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公开课,《哲学 死亡公开课》灵魂永恒与否的论证是什么?柏拉图的观点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8 10:04:07 浏览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美] 谢利·卡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1M5ek5xtCKgnA4voor6zA
提取码: qjrc
书名: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作者:[美] 谢利·卡根
译者:贝小戎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4-5-10
页数:360
内容简介:
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最终我们都会死亡。
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
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
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终结吗?
如果死后不再存在,死亡就是全然的坏事吗?
永生是值得期待的吗?
在某些情况下放弃生命是否可能合理并符合道德?
对死亡的恐惧是明智的吗?
如何面对“终有一死”这个无法违背的事实?
死亡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编辑推荐】
★ 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总点击量超过数亿次。
★ 最像顽童的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讲台上和大家侃侃而谈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明星教授”。
★ 死亡是“生的局限性”,是生命的参照物,唯有了解死亡,生命的可贵才能彰显。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死亡是我们最重要的课题,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指向终点,我们每一天都离终点更近一些,这是在所有形式的生命体中,最为确定无疑的事。
但死亡又不是个令人愉快的话题,我们会试着把它抛诸脑后。有多少次我们会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不过在这个世界上短暂停留,离去后就不再复返?我们惯常把自己置于“不死的幻象”中,或用一些未经深思的观点来作为慰藉或者避风港。
作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谢利·卡根教授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就是一个挑战,挑战习以为常的观点,挑战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对死亡视而不见的习性,挑战看似有道理实则未经论证的逻辑,挑战思考上的舒适区,邀请我们系统而理性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真相。
理性的死亡意识能带来积极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作为哲学史上第一位医治“死亡创伤”的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要在死亡未到来时好好地活,当死亡到来时好好地死:要习惯于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因为一切善恶吉凶都在感觉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因为这个缘故,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干,便使我们对于人生有死这件事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不是给人生增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对于不死的渴望中解放了出来。一个人如果正确地了解到终止生存并没有什么可怕,对于他而言,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作者简介:
谢利·卡根,耶鲁大学哲学教授(Clark Professor of Philosophy)。198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在1995年到耶鲁大学任教之前,他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和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
谢利·卡根教授在耶鲁大学教授的课程《哲学:死亡》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也是网易公开课最早的人气课程。
在公开课视频上,卡根教授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课桌上,坐在讲台上和一班年轻人大谈生命和死亡的本质,手舞足蹈,状如孩童,侃侃而谈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称为“大仙”,因其缜密的逻辑性和感染力,倍受追捧。

一、你是否也曾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死亡

我将于此记录我学习的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死亡哲学,教授:Shelly Kagan。

我相信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个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夜晚,面对黑黢黢的房间,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疑问:我有一天终会死去,那么死亡到底是什么呢?对我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我的死亡对他人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死后看不到繁花似锦,听不到百鸟齐鸣,闻不到芳香馥郁,触不到冷热火冰......

那我死后还存有什么呢?

每当我思考及此,我后背都感到阵阵寒意,我想要和人交流我的想法,但周围的人不是对死亡讳莫如深,缄口不言,便是言及肤浅,难以令人信服,于是我的思绪便陷入了迷宫,我不知道出口在何处,也迷失了方向。

这一迷失便是二十年。

一次偶然看到了这门课,就让我听听这个男人说些什么吧,就当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彼此真诚且坦白。

1.授课内容:

前半学期——形而上学(mataphysics)

后半学期——价值论(value theory)

2.授课方法:

方法一:列出正(pro)反(con)方观点

方法二:围绕一个观点,论证推动这个观点,并辩驳其他观点以令人信服

3.关键:

自我思考!

4.阅读材料:

《斐多》——柏拉图

《关于个人身份和不朽的对话》——约翰·佩里

《伊凡·伊里奇之死》——列夫·托尔斯泰

《梦》《世界历史》10章——巴恩斯·朱利安

《自杀的道德和理性》《道德问题》——布兰特·理查德

《存在主义与死亡:对一些困惑和荒谬的审视》哲学、科学和方法:纪念欧内斯特·内格尔的论文,圣马丁出版社,1969,473——505页

《死亡之谜》——费尔德曼,弗雷德 在与死神的对抗中:对死亡的本质和价值的哲学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56-71页

《自杀论》——休谟·大卫。随笔:道德、政治和文学。

“死亡”异教徒的信仰 ——考夫曼,沃尔特,纽约:美国新图书馆,1959年,353-376页

“无所畏惧的死亡”存在主义、宗教和死亡:十三篇论文——考夫曼,沃尔特,纽约:美国新图书馆,1976年,224-248页

“动物和人的身份”在这本书的标题中有两个错误:哲学谜题、问题和悖论的原始资料——马丁,罗伯特,安大略彼得伯勒:布罗德维尤出版社,2002年,223-226页

"哲学化就是学会死亡"在《全集》中——米歇尔·德·蒙田

“死亡”《致命的问题》——托马斯·内格尔,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1-10页

"死后的生活:寻找问题"清晰地思考死亡——罗森伯格,杰伊

悬崖:普林蒂斯-霍尔——恩格尔伍德,1983年,18-22页

“濒死体验”在《如何思考奇怪的事情》中——希克、西奥多和刘易斯·沃恩,纽约:麦格劳·希尔,2005,307-323页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乔纳森,第三部分,第十章。

"马克罗普洛斯案:对永生沉闷的反思"语言、形而上学和死亡——威廉姆斯,伯纳德,约翰·唐纳利编辑。纽约:福特汉姆大学出版社,1978年,229-242页?

《哲学 死亡公开课》灵魂永恒与否的论证是什么?柏拉图的观点是什么?

我就是我 不是什么 那位学家说的 先有灵魂再有身体的 还有啊 若把将死的人放在秤上再死的那一刻 人会骤降三十斤呢 【夸张说法的别当真】 灵魂是否存在这个东西 还真不好说 中国人认为有 外国人认为没有 中国有冉闵之死六月旱 鬼哭神嚎下长河 啊
你说的是耶鲁大学的那个公开课?
您是来考学生的吗?
《哲学 死亡公开课》他想说明的是生命的本质问题,也就是“我”究竟是什么这个千古问题。
换言之即是说人究竟是什么,人的智慧从哪里来的问题。
期间对比了机器人的人工智能。
既然机器的智能可以被创造,而且机器在毁坏之后可以复活,
那么人究竟仅仅是记忆还是感知?
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观点就是人本身就是理性感知体,
而理性的感知创造了肉体和一切的物质世界,最少被感知才存在。
所以提出理念世界观来说明人是什么。
柏拉图提出的是人是看见投影世界的那个感知体,而这个世界不过是被感知体投影的假象,
而死亡哲学说的是物质本身储存记忆,所以物质的世界承载了感知。
所以先存在才被感知,这里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对立观。

死亡教育:我该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话题?

  涉及生死这个话题的讨论,我是一个新手,不知道怎样跟孩子沟通。我说到养花、养鱼,他就想到了死的问题,可能跟去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去年,我的父亲突然离世,我的孩子当时刚5岁。
  死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很多书里都探讨过这个话题,比如美国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的《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美国谢利·卡根(Shelly Kagan)的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 (Death)。
  还有一本给孩子看的绘本:克罗地亚的作家安德烈娅·彼得利克·侯赛诺维奇(Andrea Petrlik Huseinovic)的 《蓝色的天空》 (The Blue Sky)。作者在童年的时候失去了她的妈妈,后来,她长大了,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女儿。她画过很多绘本,但最大的心愿就是为自己画这本《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天空》中的女孩找不回妈妈,却四处搜寻关于妈妈的温暖的回忆,是一部感人的作品。
  心理学家建议我们给孩子进行有关死亡的教育, 可以带着孩子去看一棵大树 。当孩子观察大树的时候,大人可以慢慢告诉他,大树在生长,在开花,在结果,到了秋天,要落叶。 落叶相当于一部分的死亡,但落叶飘下来,又会去滋养大树的根部,让大树长得更好,这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理解 死亡其实是生命的一部分 。
  后来,有一次我们讨论问题,提及多年以后,如果爸爸妈妈走了会怎么样。我儿子说:“我给你们烧纸,我等着你们回来。”
  很感人, 孩子们很爱父母 。就算父母打孩子,孩子依然爱着父母。 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真正无条件的爱——孩子爱父母要远胜过父母爱孩子。 大人们总是觉得自己对孩子已经很好了,已经掏心掏肺了,但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刻骨铭心的。无论父母多糟糕,甚至多坏,孩子还是会爱他们的。
  最后要补充的一点是,当孩子问这种很重要的问题的时候, 父母千万不要惊慌。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暂的 ,也许,他过五分钟就跑去玩漫威了,或者去看别的东西了。
   不要太紧张和担心,死亡教育跟性教育是一样的。 有时候,当孩子问一个和性有关的问题时,家长就紧张得要死。但实际上,孩子问完就玩别的去了,家长的内心要放松。

《历史深处的管理智慧3领导修炼与文化素养》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历史深处的管理智慧3领导修炼与文化素养》(刘文瑞)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ninbZzLCINa_tkUpmgRYQ
提取码:LRHD
书名:《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
作者: 刘文瑞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副标题: 领导修炼与文化素养
出版年: 2018-8
页数: 244
内容简介
以汉兴楚败背后的刘项素质差异鉴照企业领导者的自我修养问题;以汉文帝贾谊君臣相处之道鉴照基于互补的上下级最佳配合方式问题;通过古代帝王将相因地制宜运用权势旧事鉴照领导者用权问题;通过“鸿门宴”失策、古帝王“罪己诏”典故鉴照企业家精神问题;直述企业家如何从历史中学习管理智慧;通过周瑜鲁肃性格差异探讨领导者管理风格问题;通过分析古代政府内部分工与编制鉴照企业组织设计与人力规划问题;通过儒吏儒商文化分析探讨企业管理如何应用传统文化问题;最后是分析曾国藩为学修身旧事以济企业家自我学习、修身的心态和方法。
作者简介
刘文瑞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和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其学术研究横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各个学科,共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其中学术论文70余篇,有40余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部分文章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从90年代起,在西方管理思想研究领域耕耘多年,正本清源,对西方名家大师的管理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管理思想大系》书稿180万字(已出版50万字),在国内影响较大。近10年来,对中国管理思想进行全面研究,形成书稿60万字,在国内具有开创性质。

耶鲁大学死亡哲学公开课第2五课里的希克、沃恩是谁? 求他们的书书名

★希克——约翰.希克是西方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在宗教哲学理论上有重大贡献。他提出的宗教多元论对促进当今世界宗教对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作品
《信仰与知识》Faith and Knowledge(1957年第一版,1966年第二版)
《恶与仁爱的上帝》Evil and the God of Love(2007年再版)
《死亡与永生》Death and the Eternal Life(1976年第一版)
《宗教之解释》An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 (2004年再版)
《上帝道成肉身的隐喻》The Metaphor of God Incarnate(2005年第二版)
《理性与信仰——宗教多元论诸问题》Problems of Religious Pluralism(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五维度——灵性领域的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
《宗教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何光沪译
《信仰的彩虹:与宗教多元主义批评者的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王志成、思竹译
★沃恩——法朗西斯·沃恩(Frances E.Vaughan),美国心理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州米尔瓦利市私人心理诊所医生。著有《唤醒直觉——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

《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陈渐)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1Rp5lElkYgcNC6mqjvdlQ
提取码:UYLW
书名:《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
作者: 陈渐
出版社: 紫焰传媒 / 重庆出版社
出品方: 紫焰小说
副标题: 大唐梵天记
出版年: 2018-8
页数: 424
内容简介: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实为八十一案,这些案环环相扣,连绵不绝,穷尽了人世间罪案的种类,案案直指人性深处的贪婪,自私,恶。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大唐使者王玄策受李世民之命,横跨流沙河,前往天竺,成为玄奘的第三个徒弟“沙僧”。此时玄奘已在天竺修行十二年,声名赫赫,却面临一场空前的阴谋诡局。 原来,波斯与天竺两大帝国正在举行辩经大会,与会三千教众、上万观众都可与玄奘斗法,一决高下。这场看似寻常的大会,背后杀机四伏,稍有不慎,不但玄奘灰飞烟灭,而且西域将战火四起。 王玄策深谙大国谋略,他的出现,让玄奘获得了整个大唐的助力,同时也搅动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突然之间,暗杀、绑架、谍案接踵而来。 风云际会的西域,玄奘和王玄策一前一后、平静地步入这场人间大戏……
作者简介:
陈渐,著名悬疑推理作家,紫焰品牌作家,西游叙事革新者。因深厚的史学功底和超凡的想象力,在国内悬疑推理作家中颇具声望,其笔下风云变幻,时有惊雷,极具文学感染力。 《西游八十一案》系列是其研究古典名著《西游记》多年,查遍史书典籍,删改数十次的呕心沥血之作。

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是哪三

耶鲁大学的《哲学 死亡》和哈佛大学的《公正》和《幸福课》 你应该是看死亡哲学那本书封面上写的吧 那本书编辑推荐就是这三个公开课

问一个最简单却又最难的哲学问题:死亡有什么哲学意义 ?

我信轮回,不过耶鲁大学死亡哲学的公开课肯定很适合你,你要的那老师或许会说
你不死,种群怎么进化?
个人只不过是种群的牺牲品而已,这是种群的阴谋!!!
人类癌细胞就是不死的,人类本身完全可以不死!!
不好意思,从生物进化方面解释了死亡。
死亡是延续的开始,是延续的表现,是重生的结果和曙光.
不要老想过去,展望未来,抓住眼前。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时间观。
就个人层面来讲,死亡是个体时间的尽头。
就唯物主义来讲,死亡是不可逆的意识的消逝。
就唯心主义来讲,死亡只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就社会层面来讲,死亡是社会公平的一个机制:每个人都会死,也就给他人的生留下了余地。
生老病死就是一生。但有的死重于泰山,有的死轻如鸿毛。这是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让自己的生命承载了多少意义的区别。
你现在害怕死亡很正常,我也怕,因为我们都害怕未知的事物。但是我知道很多活了很久的人,他们对死亡却兴趣大于恐惧。50知天命,也许我们到了那个年龄,自然会对死亡有更深的理解。

解读重建亲子关系的三大支柱——《陪孩子终身成长》

文/仁龙巴
樊登的《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非常贴近家庭教育的实际,抛出的每个观点都亲切而有力,章节和篇幅的设计短小精炼,读起来特别轻松。
下午在阳台一边沐浴沙尘缝隙下的暖阳,一边一口气读完这本给我启发和收获的好书,实在是最惬意不过的时光。
合上书,有几点体会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吐不快。
01看不到教养方法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樊登提出养育是复杂体系。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应对这个复杂体系?很多家长养育孩子问题不断,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选择方法上犯了逻辑错误。
既然是复杂体系,就意味着无法单靠一个步骤直接解决问题,但很多家长都采用了简单体系来塑造孩子。
比如,孩子沉迷游戏的事。是不是直接把手机没收,把网络控制住就解决了问题呢?孩子沉迷游戏背后隐藏着多少复杂的原因,寻找成就感、缺少其他兴趣、维系人际关系的需要……我们只简单处理了标,没有解决本,孩子反而会变本加厉。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很难通过他在某段时间的表现和想法下定论。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务却能通过自学掌握的很好,我就经常在简单系统的引导下纠结,虽然从内心感到孩子有一种纯粹的求知和好奇欲很好,但占上风的还是只有考试成绩才能说明一切的思维。因为这种简单系统的方法导致了不少和孩子的争执。
樊登说,“我认为纯粹为了美好而美好、为了求知而求知的人,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复杂体系之下成长出来的生命。”
我曾经和孩子讨论过关于兴趣和特长的关系,鼓励他把兴趣发展成特长,用特长为自己博一个更好未来。孩子怅然若失地和我说,他会努力巩固好现有的特长,但真的不想把兴趣也变成特长,那样兴趣就变得没有意思。他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在复杂体系下成长的机会,幸而今天,《陪孩子终身成长》让我更清澈地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孩子,让我意识到应该尊重和支持他的自我进化。
02重建亲子关系的三大支柱
前两天我恰好读了《解码青春期》,樊登《陪孩子终身成长》中也提到了这本书,并且和我有相同的感受——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全然地接纳,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这种强大的接纳能力,足以让劣迹斑斑的问题少年迷途知返,因此作为重建亲子关系的第一大支柱,我欣然认同。
第二大支柱是价值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极易否定自己,只有认为自己有价值,才有动力去做事,做好事,做成事。培养孩子的价值感要从放手开始,即让孩子有机会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感受到自己能够创造价值。有价值感的孩子会形成高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评价会提升孩子的自律性。家长可以通过发现孩子的亮点,用表扬他做事的意义代替物质奖励的方式点燃孩子心中的价值感。价值感是建立在无条件爱之上的第二大支柱,实在不可或缺。
第三大支柱就是本书的书名——终身成长。很多企业都遇到过老同志难使用的问题,他们过去都曾辉煌过,也为企业创造过不凡的业绩,但年纪达到某一程度就容易因循守旧,跟不上步伐,这是固定型心态在作祟。人生之路漫长,用中国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就是终身成长型的思维方式。让孩子有成长型心态,家长应当表扬孩子的过程和动机,而不是表扬结果。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让自己不断进步,终身成长作为第三大支柱,举双手赞成。
03修复与父母的关系
这是我读很多亲子教育书籍中从未遇到的,也是我从未认真想过的一个观点。
我承认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来自原生家庭,这些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悄悄地根植于体内,在自己养育孩子时爆发出来。我们似乎只能通过调整自己来改善面临的亲子教育问题,但忽略了和父母之间关系的修复也是一条正途。
每一个父母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无论是哪个阶段,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难免犯错。有些错在当初看来是极微小和普遍的,可能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都会产生长期的影响,樊登说只有感谢“犯错”的父母,才能解救自己,我深以为然。
这还不是对我触动最大的。樊登在这本书中阐明的与父母的关系才给我更多触动。
父母的爱坦然接受就好,不要抱有拿爱交换的想法,孩子永远无法还清父母给的所有的爱,所以不要动不动就因为父母过得不够好而自责内疚;理顺和父母的关系还包括避免关系倒错,当父母渐渐老去,孩子所扮演的并不是子女,成了家长,而父母会在子女身上寻找当孩子的感觉,他们渐渐表现得像个叛逆的孩子,结果身体也会越来越糟,明明没问题也想去医院,因为那样就有人照顾,就能找到被爱的感觉。
父母就是父母,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子女再把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每个角色都承担着自己该有的使命,不错乱,家庭才有秩序。
04荐书
樊登不愧是读书分享的老大,这本《陪孩子终身成长》同时也推荐了很多书。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解码青春期》、《不管教的勇气》、《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
《爱因斯但传》、《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牛顿传》、《苏东坡传》、《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
《自卑与超越》、《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
《未来简史》、《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哲学和科学史》
《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这不是你的路: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母爱的羁绊》、《感受爱: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艺术》
《终身成长》、《钝感力》、《这本书能让你戒烟》、《洗脑术: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高绩效教练》
《情绪急救:治疗失败、拒绝、内疚等因素导致的各种日常精神伤害的实用策略》、《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
《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绘本《蓝色的天空》
感谢遇见,读书真好。看看有没有想读的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