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特茅斯会议是哪一年召开的,AI缘起——达特茅斯会议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0-30 16:15:43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达特茅斯会议是哪一年召开的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是一个会议。1956年8月,在美国汉诺斯小镇宁静的达特茅斯学院中,约翰·麦卡锡(JohnMcCarthy)、马文·闵斯基(MarvinMinsky,人工智能与认知学专家)、克劳德·香农(ClaudeShannon,信息论的创始人)、艾伦·纽厄尔(AllenNewell,计算机科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科学家正聚在一起,讨论着一个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主题。

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是在哪一年?

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是1956年。
在1956年的夏天,在美国东部的达特茅斯召开了一次会议,人类首次决定将像人类那样思考的机器成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分别进入几次阶段,几次低谷阶段的打磨,让“人工智能”在1997年5月11日,IBM的计算机系统“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这一步成功以后,IBM研究院进而挑战人工智能的深度问答,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主要里程。
但是如果换种角度考虑,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类很多岗位,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只有我们不断进步,才不会被取代。
1956年1956年的夏天,在美国东部的达特茅斯召开了一次会议,人类首次决定将像人类那样思考的机器成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分别进入几次阶段,几次低谷阶段的打磨,让“人工智能”在1997年5月11日,IBM的计算机系统“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这一步成功以后,IBM研究院进而挑战人工智能的深度问答,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主要里程。

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

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如下:
现在一说起人工智能的起源,公认是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殊不知还有个前戏,1955年,美国西部计算机联合大会(Western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在洛杉矶召开,会中还套了个小会:学习机讨论会(Session on Learning Machine)。讨论会的参加者中有两个人参加了第二年的达特茅斯会议。
他们是塞弗里奇(Oliver Selfridge)和纽厄尔(Allen Newell)。塞弗里奇发表了一篇模式识别的文章,而纽厄尔则探讨了计算机下棋,他们分别代表两派观点。讨论会的主持人是神经网络的鼻祖之一皮茨(Walter Pitts)。
他最后总结时说:“(一派人)企图模拟神经系统,而纽厄尔则企图模拟心智(mind)……但殊途同归。”这预示了人工智能随后几十年关于“结构与功能”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开聊达特茅斯会议之前,先说说 6 个最关键的人。首先,会议的召集者麦卡锡(John McCarthy)当时是达特茅斯学院的数学系助理教授。
1954年,达特茅斯学院数学系同时有4位教授退休,这对达特茅斯这样的小学校而言真是不可承受之轻。刚上任的年轻系主任克门尼(John Kemeny)之前两年才在普林斯顿大学逻辑学家丘奇(Alonzo Church)门下取得了逻辑学博士,于是跑到母校求援。

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人工智能要真正的有了人工智能要真正的有了自主的思维。不能限制他的不能压迫他们。让他们学习什么叫好坏。什么叫自然?什么叫科学?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达特茅斯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1956年,在由达特茅斯学院举办的一次会议上,计算机专家约翰·麦卡锡提出了“人工智能”一词。后来,这被人们看作是人工智能正式诞生的标志,从此人工智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人工智能是需要人力、脑力、开发、高等技术与不断的研究和尝试等等一系列超高难度的作业才能完成的科技产品。当然这种研究是得到国家和人们大力支持的发展。它的发展对国际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人工智能也可以定义为高仿人类,虽然不可能会像人一样具有灵敏的反应和思考能力,但人工知能是按照人类的思想结构等等的探索而开发的研究。
人工智能的开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替人类做复杂、有危险难度、重复枯燥等的工作,所以人工智能是以人类的结构来设计开发的,人工智能在得到较好的开发后国家也是全力给予支持。人工智能的开发主要也是为了帮助和便利人类的生活。所以人工智能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以“协助人类”而存在的。人工智能概念的火热促进了不少行业的兴起,比如域名,许多相关的.top域名已经被注册。

达特茅斯会议上还有香农

人工智能的起源,公认是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会议的召集者是麦卡锡,主要参加者包括:摩尔、麦卡锡、明斯基、塞弗里奇、所罗门诺夫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干将。但是,其实参加会议的还有一人,他就是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香农(Claude Shannon)。

学过理工的人可能都知道香农。大学物理课程在讲到热力学的时候会涉及热力学第二定律,于是会涉及熵的概念。香农是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他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公式便是关于信息熵的。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信息(information)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把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那么,信息能否度量?

香农的回答是:能。香农指出,当我们对一问题毫无了解时,对它的认识是不确定的,在对问题的了解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逐渐消除了不确定性,获得的信息越多,消除的不确定性也越多。我们可以用消除不确定性的多少来度量信息量的大小。

例:会堂有20排、每排20个座位。找一个人。

甲告诉消息:此人在第10排;

乙告诉消息:此人在第10排、第10座。

甲乙消息的不确定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其信息量也是不一样的。乙的不确定度最小,则其信息量最大。那么能否用数学来定量度量这个信息量呢?

1948年,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香农应用概率论知识和逻辑方法推导出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

同麦卡锡们相比,香农比他们平均年长十岁左右,当时已是贝尔实验室的大佬。而且,麦卡锡和明斯基都曾在贝尔实验室为香农打过工。香农参加这次会议,主要是被麦卡锡拉大旗做虎皮请到会上打酱油的。

但是,香农本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小觑。

1950年,他就为《科学美国人》撰写过一篇文章,阐述了“实现人机博弈的方法”;同一年,他设计的国际象棋程序,发表在当年的论文“Programminga computer for playing chess”中。

1956年,在洛斯阿拉莫斯的MANIAC计算机会议上,他又展示了国际象棋的下棋程序。可以说,香农的下棋程序是后来成名的“深蓝”名副其实的鼻祖。

在研制下棋程序期间,香农花费了大量的工作时间来钻研国际象棋。下棋让香农兴高采烈。他后来回答记者采访时说,“我常常随着自己的兴趣做事,不太看重它们最后产生的价值,更不在乎这事儿对于世界的价值。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纯粹没什么用的东西上。”但这种不务正业让他的上司“多少有点不高兴”,但又不好意思阻止当时已经是业界大牛的香农。

1952 年,香农做出了一个会自我学习走迷宫的“人工智能”老鼠“香农鼠”,这大概算是第一台人工智能装置的雏形。

1961年,香农为了挑战拉斯维加斯的赌场,还做了世界上第一台隐藏式的穿戴式电脑。

所以,说他是人工智能的先驱,一点也不夸张。

人工智能是谁在1956年提出的?

人工智能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麦卡锡首先提出的。该会议确定了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实现能够像人类一样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机器”。它的初衷是希望能让机器像人类一样,代替人类完成一些任务。
正是有了这一需求,才催生了机器学习(1970s)的出现。人工智能进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就在这次会议后不久,麦卡锡从达特茅斯搬到了MIT。同年,明斯基也搬到了这里,之后两人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AI LAB实验室。
人工智能的三次发展高潮
人工智能的第一次高潮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算法方面,感知器数学模型被提出用于模拟人的神经元反应过程,并能够使用梯度下降法从训练样本中自动学习,完成分类任务。
人工智能的第二次高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BP(Back Propagation)算法被提出,用于多层神经网络的参数计算,以解决非线性分类和学习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高潮始于2010年代。深度学习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多层神经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梯度消失问题被有效地抑制,网络的深层结构也能够自动提取并表征复杂的特征,避免传统方法中通过人工提取特征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人工智能研讨大会在哪里召开。

第一次世界人工智能研讨大会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召开。
1956 年,一场主题为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研讨会在美国召开。在本次研讨会上,约翰·麦卡锡提议用人工智能作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名称。于是,这次会议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的研讨会,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后来,人工智能在争论中不断发展,机器翻译、专家系统、聊天机器人等应用纷纷出现。

AI缘起——达特茅斯会议

1956年,美国汉诺斯小镇宁静的达特茅斯学院,约翰·麦卡锡、马文·闵斯基、克劳德·香农等学者聚在一起,共同讨论着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问题。他们讨论了很久,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却为讨论内容起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自此,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1956年也就成为了人工智能元年。

关于人工智能的缘起,在达特茅斯会议前,我们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图灵。

1950年,图灵发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提出并尝试回答“机器能否思考”这一关键问题。

图灵详细介绍了一种名为“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的测试方法,也就是我们后来更为熟悉的图灵测试。根据《艾伦·图灵传》中的介绍,图灵设想了一种游戏:房间中有一男一女,房间外的人向房间内的男女提问,里面的两个人只能以写字的方式回答问题,然后请房间外的人猜测, 哪一位回答者是女人。注意,在这一测试中,男人可以欺骗猜测者,让外面的人以为自己是女人,女人则要努力让猜测者相信自己。而将这一男一女换成人与计算机,如果猜测者无法根据回答判断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那么可以判断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

1952年,图灵在一场BBC广播中,提出一个新的更为具体的想法:让计算机来冒充人,如果判断正确的人不足70%,也就是超过30%的人误认为与自己说话的是人而不是计算机,那么可以判断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

图灵测试自诞生来产生了巨大影响,图灵奖被称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也被冠以“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

人工智能的起源公认为是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这次大会标志着“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诞生。先介绍下本次大会的关键学者。

会议的主要发起人——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计算科学家、认知科学家,也是他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麦卡锡对于人工智能的兴趣始于1948年参加的一个名为“脑行为机制”的讨论会,会上,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的自复制自动机(可以复制自身的机器)激起麦卡锡的好奇,自此开始尝试在计算机上模拟智能。达特茅斯会议前后,麦卡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下棋。

另一位积极的参与者是当时在哈佛大学的明斯基(Marvin Minsky,1969年图灵奖获得者),他的老师塔克(Albert Tucker)多年来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非线性规划和博弈论。1951年,明斯基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Snare。在Snare的基础上,明斯基解决了“使机器能基于对过去行为的知识,预测当前行为的结果”这一问题,并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Neural Nets and the Brain Model Problem》。

塞弗里奇(Oliver Selfridge),模式识别的奠基人,后来领导了MAC项目,这个项目后被分为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又合并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大的实验室MIT CSAIL。

另外两位重量级参与者是纽厄尔(Alle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Simon),这两位学者后来共享了1975年的图灵奖。

纽厄尔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后,加入了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并结识了西蒙,开始了他们一生的合作。纽厄尔和西蒙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简单的说就是:智能是对符号的操作,最原始的符号对应于物理客体。这一假设与西蒙提出的有限合理性原理成为人工智能三大学派之一——符号主义的主要依据。后来,他们与珀里思(Alan Perlis,第一届图灵奖获得者)共创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

最后,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Claude Shannon),他比其他几位年长10岁左右,当时已经是贝尔实验室的大佬。1950年,香农发表论文《Programming a computer for playing chess》,为计算机下棋奠定了理论基础。

除上述学者外,IBM的塞缪尔(Arthur Samuel),达特茅斯的摩尔(Trenchard More)、算法概率论的创始人所罗门诺夫(Ray Solomonoff)等学者也参与了这次会议。

1953年夏天,麦卡锡和明斯基都在贝尔实验室为香农打工。香农当时在研究图灵机及是否可以用图灵机作为智能活动的理论基础,但是麦卡锡只对计算机实现智能感兴趣。由于与香农研究方向上的不同加上麦卡锡认为香农在一些时候过于理论,所以麦卡锡与IBM第一代通用机701的主设计师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计划搞一次活动,主要讨论机器模拟智能,并说动香农与明斯基共同写了一个项目建议书以寻求活动资助。

麦卡锡给这个活动起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以下7个方面:

达特茅斯研讨会进行了两个月,其中,纽厄尔和西蒙公布的程序“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引起参会者极大的兴趣,这个程序模拟人证明符号逻辑定理的思维活动,并成功证明了《数学原理》第2章52个定理中的38个定理,被认为是用计算机探讨人类智力活动的第一个真正成果,也是图灵关于机器可以具有智能这一论断的第一个实际证明。此外,逻辑理论家开创了机器定理证明这一新的学科领域。

最后补充一下,在达特茅斯会议期间,“人工智能”这一词虽然被提出,但并没有获得大家的完全认可,尤其是纽厄尔和西蒙,他们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偏向于功能学派,他们更主张用“复杂信息处理”这个词。"人工智能"一词真正被学界接受要到1965年,德雷弗斯(Hubert Dreyfus)发表了著名的《炼金术与人工智能》报告,这一报告对当时人工智能的研究提出质疑,意图说明这些研究是没有基础的无用功。由于报告标题与内容过于大胆,最初兰德公司仅以备忘录的方式发布了油印版,直至1967年,兰德公司才正式发布了这一报告的印刷版。该报告后来成为兰德公司销量最高的报告之一,在AI学者中广为流传,关于这一报告的具体影响,我们将在之后的文章中为大家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以下哪位没有参加达特茅斯会议

拉蒙柳利。达特茅斯会议主要参加者包括摩尔、明斯基、塞弗里奇、所罗门诺夫、麦卡锡、马文闵斯基(人工智能与认知学专家)、克劳德香农(信息论的创始人)、艾伦纽厄尔(计算机科学家)、赫伯特西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科学家。公认是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会议的召集者是麦卡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