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跪求《斯坦福监狱实验》2015年百度网盘资源,埃兹拉·米勒主演的
- 2、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什么?
- 3、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 4、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什么效应
- 5、心理学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了什么?
- 6、斯坦福实验说明了什么
- 7、什么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及结论?
- 8、经典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 9、斯坦福监狱试验是什么
- 10、斯坦福监狱实验(20世纪最疯狂的实验)
跪求《斯坦福监狱实验》2015年百度网盘资源,埃兹拉·米勒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5S-UuHePsr5aiFYTDkqdcA
提取码: xghz 《斯坦福监狱实验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导演: 凯尔·帕特里克·奥瓦内兹编剧: Tim Talbott、菲利浦 G. 津巴多主演: 埃兹拉·米勒、李起弘、奥莉薇·瑟尔比、比利·克鲁德普、迈克尔·安格拉诺、莫伊塞斯·阿里亚斯、泰伊·谢里丹、卡兰·麦克奥利菲、约翰尼·西蒙斯、尼可拉斯·博朗、杰克·基默、詹姆斯·弗兰切威勒、托马斯·曼、尼尔森·埃利斯、布莱特·达文类型: 剧情、惊悚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15-07-17(美国)片长: 122分钟又名: 史丹福监狱实验(港)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一群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模拟监狱的情境中,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试验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结果许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什么?
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鲁西法效应。
在这场实验中,无论是警察还是囚徒的扮演者,或者是实验的组织者,他们都陷入了各自的角色中无法自拔,而通过这个实验,菲利普津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特殊情况下性格的逐渐改变,他们会在特定环境下变得面目全非,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
斯坦福监狱实验发生于1971年的斯坦福大学,是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该实验充分证明了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景也能改变一个人的初衷和行为,就算是一个温柔和蔼的绅士,在这场试验中也有可能会变成嗜血如命的恶魔。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过程中,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然后在社会上征集了24名身心健康的志愿者参与实验,每个人完成实验后每天可获得15美元的报酬,试验时长为14天,其中12人担任警察的角色,另外12人担任囚犯的角色。
实验开始后,实验者刚开始都无法进入角色,后来在其中一人的刺激下,每个人都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进行了为期14天的监狱生活。在实验过程中,有“警察”为彰显自己的地位而打人,有“囚犯”为了逃离监狱而殴打警察,这个监狱的秩序完全混乱,这24个人也变得面目全非。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产生行为上的改变。
1.实验背景和设计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该实验旨在探究监狱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中,一组志愿者被随机分配为监狱囚犯和监狱警卫两组,他们被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进行了两周的角色扮演。
2.权力滥用和残酷行为的出现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监狱警卫群体逐渐表现出权力滥用和残酷行为。他们对待囚犯的态度极度傲慢和虐待,采取了严酷的惩罚措施,并且对囚犯进行了侮辱和羞辱。这种行为超出了实验的预期,暴露出人们在具有权力的情境下容易产生道德败坏的倾向。
3.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和变化
斯坦福监狱实验还揭示了个体对特定环境的适应和变化。囚犯群体逐渐表现出顺从、恐惧和沮丧的行为,他们失去了自主性和个人意识,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虚拟的监狱生活中。这突显了个体在受到压迫和权力约束的环境中容易陷入被动和顺从的状态。
4.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斯坦福监狱实验还强调了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被赋予警卫角色的志愿者逐渐认同并扮演起了残暴和威严的警卫形象。而被赋予囚犯角色的志愿者则陷入被动和无助的困境,并且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这表明个体在特定角色下,会迅速适应和采纳该角色所特有的行为准则。
5.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斯坦福监狱实验还提醒我们,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监狱环境的设计和组织方式,以及监狱制度对于塑造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验揭示了一个道德底线被侵蚀的过程,警示我们社会中的制度和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
6.伦理和人权的思考
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对伦理和人权的深思。实验暴露了权力滥用、残暴行为以及人类对压迫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促使我们深入反思社会中权力的运作方式,保障人权和尊重个体尊严的重要性,以及组织和权力机构在监管和约束中的责任。
7.总结:
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特定环境下人们行为的可塑性和受到情境的影响。实验中暴露出权力滥用、残酷行为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变化,强调了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这一实验引发我们对伦理和人权的思考,思考社会制度和环境如何塑造个体行为,并呼吁保障人权和尊重个体尊严的重要性。
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什么效应
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了路西法效应,而且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实验,指的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
心理学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详情 该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Zimbardo等人在1969年展开的。 \x0d\x0a目的: 调查人的虐待心理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 \x0d\x0a参与者: 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 \x0d\x0a地点: 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 \x0d\x0a过程: 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 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 囚犯将先脱掉衣服洒上除虱药粉,穿上类似于女人的连衣裙一样的白色袍,不能穿底裤,头戴丝袜,为每个人编号来代替名字,并且在右脚脚踝出有铰链。 狱警则穿制服,有警棒,带不反光的墨镜(Cool Hand Luke)来防止目光接触。 由于没有钟表也没有窗户,所以囚犯们并不知道时间。 狱警可随自己喜好进行惩罚。 \x0d\x0a结论: 后天原因,由于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狱警的行为更加暴力,到后期有些严重的甚至以惩罚犯人为乐。 由于社会的多方干扰,该实验不得不被迫提前结束。事实上只进行了6天。作为囚犯的参与者称之为可怕的梦魇。也对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伤害。这个实验也导致了关于监狱虐待一条新法律的诞生。 以上皆为事实,或许会与电影情节有一些出入。
斯坦福实验说明了什么
斯坦福实验说明了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效应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扩展资料 斯坦福实验说明了路西法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其著作《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一书中详尽描述了1971年他所做的一项模拟心理实验,这项实验后来被人们称为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SPE)。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路西法效应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什么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及结论?
在这场实验当中,无论是警察的扮演者还是囚徒的扮演者,甚至说实验的组织者,大学教授们也深深地陷入到了各自的角色当中,通过这个实验,均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环境当中性格的逐渐改变,在情境当中人类性格的即刻改变。
这也就是著名的鲁西法效应,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可以变得面目全非,一个好人可以变成嗜血狂魔,一个坏人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指的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
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实验室组织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征召了2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将这24名志愿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担任警察的角色,一部分担任囚徒的角色,并且严格按照真实的监狱来执行。
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担任天使长的职务,但是后来他举起反旗,被赶出天堂堕落成了撒旦。
津巴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诱因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会因为环境赋予他们的期望而做出相应的举动,从而与外界对自身的期望保持一致。
经典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之一。简单说,这场实验模拟了一个监狱情境,让一批自愿报名的学生随机分成“看守”和“囚犯”两组。结果,在短短几天里,这些学生竟然完全进入了角色。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充当“看守”的学生,用各种残酷的手段侮辱和虐待“囚犯”,而充当“囚犯”的学生一开始竭力反抗,但后来慢慢变得懦弱、顺从。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如果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给自己贴上相应的标签,同理,希望改掉某种行为就应相应撕掉自己或他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或者强行为自己建立了一座“心理监狱”,他们既是监狱里的“看守”,也是“囚犯”。这个方法也可以迁移到孩子教育方面,但感觉这方法要慎用,如果不能根据孩子情况准确把握,很容易束缚孩子的发展,变成固定性发展,而不能给到孩子成长型发展。
斯坦福监狱试验是什么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参与者: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
地点: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
过程: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
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
实验结果
在这一个实验中,大学生只是随机地被指派担任警卫或囚犯的角色。但在六天的实验中,受试者都强烈地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地去扮演他们被指定的角色。
许多担任警卫角色的学生报告,他们很讶异自己是那么地容易就以控制他人为乐,当他们穿上警卫制服时,就自然地使他们从被动的大学生转变为富有攻击性的监狱警卫。担任囚犯的学生,则讶异自己只会在情绪上起波动,被动地顺从或反抗警卫的管束及处罚,而忘了这只是演戏。
斯坦福监狱实验(20世纪最疯狂的实验)
2009年,美国上映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死亡实验》,讲述一群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普通人,为了奖金假扮囚徒和狱警,在监狱内参加有关环境影响人性的伦理实验。
其实,《死亡实验》并非杜撰,而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这就是20世纪最疯狂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发起。
1971年夏,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和团队,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搭起一座模拟监狱,这座监狱是完全按照真实监狱建造的。监狱完工后,菲利普教授以每天15美元的报酬征集志愿者,数百人前来应征,他们大多都是斯坦福和其他高校的大学生。
经过简单小测试后,菲利普教授选定了24个心理健康,无疾病史的志愿者,参加为期14天的模拟监狱实验。他将24名志愿者分为2组,每组12人,分别扮演“狱警”和“囚犯”,实验时每组出场9人,3人替补。
实验还没开始前,每个志愿者都信心满满,认为这不过是个模拟监狱,自己不可能在14天内被改变,就全当玩了,还有钱拿,一定能坚持下去。但是,志愿者们都低估了实验的残酷性,人性的改变可能只在一念间。
实验正式开始后,12名扮演囚犯的志愿者,被警察从各自家中以盗窃、抢劫等名义逮捕,逮捕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所有囚犯都被戴上手铐,套上牛皮纸袋头套,送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模拟监狱。
虽然刚开始的过程显得很真实,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演戏,因此并没觉得怎样,反而觉得很好玩,是个宝贵的人生体验。进入监狱后,洗澡、拍照、换囚服,一切流程按真实监狱进行,囚犯们不再拥有姓名,只有编号。9名囚犯被关在3间牢房中,9名狱警也分成3组看守,每8小时轮班一次。
菲利普教授以“监狱长”身份告诉各位“狱警”,如果“囚犯”不听话,可以使用狱警所拥有的全部“武力”。
实验第一天,或许是刚进监狱,9个“狱警”和9个“囚犯”们还未适应新身份,因此双方比较平和,和在外面没什么两样,也没有过激行为。然而第二天,监狱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由于感到无聊,一些囚犯变得不耐烦,说话有些冲,监狱里顿时热闹了起来。而狱警们为了测试是否在囚犯中树立威严,也开始对一些带头破坏气氛的人实施惩戒,比如让对方做俯卧撑。
此时,囚犯和狱警的内心开始有微妙变化。
囚犯内心独白:“你有什么好横的?不就是实验吗?还真把自己当狱警了?”
狱警内心独白:“既然参与实验,我就要认真演好角色,维持好监狱秩序。”
这就好比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瞅啥?瞅你咋地”,两方杠上了。囚犯们越不服气,就闹得越厉害,而囚犯闹得越厉害,狱警就越不耐烦,越想让对方停止挑衅。
实验进行到第三天,局势有点小小的失控了。囚犯们开始撕掉身上的编号,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狱警进来。而狱警则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掉衣服关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剥夺睡眠时间,甚至让他们用手擦洗马桶。
实验进行到第四天,囚犯们越来越暴躁,狱警的惩罚方式也越来越离谱,双方都已经深陷自己的角色。狱警们为了管理,甚至开始分化囚犯,听话的被分到更好的牢房,吃到更好的食物,而那些不听话的,则被关在禁闭室,连大小便都不给清理,环境极其恶劣。
其中编号8612的犯人是领头的,被修理得最惨,以至于最终精神崩溃,哭喊着要求退出实验。编号8619的犯人得了重病,见到菲利普教授时,请求“出狱”治疗。8619被安排“出狱”,没想到其他犯人朝着他大喊:“你是个窝囊废。”
8619极度痛苦,听到被骂窝囊废,竟改变主意,要求留下来。实际上,8619已经完全陷入到囚犯的角色不能自拔,直到菲利普教授喊出他的名字时,他才恍然大悟,仿佛一瞬间回过神来。
第五天,囚犯和狱警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几乎都忘记了这只是一个为期14天的实验。更可怕的是,连菲利普教授自己都陷进去了,“监狱长”身份让他越发兴奋,他想的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如何继续把游戏玩下去。
斯坦福监狱实验仅持续6天就被叫停,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狱警对待囚犯越发疯狂,犯人身心都在崩溃边缘;二是菲利普教授的女友前来参观后被震惊,痛骂了他一顿,才把菲利普叫醒,及时停止了实验。
我们不知道,如果这个实验继续进行下去,结局会发生什么,但不可否认,实验结果证实了菲利普教授的说法: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它足以在短时间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把一个正常人变得更暴躁或懦弱。
善与恶,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