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vs美国教育,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到底哪个会让孩子更优秀?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9 10:51:36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美国大学VS国内大学教育 究竟有什么区别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生选择去美国就读大学本科,而一提到中国和美国的大学教育,很多人也马上会想到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等词眼。但长久以来,普通民众了解到关于美国教育的情况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模糊的,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模棱两可甚至是前后不一致的。今天就给大家阐述一下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究竟有何区别
  例如,我们知道,美国中学生的课程很简单,大学入学测试的难度和水平更是只及中国的初中水平。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美国高中生写出了足以抗衡微软IE的浏览器Firefox。我们只知道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创造性教育,却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更重视培养基本的学术思考能力。同时我们也很困惑,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教育如此自由轻松,却培养了众多各行各业的天才级大师,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要解释这些问题,必须要彻底了解美国大学教育理念以及实践。
  美国的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在美国被称作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字面意思为自由教育,但其涵义却非常丰富。liberal education最初指在古希腊时期,给自由男人的教育。这里的自由男人指的是相对于奴隶、工匠等那些听从他人命令进行工作的人。而自由的男人则往往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路。到了近现代,liberal arts education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代名词,相对于具体的职业教育,liberal education强调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对技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异的健康个体。Liberal education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它通过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一般来说,在liberal arts education系统下,学生需要学习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内的课程。在接受了足够广泛的学习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因此,虽然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学科、新问题层出不穷,但美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是紧抱传统。
  与中国的大学教育一样,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一般需要四年时间,也要求学生选择某一特定的专业。但除此之外,中美大学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双方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样
  就如其名字liberal education所表达的一样,美国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而中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还被定位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之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体,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而后者之目标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由于两者在目标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中美大学教育在其他诸多方面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他们又可以集中地体现在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上。
  中国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
  并且,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并且,中国的大学课程中,专业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至少占到总课程数的60%以上。而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无专业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这些科目一般要涵盖一些几各大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数学、科学等几大领域。学生在经过比较广泛的教育后,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以及了解各个学科的内涵。
  因此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一般会有一个学术顾问给学生指导。
  在确定了专业后,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但专业课程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所有课程的1/3。因此,可以想象,美国的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宽度、平衡性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基本的历史、人文和哲学教育能够保证毕业生至少具备基本的现代公民素质。而对不同领域的广泛而不深入的涉略,能够让毕业生保持对科学的兴趣,从而为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到底哪个会让孩子更优秀?

我觉得中国教育会让孩子更加优秀,因为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这样的教育对孩子发展帮助也很大,能够正确引导孩子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更懂得规则。
西方教育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平等看待孩子,而纯正中式儒家传统PUA文化下的教育方式,是打断孩子腿抽走孩子灵魂与创造性的超级PUA,从孩子自我意识尚未发展时,就开始模糊孩子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儒家PUA术祸害了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再让他们继续祸害子孙,哪一代没从这种错误的传统文化中觉醒,就会祸害到子孙,儒家PUA文化,是有毒的文化,此文化环境模型以及儒家传统教育方式祸害了太多子孙后代。仔细观察但凡中国发展好的人从婴儿时期开始接受的一定不是儒家PUA传统教育,人家父母思想开放,有的在中国成长也接受的是西式教育,还有的直接送去国外接受教育。因为文化环境模型对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到成年的塑造性非常强大,狼孩的文化环境模型孕育狼孩;精英文化环境模型孕育精英。而中国儒家PUA文化是一种毒害子孙的文化,此文化环境模型有巨毒,完全不适合孕育孩子。
中国教育会让孩子更优秀,,中国教育提倡传统文化,尊师重道,会让孩子身心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西方教育会让孩子更优秀,西方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和维护孩子的好奇心跟创造力,这些能力在孩子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
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没有哪一个会让孩子更优秀,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势,培养的孩子个性也有所不同,这都是一是观念造成的,没有高低之分。
每一个父母都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更加优秀,赢在起跑线上,这些都体现在各种火爆辅导班,假期兴趣好爱班。那么今天来讨论一下中国教育VS西方教育模式下的成长的孩子哪个会更优秀?真应该把孩子都送出国门读书吗?
从教育的模式上来分析,西方教育的模式是自由与活跃。分为思想的自由与行为的活跃,课堂上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敢于反驳与老师争论,在西方这种教育模式下出来的孩子会更加有创新能力,西方教育重视思维。而在中国教育模式下,老师永远是对的,老师的话代表着真理,都是根据课本教育内容把知识点灌输下去,所以中国教育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中国教育重视知识。
从思维点来看,西方学生无疑是更加具有优势,因为思维都是崇尚自由,无约束管制,这就是西方整体观念,但是在中国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是不是都不会有创新能力呢?当然不是中国的教育从9年义务教育开始重视的是知识点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是鼓励创新思维的,只是中国的教育是先打好基础,在知识点理论支持下进行创新。
从知识点学习来说,中国教育这点是毫无疑问比西方教育强大,因为西方的学生从出生到毕业连九九乘法口诀表他们都没有背过,在数学方面中国的学生领先西方教育下学生不止一条街。
西方教育下出来的孩子崇尚自由,无约束管制,自由思想深入骨子里面,恰恰这次2019年底的疫情把西方崇尚自由,无约束管制思想来了一个响亮的耳光。这次疫情下我们深感作为中国人民的自豪,因为在我们中国教育下我们学会了奉献的精神,因为有国才有家。而中国近代晚清的历史,更加警示我们需要强大团结,在中国教育下我们这几代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更何况中国教育下,我们懂得了孝道,谦虚。这些都是在西方教育没有的事情,在西方思想里面,孩子18岁成年之后就应该搬出去自己独立生活生存。
而旅美教育学家、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痊愈在《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国素质教育之辩》里说过,美国的才可以称为“学”生而中国的应该称为“考”生。中国教育模式与西方教育模式一直都存在辩论。但是作为父母的把孩子送出去西方国家培养,内心也有担心的问题。
1、种族歧视。西方国家种族歧视是非常严重的,来源自身自感优越主义,是历史问题也是根源所在,无论是黑皮肤还是黄皮肤,多多少少都会在校园里受到这种种族歧视的待遇。
2、人身安全性。在西方国家里枪支有些国家是合法,这点会导致了校园枪击事件的发生。
所以西方教育模式真的是那么好吗?把孩子送出国门真的要考虑太多太多事,以前觉得西方国家发达先进,所以为了更好的教育不少父母都愿意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出去,不少留学回来的海归都会有一定的优越感。而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初落后的中国,在中国教育模式下,我们这几代人努力改变,用知识改变着命运,改变着我们国家,这都是当初中国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我们,已经有不少人才成为国家的支柱和栋梁。
其实锐妈认为,不管选择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我们却忘记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才是一个孩子为人与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原因。而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学校的教育更为重要。

为什么美国精英中学距离中国孩子越来越远?

美国精英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未来能够影响世界并推动人类进步的社会卓越贡献者。——此话多数中国人以为很虚,但这却是美国精英家庭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价值追求。
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会塑造出孩子完全不同的人生角色:一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另一种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卓越贡献者。
中国富裕家庭最早看到了两种命运的不同,抢占先机到美国找“名师”变“高徒”,从世界至高点俯视全球。美国的多元文化,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多样性,寻找到更丰富的生命意义。精英圈子的“发小”情谊,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而这些价值,也正是吸引高净值家庭送孩子低龄留学美国的根源。
当出国留学变成潮流时,竞争态势自然水涨船高,录取条件也日益严苛。为了避开申高(8申9、9申9)的惨烈竞争,也为了让孩子尽早适应美国校园文化,达到良好融入的目的,在小学毕业后就送孩子赴美留学(6申6、6申7)的现象已蔚然成风。
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年龄小、可塑性强固然是优势,但随着中国小留学生问题层出不穷,“硬币的反面”逐步被美国精英学校和中国家长群体体认。美国学校要挑选的人,是能够在异域文化中保持心理健康、在教师指导下善于自省并完善人格、在学术上与美国教育体系能够接轨的孩子。但是,由于中美两国的不同教育标准,导致中国孩子若无充分的准备和持久的训练,普遍不可能达到美国小学毕业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更会导致美国精英中学离他们渐行渐远。
中美教育标准有哪些显著不同?
“传授知识”VS“启发智慧”
中国人认为孩子天生就是一张白纸,只有在老师的教授下才能获得知识并掌握技能;而美国人认为,每个孩子天生就具备卓越的才华,老师的作用只是通过启发将孩子的智慧引导出来。
因此,中国的教育关注学生具体“学到”什么,学习的内容重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世界的认知,基本空白;而美国的教育更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的“会学”?除了认识“外部世界”,更要求孩子借由认识外部世界去更好的认知人际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这种教育本源认知上的不同,造成了中美在教育标准、教育方法、教育策略乃至教育结果上的根本不同。而且,习惯于外部驱动的中国学生和习惯于内部驱动的美国学生相比,缺乏美国精英学校极为重视的遵纪并自律、好奇心、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和独立精神。
“知识记忆” VS“批判思维
中国的教育以知识记忆为主,而美国的教育更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进而去进行研究型学习:即要求学生整合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于一体去完成项目制学习研究。美国学校因此对小学阶段思考力和研究力近乎空白的中国留学生有着巨大的挑战!
侧重知识记忆的中国教育的重点——记忆、理解和应用与侧重思维培养的美国教育标准——分析、综合、评价相比,在思考能力、思维模式上有很大的劣势。长期在“死记硬背”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又独自在异域文化的环境下,想要短期内完成思维模式的转变跃升,可以想象到是多么艰难,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中美教育,不仅是教育理念的不同,更是在具体标准上有巨大差异。与美国的同龄人相比,中国的小学生存在哪些“先天性”差距,导致美国学校远离中国学生?
1.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差距巨大,无论是质的要求还是量的要求,都是数量级的差别。
按CCSS全美教学标准要求,美国小学毕业生至少需要阅读1404本课外读物,阅读量占到全部K12年级阅读量的77.6%,且涉及故事、诗歌、戏剧、信息类等13种文体。在阅读深度上,美国要求小学毕业生不仅能够对文章细节与主旨进行精准理解,还要求对文章结构与内在逻辑进行严密分析!
反观中国小学5-6年级的语文教学大纲,不仅对课外阅读量要求低(五年制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可),而且在阅读深度上只要求做到“初步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和分析概括文章主旨即可。中国对孩子阅读基本功的教育可谓具有“先天缺陷”!
2.阅读技能、阅读策略及落实手法也差距极大
中国小学阶段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记忆、理解和应用,而美国小学生在毕业时已经能够对阅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分析综合与评价。例如通过讨论式阅读,来增强对人际世界的认知和社交能力;通过阅读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等。因此,进入初中后,以分析、综合、评价为主的阅读作为最基本的能力,老师默认大家都会,没人会专门再去教。中国的低龄留学生,如果不事先将阅读“童子功”补足,不仅难以进入美国精英初中,即便侥幸进入也难以在美国教育体系中成为佼佼者。
写作能力
1.写作题材的数量和写作难度存在量级差距
与美国小学生要写出观点鲜明、逻辑严谨、结构清晰的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才算达标的写作要求相比,中国小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写出有中心思想、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
从小学开始,美国的孩子就已经学会了“老师布置课题—学生分组分解课题—分头研究子课题—自行阅读延展材料和参考教材—小组开会总结提炼观点—修正原始课题和观点—补充材料—撰写报告—修正报告—提交作业”的研究性写作。而中国的小学生从小极度缺乏这种运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去进行研究性写作的机会,还只停留在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描述的浅层思维写作上!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接受系统性训练,几乎不可能在美国初中拔得头筹!
2.写作时长与耐力的差距
美国小学生既能快速完成短时间基础性写作,也会根据特定写作任务进行长时间(一周或一月)大论文写作。而中国的小学生只具备基本写作能力,根本不被要求长时间写作和研究性写作!
这种要求上的差别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写作能力和写作耐力存在巨大差距。而大项目写作,是美国初高中越来越要求的教学重点,中国的孩子若没有在这个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去了美国面对要求用流畅、正规甚至严谨又优美的语句去完成Essay作业,不啻于一场噩梦!为什么在美国一些地方出现“代写作业”的荒唐服务,与中国学生低下的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
听说能力
中国小学生的听说能力只局限在“信息接收——关键信息复述”的单点思维上,无法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在逻辑思辨后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输出”。这恰恰是美国初中所要求的重点能力!
试想,这样的中国孩子在美国以讨论与观点表述为主的课堂学习中,怎能不成为“沉默的隐形人”(silent student)呢?
总之,中美教育标准的巨大差异,导致同为小学毕业生的中国孩子和美国同龄人在学术与社交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来自基础教育的盲点,是造成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持续发生系统性误差的根源!而且出去留学的时间越晚,差距越大!这也是为什么聪明勤奋肯吃苦的中国孩子来到美国后,不仅在世界一流大学很少有人能够出类拔萃,而且在国际高科技领域中也罕有卓越成就的原因之一。

到底是出国读研好还是国内读研好?

  可以分条来解释这个问题:
  一、所需花费
  国内:从2006年3所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到2008年56所设研究生院高校研招不再区分公费自费,再到2010年硕士研究生培养自费比例进一步扩大,考研已经让一部分学子望而却步了。虽然大部分改革高校都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但总体来讲读研成本还是大幅上升。笔者查询了部分大学自费研究生收费情况发现,一般年学费在6000元-10000元。另外,考研期间所需花费例如参加辅导班,买各种辅导材料,一般在2000元左右,如果考外地高校研究生,一般需要到校听一些专业课,或者联系导师等,这部分费用无法具体计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国外:出国读研的费用根据留学国家不同有很大差别。总体来讲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的走高使留学费用有所降低,工薪家庭留学不再是梦想。比如:德国目前对国际学生还可继续享受同国民一样免学费的待遇,留学生只需负担自己的生活费就可以;如果去法国公立院校就读,3年总花费(学费+生活费)不超过 20万元人民币;韩国一年总花费不超过 10万元人民币;俄罗斯读研的性价比非常高,一般每年在5-7万元人民币;到荷兰读硕士的费用学费加生活费每年总共 10-13万人民币左右;澳洲读研的费用现在仅为 12-18万左右;新西兰的留学费用也降低到了8年前的水平;原来一向被认为最贵的英国和美国,由于汇率变动或物价下降等原因,留学费用也有所降低。
  
  二、所需时间
  国内:学制2-3年,以3年居多。
  国外:国外研究生学制一般是1-2年,对大多数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来说,1-2年课程设置非常紧凑丰富,没有任何时间上的浪费。能早 1-2年就业,无疑将比同龄人领先一步。
  
  三、成功难度
  国内:一般考生从大三开始专注于考研考前准备,有些学生则一入校就开始做准备了。虽然硕士研究生的全国录取人数已经从1999年的 6.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6万人,可是报考人数也由 1999年的31.90万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140万人,录取率在30%左右。虽然目前复试权重在逐渐加大,不过笔试分数依然是必过的第一关,依然是“一考定终身”的模式。
  国外:国外读研一般都是申请制,只要具备本科学位,都可以申请。对语言要求很明确,英语系国家至少要有雅思、托福、GRE成绩,去小语种国家也有考级要求,或者必须要读够一定学时的语言,具备这个国家的语言基础。如果没有语言成绩,就需要到国外读半年到一年的语言,这项花费不菲。海外大学比较注重本科阶段的平均成绩,一般好一点的国外大学要求中国重点大学学生的平均绩点是 3.0,也就是平均每门功课的成绩是80分以上,非重点大学的学生的绩点是 3.5以上,也就是平均成绩在88分以上。
  
  四、职业竞争力
  国内:近几年,研究生也出现就业难的情况。用人单位已经越来越理智,能用高职生的绝不用本科生,能用本科生的绝不用硕士生。
  国外:金融危机导致失业率攀升的情况正在成为过去,同时,为吸引人才,目前很多国家放宽了移民政策。比如现在在德国毕业工作3年就可以申请长期居住、工作5年就可以申请移民;英国也放宽了留学生工作签证的时间,由1年增加到2年,工作满5年也可以申请移民。
  通过以上四点,自己来判断自己适合的是出国读研好还是国内读研好就足够了
  
录取制度不同:考试制vs录取制
国内研究生采取的是统一的考试制,而国外读研一般都是申请制。相比一考定终身,申请制更看重的是申请者本科阶段的平均绩点成绩,语言成绩和实习经历。一般排名较好的国外大学要求中国重点大学的学生的平均绩点至少是3.0,也就是平均每一门功课的成绩是80分以上,非重点大学的学生的绩点是3.5以上,也就是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好的大学甚至对学生毕业院校提出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实习经历非常看重。
教育制度不同:国外研究生教育“小而精”
研究生培养“一锅烩”在很多高校已是不争的事实,扩招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设施匮乏,学生多了,老师相对少了,研究生只好上大课,大课堂剥夺了研究生说话的时间和权利,很难进一步随堂发问、质疑甚至批评,这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已经背道而驰。
不同的是,国外院校的课程设置很灵活。一般的硕士课程都会有一定的门通用课程和一些选修课程。相比于国内比较单一的上课形式,国外高校的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模式,互动比较多。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因为一个课题坐在一起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再则,在国外自主学习的能力很重要,老师很少会像国内大学一样详细告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开学前经常会拿到一本厚厚的课程介绍,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弄清楚自己要读什么课程。虽然课程的安排看上去没有那么密集,也没有安排自习课程,但学业的大量时间需要花在寻找课业相关的材料和论文和作业上。
就业:“海归”职业晋升速度更快
关于留学投入与回报的问题,“海归”们普遍认为,在海外留学除了学到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那份经历和自信以及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货币是贬值的,但能力不会贬值,思维和能力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据一份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的薪水往往与国内的毕业生差不多,但“海归”晋升的速度以及跳槽后薪酬提高的速度都很快。
当然,不管是选择国内就业、考研都应和本人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留学国家。
我在大四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考研还是直接工作,如果考研的话,我们是肯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会选择出国读研。在国内读研或者在国外留学读研,在本质上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无论我们在哪里读书,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与独特的收获,也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那么我就来给大家对比一下出国读研和国内读研的优缺点。
1.国内读研。国内读研的话,一种就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好,排名很靠前,然后就可以在大四的时候,向自己的辅导员申请,可以保研,这样就能省去很多的备考时间,去干一些更加丰富自己的事情。还有一种就是统考,你需要准备一边查资料,一边确定自己想要考的院校,然后买资料,准备复习,然后完成初试,准备复试等等。到最后拿到录取通知书,最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并且随着现在大学生的学历越来越高,考研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所以说考研就是一场体力与智力的马拉松,选择考研的话,就一定要一鼓作气,坚持到底。
2.出国留学。出国留学也要考虑一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自己大学时的学习成绩。另一个就是自己的家庭条件,还有就是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如果你选择出国留学的话,就不用和中国其他大学生争取考研大军的名额了,也不需要等到很长的时间去拿录取通知书,最重要的是国外的大学不会只看你的分数,只要你能达到他们学校的要求,就可以被录取了。另外就是如果你去国外的话,英语一定要好,因为国外一般都是英语授课,所以最好在出发之前,把雅思和托福考过了。
读研要看你是什么专业
现在出国很多都是逃避工作或者觉得镀金回来会好一些
其实除非你是读的名牌大学
否则也没多大好处
但是如果你想纯粹锻炼语言能力
可以去去
如果是想学习
个人觉得工作学到的比读书要多
最主要要看你的专业是不是适合读研
工科这种实践类的不太适合
这些注重实践
而如果是稀有专业
文科类的可以考虑读一下
就业的话
小公司一般不是特别在乎留学
大公司则是看学校的名气
还有个人的语言能力什么的
当然例外也很多啦
现在出国读书的越来越多
谁能肯定你去了1,2年回来就今非昔比了呢
我也是学历史的 在国内历史研究生很好考!现在研究生教育跟本科越来越像了!!我有个师哥现在就是研究生 天天啥事没有 就是上网睡觉 !!!耽误三年不说 就业还有难度!!
如果有条件出国 还是选择出国!!但凡有条件出国谁也不会选择在中国呆着的!!
其实需要根据自己需求的不同来决定怎么去选择。1.如果家里人支持,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考虑2手准备,一般申请是大三结束做申请,而且出国读研申请流程也是相对简单的,可以同时考虑。2.从时间长短上来考虑:国外的学制短些大部分都是1年制或者2年制的,内地读研一般是3年,如果想短时间内完成硕士学位,出国读研也是个不错的选择。3.可以参考下大学期间的成绩来考虑,如果学校背景好,成绩还不错可以优先考虑国内保研,如果一般的话即使去准备,可能效果不是很理想可以考虑出国读研。4.从专业出发,如果不想继续读在大学修的专业,想申请其他专业,其实出国读研是个不错的选择。出国读研选校定位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条件能申请到国外多少排名的院校和专业,可以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进行选校定位。使用方法:把你的基本情况(GPA、语言成绩、专业、院校背景等)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到了国外哪些大学,这样子就能对你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德国和中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

德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相比,更应该说是国外的教育与中国教育相比更加精准点。虽然国外的教育制度在某些方面来说都大不相同,但是在很多方面来说都是相通的。
我们想来说国内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一切的兴趣爱好都在大学时期才能够得到抒发。基本上全部的时间精力都在学习知识上面,全部上涌都靠成绩。尤其是到了高考能更是一分的高低成败啊!总结来说,国内教育很大方面在于成绩。学历的重要性很重要!
国外的教育则不同,国外的教育重点在于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成绩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那么重要,那德国来说,初期的教育是强制性的,但是后期想不想再上学都看自己,家人也很尊重孩子的决定,相对于高学历或者是高分数,德国更加喜欢高技术,高能力的人才。专业方面突出的人才在德国很吃香!
在德国,有不同类型的学校。这些因州而异。德国对6至18岁的男孩和女孩实行义务教育。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这段时间上学。
通过进修,您可以在许多领域获得知识,例如,如果您想提高德语水平或想要获得特殊的专业技能。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扩展知识,例如,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在线培训或在工作中学习。
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以考试论英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做太多的作业,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我们的老师们也基本上不会鼓励和挖掘孩子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反观生活在美国的孩子就幸福得多了。他们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14时放学后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即便是考试,老师也不会给学生排名次,学生们也从不在意谁考得好或不好。相反,如果某个孩子有某种特长,则会受到其它同学的羡慕和尊敬。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远远比那些书本上枯燥乏味并与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抽象理论重要得多。
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好的立论之一,就是中国的学生常在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拿金牌。但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学生是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才“打造”出结果来的,所谓的成绩,也只是集中在学科的解题技巧上,而不是在实际运用和发明上。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只是局限在做题,解题上,而非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试想,如果我们把孩子有限的时光都花在抽象的如同智力游戏的题海上,那么,他们勇于参与实践的时间和能力必将大受影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美国明显高于我国。美国的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图书馆查文献、找数据来完成一个正规的项目。他们的命题完全从兴趣出发,极为广泛,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环保到动物保护,应有尽有,而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只有到大学毕业才能完成的论文。美国的老师总是激励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怀疑能力和辩论能力。孩子们从不认为世界上的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怀疑能力就是未来的创造力。这也正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基础。我国的基础教育所打的基础是重知识“学多悟少”,纵观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扎实性,而美国教育重视多元性;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纵向的深度,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则注重广度;美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中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应的,美国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中国基础教育则沉闷得多了。
中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美国的学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从深层次思考,我认为,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培养考生是把有问题的教得没问题;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
中美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在日本的冬天,虽然屋里温暖如春,但户外的冰天雪地里孩子们却是穿着薄薄的毛衫和单裤在外面跑步、玩耍。日本的家居饮食十分简单,即使你是财阀家的公子千金,也不会让你从小有与众不同的奢华心理。这些以致于我们中国人到日本以后总是饿肚子,但是日本的孩子是很健康的,他们在寒风与清贫中学到了坚韧、顽强、他们身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他们的心智得到了坚毅和刚强的锤炼。孩子在游戏中、共同相处中有摩擦的时候,日本的家长总是先让自己的孩子反省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民族精神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团结。
再来看一看我们中国的父母,在寒冬未到的时候给孩子就穿上厚厚的冬装,家里好吃的东西尽量给孩子,孩子想要什么给孩子什么,以致于每年换季的时候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孩子争执摩擦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总是寻找幼儿园老师或者对方的家长去替孩子出面解决。骄娇之气在我们中国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日本小孩子的玩具很少用买的,基本上都是妈妈爸爸做给孩子的,而日本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了和大家一样,在没有父母为他们制作玩具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制作,在游戏中,没有人去笑话你玩具材料的好坏,但谁的玩具因为制作的质量原因坏掉的话,是当做一种耻辱的。而这种耻辱对一个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的磨练和动手能力的操练,对今后的生活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呀。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全盘否定我们的教育方式,只是日本的教育似乎更为孩子的将来和国家的将来负责。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已经高喊了很多年了,真正去面对的素质教育的有多少家长,试问在我们今天的西安,今天的中国有哪一个家长会把自己孩子的棉衣脱掉放在雪地中锻炼?有哪一个家长会让孩子把吃清淡的饭菜只吃个七成饱,有哪以为家长会在繁忙的工作中为孩子亲手制作一件玩具?
学校:大且有组织性VS小且随意性
中国的学校大,与规模大、人数多.。中国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强。德国的中学也有长达2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让学生在上课时紧张运转的大脑休息、放松一下,但学校和老师不会对此进行安排,学生往往会聊聊天,买点东西,或独自运动,很随意。
课堂:教师主导VS学生主导
中国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很明显看得出来。中国学生非常快乐,总是笑嘻嘻的,看得出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痛苦的事情。这样的环境,可以发现是出于老师精心营造。与中国学校相比,在德国的课堂上,老师更像是一位主持人,把更多时间和表现机会留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升学:考试决定VS主观意愿
德国的小学只读4年,小学毕业后,10岁的孩子就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做第一次选择———是读为上大学做准备的学校,还是读为职业教育做准备的学校。这个决定,往往是家长在征求孩子的意见后作出的,老师不会强求孩子做怎样的选择,但会根据孩子的平时学习情况和表现给出指导性建议。选择之后,孩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就会完全不同:把大量时间花在钻研书本知识上,或者用一半时间学习书本知识,其余时间和精力则花在到工厂观摩和实践上。当然,学生的第一次选择也不是完全不可改变,假如一个学生中途发现自己的兴趣改变,可以更改初衷去考大学或进工厂。
德国的教育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老师过于严肃,而学生个性太强,这就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在金华外国语学校,他们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相对轻松的,而且这依然可以保证高品位的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认为这可以借鉴。
中国教育是以胜败论英雄!简单来说就是奴隶制度!组积和纪律性只是训练和制造一些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关系!只是有利益就会讲人话没有利益就会空口说白话!
德国的教育体系是双元制教育体系,注重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非常有利于未来自己找工作,这点是理论应试教育不能比的。
每当提到德国人,总是给人留下了“做事认真、讲究秩序、待人诚恳、注重礼仪、守时”等等诸如此类的沉稳印象。德国人的做事风格和人格品质一直为全世界人民所欣赏。而这份严谨认真的背后,是他们对自己和对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是来自于健全的人格以及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作为一个重视理论和规矩的国家,德国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强调顺从孩子的天性,主张给予孩子自由空间,让他们快乐成长。而恰恰是这一种对孩子的“放任”让这个国家,凭8200万人口基数就包揽了全球一半的诺贝尔奖;也造就了23000多个世纪知名名牌,让“德国制造”成为世界品质的代名词。
作为早教发源地,德国早教方式有着与别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英、美、法等一众崇尚早教的国家多年以来一直在探索和学习德式早教的优点。我们可以从BBunion国际早教中心的教学理念中窥探一二。
BBunion作为国内德式早教的代表,拥有遍及世界的婴幼儿教育专家组成的独立教研团队。
他们将原汁原味的德式早教与在世界政治、艺术、科学和思想等各大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犹太人教育思维组合在一起,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打造出了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德式风格早教,多年来得到了无数国内家庭父母的认可。
尤其在宝宝0-3岁这一大脑感官潜能开发与性格培养的黄金阶段,BBunion有着独特的科学引导方式与特色,我们可以通过其早教课程主力培养的方向与教育理念,深挖隐藏在德式早教之中的奥秘。
BBunion通过深入用户分析 总结当代中国儿童成长特点 以德国先进教育学理论为指导 结合犹太教育模式的智慧精髓 将各项用户数据进行汇总绘制出符合儿童性格发展与能力培养的素养地图帮助孩子通过专业早教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HAPPY教育理念
HOME家庭
孩子有「模仿」的天性,而爸爸妈妈则是孩子最热爱的模仿对象。而家庭关系更是影响孩子人格塑造和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课题. BBunion不但通过其教玩体系,强化亲子互动.更为家庭提供结合专业测评的指导,让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长。
Affection情感
保护孩子的情感是当今很多早教机构忽略的一环,然而,允许和接受孩子有自己的情感,是让孩子确认其自我价值,从而形成独立人格的基础。
BBunion的教玩乐体系是以玩为主体,能有效地通过游戏互动,引导孩子合理地表达和宣泄他们的情感。
PLAY玩耍
或许会有一些家长担心,「玩」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事实上,早有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玩得比较足够的孩子,无论是智力、创造力、冒随力、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人际沟通、抗压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比没有机会自由玩耍的孩子要高得多。
PEER伙伴
「合群」是孩子的七大天性之一。孩子能否融入同龄人的团体,对孩子的发展起著关键的作用,因为孩子不仅会从同伴身上获得很多感情支持,而且能进行各种经验的交流和当试一并通过同伴的看法来调整自己。
BBunion注重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通过对课堂体验游戏的精心设计请孩子能更早地在游戏中培养人际社交情商。
YEARNING TO EXPLORE好奇心
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或许倾向于让人服从而不是理解,倾向于让人了解事情的表面而不是深究·但好奇心却是推动想像和创意的重要元素。
BBunion精心设计的教玩体系,在「玩」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留孩子对探索和学习新事物的热情,为孩子未来投入学习打好基础
教玩乐教育方式
l 教的是父母,影响的是孩子
追溯到早教的源头,我们发现“早教”的最初目的是通过专业人士的示范,向父母们展示幼儿教育的方法和工具,从而激活家庭教育。
时至今日,德国等学前教育机构也一直处于其政府家庭部治下,而非教育部。换而言之,在德国,家庭教育才是早期教育的主宰,所谓早教,教的也从来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l 玩的是快乐成长,游戏才是重点
我们反对过早的开发孩子智力,认为“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反而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德国孩子在童年时期以游戏体验为主导,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快乐成长。
l 乐的是家校结合,培养孩子的情商
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提升孩子的适应力、竞争力,帮助孩子成长。
德式教育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德式代表BBunion也获得了社会各界及宝宝家长的好评,2018年成功入驻北京国贸商场,奠定了德式早教的标杆地位。

中国数学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尽管不情愿,但是,我们必须艰难地承认,我们的数学能力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非常巨大的鸿沟。我们可以来一起简单审视一下:
第一,中国的数学解题能力很强,但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诚然,我们有全世界最厉害的计算能力,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能够通过记忆和反复训练习得的能力已经不那么重要。
解题能力VS解决问题能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解决问题重在发现未知问题,提出模型,解决随机不确定的任务;而解题只是学会已知基础数学知识点,所以解题是个没有创造性的工作,那些题解与不解、解得快与慢,已知答案千百年来早已经等在那里。
竞赛的风向标也越来越趋向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因此中国今年罗马尼亚大师赛全军覆没也就不显意外了。近几年奥林匹克国际竞赛的第一也都是美国队。
第二,中国的数学教育体系过于僵化,不注重创造性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能力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决策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当前的填鸭式教育正好背道而驰。有人说中国只重视基础教育,不重视高等教育,但其实,从基础教育开始,我们的方向就是错的。我们从小到大的训练都是如何把题做准确、做快,缺少启发性、创造性教学。
这种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训练,只会按照老师的指定路线向前。因此,中国想要在数学领域领先、处于领导地位,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
曾有一个留学剑桥的学生,悔恨地和妈妈提起:妈妈,我现在才知道我最热爱的是数学啊!我和学习数学的同学聊天,才发现数学真的很美!但我过去所受到的枯燥训练扼杀了我对数学的兴趣,让我讨厌数学,现在我才发现这是多么错误的!
也许我们也可以有很多很伟大的数学家,但都被这样的原因耽误了。
第三,只听说中国的数学家到美国等国家留学,但鲜有听说国外数学家到中国留学。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华人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陈省身、丘成桐、张益唐等,但只有陈景润没有留过学。国外数学家来中国学习却无异于天方夜谭。
中国两千年来都没有出现过类似高斯、黎曼等这样千年一遇的数学家。中国教授和科研工作者的终极目标是成为“院士”,获得学术和行政权益。真正醉心纯粹学术研究的老师少之又少,普遍以应用为主,基础为辅。但中国的应用数学还未达到世界水平,基础数学就更不用说了。
第四,中国缺少对数学真心热爱的学生,往往抱着功利的态度。
中国学生对数学往往缺少真心热爱,缺乏激情,缺少好奇心,以及揭秘数学奥秘的行动力,更多是将数学视为获取体面工作、舒适生活的手段,曾有国外教授,她最得意、最有天赋的学生毕业后告诉她要放弃学术,投身投行,因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她气愤表示从此再不收中国学生。
第五,即便华为引领了5G标准,但发挥核心作用的也是以国外科学家为主。
5G的缘起是因为一位土耳其毕尔肯大学(bilkent)教授Erdal Arikan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极化码(polar code)的论文。华为的主要科学家也主要来自俄罗斯、以色列等西方国家,我们不能被眼前的成果掩盖自身的问题。我们的数学发展一直踩着国外的脚印,缺少自主发明,更不用谈引领数学科学走向。
数学是科学的起点和终点,其方法贯穿科学研究的始终,并起着关键作用。不管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无线电……几乎所有的技术底层都会指向数学,相关博士研究也都会回归数学。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说,中国数学经过八十年的努力,也还没有达到日本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的盛况。更遑论美国。
但我们也不是全然没有机会:中美贸易战是一个让中国重视数学教育的契机,每年有越来越多的留学学者归国,而美国方面也正在面临行政干预科研、科学家倚老卖老等问题,中国数学把握机遇,还是很有希望缩短差距的。

十大中英文化差异统有什么差别(2)

  Living in a cultur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your own canbe both an exciting and challenging experience.

  生活在一个和自己文化不同的社会里,可能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经历。

  You have to learn different cultural practices and tryto adapt to them. Following are the top six cultural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你必须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习惯,并且努力适应它们。以下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六点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Privacy 隐私
  Chinese people do not have the same concept of privacy as Americans do. They talk abouttopics such as ages, income or marital status, which Americans think is annoying andintrusive.

  中国人的隐私概念和美国人不同。中国人谈论年龄、收入、或者婚姻状况,而美国人则认为这些话题非常令人不快、具有侵入性。
  中美文化差异:Family 家庭
  In China, elders are traditionally treated with enormous respect and dignity while the youngare cherished and nurtured.

  在中国,老人们通常都享有巨大的尊重和受尊崇的地位,而年轻一辈则被悉心呵护、培养。

  In America, the goal of the family is to encourage independence, particularly that of thechildren. Unlike the Chinese, older Americans seldom live with their children.

  但是在美国,家庭的目标是鼓励独立,特别是孩子们。和中国人不同,美国老人很少和自己的孩子们住在一起。
  中美文化差异:Friends 朋友
  Chinese people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to define friends. Just hanging out together time totime is not friendship. Friendship means lifelong friends who feel deeply obligated to give eachother whatever help might seem required.

  中国人对朋友有不同的定义。只是经常一起出门玩的人不叫朋友。朋友是指那些永远觉得有义务向对方提供所需任何帮助的人。

  Americans always call people they meet friends, so the definition of friends is general anddifferent. There are work friends, playing friends, school friends and drinking friends.

  美国人经常称呼他们遇到的人为朋友,因此他们对朋友的定义很一般,并且各有不同。有工作的朋友,有一起玩的朋友,有学校的朋友,有喝酒的朋友。
  中美文化差异:Money 金钱
  As is well known, the Chinese like to save. They are always conservative when they areplanning to spend money.

  众所周知,中国人喜欢存钱。当计划花钱的时候中国人总是很保守。

  It is different in the USA, where far fewer families are saving money for emergencies andeducation than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但是在美国则不同,和中国家庭相比,很少有美国家庭为紧急情况和 教育 存钱。
  中美文化差异:Education 教育
  Chinese people value education and career more than Americans, who in turn put moreemphasis on good character and faith.

  中国人看重教育和事业,而美国人则更强调好品格和信仰。
  中美文化差异: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 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Basically China values the community and the US values the individual. If you achievesomething in the US, it's because you were great.

  总的来说,中国更加看重集体,而美国则更看重个人。在美国,如果你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是因为你自己的功劳。

  While in China, if you achieve something in China it's because the team, or family, or companyis great.

  但是在中国,如果你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会被归功于你的团队、家庭或者公司。

  Everything you do gets attributed to the greater whole, while in America individual merits arecelebrated.

  在中国你所做的一切都归功于更大的集体,但是在美国则更加认可个人的功绩。

猜你喜欢:

1. 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

2.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论文

3. 中美商务礼仪差异

4. 浅谈中美餐桌礼仪差异

5. 中美谈判风格差异

有人去过美国高中留学吗?什么样的人可以去美国读高中?

美国高中留学基本上有一定的条件以后都可以就读美国高中的比如:
完成6年教育的学生都可以去美国读高中。
中国初级中学:初一到初三(13-15岁);高级中学:高一到高三(16-18岁);
美国初级中学:7-8年级(13-14岁;);高级中学:9-12年级(15-18岁);
国内初二的学生就可以申请美国的八年级或九年级。国内初三的学生可以申请到美国9年级课程或者10年级课程,高一的学生可以申请到10年级或者11年级课程;而高二年级的学生,为保证在美国顺利通过考试,申请优秀大学,一般建议学生选择11年级课程。另外从保证申请及签证的角度来考虑,申请高中课程的学生年龄最好不要超过18岁。
  您好:我们每年都会送出很多学生去美国高中读书,美国高中的入学条件是:
  
  1、近三年的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
  
  2、美国高中留学需要托福、小托福或者SSAT成绩,如果没有标化成绩,也可以去美国高中读书,考虑去美国读一些学术中等的学校,学校开设ESL课程的学校;
  
  3、美国高中通常都要求面试,如果口语不好,很难申请到理想中学。美国中学对口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4、美国高中对家庭的实力有一定的要求,通常学费在4-7万美元不等,家庭一定要有充足的经济实力才能承担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为你介绍一下适合去美国高中读书的学生类型:
01家长有开放的思维,对孩子有合理期望
  Open mind parents with clear expectation
  我们接触过不少国内的家长,最怕遇到的就是,明明自己并不了解情况,但是仍然固执己见自己的想法。
  一上来连孩子的情况都没有交待,就要求一定要申请到前30名的学校。等一下,要是我答应了,您难道不觉得有问题吗?
  首先这个排名的问题。是的,我知道排名很重要,尤其在国内朋友圈说出来,很有面子,“我家孩子去了排名XX的学校”,这个数字就真的这么有意义吗?
  排名作为参考是可以的,但是您知道美国的学校有多少不同的排名吗?前30名....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综合排名还是专业排名?本科生排名还是研究生排名?排名的规则是什么?各项指标的权重是多少?哪一个机构的排名?美国的排名还是全球的排名?
  不要做排名控。美国家长选学校和我们中国家长不同,排名是反而是最后考虑的事情,最先考虑的是上大学的性价比,也就是学费。
  这所大学这么贵的学费值不值?本州的州内大学提供的该专业的大学课程是否也差不多?大学毕业以后是否能找到工作?多长时间能把学生贷款还清?
  另外,给孩子选择学校,美国的父母一般都是多方面了解,全面衡量,甚至会亲自访校来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以便于比较。
  校园文化怎么样?学术能力如何?有没有实习和出国交换的项目?学费多少?学校的住宿和伙食如何?对国际学生是否友好?
  这些实实在在的信息,比起光光孤立的学术排名来说,更加实际也更接地气。
  我们帮助过的一位家长,在我把他孩子的GPA和标化成绩与希望录取的学校的以往录取生的中值成绩一对比,就大概知道了录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过硬的体育才能和比赛获奖,成绩是可以作为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不衡量综合情况,对孩子没有合理的期望,上来就说,我们家孩子非纽约大学不上!对不起,您可能会失望而归。不仅没有录到理想的学校,还白白花了很多冤枉钱。
  02留学不是没有舞弊,有需求就有市场
  Be fair, be aware marketing tricks
  曾经有家长联系我,赤裸裸问我有没有“特殊关系“,或者“特殊渠道“,譬如通过给学校捐款,可以保证孩子进藤校?
  听上去是不是很像前一段时间爆出来的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丑闻(推荐阅读:美国顶尖精英大学招生史上最大舞弊丑闻)?
  我如实回答说,首先,您的孩子能进什么样的学校是由他的综合条件决定的,合适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其次,如果有人告诉您存在类似的渠道,那么我觉得很有可能要么是骗子,要么是违法的。
  记得两年以前,一个中国家长给我看一个国内的留学中介的截屏,说只要家长捐赠9万美金到某知名美高寄宿学校,就可可以得到录取。我当时一听就觉得不对,一个知名学校绝对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卖学位”,因为这样做一定因小失大。所以我替家长给学校打电话落实这个事情,
  结果学校说孩子的录取通知已经发了。也就是中介已经知道了孩子录取的消息,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特意设次谎言。而家长为了孩子的录取之事,万般焦急,操碎了心,差点上当。
  为了经济利益可以不惜欺骗顾客,有些留学中介和机构可能自身的素质并不高,但是对于家长的心理学和营销策略的套路是非常熟悉的。
  03脚踏实地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Be honest, be truethful, be yourself
  在美国学习生活工作这么多年,我的最大的感想就是:做诚信的事情,一步步踏实走是最重要的。
  在美国,诚信是很受重视的。当年作者我研究生留学的时候,我的大学室友马同学,获得了经济学全额奖学金。这个在像我这样依靠研究生助教和助研的助学金攻读学位的国际留学生当中,还是比较难得的。
  但是好景不长,第一个学期末,他就提出要搬出寝室。后来我才从别人那里得知,他因为在期末考试中,和另一位同样获得了经济学全额奖学金的中国学生作弊,被系里面开除了。
  不及格还可以补考,但是作弊一旦被发现,诚信丧失,后果是很严重的。
  在美国工作这么多年,特别是在学校氛围内,我深刻感觉美国人把名誉看得非常重要,因为这才是最长远的。
  这次美国名校招生丑闻之所以发酵,引起这么大的媒体关注,一是此事的确让人震惊,另外也是警告世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美高学校,孩子成绩不好,往往不一定成其为被开除的理由,但是出现诚信问题,比如撒谎作弊,一定会上升到道德高度,受到严重处分。
  我所熟知的一个美高寄宿学校去年开除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就是因为偷窃室友的财务,而且撒谎。尽管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学校开除的时候毫不留情。
  04聪明人用笨办法,别总想着走捷径
  Don't always take shortcut
  另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家长比较喜欢走捷径。孩子小的时候生怕输在了起跑线,孩子长大了,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优势,为孩子打通特殊“通道“。
  很多时候家长喜欢想当然,有时候虚假的信息只要顺耳,可能就容易轻易相信。或者说,谎言被流传个一百遍,可能比真相还要有可信度了。
  有很多营销的手段,以及消费者心理学已经被非常好的运用到了留学申请的宣传中去了,你信吗?信谁?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一句话的水分有多少?
  利用信息不对称对家长漫天要价,根据家长的经济情况巧立名目各种收费,有时候就是利用了家长喜欢多花钱,来给自己的孩子“买”来竞争上的优势的谎言。
  尽管有时候真的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存在并不意味着合理。
  曾经有家长联系我,希望我帮助做美高留学,我也给出了合理的留学方案和实施计划。可是,家长一转头就拿这我提供的方案,去找了其他国内的留学中介。当然了,人家是市场营销家长心理学妥妥的骗你没商量吃定你的呀。
  果然家长听信了留学中介的吹嘘,在没有仔细看的情况下,就签了霸王条款的协议。后来,过了几个月,这位家长又来联系我,说:“程博士,您看能不能帮我重新实施原来的方案?现在进行的很不顺利!“
  原来中介只收钱不做事,不仅没有落力做事,还把申请理想学校的黄金时间都错过了,我只能说抱歉,您已经和中介签订了霸王条款,我也帮不上忙了。
  所以希望孩子将来在学业上、事业上、人生上 (至少在美国这个社会)走得长远的家长,还是教导孩子多一些诚信、多一些“傻”、多一些“老实”、少一些“精明”和“走捷径”的思维,毕竟诚信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而失去信任感,是一秒钟的事情。
  05做选择前,通过靠谱的渠道做调研
  Research via reliable soureces
  大多数人是喜欢留在自己的舒适区的,对于未知和不能理解的事物充满排斥和偏见,这个我能理解。
  无知者无畏,有时候知道的少,反而不用那么操心,其实也挺好。但是我有时候就很好奇,越是对事情不了解的人,往往能不做任何调查研究就更快的得出一个武断的结论。
  所以我现在常看到一些奇怪的事,不少中国父母宁可相信中国的留学中介和机构,认为他们专业,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却不把我们在美国本土这里真正了解美国教育的人当回儿事,甚至有些中国家长却只把我们当作免费咨询的渠道,最终交双倍的钱给中介。
  另一位家长,孩子在9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就建议她开始考虑为大学申请做准备。可是她偏偏不听,等到11年级的时候才匆匆忙忙的找了一个国内的留学工作室,帮助她孩子进行大学申请。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中介给的大学申请计划书简直就是乱来,不光搞砸了国内报名标准化考试的时间,大学申请的材料准备也是完全不按照美国的套路来。
  最后果然没有申请到理想的学校,去了一个保底的学校。如果家长早一点能够听进去我的建议的话,早做准备,申请工作会从容很多。
  我了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家长也的确缺乏了解信息的渠道。但是随着现在信息越来越透明,了解的渠道越来越多,加上来往美国的便捷,很多家长也知道甄别了。特别是已经到美高的家长,自己亲身经历过,比较有发言权。
  我一直跟家长说,尽可能找的升学指导的顾问老师是要有过留学经历的比较好,这样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给的信息更加可靠一些。
  另外,最好是有过成功留学和工作经历的比较好,也就是在美国有过工作经验或者有一定的学术成就的,这样能知道怎么指导孩子成功过渡,连接大学学习和将来的就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挑选机构的时候,看他们是以商业为主还是教育为主,因为孩子到美国以后,未来会有很多决定要做,而由于父母语言、文化等方面原因,终归要依赖顾问老师给些建议。以商业为目的和教育为目的做的决定,肯定是不一样的。
  06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
  No pain no gain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出国留学非常的患得患失,一方面怕耽误孩子的前程,一方面又不放心孩子早早出国留学。
  对此,我想说的就是,留学这条路,大体相似,但个人的体验和收获也不尽相同,有的通过留学换来快速成长,有的可能只是路过而已。
  离开舒适区肯定是不舒适的,但是不离开舒适区,你也不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凡事有得必有失,明白你走出这一步的收获是什么,代价是什么。
  前几天在网上看见过这样一则消息,说现在很多国内的企业选择新人入职,同样差不多的两个年轻人,企业会更青睐于国内院校的毕业生,而对留学生却还是设防的。得出的结论就是“海外镀金”的海归们还不如国内毕业生吃香。
  我觉得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一些学生,他们只是为了单纯的出国而出国,去一个不入流的大学待几年,回国后除了英文水平还不错,真的就不会有别的其他的地方是具有闪光点了。而往往这样的人,也是因为有过留学的经历,往往自视甚高,能力和薪水不匹配,这是最直接的效果。
  另一方面,国外名牌大学毕业的“海归”,他们对自身的要求往往很高,他们不但挑剔企业,而且对自身的发展更具有方向性,不合适了会马上跳槽。觉得公司并非自己想要的,就会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地方继续求发展,这样造成国内用人单位对于海归”不靠谱”的印象。
  最后,当然了,是金子总是可以发光的,作为一个在职场打拼的人,其实学历只是一个门槛,而最终能真正让你站稳脚跟的,还是你自己的能力。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有真材实料才好。
  所以留学这件事,对于你来说,无非是,这个教育投资是否为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平台和培养能力的机会。学校的排名和学费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重要的是你是否得到了该学科的课程和训练而获得能力和经历的提升。
  总结
  孩子虽然千差万别,大人的引导也很重要。特别是来美国高中留学的孩子,和家人分开,需要独立生活和处理各种问题。这时候家长从小和孩子建立亲密感和良好融洽的亲子关系就很重要,会影响将来孩子青少年时期和你的相处。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在历史讲座中请过四位中国留学生来分享自己美高留学的体验和心得,感兴趣的家长可以阅读我们的历史文章 “知否知否,美国高中vs中国高中,“环肥燕瘦”还是“绿肥红瘦”?“和“美高留学何去何从?按图索骥还是小马过河?“
  另外,青少年期间,身体和心理变数比较大,留学又是一条不归路,大家一定要慎重选择。因为决定命运的是往往是选择,考虑清楚从美高到大学到就业这条路,这样多一些从容,少一些盲从。
  综合看来,美高留学考量的东西真的远非眼前,当然孩子和家庭能力是必须要考虑的,但不完全是绝对因素,因为像上文说的,孩子的身心也是在变化的,也许一个改变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想要了解更多美国高中留学资讯,可以来天道留学官网查看。
适合读美国高中的人群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有很高的自制力
2学生是移民,父母跟着过去
3家里有足够的钱。
有追求,有梦想的人才可以去那边留学,可以拥有更长远的见识
美国高中对于学生在中国的成绩也会予以评估。一般会要求平均分在80分以上。一些好的私立高中,甚至要求学生的成绩在90分以上或者在全年级前10%。因此,学生国内的成绩好坏对于录取会有影响。
一般美国高中的最低年龄要求是14岁。美国高中是9-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至高三。国内初二至高二在读的学生均可申请入读美国高中。
美国人非常喜欢运动,所以也建议家长最好有意识地帮助并鼓励孩子从事一两项运动,像篮球、网球、羽毛球、排球、棒球等。若学生在初中阶段担任过班级干部或其它社团或球队领导,
更是对美国一流高中的录取条件, 有很大的加分。
学生在申请美国高中留学时,有些校方会要求学生提供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或学校校长的推荐信。通过推荐老师把学生的特长和强项表述在推荐信上。除了学科成绩之外,
学生若能兼顾其它领域更是吸引校方的筹码。

中国教育之父的教学方法?

?
关于应试教育的好处和坏处,社会上争议都很多了。
基本上观点是,好处:让穷人的孩子也有翻身的机会,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嘛。
坏处:把孩子变成高分低能的人,填鸭式的教育,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
烂大街的观点我就不累述了,没点新思想,怎么好意思和大家分享。
其实大家对应试教育的好处和坏处,都误解了。
01
先给大家介绍下一部丹麦拍的纪录片《丹麦9年Z班 VS 中国初三13班》。
片子通过纪实来探讨中丹教育的优劣。
相关视频,大家可以网上搜来看。
片子讲的是,丹麦的一所正常中学,跟同一水平的中国黑龙江省一所正常中学的孩子组织起来比赛,分别从阅读、数学、英语、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衡量两个国家学生的水平。
比赛流程由丹麦教育专家设计,由丹麦和中国的老师共同来打分。
这真的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第一次正面对决了。
结果如何?
除了英语之外,中国孩子在阅读、数学、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全部大比分胜过丹麦孩子。
结果非常出人意料,估计连丹麦的制片人也想不到。
因为很多丹麦人和我们想的都一样,那就是应试教育虽然在灌输知识的方面很高效,但是扼杀创造力和团队能力。
相反,素质教育则在这方面要强于应试教育,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可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丹麦孩子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也输给了实行应试教育的中国孩子。
中国学生在项目上多次战胜丹麦学生,在团队合作项目进行前,丹麦老师认定中国填鸭式的教育不可能获胜,当然结果非常打脸。
02
其实应试教育的叫法是错误的,根据中国教育的典型特征,我们应该叫它“工业化教育”。
为什么呢?
第一,中国教育有一套明确完整的、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大纲,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学生掌握该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第二,为检验老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严格的、分时段的日常考核体系,比如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这些,以及一个最终考核体系,也就是高考。
第三,为配合教学任务,学校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也就是尽可能掌控学生的私人时间安排。
第四,在这套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会的最重要素质就是不要出错。
这四条列下来之后,你会发现这种教育最适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答案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
工人的工作任务是明确的、不允许出错的;工人的工作成绩是有严格分时段考核体系来评判的;为了确保工人最有效率地投入工作,类似于富士康这样的工厂用准军事化的手段来管理工人;最后,流水线上的工人学会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不要出错。
所以,这套教育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工业化教育”。
03
人类历史上除了“工业化教育”之外,还有两种教育形式,分别是“口传心授教育”和“自由博雅教育”。
“口传心授”,很好理解,最早是家庭里面父母教育孩子,之后是学徒制里面师傅教育徒弟。
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教育,信息传递效率很低。
“自由博雅教育”,则是古代哲学家和贵族们推崇的教育形式。
它的特点是什么呢?
就是我不给你强加任何任务,你纯粹出于对智慧的向往,读经典著作,思考重大问题,然后等哪天你开悟了,你也成了大哲学家了。
很多人推崇的“素质教育”,其实归根结底来源于这种“自由博雅教育”的理想。
孔子门生数千,能开悟的也就七十二贤
那在这三种教育形式中,哪种教育更好、创新效率最高呢?
从那些高大上的词来看,很多人都喜欢“自由博雅教育”,所以认为它更好,但从实际效果看,答案其实是“工业化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思考下哈。
在自由博雅教育中,创新靠的是什么呢?
靠的是哲学家灵光一现的天才想法。
什么时候能有什么程度的突破,都是随机的。
但是现代社会的创新恰恰不是通过天才想法实现的,它靠的是把知识拆解成基本原理,然后你自己重新排列组合这些基本原理来实现的。
你以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真的是靠被苹果砸中的?
地球引力作用的现象一直呈现在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为什么之前其他人包括牛顿没有发现万有引力,恰恰是到了那个时候才发现?
那是因为人类的知识、牛顿的知识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没有那个苹果,也会有其他东西启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甚至没有牛顿,也会有其他人能发现。
牛顿要是没有大量的知识,哪怕被苹果砸死也没用。
所以创新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呢?
就是知识,而工业化教育,恰恰是最高效率地让一个人积累到大量的知识。
04
其实工业化教育的起源是普鲁士教育。
现在流行的K12教育体系,就是普鲁士人发明出来的,它的特点就是强调分工、强调纪律、强调稳定,把学生严格按照学期和年纪区分之后,组织起来参加统一学习。
这种教育体制为德国培养了大量工业人才,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起点。
全世界只有德国三度崛起,第一次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第二个次是一战后,第三次是二战后。
德国三度崛起的秘密,正是它拥有一群工业化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
整齐划一、校规严明,当年欧洲的学校也是准军事化管理
随后,苏联人学习了这种经验,把它改造成为更加严格的,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应试教育”体制。
中国人就是从苏联那里学到这种“工业化教育”的。
它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从一个体量庞大的落后农业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把大量人口训练成合格产业工人。
工业化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公平。
工业上的流水线操作,每个人经过训练都能掌握;工业化教育的知识,每个学生只要肯下苦功,也都能学会。
当然,这里说的“流水线”并不是指大学生真去当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而是中国这个阶段的主要生产形态。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社会的主要资源都是围绕工业化这个核心来配置的。
即使不去当工人,其他配套产业对标准化的要求也很高。
别把中国工厂都想成富士康流水线,工厂里的工程师也是很重要的
而且拥有大量工业,对中国来说挺好的。
之前提到过德国的市场经济,德国政府就是有意压制金融业,一直坚守制造业,目前德国制造业产值占GDP是20.83%,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正因为如此,每次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德国都受伤最小,复苏得最快。
英国首相布莱尔问德国经济为什么那么坚挺时,德国总理默克尔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至少我们德国还在造东西。”
所以工业化、标准化、流水线,并不是贬义词,这些都是制造业的真实面目。
05
中国被称为发达国家的的粉碎机,中国一生产,就让很多东西变成白菜价了,又好又便宜,发达国家就没法靠着技术垄断躺着赚钱了。
轮胎、防弹装备、润滑油等,都需要的石墨烯,以前是高端材料,国际市场上5000元一克,2013年,宁波建成了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的生产线,石墨烯成本价格降为3元一克.......通信行业的交换机的一块板,15年前国外卖20万,10年前,国内企业开始生产,5年后价格降到一万,欧美厂商大多倒闭不见。水泥厂的磨机用减速机,当年国外的减速机卖1000万一台,国产化之后价格只要300万,国外的大型减速机厂商玩完。集成电路行业,计算机需要的8086芯片,在上世纪80年代初都需要进口,现在价格5元,成本近乎为零的东西,那时中国只能在国际上高价买。当某微电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后,市场价格降到了今天的5元钱......新能源市场,2010年,中国进口烷烃类气体,国际市场报价45000一公斤,然后我们努力培养了福建的一个国内供应商,烷烃类气体价格降到了28000。2004年,15英寸面板,市场价260美金,中国政府在液晶面板行业投入了1000亿,现在50英寸超大面板价格只要180美元.....15寸的更是只要60美元....2010年发改委共批了35个城市50条地铁线路的建设,国外同期价格6000亿,而咱们国产化后只需要4000亿,这4000亿至少能创造40万人以上的岗位。
这就是中国工业的能力。
靠的是什么?
当然靠工业化教育培养出的高素质工程师。
中国高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中国高铁的成功,有学者总结为“中国高铁模式”。
我们是利用中国的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吸引三四家世界最好的高铁公司,花大价钱买你的技术,但你要将这部分技术转让给我。
技术来之后,中国组织几十万的工程师来研究这些技术,把它们整合起来,发现每种技术的长处和短处,在这基础上再进行超越。
很多人说,不对啊,中国人造不出操作系统啊,造不出芯片啊。
其实中国不是造不出操作系统,是操作系统需要一个生态,这方面美国人已经占据了先机。
操作系统不难造,难的是培育整个生态,所以这个和技术无关。
芯片也是这样,造出来也不难,难的是量产。
如果你没有订单,花钱花精力研发出来的芯片就只能留在实验室,而不能推出市场。
这方面美国人也占据先机了,高通造出来的芯片,铁定有企业买,根本不用愁订单。
06
凭良心说,中国的工业化教育真不错。
12月3日,经合组织发布了2018 PISA测试结果:
“在被称为教育领域的世界杯上,新加坡的15岁学生下滑到了第二名。在一项名为PISA的全球学校系统研究(测试)里,新加坡将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科目的第一名拱手让给中国。”
PISA测试由经合组织于2000年首次举办,此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对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进行测试。
2018年共有来自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万名15岁青少年参与PISA。
其实中国学生在PISA的排名一直非常高,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这次只不过是超越了常年第一的新加坡。
当然,对于这样的成绩,国内有人是否定的。
其实我觉得挺奇怪的,之前中国孩子拿奥林匹克数学,有人说那对孩子不好。
现在中国孩子拿PISA世界第一了,又有人跳出来说这东西不好,
中国孩子没拿世界第一之前,这类文章从不出现。
这些人就那么见不得中国好?
反正在他们眼里,中国孩子做啥都不对就是了。
中国孩子不容易的,在毁掉中艰难长大
有人会说,既然中国教育那么好,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把孩子送出国去。
你看西方那些实行蹦蹦跳跳素质教育的国家,人家确实是富裕啊,这点你没法反驳吧。
这点确实没法反驳。就像马云说赚钱很容易,我也没法反驳,毕竟全中国他最有钱,谁敢说他是错的呢?
谁要是信了这话,想着开家淘宝店就能躺着赚钱,那我也只能祝你好运了
那些发达国家比中国富裕,所以我们说人家的教育差,就显得那么没底气了。
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是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实行了素质教育才变得富裕,还是富裕了才实行宽松的教育?
别忘了,工业化教育是德国发明的,起源于西方。
搞清楚了这先后次序,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还有,确实有不少人送孩子出国读书。
但这批留学的孩子,是分两类的。
一类是想避开辛苦的国内教育,所以到国外寻找快乐去;
一类是嫌国内教育还不够严格,花巨款进入西方的私立贵族学校,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精英。
后者不是去找快乐教育,而是让孩子吃苦去的。
前段时间在中国家长圈刷屏过一波英国王室5岁乔治王子的小学一年级课程:
数学、英语、法语、科学、历史、地理、计算机、戏剧、艺术、体操、游泳、击剑、高尔夫、陶艺、芭蕾......
这就是西方精英教育。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子也没有快乐童年啊。
07
当然,上面说了一大堆,并不代表中国教育没有缺点。
中国教育真正的缺点是什么呢?
也是“工业化”这三个字。
而不是过去我们以为的什么创新能力不足,团队协调能力不够什么的,还有什么高分低能什么的。
丹麦的纪录片和PISA排名都说明了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我们一直认为的那些缺点。
工业化教育的缺点是什么呢?
就是当没有目标和方向时,我们不知道做什么。
说得直白点就像,没有答案时,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答题。
工业体系下的流水线,每个工人都是有明确目标的,你是拧螺丝,还是焊电线,每个人的工作内容都很清晰,朝着目标努力前进就行了。
但是如果一旦没有目标,我们就犯难了。
当新经济到来,新模式来临时,我们会不知所措,因为我们的教育都在训练确定性东西。
举个例子,造高铁需要创新,但是高铁是确定性能造的,这个我们中国人擅长,只要确定有的东西,我们总能找到答案。
但是没有高铁之前,我们中国人不知道怎么造。
高铁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只不过造出更好而已。
工业化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别人能造,我们也能造。
但是我们造不出从来没有的东西,说白一点就是,工业化教育不利于学生发明新事物。
为什么苹果手机没有出现在中国,因为它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是新事物。
在苹果手机出来前,中国人想不到要造一个没有按键的智能手机。
但智能手机出来后,中国人的工业化教育体系的优势就出来了,你看现在全世界造手机的,只剩下中美韩三家,韩国也只有三星,咱们中国有华为、小米、oppo,vivo,传音(非洲手机之王,占据50%的非洲手机市场)。
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我们擅长。在没有的情况下创造,我们不行。
这就是工业化教育的缺点。
中国出不了乔布斯,其实是教育原因
西方能造,我们也能造。
但是当西方还没造出来,全世界都还没有这种事物前,工业化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中国人就没办法了。
工业化教育的缺点是要改,但不是改成蹦蹦跳跳的素质教育。
而是保留工业化教育的优点,同时让学生多接触现实社会,接触新事物,鼓励新想法。
在这方面,物理和化学的实验课就非常适合启发学生发现发明新东西。
所以,我更赞成学校增加通过观察和实验推导出新发现的实验课,不是加个音乐课舞蹈课足球课这些所谓的素质教育。
08
工业化教育系统培训出来的工程师红利,中国还能吃二十年,把现有发达国家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再造一遍,造得比他们好、他们便宜。
沿着这条发达国家粉碎机的道路,中国也能成为发达国家。
德国三度崛起,靠的就是这样,汽车的概念不是德国人最早发明的,但是德国人改良得最多、也造得最好。
但是之后呢?中国总不可能一直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追吧,而且总有一天中国是会跑到最前面的啊。
到那时,全世界都等着看中国人新发明新发现时,我们就尴尬了。
不过中国有一个好处,就是人口多,在概率上,总会有人跳出工业化教育系统的思维。
你看在古代如此僵化的教育系统下,都能搞出四大发明。
人多就是好,就是有优势。
保持人口数量优势,用工业化教育高效率地提高整体人口素质,允许那些天才少年们跳出原有教育系统,提供条件任其发挥才能。
是目前中国最理想的教育模式。
美国高中生威尔森要建核反应堆,高中学校没法教。
内华达州立大学雷诺分校会给高中里的尖子生提供研究所需的仪器和实验室。威尔森在那里在该大学物理学教授的帮助下,才造出了核反应堆。
威尔森14岁时,成为了世界上第31个完成核聚变反应的个人,且是最年轻的。
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喜好游戏、好动的心理,通过动手他们可以获得肌肉的快感,
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根据行为心理学说,思想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身体好动,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中的各种活动及教学,教师都不应直接说明结果,而是由儿童自己去探索结果。
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亲身实践,动手去做。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
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
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这一条依据的是儿童亲自然的心理特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索自然的奥秘以及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
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儿童喜爱别人的称赞,被称赞就高兴被批评就反感,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
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这和第四条是一样的道理,从真实的自然和社会中获得直接知识,书本上的是间接知识,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解。
七,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的运用:比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可以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
比较教学法各门学科均可应用,好处在于令儿童所学的知识,认识得更正确、深刻,也能保持更长久的记忆。
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竞争也是儿童会有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注意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合理的竞争变为倾轧,把比赛变为嫉妒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