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苏州大学是985院校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03 02:50:24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苏州大学有相对应的孔子学院么

苏州大学有两所孔子学院,一所是由苏州大学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设的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另一所是由江苏省教育厅牵头,由苏州大学与江苏其他三所大学合作建设的法国阿尔萨斯孔子学院。

苏州大学简单介绍

  苏州大学坐落在美丽的苏州,美丽是该校的基因。对它的简单介绍有哪些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苏州大学简单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苏州大学简介
  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该校始建于1900年,时称东吴大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苏州大学。后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先后并入该校。至此,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三区,占地面积4058亩,建筑面积182余万平方米。
  苏州大学学术研究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表明,苏州大学SCI索引名列全国高校第27位,2011年SCI索引排名位列全国学术机构第26位。
  2012年,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29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1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0位;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1篇研究报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3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012年该校共申报专利689件,授权专利302件。
  苏州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苏州大学共有26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24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2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苏州大学遗产保护
  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创建于1900年,校园旧址位于苏州古城东南角的天赐庄,由美国__监理会在1901年至1936年间分10次陆续募款建造。东吴大学旧址在总体格局和景观营造上秉承西方式的井然有序,参照了当时西方大学校园模式,但局部又点缀以中式园林元素。每栋建筑风格虽然有不同,但都是以红砖叠砌为主的砖木混合结构,装饰上都是以罗马式古典石柱和圈廊组合在一起,使整个校园显得整齐而又变化多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东吴大学旧址中,最重要的一座建筑是被俗称作“钟楼”的建筑,早年又名“林堂”。由英国设计师设计,建于1901年—1903年,为纪念东吴大学创办人之一林乐知先生而命名。钟楼以红砖勾勒框架和窗楣,青砖填充墙面,而柱式、线脚和花饰则为石制,顶部置有报时大钟。1903年大楼落成时,成为当时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西式建筑。此外,旧址内的孙堂、葛堂、红楼、体育馆等建筑也都各具风格,或为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仿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建筑工艺精湛。
  1991年,东吴大学旧址曾作为近现代历史遗迹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苏州东吴大学旧址成为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大学国际交流
  截至2013年,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20余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接收各类外国留学生2000余人次(含短期培训),来校学习医学类、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计算机、化学化工、建筑、社会学、园艺、英语、日语及汉语等专业。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纺织专业,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金融专业。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博士、本硕连读、双学位学士等40多个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了“中新联合开放实验室”和“功能高分子研究所”,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共建了“纳米科技联合研究院"”和“绿色高分子工程与催化技术实验室”,与法国爱迪特集团共建了“测控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有效提升了国际联合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苏州大学积极探索境外办学的新路,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设了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2年10月,作为中国首个在国外举办的大学,"老挝苏州大学"迎来了首届学生。
  
看过“苏州大学简单介绍”的人还看:
1. 苏州大学专业排名
2. 2017年苏州大学分数线
3. 2017年苏州大学排名
4. 2017苏州大学录取分数线预测
5. 苏州大学自荐信范文

苏州大学地址在哪里,哪个城市,哪个区?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苏州大学各校区地址如下:

天赐庄校区: 江苏 省苏州市十梓街1号

独墅湖校区: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阳澄湖校区: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

未来校区:苏州市吴江区

学校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 211 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 双一流 ”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早开展 研究生 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 师范 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 专科学校 (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艺术 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30个学院(部)。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 一流学科 ,5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至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 计算机 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共14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前1‰。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来自8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 留学 生3000多人次。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 成功 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苏州大学是985院校吗?

苏州大学是211,双一流,不是985院校。
苏州大学不是985,也不是211,只是普通的院校
苏州大学不是985工程高校,是211工程高校,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

学校历史
苏州大学的最早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
1950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1年创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28年创办)、中国文学院(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7年创办)合并组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12月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接收东吴大学相关档案,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复名苏州大学。
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2000年,苏州医学院(1912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东吴大学
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
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
1899年,监理会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
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
辛亥革命之后,改称东吴大学。
1915年,东吴大学法科在上海创办,后名东吴大学法学院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前身是1904年创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1911年改为公立,迁址于吴县浒墅关,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简称女蚕校)。
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丝绸工学院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最早可追述到1897年的浙江蚕学堂),1960年定名为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大学
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
1996年,苏州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7年9月,苏州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截止至2020年12月,全校现有教职工5254人,专任教师3464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院院士,7位发达国家院士,3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0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位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各类国家级人才260多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设有30个学院(部),132个本科专业;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纺织工程、档案学、物理学、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放射医学
省级品牌专业:法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工程、临床医学、历史学、化学、金融学、艺术设计
省级特色专业:会计学、档案学、生物技术、通信工程、放射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建设点)、护理学、行政管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建设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建设点)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物质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
纺织工程、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外科学(骨外)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二期)
政治学、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特种医学、设计学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
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体育学、系统生物医学
“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哲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教育学(培育)、畜牧学(培育)

学术科研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7月,苏州大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6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3000多人次。
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3月,苏州大学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协议,苏州大学出国留学培训基地成为江苏省首家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2015年,参与创建江苏—安大略省大学合作联盟。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符号学基地联盟。2018年,倡议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2018年学历留学生突破1000人,在校留学生达到3250人,连续多年获“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老挝苏州大学要中国生吗??

老挝苏州大学要中国生
学校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是国家“2111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省属车点的综合件大学:苏州
大学现有以文学、理学、医学为主的十二大学科门类,建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已发展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2007年起
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树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
项目优势
一、名校氛围,资源共享
学生置身于国内211重点名校的学习氛围中,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生在校期间享受苏大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及教学设施,图书馆、教室、餐厅、室内外体育馆等一应俱全,文体活动全面广泛。
二、精品课程,完美过渡
苏州大学与海外大学签警合作协议,对接大学均是教音部认口的海外院校海外,项目引讲海外名校精品理程,在苏州大学进行专业理程学习,海外大学将视国内学习的情况豁免相应课程及学分。
三、权威师资,专家外教
国内授课教师以苏州大学师资为主,另外腰清了外维教师承担部分语言教学,教学过程严格执行海外大学教学大纲,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小班教学使学生提前融入海外政音氛围,感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其出国更好地衔接海外本科教学模式
四、助教辅导,跟班管理
学校采用辅导员管理制及助教老师跟班制,记录项目学生考勒及听课学习情况,检青学生就,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保证学生尽快美成自主学习和生活习惯,做到教学和管理双管齐下,让家长更放心。
五、低额花费,节约成本
国内+海外分段培养在国内所学专业理程得到国外院校部分理程豁免,因此为留学家庭节省了昂贵的留学费用,让留学大众化,减轻家庭经济负相,同时降低了出国留学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六、学历认证,高效签证
学生在海外合作大学获得的学位证书均可在中国(教育部)留服中心认证,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咨询,同时项目提供具有丰富电办签证经验的资深顾间,让学生顺利高效地获得留学签证:全方位的综合分析,立体化的跟踪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留学之路。

苏州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一、苏州大学邮编是多少 苏州大学 的邮编为江苏省苏州市十梓街1号,该校地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十梓街1号,是一所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二、苏州大学简介
苏州大学 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双一流”建设入列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 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西式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 苏州大学 (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 苏州大学 。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并入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 苏州大学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3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 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136人,全日制硕士生11959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1726人,全日制博士生1788人,临床博士2146人,各类留学生2207人。学校现设131个本科专业;5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共9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9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目前,全校教职工5197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489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7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6人,“*”杰出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 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2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人次。2013年我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并以团体总分全国第二的成绩再捧优胜杯;2018年,我校在“创青春”创业大赛专项赛中获得金奖1项,铜奖2项。在近四届奥运会上,陈艳青、吴静钰、孙杨和周春秀四位同学共获得了“五金一银一铜”的佳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特别致信表示感谢。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18年截至目前,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3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5项成果获得江苏优秀理论成果奖,18项成果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1项成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自然科学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项,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蝉联地方高校第1位,连续七年稳居全国高校20强。2017年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10项成果获江苏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089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2485篇,“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1234篇,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和第20位;2017年我校共申报知识产权1336件,授权知识产权1033件(其中国际专利申请80件,授权8件)。2017年Nature Index 及lens平台数据显示,在全球具有创新力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中, 苏州大学 排名大陆高校首位。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来自6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3000多人次。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 苏州大学 ”,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
苏州大学 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三大校区,占地面积3586亩,建筑面积158余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近500万册,中外文期刊4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11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2个。学校主办有《 苏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 苏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6年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83篇次,其转载量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中居第6位,在全国近2200种被转载的社科理论期刊中居第32位。
面向“十三五”,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苏州大学是几本院校?

答:苏州大学是211高校,是一本院校。
苏州大学是原211工程建设院校,现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本科一批招生院校。
教育部门并没有划分苏州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毕业证上只有本科和专科之分,是几本只是民间的说法。
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三区,占地面积4058亩,建筑面积182余万平方米。
师资力量
截止至2020年12月,全校现有教职工5254人,专任教师3464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院院士,7位发达国家院士,3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0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位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各类国家级人才260多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两院院士:阮长耿、王志新、潘君骅、李述汤、柴之芳、刘忠范、李永舫
外籍院士:John Michael Kosterlitz(美国科学院院士)、凌晓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晓东(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郎建平(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欧洲科学院院士)、迟力峰(欧洲科学院院士)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学校首位讲席教授,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苏州大学共设有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物质科学与工程)。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
国家级重点学科:纺织工程、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外科学(骨外)。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体育学、系统生物医学。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政治学、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特种医学、设计学。
“十二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哲学、应用经济、中国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培育点)、畜牧学(培育点)、统计学、软件工程、护理学。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生态型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弱者权益保护、现代光学与技术、生物导向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化学、现代蚕桑丝绸工程、现代数学及其在通信编码、生物学和金融学中的应用、功能性软物质及纳米材料、血栓与止血的基础和临床建设、微创脊柱功能重建与骨组织工程;电离辐射效应、损伤救治和防护的机理与应用。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2019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通信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纺织工程、档案学、物理学、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放射医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放射医学
国际合作
截至2018年7月,苏州大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6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3000多人次。
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3月,苏州大学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协议,苏州大学出国留学培训基地成为江苏省首家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2015年,参与创建江苏—安大略省大学合作联盟。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符号学基地联盟。2018年,倡议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2018年学历留学生突破1000人, 在校留学生达到3250人,连续多年获“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郑州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郑州大学(简称郑大,英文简称:ZZU)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入选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总占地面积5700余亩,校本部四个校区分别是:主校区(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南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7号)和东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40号)。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6万人、各类在校研究生1.5万人,以及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600余人。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42年国立河南大学的前身),1952年该校迁入郑州成立河南医学院(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校),她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96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的重点院校。教育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嵇文甫教授,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化学家侯德榜教授,耐火材料专家钟香崇院士,土木工程专家孙国梁教授,耳鼻咽喉科专家董民声教授,食管细胞学创始人沈琼教授,人体寄生虫学专家苏寿泜教授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都曾在此执鞭任教。千禧之际,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



悠久历史铸就郑大特色文化。植根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沉稳厚重,形成郑大人包容宽厚、奋发进取的优良品质;汇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学生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世界60余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多地域、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氛围;融汇多学科的知识对流与文化碰撞,文、理、工、医等12个学科门类均衡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相融互补的育人氛围;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特色文化,三个校区的特色文化长期积淀与升华,形成“笃信仁厚、慎思勤勉”,体现时代特征的郑大校风。在强化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注重发挥文化引领的社会职责,努力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合校十五年发展,完成综合性大学布局。学校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均衡发展;有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中国古代史、有机化学、化学工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工程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独立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5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霍裕平、吴养洁、申长雨、马蒂(外籍)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炯天、杨胜利、王复明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国家“”入选者5人、“*奖励计划”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中国工程院何季麟院士担任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英国医学科学院尼克?莱蒙院士担任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院长,南振中先生、张海先生、二月河先生等执教我校。

坚持立德树人,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校本部设有108个本科专业。主校区面向全国招收一本学生;南校区国际学院在一本招生,北校区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在二本招生。学校先后被列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河南省委宣传部与郑州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人才。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全国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类别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7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学校滋兰树蕙,桃李芬芳,50万名校友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学校拥有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钙镁磷复合肥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郑州大学);拥有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拥有资源材料等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设有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郑州大学药物研究院、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测试与计算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计16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论文7篇。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5项(含1项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4项(含2项重点项目)。

坚持开放办学,国际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广泛。拥有微纳成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与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其中,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伍伦贡大学及波兰华沙大学、罗兹大学等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学生互派交流机制。学校每年接待国(境)外来访1000余人次、数百名师生出国(境)访问交流,在印度设孔子学院,每年有1300余名推免生到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就读。学校发起创建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校企、校市合作关系。9家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达2万余张,年总门诊量达1000余万人次。郑州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上市,业绩位居本行业全国前两名。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4亿元,成为河南民用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先企业,形成郑大服务品牌。

,郑州大学第一部大学章程颁布实施,开启了学校依法治校的新征程。学校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以‘一省一校’为主线,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加快学校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思路;确立了“4231”综合改革方案。今天的郑州大学,正按照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大学,努力建成中部地区的人才高地、科研基地和交流合作中心”,
;

苏州大学的学校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 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 年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善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
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
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 年)、苏州丝工学院(1997 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 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 50 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郑辟疆、杨铁棵、查良铺(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芮筱亭等近50 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
学校设有 30 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 27734 人,硕士生 13871 人,博士生 4202 人,留学生 3271 人。学校现设 132 个本科专业,50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 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 个国家重点学科,20 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截至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共 14 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 2个学科进入前 1%。
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 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1 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 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 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 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1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 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 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3 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0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 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 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全校现有教职工 5531 人,专任教师 3241 人,其中包括1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 位两院院士,5 位发达国家院士,29 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8 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0 位“万人计划”科技新领军人才,
3 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位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各类国家级人才230 多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
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 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
学校设立了3 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老身已试验场。2018 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 项,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0 门,位列全国高校第 11 位。
2019 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4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 个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 200 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2018 年一位硕士生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人文社科领域,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 47 项,其中重大项目 5 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重大研究专项项目立项数均位列全国首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首位;
东吴智库入选“中国核心智库”和“中国高校百强智库”近 5 年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列全国第 23 位自然科学领域,2019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5 项、青年科学奖 1项: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8 项,资助项目数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前 20 位;
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4 项、课题 10 项,获批国防重大项目1 项;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 4400 篇,其中SCIE 收录 2684 篇,位列全国高校第 24 位;学校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综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9 位、全国高校第11 位;
19 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 5 位;全年授权知识产权 1085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 508 项、国际专利授权 19 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1 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 176 项。截至 2020 年 2月,学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生效的专利转让累计 702 项,位列全国高校第十位。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 30 多个国家、地区的 200 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来自80 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 3000 多人次。
2007 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 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 20+20 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 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一“老挝苏州大学”,
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 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一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 亩,建筑面积 159 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 500 万册,中外文期刊4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 110 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 82 个。
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
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五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根据 2018 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 (2018 年)》,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根据 2019 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 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来源期刊(2019 年2020 年)目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仍位居 CSSCI核心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首度进入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
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