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大学公开课,台湾大学网路公开课 东亚儒家 主讲是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4 21:05:09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台大公开课打开不了

我和你碰到同样的问题,我一直在跟欧老师的课程,现在既不能下载也不能看,焦虑中,同样期盼解决方案。
前几天还能用的,过年来就不可以了,但是问了群里的人,有人说可以的,但是我打不开,换了手机也还了浏览器,还用电脑也是不行,不懂什么原因,然后看了提问时间......额......
1824公约数:1×2×3×6=12请问做请说明基能能直接跳12呢
说:
公约数6

18=2*3*3
24=2*2*2*3
间共式:2*3
所公约数6
1加进呢
3684公约数:2*2*3=12 直接跳12
公约数约数何区别::1545约数151545公约数意思呢
台大的公开课一开始是用的NTU video的形式,并且一般都特供下载,速度可以但同时只能下载两个,后来改进放宽到了五六个。
再后来服务器又引进了YOUTUBE同时支持在线观看的形式。但慢慢的一些开放课程就不允许下载了,典型的就是欧丽娟的红楼梦,估计欢迎度大增不说版权滥用就说服务器负载也有所顾虑吧,欧老师还在开放课领域获了奖。
现在开放课视频国内一般网络确实打不开,能下载的也下载不了了,肯定是网络问题咯,原因猜测:台大服务器负载均衡出现了问题,或是访问权限有所设置(究竟什么原因还是迫于什么压力就不得而知了),对于楼主所说的被封了是没有根据的,要不然你也不会看到网络页面了。因为视频及网页服务器端IP均出于台湾大学 行政大楼,谢谢。

台湾大学网路公开课 东亚儒家 主讲是谁

是黄俊杰,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台湾大学高研院东亚儒学研究中心主任

请问谁有台湾大学吕世浩主讲的秦始皇课程

1.开门见山直接回答知识点
2.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延伸
3.规范排版,内容充实更容易通过认证哦
4.补充参考资料(没有可以忽略哦~)
在网易公开课上有台湾大学吕世浩主讲的秦始皇课程。百度云上也有地址如下:,另外在mooc中国上也有吕世浩开讲的公开课程。
1、学历史的大用:吕世浩(Shih-HaoLu)atTEDxTaipei2014
2、吕世浩:“用思辨探究历史,让历史成为大用。”
透过开放式线上课程(MOOC)学习,已成为新的风潮。国立台湾大学的历史系专任助理教授吕世浩,在知名平台Coursera开设“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课程,获得极大的回响,授课学生广布全球。过去我们认为只是“背多分”的历史,在吕老师的教学下成为另外一种新风貌。
身为今年年会(2014)的讲者,一起先来听听吕世浩老师对于历史学与教育的看法。
“思辨,其实是现代人急欲找寻的能力”
在社会普遍认知“历史无用”的观念之下,吕老师的课程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观点。他将中国古代帝王和精英学习历史的方法介绍给现代人,他教学生用“思辨”对历史进行分析与思考,从历史中启发智慧。
由于这样的历史教学,和大家从小所学“历史就是背诵”的观念,实在大不相同。因此在Coursera上开课之初,吕老师也曾担心过,现代的同学愿意接受这种传统的智慧吗?结果出乎吕世浩老师的意料之外,这门课大受欢迎、回响热烈,修课人数超过45000人,成为目前网路排名第一的中文课程。
“思辨”的教学形式,为何在现代教育中似乎隐身不见?其实这跟现代教育的核心观念有关,现代教育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后,重视如何在时间内训练大量专业人才,本质是一种培养工匠的教育。因此大学以前的教育环境,习惯强调“所有事物都有标准答案”,而考试的目的通常是写出标准答案。但使用这套方法学习人文学,就会产生问题。

台大 哲学概论1-我能够认知外在世界吗?原来哲学可以这样用

? ? ? 课程资源 :课程原视频来自网易公开课,名称为《国立台湾大学公开课:哲学概论》,原视频链接:http://open.163.com/movie/2017/7/5/U/MCNO4KGPE_MCNO6R15U.html

? ? ? 讲师简介 :王荣麟,国立台湾大学专任教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哲学博士。

? ? ? 编者按 :都说“哲学使人明智”,从初中到大学学校也开设了不少哲学课程,然而学完这些课程后却总想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呢”。在编者看来,不论一个人是否有兴趣探究世界的本原,哲学对他都是有用的,哲学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觉得哲学没有用,只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不擅长将哲学观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已。在这里,编者不仅将名校的哲学课视频精简为文字信息、节省大家的学习时间,还会在文末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课程中观点的应用。让我们一起从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开始,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吧。




  首先,请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所坐的那张椅子存在吗?” “坐在你旁边的同学存在吗?”

  或许你认为百分之百存在,又或许你认为需要摸一摸确认一下。

  “那么你身体上的拳头存不存在呢?”

  自己的拳头可以始终被自己感知到,我想大家应该都认为是百分之百存在吧。

  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这些外在世界里的东西是不是存在的呢?

  我想大部分人是通过人自身的感官知觉,通过“看到,听到,闻到,碰触到”所获得的知识。 我们觉得自己通过感官知觉所获得的的知识百分之百正确。 毕竟“眼见为凭”不是么? 如果连亲身知觉获得的知识都无法确定,那会不会太扯了? 如果那样还要怎么生活?

  这时怀疑论者站出来了,“诶,是吗?你只不过是 觉得 它们似乎是那样而已”。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提供了一个例子:远处有一座方塔,因为距离远所以看起来很圆,但实际是方的。 还有,大家都见过一根直的筷子插入水中后变弯了,但你不会以为筷子真的弯了吧。 你相信它是直的,但你的眼睛告诉你它是弯的,那么到底是谁在骗你?当然是眼睛。

  所以,感官知觉不见得可靠。

  总结起来,我们有时可能会把没有的东西看成有,这种叫做幻觉(hallucination), 比如笛卡尔举的一个例子中,一位士兵由于受伤左腿被截肢了,截肢后这位士兵竟然常常觉得自己左脚会痛; 另外我们有时会把事物没有的性质看成有,这种叫做错觉(illusion),比如将蜡像看成真人。


  有人站出来反驳怀疑论者,“虽然我的感官知觉有时会欺骗我,让我误以为感觉到的事物确实存在,可是这并不表示,感官知觉就不可靠。因为感官知觉并不是总是在骗我啊。 也不表示我无法通过进一步的检验来判断感官知觉是否在骗我。”

  以筷子插入水中变弯了做例子,我们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变弯了, 这时我们往往会用手摸一摸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变弯了,对不对?我们用触觉纠正了我们的视觉。

  如果我们可以用同样作为感官知觉的触觉来证明“视觉出错了”,那么就说明我们相信触觉是可靠的。 可是我们为什么相信触觉对呢?通常情况下可能是你的光的折射理论帮你做了判断。

  所以感官知觉不是总在骗我,我只要(用我的理论等)确定它不是处于骗我的状态下就好了。

  然而我们总希望获得对外界世界“百分之百确定”的知识。否则,如果我们回到家要拥抱父母, 突然想到“我拥抱的父母真的在吗?”你会觉得很奇怪吧;又或者,你的手机被偷了, 你是不是可以说,“那么在乎干嘛?反正也不确定那个手机是不是真的存在。”那么, 老师也就不用讲课了,因为都不知道底下坐的学生是不是真的存在。

  笛卡尔觉得事情很严重,如果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确定的知识”,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他觉得当时的主流学说,即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很不稳固。他想要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进而把世界建立在一个完全稳固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百分之百不容置疑的知识。

  而当时的知识主要是通过感官知觉获得的,所以笛卡尔要逐条确定哪些知识要被推翻, 又有哪些知识是经得起怀疑论的考验的。

  笛卡尔做了很多思辨。本文中介绍如下两条。

? ? ? ?对于上文中“可以用一种感官去检验另一种感官知觉是否可靠”的观点,怀疑论者可以这样反驳:

  “可是你真的可以透过‘检验’来确定感官知觉到的事物是存在的吗?你怎么知道你并非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 有一个狡诈的魔鬼(笛卡尔的时代人们相信魔鬼会让人失去神智产生错觉),让你相信有张椅子正被你坐着。”

  当代的版本是“桶中大脑”理论,这个理论说:你怎么知道你是带着眼镜坐在这里听课呢?没有这回事,你们都只不过是一个一个的大脑, 连脸都没有的大脑,被摆在桶子里面,然后有一群疯狂的外星人科学家正在通电流刺激你的脑,让你的脑部神经很忙, 这样的刺激方式让你以为你现在正在上课。

  你会不会觉得有点扯。

  那么根据你原来的理论,你是如何判断有一根粉笔在这里呢?是不是粉笔反射的光进入了你的眼睛, 然后你的眼睛产生了某种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传导到你的大脑,最后在你的大脑里生产粉笔的印象呢?那么,又何必需要前面的过程,现在直接输送给你的大脑一个同样的信号,不是一样可以让你以为你“看到”有一根粉笔在这里吗? 这就是这群疯狂的科学家正在对你做的事。

  现在你怎么确定地说自己的手真的在呢?只要你有可能是那个可怜的桶中大脑,你就不可能获得百分之百确定的知识。

  真人vr游戏就是这样吧。带上vr设备,进入游戏世界,按照设定好的游戏剧本,你可以获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受、在脑中经历各种人生。

? ? ? ?又有人反驳怀疑论者:

  “你怎么知道我就是处于这种情况之下呢?你怎么知道就有这么狡诈的魔鬼存在呢? 就算真的有如此狡诈的魔鬼存在,难道它在骗我的时候,能够做到滴水不漏、不留下任何一点痕迹吗? 那只要我发现了它欺骗我的证据,我不就可以知道它在骗我了吗?那一旦我知道它是怎样骗我的, 我不就可以分辨什么时候它骗我,什么时候它没有吗?我不就可以分辨哪些感官知觉是真的了吗?”

  对于这种观点,怀疑论者有很多话可以反驳:

  “究竟是谁宣称通过感官知觉可以获得对外界‘百分之百’确定的知识?既然不容置疑,不就意味着所有可能的怀疑都被排除掉了吗?如果你不知道是不是有一群恶魔正在诱导你, 让你认为你正在上课,你就不可以说你‘确定’,你只能说你‘相信’自己正在上课。”

  怀疑论者还说:

  “既然是你认为自己‘知道’,而我作为一个怀疑论者从未宣称过自己知道什么, 那么是谁该负起举证的责任?是你啊,是你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我并不宣称自己知道有这么狡诈的恶魔存在哦,因此我不需要证明它们真的存在,我只是要质疑你,‘你真的知道吗’。反而是你,认为这种魔鬼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你要怎么证明呢?”

  说到这里,怀疑论者几乎是胜利了,在扬长而去之前,怀疑论者最后说:

  “如果这种恶魔真的存在,我怀疑你没有办法看穿它的伎俩。因为每当你以为已经找到证据显示它正在骗你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这些证据不是它故意制造给你, 让你受骗,而误以为‘你已经找到证据显示它在骗你’呢?”

  怀疑论者很谦虚,他们说“我什么都不知道,你们太骄傲了。”

  笛卡尔发现自己从小到大所具有的全部信念,都无法通过怀疑论者的考验。这是笛卡尔第一个沉思中的内容。笛卡尔共有六个沉思,在沉思的最后他救回了世界的全部知识,他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的第一个沉思还不止于此,后续内容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介绍。




? ? ? 在本节课程中,怀疑论推翻了我们从小到大的信念,可是即使按照原来的信念,这个世界也能正常的运行下去,想这些会不会只是徒增烦恼而已?那么,怀疑论有什么用呢?直观想来就是闲暇时才有用的娱乐或学究,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

  其实仔细想想,会发现怀疑论是有用的,它告诉你,你的知识不是百分之百确定的,所以,当你执行一项计划或项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与你预计的完全不一样,甚至连连失败的时候,你不用觉得太受挫,因为你的知识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出现这些都是正常的。于是你会获得更加平稳的心态。

  另外,如果你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对自己的知识是有怀疑的,也就是说,我“相信”这一点是对的,而不是“确定”事情就是这样。那么你就不会盲目的制定计划,你会按照现有的知识,去制定出一部分计划,或者是模拟出多个计划,同时,给可能出现的状况留下余地或调整机制。这也是许多公司做一个前景被看好的项目时,仍然会制定多个计划与应急备案的原因之一。

  最后,每一个科学家都是一定程度上的怀疑论者,所以他们能够不断的推翻前人的理论,创造新的理论。然后,他们也都会承认“他们得到的结论是符合现有的理论条件下的结论”,也就是说,他们承认现有理论不是普遍适用的,比如在微观世界或者更广阔的宇宙中现有科学定律往往是不适用的,而且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难以接触到如此微小或如此遥远的地方。

  科学家也不认为自己能够知道一切,这也正是因为他们是科学家,比如说,他们认为自己知道人类是三维空间的生物,所以人类无法想象出四维空间。所以走在领域前列的科学家往往很谦虚。而我们身边常常有人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夸下海口却丢了面子。又或许正是为了面子,我们说话做事才更要给自己留出一点空间吧。



? ? ? 编者说出自己的观点,仅仅是为了启发读者。编者一直认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为了探究自己应该怎么做,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一个比较实际的原因是:只有不仅知道什么是合适的,也知道其他所谓“不合适的存在”的合理性,才能与人更和谐地相处合作。

  希望读者可以结合本课程的内容理解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中国有哪一所大学有社会学公开课

1、比较出名的是国立台湾大学公开课:社会学。
2、国内大学也有,只是不怎么出名。如:

有哪些推荐大学生去上的名校公开课?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名校名师的公开课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或许我们没办法走进课堂与名师共处一室,可线上的公开课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能在远方学习知识、思维、想法。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名校的公开课让大家学习参考。
?南开大学《中华诗词之美》如果让我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叶嘉莹先生的话,我觉得诗词就是对叶嘉莹先生最好的诠释。诗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它凝聚着中华文化最古老的气韵,是中华传统文化最美丽的结晶。
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先生用公开课的形式带领我们走进了诗词国度,用她自己的理解、独特的方式体验了作者的气韵、节操、情感,那磅礴的喷涌而出的情感,让人不由得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
?复旦大学《爱情课》如今爱情是怎么样的呢?当代爱情为什么这么难?我觉得一方面这是一个社会趋势,因为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更加努力的去生活。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让我们的物质资料得到满足,精神资料也不缺乏,爱情的出现让我们的个人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反而是下降,所以爱情很难。
爱情课
??但是梁永安教授也在他的爱情课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完美的解释。从个人外在到精神情感再到社会责任,每一个层次都有对应的方法。正是因为如今的恋爱都是快餐式恋爱,没有达到爱情真正的成熟度,甚至不算是爱情,所以我们才要拥抱爱情。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讲刑法》我们对罗翔老师都不陌生,经常能在相关的社交软件上看到文字视频,也经常能被他厚重的文字和幽默的语言所打动。
罗翔讲刑法
??罗翔老师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法律课对我们来说是严肃的,而他的课则是带着娱乐性的,在我看来,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发挥出寓教于乐的效果是很难的,可罗翔老师做到了。另外,罗翔老师平时讲授法学知识的同时,也总在给我们传授一下于法之外的人文情怀。
哲学和人文的碰撞
??高尚的品德固然让人敬佩,可人文的情感更加让人感动。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罗翔老师能火出圈外的原因吧。
大学生要多看看名校名师们开设的公开课,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好的大学,没有城墙--------这是中国大学MOOC上的宣传语,随着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通过MOOC或者尔雅等网课视频方式去上许多名校公开课,今天就为大家推荐几门口碑好,观看人数多的公开课。
——??大学生恋爱指导??
?推荐理由:很多大学生初入大学之后开始了对恋爱的向往,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开始一段恋爱;也有许多同学会因为感情不顺和分手跌入情绪的低谷,这都是因为对恋爱的认识还不足够,所以去学大学生恋爱指导课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情感不足之处。
?老师介绍:这门课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王小艳老师开设的,这个老师的授课特点是会用许多的恋爱故事代入课堂,用真实的案例时间剖析恋爱的观念,是比较接地气的课程。
——??职业规划与求职攻略???推荐理由:对于迈入大学的我们来说,就业或者考研或者考公是必定面临的一个岔路口,只有做好自身的发展规划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门课就能帮你通过分析自身状况选择是否参加工作,如果参加工作应该如何去找工作,求职的一些技巧和Hr面试过程中注意的细节,会帮你提高上岸率。
?老师介绍:这门课程是武汉理工大学的“大拿”老师和“梅亚男”老师共同讲的,大拿老师是个外号,上课风格极其幽默,非常搞笑,而梅老师比较知性,前者负责教你认清自己的规划,而后者主要教你面试的技巧。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推荐理由: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平常的电子版作业或者考OFFICE证书,计算机基础都是必备的,但是有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很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流程,通过这门课是可以学习到很多干货知识的。
?老师介绍:这门课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周海芳老师授课的,讲的都是比较细致并且常用的操作,例如信息编码显示,Excel数据处理等知识,而且老师讲课非常温柔,也会进行课下的评论答疑,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
——??结语??通过上这些有价值的网课,我们只要认真学习真的能收获满满,努力总会有收获的,而且MOOC和尔雅等渠道都能搜索到很多种类的网课,想学的东西几乎都能覆盖到,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充实自己!以上便是我的公开课推荐,希望大家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身处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都是纷涌而来。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络,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身为大学生,如果你现在没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学历和学校,可以利用在校的课余时间多看看这些名校公开课,不断地内化自己,提升自己的水平。下面给大家分享的都是可以免费学到的名校公开课,进行深入化系统性的学习,让那些思想泰斗,学术大牛不再触不可及。
1.中国政法大学罗翔老师——《罗翔讲刑法》
罗翔老师用其深切的人文关怀,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把严肃冰冷的刑法讲得通俗易懂,硬生生的打破了人们对刑法的刻板印象。罗翔老师独具的人格魅力,让人们始于段子,陷于专业,忠于人品,是一位有温度的刑法老师。很多人都是从“张三的传奇一生”开始了解到罗翔老师的,却因为专业而有趣的刑法科普对罗翔老师“上头”,最后被罗翔老师深切的人文关怀而感动。罗翔老师对客观主义刑法观和功利主义法益观进行解析,结合人的尊严和社会公益加以阐释,强调法律要尊重人们的意见但要超越人们的偏见。
2.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中国文学史》
我在大二学年了解到了欧丽娟老师的这一系列公开网课。该课程的知识内容不仅能帮助建构相应文学史时段的知识框架、厘清知识脉络,也能够在老师深入浅出地引导、教学中体悟人生道理,引入哲思。欧老师学养深厚,视角广阔,往往能够旁征博引,融贯中西,部分观点尤能令人耳目一新,不免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她对于古典文献和当代巨著的信手拈来以及融会贯通的清晰表达,和对人对物自然温暖的包容和关怀都是我们喜爱她的理由。
3.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
复旦大学讲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由王德峰教授主讲,这个课堂是王老师上课的实景录像。内容更多侧重于对“中国儒释道文化”的讲解,重在阐明国学的重要,以及当代年轻人学习国学的必要性。在复旦大学,师生都称他为“哲学王子”,在校内享有极高的声誉,深受学生的欢迎。
4.耶鲁大学公共课——《博弈论》
本课以案例分析为线索,用通俗易懂的思维角度去分析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博弈,教会你“寻求最优策略”的核心思路,期待可以通过博弈的智慧,提升自身的思维高度,实现更美好的人生。学习博弈论最大的益处就是用科学的分析来辨别生活中的“迷惑行为”,在游戏规则中,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减少拍脑袋下结论的次数。
5.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走进大诗人》
戴老师的有趣源于其扎实的学识,更源于其对于古代诗词的热爱与坚持。内在学术修养的充盈,促成了戴老师达成“有趣”的境界。戴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故作高深、难以理解的殿堂之学,对于大多听众来说,都是便于理解、可亲可感的。在课堂上,戴老师更是金句频出,讲的课生动有趣。戴老师运用其扎实的文学功底,打破了我们对这些大诗人们的固有印象,这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走进大诗人,看到这些大诗人们的多样面貌。

怎样才知道自己遇到对的人?

找老公一定要找帅的
两个人在一起后,怎样才知道自己遇到对的人?情感导师这样说
内容来自国立台湾大学公开课《爱情社会学》第12集,孙中兴老师。问题是学生上课提问的,老师作了回答。
这堂课很有意思,我跑步骑车的时候听。虽然已经结婚八年,家庭和睦幸福,但还得学着点儿经营感情的知识不是吗?孙老师讲的很多东西跟我的生活经验都很契合,生活琐事中,蕴含着大智慧,值得好好体会。对标题中的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问到吧,不管是已婚还是求偶还是恋爱中,都应该有些启发,所以一句一句打下来分享。孙老师讲的如下(通过录音整理),请大家看的时候脑补台湾腔:
————————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这个问题经常被人问到,其实通常包含两个问题:怀疑自己遇到的人是不是对的人,或者怀疑自己这辈子还会不会遇到对的人。
可以确定的是这你辈子会遇到人,至于是不是对的人要事后才知道,要回头看才知道。你们现在都还年轻(大学),回头看也就是高中、国中,当时选的学校是对的吗(当然学校不是由你自己选)?如果你曾经有过暗恋或者恋爱,那你选的人是对的吗?
对与否,除了时间的问题之外,另外一个就是你心境的问题。在当下你对他的感情很深很浓的时候,想要对他表白、有抑制不住的热情的时候,你当然觉得他是对的人,不然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而你如果认为对的人跟这种感觉是连在一块儿的,那这个对的人过一阵子马上就不是对的人了。因为这种感觉不会长久。
而且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总是忽略人是会改变的,随着时间、年龄、成长,人是会改变的。改变了以后呢?以前认为是对的人,现在在某些程度来看就不是对的人,以前你觉得和他在一起很快乐他会讲笑话给我听,过一阵子你又觉得哈这个人好幼稚哦,每次都讲冷笑话。因为你成长啦,你对原来很重视的特质已经不重视了,那就觉得这个人不是对的人了。
这是那个人的问题吗?是他对或错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还是你们俩在一起的问题呢?你看归因就可以归三个方面。大部分人都很粗浅地归因在于“他是一个错的人”,这是很严重的思考上的错误,不是这样。如果是错的人你干嘛会第一步踏出去呢?
对的人错的人,都是在另外一个时间你才发现。你会不会碰到对的人?对的人也不是天生对的,对的人是因为你不断跟他互动,才慢慢发现他是对的人。这是亲密关系非常复杂的地方,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终止的努力。经过认真思考,要给你一个锦囊的话,就是八个字:平等对待、共同奋斗。基本上,终生如此。负面看,是一个无止境的忍受过程,你从正面看,这是一个无止境的享受过程。
所以,以前我念到“有人问苏格拉底说:你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请问我是单身好还是结婚好?苏格拉底说没差啦反正你都会后悔”。我听完这话就觉得苏格拉底太聪明了,因为很简单呐,在任何的情感关系里面,你有后悔的地方,你一定也有享受的地方,享受跟忍受,是摆在一块儿的,很多时候系于你心境的问题,还有两人互动的问题。
所以,对的人这个问题,我希望同学们不要这个样子去想。他是个人,而且还活着,这个比较重要,不要在你认为他是对的人的时候,他已经死了,或者你已经死了。

【知乎】网易公开课有哪些视频值得推荐?

具体也要看不同的人的口味,需要深厚背景知识的,我就不推荐了。分别来说下各类值得一看的课程。这里的课程基本不是最具代表的,它能代表的只能是个人偏好。很多课程也是看似有趣,噱头众多,但讲课一般,水分颇多。以下我列举的课程,都是我看过,至少看过一半以上的。1 国外大学公开课: ● 西雅图太平洋大学公开课:J.R.R.托尔金别看老师只是对着稿子念,但是里面对于托尔金的作品分析地非常深刻。对于英文遣词造的写作能力,也非常有帮助。●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非常知名的一门课,但确实很有思辨性。一时觉得无法理解的人,也可以看整理的课程专题 页 桑德尔北大演讲《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 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西方世界的爱情哲学也许一些人会觉得比较冗长,但这也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门课程。教授Irving Singer非常博学,对于电影、爱情、哲学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性情中人。● 耶鲁大学公开课:博弈论讲课非常生动,有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也有一些课堂上的游戏。感觉像在做头脑风暴。● 斯坦福大学公开课:如何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乔布斯:遗失的访谈(1995)Picasso had a saying: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乔帮主那种小偷的嗅觉和艺术家的品位,在这个视频里体现地非常深刻。2 中国大学公开课:● 国立台湾大学公开课:爱情社会学老师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讲话入木三分。● 北京大学公开课:影片赏析国内大学的蛮多老师其实讲起课来,不得不说都蛮无聊的。戴老师是个例外,虽然她讲的也不是新东方式的夸张,但是听起来非常有意思,有道理。每一课从一个新的角度赏析一部电影。3 TED:● 20岁光阴不再来鸡汤型,但仍算是非常鲜美的鸡汤。最后给出我们三个建议:1 强化弱连接 2 明白想要和什么人 过什么样的生活 3 做一些自我增值的事。● 能让你多出10年额外寿命的游戏《游戏改变世界》的作者简麦格尼格尔第二个TED演讲,记录了她从上一次TED Jane McGonigal:游戏创造美好生活 之后身体和心态巨大的改变和自我拯救的过程。● 中国工人的声音可能她们是你熟悉的,也可能是你不熟悉的:一群打工女性的故事。● TED10-TED入门:内向性格的力量点击率很高的一个视频,说出了很多性格内向之人的心声。真正的伟大,永远不会来自时代的喧嚣。● 为什么女性领导那么少?Facebook二把手,《Lean In》作者,无数少女的偶像谢莉尔桑德伯格在TED女性大会上的演讲, 她为渴望事业成功的女性提出了三个建议:1 永远坐在桌子旁 2 让你的伴侣成为你的合作伙伴 3 在离开之前决不放弃。● 谈反对性奴隶的抗争她绝对不是讲的最好的,但却是让人最为感动的。里面提到了印度性交易的肮脏历史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受害者重建生活。最近中国性侵案件四起,受害者和加害者同样值得关注。不定期更新推荐。

【公开课】唐诗新思路 欧丽娟教授·壹

? ? ? 欧丽娟老师是我上大学后很喜欢的一位国立台湾大学的教授,曾经在网上听了她的红楼梦及中国文学史系列课程,老师学识渊博,令我心折。下文整理本学期欧丽娟老师的公开课唐诗新思路。感谢b站评论区的@南康L,我将两人的笔记结合,对老师的课程进行了整理。


? 先上b站链接:

唐诗新思路 欧丽娟老师


? ? ? 唐代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傲视古今,其中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性内涵,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文明遗产,虽然表面上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就活在这些诗人的庇荫之下,但是犹如孟子所说:“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过去的经历已经化掉了,看不到了,但它留下神妙的力量影响了后来的世界,所以事实上过去仍然是永恒地存在着。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都有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在现在奋斗,为了未来而努力,但是凭借的是许多过去已经划入思想意识里,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文化根柢。更何况那些脍炙人口,触动人心的美丽诗篇,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就像宋代李之仪在《卜算子》里所说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虽然看不见,但我们都品尝着一样的生命之泉,被一样丰沛深刻的文化所滋养。“身在长江尾”的我们可以遥望长江头的无数先人,更可以在溯溪而上的过程中,感受到身心的洗礼。在这文化的长江大河里,涓滴都是智慧的宝藏。不是只有《红楼梦》带领我们领略复杂的人性与存在的酸甜苦辣,更何况《红楼梦》之所以如此优美,也是来自于一千多年前的诗词情韵。小说中把盛唐当做是诗歌艺术的神圣经典,对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推崇备至,而且它又充分吸收了中晚唐独特的残缺美学,形成了一股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悲凉,甚至塑造出一个魅力无穷的林黛玉,这些都说明了唐诗的深厚影响力。所以说唐代的诗人与名篇早已成为所有华人共同的前世朋友,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永远的活着,伴随着人们的成长,一起喜怒哀乐,更成为美感与体验的启蒙者,教我们怎样感受春花秋月,教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也教我们行走生命之路的种种方式。

? ? ? ?而唐代之所以能够诞生出如许众多的伟大诗人,必然和整个时代环境的深厚博大息息相关,就像巨大的树木必然有整座森林作为支撑一样。如果杜甫诞生在今天,他就很可能不会成为杜甫,而会成为其他的人才,那当然不可能每个唐朝人都会作诗,而且作诗也不是传统文人的最高目标。很多人以为唐朝人把创作诗歌当做人生的最大价值,以为唐朝人都以身为诗人为荣,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误解。毕竟在以儒家思想为终极信念的传统社会里,文人的最大人生价值还是在于经世济民,除非极少数的特殊情况,他们最大的努力还是在于实现政治理想,那么诗歌则是抒情言志的表达方式,是文字艺术的追求,兼作公共交流的媒介杜甫就说得很清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国家社会的群体事业才是这些充满理想的知识分子的终极信念,他们希望可以为尧舜般的圣君奉献心力,实践王道,让社会淳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直到晚年,已经年老体衰、无能为力的杜甫已经完全放弃出仕做官的道路,可是还是殷殷期盼年轻人可以接棒、薪火相传。他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意思是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就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了。你们要早一点占据重要的位置,因为做大官才能做大事,可是你们在职位上所想的不应是个人的名利权势,而是努力为国家百姓奉献生命。因此,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两句话就成为王安石最喜欢的诗句,因为它深深触动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内心,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志愿与热情。连生性潇洒的李白都没有例外,李白到了晚年遇到安史之乱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为君谈笑净胡沙”的建功立业,为国效劳。这就可想而知,以为写诗是唐朝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实在是很大的误解。

? ? ?然而在传统文化之下,诗歌也确实成为文人追求艺术表现自我的最重要的方式,只要受过教育、能够读书写字的人大多有读诗的兴趣和写诗的能力,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雅”文化、菁英文化的核心之一。可以说诗歌是唐代文人记录人生的生活日记,也是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来往沟通的书信,甚至是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要工具,不仅用来抒情言志,也有助于实践理想,所以诗歌就得到了最大的实验和开拓。而古典诗的丰富深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唐诗也就是最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对于唐诗,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曾有一番精彩的描述,他说:“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意思是没有不具备的;“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就是没有不达到的;而”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就是没有不参加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诗歌作品还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创作者,都使得诗歌的事业无比宏大、辽阔、辉煌、灿烂;难怪鲁迅先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几句话固然是言过其实,但也表达出唐代诗歌的伟大成就。

? ? ? 那么在如此炽烈的诗歌热忱之下,创作诗歌变成了全民运动也延续了将近三百年,在还保留到今天的唐诗中,一共有大约五万首,2200多位诗人 他们来自广大的社会土壤,从各个角落里孕育、生长、勃发互相激荡,也先后传承,他们彼此对话也相互成就,这才汇集出如此汪洋澎湃的文化大河,也正是在这样庞大的资源体系之下,最卓越的灵魂就会脱颖而出。最伟大的杰作就会横空出世,让艺术更加提升,也带来飞跃的进展。那么文化的长江大河就随之更加绵延壮大了,若是把唐诗的特色和宋诗来相比,对照之下就能够更显示出它强大的魅力。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宋诗概说》里分析了唐宋诗的特质,就指出“唐诗显得如火中焚,紧凑而激烈简言之,在匆匆趋向死亡的人生过程中,诗人作诗只能抓住贵重的瞬间,加以凝视而注入感情使感情凝聚、喷出、爆发。 诗人所凝视的只是对象的顶点。”因而,诗歌是凝缩简练的,而宋代诗歌就比较是说理性的,偏向是抽象哲理的表达,以及直线的呈现,不像唐诗是 一个饱满的整体意境,就特别耐人寻味,也更必须透过咀嚼玩味,才能体悟出其中的深沉与饱满。

? ? ? 那么正因为唐诗是如此之盛大丰美,本课程是为了挖掘、阐发唐诗中既美丽又深刻的人性内涵而开设的,我们并不走通俗性的、介绍性的方向,像入门导读一样的蜻蜓点水;也不做感性的赏析,停留在对唐诗有多美的一般说明上,我们想要做的是带领大家重新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诗人,以及脍炙人口的名篇,去挖掘原来所没有看到的,去澄清积非成是已久的,去探测历史所不知道的。当然,在看这些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和诗歌时,我们绝对不能用望文生义的方式做直觉的理解,尊重历史,设身处地,是我们现代人面对传统文化所最必须建立的态度,就像苏联学者伊·谢·科恩,他在《自我论》这本书里,清楚地提醒大家的,他说:



? ? ? 在刚刚我们所说的这段话里,谈到几个重点。 一个是,现代读者必须要注意,你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感受方式来理解古人,以为他们和我们完全一样。 事实上,在价值观或意识形态悬殊的情况之下,古人的许多思想感受和我们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要尊重别人,尤其是古人。他们所思考、所苦恼、所追求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问题。 以为古人也都是在追求平等自由,都是在渴望婚姻恋爱可以自主那样是不行的。



? ? 如果我们不放掉现代人的价值观或意识框架,就不能真正了解古人。再者,除了我们心态上要调整之外,做法上更要多下苦工,不能随性地用感觉来解释。更何况,真正的知识,Knowledge,永远是千锤百炼才能获得的,它不是意见,不是一般的Opinion。 所以科恩才会说:“专家通过精密分析原文、词源学和语义学来寻找理解这些问题的钥匙。” 这当然不是件轻松的事。 对于一般的人性而言,这段话,事实上可以算是暮鼓晨钟。

? ? ?必须说,虽然唐诗是华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资产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学作品,但其实读者往往是爱其美而不知其真,尤其是经过近代历史性的巨大断层之后,现代读者更常常以字面或常识来望文生义,在其中投射了并非它本来面目的不实幻影。美则美矣,却往往是美丽的误会。所以本课程,作《 唐诗新思路》的第一个系列,我们要做的是选取最知名的代表性篇章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 ?第一,厘清 文字与内容的谬误,避免一再的以讹传讹;

? ?第二,我们希望可以还原诗歌的真正含义,也示范解读古典文学的应有作法;

? ?第三,正确地知人论诗,展现出对古人真正的温情与敬意。

? ? ?我们将针对生活于整个唐代,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选出六大诗人,针对他们的名作提出几个问题,并给予解答。例如说:初唐的陈子昂,真的完全反对六朝,以复古为目标吗? 继承并且发扬了这个复古路线的李白,他的人生终极追求究竟是什么? 而王维遇到了久别的乡亲时,他所问的为什么是 “寒梅著花未”这样的问题,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至于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它是否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而当时李白眼中所看到的,玄宗与贵妃之间 又是怎样的爱情?他们两个是否有不为现代人所知的一面呢? 既然谈到了婚姻爱情,我们也来看看,杜甫是怎样看待他的妻子的?传统婚姻中是否就不存在着爱情? 而爱情是否只有我们现代人所以为的样态? 杜甫在《月夜》这首诗中,可能会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视野,并且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杜甫是怎样地因为复杂而丰富。 而唐朝的伟大,又确确实实应该归功于六朝。长江大河不可能只有一个源头。然后,我们要重新分析,白居易琵琶女的新造型以及白居易在琵琶女身上怎样投射了自己的潜意识。课程的最后,我们要告诉你,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真正的意义在哪里?而我们又是怎样地在误会中爱上了这首诗。

? ? 本课程结束之后,以后还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分析王维、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李商隐等等,这几个著名诗人的人格特质,以及由这些不同的人格特质所展现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他们怎么样用来安顿自己的理想世界,究竟是什么。而因为不同的性格,这些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也会截然不同。 其中单单是杜甫,他就具有三种不同的理想世界的构想,也展现出他那”地负海涵”的性情和胸襟,非常值得参考。然后我们还可以跨出个别的诗人,从时代的变化来看唐诗的变化,透过几个很有趣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是怎样地影响到个人,也影响到诗歌。

唐始影⊙ω⊙

【社会】节俭还是美德吗?

时下,消费主义盛行。一种观点认为,很多人在消费中寻找存在的感觉,以物欲的满足填充浅层的精神需求。这观点有点意思,不过我们此处不考究这个。前段时间,看台湾大学一个公开课,里面的老教授说,当代人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思想混乱,很多东西是非难定。他举了一个例子,节俭还是美德吗?他的意思是传统上大家都在提倡节俭,但是当代经济是消费撑起来的,消费兴百业兴,大家都不消费经济则要凋敝。此处,我们也不是考究我们这个时代是否真的如这个教授讲的这样,我们只思考他举的这个例子。

首先,生产是为了消费、是消费的前提,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确实对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意义重大,但是这种影响关系却不是简单大家都大肆消费就带动生产繁荣这么简单。而台湾教授的逻辑显然就是这样:节俭可能不再是美德了,因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拉动生产发展,所以我们鼓励消费,甚至是挥霍式的消费,越消费社会经济越好,所以节俭是一种过时的概念。这种逻辑稍有政治经济素养的人一分析,就发现非常片面和不值一驳,然而连台湾教授都这么认为,且这种声音在社会上不乏认同者,就值得我们反思一下。

2008年经济危机后,国家一直致力于将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主要依靠出口向依靠国内消费切换,因此出台了各种鼓励国内消费的政策,也进行了很多舆论引导。或许今天的消费主义和这一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消费主义可以认为是反节俭的。台湾教授的节俭是美德之问。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反驳。第一,从他的给出的理由来反驳;第二,从真实的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待新时代发展与节俭的辩证关系来反驳。

第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这是背后有前提因素、传导因素、资源限制因素等很多复杂的东西要考虑,简单的认为消费了经济就发展了,是极为肤浅的理解。消费的的前提是生产,这个道理应该来说比起消费是生产的目的要来的更加现实。人类存在需要消耗物质资料,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因此生产是必须的活动。唤醒人们的消费意识,在组织社会生产面前的难度不值一提。其次,消费行为受到人们的收入水平影响,而收入水平由生产水平和分配共同决定,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单是要求生产力高而且还要分配公平。综上,其实消费带动发展是个片面的说法,真实的社会是一个“生产-分配-消费”的闭环。如果一个社会发展的成果被少数人大量搜刮,消费只能是大多数人的生存消费和少数人的挥霍无度消费,这种社会比如是矛盾重重,必然不具备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此外,地球的各种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挥霍的同时渐渐的也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陷阱。不节俭的情况,当是少数人挥霍无度的特权,这种社会矛盾重重也没有持续发展动力;当时多数人的挥霍无度,那就是地球的灾难,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每个人的贪婪。

第二,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内涵应该是:合理消费+消费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