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约翰大学校训,校训在古代叫什么?古代的书院有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校训?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0 04:50:31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华东政法大学前身

华东政法大学前身介绍如下:
华东政法大学前身是圣约翰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华政,位于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入选中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五院四系成员、亚洲法律学会创始成员,是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学科的上海市重点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华东政法大学前身为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
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组建成立的华东政法学院;学校于1958年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
校训含义:
笃行致知,其含义是以自己踏实的态度,认真实践,积极探求科学知识,追求科学真理。明德崇法,其含义是要崇尚完美的德行,追求法治。
这和中国实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略相衔接,将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学校的校训结合起来,正说明了,该校作为一所以法学教育为主、兼有其他管理类学科教育的著名院校,她的历史使命所在。
校训前后两部分,“笃行致知”表明学校教育的要求、方式和途径,“明德崇法”表明学校的办学理念、方针和使命,两部分互相补充,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整体,比较全面、鲜明地点出了该校的特点和办学目标。

香港科技大学校训是什么?

香港科技大学校训:
求进,求新,创未来。
更多有关香港科大的资料,请参考链接,希望对你有帮助: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zxns/yldx/gatdq/xgkjdx/jbqk/263100.shtml
求进,求新,创未来
Hands on the present and eyes for the future
中外大学校训
中国大学校训: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圣约翰大学:光与真理
东吴大学:为社会造就完美的人格
三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北洋大学;实事求是
清华大学: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北京大学: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中华大学;成德 达材、独立、进取
燕京大学: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务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北京交通大学:知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中央大学:诚朴雄伟
南开大学;公、能
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
西北联合大学:公诚勤朴
浙江大学:求是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北京中医药大学: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东北师范大学:尊重的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东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近有功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云南师范大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中国科技大学: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西南师范大学:学高身正、行笃思远
陕西师范大学:厚德、积学、励志、敦行
外国大学校训: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又学会动手
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福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殊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西点军校:责任、荣誉、国家
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加拿大皇后学院;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伯克利加州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新南威尔士大学: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校训在古代叫什么?古代的书院有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校训?

  正如究竟谁是中国第一所大学仍存争议一样,中国的第一个大学校训也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但是很显然,肯定是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笔者以为,很可能是圣约翰大学。1879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设立圣约翰书院,1892年,院长卜舫济筹款在圣约翰书院添设大学部,三年后有了首届大学毕业生三名,但是直到1905年才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条例正式组建为圣约翰大学。在更名的同时也明确“Light and Truth”(光与真理)为该校校训。可是“光与真理”在圣约翰书院时期即为校训,所以,“光与真理”作为大学校训,是应当以开设大学部的1892年算,还是从正式更名的1905年算,有待商榷。如果这所大学的校训不能算最早的话,就应该算在1901年3月由美国监理公会正式办起的东吴大学了,这所通过学习圣约翰大学办学经验创立的大学,在创办之时即提出了一个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为社会造就完美的人格)。
  至于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较早确立校训的有这么几所:南京大学的前身,1902年由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在1906年更名为两江师范优级学堂时,主持学校的李瑞清就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作为校训。不过,根据当时实行的“癸卯学制”,这两所学堂还都算不上是大学,只是到了1914年,两江师范优级学堂改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才勉强称得上大学。这时江谦出任校长,明确校训为:“诚”。1914年,名副其实的大学——北洋大学,赵天麟出任校长,提出“实事求是”的校训。同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以《君子》为题作演讲,“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此后成为校训。何时确认没有记载,但在1917年清华大学修建大礼堂时,将此八字嵌入校徽高悬大礼堂正额,可以证明确认时间最迟就在这一年。1917年11月,在武昌的私立中华大学由创办人陈宣恺的儿子陈时继任校长之后,为学校制立了校训“成德、达材、独立、进取”。
  而在这之前,中国并没有“校训”的说法,这是个舶来品。
  而《弟子职》,虽无“校训”之名,但已初具校训之实。
  另外有记载以来最早、比较正式的“校训”,这个叫做“学规”。据学者考证,是南宋朱熹于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所撰写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这个“学规”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恿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崇法修德 笃行致远是什么学校校训

华东政法大学校训笃行致知 明德崇法出典:笃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从综合实力来看华东政法大学,是非常值得考生报考的,华东政法大学是国内非常好的大学,拥有众多优质学科,还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其次华东政法大学的王牌专业非常强,孕育了大批高新技术成果。所以华东政法大学非常值得考生和家长进行报考。
华东政法大学简介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
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是上海市管理的高校。现任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校长叶青教授
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入选上海市试点单位,2017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2018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
学校2017年成立文伯书院,启动书院制改革实践,探索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提升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中国诗词大会、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板球锦标赛、足球锦标赛等各类学术竞赛、艺术展演、体育比赛等活动中成绩斐然。
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先进集体,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解放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是现在的什么大学?

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所在地
上海圣约翰大学
中国近代著名教会大学,它的前身是圣约翰书院。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 为实践其推行高层次教育的宿愿,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度恩书院合并,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圣约翰书院。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
初设西学、 国学、神学三门课程。由于学生水平有限,采用国语、方言同时授课的方式。1881年,任英语教习的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提前全面以英语授课,首开中国教育史上英语教习之先河。1886年卜舫济长校后,将英语教学列为各科之首,并于1892年添设正馆;教授大学本科课程。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1884年,该校得到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的巨额资助,兴建教堂一所,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80年代末该教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1894年,该校建造了中国式的教育楼,为纪念创始人施约瑟主教而取名“怀施堂”,90年代初该堂改称“韬奋楼”。1903年,圣约翰大学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思颜堂”,以纪念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
1906年学校在美国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1913年添设大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形成预科、本科、大学 院三级敦学阶梯。1936年始招女生。 后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医、农五个学院十六个系的著名大学,于1947 年向国民政府注册。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为罢课,学生与学校当局发生强烈冲突,学校为阻止学生参加反帝斗争宣布停学,以孟宪承为首的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离校,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圣约翰为避战火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南京路大陆商场,不久与相继迁入的沪江、东吴、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1940年又迁返原址。
首任校长施约瑟任期共10年,继位者卜舫济任期52年,一直从事教会教育事业。1941年,沈嗣良成为该校首任中国籍校长。
其校训初为“光与真理”,后加上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所在地。
历届校友中以服务工商、教育、外交、医务界为多,知名者有颜惠庆、邹韬奋、顾维钧、王正廷、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周贻春、刘鸿生、颜福庆、陈行、牛惠霖、牛惠生、荣毅仁等。

华东政法大学有几个校区

一、华东政法大学有几个校区 华东政法大学有2个校区,分别为长宁校区和松江校区,长宁校区地址为上海市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松江校区地址为松江大学园区龙源路555号。
二、华东政法大学简介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 复旦大学 、 南京大学 、东吴大学、 厦门大学 、沪江大学、 安徽大学 、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是上海市管理的高校。现任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校长叶青教授。
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有各类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近1300人;设有22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16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46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24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各1个。学校积极推进智库培育和建设,提升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是最高人民法院自贸区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中国(上海)自贸区法治创新研究基地、法律文明演进研究基地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华东检察研究院是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共建的司法智库研究机构,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政府体制改革与监管模式创新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经济法律战略研究院是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理研究院是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中,法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五强;2016年学科评估中,法学获评A级,政治学获评B级。2018年,学校被遴选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项目、司法部项目立项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数在全国政法高校中居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9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00余人。先后有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入选全国“*”教学名师,2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获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获评“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2人入选“*奖励计划”青年长江项目,1人任“马工程”首席专家,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人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6人获评“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6人获评“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2人入选“上海东方学者”,6人入选“上海青年东方学者”,27人获评“曙光学者”,4人获得“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27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7人获评“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学校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门国家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上海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40门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76门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5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型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在2002年、2008年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为优秀。学校自1981年起创办研究生教育,1995年获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公布的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中,法律硕士专业获评A档。研究生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法学为核心,经济学、管理学共同发展,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协调共进的“一体两翼”格局。

中国第一所大学是什么?建立于多少年?

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
中国官办最早办的大学,则是北洋大学堂(1895年)无疑,之后是南洋公学(1896年)和京师大学堂(1898年)。武汉大学前身(1893)和浙江大学的前身(1897)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并不能列入大学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圣约瀚大学则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当然也是最好的大学了.
扩展资料:
诞生于西方中世纪的“大学”被引入、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最早发生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第一次浪潮之中。1571年,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西式小学——圣保禄公学。1594年,其升格为大学,并以圣保禄学院(俗称“三巴寺”)之名正式注册成立。这不仅是中国的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所西式大学、教会大学,而且是整个远东地区创办最早的西式大学之一。
过去一段时间,有不少学者认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圣约翰书院1891设立正馆(即大学部),首批招收学生2人(次年再招1人),正式开设了三年制的大学课程。1895年,正馆首批3名学生毕业。
1896年,圣约翰书院经改组、扩建,成立由文理、医学和神学三科组成的大学部。1905年,该校将正馆学制统一改为四年,年底,按照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条例成功注册,“得授予美国大学毕业同等之学位”,其中文名称也在不久后正式改为“圣约翰大学堂”。
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建校初期,曾经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过多个“第一”:第一份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第一场运动会,第一个校友会,第一个研究生院,第一份学校发行以及学生自办的英文刊物,第一次引入考试名誉制、选科制等西方教学制度,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学体育馆
中国第一所大学设在何处?一直是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2002年9月28日《天津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一条重要新闻,披露了一条鲜为人知的史实:天津大学近日发现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上光绪皇帝奏折和清光绪皇帝的批复。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充分说明,北洋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至此,中国第一所大学设在何处的争论宣告结束。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关于批准设立高等学府的政府性文件。
北洋大学堂诞生于中国历史上不寻常的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一时间,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维新变法的思潮日益高涨。在这种形势下,曾经支持过主战派的光绪皇帝在洋枪洋炮的开导下,特别是受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的影响,再加上对慈禧太后独揽大权和身处逆境的不满,促使他寻找一条要求变法维新,自立图强的道路。天津是中国北方维新变法的重要基地,相当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响应维新变法,并努力付诸实践。北洋大学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盛宣怀,这位鼎力协助李鸿章在天津发展洋务运动的实业派,是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人。他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感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2年盛宣怀上任津海关道后,就开始筹备办学。三年后,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他向李鸿章禀请具奏。由于李鸿章调入内阁办事,盛宣怀又于1895年9月19日(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一日)通过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昭上奏光绪皇帝,设立一所新式学堂。1895年10月2日(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光绪皇帝在奏折上御笔朱批“该衙门知道”钦此。“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正式创建,校址在天津大营门外的梁家园。第二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北洋大学堂创建后,由盛宣怀亲自任督办兼名誉校长,他以“科教救国,实业兴邦”为宗旨,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出任总教习。生于美国又在柏林大学获神学硕士学位的丁家立,由于对西方大学的熟知,再加上他于1886年在天津英租界创办了一所不带宗教色彩的“中西书院”,在社会上获得一定声誉,盛宣怀对他倍加赏识。北洋大学堂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蓝本,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学制规划,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
创建之初,设立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头等学堂为大学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分级设学之始。头等学堂即大学本科,学制四年,分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有20余门课程,专业课分五个专业: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共30余门课程。
二等学堂“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公立中学堂”。该学堂招收13至15岁学生入学,修业年限为四年,主要课程有:英文、数学、朗读、各国史鉴、地舆学、格物书、平面量地法等20余门课程。
学生来源从天津、上海、香港等地招收,任课教师多为中外硕学鸿儒,尤以美、日、英、法、德、俄学者任主课,教材也多采用外文原版。此外,北洋大学堂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证能够实现培养高层科学人才的目的。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北洋大学与哈佛、耶鲁相伯仲,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北洋大学从1885年至1911年共有毕业或肄业生518人,其中资送出国52人(不包括自费留学生)。该校为我国近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奠基的专家学者,他们多为国家社会所倚重,对采矿、冶金、土木、水利、机械工程、铁路交通、财政金融、政法、外交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五四”运动天津各界联合会副会长马千里,海牙国际法院大法官徐谟,著名诗人徐志摩等,都是北洋大学的毕业生。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的产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延续长达一千多年封建教育的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
中国最早的大学国是那一所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芸,有的说是前身是岳麓书院、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有的说是清朝盛宣怀最早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有的说是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的。其实长期以来受政治等各种因素影响,历史的真象被长期淹没。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根本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何特征,京师大学堂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更谈不上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只不过解放后受政治影响一直被官方讹传罢了,随着历史被越来越公正的研究后,即使是北大也不敢再自称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不过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也不是北洋大学堂,而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圣约瀚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这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体。但相信历史会最终恢复历史的本来真实面目。
上面也是我从别的地方摘抄下来的。但是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中国近代地一所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成立于1895年,盛宣怀向光绪帝提议建立的,徐志摩等是北洋大学的学生,北洋大学法学系等一批文科院系很有名,培养出很多人才,但后由于院校学科调整,法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也就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前身,1955年(记不清了)改名天津大学,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1995年100周年校庆时,曾经想恢复北洋大学的名称,但有复古的嫌疑,遭到教育部拒绝
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改革国家根本教育制度的时间是1895年,在这之前,中国各地都存在书院,近代上海县的圣约翰书院是其中的一所书院。
书院不同于提供学历教育的大学,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机构。由北洋大臣盛宣怀提请朝廷建立北洋(天津)大学堂是在1895年,由光绪皇帝特批。北洋(天津)大学建立后,第一批大学生被颁发大学毕业文凭的时间是1899年,在此之前,中国官方没有颁发过大学学历文凭。圣约翰书院不可能只提供教学,不颁发大学学历文凭吧?“
圣约翰书院”到底什么时候改制为“大学”提供学历教育呢?这个没有统一的说法,最早的说法是美国校区颁发大学学位的时间是1905年,而也有说法是说圣约翰书院改制为大学的时间是在民国中期,总之无法考证。最终圣约翰在民国中期就倒闭关门了。
无论哪个版本,也都说明了圣约翰是书院,而不是大学;无论哪个版本也都说明了圣约翰改制为大学的时间最早是1905年,比北洋(天津)大学晚,无论怎样篡改正史都是会出现破绽的。
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就是国立北洋(天津)大学无疑!不能因为要炒作近代上海县就必须要篡改中国正史!篡改了中国正史,还得去篡改世界正史和各国世界史啊!真是太可笑了……
中国最早的大学是那一所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芸,有的说是前身是岳麓书院、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有的说是清朝盛宣怀最早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有的说是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的。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也不是北洋大学堂,而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圣约瀚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这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体。
中国官办最早办的大学,则是北洋大学堂(1895年)无疑,之后是南洋公学(1896年)和京师大学堂(1898年)。武汉大学前身(1893)和浙江大学的前身(1897)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并不能列入大学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圣约瀚大学则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当然也是最好的大学了。所以中国大学成立时间顺序应该如下:
1、北洋大学,中国近代第1所代最早的大学大学,为今天津大学的前身。
2、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南洋",泛指华东沿海一带。清末民初,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
1959年7月31日,起源、根植并辉煌于上海"南洋公学"的交通大学完全分立,经教育部批准,分别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3、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之一。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是211还是985

华东政法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
华东政法大学,坐落于上海市,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入选最高人民法院自贸区司法研究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是全国接收“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7所高校之一。现任党委书记郭为禄、校长叶青。
校训为“笃行致知,明德崇法”。截至2021年3月,学校共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简介:
华东政法大学成立于1952年,溯及前身,学校是在圣约翰大学旧址上,由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组建成立的,原名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72年被撤销。
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2000年,学校由司法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曾培养出朱深远、俞思瑛、夏克勤等杰出校友。截至2022年,华东政法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第2名;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第85名。

光华大学的校名来历

1925年,“五卅”惨案在上海爆发,各界纷纷走上街头。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师生也组织罢课抗议,但遭到校方阻挠。于是6月3日,学生553人以及全体华籍教师19人,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1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声明不接受圣约翰大学颁发的毕业文凭。这一日便定为光华的校庆日。6月4日,离校学生教师集会商议自行设校事宜,他们的举动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们的支持,出钱出地。经过各方协助,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成立了新的“光华大学”。“光华”二字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日月卿云为校旗,红白为校色,“知行合一”四字为校训(1930年改为“格致诚正”)。租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房屋为大学校舍,租新西区丰林桥房屋为中学校舍。1927年,光华大学搬到大西路法华乡王丰镐所捐占地六十余亩之新校舍。至抗日战争前夕,校园面积已达百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