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里森大学,莫里森指的是谁呢?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2 04:10:50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亚当-莫里森(著名小说家)

亚当-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作品被誉为“黑人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深受读者喜爱。那么,如何探寻莫里森的小说世界呢?接下来,我们将带您一起走进莫里森的小说世界。
第一步:了解莫里森的生平
亚当-莫里森,原名切洛克·阿德尔·洛夫伊·莫里森,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瑞恩。他曾就读于霍华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并在后者获得了硕士学位。莫里森曾担任编辑、文学评论家和教授等职务,直到1970年代才开始专注于写作。
第二步:了解莫里森的小说
莫里森的小说作品涵盖了黑人历史、文化、种族歧视等多个方面,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亲爱的》、《彩虹之眼》、《宠儿》等。这些小说不仅在文学上获得了高度评价,也成为了社会上的重要话题。
第三步:阅读莫里森的小说
阅读莫里森的小说是了解他的世界的最好方式。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黑人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关注。同时,他的小说也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让读者沉浸其中。
第四步:了解莫里森的文学风格
莫里森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他的小说语言流畅、清新,充满了诗意和音乐感。
第五步:探寻莫里森的小说主题
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种族歧视的探讨和反思。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揭示了种族歧视对黑人社会造成的伤害,并呼吁人们消除种族歧视,实现平等。
第六步:了解莫里森的文学成就
莫里森的文学成就备受赞誉,他曾获得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他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结尾
亚当-莫里森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社会上的重要话题。探寻莫里森的小说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黑人文化和历史,也让我们更加关注种族平等的问题。

亚当·莫里森的毕业院校

毕业院校:贡萨格大学(Gonzaga)
亚当·莫里森(Adam Morrison),1984年7月19日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格冷代夫(Glendive, Montana),前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小前锋,已经退役。
莫里森仿佛是从70年代NBA旧录像中走出的球员——无论是他那长长的蓬松卷发,还是脚上款式古老的长筒球袜,亦或那不慌不忙,却精确细腻、飘忽优雅的球风。
看他的比赛,太容易联想到拉里-伯德,他们同样是跑不快跳不高的白人,也同样是进攻节奏分寸精妙绝伦的杀手。整个05-06赛季,所有关注大学篮球的人都为莫里森的进攻能力着迷——只要有一寸缝隙,他就能找到得分机会,他的反应永远快对手和队友半拍,他的丰富多彩进球招数几乎成为本能。在他面前进行一对一防守简直是一种徒劳——他有太多方式骗过对手得分。
莫里森拥有诺维斯基式的稳定后仰跳投,同时又极擅长移动中的单手托球投篮,在大二时曾经有人指出他三分球比较弱,但在大三,他三分球命中率升到43%。同时作为对手重点防守对象,他也很会利用传球为队友创造机会。
莫里森很清楚自己并没有超群的弹跳、速度和肌肉,所以他只会千锤百炼地锤炼自己的进攻技巧,并在球场上杀死对手。他是那样地热爱胜利憎恨失败,当冈察加大学在今年NCAA全国锦标赛16强战中,意外被对手UCLA在终场前8秒翻盘成功,莫里森完全失态地伏在场地中央放声大哭,男儿泪水通过电视直播传遍全国,原本喜爱他的球迷更爱他,爱他的真性情,而原本憎他的球迷更憎他,憎他哭哭啼啼像个娘娘腔,不管如何,大家更认识了一个真实的莫里森。莫里森是糖尿病患者,在比赛之前必须注射药物才能上场,但这个病人却是NCAA最好的得分手,也许还会成为NBA的得分手。

新贵国际的莫里森大学MBA含金量如何?

新贵国际的莫里森大学,mba含金量如何,新贵国际的莫里森大学mba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也是请进入这个mp的大学的学生都是各个行业的经营,所以说到这里学习也是能学到很多的高端的姿势的。
国际MBA又称作中外合办MBA或者免联考MBA,有很多在职人士在读MBA前,或多或少都在担心一个问题,免联考MBA的含金量如何,网上有很多评论说面联考就是花钱买的学历,看到这些评论不免让人疑惑
新贵国际的莫里森大学AI BA含金量如何一般的情况下,我认为,在新汇国际的莫里森大学MBA中,含金量是比较高的,所以说这个应该好好学的
国际免联考MBA主要是指具有国际招生资格的外国高校在中国开办的MBA课程,主要按照国外招生流程进行:即通过高校资格审查申请入学。
新贵国际里的那个莫里森大学MBA的那个含金量怎么样?确实在那个连锁的话,应该也是比较排名,也是比较靠前面的话,这个学校的含金量比较不错的。
新贵国际的莫里森大学mba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也是请进入这个mp的大学的学生都是各个行业的经营,所以说到这里学习也是能学到很多的高端的姿势的。拓展资料:莫里森大学(以下简称MU)成立于1902年,距今已有近120余年的历史,位于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秀丽,风景独特迷人。MU大学是中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认证大学、美国国家认证教育协会会员院校,还是世界200强的高校、全球高校网国家高校排名前列的学校而它拥有优质的资源和先进的课程体系,且具有颁发学士、硕士学位的资质,MBA学位受国际认可。MU大学的学院有研究生学院,科技学院,会计学院和管理学院,研究生学院提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让想从事商业竞争领域的学生轻松取得敲门砖,能够更好地学习工商管理方面知识,以此发挥自己的能力。MU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的质量和价值也是很高的,MU大学是美国政府权威认证大学,中国教育部认可的正规美国高等教育院校所颁发的MBA硕士学位证书全球认可所修学分全球通用,可转读欧洲美国、亚洲的知名大学学分制兼读项目,修满学分毕业即可拿学位证书,颁发莫里森大学学位证书获得MBA学位证书即可成为校友会成员,加入拥有30多个国家的国际校友网络。学校特色:MU大学的学习方式也是独具特色,教学形式是以线上学习为主,同时结合线下工作坊、报告、游学、研讨会、论坛等。课程教学语言以中文为主,外文授课配备课堂翻译。课程修读模式为学分制兼读,修读的标准学制为1.5年,如果实行学分制,最短可控制在1年,包含学业课程和论文的时间。在学生完成并符合硕士培养方案要求后,便可授予MU大学MBA专业硕士学位。

莫里森是谁(澳大利亚前总理简介)

1.莫里森的早年经历
莫里森(ScottMorrison)于1968年5月13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悉尼。他的父母都是新南威尔士州的公务员,家庭背景比较普通。莫里森在悉尼长大,并在当地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1990年,他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曾担任学生会主席,并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
2.莫里森的政治生涯
莫里森的政治生涯始于1995年,当时他加入了澳大利亚自由党。他先后在自由党内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政策顾问、竞选经理、议员和部长等。他的政治理念主要是保守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减税、减少政府干预和推动自由贸易等。
2018年8月24日,莫里森当选为澳大利亚自由党领袖,并于同年9月1日宣誓就任澳大利亚总理。他的任期内,主要推动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改革,包括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加强国家安全和移民管理等。
3.莫里森的政绩和争议
莫里森的政绩和争议都比较突出。他在经济和财政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率稳步上升,失业率下降,财政赤字得到缩减。此外,他还推动了一些社会改革,比如加强国家安全和移民管理。
然而,莫里森也受到了一些争议。他的移民政策被批评为过于严苛,遭到了人权组织和国际社会的谴责。此外,他的环保政策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他没有足够重视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
4.莫里森的个人生活
莫里森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经常参加教会活动,并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与妻子珍妮(Jenny)育有两个女儿,一家人生活简朴,不喜欢炫富和铺张浪费。

托尼·莫里森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托尼·莫里森简介:姓名:托尼·莫里森;
出生年代:1931年;
职称:作家;
国家:美国;
个人情况:莫里森于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附近的罗伦镇,原名琪洛·沃尔德。莫里森12岁便开始打工,同时顽强地坚持学习,1949年终于进入华盛顿专为黑人设立的霍华德大学。1953年大学毕业后,莫里森进入康奈尔大学深造,研究福克纳和吴尔夫的小说,于195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此后她先后在南德克萨斯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书。她与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并开始试笔写作。1964年与丈夫离婚后,莫里森离开霍华德大学,到纽约兰登出版公司当编辑。1976年后又担任教职,曾在耶鲁大学、巴德学院教授黑人文学和小说创作,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她的作品在1970年后陆续发表。她的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的发表,为她赢得了“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的称号。
1973年,她推出了第二部小说《秀拉》。后又有《所罗门之歌》(曾获得过美国图书评论奖)、《沥青娃娃》、《宠儿》(获得过普利策奖),《爵士乐》。
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像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获得者人物故事

  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是,根据已有的方法,能做到哪一步我们就应当做到哪一步,这样就有可能达到下一步的目标……最终我们将能够战胜传染病。——科赫
  消防队长——科赫
  罗泊特?科赫,1943年生于德国汉诺威州克劳斯塔尔小城。生活对于科赫来说并非一帆风顺。生活逼迫让他不得不只能呆在一个偏僻的小乡村行医,研究条件及差。但是,科赫顽强的坚持着自己的科学信念——用简陋的实验室实现着自己的科学梦想。
  结核病在当时是被称为“白色瘟疫”的传染病,它是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科赫发现结合杆菌以前,有人认为结核病是遗传病,也有人认为是由于营养不良,劳累过度引起的痨病。
  1882年3月14日,科赫在柏林的一次生理学会议上宣布他发现了结合杆菌,证实了它是引起结核病的罪魁祸首,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当晚,这个消息就被无线电报传到了世界各地,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但科赫却十分谦虚的说:“我的这个发现,并不是这么大的一种进步。”
  科赫在用染色法发现结核杆菌以后,有对霍乱作了细致的研究,并找到了霍乱的细菌。他也赢得了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此,他便担当了“世界传染病消防队队长”的职务。他把消灭世界上一切传染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1993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31年—— )在斯德哥尔摩领取该年度诺贝尔奖。
托尼·莫里森生平
托尼·莫里森(1931年—— ),美国小说和散文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31年2月18日,莫里森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附近的罗伦镇,原名琪洛·沃尔德。她的双亲曾是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的佃农,为了摆脱贫困,来到罗伦镇这个钢铁小城。莫里森是四个孩子中的老二,出生时正值大萧条时期,父亲靠做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在经济上帮助家庭,莫里森12岁便开始打工,同时顽强地坚持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中,1949年进入华盛顿专为黑人设立的霍华德大学。在校期间,莫里森利用暑期巡回演出的机会曾回到南方故土,吸收那里的文化营养。1953年大学毕业后,莫里森进入康奈尔大学深造,研究福克纳和吴尔夫的小说,于195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此后她先后在南德克萨斯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书。她与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并开始试笔写作。1964年与丈夫离婚后,莫里森离开霍华德大学,到纽约兰登出版公司当编辑。1976年后又担任教职,曾在耶鲁大学、巴德学院教授黑人文学和小说创作,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二、托尼·莫里森的文学历程:
在霍华德大学任教期间,莫里森常和一些诗人和作家聚会,使她萌生了创作的欲望。婚姻出现裂痕以后,她更以写作来求得精神寄托。《最蓝的眼睛》中小姑娘毕可拉的故事就是这时开始孕育的。但是,莫里森真正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是在她到纽约工作以后开始的。
1970年,她的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发表。小说写一个黑人小女孩获得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但却由此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这部作品是对当时流行的“黑人是美的”口号的一种反讽,为作者赢得了“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的称号。
莫里森最初步入文坛只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缓解自己生活中的痛苦。但就在她开始发表作品之际,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这使她自然而然地将个人痛苦与黑人妇女的生活现实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将神话色彩和政治敏感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独特风格。
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秀拉》(1973年)刻画了一个有叛逆精神的黑人妇女形象,打破了以往黑人小说中黑人总是对白人又恨又怕的性格模式。秀拉傲睨一切,放荡不羁,我行我素,因而使她处于与老一代黑人和新一代黑人的双重矛盾当中。然而她明确反映了作者要求平等的愿望,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在《秀拉》里,社区中的人让秀拉留在那里,他们不会清洗她或把她埋掉,他们只是保护自己不受她的伤害,但她仍是社区中的一员。但是白人的渣滓,那些在《秀拉》里被高贵的白人世界抛弃的白人,在我们社区里却为所欲为,随心所欲”。作者以秀拉的叛逆与白人相对照,提出了黑人妇女应享有的权利。
第三部作品《所罗门之歌》(1977年)被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从不同角度描写黑人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中,今天的黑人青年一代是否仍在遭受西方精神文明的奴役?作者似乎认为,只有让黑人返璞归真,恢复本民族古朴的风范,才能逃脱这种精神的桎梏。《所罗门之歌》中的名字大部分是真实的,作者用《圣经》中的名字表现《圣经》对黑人生活的影响,将他们对它的敬畏和尊重与他们改变它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作者还用了一些基督教以前的名字,表现几个世界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小说中的飞翔神话,其含义是会飞翔的黑人——黑人的自由。
在第四部小说《沥青娃娃》(1981年)里,莫里森运用了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沥青娃娃”,白人用他来抓兔子。“沥青娃娃”是一种称呼,就是黑鬼,白人把黑孩子、黑姑娘叫做“沥青娃娃”。莫里森说,沥青在西方故事里似乎很怪,但她在非洲神话中发现过一位沥青妇女。于是她开始考虑沥青。她认为沥青沆曾经是个神圣的地方,至少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因为沥青是建筑用的东西。它直接从地里来,它粘合像摩西的小船和金字塔之类的东西。对莫里森来说,“沥青娃娃”意味着具有凝聚力的黑人妇女。这部作品是通向历史和预言的出发点,也就是莫里森自己所说的抹去神话上的尘埃,进一步看看里面隐藏着什么。
第五部小说《宠儿》非常畅销,有讨好读者之嫌。小说结构复杂,人物众多,故事中夹叙故事,以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切换。小说写美国南北战争后的所谓重建时期,女主人公十八年前被残忍地割断喉咙死去,死后阴魂不散,经常作祟,以此返照往事,揭露不人道的奴隶制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爵士乐》(1992年)是到现在为止莫里森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一个黑人妇女渴望得到一个金发男人的爱而毁掉了自己本来可以得到的幸福,走上了几乎精神失常的道路。身为黑人而向往白人特有的金发碧眼,与白人的审美和价值标准认同,其结果必然是失去自我同一性,酿成悲剧。显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里融进了少数民族话语理论和女权主义的观点,她意识到在白人文化与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黑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将非常困难。他们既要反对主流社会,为了生存又要认同于主流社会;他们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但又千方百计想进入他们所反对的主流文化的中心。他们身上充满了悖论和矛盾。莫里森的这一认识使她的作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可以说对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有好处。
综观莫里森的创作历程,可以说她成功地将现实主义与神话结合在一起,善于以口语化的语言和象征的手法描写妇女形象,以民间传说和童话渲染气氛。但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一种进步的文化思潮,表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而这无疑得益于她对文化研究成果尤其是女权主义研究成果的运用。

NBA历史上出现过哪些伯德接班人?

在NBA中,似乎每个巨星都有一个甚至数个被认为他接班人的青年才俊,虽然很多球员都无法达到前辈巨星的高度,但是还是能从这些球员的身上看到前辈的影子,甚至有些球员完美传承了前辈巨星的一切,比如乔丹和科比,在科比身上,拥有着和当年乔丹一模一样的技术打法,永不服输、对胜利执着的精神。
但是同为巨星的拉里伯德,他的接班人不但没有继承他五成功力,更是显得一个比一个奇葩。
亚当莫里森
在大学期间获得荣誉无数的莫里森,因为NCAA赛场上表现出的出色得分能力。加上2米03的身高,过人的篮球智商,还没进入联盟,就成为第一个被联盟以大鸟伯德作为选秀模版的球员。甚至如果不是因为莫里森身患糖尿病,可能那年巴格纳尼状元的位置就要变成亚当莫里森的了。不过即使是这样,莫里森凭借试训期间优秀的表现,被乔丹用探花签选中。
但是莫里森在NBA的表现,简直是对联盟和乔丹啪啪的打脸,新秀赛季出战78场的莫里森,虽然场均拿到11.6分的新秀第二高分,但是投篮命中率只有37.6%,对于以投射能力称霸大学联盟的莫里森来说,简直是惨不忍睹,接下来的赛季以为这位探花秀命中率会有所改观,谁知道这竟然是莫里森职业生涯的巅峰,第二个赛季因伤只出战44场的莫里森,以36%的命中率只能拿到4.5分。
这个赛季结束后,乔丹再也忍受不了莫里森表现,将他交易到了湖人。不过成为湖人板凳末端球员的两个赛季,让莫里森收获了两个总冠军戒指。而新秀合同结束后的莫里森,再也无人问津。
这位06年力压罗伊的探花,给NBA留下的除了伯德接班人的笑料外,只有最水探花的骂名。
克里斯蒂安莱特纳
出身杜克的莱特纳,拥有堪称辉煌大学生涯,大学四年,莱特纳几乎拿到了一个大学球员可以拿到的一切荣誉,甚至在92年星光灿烂的梦一队中,莱特纳也已唯一的大学生身份入选。这是在大学期间已经无人能挡的奥尼尔,都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92年选秀大会的状元奥尼尔曾经这样评价过这位同级的探花,“他就是下一个伯德,别看这个家伙跑不快跳不高,但一旦你放松警惕,一定会复出代价”。正是因为奥尼尔的这句评价,让莱特纳成为了联盟第一个拉里伯德接班人。
新秀赛季场均18.2分8.7个篮板的数据,让人们对这位伯德接班人充满了期待,但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新秀赛季竟然就是莱特纳的巅峰,接下来的赛季,因为伤病和有些畏惧身体对抗,莱特纳的数据每年都有下滑。
这位两次带领杜克夺得NCAA冠军的球员,似乎把所有的辉煌都留在了大学生涯,在NBA只入选过一次全明星的莱特纳,甚至因为偏软的球风,被球迷称作“娘娘腔的常胜将军”。
安东尼沃克
这个被中国球迷戏称为胖头陀的沃克,作为96黄金一代的一员,被绿军选中后就当作核心培养,更是在1998年就早早的入选了全明星,和98年进入绿军的皮尔斯,组成了凯尔特人复兴希望的双子星,甚至当年的皮尔斯,也不过是沃克的小弟而已。
00-01赛季,达到生涯巅峰的沃克场均可以贡献23.4分8.9个篮板5.5次助攻1.7次抢断的全面数据,这个数据已经非常接近伯德的数据了,但是这个赛季的沃克,却疯狂的迷恋上了三分,场均出手比上赛季提升了一倍还多,在别人质疑他的打法时,沃克说出了那句闻名联盟的名言“我之所以爱投三分,是因为没有四分线”。
季后赛的无法突破,沃克对三分的迷恋,加上绝对软肋的防守,让凯尔特人选择送走沃克,将皮尔斯立为核心,接下来的赛季辗转于小牛。凯尔特人、热火、森林狼、灰熊的沃克,跟随热火取得了总冠军,也在一场未打的情况下,被灰熊裁掉离开联盟。可能老球迷对沃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命中三分后扭着肥大屁股的怪异舞蹈了。
这位生错时代的伯德接班人,12年宣布退役,而退役后的沃克,唯一传出的新闻,就是败光亿万家产,宣布破产。
基斯范霍恩
97年马刺和凯尔特人争夺邓肯情况下,诞生的大鸟伯德接班人,虽然范霍恩大鸟伯德的称号是红衣主教为了迷惑马刺,请媒体疯狂造势下的产物,但是不得不说,当年被篮网用榜眼签选中的范霍恩,确实有成为大鸟伯德的潜质。
身高2米08,投射能力出众,头脑冷静的范霍恩,新秀赛季就能贡献成均19.7分6.6篮板的数据,和卡塞尔联手将篮网带入了季后赛,不过在首轮遇到了强大的乔丹,二年级的范霍恩场均就已经可以贡献21.8分8.5个篮板1.26次封盖,成为了一颗冉冉生起的新星,也让人们更加坚信范霍恩成为下一个拉里伯德,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接下来的赛季,断断续续的伤病让范霍恩的数据一直呈下滑状态,二年级的21.8分竟然是他生涯的巅峰,而02年总决赛表现的无力,让范霍恩开始了在联盟中的流浪。
虽然范霍恩拥有出色的投射能力,但是偏软的球风和对抗的无力,让范霍恩华丽的数据和对胜利的贡献其实不成正比,况且,性格温文尔雅的范霍恩,也没有伯德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迈克邓利维
2002年选秀大会,邓利维依靠大学时全面的身手,出色的投射能力,极高的球商,力压斯塔德迈尔,内内等人,成为了这届选秀的探花秀,甚至在邓利维身上,可以看到大鸟伯德的影子。
出身名门之后的邓利维,可能是这几个伯德接班人中最弱的存在,即使这样,巅峰时期的邓利维也有19.1分5.2个篮板3.5次助攻的场均数据。而且身高2米06的邓利维,拥有同等身高中,极其出色的传控能力,加上超高的球商,让他可以完美的执行教练布置的战术,甚至在防守端,邓利维虽然无法成为顶级的防守球员,但是防守一般的角色球员,邓利维还是可以出色的完成的,他很懂得利用自己出色的身高和臂展。
不过相比于其他人,邓利维更适合当一个角色球员,因为邓利维虽然能力不错,但是很少持球去制造分轨,更多的得分方式是三分线外接球后的出手投篮。
这也让邓利维成为五名伯德接班人中最平庸的一个。也是历史中为数不多,整个职业生涯都是角色球员的探花秀。

亚当莫里森(美国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亚当·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的想象力。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本文将介绍亚当·莫里森的生平、作品和文学理论,并探讨他对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亚当·莫里森的生平
亚当·莫里森于1931年出生在俄亥俄州的洛瑞恩,是一位黑人家庭的孩子。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英语和文学,并在1955年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他在得克萨斯州的一所大学担任英语教师,并在196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天空的眼睛》。这部小说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并使他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亚当·莫里森出版了一系列备受推崇的小说和文学评论,包括《宠儿》、《人性的纪念碑》、《珍爱》、《爱》等等。他的作品充满了对黑人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种族和阶级问题。
亚当·莫里森的作品
亚当·莫里森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等多个领域。他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并获得了多项文学奖项的肯定。
《天空的眼睛》
《天空的眼睛》是亚当·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黑人女性的故事,她在美国南部的种植园上度过了一生,经历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并获得了普利策奖的肯定。
《宠儿》
《宠儿》是亚当·莫里森的另一部经典之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黑人女性的故事,她在美国南部的一个种植园上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
《爱》
《爱》是亚当·莫里森的另一部经典之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黑人女性的故事,她在美国北部的城市里经历了种族歧视和家庭问题。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并获得了普利策奖的肯定。
亚当·莫里森的文学理论
亚当·莫里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他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的深刻见解,并对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黑人文学的重要性
亚当·莫里森认为,黑人文学对于了解美国文化和历史至关重要。他认为,黑人文学可以揭示出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和阶级问题,同时也反映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经历。
文学的社会责任
亚当·莫里森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应该反映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他认为,文学应该成为一个反映社会和人类经验的窗口,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亚当·莫里森对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亚当·莫里森的作品和文学理论对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黑人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种族和阶级问题。他的文学理论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映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性,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莫里森指的是谁呢?

莫里森指的是澳大利亚总理。
斯科特·莫里森,男,1968年5月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现任澳大利亚自由党党首,澳大利亚总理。
澳大利亚总理
澳大利亚总理是澳大利亚政府首脑,由澳大利亚总督代表澳大利亚君主(Monarch of Australia)任命的。澳大利亚宪法没有提到总理一职,因此总理的存在和职权皆由惯例来确定。按照威斯敏斯特体系的惯例,澳大利亚总督作为象征性的元首代理人不干预行政,所以总理是实际决策者和最高行政长官。
同样根据威斯敏斯特体系的法律结构,总理由下议院(众议院)掌握多数席次的党派来推举,并被视为该党派的实际领袖。总理通常必须是联邦议员(Member of Parliament;MP)。现任总理是斯科特·莫里森。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小故事?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科赫的小故事
1862年,德国哥丁根大学医学院的亨尔教授迎来了他的新学生。在对新生进行面试和笔试后,亨尔教授脸上露出了笑容,但他马上又神色凝重起来。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届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他教学生涯中碰到的最聪明的苗子。

开学不久的一天,亨尔教授突然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里,分给学生们,让他们重新仔细工整地誊写一遍。
但是,当学生们翻开亨尔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根本没有重抄一遍的必要,做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搞研究。他们的结论是,傻子才会坐在那里当抄写员。最后,他们都去实验室里搞研究去了。让人想不到的是,竟然真有一个“傻子”坐在教室里抄写教授的论文手稿,他叫科赫。
一个学期以后,科赫把抄好的手稿送到了亨尔教授的办公室。看着科赫满脸疑问,一向和蔼的教授突然严肃地对他说:“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孩子!因为只有你完成了这项工作。而那些我认为很聪明的学生,竟然都不愿做这种繁重、乏味的抄写工作。”
“我们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不光需要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备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容易忽略细节。要知道,医理上走错一步,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而抄那些手稿的工作,既是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也是一种修炼心性的过程。”教授最后说。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科赫年轻的心灵。在此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科赫一直牢记导师的话,他老老实实做最傻的人,一直保持严谨的学习心态和研究作风。这种做事态度让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了结核菌、霍乱菌。而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而造成的人,也是这位叫科赫的“最傻的人”。1905年,鉴于在细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瑞典皇家学会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科赫。
居里夫人和镭的故事:
玛丽(居里夫人)1867年出生于波兰的华沙,高中毕业后,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俄罗斯或波兰的任何大学继续进修,所以她做了几年的家庭教师。最终,在她姐姐的经济支持下移居巴黎,并在索邦(巴黎大学的旧名)学习数学和物理学。
经过四年的努力后,玛丽于巴黎大学取得物理及数学两个硕士学位。在那里,她成为了该校第一名女性讲师。玛丽在索邦结识了另一名讲师——皮埃尔·居里,就是她后来的丈夫。
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进行以沥青铀矿石为主的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能放射出那种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
因此,她做出大胆判断: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居里夫人把它定名为“镭”,因为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
当时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认为居里夫妇只是一种假设,甚至有人说道:“如果真有那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
要提炼镭元素,需要足够的沥青铀矿,而这种矿很稀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根本无法得到。这件事后来传到奥地利,迅速得到奥地利政府的支持,奥地利政府赠送他们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残渣,这才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经过3年多的艰苦工作,居里夫妇终于在1902年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由于这种元素的放射性比铀强200万倍,因而它不用借助任何外力,就会自然发光发热。
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的小故事
简朴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比埃尔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科赫的小故事
1862年,德国哥丁根大学医学院的亨尔教授迎来了他的新学生。在对新生进行面试和笔试后,亨尔教授脸上露出了笑容,但他马上又神色凝重起来。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届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他教学生涯中碰到的最聪明的苗子。
开学不久的一天,亨尔教授突然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里,分给学生们,让他们重新仔细工整地誊写一遍。
但是,当学生们翻开亨尔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根本没有重抄一遍的必要,做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搞研究。他们的结论是,傻子才会坐在那里当抄写员。最后,他们都去实验室里搞研究去了。让人想不到的是,竟然真有一个“傻子”坐在教室里抄写教授的论文手稿,他叫科赫。
一个学期以后,科赫把抄好的手稿送到了亨尔教授的办公室。看着科赫满脸疑问,一向和蔼的教授突然严肃地对他说:“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孩子!因为只有你完成了这项工作。而那些我认为很聪明的学生,竟然都不愿做这种繁重、乏味的抄写工作。”
“我们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不光需要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备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容易忽略细节。要知道,医理上走错一步,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而抄那些手稿的工作,既是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也是一种修炼心性的过程。”教授最后说。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科赫年轻的心灵。在此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科赫一直牢记导师的话,他老老实实做最傻的人,一直保持严谨的学习心态和研究作风。这种做事态度让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了结核菌、霍乱菌。而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而造成的人,也是这位叫科赫的“最傻的人”。1905年,鉴于在细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瑞典皇家学会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科赫。
莫言
莫言辍学之后,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他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他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他,都是他的传人,他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他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莫言自述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杨振宁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我比较爱国,都是中国人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的简朴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托尼·莫里森生平
美国小说和散文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31年2月18日,莫里森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附近的罗伦镇,原名琪洛·沃尔德。她的双亲曾是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的佃农,为了摆脱贫困,来到罗伦镇这个钢铁小城。莫里森是四个孩子中的老二,出生时正值大萧条时期,父亲靠做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在经济上帮助家庭,莫里森12岁便开始打工,同时顽强地坚持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中,1949年进入华盛顿专为黑人设立的霍华德大学。在校期间,莫里森利用暑期巡回演出的机会曾回到南方故土,吸收那里的文化营养。1953年大学毕业后,莫里森进入康奈尔大学深造,研究福克纳和吴尔夫的小说,于195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此后她先后在南德克萨斯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书。她与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并开始试笔写作。1964年与丈夫离婚后,莫里森离开霍华德大学,到纽约兰登出版公司当编辑。1976年后又担任教职,曾在耶鲁大学、巴德学院教授黑人文学和小说创作,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