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奈尔大学毕业的中国名人,请问伟大的思想家胡适,其子孙后代今何处?从事何职业?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5 19:05:49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被称为“神之右手”的刘一帆,在厨师界到底是什么水平

说起刘一帆在厨师界的话,那是非常有名的,米其林三星大厨,颜值还挺高,看到他都不会说他是个厨师,还以为是个明星呢。
刘一帆,出生于中国台湾,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前费尔蒙和平饭店行政总厨。2003年受邀前往费尔蒙的伦敦百年酒店TheSavoy任职,成为该酒店百年历史以来首位华人主管。2007年,任印度泰基酒店法餐厅厨师长。次年,任迪拜六星级酒店厨师长。2010年任费尔蒙和平饭店行政总厨。
2012年至2014年,在《顶级厨师》和《星厨驾到》。刘一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西餐厨师,毫无疑问是精英级别,从他的履历和奖项上不难看出。在西餐界单打独斗,刘一帆愣是花二十五年的时间,征服了英国女王、迪拜王储、迈克杰克逊、贝克汉姆等名人,成为米其林餐厅、五星级酒店互相争抢的总厨。他凭自己告诉世界,中国的厨师,除了能在唐人街里面做麻婆豆腐,我们照样能做好西餐。
仅仅半年后,他所在的餐厅,就被评为迪拜年度的最佳餐厅。104位大厨,心服口服。刘一帆说自己特别不安分、爱折腾,喜欢满世界跑,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餐厅都做过厨师。因为他想探寻味道、传递味道,他希望更多的中国美食走向世界。不论厨房里站满了多少严肃的保镖,上节目做菜时有多少摄像机同时在拍摄,刘一帆统统都感觉不到。因为当他穿上厨师袍的那一刻,他说:我就是标准。

阮大铖(中国科学院院士)

阮大铖,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推动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介绍阮大铖的学术背景、研究成果以及他在科学界的影响力。
学术背景
阮大铖于198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随后,他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8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在康奈尔大学期间,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性能调控方面。他的博士论文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他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阮大铖回到中国,加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独立研究工作,并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研究团队。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新型材料的设计和合成。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多次获得国际科学奖项的认可。
研究成果
阮大铖的研究成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纳米材料合成、材料性能调控、材料设计等。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和材料的组成,可以得到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材料。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制备高强度、高韧性的结构材料,还可以用于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纳米材料,如光催化材料、传感器材料等。
此外,阮大铖还在材料性能调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发现,通过微调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晶界特征,可以显著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材料设计方法,通过控制材料的晶界结构和组织形貌,可以实现材料性能的优化。这种方法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科学影响力
阮大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他的论文被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等多次引用,他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他还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并担任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顾问和评审委员。
此外,阮大铖还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他多次在国内外的学校和科技馆举办公开讲座,向大众介绍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前景。他的讲座深受学生和科技爱好者的欢迎,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请问伟大的思想家胡适,其子孙后代今何处?从事何职业?

二儿子胡思杜1957年在大陆上吊自杀
大儿子胡祖望在美国做事,2005年3月因年老生病在美去世,2005年5月骨灰归葬台湾南港胡适墓园,和父母及弟弟相伴!胡适墓园里有胡思杜纪念墓。
媳妇曾淑昭在美!
孙子胡复在美!至今未婚!
绩溪胡适故居的管理人是胡适族叔胡近仁的孙子!
长子
胡祖望,早年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机械工程。毕业后服务于美国斯都德贝克汽车厂,后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台湾驻美国机构经济参事等。
女儿
胡素斐,早夭。
次子
胡思杜,1949年选择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后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遗体不予保留。胡适墓旁有其衣冠冢。
孙子
胡复,是胡祖望与曾淑昭之子,生于1955年,名字为胡适所取,为收复中华,复兴中华之意,1978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后任美国劳工部争议司司长。
扩展资料
胡适的妻子叫江冬秀,在1917年和胡适结婚。这是一场母亲包办的婚姻,胡适自己对于这个妻子并没有多大的感情,而当时自由恋爱的风气已经兴起,胡适也想过要毁掉这份婚约。但是因为他出于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胡适和江冬秀一共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是:长子胡祖望,次女斛素斐和幼子胡思杜。其中胡适唯一的女儿胡素斐在五岁的时候就不幸夭亡了,胡适对于这件事一直深感痛心和愧疚。在1927年2月,他在美国讲学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梦到了逝去的女儿,他当晚就悲痛大哭,为此还写了一首诗来悼念自己的女儿。
之后还给江冬秀写了一封信,心中说道,子女儿死去之后,自己一直忍了一年半,一直到今天才大哭了一场。信中还写到了自己当时如果能够早点请医生给她治疗,或许她就不会死了,充满了遗憾和内疚之情。
胡适的其他两个儿子命运也大为不同:大儿子胡祖望一生并没有经历太大的波折,他曾经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和台湾驻美国机构参事等职务,于2005年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而小儿子胡思杜的命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于1957年自杀身亡,终年三十六岁。胡适的后代除了大儿子之外,其他都没有善终的,实在是一件让人哀叹的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适

清华大学有哪些知名校友?

清华大学有很多知名校友,其中包括: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周光召:曾任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等职,与钱学森、钱伟长并称为“中国三钱”。
李政道:美籍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于1957年和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华罗庚: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数学家学的奠基人之一。
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彭桓武: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物理学家。
周培源:著名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张岱年:中国现代哲学家。
吴晗: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夏鼐: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者之一。
季羡林: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印度学家、佛学家、国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岱孙: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
赵元任: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作曲家。
周培源:著名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张钰哲: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星”的发现者。
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
茅以升: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钱塘江大桥。
叶企孙: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侯德榜:中国著名化工专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以上只是部分知名校友,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到清华大学官网查询。
清华大学知名校友有:杨石先、段学复、夏鼐、李健吾、闻一多。
1、杨石先:
1918年杨石先毕业于清华学堂;192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29年再度去美国在耶鲁大学研究院任研究员。
1931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工作者学会会员,同年回国,继续执教于南开大学;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7年任南开大学校长;1962年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2月19日逝世于天津。
2、段学复:
段学复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3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段学复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论、代数李群、有限p群、群论与组合数学的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3、夏鼐:
夏鼐,字作铭,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埃及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
4、李健吾:
李健吾,笔名刘西渭。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外文系。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学习,1933年回国。历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教授。
5、闻一多: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

王锡凡人物介绍

王锡凡王锡凡,1936年5月生于安徽凤阳,电力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系统研究所所长。1957年王锡凡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晋升教授;1981年应邀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访问科学家两年;2008年当选为IEEEFELLOW;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锡凡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文名:王锡凡国籍:中国出生地:安徽凤阳出生日期:1936年5月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代表作品:《电力系统计算》、《电力系统优化规划》《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籍贯:河北安平人物经历1957年7月,王锡凡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晋升教授。1981年9月至1983年9月,应邀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访问科学家两年。1991年10月至1993年10月,应邀到日本九州工业大学为客员教授。2008年,当选为IEEEFellow。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王锡凡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系统分析、规划及可靠性评估等。发展了电力网络线性方程的稀疏矩阵算法,创立了复杂故障的综合阻抗矩阵理论,建立了大型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模型,促进了计算机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推广。在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评估方面,提出了等效电量函数理论和状态空间分析中的“增量频率”概念,以及可靠性分析中元件串并联递归卷积公式;开发了多节点电源规划模型及软件包JASP1,为三峡工程进行了动能经济论证。在提高输电线路的传输能力研究中,提出了分频输电方式,开展了对分频输电的理论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系统的相关问题研究。创立了复杂故障的综合阻抗矩阵理论,发展了电力网络线性方程的稀疏矩阵算法,建立了大型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模型,为计算机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推广做出了奠基性工作。在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评估研究中,提出了等效电量函数理论和状态空间分析中的“增量频率”概念,以及可靠性分析中元件串并联递归卷积公式,开发了多个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评估软件。共出版著作10本(其中英文著作4本):《电力系统计算》、《电力系统优化规划》、《电力系统规划基础》、《ModernPowerSystemPlanning》、《电力工程基础》、《PowerSystemRestructuringandDeregulation》、《现代电力系统分析》、《OperationofMarket-orientedPowerSystems》、《电力市场基础》、《ModernPowerSystemAnalysis》。很多著作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如《电力系统计算》是本领域的经典之作,历久弥新;《电力系统优化规划》填补了国内空白;《现代电力系统分析》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研究生教材,出版五年已四次印刷,广受读者好评;1994年出版的《ModernPowerSystemPlanning》一书被12所国外大学指定为研究生教材。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70余篇。其著述被国内外期刊论文引用3500多次。以第一获奖者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主要有: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表彰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社会任职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攻关项目电力系统规划专题专家组专家。国家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伟人事迹五篇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伟人事迹五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还记得烟火霄天那些的爱国将领,抗日英雄吗?为了能唤起大家那些的记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伟人事迹五篇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伟人事迹1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伟人事迹2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伟人事迹3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伟人事迹4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_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伟人事迹5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中国天才博士,为获美国绿卡加入美军,宣誓效忠美国,如今怎样?

因为他没有美国绿卡,为了不择手段拿到绿卡,一直讨好美国。现在,他已经完全成为无国籍人,面临随时被美国驱逐出境的风险。
现在这位天才在美国生活的很好,但是我们中国是不会忘记他所做的行为。
现在他过得并不好,因为他并没有得到美国的绿卡,而且国内许多人都骂他是汉奸。
众所周知,想要获得美国绿卡并非是一件易事,很多人在美国混了很久都未能获得美国绿卡。不过根据美国的政策,只要外籍人员加入美军,那退役后便能自动获得美国绿卡。这个政策一经公布,就得到了无数移民的青睐,一时间众多移民纷纷加入美军,其中就不乏很多中国移民。有一位中国天才博士就为了获得绿卡而加入美军,还宣示效忠美国,如今他过得如何?
这位天才博士叫做赵潘书,他于2008年考上南开大学化学系,在经过四年的艰苦学习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考上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在硕士毕业后又成功的考上了博士,成为了一名名校毕业生。其实根据赵潘书的条件,他回国后必定会受到中国用人机构的追捧,可以说是前途无量。然而,在赵潘书的规划中,在美国的发展肯定要比在中国好的多,所以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最终决定留在美国。
不过之后赵潘书在美国的面试却经常碰壁,因为他没有美国绿卡,所以他错过了很多被录取的机会。这时赵潘书意识到,只有获得美国绿卡,才有可能在美国扎下根来。之后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知晓了加入美军就能获得绿卡的政策,而在经过再三思考后他还是决定加入美军。
在入伍的时候,美国方面要求赵潘书签订了很多保密协议,还要求他脱离中国国籍,永远不再回中国。对此,赵潘书丝毫没有犹豫,果断就签下了永远不回中国的协议。在之后的军营生活中,赵潘书过得也不太如意,因为他时常受到美国本土大兵的欺负,被逼迫做一些脏活和累活。对此,赵潘书全都忍耐了下来,因为他有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拿到美国绿卡。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方面却突然取消了“参军就能得绿卡”的政策,这让赵潘书非常愤怒,连忙去质问自己的上级。然而由于自己的恶劣态度,赵潘书不仅没有讨回公道,反而还被美军开除了军籍,成为了一个无国籍的黑户。而且由于国籍问题,之后赵潘书只能在美国从事一些低端劳动来谋生,这个下场不得不令人唏嘘。

杨立青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重大阶段

杨立青出场时是1925年,当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1927),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参加了北伐东征。
随后蒋介石发动了中山舰事件、四一二政变等,国共关系破裂,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在这期间,杨立青脱离国民党,成为共产党人。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苏瑞金出发,瞿恩即在此时因伤腿被留在了瑞金。1936年底,红军在陕西会师。
1937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当时杨立仁也随蒋在西安,也被扣留。西安事变解决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
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战争。在此期间,瞿霞被放出,与老穆结婚;杨立青与林娥结婚。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进入军调时期,由马歇尔主持,杨立青去了东北.随后军调失败,解放战争打响,辽沈战役时,杨立青与杨立仁在东北相遇,汤慕禹在国民党战败时被捕,杨立仁逃回了南京。
随后,就1949了
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杨立青
  杨立青,中国人名,著名的有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立青,5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男主角杨立青,由中国著名演员孙红雷饰演。
  [编辑本段]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人物简介
  杨立青,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先后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本杨立青科,1970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硕士研究生,1980年)及联邦德国汉诺威高等音乐学校(钢琴硕士、作曲博士研究生,1983年)。 曾任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客座教授(199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驻校访问教授(1995年)。 现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暨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和对外联络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现代音乐学会会长、上海市第3届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暨文化艺术分会会长 东亚细亚作曲家联会副主席、新加坡国立音乐学院顾问及新加坡华乐团艺术咨询团成员等职。
  主要论著
  杨立青多年来从事音乐创作及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技法的研究。论著有《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管弦乐配器法教程》、《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潮简述》等。
  音乐作品
  有声乐套曲《唐诗四首》、《洛尔迦诗三首》、交响叙事曲《乌江恨》、管弦乐《忆》、《节日序曲》、杨立青交响舞剧《无字碑》(与陆培合作)、二胡与乐队《悲歌》、《荒漠暮色》、电影《红樱桃》音乐、五重奏《思》等,由包括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中国音乐学院华夏乐团及联邦德国汉诺威新音乐团,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德国)匈牙利爱乐交响乐团,挪威斯特万格交响乐团、墨西哥国家交响乐团、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神奈川爱乐交响乐团,新加坡国家交响乐团,韩国汉城爱乐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在内的中外音乐表演团体多次公演于国内,港,台地区及美,英,法,德,奥,挪威,墨西哥、日,韩,新加坡等国,入选汉诺威新音乐节(德国),里昂现代音乐节(法国),阿斯派克特现代音乐节(奥地利),亚洲艺术节(香港),亚洲现代音乐节(日本横滨)等重要国际音乐节,并获中国唱片奖作曲比赛交响乐第二名(1986年)、第二届山东艺术节作曲一等奖(1989年)、首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92年)、首届宝钢高雅艺术优秀成果奖(1994年)、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奖(199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三十周年交响乐作品征集评奖第一名(1996年)、联邦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金(1990年)、美国亚洲文化理事会(ACC)研究奖金及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研究奖金(均为1995年)、文化部区永熙优秀教育奖(2002)、第十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比赛一等奖(2004),并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4)等荣誉。曾在德、奥、瑞士、澳大利亚、美国的二十余所大学及音乐学院举办学术讲座。
  担任评委
  曾担任多届亚洲音乐节、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台湾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比赛(1999)、台湾文建会民族音乐创作比赛(2002)、首届及第二届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2001及2003)、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2002)、第二届国际-E-钢琴比赛(美国,2004)等重大赛事国际评委会委员。曾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
  人物传记
  其传略已被收入《中华人物大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新中国留学归国学人大辞典》及英国新版《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世界名人录》、《二十世纪杰出人士》、《二十世纪杰出音乐家2000人》,《国际音乐名人录》及美国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国际杰出学者》等辞书。
  人物观点
  看待当代音乐民族化 用我今天的观点来看,民族风格的认识,倘若某部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固 杨立青然是十分可喜,但不是我们必须刻意去追求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相比之下,作品的个性,对于作曲家来说要更为重要。只有民族性,是远远不够的。我记得里盖蒂曾说过,“莫索尔斯基、亚纳切克、艾夫斯之所以伟大,并不仅因为他们是俄国的、捷克的,或美国的作曲家,而首先因为他们是莫索尔斯基、亚纳切克和艾夫斯”。我觉得,任何“民族风格”都是历史地形成的,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语言、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都是处于变化之中,风格的确立是相对的,风格的游离倒是绝对的。比如说,我们总不能因为生活在今天高科技时代的上海,生活风俗和语言习惯都远远不同于刚开埠时候的上海人,就去指责当代上海人丢失了他们的“传统”与“风格”。 作为一个现代作曲家,要真实地反映、表达他对自己跻身于其中的时代。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风格必然是属于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但这并不妨碍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使用传统的技法。就像新古典主义者,新巴洛克主义者,他们高喊“回到巴赫去”,其实他们从来没有按照纯粹的巴赫风格来写赋格曲。所以,没有人会把欣德米特的《调性游戏》听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也不会有人把施尼特凯的《大协奏曲》当成维瓦尔第的曲子。 看待西方新音乐和国内新音乐的发展趋势 西方新音乐,也有叫“现代派”“先锋派”,主要在欧美国家出现,它的出现和个性解放有关系,新音乐寻求新的发音体和乐器,在音乐语言上力求新鲜感和个性化,这样新音乐驱使西方作曲家的技术手段和水平发展很快。追求个性当然是对的,但也容易走极端,往往会忽视思想内容,忽视情感表达,有的西方作曲家干脆说,音乐是不能表现任何除音乐本身之外的任何东西的,结果变成了一系列新奇音响的堆砌。这种观点,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能接受吧! 这些“新音乐”究竟是不是能在历史上站得住脚,只有等时间来验证了。当初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1914年首演的时候,观众的反应是嘲骂、哗然大笑和哨声。但最近听到一次实况转播中,同一作品却得到了长达数分钟的掌声和欢呼,看来,人的听觉也是在“发展”的。在德国,年青人喜欢流行音乐,老年人听古典浪漫派,但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欣德米特也还是有相当的市场。但对于当代新音乐,像斯托克豪森、里盖蒂、潘德列茨基等等,绝大数人并不理解,更谈不上喜欢,但表现出一种耐心和谅解的态度,在音乐会上也已经能听到稀稀落落的掌声了。 在国内,当代新音乐的发展也不容乐观,这是必然的,我们的这种实验音乐会出现很多噪音,在我们看来那是结构上的需要,力度上的需要,也是音色多样性的考虑,但对于受众来说,大部分都是噪音,是挑战生理极限的,他们也许并没有耐心细致地听。首先他们就会抗拒。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娱乐的目的来听音乐的。但我们也是在不遗余力地实践、演出,像上海之春,北京国际现代音乐节,像这两年的当代音乐周,等等,都会上演大量的中国当代新音乐,还有讲座,大师课。
  论文
  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欢迎词(杨立青) 摘 要: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自全国各地出席会议的代表们: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在深秋季节迎来各位贵宾,尤其在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上海音乐学院建院81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在上海音乐学院共襄盛举,探讨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在此,我谨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对各位远道而来的与会代表和嘉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联邦德国当代音乐鸟瞰(斯德凡·弗里克[德] 杨立青[译]) 摘 要:当代音乐的多样性与概况与世界各国相比,联邦德国当代音乐的基础条件就其多样性而言是独一无二的。仅拿德语中相关的术语来说,与近一百年来的“严肃”音乐及其演出、出版相关联的同义词的数量就特别巨大,它可以使人对当今德国在审美上的宽泛范围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比如说:当代音乐、20或21世纪音乐、现代音乐、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当今的音乐、热门话题音乐(topical or acute music)、新近的音乐或新音乐(有时也称最新的音乐)等。 2004上海“音乐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开幕式致词(杨立青) 摘 要: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向所有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代表、向所有远道而来的音乐学专家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为《庆贺钱仁康教授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作序(杨立青,杨燕迪) 摘 要:今牟4月14日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钱仁康教授90华诞的大喜日子。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向这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由衷的祝福! 20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序论(杨立青) 摘 要:本书试图对1900年以来涉及到和声技法方面的不同倾向进行论述。19世纪末作曲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过于膨胀的和声思维抑制了对旋律和节奏的思考,从而使它在世纪转折点前后变成了作曲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要素。但是,这种无所不包的和声思维看起来却像是一个旋涡,它自身中就潜藏着与调性的极限相碰撞、甚至跨越这个极限的趋势。人们越来越相信,要用旋律、节奏以及音色的力量去摆脱过于膨胀的和声的束缚,为创作的可能性赢得空间,实际上,这种原先被看作是破坏性的行为,后来却变成了成功的尝试。众所周知,这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的。
  [编辑本段]助理研究员
  杨立青,男,文学硕士,助理研究员,广东茂名人,1976年8月生。1993年—1996年在广东茂名一中读高中;1996年—2000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2003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工作。 从1998年开始发表相关论文,个人专业是20世纪中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化与社会状况也抱有关注的热情。2005年与别人合作编写出版了《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一书。发表文章不多,除了在报纸与网络上发表若干书评与随笔外,见诸公开发行刊物的惟以下寥寥数篇而已: 1、在《中文自学指导》1998年第3期发表《沈从文小说中的死亡意象读解》。 2、在《读书》2002年第3期发表《关于伊藤虎丸的<鲁迅与日本人>》。 3、在《莽原》2003年第1期发表对话录《当代小说的写作资源取向》。 4、在《安徽文学》2004年第3期发表书评《在“私人性”与“公共性”之间》。 5、在《读书》2005年第8期发表《“我们”如何论述香港》。
  [编辑本段]电视角色
  角色介绍
  杨家的老三,最小的弟弟,顽劣又有正义感的叛逆青年,有着军人的天赋与精神,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杨立青构建自己的信仰,走自己的道路,最终修成自己的正果。
  人物特征
  阳光,自信,洒脱,正义感,质朴
  人物点评
  剧照中,四个杨立青穿着不同的四套军装,向观众展现了四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身份的形象。第一个是北伐时期,当时的杨立青,黄埔三期生,年少轻狂,激情四射,充满了对“打军阀、除奸贼、光明正大,保人民、安地方、公正和平”的热情。第二个是红军时期,经历过大屠杀的杨立青,对国民党产生了深深的幻灭之感,最终在瞿恩感召下,走上了革命之路,成为苏区干将。第三个是八路军时期,国共合作,短暂的共同抗日蜜月期,杨立青重续前缘,给同窗异路的国民党将官们讲游击战术。第四个是解放军时期,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灰飞烟灭,黄埔同窗最后一次兵戎相见,之后把酒言欢,同胞兄弟却从此各走一方,再无相见之日。重大革命史诸多事件,就在这小小军装中,已经表露殆尽,尽在不言之中。杨立青开朗直爽,笑得孩子气,爱就爱得轰轰烈烈,讨厌就讨厌的彻彻底底,完全性情中人,是个性格十分讨喜的人物。
  经典出场
  在魏大保焦急地拦阻中,杨立青穿着工作服,戴着鸭舌帽,满不在乎大笑,手里擎着师傅最宝贵的东洋测杨立青距仪。人群中他与同伴扛着长梯,大声吆喝着让路横冲直撞,透着肆无忌惮与朝气蓬勃——这种大笑与满不在乎,从开场,到结束,始终贯穿着杨立青的一生。
  精彩台词
  你躺在这里,这里就永远是我们的家了,你在这里可以时时刻刻召唤离去的立华、立仁,以及他们的后世子孙,让他们有个眷恋的理由,和重归的机会。
  主要原型
  杨立青=陈赓+宋时轮+杨至成+肖劲光 宋时轮(1907-1991) (1)宋时轮1925年来广州,后考入黄埔军校,和立青来广州入黄埔几乎是同一个时点。 (2)四·一二政变后,宋时轮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络,只好回家落草,拉了一只30多人的队伍,1929年编入红六军;立青在被穆震方赶出部队后,也是一度在白凤兰队伍中落草,而且被老范收拾得只剩下不到30人左右。 (3)江西苏区时期,宋时轮任红21军61师师长,立青此时也官至师长。 (4)抗战爆发,红军改编成八路,宋时轮由师长变成120师358旅716团团长;立青也是由师长降为团长(不过是115师,在师弟林彪手下) (5)解放战争时期,宋时轮任三野十纵司令员,立青也在卸任军工部长后担任十纵司令员(不过是四野十纵)。 陈赓(1903-1961) 相似关键词:性格活泼幽默、爱开玩笑,黄埔生,东征,南昌起义,刺杀叛徒,打仗鬼才。 年轻陈赓的性格与经历,还有祖父的显赫,与杨立青确实很有相似之处(只是祖父改成了父亲)。在东征中,陈赓化妆混入敌方,花了三天时间侦察,绘制出详细地图带回,这个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也有反映。特别是他在上海做特工时,刺杀叛徒的那一段,正是当年陈赓刺杀出卖了罗亦农的叛徒霍家新(何家兴)与贺治华(贺稚华)夫妻的翻版。 杨至成(1903-1967) 相似关键词:黄埔生,南昌起义,抗大,东北解放战争后勤。 抗大的教员,这和杨立青经历相似。东北解放战争的后勤军需部长,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是杨立青打锦州之前,主抓兵工生产的故事。 肖劲光(1903-1989) 相似关键词:湖南人,劝降程潜,长沙和平解放。杨立青争取董建昌一节,就是取自肖劲光这段故事。

10年了,22岁浙大毕业,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的浙江女孩,现状如何?

2015年8月,27岁的她婉拒了导师的热情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全职入职浙江大学工作,成为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这个女孩子其实过得还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有一个比较好的家庭,而且有份很稳定的工作。
如今挺好的,不过网络消息,媒体消息,小道消息,都没有任何她的新闻。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唐张为《渔阳将军》
10年前,有一个浙江女孩陆盈盈,22岁就毕业于浙江大学,随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26岁在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
正在大家不知道陆盈盈何时归来之时,2015年8月,27岁的她婉拒了导师的热情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全职入职浙江大学工作,成为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遵从父命学文,理科成绩却反倒不错
1988年11月,陆盈盈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爷爷、奶奶都是教授国语的高级知识分子,受家庭影响,父亲也希望她能有一些文学天赋,所以从小让陆盈盈看一些文学作品、古典名著等。
到了中考,在父亲的指导下,她还考上了杭州省高级中学,只因为近代几位大家鲁迅、李叔同、朱自清、沈钧儒等都曾经在此执教。
不过,父亲的一厢情愿并没有见效。陆盈盈天赋一般,学习也一般,几年来虽然语文笔记做得很多,但是文科成绩并不理想,反倒是理科成绩还不错,尤其是化学。
后来,经过讨论,权衡利弊之后,全家人同意了她学理科,理想目标是浙江工业大学。最终,在高考时,她以超过浙大几十分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她说这是高三以来,考试成绩最好的一次了。她能如愿考上浙大,全家人都很高兴。
二、浙大稳健发挥,顺利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
进入浙大后,陆盈盈一如既往,保持了像以往一样,努力学习,虽然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总能保持在中偏上水平。2010年,她顺利毕业,拿到了学士学位,并获得了美国康尔大学读博的机会。那一年,她刚好22岁,取得这样的成绩,让许多同学和老师对她刮目相看。
在留学期间,陆盈盈表现越来越好,她用4年时间就获得了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4年,她又在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能源材料领域博士后研究工作。5年间,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过相关论文16篇。2014年12月,她被授予Austin Hooey研究奖。(研究生的最高荣誉)
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教授Lynden给了她很大的评价:她聪明、和他人相处得很好;她的论文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比一般的博士论文出众。
三、现状如何?
陆盈盈在美国工作一年后,便有了回家的念想,她:“一个国家强大不强大,能不能往前走,需要每一个人尽自己的一份力;而我所能为她做的事,就是回来做好科研工作,让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发展。”
2015年8月,27岁的她婉拒了导师的热情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全职入职浙江大学工作,成为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如今,她的研究方向是:
1. 多功能离子液体
2. 无机有机纳米结构杂化物
3. 锂电池等能源化工材料
4. 锂电池安全问题
5. 高能量大功率储能器件
其中,她在2017年发明的一项专利——一种应用于锂金属电池的充放电系统,就是应用在电池充电上面,能够使得大容量电池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极速充电,大大节约了人们等待的时间。
四、结语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有人说女孩子不适合做科研,但是陆盈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孩子一样可以做科研,而且成果不输于男生。
近年来,我国的女科学家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90后女孩,如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的杨树、现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博导的刘明侦;浙江大学27岁博导刘琬璐;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导李琳等等,她们都是中国新一代的女科学家。
对于陆盈盈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