萨克斯与镇公所书记贝希梅森发展。瓦格纳透过他的人物,具体呈现出根深蒂固的传统与进步艺术思潮的冲突。骑士施托尔青格 要求加入歌唱师傅的公会,希望能在歌唱比赛中获胜,赢得金匠女儿埃娃的芳心。由于歌唱师傅只关心遵守规则的枝节问题,施托尔青格的试唱并不成功。不过,他仍靠着萨克斯 的协助,以一首新的歌曲击败竞争对手贝希梅森,终于赢得埃娃作妻子。

贝多芬,瓦格纳,莫扎特,肖邦历史背景主要创作领域代表作品创作特征音乐史地位

1、 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RR (1770.12.16-1827.3.26).德国作曲家.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起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
此后10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的激烈动荡(拿破伦称帝.数次失恋等).至1819年完全失聪,任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反映出动荡不安和矛盾冲突.
晚年生活仍多不幸,疾病缠身,经济困难,但仍写出《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等杰作。
贝多芬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两种乐派的巨匠。其创作牢牢扎根于古典传统,具有音乐逻辑感,结构均匀感和宏伟音乐的气概。由于社会变革的要求和自身的才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成为浪漫乐派的源头。
贝多芬音乐的创作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波恩时期;1782-1792]其作品可以看到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并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2)中期[维也纳时期;1793-1808]此时创作的奏鸣曲和管弦乐曲,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充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和功能,显示出贝多芬的创作已完全成熟,并具独特的个性。(3)晚期[维也纳后期;1809-1827]音乐风格有明显的转变。作品规模缩小,主题带有歌唱性,增强了抒情性。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首,序曲3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首,弦乐四重奏19首,弦乐五重奏4首,钢琴三重奏8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4首,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变奏曲20首, 钢琴小品24首,进行曲3首。此外,还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弥撒曲、歌曲等。
2、 理查·瓦格纳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他的艺术才赋从童年开始便已显露,八岁时学会弹奏韦伯的《自由射手》,十四岁写悲剧,十五岁时瓦格纳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感受极为深刻,立下了毕生为音乐而献身的决心。
瓦格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歌剧的创作领域。自1833年起,瓦格纳开始了他动荡不安的音乐生活。1839~1849年间瓦格纳的歌剧创作开始进入探索时期,他先后完成了《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瑟》(1843~1845)和《罗恩格林》(1845~1848)等重要作品。上述三部代表作虽然取材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瓦格纳积极改革歌剧的意向。采用分曲结构打破了歌剧“场”的形式,或用分曲结构与“场”相结合。此外,瓦格纳用结构自由、富于诗意的前奏曲代替了传统的歌剧序曲;从旧的咏叹调过渡到无终旋律。这些尝试为他后来的乐剧改革奠定了基础。1872年在路德维希二世支持下,演出他从构思到创作、演出历经二十年之久的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该剧取材于八、九世纪北欧史诗《埃达》和十三世纪用中古高地德语写成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是作曲家晚年的代表作。它由《莱茵河的黄金》(1853~1854)、《女武神》(1854~1856)、《齐格弗里德》(1856~1871)、《众神的黄昏》(1870~1874)四部歌剧组成,分四夜上演。此外,1868年上演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在瓦格纳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部歌剧在音乐语言上吸收了丰富的民族音调,生动地描绘了十六世纪行会艺人的生活。瓦格纳的创作道路以宗教奇迹歌剧《帕西法尔》(1882年完成并上演)而告终结。该剧强烈的宗教神秘的本质,标志着瓦格纳创作思想的衰退。1883年瓦格纳因心脏病逝世于威尼斯。
作为一个作曲家和歌剧改革者,瓦格纳的世界观为复杂,充满各种矛盾。1849年的革命成为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分水岭。革命前的作品,内容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艺术上较为协调完整;革命失败后的作品,消极颓废的倾向占据主导地位,艺术上也走入歧途。
这样一条曲折而倒退的道路,深深烙印在瓦格纳的音乐中。从他第一部有影响的歌剧枣以德国当时进步青年崇拜的罗马护民官主英雄主人公的《黎恩齐》(1842),到最后一部宣扬基督教义的乐剧《帕西法尔》(1882),可以看出瓦格纳接受过各种相互矛盾的思想的影响,在艺术上也有与自己改革政府相悖的作品。但就在这复杂的变化中,一种独特新颖的歌剧体系逐渐形成。无论是早期代表作,还是后期代表作,包括另一种风格的《纽伦堡的名歌手》(1867~1868),不同程度体现了瓦格纳新型乐剧的特征。他宣称自己的歌剧创作是戏曲、诗歌、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剧”,在这个最高的“综合艺术品”中音乐只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乐剧的内容必须是能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永恒不朽”的神话、传说;成为连续不断的整体。
瓦格纳偏重运用乐队的交响化手法,大量运用主导动机,并在声乐和乐队里不停地展开、演化,配合和声上极端的半音化,形成“无穷尽的旋律”。这种独树一帜的“瓦格纳主义”的音乐风格,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的西方音乐中,起了巨大的影响,瓦格纳也成为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
3、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4、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枣六岁就写诗枣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枣波兰。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憾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瓦格纳 Richard Wagner(1813-1883)
  作家生平的作品:《漂泊的荷兰人》、《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汤豪舍》
  瓦格纳的3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作于1841年,1843年首演于德累斯顿。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德国诗人海涅的《施纳贝莱沃普斯基的回忆》第7章自撰脚本。剧情描述荷兰人乘红帆船在海上航行,魔鬼罚他终生漂泊,7年方可登陆一次。只有找到一个忠贞地爱他的女子,方可得救。船长达兰德的女儿森塔从画中认识了荷兰人,对他产生思慕之情,渴望救他上岸。一天,荷兰人在海上漂泊又满7年,上岸寻找救星,被船长约到家里,见到森塔。两人一见倾心,荷兰人为自己即将得救而暗自庆幸。此时恰逢森塔以前的恋人,猎人埃里克前来求婚,并提醒森塔不要忘记过去的誓言。荷兰人闻言大失所望,离开森塔,沮丧地奔回船去。森塔追到海边,见红帆船远去,悲不自胜,投海而死。红帆船此时亦沉人海中。剧终时,海中庄严地出现荷兰人与森塔的身影,他们在朝阳中拥抱着,向天空升去。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又名《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创作。歌剧的脚本为瓦格纳本人所作,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纽伦堡的一个民间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这部歌剧构思的时间很长,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几经更迭,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形象和情节不断深化。因此在瓦格纳后期创作中,这部歌剧显得十分突出。
  《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的不朽歌剧。是瓦格纳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歌剧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其中一部。《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根据冰岛历史学家施图鲁孙的北欧神话《埃达》与12至13世纪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自撰脚本,提赠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整套歌剧于1876年在拜鲁伊特首演。全剧由四部分组成: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费里德、众神的黄昏。
  瓦格纳的3幕歌剧《汤豪舍》,作于1842-1845年,完整标题为《汤豪舍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古代传说撰脚本。剧情描述游吟歌手汤豪舍与图林根的庄园主赫尔曼的侄女伊丽莎白相爱,但经不住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的诱惑,离开图林根瓦尔特堡在爱神的山庄住了一年,后因感到厌倦,又回到人间,伊丽莎白喜出望外。汤豪舍参加歌手比赛,赫尔曼规定必须唱爱的赞歌。汤豪舍竟在歌中称颂他自己与维纳斯的私情,因此触犯了神。赫尔曼令汤豪舍随朝觐者去罗马求教皇赦免。教皇却声称,如要他赦免汤豪舍,除非拐杖发芽。汤豪舍走后,伊丽莎白因相思而成病,竟死去。汤豪舍回庄园途中,遇伊丽莎白的棺木,痛苦至极,在维纳斯召唤下,他叫喊着“神圣的伊丽莎白啊,为我而乞求吧,”倒在伊丽莎白身旁死去。这时朝觐者拿着教皇送给汤豪舍的拐杖出现了,拐杖上长出了枝叶,说明汤豪舍的罪过得到了赦免。音乐以小号的号角式的合奏揭开了典礼的序幕。随后,音乐进入舒展优雅的“高雅主题”,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潇洒的绅士和端庄的贵妇人的行进队列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憾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