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德总理朔尔茨将访华?中方回应
- 2、德国总理朔尔茨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国已成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
- 3、德国访问时间
- 4、德国一天传出两个不友好举动
- 5、朔尔茨确认下月访华!他为什么要访华?
- 6、德国外长访华谁接机
- 7、德国新总理肖尔茨对中国态度(肖尔茨的政治观点)
- 8、基辛格最后一次访华是什么时候
- 9、朔尔茨“绝不脱钩”与绿党“限制德企对中投资”,德国内部矛盾尖锐化
- 10、东西问·中外对话丨为何说中国崛起不是孤立中国的理由?
德总理朔尔茨将访华?中方回应
#德总理朔尔茨将访华?中方回应#在头条热榜看到德总理朔尔茨将访华?中方回应一事,据路透社报道,德国总理朔尔茨将于11月访问中国,但关于具体时间和相关议题等事,暂无更详细的消息。我们知道,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执政时期,中德关系火速升温,两国交往甚是密切。然而自德国现任总理朔尔茨上台以来,中德关系开始出现了某些不确定性。一方面,朔尔茨曾表示德国应该在经济领域与中国“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德国开始以军事手段介入亚太事务,包括派遣军舰穿越南海,以及派遣空军战机与日本航空自卫队组织联合军演,这些显然很难称得上是对华友好的表现。不过在德国当前的状态下,恐怕朔尔茨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关系,尤其是要重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支撑着德国工业化发展和经济腾飞的两大最重要因素,一个是俄罗斯廉价而充足的能源供应,另一个则是中国深不可测的市场。仅汽车一项,中国一个国家的市场,就占据了德国汽车销售量的近四分之一。如今,德国在美国的“忽悠”下,已经打瘸了自己的一条腿,即与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做了切割,且让自己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如能源危机、通胀危机和去工业化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朔尔茨政府若是再把中德关系搞砸了,那无疑就是在自断前程了。这样想来,无比重要的访华之旅,确实有必要尽快开启了。
德国总理朔尔茨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国已成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朔尔茨上任以来首次访华,也是德国总理时隔三年多再次来到中国,此行还将有12名德国公司代表组成的各领域商界代表团。
10月11日,中德建交50周年。中德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2021年,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近几十年来,中国对德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急剧上升。中国自2016年以来一直是德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伙伴,自2015年以来一直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
中德贸易和投资关系如何驶入快车道?哪些商品连接起中国与德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两国在哪些贸易领域持续深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透过数据解析中德贸易及投资全景图谱。
1.中国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
2021年中德进出口总额2453亿美元
占中国与欧洲进出口总额19.9%
对于朔尔茨访华,德国工商总会总干事长马丁·万斯莱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朔尔茨访问中国是正确的,脱离中国将导致德国失去繁荣。
2021年,中国在欧洲的进出口总额中,近五分之一都来自德国。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德贸易往来不断加深,双边贸易总额大幅增长。自2012年以来,德国就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德进出口总额创新高,达2453亿美元,占中国与欧洲进出口总额的19.9%。
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德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2020年增长15.1%。在德国进口贸易中,中国的重要性也在稳步上升。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进口货物额达1424亿欧元,同比增长20.8%。同时,中国也是德国第二大出口国,出口货物额达1037亿欧元,仅次于美国。
德国联邦统计局4月4日发布数据,2021年德国海运集装箱吞吐量为1480万标箱,比2020年高5.9%,但比2019年低1.5%。中国是德国最大的集装箱海运贸易伙伴,两国集装箱交易总量为310万个标箱,占德国海运集装箱吞吐总量的20.7%。
2.中德贸易往来“三大件”
哪些商品连接起中国与德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光学仪器成为中德贸易往来的主要商品。
2021年,德国出口中国汽车商品额达265.86亿欧元,成为出口中国最多的商品。中国的电气设备受到德国市场的欢迎,2021年共有价值432.70亿欧元的电气设备进入德国。
3.中德双向投资存量超550亿美元
除了商品货物的进出口往来,双向投资也给两国带来更多深入合作的机会。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德双向投资存量超过550亿美元,不断深化经贸合作,给两国企业和产业链带来利好发展。
数据显示,2020年底,德国累计对华投资364.1亿美元,是欧盟成员中对中国投资额最多的国家。2016年至2021年,在中国投资来源前15的国家或地区中,德国始终位列其中。2020年德国在华新设企业数量466家,累计设立11300家企业。
今年以来,德国对中国的投资仍在持续增长。据商务部最新数据,2022年前八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84.1亿美元,其中德国对华投资增长30.3%。
近年来,中国企业也在持续加大在德国的投资,中国是对德投资三大重要来源国之一。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在德投资项目149个,数量连续两年位居投资来源国第三位,涉及机械制造与设备、汽车、消费品与食品、通信技术与软件等领域。
2020年,中国在德国投资170个项目,成为在德投资数量第三名的国家。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上升,总计达18.3亿美元。2021年,中国投资项目数量虽有所下降,但在德投资项目数位仍稳居第三。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分析,可能是由于疫情期间德国与亚洲之间的商务旅行大幅减少,从而导致投资数量有所下降。
中德两国之间经济互补性强,吸引中国投资者的主要是德国机械制造与设备业、汽车业、消费品与食品业。德国是世界第一大机械设备出口国,也是世界汽车制造强国,具有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正好与中国强势产业对应。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企业投资项目有16%在机械制造与设备行业,聚焦汽车行业和消费品与食品行业分别占比13%。
4德国车企加大在中国布局
目前,在华德国企业已经超过11300家,主要集中在化工、汽车、金融、电子电气、制药和零售等领域。不少企业将新技术、资源带到中国,与本土企业深度合作,从而获得发展。德国汽车是中国消费者最熟悉的德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近40年来,提升了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也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1984年,中德双方签署合营合同,大众汽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拉开我国与德国车企合作的序幕。随后大众、戴姆勒、宝马不断加大在中国的布局,开设研发中心,增加生产工厂投入。
2010年开始,德国车企与中国企业在新能源车领域深度融合,产业合作衍生至上游产业。2020年戴姆勒投资9.045亿元入股中国动力(600482)电池企业孚能科技,开展高新电芯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
德国访问时间
11月1日至6日,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对日本、韩国进行正式访问。与此同时,德国总理朔尔茨11月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德国代表团访华时间是11月4日。
11月4日,德国总理舒尔茨与随行的德国代表团到访中国,开启了他11小时旋风式的访华行程。在这短短的11个小时路程中,他带走了空客公司一笔价值170亿美元的订单,包括132架A320和8架A350。
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1958年出生于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吕克市,长于汉堡,德国政治家。现任德国总理、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
2022年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首次访华,随行含12家德国知名企业的高级商业领袖代表团。
德国一天传出两个不友好举动
德国一天传出两个不友好举动:女外长要求“中国必须解除对立陶宛制裁”,德国总理先访问日本而不是中国?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周五前往立陶宛进行访问,会见了该国外交部长兰茨贝里斯等人。在访问时,她提到中国对立陶宛的所谓“胁迫手段”,是不可接受的,称中国应停止此种行为。?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LRT)22日报道,贝尔伯克在一场讲话中对立陶宛表示支持:“我们一致支持我们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合作伙伴??没有一家德国公司听从中国的威胁,从立陶宛撤出。”贝尔博克在立陶宛总共停留3天,周五她拜访鲁克拉市的北约战斗群,希望从德籍营长安德拉中校那里了解士兵的准备情况。?德国总理朔尔茨预定本月28日到日本进行为期2天的访问,将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举行会谈。这是朔尔茨就任后首度访日。德国是今年七大工业国集团(G7)的轮值主席国。日本政府发言人、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在周五下午的例行记者会上宣布,朔尔茨将于28日、29日访日。?有关朔尔茨访日的意义,松野表示,朔尔茨是今年七大工业国集团的主席,日本期待藉由朔尔茨的访日,与共享基本价值、共同协商处理国际社会问题的重要伙伴德国深化关系。日媒称,预料岸田与朔尔茨会谈时将针对G7有关乌克兰局势的加强合作、以及中国等话题进行意见交换?青木认为,德国外长和德国总理的这两个举动,显示德国政府正在逐渐偏离默克尔政府友好务实的对华政策。?德国外长上任后,曾多次表示要实施“强硬对华”政策的话。不过因为俄乌冲突的原因,她最近很少就对华政策发表讲话。此次在立陶宛要求“中国必须解除对立陶宛制裁”的话,看起来就像是“美国派来的助理国务卿”,口气很大,一副西方政客“趾高气扬”的气派。不过话说回来,尽管贝尔伯克对中国说了很多强硬的话,但总体来说,她的行动相对比言辞要温和许多。?德国总理上任后,尽管还比较务实,但是此次首次出访亚洲,先访问日本,而不是像默克尔一样,不仅最先访问中国,而且几乎每年都访华有所不同。尽管这次他是以G7轮值主席国总理的身份访问日本,议题也主要是G7话题,但也可能涉及中国话题。而且,他先访问日本,也有最近德国政府经常说的,要减少对华依赖,加强与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合作的信号。总之,偏离默克尔的有原则性的务实外交政策,最终会让德国逐渐失去国际秩序的强大影响力。
朔尔茨确认下月访华!他为什么要访华?
这次访华并不代表欧洲国家的转向,仅代表他个人的意愿。所以说对亚太战略所以说对亚太战略没有任何意义。
是想和中国建立比较友好的关系,就许多方面的问题达成一致,也是想促进两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往来
我觉得可能是为了寻求合作,毕竟美国现在面临的压力挺大的。
欧洲国家的政治人物,无论是普通政客还是国家首脑,向来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无利不起早的人,突然做出了一反常态的举动,肯定是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的取舍。对朔尔茨来说,自从当选欧洲总理以来,对待中德关系就是含糊其辞,其所推崇的对华政策也是以对抗为主导,此时突然积极主动的表示要访华,说明德国经济已经形势严峻,作为总理,需要亲自出马表面示好,从而借助中方力量缓解德国的经济压力,这便是其访华的根本性原因。
众所周知,德国经济目前面临严重危机,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也处于停滞不前的态势,此时想要扭转颓势,德国就必须要积极推进和中国的经济联系,毕竟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遥遥领先,无疑是挽救德国经济的强有力支撑。既然已经意识到与中国建立良好经济互动关系的必要性,朔尔茨想要访华的迫切心态也就不难理解,但对欧洲影响巨大的美国,正在不遗余力的鼓动欧洲国家与中国脱钩,对朔尔茨来说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外因。
不仅如此,俄乌军事冲突持续升级,让整个欧洲也都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而面对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德国的能源和粮食供应都不可避免的会经受考验。反观中国,与俄罗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朔尔茨此次访华,也有可能想要利用中俄关系,缓解德国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所酿成的压力。简单来说,德国如今正处于一团糟的混乱局面,而朔尔茨的执政也阻力重重,从当前的国际局势和经济形势来看,中国是为数不多能够帮助德国扭转颓势的理想之选。
正是因为除了中国之外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选择,朔尔茨才会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的表态要访问中国,考虑到外交部对此也给出了积极回应,说明中德两国已经在朔尔茨访华问题上形成统一意见。当然,朔尔茨对此次访华也是势在必行,甚至顶着压力批准了中企对汉堡港的入股,仅此一点便足以看出,朔尔茨面对的国内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即便付出一定成本,也要与中国建立起一定的经济联系,这也是其此次访华的真实目的。
德国外长访华谁接机
王毅。根据查询人民日报官网显示,二零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德国总统访华王毅接见的。
德国新总理肖尔茨对中国态度(肖尔茨的政治观点)
日前,德国政坛即将迎来重大的变化,在任16年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即将卸任,德国新的总理即将产生。从德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来看,德国社民党以25.7%的得票率,领先于默克尔所在联盟党24.2%的得票率。社民党总理候选人肖尔茨宣布,其已获授权与绿党和自民党组建新一届联合政府。肖尔茨目前已经是德国的准总理,而据媒体的介绍,肖尔茨曾明确反对跟中国脱钩。对于中德关系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在9月27日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回答记者提问时,对默克尔高度赞赏。华春莹称,默克尔高度重视中德关系,任内进行了12次访华,主持了6轮中德政府磋商,深化了中德之间的合作关系,为中德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紧接着华春莹又对默克尔继任者提出了一点要求,表示中国期待德国新政府能延续务实稳健的对华政策,坚持两国双边合作的主基调。可以说,华春莹在发言时,对默克尔不吝溢美之词。这在当下西方国家追随美国反对中国的大背景下,是极为不寻常的。不过,默克尔在中德关系上的贡献有目共睹,值得这番夸赞。中国外交部的这番话不只是说给默克尔的,也是说给其继任者的。中国的期望,与德国大选前人们普遍性的担忧有关系。当下德国政坛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哪怕要卸任了,默克尔依然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政治家,可默克尔所属的联盟党却未能在政治角逐中取得上风。这意味着新的德国总理很可能不会来自默克尔所在的党派,原有的默克尔外交路线很可能要被改变了。如果只从德国各政党总理侯选人的言论上分析德国到底将何去何从,难免会雾里看花,对局势不明就里。基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德国既是一个在欧洲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强国,又是一个在政治、军事上受制于美国的军事弱国,同时还是一个极其依赖中国市场的贸易出口大国。可以说,德国的未来走向,受到四股力量的拉扯。第一股力量,来自于德国和欧盟内部。德国作为欧盟内部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一直有一种主导欧盟,以实现更大抱负的强烈愿望。通过欧盟,德国的能力将被放大,在世界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但是这股力量,并不被美国所乐见。美国一直通过在欧盟下属组织欧洲议会内部安插代理人的方式,破坏德国的想法。第二股力量,来自于俄罗斯。今天的俄罗斯看起来经济很弱小,以致于其对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影响力被人大大低估。但事实上,德俄两国在历史上相爱相杀,相互之间一直有一种极其复杂而又难以割舍的感情。现实中,德俄两国贸易量巨大,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之间交往甚厚,远超其他欧洲国家。这两年,乘着美国政坛的混乱,德俄又一起联手,加速完成了两国合作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第三股力量,来自于美国。美国在德国境内设有众多军事基地,驻扎着其在欧洲国家中数量最多的军队,德国的外交和金融也深受美国的影响。所以,德国虽然处处表现得很独立,但关键时刻却不敢违逆美国。不过,现在美国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地衰退,德国独立性在增强。第四股力量,来自于中国。德国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如今是在经济上最依赖中国市场的欧洲国家。作为德国工业基础的汽车业,其三大车企的利润有很高的比例都来自于中国市场。这种经济上的依赖,让中德关系在过去经受住了一次次冲击,也让德国在去年力排众议,说服各方与中国完成了《中欧贸易协定》的谈判。不管哪位总理候选人上台,不管其持有什么样的政治理念,其最终政策走向的还是由这四股力量决定的。目前看起来,这四股力量中,变化最大的是美国和俄罗斯。在今年6月份,美国总统拜登访欧之后,美欧之间实际上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双方的关系产生了裂痕。在本月中旬,美英澳组成“AUKUS”联盟,并撕毁法国潜艇订单,此后美国与欧盟之间嫌隙扩大,欧盟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处处支持美国。这种情况之下,美国对欧盟和德国的影响力都大大减弱了。而与此同时,由于“北溪二号”项目的完工,未来俄罗斯与德国乃至欧盟的关系却会大大加强。在俄美两国的影响力一增一减之间,德国未来的政策将疏远美国,倾斜俄罗斯,而这种变化也将影响到中国。所以,中国暂时可以对中德关系保持审慎的乐观态度。当然,由于多方力量的影响,就算将来德国的政策会发生转变,也不太可能迎来急速的转变,而且美国也不肯就这么放过德国,这又要求我们对这个西方国家保留警惕心。
基辛格最后一次访华是什么时候
基辛格最后一次访华是在2023年7月。
基辛格是美国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他的一生比较曲折。基辛格生于1923年5月27日,是在德国出生的犹太人。他的爸爸是教师,妈妈是家庭主妇,有一个弟弟。基辛格1938年带着15岁的基辛格移居美国。他结过两次婚,育有一子一女。
基辛格为人精明能干,灵活机智,擅长沟通,取得奖学金入读哈佛大学。毕业后,在哈佛担任教授,是国际关系中心的助理主任。基辛格在出任国务卿期间,至少15次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他是首位外国出生的美国公民担任国务卿。
基辛格的经历概述
1、1954年,基辛格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基辛格的博士论文题为《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该文集中研究了1815年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维持,实际上是对欧洲古典均势学说的评述,它奠定了基辛格作为现实主义学派中第一流学者的声誉。由于杰出的学术成就,基辛格被授予夏季奖。
2、1955年,基辛格不得不回到故乡纽约,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研究小组的研究主任,负责起草带有结论性的研究报告,并准备出版专著。
3、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从而使基辛格在学术界和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一炮而红。同年,哈佛大学决定聘用基辛格,授予他讲师等级。
朔尔茨“绝不脱钩”与绿党“限制德企对中投资”,德国内部矛盾尖锐化
俄乌冲突开始后,作为欧洲领头羊之一的德国,其世界话语权之弱,让人大跌眼镜——任由美国指派军援、让美国肆意吸血,卖4倍天然气、诱惑产业往美;任由乌克兰方面辱骂指责,辱德乌克兰大使还得以高升,被任命为乌克兰外交部副部长。德国总理朔尔茨顶住压力访华,力主“绝不与华脱钩”,德国副总理哈贝克却不断声称要减少对华依赖,要求给对华投资设限。德国副总理哈贝克我们不禁质疑,德国到底怎么了?三党红绿灯这就不得不谈到德国这一届政府的组成——德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社民党、绿党、自民党三党联合执政的独特局面。这三党,在其竞选纲要中都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巩固美欧同盟的主张——这也意味着亲美势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据相关议员背景报告调查显示,越是拥有一个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教育背景,在政治事务上处理越倾向于激进和强硬,越是年轻越是激进。在这一届德国政府中,很多并没有太多政治经历的年轻议员上位。这些年轻议员普遍具有坚定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但缺乏老一辈德国政治人物的谨慎作风、长期具体的工商业从业背景以及对冷战对抗的清晰记忆。所以绿党出身的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绿党出身的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都在煽动激进的对立,恶化对华关系。朔尔茨曾担任德国汉堡市市长、德国财政部长,他深知对华贸易的重要性与对华脱钩的严重性,在德国陷入目前困境的情况下,务实合作才是最好的解药,所以在访华前夕,朔尔茨顶住压力推动了中资入股汉堡港码头的项目。德国作为欧盟头号经济体,如此表态,自然为那些期待参与对华贸易改善困境的欧洲中小型国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反观哈贝克,作为绿党的代表人物,唯美国马首是瞻,直到美国的一系列吸血操作确实刺激到了绿党,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更是重重抽了“盟友”的脸,哈贝克这才退了一步,但又提出了将对单一国家的投资实施一个上限,不产生对某一个国家的依赖。这一提议看似公允,但实际上是变相地设置保护主义壁垒,将正常的经济贸易政治化,以政治干涉供应链稳定。德国的矛盾哈贝克声称,德国正在确保与中国的贸易不存在战略依赖。作为经济部长,哈贝克曾召集德国商界精英举行视频会议,试图敲定一系列颇为严苛的对华经济政策,招致了德国商界集体反对。绿党又从外交部下手,呼吁德国企业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联系,并对德国与中国的贸易进行更多控制,包含对材料依赖性进行压力测试。将与中国的正常贸易,等同于欧盟制裁的俄罗斯能源依赖,这一行径再次遭到了商界的反对,毕竟中国的市场、中国的产业链不是随便任一可比拟的,这些要求只会挫伤德国的经济发展。大众汽车集团软件公司CARIAD全球首席执行官德克·希尔根贝格表示,“中国是我们繁荣的一部分”。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首席执行官薄睦乐等8位德企高管联名发表题为“退出中国将令我们失去机会”。德国商界认为,政府内部的矛盾冲突,会导致德国失去信誉,失去原本应有的机会和发展。不过,相比此前激进脱钩的言论,在意识到与中国脱钩的严重性后绿党的表现有所缓和,德国政府内支持对华合作一派的力量有所上升。这是好的趋势,但对德国政府来说,如何自立自主,做符合德国国家利益、民众利益的事,还需要一段时间。延伸阅读牛弹琴:德国总理回国后,感慨自己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多出去走走看看,总不是一件坏事。反正,德国总理朔尔茨最近的亚洲之行,给他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他访问了中国,后来又去了越南和新加坡,还去印尼参加了G20峰会。回国后,在11月21日的《南德意志报》主办的经济论坛上,朔尔茨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最近亚洲之行的心得。看相关媒体的报道,除了乌克兰危机的反思外,大概还有三点。1,感慨西方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朔尔茨说,欧洲和北美国家能够享受世界上最好经济——“稳定的增长、低通胀和高就业率”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2,感叹世界正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在访问越南和新加坡后,朔尔茨感叹,世界正在日益多极化并发生根本性的结构重组。几十年前,越南和印尼等国家一直为欧洲和北美市场生产廉价商品;现在,世界拥有购买力的中产阶层增长了10亿人。3,警告必须对“去全球化”说不。朔尔茨说,“去全球化是一条危险的错误道路”,德国经济必须“不惧怕与多极世界相关的变化,而是做出相反的反应”。他表示,德国企业通常“对全球经济动荡做出更快的反应,并利用多元化和转型的机会”。我相信,朔尔茨的感叹是真诚的,尤其是他去了新加坡和越南。曾几何时,西方人谁看得起越南、新加坡和印尼,因为在他们的印象和宣传中,这些国家都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西方人去那里,更多是消遣,是去施舍,是去援助。但朔尔茨亲眼看到了这些亚洲国家的活力。别忘了,印尼有2.7亿人口,越南有9800万人口,都比德国还要多。这两个国家虽然现在还远比不上德国,但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更别提新加坡,新加坡现在的经济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经让很多西方国家都感到羡慕。当然,也不用提中国。这一次朔尔茨亚洲之行的第一站,就是中国,可能有疫情的多重考虑,他就到访了北京。但他的前任默克尔,每年一定要访华一次,一定要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北京,另一个是其他中国城市,南京、成都、沈阳、合肥、深圳、武汉为什么?就是要走走看看,亲自感受一下中国大地的巨大变化。所以,我们也看到,默克尔对华政策的一贯和老道。从这一点看,朔尔茨确实也在努力向默克尔看齐。他顶住了压力,成为二十大后第一个到访中国的西方领导人。他带了一个超豪华企业家天团,明确表示,德国不想和中国“脱钩”。成果也自然丰硕。经贸领域就不多讲了。朔尔茨自己就说,中国领导人和他都明确宣布,这场冲突中不可使用核武器,这是他此次访华行程中“最大的收获”,“单凭这一点,这趟旅行就是值得的。”朔尔茨的感叹,我总觉得,这也是西方有识之士在认真反思。确实也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候。最后,粗浅三点吧。第一,西方不是全世界。过去,西方总认为自己就是全世界,总喜欢以俯视心态看待东方。哪怕现在的卡塔尔世界杯,仍是各种挑剔甚至鸡蛋里找骨头。以至于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都看不下去,忍不住痛骂:西方人在开始给别人上道德课之前,我们应该为过去的3000年道歉。西方还停留在以前,但东方已不再是原来的东方,中国在崛起,印尼、越南也在崛起,新加坡早就进入发达行列。今天的世界,再不是西方一家独大、为所欲为的世界。第二,全球化仍是推动力。没有经济全球化,能有今天世界的发展繁荣?能有德国今天的经济成就?根本不可能。所以,当美英等国“逆全球化”高涨的时候,德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事实上,德国也成为全球化的最重要旗手之一。美国向右,德国向左,西方也正在发生微妙而深远的变化。这有乌克兰危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对外心态上,欧洲不会也不甘于总是跟在美国屁股后面,德国也在多元化投资和布局,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第三,朔尔茨不简单。表面看就是一个邻家大叔,权力也受到诸多掣肘,但在关键问题上,确实很清醒。我之前就说,朔尔茨这次访华,在西方的舆论大环境下,你说他有没有掣肘?有没有压力?有没有顾虑?肯定也是有的。但权衡再三,还是毅然前往,这就是一个政治家的判断力和魄力。最后,成果很丰硕。他随后去印尼、越南,同样感慨很多,这个世界变了。很有意思的,朔尔茨出行,有一点却一直不变的——他总喜欢拎一个包,不仅自己亲自拎,而且这个包还挺旧的了。拎包的朔尔茨大叔,很不简单。
东西问·中外对话丨为何说中国崛起不是孤立中国的理由?
本月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撰文表示,中国已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劲、政治上自信的国家。他特别强调,中国的崛起,不是孤立中国的理由,也不是限制对华合作的借口。如何理解朔尔茨这一表态?为什么说一些人鼓噪的对华“脱钩”和对华“经济依赖”实属伪命题?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的政府首脑,朔尔茨又为何坚决反对“脱钩”?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远和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中德金融经济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霍斯特·勒歇尔展开对话。霍斯特·勒歇尔指出,德国总理朔尔茨反对任何形式的德中、欧中“脱钩”,他不久前访华“是一个好兆头”。▲由徐州开往德国汉堡的中欧班列在徐州铁路铜山货场整装待发。图/新华社李远分析,“脱钩”和“对华依赖”被用作西方对华进行限制与遏制的政治说辞,反映了德国部分政客对中国不信任,甚至对中国的投资存在一定的歧视。他提醒,应当警惕这种主张通过西方媒体的夸大,形成舆论导向,进而误导部分国家的对华政策。他强调,对两国来说,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维护持久紧密的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对话实录摘编如下:二十大后首位欧洲领导人访华,为何意义特殊?中新社记者: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有何特殊意义?霍斯特·勒歇尔:这是朔尔茨总理非常重要的一次访问。他非常支持中德之间的商业和贸易往来。朔尔茨总理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德以及中欧“脱钩”。最重要的是,距离上次国外领导人访华,并与中国政府对话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在眼下的困难时期,这是一个好兆头。李远:近年来,美国一直试图向欧洲盟国施加压力,敌对中国,甚至同中国“脱钩”,这很可能会让世界再次分裂。中德都是冷战受害国,因此,两国都尽可能在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原则上,防止世界分裂。朔尔茨总理的访华之行能帮助欧洲各国追求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德竞合创新可实现共赢中新社记者:过去50年来,中德合作给彼此和世界带来诸多益处。而如今,德国媒体总是强调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德企业还能保持双赢局面吗?还是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霍斯特·勒歇尔:过去5到10年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与中国的崛起和中国企业更强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关系。在最开始的二三十年间,德国公司在中国雇佣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来生产产品,再出口到世界各国。这种简单的商业模式利好在华德企。当时,德国两大王牌产业——化工和汽车,面临的竞争不强,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如果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科学技术也日益成熟,那德国企业就会面临更多竞争,但我不认为德国企业会畏惧竞争,相反,它们可以抓住这次竞争的机会,和中国企业竞争合作来进一步发展创新技术。竞争就意味着生意,所以这不是一件坏事。李远:50年前,中德两国打破冷战的铁幕,克服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打造多极化世界秩序至关重要。事实证明,中德关系成果颇丰并会一直给两国人民带来福利。中德双边贸易额从1972年的不到3亿欧元到2021年超过2300亿欧元,中国已经连续六年成为德国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德国已经连续47年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如今,无论是德国制造还是中国制造,都给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的商品,同时也提供了投资机会和大量工作岗位。过去50年间,秉持互相尊重的精神,中德为不同社会制度、文化、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提供了典范。此外,两国都强烈支持多边主义,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合作,两国可以帮助世界找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的道路。“一带一路”可为中德合作带来更大机遇中新社记者:2023年将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10个年头,如何看待其未来的发展?李远:经过9年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并已成为全球最大、范围最广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在促进包容性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中德合作带来巨大机遇。2011年开通的首条中欧国际班列,连接了中国城市重庆和德国城市杜伊斯堡。我曾在杜伊斯堡生活过7年多,并开展了多个研究项目。我们发现中欧国际班列对当地发展,特别是对经贸发展方面有着积极影响。此外,铁路还对周边地区有积极的溢出效应。我坚信“一带一路”倡议未来将为扩大欧亚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和联动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霍斯特·勒歇尔:杜伊斯堡地处德国西部,是德国的煤炭和钢铁工业重镇,后来由于德国经济经历结构性变革,不再发展煤炭业和钢铁业,这座城市受到了极大打击。杜伊斯堡的人们不得不去另寻谋生出路。而德中的这种联系,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体现,也很大程度上帮助杜伊斯堡重新稳定经济,杜伊斯堡现在的发展确实非常好。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对杜伊斯堡周边区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国崛起为何不是孤立中国的理由?中新社记者:近段时间,一些德国政客反复警告德企要降低对华依赖。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所谓“对华依赖”,这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合作从来都是互利的,依存从来都是相互的。应当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脱钩”是否同样是个伪命题?李远:“脱钩”和“对华依赖”被用作西方对华进行限制与遏制的政治说辞,反映了德国部分政客对中国不信任,甚至对中国的投资存在一定的歧视。要警惕这种主张通过西方媒体的夸大,形成舆论导向,进而误导部分国家的对华政策。中德互为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中德经贸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在经贸合作纽带的作用下,中德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共同利益和愈发紧密的关系。在上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实力还不那么强大之时,西方国家对与快速发展的中国扩大经贸关系感到高兴,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也一直都在鼓吹国际贸易的好处。比如国际贸易会使所有贸易国的绝对收益增加,也会加深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提高冲突的机会成本,进而可以促进和平。但目前,一些西方政客关心的却不是“大家都会获益吗?”,而是“谁的获益更多”。如果两个国家都采用这样的视角去审视其经贸关系,则两国关系易陷入零和博弈模式,并会导致冲突。中新社记者:朔尔茨日前撰文表示,中国已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劲、政治上自信的国家。他特别强调,中国的崛起,不是孤立中国的理由,也不是限制对华合作的借口。如何理解朔尔茨的这一表态?李远:对部分鼓吹“脱钩”和“降低对华依赖”的德国政客来说,“同情”一个“弱中国”容易,但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学会与一个“强中国”打交道。遇到问题需要相互尊重、对话协商,更需要推进更深层和务实的合作,在合作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发展中破解难题。中新社记者:中国喜欢用“务实”来形容德国的政治风格。怎样的双边关系才最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李远:理性是德国人的美德。政治家是理性的,默克尔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很务实。德国应该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因为德国经济以出口为导向,海外市场是德国产品的最大市场。中德有许多共同利益。因此,中国的增长应该被视为机遇而不是挑战。但也请注意,中德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对于德国来说,要真正了解中国,并非易事。如今,人们应该承认并拥抱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多样性。中德共同面临着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经济和世界长期和平等诸多全球挑战。我们需要对双方的分歧持开放态度,建立信任并相互合作,以解决这些共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