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英国主要城市有哪些?
- 2、portsmouth是什么意思
- 3、中国军舰访问英国 英网友:能不能借我们一艘
- 4、军港举行隆重仪式海军迎来双航母高光时刻
- 5、有哪些要建但从未在战争中使用过的要塞?
- 6、portsmouth是什么意思
- 7、世界五大著名军港
- 8、靖远号装甲巡洋舰
- 9、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
- 10、英国与阿根廷有几次战争。大概战争过程是什么?
英国主要城市有哪些?
英国主要城市有:
1、伦敦:
伦敦,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都,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占全球外汇交易额的比重超过40%,与纽约和香港并称为“纽伦港”。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是全世界博物馆、图书馆和体育馆数量最多的城市。
2、纽卡斯尔:
纽卡斯尔,英国英格兰东北部的港口城市,英格兰八大核心城市之一,全称“泰恩河畔纽卡斯尔”。位于泰恩河下游北岸,东距北海13公里。1080年因建新城堡而得名。
3、诺丁汉:
诺丁汉,位于英国英格兰东米德兰兹区域诺丁汉郡,英格兰的单一管理区、城市、自治市镇。英国英格兰东米德兰重要工业城市,诺丁汉郡首府,是英国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贸易集散地。
4、利物浦:
利物浦,英格兰西北部港口城市,英格兰八大核心城市之一,人口约为52万。利物浦是默西河畔都市郡的5个自治市之一,也是默西塞德郡的首府,位于伦敦西北325公里,乘高速火车到伦敦大约在2小时。英国著名商业中心,也是第二大商港。
5、曼彻斯特:
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英格兰西北区域大曼彻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单一管理区,英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业、金融、工业、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化大都市。
1、伦敦。2、布莱顿。3、罗切斯特。4、利兹。5、巴斯。6、牛津。7、南安普顿。8、利物浦。9、朴茨茅斯。10、普雷斯顿。11、普利茅斯。12、桑德兰。13、谢菲尔德。14、布里斯托。15、约克。16、阿伯丁。17、卡地夫。18、考文垂。19、爱丁堡。20、纽卡斯尔。21、伯明翰。22、曼彻斯特。23、格拉斯哥。24、剑桥。25、诺丁汉。26、贝尔法斯特。27、黑斯汀。28、罗切斯特。29、伊斯特邦。
portsmouth是什么意思
portsmouth
朴茨茅斯
双语对照
词典结果:
Portsmouth
[英][?p?:tsm?θ][美][?p?rtsm?θ, ?port-]
朴茨茅斯(英国港市);
以上结果来自金山词霸
例句:
1.
Portsmouth said the players would be paid today.
朴茨茅斯称会在今天向球员支付工资。
朴茨茅斯(英国港市)
中国军舰访问英国 英网友:能不能借我们一艘
当地时间2015年1月12日上午,中国海军第十八批护航编队访问英国朴茨茅斯港。中国海军第十八批护航编队由两栖登陆舰长白山舰、导弹护卫舰运城舰以及综合补给舰巢湖舰组成,于2014年12月26日完成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后,开始欧洲访问之旅。
朴茨茅斯基地是英国海军规模最大、发展最早、地位最重要的基地,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军港码头建有海军博物馆。图左侧为中国海军的白山舰、运城舰以及巢湖舰。图下方为英国皇家海军“勇士”号(HMS Warrior)战列舰,图右方为英国皇家海军胜利号(HMS Victory)。英国媒体报道后,英国网友纷纷感慨,甚至有网友直接表示能否借一艘:
“伤到了,能不能借我们一艘啊?”
“我们的军舰也在照片里……最下面那个帆船。”
1月12日在英国朴茨茅斯港拍摄的两栖登陆舰长白山舰。 新华社 图
两栖登陆舰长白山舰上的两架舰载直升机。 新华社 图
在英国朴茨茅斯港,英国皇家海军军乐团在欢迎仪式前演奏。 新华社 图
1月12日在英国朴茨茅斯港拍摄的综合补给舰巢湖舰。 新华社 图
战舰甲板上的中国海军
中国海军陆战队
英国华人华侨在英国朴茨茅斯港挥舞着中英两国国旗,欢迎护航编队的到来。第十八批护航编队是在圆满完成48批135艘中外船舶的护航任务后,抵达英国进行访问的,也是中国海军舰艇时隔7年再次访问英国。此后,编队还将访问德国、荷兰、法国、希腊四国。
军港举行隆重仪式海军迎来双航母高光时刻
军港举行隆重仪式海军迎来双航母高光时刻
英国也要双航母了?据英国BBC12月10日报道,英国皇家海军在朴茨茅斯军港举行了隆重仪式,庆祝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正式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服役,而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和康沃尔公爵夫人卡米拉也在之后出席了该航母入役仪式。这是二战结束后,英国海军少有的高光时刻。不少英国媒体盛赞英国海军这是在不声不响干大事!
作为英国最命运多舛的航母,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最开始提出设想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它还被称为“CVA01航空母舰”;
但由于造价问题而被否定,20世纪70年代,英国所有大型航空母舰全面退役,为继续维持航母,英国提出了轻型无敌级航空母舰计划,但并不尽如人意。
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逐渐调整了发展战略,开始就修建航母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在1994年开展了新一代航母的初期评估研究计划,威尔士亲王号以及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也在这场计划以及1997年的战略防卫评估中应运而生。
不过与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不一样的是,这艘亲王号航母曾在2009年,险些夭折,直到2011年才正式开始建造,曾多次进行过海试项目,并终于获得成功,而入伍仪式是为了之后形成作战力做准备。
对于这艘航空母舰,英国军队方面抱以极高的期望,英国海军曾多次认为威尔士亲王的入伍将重振海军士气,让英国海军迎来一个“双航母”的高光时刻。
为了供养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英国政府内部曾爆发出激烈的争论,不少人更是发出不要航母的呼声,这对于英国海军来说,并非好事,因此他们迫切的希望第二艘航母服役,这样,即使是对外租借了伊丽莎白女王号,但英国仍然能够保持较为庞大的海军舰队,对外进行威慑。
有哪些要建但从未在战争中使用过的要塞?
在英国就有很多。当膛线炮是1860年左右,他们多增加范围把重要的海军设施的风险轰炸从周围的山在入侵的事件,因此英国建造一系列的炮兵堡垒在普利茅斯和朴茨茅斯,和一个非常广泛的系统互连的防御工事西部高地多佛附近,主要是为了阻止法国。由于它们从未被使用过,后来以帕默斯顿勋爵(Lord Palmerston)的名字命名,被称为“帕默斯顿的愚行”(Palmerston’s folly)。
其中大部分至今仍在那里。有些是向公众开放的。帕默斯顿要塞普利茅斯帕默斯顿要塞朴茨茅斯这些要塞被令人印象深刻的壕沟包围,并配备了大口径大炮。在普利茅斯和朴茨茅斯,他们都瞄准内陆,以阻止来自陆地的入侵。多佛的大炮有的瞄准内陆,有的瞄准港口上空的海上。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些深护城河被用来倾倒垃圾并填埋,多佛西部高地终于看到了爱和保护。海洋里也有堡垒。在普利茅斯附近有几个,在通向朴茨茅斯港的Spithead有几个。下图:我认为这是无人区堡垒。
其中大部分至今仍在那里。有些是向公众开放的。帕默斯顿要塞普利茅斯帕默斯顿要塞朴茨茅斯这些要塞被令人印象深刻的壕沟包围,并配备了大口径大炮。在普利茅斯和朴茨茅斯,他们都瞄准内陆,以阻止来自陆地的入侵。多佛的大炮有的瞄准内陆,有的瞄准港口上空的海上。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些深护城河被用来倾倒垃圾并填埋,多佛西部高地终于看到了爱和保护。海洋里也有堡垒。在普利茅斯附近有几个,在通向朴茨茅斯港的Spithead有几个。下图:我认为这是无人区堡垒。
枪炮被压到装弹位置,枪口向下,裤腿向上,装上火药,由甲板下的液压锤和机械发射。然后它们将被提升并通过港口发射。包括炮,炮塔重895吨并在32个滚轮上旋转。下面有四个蒸汽机,一个用于外壳处理和装载,一个用于旋转,一个用于后备,还有一个用于为锅炉抽水。他们偶尔会因为训练而被解雇,但从未在战争中被解雇过.
portsmouth是什么意思
Portsmouth
[英][?p?:tsm?θ][美][?p?rtsm?θ, ?port-]
朴茨茅斯(英国港市)。
He won only one of his14 league games, ironically against Redknapp's Portsmouth.
威格利本赛季率领南安普敦队一共打了14场联赛,但仅仅赢了1场比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威格利赢的恰恰是雷德克纳普当时所指挥的朴次茅斯队。
He played in a variety of positions and ended up at right-back with Portsmouth.
能打多个位置,最后在朴茨茅斯是打右后卫的。
Portsmouth
Portsmouth英 [?p?:tsm?θ] 美 [?p?rtsm?θ, ?port-]
[释义](英国港市) 朴茨茅斯;
[例句]They travelled to Portsmouth, where they embarked on the battle cruiser
HMS Renown.
他们行至朴次茅斯,在那里登上了英国皇家海军“声望号”战列巡洋舰。
-------------------------------如有疑问,可继续追问,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世界五大著名军港
按规模排:美国诺福克,美国圣迭戈,中国青岛港(旅顺以前牛,现在中国最大军港是青岛,其次是湛江,宁波,三亚),英国朴茨茅斯,日本横须贺。再往之后排是美国珍珠港,俄罗斯海参崴,法国土伦港,美国关岛,俄罗斯摩尔曼斯克
中国--旅顺军港
美国--珍珠港
日本--横须贺军港
俄罗斯--海森崴军港
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中国--旅顺军港
美国--珍珠港
日本--横须贺军港
俄罗斯--海森崴军港
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诺福克海军基地,珍珠港,横须贺军港,朴茨茅斯港,旅顺港
这个问题好像没有定论,有多个版本:
中国--旅顺军港
美国--珍珠港
日本--横须贺军港
俄罗斯--海森崴军港
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旅顺军港
美国珍珠港
俄罗斯海参崴
法国阿伦港
英国支布罗托
中国的旅顺港
美国的珍珠港
美国的圣达哥
俄罗斯的库尔曼斯特
日本的横须贺
中国的旅顺港
美国的珍珠港
美国的圣达哥
德国的穆尔曼斯
日本的横须贺
说完了旅顺咱们再来聊聊其他的军港.他们有一点很相似.
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
海参崴: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苏联时期叫 红旗舰队)
横须贺:日本海上自卫队司令部,驻日美军海军基地(常年驻扎一个航母战斗群,以保持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
有位伙伴提到了圣达哥,那是美国海军潜艇司令部,控制了海军大部分的核力量!
朴次茅斯是英国著名的海军基地和度假胜地, 位于英国英格兰汉普郡内, 面积为37平方公里。早在1194年经查理一世批准在波特西岛建立了居民点, 1496年又建了海军造船厂, 使该地区逐渐发展成了海军基地。
朴次茅斯一直被誉为"英国海军诞生地", 英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海战都发生在这里.。1805年9月, 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乘"胜利"号旗舰驶出朴次茅斯军港, 与拿破伦的法、西联合舰队作战。当纳尔逊的舰队到达特拉法尔加海角时, 双方发生了激战, 纳尔逊上将见战斗十分激烈便写好了遗书交给副官然后身穿礼服, 在胸前佩带上勋章, 站在甲板上指挥作战, 他说:“我光荣地得到勋章, 我也将光荣地与它一起战死!”这位因战斗致残的独臂将军, 指挥英国舰队分成两列纵队, 迅猛地冲向法、西联合舰队, 在英国舰队的有力打击下, 法、西联合舰队遭受重大损失, 一蹶不振. 在这次战斗中纳尔逊将军被一枚子弹击中脊骨, 重伤而亡。
伤痕累累的三桅帆船"胜利"号旗舰载着纳尔逊将军的遗体返回了朴次茅斯, 欢迎的人们都脱下了帽子向勇敢的将军默哀致敬。
"胜利"号于1824年退役后, 经过修复停泊在朴次茅的"查理王船坞"供人参观。英国海军还在朴次茅斯建造了一座"皇家海军博物馆" , 展示英国海军的发展史。
靖远号装甲巡洋舰
靖远号装甲巡洋舰
靖远号装甲巡洋舰是晚清政府北洋水师的舰船之一,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是一艘穹甲巡洋舰,购自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1887年7月建成。作为北洋水师的门户舰船,其吨位与速度、武器装备均处于当时国内、乃至亚洲的领先地位。曾参加黄海海战与威海卫海战,最终为防止落入日手,被清兵自我炸毁。
武器性能
中文名:靖远号穹甲巡洋舰
外文名:steel protected cruisers
购 自:英国
造 价:同级两艘共1697453两百银
目录
1基本情况
2发展沿革
3性能数据
4服役事件
发展沿革
靖远号装甲巡洋舰,属防护巡洋舰(装甲快船、steel protected cruisers),因为早期防护巡洋舰的装甲布置形式近似拱形得名。防护巡洋舰是近代巡洋舰的一种阶段性发展舰型,主要技术特点是在舰体内部布置水平装甲以保护锅炉舱等重要舱室遭到破坏或进水。作为典型的完整的阿姆斯特朗型防护巡洋舰的防护结构为贯通全舰的防护甲板,中央部分高出吃水线,两侧倾斜连并与水线下舰体船壳相连,倾斜部与船壳夹角设置煤仓以增强舷侧防护。购自英国,连同同级致远号造价共计1697453两白银。“致远”于1886年9月29日下水,1887年7月23日建成,“靖远”于1886年12月14日下水,1887年7月9日建成,同年11月二舰与在德国建造的“经远”、“来远”、“左一”一起在总教习琅威理(LangWilliamM)率领下抵达大沽。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 2310吨
全长 舰体全长:82米
全宽 11.58米
吃水 4.6米
燃料 燃煤:平时200吨,最大520吨
锅炉 燃煤专烧锅炉4座
动力 卧式三段膨胀式蒸汽引擎2座
2轴推进
功率 设计:强压通风5,500匹指示马力(4,101千瓦特)
最高速度 理论:18节(33千米每小时)
乘员 204-260人
武器装备 克虏伯35倍径210毫米双联装炮(英语:21 cm L/35)
克虏伯35倍径210毫米单装炮(英语:21 cm L/35)1门
阿姆斯特朗6英寸(152毫米)单装炮2门
哈奇开斯57毫米6磅单装速射炮8门
哈奇开斯47毫米3磅单装速射炮2门
哈奇开斯37毫米单装速射炮6门
加特林机关炮6门
356毫米(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2]
装甲 装甲甲板:倾斜部分4英寸(102毫米)
水平部分3英寸(76毫米)
炮盾:2英寸(51毫米)
服役事件
1885年10月20日,本舰与姊妹舰致远号同一天在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埃尔斯维克造船厂动工。本舰虽然比起致远号晚下水,不过直到1887年7月9日即完工,反而还比致远号早了两周。为了接收各舰,清朝派出一支400人组成的接舰队伍,由北洋水师总教习、海军提督琅威理率领,其中靖远号的接收管带为叶祖珪。同年8月20日,致远号和靖远号离开纽卡斯尔;22日17时,靖远、致远以及在亚罗船厂建造的鱼雷艇左队一号抵达朴茨茅斯军港。不久德国的两艘经远级(经远号和来远号)也抵达集合地。编队以靖远号为旗舰,9月12日03时,编队开始升火,13时起锚,14时出港。同年12月中旬,编队最终在厦门与在当地过冬的北洋舰队主力会合。各舰归国后,海军衙门决定,均编入北洋水师。
1888年夏,靖远号重新进行涂色,舰体外表从出厂返航时的纯灰色,改为与北洋各舰一致的维多利亚式涂装,即水线以下舰体为黑色、水线以上为白色,烟囱为浅黄色。
1889年5月,靖远号随北洋舰队移驻威海卫。当年夏天,靖远号参加了北洋舰队的夏季巡航,访问了芝罘(烟台)、朝鲜的济物浦(仁川)、俄罗斯帝国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旧称海参崴);返程时停靠釜山。
1894年,清朝与日本就朝鲜的权益问题产生的矛盾日趋激烈。同年5月17日,李鸿章在威海检阅海军,然而北洋水师此时各舰机件老化严重,总体状况并不乐观。
同年7月25日,日军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战击沉清朝防护巡洋舰广乙号、以及清朝向英商租借的运输船高升号,并击伤济远号、俘获炮舰操江号,甲午战争随之爆发。靖远号作为北洋舰队一员,参加了舰队在战争初期的若干护航和巡逻行动。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掩护陆军登陆。北洋水师主力留驻于外场,部分吃水较浅的军舰则停泊在大东沟内的大东港,警戒转驳场。当天12:00稍过,镇远号一名瞭望水手发现不明煤烟。北洋各舰立即出动,以鳞次阵型离开登陆场,其中靖远号序列第5,与右舷侧后方来远号组成第3个作战小队。随后舰队展开为横列作战阵型,来远号、靖远号小队位于定远号、镇远号小队右翼,其中靖远号经过调整位于来远号右舷侧后方。来远、靖远小队右方则是实力最弱的超勇号、扬威号小队。交战之初,第一游击队绕到北洋舰队右翼,集中攻击防护最薄弱的超勇号、扬威号小队。北洋舰队则以定远号、镇远号为首向日军本队冲击,左翼的致远号、经远号,以及右翼的靖远号、来远号一起,向本队旗舰松岛进行炮击。13:10过后,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海军中将下令本队将速度从8节(15千米每小时)提升到10节(19千米每小时)并左转掉头,准备使用左舷火炮交战而让右舷得到修整。然而本队序列第5的旧式铁甲舰比叡(英语:Japanese ironclad Hiei)跟不上前4舰的速度而掉队,中间拉开了1000米的距离。定远等舰立即加速试图实施既定的“乱战”战术。激战中北洋各舰陆续出现损失或撤退,至致远号爆炸沉没时,在主战场上北洋舰队只剩下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舰继续战斗,而日舰依然有9艘之多。经过数个小时的混战,靖远号中弹100多发,水线多处中弹,大量进水,舰上多处起火。叶祖珪下令向西,跟随在来远号后面,离开战场前往大鹿岛暂避。第一游击队击沉经远号后向附近的靖远号、来远号逼近。靖远号、来远号两舰背靠浅水处迎战。第一游击队担心搁浅,并未贸然靠近,而是保持距离进行射击。17:30第一游击队收到松岛发出的收队命令而离去。
当天17:45,靖远号官兵将进水处堵塞,与来远号一同返回主战场。由于定远号、靖远号管带叶祖珪在大福刘冠雄的提议下,升起将旗,收拢各舰。四散在各地的北洋舰队各舰陆续返回到定远、镇远两舰旁边,并重新排成双鱼贯阵型,返回大东沟一带。北洋舰队在登陆场并没有发现日舰踪迹,于是与蚊子船镇南号(日语:镇南 (炮舰))、镇中号(日语:镇中 (炮舰))两舰会合返回旅顺,仅留下左一号等两艘鱼雷艇继续护卫登陆。
同年9月23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旅顺道台龚照玙联合向李鸿章报告战后情况,其中平远、济远、靖远、广丙等舰受伤相对较轻,大约需要半个月时间修理。靖远号除了水线中弹漏水外,主炮也多有损伤。各舰经过修复后即启程前往威海卫。
1894年11月21日,旅顺失守,北洋水师在渤海地区只剩下威海卫最后一个基地。日军随即展开对威海卫的围攻。1895年1月30日,08:30日军占领摩天岭炮台。清军各陆地炮台立即集中攻击摩天岭炮台,水师提督丁汝昌亦率领定远号、靖远、来远、广丙以及数艘蚊子船抵近南帮炮台附近进行援助射击。2月1日,北帮炮台失守,威海卫的陆路交通全部断绝。防守威海的绥军统领戴宗骞自杀。日军随即多次使用轻型舰艇强攻北洋舰队泊地。6日04:00以后,日军鱼雷艇队第四次夜袭,并成功击沉来远号,同时也向靖远号发射了鱼雷,惟鱼雷近距离擦过,靖远号侥幸逃过一劫。同时日军在威海北岸以陆军炮进行炮击;靖远、济远、平远、广丙四舰炮击北岸,其余各舰炮击鱼雷艇队。7日07时,联合舰队企图在日间强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残存的镇远、靖远、广丙号积极应战,迫使日舰退去。2月9日日舰再次进攻,丁汝昌在靖远号上升起将旗,与平远号一同前出至日岛附近海面,配合刘公岛炮台对日舰射击。战斗中丁汝昌站在舰艏210毫米主炮旁的露天甲板上,称“炮弹不会因为我是提督而不打我”,以此鼓舞官兵士气。日军调用早前占领的南帮鹿角嘴炮台炮击靖远号,09:18命中两发240毫米炮弹,从左侧击穿露天甲板,炮弹穿过舰体后从舰艏右舷附近的水线下部位穿出,造成两个破洞。一直没能完全修复的靖远号遭此命中,09:34舰艏开始下沉。舰上官兵虽然奋力抢救,依然无法阻止进水,最终搁浅于威海湾内,舰体右倾,舰艉翘起。丁汝昌与靖远号管带叶祖珪与舰同沉,终被部下拥上前来救援的船只。此时北洋舰队遭受长期的重重围困;见突围无望,而救援迟迟不至,丁汝昌下令击沉各损伤舰艇,以免资敌。9日,广丙号用鱼雷击沉坐沉状态的靖远号,剩余还露出水面的舰体彻底没入水中。
“靖远”舰管带叶祖珪,北洋水师中军右营副将(以花翎副将补用参将升署),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参加了黄海海战、威海保卫战。甲午战败后,被清廷任命为水师统领,和“康济”舰管带萨镇冰一起担当起重整海军的重任,于1905年5月在总理南北洋海军任内去世。
“靖远”帮带大副刘冠雄,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靖远”驾驶二副祁凤仪,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靖远”鱼雷大副陈成金,留德学生。
“靖远”枪炮二副洪桐书,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靖远”船械三副温朝仪,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甲午战前调任“广乙”舰帮带大副。
“靖远”船械三副郑祖彝,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靖远”总管轮林登亮,机匠出身。
“靖远”大管轮张玉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靖远”大管轮任正申,机匠出身。
“靖远”枪炮教习汤文经,福建闽县人,黄海海战中阵亡。
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国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
一般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资产阶级执政的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英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其经济、军力、科技、文化迅猛发展,标志着英国的崛起。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1815年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权,主导国际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与新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矛盾无法调和,1914年英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结束后的1922年,根据巴黎和会夺取德国殖民地而达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为了世界历史上跨度最广的国家。由于帝国的领土、属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所以被形容为继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英国日渐式微的国力,大英帝国逐渐瓦解。
历史沿革
殖民背景
对不列颠岛屿与法国的扩张
自1066年威廉一世从诺曼底登陆并征服了英格兰之后,英格兰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就一直积极地介入欧洲的事务。
到14世纪末,从对欧洲的羊毛贸易发展出来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英格兰最重要的国家政策。英格兰1282年入侵威尔士,1169年进攻爱尔兰,1296年短暂控制了苏格兰(1314年中断,两个地区的真正统一要等到1603年通过王位继承和平实现。虽然英格兰君主在1204年丧失了诺曼底的领土,通过联姻与继承英格兰的统治者还是拥有法国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之后一直到1563年英格兰君主只拥有法国北部的战略要港加来,但是自那之后就连加来港也丢失了。
海外帝国的成长
海外的大英帝国——这里指的是英国人的海洋探险以及在不列颠岛以及欧洲大陆以外地区的移民或殖民——之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
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来的羊毛贸易的基础上,亨利七世创建了现代英国海洋商贸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英国的造船工业与导航技术。这套体系也为日后贸易机构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像马萨诸塞湾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类的贸易企业为英帝国海外的扩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朴茨茅斯建造英国的第一个干码头,加强建设当时还规模很小的英国海军,他于同年8月5日在圣约翰港宣布纽芬兰为英格兰的殖民地。
1587年沃尔特·雷利爵士(SirWalterRaleigh)在罗阿诺克(Roanoke)宣布弗吉尼亚为英格兰殖民地。但这两块殖民地都十分短命,由于食物匮乏、恶劣的天气、海难以及美洲大陆上不友好的土著人的侵犯,英格兰很快就不得不放弃了这两片殖民地。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
1588年(在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期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但1589年-1596英国组织的四次远征均告失利,不仅尝到了比西班牙损失无敌舰队还要痛苦的滋味而且国力大伤,更要命的是西班牙于1589—1598年间恢复了海上实力,这样西班牙海军进入相对辉煌的时期,1596年和1597年腓力二世两次派出强大的无敌舰队便是证明。【注:奎恩和瑞安:《英国海上帝国》,第115页。】这导致1588年后英国与西班牙人的战争一直处于劣势。1604年,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与西班牙签订了《伦敦条约》。
1607年,英格兰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个海外殖民地。在之后的300年,英格兰不断在海外扩张势力范围并巩固了本土的封建君主专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议会在伦敦合并,组成大不列颠议会。
殖民美澳
大英帝国的雏形成于17世纪初,此时英格兰已经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包括了日后的美国、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岛屿例如牙买加和巴巴多斯。
盛产甘蔗的加勒比地区高度依赖奴隶的工作,它是英格兰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美洲大陆南部的殖民地为英格兰提供烟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则出产毛皮;它们从经济角度上讲没有加勒比岛屿对英格兰那么重要,但是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吸引了众多英格兰移民者。
英格兰的美洲殖民地正通过战争与殖民逐步扩大,通过英荷战争,英国获得了新阿姆斯特丹(纽约)。七年战争中英格兰击溃了法国,并在1760年占领了新法兰西的全部地区,控制了北美更多地区。
随后,澳大利亚(1788英国人发现)和新西兰(1840年成为英国领土)成为英国移民们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人口也因战争与疾病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锐减了60%至70%。这些殖民地之后都实现了自治,同时也是羊毛和铁矿的出口地。
自由贸易
原本的英国殖民体系在18世纪开始衰落。在辉格党人长期控制国内政治权力的时期(1714年至1762年),帝国对外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政策,包括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战后为解决战债问题而向殖民地征税(主要是对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税)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国丧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英属北美十三州。这段时期有时被称为“第一英帝国”,即17至18世纪英国在美洲的扩张。18世纪开始英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扩张则被称为“第二英帝国”。英国对美国控制权的丧失表明,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不一定对英国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英国在放弃了对美洲殖民地的防务与行政管理之后,很快恢复了对美国贸易的支配。
重商主义是经济学的理论,指的是国与国之间对财富的争夺,它是英国第一次海外殖民扩张的特色。英国从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一事件中学到的经验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这就是在1840至1850年代英国愿意授予诸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领地位的原因,因为这些国家的白人被视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国”人民。而爱尔兰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它于1801年被并入全称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英国。
在这一时期,英国宣布废除奴隶贸易(1807年),并很快将这一禁令强加到别国身上。到19世纪中英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基本消灭了奴隶贸易。奴隶制本身于1834年在英国的殖民地被废止,情况直到1920年左右才形成稳定状态。旧有的殖民与奴隶制度的终结是与自由贸易一同实施的,自由贸易原则在1840年左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标志是英国撤销了《谷物法》(CornLaws)和《航海条例》(NavigationActs)。自由贸易完全地开放了英国市场,也促使其他国家在19世纪中叶开放他们的市场。
一些人会认为,自由贸易的兴起仅反应了英国的经济地位,而与任何的哲学观点无关。确实,英国对迫使他国执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对自己施行同样政策更为热衷。尽管英国丧失了13个美洲殖民地,1815年欧洲大陆上拿破仑的最终战败确立了英国最成功的国际强权的地位。在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的同时,皇家海军主宰着海洋。英国始终与欧洲大陆事务保持距离,因而得以施行旨在扩大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张计划,该计划通过自由贸易和战略优势建立了一个“非正式帝国”。
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英国是当时人类世界唯一的工业化强权,是全球30%工业产品的生产地(1870年)。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能够有效、低廉地生产工业品,使得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在运输到外国后价格依然比当地生产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只要其海外市场的政局稳定,即使没有实施正式的殖民统治,英国依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全球扩张
1870年—1914年,一战爆发这段时期内,殖民扩张的政策与意识形态被称作“新帝国主义”。这段时期内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各欧洲强权“为帝国而帝国”,在海外竞相争夺并巩固其殖民地,在种族优越论的前提之下直接殖民与统治其他被视作是劣等民族的人民。
在这一时期,欧洲强权在海外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了2300万平方公里。非洲直到1880年代还很少有欧洲人踏足,但在这一时期内非洲成为帝国主义者们主要的目标。但是扩张在其他地区也十分频繁,特别是在东南亚和东亚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美国和日本也加入到了争夺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分水岭,这一年本杰明·迪斯累利领导的英国政府从埃及的伊斯梅尔(Ismail)手中买入了苏伊士运河的股份。英国从此巩固了对这条对英国和印度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的运河的控制权。1882年,英法两国对埃及领土的争夺最终以英国人的胜利告终。
对俄罗斯帝国几个世纪以来逐渐向南扩张的担心也影响了英国的政策:1878年英国控制了塞浦路斯,将其作为保护奥斯曼帝国的据点;在此之前英国还参与了1845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并试图入侵阿富汗。所有这一切举动都是为了阻止俄国进一步向南扩张以至最终威胁到英国对印度的占领。英国发动了三场针对阿富汗的血腥战争,但都不成功,当地人民的反抗和复杂的地势挫败了英国的目标。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所遭受的最惨痛的军事失败,整个英国军队被由俄罗斯帝国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图族人击溃。1880年第二次英阿战争同样是一次惨痛的经历,英军在坎大哈被击溃、在喀布尔被包围,最后只能撤退到印度。1919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引起了阿富汗部族的起义,彻底击垮了刚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军,将他们永远地赶出了阿富汗。英国人在亚洲内陆的冒险在1903年以一次失败的、并且完全没有必要的侵略中国西藏的行动失败而告终。
与此同时,在英国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认为正式的帝国极其重要,特别是对在世界市场上份额正在下降的英国商品而言。1890年代英国全心全意地采取了新的政策,很快成为热带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抢夺者。
英国采取了新殖民主义政策的诱因可能是为英国产品和投资寻求更大的海外市场,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先发制人举措,为的是防止现有的贸易通道被别的强权破坏,或者让别国在日趋封闭的国际贸易形势发展下获取更多的出口市场。1900年初张伯伦试图对英国的贸易壁垒法案进行修改却遭到很大的反对并最终被迫放弃,这显示即使在英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十分支持自由贸易原则。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英国采取新帝国主义政策其实是其影响力下降的表现,而非其影响力上升的结果。
在印度的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足以警示我们,不应将新帝国主义时代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强权间经济上的竞争视为英国加强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为英帝国的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也是对印度兵变的直接反应,而印度兵变也是印度国内的保守势力反对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许多政策导致的。
扩张亚洲
1757年,普拉西战役(BattleofPlassey)的胜利让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1770年因对该邦过度征税而恶化的饥荒引起了英国国内的争议。到了19世纪,东印度公司已经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该公司管辖的领土被移交给女王政府管理。维多利亚女王于1876年被宣布为印度女皇。
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和马来亚也被纳入英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1841年在获得了鸦片战争的大胜后,英国从中国人手里夺得了香港岛。
英国对中国的兴趣源自18世纪末,当时英国成为中国茶叶的进口国。茶叶进口导致了英国方面巨大的贸易逆差,因此英国希望通过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来平衡开支,虽然这么做违背了中国的禁令。因鸦片贸易所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都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与中国保持了一种复杂的关系。虽然英国获得了香港,英中贸易主要还是通过几个开放了的中国港口进行。因此英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因为中国的崩溃意味着其他西方强权就可能与英国一起瓜分中国,而使得英国所拥有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
同时,英国也不希望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中国,因为这就意味着中国将取消或要求重新协商一些原本签订的条约。这种态度解释了看似矛盾的英国对华政策:一方面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另一方面却和法国联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非洲掠夺
1875年,欧洲国家在非洲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两块,阿尔及利亚和开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国家都成为了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这种从原先只在经济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国”到对非洲殖民地直接管制的转变,其实是以英国对这些原本就处于英国影响之下的非洲地区赤裸裸的掠夺而实现的。
当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在刚果河下游地区进行殖民活动时,他们其实已经威胁到了英国向热带非洲的深入。1884至1885年的柏林会议就曾试图调解强权之间的矛盾,该会议提出了以“实际占领”为确定各国殖民地归属的评判标准,而该标准的采纳意味着欧洲国家更加肆无忌惮地袭击非洲当地的部落和人民以求获得更大面积的“实际占领”地。
英国1882年对埃及的军事占领(最直接的起因是为了保护苏伊士运河)同时也起到了确立了英国对尼罗河地区的控制。这又进一步导致了1896至1898年英国对苏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两国的法绍达事件。1899年英国完成了对南非的全面占领,这项军事行动最早始于1795年对开普的并吞。在侵犯了原本是南非荷兰人所统治的金矿产区德兰士瓦以及邻近的奥兰治自由邦后,负责南非事务的英国南非公司进一步向北深入,并以开普富商赛西尔·罗得斯爵士(SirCecilRhodes)的名字将其所占领的地区命名为罗德西亚(Rhodesia)。
英国在南非和东非的胜利促使罗得斯爵士和英国驻南非大使阿尔佛莱德·米尔纳(AlfredMilner)提出了在非洲建立一个“从开普敦到开罗”的英国殖民帝国的构想。他们希望通过建造连接苏伊士运河和南非矿区的铁路来实现。但是由于德国对坦噶尼喀的殖民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两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间只有电报线路畅通,而铁路则无法建造。
虽然是自由贸易最积极的鼓吹者,矛盾的英国人在1914年却不仅仅是最大的海外帝国,更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间英国将大约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统治之下,而同一时期法国只统治了15%的非洲人、德国9%、比利时7%以及意大利1%。英国的尼日利亚殖民地就拥有1500万人,是整个法属西非和所有德国殖民地人口的总和。
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十个帝国在世界5000年历史中,出现了无数国家,但震撼世界的大帝国却寥寥无几,以时间顺序的十个版图最大的帝国:
1 波斯帝国: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此时中国还在春秋战乱时期,波斯帝国如日中天,版图差不多包括了整个西亚,再加上埃及和色雷斯,开创了大帝国的先河
2 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的短命帝国,时间虽短,但是第一次把西方文明带到了东方,基本上继承了波斯帝国的版图
3 中国汉帝国:罗马帝国称雄之时唯一能与之对抗的帝国,两汉四百多年见证了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强盛
4 罗马帝国:西方最为强盛的帝国,地中海为其内湖的版图神话,称雄世界五个世纪之久,对世界的影响可谓深远
5 中国唐帝国:当时世界的东方第一强国,大唐文明远播海内,威名震慑四方,也只有后来崛起的阿拉伯帝国敢于和大唐分庭抗礼
6 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版图远远超过雄踞一时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在欧洲掀起穆斯林狂潮,扩张的烈焰只有东方的大唐可以熄灭,和东方的唐帝国并称为当时世界的两强
7 中国元帝国:大元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唯一霸主,是当时世界的太阳,无人可以比肩的超级强国,帝国的前身曾掀起令欧洲为之发抖的“黄祸”,把俄罗斯彻底击败,并统治东欧长达两百年之久,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次被打败与征服
8 中国明帝国:15,16世纪的东方巨人,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舰队的规模令后来西方引以自豪的麦哲伦与哥伦布望尘莫及
9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后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封建帝国的最后辉煌,16世纪中叶版图达到顶峰,一度令欧洲为之头疼的封建军事帝国,近代沦为任欧洲殖民帝国宰割的病夫
10中国清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同为最后的封建帝国:可谓封建帝国的最后疯狂,在中国历史上大清帝国最为鼎盛时期的版图曾一度仅次于称霸全球的大元帝国,但是近代受尽了西方殖民帝国的欺凌,清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最后灭亡宣告了封建帝国时代的结束,曾经震撼世界的封建帝国在世界历史上消亡了,世界属于新的帝国
以上十个帝国虽然版图巨大,但是版图大小不是固定的,帝国存在之时面积有过变动,以上全部按版图最大之时入选 。如果按版图大小排列的话,由于古代地图边界不是很明确,只有一个大约的边界线,所以下面按面积大小的排列会有一些出入,仅供参考(以下为全盛时期的版图大小)
1.中国元帝国:包括四大汗国在内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本土超过 2000万平方公里,本土基本包括西伯利亚全部和现今中国全部领土
2.阿拉伯帝国:公元751年全盛时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
3.中国清帝国:全盛时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
4.唐帝国:全盛时超过1100万平方公里左右
5.中国明帝国:900万平方公里左右
6.波斯帝国:接近700万平方公里
7.亚历山大帝国:比波斯帝国略小,略超600万平方公里
8.中国汉帝国:600万平方公里左右
9.罗马帝国:500多万平方公里
10.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到500万平方公里。
大英帝国。指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的大帝国,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帝国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千米,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帝国继16世纪的西班牙帝国之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经历20世纪的非殖民化以后其海外领地逐渐独立,它们中的大部分在独立后与英国组成了一个和平组织——英联邦。
最大的帝国是大英帝国,领主有约3367万平方公里。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国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
一般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资产阶级执政的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英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其经济、军力、科技、文化迅猛发展,标志着英国的崛起。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1815年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主导国际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不列颠治世”。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大英帝国与新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矛盾无法调和,1914年英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结束后的1922年,根据巴黎和会夺取德国殖民地而达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为了世界历史上跨度最广的国家。
由于帝国的领土、属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所以被形容为继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英国日渐式微的国力,大英帝国逐渐瓦解。
扩展资料:
历史上领土面积前三的帝国:
1、大英帝国
2、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是西方史学家对在13世纪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与四大汗国等蒙古政权的统称,与内部统一的大蒙古国定义不同。
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在斡难河上游的大忽里勒台被推举为大可汗,标志着大蒙古国的诞生。 铁木真及其子孙在对外征战中,开拓了东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的辽阔疆域, 国土横跨亚欧大陆,极盛国土面积达三千余万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亚北部)。
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黄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国为宗主。
1259年孛儿只斤·蒙哥去世之后引发内战,四大汗国都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与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四大汗国直至1304年元成宗时期方才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
蒙古人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但境内地形复杂,交通落后,民族众多,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语言、文化传统各异,根本不可能实现完全统一。
蒙古帝国从它诞生的时候,就无法避免瓦解崩溃的命运。14世纪中叶以后,四大汗国逐渐衰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及商业的交流。
3、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英语:Russian Empire),简称俄国、俄罗斯、沙俄、沙皇俄国或帝俄,别称第三罗马。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为皇帝后,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为止的俄罗斯国家。
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帝国共有1亿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亿6570万人,是当时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国家,仅次于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
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俄罗斯国家诞生。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王国进行大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正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并于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达到鼎盛。在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的俄罗斯参与全欧洲抵抗拿破仑的反法同盟,并成为战后神圣同盟的领导者,此后长期充当“欧洲宪兵”的角色。
俄罗斯帝国是欧洲传统强国和当时世界列强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才显现出俄国农奴制度的弊端,导致俄罗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相对落后于其他欧洲强国,虽然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俄国农奴制改革,但是并不彻底。
1904年,在帝国主义争夺势力范围的日俄战争中再次失败。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一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声明,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罗斯共和国(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推翻,由苏俄取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帝国
英国与阿根廷有几次战争。大概战争过程是什么?
综合国力太差 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你给的分太少了,没兴趣回答. 从战略上讲是阿根廷的综合国力不如英国从战术上讲是阿根廷没有掌握制空权
1次,英阿马岛海战!
英阿马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又名福克兰群岛,位于南大西洋,距阿根廷500多千米,距英国约13000千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就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阿根廷和英国之间存在较大争议,终于在1982年爆发了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
1982年2月26日英阿在纽约谈判后,双方关系开始恶化。阿根廷政府决定以武力收复马岛,于是4月2日和3日,由400多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突击队先后在斯坦利港和南乔治亚岛登陆。英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派出包括“无敌”号和“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在内的特混舰队,不远万里,奔赴南大西洋,决心再夺回马岛。
虽然阿根廷的国土面积是英国的11.4倍(英国人口是阿根廷的1.7倍),但英国是曾称霸世界的“大英帝国”,是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阿根廷在16世纪中叶就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1816年才独立,但其经济一直受到英国和美国的控制,是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军事实力,英国都是强国,而阿根廷是个弱国。当阿根廷派兵攻占马岛时,英国上下十分震惊,但震惊之余,英国政府于4月3日迅速作出了派遣特混舰队以武力收回马岛的决定,英国海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投入战争。
对于技术密集的海军舰艇部队,特别是像航空母舰这样集舰船技术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兵力,没有10天左右的备战备航时间,通常是难以从和平状态转入战争状态的,而4月5日,“无敌”号航母编队和“竞技神”号航母编队匆忙完成必须的准备工作后,便分别于10时和11时从朴茨茅斯港启航了。当这两个航母编队通过英吉利海峡时,直升机还不断的向舰上运送各种作战物资和补给品。当驶入大西洋后,航母编队便开始了不间断的演练,以加强战斗准备。4月17日航经阿森松岛时,停留两天进行休整和补给,4月20日,当特混舰队进入阿根廷飞机的作战半径范围时,所有舰艇都保持高度戒备状态,两艘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始终保持有1架“海鹞”战斗机,随时准备紧急起飞。4月23日,特混舰队平安抵达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并在25日占领了该岛。次日,1架“大山猫”直升机击沉了阿军的“圣菲”号潜艇。
5月1日,英军开始了对马岛的进攻。第一次攻击由1架空军“火神”轰炸机从阿森松岛起飞,经三次空中加油,于凌晨4点空袭了马岛上的斯坦利机场。第二次攻击则由“无敌”号和“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上的“海鹞”战斗机于8时20分对斯坦利港和机场再次空袭。针对英军的袭击,阿海军派出“五月二十五”号航空母舰和“贝尔格拉诺”号巡洋舰等主力舰只组成3个特混大队,迎击英国舰队。17时,阿根廷2架“短剑”式战斗机对英国特混舰队发起攻击,其中1架被英军的“海鹞”战斗机用“响尾蛇”导弹击落。晚上,阿根廷2架“堪培拉”轰炸机再次对特混舰队发起攻击,被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海鹞”战斗机击落1架,击伤1架,英国特混舰队中的“迅速”号护卫舰受到轻微损伤。5月2日,英国海军“征服者”号核潜艇用老式的Mk-8型触发鱼雷击沉了阿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号巡洋舰,从此,“五月二十五”号航空母舰和其他主力舰只再也不敢出港作战了。
5月4日,1架低空飞行阿军法制“超级军旗”战斗机在距英国特混舰队80公里处发现了英国海军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和“普茨茅斯”号护卫舰,并在距英舰约30公里处发射了2枚AM-39型“飞鱼”反舰导弹。而此时,“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正承担着特混舰队与伦敦的中转卫星通讯信号任务,雷达停止工作,当“飞鱼”导弹击中该舰还有6秒钟时,该舰完成卫星通讯任务开启雷达并发现目标,但为时已晚,控制中心还来不及作出有效的反应,飞掠而来的导弹便击中该舰左舷中部,导弹穿舷而过,钻进甲板下的控制中心爆炸,在水线以上1.8米处炸开一个大洞。爆炸使军舰的动力、照明、消防系统全部瘫痪,引燃了密集的电线和通讯电缆的塑胶外皮,舰中毒烟弥漫。4小时后,舰长下令弃舰。而“普利茅斯”号护卫舰及时发现了来袭的导弹,避免了被炸。5月10日,“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在拖航途中沉没。
英国人早在组建特混舰队之初,已意识到仅靠两艘航空母舰提供的舰载机是无法满足马岛作战需要的,因此在4月12日征用了“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向特混舰队运送“海鹞”战斗机及其配件。之后,英国又征用了“大西洋堤道”号集装箱船,以运送新组建的“海王”直升机中队。5月7日英军将14架空军“鹞”战斗机和6架“海鹞”战斗机经多次空中加油,从英国本土飞行了9个小时,抵达阿森松岛,然后被运到特混舰队,因而英军航空兵在5月中旬有了成倍的增加。
5月20日,联合国的和平调解宣告失败,英国特混舰队当晚下达了登陆作战的命令。英军成功的迷惑了阿军,21日拂晓前2小时,约2500名士兵顺利的在圣卡洛斯港登陆。英军登陆后,阿根廷空军加紧了对特混舰队和登岛部队的攻击,在圣卡洛斯湾掩护登陆作战的5艘护卫舰遭到阿根廷空军“幻影”战斗机和“天鹰”攻击机的轰炸和扫射,其中“热心”号护卫舰被击沉,另有一艘被重创。23日,英海军的“羚羊”号护卫舰在阿空军的攻击下沉没。
5月25日是阿根廷国家独立纪念日,阿根廷几乎所有的前线作战飞机都投入了战斗,令英军难以应付。“考文垂”号导弹驱逐舰首先落难,被“天鹰”攻击机投下的4颗一千磅航弹命中,当即沉没。“大刀”号导弹护卫舰也遭到严重损伤。而在另一方向,“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遭到1枚“飞鱼”导弹的攻击,中弹起火,舰上存放着十余架直升机和大批飞机零配件、补给品均未卸载。经过23天的岛上争夺战,阿根廷在岛上的守军已无法抗争下去,只得在6月14日向英军投降。
马岛战争从4月2日至6月14日持续了74天,英国共损失30艘舰艇,20架飞机,伤亡500余人;阿根廷损失10艘舰艇,90架飞机,伤亡1000余人。最终以阿军被迫投降和英军重新夺回马岛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