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特茅斯会议提出的概念,最早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概念的科学家是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13 04:09:13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

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如下:
现在一说起人工智能的起源,公认是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殊不知还有个前戏,1955年,美国西部计算机联合大会(Western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在洛杉矶召开,会中还套了个小会:学习机讨论会(Session on Learning Machine)。讨论会的参加者中有两个人参加了第二年的达特茅斯会议。
他们是塞弗里奇(Oliver Selfridge)和纽厄尔(Allen Newell)。塞弗里奇发表了一篇模式识别的文章,而纽厄尔则探讨了计算机下棋,他们分别代表两派观点。讨论会的主持人是神经网络的鼻祖之一皮茨(Walter Pitts)。
他最后总结时说:“(一派人)企图模拟神经系统,而纽厄尔则企图模拟心智(mind)……但殊途同归。”这预示了人工智能随后几十年关于“结构与功能”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开聊达特茅斯会议之前,先说说 6 个最关键的人。首先,会议的召集者麦卡锡(John McCarthy)当时是达特茅斯学院的数学系助理教授。
1954年,达特茅斯学院数学系同时有4位教授退休,这对达特茅斯这样的小学校而言真是不可承受之轻。刚上任的年轻系主任克门尼(John Kemeny)之前两年才在普林斯顿大学逻辑学家丘奇(Alonzo Church)门下取得了逻辑学博士,于是跑到母校求援。

人工智能概念最早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

人工智能概念最早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这句话是正确的。
扩展知识:
达特茅斯会议
1956年8月,在美国汉诺斯小镇宁静的达特茅斯学院中,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人工智能与认知学专家)、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信息论的创始人)。
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计算机科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科学家正聚在一起,讨论着一个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主题: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
会议足足开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大家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但是却为会议讨论的内容起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因此,1956年也就成为了人工智能元年。
人工智能需要学习的基础内容:
1、认知与神经科学:具体包括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基础、人类的记忆与学习、语言与思维、计算神经工程等课程。
2、人工智能伦理:具体包括人工智能、社会与人文,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等课程。
3、科学和工程:需要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配合。
4、先进机器人学:具体包括先进机器人控制、认知机器人、机器人规划与学习、仿生机器人等课程。
5、人工智能平台与工具:具体包括群体智能与自主系统、无人驾驶技术与系统实现、游戏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课程。
6、人工智能核心:具体包括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问题表达与求解、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课程。

人工智能是谁在1956年提出的?

人工智能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麦卡锡首先提出的。该会议确定了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实现能够像人类一样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机器”。它的初衷是希望能让机器像人类一样,代替人类完成一些任务。
正是有了这一需求,才催生了机器学习(1970s)的出现。人工智能进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就在这次会议后不久,麦卡锡从达特茅斯搬到了MIT。同年,明斯基也搬到了这里,之后两人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AI LAB实验室。
人工智能的三次发展高潮
人工智能的第一次高潮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算法方面,感知器数学模型被提出用于模拟人的神经元反应过程,并能够使用梯度下降法从训练样本中自动学习,完成分类任务。
人工智能的第二次高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BP(Back Propagation)算法被提出,用于多层神经网络的参数计算,以解决非线性分类和学习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高潮始于2010年代。深度学习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多层神经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梯度消失问题被有效地抑制,网络的深层结构也能够自动提取并表征复杂的特征,避免传统方法中通过人工提取特征的问题。

最早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概念的科学家是谁

约翰·麦卡锡。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最早是由约翰·麦卡锡在1956年著名的达特矛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是指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象是人类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

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哪一年

是2017年。
自2015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人工智能政策性文件,人工智能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启AI发展道路。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
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哪一年
具体解答如下
2017年,国务院下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与社会资本的大量投入,正处于技术研发上升期的人工智能产业,在智能教育、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物联、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垂直领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渗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井喷。
是19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国家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人工智能产业以上升为国家战略。
1956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为AI)概念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至今发展60余年,其间几经波折,终于在近10年迎来了产业增长的“黄金时代”。从国内来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逐渐踏上了快车道。
近日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多名业内人士,受访者都普遍认为人工智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这是因为,其一,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人工智能作为赢得全球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自2015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人工智能政策性文件,人工智能逐步上升至国家战略。其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用渗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业务创新模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日趋成熟,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优化,并对现有的产业结构正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三,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数量激增,资本、人才、技术、渠道等生产资源大量涌入人工智能领域,AI+千行百业的创新成果呈现井喷之势。
从探索发展到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理论上来说,人工智能并非新鲜事物,最早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提出,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正式诞生。人工智能发展至今,业界一般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初属于起步期;再到21世纪初属于探索期,因技术不成熟,实用性和商业应用受挫,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两次低谷;而从2006年开始,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兴起,在这一轮浪潮中,2006年至2014年属于快速成长期,“深度学习”快速发展,大数据积累、算法革新、算力提升,AI产业快速成长,中国出现了AI创业潮。而2014年之后,在党和国家政策扶持与指引下,AI技术与消费、金融、制造等领域深度融合,助力产业转型,深化产业赋能。
自2015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人工智能政策性文件,人工智能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启AI发展道路。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同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7年12月,工信部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加速战略部署。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供人才保障。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2019年8月,科技部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推动地方产业发展。截止到2020年12月,据统计,已经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新一代人工智能被列入七大科技前沿领域之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及相关政策的支持,给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研究及产业发展环境,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提升科技强国的地位、提升国家竞争力都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据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1~2020》指出,过去10年里,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521264件,其中中国专利申请量为389571件,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总量的74.7%,是排名第二的美国专利申请量的8.2倍。中国在自然语言处理、芯片技术、机器学习、信息检索与挖掘等10多个AI子领域的科研产出水平都紧随美国之后,居于世界前列,在多媒体与物联网领域的论文产出量超过美国,居于全球第一;而在人机交互、知识工程、机器人、计算机图形、计算理论领域,中国还需努力追赶。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研究指出,新一轮人工智能崛起的关键要素,包括数据、算法、算力三个层面。其中,数据是基石,算法是引擎,算力是保障。全球数据流量快速增长,为“深度学习”所需要的海量数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商业化的数据产业能够为企业提供10万张图片、数千个小时语音以上的资源和相关服务。通过算法使机器能从样本、数据和经验中学习规律,输入为原始数据。硬件技术的变革使硬件成本指数下降,运算时间缩短,助力人工智能再度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标准等配套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中。就在前不久,《数据安全法》正式通过并公布,自今年9月1日起实施,为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去年10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首次亮相,目前正在推进立法落地的过程中,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和数据的保护保驾护航。
从实用性被质疑到产业应用成果井喷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持续高速发展,产业生态基本形成,涵盖基础设施层、算法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技术层、应用层等。
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讯飞AI云业务总经理吴江照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大讯飞从2009年开始将语音识别相关技术放在讯飞开放平台,开发者数量不断增长。企业对AI技术的关注度和迫切性越来越突出。“以前总是要向企业客户解释什么是人工智能,现在客户会直接要求你告诉他人工智能在特定场景下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价值。也就是说,那个还需要普及AI概念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云计算、大数据、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AI+越来越多地与消费、安防、金融、教育、娱乐、医疗、工业制造等各个领域融合发展。
以党建工作为例,传统的党建科普一般采用面授、实地参观等形式,往往受制于时间与空间。近几年来,党建“上云”成为大势所趋,智慧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在全国各地、各个移动终端落地应用,党建工作与AI技术获得了双向的赋能。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曾见证了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举行。百年之后,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一款定制饮用水瓶身的二维码,即可开启“AR时光穿梭之门”,身临其境般地探索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之地。这一创新体验的背后,运用的是成立于2014年的商汤科技提供的AI+AR技术。近几年来,商汤科技还与故宫、中国邮政等合作通过AR技术,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呈现中国文物及党的历史。
比商汤科技晚一年成立的云从科技,由中国科学院的人脸识别研究团队孵化而成。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云从科技在发展中不断坚持和创新党建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党组织结构,以党建为引领,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另一家云计算厂商青云科技,自2014年起为国有独资企业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提供云服务。江苏交控从2018年着手布局智慧党建工程,2019年首次推出先锋荟云平台,目前党建云已成为该公司数字交通新基建平台上举足轻重的“一朵云”。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智慧党建为当前党建工作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平台。
AI+党建在全国的落地,只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的冰山一角。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千行百业。根据中国信通院数研中心测算,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3031亿元,同比增长15.1%。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唐杰指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生态初步形成,基础层整体实力较弱,特别是芯片、传感器等硬件领域,企业正加快布局追赶。技术层发展势头良好,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已局部与美国对齐。应用层繁荣发展,在安防、金融、出行、教育等多领域较为领先。
显然,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随着数据、算法、算力的进一步突破升级,人工智能领域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1956年人工智能研究的主题是

1956年麦卡锡将人工智能定义为达特茅斯会议主题。
1956年麦卡锡将人工智能定义为达特茅斯会议主题,这是第一次专门讨论会议。第一次运行演示人工智能程序,卡内基理工学院编写出版逻辑理论家书,科学家提出人工智能。
20世纪50年代后IBM为棋子编写第一个游戏程序,另外1958年IBM提出一个几何定理,以典型案例形式运用语义模型,英国举行会议中提出了麦卡锡的常识性计划、塞弗里奇的理论、明斯基的启发式编程与人工智能的一些方法。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剑桥推出机器翻译设计语义网,1961年麻省理工学院写了符号整合程序,解决微积分问题。
除此之外要注意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1962年第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Unimation成立,埃文斯在麻省理工学院时提出机器可解决与IQ测试有关类比问题,1965年罗宾逊发明机械证明程序,允许程序以形式逻辑来有效工作。

人工智能的含义最早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

约翰·麦卡锡等。人工智能的起源,公认是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1956年的8月,在美国汉诺斯小镇宁静的达特茅斯学院中,举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研讨会。此次会议足足开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大家没有对会议达成普遍的共识,但是大家一起为会议讨论的内容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人工智能。因此,1956年也就成为了大家公认的人工智能元年。参与这个会议的知名专家则分别是:约翰·麦卡锡(JohnMcCarthy)、马文·闵斯基(MarvinMinsky,人工智能与认知学专家)、克劳德·香农(ClaudeShannon,信息论的创始人)、艾伦·纽厄尔(AllenNewell,计算机科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的具体发展历史是什么?

目前能够用来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质手段以及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时期:人工智能的诞生(1940s-1950s):1943年,美国学者麦克洛斯基和皮茨发明了第一个人工神经元,为人工智能开启了先河;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人工智能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被确立为一门学科,至今经历过经费枯竭的两个寒冬(1974-1980年、1987-1993年),也经历过两个大发展的春天(1956-1974年、1993-2005年)。
这是美国历史上一桩著名的公案。由上面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2形成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1956-1969年。

AI缘起——达特茅斯会议

1956年,美国汉诺斯小镇宁静的达特茅斯学院,约翰·麦卡锡、马文·闵斯基、克劳德·香农等学者聚在一起,共同讨论着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问题。他们讨论了很久,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却为讨论内容起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自此,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1956年也就成为了人工智能元年。

关于人工智能的缘起,在达特茅斯会议前,我们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图灵。

1950年,图灵发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提出并尝试回答“机器能否思考”这一关键问题。

图灵详细介绍了一种名为“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的测试方法,也就是我们后来更为熟悉的图灵测试。根据《艾伦·图灵传》中的介绍,图灵设想了一种游戏:房间中有一男一女,房间外的人向房间内的男女提问,里面的两个人只能以写字的方式回答问题,然后请房间外的人猜测, 哪一位回答者是女人。注意,在这一测试中,男人可以欺骗猜测者,让外面的人以为自己是女人,女人则要努力让猜测者相信自己。而将这一男一女换成人与计算机,如果猜测者无法根据回答判断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那么可以判断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

1952年,图灵在一场BBC广播中,提出一个新的更为具体的想法:让计算机来冒充人,如果判断正确的人不足70%,也就是超过30%的人误认为与自己说话的是人而不是计算机,那么可以判断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

图灵测试自诞生来产生了巨大影响,图灵奖被称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也被冠以“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

人工智能的起源公认为是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这次大会标志着“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诞生。先介绍下本次大会的关键学者。

会议的主要发起人——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计算科学家、认知科学家,也是他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麦卡锡对于人工智能的兴趣始于1948年参加的一个名为“脑行为机制”的讨论会,会上,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的自复制自动机(可以复制自身的机器)激起麦卡锡的好奇,自此开始尝试在计算机上模拟智能。达特茅斯会议前后,麦卡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下棋。

另一位积极的参与者是当时在哈佛大学的明斯基(Marvin Minsky,1969年图灵奖获得者),他的老师塔克(Albert Tucker)多年来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非线性规划和博弈论。1951年,明斯基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Snare。在Snare的基础上,明斯基解决了“使机器能基于对过去行为的知识,预测当前行为的结果”这一问题,并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Neural Nets and the Brain Model Problem》。

塞弗里奇(Oliver Selfridge),模式识别的奠基人,后来领导了MAC项目,这个项目后被分为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又合并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大的实验室MIT CSAIL。

另外两位重量级参与者是纽厄尔(Alle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Simon),这两位学者后来共享了1975年的图灵奖。

纽厄尔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后,加入了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并结识了西蒙,开始了他们一生的合作。纽厄尔和西蒙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简单的说就是:智能是对符号的操作,最原始的符号对应于物理客体。这一假设与西蒙提出的有限合理性原理成为人工智能三大学派之一——符号主义的主要依据。后来,他们与珀里思(Alan Perlis,第一届图灵奖获得者)共创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

最后,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Claude Shannon),他比其他几位年长10岁左右,当时已经是贝尔实验室的大佬。1950年,香农发表论文《Programming a computer for playing chess》,为计算机下棋奠定了理论基础。

除上述学者外,IBM的塞缪尔(Arthur Samuel),达特茅斯的摩尔(Trenchard More)、算法概率论的创始人所罗门诺夫(Ray Solomonoff)等学者也参与了这次会议。

1953年夏天,麦卡锡和明斯基都在贝尔实验室为香农打工。香农当时在研究图灵机及是否可以用图灵机作为智能活动的理论基础,但是麦卡锡只对计算机实现智能感兴趣。由于与香农研究方向上的不同加上麦卡锡认为香农在一些时候过于理论,所以麦卡锡与IBM第一代通用机701的主设计师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计划搞一次活动,主要讨论机器模拟智能,并说动香农与明斯基共同写了一个项目建议书以寻求活动资助。

麦卡锡给这个活动起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以下7个方面:

达特茅斯研讨会进行了两个月,其中,纽厄尔和西蒙公布的程序“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引起参会者极大的兴趣,这个程序模拟人证明符号逻辑定理的思维活动,并成功证明了《数学原理》第2章52个定理中的38个定理,被认为是用计算机探讨人类智力活动的第一个真正成果,也是图灵关于机器可以具有智能这一论断的第一个实际证明。此外,逻辑理论家开创了机器定理证明这一新的学科领域。

最后补充一下,在达特茅斯会议期间,“人工智能”这一词虽然被提出,但并没有获得大家的完全认可,尤其是纽厄尔和西蒙,他们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偏向于功能学派,他们更主张用“复杂信息处理”这个词。"人工智能"一词真正被学界接受要到1965年,德雷弗斯(Hubert Dreyfus)发表了著名的《炼金术与人工智能》报告,这一报告对当时人工智能的研究提出质疑,意图说明这些研究是没有基础的无用功。由于报告标题与内容过于大胆,最初兰德公司仅以备忘录的方式发布了油印版,直至1967年,兰德公司才正式发布了这一报告的印刷版。该报告后来成为兰德公司销量最高的报告之一,在AI学者中广为流传,关于这一报告的具体影响,我们将在之后的文章中为大家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