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对华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07 06:27:43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近代史上,有哪些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有殖民地?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比利时、日本
有:日本、荷兰、英国、葡萄牙、俄国。
1、英国
英国对中国的兴趣源自18世纪末,当时英国成为中国茶叶的进口国。茶叶进口导致了英国方面巨大的贸易逆差,因此英国希望通过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来平衡开支,虽然这么做违背了中国的禁令。因鸦片贸易所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都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与中国保持了一种复杂的关系。虽然英国获得了香港,英中贸易主要还是通过几个开放了的中国港口进行。
因此英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因为中国的崩溃意味着其他西方强权就可能与英国一起瓜分中国,而使得英国所拥有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
同时,英国也不希望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中国,因为这就意味着中国将取消或要求重新协商一些原本签订的条约。
这种态度解释了看似矛盾的英国对华政策:一方面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另一方面却和法国联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俄国
沙皇俄国对我国的侵略扩张野心由来已久。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就派兵先后抢占了我国黑龙江的重铁庙街和库页岛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又起火打劫,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通过中俄《理解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我东北地区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58年5月,沙俄以武力相威胁,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爱珲条约》,割占我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乌苏里江以东直到海边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为中俄两国“共管”。
1860年11月,沙俄以调停有功,通过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承认了《爱珲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自括库页岛的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与日海军激战,北洋水师战败。李鸿章下令不许出海,坐守山东威海卫。日军分两路,一面侵占旅顺、大连,一边攻打威海卫,不久,大连、旅顺相继沦陷。
在辽东大战中,日军在旅顺进行疯狂大屠杀,历史称(旅顺大屠杀),杀死居民18000多人,全城仅剩36人,据说还是为了叫他们掩埋尸体才留下来的。
最后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被迫在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4、葡萄牙
1553年,开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
虽然从1557年开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门的居住权,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设有官府,由广东省直接管辖。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后,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
5、荷兰
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在今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罗民遮城(今赤嵌楼)作为殖民统治的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迁往台湾开垦。
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将其收购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郭怀一领导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武装起义,虽最终被镇压,但表明荷兰殖民统治已出现危机。九年后他们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说到对华关系,英国应该与美国脱钩”

参考消息网1月5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2022年12月19日发表社论,题为《说到对华关系,英国应该与美国脱钩》。全文摘编如下: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是短暂的。近年来,在中国与西方关系吃紧的大背景下,中英两国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宣布两国的“黄金时代”结束,他是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不过,苏纳克11月在其首次外交政策讲话中的语气与他的鹰派前任莉兹·特拉斯有所不同,后者想要将中国定性为“威胁”,苏纳克则称北京是英国价值观和利益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他说,英国必须承认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倾向于与中国接触而不是采取冷战论调。由于苏纳克所在政党的右翼力量敦促对中国采取更具对抗性的立场,未来这位首相的处境将如履薄冰。英国一直效仿美国的做法,限制中国参与被认为敏感的一些领域。华为公司正在被清除出英国的5G网络;英国政府部门已被告知停止使用中国制造的监控系统;一家中国实体收购英国大型半导体制造商的行动最近受阻。不过,面对他自己所说的国内“深远的经济危机”,苏纳克明白与中国保持良好工作关系的重要意义。中英两国间的商品和服务贸易规模已经达到每年930亿英镑。英国的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都有在中国进一步投资的重大计划。英国和中国有充分的理由寻找合作方式,同时承认彼此之间的差异。英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两国的联系由来已久,涉及商业、文化、体育、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有迹象表明,一些欧洲国家正试图将自己对中国的态度与美国的对华态度区分开来。如果英国也制定一套有别于美国的对华政策,这将是明智的做法。延伸阅读:媒体:苏纳克对华放出硬话有英国人还嫌“软”英国首相苏纳克2022年11月28日发表了他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外交政策演讲,其中对华政策的部分最受关注。苏纳克称,中国对英国的价值观和利益“构成了系统性的挑战”,这个在中国人看来没有任何根据的消极表述,英国国内一些人还不满意,认为苏纳克没有正式将中国归类为对英国的“威胁”。批评者认为,这是对华立场的“软化”“绥靖主义”,是一个“大错误”,这些人对华心态之偏激可见一斑。短短几年时间,英国就将自己提出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变成今天这般颜色,连“中国对英国构成系统性挑战”有些人都觉得轻了软了,由此可见英国政治的激进主义已经到了荒腔走板的地步。英国这一惊人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激进对华态度是如何在唐宁街10号占据上风的?有什么催化剂引起了英国政治的化学反应?细究这些关系到英国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会发现其关键环节竟然经常被一些政客充满情绪化的、狭隘的对华主观认知所左右,来自华盛顿的外部影响也产生了不小作用。苏纳克的两名前任——约翰逊与特拉斯曾经先后将中国定义或准备定义为“系统性竞争者”和“威胁”,在这期间,英国国内的反华议员一直在对唐宁街10号施加强大压力,试图在首相办公室的地图上将中国死死钉在“威胁”的敌对位置。苏纳克将中国称为“系统性挑战”应当说是取了一个“中间数”:比起他此前的对华务实态度变得更意识形态化,同时又与那些最激进的主张保持了一定距离。因此,对他的指责虽然看起来荒诞,却并不令人意外。至于中国怎么对英国“构成系统性挑战”甚至“威胁”,基本都是英国一些政客拍脑门臆想出来的,信口开河说出来的,缺乏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严谨的论证过程,非常不负责任。这不仅是曾经当过全球性帝国的英国的悲哀,也必将让英国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果英国外交特别是对华政策越来越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还将加速滑落。英国人迟早要对这个教训作深刻反思。实际上,中英之间互利共赢的空间仍然是广阔的,在经贸领域互补性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在全球性议题上的多边合作需求也同样存在,中国还是原来那个致力于对外开放与合作的中国,对中英关系的期许也没有变。一个直观的例子是,虽然遭遇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中英经贸合作节节攀升,在很多领域甚至逆势上扬。2021年中英双边贸易额再度刷新历史纪录,与此同时,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卫生、反恐等领域也保持着多边互动,双方互有所需。作为前财政大臣的苏纳克对这些显然心知肚明,但他当下所表现出来的小心翼翼甚至都称不上是“走平衡”,而更像是被党派斗争和政治极化的负能量挤压得动弹不得。这是英国政治的悲哀。这两年英国政府对华表述不断调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外政策的混乱。这种混乱与英国脱欧所带来的内部迷茫几乎是同频共振的,它首先折射出的是英国作为老牌帝国自信的崩塌。在无力解决各种内外困境的情况下,极端反华成了一些政客死死抓住的救命稻草,在一些对华议题上,伦敦的姿态甚至比华盛顿更加激进,仿佛不这样做,英国就无法证明自己。然而结果是,人们看到一个敏感、脆弱、狭隘的英国,它更像是给华盛顿干脏活累活的马仔。看情况这种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哪个国家与英国打交道都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但这主要是英国自己的问题,最终为此埋单的也是英国人。总体而言,在对华问题上苏纳克比特拉斯显得理性一些,至少语气有了不同,但我们没有看到苏纳克在扭转英国对华错误路线上做出足够努力,不过他的任期刚刚开始,外界还需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希望,不管谁当英国首相,都不要被各种激进力量牵制,因为那些政客的错误观点经过舆论放大和发酵后,正在像暗中滋生的毒蘑菇一样,毒化着英国的对华舆论环境,而毒蘑菇是吃不得的。

20世纪50年代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最主要的应该也就是当时的一个情况的转变,我觉得也就是当时已经有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那也就是20世纪初的当时中国人民的反抗行为,这些方面结合起来,应该也就是让西方认为对待中国的一个政策,应该要发生转变。
最主要的应该也就是当时的一个情况的转变,我觉得也就是当时已经有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那也就是20世纪初的当时中国人民的反抗行为,这些方面结合起来,应该也就是让西方认为对待中国的一个政策,应该要发生转变。
利益不一致。英国当时更依赖贸易,且并不想让美国继续扩大他的领导地位,但在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和美国关系极差,基本都是反华政策)是支持的,英国并不愿意以过激的手段封锁中国,以友好态度让中国不至于完全投入苏联怀抱。对中苏关系用经济手段离间,但英国不打算限制中国经济发展,仅同意军事物资限制出口。说白了就是英国是为了自己国家、人民和利益,而美国是为了政治正确。
建议你去百度:建国初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探析(1949-1954) - 豆丁网,这文章有详细。

英国为什么率先同新中国建交?

早在1948年下半年,英国政府看清局势,准备放弃国民党政府,提出“门内留一只脚”的对华政策。英国承认新中国,一是因为其在华资产多、利益大;二是因为若不同新中国打交道,香港生计问题无法解决。
然而,英国又觉得,在配合美国遏制新中国的大方向上,不能偏离太远。所以英国宣称承认新中国时,妄想脚踩两只船,既不得罪美国和台湾,又可笼络新中国,试图草草建交蒙混过关。
扩展资料:
英国是较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并愿意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直到1972年,双方才正式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这一过程经历了整整22个年头。
1971年9月25日中英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达成协议,基本内容有三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联合王国政府一致确认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决定自1972年3月13日起将本国派驻对方首都的外交代表由代办升格为大使。
二、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的立场,决定于1972年3月13日撤销其在台湾的官方代表机构。
三、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联合王国政府的上述立场表示欣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定于3月13日签字,当日公布。口头保证采取候任驻华大使艾惕思致函乔冠华、乔冠华复信的换文形式。
中英升格大使级的谈判,到1972年3月13日签字生效,两国终于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
参考资料:人民网-新中国建交内情(十二)

英国脱欧对于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1、影响中欧关系
作为欧盟内部的一支重要力量,英国在中欧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脱欧”后预计英国的对华态度不会出现重大转折,但英国与欧盟“分手”后,将出现欧盟与英国各自与中国“打交道”的局面。
英国原是欧盟大国,对华态度积极,英国的对华政策对欧盟产生过不小影响。例如,在呼吁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英国持积极的对华立场。
2、合作机遇可能增多
英欧分家之后,双方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可能都会更加重视与中国发展关系,从而给中英和中欧合作创造新机遇。
英国一向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中英关系已步入“黄金时代”,各领域合作进展显著。2015年以来,中英经贸合作成绩喜人,中国的不少银行和金融企业选择在英国开展业务,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加速推进。英国不少专家和金融界人士纷纷看好中英金融合作和中英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前景。
扩展资料;
也有专家认为,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不一定全是负面的。英欧分家之后,双方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可能都会更加重视与中国发展关系,从而给中英和中欧合作创造新机遇。
英国一向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中英关系已步入黄金时代,各领域合作进展显著。2015年以来,中英经贸合作成绩喜人,中国的不少银行和金融企业选择在英国开展业务,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加速推进。英国不少专家和金融界人士纷纷看好中英金融合作和中英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前景。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因为英国当时进入了工业革命,清朝还属于小农经济,战斗力悬殊极大,所以敢向清朝宣战。
清朝靠着明末最后的余晖安稳度过了100多年,英国人为什么要选在虎门开战,因为明末英国人曾经在虎门吃过亏,而且还赔款了!
因为英国知道了清朝的实力才会这么果断的宣战,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从中国获得更多的金银珠宝。
还是利益的问题,他们想在中国倾销产品,就必须打开中国的国门,通过这样的方式会让他更快实现自己的目的。
我大清四次被无比强大的缅甸,四次降维打击,大英帝国就更没有理由对大清,进行随意游戏般的“降维打击”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英国敢于对大清宣战,其实是有着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形成的。
从17世纪初到鸦片战争的两个多世纪里,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经历了一个由褒到贬的过程。17世纪英国人对华评价比较高,传说中的幅员辽阔,人口规模,富裕程度都令英国人羡慕不已,受到了普遍英国佬的推崇。
然而到了18世纪上半叶贬华之风开始兴起。此后中国就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特别是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英国贬华言论日盛。正如英国评论杂志《不列颠评论家》在1821年指出的:“在过去60年间关于中国人的大众舆论经历了很大的变更。”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这种变更仍在继续,而这种对中国的了解与评价的变化对英国对华态度与政策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前,英国人对这次访华做了可行性评估,连马戛尔尼本人在内,都持有乐观态度,认为有极大可能取得成功。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伦敦总部秘书处的詹姆斯·科布就曾起草过一篇题目为《关羽中国和过去赴化使团的简况》的长达100多页的文稿,来阐述中国皇帝并不拒绝外国使节,派遣使团访华是可行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稿结尾处指明了“武力征服中国是不可行的”。
他的这一观点其实代表着当时英国舆论的主流,此时英国人普遍认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是不行的,只能通过外交手段达到目的。
然而这次访华,结果却并不如人意,马戛尔尼来中国没有能达到其出使主要目的,虽然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对中国进行了很多批评,但他仍认为中英两国的关系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得到改善,两国的贸易亦有可能不断扩大。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后,英国政府仍未放弃外交交涉的途径,来尝试接触当时的中国。但这一时期,法国大革命爆发,随后的是拿破仑在欧洲的全面战争,因此使得英国暂时没有时间再次尝试大规模的派遣使团接触中国,只能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书信上的往来。
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于1816年派遣了阿美士德使团访华。很遗憾,这一次又失败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一次失败后,阿美士德顺路去拜访了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两人谈及这次访华时,阿美士德抱怨了中国社会的停滞与落后,而拿破仑也说出了那番与现代社会流传的“中国睡狮论”大相径庭的论断。(拿破仑的本意并非是指中国睡狮醒来就要咬死人,而是说肆意挑衅中国,乃至发动战争会使得中国停滞的社会受到冲击,倘若中国接受了新的事物之后,那么以中国庞大的体量,自然能把英国撕隔壁粉碎。他的本意是在于,还是让这头狮子继续睡着吧,永远不要醒来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阿美士德本人将这次访华的失败完全归咎于清廷,从官员到体制,都被他吐槽了一遍,同时他认为,再也不会有任何考虑同北京进行外交接触的时机,这也就成了当时英国对华的代表性看法,此后直到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再也没有派出国使团访华,而这种认为在外交途径难以达到目的的看法,助长了英国对华政策中图谋用武力达到目的的分量。
到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舆论中对华的普遍看法是,中国社会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中国史一个跟印度一样处于沉睡和衰落之中的古来国度,应该与印度一样被唤醒,而印度到了19世纪30年代,逐渐被英国所征服。英国武力一步步蚕食印度的模式,使得英国人的观点悄然之间,朝着战争的方向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人普遍认为中国在军事上十分虚弱。当时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后来化名胡夏米潜入中国大陆的间谍林德赛就曾这样宣称,只要组建一支由一艘主力舰、两艘大型巡洋舰、六只小型军舰和三或四条武装轮船,加上大约600名陆战队组成的舰队,就能“对所受得损害索取补偿”(指清政府的禁烟)。
这种论断虽然听起来很夸张,但实际上当时大部分对远东有所了解的英国人都是这样看中国的。1839年10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就曾告诉内阁:一艘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两三只轮船和几只小型武装商船就可以把从北京到广州的整个海岸封锁起来。
当然,这种论断里面存在着极大的引诱成分,是诸如林德赛、巴麦尊这种战争贩子用来诱使英国政府发动战争的操作。
除此之外,当时英国还流行着一种中国人“欺软怕硬”的看法。这种看法在1831年在华英国人向英国下议院呈递的一份请愿书,表达得尤为淋漓尽致。请愿书中这样写道:“与这个国家外事交往的整个历史表明,对其政府傲慢和无理主张的坚定反抗,甚至用不完善的方式,或迟或早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友好与调和的意向。当澳门的葡萄牙人曾经保持独立时,他们受到中国政府的尊敬的对待,并且从事着广泛的有利可图的商业;但当他们采纳奴性政策时,他们却受到了蔑视;一个繁荣的殖民地已逐渐陷入了悲惨与衰败状态。甚至暴力经常受到整个政府的友好对待,而顺从与遵奉其专横的法律所遇到的回报只是严惩与压制。在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史上存在着许多这类事例.......”
正是上述种种言论,引导着英国舆论,最终在两院讨论中促成了英国悍然向清廷发起了战争。战争的结果么,大致上跟他们这些言论相去不远.......
可悲,可叹,但不可怜哎!

辛丑条约的影响

影响: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2、《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即“洋人的朝廷”),而俄国则在用其它条约获得中国的东北的领土。
3、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扩展资料
1900年6月6日,英、法、德、日、意、俄、奥、比8国军舰指挥官在英舰“百人长”号上举行军事会议,决定采取一致行动,组成联军,侵犯中国。由于实力的悬殊,对于这场战争,列强是抱着发意外财的心理来的,认为“将作一趟十分顺利的行军”。
英国统帅西摩尔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以保护各国使馆为名,6月10日,西摩尔率领2000人的侵略军气势汹汹地从天津强行西进,企图打入北京。
廊坊之战仅是这场残酷战争的一个小小场景。同时,在大沽炮台,在天津城南的八里台,在海河东岸的老龙头火车站,在河西紫竹林租界,天津民众和清军爱国官兵们舍生忘死,与侵略者浴血奋战,总兵罗荣光及聂士成将军等人英勇殉国。
此外,山东、河北各地民众都参加到天津的战斗中来,阻止西摩尔率领的联军进犯北京。据史料记载,河北霸州民众列队抵抗德兵,战死者300余人,柬鹿县旧城民众,徒手与侵略军相搏,牺牲4000余人。
可以说,中国民众的英勇抵抗使侵略者陷入了汪洋大海之中,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他们也开始从瓜分的梦幻中走出来。
如果说中国民众的忘死抵抗打破了列强的美梦,是改变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因,那么列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则是没有瓜分中国的外因,直接促成了列强接受一个“完整”中国的现状。
沙俄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利用八国联军侵华之机,俄国出兵侵占了东北三省。此举不仅触怒了日本,也损害了英美的侵略利益。日俄矛盾尤为突出,为了报复俄国,日本随即派兵进入朝鲜,以示对抗,同时积极寻找反俄同盟。
英国对于俄国在华势力的空前膨胀也感到极为不安,阻止俄国独霸中国东北是其远东政策的一个重点。但英国正忙于非洲的殖民战争(英布战争),无暇直接对抗俄国,为此,英国支持日本对抗俄国,在外交上日益与日本接近。
此外,列强对在华代理人的人选上也意见不合,围绕李鸿章和谈代表资格的问题争论不休。八国联军逼近北京之际,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列强谈判。列强对此反应不一。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各国急于找出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早日同清政府议和。美国作为“门户开放”政策的谋划者,向来的态度就是反对列强瓜分中国,主张维持原状,以利用其强大的经济优势逐步排挤其他列强,达到最后垄断中国市场的目的。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之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便再次向各国发出了“门户开放”照会,重申上述原则。
英国虽企图垄断长江流域,但为了反对俄国独占中国东北和法国侵占云南,也只能有条件地接受了此原则。日本为了打击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争取美国的支持,便在“门户开放”政策不影响其侵略朝鲜计划的条件下承认了这一原则。
俄国方面,因其武装占领中国东北成为众矢之的,为缓解与其他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极力主张调整对华政策,尽管接受“门户开放”意味着放弃在中国东北已获得的特权,但最终还是有保留地接受了。
这样,由美国倡导的以维持中国领土完整为前提的“门户开放”政策终于成了各国共同对华的基本纲领。同年10月,英国与德国达成保持中国领土完整的原则协议,并照会奥、法、意、日、俄、美6国政府,各国政府均表示没有异议。
同时,由于慈禧对列强极力示好,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列强态度也渐趋一致,决定“保全”慈禧,与清廷开议。《辛丑条约》割不割地的基本方案就这样初步达成了!
最终列强虽然没有瓜分中国,但要求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丑条约

特拉斯将出任英国新任首相,对华政策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特拉斯出任英国新任首相的话,我个人的觉得,对华政策可能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的。
这是没有办法确定的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复杂一些,有可能会出现恶化的可能性。
对华关系方面,预计特拉斯将延续保守党对华政策,不排除恶化的可能性

华盛顿会议英国的态度和目的

该会议主要由英、美、日三国操纵,对英有利,态度高兴。 目的是解决一战留下的世界瓜分问题,从新确定势力划分与及对各国军事的限制【但保证美、英两国的绝对地位】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在不妨碍其根本利益的条件下,支持中国收回部分权利,如促使中日解决山东问题,在租借地等问题上的让步,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新变化,即通过《四国条约》替代英日同盟,利用美国制衡日本,来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
在华盛顿会议上,在提高中国关税方面,英国提出的有条件地增加关税的要求得到满足。北京政府要求立即增加中国关税以摆脱财政危机,没有成功,只是得到了增加关税至实际上的5%,附加税2.5%,奢侈品附加税最多不超过5%的承诺。这比以前关税只征收实际上的3.7%是一个进步。新增的2.5%的关税附加税由九国代表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控制,北京政府仍不能自由支配。但英国未能利用修改中国关税的机会控制中国财政
赵增强:《华盛顿会议期间英国对华政策的新走向》,历史教学,2002年
张北根:《英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对中国关税问题的态度》,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以上资料来源杭州图书馆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

英国脱欧对于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1、影响中欧关系
作为欧盟内部的一支重要力量,英国在中欧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脱欧”后预计英国的对华态度不会出现重大转折,但英国与欧盟“分手”后,将出现欧盟与英国各自与中国“打交道”的局面。
英国原是欧盟大国,对华态度积极,英国的对华政策对欧盟产生过不小影响。例如,在呼吁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英国持积极的对华立场。
2、合作机遇可能增多
英欧分家之后,双方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可能都会更加重视与中国发展关系,从而给中英和中欧合作创造新机遇。
英国一向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中英关系已步入“黄金时代”,各领域合作进展显著。2015年以来,中英经贸合作成绩喜人,中国的不少银行和金融企业选择在英国开展业务,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加速推进。英国不少专家和金融界人士纷纷看好中英金融合作和中英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前景。
扩展资料;
也有专家认为,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不一定全是负面的。英欧分家之后,双方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可能都会更加重视与中国发展关系,从而给中英和中欧合作创造新机遇。
英国一向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中英关系已步入黄金时代,各领域合作进展显著。2015年以来,中英经贸合作成绩喜人,中国的不少银行和金融企业选择在英国开展业务,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加速推进。英国不少专家和金融界人士纷纷看好中英金融合作和中英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前景。
英国脱欧成功,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早看早知道
23日,英国将举行“脱欧公投”。最新民意调查显示,留欧和脱欧的支持率不相上下。这将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决定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关键时刻,成为摆在英国面前的重大选择。正如英国《卫报》文章对英国发出疑问:“是作为一个有联系的、包容的国家,还是成为一个愤怒的小孤岛?”
这不仅使英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也可能将撬动欧洲的政治版图,更是对人们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社会失序的一次考验。
英国为什么要脱欧?
近年来,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债务危机、恐怖袭击、难民潮等问题随之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国民众对欧盟的态度。英国极右翼政党独立党借此迅速壮大,主张脱欧,而且被越来越多英国人所接受。与此同时,执政党保守党内部也部分倒向“脱欧派”。
“脱欧派”认为,自从1975年英国在退出欧共体公投中选择留下后,就失去了话语权,欧盟自那时起也发生了改变,对成员国进行了更多的控制。
随着在野党势力增强,保守党内部分化,以及英国与欧盟“过节”渐多,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所在的保守党民意支持率开始下滑。2013年,为了捞取更多政治资本,平息脱欧争执,卡梅伦承诺如果其领导的保守党赢得2015年大选,将在2017年底前举行脱欧公投。其实,从近期卡梅伦的公开言论来看,他显然是反对脱欧的。但脱欧声音愈演愈烈,恐已超出他当初预期。
而另一方面,“留欧派”认为,欧盟成员国身份对英国有很大的帮助,一旦离开欧盟,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将受到损害。两派观点针锋相对。
脱欧的可能性大吗?
这次公投竞争激烈,民调呈现拉锯战,英国是去是留,恐要到最后一刻才能见分晓。
接近公投之日前,“脱欧派”势力崛起,但受6月16日工党女议员考克斯疑遭“脱欧者”枪杀事件影响,“留欧派”支持率回升。
《每日电讯》报委托ORB所作的民调显示,留欧阵营支持度上升到53%,赞成脱欧的则下滑至46%。
《泰晤士报》委托YouGov所作的民调则显示,脱欧阵营支持度44%,稍微领先留欧阵营的42%。
而中国专家则认为,“英国脱欧”的可能性比较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公投通过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是通过,退一万步,欧盟也可以紧急地进行磋商,确保英国能够留在欧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认为,长远利益应该是留下来对英国好,留欧派可能占多数。
脱欧对全球产生啥影响?
一旦脱欧成功,英国和欧盟自然首当其冲。不过,这也绝非简单的欧洲内部事宜,无论英国此次公投结果如何,都将对全球产生影响。
首先,要解决的是英国与欧盟如何相处的问题。英国和欧洲是最重要的伙伴,而且英国对欧盟贸易和投资的依赖程度高于欧盟对英国的依赖程度,在要求“分手”之后,双方关系如何处理?
其次,英美特殊关系将面临挑战。美国人会问:不能有效对欧盟施加影响的英国还像过去一样有用吗?除欧美之外,英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调整。
另外,脱欧恐将使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动荡。国际货币基金警告,英国若脱欧,将对经济生成负面和实质的冲击,带来的感染作用可能波及全球市场。总之一句话,英国脱欧将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严重倒退,势必影响全球。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央广网报道
对中国贸易影响有限 金融领域压力更大些
相关新闻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蝴蝶扇扇翅膀也能引起滔天巨浪,更何况英国脱欧这么大的事件。对于中国来说,影响在所难免。
对我国贸易影响有限
在欧盟内部,英国仅次于德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行分析报告显示,对中国而言,如果英国退出欧盟,中国将失去一个在欧盟内部推动中欧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不过,英国仅占到中国出口的3%,占比仍然较低。因此,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不确定,总体以间接影响为主。
人民币国际化或受影响
目前,伦敦已成为最具活力和最重要的人民币交易中心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之一。如果英国决定退出欧盟,伦敦作为全球顶级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或面临挑战,这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资本“走出去”多少会有些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将承压
总体来讲,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经济体而言,尽管英国脱欧的直接经济影响比较小,但基于脱欧带来的风险偏好的恶化,在短期内会对各国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冲击。
若脱欧英镑汇率将大跌
当然,英国脱欧对于中国人来说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如果脱欧,英镑汇率势必大跌,那对于去英国留学和旅游的人来说,算是一大利好。总体而言,我们还是乐见一个“统一的欧盟”。脱欧只会使欧盟和英国的力量受损,削弱未来全球经济的增长,显然,这对中国经济是不利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