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洋大学林语堂,林语堂是什么派的代表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8 08:47:19 浏览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林语堂和南洋大学有什么故事?

林语堂和南洋大学有什么故事?林语堂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我国早期学者之一。除了是个翻译家,他还是个很有特色的作家。他的一些翻译作品很好地融合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幽默元素。南洋大学的创办,是因为冷战时期一些在外国的华人担心因为政治问题而脱离中国,学不到中国文化。南洋大学的现状当时,这所大学里发生了一场骚动。当时不仅是企业家,很多底层的人也来给这个学校捐款。甚至还有一些人力车夫和当时著名的百乐门舞者。但是学校成立的时候,校长的人选是个大问题。此时,林语堂与南洋大学的关系正式确立。据说当时人们选南洋大学校长的时候,林语堂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当他们发现很多人不愿意担任这个职位的时候,林语堂公开表示愿意担任这个职位,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他们当时就决定要见一见林语堂。会后不久,林语堂公开表示,南洋大学高层已聘请他为南洋大学校长。于是林语堂当上了南洋大学校长。然而没过多久,林语堂违背南洋大学创办本质的新闻就出现了。事情越闹越大,企业家的资金迟迟没有着落,林语堂只好拿着南洋大学的遣散费,辞去校长一职。也是因为南洋大学事件,林语堂的晚节不保。林语堂与南洋大学纠缠不清,不知道林语堂是否后悔担任南洋大学校长。林语堂故居在哪里?林语堂很小的时候爱过一个女孩。那个时候,那个女孩在他眼里是最美的。他希望和他在一起,但是命运没能让他们在一起。而是让林语堂和另一个女孩在一起。两个人在一个小别墅里度过了非常幸福的生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林语堂故居。林语堂故居照片现在的社会,几乎每个故居都被变成了当地的观光地,林语堂也不例外。他的故居位于厦门鼓浪屿,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当他老了,他仍然像所有中国人一样回到这里。林语堂故居不是特别豪华,没有皇室待遇,但他最爱的人都在这里陪着他,陪他度过晚年。但是,这个地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精致,甚至可以说简陋。可能这跟很少有人打扫有关系吧。他的故居在鼓浪屿漳州。很多游客说这个地方不好找,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两层别墅。这座房子至今已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了。在林语堂故居,环境相当不错。有花坛,有池塘,是典型的文人故居。虽然林语堂故居不那么受欢迎,但是他的作品还是很受欢迎的,仍然有很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仍然会去那里感受那里的氛围,仿佛林语堂故居还能看到他当时的创作。林语堂生平简介林语堂的介绍大多说他是著名的翻译家。1985年,一个非常著名的孩子在中国出生。他的名字叫林语堂。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学习能力很强。年轻时,他在家乡的乡镇学校读书,但这丝毫没有阻止他学习。林语堂的照片在一所乡办小学读了几年后,他转到厦门的一所小学继续学习,在那里他学习更加努力。毕业后,他继续在一所学院学习。四年后,他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很有名,也正是因为在这所大学的多年学习,他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他的学习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940年,他去美国进行写作活动,并在那里呆了很长时间。过了三四年,他回来过一次。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他回来了,利用自己现有的知名度写了一篇文章,希望宣传抗日,宣传祖国。他在文章中写道,日本注定要失败。这时,他还和一些他交过朋友、积极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华侨讨论国家的形势。虽然他和老师有过节,两人曾公开骂过对方,但在林语堂心里,他其实是很尊重鲁迅的,因为鲁迅去世多年后,外人采访林语堂的时候,他还是很尊重鲁迅的。这是一篇

林语堂的生平简介 林语堂的介绍

1、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2、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和南洋大学有怎样的故事

林语堂是我们国家早一批的学者,他除了是翻译家之外还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作家,他的一些翻译作品中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融合的非常好。在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有一定的幽默元素。南洋大学是因为在冷战期间在外国的一些华人担心因为政治问题和中国脱离,学习不到中国文化而建立的一所大学。大学当时掀起了一番风潮,当时不仅仅是企业家还有很多底层的人民也都来为这个学校捐款,甚至有一些拉黄包车的师傅和当时非常有名的百乐门舞女,但是学校办起来了校长的人选却又是个大问题了。这时林语堂与南洋大学的关系就正式建立了。话说当时人们在挑选南洋大学的校长时林语堂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但是在他们找了很多人都不愿意担任这个职务的时候,林语堂公开表示愿意担任这个职位,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当时就决定和林语堂会面,会面后不久林语堂就公开表示南洋大学的高层已经聘请了他为南洋大学的校长。

为什么有人说林语堂晚节不保?

因为林语堂晚年很贪腐,所以高晓松用晚节不保来形容他。
林语堂违背南洋大学创办本质的消息,事情越闹越大,企业家的资金也迟迟不到位,所以最后迫不得已林语堂拿了南洋大学的遣散费辞了校长一职。也是因为南洋大学的事件导致了林语堂晚节不保的传言。
国人眼中的大师级人物,却非常贪婪,晚年担任南洋大学的时候,把自己的亲戚都安排了学校要职。当和学校翻脸的时候,他请来律师要告学校董事会,结果律师都感觉到林语堂做的有点过份。
提到林语堂,人们就会想到他的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等,人们眼中的国际大师。这个人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晚年,林语堂定居台湾台北阳明山,1976年3月26日去世。
扩展资料:
林语堂早年已立志发明“中文打字机”。当时科学严谨的汉字检索系统仍未建立起来;又由于汉字本身是符号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长期以来人们对制成中文打字机的可能性多持怀疑态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林语堂在数十年间不断研究探索,自斥资金,购置设备,一再尝试。
以致一度倾尽家财、负债累累,终于成功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于1946年在美国申请专利。1952年,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打字机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托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顺利操作使用的心愿。
除开“明快中文打字机”,他另有若干项小发明亦获得专利,其中一件就是可以挤出牙膏的牙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语堂

林语堂是什么派的代表

林语堂是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介绍:
1、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毕业于莱比锡大学,中国著名作家、学者,新道家代表人物。
2、其曾创办《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文章融汇了东西方智慧的幽默情味,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维度,代表作品有《京华烟云》《东坡诗文选》等。1976年3月26日,他在中国香港逝世,终年81岁。
3、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林语堂创作特点:
1、林语堂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写作规则的权威。他认为:“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
2、故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息。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它以真情和独见,构成了林语堂的“个人笔调”。
3、林语堂的自由写作态度与梁实秋恰好相反。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这是苏东坡的话,林语堂衷心认同。梁实秋则以为此是“才人高致,非常人所能企及”。

林语堂个人资料,林语堂个人资料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阅读配图
  人物简介
  经历

  林语堂林语堂(1895年-1976年),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2]
  英文译作
  林语堂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婚姻家庭
  烧掉结婚证书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婚前曾有两位恋人。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烧掉结婚证书,表示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哈佛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期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
  经济困难时,廖翠凤只得变卖首饰以维持生活。终其一生,林语堂在操守上也是绝对纯洁的。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其所好,惟不及乱耳。
  与妻相处之道
  如果廖翠凤在生气,林语堂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过就算了,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他认为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同,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廖女士最忌讳别人说她胖,最喜欢人家赞美她又尖又挺直的鼻子;所以林语堂每逢太太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捏她的鼻子,太太自然就会笑起来了。
  林语堂曾经说过:“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们即使穷得没有钱去看一场电影,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叠书,俩人守住一盏灯相对夜读,其乐不改。所以大师亦说,穷并不等于“苦”,他从来没有“苦”的感觉;世俗所谓的“贫穷夫妻百事哀”的逻辑,完全被他推翻了。
  金玉良缘的秘诀
  1969年1月9日,在台北阳明山麓林家花园的客厅里,一对喜烛点燃,林语堂夫妇悄悄庆祝结婚五十周年。林语堂把一枚金质胸针献给廖翠凤,上面铸了“金玉缘”三字,并刻了詹姆斯·惠特坎·李莱的不朽名诗《老情人》。林语堂将其译成中文五言诗:
  同心相牵挂 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 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 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 除非相见时
  林语堂认为廖翠凤属于接纳万物、造福人类的“水”,
  而自己却是凿穿万物的“金”。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有人问他们半个世纪“金玉缘”的秘诀。老夫妇抢着说,只有两个字,“给”与“受”。在过去的一万八千多天里,他们相互之间,尽量多地给予对方,而不计较接受对方的多少。林语堂说:“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逝世于香港,灵柩运回台北,埋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园,廖翠凤仍与他终日厮守。
  主要作品
  小说
  林语堂作品《京华烟云》[4](Moment in Peking),又名《瞬息京华》,张振玉译,
  京华烟云 林语堂
  《风声鹤唳》A Leaf in the Storm
  《赖柏英》
  《朱门》The Vermillion Gate ,1953年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7年(5版),商务印书馆
  《唐人街家庭》
  《逃向自由城》
  《红牡丹》
  散文和杂文文集
  《人生的盛宴》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
  《剪拂集》,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
  《欧风美语》,1933年
  《大荒集》,1934年,上海生活书店
  《我的话》(第1卷,又名《行素集》),1934年
  《我的话》(第2卷,又名《拙荆集》),1936年
  林语堂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1937年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1938年
  《新生的中国》,1939年,林氏出版社《俚语集》,1940年,上海朔风书店
  《锦秀集》,1941年,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圣人》,1941年,上海朔风书店
  《语堂文存》,1941年,林氏出版社
  《讽颂集》,蒋旗译,1941年,国华编译社
  《拨荆集》,1941年,香港光华出版社
  《爱与刺》,1941年,明日出版社
  林语堂作品《有不为斋文集》,1941年,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1941年,上海一流书店
  《第一流》,1941年,上海地球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年,上海金屋书店
  《无所不谈》,(1一2集,1969年,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年,开明出版社),又名《无所不读》
  《优游人间》,2007,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道家是个幽默派》 出自《道家二十讲》作者梁启超 出版日期:2008 之第五讲
  《浮生若梦》,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
  《开明英文读本》,开明出版社
  《开明英文文法》,开明出版社
  《语言学论丛》,1932年,开明出版社
  《最新林语堂汉英辞典》,正中书局
  《中国新闻舆论史》,1936年
  《当代汉英辞典》,1972年
  评论集
  《新的文评》,1930年
  《中国文化精神》,1941年,上海国风书店
  《平心论高鄂》,1966年,文星书局
  《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2005年,香港道声出版社
  传记
  《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武则天传》(Lady Wu)
  译著
  《冥寥子游》(中英对照系列)
  《不亦快哉》(中英对照系列)
  《东坡诗文选》(中英对照系列)
  《幽梦影》(中英对照系列)
  《板桥家书》(中英对照系列)
  《老子的智慧》(中英对照系列)
  《浮生六记》(中英对照系列)
  创办刊物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林语堂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语录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彻悟与痛苦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稀罕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国吾民》
倘无幽默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
倘无女子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林语堂简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金圣叹之生理学》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传》
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生活的艺术》
快乐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生活的艺术》
笔和锥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生活的艺术》
与古人面谈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生活的艺术》
警醒迟钝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生活的艺术》
可怜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生活的艺术》
最美的时候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林语堂简介,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生活的艺术》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热情加智勇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生活的艺术》
死了三次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生活的艺术》
旷达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生活的艺术》
刻板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生活的艺术》
想做另一个人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生活的艺术》
老年之美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生活的艺术》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生活的艺术》
旅行家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生活的艺术》

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生活的艺术》
和土壤相亲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生活的艺术》
温饱黑甜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生活的艺术》
过客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美人鱼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写美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生活的艺术》

曾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林语堂,为何最终都错失获奖?

林语堂这个名字对于后辈来说,如雷贯耳,是文人的代名词。林语堂先生的英语版《京华烟云》至今仍受到广大书迷们的喜爱。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提名奖,这是对林语堂先生作为文人的极大肯定。但是,曾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林语堂,为何最终都错失获奖?这里自然要从林语堂先生出任南洋大学的首任校长之事说起。
无经验而接受邀请
南洋大学的建成,可以说是新加坡所有华人的心血,是省吃俭用的凑钱而建成的。在南洋大学建成后,由于林语堂先生的个人威望,受到了任校长的邀请。这对于林语堂先生而言是个极大的荣耀,但是唯一遗憾的是林语堂先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从而致使林语堂先生在任校长期间的诸多举措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新校舍的拆除、职工待遇的要求、以及财政权的掌握等方面。
拖家带口任职
在林语堂先生受邀任校长的时候,林语堂先生接受了。可是值得关注的是,林语堂先生不是自己一个人来的,而是拖家带口的一大家子都被他带来了学校任职,这里面甚至包含他的侄子、女婿等人。这种行为不说在过去那个一份工作就能养活一家老小的年代,就是现在也是不合常理的。林语堂这种沾亲带故的行为,可以说直接的影响了他给世人的印象。
卷巨资而逃
要知道当时南洋大学的每一分钱,都是当时的新加坡华人所拼凑的,是位兴办学校教育后人而用的,并不是哪一个个人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林语堂在卸任校长时,卷走了学校的30多万美元。这笔钱在现在都不是一笔小数,更何况是在当时,这是能够建一座图书馆的钱。林语堂的这种个人行为不得不为人所诟病。鉴于林语堂先生的种种行为,新加坡华人和美国华人都给出了极差的评价,致使晚节不保,所以与诺贝尔奖的失之交臂也情有可原。

林语堂的生平简介

生平
出身
  林语堂(1895年---1976年),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求学经历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任教经历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出身
  林语堂(1895年---1976年),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求学经历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任教经历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华民国文学家、发明家。福建漳州龙溪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圣约翰大学英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华民国文学家、发明家。福建漳州龙溪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圣约翰大学英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最后定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生平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8月22日,林语堂生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父亲是林至诚牧师,有9个小孩,林语堂排行第5。
1912年,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1916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于清华大学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并于1921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
接着他前往法国为YMCA(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同年转赴德国攻读语言学,先入耶拿大学,后转入莱比锡大学并于1923年以《古汉语语音学(Altchinesische Lautlehre)》为博士论文获该校博士学位。1920年与廖翠凤女士结婚,廖翠凤出生于富裕的基督教家庭,两人相伴一生。
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同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到武汉任中华民国外交部秘书。
随后的几年当中,他创办多本文学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对之后的文学界影响深远。
1924年5月将英文的“humor”译为“幽默”,有人说这是中文“幽默”一词首次出现,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对译为中文中的“幽默”。
1930年代林语堂所编著开明英文读本,与张其昀所编初高中地理和戴运轨所编着初高中物理教科书鼎足而立,成为全国各校通用之教材。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1939年)、《风声鹤唳》 (1941年)等作品。
《吾国与吾民》介绍和译述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和文化艺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叙述,为当代欧美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
他的许多著作都被再翻译成其他语言,作品风行各国。《生活的艺术》更是所有著作中,译本最多,销路最广的作品。1944年到重庆讲学。1947年林语堂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后到巴黎写小说《唐人街家庭》。
1948年返回美国从事写作。1954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受聘担任首任校长,但后来由于经费等问题,与南洋大学董事会意见不合,在大学开学前离职。
有鉴于那个时代的中文检字技术不够发达,学术界普遍不满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检字法,乃倾家荡产全心研究中文检字法则,历经“汉字索引制”、“汉字号码索引法”、“国音新韵检字”、“末笔检字法”、“上下形检字法”等。
终在1947年,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这架打字机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英寸,储有7000字(常用的汉字约5000字),1952年获美国专利,历时长达六年半。“上下形检字法”后来也用于《当代林语堂汉英词典》,并曾授权神通电脑作为其中文电脑之输入法,神通电脑称其为“简易输入法”。
由于研制打字机导致破产,林语堂曾向赛珍珠告贷遭到拒绝。林语堂和赛珍珠的合作不融洽已是后话,当时美国出版社一般是拿10%左右的版税;而赛珍珠代理林语堂的书却拿了50%,并且版权还不属于林语堂。
林语堂和赛珍珠打官司,赛珍珠打电话给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问“你爸爸是不是疯了”,最后两人形同陌路。
1966年定居台湾,论古说今的杂文后来收集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于1972年和1973年被国际笔会推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灵台北,葬于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林语堂故居后园中。
林语堂有三位女儿,分别为长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及三女林相如。1989年林太乙记父亲之一生,出版了《林语堂传》。
2015年,其散文《论趣》被列为2015年香港中学文凭试中文科卷一的白话文阅读篇章。
扩展资料:
一、作为作家
以作家言,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此外,他还致力于现代白话文的研究推广,并对其作出了独特贡献。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留下了数量颇丰且涉猎颇广的中英文著作,包括小说、散文、文学批评、文化评论、人物传记、英语教材、辞典、翻译作品等。
林语堂的中英文作品质量都很高,而风格却截然不同。他的中文著作多为各种形式的杂文。这些作品体现出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之余,亦显露出他忱挚的真性情。
其笔锋犀利而笔力刚劲,其见解深刻而其言辞恣意酣畅不拘一格;行文随意随情随性,痛快淋漓处让人喝彩,幽默诙谐处使人莞尔,真情流露处令人动容,嬉笑怒骂间每每发人深省。相对而言,他的英文作品则题材更为宽泛。
其小说及人物传记主要以英语写成:小说《京华烟云》以纯正的英文讲述纯乎中国人的故事,英文传记《武则天传》、《苏东坡传》则以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为主角。他另外一部分作品(包括最广为人知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智慧》)则着力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介绍、对中国社会现象以及民族特性的分析与探讨。
此外,他还通过《孔子的智慧》等书阐述了对孔孟、老庄等思想的理解;又以中国民间传说及古典文学作品为素材,写成了英文版的《故事新编》。他对翻译领域亦有所涉猎,以流畅优美的英文翻译了《浮生六记》等文言作品。
诺贝尔奖提名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数据库,林语堂曾于1940年、1950年被赛珍珠及斯文·赫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二、作为学者
以学者言,林语堂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化均有相当通透的领悟与颇为独到的见解。在各种中英文著述中,一以贯之的是他对家国故土的热爱,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与传统的理解与尊重,以及跨越国族界限的人文关怀。
通过早期创办的《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他将当时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绍给中国读者。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华人学者,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并始终为此不遗余力。
他的英文著作,以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察力、豁达的胸怀为根基,以一片赤诚之心贯彻始终,语言通达典雅,措辞机智幽默,行文灵动潇洒,在文学界获得很高的评价,在英语读者当中也相当受欢迎,遂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在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普遍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这一点尤显难能可贵。事实上,《吾国与吾民》及《生活的智慧》在美国甫一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图书排行榜,成为一时热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销量居高不下;多年后仍数次重新出版,成为了华人作家的作品畅销于美国的先例。
三、作为发明家
以发明家言,林语堂早年即已立志发明中文打字机。当时,科学严谨的汉字检索系统仍未建立起来;又由于汉字本身是符号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长期以来人们对制成中文打字机的可能性多持怀疑态度。
为解决这一难题,林语堂在数十年间锲而不舍地研究探索,自斥资金,购置设备,坚持不懈地一再尝试,以致一度倾尽家财、负债累累,而最终成功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幷于1946年在美国申请专利。六年半以后,到了1952年,他才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
此打字机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托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顺利操作使用的心愿。除开“明快中文打字机”,他另有若干项小发明亦获得了专利——例如,其中一件是可以挤出牙膏的牙刷。
四、作为语言学家
以语言学家言,林语堂编有《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等教材,还著有关于语言研究的其他作品。他并首创了汉字笔划、笔顺、汉字偏旁部首的概念,进而开辟了以笔划、笔顺、偏旁部首为依据对汉字进行拆分、解构、归类的全新理念,更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上下形检字法”。
这套系统性、普适性、操作可行性并具的全新方略,不仅为汉字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为当时中文输入法的研究开发创造了条件,更被后来者继承改进,而演变成如今全国通用的标准化“部首检字法”。
除此以外,对于汉字注音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林语堂所作的努力与贡献同样可圈可点。他曾向另一位语言学家赵元任提议制定一套以罗马字母来标注汉字读音的方法。赵定下基本方案后,带同林语堂及另外三名语言学家作进一步的研究设计,历时两年,创造出“国语罗马字”的汉字注音方法。
“国语罗马字”曾被定为国家正式推行的注音方案,并为当时及后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所接纳采用。它对现行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对后者的诞生起到了启发与促进的作用。
林语堂晚年的心愿是编写一套汉英辞典,将毕生所学凝聚其中,以供后人之用。为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虽渐年高体弱而未尝放弃,终于以七十七高龄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当代汉英词典》。
林语堂父亲林至诚是一个基督教牧师,但他详尽探索中西方哲学思想后,于晚年才真正成为一名基督徒,其哲学探索历程记载于《信仰之旅》一书,他尝自提一副对联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语堂

为什么有人说林语堂晚节不保?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林语堂违背南洋大学创办本质的消息,事情越闹越大,企业家的资金也迟迟不到位,所以最后迫不得已林语堂拿了南洋大学的遣散费辞了校长一职。也是因为南洋大学的事件导致了林语堂晚节不保的传言。
1976年3月26日在林语堂香港去世林。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岁。
扩展资料:
1895年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
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结识了同在德国留学,后成为一代教育大家的厉麟似。 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1] ,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语堂
因为林语堂晚年很贪腐,所以高晓松用晚节不保来形容他。
林语堂违背南洋大学创办本质的消息,事情越闹越大,企业家的资金也迟迟不到位,所以最后迫不得已林语堂拿了南洋大学的遣散费辞了校长一职。也是因为南洋大学的事件导致了林语堂晚节不保的传言。
国人眼中的大师级人物,却非常贪婪,晚年担任南洋大学的时候,把自己的亲戚都安排了学校要职。当和学校翻脸的时候,他请来律师要告学校董事会,结果律师都感觉到林语堂做的有点过份。
提到林语堂,人们就会想到他的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等,人们眼中的国际大师。这个人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晚年,林语堂定居台湾台北阳明山,1976年3月26日去世。
扩展资料:
林语堂早年已立志发明“中文打字机”。当时科学严谨的汉字检索系统仍未建立起来;又由于汉字本身是符号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长期以来人们对制成中文打字机的可能性多持怀疑态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林语堂在数十年间不断研究探索,自斥资金,购置设备,一再尝试。
以致一度倾尽家财、负债累累,终于成功发明 了“明快中文打字机”,于1946年在美国申请专利。1952年,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打字机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托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顺利操作使用的心愿。
除开“明快中文打字机”,他另有若干项小发明亦获得专利,其中一件就是可以挤出牙膏的牙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语堂
林语堂违背南洋大学创办本质的消息,事情越闹越大,企业家的资金也迟迟不到位,所以最后迫不得已林语堂拿了南洋大学的遣散费辞了校长一职。也是因为南洋大学的事件导致了林语堂晚节不保的传言。
国人眼中的大师级人物,却非常贪婪,晚年担任南洋大学的时候,把自己的亲戚都安排了学校要职。当和学校翻脸的时候,他请来律师要告学校董事会,结果律师都感觉到林语堂做的有点过份。
提到林语堂,人们就会想到他的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等,人们眼中的国际大师。这个人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高晓松用晚节不保来形容他,很多人认为也不过份。
林语堂出生在1895年,当他59岁的时候,也就是1954年,当年8月,林语堂来到应约来到南洋大学。陈六使是中国华侨陈嘉庚的侄子,为马来西亚富豪,掌握全东南亚橡胶储藏 。这所由华侨集资美金四百万元兴办的大学, 当时陈六使捐款500万。
对于林老,以前认为他是国际大师,挺尊敬的,但是通过读史,发现他晚年是多么的贪腐。当时的南洋大学校董会安排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担任校长。
林语堂来后,提出要求说我要当校长。因为那时的新加坡华人主要是由福建闽南人组成,林老是福建人,又是当时响当当的国际大师。校董会最后决定给林老担任吧。但是,林老担任校长后,把他女儿、女婿、侄子都带过来了,而且都担任要职,副校长、财务部长、办公室主任类似的职务。
新官上任,他要求把当时新盖的教学楼拆了,说要盖什么世界一流的教学楼,让南洋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南洋大学是新加坡的华人建立的,刚建立不久,都是侨乡的血汗钱。提出这个要求的同时,林老还提出要涨工资,教职员工的工资要世界第一高。连当时的哈佛、耶鲁的校长都没有那么高。咋整?因为人家是国际大师,校董会也答应了。
本来每个学校都有基金管理的,是由校董会负责的。林语堂说他要拿来管理。其实,林老这个要求挺过分的,校董会就是靠这些基金让在新加坡的华人接受了中国教育,能够看出他管的太宽了。据说这些基金有两千多万,校董会当然不答应。然后,林老把校董会告了,搞得对薄公堂。
林老请来了律师,律师一听感觉也挺过份的, 就打算劝和。 在会议上,林语堂指着捐助金额最大的陈六使先生说他背信弃义。会议上的人坐不动了,纷纷指责林。
后来,大家就问他要怎样才能妥协,林说得给他补偿。在和解会上,林老就开始算,连开车的油钱,饭钱都计算了,精确到小数点,三十多万。当时的30多万是很值钱的,学校的图书馆大楼也就是30多万,校董会一研究,说就这样吧,给钱,您就去美国吧。
当时,陈六使也在现场,他说基金是大家的血汗钱,不能让学校受损失,这个钱我出!随后,陈拿出了支票,给了林语堂拿了30多万。林语堂在新加坡华人领域多受争议,南洋大学事件对林语堂的晚年名声造成一些影响。
林语堂违背南洋大学创办本质的消息,事情越闹越大,企业家的资金也迟迟不到位,所以最后迫不得已林语堂拿了南洋大学的遣散费辞了校长一职。也是因为南洋大学的事件导致了林语堂晚节不保的传言。
晚年,林语堂定居台湾台北阳明山,1976年3月26日去世。
拓展资料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林语堂
对于林老,以前认为他是国际大师。挺尊敬的。但今天居然发现他晚年是多么的贪腐。当时的南洋大学--由新加坡华人捐助。建国时期左右。校董会安排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担任。与此同时,林语堂主动说我要当校长。因为那时的新加坡华人主要是由福建闽南人组成,林老是福建人,又是当时响当当的国际大师。校董会最后决定给林老担任吧。福建人是很讲感情的--相当于现在的广东潮汕人。好了,林老把他女儿、女婿、侄子都带过来了。而且各担任要职。副校长、财务部长、办公室主任类似的职务。新官上任,而且还要求把当时新盖的教学楼要求拆下,才刚建立不久,都是侨乡的血汗钱。说要盖什么世界一流的教学楼,南洋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另外,当时给的工资就是世界第一高。连当时的哈佛、耶鲁的校长都没有那么高。OKAY。校董会也答应了。本来每个学校都有基金管理的,是由校董会负责的。林语堂说他要拿来管理【这管得也太宽了吧、老狐狸尾巴露出来了】校董会当然不答应,据说有两千多万的。然后林还要求把校董会告了,要搞得对薄公堂。连律师都不帮他打【当时的律师有良心啊】。就打算劝和。 在会议上,林语堂指着捐助金额最大的陈六使先生说他背信弃义。会议上的人坐不动了。纷纷指责林。后来就问他要怎样才能妥协。林已经打好如意算盘了。精确到小数点,大概是三十多万。大家可以算下,三十多万换算到现在是多少金额,1958年左右。后来,陈六使先生当下就给他签了这张支票。
对于林老,以前认为他是国际大师。挺尊敬的。但今天居然发现他晚年是多么的贪腐。当时的南洋大学--由新加坡华人捐助。建国时期左右。校董会安排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担任。与此同时,林语堂主动说我要当校长。因为那时的新加坡华人主要是由福建闽南人组成,林老是福建人,又是当时响当当的国际大师。
拓展资料
1、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2、林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3、散文创作
林语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他的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不过有时轻松过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
因为林语堂晚年很贪腐,所以高晓松用晚节不保来形容他。
林语堂在晚年担任南洋大学校长的时候,把自己的亲戚都安排了学校要职。当和学校翻脸的时候,他请来律师要告学校董事会,结果律师都感觉到林语堂做的有点过份。
林语堂出生在1895年,当他59岁的时候,也就是1954年。当年8月,林语堂来到应约来到南洋大学。陈六使是中国华侨陈嘉庚的侄子,为马来西亚富豪,掌握全东南亚橡胶储藏 。
这所由华侨集资美金四百万元兴办的大学, 当时陈六使捐款500万。南洋大学校董会安排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担任校长。林语堂来后,提出要求说我要当校长。
当时的新加坡华人主要是由福建闽南人组成,林语堂是福建人,还是当时响当当的国际大师。校董会最后决定给林语堂担任校长。
但是,林语堂担任校长后,把他女儿、女婿、侄子都带过来了,而且都担任要职,副校长、财务部长、办公室主任类似的职务。新官上任,他要求把当时新盖的教学楼拆了,说要盖世界一流的教学楼,让南洋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南洋大学是新加坡的华人建立的,刚建立不久,都是侨乡的血汗钱。提出这个要求的同时,林老还提出要涨工资,教职员工的工资要世界第一高。连当时的哈佛、耶鲁的校长都没有那么高。
因为林语堂是国际大师,校董会也答应了。本来每个学校都有基金管理的,是由校董会负责的。林语堂说他要拿来管理。
但是校董会就是靠这些基金,让在新加坡的华人接受了中国教育,能够看出林语堂管的很宽。据说这些基金有两千多万,校董会没有答应。林语堂就把校董会告了,弄得对薄公堂。
林语堂请来了律师,律师一听感觉也挺过份的, 就打算劝和。 在会议上,林语堂指着捐助金额最大的陈六使先生说他背信弃义。会议上的人坐不动了,纷纷指责林语堂。
后来,大家就问他要怎样才能妥协,林语堂说得给他补偿。在和解会上,林语堂就开始算,连开车的油钱,饭钱都计算了,精确到小数点,三十多万。
当时的30多万是很值钱的,学校的图书馆大楼也就是30多万,校董会一研究,说就这样吧,给您钱,您就去美国吧。
当时,陈六使也在现场,他说基金是大家的血汗钱,不能让学校受损失,这个钱他出。随后,陈六使拿出了支票,给了林语堂30多万。
林语堂在新加坡华人领域多受争议,南洋大学事件对林语堂的晚年名声造成一些影响。晚年,林语堂定居台湾台北阳明山,1976年3月26日去世。
扩展资料: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新加坡的侨领因为冷战时期子女无法在中国接受华文大学教育,又担心子孙脱离中国文化,所以在1952年初,兴起筹组南洋大学。
南洋大学的捐资者不仅有陈六使、李光前这样的富商,更有无数的工人、市民、三轮车夫、妓女等各行业的草根阶层。当时1770名三轮车夫为南洋大学“义踏”,百乐门舞厅舞女为南洋大学“义舞”,一时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林语堂-百度百科林语堂与南洋大学-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