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释新闻|秘鲁总统卡斯蒂略被弹劾下台始末
- 2、8件大事,秘鲁外长与总统发生冲突;卡德罗夫
- 3、秘鲁总统的知名总统
- 4、新政府的成员及任命职位分别是什么?
- 5、秘鲁总统涉及巴西建筑公司贪腐案面临弹劾威胁吗?
- 6、各国现任总统名单。要最新的!!!
- 7、联邦战争爆发:波塔莱斯之死
- 8、加拉加斯详细资料大全
- 9、问一个政治人物
- 10、外媒:英国新内阁名单出炉,哪些人将担任要职?
释新闻|秘鲁总统卡斯蒂略被弹劾下台始末
佩德罗·卡斯蒂略视觉中国资料图12月7日,秘鲁国会召开全体紧急会议投票通过对秘鲁总统佩德罗·卡斯蒂略的弹劾动议,解除卡斯蒂略的总统职务,由副总统博鲁阿尔特接任临时总统。当天早些时候,卡斯蒂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解散国会、废除宪法,并建立特殊紧急政府。7日下午,卡斯蒂略在驱车前往墨西哥驻利马大使馆途中被秘鲁司法机关以“叛乱”及“阴谋”的罪名逮捕。戏剧化的一天:解散国会未遂反被弹劾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12月7日早间,就在国会即将按照原定的弹劾审判程序开始辩论是否以“道德无能”为由弹劾卡斯蒂略的几小时前,卡斯蒂略发表了紧急电视讲话,宣布暂时解散国会,并“建立特殊紧急政府”。此外,他还号召在最短时间内举行新一届国会选举,在9个月内制定新宪法,并下令重组整个司法体系,包括更换国家司法委员会和宪法法院的所有成员。佩德罗·卡斯蒂略资料图但是,卡斯蒂略的这场被反对派斥责为“政变”的紧急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军队、警察,甚至是卡斯蒂略的内阁和本党国会议员都拒绝支持他。拉丁美洲政治研究学者威尔·弗尔曼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卡斯蒂略的紧急行动属于自我政变,即当权者通过解散立法机构、废止原宪法等非法手段将立宪政体转变为独裁政体。“这次行动在总统府墙外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支持。卡斯蒂略的目的是避免被国会弹劾或遭到腐败指控,但最终反而加速了这一局面的到来。”电视讲话发表后,卡斯蒂略内阁的总理以及另外九位部长迅速宣布辞职以示抗议。秘鲁武装司令部与国家警察联合司令部也在当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表明了立场:“总统只有在对一个政府进行两次不信任投票后才能解散国会,其他任何方式都‘违反了宪法’”。据半岛电视台报道,国际危机组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项目副主任雷娜塔·塞古拉认为,在此次弹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正是军队和警察。威尔·弗尔曼解释称,秘鲁旷日持久的府院之争使得最终决定权落在了军队手中。所幸的是,秘鲁军队并无意干政。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美国驻秘鲁大使丽莎·肯纳表达了对卡斯蒂略试图解散国会行为的谴责。她在社交平台推特发帖表示,美国坚决反对卡斯蒂略总统为阻止国会履行其职责而采取的任何违反宪法的行为。阿根廷、巴西等多个南美国家也纷纷对这一违反宪法的行为表示谴责。事态很快迎来转折。在卡斯蒂略尝试解散国会后不久,秘鲁国会召开紧急会议,以压倒性的表决结果通过总统弹劾动议,会议指出,卡斯蒂略“违宪解散国会、篡夺公共权力”,因“永久性的道德缺失”被弹劾解职。根据秘鲁宪法规定,当总统不能履行职责时,应由副总统接任。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秘鲁副总统迪娜·博鲁阿尔特在国会全体会议上宣誓就任新总统,接替当天被国会罢免的前总统卡斯蒂略,直到后者的原定任期于2026年7月结束。秘鲁也因此迎来了历史上首位女性总统。12月7日,秘鲁副总统迪娜·博卢阿特在国会宣誓就任总统,接替当天被国会弹劾解职的卡斯蒂略。在国会议员的一片欢呼声中,博鲁阿尔特表示,她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政府腐败问题。她呼吁通过政治休战来克服危机,并表示将组建一个包含所有政治派别的新内阁。此前,她曾在推特发帖称,卡斯蒂略解散国会的举措是“未遂政变”,“恶化了本应通过法制渠道解决的秘鲁政治体制危机”。据当地媒体报道,7日14时许,卡斯蒂略在同家人乘车前往墨西哥驻利马大使馆途中被秘鲁司法机关以“叛乱”及“阴谋”的罪名逮捕。卡斯蒂略当天离开总统府不久即被警方控制在首都利马的一处地点。秘鲁司法特派员12月8日表示,他们已致函秘鲁总检察长帕特里夏·贝纳维德斯,“就未遂政变对总统佩德罗·卡斯蒂略提起诉讼”。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外交部都发表了声明,表达了对秘鲁政治情势的关切。墨西哥外交部长马塞洛·埃布拉德在电台采访中表示,如果卡斯蒂略提出要求,墨西哥政府将对给予他政治庇护持开放态度。动荡不安的秘鲁政局:腐败指控与政党博弈近几十年来,秘鲁的政局动荡不安,充斥着腐败与斗争。路透社报道称,2016至2021年的6年间,秘鲁诞生了5位总统,其中4位都曾被指控参与腐败活动,从而遭到国会弹劾或迫于国会压力主动辞职。CNN报道称,2021年7月,卡斯蒂略在大选中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教师及工会领袖出身的他获得了广大农村地区选民的支持,并被予以再度掀起拉丁美洲左翼领导人“粉色浪潮”的厚望。在竞选纲领中,卡斯蒂略承诺修改宪法,并通过赋予各州对市场和自然资源更大控制权来完善财富再分配。但在秘鲁通货膨胀加剧、卡斯蒂略本人缺乏政治经验以及政党博弈复杂的局面下,卡斯蒂略在履行竞选承诺方面进展有限。遭国会免职的秘鲁总统佩德罗·卡斯蒂略资料图上任一年多以来,卡斯蒂略及其家人曾多次被指控腐败和权钱交易,已经接受了数月的调查。卡斯蒂略所在政党自由秘鲁党在国会130个席位中仅占37个,自上任以来,他已两次遭到来自反对派的弹劾,但在中间派和中左派政党的支持下暂时度过了执政危机。路透社称,本轮斗争始于10月,当时秘鲁总检察长帕特里夏·贝纳维德斯依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卡斯蒂略提起宪法申诉,指控他率领“犯罪网络”从国家合同中非法牟利且阻碍调查。卡斯蒂略一再否认所有指控,并坚称此次申诉是政治对手施加的“政治迫害”。时任副总统的博鲁阿尔特也曾遭到国会的宪法调查,但该调查于12月5日被驳回。就职以来,卡斯蒂略政府一直深陷混乱状态。法新社称,卡斯蒂略自2021年7月上台以来,已4次改组内阁,任命过50多位部长,更迭最频繁的部门包括内政部、农业发展部、能源矿业部等,涉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多个关键部门和领域。内阁成员频繁变动不利于政府制定连续性的政策,秘鲁政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金融时报》报道称,卡斯蒂略今年任命的第三任财政部长库尔特·布伦尼奥是7日发起辞职抗议的内阁部长之一。他11月曾坦言,政治机制失调导致秘鲁的商业环境恶化。秘鲁曾是拉丁美洲最强劲的经济体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铜生产国。但2022年10月,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将秘鲁的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为负面。11月23日,美洲国家组织理事会高级别工作组访问秘鲁后发表报告称,秘鲁的“政治分裂”使民主体制面临风险,并建议“休战”,同时“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以维持治理能力”。CNN分析称,博鲁阿尔特的上台并不一定能缓解秘鲁政坛僵局,因为她需要获得跨党派的支持才能有效执政。新总统上任有望稳定秘鲁市场12月7日的政局动荡也对秘鲁的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根据彭博新闻社消息,在卡斯蒂略宣布解散国会后,秘鲁索尔兑美元汇率暴跌1.7%,交易价格为1美元兑3.9128索尔,创下去年7月以来的最大盘中跌幅。秘鲁的基准股指下跌2.4%,至一个多月以来的最低点。但随着当日下午政治局势逆转,汇率走势也随之扭转,接近今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外,基准股指减少损失,美元债券在当天收盘时也有所走高。对此,洛杉矶Doubleline集团的投资组合经理瓦莱丽·何分析称:“博鲁阿尔特并不被认为是一位‘市场友好型’总统,但投资者普遍认为,不管怎样新总统都会比卡斯蒂略好。”她还表示,博鲁阿尔特的内阁任命将是市场的重要指标。拉丁美洲经济学家菲利普·赫南德兹认为,从长期来看,博鲁阿尔特的上台并不能保证秘鲁的经济将从此恢复稳定,因为“这不会消除秘鲁政治体制弱点导致的政局不稳定,也不会显著地改变秘鲁的经济前景。”“如果任命了合理的成员,政治前景很可能会比过去16个月稳定得多,”丰业银行经济学家吉约姆·阿尔贝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还将密切关注谁将担任财政部及矿务部部长。如果一切顺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对商业信心造成重大损害的政治动荡。”
8件大事,秘鲁外长与总统发生冲突;卡德罗夫
8件大事,秘鲁外长与总统发生冲突;卡德罗夫:可能要跟普京说说乌克兰的真实情况了;英煤:日本粮食供应面临空前危机;韩媒:仁川附近海域接连发现不明身份尸体;911事件21周年,美国纽约州进入灾难紧急状态第一件事,综合多家外媒9月11日消息,位于日本最南端的冲绳将举行新一届知事选举,而上千名当地民众从10日下午开始就组织集会,前往选举场所表达对美军基地的不满,随着美国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之后,在冲绳部署的战机、军舰比往常多了不止一倍,这当然引起了冲绳本地居民的强烈反弹。第二件事,综合多家媒体9月11日消息,美国纽约在州长一份灾难紧急状态的声明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全州蔓延)迎来了自己“911事件”21周年纪念,虽然事件已经过去21年,但是一些911事件亲历者却面临未来无法看病的窘境,拜登宣布冻结阿富汗的7亿美元声明是用于这些受害者救助,但是一些专家称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抢劫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而且资金更是没有用到该用的人身上。第三件事,法新社9月11日消息,随着波音客机订单逐渐回暖,尤其是失事型号开始复飞,空客发布的今年8月订单和交付时间表显示,空客直接取消了与卡塔尔航空未完成的全部19架A350客机订单,这也意味着空客整个8月无客机交付,原因在于卡塔尔航空发现部分A350客机出现掉漆、局部脱落以及防雷层腐蚀。第四件事,彭博社9月11日援引白宫内部人士的话称,拜登政府正准备签署一项行政命令,扩大美国本土生物制造业,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份命令覆盖了生物产品、材料、新药物研发、人体组织以及生物燃料和食品等,,这也被美国内部认为继芯片之后,美国再次对中国展开的新一轮竞争方向。第五件事,路透社9月11日消息,作为秘鲁总统的佩德罗·卡斯蒂略正面临来自外长米格尔·罗德里格斯的“逼宫”,米格尔直接向其递交辞职信,原因是总统严重违背该国外交政策,否决秘鲁与得到部分承认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断交的决定。除了这个,两者在区域性环保条约以及是否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存在分歧,这也是佩德罗5次组建内阁来再次面临部长级高官的辞职潮,上一个是交通部副部长。第六件事,韩国《亚洲经济》9月11日消息,在韩国仁川江华岛附近海域,韩国海军以及本地钓鱼客在该海域接连发现漂浮在海上的不明身份的尸体,截止到目前,警方已经解救一名男子,打捞上了2具尸体,对这些尸体来源以及失事原因警方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尸检结果也正在进行。第七件事,英国《金融时报》9月11日专门以“日本还能养活自己吗”为题报道日本面临的除了日元贬值成“废纸”之后再次不得不面对的粮食供应危机,日本作为岛国,将近60%的粮食需要进口,而日本储备粮由于海岛环境影响一直处于低位,再叠加俄乌冲突影响,日本民众正面临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超过1.8万种食品涨价只是粮食危机的开端。第八件事,综合多家外媒9月11日消息,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继在社媒上发布了一份意义不明的“无限期休假”声明,被克宫以“普京了解”回应之后。卡德罗夫在9月11日检验了车臣武装部队,并且称现在俄国防部正在犯一个巨大的错误,撤出伊久姆以及巴拉克列亚不可取,自己将率领新组建的车臣1万名士兵前往敖德萨,乌克兰前线的战况自己完全掌握,必要时刻自己将亲自向普京说明。#俄方称已从伊久姆和巴拉克列亚撤军##韩仁川附近海域接连现身份不明尸体##卡德罗夫检阅车臣新组建军队##911事件21周年纪念日##美国纽约州进入紧急状态##空客8月未收到订单##美媒:美对华经济胁迫或涉生物制造##美国##俄罗斯##中国#
秘鲁总统的知名总统
阿尔韦托·藤森 (Alberto Fujimori) 1938年7月28日生于秘鲁首都利马一个日本侨民家庭,祖籍日本熊本县。其父母30年代初移居秘鲁。藤森小学中学均就读于秘鲁公立学校。1955年,年轻的藤森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秘鲁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1961年又以第一名成绩从该校毕业。此后,他又前往欧美留学,先后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成归国后,藤森回母校秘鲁农业大学执教。 1984年,时年46岁的藤森被提拔为农大科学系主任,同年又当选为该校校长。三年后,他被任命为秘鲁全国大学委员会主席。 20世纪80年代末,秘鲁经济滑坡,社会动荡。1989年7月,藤森与他人一道成立了“变革90”独立运动,并投入到总统竞选中。1990年6月,藤森在第二轮总统选举中击败对手,当选秘鲁总统。1995年4月和2000年5月,藤森两次蝉联总统。藤森执政后,一方面采取措施稳定政治局势,另一方面又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使秘鲁经济在克服严重危机后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原已基本枯竭的国家外汇储备额到2000年7月底达到88.23亿美元。 2000年9月,总统顾问、国家情报局主管蒙特西诺斯收买反对党议员的丑闻败露,引发全国政治危机,藤森本人面临一系列指控。同年11月,藤森利用出席国际会议之机转道日本寻求政治庇护,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随后遭秘鲁国会罢免。秘鲁政府曾多次要求日本政府将藤森引渡回国受审,但日方以藤森拥有日本国籍为由(藤森拥有秘鲁和日本双重国籍),拒绝引渡。藤森到日本后,秘鲁当局禁止他在10年内从政。2005年11月,藤森在智利被捕并于2007年9月被引渡回秘鲁。 藤森被引渡回国以来4次被判有罪。2007年12月,他因滥用职权罪被判6年监禁。2009年4月,他因谋杀和绑架罪被判监禁25年。同年7月,他因盗用公款罪获刑7年半,当年9月又因侵权和行贿等罪名获刑6年。2011年11月14日,藤森因出现双腿肌无力症状离开监狱到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近年藤森疾病缠身。他患口腔黏膜白斑病多年,先后几次做舌部手术。他在狱中还有严重的抑郁症症状,9月初曾因严重胃炎离狱就医,10月13日又因坠床受伤紧急住院,耳朵缝了4针。2013年10月,秘鲁高等法院否决藤森在家服刑的申请。 藤森通晓英、日、法语和西班牙语。前妻苏珊娜·藤森樋口是一位农业灌溉工程师,她与藤森于1996年2月16日正式离婚。他们共有4个子女。 1991年4月、1994年6月两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亚历杭德罗·托莱多·曼里克 (Alejandro Toledo) 1946年3月28日出生于秘鲁安卡什省卡巴纳市,是一名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儿(又称“乔洛”)。托莱多家里共有兄弟姐妹15人,父母原以务农为生,20世纪50年代初随北方港口城市钦博特掀起的渔业生产高潮举家迁往那里。托莱多幼年时当过擦鞋童,中学时任校报学生记者,与当时一些政界名人有过接触。中学毕业后获美国旧金山大学奖学金,前往美国研读经济。毕业后又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获人力资源经济学博士学位。 托莱多曾任秘鲁商业管理研究生院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学院研究员,并先后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任职。 托莱多1994年9月创建政党“可行的国家”(1999年2月更名为“可行的秘鲁”)。2001年4月,托莱多第三次参加大选,并于同年6月在第二轮选举中获胜,当选为秘鲁总统,同年7月宣誓就职,任期至2006年7月。 托莱多在美国求学期间,结识了比利时籍的经济学家兼人类学家埃利安尼·卡普女士,两人结婚并生有一女,名叫香塔。他的妻、女都会讲盖丘亚等秘鲁土著语言。 阿兰·加西亚·佩雷斯 (Alan Garcia Perez) 1949年5月出生于秘鲁首都利马。他毕业于秘鲁圣马科斯大学,先后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深造,获法学博士和社会学博士学位。 加西亚是秘鲁阿普拉党(人民党)主席。他1980年当选国会议员。1985年至1990年担任秘鲁总统。2006年6月,他再次当选秘鲁总统,并于同年7月28日宣誓就职。 加西亚曾于1984年和2004年两次访问中国。2008年3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新政府的成员及任命职位分别是什么?
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于1922年10月29日决定授权墨索里尼组成新政府。10月31日,第一届法西斯内阁组成,39岁的墨索里尼任首相兼内政大臣和外交大臣。另外还有3名法西斯分子阿尔贝托·德·斯特法尼、阿尔多·奥维利奥和乔瓦尼·朱利亚蒂分别任财政、司法和被解放土地大臣。在18名副大臣中,法西斯党占9名。11月16日,新政府全体成员出席议会,墨索里尼发表施政演说。最后,议会以306票赞成,116票反对通过了对政府的信任案。只有社会党人抵制这届新政府及其执政方式。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正式诞生了。
秘鲁总统涉及巴西建筑公司贪腐案面临弹劾威胁吗?
12月15日据报道,秘鲁总统佩德罗·巴勃罗·库琴斯基(Petro Pablo Kuczynski)因涉及巴西建筑公司奥德布莱切(Odebrecht)的腐败丑闻面临弹劾威胁。报道称,库琴斯基已经失去了内阁主要成员的支持。
受丑闻困扰的奥德布莱切公司13日声明,曾在2004至2013年期间,支付库琴斯基近500万美元的顾问费。时间点就落在库琴斯基担任前总统托莱多(Alejandro Toledo)政府的经济部长及总理期间。
今年年初,秘鲁反腐检察机关宣布将对库琴斯基展开调查,核查其2006年任职国家总理期间是否曾协助巴西奥德布莱切公司获取公共项目,库琴斯基在新年司法会议上强调“政府只有透明运行,才能获得民众信任”,充分表明支持态度。
奥德布莱切正处于拉美最大贿赂丑闻风暴的核心。在美国政府调查下,奥德布莱切公司坦承曾在12个国家行贿高达7亿8,800万美元以取得各国的公共工程合约。2016年,奥德布莱切公司同意支付35亿美元的罚款。
奥德布莱切前任公司总裁马塞洛·奥德布莱切(Marcelo Odebrecht)被判在巴西服刑19年,同意以合作换取宽大处理。他称,库琴斯基十年前被聘为秘鲁的顾问。他还告诉检察官,多年来,建筑公司向秘鲁官员贿赂了2900万美元,以换取托莱多及其后两任政府期间的营建计划。
库琴斯基曾于11月强烈否认曾与该公司有任何职务或政治层面的关系。他还曾谴责因为收受该公司数百万元贿赂而面临刑事指控的3位前总统。
占有秘鲁国会多数席位的秘鲁右翼反对党人民力量党(Popular Force party)声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库琴斯基曾有贪污举动。该党已经警告说,如果他不在14日提出辞呈,将开始对他进行弹劾。该党发言人萨拉维里(Daniel Salaverry)说:“很明显,他(库琴斯基)继续留在总统职位是站不住脚的。”
据悉,库琴斯基已经承诺,将于12月22日在秘鲁国会委员会作证。
今年79岁的库琴斯基过去曾是华尔街银行家,2016年6月的总统选举中,库琴斯基以极微弱优势胜出。竞选时曾因持有美国国籍、前妻曾为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等备受争议。执政后的库琴斯基专注于民生领域改革,推行系列新政,民间声望颇高,由当初颇具争议的“耄耋经济学家”成为“秘鲁最受欢迎的人”。
就任总统后,库琴斯基推出的第一批政策确实专注于民生领域改革。例如大力推进自来水改造项目、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获得了秘鲁人民的拥护。
在所有政策当中,最得民心的还是新政府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整改。对大多数有拉美工作经历的人而言,混乱的治安状况始终是萦绕在心头的一大阴影。由于偷窃、抢劫事件频发,加上警察整天待在警署中不作为,人们在街上不敢使用手机、不敢身着亮眼华丽的服饰、不敢随身携带贵重物品。库琴斯基政府的首批政策之一便是更换不作为的治安官员、强制警察上街巡逻,使得治安状况大大改善。如今首都利马街头已常常能见到戴着耳机用手机听音乐的行人,城市的旅游业也因此获得保障。
各国现任总统名单。要最新的!!!
各国现任总统名单
阿富汗——哈米德·卡尔扎伊 Hamid Karzai
阿根廷——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 Cristina Fernandez de Kirchner
阿尔巴尼亚——阿尔弗雷德·莫伊休 Alfred Moisiu
奥地利——海因茨·菲舍尔 Heinz Fischer
阿塞拜疆——伊尔哈姆·阿利耶夫 Ilham Aliev
孟加拉——齐勒·拉赫曼 Zillur Rahman
白俄罗斯——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 Alexander Grigorievich Lukashenko
玻利维亚——埃沃·莫拉莱斯 Evo Morales
巴西——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
保加利亚——格奥尔基·珀尔瓦诺夫 Georgi Parvanov
克罗地亚——斯捷潘·梅西奇 Stjepan Mesic
智利——米歇尔·巴切莱特 Michelle Bachelet
哥斯达黎加——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 Oscar Arias Sanchez
捷克——瓦茨拉夫·克劳斯 Vaclav Klaus
塞浦路斯——季米特里斯·赫里斯托菲亚斯 Demetris Christofias
多米尼加——莱昂内尔·费尔南德斯·雷纳 Leonel Fernondez Reyna
格鲁吉亚——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 Mikhail Saakashvili
德国——霍斯特·克勒 Horst Koehler
希腊——卡罗洛斯·帕普利亚斯 Karolos Papoulias
芬兰——塔里娅·哈洛宁 Tarja Halonen
厄瓜多尔——拉斐尔·科雷亚·德尔加多 Rafael Correa Delgado
法国——尼古拉·萨科齐 Nicolas Sarkozy
海地——勒内·普雷瓦尔 Rene Preval
洪都拉斯——里卡多·马杜罗 Ricardo Maduro
匈牙利——绍约姆·拉斯洛 Solyom Laszlo
冰岛——奥拉维尔·格里姆松 Olafur R. Grimsson
印度——普拉蒂巴·帕蒂尔 Pratibha Patil
印度尼西亚——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 Susilo Bambang Yudhoyono
伊朗——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 Mahmoud Ahmadinejad
伊拉克——贾拉勒·塔拉巴尼 Jalal al-Talabani
爱尔兰——玛丽·麦卡利斯 Mary Mcaleese
以色列——希蒙·佩雷斯 Shimon Peres
意大利——乔治·纳波利塔诺 Giorgio Napolitano
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 Nursultan Abishevich Nazarbayev
韩国——李明博 Lee Myung-bak
台湾——马英九 Ma Ying-jeou
新加坡——纳丹 S.R. Nathan
科索沃——法特米尔·塞伊迪乌 Fatmir Sejdiu
吉尔吉斯斯坦——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 Kurmanbek Bakiyev
拉脱维亚——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 Valdis Zatlers
立陶宛——瓦尔达斯·阿达姆库斯 Valdas Adamkus
马其顿——布兰科·茨尔文科夫斯基 Branko Crvenkovski
墨西哥——费利佩·卡尔德龙·伊诺霍萨 Felipe Calderon Hinojosa
密克罗尼西亚——伊曼纽尔·莫里 Emanuel Mori
摩尔多瓦——弗拉迪米尔·沃罗宁 Vladimir Voronin
蒙古——那木巴尔·恩赫巴亚尔 Nambaryn Enkhbayar
尼加拉瓜——丹尼尔·奥尔特加·萨阿韦德拉 Daniel Ortega Saavedra
巴基斯坦——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 Asif Ali Zardari
巴拿马——马丁·托里霍斯 Martin Torrijos
巴拉圭——费尔南多·卢戈 Fernando Lugo
秘鲁——阿兰·加西亚·佩雷斯 Alan Garcia Perez
波兰——莱赫·卡钦斯基 Lech Kaczynski
葡萄牙——卡瓦科·席尔瓦 Cavaco Silva
罗马尼亚——特拉扬·伯塞斯库 Traian Basescu
俄国——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 Dmitry Medvedev
塞尔维亚——鲍里斯·塔迪奇 Boris Tadic
斯里兰卡——马欣达·拉贾帕克萨 Mahinda Rajapakse
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 Bashar Al-Assad
塔吉克斯坦——埃莫马利·拉赫蒙 Emomali Rakhmon
土库曼斯坦——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 Gurbanguly Berdymukhamedov
土耳其——阿卜杜拉·居尔 Abdullah Gul
乌克兰——维克托·尤先科 Viktor Yushchenko
美国——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Barack Hussein Obama
乌拉圭—— 塔瓦雷·巴斯克斯 Tabare Vazquez
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阿卜杜加尼耶维奇·卡里莫夫 Islam Abduganiyevich Karimov
委内瑞拉——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 Hugo Rafael Chavez Frias
瓦努阿图——卡尔科特·马塔斯凯莱凯莱 Kalkot Mataskelekele
也门——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 Ali Abdullah Saleh
联邦战争爆发:波塔莱斯之死
联邦战争爆发:波塔莱斯之死
前因:
华金·普列托和波塔莱斯当政:1831年,华金·普列托总统组织了保守党内阁,波塔莱斯任内阁部长,开始了保守党专制独裁时期。
1837年9月,智利总统何塞·华金·普列托派出了第一支远征秘鲁的军队,在秘鲁南部的艾莱岛登陆,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联邦之间的战争彻底爆发。
其实在前一年年底,智利已经向秘鲁-玻利维亚联邦宣战了。
1836年初,玻利维亚的独裁者圣克鲁斯通过干预秘鲁内战,将秘鲁的自由派人士奥贝戈索推上了总统之位。奥贝戈索报答圣克鲁斯的方式是同意其组建秘鲁-玻利维亚联邦,并且由圣克鲁斯来担任联邦最高执政官。
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原本属于南美太平洋三国,各方面的实力比较均衡。但联邦的成立打破了均势,对智利来说是很大的威胁。而且,智利和秘鲁之间本来就有太平洋进出口贸易上的竞争,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港和秘鲁的卡亚俄港一直在争夺南美西海岸最大港口的地位。
联邦成立后不久,普列托政府担心的事就成真了。
奥贝戈索和圣克鲁斯宣布,智利与秘鲁上一任政府(被奥贝戈索推翻的萨拉韦里政府)签订的《商业和航海友好条约》无效,智利必须与新政府重谈条件。与此同时,秘鲁未经协商就将其对智利小麦的关税提高了24倍。
智利此时的外交、经济和战争部长都是波塔莱斯,波塔莱斯对秘鲁人的回应是将秘鲁食糖的关税提高到了相同数额。
从1830年内战保守党上台后,军人出身的普列托是智利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商人出身的波塔莱斯则是实质上的智利大管家。与此同时,波塔莱斯还是一个在瓦尔帕索港拥有诸多产业的外贸商人。他把这次关税冲突视为是争霸太平洋贸易的决斗,不仅关系着国家利益,也牵涉到他个人的生意。
但此时,智利国内的舆论大都认为,还没有必要开战,在智利做生意的外商资本更是害怕开战会影响他们赚钱。连总统普列托也认为“时机未到”。
而没过多久,宣战的理由就自动找上了门。
这一年八月,从秘鲁卡亚俄港出发的奥贝戈索号战舰带着一艘护卫舰,趁夜登陆智利南部的安库德港。这艘战舰的指挥者正是保守党的死对头,几年前在内战中战败、流亡到秘鲁的自由党前总统弗莱雷。
弗莱雷在利马晃荡了几年。关税战争之后,他从圣克鲁斯那里要来军事和资金上的支援,准备杀回智利,并许诺等他重新掌权,智利一定会成为联邦的盟友。
然而弗莱雷的冒险并不顺利,政府军很快将安库德包围,他本人和一众随从都被俘获,随后被流放到更为遥远的大溪地。
关税战争或许没有戳到普列托的痛点,但一想到流亡自由党人在圣克鲁斯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夺走保守派的权力,这种可能性让他坐立不安。
1836年年底,在普列托和波塔莱斯的坚持下,智利政府向秘鲁-玻利维亚联邦宣战,然而政府内部的反战派也不在少数,且民众对战争还是普遍厌恶的。
次年年初,为防止发生哗变和暴乱,普列托和波塔莱斯宣布全国进入戒严状态,解除了参议院的特别立法权,同时军事法庭通过了战争期间对所有公民拥有管制和征召权。反对普列托政府的人立即指责政府暴政专制。
就在普列托为“宣而不战”的尴尬局面苦恼之时,波塔莱斯的死使事情出现了转机。
戒严令下发之后,波塔莱斯在圣地亚哥近郊小镇迈坡检阅军队,军团指挥官何塞·安东尼奥·比道雷发动兵变,将波塔莱斯逮捕并监禁起来。
三日后,比道雷和其属下遭到政府军镇压,比道雷战败逃亡。负责看守波塔莱斯的军官圣地亚哥·弗洛林得知己方战败的消息,在一个小山坡上枪决了波塔莱斯。
波塔莱斯一死,普列托立即借此事大做文章。比道雷被塑造成叛国者,波塔莱斯变成了烈士。整件事情被报导成这样的版本:受秘鲁-玻利维亚联邦的独裁者圣克鲁斯唆使,比道雷发动政变,意欲推翻政府,干涉智利内政和主权,而波塔莱斯之死正是因为他是内阁中最有话语权也最坚定的反对联邦派和主战派。
这个经过改动的版本扭转了智利的公众舆论,民众的自发的主战情绪已经爆发,对秘鲁-玻利维亚联邦的战争成了智利人民维护自主权利的“圣战”,于是智利总统何塞·华金·普列托得以派出第一支远征秘鲁的军队,联邦战争正式爆发。
后果:智利远征秘鲁:1837-1839年,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联邦交战,智利最终在云盖战役中击溃了联邦军,致使联邦解散,独裁者圣克鲁斯流亡。
结论:波塔莱斯之死扭转了智利的公众舆论,让智利人民团结起来支持政府向秘鲁-玻利维亚联邦开战。
加拉加斯详细资料大全
加拉加斯(英语:Caracas)又译“卡拉卡斯”,是拉丁美洲国家委内瑞拉的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加拉加斯位于加勒比海之滨的卡拉卡斯谷地,中北部阿维拉山南麓。城市四周环山,海拔922米。人口322万,年均气温21℃。
加拉加斯始建于1567年,历史上曾屡遭地震破坏;1830年定为共和国首都。加拉加斯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居民大多数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加拉加斯 外文名称 :Caracas 别名 :卡拉卡斯 行政区类别 :首都 所属地区 :委内瑞拉 面积 :777.1 km2 人口 :人口322万 方言 :西班牙语 机场 :加拉加斯国际机场 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地势,气候,经济发展,工业,交通,城区,社会文化,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加拉加斯初建于1567年,于1577 年成为委内瑞拉省首府,1830年定为委内瑞拉共和国首都。 加拉加斯美景 1870年起城市改建,许多西班牙殖民时期建筑被法国风格建筑取代。 20世纪20年代随石油工业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1950年连同郊区和米兰达州的5座城镇形成加拉加斯大都市区。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地理环境 地势 城市四周环山,海拔922米。 气候 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降水量810毫米,卡拉卡斯此名称据信来自于当地印地安人的部族名称,整个都会区人口超过500万。卡拉卡斯虽然地处热带,但因地势较高,气候温和,没有四季之分,仅分雨季和旱季。每年5月至10月是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雨季气温较低,天气凉爽;旱季白天有点炎热,但夜间仍很凉爽。在卡拉卡斯,人们既可以享受风和日丽的春光,又可以领略热带海滩的情趣,被众多的游客称为“美洲大陆上得天独厚的首都”。 加拉加斯美景 经济发展 工业 加拉加斯集中了全国工业的50%,以食品、纺织等轻工业为主,还有汽车装配、化工、建筑、制药等工业;金融业和商业繁荣。外贸兴盛,其外港拉瓜伊拉集中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 交通 加拉加斯市内交通便利,捷运建于1983年,有5条线路。按每平方公里汽车流量计算,它是世界上汽车最多的城市之一,居民中有64%的家庭拥有汽车,其中90%驾驶汽车上下班。这里的汽油十分便宜。交通发达,向北有高速公路直达外港拉瓜伊拉,向西有铁路和泛美公路直抵巴基西梅托,向东有亚诺斯等公路通东、南部各城市。现代化隧洞公路通海滨浴场旅游区。设有国际机场。 加拉加斯美景 城区 加拉加斯市区分新、老两城区。老城区以玻利瓦尔广场为中心,广场中央矗立著西蒙·玻利瓦尔的青铜像和国会大厦,两侧为总统府和内阁大楼;多古迹。新城区多高层建筑,有横跨2 个街区的宏伟的中央公园建筑群。玻利瓦尔大道上的玻利瓦尔中心为两座32层高的大厦,上层为 *** 机构,底层及其周围为繁忙的现代商业区;其东为文化区,建有委内瑞拉中央大学、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工业区在大都市区西部和西南部。城北辟有阿维拉国家公园,树林葱郁,风景秀丽 ,为旅游胜地。 社会文化 节日日期 新年1月1日 主显节 1月6日 狂欢节2月19-20日 拉瓜伊拉 3月10 圣约瑟 3月19 复活节4月5-8日 独立宣言4月19 劳动节5月1日 卡拉沃沃战役 6月24 圣彼得和圣保罗6月29 独立日 7月5日 国庆节 西蒙玻利瓦尔诞生日 7月24日 也是马拉开波湖战役日 圣母升天节 8月15日 美洲发现 10月12 马拉开波 10月24 万圣节 11月1日 圣母怀孕 12月8 圣诞节12.24-25 除夕 12月31 旅游景点 加拉加斯位于委内瑞拉北部靠近加勒比海的山谷之中,是委内瑞拉的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城市三面环山,属南美洲西岸典型的高地气候,其气候四季如春,仅比波哥大气温高数度,宜人居住。 在加拉加斯,人们既可以享受风和日丽的春光,又可以领略热带海滩的情趣,被众多的游客称为“美洲大陆上得天独厚的首都”。玻利瓦尔广场为加拉加斯最知名的广场,广场中央矗立著西蒙·玻利瓦尔的青铜像和国会大厦,两侧为总统府和内阁大楼。城市的东部为文化区,建有委内瑞拉中央大学、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北辟有阿维拉国家公园,树林葱郁,风景秀丽,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加拉加斯街心公园处处可见,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不少色彩。公园内绿树成荫,绿树、草坪和喷泉构成一景,喷泉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四散飞扬。 玻利瓦尔广场 玻利瓦尔广场位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老城区,历史上先后曾被命名为“兵器广场”、“集市广场”和“宪法广场”。1883年,南美洲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委 *** 正式将广场命名为“玻利瓦尔广场”。1874年,委内瑞拉人民为表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怀念,在广场中央树立玻利瓦尔骑马像雕塑。该雕塑由ADAM TADOLINI设计,在欧洲制成后运至加拉加斯,人物和骏马栩栩如生,动感强烈。雕塑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委内瑞人民谨以此纪念解放者。”广场绿树成荫,风格别致,四周为市 *** 、首都联邦区 *** 、外交部和大教堂等建筑物。 观花宫 观花宫是委内瑞拉的总统府,位于首都加拉加斯市老城区中心。原为华金·克雷斯波总统为其夫人米西亚·哈辛塔建造的私人住宅。1911年起始为总统府,西普里亚诺·卡斯楚将军是第一位入住该宫的总统。 观花宫设有总统办公、生活的地方和几个主要的大厅,其中以阿亚库巧厅(Ayacucho)、博亚卡厅(Boyacá)、华金·克雷斯波厅(Joaquín Crespo)、秘鲁太阳厅(Sun of Peru)最为有名。阿亚库巧厅因阿亚库乔战役而得名,是总统接见国外领导人的地方,也是总统向全国致辞的地方,大厅内还悬挂著西蒙·伯利维尔的肖像。 博亚卡厅是为了西蒙·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在1819年的战争中获胜而命名的,该大厅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观花宫最大的大厅之一,主要用来举办宴会;华金·克雷斯波厅原名镜厅(Hall of the Mirrors),是总统正式接见内阁部长、国内企业界人士的地方,也是总统任命新部长以及大使的地方。大厅的正中间摆放著一张很长的桌子,在总统椅后面的墙壁上还悬挂著两张精美的壁画。此外,该厅还设有4个巨大的白水晶镜子,“镜厅”便由此而来。 秘鲁太阳厅是为了纪念秘鲁 *** 赠送的太阳画而命名的,厅内绘有象征昼夜、四季的图画。该厅是观花宫最具代表性的大厅之一,也是总统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和与外国签约的地方。观花宫整体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庄严肃穆,周围花草遍地,绿树成荫,是委内瑞拉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加拉加斯儿童博物馆 加拉加斯儿童博物馆是拉丁美洲最早的儿童博物馆,也是委内瑞拉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它坐落在委内瑞拉首都,建成于1982年,但早在1974年其筹备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加拉加斯儿童博物馆致力于为该国少年儿童提供一个接受思想教育,增长文化知识、启迪聪明才智的课外活动场所。根据委内瑞拉儿童的特点,通过走访、调查这些小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儿童在早期需要获取的知识等实际方面的问题,儿童博物馆特设生物、通讯、物理、生态学、征服太空、文化艺术等几大展厅,以期通过寓教于乐和亲身体验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想像力、创造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与人交往技能、合作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技能。 加拉加斯大学城 加拉加斯大学城位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自由自治区的加拉加斯市中心,是南美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除了校舍外,还有1056.5亩的植物园。由委内瑞拉现代建筑之父-比利亚努埃瓦(Carlos Raul Villanueva)所设计的卡拉卡斯大学城,建于西元1940年至1960年间,为现代城市建筑、艺术与设计之杰出典范。 加拉加斯大学城为20世纪早期的城市、建筑及艺术理念一致体现的杰出典范,其展现极富创意的诠释概念、殖民传统的空间感以及宽广且通风的设计,所有的一切,皆极适于其所处的热带环境。这座校园整合了大量的建筑群,包含现代建筑和视觉艺术-如奥林匹克运动场、有顶广场以及大会堂。其中典型建筑包括:屋顶为现代雕塑名家柯尔达(Alexander Calder)作品“云”的礼堂、奥林匹克体育馆和遮型广场,其形成一环环相扣、具体而为的整体社群。 加拉加斯大学城是20世纪早期时都市、建筑和艺术理念高度统一并最终付诸实现的经典个案,她独创地诠释了殖民地时期的概念和空间,并考虑到当地热带气候而注重开放、通风的设计,加拉加斯大学城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著名典型。 特雷萨·卡雷尼奥剧院 特雷萨·卡雷尼奥剧院位于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市文化中心地区,周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它以该国杰出的钢琴家特雷萨·卡雷尼奥(Teresa Carre?o)的名字命名,1973年破土动工,历时10年,耗资5.4亿玻利瓦尔,最终于1983年4月19日落成揭幕。特雷萨·卡雷尼奥剧院占地面积22,586平方米, 是仅次于阿根廷不宜诺斯艾里斯市科隆大剧院(Teatro Colón)之后南美洲第二大剧院。 特雷萨·卡雷尼奥剧院外形设计新颖别致、大方,内部装璜优雅,是拉美地区最现代化的艺术表演中心之一。剧院内部由La Rios Reyna歌剧院和Jose Felix Ribas半圆形室内音乐厅组成,另外还设有书店、舞台艺术和视听艺术品商店等文化设施。剧场音响设备先进,并配有同声传译设备,可进行交响乐、流行音乐、歌剧、戏剧和芭蕾等节目演出,是委内瑞拉最重要的艺术表演中心。
问一个政治人物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全名:奥古斯都·霍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尔特(西班牙语: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 ),1973年至1990年为智利军事独裁首脑。在美国的支持下,他通过流血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阿连德建立军政府。任内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但是同时残酷打击异己,造成大量侵犯人权的事件。
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指挥军队包围总统府,时任总统阿连德遇难。随即皮诺切特建立军政府,中止执行宪法,解散国会,执行严厉的言论检查,取缔左翼政党,暂停一切政治活动。军政府对左翼政治活动的镇压导致至少约3,000人被杀或失踪,超过27,000人遭监禁或拷打,其中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
1980年,新宪法在一次普遍认为是“不规范、不民主”的公民投票中获得通过。新宪法规定,1988年进行等额选举的总统大选,1990年还政于民。皮诺切特在那次大选中失利。1989年,智利举行差额选举的总统大选,帕特里西奥·埃尔文(Patricio Aylwin)获胜,于次年接替皮诺切特出任总统。皮诺切特卸任后,仍保留军队总司令的职务至1998年。根据1980年宪法的规定,他可以在智利参议院获得一个终身席位。
1998年,皮诺切特前往英国接受治疗。西班牙法庭发出传票,将其拘禁在家中逾一年。最终由于健康原因,皮诺切特获得释放回到智利。2002年,智利最高法院裁定皮诺切特因为血管痴呆症不适宜出庭接受侵犯人权的指控,他随即放弃了在参议院的席位。2004年5月,智利最高法院又裁定他具有接受审判的能力。当年12月他遭到多项罪名的起诉。
皮诺切特的支持者认为他的主要功绩是:阻止了共产主义的蔓延,同左翼革命运动之类的激进组织的恐怖活动作了斗争,执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为1990年代智利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反对者则认为,皮诺切特破坏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实行了导致数千名反对者死伤的国家恐怖主义政策,攫取个人利益,经济政策迎合富人而中下阶层利益受损。
早年生涯
1915年11月25日,皮诺切特出生于智利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Valparaíso)。1933年进入军校学习。1937年以少尉军衔毕业成为步兵。1939年晋升为中尉。1940年回到步兵学校学习。1943年1月30日结婚。育有二子三女。
1948年,皮诺切特进入战争研究所。作为该所最年轻的军官,他尚有任务需要执行,次年才真正开始在研究所的学习。1951年,他获得了参谋长的职务,回到军校教书,他同时在战争研究所做助教,讲授军事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课程。另外他还积极参与学术刊物《百鹰》(Cien águilas)的编辑。
1953年,他晋升至少校。随后回到圣地亚哥接受了战争研究所教授职位的任命。后又进入智利大学法学院学习。
1956年,皮诺切特与一群年轻的军官同时被选中,与厄瓜多尔尔战争研究所进行合作项目。他不得不因此放弃了法学的学业。在合作的三年半中,他致力于地缘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和情报学的研究。
1959年末,皮诺切特回国,进入陆军第一师总部。1960年,他被任命为“埃斯莫拉尔达”军团司令。由于任上工作出色,1963年,他被任命为战争研究所副所长。
1968年,他出任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年底擢升为准将,出任第六师师长。
1971年1月,皮诺切特任圣地亚哥驻军司令,晋升为少将。1972年,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
1973年8月23日,在智利国内政治斗争风起云涌之际,皮诺切特出任智利陆军总司令。
政变前后
1973年9月11日,叛变的智利空军轰炸了陆军部队包围的总统府。萨尔瓦多·阿连德总统遇难。普遍认为阿连德是用一把AK-47步枪自杀的。真相仍存争议。
政变后建立的军政府由代表陆军的皮诺切特和海军、空军、军警各一名代表组成,以皮诺切特为首。原本计划由这四人轮流领导,但之后皮诺切特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军政府立即开始对左翼反对者进行镇压,数百人被逮捕,其中一些遭到杀害。接下去的3年里有数千人遭监禁和拷打,超过3,000人遇害。皮诺切特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造成了国际影响,包括大量的失踪人口。
皮诺切特在其传记中称自己为政变的领导者,他作为陆军总司令牵头与海军、空军、军警达成了政变计划。近年来,有当时的高级军官指出皮诺切特只是在政变计划进行前几天勉强介入其中,而且在政变中接受了其他军种(尤其是海军)的领导。
军政府上台后,皮诺切特巩固了自己的唯一领导地位。1974年6月27日,皮诺切特自任总统。他的军衔也提升到“大元帅”,之前只有殖民政府首脑和智利开国元勋得到过这一军阶。
军政府中的空军代表古斯塔夫·雷(Gustavo Leigh)逐渐对皮诺切特的政策不满。1978年7月24日,他被逐出军政府。
1977年至1978年间,智利与同处于军事独裁下的阿根廷濒临战争边缘,起因是对于美洲大陆南端的三个小岛(Picton, Lennox and Nueva)的归属。天主教罗马教皇若望·保禄二世派出特使,成功避免了两国间的全面战争。这一争议最终于1984年以和平友好条约的形式获得解决。智利获得了对系争岛屿的主权。
经济政策
皮诺切特上台后,立即采取了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措施。他表示自己希望“将智利变成一个企业家的国度,而不是无产者的国度”。皮诺切特起用“芝加哥小伙”(指一群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过的经济学家,货币政策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影响)来贯彻他的政策。
皮诺切特开创了智利经济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的纪元。他先后废除了最低工资,取消了工会权利,将养老金体系,国有工业和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税收。这些政策的支持者们(尤其是弗里德曼)认为“智利奇迹”是因此产生的(1960-1980年,智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了35%)。反对者则指出,智利失业率从1973年的4.3%上升至1983年的22%,而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了40%。在皮诺切特当政的最后几年,情况略有改善。1990年失业率降至7.8%。阿连德时期出现的物资短缺现象也得到了补救。
皮诺切特的私有化政策,公共开支的削减和工会权利的废除都对智利工人阶级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对富有阶层有利。
镇压异己
掌权后,皮诺切特对前政府的残馀支持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军政权立即取缔了所有左翼政党。对被视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同情者则采用暴力镇压,一些公开反对政府的人士也遭到迫害。皮诺切特当政17年间遇难人士的具体数目至今不详。智利“真相与和解”国家委员会1991年发布的报告认为,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踪。
严刑拷打也是军政府镇压异己的常用手段。成千上万的智利人因此出逃国外。2004年,”政治犯与酷刑”国家委员会发布报告称,大约有35,000人声称遭到了军政权的酷刑折磨。其中有28,000份证词被认为是合法的。该报告同时认为,超过半数的逮捕行动发生于军人建政数月内(大约有18,000人称他们是在1973年9月至12月间遭到拘禁的)。
任内,智利频繁发生骚乱与暴力袭击,政局不稳。另有数次未遂暗杀,深化了政府的妄想症,加剧了迫害的恶性循环。
智利与其他拉美国家不同,在政变之前有长期的民主宪政史,鲜见军人干政。一些政治观察家将军政权的血腥行动归咎于非极端措施无法推翻的民主制度。
1976年9月,智利形势引起了国际关注。前智利驻美国大使,阿连德政府内阁成员奥兰多·勒特里尔(Orlando Letelier)在华盛顿特区遭汽车炸弹袭击身亡。而在此之前2年,前任陆军总司令卡洛斯·普拉茨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遇刺身亡。
对外关系
军政权在建立之初便立即与古巴断绝了自阿连德时期建立起的外交关系。当时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均先后进入军事独裁。六国制定了“秃鹰计划”,旨在打击同盟国中的马克思主义“颠复分子”,游击队和他们的同情者。随着这些独裁政权的相继垮台,更多细节泄露出来。该计划遂被广泛批评为国家恐怖主义。但军政府仍辩称是为了应对各自国家内游击队的武装颠复行动。
智利是马岛战争中唯一不支持阿根廷的拉丁美洲国家。
美国政府默许了皮诺切特政权,并提供了物资支持。但美国在政变前后的介入程度众说纷纭。
政权终结
1983年5月,反对派和劳工运动组织了示威和罢工。政府对此进行了武装镇压。1986年,安全部门发现了被取缔的智利共产党的武装分支曼纽尔·罗德里格斯爱国前线(FPMR)走私的80吨武器,这一行动被古巴情报部门暗中监视,民主德国和苏联也介入其中。9月,其中一些武器被用于FPMR发动的一起针对皮诺切特的未遂暗杀。皮诺切特在暗杀中仅受轻伤,但他的5名保镖身亡。
1985年,3名共产主义者遭军警杀害,导致军政府成员门多萨(Mendoza)将军辞职。
1980年,在一场被严格控制的公民投票中,过渡宪法条款获得75%的支持率而通过。条文规定,1988年10月5日将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给予皮诺切特新一届8年任期。宪法法庭裁定,这场公民投票必须严格按照选举法组织。相关规定包括:所有选项(这场投票中是“同意”和“反对”两项)将获得同等的不间断的电视宣传时段,所有电视频道都将同时转播这些宣传内容。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政治宣传。反对派领导人里卡多·拉各斯(Ricardo Lagos)鲜明而乐观地呼吁选民投反对票,并要求皮诺切特对所有“失踪”人口负责。宣传“同意”的时段相对而言基调阴沉,他们称投反对票就意味着回到人民团结联盟执政的混乱中,试图向选民灌输恐惧心理。
最终的投票结果是反对票55%,赞成票42%。总统大选于1989年与国会选举同时举行。1990年3月11日,皮诺切特离任。
按照1980年宪法的规定,皮诺切特于1998年3月前仍保有陆军总司令职务。同时宪法还规定,在任6年以上的总统可以获任终身参议员。皮诺切特因这一职位获得司法豁免权。
后期经历
1998年,皮诺切特赴英国伦敦治病。但当时西班牙法官以侵犯人权为由向英国方面发出引渡,皮氏因此被扣留在英国一年多,于2000年3月因身体原因被英国释放回国。
回国后,关于皮诺切特在执政时期组织绑架、谋杀等一系列刑事指控接踵而至,不过他因健康原因躲过了多桩官司。
2004年,美国参议院一个调查委员会发现皮氏在华盛顿一家银行藏匿数百万美元资金,他和妻子、孩子因此受到逃税指控。
2005年3月,皮诺切特执政时期的秘密警察部门负责人向智利最高法院提交了一份名单,上面列出了皮氏执政期间500多个被捕后失踪的人员名单,成为他侵犯人权指控的最有力证据。
皮诺切特始终拒绝就执政期间发生的事件承担责任。直到今年11月25日度过自己91岁生日时,皮诺切特才通过妻子宣读一份声明,表示愿意承担在执政17年中所发生事件的政治责任。
评价:
生前,有“智利第一强人”之称的皮诺切特一直饱受争议。反对者声称,他发动政变和执政期间有数千名反对派人士被杀害或失踪,以“军事独裁者”的身份统治智利17年,下台后遭国际人权组织和受害者亲属的调查和起诉;支持者表示,他成功阻止智利“变成古巴”,引领智利经济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是智利的“恩人和大救星”。而对于他的功过是非,智利政坛各界褒贬不一。
功绩:发展经济
皮诺切特上台时,智利的经济濒临崩溃,失业率达到史无前例的高。皮诺切特虽行武出身,并非经济里手,但他知人善任,特意找来了一百位经济专家,组成了顾问班子,并接受了“货币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将其与当时智利的国情相结合。据了解,智利是一个铜矿王国,当时其他国有企业已基本上实现私有化,而铜矿业依旧国有。
这些年轻人上台后,鼓励外来投资,推进私有化进程,制定经济复兴计划。同时,皮诺切特大举外债,还推行自由经济政策,尽管这一政策最初引发金融危机和高失业率,但从1984年以后,智利经济实现每年5%至7%的高速增长,很快扭转了困难局面。
近20年来,智利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拉美一枝独秀,被国际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皮诺切特在政治上虽是一个独裁者,但有专家认为,皮诺切特在任时的铁腕政治是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1989年,皮诺切特在告别政坛前夕发表国情咨文时,感慨而又骄傲地向世界宣布:我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而移交的则是一个具有坚实基础、旺盛未来的国家。
对于他对智利的经济贡献,皮诺切特基金会主席赫农·吉诺夫称:“皮诺切特拯救了这个国家,把智利建设成一个令我们自豪的祖国。我坚信,尘埃落定后,历史会承认他国父地位的。”
劣迹:独裁、17年迫害数千反对派;偷税漏税
1973年,刚刚当了19天武装部队陆军司令的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总统阿连德。皮诺切特上台时曾表示,智利正在走向自我灭亡,必须清除一些东西。然而他首先清除的就是人权。在他执政期间,由于他的铁腕统治,导致全国数千人失踪或被杀害,10多万人被迫流亡国外。根据智利政府提供的数据,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共有41359人遭逮捕,至少3197人因政治原因而遭到杀害,超过1000人失踪,10余万人被迫流亡国外。
皮诺切特下台后被指控长期偷税漏税。经法院调查发现,皮诺切特在纽约里格斯银行里有上千万美元的存款,而随后的调查又发现皮诺切特在其他海外银行里的存款超过2700万美元。2005年,皮诺切特的妻子被指控协助其进行税务欺诈。另外,在长达17年的执政期间,皮诺切特中饱私囊,所掳掠的家私骇人听闻。今年稍早前,美国媒体还惊曝,皮诺切特可能在香港的一家银行里存有数吨的黄金。尽管这一消息被各方所否认,但皮诺切特当政期间所掳取的财产总额应该不在小数。
如今,皮诺切特走了,但皮诺切特时期的独裁统治至今还影响着智利的社会和经济,智利一位驻美大使在谈及皮诺切特时就表示,他破坏了这个国家的民主,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这就是他最大的“遗产”。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全名:奥古斯都·霍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尔特(西班牙语: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 ),1973年至1990年为智利军事独裁首脑。在美国的支持下,他通过流血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阿连德建立军政府。任内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但是同时残酷打击异己,造成大量侵犯人权的事件。
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指挥军队包围总统府,时任总统阿连德遇难。随即皮诺切特建立军政府,中止执行宪法,解散国会,执行严厉的言论检查,取缔左翼政党,暂停一切政治活动。军政府对左翼政治活动的镇压导致至少约3,000人被杀或失踪,超过27,000人遭监禁或拷打,其中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
1980年,新宪法在一次普遍认为是“不规范、不民主”的公民投票中获得通过。新宪法规定,1988年进行等额选举的总统大选,1990年还政于民。皮诺切特在那次大选中失利。1989年,智利举行差额选举的总统大选,帕特里西奥·埃尔文(Patricio Aylwin)获胜,于次年接替皮诺切特出任总统。皮诺切特卸任后,仍保留军队总司令的职务至1998年。根据1980年宪法的规定,他可以在智利参议院获得一个终身席位。
1998年,皮诺切特前往英国接受治疗。西班牙法庭发出传票,将其拘禁在家中逾一年。最终由于健康原因,皮诺切特获得释放回到智利。2002年,智利最高法院裁定皮诺切特因为血管痴呆症不适宜出庭接受侵犯人权的指控,他随即放弃了在参议院的席位。2004年5月,智利最高法院又裁定他具有接受审判的能力。当年12月他遭到多项罪名的起诉。
皮诺切特的支持者认为他的主要功绩是:阻止了共产主义的蔓延,同左翼革命运动之类的激进组织的恐怖活动作了斗争,执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为1990年代智利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反对者则认为,皮诺切特破坏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实行了导致数千名反对者死伤的国家恐怖主义政策,攫取个人利益,经济政策迎合富人而中下阶层利益受损。
早年生涯
1915年11月25日,皮诺切特出生于智利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Valparaíso)。1933年进入军校学习。1937年以少尉军衔毕业成为步兵。1939年晋升为中尉。1940年回到步兵学校学习。1943年1月30日结婚。育有二子三女。
1948年,皮诺切特进入战争研究所。作为该所最年轻的军官,他尚有任务需要执行,次年才真正开始在研究所的学习。1951年,他获得了参谋长的职务,回到军校教书,他同时在战争研究所做助教,讲授军事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课程。另外他还积极参与学术刊物《百鹰》(Cien águilas)的编辑。
1953年,他晋升至少校。随后回到圣地亚哥接受了战争研究所教授职位的任命。后又进入智利大学法学院学习。
1956年,皮诺切特与一群年轻的军官同时被选中,与厄瓜多尔尔战争研究所进行合作项目。他不得不因此放弃了法学的学业。在合作的三年半中,他致力于地缘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和情报学的研究。
1959年末,皮诺切特回国,进入陆军第一师总部。1960年,他被任命为“埃斯莫拉尔达”军团司令。由于任上工作出色,1963年,他被任命为战争研究所副所长。
1968年,他出任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年底擢升为准将,出任第六师师长。
1971年1月,皮诺切特任圣地亚哥驻军司令,晋升为少将。1972年,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
1973年8月23日,在智利国内政治斗争风起云涌之际,皮诺切特出任智利陆军总司令。
政变前后
1973年9月11日,叛变的智利空军轰炸了陆军部队包围的总统府。萨尔瓦多·阿连德总统遇难。普遍认为阿连德是用一把AK-47步枪自杀的。真相仍存争议。
政变后建立的军政府由代表陆军的皮诺切特和海军、空军、军警各一名代表组成,以皮诺切特为首。原本计划由这四人轮流领导,但之后皮诺切特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军政府立即开始对左翼反对者进行镇压,数百人被逮捕,其中一些遭到杀害。接下去的3年里有数千人遭监禁和拷打,超过3,000人遇害。皮诺切特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造成了国际影响,包括大量的失踪人口。
皮诺切特在其传记中称自己为政变的领导者,他作为陆军总司令牵头与海军、空军、军警达成了政变计划。近年来,有当时的高级军官指出皮诺切特只是在政变计划进行前几天勉强介入其中,而且在政变中接受了其他军种(尤其是海军)的领导。
军政府上台后,皮诺切特巩固了自己的唯一领导地位。1974年6月27日,皮诺切特自任总统。他的军衔也提升到“大元帅”,之前只有殖民政府首脑和智利开国元勋得到过这一军阶。
军政府中的空军代表古斯塔夫·雷(Gustavo Leigh)逐渐对皮诺切特的政策不满。1978年7月24日,他被逐出军政府。
1977年至1978年间,智利与同处于军事独裁下的阿根廷濒临战争边缘,起因是对于美洲大陆南端的三个小岛(Picton, Lennox and Nueva)的归属。天主教罗马教皇若望·保禄二世派出特使,成功避免了两国间的全面战争。这一争议最终于1984年以和平友好条约的形式获得解决。智利获得了对系争岛屿的主权。
经济政策
皮诺切特上台后,立即采取了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措施。他表示自己希望“将智利变成一个企业家的国度,而不是无产者的国度”。皮诺切特起用“芝加哥小伙”(指一群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过的经济学家,货币政策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影响)来贯彻他的政策。
皮诺切特开创了智利经济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的纪元。他先后废除了最低工资,取消了工会权利,将养老金体系,国有工业和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税收。这些政策的支持者们(尤其是弗里德曼)认为“智利奇迹”是因此产生的(1960-1980年,智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了35%)。反对者则指出,智利失业率从1973年的4.3%上升至1983年的22%,而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了40%。在皮诺切特当政的最后几年,情况略有改善。1990年失业率降至7.8%。阿连德时期出现的物资短缺现象也得到了补救。
皮诺切特的私有化政策,公共开支的削减和工会权利的废除都对智利工人阶级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对富有阶层有利。
镇压异己
掌权后,皮诺切特对前政府的残馀支持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军政权立即取缔了所有左翼政党。对被视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同情者则采用暴力镇压,一些公开反对政府的人士也遭到迫害。皮诺切特当政17年间遇难人士的具体数目至今不详。智利“真相与和解”国家委员会1991年发布的报告认为,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踪。
严刑拷打也是军政府镇压异己的常用手段。成千上万的智利人因此出逃国外。2004年,”政治犯与酷刑”国家委员会发布报告称,大约有35,000人声称遭到了军政权的酷刑折磨。其中有28,000份证词被认为是合法的。该报告同时认为,超过半数的逮捕行动发生于军人建政数月内(大约有18,000人称他们是在1973年9月至12月间遭到拘禁的)。
任内,智利频繁发生骚乱与暴力袭击,政局不稳。另有数次未遂暗杀,深化了政府的妄想症,加剧了迫害的恶性循环。
智利与其他拉美国家不同,在政变之前有长期的民主宪政史,鲜见军人干政。一些政治观察家将军政权的血腥行动归咎于非极端措施无法推翻的民主制度。
1976年9月,智利形势引起了国际关注。前智利驻美国大使,阿连德政府内阁成员奥兰多·勒特里尔(Orlando Letelier)在华盛顿特区遭汽车炸弹袭击身亡。而在此之前2年,前任陆军总司令卡洛斯·普拉茨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遇刺身亡。
对外关系
军政权在建立之初便立即与古巴断绝了自阿连德时期建立起的外交关系。当时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均先后进入军事独裁。六国制定了“秃鹰计划”,旨在打击同盟国中的马克思主义“颠复分子”,游击队和他们的同情者。随着这些独裁政权的相继垮台,更多细节泄露出来。该计划遂被广泛批评为国家恐怖主义。但军政府仍辩称是为了应对各自国家内游击队的武装颠复行动。
智利是马岛战争中唯一不支持阿根廷的拉丁美洲国家。
美国政府默许了皮诺切特政权,并提供了物资支持。但美国在政变前后的介入程度众说纷纭。
政权终结
1983年5月,反对派和劳工运动组织了示威和罢工。政府对此进行了武装镇压。1986年,安全部门发现了被取缔的智利共产党的武装分支曼纽尔·罗德里格斯爱国前线(FPMR)走私的80吨武器,这一行动被古巴情报部门暗中监视,民主德国和苏联也介入其中。9月,其中一些武器被用于FPMR发动的一起针对皮诺切特的未遂暗杀。皮诺切特在暗杀中仅受轻伤,但他的5名保镖身亡。
1985年,3名共产主义者遭军警杀害,导致军政府成员门多萨(Mendoza)将军辞职。
1980年,在一场被严格控制的公民投票中,过渡宪法条款获得75%的支持率而通过。条文规定,1988年10月5日将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给予皮诺切特新一届8年任期。宪法法庭裁定,这场公民投票必须严格按照选举法组织。相关规定包括:所有选项(这场投票中是“同意”和“反对”两项)将获得同等的不间断的电视宣传时段,所有电视频道都将同时转播这些宣传内容。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政治宣传。反对派领导人里卡多·拉各斯(Ricardo Lagos)鲜明而乐观地呼吁选民投反对票,并要求皮诺切特对所有“失踪”人口负责。宣传“同意”的时段相对而言基调阴沉,他们称投反对票就意味着回到人民团结联盟执政的混乱中,试图向选民灌输恐惧心理。
最终的投票结果是反对票55%,赞成票42%。总统大选于1989年与国会选举同时举行。1990年3月11日,皮诺切特离任。
按照1980年宪法的规定,皮诺切特于1998年3月前仍保有陆军总司令职务。同时宪法还规定,在任6年以上的总统可以获任终身参议员。皮诺切特因这一职位获得司法豁免权。
后期经历
1998年,皮诺切特赴英国伦敦治病。但当时西班牙法官以侵犯人权为由向英国方面发出引渡,皮氏因此被扣留在英国一年多,于2000年3月因身体原因被英国释放回国。
回国后,关于皮诺切特在执政时期组织绑架、谋杀等一系列刑事指控接踵而至,不过他因健康原因躲过了多桩官司。
2004年,美国参议院一个调查委员会发现皮氏在华盛顿一家银行藏匿数百万美元资金,他和妻子、孩子因此受到逃税指控。
2005年3月,皮诺切特执政时期的秘密警察部门负责人向智利最高法院提交了一份名单,上面列出了皮氏执政期间500多个被捕后失踪的人员名单,成为他侵犯人权指控的最有力证据。
皮诺切特始终拒绝就执政期间发生的事件承担责任。直到今年11月25日度过自己91岁生日时,皮诺切特才通过妻子宣读一份声明,表示愿意承担在执政17年中所发生事件的政治责任。
评价:生前,有“智利第一强人”之称的皮诺切特一直饱受争议。反对者声称,他发动政变和执政期间有数千名反对派人士被杀害或失踪,以“军事独裁者”的身份统治智利17年,下台后遭国际人权组织和受害者亲属的调查和起诉;支持者表示,他成功阻止智利“变成古巴”,引领智利经济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是智利的“恩人和大救星”。而对于他的功过是非,智利政坛各界褒贬不一。 功绩:发展经济 皮诺切特上台时,智利的经济濒临崩溃,失业率达到史无前例的高。皮诺切特虽行武出身,并非经济里手,但他知人善任,特意找来了一百位经济专家,组成了顾问班子,并接受了“货币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将其与当时智利的国情相结合。据了解,智利是一个铜矿王国,当时其他国有企业已基本上实现私有化,而铜矿业依旧国有。 这些年轻人上台后,鼓励外来投资,推进私有化进程,制定经济复兴计划。同时,皮诺切特大举外债,还推行自由经济政策,尽管这一政策最初引发金融危机和高失业率,但从1984年以后,智利经济实现每年5%至7%的高速增长,很快扭转了困难局面。 近20年来,智利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拉美一枝独秀,被国际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皮诺切特在政治上虽是一个独裁者,但有专家认为,皮诺切特在任时的铁腕政治是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1989年,皮诺切特在告别政坛前夕发表国情咨文时,感慨而又骄傲地向世界宣布:我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而移交的则是一个具有坚实基础、旺盛未来的国家。 对于他对智利的经济贡献,皮诺切特基金会主席赫农·吉诺夫称:“皮诺切特拯救了这个国家,把智利建设成一个令我们自豪的祖国。我坚信,尘埃落定后,历史会承认他国父地位的。” 劣迹:独裁、17年迫害数千反对派;偷税漏税 1973年,刚刚当了19天武装部队陆军司令的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总统阿连德。皮诺切特上台时曾表示,智利正在走向自我灭亡,必须清除一些东西。然而他首先清除的就是人权。在他执政期间,由于他的铁腕统治,导致全国数千人失踪或被杀害,10多万人被迫流亡国外。根据智利政府提供的数据,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共有41359人遭逮捕,至少3197人因政治原因而遭到杀害,超过1000人失踪,10余万人被迫流亡国外。皮诺切特下台后被指控长期偷税漏税。经法院调查发现,皮诺切特在纽约里格斯银行里有上千万美元的存款,而随后的调查又发现皮诺切特在其他海外银行里的存款超过2700万美元。2005年,皮诺切特的妻子被指控协助其进行税务欺诈。另外,在长达17年的执政期间,皮诺切特中饱私囊,所掳掠的家私骇人听闻。今年稍早前,美国媒体还惊曝,皮诺切特可能在香港的一家银行里存有数吨的黄金。尽管这一消息被各方所否认,但皮诺切特当政期间所掳取的财产总额应该不在小数。 如今,皮诺切特走了,但皮诺切特时期的独裁统治至今还影响着智利的社会和经济,智利一位驻美大使在谈及皮诺切特时就表示,他破坏了这个国家的民主,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这就是他最大的“遗产”。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全名:奥古斯都·霍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尔特(西班牙语: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 ),1973年至1990年为智利军事独裁首脑。在美国的支持下,他通过流血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阿连德建立军政府。任内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但是同时残酷打击异己,造成大量侵犯人权的事件。
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指挥军队包围总统府,时任总统阿连德遇难。随即皮诺切特建立军政府,中止执行宪法,解散国会,执行严厉的言论检查,取缔左翼政党,暂停一切政治活动。军政府对左翼政治活动的镇压导致至少约3,000人被杀或失踪,超过27,000人遭监禁或拷打,其中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
1980年,新宪法在一次普遍认为是“不规范、不民主”的公民投票中获得通过。新宪法规定,1988年进行等额选举的总统大选,1990年还政于民。皮诺切特在那次大选中失利。1989年,智利举行差额选举的总统大选,帕特里西奥·埃尔文(Patricio Aylwin)获胜,于次年接替皮诺切特出任总统。皮诺切特卸任后,仍保留军队总司令的职务至1998年。根据1980年宪法的规定,他可以在智利参议院获得一个终身席位。
1998年,皮诺切特前往英国接受治疗。西班牙法庭发出传票,将其拘禁在家中逾一年。最终由于健康原因,皮诺切特获得释放回到智利。2002年,智利最高法院裁定皮诺切特因为血管痴呆症不适宜出庭接受侵犯人权的指控,他随即放弃了在参议院的席位。2004年5月,智利最高法院又裁定他具有接受审判的能力。当年12月他遭到多项罪名的起诉。
皮诺切特的支持者认为他的主要功绩是:阻止了共产主义的蔓延,同左翼革命运动之类的激进组织的恐怖活动作了斗争,执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为1990年代智利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反对者则认为,皮诺切特破坏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实行了导致数千名反对者死伤的国家恐怖主义政策,攫取个人利益,经济政策迎合富人而中下阶层利益受损。
早年生涯
1915年11月25日,皮诺切特出生于智利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Valparaíso)。1933年进入军校学习。1937年以少尉军衔毕业成为步兵。1939年晋升为中尉。1940年回到步兵学校学习。1943年1月30日结婚。育有二子三女。
1948年,皮诺切特进入战争研究所。作为该所最年轻的军官,他尚有任务需要执行,次年才真正开始在研究所的学习。1951年,他获得了参谋长的职务,回到军校教书,他同时在战争研究所做助教,讲授军事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课程。另外他还积极参与学术刊物《百鹰》(Cien águilas)的编辑。
1953年,他晋升至少校。随后回到圣地亚哥接受了战争研究所教授职位的任命。后又进入智利大学法学院学习。
1956年,皮诺切特与一群年轻的军官同时被选中,与厄瓜多尔尔战争研究所进行合作项目。他不得不因此放弃了法学的学业。在合作的三年半中,他致力于地缘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和情报学的研究。
1959年末,皮诺切特回国,进入陆军第一师总部。1960年,他被任命为“埃斯莫拉尔达”军团司令。由于任上工作出色,1963年,他被任命为战争研究所副所长。
1968年,他出任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年底擢升为准将,出任第六师师长。
1971年1月,皮诺切特任圣地亚哥驻军司令,晋升为少将。1972年,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
1973年8月23日,在智利国内政治斗争风起云涌之际,皮诺切特出任智利陆军总司令。
政变前后
1973年9月11日,叛变的智利空军轰炸了陆军部队包围的总统府。萨尔瓦多·阿连德总统遇难。普遍认为阿连德是用一把AK-47步枪自杀的。真相仍存争议。
政变后建立的军政府由代表陆军的皮诺切特和海军、空军、军警各一名代表组成,以皮诺切特为首。原本计划由这四人轮流领导,但之后皮诺切特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军政府立即开始对左翼反对者进行镇压,数百人被逮捕,其中一些遭到杀害。接下去的3年里有数千人遭监禁和拷打,超过3,000人遇害。皮诺切特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造成了国际影响,包括大量的失踪人口。
皮诺切特在其传记中称自己为政变的领导者,他作为陆军总司令牵头与海军、空军、军警达成了政变计划。近年来,有当时的高级军官指出皮诺切特只是在政变计划进行前几天勉强介入其中,而且在政变中接受了其他军种(尤其是海军)的领导。
军政府上台后,皮诺切特巩固了自己的唯一领导地位。1974年6月27日,皮诺切特自任总统。他的军衔也提升到“大元帅”,之前只有殖民政府首脑和智利开国元勋得到过这一军阶。
军政府中的空军代表古斯塔夫·雷(Gustavo Leigh)逐渐对皮诺切特的政策不满。1978年7月24日,他被逐出军政府。
1977年至1978年间,智利与同处于军事独裁下的阿根廷濒临战争边缘,起因是对于美洲大陆南端的三个小岛(Picton, Lennox and Nueva)的归属。天主教罗马教皇若望·保禄二世派出特使,成功避免了两国间的全面战争。这一争议最终于1984年以和平友好条约的形式获得解决。智利获得了对系争岛屿的主权。
经济政策
皮诺切特上台后,立即采取了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措施。他表示自己希望“将智利变成一个企业家的国度,而不是无产者的国度”。皮诺切特起用“芝加哥小伙”(指一群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过的经济学家,货币政策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影响)来贯彻他的政策。
皮诺切特开创了智利经济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的纪元。他先后废除了最低工资,取消了工会权利,将养老金体系,国有工业和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税收。这些政策的支持者们(尤其是弗里德曼)认为“智利奇迹”是因此产生的(1960-1980年,智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了35%)。反对者则指出,智利失业率从1973年的4.3%上升至1983年的22%,而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了40%。在皮诺切特当政的最后几年,情况略有改善。1990年失业率降至7.8%。阿连德时期出现的物资短缺现象也得到了补救。
皮诺切特的私有化政策,公共开支的削减和工会权利的废除都对智利工人阶级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对富有阶层有利。
镇压异己
掌权后,皮诺切特对前政府的残馀支持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军政权立即取缔了所有左翼政党。对被视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同情者则采用暴力镇压,一些公开反对政府的人士也遭到迫害。皮诺切特当政17年间遇难人士的具体数目至今不详。智利“真相与和解”国家委员会1991年发布的报告认为,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踪。
严刑拷打也是军政府镇压异己的常用手段。成千上万的智利人因此出逃国外。2004年,”政治犯与酷刑”国家委员会发布报告称,大约有35,000人声称遭到了军政权的酷刑折磨。其中有28,000份证词被认为是合法的。该报告同时认为,超过半数的逮捕行动发生于军人建政数月内(大约有18,000人称他们是在1973年9月至12月间遭到拘禁的)。
任内,智利频繁发生骚乱与暴力袭击,政局不稳。另有数次未遂暗杀,深化了政府的妄想症,加剧了迫害的恶性循环。
智利与其他拉美国家不同,在政变之前有长期的民主宪政史,鲜见军人干政。一些政治观察家将军政权的血腥行动归咎于非极端措施无法推翻的民主制度。
1976年9月,智利形势引起了国际关注。前智利驻美国大使,阿连德政府内阁成员奥兰多·勒特里尔(Orlando Letelier)在华盛顿特区遭汽车炸弹袭击身亡。而在此之前2年,前任陆军总司令卡洛斯·普拉茨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遇刺身亡。
对外关系
军政权在建立之初便立即与古巴断绝了自阿连德时期建立起的外交关系。当时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均先后进入军事独裁。六国制定了“秃鹰计划”,旨在打击同盟国中的马克思主义“颠复分子”,游击队和他们的同情者。随着这些独裁政权的相继垮台,更多细节泄露出来。该计划遂被广泛批评为国家恐怖主义。但军政府仍辩称是为了应对各自国家内游击队的武装颠复行动。
智利是马岛战争中唯一不支持阿根廷的拉丁美洲国家。
美国政府默许了皮诺切特政权,并提供了物资支持。但美国在政变前后的介入程度众说纷纭。
政权终结
1983年5月,反对派和劳工运动组织了示威和罢工。政府对此进行了武装镇压。1986年,安全部门发现了被取缔的智利共产党的武装分支曼纽尔·罗德里格斯爱国前线(FPMR)走私的80吨武器,这一行动被古巴情报部门暗中监视,民主德国和苏联也介入其中。9月,其中一些武器被用于FPMR发动的一起针对皮诺切特的未遂暗杀。皮诺切特在暗杀中仅受轻伤,但他的5名保镖身亡。
1985年,3名共产主义者遭军警杀害,导致军政府成员门多萨(Mendoza)将军辞职。
1980年,在一场被严格控制的公民投票中,过渡宪法条款获得75%的支持率而通过。条文规定,1988年10月5日将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给予皮诺切特新一届8年任期。宪法法庭裁定,这场公民投票必须严格按照选举法组织。相关规定包括:所有选项(这场投票中是“同意”和“反对”两项)将获得同等的不间断的电视宣传时段,所有电视频道都将同时转播这些宣传内容。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政治宣传。反对派领导人里卡多·拉各斯(Ricardo Lagos)鲜明而乐观地呼吁选民投反对票,并要求皮诺切特对所有“失踪”人口负责。宣传“同意”的时段相对而言基调阴沉,他们称投反对票就意味着回到人民团结联盟执政的混乱中,试图向选民灌输恐惧心理。
最终的投票结果是反对票55%,赞成票42%。总统大选于1989年与国会选举同时举行。1990年3月11日,皮诺切特离任。
按照1980年宪法的规定,皮诺切特于1998年3月前仍保有陆军总司令职务。同时宪法还规定,在任6年以上的总统可以获任终身参议员。皮诺切特因这一职位获得司法豁免权。
后期经历
1998年,皮诺切特赴英国伦敦治病。但当时西班牙法官以侵犯人权为由向英国方面发出引渡,皮氏因此被扣留在英国一年多,于2000年3月因身体原因被英国释放回国。
回国后,关于皮诺切特在执政时期组织绑架、谋杀等一系列刑事指控接踵而至,不过他因健康原因躲过了多桩官司。
2004年,美国参议院一个调查委员会发现皮氏在华盛顿一家银行藏匿数百万美元资金,他和妻子、孩子因此受到逃税指控。
2005年3月,皮诺切特执政时期的秘密警察部门负责人向智利最高法院提交了一份名单,上面列出了皮氏执政期间500多个被捕后失踪的人员名单,成为他侵犯人权指控的最有力证据。
皮诺切特始终拒绝就执政期间发生的事件承担责任。直到今年11月25日度过自己91岁生日时,皮诺切特才通过妻子宣读一份声明,表示愿意承担在执政17年中所发生事件的政治责任。
评价:
生前,有“智利第一强人”之称的皮诺切特一直饱受争议。反对者声称,他发动政变和执政期间有数千名反对派人士被杀害或失踪,以“军事独裁者”的身份统治智利17年,下台后遭国际人权组织和受害者亲属的调查和起诉;支持者表示,他成功阻止智利“变成古巴”,引领智利经济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是智利的“恩人和大救星”。而对于他的功过是非,智利政坛各界褒贬不一。
功绩:发展经济
皮诺切特上台时,智利的经济濒临崩溃,失业率达到史无前例的高。皮诺切特虽行武出身,并非经济里手,但他知人善任,特意找来了一百位经济专家,组成了顾问班子,并接受了“货币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将其与当时智利的国情相结合。据了解,智利是一个铜矿王国,当时其他国有企业已基本上实现私有化,而铜矿业依旧国有。
这些年轻人上台后,鼓励外来投资,推进私有化进程,制定经济复兴计划。同时,皮诺切特大举外债,还推行自由经济政策,尽管这一政策最初引发金融危机和高失业率,但从1984年以后,智利经济实现每年5%至7%的高速增长,很快扭转了困难局面。
近20年来,智利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拉美一枝独秀,被国际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皮诺切特在政治上虽是一个独裁者,但有专家认为,皮诺切特在任时的铁腕政治是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1989年,皮诺切特在告别政坛前夕发表国情咨文时,感慨而又骄傲地向世界宣布:我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而移交的则是一个具有坚实基础、旺盛未来的国家。
对于他对智利的经济贡献,皮诺切特基金会主席赫农·吉诺夫称:“皮诺切特拯救了这个国家,把智利建设成一个令我们自豪的祖国。我坚信,尘埃落定后,历史会承认他国父地位的。”
劣迹:独裁、17年迫害数千反对派;偷税漏税
1973年,刚刚当了19天武装部队陆军司令的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总统阿连德。皮诺切特上台时曾表示,智利正在走向自我灭亡,必须清除一些东西。然而他首先清除的就是人权。在他执政期间,由于他的铁腕统治,导致全国数千人失踪或被杀害,10多万人被迫流亡国外。根据智利政府提供的数据,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共有41359人遭逮捕,至少3197人因政治原因而遭到杀害,超过1000人失踪,10余万人被迫流亡国外。
皮诺切特下台后被指控长期偷税漏税。经法院调查发现,皮诺切特在纽约里格斯银行里有上千万美元的存款,而随后的调查又发现皮诺切特在其他海外银行里的存款超过2700万美元。2005年,皮诺切特的妻子被指控协助其进行税务欺诈。另外,在长达17年的执政期间,皮诺切特中饱私囊,所掳掠的家私骇人听闻。今年稍早前,美国媒体还惊曝,皮诺切特可能在香港的一家银行里存有数吨的黄金。尽管这一消息被各方所否认,但皮诺切特当政期间所掳取的财产总额应该不在小数。
如今,皮诺切特走了,但皮诺切特时期的独裁统治至今还影响着智利的社会和经济,智利一位驻美大使在谈及皮诺切特时就表示,他破坏了这个国家的民主,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这就是他最大的“遗产”。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的生平简介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1973年至1990年为智利军事独裁首脑。在美国的支持下,他通过流血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阿连德建立军政府。任内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但是同时残酷打击异己,造成大量侵犯人权的事件。
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指挥军队包围总统府,总统阿连德遇难。随即皮诺切特建立军政府,中止执行宪法,解散国会,执行严厉的言论检查,取缔左翼政党,暂停一切政治活动。军政府对左翼政治活动的镇压导致至少约3,000人被杀或失踪,超过27,000人遭监禁或拷打,其中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
1980年,新宪法在一次普遍认为是“不规范、不民主”的公民投票中获得通过。新宪法规定,1988年进行等额选举的总统大选,1990年还政于民。皮诺切特在那次大选中失利。1989年,智利举行差额选举的总统大选,帕特里西奥?埃尔文(Patricio Aylwin)获胜,于次年接替皮诺切特出任总统。皮诺切特卸任后,仍保留军队总司令的职务至1998年。根据1980年宪法的规定,他可以在智利参议院获得一个终生参议员席位。
1998年,皮诺切特前往英国就医。西班牙法庭发出传票,将其拘禁在家中逾一年。最终由于健康原因,皮诺切特获得释放回到智利。2002年,智利最高法院裁定皮诺切特因为血管痴呆症不适宜出庭接受侵犯人权的指控,他随即放弃了在参议院的席位。2004年5月,智利最高法院又裁定他具有接受审判的能力。当年12月他遭到多项罪名的起诉。
皮诺切特的支持者认为他的主要"功绩"是:阻止了共产主义的蔓延,同左翼革命运动之类的激进组织的恐怖活动作了斗争,执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为1990年代智利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反对者则认为,皮诺切特破坏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实行了导致数千名反对者死伤的国家恐怖主义政策,攫取个人利益,经济政策迎合富人而中下阶层利益受损。
早年生涯
1915年11月25日,皮诺切特出生于智利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Valparaíso)。1933年进入军校学习。1937年以少尉军衔毕业成为步兵。1939年晋升为中尉。1940年回到步兵学校学习。1943年1月30日结婚。育有二子三女。
1948年,皮诺切特进入战争研究所。作为该所最年轻的军官,他尚有任务需要执行,次年才真正开始在研究所的学习。1951年,他获得了参谋长的职务,回到军校教书,他同时在战争研究所做助教,讲授军事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课程。另外他还积极参与学术刊物《百鹰》(Cien águilas)的编辑。
1953年,他晋升至少校。随后回到圣地亚哥接受了战争研究所教授职位的任命。后又进入智利大学法学院学习。
1956年,皮诺切特与一群年轻的军官同时被选中,与厄瓜多尔战争研究所进行合作项目。他不得不因此放弃了法学的学业。在合作的三年半中,他致力于地缘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和情报学的研究。
1959年末,皮诺切特回国,进入陆军第一师总部。1960年,他被任命为“埃斯莫拉尔达”军团司令。由于任上工作出色,1963年,他被任命为战争研究所副所长。
1968年,他出任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年底擢升为准将,出任第六师师长。
1971年1月,皮诺切特任圣地亚哥驻军司令,晋升为少将。1972年,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
1973年8月23日,在智利国内政治斗争风起云涌之际,皮诺切特出任智利陆军总司令。
政变前后
1973年9月11日,叛变的智利空军轰炸了陆军部队包围的总统府。萨尔瓦多?阿连德总统遇难。普遍认为阿连德是用一把AK-47步枪自杀的。真相仍存争议。
政变后建立的军政府由代表陆军的皮诺切特和海军、空军、军警各一名代表组成,以皮诺切特为首。原本计划由这四人轮流领导,但之后皮诺切特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军政府立即开始对左翼反对者进行镇压,数百人被逮捕,其中一些遭到杀害。接下去的3年里有数千人遭监禁和拷打,超过3,000人遇害。皮诺切特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造成了国际影响,包括大量的失踪人口。
皮诺切特在其传记中称自己为政变的领导者,他作为陆军总司令牵头与海军、空军、军警达成了政变计划。近年来,有当时的高级军官指出皮诺切特只是在政变计划进行前几天勉强介入其中,而且在政变中接受了其他军种(尤其是海军)的领导。
军政府上台后,皮诺切特巩固了自己的唯一领导地位。1974年6月27日,皮诺切特自任总统。他的军衔也提升到“大元帅”,之前只有殖民政府首脑和智利开国元勋得到过这一军阶。
军政府中的空军代表古斯塔夫?雷(Gustavo Leigh)逐渐对皮诺切特的政策不满。1978年7月24日,他被逐出军政府。
1977年至1978年间,智利与同处于军事独裁下的阿根廷濒临战争边缘,起因是对于美洲大陆南端的三个小岛(Picton, Lennox and Nueva)的归属。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派出特使,成功避免了两国间的全面战争。这一争议最终于1984年以和平友好条约的形式获得解决。智利获得了对系争岛屿的主权。
去世
2006年12月10日14点15分,皮诺切特在圣地亚哥军医院去世,终年91岁。消息在圣地亚哥引发骚乱,多人被捕。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Augusto Pinochet):
1915年11月25日生于瓦尔帕莱索市
1933年开始军事生涯
1954年在陆军学院任监察官
1956年起在智利驻美国和厄瓜多尔的武官处任职
1961年任第七步兵团团长
1964年任陆军学院副院长
1966年获上校军衔
1968年任第二陆军师参谋长
1969年晋升为准将
1969年任第六师师长
1971年任首都圣地亚哥卫戍司令
1972年任陆军参谋长
1973年升为上将
1973年8月至1998年3月任陆军总司令
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总统阿连德
1974年6月任国家元首
1974年12月至1981年3月任总统兼执政委员会主席
1981年3月11日至1990年3月任立宪总统
1988年10月5日在全民公决中谋求连任失败
Augusto Pinochet曾在军事学院、步兵学校,陆军学院和国防学院学习。
1973年9月11日,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总统阿连德,建立了军政权,任军人执政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在智利实行长达17年的军人统治。
皮诺切特执政期间,智利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同时有数千名反对派人士被杀害或失踪,他因此成为智利国内最有争议的人物。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摆脱了奥古斯托?皮诺切特(Augusto Pinochet)的独裁统治以来,智利经济平均增长率超过了5%
当皮诺切特最终下台时,约40%的智利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目前这一比例为12%或13%。年轻人中的大学生比例从10%提升至40%
皮诺切特时代的良好遗产之一就是一系列稳定的中左政府。政客们有机会考虑下一场选举考验以外的事情。他们已足够聪明,来修正和改善、而非抛弃前一个政权的一些自由市场政策。
奥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尔特(卡斯蒂利亚语: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1973年至1990年为智利军事独裁首脑。他通过流血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阿连德建立军政府。在任内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但是同时残酷打击异己,造成大量侵犯人权的事件。
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指挥军队包围总统府,总统阿连德遇难。随即皮诺切特建立军政府,中止执行宪法,解散国会,执行严厉的言论检查,取缔左翼政党,暂停一切政治活动。根据近年美国CIA的解密资料,皮诺切特的行为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援。军政府对左翼政治活动的镇压导致至少约3,000人被杀或失踪,超过27,000人遭监禁或拷打,其中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
1980年,新宪法在一次普遍认为是“不规范、不民主”的公民投票中获得通过。新宪法规定,1988年进行等额选举的总统大选,1990年还政于民。皮诺切特在那次大选中失利。1989年,智利举行差额选举的总统大选,帕特里西奥·埃尔文(Patricio Aylwin)获胜,于次年接替皮诺切特出任总统。皮诺切特卸任后,仍保留军队总司令的职务至1998年。根据1980年宪法的规定,他可以在智利参议院获得一个终身参议员席位。
1998年,皮诺切特前往英国就医。西班牙法庭发出传票,将其拘禁在家中逾一年。最终由于健康原因,皮诺切特获得释放回到智利。2002年,智利最高法院裁定皮诺切特因为血管痴呆症不适宜出庭接受侵犯人权的指控,他随即放弃了在参议院的席位。2004年5月,智利最高法院又裁定他具有接受审判的能力。当年12月他遭到多项罪名的起诉。
皮诺切特的支持者认为他的主要功绩是:阻止了共产主义的蔓延,同左翼革命运动之类的激进组织的恐怖活动作了斗争,执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为1990年代智利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反对者则认为,皮诺切特破坏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实行了导致数千名反对者死伤的国家恐怖主义政策,攫取个人利益,经济政策迎合富人而中下阶层利益受损。
早年生涯
1915年11月25日,皮诺切特出生于智利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Valparaíso)。1933年进入军校学习。1937年以少尉军衔毕业成为步兵。1939年晋升为中尉。1940年回到步兵学校学习。1943年1月30日结婚。育有二子三女。
1948年,皮诺切特进入战争研究所。作为该所最年轻的军官,他尚有任务需要执行,次年才真正开始在研究所的学习。1951年,他获得了参谋长的职务,回到军校教书,他同时在战争研究所做助教,讲授军事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课程。另外他还积极参与学术刊物《百鹰》(Cien águilas)的编辑。
1953年,他晋升至少校。随后回到圣地亚哥接受了战争研究所教授职位的任命。后又进入智利大学法学院学习。
1956年,皮诺切特与一群年轻的军官同时被选中,与厄瓜多尔战争研究所进行合作项目。他不得不因此放弃了法学的学业。在合作的三年半中,他致力于地缘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和情报学的研究。
1959年末,皮诺切特回国,进入陆军第一师总部。1960年,他被任命为“埃斯莫拉尔达”军团司令。由于任上工作出色,1963年,他被任命为战争研究所副所长。
1968年,他出任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年底擢升为准将,出任第六师师长。
1971年1月,皮诺切特任圣地亚哥驻军司令,晋升为少将。1972年,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
1973年8月23日,在智利国内政治斗争风起云涌之际,皮诺切特出任智利陆军总司令。
政变前后
1973年9月11日,叛变的智利空军轰炸了陆军部队包围的总统府。萨尔瓦多·阿连德总统遇难。普遍认为阿连德是用一把AK-47步枪自杀的。真相仍存争议。
政变后建立的军政府由代表陆军的皮诺切特和海军、空军、军警各一名代表组成,以皮诺切特为首。原本计划由这四人轮流领导,但之后皮诺切特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军政府立即开始对左翼反对者进行镇压,数百人被逮捕,其中一些遭到杀害。接下去的3年里有数千人遭监禁和拷打,超过3,000人遇害。皮诺切特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造成了国际影响,包括大量的失踪人口。
皮诺切特在其传记中称自己为政变的领导者,他作为陆军总司令牵头与海军、空军、军警达成了政变计划。近年来,有当时的高级军官指出皮诺切特只是在政变计划进行前几天勉强介入其中,而且在政变中接受了其他军种(尤其是海军)的领导。
军政府上台后,皮诺切特巩固了自己的唯一领导地位。1974年6月27日,皮诺切特自任总统。他的军衔也提升到“大元帅”,之前只有殖民政府首脑和智利开国元勋得到过这一军阶。
军政府中的空军代表古斯塔博·雷(Gustavo Leigh)逐渐对皮诺切特的政策不满。1978年7月24日,他被逐出军政府。
1977年至1978年间,智利与同处于军事独裁下的阿根廷濒临战争边缘,起因是对于美洲大陆南端的三个小岛(Picton, Lennox and Nueva)的归属。天主教罗马教皇若望·保禄二世派出特使,成功避免了两国间的全面战争。这一争议最终于1984年以和平友好条约的形式获得解决。智利获得了对系争岛屿的主权。
经济政策
皮诺切特上台后,立即采取了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措施。他表示自己希望“将智利变成一个企业家的国度,而不是无产者的国度”。皮诺切特起用“芝加哥小伙”(指一群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过的经济学家,货币政策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影响)来贯彻他的政策。
皮诺切特开创了智利经济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的纪元。他先后废除了最低工资,取消了工会权利,将养老金体系,国有工业和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税收。这些政策的支持者们(尤其是弗里德曼)认为“智利奇迹”是因此产生的(1960-1980年,智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了35%)。反对者则指出,智利失业率从1973年的4.3%上升至1983年的22%,而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了40%。在皮诺切特当政的最后几年,情况略有改善。1990年失业率降至7.8%。阿连德时期出现的物资短缺现象也得到了补救。
由于受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80年代被其他拉美国家普遍称为“失去的十年”。相反,在皮诺切特治下的智利经济保持了强劲且持久的增长。皮诺切特政府的经济政策有三个主要目标:经济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稳定通货膨胀。1985年,智利政府开始了第二轮的私有化改革,它修改了之前的提高关税政策,并赋予了中央银行更大的权力。80年代中叶,智利的45%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下,而到了1992年,智利的失业率下降到5%以下,每年的平均GDP增长率达到了6.2%。[1] 皮诺切特下台后,他的的市场自由化政策由他的继任者Patricio Aylwin所继续使用。[2]
皮诺切特的私有化政策,公共开支的削减和工会权利的废除都对智利工人阶级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对富有阶层有利。
镇压异己
掌权后,皮诺切特对前政府的残余支持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军政权立即取缔了所有左翼政党。对被视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同情者则采用暴力镇压,一些公开反对政府的人士也遭到迫害。皮诺切特当政17年间遇难人士的具体数目至今不详。智利“真相与和解”国家委员会1991年发布的报告认为,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踪。
严刑拷打也是军政府镇压异己的常用手段。成千上万的智利人因此出逃国外。2004年,“政治犯与酷刑”国家委员会发布报告称,大约有35,000人声称遭到了军政权的酷刑折磨。其中有28,000份证词被认为是合法的。该报告同时认为,超过半数的逮捕行动发生于军人建政数月内(大约有18,000人称他们是在1973年9月至12月间遭到拘禁的)。
任内,智利频繁发生骚乱与暴力袭击,政局不稳。另有数次未遂暗杀,深化了政府的妄想症,加剧了迫害的恶性循环。
智利与其他拉美国家不同,在政变之前有长期的民主宪政史,鲜见军人干政。一些政治观察家将军政权的血腥行动归咎于非极端措施无法推翻的民主制度。
1976年9月,智利形势引起了国际关注。前智利驻美国大使,阿连德政府内阁成员奥兰多·勒特里尔(Orlando Letelier)在华盛顿特区遭汽车炸弹袭击身亡。而在此之前2年,前任陆军总司令卡洛斯·普拉茨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遇刺身亡。
对外关系
军政权在建立之初便立即与古巴断绝了自阿连德时期建立起的外交关系。当时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均先后进入军事独裁。六国制定了“秃鹰计划”,旨在打击同盟国中的马克思主义“颠覆分子”、游击队和他们的同情者。随着这些独裁政权的相继垮台,更多细节泄露出来。该计划遂被广泛批评为国家恐怖主义。但军政府仍辩称是为了应对各自国家内游击队的武装颠覆行动。
智利是马岛战争中唯一不支持阿根廷的拉丁美洲国家。
美国政府默许了皮诺切特政权,并提供了物资支持。但美国在政变前后的介入程度众说纷纭。
政权终结
1983年5月,反对派和劳工运动组织了示威和罢工。政府对此进行了武装镇压。1986年,安全部门发现了被取缔的智利共产党的武装分支曼纽尔·罗德里格斯爱国前线(FPMR)走私的80吨武器,这一行动被古巴情报部门暗中监视,民主德国和苏联也介入其中。9月,其中一些武器被用于FPMR发动的一起针对皮诺切特的未遂暗杀。皮诺切特在暗杀中仅受轻伤,但他的5名保镖身亡。
1985年,3名共产主义者遭军警杀害,导致军政府成员门多萨(Mendoza)将军辞职。
1980年,在一场被严格控制的公民投票中,过渡宪法条款获得75%的支持率而通过。条文规定,1988年10月5日将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给予皮诺切特新一届8年任期。宪法法庭裁定,这场公民投票必须严格按照选举法组织。相关规定包括:所有选项(这场投票中是“同意”和“反对”两项)将获得同等的不间断的电视宣传时段,所有电视频道都将同时转播这些宣传内容。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政治宣传。反对派领导人里卡多·拉各斯(Ricardo Lagos)鲜明而乐观地呼吁选民投反对票,并要求皮诺切特对所有“失踪”人口负责。宣传“同意”的时段相对而言基调阴沉,他们称投反对票就意味着回到人民团结联盟执政的混乱中,试图向选民灌输恐惧心理。
最终的投票结果是反对票55%,赞成票42%。总统大选于1989年与国会选举同时举行。1990年3月11日,皮诺切特离任。
按照1980年宪法的规定,皮诺切特于1998年3月前仍保有陆军总司令职务。同时宪法还规定,在任6年以上的总统可以获任终身参议员。皮诺切特因这一职位获得司法豁免权。
软禁经历
皮诺切特在1998年10月出国治病期间于英国伦敦被捕,并被当局实施软禁,该国际逮捕令是由西班牙法庭发出的。软禁开始在他动手术的诊所,以后在一个租来的豪华房子。
司法行动
2005年12月,智利最高法院裁定皮诺彻特的健康适合接受1975年哥伦布行动中六名政治反对者失踪案件的审讯。
海外账户
2004年7月15日,美国参议院的调查委员会经过长达一年的发表了关于里格斯银行(Riggs Bank)的报告,该银行协助皮诺切特,掌管其财产中的4至8百万美元。根据这份报告,里格斯银行为皮诺切特洗钱,设置离岸空壳公司。
去世
2006年12月3日,皮诺切特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和肺气肿被送往圣地亚哥军医院接受治疗。10日14点15分,皮诺切特在该医院去世,终年91岁。
外媒:英国新内阁名单出炉,哪些人将担任要职?
在此次内阁名单中,特拉斯任命苏拉·布雷弗曼出任内政大臣,夸西·克沃滕任财政大臣,詹姆斯·克莱弗利任外交大臣。
英国政府新内阁名单公布,其中四大要职打破传统,无一名白人男性成员。英国新财政大臣为夸西·克沃滕、外交大臣克詹姆斯·克莱弗利、内政大臣苏拉·布雷弗曼。
英国内阁4个最重要的职位是首相、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内政大臣。特拉斯6日宣布,英国新财政大臣为夸西·克沃滕、外交大臣克詹姆斯·克莱弗利、内政大臣苏拉·布雷弗曼。
据了解,英国新内阁名单出炉,将担任要职有以下这些人:
特蕾丝·科菲被任命为副首相兼卫生大臣;夸西·科沃滕被任命为财政大臣;詹姆斯·克莱弗利被任命为新任外交大臣;苏拉·布雷弗曼被任命为内政大臣。
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角逐,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特拉斯,成功当选英国保守派派首,早前英女王正式任命其为英国新首相,随后不久,特拉斯就公布了其政府内阁的新成员。
从这份内阁成员名单来看,在这次的重大改组中,担任四大要职的官员,全都是特拉斯的忠实“拥护者”。而此前,同样作为首相候选人的苏纳克,却没有按照“败选者入内阁”的传统,进入特拉斯内阁任职。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新任命的内阁四大官员中,没有一位是白人男性,而这一阵容之所以备受外界关注,是因为其打破了英国数十年来,由白人男性主导内阁关键职位的“传统”。
据悉,此次新任命的财政大臣夸西·科沃滕,是加纳裔出身,同时也是英国历史上首位黑人财政大臣;而父亲为白人、母亲为塞拉利昂人的詹姆斯·克莱弗利,则接替了特拉斯此前的职务,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黑人外交大臣。
除此之外,此次出任内政大臣的苏拉·布雷弗曼,和苏纳克一样,也是一名印度裔。另外,特拉斯的“好朋友” 特蕾丝·科菲,将出任英国副首相兼卫生大臣一职,而她则是一名白人女性。
有意思的是,到如今,特拉斯还未任命苏纳克的支持者接手内阁重要职位。相反,在此前的派首选战中,支持苏纳克的三位前内阁成员,也顺势“沦为”后座议员。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