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与埃及达成移民领域合作协议,2007年3-5月国际,国内重大新闻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6 00:59:59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移民拿到美国绿卡后可以免签的国家

【 #美国移民# 导语】美国绿卡已经成为了移民的居住证,其实这张卡不仅在美国很好,在国外也很有用,很多国家都可以免签。下面 无 就详细给大家介绍下移民拿到美国绿卡后可以免签的国家有哪些,欢迎阅读!




  美国绿卡免签国家有瑞士,墨西哥,牙买加,加拿大等
  加拿大(6个月),墨西哥(6个月),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14天),巴哈马(30天),开曼群岛(30天),哥斯达黎加(90天),多美尼加共和国(30天),圣萨尔瓦多,牙买加(6个月),荷属安的列斯(14天),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30天)中南美洲:厄瓜多尔(90天),多美尼加(不是多美尼加共和国,21天)
  亚洲:马尔代夫(30天),韩国(限于济州岛,30天)
  大洋洲:密克罗尼西亚联邦(30天),帕劳(30天),瓦努阿图(30天),斐济(120天),库克群岛(31天),纽埃(30天)
  非洲:毛里求斯(60天),贝宁(90天)
  落地签
  亚洲:泰国(15天),印度尼西亚(30天),柬埔寨(30天),马来西亚(14天),尼泊尔(90天),斯里兰卡(30天),巴林(14天),伊朗(15天),伊拉克,老挝(30天),帝摩尔莱斯塔(东帝汶)(30天),阿联酋(需担保,酒店可做)
  非洲:肯尼亚(90天,可用于去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埃塞俄比亚(30天),坦桑尼亚(90天),不一纳法索,佛得角共和国,科摩罗斯岛,吉布提共和国(10天),埃及(30天),马达加斯加(90天),马拉维,莫桑比克(30天),多哥,乌干达(12个月),塞舌尔(30天),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30天,需航空公司提前24小时申请)
  中南美洲:古巴(,需有酒店预定,最多30天)
  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60天),西萨摩亚(60天),图瓦卢(30天)
  有条件过境免签(可出当地海关)
  日本(72小时)
  韩国(30天),持有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瑞士签证,永久居留,并经韩国前往或由这些国家经韩国回国。
  新加坡(96小时),持有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证,永久居留(一个月以上有效期)
  文莱(72小时):需要航空公司担保
  英国(24小时),持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证,并从这些国家出境前往目的地,或从其它国前往这些国家。持有美国绿卡或加拿大枫叶卡的也享受此待遇。但在护照里的美国临时绿卡章I551的持有者不可以享受此待遇。
   扩展阅读:美国移民需要什么条件?
  方法一、有一个美国的配偶
  不是在美国找的一个配偶就会是美国人的,可以长期生活在美国的除了美国公民,还有像你一样想要想要移民美国并且成功了的人,如果找到了一个美国公民那么就恭喜你,可以直接申请移民美国而且很快就可以成功,如果不幸只是一个有着绿卡的人,那么就还是需要按照正常的程序来,但是也会成为优先移民的类别,相较于以前来说移民条件会低不少。
  方法二、子女移民
  1.成公成为了美国公民想要让自己的孩子也移民美国,只要孩子还没有满21岁并且没有结婚,就可以直接申请移民。
  2.如果子女已经满了21岁但是没有结婚就属于第一优先类。
  3.如果子女结婚了,那就属于第三类优先。离婚后就可以重新回到第一类优先。
  4.有绿卡的人,他们的孩子一样是可以有优势的,他的未婚的子女是第二类优先,如果结婚了就不能够享有优先了。
  方法三、兄弟姐妹移民
  只要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他的兄弟姐妹在申请美国移民时都是有着优势的,在申请时可以成为第四类优先的申请者,而且继兄弟姐妹一样可以享有这的权利。不过如果只是拿到了美国的绿卡,他的兄弟姐妹就没有这个权利。
  方法四、杰出人才移民
  1.在演艺、体育等方面获得过省级以上的奖项。
  2.参与过被国际认可的主流媒体报道过的项目。
  3.在自己专业做出过杰出贡献。
  4.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5.专业机构担任过重要职位。
  还有一些可以达成的条件,需要达成3项以上才算是杰出人才。

欧盟峰会达成移民协议了吗?

6月29日报道,周五(6月29日)亚市盘中,美元/日元短线拉升约30点,汇价升破了5月21日低点至6月15日低点的下降趋势线,因欧盟峰会达成移民协议,这使得市场避险情绪快速降温。尽管美指回落,但是美元/日元汇价依旧上涨。
据消息显示,欧盟领导人已经达成移民协议,受此影响,风险资产普遍的带提振,避险资产如日元等货币回落。不过黄金并未收到避险情绪的直接影响,金价随着美指的下跌而反弹。
汇价日内最高触及109.78,刷新6月15日以来的最高水平,且逼2017年11月5日至2018年3月25日这波下降趋势的61.8%回撤位,预计汇价在此将受到一定的阻力。
分析师表示,目前还不能确认汇价已经处于上涨趋势,汇价要收于110.68才能正式确认涨势。从当前的走势来看,汇价收于110.68的可能性较高。

2007年3-5月国际,国内重大新闻

  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黎勇3月7日表示,美国人权报告对越南的人权状况继续提出一些非客观的看法,越南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月8日发表《2200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3月6日发表的《2006年国别人权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肆意歪曲和无理指责。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针对美国一年一度的国别人权报告连续第8年发表美国的人权纪录。
  欧洲阿丽亚娜火箭3月11日成功进行了今年的首次发射,并将分属英国和印度的2颗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这枚携带了英国国防部的军事通信卫星Skynet5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民用通信卫星INSAT4B的火箭曾于10日出现故障,发射推迟一天。
  由“连云港”号护卫舰和“三明”号护卫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3月5日抵达卡拉奇,参加了“和平-07”军演的绝大多数项目,如对海上快速小目标的防御与攻击、对海上浮动目标的主炮实弹射击、海上夜间巡逻、海上护航、通信模拟干扰、编队机动、联合搜救等。此次以反恐为主题的军演于3月6日至13日在北阿拉伯海举行。巴基斯坦、中国、孟加拉国、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土耳其、英国和美国派兵参演,另有22个国家派代表观摩
  为期3天的“中国食品贸易洽谈会” 3月13日在日本东京幕张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北京、上海、河北、湖北、浙江、江苏等20多个省市的约60家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参加了这次洽谈会并将各自的名牌产品出展日本2007国际食品博览会。这是中国首次在日本举办食品贸易洽谈会,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有组织的集体参加日本国际食品博览会。
  为期两天的第16届欧盟-东盟部长级会议3月14日晚在德国南部城市纽伦堡开幕。本次欧盟-东盟部长级会议的主题是“为在东南亚实现安全和稳定而共同努力”。与会各国外长将就推动双方缔结自由贸易协议、推动地区稳定、气候变化、建立安全伙伴关系以及打击恐怖主义等议题进行讨论。 欧盟-东盟部长级会议每2年举办一次。2007年也是双方建立合作关系30周年。
  印度官员3月15日说,印度反政府武装当地时间14时30分左右袭击了印度东部一个安全哨所,打死约50名警察。
  3月15日,刚刚上任不久的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司令克劳迪奥将军,在联黎司令部单独接见了我国赴黎维和工兵营工程维护连连长张忠常、工程参谋鲁江虹,并授予他们紫铜奖章。据了解,他们两人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军人。
  3月16日,邱小琪大使代表中方与西班牙外交合作副大臣卡尔沃在西外交部签署了《互换中西刑事司法协助条约批准书的证书》,并互换了由两国元首签署的《批准书》。
  第二届33国协调组织(简称G33)部长会议3月20日晚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开幕,会议着重讨论全球农产品贸易问题。
  3月23日,是巴基斯坦国庆日,在伊斯兰堡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JF-17,巴方代号“闪电”)战斗机首次在巴公众面前亮相。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连云港”号护卫舰和“三明”号护卫舰3月23日抵达雅加达,开始对印尼进行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国海军舰艇编队12年来首次访问印尼。
  3月25日晨,日本沿海以石川县为主的区域内发生里氏7.1级地震。
  3月25日是欧盟成立50周年纪念日。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领导人在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诞生。
  埃及贸易和工业部3月25日在开罗第一次举办“中国日”活动。
  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3月26日乘专机离开北京,开始对俄罗斯联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年”开幕式等活动。
  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开幕式26日晚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礼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并致辞。
  为了纪念“废除跨大西洋贩卖奴隶200周年国际日”,联合国3月26日在纽约总部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帮助人们追思这一段悲惨而又极不光彩的历史。
  中国国家展3月27日在莫斯科克洛库斯展览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开幕式。中国国家展是中国迄今在国外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的国家级展会,主题为“合作共赢,和谐发展”。
  从美国华盛顿起飞的UA897航班降落3月29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是连接中美两国首都的第一条直航航线。
  汇丰、渣打、东亚、花旗4家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行长3月29日领到了上海市工商局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这标志着全国首批经过改制的外资银行正式取得中国企业法人地位。
  日本航空自卫队防空导弹部队3月30日开始在东京以北崎玉县狭山市的入间基地部署“爱国者-3”型导弹防御系统。此举意味着日本开始正式部署本国导弹防御系统。
  《残疾人权利公约》开放签署仪式3月3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代表中国在该公约上签字。81个国家及区域一体化组织的代表当天出席了仪式并签署了该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磋商谈判历时5年,于2006年12月13日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正式获得通过。该公约是联合国历史上通过的第一个内容全面的保护残疾人权利的公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残疾人权利公约》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第一个人权公约。
  日本“中央快速反应集团” 3月31日上午举行了组建仪式,标志着日本陆上自卫队完成了一次重大转型。
  4月9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拉托就全球经济以及政策面临的挑战在华盛顿发表讲话。
  日本央行召开为期两天的政策会议。
  4月10日
  世界最大工业博览会在德国汉诺威举行。
  日本央行公布利率变动决定并发表4月份经济报告。
  4月11日
  国际货币基金会发表半年一次的全球金融稳定性报告。
  4月12日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会议公布利率变动决定。
  国际能源署(IEA)公布月度油市报告。
  美联储公布3月20日至21日会议记录。
  伊朗生产出纯度为4.8%的浓缩铀
  2日,伊朗副总统兼国家原子能组织主席阿加扎德宣布,伊朗已经成功地生产出纯度为4.8%的浓缩铀,这一纯度能够满足伊朗目前的核燃料需要。他同时表示,伊朗现在还没有将浓缩铀的纯度提升到5%以上的计划。
  英、法向安理会提交决议草案
  3日,英国和法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国提交了一项决议草案。草案要求伊朗遵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安理会作出的相关决定,终止一切铀浓缩及加工活动,否则安理会可能考虑对其实施经济制裁或其他强制性措施。
  欧盟-拉美国家首脑会议
  11日,第四届欧盟-拉美国家首脑会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发表了《维也纳宣言》,作为共同目标,欧盟与拉美国家决定在未来5年内使两地区贸易和投资额翻一番。
  欧盟提出解决伊朗核问题新方案
  15日,欧盟成员国外长会议提出了一个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新方案主要包括经济援助、政治合作和支持伊朗民用核计划三部分。随后,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拒绝了这一方案。
  美国与利比亚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15日,美国和利比亚宣布恢复两国间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同时宣布将利比亚从所谓“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
  吴邦国委员长出访
  17日至30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应邀对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希腊、俄罗斯四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次议长会晤。访问期间,吴邦国委员长与四国元首、议长和总理等举行了会见和会谈,就双边关系、经贸合作、议会交往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欧盟通过中期预算方案
  17日,欧洲议会通过欧盟提交的2007年至2013年中期预算方案。随后,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代表共同签署了这一总额为8644亿欧元的方案,使其成为正式法律。
  藤森在智利被保释
  18日,智利最高法院第二刑事庭作出决定,允许被关押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狱警学校的秘鲁前总统藤森被保释。根据该决定,藤森在交保获释后不得离开智利,智利法庭仍可随时对他进行传唤。
  伊拉克战后首届政府宣誓就职
  20日,由37名内阁成员组成的伊拉克新政府宣誓就职,这标志着伊拉克战后首届民族团结政府正式组建完成。
  黑山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
  21日,黑山共和国就是否独立举行全民公决。根据黑山共和国公决委员会31日公布的统计结果,55.5%的选民支持黑山独立。这一数字达到了黑山全民公决法案规定的全民公决结果生效的有效多数为不低于总有效票数55%的独立标准。
  俄罗斯-欧盟峰会举行
  25日,俄罗斯-欧盟峰会在俄南部的索契举行,双方签署了关于简化签证和遣返非法移民两个协定。鉴于《俄罗斯与欧盟伙伴合作协定》即将到期,双方商定由专家开始起草新的协定,并就新协定的原则和结构基本达成一致。
  印尼发生强烈地震
  27日,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日惹地区发生里氏5.9级强烈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约2万人受伤,20万人无家可归。28日,印尼政府宣布国家进入为期3个月的紧急状态。
  欧盟就继续推动《欧盟宪法条约》达成共识
  28日,在维也纳参加欧盟外长非正式特别会议的25国外长认为,最迟在2009年欧盟需要就其未来的法律基础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此外,德国应在其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的2007年6月就推动《欧盟宪法条约》提出具体建议。
  伊朗表示准备重启核问题谈判
  30日,伊朗外长穆塔基在马来西亚说,伊朗已经做好立即与有关方面重启有关伊朗核问题谈判的准备,但他同时强调,伊朗的铀浓缩活动是为了发展电力工业,而不是为了军事用途等其他目的。
  美国准备与伊朗谈判
  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重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非常重要,美国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将采取主导性姿态。美国国务卿赖斯当天也表示,如果伊朗停止铀浓缩及核燃料回收活动,美国准备与欧盟一道同伊朗通过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

欧盟与以色列、埃及签署天然气协议,该协议的签订将对相关国家带来哪些利?

保障了天然气的长期稳定供应,建立了相关国家的有效关系。
该协议主要是为了保证自身的能源能够使用到位,不至于短缺。
这次协议的签订对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欧洲这些国家带来好处,由于欧洲和俄罗斯的关系导致能源危机,他们和中东埃及这些加强合作,以满足他们能源的需求
欧盟与与色列、埃及签署天然气协议,这份协议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讨论。可以看到俄罗斯在终断欧洲某些国家天然气的供应之后,这些国家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来维持欧洲对天然气的需求和人民的正常生活。这个协议的签订将对以色列和埃及这些国家带来非常多的便利,推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
同时欧盟的相关国家也可以解决自己天然气资源匮乏的这一弊端,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情况,更好的维持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欧洲的相关国家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但是天然气的管道建设仍然是一笔非常大的投资。而且天然气的管道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好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处于一种非常焦急的等待状态,当然也是无法避免的。以色列、埃及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此次可以出口到欧盟也是可以从中赚取非常多的利益。
通过资源出口来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而对这条线路的沿线国家来说,也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和好处。通过这条管道建设可以惠及更多的地区和人民,总体而言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同时以色列和埃及也可以增加国家收入,更好的充实国库,为国家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
有利于推动以色列、埃及这些国家相关的技术发展和能源建设,推动他们提高自己的资源利用率。以及可以更好的使用天然气这一能源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份协议也可以在短期内给沿线的国家带来一定的帮助,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欧洲有欧盟,非洲有非盟,亚洲为何没有亚盟?

亚洲国家没有成立联盟的基础条件,并且也没有联盟的必要。先说基础条件,以西欧国家为主的欧盟之所以能成立的基础,在于它们具备了以下七个因素。



第一、政治。西欧国家的政治体制类似,没有政治方面的隔阂。

第二、军事。欧盟国家多为北约成员国,具备军事联盟的基础。

第三、经济。欧盟国家的经济模式类似,且经济水平也差不多。

第四、 历史 。欧洲 历史 上本来就是一家,具有结盟的 历史 基础。

第五、文化。欧盟全部为基督教文明,虽然各国教派有所不同,但可以商量。并且欧盟还都是白人国家,价值观接近。

第六、地缘。欧盟国家多以平原、丘陵地形为主,地理上没有障碍。尤其是西欧和中欧完全连为一体。结盟是大势所趋。

第七、美国。欧盟成立的问题上,美国没有明确反对。

↓欧盟成立的关键事件“法德和解”



在以上七个基础上,法国和德国和解,德国和波兰和解,诸国把 历史 恩怨抛在一边,携手发展。因而便成立了一个无内部边界,拥有统一经济政策和货币的区域经济联盟。不符合以上六个基础条件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和土耳其就始终无法加入欧盟。

再来说亚洲。亚洲分为六大板块:东亚、东南亚、西亚、南亚、中亚、北亚。这里我们不讨论北亚,就说剩下的五大板块。



第一、政治。亚洲各国政体各不相同,差异为各洲之最。


第二、军事。西亚、南亚就不提了,就单说最和平的东亚,中日之间、日韩之间均存在冲突的可能性。别说结盟,亚洲国家之间不打起来就算好的了。

第三、经济。各区域发展严重不均,差异也为各洲之最。

第四、 历史 。亚洲国家在 历史 上从来没有统一过,没有结盟的 历史 基础。

第五、文化。这个不用多说了,西亚穆斯林和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儒家、佛教文化完全没有共存的可能性。

第六、地缘。亚洲实在太大了,并且地形也是支离破碎。(欧盟很小,这也是欧盟能一体化的原因。欧盟扩军前,一直都很顺,但就是扩军后,也就是面积扩大后,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第七、美国。美国绝不会让亚洲结盟。并且美国在亚洲遍布马仔,东亚有日韩,东南亚有菲律宾、新加坡、西亚有以色列。这些国家都如同英国般的存在,只要有它们,即便有亚洲联盟,也会被它们搅乱。

综上七点可以发现,由于亚洲国家在各方面都严重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想要结盟,几乎是不可能。对于亚洲国家而言,避免战争才是当下要考虑的问题,结盟貌似有点太切实际了。

不过,整个亚洲虽没有结盟的可能性,但分区还是有可能的。比如现在的“东盟”(东南亚十国联盟)和“中亚国家联盟”,便都是亚洲国家结盟的案例。

这些亚洲的区域联盟,其合作深度虽然不如欧盟,但它们的性质和追求也是加强区域一体化合作,力图实现包括关税、货币、经济空间统一的追求,和欧盟是一致的。可以称为“丐版”欧盟。

不过,东盟和中亚国家联盟的影响力还是太小了。亚洲能不能结盟的关键要看东亚、南亚、西亚。





但是,就目前来说,西亚、南亚、东亚目前暂时连区域结盟的可能性都没有。

西亚的问题在于政治和宗教,欧盟这种政治形态,还不适合西亚国家;南亚的问题在于印度霸权主义,周边的国家都怕印度;而东亚国家则没有必要,因为中国的存在就相当于是东亚的“欧盟”了。

中国的国土基本上已经占有了东亚大陆的主要区域,东边和南边到东海、南海,西到喜马拉雅山,北到西伯利亚荒漠。人口比欧盟多,面积比欧盟要大。在 历史 上,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基本是朝贡体制,即其他亚洲国家向中国进贡,中国负责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秩序。当然在中国衰落后,这一体制便不复存在了。

也就是说,欧盟的顶级形态,就是中国。但东亚已经有中国了,所以“欧盟”这种玩意在东亚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至于说中日韩经济一体化,这个目前还太难实现了。

因为东亚三大民族一体化的前提,是日韩正常化,而目前日韩都不是正常国家,只是美国的半殖民地,尤其是日本更加明显。前些年三国自贸区的失败,已经非常明显的说明了一切。(美国不同意,东亚什么一体化的动作都别想搞成功)






另外,东亚一体化还有两个症结,一个是日本的 历史 问题,一个是朝韩的统一问题。如果日本领导人没有敢于承认错误,承担 历史 责任的勇气,朝韩领导人没有和解的勇气和担当,东亚想要一体化,没戏。

当然,日韩的问题还在于美国。毕竟如果美国丧失了日韩,那就意味着美国的势力被驱离出亚洲。亚洲就将是亚洲人的亚洲。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将大大下降。而这是美国绝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说,亚洲国家既没有结盟的基础,也没有结盟的必要。

欧盟和非盟包含了欧洲和非洲大多数国家,亚洲一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阿盟拥有21个成员国,亚太经合组织有21个成员,但是许多不是亚洲国家,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东盟有10个成员国,可见即使是最大的阿盟,成员数量也不到亚洲国家总数的一半。




亚洲为什么没有成立类似于欧盟和非盟等国际组织?

亚洲在地理和文化上是分隔的,而且在政治上,各国之间仍有难以解决的矛盾,加上发展程度不同,因此难以结盟。



亚洲大陆有一条分界线: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东是儒家文化,包括中日韩和越南等国,整个东南亚构成相同的文化圈。



青藏高原以西地区则是另一种文化氛围,它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同时与欧洲文化相互交流,反而与同处于亚洲的东亚国家交流甚少。中东国家即使是扩张也是向北非和欧洲进行,阿拉伯帝国曾向东亚进军,但是被唐军挡在中亚。




不同的文化氛围,相互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加上青藏高原这条天然分界线,所以西亚和东亚国家之间难以结盟。

各国之间矛盾重重: 西亚国家当中,以色列是另类,为了消灭以色列,阿拉伯国家不断发动进攻,虽然以色列通过外交缓和了与埃及等国的紧张关系,但是伊朗和叙利亚等国仍然敌视以色列。中东地区宗教、派系、民众林立,互相之间对抗,因此很难联盟。




东亚地区日本与韩国和中国的矛盾很难化解,而且美国势力进入东亚,更是导致了东亚国家之间的对抗和分裂,因此结盟是不可能的。

欧洲和非洲各国之间发展水平相近,因此即使结盟也不会互相拖累,但是亚洲则不同,东亚地区日本和韩国是发达国家,韩国人均GDP3万美元,日本3.7万美元,而越南只有2300美元,跟越南结盟,日本韩国可以出钱出力,越南能够提供什么?




结盟的本质是抱团取暖和互利共赢,比如欧盟,然而无论是西亚还是东亚国家都因为发展程度不同而难以互利共赢,至于抱团取暖,亚洲国家也没有类似俄罗斯的威胁,而且即使有,各国更愿意与美国联合,所以亚洲联盟不可能成立。


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干,想象中的亚盟是永远也不会出现的。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既有 历史 因素,也有现实因素。虽然说亚洲开发银行曾经在中日韩等国的推动下,希望推出以国家货币价值、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规模等的加权值制定的虚拟货币亚元,来促进亚洲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但是由于中日韩等国的内部矛盾加剧,外加美国的影响,这一计划基本上已经流产。而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中日在大方向上开始竞争。而且一个欧盟已经让美国坐立不安了,美国绝对不会允许另一个欧盟诞生,那么日韩在其中的制衡作用就非常明显了。

一、最近日本对出口韩国的半导体产品实施管制,这让日本与韩国的关系开始紧张。而这次两国的紧张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像寒冰一样一点点积累的。就在今年的年初,韩国的军舰对日本的飞机进行了火控雷达照射,之后由于双方各执一词,导致事件虽然经过多次磋商,两国仍然没有妥协。而近几年韩国的法院计划拍卖日本企业在韩国的资产,来补偿在战争中受到迫害的韩国慰安妇。但是在朴槿惠时期,韩国与日本已经在慰安妇问题上达成妥协。而文在寅政府直接推翻了先前政府达成的协议,还在前几天解散了处理日韩慰安妇的财团,这让日本直接炸毛了,日本政府最终祭出对出口韩国的半导体产品实施管制的措施。

正是由于 历史 与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让韩国与日本既是敌人又是盟友。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关系,让韩国与日本很难通力合作。虽然美国是韩国及日本的盟友,但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有时会干预两国的矛盾,但有时又会放纵两国的冲突。日韩或者美日韩各方的复杂关系其实就是东亚地区各国的复杂关系的投影。

二、中亚各国作为苏联的加盟国,直到现在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或者控制仍在。作为一个欧洲国家,俄罗斯是不会放弃中亚地区。因为中亚地区是俄罗斯腹地的一块非常重要的缓冲区,甚至可以说中亚其实就是俄罗斯在亚洲的后花园。从俄罗斯每年对中亚各国的军事援助到以俄罗斯为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欧亚经济联盟等经济合作组织,都可以看出俄罗斯不会轻易让这一地区脱离俄罗斯的影响和控制,那么成立亚盟必然会遭到俄罗斯的反对,虽然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

三、印度梦想作为亚洲甚至世界的大国,虽然这一梦想一直没有实现,但并不妨碍印度对这一梦想的野心。印度从争做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到争做世界经济大国,这样的让印度屈于人下吗?另外印度一直面临来自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让印度一直希望超过北方的邻国,这让印度很难为亚盟出力。

四、西亚就更不用说了,阿盟内部一片散沙,加之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西亚地区已经成功取代巴尔干成为世界新的火药桶。而随着伊朗打下美国的全球鹰无人机,让西亚地区更加热闹。伊朗与以色列、伊朗与沙特、土耳其与以色列、沙特与胡塞武装等等,整个西亚地区就像架在火上的铁锅。再加之这一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等资源,让这一地区成为大国的必争之地,让原来已经混乱的局势更加的混乱。 因此,正是基于这些复杂的原因让亚盟一直难产,而且未来也比较暗淡。但是像东盟、南盟等区域的发展组织还是比较活跃的,这可能才是亚洲的发展模式。

欧洲有欧盟非洲也有非盟,亚洲却没有亚盟这是非常奇怪的。但是从 历史 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欧盟全称欧洲联盟,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纵观 历史 ,二战以前欧洲大陆经常发生发生战乱,欧洲多国百姓呼吁统一和平,这是促使欧盟成立的一个先决条件。二战之后,欧洲多国经受战火的摧残,他们急需发展,但是光是欧洲就有十几二十个国家,而且他们的领土几乎都是一个挨着一个,所以拿英国为例,它贸易最多的还是与欧洲各国的贸易来往,但是贸易来往难免要根据各国的关税条令来制定价格,这样一来手心贴手背的欧洲各国无法达到统一的贸易规则,这一方面又促使了欧洲成立联盟组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欧洲整个大陆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和不过7亿左右。这么大点的大陆上存在着二十多个国家,可想而知每个国家面积大不到哪去,那么多个小面积国家,经历战火后很容易被大国侵袭,所以这个因素促使他们联合起来。



再看看非盟。非洲整个大陆在19世纪左右几乎全部沦为欧洲各国的殖民地。二战后非洲大陆许多国家独立,但是由于他们一直是欧洲殖民地,自己的文化几乎被磨灭了,经济、军事、 科技 等方面非常弱后。而且他们刚独立每个国家政权非常不稳定,很容易产生暴乱,所以他们建立非盟,促进非洲各国的经济、军事、 科技 等方面的交流,联合减少非洲国家的内乱。所以非洲各国建立了非盟(非洲联盟)。



再看看亚洲,亚洲从古至今战乱不如欧洲频繁,而且亚洲古代的每个朝代都能统治本国非常久,多的达三四百年。即使随着欧洲各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亚洲落后于欧洲各国,但是亚洲没有完全沦为欧洲殖民地,这就造就了亚洲大部分国家 历史 底蕴相对保存完整,不像非洲一样。还有一个原因,亚洲不仅拥有众多陆地国家,也有许多的海洋国家,并且各国之间的位置不像欧洲非洲一样都是互相靠拢的,这就导致了亚洲各国交流不如欧非频繁。

其实亚盟无法成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亚洲各国的制度不大相同,有 社会 主义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有落后的封建王朝国家。这就导致亚洲各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无法保持在同一高度。你看欧洲非洲,他们许多国家的制度几乎相同,因为欧洲各国改革时间都差不多,非洲各国独立沿袭欧洲各国制度,他们的意识形态接近,所以欧盟非盟的建立比亚盟来的容易的多。



不过虽然没有亚盟,但是为了促进亚洲国家的的经济发展,亚洲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虽然不如联盟体正式统一,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亚洲国家的经济交流。


借鉴 历史 ,所有的联盟都是短暂的,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旦利益产生冲突,所谓的联盟都要垮台。只有自身发展强大,才能立足于世界,不被欺负。

当前世界上国家之间的合作有两大潮流,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后者的合作主要是在相邻国家之间,它们有更多的相似性与合作便利性。于是欧洲多数国家都加入了欧盟、非洲国家有非盟、南北美洲之间有美洲国家组织。好像唯有亚洲国家之间没有整体的一体化组织。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亚洲幅员广阔,地形复杂,造成了国家之间交往的困难。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一般可分为:东亚、东南亚、北亚、中亚、南亚与西亚。这几部分之间的地理分隔比较明显,有大山大河等天然障碍,造成了国家之间交往的天然困难。



亚洲国家数量多,国家之间的差异大。亚洲虽然不是国家数量最多的洲,但国家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一点表现在各个方面:经济上从发达国家到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都有;政治上,从资本主国家、 社会 主义国家、君主制国家都有;在民族宗教与文化方面,国家之间的差异更大,数百个民族,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亚洲找到,从儒家文明、印度文明到伊斯兰文明交叉共存。这些差异短期不易消除。



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众多。这些矛盾既包括 历史 遗留下来的矛盾,也有现实的冲突;既领土资源方面的争夺,也有民族宗教方面的磨擦。比如东亚国家间的 历史 与资源问题,南亚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西亚国家的宗教派别之争等。

从以上情况来看,与其他洲相比,亚洲国家的整合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以一个大洲的名字作为联盟名称的,好像除了欧洲联盟,就是非洲联盟了,当然联盟能形成的前题是: 同质化和相互依存度。尽管如此,非盟和欧盟也有些名不符实。理由如下:

欧洲虽然叫欧盟,但是也没有含盖全部的欧洲国家,确切地讲,它应该叫西欧同盟,像国土,人口较大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一票东欧国家,都不是欧盟成员。欧盟创始成员个也才6个,当然那会不叫欧盟,后面扩张到15个,直到21已经初才变成现在的25国。

非盟的组织性就更差了,名义上叫同盟,然而这种同盟关系照欧盟,差老远。既没有统一市场,也没有通用货币。

要说组织化程度最高的,可能算是东盟了,但是它是亚洲的地区性同盟,但成员国仅为东南亚10国,影响力一般,整体实力也偏弱。

亚洲最大的问题是: 大,因而多元,昆仑山将亚洲东西阻隔,形成完全不同的文明生态。喜玛拉雅山南北分割,又生成了独立的文化特色,还有中亚5斯坦,跟东亚文明,又是两个世界。也就是说,亚洲的同质性太欠缺,大家从文化,战略,贸易等最重要的结盟需求上,都尿不到一块,所以不可能形成亚盟。反倒是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的紧密同盟,如阿盟,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










亚洲建立亚盟不像欧洲一样那么简单,其中需要协调的事情太多了。何况即使是欧盟,内部也有许多冲突和矛盾,建立联盟就一定好吗?再想到1955年的万隆会议,亚洲不是不能结盟,而是 长远看来,还是“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更适合亚洲。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要想组成联盟,要么有共同的文化,要么有共同的利益,然而亚洲太大,文化各异,要想组成一个联盟是不现实的。

但这不代表亚洲没有这样的组织,事实上是有的,只不过按区域分成了几个不同的联盟,即:

西亚的阿盟(阿拉伯国家联盟);

南亚的南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东南亚的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

还有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历史 上,亚洲分为中国、印度、中东三大文明区域,而这几个联盟与这三大文明区域大致一致,只不过东亚地区是以10+3(东盟+中日韩)的形式存在。

1,阿盟涵盖西亚、北非,于1945年3月由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也门7个阿拉伯国家在开罗成立,至今有22个成员国,全部由阿拉伯国家组成。




2,南盟主要覆盖的是南亚,于1985年成立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至今有8个成员国: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阿富汗。




3,东盟由东南亚十国组成,于1961年成立于泰国曼谷,至今的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4,上合组织于2001年成立于上海,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组成,并于2017年接纳印度和巴基斯坦为正式成员。




上合组织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域合作组织。

亚洲有世界四大人种中除了黑人种外的三大人种,因而无论在文化、宗教等都格格不入。西亚虽然大多数都是阿拉伯人但是里面有个以色列,他和阿拉伯是世仇。还有个伊朗,他属古波斯人和阿拉伯、以色列都有矛盾。他们三个成天的混战,其他阿拉伯国家冷眼旁观。南亚次大陆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他们两也是敌对的 根本也无法调和。东亚中日韩更不可能结盟。而东亚、西亚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亚发达,西亚虽然普遍富裕但是都是石油经济,而且经济命脉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综上亚洲不可能结盟。

组成联盟不难,难在要真正有在一起的心态。



非洲联盟和欧洲联盟相比,更多只是一个聚会的场合,一体化之路很漫长。所以欧盟其实更有效率和指标意义。



7月7日非洲宣布建立自贸区,这就是以非盟50多个国家为依托达成的一项协议。说明非洲人在经济上试图更加密切的往来。这其实也算是彼此加强合作,甚至进一步一体化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讲,非洲人也是挺拼的。不声不响地在国际 社会 并没特别留意的情况下,把自贸区要建立起来。


鉴于非洲面积庞大,建成的话,这将是全球最大的自贸区。


着实可以让非洲风光一把!





欧洲联盟的建立其实也是应对二战后欧洲现实。


毕竟之前两次世界大战欧洲都是策源地,说明彼此之间关系如果不处理好的话,会产生很大影响。


特别是法国和德国,这对国家之间恩怨数百年,如何化解,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此后,欧洲人从经济着眼,先建立法德煤钢共同体,从这个逐渐延伸到了双方经济上的密切合作,欧洲共同体随之产生。这也是为什么法国和德国至今都是欧盟主心骨的原因,因为欧盟本质上就是法德经济合作发展而来的。


后来又建立了欧洲央行乃至欧洲议会等一系列准联盟机构,让欧盟成为国际 社会 伊极的路更加坚实。







具体而言就是,亚洲的文化、种族、制度千差万别,集合成一个联盟,想“用一个声音对外说话”不太现实。


别说整个亚洲几十个国家了,就是如今东南亚联盟的10个国家推进一体化都很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盟既有信佛的,也有信真主的,既有全世界最穷国之一,也有全世界最富国之一,既有军政府,也有西方民主政体等。


这和非盟差不多,虽然整体上是一个联盟,但与欧盟这样发展一体化迅速和相对完备的联盟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亚洲更复杂,彼此之间矛盾也不少。


以色列连亚运会都不参加,亚洲杯足球赛也不参加。为啥?因为亚洲很多阿拉伯国家,他们不愿意和以色列人同场竞技,因此要么呼吁抵制以色列,要么干脆临场罢赛。


他们在亚运会和亚足联等地有很多票数,于是把以色列逼走。


这也是为什么以色列参加欧运会和欧洲杯的原因。


这一个小例子就能看出,亚洲结成联盟,该有多难。

大国关系对国际格局发展的影响是???

中美----G2,G20?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2010年即将过去,世界又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从地区形势看,美国政治、经济难题相互交织,欧盟重大改革开始启动,中东局势变数增加,朝鲜半岛局势堪忧……
  新华社海外7个总分社的社长以笔谈形式,对不断演变的地区形势展开评析。
  亚太地区:地区关系因美国加快“重返亚洲”而复杂化
  新华网香港12月26日电 2010年,在亚洲国际舞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身影颇为突出。在美国总统的出访日程表上,到访亚洲的时间最长;浩浩荡荡的美国舰群,不断在亚洲海域炫耀武力。这一年,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因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强势向纵深推进而日趋复杂化。
  “重返亚洲”的战略,由美国政府2009年7月公开提出,旨在重新确立和提升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奥巴马总统自喻为美国首位“心系太平洋的总统”,热衷在亚洲“发挥领导作用”。希拉里国务卿深明远意:“美国的前途与亚太地区的前途紧密相连,而这个地区的前途有赖于美国。”
  美国的“重返亚洲”不仅是战略,更是落实到实际行动,而且是加速度。翻阅美国今年的外交日历,从美国总统到外交国防官员,像“走马灯”一样穿梭亚洲。外长和防长的“2+2”双边会谈机制,从美日之间向更多国家扩展。美国已俨然成为亚洲的“常驻大国”。
  奥巴马接连在亚洲出席国际和地区会议,长时间访问印度诸国,还在纽约召集美国—东盟峰会。今年11月,奥巴马先后访问印度、印尼、韩国和日本,其中在印度逗留时间长达4天之久,苦心推动与印度的伙伴关系。
  希拉里出入亚洲更是频繁有加。就在奥巴马今年11月访问亚洲数国前夕,她率领人马踏步亚洲多国,推动美国“在战略、政治、多边、经济和贸易方面参与亚洲事务”。几乎同一时间,国防部长盖茨也在亚洲活动。
  有评论指出,美国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兵分三路同时出现亚洲舞台,实为美国外交之少见。
  美国“重返亚洲”言行并举,外交军事协同推进。美国不仅在阿富汗增兵,巩固在亚洲盟国的军事存在,而且在亚洲地区大肆进行军事演习。7月底,美国海空集群驶入韩国东部海域,举行美韩34年来最大规模的军演。8月,美国航空母舰高调访越驶入南海,紧接着美韩军演又在日本海和黄海展开。年终岁尾,4天的美韩军演刚一结束,8天的美日军演随即登场,规模是美韩军演的6倍。
  12月初的美日军演,“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率领20艘战舰集群,加上号称“空中堡垒”的B—52战略轰炸机等150架战机,还有万余名美国官兵参加。日本投入兵力超过3.4万人,出动舰艇40艘、战机250架。日刊强调,这是和平时期日本最大的军事行动。美国持续在亚洲军演,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战略图谋。国防部长盖茨一言道白,美国“正在考虑重新调整美军的全球部署,其中一项是增强对亚洲的驻军”。
  在加速“重返亚洲”进程中,美国直接插手亚洲国家间的争端。无论是“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还是“南海争端”、“湄公河资源利用”等问题,美国都积极介入。
  美国在亚洲的所作所为,自然有着深刻目的。《纽约时报》评论说,美国正与日本和韩国恢复冷战时期的联盟关系,并在亚洲其他地区加强势力。美国不仅要利用美日韩军事同盟,构建美国坐镇的东北亚军事板块,还试图通过介入南海争端加强与越南等国关系,形成美国主导的东南亚军事领地。
  纵观亚洲今年的形势与美国的行为,与其说美国加快“重返亚洲”,不如说美国正在试图把亚洲更多国家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用奥巴马之言概括美国“重返亚洲”成果,就是“美国加强了既有同盟,深化了新的伙伴关系,重新密切了与包括东盟在内的地区组织的关系”。(作者为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
  欧盟:在阵痛中进入过渡期
  新华网布鲁塞尔12月26日电(记者刘江)2010年,欧洲的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以主权债务危机为重要标志,欧盟在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阵痛”中,进入了由“后冷战”向“后危机”时代过渡的重大转折期。
  今年年初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不同程度陷入主权债务困境,导致金融市场动荡,欧元稳定受到冲击;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群众抗议、示威乃至社会骚乱。危机最严重的希腊和爱尔兰分别于今年5月和11月被迫寻求外界救助。目前,这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仍在蔓延,不排除加剧的可能。
  欧元区“债务海啸”表面上看是债务和金融问题,但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欧洲经济发展模式长期失衡的结果。首先,欧洲经济一体化与货币一体化发展之间出现失衡。欧元区虽然使用了统一货币,但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纪律,在劳动力市场自由化和技术研发方面也相对滞后,致使欧盟地区劳动生产率多年来踌躇不前。
  其次,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发展之间出现失衡。欧盟经济一体化起步较早、进展较快,但政治一体化却举步维艰、一波三折,这大大制约了欧元区的治理能力。再者,欧洲资本福利主义发展模式与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之间出现失衡。长期以来,欧洲尤其是希腊等南欧一些国家片面强调“高工资、高福利、高补贴”,结果形成巨额财政赤字,导致政府债台高筑。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欧盟“标本兼治”,主要采取了四方面措施:一是出台了1100亿欧元的希腊救助机制和7500亿欧元的备用救助机制,并从这套备用机制中拿出了627亿欧元救助爱尔兰;欧洲央行继续向金融机构补充流动性,并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二是欧盟各成员国尤其是债务危机国家大力紧缩财政;三是推行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强化财政纪律、新建宏观经济风险监测机制、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建立持久性危机应对机制等,完善欧盟尤其是欧元区经济治理;四是制定以“灵巧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为目标的10年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改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求加快经济复苏并促进新一轮增长。尽管遭遇主权债务危机,今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及欧盟经济仍出现了明显复苏势头,全年总体表现好于预期。最近,欧盟委员会大幅调高了今年的增长预测,其中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长率由春季预测的0.9%上调至1.7%,欧盟由1%上调至1.8%,而去年欧元区和欧盟经济都是负增长。不过,目前欧洲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截至今年10月,欧元区失业率已攀升至10.1%,创近10年来新高。另外,欧盟各国复苏进展不平衡,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仍将是负增长。
  去年12月《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但一年来欧盟政治一体化仍举步维艰,进展不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欧盟领导层及各重要机构以及各成员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应对债务危机、消减开支、控制失业、促进复苏等紧迫经济问题上,政治一体化问题被“边缘化”。
  第二,《里斯本条约》确定的“欧盟总统”与欧委会主席、轮值主席国领导人之间,欧洲议会与欧委会、欧洲理事会之间,欧盟及其下属机构与各成员国政府之间,权力再分配仍处于初始阶段,相互关系远未理顺;领导岗位和机构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影响了欧盟工作效率。
  第三,在处理债务危机、金融改革和解决族群矛盾等重大问题上,德国、法国、英国等欧盟大国坚持本国利益优先、“主权让渡”有限,甚至与欧盟高官公开发生“口水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毒化了欧盟政治一体化的氛围。
  第四,欧盟力图“用一个声音说话”以提高其国际地位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在二十国集团、八国集团及其他一系列国际多边外交场合,英、法、德等欧洲大国的地位和话语权仍高于欧盟;美欧峰会一拖再拖,俄欧峰会虚多于实,热点外交进展鲜见。在过去一年中,虽然欧盟一体化外交遇到各种困难,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欧盟“外交署”最近成立并正式运行。“外交署”对分属于欧盟各机构以及27个成员国的外交权力和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将有助于巩固和拓展欧盟的重大利益以及国际影响力。
  2010年欧盟对外开拓的另一个亮点,是大力提升外交战略水平。欧盟领导人认真反思了当前囿于战术而疏于战略的做法,认为外交战略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欧盟已明确将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等作为自己的“战略伙伴”;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主张将来把埃及、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乌克兰和韩国等也列为“战略伙伴”。此外,欧盟还把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经贸合作以及移民和签证等问题明确界定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
  2010年,欧盟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更趋活跃。欧盟着力发展大国关系,与中、美、俄、日、印等分别举行峰会;强化地缘战略,巩固和发展“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继续向东南扩展,稳步整合“西巴尔干”,并积极推动与中东、北非等地区国家的战略合作;强调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分别与拉美及加勒比、非洲以及东盟等举行峰会或部长级会议。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最近阿什顿代表“5+1”与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举行了会谈。
  在最近发表的一些重要文件中,欧盟承认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爆发后,这一全球最大的区域性国家集团进入了一个重要“过渡时期”。过渡意味着不稳定因素乃至重大风险可能随时随地凸显;在危机中过渡,更使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欧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在新的一年里,欧盟将面临各种新困难、新问题,欧盟也会进一步深化经济、内政、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以尽早走出经济衰退,并加快政治一体化步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本文作者为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
  中东地区:局势起伏跌宕前景难测
  新华网开罗12月26日电(记者李红旗)2010年,中东局势起伏跌宕,热点问题非但没有降温反而平添变数。巴以和谈受挫、伊拉克民族和解和战后重建举步维艰、伊朗核问题久拖不决、苏丹南部公投前景坎坷。国际社会对中东的关注一刻没有放松。
  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4月和6月先后在伊斯坦布尔和开罗向伊斯兰世界示好,声称将竭尽全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帮助中东地区人民实现和平发展的良好愿望。之后美国高官频频出访中东,先是促成巴以间接会谈,后于今年9月初启动了间隔20个月之久的直接谈判,但两轮艰难交锋下来,边界划分、难民回归和耶路撒冷地位等棘手问题无一突破,犹太人定居点扩建问题更是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为打破僵局,美国又提出向以色列提供20架先进战斗机和在联合国阻止对以色列不利提案,以换取以色列延长90天定居点限令,遭以拒绝。美国日前不得不宣布,其打破定居点僵局的努力失败。尽管美国声称不放弃中东促和的目标,但中东和平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的症结主要在于,美国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继续采取迁就政策。以色列右翼政府当政,对美国的促和压力软顶硬抗,而美国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不愿向以色列增压,屡屡从原持立场后退。
  在以色列方面,总理内塔尼亚胡为维护右翼政府联盟,一方面不断表达与巴方恢复和谈的愿望,另一方面在定居点扩建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以议会最近通过的关于领土让步须经公投的议案,使和平前景更加黯淡。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则饱受与哈马斯公开决裂的困扰,难以在定居点问题上做更多让步,指望美国通过向以色列施压帮助突破定居点障碍,但结果是冷水浇头。面对僵局,巴方称有多种选择,包括单方面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并寻求国际支持,但美国的态度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会置以色列的诉求于不顾而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令人怀疑。
  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自8月底从伊拉克撤出战斗部队后,伊拉克安全局势并没得到彻底改善,爆炸袭击事件屡屡发生,民族和解进程接连受挫,战后重建荆棘载途。今年3月伊拉克议会选举后,政府组阁僵局历时8个月之久,各政治派别最终于11月达成协议,新政府也于12月21日正式成立。不过,伊拉克的的局势恢复稳定和经济复苏仍需时日,外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将使伊拉克百废待兴前景堪忧。有分析家指出,美国当年发动伊拉克战争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和财政包袱,这应促使其重新审视中东政策。
  2010年,伊朗核问题持续“高温”,使中东政局前景充满变数。奥巴马上台伊始,向伊朗频摇橄榄枝,以经济实惠诱使伊朗放弃铀浓缩计划,遭到对美国充满疑虑的伊朗拒绝。美国今年6月带头在联合国推出第四个制裁伊朗决议,但伊朗仍没有就范,依然坚持铀浓缩计划。
  为缓解国际压力,伊朗先是同土耳其和巴西达成核燃料交换协议,但没有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积极响应,后又同意与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加德国恢复谈判。日前在日内瓦举行的伊朗与6国的谈判传出积极信息,双方同意明年元月在伊斯坦布尔继续会谈,但人们普遍对会谈能否取得突破持谨慎态度。
  在以色列计划突袭伊朗核设施的传闻屡见报端之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和平谈判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而和平谈判成功的关键是增进相互信任,以良好的政治意愿和高超的政治气魄共同商讨双方的关切,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苏丹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热点。今年4月,苏丹举行了24年以来的首次多党选举;明年1月,南部公投即将举行。随着公投日期的临近,各政治势力博弈日趋激烈。公投将决定贫穷落后的南部是否脱离北方而独立,结果将对苏丹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并对地区政治版图带来巨大变化。
  尽管饱受连年内战之苦的苏丹北南双方都希望公投将公平、公正、透明,但双方在边界划分、石油资源分配和债务问题上的分歧依然难以弥合。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石油资源丰富,在非洲大陆和中东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国际社会应该尊重苏丹人民的正当选择,为苏丹实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除以上热点问题外,中东大国埃及的政局动向也引人注目。新近举行的埃及议会选举中执政党大获全胜,但由此可能引发的反对派反弹为明年总统选举增添新的变数。此外,“包裹炸弹”事件凸显也门反恐形势的严峻。
  与此同时,地区重要国家关系的改善为中东政局走向释放出一些积极的迹象。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向阿拉伯国家靠近,7月同埃及就开启战略合作关系达成一致;叙利亚同邻国黎巴嫩实现关系正常化,双方同意在地区问题上加强协调;伊朗同黎巴嫩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两国领导人实现互访,同意加强全面合作;海湾国家在新近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重申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这些变化,为中东和平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展望2011年,中东热点问题仍可能持续“高温”,各方博弈仍将继续,但为实现中东和平发展的努力也不会停止。目前而言,各方已显示出解决难题的良好意愿。但要实现中东地区和平发展的目标,需要各方体现出政治魄力和智慧。尤其是美国,应该审时度势,采取更加公平、公正和合理的立场。(本文作者为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社长)
  非洲地区:政局更趋稳定 经济复苏稳健
  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社长王朝文:2010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多数国家局势更趋稳定,政治更加成熟;经济复苏稳健,整体形势向好;经济一体化步伐坚定,里程碑进展举世瞩目。与此同时,个别国家局势依然十分脆弱,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复杂,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困难。
  2010年被非洲联盟(非盟)确定为“非洲和平安全年”。非盟以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区域性组织针对困难重重的津巴布韦联合政府、久拖未决的马达加斯加政治危机和反复推迟的几内亚和科特迪瓦总统选举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虽然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但这些国家的政局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今年非洲经济表现不俗,成为全球新亮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报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今年整体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5%,有望成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该组织认为,非洲经济的良好表现得益于危机前各国经济基础的稳步提升,包括相对稳定的增长、低通胀、外汇储备增加以及债务的逐渐减少等。
  非洲国家经济一体化今年也取得重大进展。东非共同体成员国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于今年7月正式启动共同市场。这是继2008年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立自由贸易区后,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上又一重要的历史性事件。
  拉美地区:几家欢乐几家愁
  新华社拉美总分社社长潘国俊: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拉丁美洲整体经济形势比预期好,多数拉美人因前两年经济危机而紧锁的愁眉现在已经舒展。但也在这一年,拉美天灾人祸奇多,数以百万计的家庭遭遇灾难冲击。
  受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影响,拉美国家经历了两年的经济衰退。但在2010年,拉美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据多个国际机构评估,拉美地区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5.2%以上,贫困人口亦有所下降。总体而言,美洲南部地区国家经济形势一枝独秀。而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古巴等国经济增长不尽如人意。
  在政治方面,巴西劳工党候选人迪尔玛·罗塞夫当选总统对拉美政治格局意义重大,她的胜利稳住了左翼和中左翼政党在拉美占领大半壁江山的局面。
  拉美地区今年遭受的自然灾害也比往年更多更重。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几乎把首都太子港夷为平地,20多万人死亡。上百万难民迄今依然住在简易帐篷里。2月27日智利中南部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造成500多人死亡、数千人失踪,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美国:民众怨声载道 超级大国今非昔比
  新华社北美总分社社长曾虎:2010年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这种发生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进而影响外交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化,集中通过11月初美国的中期选举表现了出来。
  美国中期选举的结果,用总统奥巴马的话说,是民主党“遭受了惨败”。不过,这一结果绝非意外。由于金融海啸之后经济复苏举步维艰,执政已近两年的民主党难逃其责,选民自然要通过手中的选票向其宣泄不满。
  表面看来,失业率长期徘徊在9.5%左右的高位,是美国政府和国民最头痛的问题。然而,美国经济所面对的绝不仅仅是高失业率问题。美国经济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是美国政府的超巨额债务。与债务问题同样尖锐的是不断扩大的“财富鸿沟”,即社会财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美国虽然仍旧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但其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尤其是难以挣脱的经济困境,使得这一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
  亚欧地区:总体稳定 局部动荡
  新华社亚欧总分社社长张铁钢:2010年,亚欧地区局势可以说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特点是西“晴”东“雨”。
  纵观全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处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一直受到双方不同程度的或“拉”或“打”。今年,前者扭转了“亲西方”的外交路线,后者改变了“向俄罗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目前,两国政局基本稳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多方向对外交往非常活跃。
  俄罗斯在梅普双重体制领导下,政局和社会总体稳定。经济上,尽管今夏遭受旱灾和森林火灾,但仍然保持稳定发展,并以“现代化”为目标呈复苏走势。内政方面,尽管首都莫斯科今春发生地铁连环爆炸,北高加索地区迭发恐怖袭击事件,但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外交上,俄罗斯虽然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互存戒心,但仍然努力推进“经济外交”战略,积极探索安全合作新途径。同时,俄在独联体这个“特殊利益区”的影响力有所恢复。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5个中亚国家,经济发展依然不平衡,贫富悬殊持续扩大。特别是吉尔吉斯斯坦发生导致政权更迭的流血骚乱,政局迄今尚未完全稳定。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外高加索3国,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地处中俄之间的蒙古国,则继续在大国之间折冲樽俎,经济呈稳步发展之势。
  展望2011年,发展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多方向务实外交,仍将是亚欧各国不约而同的主旋律。虽然外高加索和中亚一些国家甚至俄罗斯还存在不稳定因素或恐怖主义威胁,但是亚欧各国人民向往和平稳定繁荣的努力必将奏出动人的乐章。

港媒:一年了,欧盟这项针对中国的方案还是空谈

参考消息网1月5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022年12月31日发表芬巴尔·伯明翰和杰万斯·尼亚比亚盖题为《一年过去了,欧盟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方案未能取得成效》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2021年12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自信地宣称,欧盟新的基础设施计划将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真正替代方案”。冯德莱恩说:“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各国体会到与中国投资打交道是什么情况,它们需要更好的、不一样的选项。”根据“全球门户”计划,欧盟承诺到2027年为欧盟以外地区的基础设施升级筹集约3000亿欧元资金。面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欧洲和美国都准备拿出不同的模式,希望立足于民主标准、资金透明度与可持续目标。可是一年时间过去了,观察家们越来越怀疑冯德莱恩的说法。到目前为止,“全球门户”计划进行了大量宣传,但在具体项目方面乏善可陈,欧盟内外人士都对这一计划的实质内容感到困惑。在欧洲议会上月举行的一次听证会上,有议员敦促欧盟官员公布“全球门户”计划的具体内容,却得知3000亿欧元中没有1欧元是“新钱”。欧洲议会中间派党团“复兴欧洲”的爱尔兰籍议员巴里·安德鲁斯说:“‘全球门户’计划不包含新的资金。我向来认为,如果没有新的资金,就不存在新的政策。”对于“全球门户”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差异,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驻布鲁塞尔分析师弗兰切斯卡·吉雷蒂说:“我认为试图与‘一带一路’竞争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启动的,启动方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那个国家在那个时候算是填补了空白,提出了新的模式,而且他们有资本。”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埃马纽埃尔·马坦博认为,欧盟没能像北京那样进行“有效宣传”。“欧洲承诺要做好在非洲的投资计划,但紧接着对中国及其他非欧洲参与者进行了老生常谈的抨击,这就弱化了欧洲参与非洲建设的重要性和意图。”欧盟曾在不同的场合承诺向非洲的数字、绿色及可持续发展项目投入1500亿欧元,向东南亚类似项目投入100亿欧元,但记者很难找到某个单个项目的具体情况。欧盟并没有披露具体项目,只是就其希望推动哪些类型的项目进行过笼统的介绍。美国全球发展中心高级政策研究员久德·穆尔说:“我们从来不清楚‘全球门户’计划究竟增添了什么。它被说成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替代方案——基于透明度、可持续性等价值观的替代方案。但它仍然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相关新闻追赶“一带一路”?美欧在G20重弹听厌了的老调又来了。在G20峰会上,美国与欧盟领导人第无数次承诺,他们不会被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条由基础设施投资组成的现代“丝绸之路”——所超越。当地时间周二,欧美领导人齐聚巴厘岛,为一项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的6000亿美元基建投资计划,卖力捧场。该计划将对新兴经济体开展大规模投资,建设港口、道路、铁轨与能源网络,以展示欧美的软实力。问题是:同样的调子,已经让我们的耳朵听出老茧了。在巴厘岛,一切被精心布置,以便收获流量与关注。豪华的凯宾斯基大酒店里,美国总统乔·拜登与欧洲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端坐会议厅正中,俯瞰着印度洋。他们在本届G20峰会东道主、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的陪同下,为全球基建与投资伙伴计划揭幕。冯·德莱恩承诺:“我们将向低收入与中等收入国家提供基于价值观的、高标准且透明的基础设施伙伴合作。”拜登与冯德莱恩在G20峰会期间为全球基建与伙伴投资计划揭幕,但发展中国家应者寥寥你要是觉得这话听起来耳熟,完全不必意外。因为我们早就听过无数次了。PGII项目是在去年英国举行的G7峰会上发起,在今年6月的G7峰会上正式启动。你一定也听说过,美国之前如何把“重建美好的世界”口号充实成一项基建计划。欧洲一直在朝它提出的“全球门户倡议”努力。西方很擅长命名并发起各种各样的计划,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抗衡。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些计划是否经得起现实考验,与中国的倡议一较高下。对拜登与冯德莱恩来说,一个值得忧心的迹象是,这场被他俩期待能对“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强有力信号的活动,几乎没有发展中国家出席。印度与东道主印尼,是唯二出席的发展中国家。在打造品牌这件事上,西方已经纠结很多年了。当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很快转化为实打实的钢筋混凝土,西方的回应却依然如镜花水月。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埃林·墨菲承认,这种规模的基建投资计划意味着“整合来自好几个国家的大量实用技术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最重要的——资金”。位于巴黎的智库战略研究基金会中国研究学者邦达兹,则批评西方没有能力提出具体的项目。“如果我们要挽回信誉,就应该少耍点嘴皮子功夫,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开始推进具体的基建项目。”欧盟的劣势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提供有竞争力的基建投资,并且有先行一步的优势。“一带一路”倡议最早在2013年启动,被许多发展中国家视作促进经济发展的机遇。当北京通过大型国有企业推动其全球战略时,布鲁塞尔和华盛顿却不能强迫西方国家的公司这么做,尽管他们十分希望私营部门成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美国与欧盟确实做过一些规划,但一旦涉及到具体细节,就开始“打太极”,而且项目时间跨度过长。虽然从援助和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计划往往十分重要,但他们远远不及中国所建构的一整套主要贸易杠杆。欧盟计划在阿尔巴尼亚建设一座浮动式光伏电站,在纳米比亚、埃及、哈萨克斯坦、印度与智利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美国的规划则包括在东帝汶修环卫工程,并在巴西建立医疗服务。欧盟投资在阿尔巴尼亚建设的浮动光伏电站,去年6月竣工后随即遭遇风暴受损墨菲强调,西方在全球基建投资这条赛道,基本上是在追赶中国的步伐。而要想追上“一带一路”倡议的规模与广度,根本不现实。“我们可以选择更聪明的做法专注于基建项目的质量而非数量,以及把目光投向中国尚未涉足的领域。”在布鲁塞尔的一些人看来,欧盟推进“全球门户倡议”实则暴露了体制问题。比如,该项目由欧盟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委员全权负责。一名欧盟外交官认为,“考虑到这个项目的战略意义,由欧盟对外行动署来接管是更好的选择。因为此类基建投资与国际合作伙伴关系部聚焦的援助与发展主题关系不大,而更多是关乎如何应对中国挑战。”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吉芙兰认为,如果西方能在基建投资领域做出切实的反击,绝对能增进西方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然而,如果西方不能在中国投资活跃的国家或地区站稳脚跟,“我们与那些国家的关系将退步,这不仅会影响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的实力平衡,也事关西方未来的经济繁荣。”“因此,对我们来说,做正确的事情是极为重要的。但不幸的是,我们已经好几次迈错步子了。”全球基建投资究竟该服务于发展,还是更应关注其战略性目的,这样一对矛盾长期困扰西方,导致他们很难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竞争。吉芙兰表示:“我们总是在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问题上左右摇摆。他们只是渴望与我们做生意,同时并不愿意迎合我们的战略与商业利益。”

脱欧是什么意思

脱欧的意思是:英国退出欧盟。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正式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卡梅伦承诺,如果他赢得预定于2015年举行的大选,会在一年内批准所需法律,制定与欧盟关系的新原则,然后就脱欧问题举行全民公投,让人民有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或退出欧盟。
2019年4月8日,英国议会正式通过一项法案,要求特雷莎·梅再度向欧盟寻求推迟“脱欧”,以防止4月12日出现英国“无协议脱欧”的局面,法案经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签署后已正式生效。2019年4月10日,欧盟同意将“脱欧”期限延长至10月31日。
扩展资料
英国“脱欧”,究其本质是近百年来在地缘影响力上不断衰落的英国主动调整自己与欧洲及世界的关系,以及重新校准自身定位的一次最新尝试。这一尝试的背后,是延宕数百年的英国与欧洲关系问题,但更是英国自身的发展与民生问题。
英国启动“脱欧”谈判后,保守党内、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联合王国的各部分都围绕“脱欧”出现争斗,英国民众、舆论及政坛都被“脱欧”深深撕裂。
近来,英国执政党与反对党内均出现“反叛议员”,他们在议会下院结成独立团体,以“独立议员”身份投票。一些议员说,他们无法忍受所在政党在“脱欧”问题上盲目按政治站队、不顾人民利益。可以说,“脱欧”这样涉及重大国计民生的政治决策已经被党派与利益团体绑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述评:英国“脱欧”沉思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闻背景:英国“脱欧”大事记
脱欧:本意是脱离欧盟,逐渐演变为网络用语,意思是表示的是在聚会的时候和大家讲自己要走了,但是过了很长时间还是继续的呆在那里,并没有离开。
脱欧这个词语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英国2016年的时候想要脱离欧洲联盟,直至2019年4月10日,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齐聚布鲁塞尔召开紧急峰会,商讨英国“脱欧”事务。经过6个小时的讨论,欧盟各国达成一致,同意将“脱欧”日期延迟至10月31日。
在网络上,脱欧这个词语主要是用来形容一些想要脱离或者是下了某方面的决定之后,但是一直没有现实中的行动或者是行动不一样的情况。
扩展资料:
最开始提出脱欧的人是英国首相卡梅伦,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正式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就脱欧问题举行全民公投。
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盟的时候是在1960年,不过被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给否决了。
2016年6月23日脱欧公投正式开始,26日,由于不满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当地民众发起联署签名请愿,要求英国议会重新考虑这次公投的有效性,呼吁二次公投。
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
至2019年3月27日,英国议会下院投票表决,正式确认推迟原定于本月29日的“脱欧”,2019年4月10日,又将“脱欧”日期延迟至10月31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脱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国脱欧
脱欧这个词语最开始是英国在2016年提出想要脱离欧洲联盟,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实现这种想法。现在这个词语还表示的是在聚会的时候和大家讲自己要走了,但是过了很长时间还是继续的呆在那里,并没有离开。
脱欧释义:脱离欧盟。
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政策,被称为“光荣的孤立”。“疑欧”的历史传统以及和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相异的模式使英国长期和欧洲大陆若即若离。在“疑欧”人士看来,欧盟未来的一些政策趋势可能损害到英国的利益。
而欧债危机的蔓延,不仅使英国的疑欧之心快速发酵,也加快了脱欧脚步。与此同时,欧盟其他国家的民众也对英国渐生不满,认为英国不仅否决欧元,不参加欧盟的危机救助方案,还反对一切金融监管政策,因此英国脱欧对欧盟的发展来说反而是好事。双方的相互信任已经降到历史低点。
扩展资料:
欧盟其他国家民众对英国的“不可靠”也日渐不满,认为英国作为欧盟的一员,在融入欧盟的过程中却表现消极,一直扮演着拖后腿的角色:它不仅否决欧元,不参加欧盟的危机救助方案,不为缓解危机出力,还反对一切金融监管政策。
因此英国“出局”对欧盟的发展来说反而是好事,其他成员国在整合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会更小。双方的相互信任已经降到历史低点。
欧盟大国法国与德国将不会容忍英国对于欧盟条约“挑肥拣瘦”的态度,德国和法国已警告英国不能期望在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随意挑选自己想要的规则”。欧盟不可能允许退出欧盟的英国享有像挪威和瑞士那样的经贸优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脱欧公投
什么是脱欧?通俗一点说就是起初几个有钱大佬(英法德意)建了个微信群,没事发发红包,互惠互利。。。
后来进群的小弟穷国家越来越多,只抢不发,大佬不高兴了。。。
现在这世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啦,于是有个大佬叫英国,退群啦,估计后面还有跟着退的,最后只剩几个不发红包的。
脱欧,网络流行词,脱欧这个词语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英国2016年的时候想要脱离欧洲联盟。
这个词语在脸书上面已经变成了一个日常用语,表示的是在聚会的时候和大家讲自己要走了,但是过了很长时间还是继续的呆在那里,并没有离开。
引用示例:
“小明在聚会上面,在冰箱旁边脱欧一个多小时了”。其实就是表示小明已经表示自己要走了,但是还是在冰箱旁边呆了一个多小时还没走。
扩展资料:
一、“脱欧”拉锯战
2019年2月20日,特雷莎·梅带着新提议再赴欧盟谈判,力求解决围绕英国“脱欧”协议“备份安排”的争议。
2019年2月24日,在前往埃及参加欧盟和阿拉伯联盟首脑峰会途中,特雷莎·梅对媒体表示,有关“脱欧”,英国议会下院不会在2019年3月12日之前,进行有意义的投票表决。
2019年3月12日,英国议会下院就英国政府与欧盟协商修改后的“脱欧”协议进行投票表决,再次否决了“脱欧”协议。 同月13日,英国议会下院将投票决定是否“无协议脱欧”。如果表决通过,英国将在2019年3月29日“无协议脱欧”。如果“无协议脱欧”13日也被议会下院否决,英国议会14日将继续投票决定是否延期“脱欧”。
2019年3月14日,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决定支持英国推迟“脱欧”。但英国“脱欧”最终能否推迟尚取决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态度。
2019年3月21日,欧盟峰会就英国“脱欧”最后期限达成结论草案,同意延期至今年5月22日,但其前提是英国议会本周批准“脱欧”协议。
2019年3月25日,英国议会下院表决通过一项修正案,从政府手中夺过当天议会议程决定权。
2019年3月27日,英国议会下院就退出欧洲联盟事宜的第一轮“指示性投票”未能找到“最大公约数”,当天表决的8种方案均遭否决 。
2019年3月29日,英国下议院以344票比286票第三次否决了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的“脱欧”协议 。
2019年4月3日,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迫使首相特雷莎·梅寻求脱欧延期,以避免在4月12日出现无协议脱欧的情况。
二、要求期限推迟
2019年4月5日,特雷莎·梅致信欧洲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要求欧洲联盟把英国“脱欧”的期限推迟至6月30日,给英国更多时间打破国内政治僵局。
2019年4月10日自,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齐聚布鲁塞尔召开紧急峰会,商讨英国“脱欧”事务。经过6个小时的讨论,欧盟各国达成一致,同意将“脱欧”日期延迟至10月31日。

服贸总协定为什么要依靠各国承诺

服务贸易的产生几乎是与货物贸易同时起步的,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商业领域。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服务贸易日益展露头角,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已不再是货物贸易的被动服务者,成为与其并重的国际贸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多边贸易的谈判重点也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关贸总协定从二战后产生,在所进行的几轮多边贸易谈判中,货物贸易的大部分市场已经基本开放,剩下的领域各国在短期内很难取得进展,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才刚刚开始,有着广阔的开放领域。因此,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成为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议题。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产生的背景和谈判过程
1.《服务贸易总协定》产生的背景
(1)发达国家积极倡导服务贸易自由化。在经历1979-1982年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在国际货物贸易中赤字日增,而在服务贸易领域却占据明显优势,连年顺差。以1984年为例,美国的商品贸易有1140亿美元的逆差,而服务贸易却有140亿美元的顺差。作为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美国急切地希望打开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市场,通过大量的服务贸易出口来弥补贸易逆差,推动经济增长;而各国对服务贸易的不同程度的限制,成为美国利益最大化的障碍。因此,美国积极倡导实行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
早在东京回合谈判中,美国政府根据《1974年贸易法》的授权,试图把服务贸易作为该回合谈判的议题之一,因为当时有更加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美国没有提出服务贸易的减让谈判,但在东京回合中所达成的海关估价、政府采购协议中写入了一些服务贸易的内容。美国国会在《1984年贸易与关税法》中授权政府就服务贸易等进行谈判,并授权对不在这些问题上妥协的国家进行报复。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抵制美国的提议,欧盟起初对美国的提议持疑虑,但经过调查发现欧共体的服务贸易出口量要高于美国,转而坚决地支持美国。日本虽然是服务贸易的最大进口国,呈逆差形势,但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呈现顺差,加之为调和与美国之间日益尖锐的贸易摩擦,也始终支持美国。
(2)发展中国家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由坚决抵制到逐步接受。当美国开始提出服务贸易问题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坚决反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理由为:①服务业中的许多部门,如银行、保险、证券、通讯、信息、咨询、专业服务(如法律、会计等),都是一些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在发展中国家这些行业是很薄弱的,不具备竞争优势;②发展中国家的服务部门尚未成熟,经不起发达国家激烈竞争的冲击,过早地实行服务贸易自由化会挤垮这些尚处于幼稚阶段的民族服务业,因此,在这些行业获得竞争力以前,不会实施开放;③有些服务行业还涉及国家主权、机密和安全。随着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谈判问题上的认识逐步统一,发展中国家坚决抵制的立场有所改变。首先,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某些服务业已取得相当的优势,如韩国的建筑工程承包就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的航空运输业在资本、成本和服务质量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国家希望通过谈判扩大本国优势服务的出口。其次,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迫于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如果不积极地参与服务贸易的谈判,将会形成由发达国家制定服务贸易的规则,而自己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其利益将会受到更大的损害。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先后表示愿意参加服务贸易谈判。
1986年9月,埃斯特角部长宣言中将服务贸易作为三项新议题之一列入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议程,拉开了服务贸易首次多边谈判的序幕。(3)乌拉圭回合关于服务贸易的谈判。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6年10月27日正式开始到1988年12月中期审议前为止。谈判的主要内容包括服务贸易定义;适用服务贸易的一般原则、规则;服务贸易协定的范围;现行国际规则、协定的规定;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壁垒等。这一阶段各国的分歧很大,主要集中在对国际服务贸易如何界定问题上,发展中国家要求对国际服务贸易做比较狭窄的定义,将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和诸如金融、保险、咨询、法律规范服务等不必跨越国境的交易排除在外面,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张较为广泛的定义,将所有涉及不同国民或国土的服务贸易归为国际服务贸易一类。多边谈判最终基本采取了欧共体的折衷意见,即不预先确定谈判的范围,根据谈判需要对国际服务贸易采取不同定义。
第二阶段从中期审议至1990年6月为止。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中期审议会上,谈判的重点集中在透明度、逐步自由化、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保障条款和例外等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此后的工作主要集中于通讯、建筑、交通运输、旅游、金融和专业服务各具体部门的谈判。与此同时,各国代表同意采纳一套服务贸易的准则,以消除服务贸易中的诸多障碍。各国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其中1990年5月4日,中国、印度、喀麦隆、埃及、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几个亚非国家向服务贸易谈判组联合提交了"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原则与规则"提案,对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等一般义务及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特定义务作了区分。后来,《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文本结构采纳了"亚非提案"的主张,并承认成员方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发展中国家作出了很多保留和例外,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
第三阶段从1990年7月至1993年12月。这一阶段由《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内容的基本明朗到最终达成《服务贸易总协定》。1990年12月的布鲁塞尔部长级会议上,服务贸易谈判组修订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多边框架协议草案"文本,其中包含海运、内陆水运、公路运输、空运、基础电信、通讯、劳动力流动、视听、广播、录音、出版等部门的草案附件,但由于美国与欧共体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重大分歧而没有能够最终结束谈判。经过进一步谈判,在1991年底形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草案,该草案包括6个部分35个条款和5个附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市场准入、国民待遇、争端解决等重要条款,基本上确定了协定的结构框架。经过各国的继续磋商谈判,协议草案根据各国的要求进一步修改,1993年12月5日,贸易谈判委员会在搁置了数项一时难以解决的具体服务部门谈判后,最终通过了《服务贸

以色列特大历史事件

以色列犹太民族从古至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览:
公元前约1700年
犹太民族的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在迦南地定居。
后因饥荒迫使古以色列人迁徙到埃及。
公元前1350年
摩西带领古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在西奈山接受“摩西十戒”,犹太教诞生。
公元前1300——1250年
古以色列人返回迦南地,并在此地定居下来。
公元前1020年
犹太君主制国家建立,扫罗为第一位国王,死后由大卫继任国王。
公元前1000年
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960年
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圣殿。
公元前930年
古犹太王国分裂为南方的犹太王国和北方的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十个以色列人部落流亡并消失。
公元前586年
犹太王国被巴比伦帝国征服,第一圣殿被毁;一部分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囚禁。
公元前538年
犹太人从巴比伦返回巴勒斯坦;重建圣殿,第二圣殿时期开始。
公元前331年
亚历山大征服巴勒斯坦,开始了希腊统治时期。
公元前166年
马卡比起义,犹太起义者后来建立了哈斯蒙尼王朝。
公元前142——129年
哈斯蒙尼王朝统治下的犹太独立王国。
公元前63年
罗马大军在庞培的率领下攻陷耶路撒冷。
希律被任命为巴勒斯坦的统治者,修葺耶路撒冷圣殿。
公元一世纪前后 耶稣创立基督教
公元66年
犹太人举行反对罗马帝国统治的大起义。
70年
耶路撒冷及第二圣殿被毁;两年后马萨达陷落,“犹太战争”失败。
132年
巴尔.科赫巴举行起义,三年后失败。
古代犹太历史终结,进入流散时期。
1860年
耶路撒冷城外建立第一个犹太居住区。
1882——1903年
第一次阿里亚(即犹太人大规模迁往巴勒斯坦),移民主要来自俄国。
1897年
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
犹太复古主义组织成立。
1904——1914年
第二次阿里亚,移民主要来自俄国和波兰。
1909年
在德加尼亚建立第一个基布兹(一个供人定居的组织,它保持某种在所有物全体所有制基础上将成员组织起来的集体社会,它的宗旨是在生产、消费和教育等一切领域实行自己动手、平等与合作。);第一座现代化城市特拉维夫开始建立。
1917年
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
英国占领巴勒斯坦,结束了奥斯曼帝国400年的统治。
1918——1948年
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
1919——1923年
第三次阿里亚,移民主要来自俄国。
1920年
犹太工总成立;一;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成立。
1922年
国际联盟正式授权英国对巴勒斯坦进行委任统治。
外约旦正式与巴勒斯坦分离,成为一个单独的英国殖民国家。
犹太社团的代表机构犹太代办处建立。
1924——1932年
第四次阿利亚,移民主要来自波兰。
1925年
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建立。
1929年
犹、阿两族首次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1931年
犹太地下武装“伊尔贡”成立。
1933——1939年
第五次阿里亚,移民族要来自德国。
1936——1939年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举行针对犹太人和英国当局的暴动。
1939年
英国发表《白皮书》,严格限制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犹太人遭到纳粹的大屠杀。
1940年
犹太右翼地下武装“莱希”以及哈加纳的突击队“帕尔马赫”成立。
1947年
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提出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
英国委任统治结束,以色列国宣告建立。
埃及等五个阿拉伯国家进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以阿战争(以色列称为“独立战争”)爆发。
1949年
分别同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签订停战协定。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议会,组成以本-古里安为首的第一届工党政府。
被接纳为联合国第59个成员国。
1948——1950年
来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大批犹太移民(68.7万)来到以色列。
1950年
议会通过《回归法》。
1952年
以色列外交部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
1956年
国家宗教党成立。
特拉维夫大学开始招生。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人称“西奈战争”)爆发,夺得加沙和西奈,次年撤军。
1957年
胡拉沼泽地的排水造田工程结束。
1961——1962年
参与大屠杀的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在以色列受审并被处以绞刑。
1964年
“北水南调”的全国输水工程竣工。
雅博廷斯基遗骸运回以色列重新安葬。
巴解组织在开罗成立,随后发动对以色列的游击战。
1966年
永久性的议会大厦落成。
以色列作家阿格农或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
组成民族团结政府。
六天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第三次中东战争),夺得西岸、加沙、戈兰、西奈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大片阿拉伯土地。
1968——1970年
以、埃之间沿苏伊士运河的消耗战。
1968年
巴勒斯坦工人党、劳工联盟等联合组成以色列工党。
巴解组织发表要消灭以色列的《巴解组织宪章》。
1969年
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在国际上进行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劫机恐怖活动。
约旦政府军同巴解组织冲突的“黑九月事件”。
1971年
东方犹太人的“黑豹党”成立。
1972年
以色列参加慕尼黑奥运会的11名运动员遭到绑架并被杀害。
来自苏联的犹太移民开始增加,70年代约有10万。
1973年
自由运动和自由党等联合组成利库德集团。
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爆发,持续了18天,以色列初期受挫,后反击成功。
1974年
经及辛格斡旋,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达成脱离军事接触协定。
右翼的“信仰者集团”成立。
1975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犹太复国主义等于种族主义”的3375号决议。
成为欧洲共同市场的非正式成员国。
1976年
以色列特种部队在恩德培机场成功解救人质。
1977年
利库德集团大选获胜,组成新政府,工党在执政29年后下台。
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讲。
1978年
“现在就和平”运动出现。
在美国的主持下,同埃及达成《戴维营协议》。
贝京与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79年
以埃正式签署《以埃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30年的战争状态。
开始从西奈半岛的第一阶段撤军。
1980年
议会通过“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的基本法。
通货膨胀严重,新货币谢克尔取代原来的里拉。
1981年
以色列空军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
议会通过在戈兰高地实施以色列法律的议案。
1982年
完成从西奈半岛撤军。
发动进入黎巴嫩打击巴解组织的“加利利和平行动”。
1983年
贝京辞职,沙米尔继任总理。
1984年
利库德集团在第11届议会大选中失利,同工党共同组成全国联合政府。
空运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的“摩西行动”。
1985
同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从黎巴嫩撤军,但保持了对黎南部安全区的控制。
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后,通货膨胀率从445%降至20%。
1987年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举行反对以色列统治的起义(英提法达)。
1988年
利库德集团大选获胜,同工党组成新联合政府。
1989年
经国际仲裁后,西奈半岛的塔巴归还埃及。
1990年
东欧和苏联的大批犹太人开始移居以色列,在几年内总数达70万。
1991年
海湾战争中 ,以色列遭到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袭击。
从埃塞俄比亚运送15,000名黑犹太人的“所罗门行动”。
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召开,阿—以冲突双方首次进行直接谈判。
联合国大会废除“犹太复国主义等于种族主义”的决议。
1992年
同中国建交,随后又同印度等国建交。
议会通过关于直接选举总理的法案。
工党大选获胜,组成以拉宾为首的新政府。
1993年
以国防军加强对黎南部真主党的报复性袭击。
同巴解组织达成《奥斯陆协议》,并在华盛顿正式签署《原则宣言》。
1994年
巴勒斯坦人实现对加沙和杰里科的自治。
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在希布伦打死29名阿拉伯人。
以色列—约旦签署和平条约,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在摩洛哥和突尼斯设立利益代表处。
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
以军又撤出西岸的6个城市,巴勒斯坦人在西岸的自治范围扩大。
拉宾总理在群众集会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暗杀,佩雷斯继任总理。
1996年
反对和平进程的恐怖活动升级,以色列连续发生四起炸弹爆炸事件,造成数十人死亡。
在黎巴嫩南部实施“愤怒的葡萄”军事行动,打击真主党游击队。
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首届大选中当选自治机构领导人。
在阿曼和卡塔尔设立贸易代表处。
利库德集团大选获胜,内塔尼亚胡成为以色列新总理。
1997年
与巴勒斯坦自治机构达成从希布伦撤军的协议,因双方的不信任而拖延。
耶路撒冷发生的两次自杀性爆炸事件,使21人丧生。
1998年
以色列庆祝建国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