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荷华号战列舰,美国战舰的剧情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5 03:12:50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爱荷华号战列舰是用油还是煤

爱荷华级战列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早在一战末期,很多战舰就都改用燃油了,爱荷华号是在二战后期完成的,集中了当时世界上的尖端科技,而且当时煤早就不用在战列舰上了,该舰之后不久就有核动力引擎了。
排水量: 标准44560吨、满 载55710吨(1981年-1989年满载57256吨)
舰长:270.4米,舰宽:33米,吃水:10米,水线长:262.1。
动力:8台锅炉,4台蒸汽涡轮机,主机设计功率:212,000马力;4轴 双舵
航速:31节;载油8765吨,续航力:20150海里/14节,15900海里/17节
武备:3门三联装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10门双联装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40毫米高射炮60-80门,20毫米高射炮50-60门,水上飞机3架,弹射器2具
装甲:水线312毫米(内倾19度);横向287毫米;上甲板37毫米、装甲甲板121-147毫米;炮塔正面495毫米,顶部184毫米,侧面229毫米,背面241毫米,炮座439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装甲总重18466吨,舰体结构总重10252吨。
舰员:设计编制1851人(其中:军官91人,士兵1760人)
参数中的8台锅炉就是燃油锅炉,燃煤锅炉的话一般都要装40多台才能达到30节的航速(见皇家海军声望号战列巡洋舰)
爱荷华号战列舰是用燃油作为动力的,时速能达到32.5节。
爱荷华号是用燃油的,美国海军的永恒荣耀战舰。
重油,煤 那是多年前的东东啦 二战时期的军舰没有一条用煤
爱荷华级战列舰是用燃油的
爱荷华号战列舰(BB-61 Iowa)的动力使用的是重油。
爱荷华号动力装置由8座Babcock & Wilcox重油水管锅炉和4组通用电气电力式齿轮传动型蒸气轮机组成。
Babcock & Wilcox的M型锅炉可提供每平方英吋600磅的压力(4,137 kPa; 42 kgf/平方厘米)、过热器提供最高温度华氏875度(摄氏468度)。
战舰采用四轴推进方式,总功率15.6万千瓦(21.2万匹马力)。高压锅炉输出的动力效益与稳定度是二战战列舰中之首,在平常状态仅需4具锅炉便可达到27节航速,全功率下航速高达33节。
——爱荷华号的舰员在控制油门
重油又称燃料油,呈暗黑色液体,按照国际分类方法,重油叫做可持久性油类,顾名思义,这种油就比较粘稠,难挥发。主要是以原油加工过程中的常压油,减压渣油、裂化渣油、裂化柴油和催化柴油等为原料调合而成。其比重超过0.91的稠油,黏度大,含有大量的氮、硫、蜡质以及金属,基本不流动。
自一战以后,世界上主要的战列舰都开始使用重油作为燃料,比之烧煤,其优点是效率高、占空间少等。
用作燃料的重油,其要求有:
1、高发热量。
2、黏度低。
3、凝固点要低。
4、闪点温度高。
5、油中的机械杂质和含水量要少。
6、含硫要低。一般含硫量为0.15%~0.30%。

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和美国的爱荷华级战列舰哪个优秀

以当时的水平来说,大和号最优秀,他的主炮是460mm的,一颗炮弹重一吨半,一发就能击沉当时的一艘大型驱逐舰。而衣阿华级的主炮是406mm的,威力虽然不小但是不如大和。无论是防护、攻击,大和都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这也是美军为什么用三波好几百架战机击沉大和,而不是用军舰击沉大和的原因。美军的衣阿华级基本上没经历过残酷的战斗,唯一的受创是衣阿华号曾遭到过一架零战的紫砂性撞击,船头装甲只是瘪了一块,一点也没有大碍。如果换成装甲更厚的大和和武藏~
衣阿华级留到了战后,经过多次改进,朝战,越战,海湾战争都有他们的影子。如今已是廉颇老矣,该退了。这么大 笨 的目标,在重型鱼雷和反舰导弹面前简直就是活靶子。
大和厉害。因为大和号是97式舰炮,口径460毫米。美帝的MK7式406毫米炮,对抗的是410毫米91式炮。大和级航速30节,爱荷华级航速27.56节,一节等于1.852公里。大和号在火力和航速上都占上风,爱荷华号必败无疑。
当然是大和号,但它生不逢时,生在一个被航空母舰夺取了海战主导权的时代
没有排名次可能是因为被击沉了吧
要说单舰的性能的,当然是大和与其姐妹舰武藏号空前绝后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火力和装甲防御,这个都是盖棺论定的事实。
是衣阿华吧,它仅次于大和和俾斯麦
当然是爱荷华级更强悍,不然每艘好几亿现代化改装一直用到海湾战争干嘛,首先爱荷华级是作为快速战列舰研发的,比当时一些驱逐舰都快,大和级太慢了!其次就是美国当时造炮技术比日本先进的多,爱荷华级的MK7射速比大和几乎快了一倍,同时也更准,也就是说如果有机这两艘对射的话相同时间内落在大和上的炮弹更多,爱荷华当时已经有雷达辅助了,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大和完全是瞎子。大和采用了重点装甲防护,从而隔水舱减少了,啥装甲能撑得住鱼雷炸啊,所以隔水舱才是王道!但是大和的隔水抗沉性还没长门级厉害呢,如果想达到长门的抗沉性,大和足足少了40%的隔水舱!

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和美国的爱荷华级战列舰哪个优秀

是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号 武藏号 这两艘战列舰是世界战列舰巅峰之作。
当然是大和号
.
大和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曾经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曾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帝国的救星”,但现在已经被人们有点忽视。1945年4月7日,大和号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于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处,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特攻作战精神的炮灰。
衣阿华级战列舰:世界上舰体最长、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33节)、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的战列舰,4艘同型舰仍保存至今。由于依阿华级的继承舰——蒙大拿级的取消建造,使得这一级战列舰成为美军最后的一级战列舰。
要想比较,要参考两个方面:时代的变化与每个人的观点都不统一,因为每一种舰都有利有弊。但我还是觉得大和号最优秀,因为他的主炮是460mm口径的,一颗炮能打出老远而且威力极大,一发就能击沉当时的一艘大型驱逐舰,衣阿华级根本不在话下,它跑得再快也没用。它航行速度达到了超过30节(尽管没有衣阿华级高),并且,像大和号这样的舰艇,无论是防护、攻击,大和都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这也是美军不得不用三波好几百架战机击沉大和,而不敢用军舰击沉大和的原因,若用舰艇轰,才打两下就挂了。当然,大和号有一点弊就是虽然是那么大而辉煌的战舰,但它的结局十分凄惨,怎么有点令人遗憾,在现在的知名度也渐渐退了下去。再有一点: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仇恨不言而喻,这也是现在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它的原因。
美军的衣阿华级虽然速度快并且留到了战后,但经过多次改进,朝战,越战,海湾战争都参与了,如今也该退了,再服役下去在重型鱼雷和反舰导弹面前简直就是活靶子。真不知道现在这么多人喜欢它是为什么。
所以总而言之,我觉得还是大和舰不错!

美国战舰的剧情简介

在世界的海洋上,突然出现了几艘外星人的战舰,他们袭击了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后袭击了美国和韩国的许多军事基地包括韩国一直和朝鲜存在领土争议的一座岛屿,接着袭击了在二战期间声名远扬的爱荷华号级战列舰,于是,爱荷华的舰长温斯顿与外星人的战舰打上了,就在这时,美国的一个国家军事指挥中心的上将知道此事,通知了美国的国防部长,并把危险等级提高到了2级战备状态。与此同时请示了美国总统,上将提出了一个方案:起飞多架B2轰炸机,分别按照不同航线飞行,最后只有在北极航线上的B2轰炸机群安然无恙,而在遥远的太平洋上,爱荷华号的舰长下令海军海豹部队小队趁黑去海面上调查,就在此时,外星人的母舰也正在慢慢靠近战列舰,海豹小队成功登上母舰并拍了照片,可就在拍照时不料被外星人发现了,外星人就与海豹小队发生了激烈战斗,就在要出去的时候,却发现所有拿的C4,手榴弹都在登上舰船时掉在了海里,这时外星人也赶到门前,向海豹队长释放了放射性物质,使他烧伤程度尽95%,在次日的战斗中,战舰的武器打中了一艘外星人的舰船,在打捞碎片时,发现了海豹小队的4名成员,而只有队长还有一口气,在他的言语中医生去除了他藏起来的交卷,新情报处长洗出了照片证实确实是外星人,舰长用2战留下的无线电与国防部长通了一次电话,告诉他不是韩国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外星人,上将只告诉他派出了一支特遣舰队,然后挂掉了电话。就在此时所有的外星舰船包围了爱荷华号战列舰,并发射了两个飞弹,幸好及时发现,命令拦截,舰长无意中看到了爱荷华号在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大炮,就问武器室的人有没有这种炮弹,武器室的人说没有,舰上的博物馆博士说有,并在爱荷华号的弹药库找到了好几箱的炮弹 ,舰长派人在大炮上装炮弹,与此同时外形舰船又发射了8枚飞弹,舰长命令拦截并让大炮开炮,用了50%的炮弹,舰长命令大炮再次发射,就在这时,救援特遣队来了,舰长命令最后的海豹小队出发,就在这最后的海豹小队登录时,外星舰船向空中的飞机和舰船飞射飞弹,所以这只特遣队还是没有用处,就在此时海豹小队来到了他们母舰的中央指挥室,拍了许多照片,并发射了榴弹,让外星人舰船的很多功能失灵了,所有的外星子舰消失了隐形功能,舰长命令大炮再次发射,就在此时一座大炮由于零件散落在下一次开炮中被炸毁,另一座大炮发射了4枚16寸炮弹所有外星子舰全部毁掉,在大炮开炮时,中国空军的飞机编队正飞往加州,所有外星子舰全部毁掉时,中国空军战机仍然飞向加州,舰长立即向国防部长汇报,以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突然外星母舰腾空而起,中国空军飞行员发现了外星母舰船并做了汇报。爱荷华号的舰长命令发射炮弹,将最后的外星舰船摧毁。最后将舰船开向了美国,一年后爱荷华号博物馆正式开馆。

威斯康星号


威斯康星号
威斯康型号是依阿华级第四艘,也是服役的最后一艘舰,1941年由费拉德尔菲亚海军船厂建造,1944年服役,划归太平洋舰队,参加了对日作战。1951年,1988年两次从新征召入伍,八十年代进行了现代化改装。1991年参加海湾战争,打响“沙漠风暴”行动的第一炮。1995年退役,1998年被作为诺福克国家海上博物馆停留在诺福克。
武器性能:
中文名:威斯康辛
外文名:USS Wisconsin BB-64
标准排水量:44,460 吨
满载排水量:57,000 吨
主 炮:三联406mm主炮×3
长 度:270.4 m
宽 度:33 m
设计航速:33节
设计功率:212,000
威斯康型号是爱荷华级战列舰的四号舰,也是服役的最后一艘舰,1941年由费拉德尔菲亚海军船厂建造,1944年服役,划归太平洋舰队,参加了对日作战。
1944年4月16日,下水后仅4个月就加入现役的“威斯康星”号正式服役。12月9日完成训练加入第3舰队,替换在太平洋连续作战的“依阿华”号。12月17日,位于菲律宾东南海域美第3舰队遭台风袭击,给美军造成重大损失,“威斯康星”号在台风中安然无恙。12月30日“威斯康星”号随哈尔西的快速航母编队驶离乌利西锚地,进行了被称为“哈尔西台风”的一连串攻击行动:该编队空袭了台湾、冲绳,轰炸了吕宋岛。随后又突入南中国海,空袭了越南的金兰湾。攻击了香港、汕头、厦门的日军港口、机场。
3月18日,“威斯康星”号协同米切尔的快速航母特混编队空袭了九州地区的机场和濑户内海的日本舰船。24日向冲绳岛东南部的日军阵地进行炮击,随后又于26日掩护布鲁斯少将的陆军第77师在冲绳岛西南15海里处的庆良间列岛登陆。虽然冲绳岛的日军败局已定,但是日本海军仍命令第2舰队“大和”号战列舰组成海上特攻部队,准备突入冲绳以西海域消灭美军登陆编队。该编队出航后即被美军潜艇发现。正在执行炮击任务的“新泽西”号、“威斯康星”号和“密苏里”号协同戴约海军少将的火力支援部队北上,准备用舰炮火力消灭“大和”号战列舰。可是美航母舰载机部队没有将击沉“大和”号的殊荣留给依阿华级战列舰。这样,美、日两国最强大的战列舰进行海上对决的机会永远消失了。在战争剩余的时间里,“威斯康星”号一直随第3舰队征战。直至日本宣布投降。二战结束后,“威斯康星”号被编入预备役。朝鲜战争时于1951年重新编入现役。1956年5月,“威斯康星”号在训练中与驱逐舰“艾登”号相撞,造成舰艏严重破损。于是美国海军将“肯塔基”号的舰首(约21米长,重120吨)切下,移植到“威斯康星”号。朝鲜战争结束后,“威斯康星”号于1958年再次被编入预备役。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提出了建设“600艘舰艇海军”的政策。依阿华级的改装计划以预算修正案的形式获得通过。至1989年2月四艘依阿华级全部完成现代化改装重返现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美国布什政府迅速做出反应,进行了代号为“沙漠盾牌行动”的大规模军事集结。1990年11月“威斯康星”号开赴波斯湾参加了对伊拉克的海上封锁。
1991年1月17日凌晨,“威斯康星”号向伊拉克发射了海湾战争中第一枚“战斧”巡航导弹。从2月4日起,开始炮击科威特沿海地区的伊军指挥中枢、机场、弹药库、导弹发射阵地、炮兵阵地、雷达站、油库等目标。在炮击过程中,还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校射。
尤其是在2月6日的炮击中,“威斯康星”号发射11发406毫米炮弹,彻底摧毁了科威特南部伊军的一个炮兵阵地。战后不久,“威斯康星”号1995年退役,1998年被作为诺福克国家海上博物馆停留在诺福克。标准排水量 标准35,000吨、满载46,000吨 ;长度270.4m 、宽度33m ;主炮 三联装406mm主炮×3 ;主机设计功率 156,000轴马力;设计航速 33节。

依阿华号战列舰的发展沿革

20世纪30年代中期限制建造新战列舰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1936年美、英、法三国签订了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战列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356毫米。由于日本、意大利未签订该条约,1938年6月美、英、法三国将对战列舰的限制条款修改为标准排水量增加到45000吨,火炮口径增大到406毫米。 1938年5月,美国海军确定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后续的4.5万吨级新型高速战列舰的设计方案——依阿华级的设计方案(Iowa,因翻译不同,又被译做衣阿华、爱荷华、艾奥瓦)。美国海军对之前建造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性能并不满意,主要是排水量偏小,限制了性能的提高。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依阿华级战列舰重点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机功率,依阿华级的动力装置的主机功率是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航速高达33节,是历史上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战列舰。 1940年6月27日,按照第二次文森法案,依阿华号在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纽约海军船厂开工建造。1942年8月27日,依阿华号下水,由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的妻子剪彩。1943年2月22日服役,舰长海军上校John L. McCrea。1943年2月24日,依阿华号在切萨皮克湾离港,顺大西洋沿岸试航。8月27日航行到纽芬兰岛Argentia。

现代战争的反舰导弹可以击穿二战时期战列舰的装甲吗?

无法击穿,但是可以造成一定杀伤,因为反舰导弹有个角度的问题,打中水平装甲无法完全击穿。
与攻击点和角度有关,战列舰并非均质装甲,有厚有薄以鱼叉,飞鱼,c801一类的反舰导弹攻击二战中后期的战列舰,如打中上层建筑,会有损伤,但打中侧舷装甲的话,连油漆都伤不了
随着x51等新型导弹出现,打这些铁王八,将会像撕纸一样容易
不同的反舰导弹与二战时期战列舰会造成不同的情况。
首先,以飞鱼导弹这种轻量型导弹和爱荷华级战列舰为例,击中位置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舰体侧舷主装甲带、舰桥、舰首与舰尾侧面装甲。依阿华级侧舷主装甲带厚度为309毫米,在这里,飞鱼导弹24千克的战斗部装药量根本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舰桥司令塔的装甲厚度为445毫米,更加厚重了,而舰首与舰尾的侧舷装甲,虽然稍薄,但是也有270多毫米,计算上这半个多世纪装甲钢的发展,在这两个位置,飞鱼导弹顶多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击穿概率。
可是,如果使用SS-N19“P700花岗岩”导弹就不一样了,其700多公斤的战斗部装药量即使是大和级司令塔侧面达500毫米的装甲钢,也挡不住其强大的爆破威力,再加上P700末段达到2.5马赫的速度赋予其的穿透能力,任何二战时期的舰艇,不管任何位置,都能一击必穿。

哪艘战舰没有布置在水线上下的装甲带

穹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在钢制军舰出现初期,由传统风帆巡洋舰演变而来的近代巡洋舰,出现了没有布置水线装甲带防护的巡洋舰,包括穹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撞击巡洋舰(例如:北洋水师“超勇”号)等。战舰指有攻击能力的军用船只,一般不包括运输舰,补给舰,综合母舰等不被用于直接作战的舰船。
没有装甲带战舰如下:
1. 世界上第一艘全面采用全舰钢装甲覆盖的战舰是英国的“爱荷华”级巡洋舰。之前的战舰艏艉是木甲板,侧面用装甲带防护,而爱荷华级巡洋舰全舰上下左右通体钢装甲覆盖,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全面防护”的战舰。
2. 德国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满载排水量只有11000吨,采用全面装甲甲板,水平装甲延伸至舰首,形成一个装甲盒,但侧面装甲带只到主甲板处,而不是延伸到水线。
所以并不是所有战舰都会布置水线上下的装甲带。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二战中最先进的战列舰及其祥细资料

美国的"阿依华级"战列舰。二战美军最大的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退役的战列舰,是实用主义战列舰的巅峰之作。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装有世界最大口径的火炮,百余门大小副炮,虽然二战没有什么战果显得碌碌无为,但是如此巨大的战舰本生就是一个工业奇迹。英国的"前卫号"战列舰。严格说这才是最先进的战列舰,其设计理念颠覆传统。可惜生不逢时,她下水刚好赶在二战结束,又是赶到航母时代的到来,这首世界最先进的战列舰成为英国女王的座舰,一炮未发的度过余生。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很难评判这艘船先进与否,可以说他是用各种先进技术堆积出来的一个老古董。他的配置十分先进,但是设计理念却极其落伍,可以说俾斯麦是一艘拷贝一战老式战舰的改装品,但是却又堆积了无数的新技术。矛盾而强大的存在。
“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是德国布洛姆与福斯造船公司建造的,以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战列舰,采用最优质的装甲和最精良的水密舱设计,于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当时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的主力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被英国人称为“魔鬼俾斯麦”。
首先告诉楼主一点,网络资料毕竟是任何人都能编写的,一点也不可靠,像百度百科、维基百科、铁血网什么的都是人人皆可编写,而且不需要认证就能发表的东西。如果楼主想要最真实权威的资料,还是不要在网络上找,会被误导的。还是书籍和纸质资料更可信,因为毕竟是认证过的,最好是外文的,权威性更高。本人比较推荐瑞典哥德堡大学图书馆资料,最客观、最中立,但不是很全。现在世界上最权威的资料是《大英百科全书》,即使在ABC百科全书中的也是立于首位的。
战列舰就是炮战用的,所以炮战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标,像什么防空反潜之类的都是软指标,交给驱逐舰也可以。
评价一艘战列舰,首先要看两层硬指标;
第一层:四项炮战指标。即水平防护、垂直防护、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两艘船二二分,那么以垂直数据优先于水平数据,因为正常的海战炮弹都是由上至下落下来的。
第二层:设计结构。包括防护布局、火力布局和船体结构。30年代以后的战列舰,防护性不仅要看装甲厚度,还要看其装甲和其他防护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还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布局;船体也很重要,有一个科学的外形不仅影响齐射稳定性、转弯半径、适航性、抗沉性等与炮战息息相关的方面,对防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两层为硬指标,其他的参数,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软指标,火控在现代可能算硬指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控的决定性作用不强,只能算软指标。
只有在硬指标分不出胜负的时候才要看软指标。战列舰就是为了炮战而生的,任何把战列舰多功能化的决定都是愚蠢的,现实中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舰艇袭击英军零散部队和运输队”的思想,最后弄巧成拙;②一战之前英国设计的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初期贝蒂被希佩尔打得晕头转向就足以证明这是个愚蠢的设计,后来号称英国最大的战列舰的胡德号更是成为了后人的笑柄。好在战巡只有英国和德国造了很多,其他国家都及时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讯》曾评论过《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标准评价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数字,但现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数字来显示自己的恐怖。
13艘战列舰分别是:
NO.1大和
NO.2爱荷华
NO.3维托里奥·维内托
NO.4黎塞留
NO.5南达科他
NO.6俾斯麦
NO.7前卫
NO.8科罗拉多
NO.9纳尔逊
NO.10长门
NO.11北卡罗莱娜
NO.12乔治五世
NO.13胡德
下面进行说明,要涉及到的几个名词先解释下
新式战列舰:30年代后设计的战列舰
旧式战列舰:20年代或更早的战列舰
高等战列舰:即上述13舰,包括4艘旧式战列舰
次等战列舰: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界,性能强于胡德为高等,性能低于巴伐利亚为次等。次等大多为旧式战列舰,当然也有像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这样设计有严重问题的新式战列舰。
下面的资料是本人根据掌握数据对13艘战舰进行的简单评价,可能楼主不需要,但还是备注一下
1.大和
四项炮战指标,两项防护独占天下第一、94式主炮的威力也能与Mk7并列天下第一。防护上,水平和垂直都是天下第一,各部位装甲比BIG SEVEN还厚。
结构上,大和是实际造出来的战列舰中结构布局最合理的,没有之一。宽大的舰体和厚重的侧线为9门94式主炮提供了一个十分稳定的射击平台,同时也赋予了对得起其吨位的防护性,紧凑岛式建筑使其本来就变态的防护性更上一层。大和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象鼻船体的战列舰,使其在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情况下速度仍能达到27.5节,过了新式战列舰的最低及格线,也超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
大和最大的缺点,是41年刚完工时左右两个战斗角度有限三联装152副炮炮塔浪费了很多排水量,这样的设计是受20年代以前的英德影响,只考虑增加火力,没考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过大和受美国影响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这两座炮塔,将原有的6座双联装127炮塔增加到12座,既节省了排水量,又使防空火力增加一倍,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火力布局和美国战列舰一样合理,二战后期德国也曾计划把沙恩霍斯特改成此种美式布局方式,可惜该计划并未来得及实施。
2.爱荷华
能够取下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那天下第一的Mk7主炮,水平和垂直穿深都和94式同等水平,在软指标方面还要优于94式,绝对无愧于天下第一。
在火力布局方面,【少座多连装】无论在作战效率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率方面都比【多座少连装】合理,而且这样布局有利于减少舰长,增加舰宽,对转弯半径,设计稳定以及防护都有间接影响。美国人最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美国的老式战舰一般都是四座三联装,而其他强国都是五或六座双连装。因此,前二后一的三联装主炮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加斯科因级建成并经受实战检验的话,那么她的独特主炮布局可能要强于三座三联装。30年后,大多数新式战列舰基本都是使用三座以下的三或四联装。其他方面,美国人的副炮、防空火力和空间布局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
下面说下缺点,一是防护与排水量的比例有些失衡,现实中排水量5万的战舰有三型:爱荷华、俾斯麦、前卫,由于美国人在空间利用方面比德国人有经验,所以爱荷华的大多数部位装甲都比俾斯麦厚,但其整体防护性却比俾斯麦强不了多少,主要是结构不够合理造成的。爱荷华出于对巴拿马运河的考虑,舰体太过细长,不仅影响水平防护,也影响适航性和转弯半径,而且岛式建筑前后不够紧凑,也防护有重大影响。另外有些军事小白说细长的舰体是爱荷华速度快的原因,我想提醒这些人,我不敢说一点影响没有,但是其影响绝对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且牺牲防护换来速度这个思想在一战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一向重视合理性的美国人不可能采用这种思路。
不过,说爱荷华结构不够合理只是代表她相对于少数布局合理的战列舰略逊一筹,但绝对不是差。其防护能力虽然对不起排水量但还是很优秀的,垂直防护基本能达到第三,水平防护也能进入世界前五。还有就是与大和一样的象鼻船体,在加上强大的动力系统,造就了爱荷华的天下第一速度,首舰爱荷华最高31节,二号舰新泽西甚至曾跑出过33节的高速。另外,爱荷华的软指标也是天下第一。
3 & 4.维托里奥·维内托and黎塞留
两个一起说,火力方面,二者的15寸炮都采用了大药室和强装药技术,威力超强,维内托的M1934采用了50倍径,水平穿深世界第4,垂直穿深世界第3,威力非常接近天下第一的Mk7;黎塞留的M1935为45倍径,威力比M1934稍弱,但也很强,而且更加稳定,水平世界第5,垂直世界第4。
防护方面,维内托垂直防护强一些,黎塞留水平强一些。虽然上面说过垂直优先于水平,但这里还是黎塞留占优,因为维内托的垂直防护在13舰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哦,而黎塞留的水平防护能位居前列,不过黎塞留的垂直防护确实有点危险,虽然不差,但在新式战列舰中显得太平庸。
布局方面,二者的布局都很合理,都只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缺点,维内托是岛式建筑不够紧凑,和爱荷华一样,对防护有重大影响,在欧洲新式战舰中,维内托水平防护不如黎塞留,垂直防护不如俾斯麦,岛式建筑对此有很大的影响。黎塞留虽然也只有一个突出问题,但却比维内托严重得多,就是主炮全部前置,这个思想是因为在某些著名海战中的T字型穿插战术影响造成的,其思路是正面对敌,既能减少迎弹面,又能火力全开,但是实际作战中,战舰会为了提高命中率而将船速减到最小,但绝对不会静止不动,而且大型海战中出了战列舰外,还有大量的小型灵活的舰只穿插其中,副炮无法以绝对优势火力压制这些目标,因此180度的主炮射界空白还是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法国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在原计划的黎塞留4号舰加斯科因就把一座炮塔移到后方。另外黎塞留的速度仅次于爱荷华,首舰黎塞留30节,二号舰让·巴尔32节。
总体来说,都是好船,维内托由于拥有媲美爱荷华的火力,所以排在黎塞留之前。
5.南达科他
最好的条约型战列舰,在规定的排水量内最合理地分配了火力防护和机动。Mk6主炮采用了超重的16寸口径AP,水平穿深世界第3,垂直穿深世界第5。水平防护大概和爱荷华一个水平,垂直防护稍弱但也基本能匹敌欧洲战列舰。
该舰最大优点是结构,南达科他是在北卡罗莱娜的基础上改变设计而成,舰体变得较短宽,岛式建筑也更加紧凑,虽然速度下降到了27.5节,但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论结构布局的话,可以说是仅次于大和的天下第二。
6 & 7.俾斯麦 and 前卫
这两个一起说。首先二者有共同的几个特点,防护超强、火力较弱、有很强的适航性,而且排水量也较相似。俾斯麦有极强的垂直防护能力,各部位平均装甲厚度与BIG SEVEN有得一拼。前卫的装甲厚度也很强,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整体防护能力甚至强过爱荷华。
火力是软肋,二者的火力在13舰中分别是倒数第4和第1,俾斯麦的SKC34主炮设计思路老套,既没有采取大药室和强装药,也没有使用重弹,而且德国人自工业革命以来炮口动能明显比美英法的同口径、同径倍火炮低一个档次,比如巴伐利亚的15寸炮口动能只和铁公爵的13.5寸一样,俾斯麦的SKC34还算进步很大了,至少比乔治五世的14寸要强,但还是远远比不过同口径的M1934和M1935,甚至连BIG SEVEN的老式16寸都比不上;前卫的火力比俾斯麦还差,当初皇家海军已经意识到战列舰不再是海战主力了,前卫被设计为以火力支援和沿岸炮击为主要任务的战列舰,因此根本没有为其新造主炮,8门主炮分别来自6艘不同的旧式战列舰,而且主炮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双联装形式,由于型号老旧,连乔治五世的14寸都不如。
结构方面,俾斯麦的船体不算优秀也算良好了,30年代后大船载小炮被定义为合理的思路,其他国家都寻求一个平衡点,而德国人走了末端的捷径,这就意味着在主炮数量和口径相似的情况下,德国的船比其他国家排水量更大,更具威慑力,而且上面说过,德国人的空间利用不如美国,因此干脆单纯地靠增加排水量获得防护,对于有着20年战列舰空白期的德国来说,这两个捷径都走得很聪明,俾斯麦无论是射击稳定性还是适航性在13舰中都是佼佼者。
不过也正因为有空白期,所以俾斯麦的设计结构也有很多的缺陷,第一,是在那个装甲盒盛行的年代还在使用穹甲设计,这就导致虽然俾斯麦拥有超强的全面防护,但是对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严重不足,了解历史的人应该清楚俾斯麦最后为什么直勾勾地冲进了英军包围圈;第二,俾斯麦的穹甲是将垂直防护和水平防护一体化了,要知道,火炮小角度抛射的动能要比大于大角度抛射强很多,因此这个防御一体化思路其实是个很片面的设计,完全不切合实际,结果导致俾斯麦垂直防护超强,水平防护却比不上大多数新式战列舰,而且这个思路还有一个弊端就是给原本就很弱的重点部位防护雪上加霜,装甲平均化倾向严重,该厚的地方却不够厚。另外就是为了赶上开战,一号舰的很多部位还是使用非硬化的匀质装甲。俾斯麦火力布局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副炮,105和150在侧舷交替布置,无论对空还是对海面的密集度都受影响。
至于前卫在设计结构上则要好得多,尤其是适航性比俾斯麦还要好,能赶上南达科他的水平,基本没大问题。
捎带一提,二者的速度都处于世界前列,俾斯麦最高30.1节,提尔皮茨30.8节,前卫31节。
总体来说俾斯麦以其强大的全面防护和良好而稳定的舰体拿下第6名,至于前卫由于防护和火力都稍弱于前者而屈居第7。
另外还有三点需要吐槽:
一、现实中有不少军迷因为前卫的主炮老旧而认为其进不了前十,但这是一种偏见,就像SA80步枪一样,仅仅因为一个缺点比较突出使得很多优点都被忽略了。前卫的诸多优点上面说过了,尤其是现代化的结构和天下第一的适航性,因此不能仅仅因为装了烂炮就把整体都否定了。
二、SKC34主炮的径倍,纸面数据是52倍,但其实德国人和其他国家统计径倍的标准不一样,这52倍是包含药室在内的,而其他国家计算径倍通常不算药室,所以SKC34主炮的实际径倍应该是47到48倍之间。
三、我曾经在优酷和某个不学无术的军事小白争论过,按照他的可笑逻辑,俾斯麦因为侧舷装甲比爱荷华厚所以防护性能比爱荷华好,舰体结构和其他部位的装甲都被忽略了。我估计他可能以为海战中炮弹就像坦克炮弹一样直直地打过去……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种弹道在20世纪海战中出现的几率不会多于1%。上面说的水平穿深就是10公里以内的小角度抛射,而垂直穿深是指10公里外的大角度抛射,无论哪一项,侧舷水线都不是主迎弹面,只能算整体防护的一部分。当然,侧舷中弹一般来说比较致命,所以有人特意把这里做的厚一点也不是什么错误,但是单单靠侧舷的厚度既不能决定一艘船的水平防护,也不能决定垂直防护。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有某些德棍认为俾斯麦侧舷厚所以防护比爱荷华好,那么我建议他去看看英国战列舰的侧舷多厚,他就可以跳江去了。
我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哈德派,如果是,那么请做个理智的德粉,不要做无脑德棍。如果不是,那么请你分清楚德粉和德棍,德粉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军迷,应该一起好好讨论。而德棍,我不承认他们是军迷,只是一群狂热分子,认为盟军赢了就是因为××××原因,德军赢了就是NB;认为盟军的暴行就都是真的,德军的就全是编造的;他们不喜欢看书和纸质资料,只会从网络获得一些毛皮知识或者YY出来知识;而且仅凭一两件武器为依据就认为德国什么都是天下第一,恨不得连纳粹的SI都想上去尝一口。
上面我说的那个德棍还算稍微懂点知识,还有更狂热的,认为俾斯麦防护比大和还强,依据是德国钢材质量。这点我可以给楼主解释下,首先二战中各个列强的钢材质量,只有42到43年的苏联和45年的日本比较差,除了这两个时期,各列强的钢材质量差距差距并不大,至少没大到可以决定防护性的地方。而且就算钢材质量真有差距,对防护性影响也是有限的,德国在44年由于长期处于被轰炸的状态下,钢材质量明显下降了,但从没有人觉得45年的豹式比43年的防护差,顶多是易裂纹、易老化、结构不稳定罢了。苏联入侵布达佩斯时,有辆JS3炮塔炸飞后掉到地上摔碎了,这说明苏联的钢材质量不是很好,但从来没人觉得JS3防护差,也就是说二战时期钢材质量能起到的作用仅仅限于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而已,换句话说,上面这位德棍先生纯粹是在YY,我估计他也就知道SKC34的口径了,连其型号和径倍都不知道。
刚刚一激动跑题了,为节省时间,下面说简单点。
8—10.BIG SEVEN
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是旧式战列舰的顶点,装甲厚度强过了大多数新式战列舰,火力也很恐怖,但由于比较老旧,所以排得比较靠后。虽然30年代都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基本构架还是很老套。
水平穿深: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垂直穿深:科罗拉多>长门>纳尔逊
水平防护:纳尔逊>科罗拉多>长门
垂直防护: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综合看的话,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结构方面,科罗拉多最合理,至于一项采用少座多连装的美国人为什么突然出现四座双联装,原因是科罗拉多并不是重新设计的,而是在田纳西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纳尔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9门主炮全部前置,上面说过缺点不再重复,还有就是纳尔逊采用的是垂直舰首,一战时期英国和德国有不少旧式战列舰都垂直舰首,本人知识有限不知其意义,也许是因为这两国都比较刻板守旧的原因,但从两国新式战列舰都改成飞剪舰首来看,还是飞剪舰首综合能力更好。
长门的结构在三者中垫底,舰体细长,岛式建筑不够紧凑,装甲虽强过了大多数战列舰,但比不上前面二者,要知道对旧式战列舰来说装甲厚度是非常重要的,长门防护能力就20后的水平来说确实有点落伍,速度倒是达到了当时少见的26节,但为速度牺牲防护对战列舰来说是个愚蠢的思路,我在上面说过了。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地方,美英日的三艘老式的高等战列舰恰好可以和德法意的三艘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一一对应:
维内托和科罗拉多对应:都是三舰中主炮最强的,结构也没太大问题。
黎塞留和纳尔逊对应:主要问题都是太过偏向于水平防护,岛式建筑都是三舰中最紧凑的,而且都有主炮前置的问题。
俾斯麦和长门对应:都是设计有偏向的,俾斯麦防强攻弱,长门攻强防弱,都是在结构设计上的问题诸多。
11 & 12.北卡罗莱娜 & 乔治五世
也是和上述最后一对一样设计有偏向问题,而且比俾斯麦和长门偏向得还严重,NC拥有和SD一样的Mk6主炮,速度也更快,但结构有重大问题,防护性能在新式战列舰中几乎垫底。
KGV则完全是因为被第二轮海军条约坑了,英国早早地开始了KGV的建造,严格按照第二轮条约限制造了KGV,建好才发现基本没人遵守条约了,而她成了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中排水量最少、主炮口径最小的。由于英国人设计战列舰经验最为丰富,因此虽然排水量小但装甲却不薄,而且结构也算比较合理,防护能力只比前卫稍弱一点。问题在于她的Mk7主炮(不是爱荷华的Mk7!),14寸显然是13舰中最小的,原本计划三座四联装炮塔还有火力密集度的优势,但为了控制排水量又将其中一座改成了双连装,该优势也下降了。
确切来说,SD、NC和KGV都是被两轮海军条约害了,如果没有海军条约,这三者会成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海军条约还是好的,如果没有条约,列强们不知会干多少劳民伤财的事。
最后一位是胡德了,这本来是20年代造的一艘战列巡洋舰,41年改装成战列舰,实际上其改装尚未完成就被打沉了。
问题就是目标很大,装甲却很薄,典型的靶子。不过把胡德放进高等战舰中不是没道理的,胡德号一直到开战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虽然装甲相对较薄,但是防护性还是强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火力比在13舰中垫底,但作为一门老炮,威力却接近乔治五世和俾斯麦上的新炮,在旧式战列舰中名列前茅,机动性即使是旧式的巡洋舰也没几个能比上的。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亚比较,火力上胡德完胜,防护上巴伐利亚装甲厚度完胜,但防护布局稍弱于胡德。舰体结构上又是胡德稍稍占优,由此看来,胡德更强。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高等和次等战列舰的分界线也合理。

二战军舰的目录

前言法国军舰黎塞留级战列舰敦刻尔克级巡洋舰萨福伦级巡洋舰拉加利森尼尔级巡洋舰利范塔斯克级驱逐舰苏柯夫潜艇德国军舰俾斯麦级战列舰沙恩霍斯特级巡洋舰德奇兰特级“小型战列舰”希珀尔级巡洋舰努尔拍格级轻型巡洋舰什勒斯威格一菏尔斯坦因级准无畏舰马斯级驱逐舰T1型鱼雷艇“S一艇”摩托鱼雷艇Ⅶ型U一艇Ⅸ型U一艇意大利军舰安德里亚多里亚级战列舰利陶里奥级战列舰扎拉级巡洋舰康道蒂里级巡洋舰罗马尼级巡洋舰索尔达提级驱逐舰角宿级鱼雷艇加比亚诺级轻巡洋舰布林级潜舰日本军舰大和级战列舰监护级巡洋战列舰伊势级战列一航母混合舰瑞角级航空母舰加贺级航空母舰千代田级航空母舰爱宕级巡洋舰仙台级轻型巡洋舰秋月级驱逐舰汤云级驱逐舰松级驱逐舰I—400级潜艇RO—35级潜 艇“回天”小型潜艇英国军舰纳尔逊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复仇”级战列舰乔治V世级战列舰胡德级战列舰里诺级巡洋战列舰皇家方舟级航空母舰杰出级航空母舰无畏级航空母舰巨人级航空母舰罗伯茨级浅水炮舰康蒂级巡洋舰埃克塞特级巡洋舰埃芬海姆级巡洋舰城市级巡洋舰英国殖民地级巡洋舰阿瑞图萨级巡洋舰狄多级防空巡洋舰利安得级巡洋舰C级巡洋舰E级巡洋舰部范级驱逐舰L/M级驱逐舰N级驱逐舰S级驱逐舰V级和W级驱逐舰“花”级轻巡洋舰城堡绒有轻巡洋舰河流级护卫舰汉特级护航驱逐舰黑天鹅级护卫艇阿尔及利亚级涨洋扫寻舰MAC船马恩岛人级布雷舰埃尔斯级拖捞船沃斯珀“70步行者”摩托鱼雷艇110英尺费尔米尔D型摩徒工炮艇坦克登 陆艇T级潜艇S级潜艇U级潜艇X艇潜艇金刚石级潜艇补给船格伦罗伊级步兵登陆船昆虫级炮艇美国军舰马里兰级战列舰爱荷华级战列舰南达科达级战列舰新墨西哥级战列舰阿拉斯加级巡洋战舰莱克星顿级航空母舰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独立级(CVL)航空母舰护航级(CVE)航空母舰约克镇级航空母舰巴尔的摩级巡洋舰奥马哈级巡洋舰布鲁克林级巡洋舰克利夫兰级巡洋舰亚特兰大级巡洋舰基林级驱逐舰萨姆纳级驱逐舰弗莱彻级驱逐舰“平甲板”型驱逐舰埃瓦茨级护航驱逐舰拉德鲁级护航驱逐舰S级潜艇鲑鱼级潜艇河豚级潜艇加多/巴劳级潜艇PT-艇快速冲锋艇阿什兰级登陆船坞阿巴拉契亚级A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