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奥兰多:电影·历史·女性写作·第一版本
- 2、《奥兰多》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3、《奥兰多》,30岁变性,雌雄同体的他她惊艳了时光
- 4、哪位大佬有这本 奥兰多(伍尔夫文集).epub,帮我!急需这本书!有人有吗?
- 5、关于伍尔芙名言名句
- 6、伍尔芙是谁?及其作品《奥兰多》的简介
- 7、谁有书 奥兰多.epub,有人帮我找找这热门书籍热书么?谢谢啦
- 8、揭示伍尔夫夫人自杀的原因——伍尔夫作品介绍
- 9、伍尔芙的《奥兰多》 讲的是什么.?
- 10、《OrlandoABiography》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奥兰多:电影·历史·女性写作·第一版本
电影《奥兰多》改编自英国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原著《奥兰多:一部传记》。但凡把伍尔夫“意识流”类型的创作拍成电影都算是不易之举。既得将抽象的内心独白精简浓缩,也得对大段的时代与景观白描进行克制的勾勒。
但是《奥兰多:一部传记》改编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它清晰的情节推进,独立成章的际遇和时代变换为人物觉醒所做的丰富铺垫。奥兰多作为一个超越时间限制的人,他/她的青春永驻来源王权的赐福也来自个人的实践和修行,远非道林·格雷之辈以灵魂换取颜值的极端行为可比。
奥兰多拥有能够转换生理特征的异质身体,这种虚构和想象踩着科幻与未来感的边线,却忠诚于现实主义的人性探索。主人公在历史与时间中禹禹独行。走下高贵的爵位走向独立的职业,离开舒适的宅邸走向危机四伏的中东,从天生优越的性别走向另一个备受压抑的群体。如果奥兰多的朝圣之旅存在终极的话,那一定是女性在参与严肃文学后所寻回的主体性,是女性将写作作为职业获得的时代依据与背书。
伍尔夫的《奥兰多》不问一个作家是怎样炼成的,而问一个作家要怎样生存。这才是作品比同时代创作更具备颠覆性意义之所在。
很多人将主人公理解为一个怪癖、叛逆、荒诞不经的双性人;将其想象为世界秩序颠倒,陷入疯狂与混乱的标志。德国导演Ottinger1981年拍摄的电影《怪胎奥兰多》(Freak Orlando)就讲述了一个极权统治的世界如何创造出一群身体与精神上畸形的怪物。另一部分读者和学者的目光更多投向《奥兰多》诞生的原因和背景:伍尔夫与薇塔的桃色恋情。他们认为这部著作是解读LGBT人群的经典,并将其喻为伍尔夫为薇塔献上的世纪情诗。
《奥兰多:一部传记》的标题其实已经明示读者这是一部记录一个人一生经历的文学作品,内容必然来源真实发生的材料与事件。它读起来没有正统传记那种装饰门面的浮夸和成功学的炫耀,反而充满喜剧的诙谐和极具张力的想象。主人公的原型的确是伍尔夫曾经的情人、写作上的损友兼一生挚友薇塔。
《奥兰多》始于一位渴望写诗成名的年轻贵族,结束于一个实现作家梦想的女性继承人。中间历经几个世纪的坎坷失意,甚至发生了生理转向的“事故”。在追梦路上,奥兰多以超越时间的方式肩负起历史、国家和家族赋予的各种责任和角色,而他/她从迷茫失败到获得启蒙的一系列过程不仅浓缩了Sackville家族的百年历史,也照见了英国从封建王朝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因兼有虚构与非虚构元素,伍尔夫把《奥兰多:一部传记》称作“幻想传记”。但是从当下回望这部作品,会发现她真正的价值在于把时代局限的反思与女性写作缝合起来,以至于开启了她最重要的一篇批评《一间自己的房间》。
Sackville家族与Knole庄园
薇塔(全名Victoria Mary Nicolson Sackville-West)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Knole庄园。她从7、8岁起就在家庭教师指导下撰写诗歌和戏剧。充分的学习和想象力的激励让薇塔写作上的天赋充分释放,最终成为英国知名的小说家和诗人。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描写大宅的田园风光。比如获得霍桑奖(Hawthorne Prize)的诗歌《土地》(The Land)和《花园》(The Garden)。
薇塔的肖像五官鲜明,短发卷曲,挺立的鼻梁与有力的下颌颇具倔强坚毅之气质。她受过狩猎骑马的训练,也自己驾驶汽车;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表观点,并不为自己女性身份或者婚姻关系所约束。在电影《薇塔与弗吉尼亚》中,她正是这样韧性、自我中心主义又争强好胜的一号人物。
后世学者们梳理了奥兰多与薇塔家族的历史关系。热爱文学的Thomas Sackville 是庄园第一任Dorset伯爵,他的身份对应了少年奥兰多在大宅接待女王的情节。在Thomas之后,Richard成为第三代伯爵(第二任是Robert Sackville。他的岳父Thomas Howard是第4任诺福克公爵,因与苏格兰玛丽女王勾结谋反而被处决)。
Richard沉迷歧路之中。大部分时间在詹姆斯一世的宫廷里混日子。奥兰多拈花惹草的行为,以及与俄国公主的露水恋情多少参考了这位放荡不羁的长辈。第四代伯爵Edward在位期间热衷政治,也有过大肆休整及扩张庄园的轶事。因而成为奥兰多挥霍财产,后作为外交官出使东方的参考。
这段冒险而激烈的异域旅程让他经历生与死的洗礼,同时也成为性别转向的铺垫。此后奥兰多因女性身份被拒绝继承遗产、受到时代启蒙以及成为人母的圆满经历逐渐靠近现实中薇塔的真实过往。
伍尔夫显然没有将Sackville家族所有人物依谱系列出。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这些个体的性格与气质以血缘的方式延续并显露在薇塔身上。比如薇塔自小热爱写作和戏剧。比如她性格中有洒脱、放荡和任性的一面,又展现出敏感、多情和变幻不定的心思。她渴望冒险自由的人生,但也眷恋家庭与子女。
伍尔夫与女性写作
Knole庄园是伍尔夫与薇塔相恋相知的见证之一,而她们的恋情也成为Knole历史传奇的一部分。但是《奥兰多》并没有将两个人如烟花般绚烂刺激的感情生活作为叙述对象。在众人熟知的“雌雄一体”外,《奥兰多:一部传记》实际上传达了伍尔夫对于女性写作的态度和思考。
诗歌《致橡树》是奥兰多从少年时代起计划的一项恢宏工程,直到她以现代女性的身份才完成这一巨作,圆了作家梦。伍尔夫让奥兰多以男性身份出现在前半部分,目的在于批判当时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父权制度的环境,只可能允许莎士比亚这种男性作家的存在。“女性莎士比亚”或“女性奥兰多”并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在16-19世纪的英国,女性写作者通常只能以男性名字发表作品,而且一旦身份暴露,其作品就会被扣上劣质和混乱的标签,甚至受到来自男性批评家的虚妄审查。《奥兰多》原著与电影中出现的英国诗人蒲柏(1688 - 1744)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说教角色。经常在沙龙聚会中将女性比喻为“没有个性、尚未开化的形象。”男性占领了政治学术等智识层面,自诩有权为这个世界的事物做出定义,其实只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优越感。
《奥兰多》虽然充满虚构与想象,但人物的个性、社会关系和道德遭遇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对应和线索。伍尔夫强调“在足够的事实细节下,虚构其实就是一种真相。”不仅如此,父权叙事中的所谓“事实”(fact)已经与父权价值系统中的“虚构”(myth)深刻地勾连在一起。
《奥兰多》才会质疑“当一个人在头脑、精神与容貌上都无变化的状态下,仅仅生理特征从男性变为女性,何以成为众人口中脆弱、没有主见、不适宜参与公共事务的对象?而作家这个身份又何以受到性别制约?”因此,所谓的事实或者虚构无非是为了服务特定目的而被促成的。这与我们理解的真与假的对立关系不同,虚构和事实倾向于表里关系,相互服务,互为一体。
与其说伍尔夫撰写《奥兰多》是为了纪念对薇塔的感情不如说她从对方和自己身上照见了全体女性(即便是财富自由的女性)相似的困境和约束。社会对她们的批评是不公正的,偏执的和狭隘腐朽的。准确的说,《奥兰多:一部传记》是一本由女性作家写作的女性传记。它的革命性在于打破男性作家的凝视。“如一支箭穿越了所有时代”,朝向那些阻碍了女性写作的藩篱。
《奥兰多》与《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何要联系起来阅读
《奥兰多》于1928年10月出版。同时期(1928年10月20日和26日)伍尔夫应邀到访剑桥大学纽纳姆女子学院和戈廷女子学院,就《女性与小说》这一主题进行客座演讲。次年3月,她将两次演讲内容发表在美国杂志《论坛》上。这之后,伍尔夫再将文章修改扩展为《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进行发表。美国女权主义者们把这篇文章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圣经。
《奥兰多:一部传记》以历史的角度倾诉了女性在追求文学道路上足以比肩男性的事实。当奥兰多身为男性时缺乏诗词上的天赋和灵性,只有当他转向女性时才实现了职业作家的梦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持续使用了幻想式质疑。假设莎士比亚家中也有一位在文学上天赋异禀的姐妹Judith,但是断言等待她的不会是世人追捧反而将遭到唾弃。伍尔夫以此批评文学界对女性创作力的压抑和忽视。
她分享了自己作为女性在剑桥遭到的歧视待遇(例如,被告知女性被禁止进入图书馆阅读等)。伍尔夫领悟到女性所受限制不仅仅是在写作方面,而是发生在写作之前。当头脑中萌发思想的火花需要借鉴参考先辈的案例时,却无法获得查阅资料、补充及掌握知识的权力,以至造成思辨过程缺乏依据证实而显得苍白匮乏。
剑桥之旅的经验让伍尔夫得出的“经济-金钱”才是当务之急的议题,希望以自己的讲演启发女性对遗产继承问题的关注。出于外界的现实和自身的遭遇,伍尔夫意识到男性更容易获得安逸和富足,而女性多处于动荡和贫穷中。
虽然贫富对心智的影响并非绝对,但在造就人生机遇和成就方面非常重要。社会惯例中女性无权过问经济事宜,经常将类似的事项交给男性处理。这种避让心理使得女性在争夺经济保障上缺乏动力,常常处于劣势。但这个问题又经常被女性所忽略。
伍尔夫自己也是得到了姑母的遗产捐赠才能专注在写作上。因此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她提出女性应该更加主动掌握财富之道。如果母亲们也能够从事实业,并将赚得财产专门留给女儿和孙女,或者捐献给学院,为女性设立研究员和讲座基金,让女性从事专业学术领域。这种方式才能真正拓宽女性进学术高层,掌握更多话语权以及进入公共领域的机会。
这一思路也恰恰回应了伍尔夫在《奥兰多》的创作中帮助转性的奥兰多(即薇塔)实现Knole庄园合法继承权的梦想。
《奥兰多:一部传记》指向一个女性写作者的命运多舛,《一间自己的房间》则是对女性普遍社会遭遇的关注与申诉;前者采用了章节小说的手法,后者则充满现实主义批判。两者都准确的反映了女性在文学和历史叙事中的位置问题。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层面两者间都存在承上启下的联系。因此也反映出伍尔夫当初撰写《奥兰多》更多出于对薇塔写作才华的惺惺相惜,女性间相互欣赏的友情和同行间的认可与支持。
第一版本《奥兰多》First Edition
依照惯例《奥兰多:一部传记》仍由伍尔夫与丈夫共同开办的Hogarth Press进行出版。但是在同时期,伍尔夫另外授权了纽约的Gaige Press印刷出版了800本限量《奥兰多》,大概是专门面向美国读者群。全部精装本带有伍尔夫的亲笔签名。Gaige的版本完成于1928年10月2日,而Hogarth Press差不多晚了一周的时间,于10月11日完成出版。
Gaige Press 版本(source: Bauman Rarebooks)
Hogarth Press版本 (source: http://antiquesandbooks.com)
《奥兰多》的手稿(完成于1928年3月17日)与正式出版的第一版本在内容上高度一致,但是在章节上有明显改动:
手稿目录分4个章节:
Chapter One - Elizabethan and Jacobean!;
Chapter Two - Carolinian;
Chapter Three - Restoration and Augustan;
Chapter Four - Victorian and Modern.
最终出版目录则为6个章节:
Chapter One - Childhood and Youth;
Chapter Two - Manhood. Ambassador at Constantinople;
Chapter Three - The Age of Transition;
Chapter Four - London Life. Wits and Lawsuits;
Chapter Five - Marriage and Home Life;
Chapter Six - Later Years.
Conclusion.
前者基于文学和历史时代,而发售版本侧重个体人生阶段以呼应“传记”这个传统概念。目录经常是被忽略的一个元素,但其实它对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认知有潜在的影响。从此处也可以看出作者思考路径的调整。
两者间的另外一处明显不同是日期。例如,手稿中曾明确标识了“1553年10月”字样,即玛丽王后执政初期,此时Thomas Sackville刚进入青春期阶段,而奥兰多出场也即16岁的年龄。而“1616年”对应的真实历史暗示了文豪莎士比亚的去世,意味着伊丽莎白时代在喜剧和诗歌发展上告一段落,历史将迎来改变。
这些关键信息在出版的版本中被去掉了。这些日期的作用证明了伍尔夫在创作中有目的地将奥兰多角色和Sackville家族历史对照连接起来。在正式版本中去掉或许因为没有严格的时间参照反而可以让人物活动更富有弹性,不同时代的遭遇更加立体和带来更宽松的想象空间。
信息来源
Beth A. Boehm, Fact, Fiction, and Metafiction: Blurred Gen(d)res in "Orlando" and "A Room of One's Own", The Journal of Narrative Technique: 1992.
Charles Hoffmann, Fact and Fantasy in Orlando: Virginia Woolf's Manuscript Revisions, Texas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1968.
Elena Gualtieri,The Impossible Art: Virginia Woolf on Modern Biography,The Cambridge Quarterly :2000.
JANE DE GAY,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Historiography in "Orlando" ,Critical Survey :2007.
《奥兰多》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我觉得是想要讲述有着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经常的会进行骚扰。而且对世界充满了偏见。要告诉我们,应该永远保持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这本书的主题思想表达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而且也对性别对立进行了讽刺与抨击,印证了法国女性主义思想。
表达了少年时代,同父异母家庭中的偏见,同时也展现出了主人公的一些教育意义。
奥兰多这本书是1928年由英国的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的,这是一部带有浪漫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整个作品围绕着主人公奥兰多从男性变成女性的整个过程,促成了他双重人格的人生价值,弗吉尼亚沃尔夫发表的奥兰多这部作品不仅针对性别树立的反对和讽刺,希望人们对女性和男性的差别不要无限夸大,给予当代女性主义更多的包容性。
奥兰多奥兰多这本书里主要讲述一位英俊的美少年奥兰多出生在伊丽莎白的时代,当时他受到了女王的喜爱,但在詹姆斯王统治的时候,便回到了乡间大宅,因为政绩出色成为了土耳其的特使。在君士坦丁堡和舞女相处了一夜之后,便开始沉睡数日,醒后惊讶地发现自己除了让容貌没有任何改变,身体却变成了一位女性。随后便离了官职回到英国的上流社会,先后和蒲伯以及爱迪生等相识,最后嫁给了船长经历了怀孕生子的人生,到了中年后他凭借着自己的文学心得,还有文学理念让他的诗作获得了许多奖项,让人觉得更加神奇的是,伊丽莎白从16世纪一直到1928年,奥兰多经历了四百年的人生。
男女性处于对立面在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的评论就在法国盛行,在菲勒斯中心主义里男性和女性都是处于对立的,他们把男性称之为正面价值,而女性就被排除在外。男性为了维护这种对立面,一直强调一方优胜于另一方,而解构主义女性的人们,彻底的批判了这种对立思维。
在奥兰多的人生中就凸显了这种对立的局面,小说在性别问题上表现了解构的策略,对传统的性别归类法充满嘲弄,充分体现了奥兰多身上存在着男女共同的特点。身为男性的奥兰多是一个富于幻想,热衷文学而且多愁善感的人,变成女性后又充满坦率大度,喜欢冒险却又充善解人意,容易落泪,所以男性女性的特点也有许多共同处。在神话的传说中,女性是男性腹腔里的肋骨变成的,在奥兰多的身上终于理解到了两种性别的共同点让彼此合二为一,这样才能让男性对女性停止误解,偏见和压迫。
《奥兰多》,30岁变性,雌雄同体的他她惊艳了时光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书不好读,这是大多数读者在读伍尔夫的作品时留下的第一印象。
伍尔夫是意识流代表作家,因此读书的时候你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留神就会跟不上她的思路,不知道故事发生到了哪一步。
伍尔夫自幼体弱多病,因此并未入学接受教育,而是在家里自学。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Leslie Stephen)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传记作家,家里藏书丰厚。在父亲的影响下,伍尔夫不仅阅读量惊人,更对传记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奥兰多》是伍尔夫的一部「实验性」传记,它虽然有着传记的外表,内核却完全是颠覆式内容。这本书当时一经出版,就成为了伍尔夫最为畅销的一部作品。
01,新式传记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写这部作品时把它称为传记,但它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
首先在历史上并没有奥兰多这个人,他是虚构的。虽然伍尔夫按照传统传记那样为书写了序,整本书也是按照人物的时间顺序进行书写,即从16岁一直到去世。
另外,传统传记以人物所作的的事为主,辅以内心细节描写。《奥兰多》却正好相反,伍尔夫大部分描写的都是奥兰多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更注重人物精神的表达。
最后则是最奇幻的地方,奥兰多30岁之前是男人,30岁之后是女人。而且他/她的一生跨越了近400年。
至于传记的主人则有2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伍尔夫的好友薇塔。
伍尔夫在1927年10月的日记中写道,她准备为薇塔写一部传记叫“奥兰多”,只不过性别要做一下转换。《奥兰多》出版时,扉页就写着献给薇塔。并且薇塔的儿子也说过,《奥兰多》是伍尔夫写给母亲的情书。
另外,《奥兰多》中选用的照片大多数都是薇塔本人。奥兰多居住的乡间庄园也是以薇塔居住的诺尔庄园为参照。
而且薇塔和奥兰多有很多相似之处。薇塔和奥兰多一样是一名诗人,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和奥兰多一样喜欢异装,并具有双性倾向。
另一种说法则是说,奥兰多的原型是伍尔夫本人。
虽然奥兰多选用了诸多薇塔的外在形象和特征。但实际上在创作《奥兰多》时,伍尔夫要把自己的思想填充进奥兰多的身体中,他/她的所思所想,对自然的热爱,对死亡的思考,对性别转换后的泰然处之等等。
正如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说,「任何写作者,念念不忘自己的性别,都是致命的。任何纯粹的、单一的男性或女性,都是致命的;你必须成为男性化的女人或女性化的男人」。
奥兰多作为男人的前30年经历了得到,失去,再得到。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男人,历经世事磨练。
少年时拥有无上的钱财和权利,深得女王恩宠,流连于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怀抱。被贬后回到乡下庄园安心写诗,结识心仪的作家。青年时自荐到土耳其担任外交大使。人到中年突然从男人变成女人。
变性之前奥兰多只有男性思维,对女性只有要求和对立。反倒是变性为女人后,更能体会女性的艰辛和束缚。前面30年的男性生活为他/她做女人奠定了基础,给了他勇气和经验。这也让她后来能够随心所欲异装,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做。
02,雌雄同体
奥兰多出生性别是男,家族是古老的贵族家庭,和女王有血亲关系。家族曾接待过历任的女王和国王。
故事一开始就是伊丽莎白女王到家里做客,奥兰多第一次和女王碰面。说碰面不准确,奥兰多只见到了女王的手,女王则只见到了奥兰多的头顶。
2年后18岁的奥兰多就被传召进宫,在女王身边服侍。女王对待这个年轻的表侄非常慷慨宠溺,不仅封他为王室财务大臣和总管,授予最高级别的骑士勋章,还赐予他良田和土地。
少年时期的奥兰多
权利和财富得来轻而易举。而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知道珍惜,这是世间定律。
后来奥兰多因不顾未婚妻的感受,去追求一位俄罗斯公主让王室颜面受损遭到贬黜,回到了乡下的庄园。
再之后他为了躲避一位大公的示好,主动请缨远赴土耳其做外交官。也是在这里,30岁的奥兰多在沉睡7天7夜后,醒来时变成了女性。
奥兰多醒来后对自己生理性别的转变却没有任何不适和讶异。变性之前,他本身就具备某些女性特质,多愁善感,爱哭,敏感多愁。
此后她跟随吉普赛人度过了一段迁移的旅程,在此期间她的装束都是长袖长裤,并没有太多女性元素流露出来。
但直到返回英国的船上,奥兰多终于意识到自己女性身份的转变,以及这身份为她带来的便利和坏处。
在甲板上,船长主动提出为奥兰多搭一把遮阳伞,接着又亲自为她端来晚餐,询问是否为她切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肥肉。
然后是桅杆上的水手往下看时,看到了奥兰多不经意间露出的一截小腿,一脚踏空差点葬身大海。
这一切都让奥兰多感到震惊,也让她忍不住思考身份转变对她造成的影响。
作为一个有着30年男性经历的人,奥兰多此前对女性一直有着理所当然的看待和心理要求。比如温顺,保持贞节,有教养,装扮得体,等待着被拯救。
等自己成了女人奥兰多才发现,光是每天早上花费数个小时梳头,穿束胸衣,穿衬裙,脱衣服换衣服这些梳妆打扮的时间就让她对女人产生了敬畏感。
更不要提还要时刻担心自己的贞节。
贞节就是女人的命,如果有人胆敢抢走它,女人们是会宁死不屈,甚至跟你拼命的。
而且,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继承权,也不能拥有自己的财产,赚钱的工作又少,工资又低。即便是赚到了钱也不属于自己。
唯一生存的方式就是嫁人。
从奥兰多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性别特征是被环境所塑造的。这让我想到《傲慢与偏见》中最小的妹妹莉迪亚,她一心想要嫁人,整日混在舞会和军官当中,最终和人私奔。
甚至她轻浮,肤浅的个性也是因为时代和环境的束缚。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才陆续建立了女子学校,在此之前只有中产阶级以上的女孩们才能最多阅读家里的藏书,并不能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种种限制和时代因素让奥兰多意识到身为女人的不幸。
这恐怕也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让奥兰多在30岁变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奥兰多能够站在男性立场上反思此前对于女性的偏见和误解,也能站在女性立场上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伍尔夫对于奥兰多思想的追踪和转变,让女性读者了解到,原来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天生如此,我们都受环境和时代束缚。
此外,柯勒律治曾说过,「伟大的头脑是雌雄同体的」。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也说过类似的话,她说,「任何一位作家,总想着自己的性别,都是致命的。而做一个纯粹、单一的男人或女人,也是致命的。必须是男性化的女人,或是女性化的男人才行」。
伍尔夫在创作《奥兰多》时,故意让他由男变女,既具备男性思维,又能在后天的区别对待中深刻感受女性的处境,逐渐具备女性思维,也印证了作者的这一态度。
03,穿越时间
奥兰多活了400多年,从伊丽莎白一世直至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而作为人物传记,继主角男变女之后,这是另一个违背人类生理时间的设定。
至于原因,作者也在书里进行了说明,她写道,「人类的心灵对时光的影响也同样奇妙。一小时的时间,一旦以人的心灵来衡量,就可能被拉长至时钟长度的五十倍或一百倍。在另一种情况下,人的心灵又可能把一小时精确地表达为一秒钟。」
奥兰多内心的时间和外界的时间是不同的。
当奥兰多思考的时候,他内心的时间过得非常慢,对于他/她来说可能只有1小时,但外部时间却已经过了好几年,甚至几十年。
比如他埋头于卧室看书,写诗,或者到大橡树下面胡思乱想的时候,外面的世界飞速流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奥兰多完全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
而当他/她发号施令处理庄园事务的时候,对于奥兰多来说时间过得飞快,但是外部时间就还是正常行走。
作者在《奥兰多》中多次提到钟声,几乎每次钟声的响起都对奥兰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钟声也就意味着时间,奥兰多活了400多年,每一次钟声的响起也就意味着时间的流逝。
另一方面,这也是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之一,即象征性意象——运用具体事务来象征或暗示抽象观念,或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
《奥兰多》里多次被作者提到的钟声,一方面是报时,主要的作用还是把奥兰多从思考中唤醒,钟声是作为意识和现实之间转换的重要媒介。
全文一共有4次对钟声的着重描写,每一次钟声的响起都对奥兰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的内心正进行着激烈的变化,他内心的时间缓慢前进,外界的时间却快速转动。
第一次钟声响起时,奥兰多正在一片漆黑的客栈等待心爱的俄罗斯公主,两人约定一起私奔。
但等了几个小时后却没有等到所爱之人的到来,就在奥兰多焦虑不安时,突然响起了午夜的第一下钟声。这钟声把奥兰多从等待和焦虑中唤醒,让他意识到随着钟声次数的不断增加,俄罗斯公主是不会来了。
第二次是当奥兰多任土耳其大使时,由于功绩卓越而得到晋爵。奥兰多当晚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并在晚上钟声敲响十二次之后接受公爵的勋章和冠冕。
不久之后土耳其便发生了暴乱。奥兰多再次睡了6天6夜,醒来后就变成了女人。
第三次是当奥兰多暗自对比现在的伦敦和伊丽莎白时期的伦敦。现在的伦敦街道上干净、明亮、整洁,而「伊丽莎白时期的伦敦恐怖和危险、色情和暴力、诗歌和污言秽语」。
就在奥兰多认真思考时,忽然听到守夜人报时的声音,随后钟声敲响了12次。十八世纪结束,十九世纪开始了。
第四次是在奥兰多产下第一个孩子之后,她忽然间发现世界又变了模样,大街上到处跑的不再是马车,而是四个轮子的汽车。房间里的灯也只需要按下开关就能点亮整个房间······当她看着这一切思考着种种变化时,屋里的座钟敲响了10次。
这几次细致的钟声描写提醒奥兰多意识到时间的流逝,让她在意识和现实中得以来回切换。
但是,即便奥兰多活了400年,在她自己看来,她只不过是一位36岁的中年女人罢了。
她依旧有着一颗敏感,纤细,忧郁,多情的心。依旧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正如伍尔夫在书中所说,「有些人虽然活在我们中间,但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死了。有些人虽然已经拥有了生命的形式,但其实他们还并未出生。」
04,结尾
奥兰多是伍尔夫的期盼和憧憬。
她希望奥兰多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活了400年,有经历,有阅历,拥有雌雄同体的伟大头脑。
伍尔夫一直在为女性和穷人发声,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絮絮叨叨地讲一个故事,从自己在河边的草地被学监赶走,只有男性研究生才能来这个地方。到图书馆禁止女性进入,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无所不在。
她告诉女性,「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包括评价《简爱》和《傲慢与偏见》的时候,她赞赏简·奥斯汀和艾米莉·勃朗特,「在这个父权一统天下的社会,面对着所有这些批评,要有何等的才华,何等的诚实,才可能不为所动,毫不退缩地坚持自己的见识?只有简·奥斯汀做到了,还有艾米莉·勃朗特。」
因为身为女性,所以希望所有女性都能够发挥自身价值,做自己喜欢的事,无所畏惧地写作。
她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够像奥兰多一样,不是单纯站在某一个性别立场来看待另一个性别,而是客观公正的看待任一性别。
现代女性和那个时期相比已经有了太大的改善和提升,我们有足够的自由做想做的事,选择喜欢的工作,婚姻也不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
站在现在看过去,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而站在现在看未来,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哪位大佬有这本 奥兰多(伍尔夫文集).epub,帮我!急需这本书!有人有吗?
我这里有这个资源,可以在这里查看https://pan.baidu.com/s/194MYgAby2zwMP-Q4BGl5gw?pwd=1234
《伍尔夫文集:奥兰多》是201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内容简介
《伍尔夫文集:奥兰多》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伍尔夫为自己心灵世界谱写的咏叹凋。通过这部传记的书写,伍尔夫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崇尚,以及对心理时间与现实时间、文学与爱情、生与死、易装癖与社会性别的独特见解。在塑造奥兰多这位由男而女、时男时女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表达了她对双性同体的赞美。通过奥兰多,读者也许还能听到伍尔夫以冷嘲热讽的口吻对时代精神、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文坛以及对帝国和现代性等提出的尖锐刻薄的批评。读者进入奥兰多的心灵世界,经历的却是伍尔夫的心路历程。
关于伍尔芙名言名句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弗吉尼亚·伍尔芙
如果有人能够挽救我的话,那就一定是你。我已失去了一切,但我仍然深信你的善良。我再也不能浪费你的生命了。 ----弗吉尼亚·伍尔芙
争吵,分歧,意见不合,各种偏见交织在人生的每一丝纤维之中。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
给我们的生命多留一些余地吧,不要让学习,工作充满生活。有的人为了名誉而活,有的人为了利益而活,有的人为了梦想而活,而大多数人也许不清楚人生的意义。那么,多留一些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本质吧,正如伍尔芙所言:“当你终于了解它的本质,就能真正地热爱它,然后才舍得放下。”像梭罗一样,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中,凝神沉思,望着日头从东方升起,照过窗户,然后再从西边落下。就这样,在忙碌中抽出一天,静静地休憩,什么都不做。我们的生命若有什么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熊丹妮《知乎》
Groen so much more interesting to men than men are to women? ----弗吉尼亚·伍尔芙
最快乐的人不必事事尽善尽美,他们只会让大部分事情顺其自然 ----弗吉尼亚·伍尔芙
I am rooted, but I flow.
我有根,但我流动。 ----弗吉尼亚·伍尔芙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欣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旋律。 ----弗吉尼亚·伍尔芙
奥兰多当然喜爱无人的地方和开阔的景观,而且希望永远、永远、永远只是孑然一身。 ----弗吉尼亚·伍尔芙《奥兰多》
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芙
The eyes of others our prisons; their thoughts our cages.
他人的眼睛是我们的监狱,他人的思想是我们的牢笼。 ----弗吉尼亚·伍尔芙
博尔赫斯名言名句
1、过去是构成时间的物质,因此时间很快就变成过去。
2、越是无所顾及,越能让人相信这不是骗局;越是明目张胆,越不会露出马脚。
3、我们管千百个变化不定的原因的无限运作叫做命运。
4、我们往往为小说人物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结果我们自己的不幸更让人伤心。
5、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6、上帝在克莱门蒂诺图书馆的四十万藏书中某一卷某一页的某一个字母里。我的父母、我父母的父母找过那个字母;我自己也找过,把眼睛都找瞎了。
7、知道某些幸福只是偶然的机遇会减少幸福的魅力。
8、任何决定都不是最终的,从决定中还可以衍化出别的决定。
9、无知的人以为无限的抽签需要无限的时间,其实不然,只要时间无限地细分就行。
10、假如我无缘得到那份荣誉、智慧和幸福,那么让别人得到吧。即使我要下地狱,但愿天国存在。
11、英雄们就这样战斗,可敬的心胸无畏无惧,手中的钢剑凌厉无比,只求杀死对手或者沙场捐躯。
12、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和所有的人都有共同之处,因此,把花园里的一次违抗说成是败坏了全人类不是不公平的,说一个犹太人被钉上了十字架就足以拯救全人类也不是不公平的。
13、领悟的幸福远远超过想象或感觉。
14、假如你像个男子汉那样战斗,你就不会像条狗似的被人绞死。
15、他不是为后代,也不是为上帝写作,因为他对上帝的文学喜好一无所知。他殚精竭虑、一动不动、秘密地在时间的范畴里营造无形的迷宫。
16、天使对我说,绵羊的毛皮不是老虎的颜色,撒旦对我说,强大的上帝要它变成那种颜色,利用了我的技巧和染料。现在我知道,天使和撒旦都在颠倒黑白,一切颜色都是可恶的。
17、某些道德家认为拥有钱币不一定表示幸福,另一些幸运的形式也许更为直接。
18、我从怯懦中汲取了在关键时刻没有抛弃我的力量。我预料人们越来越屈从于穷凶极恶的事情;要不了多久世界上全是清一色的武夫和强盗了;我要奉劝他们的是:做穷凶极恶的事情的人应当假想那件事情已经完成,应当把将来当成过去那样无法挽回。我就是那样做的,我把自己当成已经死去的人,冷眼观看那一天,也许是最后一天的逝去和夜晚的降临。
黑格尔的哲学名言名句
1.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2.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3.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4.哗啦哗啦把自己的事业讲给大家听的人,他的价值一定是毫不足道的。切实苦干的人往往不是高谈阔论的,他们惊天动地的事业显示了他们的伟大,可是在筹划重大事业的时候,他们是默不作声的。
5.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6.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
7.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8.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9.必然性的三个环节为:条件、实质和活动。
10.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11.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12.麻木而冷漠的民众,是专制政体最稳固的群众基础。
13.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14.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15.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16.人类从历史里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17.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18.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19.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合理的都是存在的。
20.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21.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22.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23.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24.一个过于强调感恩的文化是不可能孕育出民主的,因为无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25.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26.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27.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28.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29.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30.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31.在这唯一的权力面前,没有东西能够维持一种独立的生存。
32.一个罪犯的犯罪思想比天堂里的奇迹还要伟大!
33.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34.人死于习惯。
35.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36.本质和内心只有表现成为现象,才可以证实其为真正的本质和内心。
37.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38.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39.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
40.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41.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42.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43.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出处。
44.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
45.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46.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47.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48.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
49.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50.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51.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52.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53.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54.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55.只折磨自己是单相思,只折磨别人是虐待狂,既折磨别人更折磨自己是爱情。
56.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57.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58.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59.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60.一杯水是清澈的,但海水却是黑色的。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说明,而真正的大道理是沉默的。
阿尔贝·加缪经典语录名言名句
阿尔贝·加缪经典语录名言名句
【阿尔贝加缪】
【AlbertCamus】
【(1913-1960)】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一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他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新的地下抵抗运动。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的入》(1951)-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
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西叙福斯神话》(1942),剧本《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60年1月4日死于车祸。
【加缪语录】【反抗义无反顾英雄本色更为沉重】
最大的罪孽是肤浅。
幸福并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感到羞耻的。然而今天蠢人为王我把那些怯于享受的人称为蠢人。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无论在什么地方,当一个劳动者赤手空拳面对坦克,高喊他不是奴隶,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
贫穷对我来说从来就不是一种不幸,阳光在那儿洒满了它的财富。
死亡是无法摆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归根结底,太阳依然温暖着我们的身骨。
小说首先是一种为怀念的或反叛的感情服务的智力实践。
想当思想家么?就去写小说吧!
西西弗斯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已经让他这个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感到充实。()所以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诸神处罚西西弗斯把巨石推上山,每次快到山顶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哲学家或文学家心中的思想或痛苦,写出来就已经冲淡了许多。
写作,就是生活两次。
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什么活着。
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
自杀的行动是在内心默默酝酿着的,犹如酝酿着一部伟大的作品。
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是自杀的权利。
人决心要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目的和秩序,而世界却坚决拒绝证明有这两样东西,由此而产生的紧张就是荒诞。
荒诞就是毫无意义。
荒谬和快乐是大地的双生子,他们是不可分的。
人必须认识到他的命运的荒诞并以轻蔑相待,这是一种苦难的人新的出路。
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
在毫无意义的现实生活中能一声不吭地生活下去,真是一种本领啊。
没有爱情的世界就好像是个没有生命的世界。
不曾有过为形而上学问题而死的人。
对现在说是,对未来说不。
爱或可燃烧,或可长存,二者不可兼得。
人生到这个荒谬的世界上的唯一职责就是活下去,去证明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
当对大地的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在一个人对生命的依恋之中,有着比世界上任何苦难都更强大的东西。
重要的不是治好病,而是带着病痛活着。
人生越没有意义越值得过。
人有时应该在与困难的较量中显出自己的本色。
我想知道人们在接受了义无反顾的生活之后是否也能同样义无反顾地劳动和创造。
他对神的轻蔑,他对死亡的仇恨,他对生命的激情,使他受到了这种无法描述的酷刑:用尽全部心力而一无所成。这是为了热爱这片土地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人心有一种恼人的倾向,即只把压倒它的东西称作命运。
确实有值得骄傲的东西:这阳光,这大海,我的洋溢着青春的心,我的满是盐味儿的身体,还有那温情和光荣在黄色和蓝色中相会的广阔的背景。我必须用我的力量和才能来获取这一切。
真正的艺术家什么都不蔑视,他们迫使自己去理解,而不是去评判。
在艺术被否定的同时苦难都变得更为深重。
有人说过伟大的思想是附在鸽子脚上来到世间的。也许那时候,如果我们洗耳恭听的话,我们就会在帝国和民族的喧嚣声中听见生命和希望的温和的骚动声,仿佛轻微的羽翼声掠过。有人说这希望是由一个民族带来的,有人则说是由一个人带来的。
我认为正相反,是成千上万孤独者激起、活跃、保持了这希望,他们的行动和作品每日都在否定历史的边界及其最粗俗的表象,以便让始终受到威胁的真理在一瞬间闪出光辉,而这真理是每个人为了大家树立在各自的痛苦和欢乐之上的。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关于伍尔芙名言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名言名句 专题。
伍尔芙是谁?及其作品《奥兰多》的简介
小说 《奥兰多》基本信息 译者: 林燕 作者: [英]弗吉尼亚 伍尔芙 副标题: 吴尔夫文集 ISBN: 9787020039753 [十位: 7020039758]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3年4月 简介 ······ 奥兰多图册(13张) 的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是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她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奥兰多》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优美的情书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原名“Virginia Woolf?”。中文译名或为“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弗吉尼亚·伍尔芙生辰: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6?0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6?0)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6?0)、《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6?0)、《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6?0)。复杂的家庭背景,这个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伍尔芙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伤害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6?0)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6?0)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
谁有书 奥兰多.epub,有人帮我找找这热门书籍热书么?谢谢啦
我这里有这个资源,可以在这里查看https://pan.baidu.com/s/181ZDBTvXhBDkIdGlaa21hg?pwd=1234
简介“”《奥兰多》是2021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籍,作者[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翻译侯毅凌这本书是伍尔夫为虚构的人物奥兰多创作的传记,语言轻松幽默,是伍尔夫作品中尤其容易阅读的一部。
奥兰多原本是深受女王宠爱的贵族少年,热爱诗歌,却遭遇文学和爱情的双重背叛。一场大火之后,他忽然变成了女人……伊丽莎白时代的恣意青春,维多利亚时代的潮湿情欲,400年的风吹来吹去,女性的天空越来越低。到了当代,奥兰多不得不顺应时代风气,成为了妻子和母亲,却始终没有忘记找寻自己。
《奥兰多》被誉为女性主义经典,是从文学视角讲述“第二性”的先驱之作。伍尔夫借奥兰多之口,机智大胆地嘲讽了性别偏见,细腻描摹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自我觉醒。在作者笔下,世界浩瀚繁复,时间流变不居,性别并不对立。无论男女,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揭示伍尔夫夫人自杀的原因——伍尔夫作品介绍
伍尔夫于188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的肯辛顿。是书香门第,父母都是著名学者。她年轻时父母离异,15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成为孤儿,留下一堆同父异母的兄弟。不幸的是,她长期被哥哥强奸,留下了阴暗的心理阴影,导致精神混乱,经常企图自杀。她童年的悲惨经历决定了伍尔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伍尔夫照片1997年,无意在报刊上发表书评,却火了一段时间,好评如潮。我成了学校的老师,出名了。1906年后,我陆续认识了一批有才华、有思想的学术界学者。通过会见这些学者,伍尔夫被深入研究,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文学和艺术中心,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这个群体包括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以及其他文学和艺术创作者。加入这个团体的影响决定了伍尔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伍尔夫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融入了正常的世界,这让她短暂地忘记了自己不愉快的童年经历。文学上的小成就,让她自信,有思想,收获友谊。让她深刻理解平等自由的理念,也让她以后的作品更加精致,埋下伏笔。1907年《远航》到1927年《到灯塔去》,伍尔夫结婚了。从最初的作品到巅峰,伍尔夫的个性还是比较敏感的。有评论说,“她一生都在优雅与疯狂中徘徊。”反复患病并企图自杀。最后,他在1941年自杀并跳入河中。伍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粉丝说他们爱她的神秘,她的丈夫伦纳德爱她的悲观和坚强。总之每个人都会对伍尔夫有一个定义。伍尔夫作品伍尔夫的全名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可以说是伦敦文坛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那时候,她的名声很响。她也是布鲁姆斯伯里学派的成员,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那么伍尔夫的作品有哪些呢?伍尔夫照片伍尔夫的作品很多,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有《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等。其中有《远航》篇小说,这是她的第一篇小说,接下来是《夜与日》、《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奥兰多》、《海浪》、《岁月》、《幕间》、《鬼屋及其他》、《一间自己的房间》和0700。之后她还写了短篇小说集《普通读者一》。伍尔夫的散文是《普通读者二》,《三个畿尼》,《罗杰弗莱传记》,《飞蛾之死及其它》,《瞬间及其它随笔》,《存在的瞬间》和0755。伍尔夫实际上患有精神病。父母去世后,由于受到沉重打击,她的精神意识出现波动。1913年,她的病持续了9个月。194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继续,他们在伦敦的房子被德国飞机轰炸。两人得知情况后,同意加入英国战争,未果,于是都选择了自杀,从而避免了法西斯统治的屈辱。1941年,在做完《现代小说》后,她预感到自己可能会再次故态复萌,于是在给丈夫和妹妹留了一些口信后,她在口袋里装满了石头,纵身跳入河中。此时,她才59岁。尽管伍尔夫患有精神疾病,但她仍然创作了如此多的作品。我们不要只看到她的一面。其实她比很多正常人都有才华,这一点我们从伍尔夫的作品中就能看出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伍尔夫,生于1882年,是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成就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20世纪初伦敦文坛的核心人物。他投河自尽,享年59岁。伍尔夫年少悲惨,父母双亡,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性侵,留下了悲惨的童年记忆,导致精神经常崩溃,多次自杀未遂。弗吉尼亚伍尔夫照片95年,无意在报刊上发表书评,获得一致好评,在学校任教。我经常给《幕间》写书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体现在丰富、累人、精致的经典作品中:1907-1913年的第一部创作《TimesLiterarySupplement》成功出版。在此期间,伍尔夫夫人也获得了伦纳德的爱情,他们结婚了。1917年,伦纳德和妻子用一台二手印刷机创办了霍加斯出版社。他出版过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等著名作家的作品。192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远航》、《墙上的斑点》等作品。次年10月,小说《邱园记事》出版。小说《雅各的房间》出版于1925年5月。连续两次获得法国年度费尔米纳奖。1931年10月,《到灯塔去》出版后,许多经典小说、剧本、散文相继问世。两次拒绝曼彻斯特大学和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她视艺术高于一切,这导致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在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体系中,她一生致力于女性主义思想,主张女性要勇敢做自己,勇敢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做一个有价值观的女人。此外,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是世界文坛公认的。伍尔夫夫人为什么自杀?伍尔夫,生于1882年。小康之家,年少不幸,父母相继去世,留下一帮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她童年时多次性侵她,给她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年轻时,伍尔夫多次试图自杀。她经常神志不清,精神崩溃。她从小就受到精神上的折磨,童年的经历为伍尔夫夫人为什么自杀埋下了伏笔。1906年,伍尔夫有幸结识了许多有思想、有才华的作家和艺术家,逐渐敞开心扉,变得自信独立,勇敢面对过去,当面痛斥哥哥的禽兽罪行。伍尔夫夫人勤奋好学,出版了许多作品,获得一致好评。她成为20世纪初伦敦文坛的核心人物,达到了她人生的辉煌时期。伍尔夫夫人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伍尔夫夫人在创作作品期间,遭受了多种疾病和精神折磨,最长持续时间达9个月。这是最严重的一种病,让伍尔夫夫人身心俱苦,每一种病造成的精神创伤都是阴影。虽然婚姻弥补了她爱的缺失,可惜亲情太伤人。更何况当时的英国,社会矛盾尖锐,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继发展,使得英国的政治经济迅速萧条。伍尔夫夫人作为一个爱国艺术家,看到自己国家的毁灭,两处住所也被飞机大炮炸毁,觉得自己的社会、家庭、个人生活都很低落。伍尔夫夫人自杀的其他原因还包括伍尔夫夫人的丈夫伦纳德。伦纳德曾建议伍尔夫自杀,难过她受病痛折磨,伍尔夫夫人也不能拖着伦纳德继续照顾她。她也同意丈夫和妻子都是在国家沦陷时自杀的。于是伍尔夫夫人理智地选择了自杀,在59岁时去世。
伍尔芙的《奥兰多》 讲的是什么.?
《奥兰多》百度网盘在线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YM84QCPdVQgWGRObk6S8w
提取码: h7wy
《奥兰多》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优美的情书,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原名“Virginia Woolf ”。中文译名或为“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 )的成员之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QnTdpQXbyahNYInh48biw
提取码:n4b9《奥兰多》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优美的情书,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原名“Virginia Woolf?”。中文译名或为“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奥兰多》世上最动人的情书
弗吉尼亚·伍尔芙,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备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奥兰多》。
奥兰多是伊丽莎白一世时的贵族美少年,做过女王的侍卫。与一位俄国公主失败的恋爱使他大受打击,于是躲到文字的世界中去寻求解脱,遭到一位他所资助的诗人的戏弄,又被兔子模样的公爵夫人纠缠,为摆脱种种烦扰,他请命出使东方,在此期间,昏睡七天七夜,醒来后变为女人。之后永葆青春地活过十九世纪,找到了丈夫,并以“橡树”一诗一举成名。其传奇身世和诗作为二十世纪的传记作家们纷纷追逐。
由此改编而成的影片《奥兰多》由萨莉·波特,一位坚持用女性主义观点拍摄电影的女导演执导,萨莉·波特也因此成为了当代英国影坛的中坚人物之一。萨莉出生于1949年,十几岁时就开始拍电影,同时开始学习跳舞。这种双重的道路一直延续到她拍《探戈课》的时候,在该影片中,她第一次在自己的电影中扮演角色。萨莉同时还是一名舞台导演,她的作品既有挑战性,也有娱乐性。她还是一个诗人和歌手,在临时的音乐乐队演奏,她还和大卫·蒙申合作一起为《奥兰多》中的音乐谱曲,同时《奥兰多》也是为萨莉·波特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电影。
—摘自弗吉尼亚·吴尔芙《奥兰多》
当我们说到永生这个词,应该意识到我们正试图挑战自然的法则、生命的规律以及造物主既定的生命程序;也应该意识到我们正在重复人类自理解死亡以来孜孜以求的一个梦想:拒绝死亡。无数神话、传说、童话、甚至吸血鬼故事里都藏有永生的梦想。
英国才女(导演、舞蹈、作曲皆通)萨莉波特于1992年执导的电影《奥兰多》亦试图从某个角度诠释对这一神秘主题的理解,这理解来自于弗吉尼亚沃尔夫,也部分来自于萨莉。
《奥兰多》改编自沃尔夫1928年的同名小说,描述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贵族奥兰多获得永生,历数百年时光而青春不老的传奇故事。萨莉充满灵性的电影语言、主角蒂尔达斯温顿的精彩演绎使影片大放异彩。蒂尔达略显“中性”的容貌更有助于她将奥兰多这一戏剧性人物表现得出神入化(相较而言,她在丹民包依尔的《海滩》的出演却黯然失色)。
我对多幕剧怀有特殊的爱好,如《山雨欲来》、《低级小说》等。《奥兰多》全片分为“死亡”、“爱情”、“诗情”。“政治”、“社交”、“性”、“新生”等七幕/片断,精炼细腻地刻画了奥兰多在“永生”中不断流动变幻的生命体验:
一. 死亡
垂垂老矣的伊丽莎白一世惊异于奥兰多的青春俊美,特赐豪宅一座,然而有一个古
怪的条件:
“勿褪色,勿憔悴,勿衰老”,这不禁令人想起希腊神话中女仙西比尔的故事 。
奥兰多并不理解,充满迷惘地接受了,永生从此开始。不久女皇、父亲相继辞世。奥
兰多第一次体会到了死亡的意义。
二、爱情
奥兰多为俄国驻英大使女儿萨莎的美貌所迷,全然不顾世俗非议,疯狂
地堕入爱河。萨莎不过是逢场作戏,不能理解奥兰多的情怀,这次爱情以悲剧收场。
奥兰多大受刺激后,昏睡七天。醒来后说了一句话:
“关于女性,可以用三个词形容,但我不屑名之”。
三、诗情
艺术是情欲的升华。
弗洛伊德的话同样适用于奥兰多。失恋之后奥兰多沉迷于诗歌,找了一个落魄诗人来
指导,发给津贴。不过这个自命不凡的穷酸却背地里无情嘲笑奥兰多对诗艺的追求。
奥兰多的热情再次遭受沉重打击,百无聊赖。
四、政治
奥兰多奉命出使中亚某国,与国王结为知交。
五、社交
名媛奥兰多出入英国社交圈。
沙龙清谈,斯威夫特、蒲柏等文人骚客冷嘲热讽,妄言女人永无缘于知识的大门,只
能服侍依附于父亲或丈夫,象奥兰多这样独身无依的女人必然身陷迷津。
公爵哈瑞向奥兰多求婚,奥兰多自尊受到伤害,断然拒绝。
奥兰多长期面临的身份丧失感,孤独。寂寞达到极点。
这里有本片极经典的片断:奥兰多在植物迷宫里来回奔跑,时光在此流
逝,当奥兰多走出迷宫时,一百年已经过去了。她扑向大地,呼喊着:
“自然啊,我愿成为你的新娘,娶我吧!”
六、性
爱情说来就来,奥兰多一抬头就看到了从马上摔下的阿曼修。
阿曼修代表着自由、平等、博爱、浪漫、冒险的十九世纪精神。
他们就男性和女性发表了各自很有意思的看法。
奥兰多体验到了爱的快乐,同时观念上也被一点点感化。阿曼修最终奔向远方,为自
由而战去了。
奥兰多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东躲西藏。
七.新生
奥兰多生了一个孩子,成为母亲,开着摩托在现代社会高楼林立的大街上逍遥快乐地
四处兜风。
奥兰多把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书,可惜出版社有眼无珠。
奥兰多坐在大树下,看着在麦田中嬉戏的女儿,脸上现出自在平静满足的幸福表情。
树上有一个天使在歌唱。
博尔赫斯写过《永生》,西蒙波伏娃写过《人都是要死的》,将《奥兰多》与这两篇小说对照,是非常有意思的。《永生》是彻头彻尾的博式小说,没有任何形式的改编;《人都是要死的》,也改成了电影,只不过我只看过小说没看过电影;而《奥兰多》则相反,我只看到电影而未曾阅读原小说。
在博尔赫斯那里,罗马军团的百夫长卢尔福历尽千辛苦找到了不死者的城市,饮到永生之水,并与写作了《伊利亚特》的荷马相遇。然而永生使卢尔福厌倦,他飘泊世界,千辛万苦寻找另一条河水以解除永生的魔力。他找到了,终于可以死去。
在波伏娃那里,意大利贵族福斯卡享有永生,体验到权力与征服,却找不到真正愿意爱他的人--因为只有他不会死,无法死去,无法享有爱情,友情,亲情,他的存在只是一种永远孤独的流浪。永生只是一种无法卸去的痛苦。
在《奥兰多》,奥兰多见证了死亡。经历了爱情、诗歌、政治、社交、性,曾经是男子,却变成女人。曾经孓然无依,却终成母亲。曾经为情所苦,为寂寞所包围,为心灵的痛苦所折磨,却最终大彻大悟,领会到精神自在、心灵宁静之真谛。她不再有卢尔福的厌倦,不再有福斯卡的痛苦,她不再追求,亦不放弃,不提问,亦不回答,不逃避,亦不停止。
萨莉的一贯表现以及《奥兰多》的情节,使本片从表面上看起来很象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然而仔细玩味却是另外一个主题:这正是影片末尾时在树枝上出现的天使所唱:“我来了,来了,心中充满喜悦。你我合二为一永不分离。我在尘世,我在苍穹。我正在绽放,我正在凋零。”也许萨莉想说的是男性与女性本出自一体,两性的协调、理解、融合方是到达圆满境界的不二法门。如果能达成这种圆满自在,永生与一生又有何异?
《OrlandoABiography》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奥兰多》([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vrtZTVVirNaBPuKzDDETw
提取码:fe3c
书名:奥兰多
作者:[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侯毅凌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9
页数:280
内容简介:
◤伟大的灵魂总是雌雄同体◢
奥兰多原本是深受女王宠爱的贵族少年,热爱诗歌,却遭遇文学和爱情的双重背叛。一场大火之后,他忽然变成了女人……
伊丽莎白时代的恣意青春,维多利亚时代的潮湿情欲,400年的风吹来吹去,女性的天空越来越低。到了当代,奥兰多也不得不顺应时代风气,成为 了妻子和母亲,却始终没有忘记找寻自己。
《奥兰多》是伍尔夫为虚构的人物奥兰多创作的传记,语言轻松幽默,是伍尔夫作品中最容易阅读的一部。它被誉为女性主义经典,是从文学视角讲述“第二性”的先驱之作。伍尔夫借奥兰多之口,机智大胆地嘲讽了性别偏见,细腻描摹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自我觉醒。在作者笔下,世界浩瀚繁复,时间流变不居,性别并不对立。无论男女,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简介:
作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941)
英国作家,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她摒弃传统的小说结构,运用意识流手法,注重心理描写,对现代文学影响深远,加西亚·马尔克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作家都自称受到她的影响。她关注女性问题,启发了波伏瓦等一代又一代女性主义者。代表作有小说《奥兰多》《到灯塔去》,散文《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等。
1928年,英国女性赢得了投票权。同年,英语世界第一部性转小说《奥兰多》诞生了。它惊世骇俗,两个月内就加印了三次,成为伍尔夫最畅销的作品。版税收入让作者拥有了一辆车,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直到今天,伍尔夫依然鼓舞着那些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女性。
译者
侯毅凌
北京外国语大学院英语学院教授,英美文学博士,《英语学习》期刊主编。主要文学译著有《情痴》《守望灯塔》《姜饼人》。
插画师
海伦娜·佩雷斯·加西亚
西班牙插画家。画作细节和色彩丰富,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梦幻风格。曾为BBC、企鹅出版社、《金融时报》等媒体绘制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