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末那识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 2、末那识是什么意思,简单点回答
- 3、末那识是什么意思
- 4、末那识是什么意思
- 5、末那识是什么
- 6、末那识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 7、末那识的介绍
- 8、什么是未那识于阿赖耶识?
- 9、请问末那识是什么,第九识又是什么?
末那识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末那,为梵语 manas 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 mano-vij?āna,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著,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末那识是什么意思,简单点回答
“末那识”佛学用语,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
末那识是什么意思
末那识梵语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是什么意思
末那识梵语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是什么
这样说吧,人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根。前五个根中,有色肉身部分,叫作浮尘根,还有非色肉部分,就是圣义根或净色根。
上面说了前五个根,接下来说这个第六个根,就是意根,这个意根就是末那识。
境、根之间,根可以缘外境,外境也可以说是境尘,识要依附在根上。
(仅供参考)
“末那识”佛学用语,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直觉为6识,第七感成为末那识
末那识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意思为: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著而生起的。
末那识的介绍
“末那识”佛学用语,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
什么是未那识于阿赖耶识?
1,末那识可理解为阿赖耶识之习气种子。
阿赖耶识(第八识)之中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末那识是八识心王中的第七识,是与阿赖耶识不同的心体。因此,末那识不是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而是阿赖耶识出生的一个心体。乃至前七识都不是种子。但是,前七识的出生,都有因为阿赖耶识流注前七识的种子而导致。
2,阿赖耶识可理解为末那识与如来藏之和合体。
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有经为证:《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末那识或者八识心王的每一个心体,各具功德,不能合二为一。所以,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不可能合为一个心体。菩萨论中说:“一心通八识”,是说八识心王都是和合运作的状态,不会是某一个心体单独运作。
3,如来藏可理解为去除习气种子之阿赖耶识。
“如来藏中藏如来”。这个如来藏,就是佛法第一义谛,就是禅宗开悟明心所明之心。就是永不生灭的真心。这个真心,还有诸多名称:心、如、佛、真如、如来、涅盘、唯心、唯识、如来藏、非心心、无念心、无住心、本来面目、诸法实相、涅盘本际、一真法界........
真心本体,一切有情无差别。但是,其中种子的污染性却有差别。完全修除污染性,即是佛地。这时的真心,不叫阿赖耶识,叫做“无垢识”。小乘阿罗汉,大乘八地以上菩萨,已经不叫阿赖耶识,叫做“庵摩罗识”或是“异熟识”。
另:末那识随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流转运作。这些习气都是含藏在阿赖耶识之中。初地以上菩萨开始一分一分修除阿赖耶识中种子的污染性,则诸根随之由染转净。
末那识即是六根中的“意根”,除无余涅盘断灭外,一切时中不灭;末那识不能自证自知,凡夫及二乘人皆不能知末那识在何处?如何运作。末那识与“我执”相应。若是修除意根的污染性(自净其意)。让净念善念熏染末那识,则净念善念变为习气。比如念佛法门,长久修习,能令念佛之净念善念成为习气,从而排挤无始劫以来所积贪嗔痴等习气。
请问末那识是什么,第九识又是什么?
依照玄奘法师“八识心王”,第九识(庵摩罗识,异熟识)及第十识(无垢识),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在不同阶段的名称。
略说如下: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人所共知;
第七识(末那识)就是“意根”,他既是六根之中的一根,同时又是“八识心王”中的一个心识。此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处处做主”的体性
“恒”;除涅磐断灭之外,一切时不断,能够往来三世;
“审,思量”:分别了知一切法,分分秒秒攀援,而自身之“了别慧”极差,所以,需借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第六识及前五识来了别外境。
“处处做主”第六识只能判断思维,不能做主,第六识能自知有我,名为“我见”。使行为现行(做主)的是第七识;比如早上,第六识很急切想起床,以免迟到;若第七识已经有了“贪睡”的习气,就会作出“按停闹钟,继续睡”的行为;第七识名为“我执”。我见难断,我执更难断。
因而,所谓“修行”,就是让善念,净念排挤贪等习气;让善念净念变为“习气”,让污染之六根变为清净之六根(特别是第七识);比如“念佛”这个净念,修行较浅时,需要第六识说服第七识,可能每天固定世间来念佛,也可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时候,为了改变习气,就需要“心念心听,字字分明”;逐渐深入后,每天在有意无意之中,突然发现自己在心中默默念佛,这时候,意根逐渐被此净念占据;功夫日深,在意识断灭的时候也会念佛不止(比如睡着无梦时,正死位意识断灭时),因为意根“恒”,念佛成为“习气”的时候,就有可能“心中有佛”“无念而念”,这也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是念佛;必得“念佛三昧”
以上说末那识,稍稍说远了点;收回来,一句话:凡夫修行,从末那识入手,名为凡夫的“实修”。
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有“集藏”义;能毫无拣择的集藏无始劫以来善不善业种;第八识,即为“唯识学”之“唯识”。即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唯心”“唯识”。此识“不生不灭”,名为“实际”。前七识皆有此识出生;万法皆有此识造。一切凡夫及二乘圣贤(阿罗汉,辟支佛)皆无能证得此识;唯信佛说而知有此“真我”“唯我”独尊。唯有大乘见道者(禅宗之“开悟明心”)能证此识。
第八识“不垢不净”。以其含藏业种故,名“不净”;以其体性永无污染故,名“不垢”。在凡夫位,一切起心动念,皆有业种流注第八识,也因“受报”而消除此一业种;这些业种,积存了百千亿劫,若未明心,不可能“修除”。
明心见性之后的大菩萨;因为能“修除”第八识之中的业种,所以,第八识不再名“阿赖耶识”,而改为“庵摩罗识”“异熟识”。所以也被称为“第九识”。佛地真心(真如)其实也是凡夫位的“第八识”,因佛地已经修除了无始劫以来一切污染种子,完全清净无染,不再名为“不垢不净”,改为“无垢识”,转为“大圆镜智”。因此也被人称为“第十识”
其实,九,十,二识,皆是第八识在不同阶段的名称。若有人云“八九识同时运作”;“八九十识同时并存”;“第八识非是真心,第九识(或第十识)才是真心”等,则成就诽谤“了义正法”之无间罪。若不改弦更张,当众忏悔,永不作如是说。则无量劫入于无间!难有出期!因为若作此说,三藏十二部就要重写,一切诸佛成为“妄语者”,是从根本上毁坏佛法,诽谤三宝;一切罪中,末学不知还有何罪能超此罪。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学“九识”解密
众生的觉识,求乐而避苦、求安而避危,细说有九识:
1、眼识:眼 观 色,喜美丽、厌丑陋。
2、耳识:耳 听 声,喜悦耳、厌刺耳。
3、鼻识:鼻 闻 香,喜香气、厌臭气。
4、舌识:舌 尝 味,喜好吃、厌难吃。
5、身识:身 感 触,喜舒适、厌难受。
6、意识:意 缘 法,喜顺意、厌逆意。
7、分别识(末那):对前“六识”起分别而取舍,喜爱的则贪念、厌恶的则嗔恨。多数众生奔波于此。
8、藏识(阿赖耶):对贪、嗔的贮藏记忆,即成“业”,业有善业、恶业,所谓“三尺头上有神明”,是指善恶行为都由藏识记忆。众生的习性由此生,也是轮回的种子,所谓善恶有报,指藏识中善恶的种子在因缘成熟时会显现,就象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
9、清净识(庵摩罗):觉识的本来面目,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诸佛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后说: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回到清净识,即是成佛。
《心经》中说: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空是本体,识是众生遇境起心动念产生的假象;如同水是本体,波是水动荡起伏产生的假象。识是假象,所以不要执著。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而第七识,被称为意识的本体。又称(末那识)染污识,是传送的。
而第八识,被称为「阿赖耶识」。即含藏识,种子识,如来藏识,一切善恶业均含藏其中。佛性、真佛、真如,含藏在第八识里面。
第九识又称为庵摩罗识、佛识、清意识、以及白净识等等,是第八识还净的面貌。
末那识是第七意识,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佛法中没有提到过第九识
末那识还有个名字叫“意根”,
也叫“第七识”。网上有很多有关意根方面的讲解,可以查找并学习参考。你如果查找末那识或第七识,网上讲解的文章可能目前不是很多,很多都是些陈旧的理论,也不好理解,所以可以查找意根,意根这个词比较普遍。
末那识即第七识,也即我执之识,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即依主释也。此末那即第七识,故云末那识(即意识)是持业释也。唯识论四曰:‘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第九识的说法,为南北朝时代由真谛三藏所开创的摄论宗的主要理论。九识是指(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阿陀那识,(8)阿赖耶识,(9)阿摩罗识。虽然目前仍未发现明确罗列此九识的经文,但‘九识’一语,则确有典据可寻。如《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云(大正9·370b)∶‘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入楞伽经》卷九(大正16·565b)∶‘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大乘密严经》卷中(大正16·734a)∶‘心有八种,或复有九。’皆为其例。
关于阿摩罗识之名,《金刚三昧经》、《大乘密严经》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决定藏论》卷上、《三无性论》卷上、《转识论》、《十八空论》、《大庄严论经》卷六等均有记载。不过将阿摩罗识列为第九识,而提倡九识之说,则始于梁·真谛三藏。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卍续34·719下)∶
‘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如九识品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解性梨耶有成佛义。(二)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为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
可知真谛依据《楞伽经》及《决定藏论》等经论立九识义。其中之第七阿陀那为唯烦恼障我执,而无法执。第八阿梨耶有解性、果报、染污三种义,其中之染污阿梨耶即法执,缘真如,起四种谤;果报阿梨耶缘十八界,解性阿梨耶有成佛义。第九阿摩罗识即本觉,取真如二义中之能缘义故名为识。
又,慧远《大乘义章》卷三云(大正44·530c)∶
‘亦得说九。故楞伽经总品中云∶八九种识,如水中之波。其状如何?分别有二∶. 一真妄分别以说九种。妄中分七,谓六事识及与妄识。真中分二,谓阿摩罗及阿梨耶。义如上辨。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真妄离合以说九种。独真为一,所谓本净阿摩罗识。真妄和合共为八种。义如上辨。共为本识阿陀那识及起六识。通前九也。’
此二义中,真妄分别义是约阿梨耶不失真而摄属于真,真妄离合义是因阿梨耶等为真妄和合,故此二义系相对于阿摩罗的唯真离妄所作的分别。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云(大正39·4a)∶
‘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呵恶生死欣羡涅盘。别而分之是二乘识。’
《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云(大正33·744b)∶‘庵摩罗识即真性轨,阿黎耶识即观照轨,阿陀那识即资成轨。’皆与慧远所论同义。后来静嵩、道基等摄论师亦用九识义,法砺、大觉等师则在八识外另立第九庵摩罗识。
不过,玄奘等新译家则依据《瑜伽师地论》等书而立八识说,认为阿摩罗无垢识是兼述第八阿赖耶的识性,或取第八的净分而命名,并非有一第九的识体;并破斥真谛将阿陀那作为第七识。因为玄奘认为阿陀那是阿赖耶的异名。
另外,《显识论》卷一另有与真谛之九识义不同的说法,其文云(大正31· 878c)∶‘显识者有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
此中,所谓身识是转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的识;所谓‘尘识’是转作色等六尘的识,又名应受识;所谓‘用识’是转作眼识等六识的识,亦名正受识;所谓‘世识’是转作过现未等三世,又生死相续不断的识;所谓‘器识’是转作外四大五尘等器世间及十方三世等的识,又名处识;所谓‘数识’是算计量度的作用;所谓‘四种言说识’是指见闻觉知的识;所谓‘自他异识’是指转作六趣身自他各异的识;所谓‘善恶生死识’是一切生死不离人天四趣的善恶,即转作此等诸事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