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读桥有感作文
- 2、2021年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 3、历史学是什么笔记
- 4、历史书读后感我可以写点啥
- 5、请帮找下《朱子家训》作者:朱熹的读后感
- 6、求马勇著《晚清二十年》读后感!!!1000字左右!时间紧急!万分感谢!312157021@qq.com
- 7、读书笔记必读科目是哪些
- 8、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 9、读桥有感作文
读桥有感作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读桥有感作文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桥有感作文 篇1 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我迈着疲乏的腿,踏上返程的路,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大山的生命。此时此刻,只是个体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于我而言,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辞,无以名之,姑名之曰,历史。
历史,这个学科养活了无数以此谋生的学者,多少史著赚得了多少稿费。在我看来,历史是热情的生命,是热烈的死亡,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历史本身,更在历史之上。
读桥有感作文 篇2 每一个人都肩负着责任,责任心是我们做人的基础。那么共产党员的责任是什么呢?“心系群众,无私无畏”。有一位老.共产党员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做了这样的回答!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对村子唯一的“生命之桥”,依然能够心系群众,时时不忘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不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和家人。他是不是有些傻呢?按他的年龄,他完全有资格先过桥,没有人会指责什么, 毕竟“党员也是人”。他不是一个“好父亲”,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完全可以不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这样也不会因为桥塌造成父子同时遇难。
但他却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他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一座群众心中永远不会坍塌的桥梁!灾难是考验人格的试金石,灾难也是荡涤人们心灵的清洗剂。许多人在这种考验面前折戟沉沙,而另一些人则迸发出生命中最灿烂的光华!5·12地震中,有一位普通的老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双臂张开趴在讲台上,用身子死死护住下面的四个孩子,孩子得救了,谭老师至死都保持了这个姿势,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孩子们的明天。他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其实,责任就是一种对社会的承诺,是一种职业操守,承担责任是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勇于承担你应尽的责任吧,你的人格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简评:人因为有了责任才有了在别人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读桥有感作文 篇3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桥》。这篇课文中的老汉的一举一动使我感到不可思议。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汉)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毫无怕意,并在大家都慌乱的时候还能镇定自若,指挥人们有次序的过桥。而且还把自己的儿子拉到了后面,让别人先过桥。最后,老汉与小伙子(老汉的儿子)被洪水冲走了。
课文中的老汉真让我感到震撼和不可思议。他那在危险的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啊!特别是他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的举动,更让我感到无比震惊。虽然老汉被洪水冲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也不会被冲走,因为那是老汉的崇高品质呀!
老汉的这种品质不单单只有他有,其实其他人也有这种品质的。
在火灾来临的时候,一位母亲疏散着整栋楼的人,但她却把自己唯一的女儿遗忘在了一个角落,最后,当所有人都被这位母亲疏散走了的时候,楼塌了!她的女儿和自己都被楼压住了!再也没有起来。
啊!老汉的这种精神,永远刻印在我的心中。
读桥有感作文 篇4 一座独木桥,下面是万丈深渊。一只羊和一只狼在桥上碰面了。狼要过桥,羊却不让路,低下头准备用锋利的`角攻击狼,而狼冲上去一口咬住羊的脖子,得意地离开了。
退一步海阔天空。早过桥晚过桥有什么差别?为了争一口气,反而丢了自己的性命。
第二只羊走上独木桥又一次遇见了狼。狼要过桥,羊心惊胆战地退回,而狼冲过来咬住了羊的脖子,又一次得意地离开。
一味的怕是必定是完蛋的结果,有时候作风还是硬一点好,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三只羊走上独木桥也遇见了狼。狼要过桥,羊退了回去,蹄才桌底,便低头用力向前一顶,狼猝不及防地被顶进了深渊,羊得意地离开。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要赞叹第三只羊。它既有第一只羊的勇气,又有第二只羊的谦逊,还有它们都没有的智慧。以退为进才是王道啊。让步时毫不犹豫,顶狼时坚决果断。羊让步的时候也就是狼最松懈的时候,也是羊打败狼的最佳时机。
如果你是稍微弱一点的人,你就要具有羊的勇气、谦逊和智慧。如果你是稍微强一点的人,你也不能有狼的自以为是,随意放松警惕。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如果弱者具备了羊的优点,强者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读桥有感作文 篇5 江南的江水之上烟色苍茫。夕日黯淡,无言地颓坠,孤独地,寂寞地投入夜的怀抱。
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怀才不遇,虽志气昂然,但终究逃不过落榜。十年的寒窗苦读,虽有他的悬梁刺股,还是容不下他的一角席次。
黄昏下,乌篷船载着张继,划向江心,与红枫相伴。月光惨淡地映在江面,秋冷雁高包容了落第书生的落魄。在这样的夜里,他无心欣赏,看着自己如风中残灯般的人生,在风紧夜深里,握吊着这样的惨变。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疾尽灯花又一宵。
乌鸦的喑哑叫声渐渐将一轮皎洁掩盖,朦胧的江面之上凝结出了霜露,一缕缕,一丝丝地将乌篷船染白,渐渐模糊于江面,将枫桥留恋。江南水乡特有的渔火在风波中还息息点燃着如墨的浪漫,吟唱着对这方水土之上渔者的赞歌。但是,城楼之上隐隐的笙歌,远方彻夜的飘缥渔火,于他都是毫无关联,这梦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圈,只留下他一个人。
渐渐苏醒的长安城将独醒的落第书生的愁情铺张。城外寒山寺的钟声随着刚泛鱼肚白的天逃出,跃过枫林之后在江面欲坠,继而跳过未眠的篷船。声声的钟声模糊了乌啼的喑哑,在破晓之后化作一个新起点。这一漾漾的摇曳,又凭谁意,让不成梦的人出余绕愁思。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拿出笔沾着残墨写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笔已歇而意难平,凄凄不思量。
尽管一千二百年过去,长长的榜单也早已不再耀眼。而真真切切留下名字的唯有他,张继——一位落第书生。
就因为这样一个落榜后的夜晚,他偶然遇到摇曳的钟声,思想与浪漫迸发出惊人的火花,真英雄何所遇,他留给我们的是这样不一样的美。
读桥有感作文 篇6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认识了一种人,他的名子叫——党员。
有一个村庄,早上的时候,人们被惊醒的时候,洪水早已冲到了路面上来了。人们都非常害怕,失去了理智。这个村庄此时东面没有路,西面没有路,只有北边有一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的像那个木桥涌去。木桥前,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他是全村拥戴的老汉,他让大家排成一队,要党员排在后面,还说谁要想退党就到他那里报名。突然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派到后面去。”到最后只剩下老头和小伙子都被淹到了水里。事过之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墓前看他的丈夫和儿子。
可想而知,那老头不顾儿女私情,公正无私,大义灭亲。在生死面前一点也不慌张。真是不愧作为一名党员,他做到了一名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很是值得我们的尊敬。
我想起了很多影视作品里遇到困难时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是党员;在劳动中不怕脏,不怕苦的是党员。
想想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总是逃避,怕吃苦,怕脏,怕累真不应该。我要向他们学习克服困难,长大后也要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党员。
读桥有感作文 篇7 路,世界上有千万条,有一条是用血肉铺就而成,那就是《阿郎的桥》中的路,最近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阅读了这本书。
《阿郎的桥》描绘的是中日之战滇缅公路上的旧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维持经济运转的所需,共产党征集了20万普通人民,共同建造长548公里的“血线”。阿朗的好朋友永胜被火药炸断了一只手,生命垂危,他在临终前托付给阿朗一件事:请阿朗拿着自己的铜铃看能走汽车的桥,看看汽车挂不挂铜铃,如果挂,有没有自己的好看。那时,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当敌人炸毁了中国唯一一条运送武器的桥,即将在人群中爆炸的火药箱,黑云一样的蚊子,猛兽般的洪水,魔鬼般的瘴气,横飞血肉般的轰炸......
一次次危险与病痛,一次次危险与绝望,使阿郎一次次陷入无尽的深渊。是谁一次次的帮他?那就是老磨黑。他一次次的帮助阿郎。那一次,阿郎得了重病,老磨黑带着阿郎走了一夜的路,他却无怨无悔……
这本书让我十分感动,阿郎为了完成永胜的遗愿,不顾自己的安危,坚持修完了长548公里的公路,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记得20xx我的姥姥因病而离世,第2天晚上,夜空中的星星格外多格外亮。我站在阳台上,一颗大而亮的星星吸引住我。奶奶走过来,在我身旁找了个椅子坐下来,望了望天上的星星,叹了口气,“要是妈妈还在,那该多好!”“是呀,姥姥还在多好。”“你姥姥在临终前跟我说,告诉雯雯,让她好好学习。”读着这段对话,我心中特别不是滋味,恨不得哭。现在我的成绩还好,没完成她的心愿,我一定要努力!
阿郎,你是我们心中的好榜样!为了国家的荣誉,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一直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那时候,有多少人为了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家园而献出了生命。我们这些初生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还有什么理由不真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呢?
2021年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抬头望向照耀千古的皓月繁星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过,多少年后,我们的后人是否会记得我们?将以何提起我们?该如何评价我们?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国史大纲 读书笔记 ,欢迎查阅。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
这个星期因为自己偷懒的缘故,只读了本书的第一二章,即《婚姻》《族制》二章。关于古代婚姻和族制,之前读的其他读物已有涉及,吕先生的论述则更为完整。当然,即使吕先生自述「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但是读起来还是颇有些费力。吕先生写作此书,文白夹杂,用字精准,使我读起来还得时不时停下来查查词典。此书原为编写大学教材所作,这也显示出当年的大学生与今日大学生素质之差异。
婚姻、族制二章,我每章都读了不下两遍。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这两章的主旨本身,而是吕先生的性别观与婚姻观。吕先生是民国时期人,论岁数当比今日青壮年男子早出生近一百年。其关于两性关系与婚姻家庭之见解,却比今日之男性(主流男性,当然也有部分女性)要先进得多。
最让我感叹的是关于离婚一节。古代(以清律为例)虽然「夫妻不相和谐而两相愿离」可离婚,但婚姻内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地位导致男性不会轻易放手,而背夫私逃还要加罪。因此,吕先生提到:「即使结婚之时,纯出两情爱慕,绝无别种作用掺杂其间,尚难保其永久,何况现在的婚姻,有别种作用掺杂的,且居多数呢?」要想解救痛苦的家庭,「与其审慎于结婚之时,不如宽大于离婚之际」。
通常男子谈论离婚问题,一般都难以跳出男权视角。吕先生站在如此深明大义的高度为女子之自由辩护,读着读着,我都忍不住要怀疑吕先生是否真的是直男了。
瞬间联想到最近网上大火的「最美婚登员」,对前来办理离婚的夫妇谎称「打印机坏了」,迫使其无功而返。如此举措,看似「挽救」了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除了满足婚登员个人的道德优越感之外,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人家夫妇本就不合,回去以后该吵的还得吵,岂是因为不能办理手续便可破镜重圆的?此类愚蠢的善人,其危害恐怕胜过理性的恶人。
至于结婚,吕先生则以「巴西的波洛洛人(Bororo)」为例,介绍其观点。这种人青年时过着浪漫而纵欲的生活,待到「年事较长,性欲较淡,彼此皆欲安居时」再结婚。吕先生认为这种制度较为合理,因为「人类的性质,本是多婚的」,婚姻与同居,只是为了分工合作,属于纯粹社会性的关系了。因此,让爱情的归爱情,利益的归利益,岂不两全?
在这段,吕先生进一步分析道:性欲是天生的,宜宣泄不宜压抑,然而十余岁的男女经济上实在难以自立, 教育 子女也无法胜任,因此只好晚婚。有人晚婚,还有人因生计艰难而独身,此皆实为社会制度压抑人性,既不利于个人,也不利于社会安定。对此,他给出的方案是:「将经济及 儿童 教养的问题,和两性问题分开,就不至有此患了。所以目前的办法,在节育及儿童公育,救济迟婚及独身问题」。
男女可自由结合、生育,却不用担心经济自立与儿童教养问题(交给社会分工),这简直就是要革掉婚姻制度的命啊!吕先生进一步指出:婚姻制度是时代的糟粕。男权社会下的家庭使女子「渐沦为被保护的地位,失其独立,而附属于男子」,男子却并不因「女子在产育上多负了责任」便公道地承担起别的责任,反而「乘此机会,压迫女子,多占权利」。这一现象,即使已延续数千年,到了「今日,个人主义抬头,人格要受尊重的时代」,岂能长存?
吕先生又援用当时的「新式女子」,从反面论证他的观点。他说:女子对家政生疏,顾及工作便无暇顾及家庭,恰是社会进步之表现,因为「对于家政生疏,对于参与社会的工作,却熟练了。这正是小的、自私的、自利的组织,将逐渐破坏;大的、公平的、博爱的制度,将逐渐形成的征兆。」
在婚姻一章之末尾,吕先生提出:「贤母良妻,只是贤奴良隶。」「我们该教一切男女以天下为公的志愿,广大无边的组织。」家庭是对妇女进行奴役的工具,在妇女觉醒后,必将被打碎——这想法简直不要太先进。到了 21 世纪,婚姻和家庭果然在发达国家显现出瓦解的前兆。尤其是随着避孕技术的发达,性欲的释放也不再需要婚姻这一庇护所,这为婚姻的彻底消灭搬走了最后一块绊脚石。吕先生真高人也!
最后再谈谈一个小细节:传统人士总认为人有成立家庭、爱护家庭、延续家庭之本能,并常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论之。然而吕先生尖锐地指出:人爱家庭,是因为后天 文化 塑造,而非先天本能。「人之爱家,乃因社会先有家庭的组织,使人之爱,以此形式而出现,正犹水之因方而为圭,遇圆则成璧」。所谓担心无后,也是因为「人总有尽力经营的一件事,不忍坐视其灭亡」,也就是前期投入太多,不忍看到之前的投入变成沉没成本而已。工业社会的独身、晚婚等新兴观念,虽是舶来品,却能迅速在中国传播起来,正说明人满足自己生活之本能,要高于建立家庭之本能。
这一论述,虽然我总觉的有哪里不对(也许他的观点缺乏进化与遗传研究的支持),但不得不说,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啊。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2
本着了解一下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初衷翻开了这本书。全书4000多页,刚开始我是有一点发怵的,会不会很枯燥?会不会虎头蛇尾?
断断续续用了二十多个小时,算是读完了。盛唐以前的部分读的比较仔细,因为越是久远的历史,好像对我来说越是新鲜有趣,唐朝以后得部分或多或少都在电视里面,小说里面了解到了。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成王败寇】!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此言非虚,没有谁能阻止历史的变更演替。每一个朝代从建立到繁荣再到衰败,都有惊人的相似性。无非是一代君王残忍暴虐,或者贪图享乐不得民心之后,就有人站起来推翻腐朽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新的政权建立初期一定会吸取前一个政权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然后走向繁荣。然而,后续的政权继承者们,不知道先辈们打江山是如何之难,更不知道失了民心就是自取灭亡。然后走向腐败,又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然而,历史没有绝对的正义,成王败寇才是真理!华夏民族的这一片土地,经历了时代的更迭,不断地分分合合,最终都是胜利者拥有了书写历史的权利。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战国七雄当中,不是秦国实力最强劲,而且楚国,或者齐国,那结果会怎样呢?那么有可能我们所记住的就不是秦始皇了,而是楚始皇或者齐始皇。但是这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可能并没有。如果在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汉之争时,刘邦在鸿门宴上被杀害,那么可能历史上就没有汉朝了,取而代之的是楚朝。如果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发展壮大,没有让多尔衮的清兵入关,那么历史又将改写。
所以,在朝代的更迭当中,并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邪恶,只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只有在不同的立场上应该做不同的事。
岳飞精忠报国为后人称颂,岳家军威震八方,令金兵闻风丧胆。放在历史环境当中来看,当时的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即使不被北方的金国侵略,国内也会爆发反动起义。如果金兵顺利的推翻的宋朝统治,像清兵一样在中原建立政权,那么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又是另一种版本。
再说到近代,如果孙中山先生没有早早病逝,那么国共两党的关系是否会是另一番局面?我们现在会不会处于资本主义社会?
总而言之,很庆幸我们现在生在和平年代,要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不用去面对残酷的种族斗争,阶级斗争,革命战争。兴许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兴许你只用做你自己。
除了历史的兴替之外,本书中还讲了很多历史上的名人 事迹 和 典故 。比如说【闻鸡起舞】,【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苏武牧羊】,【唇亡齿寒】,【卧薪尝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今社会来看并不是一件难事,而且这两件事都是让我们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最好的 方法 ,何乐而不为呢。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3
吕老爷子的这本书,让我于看到了一个大概的中国历史,虽然了解还是不深,但已经脱离背朝代表的境界,转而向上跨上一小步。忘记在哪里有看到过,吕老爷子的史料积累可以说是民国第一人,而在他对于这本书的写法以及分类来看,我对这句话深表赞同。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史(含历代军事、政治、礼法、经济、刑志大概描述),按照每一类别分别写好,然后再根据最原始是书籍内容来阐述这一制度在两千年来的发展。例如以兵制来说,吕老爷子就将各个时期的士兵制度在进行剖析,并抛出一个大概的优点缺点,全书未提对比,实际上吕老爷子已把自己所提倡的表现在全书中。
岔开一下话题来谈史观这个问题。对于写历史书籍的人来说,他的史观代表了他本人的看法,也就将化成内容来展现在看官眼中。例如以正史和野史之争来说,许多野史的史料采集程度与正史无异,甚至还要超过正史,如《国榷》《皇朝纪要》。“正”与“野”的区别第一个是在修史人的身份,正史往往诞生于政府委派的撰稿人手中,而野史则是非政府指定的人所修历史,因为个人角度不同的原因,所以同一件事,在两个不同立场人手下带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而往往作者会对某件事情所表达的自己想法都展现在看官面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史观端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书的第二部即政治史(当然政治史并非全讲政治,而是阐述各个朝代或国家的兴亡,因为大体围绕政治或军事,所以才称政治史),这一个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是我最推崇的,而在我所推崇的想法下面自然是历朝历代的发展与失败。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我认为始于清朝时期考据派的兴起,于清末民初的史学界百花齐放为盛,逐渐在建国以后湮灭。
我有注意到,在各个文化制度的开头,吕老爷子多引用的是《礼》、《左传》、《公羊》、《春秋》这些始于东周时期的书籍,并辅以《白虎通义》的各式资料相佐,从而建成自己的史观,并在观看历史这条长河的游客中给了自己一个定位——儒生。
儒,是一个学派,发展至今,更像是一个教派,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但它必定是诸子百家中的一种思想,代表不了国人的思想,而儒家之所以盛行的原因,就是在思想所表达的忠君爱国,同时抬高儒士地位所带来的效应才会延续两千年。现在盛行的许多国学班里,让小孩子去学那些儒家经典完全是跟风,殊不知儒家到底是什么就去学,也不管学这些东西到底有有什么用,贸然划定出一个“国学”“国风”之类的东西,却又完全不表明包括哪些东西,这岂不是卖“狗皮膏药”?
儒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在《说文》里面是“柔也,术士之称”,术士是什么?按照东北话来说就是跳大神的,而孔子显然不是为了教大家如何去跳大神,所以准确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吕老爷子出生于清朝后期,在清朝时期担任了近二十年的老师,深谙四书五经宋明理学,而他的角度则全站在儒家角度之上。
《白虎》是儒家在东汉时集大成的一步学说,而吕老爷子大量的借《礼》与《白虎》来评断一个朝代的优劣,一件事情的好坏,我个人认为不太好,因为吕老爷子没有将自己的观点所立足在当时,处处表现着“事后诸葛亮”的思想。
儒学起于东周,盛于西汉。秦朝是靠着法家思想才统一中国建立制度,在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治国都选用的是道家,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原因。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学派,只有在鲁国大行,而大国多采用法、墨、兵,效果采用纵横。说到底是因为儒学不适合生存在乱世,它的中心思想毕竟是礼,古语云“宁做太平犬,莫作乱离人”,它不是一个在乱世之中治理天下的法子。
在汉初四帝的道家治理之下,天下逐渐太平,才让武帝刘彻有了一个利用儒家治理的机会。在儒家的规定里,等级制是十分森严的,下级见到上级、晚辈见到长辈、子见父、臣见君等等,都规定了极其严格的礼制,而立于最顶端的人,也就是皇帝,最享受的就是这样的待遇,所有人见他都要下跪行礼,不得僭越,否则就是奸臣刁民。
我在文化史里所看到的吕老爷子做梦都想要回到东周时期,这正与孔子的思想一样,其复礼仪、井田制思想与孔子无异,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西周就是最讲礼仪的一个朝代,用北京话来说就是“讲究”。但这终究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轮,在西汉时期一样有人提出复礼仪井田制,但是刘彻显然没有脑子抽筋,只采取礼仪这一项,从此以后儒家就是忠君爱国的代名词。
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吕老爷子的身世百度了一下,其目的就是了解他写这本书的背景,在初步浏览后,我认为吕老爷子就是一个腐儒,他的所作所为与孔子后代大几相同,即名义上讲“礼”,实际则不然,完全符合儒生特点“宽于律几,严与律人”。
周树人曾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史”来简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梁启超则直接表达“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所以在大家的眼里看来,看待一段时期的历史先看当时的统治者,再看统治集团,之后呢再看武功,再挑有没有吸引人的地方,都看完以后就会去看其他东西。第一个是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无法去了解下层劳动人民的动态,无法将自己代入到那时期的平民去看那时期的生活。第二个是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会自动忽略那些不感兴趣或没必要了解的资料,而去寻找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暂且用东西这个词来代替是因为暂时找不到可用的词汇。
在吕老爷子的这本书里,也无可避免的陷入上一段说的第一个泥潭。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固然不能以一本书来代替,二十四史里无论拎出哪一本史书都比这本书要厚,但是论起描述之简当然还是要靠吕老爷子的这本书。但这本书只能带给我们一种“字典”的用途。怎么说呢?第一个是事情的简述,例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武悼天王冉闵,其“杀胡令”大概都有了解,但是只知其表面而不知其底面,而吕老爷子的描述重点在于描写这段时期的政治以及东晋政府的懦弱,而有意无意忽略五胡十六国的动态,涉及到某些原因,这些话不能直接说出来,但在人的心里自然埋下了好奇的种子,有时间了总归要去搜索一下。
现实生活的许多人都对当前生活环境有着些许不满,便在历史上来寻找东西来填补这块空白。中国向来是给古人封神,抬高长辈贬低自己的礼制社会,在我们所知的各种“圣”“神”等有一大半都是在明朝所封,正如《西游记》里孙悟空说的“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一样,所表达的都是当时平民对于自己渴望而不具备生活的向往,便会去夸赞抬高一些古人。
这事从古代就有,比如唐代的武庙十哲,现代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又比如《杨家将传》《精忠说岳》,云“自古能军无人出李世民之右,其次朱元璋耳”来评价古人。所以许多人都会有一个偶像,而这个偶像多半是皇帝。
热爱军事喜欢战争的人会推崇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敬佩宰相的会推崇季汉诸葛亮,大唐的“房”“杜”,宋朝王安石等。这一些都是在历史上有极大作为或推进、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所以会被后世如此推崇的立为偶像。
而吕老爷子自然也在书中推崇了他的偶像——(南)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他更是对陈霸先评价:从来人君得国者,无如陈武帝之正者。
所谓得国之正,无非两点: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而符合两项的,唯有(西)汉与明。陈霸先夺权篡位,欺压幼帝,逼走好友,毫无得国之正可言,而在书中他对陈霸先的言辞相比于其他皇帝来说评论是相当的好。所以我在读完后立马去了解了一下陈霸先,在《陈书》上对他的记载是“倜傥大度,志度弘远,不理家产,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这一段就是明显的春秋笔法。
很奇怪的一点,在全书为数百位皇帝的评价中,吕老爷子对清朝皇帝评价相当的高,而对晋朝皇帝评价相当低,甚至把绝大篇幅都放在士族上,仿佛士族的历史才代表了晋朝的历史。
这本书我全部读下来,还是想说吕老爷子的史料积累是真的丰富。至于我是不是用的春秋笔法,这一点很明显。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4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研究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给出的答案是:其一,以史为鉴,指导人们 社会实践 ;其二,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其三,温故知新,传承人类文化财富。而中国历史无疑是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的。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套装《中国通史》无疑是中国通史方面的一部别出心裁的佳作。
这部《中国通史》,著者分别署名为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黼。在这三位史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然属吕思勉了,他在史学界的地位,是有目共睹,且无人代替的。此前曾读过吕先生的《白话本国史》一书,确实受益匪浅。而蒋先生在中国近代史方面的建树也是独树一帜的,他的《中国近代史》也很精彩。而本人读书有限,对张荫麟先生的作品不甚了解。而这部《中国通史》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将三位大师的作品拼凑起来,对中国历史的复述中,总有一个目标指向在当代中国,这实际上反映出三位作者在写作中国历史之时,正处于兵荒马乱的民国“乱政”之下,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与透析,始终有一个面向,是希望从历史中寻找到民族振兴的 经验 与教训。
此外,本书编辑天衣无缝地将三位史家的著述缝合到一起,给人浑然一体之感,整部书读起来酣畅淋漓,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一般读者可能感觉不到这是三个人作品的组合,这也足见编辑的功力和良苦用心。而在每一个重大历史时期或者更新换代的时候,编辑们也在空白处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短短几十个字就概述了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的发展情况和重大历史事件,使读者在以时间为纵向维度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也能够对世界历史有一个横向维度的把握,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突破。
一部通史,通古通今通天下,知兴知衰知兴替。短短的三册书二十八个章节,系统的讲述了中国古今发展,从文明之处的民族起源到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再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内容丰富、全面而且详略得当,基本上覆盖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大事件和小转折,所诉之事均有历史材料做依据,这也是三位先生有如此成就的基础,就是对历史的态度十分严谨,不是模糊猜测,得过且过。而对于有争议的地方作者指出也都点明了,这些争议也许会随着更多的史料被发现而得以解决。
吕思勉先生在序言中写道,“其浅陋误谬之处,务望当代通入,加以教正。”这就是大师风范,谦逊,睿智,坚守。而蒋廷黻先生则写到:“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们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这就是大师们在民族危急时对社会的思考,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当,并肯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世人的理想而奋斗终身。虽然他们“武不能上马安天下”,但他们全力尝试着“以文用笔定乾坤”的信念来拯救这个民族。也许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在做着伟大的事,但他们知道自己在做着对的事,他们希望“微薄”之力以兴民族。我们常说拥有匠人之心,也许终其一生只做愿意做的事,只做对的事,对得起自己读书时许下的愿,对他们来说,就比任何事都要重要。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5
以上几本书中,钱书写于1939年,由在西南联大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彼时日寇气焰正炽,国家命运悬于一线,钱抱着“写中国最后一本通史”的悲壮去写史,钱书文采飞扬,感情激荡,既立足高远又一针见血,确实是千古之书。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稍微有些主观,且钱本人立场保守,一些史论显得迂腐,有类司马光的“臣光曰”,且行文文白交杂。钱曾立遗嘱,其书版权未公开之前,不得出简体横排版。故至今钱书只有繁体竖排版,书中异体字满天飞,对一般普通读者是障碍。
吕书其注重历史材料的串联和考证,故吕书其耐读性较差,尤其是《中国通史》,腰封上吹得满天飞,买回家一看一般读者必然不会喜欢。吕书中国通史体例也与众不同先上篇是按“婚姻”、“族制”、“经济”等专题写的专史,非常专门,占全书的五分之三强。下篇是中国政治史通讲,很简略。故只想读一本中国通史,不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的,吕书不是最优选择。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其实是非常适合普通读者的。文采不输钱书,客观不输吕书。张本人也是传奇人物,具体的上网可以看。张留过洋,有自己的历史哲学观点,故其书气象开阔博大,文字清顺流畅,简约而不简单,易于理解而不媚俗。可惜张写到东汉张荫麟即病殁。可惜! 陈恭禄的最近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当年跟陈寅恪号称“二陈”,可陈恭禄的专长似乎在近代史,他写的通史有点类似讲话稿,而且一大半是他学生整理而成的。 缪凤林的书是胶版,书脊容易开裂。读完感到新观点很多,至今让人有很多思考。可惜此书文言味较重,有时用词很古怪,不擅长文言的可能会读得很辛苦。
近年来,港台的中国通史类著作也纷纷流入大陆,今天我们也能见到一些。这里距几种。一种是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一套七本,一般人坚持也能读下来。此书图文并茂,文采也不错,可是似乎书中体例、观点等诸方面未能一致,其中有些作者还是在读研究生。一种是傅乐成本人写的《中国通史》,此书则考证味较浓,注释大段大段,书中仅仅提供历史材料,不提供可供参考的历史观点。对于没有形成自己历史观点的读者来讲不合适。还有一种是李定一《中华史纲》。虽然腰封上吹牛,“比钱穆《国史大纲》客观,比吕思勉《中国通史》生动”,书中讲到明太祖,通过几个不讲背景的例子便断言朱元璋心理变态,客观在哪里?而且此书还具有一种搜集轶闻、拘于小节的倾向,很多地方会讲一些很具体的历史小细节,而这不是通史的任务。 还有港台的邝士元写的《国史论衡》,资料汇编吧,错别字很多,很膈应人。 外国人写的中国通史很多不堪一读。如黑格尔世界哲学演讲录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幼稚得可以;世界史名著《历史研究》、《全球通史》等关于中国的部分,真心只适合对中国一点儿不懂的外国人读。这里着重介绍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和《剑桥中国史》。 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有一个习惯,以论带史,即先有立论见解在先,然后有逻辑推演。《中国的历史》中非常鲜明地反映了这个特点。第二本《殷周春秋战国》作者真是突发奇想,说《春秋》三传是,《春秋》三传是为“下克上”当权贵族捉刀说项,等等。读完在感叹荒谬绝伦之余,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敢想、敢写。读读启发人也是很人 想象力 的。还有就是作者会脱离历史叙述,开始大讲自己某次在中国考古经历的见闻,大有小说写法中的“元小说”风味。总体而言,不能当真,读此可以明白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和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若希望读此可以窥得学习中国历史门径,只能是缘木求鱼。
《剑桥中国史》本来共16册,出了十几年还未出全。此套书薄古厚今思维非常明显,越近篇幅越长。作者都是一流的汉学家,相比日本人而言比较克制,注重史实,有一分说一分。缺点是因为是翻译过来的,不免语言欧化意味较重;篇幅较大;有些篇章较为专门、冷门;各章节间不连续、相互割裂,各章之间体例也不一致。总体而言,比日本人写的优秀多了,作为中国通史入门书差强人意。
官方出了一本《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实话实说,这本书的绝大多数地方写得还是非常客观、易读的,私货几乎没有。刚开始我也非常奇怪,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我才体会到,此书的出版大约是真想竖起一面镜子吧。写作优秀的中国通史读本,其实是要多人合作的。司马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每个历史学家擅长的方面不一样,只有多人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写出一流的作品。这本书由多人合作写成,几乎没有个人风格,然而这本书能不能超越“国史四大家”之钱、吕的通史,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在这个平庸的年代,大家都“拖着一条庸人的辫子”。 所以严格地讲,今天我们还没有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接近完美的中国通史读本。
2021年国史大纲读书笔记相关 文章 :
★ 关于《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篇
★ 关于《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篇
历史学是什么笔记
1.《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 在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被题目吸引了。中国的史学家中,并没有看到就历史本身是什么展开过专题论述,倒是更多的探讨“历史为什么”的话题。这一区别本不是东方与西方史学的不同,究其根本,应该是东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但确实这一问题是重要的。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要关注历史学家,更要关注历史学家所在的社会。
书的第二章,探讨了历史的社会性,与个人性。其实本质上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历史是人的行为过程,但历史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过程,我们不能罔顾历史的社会性,而夸大一个人的历史作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被动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能通过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现在社会的力量,便是历史的双重功能。本质上看,历史是社会性的。
第三章,探讨了历史、科学和道德。历史学家和历史资料的收集者的本质不同,在于对历史事实的归纳。而这种历史研究的归纳方法,其实是和科学是相通的,我们要为历史找到不止是一个发生的原因,这是历史学家的思想性之所在,没有这种思想性的存在,历史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划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又何在呢?知识本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历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学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们本都是哲学的衍生,它们的方法本都是一样的。
第四章的题目是“作为进步的历史”。其实提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历史是进步的吗?进步是什么,进步是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的前进,而历史的确有这样的一种方向性吗?这一点我相信,真正倾心历史的人,有着较他人对未来更多的憧憬与责任。历史中的进步依靠的是人类不断的持续的获得性财产的转让,而这一过程便是进步的源动力。进步在于继承,而不是毁灭。对于历史的进步是一种信仰,是代表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心。进步是历史借以编撰的科学假设。换句话说,没有这一假设,历史是毫无意义的。科学的假设的方法,是构建任何知识大厦的必要前提。
2.《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读书笔记 一 历史是什么?无数学者消耗着一生一世研读着这个问题。
但我却从来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从没把历史当作历史来看。在个人眼里历史异常简单:历史就是玄幻,一种超越现实的梦幻。
而我也正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梦幻中的人。我从不愿多去理会世俗凡尘的喧嚣嘈杂,我总是喜欢把自己浸泡在浩瀚无际的历史虚无中。
有时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而我却依旧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当我蓦然回首现实时,我就会望洋兴叹,怀念那个早已不复存在的世界。
这就是我喜欢历史的真正原因,而我也自然而然的离不开历史。 我不信佛不信道就信历史。
有无数人问过我是不是想回到历史中去,我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其实我很清楚的明白当我接近历史我会清晰的发现其实历史和现实一样残酷。
蒙着面纱的蒙娜丽莎总是最美的。而我也宁愿把历史当作一份镇痛剂。
所以无论现实是多么的残酷,我都会迅速从中解脱出来,去怀念历史,寻访历史人物的踪迹。所以我绝对不会像海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即使想过像海子那样我的这种想法也会很快的小时苍穹。
所以我更加拼命颠簸为未来生计而活着。 人生总是那么的无奈,而历史却是那么的美好! 虚无缥缈间,还如一梦中。
二 曾经我们是威震天下的东方大国,而如今我们却落伍了。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终成过去,纷纷扰扰的世界之中,我们面对的是应该如何更好更快的发展崛起。
而发展也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古典文化在不断的消融侵蚀,取而代之的是不可言喻的西方文明。历史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分支,如今早已被人忽视了。
那一天去了一趟新华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唐宋诗词鉴赏》,另一本是《泰戈尔诗集》。而和我同行的那位同学却在我付钱时却指着我的《唐宋诗词鉴赏》说到,这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看这个!这是什么时代了?!曾经清华大学光华学院作个一次抽样调查,做了一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人口素质根本不成正比的结论,而我想这其中跟文化类型的推及有很大的关系吧。
我不希望等到这一天,我们中国的经济高度发达了,而我们却忘记了自己是个中国人。反正我绝对是一个始终认为《唐宋诗词鉴赏》比《泰戈尔诗集》精彩千倍的中国人。
但《泰戈尔诗集》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唐宋诗词却没有,或许永远也也没有。这也是中国历史乃至中国民族的悲哀。
三如今中国社会掀起了普遍的“国学热”,但却遭到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反对。《易中天品三国》、《明朝那些事》、《于丹论语心得》、《刘心武揭密红楼梦》被学者当作是亵渎经典的行为加以批判。
当前面临着西方文明咄咄逼人的攻势,我们祖国的精英学者有必要需这么做么!无论走到哪个书店,我们都会惊奇的发现上述中国文学的新式解读著作都出乎意料的列入了畅销书top1、top2、top3,和当前青春派小说《悲伤逆流成河》、《烈火如歌》、《三重门》并驾齐驱,引导着中国文化主流的发展变化。这想必比那些湮没在书柜尘灰中所谓的正说历史好得多吧。
毕竟我们不是研究者,而是涉猎者。历史也是如此。
我爱易中天,爱《汉代风云人物》,爱那个活灵活现的韩信。如今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甚至比我国学者在某些领域更精深,甚至在一些国家新城了一定数量的学派,典型的有《三国学》、《曹学》,其实不乏有经典之作,如《项羽与刘邦》、《曹操》。
突然间想起我父母在我选专业时候说过的话了,要学中文就去学对外汉语,这才有发展前途。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四 我们生活在社会潮流之中,科学技术不断地将我们的生存环境推向高峰。如今电视剧也是越来越多了,但古装电视剧却是越来越少了。
无可奈何之下我只有将期望的目光投向央视,物以稀为贵,我一直期盼着每年哪怕是只有一部波澜壮阔的古装电视剧。而我也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因此才会有了央视关于什么类型的电视剧投票中古装电视剧首屈一指的投票。
但我每一次看见吱吱唔唔的肥皂央剧时还是忍不住黯然神伤。不过还是衷心的感谢央视为我们带来的一年一度的经典。
如今有很多人批判着现在的古装电视剧总是在有意无意的篡改了历史,当然斗争矛头也不可避免的指向了古装剧的龙头老大---央视。其实不然,这种电视剧不仅没有扭曲历史反而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推动了历史的传播。
试想一下,一个傲然崛立的旷世英雄如果没有风花雪月故事的渲染又如何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在这里引用一段《大秦帝国》中描绘商鞅心理活动的文字吧:只有在白雪面前,他那不苟言笑的冷峻才会不翼而飞,才是一个本色的男人,高兴了就想大笑,悲伤了就想流泪。
那是因为她那温柔细腻而又明晰的女儿心总是象潺潺小溪,能够渗透到他心田的沟沟壑壑,激起他的豪情,挽起他的悲伤,点燃他的心灯,化解他的失落,使他情不自禁的现出内心的本色。当热热的泪水涌出眼眶时,内心淤积的阴暗和绷紧的心弦便顿时溶化了松弛了。
我想这也大概也是金庸小说为什么如此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了,而这些小说同电视剧一样极大的促进了历史的传播。历史本是枯燥无味的,而文学使它染上了鲜明的色彩,而电视剧正式一种将历史与文学融为一体的艺术形。
3.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章(读书笔记)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历史学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史学史
4.历史需不需要做笔记 我自己曾学历史专业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适合你否。
历史嘛,多背是应该的,但要有技巧,平时要将知识点归纳起来,列成树状图,先背好主干知识,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时间就要看书,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忆起当天所背过的内容,回忆不起的第二天就马上看书。
不过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就一定会讨厌历史的. 何况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张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历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5.历史学专业考研具体要怎么做笔记 记笔记要结合自身实际,不同的科目要采取不同的策略的,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策略是不同的,因为每一本教材都有它的“特性”,从对真题的不断了解当中我们也可以制定出轻重有别的方法出来。针对你提出的问题,下面我将就通常复习的十一本书给出不同的复习大体策略来: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教材算是写的特别经典的本子了,出版时间也比较早,所以古代史的教材可谓久经考验而且十分经典,整理笔记时可以直接按教材目录来归类,用数字给知识点编码。
2、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也挺经典的。但是近代史的研究这几年屡出新的成果,许多观点和对于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观整本教材也是以战争史和屈辱史居多,显得太过于偏重,而真题所考的却是文化方面的东西(比如近代历史文献),所以这本书吃透了还得找点精简的书籍来补补课,尤其是教材上少有涉及的知识点。
3、中国现代史:这本书所占分数的比值不大,认认真真过一下就行了。即使考到了也不要太过于后悔,因为历史学这么考试的初衷就是“问你能记住多少”而不是“一个都不能少”,没有谁真的是活字典,历史学两百大几是几乎不可能的。
4、世界史:六本世界史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因为没什么系统的世界史和他竞争了,一大帮子人搞一套教材也不容易,但他的缺陷是有目共知的:最大的毛病就是知识点太乱,无法串联,许多名词解释重复出现。这样就特别不利于考试,所以这时候借助于考纲是有必要的,按照考纲的分类方法将知识点编目就行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考纲其实并没有涵盖所有考点,所以要注意有意补齐。
最后,强调:复习最好将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大题分开做笔记,因为各个题型的命题思路都是不同的,打个比方来说,四个名词(以晋楚之间的四次战争为例)作为考点的话,做选择题出你就只用记住他们的特点(比如会问楚国获胜的一次是?哪一次发生在黄河以南?等等),作名词解释题可以有四种出题方式,做问答题你就要一一列举了(比如会问晋楚之间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
归纳起来说选择题主要考你的排异思维,名词解释考你的形象思维,大题目考你的逻辑思维如果按照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大题这样三轮的进度来复习,既可以免去受不同思维干扰的困惑,又可以在每一轮的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便于把知识点分门别类,还可以免去只是单纯简单机械重复的乏味和单调。至于好不好,相信时间和实践都可以检验的。 收起
6.如何做历史笔记 笔记有很多种:如课堂笔记(又分要点记录,课堂随记),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摘抄笔记等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收起来,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这有利于巩固消化已学过的知识,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补充教材,突破课堂的局限,更有利以后复习,勤做笔记,做好笔记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那怎样做好笔记呢?(一)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内容主要是老师所讲解的重难点问题,如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观点,重要结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例,老师板书的知识框架与线索,听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难批注等许多内容。
决不是记下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在黑板上所写的每个字,而这样实际上既无必要,又不可能。由于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因此,记课堂笔记时,书写速度要快,对历史名词,概念等尽量简记,对较长的句子可抓住句子的主干缩写或关键词,还可以自己定义一些特殊的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文字等,从而节约时间。
(二)做好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就是把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可就原笔记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完善,也可重新处理,做好课后整理笔记,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回顾、领悟、巩固知识的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复习巩固的效果。
(三)做好课后摘抄笔记。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而我们的教材,课堂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
因此,同学们应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和手段(图书馆、媒体、网络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的历史知识。这对我们学习历史也很重要,开阔我们的视野和知识,培养我们的多向思维,全面分析和看待历史现象,从而弥补教材与课堂教学的不足。
做好课后摘抄笔记,就是把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搜集来的信息整理出来,进而进一步理解教材,把握学术观点与学术动态。 课后如何复习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就如何搞好课后复习提几点建议:(一)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还未解决的知识盲点,似懂非懂的知识模糊点,课后应及时复习解决,彻底弄懂、懂透。
可以去看课本,查资料,寻找一些与之相关的练习题做做,也可以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寻求解决。(二)课后应及时做好课堂笔记整理,反复研究教材。
(三)适当做些历史练习题以反馈自己对所学知识是否真正掌握,掌握多少,掌握程度,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四)善于归纳整理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进行。
1.宏观上应把握一个单元(章)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组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与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又有什么联系,下面以第一章为例来说明,第一章共计有七节内容,共叙述了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本章标题揭示历史阶段基本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三个历史事件之间与本章标题的内在联系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鸦片战争加剧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第二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又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打破列强将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2.中观上,应把握重大历史事件的构成要素,即我们对这个历史事件应了解些什么,以太平天国为例,我应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兴起与发展的经过、结果及其原因、教训、性质,主要历史功绩,特点及其成因等。微观上,把握重大历史事件各构成要素的相关知识点,以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为例,我们应掌握以下内容:根本原因:阶段矛盾的激化⑴兴起的原因 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7.关于历史的读书笔记 近代史读书笔记
《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而很多问题,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剑桥中国史》共16 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历史书读后感我可以写点啥
不论读什么类型的书,自己都会有不少想法,或感慨人物得失,或感慨时事变迁,有小到某个事件,有大到整部书籍.历史实际上是人的集合,历史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行为,读完一部历史书有可能会对某个或某些人产生或钦佩或鄙夷的情愫.同时历史是时间的流逝,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些特征造就了当时代的人,推动当时代的事,这些都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剑桥中国史涵盖很广,所以我觉得写读后感应该园囿在某个自己感受最深的时代,针对那个时代的人或事写出自己的见解.如果从整部书的角度来评价中国史或者该书籍,我觉得还是比较难的.
请帮找下《朱子家训》作者:朱熹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读后感
1、简介
这本书的作者叫田浩,看上去是一个中国名字,其实是一个外国人。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儒家的西方汉学家。
我对他们向来没啥好感。上次跟群里的朋友聊对《剑桥中国史》的看法,也是类似。他们就像是拿着解剖刀的医生,站在手术台边,冷冷的抄着刀,仔仔细细的一刀一刀的在那里割着。
相对于钱穆对于“研究本国史”的强调,这种西方汉学家的书,我看来看去,都无法看出任何的亲切感来,这本《功利主义儒家》,也是如此。
2、总的看法
四个字:“味同嚼蜡”,我对田浩没有任何好感,说实话,我认为他对于儒家的很多东西,都只是在门外转悠,看了很多,也搜集了很多,似乎也理解了很多,但是根本就没有任何“综合”。所谓“纲举目张”,我想他似乎并不理解。
陈亮与朱熹的争论,的确值得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是,陈亮与朱熹,他们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有哪些差别?
从陈亮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分歧有哪些?
从朱熹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分歧又有哪些?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分歧又有哪些?
把这三组问题讲清楚出,接下来的争论,才可以有理路可循。我在田浩的书里,没有找到这样的综述。
本来还有很多批评的,算了。。。
3、我对两人争论的看法
-- 义、利、王、霸、内圣、外王、三代、汉唐等等等等
这么多概念,争来争去,陈亮说了什么、朱熹说了什么,田浩在那里分析了又分析,却没有把握争论的最大的特点。
儒家学说,讲究中庸,不讲究极端。很多概念,无论是陈,还是朱,往明白处说,他们互相都是同意对方的。那么他们怎么还是会争起来呢?
一方面是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是并重、还是有主次。什么是主,什么又是次。一方觉得另一方的强调就是“有偏颇”,“不够中庸”。
另一方面是面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该如何评价。理论是理论,一旦涉及实际,就会产生分歧。
-- 不彻底的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
整个辩论,我的感觉是“陈亮一直不是朱熹的对手”,不是辩论技巧或者思考深度的差别。而是陈亮所取的,是一个不稳定的立场:相对主义、历史主义,而且是无法彻底的相对主义与历史主义。陈亮在与朱熹的辩论的中,承认三代做得尽,汉唐做得不尽,认为孔子改了一个正大本子,认为自己也可以把汉唐改出一个正大本子。但是,如果是彻底的历史主义,则孔子的那种“歪曲”,自然该一棍子打倒。如果是彻底的相对主义,则根本就不该承认三代做得尽。如果一切推到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根本就不必承认历史上有绝对的圣人,不必承认历史上存在过那种理想主义的三代。所谓的经,无非是“歪曲了的史”。那么经史之争,根本就可以被一棒子全部扫光。
相比之下,朱熹的理论体系,要彻底得多,而一套足够完善彻底的理论体系,总是更加经得起论辩的。
-- 个性与人品问题
陈亮的软肋,还不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他的个人生活、修养、个性、包括倒霉事,都削弱了他辩论的力量。朱熹对他的看法,很难不“因人而废言”,也很难不从陈亮的个人经历去寻找对方“出偏”的原因。
4、我对功利主义儒家本身的看法
撇开我对陈亮本身的看法不谈,我也不认为功利主义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学说。尤其是陈亮说谈的功利主义,其实是一种“事功伦理”,这与西方功利主义中所谈到的“追求最大幸福”还有重大的区别。所谓事功,往往是所谓的千秋功业,那种当然是最伟大的事业的东西,其实未必能够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切实的幸福。比如奥运会的金牌数,比如太空人行走之类。那种不计代价,一定要完成人类最伟大的事业的说辞,恰恰是最需要警惕的。
政治家在实际上的所谓所为,往往难以给出绝对的好坏的评价,但是做为一种学说,如果开出一丝后门,那么就完全可能成为“替恶政辩护”的学说。这种学说,从一开始出现,就必须极端的警惕。因为那种“打着美好未来旗号的东西,往往会将我骗入地狱”!
求马勇著《晚清二十年》读后感!!!1000字左右!时间紧急!万分感谢!312157021@qq.com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寒假拜读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二十年,现在刚算是打个头,但前面一直就对历史的真-相很感兴趣,因此对唐德刚这个人比较熟悉。
中国之国情,之民-主和自由,经过诸多前贤的努力奋斗,已经是“处于历史最好之时期”(朱镕基),但对于读惯了英美民-主的我,自然还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潮流不能逆转,纵是枭雄也只能纵横一时,而往往枭雄纵横的时候,民众在受苦。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就是几个宏图大志的枭雄搞出来的么?
其实,倒没有觉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寒假拜读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现在刚算是打个头,但前面一直就对历史的真-相很感兴趣,因此对唐德刚这个人比较熟悉。
中国之国情,之民-主和自由,经过诸多前贤的努力奋斗,已经是“处于历史最好之时期”(朱镕基),但对于读惯了英美民-主的我,自然还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潮流不能逆转,纵是枭雄也只能纵横一时,而往往枭雄纵横的时候,民众在受苦。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就是几个宏图大志的枭雄搞出来的么?
其实,倒没有觉得会很认同哪一方面的观点,不管是大陆的马哲历史学派,台湾的中国正统学派,还是海外以剑桥中国史为代表的西方学派,都不可偏听。但是博采众长总是好的,但一生爱读书的主席却是偏信了自己的判断,也许这里就像唐先生说的,马克思自己也从未出过欧洲,而19,20世纪历史和阶级社会的发展,又远远不是前面历史所能重复的,马克思自己,也没有想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可以调和,可以滋生出庞大的中产阶级,于是,最抵制Commuist的,反而是原来的无产阶级了。
中国真是多灾多难,过去的三十年,真是大年代,很幸运的赶上了这趟车。但这是以前面三十年,乃至三百年的积弱做铺垫的。凡是易于常则必有妖,物极必反的道理很朴实,螺旋上升的辩证发展观看起历史倒也是明白简单,只是难以解释关于中国的一切都受主观,强权的影响太大了而已。
好多人都会觉得强权政治有很多好处,毕竟——美国人也要我们救场么!但其实这背后,站着的巨人不是强权,不是计划,而是无数被“投机倒把”憋屈了三十年的小人物们的不懈奋斗,辛酸的占据海外各类市场,赚取可怜的人口红利。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创造奇迹的也正是中国人民,政策只是提供了稳定——即使这稳定,是建立在种种限制上的,中国人也会用各种手段去突破。
有时候坚信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会到来,有时又会怀疑。毕竟时代在进步,强权更是比以前强大了太多,传媒、军事,再也不可能有起义了,起码。现行的集权制度,说实在的,还是主席建立的,“千年仍行”的秦律,并且晚清落后的根由,也正是这秦律的根源出了问题。
那么,是不是说,真正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靠的一方面是一个王朝刚建立起来时候的万象更新,一方面是起码没有了所谓君命天授以及古老的君臣家主的价值观——这点上也得感谢主席,不破不立,就是代价太大了点;最后,靠的就是开放了。因为只有开放,才会看到外面的东西,不管外面是好是坏,总不能陶醉在自己的梦里面,只要窗户一直大大的敞开,民众的教育越来越好,那么,就不会出现利用义和拳的肉拳刀枪面对洋枪大-炮的尴尬了。
那么,就让思想和语言自由起来,融入世界化的潮流,不要一直,一味,去封英打压、屏蔽影响社会“和-谐”的话语,那么就终于会有美好的一天,并且不会太远。但愿现在网络监控的巨大压力,不会永远增加下去,毕竟,堵不如疏不是。
读书笔记必读科目是哪些
外国名著
《物种起源》 [英国]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呼啸山庄》 [英国]艾米莉·勃朗特
《格列佛游记》 [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 《鲁滨逊漂流记》 [英国]丹尼尔·笛福
《哈姆雷特》[英国]威廉·莎士比亚 《美丽新世界》 [英国]阿道司·赫胥黎
《失乐园》 [英国]约翰·弥尔顿 《红与黑》 [法国]司汤达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罗曼·罗兰 《如果种子不死》 [法国]安德烈·纪德
《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英国]查尔斯·狄更斯
《环游世界八十天》 《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
《格兰特船长的儿》《神秘岛》[法国]儒勒·凡尔纳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法国]维克多·雨果《高老头》 [法国]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羊脂球》 《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法国]居伊·德·莫泊桑
《包法利夫人》 [法国]居斯塔夫·福楼拜《昆虫记》[法国]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三个火枪手》《茶花女》《基督山伯爵》 [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
《荆棘鸟》[澳大利亚]考琳·麦卡洛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也称作《贤人的礼物》)[美国]欧·亨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美国]马克·吐温
《瓦尔登湖》[美国]亨利·梭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国]海伦·凯勒
《飘》[美国]玛格丽特·米切尔《汤姆叔叔的小屋》哈里耶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
《老人与海》海明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罗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父与子》《猎人笔记》《罗亭》《前夜》 [俄罗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俄罗斯]马克西姆·高尔基
《变色龙》《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俄罗斯]契诃夫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俄罗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堂吉诃德》 [西班牙]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苏菲的世界》[挪威]乔斯坦·贾德
读书笔记必读科目
文学类 诗经选 唐诗选 宋词选 古文观止 三国演义 红楼梦 鲁迅选集 四世同堂 围城 笑傲江湖 平凡的世界 莎士比亚全集 浮士德 巴黎圣母院 红与黑 高老头 战争与和平 泰戈尔诗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百年孤独 历史类 史记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 万历十五年 剑桥中国史 历史研究 中国的现代化 哲学类 论语译注 孟子译注 周易外传 老子新译 庄子集释 孙子兵法 坛经校释 四书章句集注 传习录 大同书 胡适文存 孙文学说 理想国 忏悔录 新工具
余冠英 中国社科院 胡云翼 吴楚材,吴调侯 罗贯中 曹雪芹 鲁迅 老舍 钱钟书 金庸 路遥 朱豪生译 郭沫若译
司马迁 胡绳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黄仁宇 费正清 汤因比 吉尔伯特。罗兹曼
杨伯骏 杨伯骏 王夫之 任继愈 郭庆藩 郭沫若 慧能 朱熹 吴光,钱明 康有为 胡适 孙中山 柏拉图 奥古斯汀 培根
悲剧的诞生 科学革命的结构 单向度的人 西方哲学史 思想录 文化、教育类 中国文化要义 傅雷家书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爱弥儿 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 艺术、美学类 美学散步 谈艺录 艺术哲学 美学的历史 艺术的问题 经济类 资本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 通向奴役之路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 现代化的陷阱 社会学 江村经济 社会学 社会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类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自卑与超越
尼采 库恩 马尔库塞 罗索 帕斯卡尔
梁漱溟 傅雷 丹尼尔。贝尔 阿伦。布洛克 马克思。韦伯 卢梭
宗自华 钱钟书 丹纳 贝尼季托。克罗乔 苏珊。朗格
卡尔。马克思 亚当。斯密 保罗。萨穆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斯蒂格利茨 曼昆 哈耶克 熊彼特 贝克尔 道格拉斯。诺斯 厉以宁 吴敬琏 张维迎 伍丁丁 何清涟
费孝通 波普诺 D。P。约翰逊 巴克
马斯洛 A。阿德勒
快乐的人生,美好的人生 性爱与文明 现代心理学
卡耐基 弗洛依德 张春兴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是西方学者集体写作的一套研究中国历史的著名的大型学术著作,基本反映了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最高水平。
粗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后,使人豁然开朗:晚清史与当今中国多么的相似,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轮回,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所以,研究晚清历史对看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有不小意义。
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清朝封闭的国门,出现了清朝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特权阶层,特权阶层的扩张、分化、重组、分裂,最终导致了晚清的灭亡。一方面,特权阶层的扩张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当于现在的民营企业)的发展遭到沉重的压抑和打击,使更多手工业者、半手工业者等沦为无产者,加入了反政府力量的大军。另一方面,特权阶层的分化、分裂,中央集权的弱化和地方政权的强势,使清政府的整体统治力量减弱。彼强此弱,两方面力量对比的翻盘,终于使清朝灭亡。
中国的,世界的。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是世界的民主化进程。我不希望看到中国历史的轮回,循环在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状态中。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义务协助中国走向民主化。在这个民主化协助过程中,战略上,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有绝对的长远眼光,不能图一时眼前利益让中国民企竞争垮掉,跨国公司应按国际分工、国际惯例运作。战术上,一方面扶持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兴倡民主民权;另一方面,大力打压中国的特权势力,迫使中国精简官僚机构。官僚特权势力的扩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b]中国漫长封建历史的轮回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每次“改革开放”后的特权扩展。[/b]
中国地处亚洲腹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中国发展了、民主了,世界也就发展了、民主了。美国奉行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创造性发展模式,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模式。从国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方面说,中国的明天,也是美国的明天……。中美两国人民终将走在一起。
读桥有感作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读桥有感作文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桥有感作文 篇1 每一个人都肩负着责任,责任心是我们做人的基础。那么共产党员的责任是什么呢?“心系群众,无私无畏”。有一位老.共产党员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做了这样的回答!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对村子唯一的“生命之桥”,依然能够心系群众,时时不忘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不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和家人。他是不是有些傻呢?按他的年龄,他完全有资格先过桥,没有人会指责什么, 毕竟“党员也是人”。他不是一个“好父亲”,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完全可以不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这样也不会因为桥塌造成父子同时遇难。
但他却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他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一座群众心中永远不会坍塌的桥梁!灾难是考验人格的试金石,灾难也是荡涤人们心灵的清洗剂。许多人在这种考验面前折戟沉沙,而另一些人则迸发出生命中最灿烂的光华!5·12地震中,有一位普通的老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双臂张开趴在讲台上,用身子死死护住下面的四个孩子,孩子得救了,谭老师至死都保持了这个姿势,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孩子们的明天。他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其实,责任就是一种对社会的承诺,是一种职业操守,承担责任是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勇于承担你应尽的责任吧,你的人格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简评:人因为有了责任才有了在别人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读桥有感作文 篇2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感到正义有时会比生命还重要。
有一个村庄,早上的时候,人们被惊醒的时候,洪水早已冲到了路面上来了。人们都非常惶恐,失去了理智。这个村庄此时东面没有路,西面没有路,只有北边有一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的像那个木桥涌去。木桥前,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拥戴的老汉,他让大家排成一队,要党员排在后面,还说谁要想退党就到他那里报名。突然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派到后面去。"到最后只剩下老头和小伙子都被淹到了水里。事过之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墓前看他的丈夫和儿子。
可想而知,那老头不顾儿女私情,公正无私,大义灭亲。在生死面前也一点也不慌张。真是不愧作为一名党员,他做到了一名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很是值得我们的尊敬。我想比起那些只会说不会做的党员来说,要高贵的几千倍几百倍。能像他这样大义灭亲的党员恐怕屈指可数。
由这件事情,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警察,但是他的儿子犯罪了,儿子和妻子都求他不要告诉警察。可是警察没有答应,扭头回警察局,把事情告诉了领导,亲手把儿子依法处置了。
我希望所有党员,都能够大义灭亲该多好埃。
每一个人都肩负着责任,责任心是我们做人的基矗那么共产党员的责任是什么呢?“心系群众,无私无畏”。有一位劳共产党员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做了这样的回答!
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对村子唯一的“生命之桥”,依然能够心系群众,时时不忘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不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和家人。他是不是有些傻呢?按他的年龄,他完全有资格先过桥,没有人会指责什么,毕竟“党员也是人”。他不是一个“好父亲”,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完全可以不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这样也不会因为桥塌造成父子同时遇难。但他却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他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一座群众心中永远不会坍塌的桥梁!
灾难是考验人格的试金石,灾难也是荡涤人们心灵的清洗剂。许多人在这种考验面前折戟沉沙,而另一些人则迸发出生命中最灿烂的光华!5·12地震中,有一位普通的老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双臂张开趴在讲台上,用身子死死护住下面的四个孩子,孩子得救了,谭老师至死都保持了这个姿势,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孩子们的明天,他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
其实,责任就是一种对社会的承诺,是一种职业操守,承担责任是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勇于承担你应尽的责任吧,你的人格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篇叫《桥》的文章。文章内容主要讲了村的东头有一座小桥,已无人知道它是何时建起的。小桥每天都在工作着。小河上的桥如此,生活中的桥也是这样。在生活中,有多少人把自己变成一座座桥,让人们通过。生活中,无时无刻,无处不有地存在各种各样的桥。
读完《桥》这篇文章,我想起有许许多多的人把自己变成一座座桥,让人们通过。老一辈的革命家就像桥。架在两个时代的中间,使人们通过他们从贫穷落后的旧社会,走上了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辛勤的老师们像桥一样,架在愚昧与文明之间,默默无闻地让学子们通过自己,走向新生活,建设更加美好的新中国。抗洪救灾的战士们就像桥,一脚跨在地狱大门,一脚跨向美好的生活,使灾区的人们通过自己,脱离危险,去建设新生活。一本本写满亲情的书籍,就如一条条小桥,架在两代人之间,使出现的"代沟"慢慢愈合……正是由于生活中有了这样的桥,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人的一生,会踏过无数的桥。我愿意做一座让病人从危重走向健康的桥,让人间充满欢笑。
读桥有感作文 篇3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读了一篇感人的故事,它的名字叫《桥》。
文中主要讲一天黎明的时候,雨大了,山洪来了,唯的逃难之处只有北面的那座窄小的桥,人这么多,如果在不逃的话,可能会有生命的危险,这时,他们的党支部书记让他们一个一个有顺序的地过桥。这时他突然把一个小伙子提出来,让他走最后,洪水越来越大,人的走完了,只剩下他们俩了,最后,洪水把他们淹没了,原来,他们俩是父子。
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我不禁一愣,眼睛突然湿湿的,感到这位党支部书记把最后一丝可以逃生的希望都留给人民,如果他先走的话,他就不可能会没洪水淹没。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
想到这里,不禁又想到小时侯。
一天,我在家,那时,只有五岁,我与一个小妹妹在玩游戏,玩着玩着,我就看见一个大苹果,我马上抢了过来,这位小妹妹说:“这个大苹果是我的,是我妈妈放在这里的,是叫我饿了就拿来吃,快还我。”“我不,这是我先看到的,你有什么证据说明是你的。”“你是姐姐,什么都要让给妹妹啊!”“不不,就是不。”说完,我就准备拿起走。这位小妹妹就哇的一声哭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才知道,当时的我是多么自私,以后我一定要改正这个缺点。
读桥有感作文 篇4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是桥。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黎明的时候,村庄发洪水了,大家都惊慌失措,像一群无头苍蝇似的寻找活路。这时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一个苍老但精神矍铄的老汉站了出来,只见他临慌不乱,果断地指挥着人们走上木桥去逃生,却心狠地将自己的儿子拽出了人群。最后,当他把儿子推上木桥的时候,木桥断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牺牲了。
每当读到这些情节的时候,我都会被老汉的崇高精神所感动,在儿子眼中,他是个狠心的父亲;在群众眼里,他是大公无私的共产党员。如果没有这个老汉,人们可能你拥我挤,有被踩死的,也有被挤下河淹死的,结果将不堪设想。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挽救了全村人,他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例。在20xx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下午2时左右,他们听到了一阵呼救声,寻找下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先救起了一个男孩;但在救第二个男孩的时候,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却因救人后体力不支而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在当今社会上,还有许多类似的感人事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武警战士、志愿者等不知姓名的好心人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更让我们见证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让世界对我们赞不绝口。
中国,在这么多优秀儿女的努力下,我们相信,你的明天会更美好!
读桥有感作文 篇5 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我迈着疲乏的腿,踏上返程的路,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大山的生命。此时此刻,只是个体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于我而言,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辞,无以名之,姑名之曰,历史。
历史,这个学科养活了无数以此谋生的学者,多少史著赚得了多少稿费。在我看来,历史是热情的生命,是热烈的死亡,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历史本身,更在历史之上。
读桥有感作文 篇6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认识了一种人,他的名子叫——党员。
有一个村庄,早上的时候,人们被惊醒的时候,洪水早已冲到了路面上来了。人们都非常害怕,失去了理智。这个村庄此时东面没有路,西面没有路,只有北边有一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的像那个木桥涌去。木桥前,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他是全村拥戴的老汉,他让大家排成一队,要党员排在后面,还说谁要想退党就到他那里报名。突然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派到后面去。”到最后只剩下老头和小伙子都被淹到了水里。事过之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墓前看他的丈夫和儿子。
可想而知,那老头不顾儿女私情,公正无私,大义灭亲。在生死面前一点也不慌张。真是不愧作为一名党员,他做到了一名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很是值得我们的尊敬。
我想起了很多影视作品里遇到困难时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是党员;在劳动中不怕脏,不怕苦的是党员。
想想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总是逃避,怕吃苦,怕脏,怕累真不应该。我要向他们学习克服困难,长大后也要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党员。
读桥有感作文 篇7 江南的江水之上烟色苍茫。夕日黯淡,无言地颓坠,孤独地,寂寞地投入夜的怀抱。
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怀才不遇,虽志气昂然,但终究逃不过落榜。十年的寒窗苦读,虽有他的悬梁刺股,还是容不下他的一角席次。
黄昏下,乌篷船载着张继,划向江心,与红枫相伴。月光惨淡地映在江面,秋冷雁高包容了落第书生的落魄。在这样的夜里,他无心欣赏,看着自己如风中残灯般的人生,在风紧夜深里,握吊着这样的惨变。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疾尽灯花又一宵。
乌鸦的喑哑叫声渐渐将一轮皎洁掩盖,朦胧的江面之上凝结出了霜露,一缕缕,一丝丝地将乌篷船染白,渐渐模糊于江面,将枫桥留恋。江南水乡特有的渔火在风波中还息息点燃着如墨的浪漫,吟唱着对这方水土之上渔者的赞歌。但是,城楼之上隐隐的笙歌,远方彻夜的飘缥渔火,于他都是毫无关联,这梦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圈,只留下他一个人。
渐渐苏醒的长安城将独醒的落第书生的愁情铺张。城外寒山寺的钟声随着刚泛鱼肚白的天逃出,跃过枫林之后在江面欲坠,继而跳过未眠的篷船。声声的钟声模糊了乌啼的喑哑,在破晓之后化作一个新起点。这一漾漾的摇曳,又凭谁意,让不成梦的人出余绕愁思。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拿出笔沾着残墨写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笔已歇而意难平,凄凄不思量。
尽管一千二百年过去,长长的榜单也早已不再耀眼。而真真切切留下名字的唯有他,张继——一位落第书生。
就因为这样一个落榜后的夜晚,他偶然遇到摇曳的钟声,思想与浪漫迸发出惊人的火花,真英雄何所遇,他留给我们的是这样不一样的美。
读桥有感作文 篇8 《索桥的故事》读后感
《索桥的故事》通过讲述都江堰上“安澜桥”的故事,抒发了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表达了自己对“那对夫妇的心”的敬意。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呢?今天,我整理了索桥的故事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在今天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有一座索桥,叫做“安澜桥”。我们曾经学过巴金写的一篇文章:《索桥的故事》,就是写这座桥的。
他首先介绍了索桥的外观,是用一块块木板铺成的,且不完整,还露缝。三个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幸好桥两旁有竹索编的栏杆,即使失了脚,也不会落到水里去。
关于这个栏杆,也有一个故事:这桥是清朝的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但因为没有栏杆,不久就有人失足掉下水。官方把何先生处死后,何先生的妻子决心替丈夫雪冤,就用竹索把桥两旁边上了栏杆,从此,危险的桥变成了安全的桥。因此,这桥又叫“何公何母桥”。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他们不怕困难、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站在铁索桥上,作者又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李冰父子留下的都江堰工程,想到那时“人们的手和心”,他们的心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而“分水鱼嘴”只不过是块石头,但这块“石头”是会说话的,它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人们为此付出的鲜血和生命,也见证了由他们的智慧和才干换来的伟大工程以及他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也被三百年前的人触动和感染,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感激。
高尔基在一篇故事中提到的勇士丹柯,他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烧、发光,给人们带路。他不也像前面提到的人们一样,舍己为人同样令人钦佩吗?
整篇文章读完了,我领悟到人间“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是的,这颗心是不会死的,它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