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尔塔瓦农学院,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被称为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04 12:53:50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最热乌克兰留学专业推荐

您好,我是专注留学考试规划和留学咨询的小钟老师。在追寻留学梦想的路上,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准备相关考试,都可能让人感到迷茫和困扰。作为一名有经验的留学顾问,我在此为您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咨询和指导。欢迎随时提问!https://liuxue.87dh.com/   乌克兰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教育条件,吸引众多学子前往乌克兰留学,在乌克兰留学的中国学生,就读专业过于集中,80%以上均为文科类的经济、贸易、管理、公共关系和新闻、法律等专业。留学专业的选择是人生的重要选择,接下来YJBYS为大家带来最热乌克兰留学专业推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最热乌克兰留学专业推荐】  基辅国立大学  热招专业:国际关系、语言学、经济、新闻、法律、心理学等  哈尔科夫国立大学  热招专业:物理、医学、金融、外语等  文尼察【想更全面地了解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吗?请访问 https://liuxue.87dh.com/ ,小钟老师随时在此为您解答!】国立科技大学  热招专业:光电、计算机科学、建筑、国际贸易、金融与信贷、管理等  基辅国际民航大学  热招专业:物流、经济、航空管理、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生态学等  哈尔科夫国立工业大学  热招专业:经济、化学、放射物理、技术物理、数学力学、社会学、机电学、生物工程等  文尼察国立医药大学  热招专业:制药学、临床学、药剂师、运动医学等  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热招专业:流行歌曲演唱、作曲、声乐、钢琴、大提琴等  敖德萨音乐学院  热招专业:作曲、合唱指挥、歌剧、声乐、器乐等  利沃夫国立美术学院  热招专业:油画、雕塑、艺术原理、舞台艺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品修复等  哈尔科夫国立美术学院  热招专业:建筑设计、电脑设计、家具设计、艺术品修复、雕塑、素描、油画等  【乌克兰大学推荐】  顿涅茨克国立大学  国立航空大学  切尔尼戈夫国立师范学院  顿涅茨克国立技术大学  顿涅茨克国立马立波尔人文学院  波尔塔瓦农学院  捷尔诺波尔布柳仪器学院  哈尔科夫国立汽车-道路大学  敖德萨国立寒冷科学院  乌克兰军事医学科学院  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  赫尔松国立师范学院  顿巴斯国立汽车制造学院  乌克兰口腔医学院  扎波罗热国立技术大学  乌曼国立师范学院我希望我的解答能够让您对留学申请的过程有更清晰的了解。无论是选择学校、准备材料,还是考试规划,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指导和支持,请访问我们的留学官方网站。在那里您将找到更丰富的资源和专业人士为您提供一对一的服务。祝您留学申请一切顺利!https://liuxue.87dh.com/

瓦西里 亚力山德罗维奇 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

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参考:百度)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路过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参加过伟大的卫国战争,1942年负重伤后,胸部带着两块残留弹片,回到战争爆发前就一直热爱着的教育岗位,从1948年到1970年,他一直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中,他著有41部专著和小册子,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文艺作品——供孩子们阅读的故事和童话。其中许多著作已经译成3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基本包括了他一生撰写的主要著作和论文。
神圣的东西不是辅币
四年级男孩帕夫洛的爷爷是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爷爷的勋章、奖章、奖状、嘉奖令是帕夫洛的骄傲,甚至他在教室里也挂着爷爷的肖像。可是帕夫洛很淘气,他把麻雀放在口袋里,在教学试验田干活时往女孩子脖领上扔青蛙……有一天放学时,帕夫洛急着要回家,等不及从教室门口排队走,就打开窗子跳了出去。老师把他叫回来说:“你去问问你奶奶,你爷爷在学校里,什么时候跳过窗户?要知道,他就在这个班里学习过。”
下星期一第一堂课刚开始,帕夫洛就举了手:“……你让我问奶奶……问爷爷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跳没跳过窗户……”
“奶奶怎么说?”
“她说,爷爷有一次因往教室里带麻雀,课后被留下了……他是由烟道爬到屋顶,又从屋顶跳到地上跑回家的。”
教室里一片寂静。孩子们以赞赏的目光看着教室墙上爷爷的肖像……
“奶奶还说,爷爷的语法也得了‘2分’……她说,我大概跟爷爷一样……”
吃惊的女教师透过孩子的眼神,看出他深藏在心里的得意感:爷爷都能从烟道爬出教室,而他只不过是跳了窗户!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中都谈到的例子(后一本书“帕夫洛”译作“巴甫利克”)。作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从1948年到1970年,苏霍姆林斯基跟踪观察和研究了29个班级、共700余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10年学习期间的生活。根据大量的实际材料,分析了这些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成长过程,揭示了他们的知觉、思维、情感、兴趣、需要、意志的心理发展和言语的不同特点。帕夫洛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位教师的教育手段是失败的。他说:“一看到有的孩子用镜子射出的太阳反光、往教室里带小麻雀、向同班女学生的脖子上扔小青蛙,就用爷爷的英雄的事迹加以联系对照。这岂不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吗?”他甚至认为:“如果有孩子或者少年得了‘2分’,这不应该与他的少先队工作、少先队的荣誉、少先队的尊严有任何的联系。”“我们伟大的革命的红旗、少先队员红领巾、少年列宁主义者少先队员的称号,对我们的社会制度、人民、共产党和爱国主义的忠诚,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去珍惜的东西。提到这些东西时,决不能把它变为漂亮的词句到处去说。决不能把神圣的东西变为辅币。”
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而且有现实的意义。当神圣的东西被当成辅币时,它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成为庸俗的东西。你再说它是神圣时,就会被认为是假话、说教。特别是当孩子们看到一些大人们整天使用这种辅币去兑换别的东西时,就会对神圣的东西产生怀疑。
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
如果有人问,在道德教育中若不用那些道理和概念,该用什么呢?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们随时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与情感培养、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的。
1951年秋,苏联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校长苏霍姆林斯基决定成立一个“快乐学校”,让31名6岁儿童提前一年到学校来进行学龄前教育。他认为,在传授知识之前,要先学会思考、感知和观察。这些孩子都生于战争结束前后的1945、1946年,31名孩子中,有11名没有父亲,两名父母双亡,有的孩子本人还被战时遗留下来的炸弹炸伤。活着的家庭成员,有的健康幸福,有的有各种各样的不幸:疾病、贫困、离异、恶行……战争给孩子留下了身体和感情的创伤,有的孤独、冷漠,有的被溺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未能使小孩子恢复对善意和公正的信任,那就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使他产生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感觉和体验个人的尊严。”他给孩子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把他们带到集体农庄的葡萄架下,让每个孩子给母亲或其他亲人带去一串葡萄。
此后一年中,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他和孩子们带着画画的本子,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歌唱、牛群洗澡、露珠滚动,使识字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一部分。他在孩子们画本的封面上题写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孩子们热切地希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而且把它写出来。有一次孩子们坐在果树下欣赏田野里荞麦开花,群蜂从田地返回蜂房,在小溪上盘旋嗡嗡地飞,孩子们说,它们在互相讲花和小树林,讲荞麦和向日葵……几年之后,当他们成为四年级学生的时候,他们写了《蜜蜂说些什么》的作文。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不得不回答大量的问题:为什么清晨太阳是红色的,而中午像火焰一样?为什么蒲公英的花早上张开,中午闭上?为什么会有雷和闪电?……他力求把每个问题回答得不仅给孩子们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而且还更一步燃起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火焰。当他观察孩子们到大自然旅行归来后的情绪,他就更深一步相信这一谚语的正确性:思索始于惊异。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一位后来在部队服役的军官回忆说:“初秋晴朗而寂静的清晨,结满美丽浆果的野蔷薇,林边一株孤单单的遍身红叶的槭树……一只黄蜂在小小的树洞的上方焦急地嗡嗡地叫,一只蝴蝶停在覆满小小露珠的野菊花上……假如我有必要为祖国去作战的话,我最先回忆起的关于祖国大地的景象便是我遥远的童年时代的这幅图景……”
同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
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孩子们还接触到了集体农庄的成员。养蜂员安德烈老爷爷孤身一人,孩子们感到,他们的每一次来访都使他很高兴。他们就经常给他采一些野花,带些葡萄、苹果,他们的心变得越来越能体察人的心境和感情。有一次孩子们在野炊,大家都很高兴,有一个孩子说:“可是安德烈爷爷这时候就一个人。”于是,孩子们决定去与老人共享欢乐……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孩子们经过森林边一座孤零零的小屋,他告诉孩子们,这里住的是一位在卫国战争中致残的人,现在还生着病,于是,孩子们为他栽了两棵苹果树、两株葡萄。
苏霍姆林斯基在观察大量事实之后得出结论:“对悲欢的敏感和同情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在这个年龄,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
这种同情心的培养,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当孩子们正式进入学校之后,这种同情心的培养还随时都在进行。七年级学生保尔的母亲生病了,可是同学们正高高兴兴准备去旅游。教师召集同学们说:“同学们,难道我们能够把一个人丢在生病的母亲床边,自己想着去娱乐的事吗?”科利亚说:“保尔只是一个人,可我们是30个人,难道能够为了照顾一个人而让其余的人不舒服吗?”教师说:“这就等于把病人、软弱无力的人丢在路上,这就等于在荒漠中不把水分给即将渴死的人喝……”于是,教师带着孩子们来到保尔的母亲——一位历经许多不幸而又抑郁寡欢的人身边,孩子们对她的不幸寄予同情,帮助她做各种杂事。这时,最热心的是科利亚,“那种真诚、纯洁、高尚的人的品格成了战胜者”。
奥尔加奶奶的丈夫、兄弟、两个儿子都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女儿也死于法西斯德国煤矿的非人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把她的遭遇讲给孩子们听,激起了孩子们要与她友好相处的愿望。他们在奶奶的院子里种了5棵苹果树、5棵梨树、5棵樱桃树和5株葡萄秧,以纪念她的亲人。夏天,他们经常去给果树浇水,在奶奶家一呆就是一天。教育是自然和谐的,因此孩子的心是真诚的,行动是自发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孩子们感受、体验为祖国的自由而失去儿子的母亲的痛苦。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感受和体会到自己祖国失去2200万人生命的不幸,就不能说他的心是高尚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中,对人的同情心,与对祖国的热爱、对邪恶势力的仇恨,就是这样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
没有一个孩子未被赋予天资
巴甫利克在学习上是一个被称作“思维迟钝的孩子”,同班同学已经能够把字母拼成音节并大声朗诵出来,他却连把一个字母与另一个字母区别开来还要费很大的力气。对他必须是教了一遍又一遍,比在别的孩子身上多两三倍。一道习题,甚至最简单的一个从属关系,他都要考虑半天。——按我们的叫法,巴甫利克是“后进生”。他升入五年级时,女教师甚至把这个孩子犯过的各种语法错误的一览表和一张需要经常复习的算术规则的清单,交给五年级的老师。但在五年级,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增加了一些要动手的课,给巴甫利克带来了乐趣,其中的植物课他最有兴趣。教师发现:“他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他不但能够巧妙地给果树嫁接,还提出不通过嫁接就直接培育树苗的想法,并自己建造了一个温室,培育出树苗,总结出从树的哪部分取下的枝条能活,哪部分取下的枝条不能活的经验……这次实验以后,巴甫利克学习上恐惧的心理消失了,他回答问题不用回忆书本上哪个地方写什么,而是一边回答一边思考,从他的见闻和体会观察中总结出自己的结论。几年过去后,他培育出了一些抗寒的果树品种,后来考上了农学院。
另一个叫米哈伊尔的孩子,一年级时参加了少年木工制作小组,对少年模型制作小组的活动有了兴趣,三年级时他制作汽轮机的工作模型,四年级时能独立地制作自己的机器,他制作的发电机模型,比火柴盒略微大一点。毕业前夕,他作了几个机器和设备的模型,都是带有自动装置和遥控装置的。他从帕夫雷什中学毕业后,考入一所综合技术学院,后成为一家专门为原子能装置生产仪器的工厂实验车间的工程师。
这样的例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那样的人,他的身上未被赋予天资和可能性,以便于他在生活中、首先在创造性劳动中表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美质和天才来。”
他认为,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候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杨振宁教授不止一次说过,在国外许多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学者,如果用目前国内的衡量标准,都会早就被淘汰掉。我们现在确定所谓的“差生”、“后进生”,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作业和考试成绩。但这是标准的错,不是学生的错。用作业和考试成绩作惟一标准,是受条件限制而不得已的办法,是不公平的,它毁掉了多少人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们发现,现在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他那里早就提出来了,甚至比现在更和谐更完美。
因标准的错误导致被认为“差”、“后进”的学生,不是对这种不公平表示不满、反抗,就是对自己的一生丧失了自信。苏霍姆林斯基介绍说,有一个学生老是不明白植物是如何吸收养分、进行呼吸,幼芽是如何长成叶子的,教师经常说他:“你难道就不能理解这些简单的东西吗?”一次上课时,教师说:“过几天,栗子树就要发芽了,我们全班就要到栗子树的林荫道上去,那时如果阿廖沙还讲不出大家都懂的道理,那就无可救药了。”到了那一天,当全班都有来到栗子树林荫道时,发现所有的幼芽都被掐掉了。这个学生对不相信他的智力表示了抗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往往还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一连得了几个2分之后,就似乎向自己的命运妥协了,觉得什么都无所谓,而且这种无所谓成了大家的笑柄。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人在精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最可怕的事。如果一个人从儿童时代起就缺乏自尊心,那对他还有什么指望呢?“某些儿童知道了自己在智力发展上能力有限,正是这一点成了他们不想学习的原因。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感到自己似乎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这种状况不应当出现。”
实际上,不同人的智力才能表现在不同方面,有的擅长抽象思维,有的擅长动手试验……正好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远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学者、作家、演员,远非每个人都能发明火药,但每个人应当成为自己行业上的能手——此乃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不只是把那种智力要求不公平的后果局限于智育,他还认为这引起德育的问题。他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来自教师方面最大的不公平是,他确实认为教师给他评不及格的分数是不公平的,而且还企图让家长为此而处罚他。孩子看到教师一定要把2分的事通知家长时,他就会变得冷酷无情,脑力劳动就会成为他所仇恨的事。孩子一旦感受到了别人对他漠不关心的态度,就失去了对善与恶的敏感性,产生对人的怀疑和不信任,这就是怨恨的最主要来源。
观察群星与人文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在听完一位苏联院士关于宇宙的一次讲演之后,有人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实际运用诸如有关星星之类的知识呢?要知道,这类知识离我们的实际太遥远了……”院士在听众的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回答说:“人不同于猪,因为人能抬起头来观察群星。”苏霍姆林斯基说:“原来是‘观察群星!’深入钻研别国人民精神生活中的精华,撰写有关亚述人文字和古印度宗教的学术论文,全神贯注地阅读普希金和谢甫琴科、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歌德和莎士比亚、肖洛霍夫……的作品等,这些都是‘观察群星’。”孩子不是简单的知识储藏器,学校不等同于知识组装场,老师不是知识部件安装工。“在我们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个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一目标,具有最深厚的人文性。
在我读过和知道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最富人文性、最有人情味的。这是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植根于肥沃的民族文化和世界人类最美好感情、愿望、道德的土壤。苏联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尽管现在苏联解体了,这不妨碍他们是伟大的民族)、文化极为丰厚的民族,哺养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普希金等世界一流的文学家,出现过罗蒙诺索夫等著名科学家及乌申斯基、马卡连柯等著名的教育家。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过巨大牺牲,依然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和同情劳苦大众和弱者……人间一切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在这个曾经饱受灾难的土地上无比炽热,形成了浓厚人文性、人道主义的教育特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无疑是这种人文思想和时代特色的集中代表。
我注意到该书编者前言的一句话:“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教育遗产……涉及到德育方面的某些观点带有某些历史的局限性,他本人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是的,谁也不能超越历史!但是,如果不认为这是例行的套话,那么,这里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呢?联想一下现在的世界大势和潮流,大概不难猜测编者的意思。可是,不要以为,过去的或被击败的事物都有“时代局限性”。昨天的鲜花是美丽的,但时间一过就凋谢了。这是鲜花的“时代局限”呢,还是时间规律的“局限性”?
读苏霍姆林斯基,感叹其教育美学的和谐、自然,联想到这个美学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个伟大理想的命运,不能不想这样的问题:
历史和现实中,规律上主导社会发展潮流的,是精神,还是物质?对于人类,它应该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物质“成功”的社会就是理想的社会吗?获胜的一方就是真理所在的吗?
东西之宝贵是因为它的难得。精神、理想、真理、正义,因为它们总是难以获得,所以才被奉为神圣!这就是人类的悲哀,也是人类的希望之所在。
那么,“成功”者是代表物质的,它不一定代表理想,更不一定代表真理。——我感到宽慰。
那么,人类以什么目标培养孩子,是物质,还是理想、真理?——我感到忧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句话出自哪位名人之口 ?

出自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全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
扩展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其中较著名的有:
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3、《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4、《巴甫雷什中学》
5、《公民的诞生》
6、《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7、《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8、《我把心献给孩子》
9、《学生的精神世界》
10、《教育的艺术》
11、《致女儿的信》
12、《失去的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出自苏霍姆林斯基之口。
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苏霍姆林斯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1918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1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
出自苏霍姆林斯基之口,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苏霍姆林斯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1918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扩展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女儿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
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苏霍姆林斯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
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如他敢公开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20世纪30至40年代直至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
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
参考资料来源:

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被称为什么?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生前是乌克兰共和国的功勋教师、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期师资训练班,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直到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其中较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
他生前是乌克兰共和国的功勋教师、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关于教学—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三)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
三、简要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苏霍姆林斯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如他敢公开指出: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30至40年代直至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际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望采纳

请问苏霍姆林斯基是谁?他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是18俄纪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曾经写出过很多优秀的剧本。他的术就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除此以外,他写的剧本还被演绎成了歌剧以及音乐剧。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全称为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他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联教育科学院的通讯院士,除了卫国战争初期参军和养伤的短暂岁月之外,他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教学工作的第1线,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创建了一所世界闻名的规范教育机构——帕夫雷什中学。他勤于思考不断的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以其教育思想领导学校,同时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他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的教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体系,在教育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他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具体的说一说。
苏霍姆林斯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态度,他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在他去世后,苏联于1979年至1980年由苏维埃学校出版社出版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学》,以传播他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又取得丰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研究是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的第二苏霍姆林斯基在结合教育实际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并得出了比较正确的结论,这也是他所说的历史思维问题。第三对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基本原理的深入掌握和运用,使他在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中取得辉煌成就。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20世纪70~80年代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接受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和教学工作整体性的特点,将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理想的观点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中国教育界也受到十分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著作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教育家是哪位?

教育家是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
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
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
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
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
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
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
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
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
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期师资训练班,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直到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其中较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
他生前是乌克兰共和国的功勋教师、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主要教育思想 :论教育、论教学 、论学校管理。

点亮人生的希望作文_点亮希望之灯

  1988年3月13日(俄历3月1日),马卡连柯出生在沙皇统治下乌克兰别洛波里城的一个工人家庭。1900年,他12岁时,全家随父亲所在的工厂迁到克列勉秋格城。在那里,马卡连柯进了一所四年制学校学习。凭借着聪慧与勤奋,马卡连柯以各门功课满分的优异成绩毕业。接着,他进入该校附设的一年制师资训练班。
  人们常说才华需要机遇的结合。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时这所学校没有这样一个师资训练班,那么马卡连柯毕业了,也许会到父亲的工厂上班,成为一名工人;也许会从事别的工作。不管怎样,在十九世纪末期,沙皇政权既不愿听命于保守贵族、也不能容忍革命运动和农民运动、俄国正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在俄国的教育十分落后的时候,马卡连柯从事教育的可能性是多少呢?最后他可能成为著名的工程师、律师、作家等等。
  然而,事实不是我们设想的样子。事实是马卡连柯成为了一名教师。于是,这就成了俄国教育史上的幸事,成了世界教育史的幸事。
  
  一
  
  1905年,马卡连柯从师资训练班毕业,在克留科夫城的一所铁路小学担任高年级教师。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教学和带领学生劳动。
  当时,俄国的第一次革命正处于高潮,工人的罢工运动汹涌澎湃,震撼了许多城市,并发展为全国性的政治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布尔什维克的宣传深入城乡,以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开始流传。
  马卡连柯生长在俄国南部工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时又执教于铁路小学。学生家长多为铁路员工,他自己又出身于这一阶层。这就使他与工人群众更多地建立并保持着经常的联系,接受着他们革命情绪的影响。他十分热衷于阅读高尔基的作品。在这样的情形中,形成了年轻的马卡连柯的世界观。
  马卡连柯在小学一共工作了十年。工作与课外活动中的与社会、家长、学生的接触,很好地锻炼了他。这十年对于马卡连柯来说,是他一生教育事业的起点,也是他一生教育研究的基点。专于教育工作,又善于总结思考的性格,使他在十年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期间,也产生了许多教育的困惑。
  1914年,马卡连柯进入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深造,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并且,他还刻苦地钻研了自然科学,反复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他熟悉施米特(苏联学者和国务活动家,在数学和地球物理学方面作出过贡献)和季米利亚捷夫(俄国自然科学家)的著作;熟悉达尔文主义者的最新论述,还读了其他一些生物学家的书:他熟悉化学的一般原理和近代化学哲学;读过门德列耶夫、莫罗佐夫(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撰写有化学、物理、天文、数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拉姆塞(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著作:广泛涉猎了地理学方面的著作;马卡连柯热爱文艺书籍,阅读了许多世界文豪,如莎士比亚和一些俄国文学家的作品;在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史和哲学方面,也读了许多书,并且有很多思考。
  这些广泛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卡连柯日后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概括和文学创作无疑是莫大的裨益。
  此外,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长,对马卡连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的教育发展中。他使我获得了最主要的原则和精神修养。我从他那里吸取了我的教育信念的主要原则: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全集》第7卷,第490页。)
  1917年毕业时,马卡连柯因教育论文《现代教育学的危机》而获得金质奖章。随后,被任命为克留科夫高级小学校长。
  马卡连柯在十月革命前的全部生活、工作、学习与思考,决定了他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十月革命。而革命,一方面对他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为他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施展抱负创造了客观的物质前提,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二
  
  夏天,一批新从火车站接来的流浪儿童,被带到公社浴室门前的院子里,马卡连柯告诉他们:屋里有洗澡、理发间,请洗澡理发后,换上为大家准备的新制服、皮鞋和马裤。
  新来的儿童走进浴室,脱得赤裸裸的。马卡连柯让其他学生把新学生脱下的破旧衣物装在小车上。刚才要大伙注意纪律所提出的格外严格的要求,已使新人们脸儿发红了;现在把旧衣服拿走的举动,更使这些人局促不安。他们洗理完毕,穿上新服装,被领到了公社花坛中间的广场上。这时他们的旧衣物已堆了一大堆,正被人洒上煤油当众烧毁。随后,马卡连柯让一个学生拿着扫帚和桶,将油垢蓬松的灰尘扫得干干净净,并向最靠近的新学生说:
  “你们所有的经历都烧完了。现在你们换上了‘新装’,开始了新的生活。”
  工学团学生们哈哈大笑,而新学生们有的胆怯地环顾着,有的似乎感到“穿新装”的不自在……
  这种别具一格的欢迎新人公社的流浪儿童的活动,象征着旧生活、旧思想、坏作风从此在这些流浪儿身上永远完结了。这种洗、理和换上新装的举动,是对新学生的一次美的熏陶。
  十月革命后不久,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结果,国内许多儿童失去父母。流浪街头,有些甚至成了罪犯。新生的政权,面临着教育的重大抉择与困难。这一代的儿童,将来对国家是否有益,是否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完全取决于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1920年9月,马卡连柯开始为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组织工学团,他表示“要按新方法造就新人”(《马卡连柯全集》第7卷,第173页)。在马卡连柯的主持下,“波尔塔瓦少年违法者工学团”创立,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
  工学团创办之初,马卡连柯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国家经济在战后处于困难时期,师生在生活上十分艰难,几乎处于挨饿受冻的境地。吃的是小米粥,穿的是破破烂烂的衣服。教师们基本上不领工资。马卡连柯甚至连修靴子的钱都没有。工学团的校舍,也都是破旧的房屋,缺乏必要的设施。教师除马卡连柯自己外。还有另外两名及一名年老的总务主任。而他们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流浪甚至犯罪的少年。这些少年,对教师傲慢无礼,粗暴野蛮,蛮横地拒绝和破坏工学团一切自我服务的规则。
  在困境中,马卡连柯每天工作15-16小时,有时甚至到了要隔一夜才睡一次的地步。他细心地分析现状。精心地研究对策,逐步形成了坚定的信念:失足少年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应当采取既严格要求。又满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通过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劳动。把他们引导到正常的广阔的生活大道上去。
  于是,马卡连柯对学生提出服从纪律、热爱劳动、建立和健全生活制度的要求。率领学生到附近森林中去砍伐树木。利用农庄和学生一起耕种土地。先后建立了铁工厂、木工厂、制鞋厂、面包房,办起了养猪场和放牧场。工学团的生活日益丰富和富裕起来,学生的精神面貌也逐渐变化:好吃懒做,唯利是图的劣习消失了。
  马卡连柯在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从不把他们当作 流浪者和违法者看待,而是当作具有积极因素和发展可能的人。在他看来,尊重与信任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有一次,马卡连柯到监狱去领一名叫卡拉巴林的学生。当马卡连柯和监狱长一起替卡拉巴林办理出狱手续时,马卡连柯亲切地要他暂时离开办公室。当时。卡拉巴林并不理解这种做法。十年后,卡拉巴林成为了教师时,马卡连柯才告诉他说:“我当时叫你走出监狱长的办公室,是为了使你看不见担保你出去的条子。因为这个手续,可能会侮辱你的人格。”在他俩从监狱出来的路上,马卡连柯与他并肩而行,跟他说话。谈的都是关于工学团的事,只字不提监狱的情况和他的过去。卡拉巴林表示自己不打算逃跑。
  后来,卡拉巴林问马卡连柯:“请您直爽地告诉我,您相信我吗?”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过去的事不必提了,‘相信’我知道你这个人是跟我一样诚实。”
  马卡连柯以尊重与信任,医治了像卡拉巴林一样众多的受伤工学团学生的心灵,引领了像叶夫斯基格尼耶一样的众多有缺憾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懂得了人的尊严,认识了人的价值,并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追求的火光。
  马卡连柯通过工学团与公社的教育实践,使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都变成了有文化有道德的苏联公民。其中不少人后来上了大学,成了教师、医生与科学技术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有些人成了勋章获得者、先进生产者和卫国战争中的英雄。
  马卡连柯创造奇迹的奥妙何在?一言以蔽之:集体教育。描写了捷尔任斯基公社的各种学习与活动的情况的中篇小说《1930年进行曲》(1932)及体现了马卡连柯教育流浪儿的工作经验及其教育方法和主张的《教育诗》(1935年全部完成)展现了他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个别老师的方法,甚至不是整个学校的方法,而是学校和集体的组织。他提出了著名的“平行教育影响”,即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在这里,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他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的,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他还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指出美好前景,吸引学生集体中的每一成员,为完成新的任务,实现新的前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的原始满足发展到最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朝气蓬勃,永葆青春。这个原则又称为“明日欢乐论”。
  马卡连柯所说的集体,不仅包括学生集体,同样包括教师集体。马卡连柯认为以往的教育看重好教师,排斥“庸碌无为”的老师,然而哪有那么多“好教师”呢?他提出了“教师集体”的理念和思路。他认为,无论哪个教师“都不能单独地进行工作,不能作个人冒险,不能要求个人负责”,而应当成为“教师集体的一分子”。“如果有5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就要比10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教师集体应该“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不追求学生对自己的爱戴”。而且,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并不是两个集体,而是一个集体,而且是一个教育集体”。
  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度流行于我国,从新课标的课程观来看,又开始逐渐打破学科界限,注重课程组,注重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协作进行教学活动。在这种背景之下,重新发掘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三
  
  多年的超负荷工作,严重侵害了马卡连柯的身体,他已不适合在教育第一线继续工作。1935年7月,他被委任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公社管理局的副局长。离开教育第一线,并没有离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之后的几年。他仍旧花费巨大的精力,孜孜不倦地工作着,进一步确定了共产主义教育体系。令人万分遗憾的是,1939年4月1日,马卡连柯因心脏病突发而猝然长逝。这一年,他仅51岁。
  马卡连柯一生为教育事业而奋斗,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
  马卡连柯出色地研究了共产主义教育的方法。对自觉纪律教育、儿童集体的巩固、学校中建立明确的制度、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惩罚与表扬等等提供了宝贵经验。
  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民教育家,他善于把自己的思想以浅显易懂的形式灌输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他是一位诗人教育家,写了大量的教育文学作品,生动地概括自己的教育经验,并使之广泛传播。他用艺术的语言诠释教育,也用温情的心灵善待每一位孩子,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永不磨灭的榜样。
  但马卡连柯一生却非常谦虚。他把自己成功的经验无私地奉献给大家,却不断地这样说着:
  “请大家不要把我的话当做万应灵丹,当做法则,当做结论。我的经验和做法,显然与你们的经验和做法一样,仍然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许多问题的解决上,我也许还要请你们或其他同志予以帮助。”(《马卡连柯教育文集》,128页,《关于我的经验》)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这是马卡连柯众多的教育名言中我最喜欢的一句。
  在马卡连柯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这句话。在条件最为艰苦的时候,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孩子充满了希望。他把希望的种子一颗颗种在孩子的心中,又一点点地呵护着它生根发芽。在多少流浪的孩子、失足的少年心中,希望的大树直入云霄。
  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一切教育皆有可能。这就是马卡连柯告诉我们的真理。

活的教育学是哪本著作

活的教育学是《帕夫雷什中学中学》。
《帕夫雷什中学》是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9年。《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
作者在书中不仅明确提出和论证了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理论,而且详尽地阐述了实现这一理论的途径和方法。《帕夫雷什中学》除前言外分为七章,在前言部分,作者对其教育信念进行了阐述。
在第一章中作者对帕夫雷什中学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的概貌进行了介绍;在第二章中作者对帕夫雷什中学富有教育性的物质环境进行了介绍;在第三、四、五、六、七章中,作者从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阐述了其见解和做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是道德纯真、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源泉;美育指的是使孩子们广泛地了解世界的文化成就和人类的文明价值;美育的重要的使命在于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际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亚里士多德和说话,苏霍姆林斯基思想

亚里士多德和说话,苏霍姆林斯基思想 苏拉底和柏拉图都是理性主义,而亚理士多德是质料主义,他信目的因。认为这世界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比如:下雨是为了什么?为啥下雨?他说这是目的因。下雨后可以让植物,生长,从而让人类吃,让人类活下去他认为这就是下雨的目的因,同时也认为这世界都是有目的因。苏拉底没有文献。没留下字,所以我们姑且认为和他徒弟是一样(事实上是的)这么说吧!柏拉图说我们都是背对着洞口坐的人。他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那真正世界的一个不完美复制品,所以他的一句话可以概括:我们看到的都是永恒世界的不完美复制品。具体要说的话我乐意继续。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 等教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逝世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 生卒:1918年-1970年职业:教师 简介: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谁是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baike.baidu./view/39195.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中文名: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外文名: B·A·Cyxomjnhcknn 国籍: 前苏联 出生地: 乌克兰 出生日期: 1918 逝世日期: 1970 职业: 教师 毕业院校: 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 主要成就: 两枚列宁勋章 1枚红星勋章 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 1933年毕业,翌年进入了短期师资训练班。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 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 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苏霍姆林斯基是谁?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 等教育专著。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关于苏霍姆林斯基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本书是编者首先全面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然后精心地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 全书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苏霍姆林斯基小传;第二部分是妙语箴言,这是本书的核心;第三部分是教育佳篇;第四部分是系列教诲。其中后两部分是本书的重点。该书可供广大读者作为课外读物使用,也可供教育工作者阅读使用。
帮我写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给苏霍姆林斯基的回信 亲爱的父亲 您好!

永不凋谢的玫瑰中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明苏霍姆林斯基富有同情心怜悯心等。
  这里的苏霍姆林斯基指的是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
  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答,我觉得苏霍姆林基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人。
热衷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的一个人
和蔼可亲,教导有方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大教育家,他曾在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任校长,在他任校长期间,根据他的记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从没见过这样大玫瑰花,就都赶来看,纷纷称赞不已。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那朵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就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有孩子。”
这个故事很长时间让我感动不已,为了人世间有一份纯真的爱,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像一个真正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么美好的一天。
三年前,在一次班队会上,我突发奇想,把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告诉学生,让学生讨论苏霍姆林斯基会如何处理这件事。讨论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有的说苏霍姆林斯基会领着这个小女孩去找她的老师,也有的说苏霍姆林斯基会领着小女孩回家,告诉她的家长小女孩摘花的事,还有的说苏霍姆林斯基会教育这个小女孩要爱护学校的公物,甚至有的说苏霍姆林斯基会罚这个小女孩的款……,如此种种,就没有一个学生说出苏霍林斯基的做法。
我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大教育家,他曾在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任校长,在他任校长期间,根据他的记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从没见过这样大玫瑰花,就都赶来看,纷纷称赞不已。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那朵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就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有孩子。”
这个故事很长时间让我感动不已,为了人世间有一份纯真的爱,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像一个真正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么美好的一天。
三年前,在一次班队会上,我突发奇想,把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告诉学生,让学生讨论苏霍姆林斯基会如何处理这件事。讨论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有的说苏霍姆林斯基会领着这个小女孩去找她的老师,也有的说苏霍姆林斯基会领着小女孩回家,告诉她的家长小女孩摘花的事,还有的说苏霍姆林斯基会教育这个小女孩要爱护学校的公物,甚至有的说苏霍姆林斯基会罚这个小女孩的款……,如此种种,就没有一个学生说出苏霍林斯基的做法。
我被学生们的回答触动了,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地深入人心,让我们的学生也深谙此道。在他们的讨论中,似乎只有道德准则,只有大道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心,缺乏怜悯心,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凋谢了 被学生们的回答触动了,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地深入人心,让我们的学生也深谙此道。在他们的讨论中,似乎只有道德准则,只有大道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心,缺乏怜悯心,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凋谢了 !就是这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