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200年前的“狙击步枪”肯塔基长步枪
- 2、独立战争中大陆军单兵武器?
- 3、中国民国时期世界上有狙击步枪吗?
- 4、什么年代才有的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
- 5、步枪是怎么慢慢变短的
- 6、线膛步枪近代发展史
- 7、Mini14轻型步枪
- 8、谁有枪或步枪的发展史?机枪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左轮手枪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 9、关于阻击手................
- 10、英国的火器厉害吗?十七世纪的
200年前的“狙击步枪”肯塔基长步枪
排队枪毙时代线膛传奇“狙击步枪”肯塔基长步枪都很习惯的将步兵手上的烧火棍称之为步枪,但在西方国家却有着一道明确的分界线。他们将早先那批滑膛枪称之为Musket,这个词的来源是法语中的mousquette,语义和鸟铳一样。而线膛枪被称之为Rifle,我们一般音译为来福枪。
并不纠结于线膛和滑膛称呼,但凡是步兵用的统称为步枪这个没啥问题。虽然滑膛枪和线膛枪长相类似,但是由于性能的不同,掀起了一场战术革命。美国赢得独立战争的利器——肯塔基长步枪。
首先得说肯塔基步枪它就没有一种统一的制式型号,因此只是一个范称。硬要给他认个爹的话可以追到中欧,尤其是德语地区山林里头那些猎人手上的耶格步枪。其实很好理解,德国多山多林多野味,而猎人想要恰饭,手头上的家伙得精致。
因此军队还在用滑膛枪排队枪毙的时候,猎户就装备了昂贵的线膛枪用来狩猎,毕竟动物不是对面傻乎乎的排队兵,一枪不中的话早跑了,所以说线膛步枪追求的就是稳、准、狠。
到了英国人登陆美洲大陆,发现这地方的野味比德国人家里丰富多了。而且美洲大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想要不饿肚子就得靠一杆靠谱的枪来狩猎。
西部的拓荒还在继续,想要不饿肚子,一杆精确的步枪很重要。然后问题来了,美国还是个松散的殖民地。工业也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枪支都是小作坊生产,所以形状口径长短各异。
而它被称之为肯塔基步枪是因为肯塔基这个地方就当时而言是西进运动的第一块需要征服的蛮荒之地,加上一些影视剧、图书中的出版描述,肯塔基长步枪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用词。事实上也有人管这票步枪为美国长步枪或者宾夕法尼亚步枪。
既然名字里头带长,那它一定就长。确实,肯塔基步枪虽然各有长短,但普遍长度都在1.7米以上(滑膛枪一般在1.5米)。因为它作为讲究精度和射程的线膛枪,长枪管更有助于弹丸被火药燃气加速的更久,出膛后的速度也就越快。
当然,肯塔基步枪除了长一些、有着用简陋工具拉出来的膛线之外,和那些燧发滑膛枪没本质不同。同样的燧发机构和扳机、同样是前膛装填,至多瞄具会比滑膛枪讲究很多,一般多为可调照门。等到19世纪上半页,随着火帽的流行,肯塔基步枪也从燧发换成了击发。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的军官最慌的就是拿着长步枪的美国民兵。排队枪毙用的燧发枪在百米左右打人的准头就只有50%,200米的目标想命中基本靠天命。一些英国军官表示这种步枪能在200码距离上准确的命中脑袋(1码=0.91米),如果天气良好的话,300码命中静止目标也是轻轻松松。
在萨拉托加战役期间,美国步枪手墨菲凭借长步枪在300码距离上击杀了英军指挥官西蒙·弗雷泽,乱作一团的英军投降,这场战役的胜利也成了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重要转折点。当然,以上说的这些都比较笼统,线膛枪带来的战术变化才是更应该关注的点。
这么说吧,线膛枪虽然准,但它有个问题是装填很慢。毕竟滑膛枪的弹丸是略小于枪管的,因此从前面塞进去容易。而线膛枪不行,它弹丸必须得略大于膛线的阳线直径,然后得把弹丸硬挤进去。
这样一来,它的装填效率就非常差了。而且有经验的射手金贵、线膛枪本身造起来也贵,所以这票精锐是不会和龙虾兵玩排队枪毙的。线膛步枪的普及受限于当时的制造水平,因此得等到后面才普及。但各国都在部队里加入一定比例的线膛猎兵,专门盯着对方步兵阵的军官打。
而军官除了用来下达作战指令之外,更多的是让线列步兵维持秩序,保持阵型。一旦军官阵亡,那群只知道听命令行事的榆木脑袋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排队枪毙的战法在遭遇线膛猎兵之后屡屡吃亏,这也成了欧洲各国都急着普及装备线膛枪的动力。
独立战争中大陆军单兵武器?
独立战争中大陆军单兵武器
独立战争中双方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前装滑膛枪,这种武器射击精度低、射速慢。
前装滑膛枪的射击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先将火药倒入长长的枪管中;
2.然后将圆形的金属子弹放入枪管,并用通条捅一捅,保证火药和子弹装入枪管底部;
3.向枪机火药池内倒入火药,然后将击铁全开;
4.射击。
一般完成整个过程需要30秒,也就是说,一个经过训练的射手一分钟也只能打出两发子弹。
独立战争中大陆军和民兵使用的前装滑膛枪种类很多,主要有英国的褐贝丝步枪、法国的1728年式步枪、沙勒维尔步枪和本土出产的著名的肯塔基步枪。
褐贝丝步枪
随着英国在17世纪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越来越多的战争要求英国为步兵装备一种坚固耐用的步枪,于是设计师根据之前的狗锁式火枪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武器,这就是著名的1730年式前装滑膛枪,由于士兵们亲切地称其为“褐贝丝”,因此该枪也叫褐贝丝步枪。
1730年式前装滑膛枪是英国第一款大量生产装备部队的制式步枪,其长度1.57米,重4千克,口径19毫米,可以安装长度为0.43米的刺刀。
后来在1730年式前装滑膛枪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改进型的1742年式前装滑膛枪和1752年式前装滑膛枪,三者的外形结构变化不大。
当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又推出了著名的1777年式前装滑膛枪,其主要改进是将全枪长度缩短至1.44米,通条套筒固定环由4个减少到2个。
褐贝丝系列步枪是近代英国军队的代表性武器,其服役时间从16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期间其得到了不断的改良。
在独立战争中,英国军队使用的褐贝丝步枪主要有1742年式、1752年式和1777年式3种型号。
而大陆军和民兵通过战前购买和战争中的缴获也大量装备了褐贝丝步枪。
1728年式步枪
当1717年式步枪装备法国军队11年后,针对使用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法国设计师研制了全新的1728年式步枪,该枪成为法国陆军的制式步枪。1728年式步枪长1.6米,重3.7千克,口径18毫米,可以安装长度为0.47米的刺刀。
1728年式步枪后来被更先进的沙勒维尔步枪取代,很多都被作为物资储藏起来。当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法国将大量库存的1728年式步枪卖给北美殖民地,该枪成为大陆军的制式步枪。
沙勒维尔步枪
18世纪中期,随着1728年式步枪变得老旧,法国设计了全新的1754年式沙勒维尔步枪。随着使用,沙勒维尔步枪不断改进,最终型号是1763年式沙勒维尔步枪,又称1763式步枪。
1763年式步枪长度1.55米,重4.1千克,口径18毫米,可以安装长度为0.47米的刺刀。
1763年式沙勒维尔步枪同样由法国提供给北美殖民地,其重量超过1728年式步枪。
根据记录,到1777年3月,大陆军就已经得到了23000支1763年式步枪。
为了杜绝盗窃,这些枪后来都被打上了“美国制造”的烙印和铭牌。
由于数量庞大,1763年式沙勒维尔步枪成为大陆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标准制式步枪。
肯塔基步枪
当大量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洲,他们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武器。德国移民带来了一种名为杰格的步枪,后来人们在这种步枪的基础上缩小口径,加长加重枪管,于是一种全新的武器诞生了。
新武器起初在宾夕法尼亚生产,因此被称为宾夕法尼亚长步枪,后来又传到肯塔基,于是便有了尽人皆知的名称——肯塔基步枪。
由于肯塔基步枪由民间作坊生产,因此外格规格都不统一。
肯塔基步枪的常见长度约1.5米,重4.5千克,口径13毫米,不能安装刺刀。
肯塔基步枪与当时其他前装滑膛枪最大的不同是枪管中刻有膛线,这使其有效射程达到200米,命中率很高。
肯塔基步枪的装填复杂,即使使用浸了油脂的布或皮革包裹子弹来加快装填速度,其射速每分钟也只有一发。
在独立战争中,装备这种步枪的肯塔基步枪队多次打败英军,令对手闻风丧胆。
提到的著名的萨拉托加大捷作战中,狙击手莫西·墨菲就是用这款步枪击毙了英军西蒙·弗雷泽将军,使得英军失去了最为优秀的指挥官而变得群龙无首。
有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归功于肯塔基步枪射出的子弹。
尽管名声在外,但是肯塔基步枪并不是大陆军的制式装备,其主要由民兵使用。
中国民国时期世界上有狙击步枪吗?
有的。
17世纪,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就使用小口径的燧发枪作为狙击步枪。19世纪以后,狙击步枪大多采用普通军用步枪或卡宾枪改型。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不少结构新颖、性能优良的新型狙击步枪。这些狙击步枪不仅配光学瞄准镜,还配微光瞄准镜;有的配消声器,成为微声狙击步枪;有的配两脚架,以增加射击稳定性。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陆军装备相比当时的世界强国差一个档次,双方主要是步兵、炮兵的较量。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抗日战场上的狙击手们相比其他战场上的同行显得默默无闻,很有点出乎意料。通过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分析,狙击作战在抗日战场上并非没有闪现光芒。
据考证:在1935年德国顾问就建议国军应配置狙击手这一编制,随后中国于1935年11月从德国购买120支配置有光学瞄准镜的1924式重枪管型猎枪,其实这就是二战时德国大量使用的98K型狙击步枪的前身,只不过当时是以猎枪的名义生产的。从国民政府1935年财政部开支列表中看到他的存在,有一项“购毛瑟24猎枪120支,配望远镜式瞄准镜,每支配弹2000发,另配备用枪膛30支,望远镜式瞄准镜30支”。
当然有装光瞄的狙击步枪,不过那时候的狙击步枪大部分是在栓动步枪或半自动步枪上修改的,例如,KAR毛瑟98K;半自动是:伽兰德M1 C/D
中国民国时期,世界上已经有狙击步枪了,只是中国那时候比较落后
当然有。
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诸岛上作战的时候,美国人大量使用了spring field(春田)狙击步枪。而日本人大量使用了九七式狙击步枪。
苏德战场上, 苏联人大规模使用了莫辛纳干狙击步枪,德国人大量使用了98k毛瑟狙击步枪。
还有英国人大量使用的李恩菲尔德狙击步枪。
这些狙击步枪都是主力普通步枪改造来的。
应该先于这个时期就有狙击枪了 只不过 没有现货这么多 这么先进而已
早就有了!
在美国独立战争(英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期间,就有用肯塔基长步枪(Kentucky Long Rifle)当狙击枪使用的了!
肯塔基长步枪是一种燧发枪,在经历了“萨拉托加大捷”之后,丹尼尔·摩根(Daniel Morgan)将军意识到了肯塔基长步枪的有效性后,开始成立了一支狙击小组,并统一使用肯塔基长步枪。
什么年代才有的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
1840年前后有最初的记录,但一直没有实用化。真正的实际战场运用(指专门的生产线以及对应的武器,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对部队发放、训练)已经是百年后的二战战场。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就有了“肯塔基步枪”,当时是“来复枪”
瞄准镜是1848年发明的。
19世纪du40年代,一些美国枪械技zhi工就开始制造带光dao学瞄准装置内的枪械。1848年纽约州的容摩根·詹姆斯设计了一种与枪管同样长度的管形瞄准装置,该装置的后半部安装了玻璃透镜,并有2条用于瞄准的十字线。
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瞄准镜,诞生在1904年,由德国的卡尔蔡司研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
最早的带瞄准镜的狙击出现在美国19世纪中叶的南北战争时期,
夏普斯、惠特沃斯等式样都 上装了个长长的瞄准镜:
1864年5月9日的斯波特瑟尔维尼亚战役中,北军的Sedgwick少将被1390码(约1271米)外的狙击手击毙
步枪是怎么慢慢变短的
步枪是怎么慢慢变短的其实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排队枪毙那个年代的步枪动不动就是一米半甚至更长。当然,肯塔基长枪玩儿的是精度,这个例子有点极端。相对正常一点的英国弗格森燧发枪,德国的德莱赛针发枪的长度在一米半左右。
而到了十九世纪末至一战时期,普遍步枪的长度降到了1米2左右。再到了二战时期,步枪长度普遍缩短到1米1左右。再后来是突击步枪的年代。先说排队枪毙时代枪长的几个原因,一个是枪还是以滑膛为主,精度和射程不那么理想。
可能会想长一点的枪管多多少少能让火药燃气的做功更久一些,弹丸飞的更远一些。如果枪管不够长,开枪时候膛口喷出的火和烟就能糊你前面那个拿长矛的一后脑勺。所以这是枪管要足够长的硬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为了对抗骑兵,早期的西班牙大方阵前方都是需要有超长矛兵来将方阵组成一个刺猬,防止骑兵冲击的。步枪长也和抵御骑兵有关系。像法国夏斯波特步枪的刺刀有半米长,与其说是军刺不如说是一把剑。
再到后来,尤其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随着后膛+膛线的步枪逐渐普及,步枪的射速和精度都大大提高。而美国人的M1903也是基于1898年与西班牙的美西战争中经验,和英国人想到一块。
一战结束后,各国都开始感觉。原先的步枪是不是太长了?虽然说堑壕战两边互射确实要精度,但过于长的步枪在堑壕内很难施展。而且战场的主要火力输出都是机枪和榴弹炮,长步枪不方便携带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而它精度射程较远的优点也越来越无所谓。
所以到了二战前夕,各国的步枪都缩短到了1.1米左右。只有一战没打的本子还用着三八这种长步枪。二战结束后,传统的大栓也就走到头了。而且战后的调查中发现,二战的机动化作战模式使得步兵交战距离基本都在400米之内,因枪伤致死的95%都是在300米之内。
而即便是1.1米的步枪有效射程依旧有800米左右,完全就是威力过剩。在之后就是突击步枪的时代了。总的来说,卡宾枪和长步枪是同时代的。但它早期是为了方便骑兵使用,而后来随着作战距离越近,各国也基本将卡宾枪作为步兵的主要武器。
线膛步枪近代发展史
线膛步枪近代发展史
物体旋转时更稳定的特性人类早就发现了,当火器刚藉由中国——阿拉伯传入欧洲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寻思在膛内拉槽,从而使得弹丸能旋转起来,以提高弹道的稳定性。根据2014年出版的《total gun manual》一书中的描述,最早的线膛枪是1498年在德国奥格斯堡出现。
当然,线膛这种工艺对当时的加工技术来说非常复杂,昂贵的价格让他根本不可能作为军用制式武器。而且当时冶金技术并不好,品控也没有标准。线膛枪带来的额外膛压完全适合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另外一方面,当时打仗还是以列阵为主,发射药也都是黑火药,打完之后烟非常大。这么大一群人逐排放枪之后其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打什么,只是死板的朝着大致敌军方向打,精度这玩意在一堆烟里头还真没那么重要。再者当时的弹丸都是从枪口装填,线膛枪的弹丸从前边塞进去比较费力,射速慢,而且膛线很容易被肮脏的黑火药堵塞,导致弹丸卡在里边,甚至炸膛。
所以说在此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线膛枪要不就是贵族们打猎的玩具,要不就是猎户的吃饭家伙,军用领域很少见。这儿再说个题外话,当时欧洲人不是喜欢拿枪决斗么,有一批贵族会用线膛枪作弊,因为打得准。所以后来大家都禁了这玩意,决斗之前还必须要由公证人检查。
回到主题,前边不是说猎户因为要靠枪吃饭,所以往往会花大价钱搞一支线膛枪么。而欧洲那边猎人最多?德国或者周边的德语区,因为那块地方山多,森林多,天然的猎场。不像法国那边气候又好,平原又多,适合开个农场果园挽着老婆品红酒。
所以在17-18世纪,德国开始逐渐有一批被称之为猎兵(Jager耶格)精锐轻步兵。他们往往小规模行动,擅长侦察,骚扰,打冷枪。而他们往往是由猎户组成,手中的枪也是线膛枪。
同时期,美国那会不是刚开始有大量移民涌入么,那块未开坑的新大陆上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骑马、打猎、吃肉成了新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全部,但打猎不比排队枪毙,还是得靠线膛枪才行。然后就出现了现代被称之为“肯塔基长步枪”的线膛武器。美国红脖子民兵在后来的独立战争中,拿这玩意把英军打成马。
吃够了苦头的英军当时也拿出了一款佛格森线膛枪来和红脖子们对刚,但佛格森死的早。而且前边也说了,当时线膛枪昂贵的造价当吃饭家伙用还行。但想要军用列装?想多了。
到了19世纪初,其实各国到也都认识到线膛枪的优势,多多少少的在部队中添置了一些。用法和德国猎兵一样,仅作为精锐士兵游击使用。比如英国的贝克、布伦瑞克步枪等等
这时候各国也都发现个老问题,线膛枪准是准,但是装填太慢,因为从膛口把弹丸从带膛线的枪管里塞进去太麻烦。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方法,一个是从后膛装填,一个是用比枪膛阳线直径更小的子弹。
然后就衍生成了两条路,一个是以德国的德莱塞针发枪为代表的后膛步枪。后膛装填还带来了射速更快的巨大优势,但当时后膛闭锁的密封贼差,容易漏气,导致射程不远。
另一条则是以法国米涅步枪为代表的的缩口径米涅前装弹。这种弹的直径比膛口小,很容易从枪口塞进去。子弹尾部中空,最后边还有个塞子。发射的时候火药推动子弹的同时也推动塞子挤入并撑开弹尾,好让弹体贴膛旋转。但缺点是它依旧是前装步枪,撑死了也就是之前滑膛枪的射速水准。
但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是巨大的,前装步枪必定被更先进的后膛淘汰。等到19世纪60年代,金属定装弹用它易延展,闭气好的特点取代了纸壳弹以后,算是彻底解决了后膛步枪漏气问题,步枪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更迅速的时代。
Mini14轻型步枪
Mini14轻型步枪
Mini-14是美国斯图姆·鲁格公司生产的一种5.56 × 45mm口径的轻型自动步枪该枪在1970年代初期研制在1974年推出市场。
当时AR-15占据了小口径步枪的市场,但仍然有许多喜欢传统的烤蓝钢和木制枪身的步枪射手讨厌AR-15,于是鲁格公司就把7.62mm口径的M14步枪按比例缩小成5.56mm口径,并命名为 Mini-14 ,即“迷你 M-14”的意思 。Mini-14是一种导气式轻型战斗卡宾枪,该枪基本上是M14的缩小版因此结构与操作原理与M14步枪基本相同。
在枪管下方有活塞式导气系统,回转式枪机有两个大型闭锁凸笋,导气装置的设计更接近M14的前身M1伽兰德式步枪,活塞随枪机一起作长距离运动。拉机柄位于枪的右侧,与机框相连,并随机框一起往复运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可靠性,鲁格公司在1977年还对Mini-14的机构作了简化。
击发机构非常简单和可靠,手动保险与M14相同,位于扳机护圈前,向前推为发射位置,向后为保险位置。 该枪有空仓挂机功能,挂机后机匣左侧的枪机解脱板可以使枪机复位,或卸下空弹匣后把拉机柄稍向后拉,枪机解脱后也会向前复进。
Mini-14发射5.56×45mmM193.223雷明顿口径,因此枪管有6条右旋膛线,缠距178mm。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鲁格公司提供有烤蓝高碳钢和哑光不锈钢两种材料。
Mini-14的机械瞄具为柱形准星和觇孔照门,高低和方向均可调整。最初的Mini-14上并不便于安装瞄准镜架,为此鲁格公司在1982年推出了被称为“农场步枪”(Ranch Rifle)的改进型,“农场步枪”式Mini-14在机匣上铸了一个瞄准镜架安装基座,安装瞄准镜时不会影响抛出弹壳。
Mini-14可配用多种弹匣,由于这种步枪受欢迎,因此除鲁格公司外有很多其他厂商也提供Mini-14的兼容弹匣,容弹量分别有5发、10发、20发、30发和90发,弹匣材料有钢制、铝制、不透明的塑料或透明的塑料等多种形式。
Mini-14步枪很容易分解维护,用一个螺丝起子或一发枪弹从扳机护圈后的一个小孔中伸进去,就能从枪托上分解出板机组,然后把枪托与枪管分开,过程非常简单。 鲁格公司刚推出的Mini-14只有半自动的民用型,后来又推出了两种军用型,分别称为Mini-14政府型(简称 Mini-14GB )和AC-556系列。
不过虽然称之为军用型,但主要是被执法机构采用,因此这两种型号又常常被称为执法型。
Mini-14的两种执法型与民用型的外观区别在于执法型上有枪口消焰器、刺刀凸笋、准星护圈和隔热效果更佳的玻璃纤维上护木,此外,AC-55还增加了一个快慢机。Mini-14结构坚实紧凑,长度短,重量轻,结构简单,零件少,容易使用和维护,而且Mini-14发射的.223雷明顿步枪弹的弹道低伸、枪口冲量低,因此全枪重量轻、连发时武器容易控制,是一种轻巧易用的步枪。
Mini-14的导气装置会自动吹出积碳,而外露的枪机在进行自动循环时会带走落在上面的灰尘、泥水、冰雪等异物,不会残留在机构内,油泥也不容易在机构内积聚,因此Mini-14步枪的可靠较高,只是精度比较差一些。
在鲁格公司推出Mini-14系列的三十多年来,该枪受到许多狩猎爱好者、农场主、执法保安人员、比赛射手和射击发烧友的喜爱。 而且由于它不像AK或M16的外形那样具有威胁性,因此被美国的联邦法律和许多州禁止的半自动突击步枪名录中排除在外,很容易买得到。
即使在 1986 年迈阿密事件中的其中一名匪徒就是使用Mini-14步枪和90发容量的MWG弹鼓与联邦特工对抗,各州也没有因此而立法取缔Mini-14及其大容量弹鼓,相比之下,AK就可怜得多了。
不过使用Mini-14执法型的警察也不少例如肯塔基州监狱的狱警和纽约市警察局的特警队(NYPD ESU),有许多美国乡村警察也使用Mini- 14作为巡逻步枪(常年放在巡逻车上的火力支援武器)。吴宇森在好莱坞拍的电影《夺面双雄》中,就出现有海上监狱的警卫使用AC-556镇压暴动的场面。
不过可能是外形不那么现代化,所以军用型的Mini-14几乎没有被任何国家的军队使用,除了在1983年,百慕大军团(英属百慕大群岛的国民自卫军)采购了半自动的Mini-14GB代替原来的英制L1A1 SLR(7.62mm)步枪。
谁有枪或步枪的发展史?机枪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左轮手枪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机枪,1900年代马克沁大叔发明
转轮,早了,19世纪中期就有了
第一把步枪是马蒂尼步枪
过去发明的
燧发枪在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周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转轮打火枪是用燧石打火引燃的前装枪,这种转轮打火枪的零件主要有:带锯齿的钢轮、链条、弹簧和击锤等,击锤头上有一隧石(即打火石),靠钢轮表面的细齿与隧石摩擦而发火点燃火药。射手射击前,需用小板手卷链条,在卷链条的过程中将弹簧压缩,弹簧张开带动钢轮旋转,整个过程就像闹钟的发条。
燧发枪的发展历程分为转轮打火枪到燧发枪。
转轮打火枪是人们在克服火绳枪种种不便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关于其诞生,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了这种枪,也有人说是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转轮式发火装置,更有人活灵活现地说这种枪的发明者是一个偷鸡者,并编出了这样一个似乎可信的故事:这个偷鸡贼经常在夜间去作梁上君子,他偷鸡时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绳枪,但是,火绳枪又容易暴露目标,于是,他开动脑筋,发明了这种较为隐蔽的转轮打火枪。
笔者反复查阅相关资料,认为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转轮打火枪的故事较为可信。故事中说,出身于16世纪初的基弗斯在钟表界颇有名气,他不仅能造出各种造型别致的精美手表,对各种枪械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亲手制作过不少精美的火绳枪。一天,基弗斯家中来了个客人,客人在抽烟点火时,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点火方式,燧石闪亮的火花瞬间引起了基弗斯的灵感,他把钟表上那带锯齿的旋转钢轮与能够产生火花的燧石相结合,凭着他的经验和智慧,于1515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转轮打火枪。
基弗斯发明成功的转轮打火枪引起德**方的关注,很快,这种枪便开始装备德军骑兵和步兵,1544年,德国与法国交战,当时德军骑兵装备了转轮打火枪,法**队仍装备火绳枪。战斗进行中,突然风雨大作,装备火绳枪的法军几乎没能打出一枪一弹,而以转轮打火枪为主要武器的德军骑兵则越战越勇,将法军士兵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屡遭失败的法国国王也雇用了相当数量的同类骑兵,这些骑兵也配备了转轮打火枪。这样,转轮打火枪慢慢成为骑兵的主要武器。
然而,转轮打火枪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不仅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使用麻烦,而且在钢轮上有污染时还不能可靠地发火,于是,人们又开始研制新的“点火”方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人发明了燧发枪,他们取掉了那个源于钟表的带发条钢轮,而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这种击发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隧发机构的枪械称为撞击式燧发枪。撞击式燧发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到16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撞击式燧发枪。
门世纪初期,法国人马汉又对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他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从而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为法国赢得了荣誉。法王亨利四世为此召他进宫,充任贴身侍从,专门为宫廷制造枪械,到17世纪中期,这种燧发枪已广泛装备法**队,后来,这种隧发枪被世界各国仿制和采用,直到19世纪中期。
隧发枪有步兵隧发枪和骑兵燧发枪两种,前者口径19.8毫米,枪长1560毫米,枪重5.69千克,弹丸重32.1克;后者口径17.3毫米,枪长1210毫米,枪重4.6千克,弹丸重21.3克。
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朝初年,中国发明家戴梓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枪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国人加特林后来发明的机械式机枪整整早一个世纪。但由于清朝政府极端保守,对汉人不太信任,从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采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燧发枪机的替代品:撞击式雷帽枪机燧发枪机持续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最终还是被称为撞击式雷帽的枪机和点火系统所取代。撞击式雷帽更易于装填弹药,其抵抗恶劣天气的能力和可靠性也更强,因此到了美国内战时期,北部同盟军和南部同盟军都广泛使用了撞击式雷帽枪。
一种称为雷酸汞或雷汞的化合物的发现,使撞击式雷帽的出现成为可能。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g(ONC)2——它由汞硝酸和乙醇组成。
雷酸汞的爆炸性非常强,而且它对冲击非常敏感。快速撞击或者甚至用手指使劲按压,都可能使其引爆。将少量雷酸汞放入预制的盖帽中(约为橡皮大小的金属帽),然后将盖帽附加到喷嘴和导入枪管的管子上,盖帽就可以点燃枪管中的火药。
从燧发枪机到撞击式雷帽枪机的转换非常简单,许多燧发枪都进行了此项改造。撞击式雷帽枪机与燧发枪机在主弹簧、击铁、机心、阻铁和阻铁簧等方面都完全一样。撞击式雷帽枪机的击铁也与燧发枪机相同,同样具有非击发、半击发和完全击发三种位置。
不同的是,撞击式雷帽枪机没有燧石和扣簧。取而代之的是喷嘴,用来接纳盖帽,并且这个喷嘴还包含一段可以将火焰从盖帽引到枪管中的主要火药的管子。击铁改造为用来撞击喷嘴上的盖帽并将其覆盖住,这样喷嘴中的火焰就不会被风吹灭了。以下这些图片可帮助您了解撞击式雷帽枪机的结构:
撞击式雷帽枪机的使用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大约只有50年。由于当时制造工艺的飞速发展,以低廉的成本将盖帽、火药和弹丸集成到单一的金属外壳内已成为可能。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子弹!
首先进行爆炸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福希斯的苏格兰牧师。福希斯开始用的是器皿装雷汞粉。后来把雷汞粉铺在两张纸之间。在进一步制作了纸卷“火帽”,这种发明大大加快了枪械的发射速度。
1808年,法国机械工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这样一来,击发枪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纪,针刺击发枪也诞生了。其最早出现在1840年,是德国人德莱赛发明的,故又称为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其技术特征是: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并用针击发火。这种武器首先由普鲁士军队装备,在普鲁士的三次王国统一战争中,其大放异彩,令丹奥法三国骑兵闻枪色变。与击发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是装弹技术的发展。
早前的火枪,弹药都是由枪管前面装进去的,而后膛枪是子弹从枪械后面装进去的。
18世纪末,新的枪械革命时代到来了。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雷汞。很快,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发明了火帽,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从此以后枪手不用再担心因为潮湿、下雨而无法击发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将火帽套在火门上,然后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这就是后膛枪。现代的所有枪支都可以称的上是后膛枪。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军标准配备的是著名的BROWNBESS前膛装药的滑膛燧石火枪,并非英军上尉派垂克·佛格森于1776年就发明成功的后膛装弹来福枪,该“佛格森”后膛装弹来福枪是佛格森上尉在参加英军镇压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在美国的前膛装药的肯塔基式线膛来福火绳枪的基础之上研制成功的,英军曾生产了100支这种新枪,装备了由他本人率领的一支百人队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六发,但因他本人战死,这种枪一直到1853年也没有在英军中推广。而后来,1860年,美国首先设计成功了13.2毫米机械式连珠枪,开创了弹夹的先河。此枪枪托里有一个弹簧供弹舱直通枪膛。子弹可以由此一发一发装进,自动输送入膛。连珠枪的出现,使步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前的火枪弹药都是由枪管前面装进去的,而后膛枪是子弹从枪口后面装进去的.
18世纪末,新的枪械革命时代到来了。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雷汞。很快,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发明了火帽,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从此以后枪手不用再担心因为潮湿、下雨而无法击发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将火帽套在火门上,然后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着就是后膛枪.
现代的所有枪支都可以称的上是后膛枪.
18世纪末,新的枪械革命时代到来了。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雷汞。很快,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发明了火帽,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从此以后枪手不用再担心因为潮湿、下雨而无法击发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将火帽套在火门上,然后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此外,虽然16世纪初线膛的来复枪(“膛线”英文为rifle,音译为“来复”,所以线膛枪也叫“来复枪”)就已出现,但正如前面所说,因为前膛线膛枪的装填速度实在太慢,因此一直没有广泛使用。——弗格森少校逝世半个世纪之后,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人N-德雷泽发明了后膛击针枪,这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这种枪于1840年最早装备普鲁士军队,当时普鲁士人把它作为最先进的秘密兵器,直到1848年才公开;它使线膛枪的射速达到了每分1-2发,而且,后膛枪和前膛枪相比,它终于可以让士兵在卧倒、匍匐时装填弹药了,而前膛枪非站着装填不可,何况线膛枪在射程、精度上的优势早就超过了滑膛枪。
在几次使用前膛枪的部队被使用后膛枪的部队打得稀烂的战役之后,欧洲各国迅速换装了这种武器;从远古以来一直困扰着统帅们的问题——装备远程武器的部队不擅近战,近战兵种又无法远射——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在此之前,只有极盛时期的拜占庭重骑兵作过这种尝试(他们被要求同时使用剑矛和弓箭两套武器),刺刀的发明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用击针的后装线膛枪总算是在良好的射程、威力、精度之外又解决了装填速度的问题,步兵的弹幕足以挡住一切向他们冲过来的近战兵种,包括骑兵。此后,滑膛枪的历史就结束了,骑兵也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
从滑膛枪到线膛枪
早期的枪管,里面都是滑溜溜的,所以,这些枪也被称为“滑膛枪”。
当时使用的枪弹也多是一些大小不一的铁粒或铅丸,当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
过小时,装填弹丸很费力,且不易装填密实。若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过大,发射时密闭性不好,火药气体就会从这些空隙中泄漏出去,使枪的射击准确度降低或射程减少。而且,即使弹丸和枪膛之间间隙很小,子弹离开枪口后,在空中飞行时仍像一个醉汉,不是东摇西晃,就是头朝后翻跟头,既打不远,又打不准。
于是,滑膛枪就变成了线膛枪,也就是说,枪膛再也不是光光滑滑的了,而是
有了膛线,有了膛线,子弹就可以高速旋转,从而在空中稳定飞行,指到哪里打到哪里。这里需要作一点小小解释。膛线的英文单词是“rifling”,这个词源于古高地日耳曼语中的“riffilon”,原文为“波纹”、“细浪”。后来,又派生出“rifle”(线膛步枪)这个词。不过,我国早年将“膛线”翻译成了“来复线”,“线膛步枪”翻译成了“来复枪”。
关于膛线,究竟谁是第一个发明者,众说纷坛。据记载,奥地利维也纳人凯尔奈曾发明了直膛线,不过,这种直膛线是为了加速从膛口装弹,而不是为了使弹旋转。英国伍尔威奇兵工厂的陈列室内保留有一些17世纪制造的线膛步枪,枪管里有明显的旋转膛线。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抗英部队由于使用了线膛枪将装备滑膛枪的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15世纪末期,德国人研制出一种线膛枪。说得最为圆满的可能是下列一则故事,我们不妨展开介绍。
1854年,英国测量员意特沃斯奉命改进枪的性能,正当他无计可施时,忽然间联想到小孩玩的陀螺,他认为,陀螺之所以能旋转,是因为它不仅围绕着本身的轴线转,而且陀螺轴线还围绕着垂直轴线旋转,转得越快,站得就越稳,摆动角越小,因而不但保持方向不变,还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于是,他很快在枪管内刻制螺旋膛线。遗憾的是意特沃斯的成功试验并没有受到重视,他研制成功的意特沃斯步枪也无人问津。直到若干年后的1865年,另一位英国人梅特福在意特沃斯发明的膛线基础上进行改进,才使膛线在枪上获得泛的应用。隐藏在枪膛内的膛线,凹下去的小槽被称为阴线,凸起来的则叫阳线,两条相对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口径,子弹头的直径比口径稍大一些,这叫过盈,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弹头嵌入膛线而旋转。
作为一名曾发明过爆炸弹头的发明家,梅特福发明浅阴线和稍带圆角的阳线,这种膛线结构保证了膛线内不因使用黑火药而堆积过多的火药残渣。应该说,梅特福膛线是一种黑火药时代较为成功的膛线。
线膛枪的原理并不复杂。当子弹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嵌人膛线时,便沿着膛线向前运动,同时开始旋转,旋转的弹头与陀螺相似,子弹轴相当于陀螺轴,弹道的切线,即弹头离开枪口后的飞行方向相当于垂直轴。弹头的转速达每秒3000转,它不但绕着弹头做圆圈运动,且弹头的轴线始终围绕着弹道切线做锥形运动,从而能克服空气阻气,不断向前飞去,保证弹头稳定地向前飞行。因此,一颗小小的子弹竟能飞几千米的距离,其道理就不难理解了。
膛线的条数多少常与枪的口径大小有关,一般在3~12条之间,手枪、冲锋枪、步枪等常为4条,口径大一些的机枪是8条。膛线的方向有右旋和左旋两类,现在一般均采用右旋,究其原因,不过是习惯而已。有了膛线,子弹头离开枪口时的旋转速度就可高达每分钟旋转20万转了,这样就保证了弹头足够的飞行稳定性,保证了子弹的飞行距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枪均改成了线膛枪,滑膛枪也还在使用,如霰弹枪就采用滑膛,打猎用的猎枪由于要求的射击距离不远,又使用霰弹,故也采用滑膛枪。此外,箭形弹等一些特种枪弹也采用滑膛,因为它主要靠尾翼稳定,不需要线膛来帮助了。
从前装枪到后装枪
1866年7月3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萨多瓦地区展开了一场欧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会战,普鲁士军和奥地利军以50万的兵力进行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战争,在总参谋长毛奇的指挥下,普鲁士军以巧妙的战术、猛烈的火力打败了一直称雄欧洲的奥地利军。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奥军伤亡被俘4.5万人,普军仅损失约1万人。普鲁士战胜了奥地利,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尽管决定这次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但这一条因素不可小视:普军大量装备了以后装击针枪为代表的先进武器,而奥军使用的仍是前装燧发枪。
早期的枪都是前装枪,而且多是前装滑膛枪,虽然也有人试用后装的结构,但是因不能保证闭塞火药燃烧气体和操作不便而被放弃。前装枪就是从枪口装填弹药的枪,一般由身管、枪机和握把(或枪托)组成。前装枪从一些西方电影上还能常常见到:以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电影中曾有一个场面将前装枪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描写了一场街头巷战,射手每打完一枪,都要迅速把枪递给身后的人,换取一支装好子弹的枪,而那个接过空枪的人又迅速将弹药捅人枪膛,以供射手使用。
前装枪有几个特点:
(1)弹头和火药分别从枪口用通条或其他工具捅人枪膛
内,所以枪弹是分装的;
(2)口径一般比较大,在20毫米左右;
(3)枪尾端是封闭的,枪管内膛没有刻制膛线;
(4)由于枪弹要从枪口装人,装填路线长,速度慢,装填时,人体动作幅度大,枪管需在地上竖起来,操作强度大,容易暴露目标。
而后装枪只需操作枪柄,使枪机前后滑动,即可装弹与退膛,每分钟能发射6~7发子弹,而且能以卧、跪。立或行进中多种姿势重新装弹和射击。相比较,奥军士兵的前装枪,装填弹药时必须将枪管竖直,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操作动作大,很容易暴露目标,每分钟只能发射互~2发子弹。这就是说,一万普军枪手的火力相当于4~5万奥军枪手的火力,难怪奥军战败呢?
最早尝试枪械弹药后装的是法国人包利,他试用的子弹本身带有点火装置,但由于枪管尾端不密封,火药气体从后面跑了出来,因而失败了。19世纪30年代,有人发明了一种纸壳定装式枪弹,将弹丸、底火、发射药合为一体,从而为后装枪的诞生创造了条件。1835年,普鲁士人德莱赛在军方的支持下发明成功后装式步枪,这种从身管后方装填弹药的枪由身管、枪机、发射机和枪托等组成,发射的就是纸壳定装枪弹。使用时,射手用枪机从后面将子弹推人枪膛,扣动扳机后,枪机上的长杆形击针即刺破纸弹壳,撞击底火,引燃发射药,将弹丸射出。由于这种枪发射时击针穿破纸弹壳底部打击底火,所以叫针刺发火枪。同时,由于这种后装枪的子弹需要一发一发地装人枪膛,所以也叫“后装单发枪”。后装单发枪比前装枪装填子弹方便,发射过程也大大简化,它的射击速度也比前装枪提高了四五倍,同时还能在跑动或卧、跪射击中重新装填子弹,所以,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对德莱赛枪很重视,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秘密生产这种枪。
后装单发枪采用击针刺燃底火的方式以及定装式枪弹,都和现代枪很相似,这说明这种枪对后世枪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然而,从前装改为后装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实现后装枪必须解决几个问题,首先要采用定装式金属弹壳枪弹,只有定装枪弹才可以从枪尾装填,早期的枪弹是
分装的,德莱赛针刺发火枪采用的是纸壳定装式枪弹,以后才过渡到金属弹壳定装式枪弹,采用金属弹壳枪弹,弹壳可以膨胀,紧贴弹膛壁,解决了后装枪的闭气问题,而且在火药气体压力下降后,弹壳又能自动收缩,弹壳收缩后与弹膛壁有一空隙,便于抽壳。其次,后装枪上要有切实可靠的闭锁装置,防止武器射击时,燃烧的火药气体从枪管尾端跑出来,若气体跑了出来,没有压力也就无法推动弹头向前运动。
从前装枪转变成后装枪是一大进步,但是,早期的枪械是前装枪,所以,习惯势力总是百般挑剔和阻挠后装枪的使用和装备。据说,一位普鲁士将军非常讨厌后装枪,他在死时留下遗言,要求在他的墓地上用前装滑膛枪放一阵枪声,否则他死不瞑目。一个瑞士军事代表团访问普鲁士时,检阅了普鲁士后装枪部队的瑞士将军边走边嚷嚷道:“用嘴吃东西是高贵的(指前装枪),瑞士射手从来不会卑贱到使用从尾部装填的‘灌肠枪’(指后装枪)来射击。”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发生在1866年的奥普大会战终于给前装枪的维护者以致命的打击,战后,法国、俄国和奥地利均争先恐后地淘汰了前装枪。在瑞士,当有人再次问那位把后装枪叫做“灌肠枪”的将军对后装枪怎么看时,这位将军不得不说:“枪是前装还是后装都是一个样,但吃东西是万万少不了嘴巴的。”不久,瑞士
军队决定换装后装枪,他再也没有敢反对。
19世纪60年代,英美等国开始设计制造后装连发枪,并相继装备部队,这之后,许多国家竞相制造,从而造出了许多种类繁多的枪。我国于1867年研制成功了美式后装单发枪,其子弹为铅弹,药筒有纸和金属制两种。到19世纪70年代,我国已能仿制生产多种后装单发枪。后来,我国又仿制了多种后装连发枪。
后装连发枪的特点是没有储存子弹的弹仓,也即时下所说的弹巢。根据弹仓在
枪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为前托弹仓、后托弹仓和机巢弹仓。弹仓有固定式和可卸式两种,固定弹仓使用较广,常能容纳5发子弹,采用弹夹做装弹工具,可一次将子弹全部装人弹仓。使用弹仓可大大地缩短装弹时间,提高枪的发射速度,使射速达每分钟10~12发。
从前装枪到后装枪,是枪技术的一大进步,也表明枪弹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所有这些,都为近代枪的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阻击手................
狙击手已经成为今天特种战斗行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狙击手常常是特种战斗行动决定性的关键因素,甚至,一名出色狙击手的行动本身,就可能是一次特种作战的全部。
狙击手的起源
关于狙击手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义勇军的一位夏普少校发现,子弹如果用鹿油包裹,不但能够方便装填,还能提高射程与精度。他带领一支独立机动的枪手队伍,以不可思议的远距离精确射击,射杀了许多英军高级军官,多次以极小的代价换得极大的胜利。于是,人们将射击精准又冷静沉稳的射手称为夏普射手(Sharp Shooter)。在训练及作战中,夏普射手由于要长时间贴腮瞄准,所以常常头戴类似于今天特种部队戴的面罩以保证其专心一意,于是,他们又被称作Marksman,即专注的人。后来,这两个单词合二为一,被Sniper所取代。Sniper就是今天的狙击手。另一种说法是,狙击手Sniper这一名称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军中出现,意指从隐蔽工事射击的人,后来人们常常把经过专门训练,掌握精确射击、伪装和侦察技能的射手称为狙击手。.
1944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德国法西斯的第9、第10装甲师,仗着优势火力与兵力,气热汹汹地向英军第1空降师一部发动围剿。可是,这些戴着红色贝雷帽的英军士兵大都经过狙击手的射击训练,几乎个个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德军的进攻步步受阻,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增派反装甲火箭、自行火炮和火焰喷射器部队,才在第4天达到目的。这些英军战士超群的作战本领,后来为他们赢得了“红魔鬼”的赫赫威名。
狙击手的目标
事实上,射击敌军人员一般只占狙击手任务的一小部分,敌军的车辆、直升机、通讯设施与油槽、水塔等往往是更重要的狙击目标,这就更需要狙击手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以狙击一辆装有防弹玻璃的运兵车为例,狙击手可以先发射一发穿甲弹以击破防弹玻璃,并直接杀死车内人员。如果第一发未能得手,他就应当选择穿甲燃烧弹,以其高温进一步破坏防弹玻璃的防弹性能,并紧随其后,以连续两发穿甲弹继续进行杀戮。如果任务仍未完成,那么狙击手的第5发子弹就应当再换成穿甲燃烧弹,并将射击目标调整为车辆的油箱,造成油箱爆炸。对于侥幸逃出的敌军士兵,狙击手则应以一般的子弹一一加以消灭。.
理论上说,狙击手的射杀行动可分为软性与硬性两种。射击坦克装甲车的通讯天线、车长的潜望镜与外挂油箱,使乘员下车查看,再进行射杀,属软性猎杀。硬性猎杀行动中,狙击手常常要与反坦克部队协调配合。先是狙击手以穿甲燃烧弹引燃坦克车的主动反应装甲块,等主动反应装甲块燃烧而丧失防御能力时,反坦克部队再以反坦克导弹将坦克击毁。狙击手有时也独立实施硬性射杀。以7.26毫米的半自动狙击枪狙击一架俄罗斯制米-8直升机,射击其旋翼轴等外露且脆弱的部位,20发左右子弹就能致之于死地。其他像通讯基地、导弹发射基地、弹药库、油料库等,也都有可供狙击手发挥天才射击本领的薄弱环节,关键是看狙击手是否具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狙击手的职业思维
世界各国的狙击手大都选择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使用水袋与吸管,而摒弃了常见的军用水壶。这点巧思,是由狙击手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因为他们往往需要长时间纹丝不动地潜伏在一个隐身处,等待刹那间到来的猛烈决战。于是,饮水只能改为吸水。
同样道理,狙击手的干粮,也都是高热量的压缩食品。一块5立方厘米的食品,就可保证人体18个小时的热量供应。如果有半个饭盒这样的食品,那么,狙击手就能半个月不用为饿肚皮而忧心了。唯一的缺憾是这种食品的口味稍差了些,据说嚼起来像是吞肥皂。.
1997年夏天,美国海军第7舰队旗舰“蓝岭”号和导弹驱逐舰“麦凯恩”号访问青岛。一支美国海军陆战队也随舰来访,其中就有担任狙击手的士兵。看他们的服装,真可谓“衣衫槛楼”。从头到脚,背部、后腿全都错杂地钉挂着绿色、黄色的布条,脸上更是涂抹得黑一道绿一道的,连狙击步枪上也都缠满丝丝缕缕的布带。这种装束站在军舰上显得异常醒目,可一旦隐入丛林,就能立即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难以区分。这也是为了长期隐蔽的苦心设计。
“孤独而漫长”,这5个字可谓是狙击生涯简单而生动的概括了。长时间的野外生存,需要有方便而安全的隐蔽场所。狙击手所在的位置本身就可视为一个小阵地,它常常被设计成适于伪装与隐蔽的观察点,宽约3米,高约1米。通常留两个出口,一个较大的出口供人员进出,另一个较小的供观察与射击使用。射击口内部往往有平滑的坡度,以使狙击手在长时间卧姿观察时,肘部有所依托而上半身不至于过分劳累。
观察点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长时间隐蔽的需要,既要靠近水源,又要保证雨天干燥不积水、热天凉爽可通风。不破坏周围环境,尽量与环境巧妙融合,是伪装的首要原则。因此,观察点在建立的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人工物体,而直接采用天然的树枝、草叶、植被和岩石,如果能利用天然的涵道、岩缝、空心树干和树根,那就更理想了。.
开始“孤独而漫长”的隐身生活之前,狙击手还应该在周围撤上催泪瓦斯,以防止好奇而嗅觉灵敏的野生动物凑过来,使狙击行动暴露,甚至伤害狙击手。
狙击手漫长的等待过程,并不如表面看上去那么平静与悠闲。他需要独立地完成野外观察与追踪、地图判读、情报搜集与分析、进入与撤退路线安排、作战计划拟定等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他无法确知敌情会在何时出现,他只知道,在某一瞬间,他必须以兔起鹘落般的快捷,去夺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此,对于狙击手来说,每一分一秒寂静的等待,都充满惊心动魄的气氛。这种漫长与短暂、孤寂与激烈的强烈反差,已不是单纯生理与技术的充分准备能够胜任的了。这要求狙击手的心理素质也超乎常人。
狙击手的价值
以最小的成本使敌军付出最大的代价,这是当今世界各国不遗余力对狙击手大加训练的根本目的。狙击手常常执行的命令包括指定狙杀、巡逻狩猎、非硬性装备破坏、随队观察警戒及火力支援。
执行指定狙杀任务,可以是一名狙击手,也可以是2人小组,其中一人侦察,一人狙击。指定狙杀任务要求狙击手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枪支之外,弓箭、弩、刀也都是值得一试的利器。.
狙击手还应当有近身搏斗、格杀的准备和技能。
巡逻狩猎要求狙击手主动而自由地伏击任何值得痛下杀手的目标。实战条件下,战场环境往往扑朔迷离,形势变化难以预测。由于情报所限,狙击手在无法接受明确狙杀任务的情况下,就可以以巡逻狩猎的方式,自主杀戮,以期收到奇效。这种任务常常是为了保证战场形势于我有利,即使巡逻狩猎失败,损失的也只是2名狙击手,可谓是本小利重的买卖。
除狙杀人员外,破坏装备也是狙击手的长项。车辆的油箱、水箱、轮胎,直升机的主旋翼与尾旋翼、光电观测器、机载弹药等都是狙击手喜爱的目标。油库的狙击可以先用1发包铅的软弹射穿油桶,等燃油外泻遍地皆是时,再用1发燃烧弹或曳光弹加以引爆,一定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
狙击手进行装备破坏活动时,往往会顺手牵羊消灭掉驾驭装备的人员。要阻止一整队车辆的行进,狙击手可以先从最后面的车长或驾驶员杀起,再从后往前一一收拾。一般情况下,车内其他人员要意识到车长被杀,至少需要四五十秒时间。这段时间对于神枪手而言,足够又准又狠地射出更多子弹了。
配备在特种作战小组中的狙击手,常常是整个小组成员的“保护神”。他负有随队观察与火力支援的责任。当小队受到敌人远程火力攻击,一时又无法得到援助时,狙击手就应该立即进行敌火观察,并进入有利的射击阵位,将最有威胁的敌人依次射杀。与此同时,狙击手还应当是选定撤退路线的“逃跑专家。”他有义务向小队指挥官提供最佳的撤退路线,并进行全程掩护。必要的时候,狙击手还要充当孤胆英雄,将敌人火力吸引到自己身边,以掩护大部队转移。.
加此凶猛强悍、全能多变的狙击手,他的克星是谁?答案很简单,对方的狙击手,只有对方的狙击手才可能是势均力敌的对手。因此。世界各国的狙击手都会谨记:同行是冤家,消灭敌方的狙击手,是自己的首要目标。
狙击手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有增无减.
狙击手可以用来刺杀,破坏,和打心理恐惧战.步兵在战争中的地位很高,当他们的士气下降时,战争的胜利就很渺茫了.
随着科技发展,狙击手的装备也会越来越好.如今,狙击步枪可以射杀1000米外的敌人了.其威力不可小看.
再者,狙击手命中率高,省弹药,七八个狙击手就可以捶毁一个团的部队(军心).让他们溃不成军.一个王牌狙击手的威力会让一个营闻风丧胆.
越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20万发子弹,而一名狙击手却平均只需1.3发
最近的巴以持续冲突中,有关一名巴勒斯坦狙击手在两天时间内打死打伤几十名以色列军民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于狙击作战的关注。
狙击手要有高要求
狙击手(Sniper)这个词源于1773年前后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士兵的一种游戏,那里的士兵经常猎杀一种名叫沙锥鸟(Snipe)的敏捷的小鸟。由于这种鸟非常难于击中,因此长于此道的人被称为sniper。后来,sniper成为专业狙击手的正式叫法。真正现代意义的狙击手初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时德军挑选士兵组成自由行动的狙击手,他们大多具有猎人和护林员的背景,对东西两线的英法军队和俄军造成了重大杀伤。为此,在战争末期,英军专门成立了狙击手学校以培养反狙击手人才。
通常来说,狙击手分为两种:一种是受过完整正规狙击训练的具有正规编制的狙击手,另一种是在战时临时挑选的枪法准确的射手。对于一名狙击手来说,强健的身体和钢铁般的意志是必备的前提条件,而好枪法只是基本的素质而已。对于狙击手的训练,除了要求其贯彻狙击概念和熟练掌握武器系统外,还包括如何计算风差影响和测距,要学会潜伏行进,选择战术机动路线,构筑射击阵地,隐蔽地进入和撤出阵地,观测和发现隐藏的目标等。狙击手还要善于观察战区,确定可疑声音的方位,善于使用人工和天然材料进行伪装,能够迅速机动,具备忍受长时间潜伏的能力等。此外,狙击手还需要准确判读地图和战场航拍照片的能力,这往往能够帮助狙击手迅速、安全地进入和撤离阵地和战场。
对于在野外“狩猎”的狙击手们来说,通常会选择两个以上的撤出路线,而安全撤退计划早在进入阵地前就已制定好了。
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狙击手的目标不仅仅只是杀伤对方的人员,实际上他们往往可以起到普通步兵无法达到的战术作用。例如狙击手可以通过对坦克成员、油箱、潜望镜和通讯设备的射击使其丧失战斗力;可以通过毁伤关键设备来迟滞敌方基地的作战行动等。另外,类似于弹药库、油料库、指挥部等薄弱环节也非常容易成为狙击手的高价值战术目标。
作为德国国防军在二战中狙击手射杀记录第一名的马蒂亚斯·海岑诺尔,他的记录为345次猎杀。他曾经表示,衡量一个狙击手的成功之处不在于他射杀了多少人,而在于他能对敌人造成如何的影响。狙击手如果能击毙敌军军官,往往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二战中,苏军充分认识到狙击手的战术价值并加以推广。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狙击手使德军部队产生了很大的恐惧心理,对于打击德军的士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二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2.5万发子弹。越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20万发子弹,然而同时期的一名狙击手却平均只需1.3发。
狙击手并不仅仅只能影响某一场战争的发展,有时还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在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国军队中的帕特里克·弗格森上校倡议建立和发展的狙击手们被大陆军称为英国殖民军中最危险的部队。弗格森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狙击手,然而使他扬名的却是他那著名的“未开的一枪”: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日耳曼城附近,当时弗格森在125码距离上瞄准了一名美军军官,由于这名军官转身离去,弗格森可能是因为绅士风度而没有向他后背开枪。他本来可以改变整个历史,因为被他瞄准的这个人正是领导美国独立的乔治·华盛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弗格森本人却在1780年10月被大陆军的肯塔基步枪手在450码距离上打死,他的部队投降后,英军将领康华利将军被迫放弃了对北卡罗来纳州的进攻。与此相反的是,1777年10月7日,北美大陆军肯塔基步枪队中的一名狙击手墨菲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击毙了率队侦察的英军将领西蒙·弗雷瑟将军。弗雷瑟的死直接影响了战局,导致英军将领约翰·伯格因的突围计划破产,萨拉托加战役由此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狙击手墨菲射出了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分量的一颗子弹。
狙击经验需要不断地训练和积累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狙击手的训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名狙击手的基本训练时间为6个星期。这个时间的约定俗成可以上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狙击教官一般来自前线部队,他们在狙击学校呆满6周后往往要回到前线。相比之下,狙击枪械和装备的变化却日新月异,尤其是在观瞄设备上,从光学瞄准器材一路发展到红外和微光观瞄设备。
现代的狙击任务一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通常包括一名狙击手和一名观测员,后者有时候也是第二狙击手。一般来说,除了必备的狙击步枪外,狙击手的装备还可以包括手枪、
伪装服、伪装油彩、望远镜、无线电通讯设备、红外或微光夜视仪、地图、指南针和食物等。为了保持长时间潜伏的隐蔽性,大部分的狙击手们都使用水袋和吸管,甚至采用流质高热量食品。二战中德军狙击手中拥有最高猎杀记录的马蒂亚斯·海岑诺尔表示,一名狙击手一定要始终专一,不能去担任除了狙击之外的任务。二战德军狙击手猎杀记录第二名的阿伦伯格则认为,冷静、自信和勇气是一名优秀狙击手的必备素质。如何测量和修正枪支的弹道,如何掌握射击的时机都需要不断地训练和积累经验。
反狙击的两种有效战法
据报道,在1994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车臣非法武装的狙击手对进入格罗兹尼市的俄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光是俄军131旅在3天中就损失了近800人和20辆坦克、102辆装甲车。据统计,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80%的人员伤亡仍然是由车臣非法武装的狙击手造成的。对于受到狙击的部队来说,通常采用对可疑方位的火力压制来干扰狙击手的射击,同时迅速接近敌人,以寻找狙击手。寻找敌方狙击手的方法包括通过枪声、动植物的动态、子弹的射入角,甚至是猜测敌方可能采用的有利地形来判断。
当然,对付敌军狙击手的最好办法是派出己方的狙击手对其猎杀。为了反制德军的狙击手,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办了第一所军事狙击手学校。1955—1956年间,美国步兵训练学校成立了美国陆军射手训练营,这就是美军狙击手学校的前身。该校的训条主要包括:对付敌方狙击手的最佳方法是指派另一名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对于狙击手的战术来说,发现目标是很重要的一环。猎杀对方的狙击手,有一种被称为SLLS的追踪方式,即停止(stop),观察(look),听(listen),闻(smell),其目的是时刻意识到可能会有人在监视你,而决不要贸然暴露自己。
历史上最著名的狙击手之战是二战时发生在苏军军士长柴切夫和德军上校、同时也是德国狙击手学校校长的汉斯·托瓦德之间。最后是柴切夫赢得了这场对决。高手也无法永远保持不败,这正是狙击的法则。被称为“白色死神”的芬兰狙击之王西蒙·海耶虽然在苏芬战争中猎杀了505名苏军,最后还是在1940年3月6日被另一名苏军狙击手的达姆弹击中面部而退出战斗。从这一点来说,狙击战的确是最强射手之间的对决。《环球时报》
人靶,最后一颗子弹,王牌对王牌,活人猎杀。。。
你可以玩儿玩儿CS
尝试一下,狙击手的感觉啊
写这么多不累啊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 决战中的较量)
重装捍将
狙击手的电影与现实
最近,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出了个连环杀手,专门躲在暗处用狙击步枪射杀普通民众、一枪毙命、弹无虚发,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恐慌——我还真有点儿佩服美国人,什么事儿都能搞得跟电影似的。说到电影,相信这位“华盛顿狙击手”也一定会在银幕上亮相,但不是现在,因为眼下就有一部“狙击手电影”、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电话亭》被推迟上映。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狙击手将不同的人引诱至一个电话亭里,一旦他们挂断电话,便将其一枪击毙的故事。面对发行公司推迟本应于下月15日上映该片的决定,剧本原作者拉里·科恩表示对此“并不介意”,他说:“如果你看了影片,就会知道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而福克斯公司发言人显然被吓坏了,他表示:“该片内容与目前现实生活中的案件太相似了,此举完全是为了保护观众”。你瞧,有时候,假的成了真的,电影也可能变成现实。
狙击手溯源
现代意义上的狙击手“Sniper”这个单词的词根“snipe”则在1832年第一次出现,源自于英军在印度边区的一种猎鸟活动。据说snipe是一种身体娇小、动作十分灵活的小鸟,要猎获这种鸟并不容易,需要相当不错的射击和潜行的技术,这种运动也就被叫做snipe。等到一次世界大战时,sniper成了军事上狙击手的通称,强调的除了射击之外,还有掩藏自己踪迹的能力。同样的,德文中的“Heckenschutze”与法文的“tireurembusque”也都有埋伏射手的意思,而中文译成了“狙击手”,勉强算是不差。
虽然狙击不一定要用火器来进行;但是在一般意义上,它的发展还是跟近代枪械工艺的水平息息相关。自16世纪起,具有改良膛线的前膛来福枪在德、奥两国开始大量的应用,主要用途是在打猎和竞赛上。在美国开拓初期,有部分中欧移民也移到美洲来,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一带,这种前膛来福枪也随之传入美国,以供垦荒、狩猎、自卫之需。经过拓荒者的改良,口径变小,枪管加长,加上枪托,也将弹头用浸了油脂的布或皮革包上以利前膛装弹。这就是著名的“肯塔基来福枪”的由来,因为当时肯塔基是拓荒的前哨。
我们可以从电影《最后的莫希干人》里看到这一时期的狙击射击情况。片中有一个段落,为了能让送信的信使从包围城堡的印第安人手中安全脱逃,刘易斯在城墙上用远程狙击火力掩护,一枪一个,弹无虚发。从史实上来说,这个电影一方面夸大了刘易斯的射击水平,另一方面也虚构了枪械工艺的发展史。在这个电影所讲述的年代中,他还没有得到后来让他威镇四方的名枪“打鹿将”(肯塔基来福枪)。
肯塔基来福枪真正的用武之地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战场上。华盛顿义勇军中的狙击手配备了这种当时射程最远的火器(200码左右),专门用以对付英军军官。而英军正规部队配备的是老式的BrownBess前膛装填的滑膛燧石枪,有效杀伤射程仅为80码——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在1814年写下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至于想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电影《敌人的荣誉》描写的就是肯塔基来福枪手在独立战争中创下的最有名的狙杀成绩。英军狙击手佛格森上尉(Capt.PatrickFerguson)潜心研究设计了新型的来福枪,有效射程在200码以上,性能和射速都远胜过滑膛枪;而且是后膛装弹,这在当时是个创举。他在1776年向英军高层展示他的新枪,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生产了100支,并且让他招募了一个连的狙击步兵到美洲作战。他首次上阵在1777年的白兰地酒之役,把美军打得大败。在此役中他还瞄准了125码外一个正骑马离去的美军军官,大概是由于绅士的风度他没有对那军官背后开枪,殊不知那军官正是华盛顿。这就是有名的“未开的一枪”。
历史上的狙击手佛格森的右臂在此役中受伤,三年后的一次战斗中,他被一个肯塔基来福枪手射杀,死后他的新型来福枪也随之湮没。历史的瞬间真是可叹。
真正意义上的后膛装弹步枪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投入使用的。克里斯丁·夏普斯(Christian Sharps)在1848年设计了一种落下式的后膛闭锁装置,成为他日后一系列后膛来福枪的基础。经过多次改良后,他1859型的设计被美国联邦军队采用。夏普斯后膛来福枪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后膛枪几乎在任何姿势下都可以装填,这就大大地方便了狙击手们;如果是前膛枪的话,他们必须直立装填,目标暴露太大。
虽然我们很少在反映这一时期的电影中看到有关狙击手的形象,但在丹泽尔·华盛顿早年主演的电影《光荣》里,我们还是可以窥到狙击枪手的隐约身影。影片里有一段剧情说的就是,毫无枪械使用黑人奴隶加入了联邦军队对抗南军,在艰苦的训练里,其中一项技能就是如何快速地装弹并有效地射击。前膛枪装填手续繁复,虽然从18世纪起已经使用纸包弹药以利装填,整个程序还是快不起来。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在实战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还有,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一击必杀或者被杀
在枪械的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两项发明跟狙击效果直接有关,一是膛线,另一则是瞄准装置。最早在枪管壁上拉出膛线的是1498年维也纳的CasparKollner,不过他的膛线是直直两条线,应该是用来加快装填速度,而非用来提高准确度的。真正的螺旋式膛线大约发明1520年前后的德国的纽伦堡地区。至于瞄准装置,大约也是在1500年前后发明的,是最基本的准星、照门的配备。有了膛线和瞄准装置,射击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瞄准装置才真正体现出了实用价值。一战中,德军的狙击手普遍使用Kar98k毛瑟步枪,配备3或4倍的瞄准镜,倍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在双方距离相当近的壕沟战场上使用起来绰绰有余。由于德国光学产品的品质和数量都胜过其他国家,当英军也想配发瞄准镜时,却尴尬地发现根本就没有国货供应,只能使用战前进口的德国电影《兵临城下》中苏联红军方面的主要狙击用枪是Mossin-NagantM1891/30步枪,口径7.62mmx54mm,弹药威力十足,但是瞄准镜多为3.5或4倍,不利长距离狙击。而德军使用的狙击枪则还是一战中使用过的Kar98k毛瑟,口径7.92mmx57mm,瞄准镜为2.5倍到6倍之间。
蔡斯或莱卡。而在东线方面,俄军更是没有所谓的狙击手,既无装备也无编制,因而在德军狙击手的枪下亡魂不可胜数。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德军在东线开始遇到红军的狙击手时,他们受到的震撼绝不亚于1914年的协约国部队。苏联红军狙击战术的成功在史达林格勒攻防战中达到巅峰,上演了一出二次大战中最具戏剧性的狙击手对抗赛,著名的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依采夫准尉(VasiliZaitsev,242次击杀记录)使用两人小组的战术,成功地狙杀单枪匹马行动的德军知名狙击教官科尼格少校,对红军的士气是一大鼓舞。这也是电影《兵临城下》的故事原型,影片里的苏联狙击手是来自乌拉山的猎手,而德军少校则是拥有狩猎庄园的贵族。有意思的是,因为苏军狙击手的威胁,德军方面大量增加狙击手学校及狙击手的数量,并且对狙击手给予特别的奖励。例如在1944年纳粹党卫军(Waffen-SS)给有50次击杀记录的狙击手一只手表,100次击杀的一支猎枪,150次击杀的则被邀请跟SS的头头希姆莱本人一同去猎鹿。
和苏联红军相似,二战时期的美军也比较注重狙击手的培养。在每个连级作战单位基本上都会配备几名狙击手,各单位指挥官的战术手册上也有关于狙击战术的详细讲解。例如,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所带领的小队就配有一个狙击手杰克森,在影片开头的D日登陆作战中,他首先担任的就是消灭德军火力点的任务。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的狙击手一直都是极大的威胁。不论是在意大利半岛的中北部山区,还是在诺曼底星罗棋布的农场果园中,到处都弥漫着突然死亡的阴影。这时,狙击手杰克森在巡逻作战中直接与德军狙击手对阵,又是一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对猎游戏。最后在守桥战役中,他又担任侦察和伏击以及火力支援任务。作为一个严肃的战争题材电影,这个狙击手在电影中的作用比较明显地说明了现在战争中狙击手的作用:指定猎杀、随队观察及火力支援、巡逻与定点伏击。
和欧洲战区的美军相比,太平洋战区的美军面临日军狙击手的威胁则又大大不同。美军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反狙击作法多半是使用密集火力轰击可疑地区,例如以37mm反坦克炮装用特制的霰弹用来肃清茂密的丛林顶冠就十分有效。关于这样的作战方式,我们可以在电影《细红线》中看到最典型的例子。
关于狙击技巧
在电影《全金属外壳》中,我们可以见到当时越南游击队的狙击战术对美军士气的打击。这个狙击手只用一个人一只枪就牵制了一队美军士兵并把他们的行进成功地拖延了半天,最后美军还是付出了相当代价才解决掉这个狙击手。这一情节的真实故事是:1967年的某天,美国陆战队第四团第二营在丛林中的遭遇。他们沿着一号公路附近巡逻,被干掉了5个人,每个都是在双眼间一个干净利落的小洞,根本找不出子弹是从哪里发射的;整个营就地找掩护,不敢前进。第二天还是一样,没人敢站起身来,营长呼叫空军支援,炸弹、汽油弹、机关炮弹在四周乱炸一通。轰炸过后他们继续前进,一个小时后听到“砰”的一声,又倒了一个家伙,他们又都趴到地上不敢动弹了。这时早已暮色四合,营长再度呼叫空军轰炸,那个越军狙击手竟然在黑暗中还对美军飞机射击。这个营在两天内只前进了一英里半,总共1100人的兵力,却奈何不了一名越军狙击手。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台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丹中尉对阿甘说,别向我敬礼,这会让我成为狙击手的靶子!而在1900年的波尔战争中,同样流传着这样的经验之谈:“尽量跟军官和白色岩石保持距离。”——因为前者是敌人的目标,而后者则是测距的极佳对象。这里不能不提一部很有名的狙击题材电影,好莱坞过气明星汤姆·贝林格主演的《双狙人》(sinper)。虽然影片本身很烂、基本乏善可陈。但因为片中对现代狙击战术涉及颇多,所以还是专门提出来讲一下。自从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军队在越战后普遍设立狙击手编制,狙击战术就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特种作战任务的增加,狙击战术的运用更是普遍。在《双狙人》这个电影中,就是美国情报部门和军方合作联手执行刺杀毒枭任务。而像这样的狙击猎杀任务,一般是采用“双狙击杀”这种现代狙击战术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2人一个小组,以1人观察,1人狙击;或者2人同时狙击;或主射手未能成功时副手再补上一枪。当然,副射手的枪法也必需是一流的,并且随时维持备射与瞄准的状态才行。
这部电影还给观众明确了一个观念:对付敌方狙击手的最佳方法是指派另一名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因而,这次美国华盛顿发生的系列枪击案中,警方专家就推测杀手可能不是单独的一个人,而是一个行动小组.
英国的火器厉害吗?十七世纪的
欧洲的转轮枪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但燧发枪开始登场了
时间:17世纪下半页到19世纪初期.
西班牙:米克雷特,"强盗枪"
荷兰:斯那庞扎斯,"偷鸡枪"
法国:枚卢瓦.
英国:伯克,棕贝丝
普鲁士/德国:捷格步枪
美国:肯塔基步枪,
俄罗斯:皮夏利
最好上图书馆去查<欧洲火器史>.在自然科学类.我就有这么一本.里面讲的挺全.你要的回答起来太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