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拉拉公国,宠妾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8 12:19:04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求琉克勒茜.波尔金的结局

好像是难产而死吧。。。
至于上一个问题,回去好好翻翻历史,问之前想清楚。。。
琉克勒茜后来留在了费拉拉公国,西泽尔在争夺费拉拉公国一战中被长箭射死,于是没办法去接琉克勒茜了。
她在费拉拉生活了17年,被她的家庭所热爱,被宫廷诗人所崇拜,像斯特齐,班伯和艾奥斯托,也受到她国民的尊敬。她是一个忠实的妻子,虔诚的女子,公爵孩子们的母亲。
琉克勒茜1519年6月24日死于生第8个孩子,时年39岁,被安葬在费拉拉的女修道院多米尼墓地.

欧洲有哪些公国?

希腊,德国,爱尔兰,巴西
卢森堡大公国。
公国是封建制下公爵或女公爵的封地。
大公国、土邦和公国类似但含义不同,在中文中有时被误称为公国。
大公国为欧洲封建制中的一种封地,拉丁文为Magnus Ducatus,其统治者称大公。现今的卢森堡大公国即为一例。
土邦是英国殖民地时期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保存的土著王公领地(英文Princely state)的总称。其统治者称王公。
大公国、公国和土邦都是奉行长子继承制。
亲王国拉丁文为principatus,是亲王的封地,中文也有译为“公国”者。比如现今的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均为亲王国。因语言不同,中欧和东欧的一些封国的译名在中文、英文中有既可译作“亲王国”也可译作“公国”者。历史上的亲王国还有阿尔巴尼亚亲王国、班都斯亲王国、沿海克罗地亚亲王国(英文Principality of Littoral Croatia)等。一些近现代私人成立的未被普遍承认的国家也使用亲王国为名,如西兰亲王国、赫特河亲王国、塞波加亲王国、马尔堡亲王国、弗里多尼亚亲王国(Principality of Freedonia)。
以下列出欧洲各公国的中文及英文名称。
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低地国家的公国:
阿塞伦札公国(Duchy of Acerenza)
普利亚公国(Duchy of Apulia)
奥地利公国(Duchy of Austria)
巴伐利亚公国(Duchy of Bavaria)
布拉班特公国(Duchy of Brabant)
不来梅公国(Duchy of Bremen)
不伦瑞克公国(Duchy of Brunswick)
克恩顿公国(Duchy of Carinthia)
卡尔尼奥拉公国(Duchy of Carniola)
费拉拉公国(Duchy of Ferrara)
弗兰肯公国(Duchy of Franconia)
格尔德恩公国(Duchy of Gelders)
荷尔斯泰因公国(Duchy of Holstein)
劳恩堡公国(Duchy of Lauenburg)
林堡公国(Duchy of Limburg)
上洛林公国(Duchy of Upper Lorraine)
下洛林公国(Duchy of Lower Lorraine)
卢森堡公国(Duchy of Luxemburg)(注意,并非现卢森堡大公国)
马格德堡公国(Duchy of Magdeburg)
曼托瓦公国(Duchy of Mantua)
梅克伦堡公国(Duchy of Mecklenburg)
米兰公国(Duchy of Milan)
摩德纳公国(Duchy of Modena)
奥尔登堡公国(Duchy of Oldenburg)
帕尔马公国(Duchy of Parma)
波美拉尼亚公国(Duchy of Pomerania)
萨尔茨堡公国(Duchy of Salzburg)
萨伏依公国(Duchy of Savoy)
萨克森公国(Duchy of Saxony)
石勒苏益格公国(Duchy of Schleswig)
斯波莱托公国(Duchy of Spoleto)
斯蒂里亚公国(Duchy of Styria)
斯瓦比亚公国(Duchy of Swabia)
符腾堡公国(Duchy of Württemberg)
丹麦的公国:
石勒苏益格公国(Duchy of Schleswig)
英格兰的公国:
康沃尔公国(Duchy of Cornwall)
兰开斯特公国(Duchy of Lancaster)
法国的公国:
安茹公国(Duchy of Anjou)
阿基坦公国(Duchy of Aquitaine)
贝里公国(Duchy of Berry)
波旁公国(Duchy of Bourbon)
布列塔尼公国(Duchy of Brittany)
勃艮第公国(Duchy of Burgundy)
加斯科涅公国(Duchy of Gascony)
诺曼底公国(Duchy of Normandy)
奥尔良公国(Duchy of Orléans)
波兰和立陶宛的公国:
利沃尼亚公国(Duchy of Livonia)
普鲁士公国(Duchy of Prussia)
华沙公国(Duchy of Warsaw)
萨莫吉希亚公国(Duchy of Samogitia)
波罗的联合公国(United Baltic Duchy)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公国:
巴斯克公国(Duchy of Vasconia)
法兰克的公国:
法兰西公国(Duke of France)
法兰克公国(Duchy of the Franks)
拉什卡公国(Duchy of Rascia)

世界历史战争意大利战争


第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基本上是法国争夺那不勒斯王国。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死后(1494年1月),法王查理八世宣布作为安茹王朝(属于法兰西王朝的旁系)的继承人有权占有斐迪南一世的领地。
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率兵(3.7万人,其中包括瑞士雇佣兵;野炮136门)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向那不勒斯开进。皮埃蒙特军队(2.3万人)在阿斯蒂地域与查理八世军队汇合。
陆军作战得到法国舰队保障。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国对查理八世未作认真抵抗,使其得以穿过罗马全境(1494年12月31日)。
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罗马教皇任命他为那不勒斯国王的授职书(委任和批准神职人员的职位和教职的诏书)后,于2月23日进占那不勒斯。法军的掠夺和暴行和征收新的捐税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愤慨。
意大利各国首脑害怕法国势力的加强和发生全面起义,于1495年3月建立了“神圣同盟”(或称“威尼斯同盟”),以驱逐法军。
参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兰和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了同盟。1495年7月6日,法军在福尔诺沃(帕尔马附近)与“神圣同盟”军交战,遭到失败。法军直到1495年10月才得以突向北方。1496年12月,法国撤出那不勒斯王国。
149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继续奉行先王政策,远征米兰公国。路易十二在1499—1500年的几次交战中获胜,相继占领米兰和伦巴第。
1501—1502年,根据条约规定,那不勒斯王国由法西两国军队共同占领。但1503年春,法西两国因一些有争议地区的问题而爆发战争。1503年12月29日加里利亚诺河畔一战,西军获胜,法国被迫放弃那不勒斯王国,使其沦为西班牙领地。
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从康布雷同盟(1508年12月建立,盟员有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和西班牙)对威尼斯共和国发动的战争开始。佛罗伦萨共和国、费拉拉、曼图亚及其它意大利国家先后加入了康布雷同盟。
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作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1509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
1509年5月14日阿尼亚代洛(米兰附近)一战,击败了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日益加强引起了力量的重新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各州订立同盟(“神圣同盟”),目的是将法国侵略军逐出意大利。路易十二获悉此情况后,下令驻意法军统帅富瓦,加斯东·德转入进攻。法军(2.5万人、火炮50门)向拉韦纳推进,企图攻占该城。德卡敦总督率领西班牙军队(1.6万人、24门火炮)驰援拉韦纳守军。
1512年拉韦纳一战,西军被击溃。但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法国没能把战术胜利发展为战略胜利。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而瑞士雇佣兵则投向威尼斯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法军被迫退却,并于1512年年底放弃伦巴第。
法兰西斯一世1515年即法国王位,重新开战。法军在马里尼亚诺附近(1515年9月13—14日)击溃米兰公爵的瑞士雇佣兵。根据法西两国签订的努瓦永和约(1516年8月),米兰归属法国,那不勒斯归属西班牙。
第三时期
这一时期以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后,法西两国瓜分意大利的战争为标志。这一时期爆发6次战争,被卷入战争的有罗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国和土耳其。
查理五世力图把法军从北意大利驱逐出去,继而实现南北领地的统一,他事先得到了英国、罗马教皇、曼图亚和佛罗伦萨等国的支持。威尼斯是法国国王的同盟军。
1521年战争爆发。1522年4月,法军在比科卡战中失利,德国雇佣兵首次打败了担任法军突击力量的瑞士雇佣兵。这次战役并未决定战争的胜负。法兰西斯一世率重兵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占领了米兰,尔后逼近帕维亚。
帕维亚一战法军失败,法兰西斯一世被俘。法兰西斯一世获释后,拒不承认1526年在马德里签订的条约,并加入罗马教皇在英国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桎梏的同盟(科尼亚克同盟,1526年5月)。参加同盟的还有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
1527年,意大利战争再度爆发。双方各有胜负,1529年法国国王战败,被迫于1529年8月与罗马帝国签订和约并放弃对意大利的争夺。然而法兰西斯一世于1536年再度挑起战争,占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
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尼斯签订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但法国出使土耳其苏丹的两位使者在米兰公国境内被杀,成为1542—1544年战争。查理五世与英国国王结成同盟。法国的盟国有丹麦、瑞典、奥斯曼帝国。
1543年,法土联合舰队攻占尼斯。1544年,法军在围攻卡里尼亚诺要塞(都灵以南)期间,在切雷索莱附近取得了辉煌胜利。
然而,由于罗马和英国军队攻入法国境内,法国被迫于1544年9月在克雷普签订了重申1529年康布雷条约基本条款的和约。
551年再度爆发的意大利战争一直延续到1559年,法西两国被迫签订了卡托—康布雷西和约(1559)。
这一和约结束了法国对意大利的扩张,巩固了西班牙在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的统治地位,并使意大利仍处于政治上分裂的局面。
世界历史战争意大利战争
第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基本上是法国争夺那不勒斯王国。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死后(1494年1月),法王查理八世宣布作为安茹王朝(属于法兰西王朝的旁系)的继承人有权占有斐迪南一世的领地。
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率兵(3.7万人,其中包括瑞士雇佣兵;野炮136门)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向那不勒斯开进。皮埃蒙特军队(2.3万人)在阿斯蒂地域与查理八世军队汇合。
陆军作战得到法国舰队保障。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国对查理八世未作认真抵抗,使其得以穿过罗马全境(1494年12月31日)。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罗马教皇任命他为那不勒斯国王的授职书(委任和批准神职人员的职位和教职的诏书)后,于2月23日进占那不勒斯。法军的掠夺和暴行和征收新的捐税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愤慨。
意大利各国首脑害怕法国势力的加强和发生全面起义,于1495年3月建立了“神圣同盟”(或称“威尼斯同盟”),以驱逐法军。参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兰和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了同盟。
1495年7月6日,法军在福尔诺沃(帕尔马附近)与“神圣同盟”军交战,遭到失败。法军直到1495年10月才得以突向北方。1496年12月,法国撤出那不勒斯王国。
149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继续奉行先王政策,远征米兰公国。路易十二在1499—1500年的几次交战中获胜,相继占领米兰和伦巴第。
1501—1502年,根据条约规定,那不勒斯王国由法西两国军队共同占领。但1503年春,法西两国因一些有争议地区的问题而爆发战争。1503年12月29日加里利亚诺河畔一战,西军获胜,法国被迫放弃那不勒斯王国,使其沦为西班牙领地。
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从康布雷同盟(1508年12月建立,盟员有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和西班牙)对威尼斯共和国发动的战争开始。佛罗伦萨共和国、费拉拉、曼图亚及其它意大利国家先后加入了康布雷同盟。
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作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1509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1509年5月14日阿尼亚代洛(米兰附近)一战,击败了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日益加强引起了力量的重新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各州订立同盟(“神圣同盟”),目的是将法国侵略军逐出意大利。路易十二获悉此情况后,下令驻意法军统帅富瓦,加斯东·德转入进攻。法军(2.5万人、火炮50门)向拉韦纳推进,企图攻占该城。
德卡敦总督率领西班牙军队(1.6万人、24门火炮)驰援拉韦纳守军。1512年拉韦纳一战,西军被击溃。但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法国没能把战术胜利发展为战略胜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而瑞士雇佣兵则投向威尼斯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法军被迫退却,并于1512年年底放弃伦巴第。法兰西斯一世1515年即法国王位,重新开战。法军在马里尼亚诺附近(1515年9月13—14日)击溃米兰公爵的瑞士雇佣兵。根据法西两国签订的努瓦永和约(1516年8月),米兰归属法国,那不勒斯归属西班牙。
第三时期
这一时期以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后,法西两国瓜分意大利的战争为标志。这一时期爆发6次战争,被卷入战争的有罗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国和土耳其。
查理五世力图把法军从北意大利驱逐出去,继而实现南北领地的统一,他事先得到了英国、罗马教皇、曼图亚和佛罗伦萨等国的支持。威尼斯是法国国王的同盟军。1521年战争爆发。
1522年4月,法军在比科卡战中失利,德国雇佣兵首次打败了担任法军突击力量的瑞士雇佣兵。这次战役并未决定战争的胜负。法兰西斯一世率重兵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占领了米兰,尔后逼近帕维亚。帕维亚一战法军失败,法兰西斯一世被俘。
法兰西斯一世获释后,拒不承认1526年在马德里签订的条约,并加入罗马教皇在英国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桎梏的同盟(科尼亚克同盟,1526年5月)。参加同盟的还有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
1527年,意大利战争再度爆发。双方各有胜负,1529年法国国王战败,被迫于1529年8月与罗马帝国签订和约并放弃对意大利的争夺。然而法兰西斯一世于1536年再度挑起战争,占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
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尼斯签订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但法国出使土耳其苏丹的两位使者在米兰公国境内被杀,成为1542—1544年战争。查理五世与英国国王结成同盟。法国的盟国有丹麦、瑞典、奥斯曼帝国。1543年,法土联合舰队攻占尼斯。
1544年,法军在围攻卡里尼亚诺要塞(都灵以南)期间,在切雷索莱附近取得了辉煌胜利。然而,由于罗马和英国军队攻入法国境内,法国被迫于1544年9月在克雷普签订了重申1529年康布雷条约基本条款的和约。
1551年再度爆发的意大利战争一直延续到1559年,法西两国被迫签订了卡托—康布雷西和约(1559)。这一和约结束了法国对意大利的扩张,巩固了西班牙在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的统治地位,并使意大利仍处于政治上分裂的局面。

恺撒·博尔吉亚的相关音乐

日文歌曲《Cantarella》「カンタレラ」坎特雷拉,又译做禁断之毒,“坎特雷拉”是波吉亚家族所使用的秘方毒药,在历史上被赋名为“波吉亚之毒”又称“罗马教皇之毒”。这首歌,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瓦伦蒂诺公爵恺撒·博尔吉亚(有毒药公爵之称,,常年带着面具)及之后的费拉拉大公妃卢克雷齐娅为原型,描写KAITO与初音之间的禁忌之恋。原本的《Cantarella》是KAITO的歌曲作品,在《初音未来》(初音ミク)中也有过,后来被作为《黑执事》中夏尔·凡多姆海恩的角色歌。 写在前面的自注:首先要从故事背景说起。西泽尔·波尔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私生子,在动荡的成长中认为应该不要和平而要意大利的统一。于是寡言、暴虐、冷酷得残忍的他用阴谋和武力向他的野心一步步迈进,一生大量的时间在征战上,也最终死于征战。他与亲生妹妹琉克勒茜的不伦之恋流传于世,而琉克勒茜作为政治婚姻的工具被西泽尔父子亲手送出远嫁再掠夺回来,如此三次,最后西泽尔阵亡时琉克勒茜仍远在费拉拉公国当着公爵夫人。回到原词,第1、2是写西泽尔逝世后琉克勒茜的感情,从延伸往事引出下面3~5的往事倒叙,6、7为高潮开始写西泽尔的阵亡,8、9是西泽尔临终前“越过现实看到的真实”,10总结、呼应前文,并再回到开头的现实。结构基本是这样。暗夜玫瑰 记西泽尔&;琉克勒茜词:野野 曲:王子归来唱:落红逐青裙我用碎钻般眼泪浇灌玫瑰枝直到拂晓时绽放光芒真挚⑴我用纯黑发丝绣玫瑰和你名字暗夜的光泽延伸往事⑵教皇之子你却弃绝神的意旨触碰王冠时热血沸腾将我灼刺⑶红与黑相遇沉沦暗夜的玫瑰紫昼与夜摩擦火花是神的预示⑷生命随血液凝滞在朝阳升起时荣誉权势只是手握不住风的流逝⑸战场冷血弩车齐发万千箭矢如被诅咒的野心充斥⑹最后你胸膛穿刺拂晓撕裂侵蚀谁打破含毒葡萄酒杯子⑺琉克勒茜名字最后再高喊一次目光越过现实看到真实⑻我不相信神旨如果有灵魂在世就让比永远更长的一直相伴你一直⑼生命随血液凝滞在朝阳升起时荣誉权势只是手握不住风的流逝⑸战场冷血弩车齐发万千箭矢如被诅咒的野心充斥⑹最后你胸膛穿刺拂晓撕裂侵蚀谁打破含毒葡萄酒杯子⑺琉克勒茜名字最后再高喊一次目光越过现实看到真实⑻我不相信神旨如果有灵魂在世就让比永远更长的一直相伴你一直⑼信奉神的女子 眼泪浇灌玫瑰枝拂晓的光芒是你的真挚相伴我一直⑽写在后面:开始想写的是一个阴毒冷酷有野心的男子形象,在阅读资料之后我感觉那些都在西泽尔和琉克勒茜的最后感情前黯然失色,于是我选择了最动人的这一段作为填词材料。曲子选的是薛之谦的《王子归来》,这首歌原本表现的是征战的王子归来后面对的是死去的公主,那种破碎感情下的凄美和无法扭转的懊悔,我想用来表达西泽尔和琉克勒茜的爱情悲剧。而西泽尔死去不久琉克勒茜也与世长辞了。不信神的男子和信神的女子,会有灵魂的相遇相伴到一直么?

宠妾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宠妾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西元十六世纪费拉拉公国圣菲尔宫“真不知道费拉拉公国的国王在想些什么?从我国来到这里,沿途都看见乞丐,听说各地也都传出饥荒,可是宫里还大宴宾客,极尽奢华之能事!”“我想,国王会这么做,一定是想要夸耀自己的国家依然富庶,好让邻近各国不敢小觑吧?”闻者不禁觉得好笑。“费拉拉公国的窘境举世皆知,实在没必要这般铺张扬厉,如果要夸耀国势的话,还不如多费些心思在整顿内政上头,或者加强训练军队也是可以的。就是因为国王这么昏庸无能,才会引来各国虎视眈眈地等着争食这块大饼。”“可不是吗?费拉拉公国虽然国势积弱不振,幅员也不够辽阔,但是矿产丰富,明摆着不争白不争。”“不光是矿产,费拉拉公国也专出美女,莫怪乎为了求和,国王不惜献上自己的女儿,以求得国家的偏安。”听说七公主与十一公主就是这样与他国联姻的。“哦,对了!说到美女,就不能不提到拥有‘费拉拉公国的百合’之称的十二公主。”“你说的是芙洛依公主吧?……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RPX-xSjZLsjgnNX0rkFsA
提取码: reqv
《宠妾》
作者:小宴
  邺京城里有句老话儿,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时值六月,应小檀正在打盹儿。
  “嘶——”手背上一阵锐痛把她从迷瞪中叫醒,一双水灵灵的杏眸四下打量,坐在对面儿的母亲已经绷了脸。应小檀不敢再犯困,秉直了身板儿坐好,少女的纤苗撑起翠袄,粉颊上一阵赧色。
  托起适才快被她推到地上去的绣花撑子,小姑娘一板一眼地穿针引线,去补那未完的半朵杜鹃。十五岁的丫头,正是坐不住的年纪,刺了两针,便渐渐有了精神。她偏首,顺着支起的窗扇向外望去,一轮红日正挂在西边的杨树树梢上,蓊蓊郁郁的绿意笼罩在一团金红中,云霞似锦,映开半边绚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T_wdrxi336GAd_kEgvV0A 提取码: cy7w
《宠妾》是由简小酌所作。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qpG_ewUMuckQ500DsaagQ
提取码: 7mjh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作者:by大包子
《宠妾》by大包子 终于完结啦!
这本真的太多姐妹来要啦 终于完结啦
种草的集美可以来拔草啦

神圣同盟?威尼斯同盟?

答:1508年12月,由於威尼斯共和国借驱逐法国之机大肆扩张领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势力联合起来建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员包括西班牙、法国、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共同对威尼斯作战。佛罗伦萨、费拉拉、曼图亚及其他意大利国家也先后加入该同盟。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同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在5月14日米兰附近的阿尼亚代洛一战,击败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然而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壮大引起力量的重新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组成「神圣同盟」,共同对法作战。1512年,法军以2.5万人、火炮50门的兵力在拉文那战役击溃由1.6万人、24门火炮组成的西班牙军队。但是,由於政治形势的逆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瑞士雇佣兵投向威尼斯,法军被迫退却,并於1512年底放弃伦巴第。
答:1508年12月,由於威尼斯共和国借驱逐法国之机大肆扩张领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势力联合起来建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员包括西班牙、法国、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共同对威尼斯作战。佛罗伦萨、费拉拉、曼图亚及其他意大利国家也先后加入该同盟。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同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在5月14日米兰附近的阿尼亚代洛一战,击败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然而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壮大引起力量的重新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组成「神圣同盟」,共同对法作战。1512年,法军以2.5万人、火炮50门的兵力在拉文那战役击溃由1.6万人、24门火炮组成的西班牙军队。但是,由於政治形势的逆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瑞士雇佣兵投向威尼斯,法军被迫退却,并於1512年底放弃伦巴第。
 第一次意大利战争
  1492年,佛罗伦斯共和国的领导人,麦第奇家族的大当家,积极促进北部各邦合作互惠的「豪华王」罗伦佐.麦第奇去世;这件事也代表着佛罗伦斯黄金时代的结束,和义大利一连串内忧外患的开始。米兰丶佛罗伦斯丶那不勒斯等几个义大利雄邦,此时都因为世代交替的混乱与政争而情势不稳,这更给了阿尔卑斯山北的外国势力可趁之机。
  罗伦佐.麦第奇像。马基维利形容他是「受到上帝眷顾的幸运儿」,他是豪爽而优雅的社交绅士,同时也是善用权谋的政客,更是一位胆大包天的冒险者。罗伦佐以支持艺术家造教文艺复兴盛世而闻名,但军事上更加重要的是他认清到义大利的和平必须建构在势力均衡的基础上,并以他的活力和魅力促成了这种势力均衡架构在他死前不至崩溃。
  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在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驾崩後,声明因为血缘关系而拥有继任那不勒斯王位的权利;但是教皇唯恐国势如日中天的法兰西趁机侵入义大利,因此否决了查理八世的要求,让斐迪南的长子阿丰索亲王继任王位。这件事反而使的查理八世有了出兵攻打义大利的口实,他率领以瑞士佣兵为主力的米两万五千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於九月经由都灵进入义大利境内。另外约有一万名水手组成的海军,从热内亚方面登陆,并以热内亚为补给基地设立物资堆栈。
  法王「和蔼者」查理八世(Charles VII l'Affable),虽然他对义大利与欧洲充满着称霸野心,但私底下却与征服者的形象无缘:他从小体弱多病丶不善骑术丶温吞内向而很少对人大声说话。然而,查理八世仍是一位善於管理国家和规划战略的优秀国王,倘若不是他英年早逝,也许法国能在哈布斯堡王家掘起前兴起,将壮大的种子其扼杀於摇篮中。
  查理八世挟此为数惊人的雄师大军,遂得以为所欲为,他诏告全义大利诸邦,凡在法军所经之路上的,不但要自动让道,还得义务负担法军南下到那不勒斯的一切军需花费所需。
  描述查理八世率领法军进军义大利的图画,可以看见法军除了贵族组成的重装骑兵部队外,主要的成份是依赖操作战戟的瑞士佣兵,他们在当时是欧洲最优秀的步兵,和欧洲最优秀的法军骑兵合起来,形成中世晚期无坚不摧的强大武力。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避免法国最後的败北。
  这种跟抢劫没什麽两样的声明理所当然地激起了全义大利的怒火,但是一但谈到得面对法王的精锐大军,却又没了抵抗的理由。米兰丶热内亚丶比萨陆续让路给法国,但是法军所经之处就有如蝗虫过境,不但食物财物被搜括殆尽,市民也从住宅中被赶出去,当法王与他的部下安稳地睡在床上时,北义大利诸邦的市民们却只能瑟缩在田野里裹着被单发抖。
  佛罗伦斯政府虽然一开始为了保护民众身家财产,而决定对法国摆出强硬态度,但是在法国人烧杀掳掠了佛罗伦斯北部的几座村镇後,民众的战意迅速冷却,他们指责着总统皮耶罗.麦第奇(Piero de' Medici)的不是,然後在一个多明我会修士杰洛拉莫.萨佛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煽动下,推翻了麦第奇家,建立了一个亲法的佛罗伦斯神权政府。
  萨佛纳罗拉塑像。其言行至今仍有许多争议,他被视为宗教改革的先趋者之一,但是其立场却是基於支持法王而反对罗马教廷,在教义上仍本着多明我会的清修苦行主义,甚至破坏圣像焚烧艺术品,在文化方面的破坏之大堪称历史罪人。马基维利以萨佛纳罗拉的兴亡做为「统治者不应妄想自己能够持续地讨人民喜爱」的教训,在君王论中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至此,麦第奇家的佛罗伦斯霸业遂告完全瓦解,从1115年建国开始至今的三百多年国祚毁於一旦,距离豪华王罗伦佐逝世还不到三年。
  法国人就这麽继续沿路烧杀掳掠(以及奸淫嫖赌)纵贯义大利,佛罗伦斯与罗马都成了受害者,於1495年二月抵达了那不勒斯城下,用大炮和冲车打垮了那不勒斯的城墙;用以支付炮兵师傅与佣兵部队薪资的经费,则是来自於对义大利民间搜括的民脂民膏。
  如同马基维利有一次作为佛罗伦斯的外交官,前往法国出使时,受到了法国的红衣主教款待,在酒席上马基维利和法国主教争执了起来;争执的起点是,法国主教对马基维利戏称:「你们义大利人真是不会打仗!」
  而马基维利对此的回应则是:「是啊,但你们法国人也不懂政治啊!」
  马基维利口中这个「不懂政治」的法国特性,於是毁掉了查理八世和他的法军攻陷整个南义大利的丰功伟业。
  见到法国人与查理八世耀武扬威的模样,全义大利的各邦国都深恐他还想再来一次,再加上教皇不甘权威受辱,欧陆各强都恐惧法国的掘起,威尼斯也认为不能放任法国继续胡作非为下去,因此威尼斯总统阿戈斯汀.巴巴利哥(Agostino Barbarigo)派出大使四处奔走,居中牵线撮合各国,最後把这些不满法国的各大势力结合成同一阵线。
  於是在1495年三月31日,除开已经被萨佛纳罗拉变天成亲法政权的佛罗伦斯外,曾被法国人沿路洗劫过的受害者们,米兰丶教皇国丶那不勒斯流亡政府,和恐惧法国继续扩张壮大的神圣罗马帝国,还有拥戴教皇的西班牙等代表,齐聚於威尼斯,建立了反法的「威尼斯同盟」。基於能找法国的碴的缘故,英国稍後得知消息也很快跳了进来。
答:1508年12月,由於威尼斯共和国借驱逐法国之机大肆扩张领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势力联合起来建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员包括西班牙、法国、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共同对威尼斯作战。佛罗伦萨、费拉拉、曼图亚及其他意大利国家也先后加入该同盟。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同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在5月14日米兰附近的阿尼亚代洛一战,击败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然而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壮大引起力量的重新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组成「神圣同盟」,共同对法作战。1512年,法军以2.5万人、火炮50门的兵力在拉文那战役击溃由1.6万人、24门火炮组成的西班牙军队。但是,由於政治形势的逆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瑞士雇佣兵投向威尼斯,法军被迫退却,并於1512年底放弃伦巴第。
1508年12月,由於威尼斯共和国借驱逐法国之机大肆扩张领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势力联合起来建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员包括西班牙、法国、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共同对威尼斯作战。佛罗伦萨、费拉拉、曼图亚及其他意大利国家也先后加入该同盟。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同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在5月14日米兰附近的阿尼亚代洛一战,击败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然而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壮大引起力量的重新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组成「神圣同盟」,共同对法作战。1512年,法军以2.5万人、火炮50门的兵力在拉文那战役击溃由1.6万人、24门火炮组成的西班牙军队。但是,由於政治形势的逆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瑞士雇佣兵投向威尼斯,法军被迫退却,并於1512年底放弃伦巴第。
1508年12月,由於威尼斯共和国借驱逐法国之机大肆扩张领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势力联合起来建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员包括西班牙、法国、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共同对威尼斯作战。佛罗伦萨、费拉拉、曼图亚及其他意大利国家也先后加入该同盟。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同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在5月14日米兰附近的阿尼亚代洛一战,击败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然而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壮大引起力量的重新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组成「神圣同盟」,共同对法作战。1512年,法军以2.5万人、火炮50门的兵力在拉文那战役击溃由1.6万人、24门火炮组成的西班牙军队。但是,由於政治形势的逆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瑞士雇佣兵投向威尼斯,法军被迫退却,并於1512年底放弃伦巴第。

梵蒂冈教皇国的来历?

他来源于意大利统一之前的罗马教皇国。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至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期方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后,由于罗马皇帝和贵族的捐赠,基督教会的财产得以飞速增长。君士坦丁大帝将拉特兰宫赠给教会,这成为教会最早收到的一笔重大捐赠。除了房产之外,在意大利本土及罗马帝国各行省,捐赠给教会的地产和财富也不断增加。不过,教会是作为私人领主占有这些土地的,并不拥有这些赠土的主权。
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的不断入侵,导致476年被东哥特人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基督教会组织起来,在罗马主教的治理下,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地区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公元6世纪后,教皇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展开了一系列征服活动,破坏了教皇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伦巴底人将拜占庭势力逐出意大利。虽然此时的罗马主教(教皇)在名义上还要臣服于拜占庭皇帝,但是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使得罗马主教有资本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相抗衡,罗马主教格历高里二世甚至开除了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纪,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对拜占庭势力所不及的罗马城周围地区展开统治,并利用军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贿赂)来抵抗伦巴底人的进攻。在罗马教会的努力下,伦巴底人停止南下,转而集中攻打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文纳城为核心的拜占庭总督辖区。728年,伦巴底国王路易特普兰德将拉丁地区的一些乡村和城镇捐献给罗马主教,这些土地(被称为“Patrimonium Petri”,即“圣彼得的遗产”)成为教皇国的立国基石。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此时已经发展为罗马公国)彻底切断了和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然后将其作为对教会的奉献赠送给罗马教皇。在781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宣布教皇为这些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丕平奉献的土地包括拉文纳的原拜占庭总督辖区,贝内文托公国的一部分,托斯卡纳,科西嘉,伦巴底,中意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区——里米尼(Rimini)、佩萨罗(Pesaro)、法诺(Fano)、西尼加利亚(Senigallia)和安科纳(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丕平的献土扩大了教皇的统治区域,然而也带来一个法理上的问题:既然教皇所统治的领土是由法兰克帝国所赠,那么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应地成为法兰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为了提高教皇国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继承人日后利用这一献土行为来控制教廷的可能,罗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间大胆伪造了一份被称为“君士坦丁献土”的文献(拉丁语: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试图宣布教皇国所拥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纪时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献给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二世的。该文献说,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尔维斯特二世通过祈祷为其治好麻风病后接受了洗礼,并在受洗后的第四天就决定将帝国都城罗马捐赠给基督教会,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拜占庭营建新都。该文献还断言,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向罗马主教捐赠了意大利中部地区,而且还捐献了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并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对其进行世俗统治的权力。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从另一方面解决了教皇国法律地位的难题。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在9世纪分裂为三部分。虽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以法兰克国王直系继承人自居的历代法国国王往往宣布自己为教廷的世俗保护者,甚至将教廷和教皇由罗马搬迁至阿维尼翁,但是在欧洲却不再有哪位皇帝或国王可以以法兰克帝国唯一继承者的身份对教皇国提出宗主权要求。
罗马教会和法兰克人的合作在800年达到了顶峰。在此之前,像东方的君士坦丁堡教会一样,罗马教皇和罗马教会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是从属于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人,即东罗马皇帝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认为是上帝在人间的宗教事务代表,而罗马(东罗马)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世俗事务代表。基督教会和人民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皇帝,即罗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废,以及其母亲伊琳娜皇太后自立为罗马女皇(797年-802年在位),使得罗马教会有理由拒绝承认君士坦丁堡统治者的最高权威。罗马教会宣称,罗马皇帝的名义在希腊人(即拜占庭人)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罗马教皇、所有的主教、法兰克元老元和罗马城的所有长老经过商议,决定把法兰克国王加冕为皇帝,使罗马帝国永远传承下去。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查理曼大帝加冕为“受上帝委托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皇帝奥古斯都陛下”(Karol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Imperator Romanum),神圣罗马帝国诞生(此时尚无“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名,至康拉德二世时始称“罗马帝国”,至腓特烈一世时,为了与“神圣罗马教会”的名称相抗衡,方始称“神圣罗马帝国”)。
罗马教会认为,将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并不是宣告西方基督教世界从此与东罗马帝国分庭抗礼。在他们看来,476年西罗马末帝被废黜,并不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是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归一,东罗马帝国重新成为单一的、没有分裂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意味着罗马帝国的正统皇统从“新罗马”——君士坦丁堡重新返回罗马城。
但是,因为东罗马帝国的皇统并未就此中断,所以此后基督教世界出现了两个并立的最高统治者,一个在君士坦丁堡,一个在罗马。他们并不像过去的东西罗马帝国皇帝那样和平并立,而是彼此指责对方是僭越者,宣布自己是唯一真正而合法的基督教会和人民的领袖。从这一点来说,利奥三世通过为查理曼大帝加冕,使罗马教会(及其领地)摆脱了臣服于东罗马皇帝的从属地位。从此之后,罗马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领袖。
不过,虽然800年的法兰克帝国御玺上写着“罗马帝国的再生”的字样,但是此后由罗马教会所加冕的历代神圣罗马皇帝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是基督教会的主宰,神圣罗马皇帝也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可以插手干预教会事务(甚至废黜罗马主教)。相反,教皇可以干涉世俗事务,通过将皇帝革除教籍的方式插手政务,此外,在罗马教会所拥有的中意大利地区的土地上,教皇也成为不折不扣的世俗君王。
从10世纪起,教皇国的声望因一系列事件而下降。首先,从思齐三世至若望十二世在位时期,罗马城贵族中的几个妇女通过成为教皇情妇而掌握了教廷大权,她们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都被立为教皇(比如教皇思齐三世与其情妇玛尔西亚所生的儿子若望十一世和孙子若望十二世)。从903年到963年的这段时期因此被称为“淫妇政治”(Pornocracy)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教皇的政令只能在罗马城周边地区施行。其次,教皇国延续了伦巴底王国的封建体系,在教皇的领地上有许多伯爵和侯爵的封建采邑,他们都是几近独立状态的领主。
到10世纪中叶,日耳曼王奥托一世征服了北意大利的领土。教皇约翰十二世将其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作为回报,奥托颁布了“Diploma Ottonianum”(奥托法令),承诺维护教皇国的独立。虽然如此,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教皇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仍然时不时地发生摩擦。每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想将其权力施展到意大利时,就要和教廷及教皇国发生冲突。皇帝对教皇的控制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亨利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皇格历高里六世。德国人克莱孟二世被选为新教皇,并为亨利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亨利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
1073年4月21日,亚历山大二世去世,格历高里七世被选为教皇。教皇与神圣罗马皇帝之间的冲突,在他与亨利三世的继承人亨利四世之间延续。1076年,格历高里七世革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此后发生了有名的卡诺莎之辱。
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后,神圣罗马皇帝不再随意插手教廷事务,教皇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进入相安无事的状态。到14世纪初,教皇国像其他意大利邦国一样,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亚历山大三世和尤利乌斯二世这二位教皇统治时期,教皇国的领土再度获得大幅扩充,并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但是,教皇对其大多数领地的统治仍是有名无实的,教皇国各个城邦的真正主子仍是当地的王子、贵族。直至16世纪,教皇才得以直接统治教会名义下的所有地区。
从1305年到1378年,教廷迁到了法国西南的阿维尼翁,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政治附庸。尽管如此,位于意大利的教皇国仍然是教皇名下的领地,而且阿维尼翁城及其周围地区也成了教皇国的一部分,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才重归法国。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国并不能被视为一个真正的国家,而是若干个各自以教皇为最高领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国的松散组合。有些城邦拥有自己的次一级领主,有些城邦(比如罗马)则没有。大体来讲,教皇同这些小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其他西欧国家中封建国王与自由市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世俗君主与之竞争,教会成为这些城邦的最高权威。
至文艺复兴时期,伦巴底和托斯卡纳地区的众多意大利城市已经脱离其主教和神圣罗马皇帝而独立,成为较强大的城市共和国(比如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米兰和热那亚),这些国家的市民基础是安分的、勤奋的工匠,在他们之上有一个富裕的、从事商业的中产阶级,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使这些共和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在教皇国,尤其是在罗马城里,缺乏这样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由于长期的荒废,教皇国的核心——罗马所在的坎佩尼亚地区——土地不能得以利用,物产贫瘠;罗马的位置不好,不利于经商;它也没有工业,没有什么可以生产的货物,也没有市民或中产阶级。公民被分为三个等级:军人阶级(包括古代贵族的残余);僧侣阶级;以及下等阶级(主要是贫穷的平民)。第一个阶级分为若干党派,以几个大家族为其领袖。教皇是后两个阶级的领袖,但也往往是这几个大家族中的一员。直到14世纪,教皇国的内部历史仍是这些党派间彼此斗争、以及贵族阶级与僧侣阶级之间此消彼长的权力斗争的历史。教皇虽然是西欧基督教地区的最高宗教领袖,但是在罗马城中,他不过是某一个得势的大家族的领袖而已。
但是,古罗马共和制的残余在教皇国中仍然存在。1337年,教皇本笃十二世从罗马市民手中接受了元老和大将的头衔,以及共和国执政官的称号。1347年,在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中,教皇公证员科拉·迪·里恩佐被任命为罗马城的保民官,他实行了一些改革,抑制贵族们的过分行为。
到18世纪末,归于教皇名下的领土疆域达到了巅峰。这些土地包括拉丁(Latium,即今日的拉齐奥地区)、翁布里亚、马尔凯,向北囊括了拉文纳、费拉拉、波伦亚(博洛尼亚),直抵罗马涅地区。在南方,教皇在那不勒斯王国拥有两块飞地,即贝内文托和蓬特科沃。在法国,教皇拥有阿维尼翁城和罗纳河以东的领土(Comtat Venaissin)。
法国大革命给罗马教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1791年,教皇在法国的领地被法国吞并。1796年,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时,教皇国的北方领土也被法国吞并,并成为内阿尔卑斯共和国的一部分。1798年,法军长驱直入教皇国腹地,攻占了罗马城,并成立了罗马共和国。教皇庇护六世被擒,流放到法国。
1800年,反法同盟与法国达成和议,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此后法国恢复了教皇国,庇护七世返回罗马。但是,1808年,法军再度进攻教皇国,并将其彻底灭亡。罗马城和教皇国的西半部被并入法国,东半部则并入以拿破仑为国王的意大利王国。
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教皇国被重建。此后的历任教皇在教皇国内推行了一系列保守的反动政策。直至庇护九世时期,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教皇国方开始着手进行一些自由化改革。
拿破仑战争标志着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意大利、德意志等族的民族意识被唤醒,意大利人要求民族统一的呼声日高。但是,在维也纳会议之后,意大利恢复了昔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且北部的伦巴底、威尼斯等地区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
1848年,欧洲爆发自由主义革命,其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1848年11月15日,教皇国司法大臣佩雷里诺·罗西(Pellegrino Rossi)被暗杀,次日罗马市民走上街头游行,要求教皇国实行社会改革、指定民主政府、以及对奥地利宣战。11月24日晚,教皇庇护九世化装为普通教士逃离罗马,前往两西西里王国避难。教廷主教卡洛·穆扎雷利(Carlo Emanuele Muzzarelli)组成了留守政府,随后颁布了一些自由化的新法令,教皇因此拒绝承认该政府,并在流亡地组建了新政府。
为了将教皇迎回罗马,罗马市长组成了一个代表团,前往教皇避难地加埃塔城堡,但教皇拒绝返回罗马。罗马城中首次出现了没有政府的情况,因此市民在1849年1月21日举行了首届自由选举,以组成制宪会议,年满21岁的男性都可以投票。2月8日,制宪会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以三人执政委员会为元首,教皇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罗马共和国的宪法宣布宗教自由,给予犹太人平等地位,废除死刑,还取消重税、新增工作职位。意大利爱国者及军人朱塞佩·加里波底组织了一支名为“意大利军团”的志愿军,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武装部队。教皇向天主教国家求救,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遂联合奥地利出兵干涉。6月29日,法军进入罗马城。
法奥军队此后继续追击加里波第军团,迫使加里波第率众前往圣马力诺避难,并将其军队解散。庇护九世在1850年4月重返罗马。法国军队驻扎在罗马城中,以保护教皇。
此役后,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既包括撒丁王国和萨伏伊王室为核心的君主主义者,也包括众多的共和主义者——将教皇国视为意大利统一的绊脚石。法皇拿破仑三世则将教皇国作为其插手干涉意大利事务的筹码,一方面支持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一方面则继续扶植和保护教皇国政权。
1859年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后,撒丁王国从奥地利手中收复了伦巴底地区,加里波第则在两西西里王国发动革命,推翻了波旁家族的君主。加里波第试图在南意大利建立共和国,但是撒丁王国请求法国出兵,将意大利南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在得到法国的允许后,撒丁军队于1860年挥师南下,先在当地居民的配合下征服了教皇国东部三分之二的领土,随后进入两西西里王国。当年年底,这些被征服的领土都被撒丁王国正式吞并,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正式诞生。此时教皇国仅剩下了以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为中心的三分之一领土。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宣布罗马为新首都。但是由于法国驻军的存在,意大利无法收复罗马城。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驻扎在罗马的法国军队撤回国内。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不必再顾忌法国的威胁,将教皇国纳入意大利版图的时机已经到来。他先派特使向教皇庇护九世送去密信,并提出了一个保全教廷脸面的解决方案:意大利军队以“保护教皇”的名义和平进驻罗马城。但是这个提议被教皇拒绝,因此意大利于1870年9月10日对教皇国宣战。意大利军队在9月11日越过边界,缓慢地向罗马城推进。进军速度非常缓慢,以等待外交协调解决的可能。
虽然教皇国仅拥有一支为数甚微的军队,但庇护九世还是下令进行抵抗,以造成这样的法理事实,即教皇国是被意大利以武力入侵、而非和平接管所征服的。9月19日,意军包围了罗马城。1870年9月20日,经过3个小时的炮轰,意军在罗马城的奥利留城墙上轰塌了一个缺口,随后进入了罗马城,在阿庇亚大道上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教皇国灭亡。
此后,经过公民投票,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并入意大利,意大利王国的首都旋即从佛罗伦萨迁到了罗马。49名意大利士兵和19名教皇国士兵在这场战役中丧生。
在攻陷罗马城之前,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意大利王国曾经提议以台伯河为界,将河西“利奥城墙”以内的西半部罗马城保留给教皇,并允诺教廷可以在此城内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这个提议遭到庇护九世的拒绝。
罗马城被意大利吞并后,教廷在罗马城以及意大利各地的地产、宫殿、庄园纷纷被没收,连教皇的正式宫殿——奎里纳尔宫也被没收,成为意大利皇宫。庇护九世退缩至梵蒂冈城堡内,并宣布自己为“梵蒂冈的囚徒”,以示对意大利强行吞并教皇国的抗议。在“梵蒂冈的囚徒”这段时间里,教皇将自己禁锢在梵蒂冈城堡内,其活动范围最远只达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入口,教皇也不再巡幸其主座教堂——位于罗马城另一端的圣约翰拉特兰教堂,以及罗马郊外的行宫。
由于教皇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因此在许多国家派驻有外交使节,并作为一个国家得到各国的承认。意大利的共和主义者如加里波第等人建议进军梵蒂冈城,完全消灭掉教皇的世俗权力,但是这个提议在意大利国内没有被占优势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接受,梵蒂冈城继续保持了独立状态,而意大利也无法完全无视这一事实。庇护九世之后的历代教皇均敌视新的意大利王国,甚至不准信徒担任意大利王国的公职。
所谓“梵蒂冈囚徒”时期从1870年一直延续至1929年。此时意大利统一已有69年,教皇国灭亡也有59年,教廷对意大利的长期敌视和抵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1929年2月11日,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与意大利王国代表在罗马的拉特兰宫签署了解决双方悬案的最终协议,即拉特兰条约。
根据拉特兰条约的规定,教廷最终承认意大利的统一,以及罗马成为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王国承认教皇在梵蒂冈城堡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世俗统治权力,梵蒂冈城堡成为独立的梵蒂冈城国。此外,条约还规定了天主教及教会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国对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没收的教会财产进行了最终赔偿。从法理上说,延续了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1929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
他来源于意大利统一之前的罗马教皇国。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至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期方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后,由于罗马皇帝和贵族的捐赠,基督教会的财产得以飞速增长。君士坦丁大帝将拉特兰宫赠给教会,这成为教会最早收到的一笔重大捐赠。除了房产之外,在意大利本土及罗马帝国各行省,捐赠给教会的地产和财富也不断增加。不过,教会是作为私人领主占有这些土地的,并不拥有这些赠土的主权。
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的不断入侵,导致476年被东哥特人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基督教会组织起来,在罗马主教的治理下,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地区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公元6世纪后,教皇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展开了一系列征服活动,破坏了教皇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伦巴底人将拜占庭势力逐出意大利。虽然此时的罗马主教(教皇)在名义上还要臣服于拜占庭皇帝,但是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使得罗马主教有资本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相抗衡,罗马主教格历高里二世甚至开除了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纪,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对拜占庭势力所不及的罗马城周围地区展开统治,并利用军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贿赂)来抵抗伦巴底人的进攻。在罗马教会的努力下,伦巴底人停止南下,转而集中攻打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文纳城为核心的拜占庭总督辖区。728年,伦巴底国王路易特普兰德将拉丁地区的一些乡村和城镇捐献给罗马主教,这些土地(被称为“Patrimonium Petri”,即“圣彼得的遗产”)成为教皇国的立国基石。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此时已经发展为罗马公国)彻底切断了和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然后将其作为对教会的奉献赠送给罗马教皇。在781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宣布教皇为这些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丕平奉献的土地包括拉文纳的原拜占庭总督辖区,贝内文托公国的一部分,托斯卡纳,科西嘉,伦巴底,中意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区——里米尼(Rimini)、佩萨罗(Pesaro)、法诺(Fano)、西尼加利亚(Senigallia)和安科纳(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丕平的献土扩大了教皇的统治区域,然而也带来一个法理上的问题:既然教皇所统治的领土是由法兰克帝国所赠,那么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应地成为法兰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为了提高教皇国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继承人日后利用这一献土行为来控制教廷的可能,罗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间大胆伪造了一份被称为“君士坦丁献土”的文献(拉丁语: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试图宣布教皇国所拥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纪时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献给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二世的。该文献说,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尔维斯特二世通过祈祷为其治好麻风病后接受了洗礼,并在受洗后的第四天就决定将帝国都城罗马捐赠给基督教会,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拜占庭营建新都。该文献还断言,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向罗马主教捐赠了意大利中部地区,而且还捐献了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并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对其进行世俗统治的权力。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从另一方面解决了教皇国法律地位的难题。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在9世纪分裂为三部分。虽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以法兰克国王直系继承人自居的历代法国国王往往宣布自己为教廷的世俗保护者,甚至将教廷和教皇由罗马搬迁至阿维尼翁,但是在欧洲却不再有哪位皇帝或国王可以以法兰克帝国唯一继承者的身份对教皇国提出宗主权要求。
罗马教会和法兰克人的合作在800年达到了顶峰。在此之前,像东方的君士坦丁堡教会一样,罗马教皇和罗马教会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是从属于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人,即东罗马皇帝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认为是上帝在人间的宗教事务代表,而罗马(东罗马)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世俗事务代表。基督教会和人民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皇帝,即罗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废,以及其母亲伊琳娜皇太后自立为罗马女皇(797年-802年在位),使得罗马教会有理由拒绝承认君士坦丁堡统治者的最高权威。罗马教会宣称,罗马皇帝的名义在希腊人(即拜占庭人)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罗马教皇、所有的主教、法兰克元老元和罗马城的所有长老经过商议,决定把法兰克国王加冕为皇帝,使罗马帝国永远传承下去。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查理曼大帝加冕为“受上帝委托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皇帝奥古斯都陛下”(Karol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Imperator Romanum),神圣罗马帝国诞生(此时尚无“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名,至康拉德二世时始称“罗马帝国”,至腓特烈一世时,为了与“神圣罗马教会”的名称相抗衡,方始称“神圣罗马帝国”)。
罗马教会认为,将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并不是宣告西方基督教世界从此与东罗马帝国分庭抗礼。在他们看来,476年西罗马末帝被废黜,并不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是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归一,东罗马帝国重新成为单一的、没有分裂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意味着罗马帝国的正统皇统从“新罗马”——君士坦丁堡重新返回罗马城。
但是,因为东罗马帝国的皇统并未就此中断,所以此后基督教世界出现了两个并立的最高统治者,一个在君士坦丁堡,一个在罗马。他们并不像过去的东西罗马帝国皇帝那样和平并立,而是彼此指责对方是僭越者,宣布自己是唯一真正而合法的基督教会和人民的领袖。从这一点来说,利奥三世通过为查理曼大帝加冕,使罗马教会(及其领地)摆脱了臣服于东罗马皇帝的从属地位。从此之后,罗马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领袖。
不过,虽然800年的法兰克帝国御玺上写着“罗马帝国的再生”的字样,但是此后由罗马教会所加冕的历代神圣罗马皇帝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是基督教会的主宰,神圣罗马皇帝也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可以插手干预教会事务(甚至废黜罗马主教)。相反,教皇可以干涉世俗事务,通过将皇帝革除教籍的方式插手政务,此外,在罗马教会所拥有的中意大利地区的土地上,教皇也成为不折不扣的世俗君王。
从10世纪起,教皇国的声望因一系列事件而下降。首先,从思齐三世至若望十二世在位时期,罗马城贵族中的几个妇女通过成为教皇情妇而掌握了教廷大权,她们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都被立为教皇(比如教皇思齐三世与其情妇玛尔西亚所生的儿子若望十一世和孙子若望十二世)。从903年到963年的这段时期因此被称为“淫妇政治”(Pornocracy)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教皇的政令只能在罗马城周边地区施行。其次,教皇国延续了伦巴底王国的封建体系,在教皇的领地上有许多伯爵和侯爵的封建采邑,他们都是几近独立状态的领主。
到10世纪中叶,日耳曼王奥托一世征服了北意大利的领土。教皇约翰十二世将其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作为回报,奥托颁布了“Diploma Ottonianum”(奥托法令),承诺维护教皇国的独立。虽然如此,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教皇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仍然时不时地发生摩擦。每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想将其权力施展到意大利时,就要和教廷及教皇国发生冲突。皇帝对教皇的控制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亨利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皇格历高里六世。德国人克莱孟二世被选为新教皇,并为亨利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亨利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
1073年4月21日,亚历山大二世去世,格历高里七世被选为教皇。教皇与神圣罗马皇帝之间的冲突,在他与亨利三世的继承人亨利四世之间延续。1076年,格历高里七世革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此后发生了有名的卡诺莎之辱。
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后,神圣罗马皇帝不再随意插手教廷事务,教皇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进入相安无事的状态。到14世纪初,教皇国像其他意大利邦国一样,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亚历山大三世和尤利乌斯二世这二位教皇统治时期,教皇国的领土再度获得大幅扩充,并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但是,教皇对其大多数领地的统治仍是有名无实的,教皇国各个城邦的真正主子仍是当地的王子、贵族。直至16世纪,教皇才得以直接统治教会名义下的所有地区。
从1305年到1378年,教廷迁到了法国西南的阿维尼翁,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政治附庸。尽管如此,位于意大利的教皇国仍然是教皇名下的领地,而且阿维尼翁城及其周围地区也成了教皇国的一部分,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才重归法国。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国并不能被视为一个真正的国家,而是若干个各自以教皇为最高领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国的松散组合。有些城邦拥有自己的次一级领主,有些城邦(比如罗马)则没有。大体来讲,教皇同这些小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其他西欧国家中封建国王与自由市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世俗君主与之竞争,教会成为这些城邦的最高权威。
至文艺复兴时期,伦巴底和托斯卡纳地区的众多意大利城市已经脱离其主教和神圣罗马皇帝而独立,成为较强大的城市共和国(比如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米兰和热那亚),这些国家的市民基础是安分的、勤奋的工匠,在他们之上有一个富裕的、从事商业的中产阶级,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使这些共和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在教皇国,尤其是在罗马城里,缺乏这样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由于长期的荒废,教皇国的核心——罗马所在的坎佩尼亚地区——土地不能得以利用,物产贫瘠;罗马的位置不好,不利于经商;它也没有工业,没有什么可以生产的货物,也没有市民或中产阶级。公民被分为三个等级:军人阶级(包括古代贵族的残余);僧侣阶级;以及下等阶级(主要是贫穷的平民)。第一个阶级分为若干党派,以几个大家族为其领袖。教皇是后两个阶级的领袖,但也往往是这几个大家族中的一员。直到14世纪,教皇国的内部历史仍是这些党派间彼此斗争、以及贵族阶级与僧侣阶级之间此消彼长的权力斗争的历史。教皇虽然是西欧基督教地区的最高宗教领袖,但是在罗马城中,他不过是某一个得势的大家族的领袖而已。
但是,古罗马共和制的残余在教皇国中仍然存在。1337年,教皇本笃十二世从罗马市民手中接受了元老和大将的头衔,以及共和国执政官的称号。1347年,在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中,教皇公证员科拉·迪·里恩佐被任命为罗马城的保民官,他实行了一些改革,抑制贵族们的过分行为。
到18世纪末,归于教皇名下的领土疆域达到了巅峰。这些土地包括拉丁(Latium,即今日的拉齐奥地区)、翁布里亚、马尔凯,向北囊括了拉文纳、费拉拉、波伦亚(博洛尼亚),直抵罗马涅地区。在南方,教皇在那不勒斯王国拥有两块飞地,即贝内文托和蓬特科沃。在法国,教皇拥有阿维尼翁城和罗纳河以东的领土(Comtat Venaissin)。
法国大革命给罗马教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1791年,教皇在法国的领地被法国吞并。1796年,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时,教皇国的北方领土也被法国吞并,并成为内阿尔卑斯共和国的一部分。1798年,法军长驱直入教皇国腹地,攻占了罗马城,并成立了罗马共和国。教皇庇护六世被擒,流放到法国。
1800年,反法同盟与法国达成和议,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此后法国恢复了教皇国,庇护七世返回罗马。但是,1808年,法军再度进攻教皇国,并将其彻底灭亡。罗马城和教皇国的西半部被并入法国,东半部则并入以拿破仑为国王的意大利王国。
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教皇国被重建。此后的历任教皇在教皇国内推行了一系列保守的反动政策。直至庇护九世时期,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教皇国方开始着手进行一些自由化改革。
拿破仑战争标志着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意大利、德意志等族的民族意识被唤醒,意大利人要求民族统一的呼声日高。但是,在维也纳会议之后,意大利恢复了昔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且北部的伦巴底、威尼斯等地区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
1848年,欧洲爆发自由主义革命,其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1848年11月15日,教皇国司法大臣佩雷里诺·罗西(Pellegrino Rossi)被暗杀,次日罗马市民走上街头游行,要求教皇国实行社会改革、指定民主政府、以及对奥地利宣战。11月24日晚,教皇庇护九世化装为普通教士逃离罗马,前往两西西里王国避难。教廷主教卡洛·穆扎雷利(Carlo Emanuele Muzzarelli)组成了留守政府,随后颁布了一些自由化的新法令,教皇因此拒绝承认该政府,并在流亡地组建了新政府。
为了将教皇迎回罗马,罗马市长组成了一个代表团,前往教皇避难地加埃塔城堡,但教皇拒绝返回罗马。罗马城中首次出现了没有政府的情况,因此市民在1849年1月21日举行了首届自由选举,以组成制宪会议,年满21岁的男性都可以投票。2月8日,制宪会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以三人执政委员会为元首,教皇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罗马共和国的宪法宣布宗教自由,给予犹太人平等地位,废除死刑,还取消重税、新增工作职位。意大利爱国者及军人朱塞佩·加里波底组织了一支名为“意大利军团”的志愿军,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武装部队。教皇向天主教国家求救,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遂联合奥地利出兵干涉。6月29日,法军进入罗马城。
法奥军队此后继续追击加里波第军团,迫使加里波第率众前往圣马力诺避难,并将其军队解散。庇护九世在1850年4月重返罗马。法国军队驻扎在罗马城中,以保护教皇。
此役后,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既包括撒丁王国和萨伏伊王室为核心的君主主义者,也包括众多的共和主义者——将教皇国视为意大利统一的绊脚石。法皇拿破仑三世则将教皇国作为其插手干涉意大利事务的筹码,一方面支持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一方面则继续扶植和保护教皇国政权。
1859年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后,撒丁王国从奥地利手中收复了伦巴底地区,加里波第则在两西西里王国发动革命,推翻了波旁家族的君主。加里波第试图在南意大利建立共和国,但是撒丁王国请求法国出兵,将意大利南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在得到法国的允许后,撒丁军队于1860年挥师南下,先在当地居民的配合下征服了教皇国东部三分之二的领土,随后进入两西西里王国。当年年底,这些被征服的领土都被撒丁王国正式吞并,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正式诞生。此时教皇国仅剩下了以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为中心的三分之一领土。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宣布罗马为新首都。但是由于法国驻军的存在,意大利无法收复罗马城。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驻扎在罗马的法国军队撤回国内。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不必再顾忌法国的威胁,将教皇国纳入意大利版图的时机已经到来。他先派特使向教皇庇护九世送去密信,并提出了一个保全教廷脸面的解决方案:意大利军队以“保护教皇”的名义和平进驻罗马城。但是这个提议被教皇拒绝,因此意大利于1870年9月10日对教皇国宣战。意大利军队在9月11日越过边界,缓慢地向罗马城推进。进军速度非常缓慢,以等待外交协调解决的可能。
虽然教皇国仅拥有一支为数甚微的军队,但庇护九世还是下令进行抵抗,以造成这样的法理事实,即教皇国是被意大利以武力入侵、而非和平接管所征服的。9月19日,意军包围了罗马城。1870年9月20日,经过3个小时的炮轰,意军在罗马城的奥利留城墙上轰塌了一个缺口,随后进入了罗马城,在阿庇亚大道上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教皇国灭亡。
此后,经过公民投票,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并入意大利,意大利王国的首都旋即从佛罗伦萨迁到了罗马。49名意大利士兵和19名教皇国士兵在这场战役中丧生。
在攻陷罗马城之前,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意大利王国曾经提议以台伯河为界,将河西“利奥城墙”以内的西半部罗马城保留给教皇,并允诺教廷可以在此城内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这个提议遭到庇护九世的拒绝。
罗马城被意大利吞并后,教廷在罗马城以及意大利各地的地产、宫殿、庄园纷纷被没收,连教皇的正式宫殿——奎里纳尔宫也被没收,成为意大利皇宫。庇护九世退缩至梵蒂冈城堡内,并宣布自己为“梵蒂冈的囚徒”,以示对意大利强行吞并教皇国的抗议。在“梵蒂冈的囚徒”这段时间里,教皇将自己禁锢在梵蒂冈城堡内,其活动范围最远只达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入口,教皇也不再巡幸其主座教堂——位于罗马城另一端的圣约翰拉特兰教堂,以及罗马郊外的行宫。
由于教皇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因此在许多国家派驻有外交使节,并作为一个国家得到各国的承认。意大利的共和主义者如加里波第等人建议进军梵蒂冈城,完全消灭掉教皇的世俗权力,但是这个提议在意大利国内没有被占优势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接受,梵蒂冈城继续保持了独立状态,而意大利也无法完全无视这一事实。庇护九世之后的历代教皇均敌视新的意大利王国,甚至不准信徒担任意大利王国的公职。
所谓“梵蒂冈囚徒”时期从1870年一直延续至1929年。此时意大利统一已有69年,教皇国灭亡也有59年,教廷对意大利的长期敌视和抵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1929年2月11日,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与意大利王国代表在罗马的拉特兰宫签署了解决双方悬案的最终协议,即拉特兰条约。
根据拉特兰条约的规定,教廷最终承认意大利的统一,以及罗马成为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王国承认教皇在梵蒂冈城堡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世俗统治权力,梵蒂冈城堡成为独立的梵蒂冈城国。此外,条约还规定了天主教及教会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国对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没收的教会财产进行了最终赔偿。从法理上说,延续了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1929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
梵蒂冈城国(The Vatican City State),简称梵蒂冈,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欧洲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呈三角形的高地上。它地处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墙为国界。简言之,城,是梵蒂冈的首都,亦即国家,故曰“城国”。面积0.44平方公里,国中宫院、教堂、图书馆、邮局、电台、火车站、飞机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人口830人,另有3000名雇员。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居民多信奉天主教。首都梵蒂冈城。
梵蒂冈,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坐落罗马城西北角的一座山丘上,是一个典型的城中之国,它的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还不及北京故宫的三分之二大,环绕整个国家一周只需四十分钟。她以四周高大的灰褐色城墙为国界,半夜关闭城门,天明敞开襟怀,每日里游客、朝圣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包括那些身穿白袍的修女和黑袍加身的修士。
进入梵蒂冈城,迎面就是壮阔的圣彼得大广场,我们首先聚集在回廊下听导游介绍梵蒂冈的历史及现状。他说梵蒂冈全国只有一千多人,大部分是神父、修女和教廷的工作人员,真正的梵蒂冈国民只有不到五百人,国籍则根据出生地来确定,凡是在梵蒂冈国土上出生的人,就是梵蒂冈的国民,并享受一切国民的优厚待遇。作为她的臣民,无需向政府纳税,住房也由政府提供,甚至水电煤气都是免费提供,人们似乎不用为生活操劳,也许是遗忘了失业的恐慌,人们顺便也遗忘了偷盗诈骗,自1952年起,梵蒂冈就取消了监狱。
我们竖着耳朵听得起劲儿,连连咂舌,感觉跟梦想中的共产主义差不多,因为这一切听起来更像一个童话。
梵蒂冈是全世界八亿多天主教徙的圣地和精神中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的天主教神权国家,它的一草一木都沉浸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之中,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一举一动无不带上神圣的宗教色彩,几乎没人能抗拒它的魅力。而且,除去本身的辉煌史迹,这里还陈列了大量的艺术巨作,令人心驰神往,首推就是圣彼得大教堂
http://hi.baidu.com/tcwangbin/blog/item/d6b0ce438db8481072f05d7f.html
查理曼大帝送给教皇一块地,就是教皇国的源头,后来为了给自己争取更辉煌的来头,说是君士坦丁大帝给的
梵蒂冈教皇国来历: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彻底切断了和拜占庭帝国的联系。
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
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
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丕平两次率军进入意大利迫使伦巴德国王爱斯图夫投降,把夺自拜占庭的原拉文那总督区的地方交给教皇及其继任者进行统治。于是出现了教皇国。
扩展资料:
梵蒂冈城,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国家,为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的所在地,也是教宗驻地所在。
作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冈也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其前身为教宗国。
自1929年起以《拉特兰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统治,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由于圣座的行政机构罗马教廷大部分机关均座落于梵蒂冈城内,故人们在使用梵蒂冈一词时,可能指梵蒂冈城国、梵蒂冈地区、圣座、或教宗的居所,端看其使用的场合而定。
虽然梵蒂冈并未制定任何有关官方语言的法律,但以意大利语最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冈常以意大利里拉及梵蒂冈里拉作为其境内的通用货币。
意大利加入欧元区后,梵蒂冈与欧盟签订特别协议,发行小量铸造的属于梵蒂冈的硬币,作流通和收藏之用。
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重要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皇国

风玫瑰的人物介绍

公子楚 大胤神照帝长子。本名舜华,惊才绝艳,弱冠之时便名动天下,门下有食客三千,能人异士不计其数,因其封地在楚,所以被世人称为“公子楚”——在逍遥台的聚会后,他和卫国的公子苏、越国的公子昭、吴国的公子彦一起,被世人称为“东陆四公子”。在与越国的一次战斗中,其弟熙宁帝被掳走,公子楚率门客追出八十里,连斩一百多铁骑,硬生生将胞弟夺回——那一战后,皇长子的光芒再无法遮盖。曾因有人诬告公子楚有弑君篡位之心差点被熙宁帝赐死,后来其妹弄玉公主为证其清白,不惜自刎于皇帝面前而逃过一劫。弄玉死后,公子楚悲痛万分,不再过问政事,只是整天醉生梦死地沉迷于杜康与声乐。但实际上暗自运筹帷幄,与皇帝的宠妃凰羽相斗。后来为了削弱贵妃的势力,支持皇帝迎娶西域强国翡冷翠的公主阿黛尔。公子楚与阿黛尔的哥哥西泽尔是盟友关系,相互利用,收获共利。最终凰羽死在他精心布划多年的棋局里,自己胞弟也死于公子楚的毒药之下。清理完了越国遗民,他终于登基为帝。娶了公子苏的妹妹婉罗公主为妻,当然,这也是场政治婚姻。他真正爱上了阿黛尔,也或许阿黛尔只是弄玉的影子。其实公子楚非常爱弄玉,但在弄玉死后他才明白过来自己的心意,后悔和痛楚纠结在一起,让他对阿黛尔带有特殊的感情——因为阿黛尔西泽尔的遭遇和弄玉公子楚的遭遇很相似,而阿黛尔也与弄玉在性情上不谋而合。阿黛尔也因为与公子楚的感情,心灵产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整个性情都变了。她最爱的仍是她的哥哥西泽尔,但她也爱像西泽尔的公子楚。他们俩或许都扮演了彼此爱的人的替身,但又真真切切爱上了彼此。公子昭 公子昭为沧月作品《风玫瑰》中的角色。公子昭为越国公子,原名为舒峻。与公子苏,公子彦和公子楚并称“东陆四公子”。越国亡国后,公子昭以奴隶身份被卖至翡冷翠成为角斗士,在角斗中声带被破坏,被九岁的阿黛尔救下,改名“羿”成为阿黛尔的护卫。阿黛尔18岁时嫁到东陆,随行的公子昭悄然回到越国遗民中,开始复仇。最后在当年出现“四公子”的逍遥台被公子楚击败死去。西泽尔·博尔吉亚人物原型为恺撒·博尔吉亚(1476-1507),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与瓦纳萨·德·卡特内Vanozza dei Catanei的私生子。他在父亲还是枢机卿时出生于罗马,1492年他父亲成为教皇时升上瓦伦西亚大主教之位,一年后成为枢机卿。西泽尔是亚历山大喜爱的儿子,是教皇竭尽所能不顾名声的袒护的爱子。在父亲成为教皇的头几年里,西泽尔在梵蒂冈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查理八世为征服拿波里而离开罗马时(1496年1月25),西泽尔作为保证教皇的支持的人质陪伴在查理八世身边,但他在Velletri逃回了罗马。很快他就显露出在不久以后令他名胜狼藉的暴虐; 1497年他的兄弟卓梵尼.甘迪亚公爵被杀了,所有的理由都表明这个事件应该归结于西泽尔。有证据暗示谋杀的动机有可能是兄弟俩对教皇最幼子吉夫Giuffr的妻子萨卡夫人Donna Sancha的爱情的竞争。同时,有隐晦的暗示表明西泽尔和卓梵尼都与自己的姐妹琉克勒西有着乱伦的关系。不过更大的可能是西泽尔想要比尊严的神职工作更为长远的事业,他嫉妒着哥哥的好职位,并要独占父亲的宠爱。罗马教庭的最高统治者亚历山大六世与罗马妇女的私生子,意大利的瓦伦丁公爵,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野心家,差不多掠夺了整个意大利北部的土地,用施毒暗杀的手段除去一个个政敌,包括自己的兄弟,他爱上自己的亲妹妹,与亲妹妹乱伦,却又把妹妹当成工具,一次次远嫁联姻,又一次次派人杀死妹妹的丈夫,再次把她掠夺回来,这个被后世史学家用手段残忍、凶狠、恐怖这些字眼来形容的毒药男人,正是西泽尔·波尔金。阿黛尔 人物原型为琉克勒茜·波尔金。琉克勒茜是西泽尔的亲生妹妹,于情于理他们都无法在一起,但可悲的是他们却深深相爱着,虽然西泽尔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以自己的爱情为代价,数次将妹妹嫁出,但他又无法控制自己的嫉妒,数次将琉克勒茜的丈夫杀死,重将她带回身边。也许西泽尔是残忍的,他将深爱自己的妹妹当作工具,但在他伤害妹妹的同时他也在伤害着自己。当琉克勒茜再次远嫁费拉拉公国时,他追随着马车,仰天大喊琉克勒茜的名字并流下热泪的时候,想必他心中的伤痛也是极深的。

探索真理的事迹有哪些?快!

  哥白尼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 Novara,1454-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后来在费拉拉大学获宗教法博士学位。哥白尼作为一名医生,由于医术高明而被人们誉名为“神医”。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职当一名教士。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他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他在《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例如,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但是他却害怕教会会反对,甚至在他的书完稿后,还是迟迟不敢发表。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伽利略
  1615年冬季的一天,天气寒冷异常,天空笼罩着阴沉的乌云,伽利略孤身一人来到罗马。5年前的1610年,伽利略告别了帕多瓦大学,回到佛罗伦萨,担任了托斯坎尼公国的宫廷数学家和哲学家,兼任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也就在这年,他曾经访问过罗马,受到热情的接待和规格很高的礼遇。他在天文学上一系列新发现和望远镜的发明,受到罗马教皇保罗五世的重视,罗马的贵族和科学家也以结识他而感到荣耀。可是,仅仅事隔5年,罗马的脸孔完全变了,没有鲜花和笑脸,到处是冷漠的没有表情的面孔,连熟悉的人也像躲避瘟疫似地离他远远的。
  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这一次,伽利略的名字上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黑名单,他是被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传讯到罗马来接受对他的审讯的。
  伽利略犯了什么罪呢?这话要从头说起。
  15、16世纪的欧洲,正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秩序,神权统治的欧洲,用神学代替了科学,用野蛮代替了自由。神学家们荒诞地宣称,宇宙是一个充满“各种等级的天使和一个套着一个的水晶球”,而静止不动的地球就居于这些水晶球的中心。他们推崇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学说,因为在神学家看来,太阳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因为上帝创造太阳的目的,就是要照亮地球,施恩于人类。这是永恒不变、颠扑不破的真理。
  为了维护这个荒谬的理论,天主教会的宗教裁判所不惜用恐怖的暴力对付一切敢于提出异议的人们。 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活活被烧死,他的罪名只不过说了地球是球状,在另一个半球上也有人类居住,却因违背圣经的教义惨遭迫害。 1600年2月17日,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在罗马百花广场被活活烧死,也是因为他到处宣传了哥白尼的学说,动摇了地球中心说。
  伽利略是布鲁诺的同时代人,早在帕多瓦大学执教时,他就读过哥白尼的著作《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说》(又名<<天体运行论>>)。这位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在这本书中大胆地提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转的理论,即太阳中心说,一开始就引起伽利略的极大兴趣。但是伽利略是个科学态度十分严肃的学者,他想,过去都说是太阳围着地球运转,哥白尼却提出相反的看法,到底哪一个正确呢?伽利略没有轻率地下结论,他决定用自己的望远镜来证实谁是谁非。
  当伽利略的著作《星际使者》出版时,他已是一个哥白尼学说坚定的支持者了。伽利略通过自己的观测和研究,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而托勒玫的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亚里斯多德的许多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伽利略不仅发表了批驳亚里斯多德的论文,还通过书信毫不掩饰地支持哥白尼的学说,甚至把信件的副本直接寄给罗马教会。在伽利略看来,科学家的良心就是追随真理。
  但是,罗马教廷是决不会放过伽利略的,他们先是对伽利略发出措辞严厉的警告,继而把他召到罗马进行审讯。1616年2月,宗教裁判所宣布,不许伽利略再宣传哥白尼的学说,无论是讲课或写作,都不得再把哥白尼学说说成是真理。
  伽利略不会忘记,16年前布鲁诺就是被这些披着黑色道袍、道貌岸然的上帝的卫道士活活烧死的。他如果敢于反抗,下场绝不会比布鲁诺更好。
  在教会的威胁下,伽利略被迫作了放弃哥白尼学说的声明。他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回到佛罗伦萨,在沉默中度过了好些年。
  但是伽利略的内心深处并没有放弃哥白尼学说,相反,继续不断的观测和深入研究,使他更加坚信哥白尼学说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理论。在佛罗伦萨郊外的锡尼别墅里,伽利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身体大不如前,病魔在残酷地折磨他,但是他依然念念不忘宣传哥白尼的学说。经过长久的酝酿构思,用了差不多5年时间,一部伟大的著作《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终于诞生了。
  《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表面上是以三个人对话的形式,客观地讨论托勒玫的地心说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对谁是谁非进行没有偏见的探讨。但是当这本书好不容易在1632年2月出版时,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这本书以充分的论据和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力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错误理论,科学地论证哥白尼的地动说,宣告了宗教神学的彻底破产。
  很快,嗅觉比猎狗还灵的教会嗅出了这本书包含的可怕思想,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大胆结论使神学家们感到极大恐慌。那些早就对伽利略心怀不满的学术骗子立即和教会勾结,罗织罪名,阴谋策划,为迫害伽利略大造舆论。
  科学和神学不可调和的斗争爆发了。1632年8月,罗马宗教裁判所下令禁止这本书出售,并且由罗马教皇指名组织一个专门委员会对这本书进行审查。伽利略预感到大祸临头,果然,到了10月,他接到了宗教裁判所要他去罗马接受审讯的一纸公文。
  这时候的伽利略已是69岁的老人,病魔缠身,行动不便,许多关心他的人到处为他说情,但是罗马教皇恼怒地说:“除非证明他不能行动,否则在必要时就给他带上手铐押来罗马!”
  就这样,1633年初,伽利略抱病来到罗马。他一到罗马便失去自由,关进了宗教裁判所的牢狱,并且不准任何人和他接触。
  人类历史上一次骇人听闻的迫害就这样开始了。在罗马宗教裁判所充满血腥和恐怖的法庭上,真理遭到谬误的否决,科学受到神权的审判。那些满脸杀机的教会法官们,用火刑威胁伽利略放弃自己的信仰,否则他们就要对他处以极刑。
  年迈多病的伽利略绝望了,他知道,真理是不可能用暴力扑灭的。尽管他可以声明放弃哥白尼学说,但是宇宙天体之间的秩序是谁也无法更改的。
  在审讯和刑法的折磨下,伽利略被迫在法庭上当众表示忏悔,同意放弃哥白尼学说,并且在判决书上签了字。
  “为了处分你这样严重而有害的错误与罪过,以及为了你今后更加审慎和给他人做个榜样和警告,” 穿着黑袍的主审法官当众宣读了对伽利略的判决书,“我们宣布用公开的命令禁止伽利略的《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判处暂时正式把你关入监狱内,根据我们的意见,以及使你得救的忏悔,在三年内每周读七个忏悔的圣歌……”
  伽利略的晚年是非常悲惨的。这位开拓了人类的眼界,揭开了宇宙秘密的科学家,1637年双目完全失明,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他唯一的亲人——小女儿玛俐亚先他离开人间,这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但是,即使这样,伽利略仍旧没有失去探索真理的勇气。 1638年,他的一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讨论》在朋友帮助下得以在荷兰出版,这本书是伽利略长期对物理学研究的系统总结,也是现代物理的第一部伟大著作。后来,宗教裁判所对他的监视有所放宽,他的几个学生,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大气压力的发现者托里拆利来到老人身边,照料他,同时也是向他请教。他们又可以愉快地在一起讨论科学发明了。
  1642年1月8日,78岁的伽利略停止了呼吸。但是他毕生捍卫的真理却与世长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300多年后的今天,1979年11月,在世界主教会议上,罗马教皇提出重新审理“伽利略案件”。为此,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了一个审查委员会,负责重新审理这一冤案。其实,哪里还用得着审理什么呢?宇宙飞船在太空飞行,人类的足印深深地留在月球的表面,人造卫星的上天,宇宙测探器飞出太阳系发回的电波……所有这些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宣告了宗教神学的彻底破产,人类将永远记住伽利略这个光辉夺目的名字。
  编辑本段主要贡献
  可分下列三个方面:
  ①力学
  伽利略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他利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力学定律。1582年前后,他经过长久的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算,得到了摆的等时性定律。接着在1585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离开比萨大学期间,他深入研究古希腊学者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的著作。他根据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写出了第一篇题为《天平》的论文。不久又写了论文《论重力》,第一次揭示了重力和重心的实质并给出准确的数学表达式,因此声名大振。与此同时,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提出质疑。
  在1589~1591年间,伽利略对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根据伽利略晚年的学生V.维维亚尼的记载,落体实验是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进行的:1589年某一天,伽利略将一个重10磅,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抛下,几乎同时落地,在场的竞争者个个目瞪口呆,在大笑中耸耸肩走了。但在伽利略的著作中并未明确说明实验是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因此近年来对此存在争议。
  伽利略对运动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都作了详尽研究并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表达式。尤其是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有了加速度的概念,力学中的动力学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静力学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伽利略曾非正式地提出过惯性定律(见牛顿运动定律)和外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规律,这为牛顿正式提出运动第一、第二定律奠定了基础。在经典力学的创立上,伽利略可说是牛顿的先驱。
  伽利略还提出过合力定律,抛射体运动规律,并确立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在力学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在他晚年写出的力学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中有详细的描述。在这本不朽著作中,除动力学外,还有不少关于材料力学的内容。例如,他阐述了关于梁的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正确地断定梁的抗弯能力和几何尺寸的力学相似关系。他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他还分析过受集中载荷的简支梁,正确指出最大弯矩在载荷下,且与它到两支点的距离之积成比例。伽利略还对梁弯曲理论用于实践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工程结构的尺寸不能过大,因为它们会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发生破坏。他根据实验得出,动物形体尺寸减小时,躯体的强度并不按比例减小。他说:“一只小狗也许可以在它背上驮两三只同样大小的狗,但我相信一匹马也许连一匹和它同样大小的马也驮不起。”
  ②天文学
  他是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位科学家。这些成果包括:发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现称伽利略卫星),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金星、木星的盈亏现象以及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他用实验证实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彻底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天动说”。
  ③哲学
  他一生坚持与唯心论和教会的经院哲学作斗争,主张用具体的实验来认识自然规律,认为经验是理论知识的源泉。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绝对真理和掌握真理的绝对权威,反对盲目迷信。他承认物质的客观性、多样性和宇宙的无限性,这些观点对发展唯物主义的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强调只有可归纳为数量特征的物质属性才是客观存在的。
  伽利略因为支持日心说入狱后,”放弃了”日心说,他说”考虑到种种阻碍,两点之间最短的不一定是直线”,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思想,暂时的放弃换得永远的支持,没有像布鲁诺那样去壮烈,但却可以为科学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本段科学发现
  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有两大学派,一派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另一派则以自然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两人皆是古代希腊蓍名的学者,但由于两人的观点和方法不同,其科学结论也就各异,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他是凭主观思考和纯推理方法作结论的,所以是充斥着谬误。而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他完全依靠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
  然而从11世纪起,在基督教会的扶持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得到了经院哲学家的重视,他们排斥阿基米德的物理学,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奉为经典,凡违反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学者均被视为“异端邪说”。但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抱怀疑态度,相反他特别重视对阿基米德物理学的研究,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思考各种问题。在伽俐略十八岁那年,一次到比萨教堂去做礼拜,他注意到教堂里悬挂的那些长明灯被风吹得一左一右有规律地摆动,他按自己脉搏的跳动来计时,发现它们往复运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就这样他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后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挂摆时钟,人们称之为"伽利略钟"。
  伽利略根据阿基米德的学说,作了迅速确定合金成分的流体静力天平的研究,发明了可以测定物质密度的"小天平",写出了名为《小天平》的论文。后来他又潜心研究了物体重心的几何学,于1588年发表了《固体的重心》的论文,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第二年,在友人的推荐下,被比萨大学聘任为数学教授。
  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物体以同一高度落下,重的比轻的先着地。但伽利略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实验后,得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量无关。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作了落体实验,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使统治人们思想长达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第一次发生动摇。而应邀前来观看的一些著名学者却否认自己亲眼见到的一切,他们群起攻击伽利略。1591年,伽利略被比萨解聘。
  从科学史上看,伽利略并不是落体实验的首创者,其首创者是比利时的斯台文。但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更为深远的。
  1592年,伽利略来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科学活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如斜面运动、力的合成、抛射体运动等。他还对液体与热学作了研究,发明了温度计。1609年,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它旋转,金星和月亮一样有盈有亏;土星有光环;太阳有黑子,能自转。银河是由于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这些发现为哥白尼、布鲁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教会的信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第二年,他出版了《星际使者》,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他观察到的天空现象,宣传了他的观点。这部著作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伽利略因此被称为“天空的哥伦布”。1613年,他在罗马发表了《论太阳黑子》。该书以书信形式明确指出了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由此伽利略触怒了教会,开始受到宗教裁制所的审讯。
  在教廷的压制下,伽利略仍继续科学研究,在长期观察和研究天体运动的实践中,他更加坚信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1632年1月,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在书中用三位学者对话的形式,作了四天的谈话。讨论了三个问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2、充实哥白尼学说;3、地球的潮汐。《对话》总结了伽利略长期科研实践中的各种科学发现,宣告了托勒密地心说理论的破产,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的最高权威,从而推动了唯物论思想的发展。这部著作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罗马教会的反对。伽利略因此而受到了长期的监禁。
  1636年,伽利略在监禁中偷偷地完成了他一生中另一部伟大的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该书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这部伟大著作同样是以三人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天”是关于固体材料强度的问题,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速度依赖于其重量的观点;“第二天”是关于内聚作用的原因,讨论了杠杆原理的证明及梁的强度问题;“第三天”讨论了匀速运动和自然加速运动;"第四天"是关于抛射体运动的讨论。这一巨著从根本上否定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