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留学生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 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火了
- 2、女留学生因生活费不够而辱骂父亲一事引发热议,他们父女的关系怎么样?
- 3、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亲情不能靠金钱来维系
- 4、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反映了什么?
- 5、留学生长文控诉父母引热议
- 6、上海女大学生发布和父亲的微信聊天记录发帖辱骂父亲,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 7、23岁女留学生嫌每月1万元生活费少在网上骂父亲,他们之间有哪些问题呢?
- 8、留学生回应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此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 9、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 10、23岁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此女子这么做合适吗?
留学生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 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火了
最近,一封留学生留学生数落父母的万字长文火了,而且这位留学生还是大家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来说说留学生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火了,一起来看看。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A
儿子的万字长信
“肆意操控”“冲突”“炫耀”…
15000余字记录着放不下的过去
1月23日晚6点30分,北京海淀区的一栋图书大厦前,王猛老远叫出了记者的名字。“我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网站上查到了你,看了照片。”这是他见面的第一句话。
他背着双肩包,包里的电脑装着他至关重要的一封信。这封足有15000余字的长信,记录着他从小学到北大,再到美国研究生毕业前后,与父母间的种种经历,以及生活工作的不顺利等等。行文间,言辞激烈。
见到记者后,我们走进大厦后的一个糕点店,找了个靠窗的位置。他拿出电脑,打开了这封长信。对话全程,他的目光很少离开电脑,“要说的话都在信里写了”。很显然,相对于直面交谈,他更善于文字表达,超出文稿外的内容,则常常需要思索许久,话语也十分简短。他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
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这封长信,他于近日完成,也前后发给了多个朋友——不过二三十个人,更多的是一些同学。他希望给这些已是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同学一些参考,说说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他也想给自己找到答案——在伤害已经发生后,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 被控制的爱:单纯环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王猛直着眼睛,说完话紧咬嘴唇,“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那时,班里要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演出时却只有王猛没按要求着装。“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在穿衣的事情上,这不是孤例。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王猛是大院子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生活圈子几乎都在这个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他们(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
王猛介绍,五六年级时,自己对奥数很有感觉,而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此后多次争取也均遭到家人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但王猛认为,正是这一封闭单纯的环境让自己的社交能力从小就受到了影响,与一些同学的难以相处也让他对人际交往不再期盼。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王猛说,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样“照顾”他: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情感的孤儿: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这种不支持从小就有。”王猛说,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但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不以为然。”
发生在大学前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难以接受。大学前,自己“被迫”参加父母“邀请”的一次毕业旅行。旅行团由单位里的几家人组成,带团的是一名年轻导游。“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讲述者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却是愁眉苦脸。”
最为突然的事情发生在当天晚上。导游在安排住宿时,当着全团二三十个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猛瞬间僵住,“我不知所措,什么也没有说。”父母也没有搭话。
回到房间后,王猛才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而在上学择校的问题上,同样有类似遭遇。王猛称,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决裂:拉黑父母,“他们本有很多的机会”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王猛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王猛介绍,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加上大学几年本就因为动手能力原因显得被动,这次便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之后,自然少不了一场争吵。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2018年春节,他也依然没有回家的想法。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列举出其为人的诸多问题,“信有4000多字,至少在我看来是证据严密的,让他们明白我跟这人的关系。”
回信一天后就来了。“尽管承认我的愤怒是真实的,但却称‘绝交未免太狭隘无理了’,且依然要求我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王猛无法接受父亲的回信,“父母的反应仍然不以为然,并不顾我的感受。”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接着,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这还是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否则,连10分钟也没有。
救赎:性格弱点突显,赴美申清心理学研究生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说起来跟专业再符合不过,但王猛并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份工作,“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事实上,王猛已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也曾想过到心里咨询机构就诊,但当时国内心理学科以及心理咨询机构并不成熟,这也让他的心理问题无法提早得到解决。他决定为自己冒一次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决定转换专业,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也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专业,“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救赎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自己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一份,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即便后来承认事实,一有机会就把责任推给我。”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仅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自己的去向。回国后,在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主要是一些心理基础学科,比如一些孩子的记忆、情感、知识的唤醒,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做着什么工作,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但身边人问及王猛为何每年春节都不在家时,母亲的回答则一直是“人在美国,没时间回家”。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邮件中,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你喜欢什么就聊什么”,王猛没有多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B
父母搞不懂
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一步步走到今天,到底是谁的错?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化名)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但老王觉得,这算是什么最后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总该是不能达到什么条件才会怎么怎么吧!”老王没想到,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老俩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俩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似乎最应该引起重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春节:母亲只能谎称儿子在美国“忙”
这些年来,无论儿子能否收到,母亲老刘(化名)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结果如预想一样,大部分信息几乎都没有回应。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
前些年,还有些不适应,但近几年,老俩口似乎已慢慢习惯了。“不然呢?我们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怎么办?他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不方便也没多少时间。”老刘觉得这样回答是在为儿子撑面子,“不然说他和父母决裂了,不回来了?”
王猛曾埋怨,说母亲用怪异的情绪来炫耀自己的种种经历,但老刘认为,“我能怎么说,别人要问,我说什么,说儿子不行吗?”
“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
而自己能做的,只有给足儿子时间。
但在儿子王猛眼里,目前似乎并没有重建的基础,“已经没法信任他们了,那么多次机会都那样了,能相信突然地改变吗?”
“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红星新闻记者反问。
“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干脆。
疑问: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这样了?
饭桌上,老刘多次重复着一句话,“搞不懂他是啥原因”。
可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身为父母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
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有一次还主动用别人的电话给我们打电话,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在老刘看来,儿子这些举动都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再正常不过。
“即便是他没有回家过春节的前几年,2008年家里地震,他拿到去往美国的offer,还是从家里启程的,到那边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父亲老王说,从种种表现来看,都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也总认为先前的一些其他人比如他的大姨二姨等都是不能交往了,但你不交往就不交往吧,礼节还是要一些吧,他们反正也不会完全进入你的生活。”老王说。
“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要控制他吗?”母亲老刘说,“同时,我们也不了解你的学科,也不了解对方是不是专业的人,你不认同,觉得对方在帮助你的过程中有错,你自己改过来不就好了吗?”
老俩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
掌控?人生一半都在外边,“问题出在后面啊”
会不会真如儿子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呢?
这一点上,母亲老刘似乎也不认同。“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老刘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我们单位是讲政治的,那时候就有一个警示片,里面讲一个儿子犯错后,在生命最后时刻都在埋怨他父母为什么不能多告诉他一些‘不’字,哪些是不能做的。我可能也更多的是在这些方面给他说了一些不,收得紧了些。”
对于王猛提及的上学问题,以及父母按照个人喜好决定其衣着,老王说,“当时,学校外边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抽烟,有时候还打架,我们大院内就单纯得多。”另外,上学无论在哪里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在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小白介绍,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不过,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C
寻因反思
总以大原则要求他
却忽略了儿子的“不一样”
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本身的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在抗挫折能力上是不行的。
“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一开始是很用力的,但后续遭遇不顺,又一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再往后,到美国上研究生,出国时还有很高的目标,前期也还觉得语言很顺利,但后续在专业上出现了无法集中精力,学业出现困难时,也就开始认为是周边的人有问题,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
这一点上,小白有同样的观点。“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从来都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学生,但一直孤僻,不善言语,他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另外,因为从小就在大院里,衣食住行基本都不用操心,在社交能力方面,以及应对外界社会的适应能力上也自然差一些。”小白认为,即便王猛不出国,在国内也终有一天会出现挫折,而他一样可能难以适应。
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有上进心,喜欢跟自己较劲,比如在体能方面,如果班级里其他同学比他好,他也非要去锻炼提升,“之前他有顺拐(走路同手同脚)的问题,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硬是要练回来。”但其在班级里孤立少言的状态也让张老师担心,怕王猛太过压抑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有原因的,“大院里,交流有缺陷,交际能力比外边要差一些,说得好听点是单纯,但对外界了解得少,还是会影响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了老王一份,希望他能清楚儿子对过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看完信的老王没有说太多感受,“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他依然认为儿子太放不下。
毕竟儿子远离这么多年,老王其实也有自己的反思。抛开儿子本身性格中的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他也开始回顾自身是否也存在问题:说不上太多,但他觉得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好比那次他耿耿于怀的旅行,如果当时真的站在他的角度,或者在现场对导游的话有所回应,他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老王说,“再比如,他不喜欢的大姨、无法沟通的美国‘老朋友’,或许并没有必要硬要求他一定要联系,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给出策略和办法,让他自由选择要好得多,而不是帮他做决定。”
老王说,儿子是“不一样”的,“但过去,自己却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他,对任何人都应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这些年,老俩口搬了四次家,老刘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相关的书籍或笔记,对于那个年代的她来讲,这些东西意义非凡,“我都是孩子三岁了才去上的大学,他爸更晚一些”,但惟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在家里放着。
“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老刘说。
女留学生因生活费不够而辱骂父亲一事引发热议,他们父女的关系怎么样?
女留学生因生活费不够而辱骂父亲一事引发热议,他们父女的关系在我看来应该不错,毕竟,这个父亲能倾尽全力让她去国外留学,足以说明,这个父亲是深爱女儿的!当然,这是从父亲这个方面来说的,若是从留学生这方面来说,我觉得这个女生不至于无恶不赦,不至于和父亲的关系真的非常差劲,只不过她还不懂事,被她的爸爸惯坏了而已!
据悉,这个父亲,一个月的工作大约在一万三千元元,而这个女儿,每个月要花她的父亲一万一千元,也就是说她只给她的父亲留了二千元的开销费用,他的父亲要交电费水费煤气费物业费,还要汽车加油,还要吃饭,一个月怎么能够?如此这般,这个女儿还不满足,还在逼着自己的父亲要钱,这是女儿吗?这不是“吸血鬼”吗?
网友热议
此事传到网上,网友几乎一边倒的站在了该女生的父亲那边,认为这个爸爸太伟大了,一个月一个大男人只花二千元,还包括所有的费用,简直不敢想象。
网友表示,这个父亲太要强了,理应当早一点再早一点告诉自己的女儿自己能力有限,她也必须自食其力!如此这般,孩子知道家庭情况之后,大概率也会早一点懂事,就不至于到今天作为一个小辈竟然敢辱骂长辈了!其实,这件事挺让人心疼家长的!家长几乎毫无保留的给了孩子一切。,孩子却觉得自己在外是在受委屈。
反思
据悉,舆论发酵之后,这位女留学生也在进行反思,她表示被网友骂醒了,也许她已经二十三了,可以自己做些什么了,或者为家做点什么了!不得不说,这个女生有这个想法,说明还有得救!
女留学生因生活费不够而辱骂父亲一事引发热议,他们父女的关系应该还好,只不过孩子不懂事,需要时间成长!
“很后悔,已同爸爸和好”
近日,一则“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话题引起广泛讨论。在一则被曝光的聊天记录中,父女二人因为一万元的生活费产生争执,随后女儿在聊天群内发布了辱骂父亲的内容,随后被人将此聊天记录发布在了社交平台。
对于女生这样的行为,有网友表示愤怒,也有同情女生,认为家境不好的话,确实不应送出去留学。还有人认为该女生有这样的观念和态度,父母的教育也需要负有一定责任。
10月19日,九派新闻联系上当事女生。她表示,对自己发布辱骂父亲的内容感到很后悔,现在也已与父亲和好。因为生活费不够起争执这一问题,她表示其实是一场误会,自己并没有嫌弃父亲给的生活费少,接下来还会要求降低点生活费。
对于网友批评,她也表示自己已知道,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他们的父女关系非常的不好,日常生活中女儿除了向父亲要钱,就不会关心父亲的生活,从来没有问父亲过得好不好。
他们父女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父亲爱孩子,倾尽所能帮助孩子,但是女儿好像没有感恩之心,比较自私。
引言:孩子上大学是父母唯一的期盼,当孩子上大学之后,父母就会每个月给孩子打生活费。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女留学生因生活费不够而辱骂自己的父亲,他们的父女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一个行为?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当时这名女子跟爸爸要生活费的时候,爸爸却没有给她,就是想让她自己能够独立,当时父亲说自己已经五十一岁了已经老了,没有能力再养下去了。小编想说的是,既然已经二十多岁了,那么首先就应该学会自己独立,不要一直依赖于自己的父母,父母老了挣钱也非常的不容易。年轻就一定要多去闯一闯,不要总是觉得父母应该给你所谓的生活。
二、父女关系如何?小编想说的是这位女生辱骂自己的父亲,显得非常的恶毒。这位女生不仅骂自己的父亲,甚至还诅咒自己的父亲,让很多人看到之后都留下了眼泪。父母养育孩子本来就不容易,别说还送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这样贵的费用让父母该如何承担?父母已经老了不能够说一直做你的避风港湾,你要做的就是要自己保证自己的生活。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好,小的时候这个女生做事情就独来独往而且一直压榨自己的父亲。
三、应该同情这名女子吗?很多人都觉得这名女子在国外留学非常的不容易,如果没有生活费的话,很可能就会生活不下去。小编想说的是,其实大家没有必要同情这名女子,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何来会有好的学习?父母养育你并不是医生的责任,父母已经五十多岁了,你要学会换位思考,这个时候父母再想去挣钱是非常不容易。
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亲情不能靠金钱来维系
近日,一则“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话题引起广泛讨论。在一则被曝光的聊天记录中,父女二人因为一万元的生活费产生争执,随后女儿在聊天群内发布了辱骂父亲的内容,随后被人将此聊天记录发布在了社交平台。 对于女生这样的行为,有网友表示愤怒,也有同情女生,认为家境不好的话,确实不应送出去留学。还有人认为该女生有这样的观念和态度,父母的教育也需要负有一定责任。
通过父女间的聊天记录,其实不难看出,闹成这样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个心结已经很难解开,父女间的关系现在也只靠“生活费”来维系了。
看了这则新闻,我心里是五味杂陈。父女之情居然得靠金钱才能维系,那没有金钱财力支撑,是不是就会没有亲情了?
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真正的感情越来越少,亲情让位于现实,感情维系都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合适,只想到金钱万能,用钱来买,真不知道这是在亵渎亲情还是侮辱了金钱?这么做是父母的悲哀?还是儿女的悲哀?
很久以来,我一直认为亲情是所有感情中最不容易变质的一种情感。亲情是血管里流的血,金钱只是身外之物。当亲情遇到金钱的时候,什么样的场景都会发生,这不是钱的过错,要怪只能怪人性经不起考验。
其实,人世间最赚钱的买卖,莫过于为人子女。一声“爸爸”“妈妈”,便轻而易举地换来了两个人对你一生的细心呵护。且不说幼时勤换屎尿布,童年时代灯下悉心教导,青年时代日夜牵挂,也不说平日里嘘寒问暖,撒娇包容,就说父母一生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讨得一点糊口养命钱,便全数付与了子女,人世间,难道还有比为人父母更亏本的买卖了吗?
我们只有这一生的时间 , 除了这一生,我们又没有别的时间 。 让我们好好利用这一生的时间,好好珍惜,珍惜还健在的父母,珍惜身边的伴侣,珍惜膝下的子女,因为他们,才能成就我们生活的那个圆,他们好,生活才够圆满。
爱是一种循环,子女孝顺父母,父母体谅儿女,亲情的表达也该适宜,而不能让对方感觉沉重难受,父母想儿女常回家看看,儿女想假日能多轻松,那就换位思考多为对方考虑下,换个折衷的方案,一样能够满足精神心理的感情慰藉。
为人子女,我们每周多给父母打个视频电话唠唠家常;平时清晨上班路上看见好玩的事情,随手拍下发到家人群;网购时刷到儿时喜欢的小东西,发给父母看看;关心下他们的健康,打听打听他们的新鲜事,说说自己的小日子;父母生日,做碗长寿面,再配上点小惊喜;好不容易全家都在,那就照张全家福……
为人父母,我们唯有珍惜与子女在一起的每一天时间,培养好这一段亲情,给他们足够的耐心,足够多的自由,为他们的人生谱写一层温暖和爱的底色,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唯有如此,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父母和儿女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只要有心对方都能感受到,这是神奇的心灵感应,只要虔诚,只要愿意付出,我们能够把一切都处理好,而不是只有金钱一条道。
父母子女一场, 都是生命 的缘分,生命短暂,且行且珍惜。
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反映了什么?
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映了什么?如果是留学生,医生喂喂不住,骂父母的,说明这个留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映了什么?如果是留学生,医生喂喂不住,骂父母的话,说明这个留学生的这个素质太差,因为他这个没有良好的治理能力,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啃老族,所以说自己还是已经留学的话那么自己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映了什么?如果是留学生,医生喂喂不住,骂父母的话,说明这个留学生的这个素质太差,因为他这个没有良好的治理能力,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啃老族,所以说之前是已经留学的话,那么可以自己解决的,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那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没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映了什么?如果是留学生,医生喂喂不住,骂父母的话,说明这个留学生的这个素质太差,因为他这个没有良好的治理能力,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啃老族,所以说之前是已经留学的话,那么可以自己解决的,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那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没有这个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映了什么?如果是留学生,医生喂喂不住,骂父母的话,说明这个留学生的这个素质太差,因为他这个没有良好的治理能力,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啃老族,所以说之前是已经留学的话,那么可以自己解决的,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那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没有这个能力,这个照顾好自己的人,这种人是不被人认可
留学生因为生活费不足而辱骂父母反映了当代子女教育的失败,如果连父母亲都能随意辱骂殴打的话,这样的人不管他是留学也好还是高学历也好,连人性都没有了,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无济于事。
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而辱骂自己的父亲。反映了这个孩子自私自利的。思想。根本就不顾及父亲的辛苦。这种人即便是毕业了。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对父母的生活不闻不问,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亏笑的人是走不长远的。我们是不提倡这种习惯的。令人发指。
留学生因为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反映了什么?反映了这个留学生的素质非常低下,而且也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反映了这个学生素质非常的好。书也白读了。
通过这件事情。反映了这些孩子。学历高了。可是素质变差了。越来越不会体贴父母。感觉父母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这就是那一类,不懂事,不体贴父母,小孩子的反应。像这样的小孩子就不应该去留学镀金。这种小孩就是不知道感恩的小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同时也反映了。父母对小孩子。教育有问题。也就是说,从小对于这个小孩太溺爱。舍不得舍不得让她吃苦而导致的自私心理。
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映了什么?如果是留学生,医生喂喂不住,骂父母的,说明这个留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映了什么?如果是留学生,医生喂喂不住,骂父母的话,说明这个留学生的这个素质太差,因为他这个没有良好的治理能力,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啃老族,所以说自己还是已经留学的话那么自己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映了什么?如果是留学生,医生喂喂不住,骂父母的话,说明这个留学生的这个素质太差,因为他这个没有良好的治理能力,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啃老族,所以说之前是已经留学的话,那么可以自己解决的,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那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没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映了什么?如果是留学生,医生喂喂不住,骂父母的话,说明这个留学生的这个素质太差,因为他这个没有良好的治理能力,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啃老族,所以说之前是已经留学的话,那么可以自己解决的,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那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没有这个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母,反映了什么?如果是留学生,医生喂喂不住,骂父母的话,说明这个留学生的这个素质太差,因为他这个没有良好的治理能力,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啃老族,所以说之前是已经留学的话,那么可以自己解决的,所以说没钱就跟父母要,那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没有这个能力,这个照顾好自己的人,这种人是不被人认可
留学生长文控诉父母引热议
近日,成都商报刊发的独家报道——《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 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父母不解儿为何决裂 望儿回归重建亲密关系》,引发了网友大讨论。接下来和我一起了解下详细的内容吧。
80后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曾是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从10多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不知道为什么……
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生活无忧、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竟发展到如此地步,实属罕见。成都商报的报道刊发后,被广泛转载。截至昨日下午6时许,仅红星新闻官方微博的转载评论及点赞数,就已超过5万次,阅读量达数百万。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此报道的转发评论数量也近3万余次。
网友不断追问:“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父母与孩子为什么会演化成今天这种局面?”“到底是父母的教育责任还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昨日,王猛的父亲也在网上看到了这组报道,他表示,不能把过去简单地看成废墟。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王猛昨日下午则表示,接下来会再仔细考虑是否“回家”。
与此同时,成都商报梳理了网友评论和质疑较为集中的问题,邀请多名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议父母教育,会诊让这个家庭走向决裂的“过度关爱”,力促双方和解……
多方问诊
“决裂”症结在哪?
“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
张小元(四川大学新闻学教授): 其实很难说是非对错,这里面涉及两种不同文化方式之间的冲突。在父母看来,他们没有做错什么,都是小问题,孩子不该以这样强烈决绝的方式进行对抗,父母都是出于爱你。但从儿子的角度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价值文化体系在思考,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两代人都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很大程度是社会发展太快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思维脱节。
“与同龄人相比,儿子行为有些非常态”
王雪飞(池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因素非常多,目前信息不充分无法下明确判断。根据现有文章信息来看,这个主人公跟30多岁同龄人的普遍特征相比,他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有些非常态。从文中看来,父母对他内在的情感需求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而且双方沟通方式有些“暴力”,这不是指产生肢体冲突,而是父母的表达方式侵犯了孩子的自我感,影响了他长大后对很多问题的处理,比如人际关系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等,他始终无法明确自己的真正需求。比如他说想学心理学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最终只得出了类似“父母毁了我”这样的结论,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父母包办行为与孩子独立人格产生冲突”
杨海宇(独立儿童工作顾问): 一方面,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帮助他们在成长中抵御自己无力抵抗的风险;另一方面,孩子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可以立足的空间,独立去面对和处理各种状况。于是,孩子的能动意识和独立人格与父母 为孩子好 的包办做法之间形成了拉锯。家长要为孩子做主,帮助他们做决定,形成事无巨细的“周到”。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控制。自己毫无机会参与到自己生活的塑造过程中,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在父母面前被忽略。传统的家长尊严和服从长辈的理念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孩子逐渐长大,对独立和自主的要求不断增长,而父母依然觉得自己才是最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的人。对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依然没能给予重视和支持。
“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情感滋养缺乏”
巨红琳(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专家): 这个家庭的教育可以说是比较严苛的,父母给孩子积极的情感关注很少,更多是行为上的要求和约束,不断设立目标或者纠正孩子的问题。虽然孩子越来越优秀,得到很多夸奖,但这种夸奖和表扬比较功利性,导致孩子内心情感很空洞,缺少情感的滋养和支持。在父母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之下,孩子走到今天回过头抱怨父母。注重成绩和完成目标,这是很多家庭的共性。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很接受这样顺从的孩子,孩子虽然心里感到不舒服,但社会的认可和外界的表扬会让他们怀疑自己萌生的反抗心思是不是错的。
多方问诊
关心与控制界限在哪?
父母的关心,为何演变成孩子眼中的“控制”?
杨海宇 :传统的育儿之道中,家长总被认为比孩子知道得更多,孩子的角色相对要被动得多。以此观点出发,有些家长的育儿理念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孩子规划并落实一个人生成长计划。这个计划由家长主导制定,依照家长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来实施,落实过程中很少考虑听取孩子的意见和看法。这种以父母之爱的名义制定实施的人生计划,在父母的严格执行下,变成了对孩子成长的一套规矩,不可商量的规矩。
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生活,控制欲强有何后果?
王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过度干预、控制孩子,孩子一般会走向两个方向。一种是孩子会出现自闭、内向、敏感、退缩等症状,不愿对他人敞开心扉。还有一种是完全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只要父母干预、控制,孩子就会反抗。父母越想控制他,孩子越不会听话,不会按父母预想的路去走。无论哪种结果,对孩子成长都有一定不利影响。父母在一些选择上,可以引导孩子,告诉他哪种选择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或者提供建议,但最后的决定权应给予孩子,让他自己去体会。这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没听取意见或建议,最后受到挫折,父母也不应马上批评和指责,而要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先安慰孩子,再一起分析原因。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良性互动?
巨红琳: 孩子遇到困难时,最需要家人的情感支持,如果孩子受到挫败,感到孤立无援,求助父母又得不到回应,那他就可能会越来越孤单,对父母失望,甚至彻底切断和父母的联络。而我们说支持,不是指包办一切的支持,而是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教会他解决问题的技能,陪伴他增强面对困难的意志。
王婷: 具体来说,当孩子需求比较强烈,在诉说一件对他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情绪还因此事受到影响时,那就要跟孩子好好互动一下,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中很重要,感受到家人的关心,给他一个及时的反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如果家长在忙,可以明确告诉孩子,父母现在有其他事情,可不可以等一下,或者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一下,让他有一个自省的过程,也是帮助他自我成长。要注意的是,即使父母参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不是包办一切,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要给他分析利弊和成因,以及以后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规避问题。
敏感、内向性格除了遗传,还有哪些因素?
王婷: 家庭氛围非常重要。此外,还有接触的环境、学校、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以及突发事件因素。但孩子的相处方式还是源自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由此演变而来的人际交往方式。有些孩子在成长中意识到了,会开始自我调试,如果没意识到,就可能会沿袭此前的交往方式。
杨海宇:现在有许多人在谈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但需要提醒的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还需要考虑那些超越家庭的影响,综合考虑整个社会和文化对于家庭育儿和家庭关系的建构,综合设计相关公共服务去移风易俗,帮助支持儿童的能力提升。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原生家庭的努力,也需要整个社群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来自儿童本身的积极性与参与。
多方问诊
和解路径在哪?
“社会、父母和孩子是三大系铃人”
杨海宇: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树立父母与孩子正确积极的相处之道。
第一系铃者,是社会习俗和育儿传统做法和观念。有必要在全社会展开育儿习俗转变的宣传和倡导,用新的民主式养育观念替代旧的家长式包办作风和做法。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朋友,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新型亲子关系;
第二系铃者,是家长。有必要加大针对家长的育儿理念与实践培训辅导,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支持需要提上社会服务的议事日程。家长需要转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由“权威”型的照顾者向“益友”型的支持者和同行者转变;
第三系铃者是孩子。在儿童成长中,需要关注儿童发展、保护和参与这三方面。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儿童在生命和社交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儿童需要学会自我认识、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建立韧性、解决问题、决策、计划与行动、批判性反思等生命技能,这才能让他们更加自信,去展开自己的人生之旅。
“孩子做父母的父母,反哺父母学会爱”
巨红琳: 目前儿子处于表达愤怒的阶段,下一步他要学会化解内心的愤怒,通过自我学习或外部引导,寻找爱的力量,学会和自己和平相处,然后以更大的胸怀理解父母,接纳父母曾经的行为,从而化解矛盾。现在父母成了孩子的角色,孩子要做父母的“父母”,教会父母如何去爱。也许就如孩子父母所说,他们觉得已经把最好的东西给予了孩子,已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他们真的不懂。而对父母来说,应当意识到问题,主动去补充学习,进而处理和孩子的情感关系。通过学习,家长可以对传统的教育经验有所选择,扬长避短。
“建立系统专业的 父母岗前培训 ”
王雪飞: 现在有不少人很关注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但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需要调整。我们建议父母要学会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制订规则、让孩子自发地想要努力和有所成就,同时主动关注、及时回应孩子,从生命和人格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树立长远的理想,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呼吁社区等机构建立系统、专业的“家长学校”体系,并且推广开来。
最新进展
父亲:应用心清理过去的“废墟”
儿子:会再仔细考虑是否“回家”
昨日,王父也在网络上看到了报道,在给成都商报记者回复的信息中,他称,“希望稿子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会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这件事情,“初步想法是不能把过去简单地看成废墟,否则断壁残墙会阻隔视线,形成隔阂。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还可以发现基础、设计、施工中间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为明天铺平道路,打造新的景观。”
事实上,在成都商报报道之前,王猛与父亲之间可能很难有这样公开对话的机会,在了解到父母的思考和反思后,他会“回家”吗?昨日下午,王猛在电话中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接下来会再仔细考虑。
网友讨论
“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 儿子自身或有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也出现了问题
不少网友称有类似经历,希望双方能缓和关系
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网友集中讨论的焦点在于,王猛自身或许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对于父母行为存在过度解读,但更多地认为其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有的人内心是很敏感的,但缺乏安全感是家庭造成的,他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没有给予帮助,反而把问题推给他,你认为是在帮他锻炼独立,实际上小孩子需要的是指引,哪怕一句安慰。可惜父母依然不明白,这些在家庭中形成的自卑、要强,才导致了他长大后的钻牛角尖。”一名网友表示。
还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曾有过类似经历,“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不过,又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度(教育的尺度)该如何把握呢?”。网友“尘思信封”认为,“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所有人做父母前必须通过心理考试,以免酿成恶果。”
不过,网友们仍然希望王猛能够早日释怀,他的父母也能早日直面问题,双方重新建立联系,让王猛“回家”。
网友评论摘录
孩子在等父母说抱歉 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
[email?protected] :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抱歉,父母则在等孩子说句谢谢。
[email?protected] :17岁以后在外面,那17岁以前呢?其实,心理病或者心理阴影,对小孩子来说,才是真的抹不掉。长大后还可以反对或者自我调节,小时候只能任凭父母做主。孩子大概就是记得太深了,所以一直忘不了。
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 忽略了心理成长
[email?protected] :我父母也很强势,记得高三时我们班搬到了一楼,我爸妈每天下午的散步路线都是到我学校绕一圈,从后门看我是否在学习才会放心离去。那年,我和父母爆发了极强的矛盾。我的选择和文中主人公一样,选择了远离,只为了能够逃过掌控。不过后来我和我妈试着互相理解,互相调和。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妈妈说:“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经验啊……”那一刻我什么怨气都没了。文里的父母和孩子就是缺乏沟通,忽略了心理成长吧。
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应该会轻松一些
[email?protected] :这样的事情还挺多的,被限制本身就是一件很压抑的事情。不是和过去较劲,是儿童时期太重要了。不过人都需要自我救赎,要克服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放大好的影响。同时,我觉得文中主人公的行为模式也需要反思,也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应该会轻松一些。
好多年轻人在成长中“自我修正”
[email?protected] :其实能理解,中国的老一辈父母太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好多年轻人自己在成长中受的痛,自己也在慢慢修正。要改变,让下一代的教育更科学。
有的小孩天生敏感 需要感情的适当回馈
[email?protected] :有的小孩天生敏感,需要感情的适当回馈,我长大后也会跟父母聊天,指出他们以前做得对我有影响的地方,我妈从不解释,直接道歉说当时确实没做好,我心里的疙瘩就没有了。说到底,一家人要互相尊重。
父母一味“控制”不好 儿子不回家也不妥
[email?protected] :父母的“控制”是想让孩子让他们的计划方式走,但人总要长大,一味“控制”过度关爱,只会限制孩子的交际能力,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是该放手。但儿子做法也不太合理,父母从小培养辛勤付出,现在父母老了,不回家不联系,合适吗?
[email?protected] :差不多的问题我也经历过,只不过没有这么严重罢了。父母孩子都有问题,父母太包办一切,儿子太敏感,还缺少沟通。
父母过度溺爱保护 孩子适应外界失败归咎父母
[email?protected] :都有问题,父母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到17岁离开父母才开始性格的转变已经太迟了,温室里的花朵,没有抵抗外界的力量,儿子曾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适应外界,可惜失败了,就把这些全部归咎于父母。希望双方以后还有缓和的机会。
上海女大学生发布和父亲的微信聊天记录发帖辱骂父亲,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名女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父亲的辛苦,认为父亲给的生活费太少,因此产生了不满,这种现象和行为是非常不正确的。
对每个人而言,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而且当时可能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可能等到以后自己真正的长大成熟之后再回想这件事情,我们就会感觉到非常幼稚可笑,那么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上海女大学生发布和父亲的微信聊天记录发帖辱骂父亲的这件事情的时候,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就是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个人的了解中,当时他辱骂父亲的原因是因为他嫌弃每个月父母给她1万元生活费少,而且还曝光了和父亲的聊天记录,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 嫌弃每个月1万元生活费少我们都知道,其实对于上海女大学生的这种行为确实是非常不合理的,这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无论他做错什么样的事情,你都不应该在微信上面发帖来辱骂他,而且也不应该把聊天记录暴露出来,这样的话会涉及到个人的隐私问题,然而其实我觉得这位女大学生的父亲做的没有错,父亲每个月给这位女大学生1万元的生活费,但是当时他因为是在外面留学,所以你就会感觉到1万元的生活费还少,所以就感觉到非常嫌弃。因此就发帖来辱骂自己的父亲。
2 曝光和父亲的聊天记录其实我觉得对于这件事情,是没有必要曝光他与父亲的聊天记录的。因为父亲自己做的又没有错,而且他做的也都是为了女儿好。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要更多的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每个人而言,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对我们都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当然如果自己感觉到很多时候,父母做的一些行为不合理的话,我们就应该要耐心的给他们说一下,而且这个生活费确实也不少了,已经是1万元的生活费,这是很多人都非常羡慕的。
23岁女留学生嫌每月1万元生活费少在网上骂父亲,他们之间有哪些问题呢?
父母和孩子本来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关系,可是如今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呢?我们看到这个新闻的表面就是这名23岁的女留学生,因为嫌弃自己的生活费太少,而在网络上咒骂自己的父亲,可是通过这个新闻的背后,我们也能够看出现在的家庭教育真的是非常不成功的,甚至还会教育出来畸形的儿女,我们就来具体说一说这对父女之间有哪些问题吧,其实这些问题是每一对父母和子女之间都存在的,只不过他们之间的问题更严重而已。
缺少沟通在他们之间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沟通,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可是这种爱的教育为什么会让自己的女儿如此恨自己呢?当然是因为平时缺少沟通了,而且从这个女孩所讲述的经历,我们也能够看出她的学习生活是非常不平稳的,经常出国转学,甚至父母直接为她规划好未来,完全不考虑她自己的意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会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会有一种强烈的不被理解的感觉。而且在青春期期间孩子的内心都是非常敏感的,总是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生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适应好和接受好的,在这种生活和精神的压力下,孩子当然没有办法去理解自己的父母了。
父母一直在用自己以为好的方式来对孩子好但是我们能说这这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不好吗?当然不能,他对自己的孩子是非常好的,希望能够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所以才会这样的送孩子出国学习,而且还要支撑着如此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父亲的生活肯定也是非常艰难的,但是这种方式真的是孩子喜欢的吗?从现在他们之间的关系来看,并不是孩子并没有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好,反而觉得自己的人生被操控,她认为她的父亲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意见,只会去干涉她的人生。
孩子在这段关系中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压迫和控制,甚至在她的记忆里根本没有和自己父亲温馨的时刻,她所有的记忆都是父亲对她不好的时候,由此可见,他们两个人平时私下里相处的时间应该也很少吧,缺少陪伴的孩子内心当然是非常极端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国外留学开销非常大,有些留学生到了国外之后,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消费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国外大肆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有关23岁女留学生嫌每月1万元生活费少在网上骂父亲,他们之间有哪些问题呢?我认为大致有以下的原因。
每个月一万块钱已经非常多了,相对于国内的大学生每个月只有两千左右的生活费来说,该女生的生活很优渥。父母在国内的压力也很大,供儿女到国外读书增长见识,不仅每天要担心他们的安全,还要给他们足够的物质支撑。
这个女学生没有体谅父母的不容易,相反在网络上大肆辱骂父亲,引发了网友的讨论。父女之间需要沟通。该学生要审视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她很有可能是买了奢侈品或者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过于高昂,所以钱才不够花。
1、每个月一万块钱已经非常多了。
相对于国内的大学生每个月只有两千左右的生活费来说,该女生的生活很优渥。
2、父母在国内的压力也很大。
供儿女到国外读书增长见识,不仅每天要担心他们的安全,还要给他们足够的物质支撑。这个女学生没有体谅父母的不容易,相反在网络上大肆辱骂父亲,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3、父女之间需要沟通。
该学生要审视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她很有可能是买了奢侈品或者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过于高昂,所以钱才不够花。
有关23岁女留学生嫌每月1万元生活费少在网上骂父亲,他们之间有哪些问题呢?大家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如果你也认可本篇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哦。创作不易,点个赞再走呗。
我觉得父亲和这个女生的沟通平时比较少,然后父亲对孩子也非常的溺爱,平时也没有很多时间去关心孩子,然后这个孩子也非常的不懂事,不懂得尊重自己的父亲,非常的不孝顺,不能体谅父亲的辛苦。
他们之间的问题就是孩子不尊重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父母非常不看重,没有廉耻心,父母也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孩子的品德和素质。
前言
23岁是已经成年的年纪,应该明白父母能够让自己出国留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却嫌弃每个月1万元生活费少,要知道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能够达到月薪一万的也不多。
一、父母和孩子沟通不够
最大问题可能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女生可能不知道父母赚钱很辛苦,每个月能够拿出一万元来供自己留学已经是全部了,而父母对孩子可能没有好好说明,不要一味指责孩子不懂事,应该明白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用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正确,双方有良好沟通,互相理解才能避免很多问题发生。
二、父母和孩子有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上思考?
在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到父亲每月收入为1.3万元,给孩子一万已经是最大力气了,给了这些前后,自己需要吃糠咽菜才能维持自己正常生活。而女儿朋友圈可以看出,对爸妈都不理解,经常大口辱骂自己父母,认为他们没本事,甚至连没钱为什么要生自己这种话都说出口了。可能是现在人心太浮躁,网络太发达以至于所有人都认为每个人都很有钱,生活得很好,所以这位女儿非常不满足自己现在的生活,但是却不知道她的生活已经是非常好了,因为还有更多人连出国留学都做不到。
三、感言
女儿不理解父亲,父亲似乎也不够了解女儿,这可能就是从小教育带来的影响。社会发达了,人民受教育程度更高了,现在已经不是有口吃的就能过的年代了,教育更为重要。一旦生了孩子就一定要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并且要从小向她灌输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这种中华传统美德,这样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子女,家庭才会越来越幸福。
留学生回应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此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真相是,该留学生不满父亲给自己的生活费太少,于是出言侮辱父亲,最终引起了网友热议。
这位留学的女生在社交平台辱骂父亲,只因为父亲每个月给1万元生活费,不够她花。后来这位女生出面向父亲道歉。
女生每月生活费1.1万,父亲每月工资1.3万。当事人称,当时生活费还没有到账,自己已没有钱吃饭了,所以暂用父亲的信用卡消费。
事情的真相就是,这个留学生在和自己的父亲要钱的时候,因为父亲没有给自己钱,所以就一直辱骂自己的父亲,并且对自己的父亲非常的不满意,而且还一直发文吐槽自己的父亲。
我们都知道,出国留学时需要花很多的钱,因为我们中国人赚的是人民币。而这些外国人赚的是美金,所以说,在这些外国人眼里,觉得非常便宜的东西,但我们用人民币购买就很贵了。在网络上面,有一位女留学生火了起来,她的火并不是因为好事,而是因为跟父亲发生了争吵。
一、事情的详情。小编在网络上面了解到了这件事情的详情,本身是很同情这个女生的,但是这个女生在辱骂父亲之后,小编就觉得像她这样的人是喂不饱的。父亲的起点是这位女留学生找自己的父亲,表示父亲没有把钱转过来,而父亲表示自己已经转了钱。而当时父亲把钱转过去之后,就随口的跟自己的女儿说了一声,自己所有的钱全部都转给你了,一定要省一些。而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女孩马上就开始暴怒,并且直接向自己的父亲吼道我不可能不吃饭,等等。
二、事情的后续。这位父亲也让人感觉到非常的可怜,她表示,自己已经51岁了,每个月还要打一万多块钱去给自己的女儿花。其实在我国很少会有人的工资超过一万多块钱,这位父亲不仅要照顾自己的一家人,还要供女儿留学,确实是有非常大的压力。小编也看见很多的留学生在外面留学的时候会打工赚钱,如果说在寒暑假的时候,这个女生也没有回家的话,不妨去打工来减轻一些压力,能够给自己赚一些零花钱。
三、女儿的发文。在事情发生之后,女孩的心里也是非常的不舒服,所以就在网上辱骂自己的父亲。小编觉得这个女生确实是非常不懂事的,自己的父亲已经51岁了,对于父亲来说,自己已经把所有的东西,所有的钱全部都转发给了自己的女儿,但是女儿却用这样恶毒的语言来回报自己,即使是小编,小编也会觉得特别的心寒。从而在这里,小编也要提醒一下大家,如果说自己的儿女不是特别的独立,而且家里面也不是特别有钱的话,就不要把孩子送出去留学。
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在外留学经济压力比较大,这是不可否认的,可能因为距离的原因,平时和父母的沟通以及亲子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辱骂父母这件事肯定是不对的,所以在注重升学的同时,良好的品德三观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反映了现在很多孩子不知足,对父母的要求太高,会啃老,会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好生活,这样的行为很不好,不过大部分孩子并不会这样,他们会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从这件事情可以反映出来,这个留学生是非常没有感恩的,心也特别的自私,已经满18岁了,也非常的懒惰,特别的没有素养,家庭教育非常失败,和父亲的关系也非常的差。
反映了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尊重自己的父母,也不会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才会这样的对待自己的父亲。
反映出了留学生的教育素质出了问题,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却没有提高个人素质。
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这件事反映了很多的留学生在外国留学的时候,所面临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大的。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这件事反映了很多留学生,都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这件事也反映了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非常多的沟通问题。一位留学生因为父亲给他的生活费不足,而在网络上辱骂了他的父亲。关于这件事情到底反映了什么?以下是我的看法:
一、这件事反映了外出留学每年需要花费很多的资金
这位留学生每个月能够从父亲那里拿到1万块钱的生活费,每个月1万块钱这在国内来说是非常充足的了,但是在国外却是捉襟见肘。所以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每一个外出留学的留学生,都需要从家里拿巨额的金钱去支持自己的留学生活。从这件事情中也反映出了,外出留学每年需要花费的资金是非常多的。
二、这件事反映了一些留学生的素质很差
父母是给予了我们生命的人,其实我们和父母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但是也不能够去辱骂自己的父母。从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这件事情中,也反映出了很多留学生的素质,其实是很差的,他们不知道尊重自己的父母。
三、这件事也反映出了很多留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存在着问题
这名留学生之所以因为生活费不足而辱骂自己的父亲,其实和他的父亲也有很大的关系。这名留学生的父亲在和这名留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不懂得尊重他,于是留学生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就会越积越多,最后导致两人互相憎恨,互相辱骂。
你觉得这件事情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呢?欢迎评论区下方留言。
23岁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此女子这么做合适吗?
不合适。按道理来讲,这名女子已经是一名成年人了。她应该会为自己的学业进行负责。
这个做法当然是不合适的,我们踩着父母的肩膀,去看更加美好的世界。可是转过头来,却责怪我们的父母。其实生活费也不算少,可能父亲一个月挣的那么多钱,就全部给了女儿当生活费。但是当女儿的还非常的不满足,我觉得她挺没有孝心的,也不懂得怎么去感恩别人。
不合适,这不仅是对父亲的不尊重,而且没有做到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23岁的留学生因为生活费不足而辱骂父亲,看到这个新闻我起初是很气愤的,后来又没那么生气了,这个女留学生的做法固然是不对的,你吃喝都是父母提供的,你又有什么资格来辱骂父母呢,还用那么肮脏的词汇,我们在讨伐女留学生的同时,我觉得也应该了解下这个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错了,才导致了现在这个情况的发生,让她觉得你付出就是应该的,没有丝毫感恩之心。
我们先从女孩儿说起,身为子女就应该孝顺父母,在我们没有生存能力的时候要感恩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假如没有父母的辛苦付出就没有我们的安稳生活,也许父母的举动不全是对的,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又不对的地方可以沟通,可以有千万种方法,但是辱骂父母我觉得这个太没有教养了,23岁也不算是小孩子了,在这个年纪的学生不是大学生就是研究生,我就想问问这个女孩子你读的书都被狗吃了么,居然辱骂自己的父亲。
其次我们说说女孩儿的父母,女孩儿成长成这样我觉得和父母的教育是离不开的,孩子从小就要教育他们有感恩的心,父母抚养你是他们的责任,我们不能以为这是理所当然,我们要感恩他们的付出,而很显然这个留学生是没有感恩之心的,平时估计在家里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那种,不然不会因为生活费不够就辱骂父亲的,俗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这话其实没有毛病。
所以说孩子的品质不好,有一大部分原因都是在家长身上,家长对孩子的每一分溺爱将来就很有可能报应到自己身上,所以说教育孩子有时候就要狠狠心,不能一味的溺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