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一战期间的日本首相:寺内正毅主持吞并朝鲜以后还想控制中国
- 2、谁知道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东亚共同体?
- 3、1898年为什么有人建议伊藤博文担任中国宰相?
- 4、日媒如何评论安倍“试探中国”?
- 5、日首相称解放军射导“影响国际社会和平稳定”,汪文斌是如何回应的?
- 6、日本为何一直向中国索要辛追夫人的头发,中国又为何半根都不给?
- 7、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首相是谁?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
- 8、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是使用什么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 9、日首相找联合国秘书长告状称中方军演事关日本安全,有哪些信息值得注意?
一战期间的日本首相:寺内正毅主持吞并朝鲜以后还想控制中国
寺内正毅(てらうち まさたけ Terauchi Masatake,1852年2月24日-1919年11月3日 ),日本军事家、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首相(1916.10-1918.9),陆军元帅。山口县人。宇田多正辅的第三子,后为寺内勘右卫门的养子,曾参加戊辰战争。《日韩合并条约》的实行,大韩帝国告此灭亡,朝鲜总督府之后开始进行长达三十五年的殖民统治,第一任总督就是寺内正毅。
在1905年第二次日韩协约之后,韩国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9年7月伊藤博文被刺死后,主张合并韩国的一派成为日本对朝鲜政策的主流。1909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合并韩国的方针。虽然韩国出现如李容九、宋秉畯等人为首的"一进会"主张韩日合邦。"韩日合邦"的意思是大韩帝国与日本国的"平等合并",共同创造新 *** ,并且借用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扶植韩国的本地资本。但是日本 *** 置之不理一进会的"韩日合邦",统监府下了 *** 演说的禁止令。1910年8月22日日本正式吞并了韩国。
1910年"大韩帝国"总理李完用与日本代表寺内正毅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自此朝鲜半岛成了日本的一部分。《日韩合并条约》是于1910年8月22日,由韩国总理李完用与日本代表寺内正毅所签订的条约,将朝鲜的 *** 永久让与日本,并且于1910年8月29日生效。
韩国和朝鲜方面认为,该条约是基于之前在日军逼宫的情况下朝鲜王朝国王签立的《乙巳保护条约》,故而两个条约"缔结时就是无效的条约"。签约时朝鲜纯宗拒绝签名。日本则认为日韩合并条约符合当时的国际法。
合并条约的内容是:大韩帝国皇帝将韩国全部的统治权让予日本;日本接受大韩帝国的要求将韩国并入日本帝国;日本保障、保护旧韩国皇帝与皇族的尊严与权益及经济开销;日本可以对有勋功的韩国人赐爵赐勋;日本必须保护韩国人的生命与财产并增进其福祉;日本可以将对新制度认同、又具相当能力的韩国人用为帝国官吏。
由于《日韩合并条约》的实行,大韩帝国告此灭亡,日本的韩国统监府改制为朝鲜总督府,成为统治朝鲜的机关。朝鲜总督府之后开始进行长达三十五年的殖民统治。第一任总督就是寺内正毅。
满蒙政策失败,日俄同盟交涉中失权,出售武器,三件彼此相关事情的结果导致大隈内阁下台。接着上台的寺内正毅内阁转变了对华政策,即由武力扩张转变为经济渗透, 在寺内内阁成立前大约三个月,日本与俄国就防止第三国势力介入中国,保护双方各自在华利益签署协议。山县的意志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在寺内内阁成立之初就按照这个协议制定政策就好了。寺内内阁对华采取中立政策,1917年1月,内阁作出不支持中国某一特定政党的决议,但因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这个方针很快就发生了动摇。
决定性的事件是在议会提出内阁不信任案、寺内解散议会期间,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日本的中立政策遭到彻底失败,结果日本 *** 和西方列强一样明确表示支持由段祺瑞控制的北洋 *** 。这期间最著名的事件要属"西原借款"。在中国,继袁世凯称帝不成郁闷而死之后,段祺瑞依靠各省督军的支持,排挤总统黎元洪,镇压张勋复辟,建立了北洋军阀 *** 。不久,南方成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军 *** ,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局面。寺内认为这是向中国扩张的好机会,但他未向大隈重信那样向中国提
出 *** 裸的侵略要求,而是接受西原龟三的建议,把日本国内因战争骤增的剩余资金借给段祺瑞 *** ,以便通过财政援助,扩大日本在华的政治,经济权益。西原龟三是寺内担任朝鲜总督期间结识的人物,以经营棉花和金融为主,因屡次为其出谋划策而被视为心腹智囊。结为莫逆之交,寺内官拜宰相,西园便成为无冕大臣。自1916年以后,西园频繁往来中国,诱使段祺瑞 *** 接受数笔日本借款,总数高达3.86亿日元,这笔贷款的直接效果,便是北洋 *** 屈从于日本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使中国在军事上从属于日本。日本在中国参战问题上仍沿用西原借款伎俩,西原极力拉段祺瑞 *** 参战,从而在中国舞台上演出了表面上中国政坛之争实际上日美相斗的府院之争。结果是中国被拖入世界大战,争夺中日本占了优势。
寺内内阁在议会有多数支持,并企图强化首相权限,在出兵西伯利亚问题上可以看出其"比得肯(非立宪)"的本质,然而最终还是被由米骚动引起的群众运动所打倒。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围绕是否参与干涉战争问题日本国内产生分歧。原野外相赞同出兵,外交调查会的原敬表示反对。1918年1月,日本 *** 以保护侨民为由派出少量军队。7月,美国要求日本与美国共同出兵,各派七千人。8月2日,日本 *** 宣布出兵西伯利亚,而且截止到下一任原敬内阁成立后的10月,日本派出军队人数超过了七万人之众。在决定派兵的过程中,寺内内阁禁止报刊刊载反对出兵的内容,对发表这类文章的报纸进行禁止发行的处分。在宣布出兵命令前的7月30日,全国被禁止发行的报纸竟达50种以上。
寺内正毅的镇压措施,激起报界强烈不满。8月25日,日本全国84家报社的记者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会议决议提出: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总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确立 *** 等。《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大会的情况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 *** 当局以"这一消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信雄和采写这条消息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村山龙平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均被迫退出报社:"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 *** 提高了警觉,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
大战 *** 日本的繁荣,对大资产阶级来说,确实是成金天下。但随着物价的飞涨,实际工资的下降和劳动强度的增加,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在急剧恶化。出兵西伯利亚使得爆涨的物价进一步飞腾,特别是在美国提出共同出兵要求之后,米价飞涨,全国各地谷物交易所被迫停牌。同时,铁、煤、纸张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也由于商人们囤货居奇而爆涨。8月3日,富山县爆发的米骚动波及到全国,群众的愤怒喷发出来,形成遍及一道三府三十八县的全国范围的运动。 在出兵西伯利亚之前的4月,寺内就以身体不佳为由向山县表达了辞职的意思,被山县挽留住。但是在米骚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寺内为进行镇压不得不动用军队,执政党、在野党都攻击他政策不得力,全国的报刊都对他发起弹劾。他的靠山山县此时也抛弃了他,寺内被迫辞职,标志着强权非 *** 政治的终结,意味着不以民众为基础就无法掌握政局的时代到来了。寺内因病于辞职的第二年,即1919年死去。
谁知道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东亚共同体?
就我个人浅薄的看法,中国本身拥有欧盟2倍的国土和3倍欧盟的人口总和,相比欧盟实际上是松散的工业时期的春秋晚期的周朝,而印度则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活化石即农业时代的春秋晚期周朝邦联共和国,而美国则是工业时代的春秋早期联邦制,中国则是工业时代的早期汉朝时期,因为早期汉朝是郡国并行,晚期汉朝才收回地方自治权,中国近代之没落始于科技跟不上,始于科学管理制度跟不上,始于科学教育以及科学社会管理跟不上,反应到现在就是科研基础依然不够强大,当然日本苏联也是在快速引进欧美技术和企业管理制度快速发展后,被欧美却断技术供应,只有德国通过全民教育和良好的科研项目获得可持续发展。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超越欧美日的超级体系超然存在,无论从人口或者从市场及其科研潜力来说,而东南亚和日本韩国俄罗斯则更需要一个共同体,日本缺乏资源韩国一样,东南亚缺乏外汇,俄罗斯也是,他们都没有完整工业体系,更缺乏一个市场,都依赖美国市场及其技术资本的扶持。而欧盟则不需要这些,欧盟和日本则希望摆脱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获得自主权而已,所以中国对于成立类似欧盟之类的需求根本意义不大,中国本身就是3个欧盟了,不缺外汇不缺资源不缺劳力不缺市场不缺资本,就缺高精尖技术。而日韩的技术含量几乎平级或者略低,只有欧美高新企业和技术人才才是中国需要的,只有全球贸易港口和原料供应地才是中国需要的。只有保护中国全球贸易港口和商户安全及其本土安全的海陆空才是中国需要的。
日本新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已经引出了很多很大的反响。东亚共同体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新鲜,之前已经在东亚社会甚至国际社会流传有好多年了。很多人羡慕欧盟和北美共同体,希望东亚也能形成类似的共同体。从政治人物到学界、商界甚至民众,在这一点上似乎具有一定的共识。东亚共同体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因为种种因素而达不成共识。所以,照理说,日本新政府的动议应当是非常受欢迎的。很多年里,中国政府在推动自由贸易方面不遗余力。现在日本政府也有了强大的动机,这应当是好现象,表明东亚共同体有了新的希望。
美国反对东亚共同体
但各方面的反映则令人惊讶。尽管也有些群体尤其是商界对此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更多的人则是持冷静,甚至抱怀疑态度。日本社会本身的反应就非常冷谈。对日本政府来说,日本必须面对中国崛起这样一个事实,日本经济要复苏或者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中国因素。鸠山的东亚共同体基于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但是对日本社会和民众来说,东亚共同体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情。这是否表明日本要脱欧入亚?要日本产生亚洲认同,没有几代人的努力看来是不行的。在民众没有亚洲认同的情况下,政府的任何回到亚洲的努力注定得不到社会的强力的支持。
在国际政治上,日本最重要的同盟美国是强烈反对东亚共同体这个概念的。美国通过各种途径已经警告日本不可太过于靠向中国。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越来越依赖日本作为其在东亚最重要的联盟来制约中国。美日两国之间的军事也已经相当整合。如果日本要靠向中国,这势必对日美联盟产生重大的冲击。
实际上,从战略安全方面来说,东亚共同体没有任何可能性,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成为现实。这里不仅有美日的因素,也有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整个东亚区域因素。现在的安全格局已经相当制度化,要出现一个和现有安全格局相悖的中日联盟超出人们的想象力。如果没有外在的因素,中日之间不同的安全观(因为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也不可能促成东亚同盟。
中国对此反应谨慎
那么,东亚共同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共同体?说穿了,很简单,是经济共同体。客观上,东北亚三国的经济整合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制度化程度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之前日本自民党政府没有很大的动力。正如日本人的心态,自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也是倾向于西方的。现在鸠山政府有了动力,促使日本经济往亚洲靠。考虑到日本和中国是世界上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加上韩国,人们希望,如果三国政府能够在制度化层面为经济的进一步整合创造条件,那么势必为东亚经济的发展造就新的动力。的确,政治条件的好转,可以促成东亚经济区域主义如自由贸易机制的形成。
但即使是经济共同体,也并没有引出很多人的关注。中国的反应至少是官方的反应有些出乎意料。尽管中国政府并不否认东亚共同体的设想,但也没有太多的热情。对中国来说,鸠山倡导的东亚共同体的概念并不明确,包括亚洲共同货币在内的一些设想过于理想。但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如果在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日本的这个建议可能对中国具有比今天更大的吸引力。例如,在亚洲共同货币问题上,中国经济发展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很多人对人民币的区域化似乎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当然,对中国来说,担忧的是在中日经济关系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中日双方的民族主义的存在是个可观存在,双方政府不可能对之漠视。所有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政府在追求东亚共同体方面小心谨慎。
其他模式的经济共同体
但最大的问题是,尽管人们对东亚共同体的必要性有共识,但对于这个共同体应是什么样的,却没有太多的思考。之前,大多数人在讨论东亚区域主义时参照欧盟模式。虽然欧盟模式仍然是个理想,但现实可能性并不高。这和任何一个政府的意愿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即使东亚各国政府都有强烈的意愿,也不见得能够建成类似于欧盟的东亚共同体。欧盟的形成取决于该地区国家间特殊的历史(如二次世界大战)、同样水平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而这些在东亚国家之间都很少存在。
那么,北美模式呢?在北美,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其实力大大超越其他国家,使得其他国家都高度依附于美国经济体。在亚洲,中国尽管逐渐成为亚洲的经济中心,但显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实力。北美模式表达的更多的依附性,而东亚表达的更多的是相互依赖性,两者性质很不不同。同样,从制度层面,中国也不会象美国那样行为。美国会动用其一切力量,把自己的制度强加给他人。但这并不符合中国的文化习惯。所以,亚洲的经济整合是事实层面的,而非制度层面的,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
东亚区域主义的特点
东亚区域主义有其自身的特征。很多年以来,东亚(包括东南亚)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开放性区域主义。而中国政府也是奉行开放性区域主义路线。开放性区域主义就是说区域经济秩序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包容性的。这里有历史的原因。首先是美国的因素。美国在东亚具有强大的经济战略利益。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对东南亚存在着巨大的影响。不管人们是否喜欢,美国的影响都会存在下去。开放性区域主义的存在对大国政治有很大的好处。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性促使相关国家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经济理性和经济利益。例如中美之间没有走上往日美国苏联对抗路线,和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有关。同时,经济利益对民族主义也可构成有效的制约。要意识到,亚洲很多国家都是新兴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果没有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民族主义很容易演变成为外交上的激进主义。同样重要的是,开放性区域不排除其他新国家的加入,就是说,是向其他所有国家开放的,这和北美和欧盟排他性的区域主义非常不同。除了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澳洲和新西兰已经成为东亚经济秩序的一部分,印度也如此。
实际上,从经济上说,人们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制度化,主要是欧盟模式,也要重新考量。欧盟在当时的情况下,制度化非常有利于经济的整合。当时欧洲国家一个个都是主权经济体,互相不开放。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制度化促使各国经济的开放和整合,从而成为欧盟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动力。(当然,欧盟整合的最终意图是以经济的整合来制约国家间的武力冲突。)但是高度的内部制度化也对外部经济交往带来一系列问题。制度化实际上使得欧盟成为了一个具有排他性的经济圈。整合强化了内部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但和欧盟之外的要素的流动则不然。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集团性保护主义,这又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制约着欧盟的经济发展。同时,欧元的作用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至今还是没有力量来制衡美元。欧盟离其创始者的理想还很遥远,但似乎在很多方面它已经走到了顶点。欧盟的价值仍然会是追求的目标,但不会很容易成为现实。
应当注意的是,亚洲开放性区域主义的效率和效益并不比欧盟差。这从经济原理来说很容易理解。越开放,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的流动性就越大,其配置效率也就越高。就是说,开放性区域主义促成全球性经济资源的流动和有效配置。中国在很短时间里能够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和中国政府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密切相关。
事实层面的东亚经济共同体已经形成。如果东亚共同体这个概念被各国所接受,转化成切实有效的政策,对亚洲的经济整合必然发生重大的影响,使得亚洲的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但这是一个和北美模式和欧盟模式全然不同的共同体。如果亚洲各国能够坚持开放性区域主义,而不去模仿欧盟和北美,那么从长远来,东亚共同体也会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模式。
作为大国的中国,已经在建设东亚开放性区域主义秩序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可以说,中国是这个新秩序的核心力量。中国也应当继续追求这样一个目标。(郑永年)
1898年为什么有人建议伊藤博文担任中国宰相?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从历史上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和中国有如此深的联络,尤其叫中国人难忘的是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而人们不晓得的是,在1898年到1907年这十年间,中日两国却经历了一个相对友好的黄金十年。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帝国败于岛国日本,促使大清帝国的士大夫们觉醒,探讨为什么会失败?
结论是简单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日本的强盛是改革的结果。意识到这一点的清朝开启了自个的改革之路。
知耻近乎勇,事实上,自甲午战争后的近10年间,清朝知识分子不仅没有形成强烈的仇日反日情绪,反而兴起了向日本学习、借鉴的浪潮。
特别是1898年9月,刚刚辞去日本内阁首相的伊藤博文以私人身份第一次访问中国。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历史程序。
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位内阁首相,曾四次组阁。作为明治宪法之父,他还是该国第一位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在伊藤组阁期间,日本悍然发动了甲午战争,并一举挫败大清,自此成为东亚头号强国。
伊藤博文来到中国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伊藤博文自个描述被待如上宾的情景:「一到天津,清国朝野欢迎我的盛情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明日当由天津赴北京,皇帝陛下似乎早已在等我。谅必能立即接见。我在天津忙于日夜宴会,甚多中国人前来,都以援助清国为请,实在推辞不得。」
当时戊戌变法的主持者康有为等人,以日本为师,把明治维新当作中国维新改良的范本。于是,伊藤博文的抵京,让他们激动不正常,纷纷上书光绪皇帝,奏请让伊藤留在北京,待以客卿之礼。刑部主事洪汝冲以为,中国官场老人太多,办事掣肘,维新人才奇缺,伊藤博文在明治维新期间,「成绩昭然,信任既专,威望自重」。如能将伊藤「縻以好爵,使近在耳目,博访周咨」,则可推动变法,进一步开启外交局面。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也以为,「既然伊藤博文成功地把日本变成一个强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由中国 *** 请他做外国顾问」。贵州举人傅夔甚至提出任用伊藤博文人阁拜相,用其在日本的变法经验来改革中国制度。
在这样的气氛中,光绪皇帝在9月20日接见了伊藤博文。积极询问伊藤博文,对于中国的变法,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办法。
应当说,伊藤博文对于中国的变法持积极态度的, 伊藤博文在与李鸿章在聊天时,就大清的变法图强,伊藤博文说:「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到今天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李鸿章惟有叹息:「维时闻贵大臣谈论及此,不胜钦佩。且深佩贵大臣力为变革尚俗,以至于此。中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而来。今转瞬十年,依旧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渐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日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中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伊藤博文说:「天道无亲,惟德是亲。贵国如愿振作,皇天在上,必能扶助贵国如愿以偿。盖天之待下民也,无所偏倚,要在各国自为耳!」
应当说,随着《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伊藤博文在战略层面也不再将大清帝国作为敌人,甚至还希望中国能变法图强。因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虽积极「脱亚入欧」,但国内仍有不少「兴亚」主义者。他们以为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西方列强是日本的主要敌人,所以应联合中国,才能对抗白种人的入侵。而日本有责任维护和协助中国,但清 *** 太腐败,必须将它打痛收服,再予以结盟。伊藤博文总体上持这样的姿态,他甚至说:「中国强,日本才能强。中国好,日本才能好。」
但是,伊藤博文热衷支援中国变法,反而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猜疑,特别是维新派对于伊藤博文的热烈希望和光绪皇帝接见伊藤博文,让慈禧太后感到无法容忍,到了第二天,戊戌政变发生,慈禧太后再次临朝「训政」,光绪皇帝被囚,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可以说,伊藤博文的中国之行,反而成了压垮戊戌变法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当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日本公使林权助因无东京指令,不知所措的时候,正在现场的伊藤当即表态:「就救他吧!救他逃往日本,如至日本,由我来照顾他。梁这位青年,对中国来讲,实在是宝贵的人物。」
到了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再次来到了中国东北,被朝鲜义士安重根刺杀身亡,伊藤博文的中国缘也就画上了句号。
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让我们大胆妄为的猜想一下,假如伊藤博文真的当上了中国的宰相,情况会怎样呢?亚洲的历史和世界的历史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
日媒如何评论安倍“试探中国”?
日本媒体18日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改变其战略,试图用被认为是该国牵制中国的“印太战略”来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甚至使“印太战略”成为中日关系的新基础。日媒称,日本政府正持续向中国释放改善关系的政治信号,希望以此为实现中国领导人访日铺路。
日本共同社18日援引日本政府相关人士的说法称,日本政府近日通过多个外交途径向中国转达了日本关于“印太战略”的设想,向中国说明该战略并不针对中国,而是“旨在加强印度洋和太平洋各国间的合作”,而且有助于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以试探中国方面的反应。政府消息人士还称,安倍认为改善中日关系“是当务之急”,这有利于日本长远的安全保障和经济利益。本月4日在东京举行的中日两国经济界会议上,安倍曾称“日本在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下,也可以与倡导‘一带一路’构想的中国大力合作”,公开表示将“印太战略”和“一带一路”相结合的设想。
《日本经济新闻》称,日本政府将“一带一路”作为改善中日关系的突破口,同时向中国表示“印太战略”并不特定针对中国。日本的“印太战略”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在地理范围上有很大重合。作为合作方向,中日正研究让双方企业在这一区域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振兴的方案。共同社称,日本政府官方立场是“印太战略”不针对特定国家,但针对中国的“海洋活动”,安倍政权仍会借助“法治”观点加以牵制。日本外务省和防卫省也对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表示担忧。除了与过去政策的整合外,“政府内部在对华战略上能否步调一致也是问题”。
共同社称,安倍政权寻求改变对华牵制政策,反映出中日之间国力差距扩大,以及国际社会并不支持“中国包围网”的基本现实。“在(日本)被逼入窘境前必须选择联手”,文章称,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增长,各国首脑为挤入这一巨大市场,都在一心一意地与中国领导班子构筑友好关系。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副研究员卢昊对《环球时报》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日本的外交安全政策基本方针是依靠强化日美同盟,并广泛联络地区内所谓“安全伙伴”,借力地区安全焦点,在海洋安全方面重点牵制中国。所谓“印太战略”直到目前为止也更多体现为军事安全乃至战略上与其他“盟友”的响应联合,而非共同经济合作。从目前情况看,日本对中国单方面的包围遏制政策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这也是日本寻求改善对华政策的现实背景。
友好相处才是共赢。
日首相称解放军射导“影响国际社会和平稳定”,汪文斌是如何回应的?
汪文斌对此的回应就是坚决反对日方的错误言论和无理指责,无论是从法律还是政治方面,日本都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对台湾的问题说三道四,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不舍得,而且日本也是没有权利去干涉中国的内政的。
他对此回应我们不用听日本人的话,因为他们一直对我们没有什么太好的印象,影不影响社会安定也不是他们说的算的。
他表示日本应该去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并且不要跟风,而且也不要去跟随美国进行制裁的行为,否则只会影响两国关系,而且会给两国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
汪文斌说日本应该去反思自己的历史,而且也不能和美国有跟风的行为,否则只会影响自己的国家安危。
日首相称解放军射导“影响国际社会和平稳定”,对此汪文斌表明我方坚决反对这种无理的指责和错误的言论。日本首相说中国解放军的一系列行为影响到了日本的安全问题,甚至还给中国扣上了一顶影响国际和平稳定的帽子,这种说法当然是我们所不愿意接受的了。因为这就是一种极端的错误言论,对方只是想将中国架在一个高高的位置上,想用这种国际的力量来压制中国的一系列举动。
事实上不管是从法律的层面来看还是从政治道义的角度来看日本在台湾问题上都是没有任何资格的,而且日本也没有任何权利对我们的行为说三道四。中国解放军的相关行为只不过是为了维护祖国的领土统一,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民毕生的梦想。在没有其他人进入的情况下中方解放军当然不会这样做了,但是当我们受到了影响之后自然就会给予相应的反击。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没有主动的去打破世界的平衡,同时也没有对他国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至于这些试图指手画脚的人一般都是被影响了利益的人,他们想通过插手的方式来取得一些不为人知的好处。要知道真正影响国际和平的并非是中国,而是这些总是妄图染指他国内政的国家,所以建议日本不要再做出这种贼喊捉贼的行为。
汪文斌还说1972年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这个声明表示日本理解并尊重中国领土不可分割这一立场。由此可以见得日本如今的行为就是忘记了历史,所以希望日本对这些历史能够时时反省。也希望日本能够收一收自己的野心,如今的中国是非常强大的,并且自始至终都坚定不移的去实施一个中国的原则,这项原则不容任何人试图打破。
日本为何一直向中国索要辛追夫人的头发,中国又为何半根都不给?
说到辛追夫人也真的是超级神秘的,她的出土对于中国历史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但是最近有很多人发现了,那就是这个日本人非常的有意思啊,他们一直在向中国索要这个辛追夫人的头发,求中国给个一根半根的,但是但是中国这边是半根都不给的,哈哈,真的挺有意思的啊,那么有的人也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吧!
1971年4月29日,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发掘出了轰动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女尸,让人震惊的是这具两千多年的女尸不是以森森白骨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当时这具女尸出土时令发掘的工作人员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具女尸不仅仅没有腐化,整个体型保持完好,有些皮肤尚有弹性,部分关节还能活动,这些特征几近与新鲜尸体相似。
马王堆汉墓的这具女尸辛追被发掘出来后,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让辛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后来在国家的领导的高度关注下,辛追被移至冰窖,同时进行防腐、消毒以及加以化工处理。辛追的被发掘震惊了世界,同时也让一些国家打起了辛追的主意。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向我国索要辛追的一根头发。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出现回暖迹象,为了改善中日关系,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前来中国进行访问。当时恰巧正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长沙的马王堆汉墓进行考古发掘。如是中方特意邀请田中角荣一行参观古墓发掘工作。
在参观期间,中方把一份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印刷品向田中角荣展示,他看到后非常的喜爱,久久不肯放手,无奈之下中方就以此物作为“特别礼物”赠与他,但他还不满足如此,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奇葩的要求,那就是要一根马王堆汉墓女尸辛追的头发。
由于这个要求涉及非常敏感,中方逐级请示,最后总理做出批示:坚决不能给。第一次索要失败后,田中角荣并没有气馁,之后还多次在不同场合索要辛追的一根头发,但都被我方一一拒绝了。
其实在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前,日本人打辛追头发的主意就已经开始了,日本通过他们国内的几个民间机构,想向中方高价求购辛追的一根头发,并拒绝透露购买头发后的用途,中方也是果断的拒绝了。
我方对于日本人的奇葩要求,都是以婉言谢绝的态度,这也让辛追连一寸头发都没有流失到国外。对于日本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辛追的一根头发,最后连首相都拉下面子亲自前来求索,他们到底有何目的?
1、日本从有文字记录起的历史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历史高度重合,为了揭开自己的人种来源问题,日本想通过提取辛追头发中的DNA来和他们的DNA进行对比,因为害怕被我方得知其意图后嘲笑他们是我炎黄子孙,所以一直不告诉索要头发的目的。
2、当时日本虽然处于和我国冰释前嫌的状态,但日本对于我还是有高度的警惕心。他们害怕我国通过提取辛追中的DNA,让我国的古人类遗传基因研究处于全球领先状态。
3、日本人通过研究我国古人的基因后,研制出一些可以破坏我们人体抵抗力的基因药物,使得我们的身体机能下降,最后一代不如一代。
这并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首相是谁?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
田中角荣;进入70年代,影响日本发展的内外因素已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国际政治继续向多极化发展,美国终于放弃了长期以来推行的反对孤立中国的政策,1972年尼克松冲击,迫使一贯追随美国的日本政府必须在对华政策上作出新的选择。另一方面,1955年以来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局面即将结束,公害、物价、交通、住宅、城乡问题的普遍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刚刚成立的田中内阁,正处在这一历史性转折的十字路口。
田中以积极态度迎接了时代的挑战,他在内阁成立的当天就发表谈话说,新政府“在内政方面,将灵活运用现已取得的经济增长成果,谋求国土的划时期性利用,为解决公害,住宅、土地等问题,果断推行以长期性展望为基础措施,充实国民的福利。”在外交方面,加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在激荡的世界形势中,强力推进和平外交。”;中日恢复邦交,为两国加强友好合作和经济交流奠定了基础。
田中角荣。中美关系的改善,结束了长期对抗。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田中角荣!我记忆里应该是!周恩来接待的。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直接背景就是主张中日友好的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上台。意义,27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田中角荣,双方进行了认真、友好的谈话。29日,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声明》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在《声明》中,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守《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规定。《声明》宣布:双方决定从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并尽快互换大使;同意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及政府间的贸易、航海、航空、渔业等协定为目的的谈判;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是使用什么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社会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小康”的概念。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设计的宏大构想,邓小平运用这一带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目标,突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点。
日首相找联合国秘书长告状称中方军演事关日本安全,有哪些信息值得注意?
最近关于这个问题,日本方面炒作、谴责了不是一次两次。从这5枚弹道导弹落入事关海域开始,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森健良就说,日方已经通过外交渠道,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日本专属经济区”,其实是日方单方面的臆想,不顾国际规定,不顾海域形成历史,单方面决定的“对半分”。对于日方的臆想,中方早已表态称不能接受!但日方依旧我行我素,并将中方的不接受,认定为是“默认”,其实只是为了一己私利找的理由罢了。
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就是这是第1次日本在联合国告状中国,他们有一定的危机感和急迫感,也证明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压倒性的战胜日本
从这次的事情当中可以看出日本首相的行为,就是完全在践踏中国民族的尊严他的这种行为就已经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就对于后续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往来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日本首相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也可能会影响到双方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贸易发展。
联合国秘书长在广岛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进行会晤,日本首相就解放军发射的弹道落在“日本专属经济区”一事件告状,认为这是事关日本安全的问题。岸田文雄妄称中方给国际社会在和平稳定问题上带来严重影响。在这一事件中,值得关注的信息包括日方的告状联合国秘书长对此事的反应、中方对此事的态度。
我国在台海演习过程中,训练东风15b导弹试射,弹点位置放在了日本和台湾岛之间,出于此日本首相找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告状,称中方军事演习危及到了日本安全保障以及国民的安全,日方的这一举动无疑说明他们对于我国解放军军演一事是有所惶恐的,寻求联合国的帮助,企图以政治舆论来“声讨”中国,实属可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推特上发文呼吁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得率先使用核武器,他认为在地缘政治紧张的局势升级以及核威胁已经再次成为了焦点,日本方面在和平问题上坚持一贯的声音要比以往都来得更加有力。不过,古特雷斯在推文中并没有对我国解放军军演一事发表任何看法。足以证明在古特雷斯看来对于中国的家务事他并不想要插手,只是就核武器问题进行呼吁,避重就轻。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指出,日本在观海域方面并没有划清界限,中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进入日本专属经济区,符合国际法以及国际实践。我方也正告日本不得在与其他国家同伙无理由的指责中国共同声明,颠倒黑白。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富有历史罪责,完全没有资格在台湾问题上发表任何看法,我方也积极敦告日方不要在台湾问题上做跳梁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