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普金斯发明了维生素吗,维生素的发现经过哪些发展历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3 12:56:23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霍普金斯有哪些贡献?

霍普金斯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蛋白质营养研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1912年提出维生素学说,他发现酵母汁、肉汁中都含有动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于是把它们称为维他命,也就是维生素。由于这项发现,霍普全斯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0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霍普金斯发现微生素,跟许多科学家取得成就一样,也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霍普金斯发现了什么?

1912年,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单调食用高度精制饲料的动物,其生长速度要比吃复合饲料的动物慢。他分析其中原因,发现在酵母汁、肉汁中都含有动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与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及水同等重要,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他将此类微量物质命名为维他命,又称维生素。从此,人类解开了因缺少这一微量物质而引起的特异疾病之谜,并为这些病的治疗找到了一条正确途径。由于这一重要发现,他与荷兰细菌学家、在米糠中发现维生素的艾克曼分享了192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维生素的发现经过哪些发展历程?

人类发现维生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第一种维生素被发现之前,许多特定食物的一些特殊的预防疾病的作用就早已被人们发现。这当中最早的当数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他们发现了一些可以治愈夜盲症的食物,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但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
1906年,英国生物化学家霍普金斯用纯化后的饲料喂食老鼠,饲料中含有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然而老鼠依然不能存活;而向纯化后的饲料中加入哪怕只有微量的牛奶后,老鼠就可以正常生长了。这一实验证明食物中除了蛋白质、糖类、脂类、微量元素和水等营养物质外还存在一种被他称为辅助因子的特殊物质。
1911年,波兰化学家丰克发现糙米中能够防治脚气病的药用物质(维生素B1)是一种胺(一类含氮化合物),他将此种物质从米糠中分解出来后,并证明人体内如果缺少了它,就容易疲倦、食欲不振、浑身酸痛和患脚气病。同年,丰克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他还提议将这种化合物叫作Vitamine,意为Vltalamine,中文意思就是致命的胺,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这个名词迅速被普遍应用于所有的这种辅助因子。
维生素B1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维生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维生素种类被人们发现,维生素成了一个大家族。人们把它们排列起来以便于记忆,维生素按A、B、C一直排列到L、P、U等几十种。
尽管随后人们知道,许多其他的维生素并不含有胺结构,但是由于丰克的叫法已经广泛采用,所以这种叫法并没有废弃,而仅仅将amine的最后一个e去掉,成为了Vitamin(维生素,音译为“维他命”)。

维生素是谁发明的如题 谢谢了

维生素不是发明,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只能是发现。天然物质不是被发明的是被发现的,维生素的发现是19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1897年,艾克曼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维生素B1是最早被人们提纯的维生素,1896年荷兰王国科学家伊克曼首先发现,1910年为波兰化学家丰克从米糠中提取和提纯。
维生素是谁发现的,不是发明的。 维生素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3000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但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 1912年,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这种物质被丰克称为 "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简称Vitamin(维他命)(没它就没命),也称维生素。
维生素是霍普金斯发明的。
维生素的发明者是尼克曼,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
维生素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这类物质在体内既不能是构成身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来源,而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各种维生素的作用:
维生素A:与皮肤正常角化关系密切。缺乏时则皮肤干燥、角层增厚、毛孔为小角栓堵塞,严重时影响皮脂分泌。所以,皮肤干燥、粗糙、无光泽、脱屑、有小角栓者服用维生素A 有好处。
维生素B6:与氨基酸代谢关系甚密,能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生长所必需,对脂肪代谢亦有影响,与皮脂分泌紧密相关,因而,头皮脂溢、多屑时常用它。
维生素C:被称为皮肤最密切的伙伴,它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是构成皮肤细胞间质的必需成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生素

是谁发现了维生素?

英国生物化学家 霍普金斯发现于1906年
霍普金斯

好几十种维生素,您问那个?
不知道 你不会百度么
最早是发现在航海中,食用柠檬的人不容易得坏血症。
后来人们提取其中精华,发现它是酸酸的,就叫它做“抗坏血酸”,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维生素C。

是谁发现的维生素?

维生素的想必不会有人对它有陌生感,每天每餐中都会饱含不同的维生素和搭配比例!可是百年前还没有人知道维生素为是什么,为何就突然变成了人类健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维生素由来的秘密吧!
维生素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类认识和利用,人类发现和利用维生素,经历了很多的时间,而在这一历程中,弗雷德里克·高兰·霍普金斯的名字被人们永远记住了。

是谁发现了维生素_

艾克曼和西米尔·冯克发现了维生素。
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
1906年证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以外的“辅助因素”,其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
1911年卡西米尔·冯克鉴定出在糙米中能对抗脚气病的物质是胺类,性质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类似,且多数为辅酶。有的供给量须彼此平衡,如维生素B1、B2和PP,否则可影响生理作用。
维生素B复合体包括:泛酸、烟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吡哆醇(维生素B6)和氰钴胺(维生素B12)。有人也将胆碱、肌醇、对氨基苯酸(对氨基苯甲酸)、肉毒碱、硫辛酸包括在B复合体内。
扩展资料:
艾克曼EIJKMAN,Christiaan1858.8.11—1930.11.5。荷兰生理学家、近代营养学先驱。曾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大学学习。
1883年他曾以军医的名义赴东印度群岛,1886年再度去巴塔维亚(Batavia),调查当地脚气病的致病原因,发现是由于缺乏含于米糠中的少量营养物质所引起,为维生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后来,于1896年任Utrecht大学的卫生系教授,并在1929年和霍普金斯(F.G.Hopkins)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生素

维生素最早是从哪里提取出来的

最早的维他命(维生素)是从糙米中提取。

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1906年证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以外的“辅助因素”,其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


维生素的发现是19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1906年证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以外的“辅助因素”,其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1911年卡西米尔·冯克鉴定出在糙米中能对抗脚气病的物质是胺类,性质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类似,且多数为辅酶。有的供给量须彼此平衡,如维生素b1、b2和pp,否则可影响生理作用。维生素b复合体包括:泛酸、烟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吡哆醇(维生素b6)和氰钴胺(维生素b12)。有人也将胆碱、肌醇、对氨基苯酸(对氨基苯甲酸)、肉毒碱、硫辛酸包括在b复合体内。

end


VA:肝,乳制品,蛋黄,菠菜,萝卜叶,芦笋,花椰菜,胡萝卜,甘薯,冬瓜,南瓜,杏,桃等。
VB:豆类、糙米、酵母、麦芽、果仁、绿叶蔬菜、香蕉、鱼、家禽、瘦肉、肝、肾脏、牛奶、蛋黄等
VC:柑橘,番茄,青椒、菠菜、马铃薯等
VD:动物性食品是非强化食品中天然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如含脂肪高的海鱼和鱼卵、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和奶酪中相对较多,而瘦肉、奶、坚果中含微量的维生素D
VE:各种油料种子及植物油中,某些谷类、坚果和绿叶蔬菜中也含一定量的维生素E
维生素A能预防一些因缺乏它而引起的眼疾,对维持正常视力是有帮助的。维生素A缺乏时:眼部常表现为暗适应能力下降,即当从光亮的环境突然进入到黑暗处时,人的眼睛看清楚暗处物体的时间延长。严重者在暗光下无法看清物体,成为夜盲症,俗称"雀目眼"。严重维生素A缺乏者还可引起干眼病,表现为结膜干燥,儿童可出现结膜皱摺,结膜增生变厚。有时眼睛角膜外侧与眼球平行线上形成一个底边向内的三角形或圆形、椭圆形的斑点,颜色呈灰白色或银白色,状如细小的肥皂泡,擦不去,称为"毕脱氏斑"。眼球结膜和角膜光泽减退,泪液分泌减少,或不分泌泪液。更严重的可引起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完全失明。
  维生素是营养素中发现最晚的一类,它的发现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避免了众多维生素缺乏症的困扰。维生素的发现是生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总体来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维生素缺乏症的确认
  早在1870年,法国化学家让·仲马(Jean Dumas)就通过实验发现:食物中除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和水以外,可能还存在某种对生命和健康来说不可缺少的微量物质。1880年德国化学家鲁宁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他们的意见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人们对维生素的认识,还是从寻找脚气病细菌开始的。在东南亚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居民们长期受着“脚气病”的折磨。患这种病的人会觉得身体疲乏、手脚无力,最后导致死亡。19世纪末,已经发现许多疾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错误认识:所有疾病都是由细菌造成的。荷兰病理学家、细菌学家克里斯蒂安·埃克曼(Christian Eijkman)特地前往当时的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尼)去追踪人们认为会造成脚气病的细菌。结果他失败了。他找不出一种脚气病患者独有而正常人身上没有的细菌。在1896年,医院里养的一些鸡得了一种叫做“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发病的症状和人患脚气病时那种衰弱无力的表现相同。这一发现使他很受鼓舞。他认为:只要能找到使鸡感染上多发性神经炎的细菌,也就找到了脚气病的致病菌。奇怪的是:正当他在鸡身上查找细菌的时候,所有的鸡忽然一下子都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调查发现,是因为鸡的饲料变了,由病人吃剩的白米饭换成了更廉价的糙米。经过反复试验,结果证明确实是这样。由于埃克曼没有找到脚气病细菌,他便认定脚气病是某种毒物引起的。他断定白米的谷粒中含有毒素,而谷皮中有某种可以中和毒素的物质。
  同埃克曼一起工作的一位荷兰生理学家戈里特·格里内斯(Gerrit Grijins)持有不同意见,他感到应该另辟思路。他于1901年提出,问题可能在于大米中缺少了谷皮中所含的某种人体和鸡所必需的物质。这样,“生物机体会因为缺乏某种重要物质而患病”这一说法第一次被认为是可能成立的,脚气病才开始被看作是一种营养缺乏症。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弗列德里克·高兰·霍普金斯(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从1906年开始,对营养缺乏症进行了长达6年的研究。他提出食物中可能存在着许多微量物质,人体本身不能产生这些物质,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缺少这些物质则会患病。他还指出:脚气病是营养缺乏症的一种,坏血病和软骨病也同样是营养缺乏症。
  2.维生素的提取和命名
  后来的研究发现,抗脚气病的物质是溶于水的,于是便先把它溶解在水里,再用其它试剂进行化合。1912年,以铃木梅太郎为首的日本化学家小组成功地提取了少量的抗脚气病物质。
  当时在英国工作的波兰生物化学家卡西米尔·富恩克(Casimir Funk)发现:抗脚气病物质是一种“胺”。他由此推测,有一系列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胺。拉丁文中“生命”一词是“维他”(Vita),富恩克将它与英语的“胺”(amine)这个字拼合起来,把这些物质命名为“维他命”(Vitamines),意为“维持生命的胺”。后来,人们发现这些物质并不都是胺,于是做了适当的改动,去掉了词尾字母e,使它和胺的字形不完全相符,变成了Vitamin,一直延用至今,我们称它为维他命或维生素。
  191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艾尔默·麦克柯鲁姆和马格里特·戴维斯发现,黄油和蛋黄中似乎有某种保持正常发育所需要的物质 。这种物质是脂溶性的。后来的研究还发现,缺乏这种物质,白鼠的眼睛也出了毛病。人缺乏这种物质时也会患“夜盲症”。可见,能治夜盲症的脂溶性维生素和能治脚气病的水溶性维生素是两种不同的维生素。由于一时很难弄清这2种维生素分子的结构,麦克柯鲁姆和戴维斯决定不再赋予维生素学名,而利用字母表来解决问题。他们把发现的脂溶性维生素称为“维生素A”,把水溶性抗脚气病物质称为“维生素B”。就这样,维生素开始用字母来命名了。
  3.众多其它维生素的发现
  在埃克曼发现抗脚气病物质后,寻找抗坏血病物质的工作也展开了。1912年终于有人发现豚鼠能够患坏血病,但只要在饲料中增加一点白菜,它就不会患病。于是终于找到了这种水溶性维生素。1920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杰克·德鲁蒙(Jack Cecil Drummond)提出抗坏血病物质应该有自己的代表字母,于是把它叫做“维生素C”。
  霍普金斯和富恩克都认为软骨病也可能是一种维生素缺乏症。人们早就知道鱼肝油可以防治软骨病,但是,鱼肝油同样能够防止夜盲症。那么,维生素A会不会是抗软骨病物质呢?1922年,麦克柯鲁姆决定对鱼肝油作加热充氧试验。冷却后,它失去了防治夜盲症的作用,但仍然还能防

维生素是怎样发现的?

维生素的想必不会有人对它有陌生感,每天每餐中都会饱含不同的维生素和搭配比例!可是百年前还没有人知道维生素为是什么,为何就突然变成了人类健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维生素由来的秘密吧!
在第一种维生素被发现之前,许多特定食物的一些特殊的预防疾病的作用就早已被人们发现。中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曾经指出,用动物肝可以防治夜盲症,用谷皮熬粥可以防治脚气病。实际起作用的因素正是维生素,动物肝中多含丰富的维生素A,而谷皮中多含维生素B1,分别是夜盲症和脚气的对症良药。18世纪,发现在食物中添加柑橘类水果可以防治坏血病的扩散。
1886年,年轻的荷兰军医艾克曼(Christian Eijkman,1858-1930)在荷属东印度研究亚洲普遍流行的脚气病,最初企图找出引起该病的细菌,但是没有成功——本来不是细菌引起的疾病,又怎么可能成功呢?1890年,在他的实验鸡群中爆发了神经性皮炎,表现与脚气病极为类似。直到1907年,艾克曼经过专心研究,才终于查明,脚气病起因于白米。鸡吃白米得了脚气病,将丢弃的米糠放回饲料中即可治愈。他自己也开始改吃糙米,于是感染的脚气病随后也好了。艾克曼于是推测白米中含有一种毒素,而米糠中则含有一种解毒的物质。荷兰的格林却不这样认为,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推测:白米中缺少一种关键的成分,而这种成分就在米糠里。事实证明,格林的推测是正确的,白米中缺少的正是维生素。
1906年,英国生物化学家霍普金斯(Frederick Hopkins)用纯化后的饲料喂食老鼠,饲料中含有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然而老鼠依然不能存活;而向纯化后的饲料中加入哪怕只有微量的牛奶后,老鼠就可以正常生长了。从而证明食物中除了蛋白、糖类、脂类、微量元素和水等营养物质外还存在一种必需的“辅助因子”。1911年,波兰化学家Casimir Funk发现糙米中能够防治脚气病的物质(维生素B1)是一种胺(一类含氮化合物)。因此Funk提议将这种化合物叫做Vitamine,意为“Vital amine”,中文意思就是“致命的胺”,极言它的重要性。这个名词迅速被普遍应用于所有的这种“辅助因子”。然而随后发现,许多其它的维生素并不含有“胺”结构,但是由于Funk的叫法已经广泛采用,所以这种叫法并没有废弃,而仅仅将amine的最后一个“e”去掉,成为了“vitamin”(维生素,音译为“维他命”)。
1912年,霍普金斯(Hopkins)和Funk推出维生素缺乏假说,推测人体系统中如果缺乏特定的足够量的维生素,将会引起特定的疾病。在19世纪初,通过提供缺乏特定成分的食物给实验动物食用的方法,科学家们成功的将各种如今大家熟知的维生素分离并且鉴别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