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维吉尼亚 伍尔夫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6 11:31:23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意识流作家伍尔芙的作品主要有

你是想问意识流作家伍尔芙的作品主要有哪些吗?这个作家的著名作品有《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和《抛砖引玉》等。1、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达洛维夫人》,1925年出版,是伍尔芙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以流年感知的方式,记录了女主人公ClarissaDalloway在伦敦城中漫步的一天,呈现了她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人生追求。2《到灯塔去》1927年出版,是伍尔芙最长的小说之一,以内心反映和流年感知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家庭在苏格兰海岸修建灯塔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描绘了人生和人性的种种真相。3《抛砖引玉》1929年出版,是伍尔芙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之一,以女性视角分析文学创作与社会地位的关系,提倡女性独立精神和平等意识。

伍尔夫名言警句女人以母亲的什么过去

回溯过去。“若是身为女人,我们只能通过母亲去回溯过去”是伍尔夫的原话,是说女人以母亲回溯过去。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女,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开创者。

弗吉尼亚·伍尔芙简介_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_弗吉尼亚 伍尔芙丈夫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Virginia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 *** ury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Dalloway)《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等。
早年经历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ParkGate)22号,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VirginiaStephen)。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1895年5月母亲Julia去世,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1897年伍尔芙开始记日记。1904年2月弗吉尼亚·伍尔芙简介,父亲Leslie去世。5月,伍尔芙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12月14日,弗吉尼亚在《卫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书评。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写书评,同时在一间在职成人夜校MorleyCollege任教。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包括其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芙(弗吉尼亚的丈夫),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范妮莎的丈夫),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等。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这些“欧洲的金脑”多半是剑桥大学的优秀学子。弗吉尼亚·伍尔芙能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个团体不仅给予她友谊、智慧和信心,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心灵深处。她的文学创作由此别开生面,更加注重精神含量。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成员曾经以大胆的举动,挑战现存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机器。1910年2月10日,弗吉尼亚·伍尔芙假扮阿比西尼亚的门达克斯王子,她弟弟亚德里安假扮她的翻译,贺拉斯·科尔假扮英国外交部官员,邓肯·格兰特等人假扮成弗吉尼亚的随从,前往韦默斯访问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舰”,得到了热情盛礼的接待。整个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完全将舰队司令威廉·梅伊蒙在鼓里。这个天大的玩笑后来经报纸披露出来,国防力量的虚有其表和官僚体制的空具其壳遂引起朝野震惊,英国军界和外交界顿时陷入了极度的尴尬。伍尔芙确实是个好演员,许多传记作家对她的这场“王子秀”津津乐道,因为那简直就像一个神话。布罗姆斯伯里团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然解散,到1920年,大部分成员才又聚集起来,另组为“记忆俱乐部”,以绝对的坦诚为原则回忆各自的人生经历,伍尔芙对两位同母异父哥哥禽兽之行的揭露和控诉即始于此时。开始创作1907年伍尔芙搬到菲茨罗伊广场(FitzroySquare)29号,开始着手写第一部小说《远航》(初名《Melymbrosia》)。1909年,与利顿·斯特雷奇(LyttonStrachey)有过短暂的订婚。开始为妇女的选举权努力。1912年8月10日与作家、费边社员、社会政治评论家伦纳德·伍尔芙结婚。1913年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伍尔芙的病情和一战的爆发而耽搁。1913年7月伍尔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发作,持续了9个月。
1914年春天开始她渐渐地康复,11月时健康状况良好。1915年伍尔芙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9个月。其中有六周的时间她试图开始写婚后的第一批日记。好在患病期间,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使她深受感动,“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3月,她的《远航》出版(《TheVoyageOut》)。1917年伍尔芙夫妇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Hogarth)出版社。(该出版社后来出版了包括艾略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在内的作家作品,并且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霍加斯第一部出版物《Twostories》出版,收入小说《墙上的斑点》及伦纳德所写的小说《ThreeJews》。
辉煌时期1921年3月霍加斯出版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或星期二》——收入《墙上的斑点》与《邱园记事》(后来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1922年10月,出版实验性小说《雅各的房间》。1925年5月出版小说《达洛维夫人》。1927年5月小说《到灯塔去》出版。1928年4月《到灯塔去》获得法国1927-28年度的费米娜奖(PrixFemina)。1931年10月《海浪》出版。1931年开始创作《岁月》(初名《ThePargiters》)。
1932年10月《普通读者》第二系列出版,1933年10月《爱犬富莱西》出版,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1935年1月亲友们在姐姐文尼莎画室中上演弗吉尼亚的剧本《淡水》。1937年3月完成并出版小说《岁月》。1938年6月出版长篇散文《三个基尼金币》。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1940年7月《罗杰·弗赖伊传》(《RogerFry:ABibliography》)出版。1940年,弗吉尼亚夫妇在伦敦的住宅被德国飞机轰炸。夫妇俩商量好,如果英国战败,两人即相携自尽,免受法西斯统治之辱。晚年经历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1941年3月28日,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弗吉尼亚·伍尔芙简介,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Ouse)。终年59岁。
弗吉尼亚去世后伦纳德一直整理出版着她的遗著。1941年,遗作《幕间》出版。

新版伍尔芙第一辑上海译文哪里能买到

当地的书店。新版伍尔芙第一辑是《墙上的斑点》,上海译文在当地的书店能买到。伍尔芙全称是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女,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

伍尔芙为什么疯

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1941年3月28日,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5] 。终年59岁。
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1941年3月28日,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终年59岁。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
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母结婚后又生下四个孩子。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伍尔夫小说特点是什么?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是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也是意识流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她的父亲是一名爵士,是一位剑桥大学毕业的文学评论家、传记家和学者,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她创造了文学造诣很高的生活环境,她也是“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核心成员之一,这是一个精英知识分子团体。伍尔夫的小说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这让她有一群忠实的读者,

伍尔芙的两个哥哥

  弗吉尼亚·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irginia Woolf&#;年1月25日—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吴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间》(Jakob's Room&#;)。
  生平以及著作
  出生于伦敦的伍尔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irginia Stephen&#;)。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ury&#;)。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她在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文学增刊》撰稿。
  年和雷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理论家。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大犯踌躇。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一个女人抱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后证明,弗吉尼亚的忧虑纯属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症结落下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 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色彩。应该说,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之后,他创作小说《智慧的童贞女》,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卫的口吻谴责了冷血的女人,认为“那些长着白皮肤和金色头发的苍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时也使人冰冷”,他的这些心怀不忿的说辞(近乎指桑骂槐)无疑对弗吉尼亚的自尊构成了深深的伤害。弗吉尼亚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弗吉尼亚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年,弗吉尼亚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弗吉尼亚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学成就,伦纳德可谓居功至伟。
  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推岀。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
  伍尔芙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她曾在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
  &uot;....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a night lying awa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uot;
  写作于一九四二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这真是一个不详之兆:仅在小说完成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年3月28日,举世无双的伍尔夫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自尽。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
  最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维
  (据昆丁·贝尔(uentin Bell:伍尔夫的侄子)所写的传记中原文译出)
  现代研究
  最近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年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irginia Woolf: Leian Readings》。
  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irginia 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irginia Woolf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
  在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但是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n)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年的同名小说。其中“The Hours”是伍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不过从事伍尔芙研究的学者对影片所描绘的伍尔芙的形象非常不满。
  出航(The oyage Out) (年)
  夜与日(Night and Day) (年)
  雅各的间(Jacob's Room) (年)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年)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年)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 (年)
  海浪(The Waves) (年)
  岁月(The Years) (年)
  幕间(Between the Acts) (年)
  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
  随笔
  一间自己的间(A Room of One's Own )(年)
  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年)
  普通读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年)
  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年)
  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 (年)
  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年)
  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年)
  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
  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 (年)
  年9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一部以基于irginia Woolf&#;的小说《Orlando》的同名电影上映。
  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备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奥兰多》。
  有评论家把伍尔芙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奥兰多》当在此列。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的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因此,这部关于同性恋,换装癖和双性同体的小说对女性主义批评含义无穷。而后殖义则十分关注奥兰多出使东方的经历。小说出版的年代,同性恋、种族等问题正一起困扰英国,成为公众热点话题。由此看来小说又不乏讽世之社会意义。
  在女性主义尚未兴起之前,《奥兰多》一度被忽略。伍尔芙自己也戏称其为一个“玩笑”。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后现代主义重读现代主义话题的提及,《奥兰多》愈来愈受到评论关注,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家的精华作品。

贝奥伍尔芙是谁?

标准的翻译应该是“贝奥武甫”。
是盎格鲁撒克逊英雄史诗《贝奥武甫》中的主人公,《贝奥武甫》是中世纪欧洲第一篇民族史诗,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
作品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贝奥武甫帮助丹麦王赫罗斯加战胜半人半兽怪物格伦德尔及其母亲的故事。这个故事以贝奥武甫大获全胜告终。第二个故事讲的是老年贝奥武甫在统治耶阿特族50年后,遇到一条怪龙骚扰民间。他决定为民除害,便带领了11名武士前去与怪龙厮杀。在厮杀的过程中,他的剑断了,还受了伤,最后在一个名叫威耶拉夫的武士的帮助下将怪龙杀死,而贝奥武甫自己也因伤势过重而死。他的陵墓,成为航海者的灯塔。
  hancial朋友,你好。请你把问题提的再明确一些好吗?你问的到底是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还是英国英雄叙事长诗《贝奥武夫》(又译作《《贝奥武甫》)
  不过,我现在可以分别告诉你一下他们的相关资料。
  以下是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相关资料:
  生平以及著作
  出生于伦敦的伍尔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片刻的存在》(-{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后母儿子(无血缘关系)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鲁姆斯伯里派文人团体。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在1915年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推岀。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
  1941年3月28日,她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於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自尽。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我肯定自己又要疯了。我们应该无法再一次承受这样可怕的折磨。而且这次我也不会康复。开始听到一些声音,无法全神贯注於自己的工作,所以选择了这条路。你给予了我无尽的欢乐……我再也无法斗争下去。我明白一直在打扰著你的生活,如果没有我,你本可以专心从事自己的工作。”
  作品
  [编辑]小说
  远航(The Voyage Out) (1915年)
  时时刻刻(Night and Day) (1919年)
  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 (1920年)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
  海浪(The Waves) (1931年)
  岁月(The Years) (1937年)
  幕间(Between the Acts) (1941年)
  闹鬼的屋子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
  [编辑]随笔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
  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
  普通读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
  三个几内亚人(Three Guineas)(1938年)
  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年)
  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年)
  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
  Moments of Being
  Modern Fiction (1919年)ca:Virginia Woolf
  以下则是英国英雄叙事长诗《贝奥武夫》的相关资料:
  《贝奥武夫》(Beowulf),一译贝奥武甫,完成于西元八世纪,约750年左右的英雄叙事长诗,长达3000行。故事的舞台位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以古英语记载的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篇,在语言学方面也是相当珍贵的文献。
  贝奥武夫(Beowulf)乃现存古英文文学中最伟大之作,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该诗中并未提及英国,但学者相信该诗约於西元七二五年左右在英国完成。全诗凡三千一百八十二行,以斯堪地那维亚的英雄贝奥武夫的英勇事迹构成主要内容。虽然历史上并未证实确有贝奥武夫其人,但诗中所提及的许多其他人物与事迹却得到印证。
  本诗原以西撒克逊方言写成,押头韵而不押尾韵,用双字隐喻而不用明喻。全诗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描叙丹麦霍格国王(King Hrothgurs)宏伟的宫殿,在前后十二年中,半人半魔的妖怪格兰戴(Grendel)每晚出没捉食霍格的战士。此时恰巧瑞典南部济兹(Geats)王子贝奥武夫率家臣来访,协助除害。国王当晚设宴款待,熟料妖怪格兰戴又复出现,捉食一名济兹战士,贝奥武夫与之格斗,贝氏扭断其臂,妖怪落荒而逃,因受重伤致死。第二天晚上,格兰戴的母亲前来为其子复仇,其后贝氏把她在一湖泊的洞穴中杀死。
  第二部分描叙贝奥武夫返国,被拥为王,前后五十年,举国大治。最后贝奥武夫以垂老之年,杀一喷火巨龙,但其个人亦因而身受重创,终於身死。诗末叙其葬礼,并有挽歌。

维吉尼亚 伍尔夫

维吉尼亚(艾德琳)·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年),英国小说家。她大胆地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写作实验,通过这种技巧描绘了她笔下角色未说出口的思想,她在作品中忽视常用的叙述结构,给很多读者制造了阅读障碍。然而很多评论家把她列为最重要的英国小说家。她的作品特点是抒情强烈,充满神秘感,常常使人想起以散文形式表达的形而上学诗歌。
她出生在伦敦,是莱斯利·斯蒂芬爵士的女儿,莱斯利是位著名的不可知论哲学家和学者。1912年,她嫁给了伦纳德·伍尔夫。和他一起创办了贺加斯出版社,并经营了近20年。他们的家是“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聚会地点,该团体成员包括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利顿·斯特雷奇、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其他一些人。后来她投水自杀。
她的小说包括:《出航》(1915年);《达洛维夫人》(1925年);《到灯塔去》(1927年);《奥兰多》(1928年)《海浪》(1931年);《岁月》(1937年);《幕间》(1941年);《普通读者》(1925年)是评论随笔集。《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年)和《三个几尼》(1938年)是女权主义随笔。死后出版的作品包括:《散文集》(4卷,1967年)《维吉尼亚·伍尔夫的信件》(6卷,1975-80年),《存在的瞬间》(1916年)和《维吉尼亚·伍尔夫的日记》(5卷,1977-84年)。
  2007-11-25 04:33:33 来自: a
  出生于伦敦的伍尔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着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鲁姆斯伯里派文人团体。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在1915年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推岀。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大众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着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着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
  1941年3月28日,她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自尽。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我肯定自己又要疯了。我们应该无法再一次承受这样可怕的折磨。而且这次我也不会康复。开始听到一些声音,无法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所以选择了这条路。你已经给予了我最大可能的幸福……我再也无法坚持下去。我知道我一直在打扰着你的生活,没有我,你可以专心从事自己的工作了。”
  作品
  小说
  出航(The Voyage Out) (1915年)
  夜与日(Night and Day) (1919年)
  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 (1920年)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
  海浪(The Waves) (1931年)
  岁月(The Years) (1937年)
  幕间(Between the Acts) (1941年)
  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
  [编辑]
  随笔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
  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
  普通读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
  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
  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年)
  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年)
  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
  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
  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 (1919年)
  --------------------------------------------------------------------
  最后我再附赠一篇我收集到的,伍尔芙这个忧伤孤独却极尽才华的女人的遗书:
  最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
  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
  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
  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
  。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
  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
  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
  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
  维
  Dearest,
  I feel certain, that I'm going mad again.
  I think we can't go through another of these terrible times
  and I shan't recover this time.
  I begin to hear voices
  and can't concentrate.
  So I'm doing what seems the best thing to do.
  You have given me the greatest possible happiness.
  You have been in every way all that anyone could be.
  I know that I'm spoiling your life
  and without me you could work
  and you will.
  I know.
  You see I can't even write this properly.
  What I want to say is that I owe all the happiness of my life to you.
  You have been entirely patient with me
  and incredibly good.
  Everything is gone for me,
  but the certainty of your goodness.
  I can't go on spoiling your life any longer.
  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han we have been.
  Virignia.

剧目则主要出自文学批评家谁和最有名的女作家谁

1、高琛(1922年10月-2006年10月),女,著名评剧女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代表作有《阮文追》《高山下的花环》《李双双》《无双传》《牡丹仙子》《孙庞斗智》《杨三姐告状》等。
2、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品《雅舍小品》《槐园梦忆》《英国文学史》等,
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简·奥斯丁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短篇作家,主要作品有《高傲与仇恨》、《偏执与感情》等简·奥斯丁21岁时写出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题名《初的第一印象》,她与出版发行商联系出版发行,没有结果。
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玛格丽特与卡洛琳》,以后她又写《Anantapur觉寺》,于1799年完稿十几年后,《初的第一印象》经过重写,换名叫《高傲与仇恨》,《玛格丽特与卡洛琳》经过重写,换名叫《偏执与感情》,分别得到出版发行
林徽因,萧红,石评梅。
1、简·奥斯丁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短篇作家,主要作品有《高傲与仇恨》、《偏执与感情》等简·奥斯丁21岁时写出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题名《初的第一印象》,她与出版发行商联系出版发行,没有结果。
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玛格丽特与卡洛琳》,以后她又写《Anantapur觉寺》,于1799年完稿十几年后,《初的第一印象》经过重写,换名叫《高傲与仇恨》,《玛格丽特与卡洛琳》经过重写,换名叫《偏执与感情》,分别得到出版发行2、夏绿蒂·夏绿蒂
夏绿蒂·夏绿蒂,英国短篇作家她与两个姐姐,即夏绿蒂·夏绿蒂和玛丽·夏绿蒂,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夏绿蒂三姐妹”之称夏绿蒂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林肯郡的豪达夫的一个乡间神父家庭母亲早夭,八岁的夏绿蒂被送进一所Aulaye神职丧母的慈善性机构——涂醒桥男子贵族学校学校。
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姐姐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顺利完成了《林奇》一书,寄托了她对姐姐夏绿蒂的追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迪克》和《教师》,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日常生活经历写出。
3、EJ255EJ255,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意译洛伊·穆尔,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主义活动家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常州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
EJ255在中国日常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作“第一词汇”,把常州称作“中国故乡”她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普立兹奖和诺贝尔奖的短篇作家,也是目前作品流传译名多的美国作家4、凯瑟琳·大仲马凯瑟琳·大仲马,原名凯瑟琳·陶拉迪欧,法国作家、电影编导。
代表作品有《名古屋恋歌》、《情人》等凯瑟琳·大仲马1914年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十八岁时定居巴黎自1942年开始刊登短篇小说,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使大仲马成名这段时期的作品富有自传色彩自1953年的《西塔尼亚的小马群》起,大仲马探索捷伊叙事词汇,逐渐阻档短篇小说情节,更强调主观感受和心理变化。
1955—1965年是她创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如歌的慢板》、《副领事》,以及剧本《名古屋恋歌》等5、王尔德·平腹脂王尔德·平腹脂,英国Jaunpur短篇作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传人之一代表作品品有《E87凶杀案》和《尼罗河凶杀案》等。
1914年,第一次当今世界大战期间,她参加了英国和红十字会支前,从事救护工作1920年刊登《斯坦利庄园疑案》,该书第一次出现了柯南雷特这个人物形象1930年,王尔德在《神父家的凶杀案》中起用捷伊柯南形象,来自英国乡间的Jaunpur玛普尔小姐。
1947年,为庆祝英国女王85岁生日,王尔德创作四幕惊险剧《Cornus》,该剧在英国舞台精彩演出几十年不衰,成为英国戏剧史上上演时间长的一部作品6、海伦·凯勒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知名的短篇作家、教育家、实业家、外交家。
在十六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deaths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德鲁艾利斯男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寿87岁,却有86年日常生活在无光、无声的当今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顺利完成了14本著作。
其中知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情节》《石墙故事情节》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乐施会,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纽约时报》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7、夏绿蒂·夏绿蒂
夏绿蒂·夏绿蒂(Emily Jane Bronte,1818年7月30日-1848年12月19日),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知名的夏绿蒂三姐妹之一,当今世界文学名著《呼啸山庄》的作者这部作品是夏绿蒂·夏绿蒂一生中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当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此外,她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型的短篇作家8、凯瑟琳·米切尔凯瑟琳·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美国现代知名女作家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
1937年她因长篇短篇小说《飘》获得普立兹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1949年,她在车祸中罹难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当今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9、托妮·莫里森托妮·莫里森,美国黑人短篇作家,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
霍华德大学毕业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感情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和《柏油娃》(1981)等。
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The Black Book),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作“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主要成就在于长篇短篇小说方面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0、弗吉尼亚·伍尔芙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短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当今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知名的短篇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11、比切·斯托夫人哈丽叶特·比切·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美国作家,知名短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1811年6月14日出生于北美一个知名的神父家庭,1896年去世。
斯托夫人是废奴作家中杰出的一位《汤姆叔叔的小屋》激励了一代人的“废奴运动”,也把内战搬上了历史舞台,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1名12、樋口一叶樋口一叶 (ひぐち いちよう ,原名樋口夏子,生于1872年5月2日,逝于1896年11月23日) ,是十九世纪日本优秀短篇作家、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早期开拓者之一。
尽管她的文学活动极为短暂,但她为日本文坛留下诸多深刻反映明治时期社会下层人民悲惨日常生活的作品,被日本文坛称作“明治紫式部”她的头像甚至被印在5000元面额的日元纸币上,成为日本纸币史上的第一位出现在正面的女性肖像人物。
13、塞尔玛·拉格洛夫塞尔玛·拉格洛夫,又译名塞尔玛·拉格洛芙女作家,瑞典人1909年因为“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
14、玛丽·雪莱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年8月30日—1851年2月1日),英国知名短篇作家、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的继室,因其1818年创作里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短篇小说《弗兰肯斯坦》(或译《科学怪人》),而被誉为科幻短篇小说之母。
玛丽另一项贡献就是为亡夫编印遗作雪莱死后留下不少迄未刊登的作品,那首五百多行的未顺利完成长诗《生之凯旋》就是一例15、J.K.罗琳J.K.罗琳(J.K. Rowling),1965年7月31日出生于英国格温特郡,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英国作家。
1989年,24岁的罗琳有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1997年6月,推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随后,罗琳又分别于1998年与1999年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2004年,罗琳荣登《福布斯》富人排行榜,她的身价达到10亿美元16、紫氏部紫式部(约973年—?),日本平安时代短篇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本姓藤原,字不详,式部是她在宫廷服务期间的称呼,因其兄曾任式部丞,当时宫中女官多以父兄之官衔为名,故称作藤式部。
后来她写出《源氏物语》,书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又称作紫式部一般认为其名不可考,亦有人认为其本名叫藤原香子或藤原则子主要作品有长篇短篇小说《源氏物语》,作品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文字典雅,情节曲折,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早的长篇短篇小说,对往后日本文学之影响极大。
17、维斯瓦娃·辛波丝卡维斯瓦娃·辛波丝卡,波兰短篇作家,同时也是位杰出的翻译家,将许多优秀的法国诗歌翻译成波兰语,并于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诗作被称作“具有不同寻常和坚韧不拔的纯洁性和力量”有《一见钟情》,《呼唤雪人》等著作。
她是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第四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辛波丝卡一生创作了二十本诗集,公开刊登的诗歌约400首,创作生涯从1950年代延续至2012年,是波兰受欢迎的诗人18、格拉齐娅·黛莱达
格拉齐亚·黛莱达(1871年9月27日-1936年8月15日),意大利萨丁岛自然主义流派作家,1926年凭作品《邪恶之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03年出版发行的《EliasPortolu》标志着黛莱达正式踏上成功之路,她的代表作品品有《灰烬》、《母亲》、《离婚之后》、《科西玛》等,其中代表作品《母亲》“具有风格上的活力、技巧上的功夫、结构与社会的关联”(颁奖辞),意大利知名的文学评论家芮维纳尼称之为“辉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