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留学生分享:在美国经历的酸甜苦辣
- 2、美国留学生活的经历
- 3、真实的美国留学生活体验
- 4、美国留学 赴美留学需经历的四个阶段
- 5、留学经历:美国留学新生入学一周相当忙碌
- 6、留学美国的第一天经历
- 7、中国留学生的艰难赴美留学路,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 8、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生活经历
- 9、美国大学留学的真实经历,到底是怎么开启学霸之旅的呢?
- 10、小留学在美国九年的留学生活经历
留学生分享:在美国经历的酸甜苦辣
不知不觉,那些我们眼中的孩子已经在美国度过了他们最初几个月的时光。我们只能从他们朋友圈里流露出来的只言片语里推测他的喜怒哀乐,不知这些时间,他们过得是不是真的像朋友圈里的那些笑脸一样美好。 下面我就来分享留学生在美国生活和学习了一年经历的那些冷热,和酸甜。
在前往机场的路上,那时的我如喝了一杯4 shot的Americano 一样兴奋异常。
“前往一个没有雾霾的新大陆读四年书,自由而美好的日子在向我招手!”
这样的情绪一直弥漫在我的脑海以至于我完全的忽视了身旁眼圈泛红的母亲正在轻轻摩挲着我的手背。
新环境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副本,从新手套装开始升级打怪,我低估了它的难度。
降落,搬进宿舍,接受舍友的拥抱,度过在异国他乡的第一夜。这一切看起来自然流畅但是带给我的,却是来自骨子里的冰冷,是带着冰碴的那种冷。这个国度没有亲人也没有一点点我熟悉的人情味道,说实话,我开始慌了。
开学第一天抱着课本穿山越岭的找不知在何处的XXX Hall的XXXB教室。上课时一脸懵逼不知所云的看着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授,最终还要在众人善意的注视下结结巴巴的做了干的不能再简短的自我介绍。这一天折腾下来,看着眼前餐盘里的沙拉和披萨,点餐时剩下的那一点胃口也鸿飞冥冥了。
新朋友
去图书馆刷夜不再是一个人,吃饭也能碰到三两个好友,有个陪伴,乏味的披萨也变得美味了起来, 留学 生的生活就这样多了无数的色彩。
但与此同时,你会发现,你再也放不下对朋友的依赖了。一个人的孤独,被放大成了茫茫雪原上的万丈冰渊。与此同时,在学业上和语言上的巨大压力往往会把人折磨的敏感又易怒,换个说法,也就是“撕逼”这种事在 留学 生圈子里很常见。
因此在 留学 生圈里,有的人或许会没有那种“铁瓷”级别的朋友,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数出那些与自己撕逼决裂的所谓“贱人”。这是必然的,想要不让自己收到伤害,也不想让别人因我而受到伤害,所以只能选择孤独。
也正是这样我们学会了一个人上课,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午夜场电影,一个人去超市,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压马路,一个人旅游……
当你开始习惯一个人并享受孤独带来的自由的时候,你会忽然意识到原来孤独也可以过得有味道。但是同时你也会开始无端的嫉妒每一对从你身边相拥的恋人,心理暗暗咒骂着所有第二个半价的商家,内心变得有点狭隘如玻璃一般脆弱容不下他人的不善意的眼光。远离大部分人,因为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与你无关,又何必让他们注意到你的存在。
新文化
异国的全新的文化环境带给我们的改变是立竿见影并且行之有效的,渐渐地,我们落入了两种文化激烈碰撞之间的漩涡中,一时间在两边都得不到足够的认同。
你发现国内的同学渐渐地跟你找不到了共同话题,而在美国人眼里,你却仍旧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外国人。处在这个尴尬异常的境地中的我们,只能够在同为留学生的人群里寻求情感慰藉。正因如此,在面对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或是指责,甚至哪怕是学习生活上的遭遇的挫折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感到十分委屈并且爆发般的宣泄情绪。现在觉得,大哭又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放松方式呢。
“2016过年的那天,正好是我刚刚结束两个midterm并且due一个paper的first draft的第二天,其中心理的midterm考的并不很理想,难过的晚饭也没有吃,接着又熬了一夜把paper改完早晨八点前交了。
稀里糊涂一脑袋浆糊的洗了个澡,躺在床上发呆却无法睡着。感觉天花板上的灯似乎在自己旋转,阳光透过拉不紧的百叶窗打在脸上刺得眼睛很痛,明明天气已经转暖了可是躺在被窝里仍旧是手脚冰凉。
这个时候,手机响了,是妈妈打来的FaceTime。在接通之后听到妈妈声音的那一刻,我抱着手机嚎啕大哭,第一次离家这么久,攒了一夜的情绪仿佛都在这一刻得到释放了,妈妈就那样在电话另一边静静地陪着我哭了近半个小时。真的,这是我过得最特别的一个年。哭完跟妈妈聊天直到手机没电,感觉自己又恢复了继续努力的力量。”
他们这么说
■ Sophie Lin
“距离回家还有一周的时候,女友给我打来视频电话,说,她无法再这样维持着异国恋,希望可以和平分手。我当时正被Final折磨的焦头烂额,听到分手这两个字的时候整个人傻了三秒然后对方直接挂了。无论我怎么回拨对方都不接,整个人暴走般的走到学校河边大喊大叫。回宿舍后大哭了一会后,继续写完没完成的Final Paper。嗯,我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维持了四年的初恋。”
■ Derek Gui
“数不清来美国后哭了多少次,但都是自己一个人躲被窝里哭,感觉不哭自己就要爆炸了。可是作为一个男人,哭也不能让别人知道。”
■ Penglin Xie
我们都想做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们选择了出国,走向了跟大多数人此生都不太会有交点的路。我们背负着更大的压力去一群高鼻梁蓝眼睛的人里寻求认同,抛弃在国内20年积攒起来的经验和积淀。试着跟上其他人讲话的节奏,试图去理解他们口中每一个含混而过的英文单词,试着用一种全新的语言去学习和其他人一样难度的课程。我们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去拉近自己和梦想的距离,并且在孤独中成长的更为坚强。
愿我们在异国他乡重新野蛮生长,最终带着无尽光芒衣锦还乡。
美国留学生活的经历
现在网上励志故事漫天飞,我一般很少看。因为我的生活中好像这种励志的事比较多,所以没觉得有啥新鲜的。这里和大家说三个。1. 从社区大学到美国前5在我被读博的学校录取但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学校约请所有被录取的同学来校交流.很多同学都是被多所院校录取.学校想利用这个机会让同学们对该校多一些了解,当然也有拉拢的意思. 我是在那时候认识了一位和我年龄相仿而且很有礼貌的白人小伙子,他叫MIKE.他高中毕业后刚开始上的并不是正规大学,而是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这种学校的学费很便宜(至少和私立大学相比).私立大学一年光学费要好几万,社区学院两三千就差不多.在用两年时间读完基础课程之后,他又转到UCLA.在这所学校又攻读3年后,经过努力,他的优越成绩在他申请博士的时候为他带来了很多名校的录取.在经济界排前五名的学校都录取了他.2. 来个中国版的可能有些网友会说上面的没啥可比性,毕竟人家是美国土生土长。还有一个例子。我博士二年级时认识一位朋友。老家天津人。在中国参加高考,在天津大学读完大一后,随父母来美国。和Mike很像,他也是先在社区学院读书,准备考试什么的。他经历的语言障碍也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后来他依然以优秀的成绩转学到Cal Tech(加州理工)读物理。本科毕业后又到我校攻读物理博士。可能是和我一起住看我生活比较轻松,后来他放弃物理博士,从新申请,去了沃顿商学院读金融学博士。现在还加入了我的小公司。3. 来个最牛X的好吧。非常挑剔的网友又会说了,第二个例子不也是靠父母来的美国么。至少身份问题啥的不用自己张罗。有些时候我对这些网友也比较无语,但是这个例子肯定让人无话可说。我认识俩牛人(两口子)好多年了,可能由于太熟悉,所以一直没觉得怎么牛。现在回头一想...男的人家父亲是煤矿工人,就是工人,不是矿长啥的,母亲呢,没有太多文化。本科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去欧洲读硕士了,有奖的那种,然后申请经济/农经方向的博士,耶鲁大学录取了,给钱少。华盛顿州立大学也录取了,给钱多。人家为了养家糊口去了华盛顿州立。太太放弃国内好工作去美国两口子团聚,来了后也开始读书(有奖的那种),两口子毕业后在美国和中国的金融界各种上蹿下跳,反正就没停止过奋(zhe)斗(teng)。我认为这位男士以后要是出书,书名就应该是“普通矿工的儿子如何把自己的儿子变成富二代!”希望这几个例子可以激励一些网友。看准目标,不要放弃。成功的机会还是有的。当然,这里说的成功并不是考上名牌大学或是身价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而是在确立了目标的情况下,就算目标看起来很遥远,而还是一步步的向前走.就像例子中的人一样,就算一开始条件不够,差得很远,但是在自己的努力下,还是达成自己的愿望了.有时候就算第一步(比如说学校名次上)不太理想,但是如果你的能力在那,以后会走的很远。不一定会比那些能力不行但是有经济基础的人差,虽然有经济基础的说不定能去更好的学校。如果你本身有经济基础,那更应该好好珍惜。利用这个基础,努力走的更远!
真实的美国留学生活体验
出国前无数个夜晚幻想着国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但是当真的坐上了飞机,踏入了异乡,当下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懵逼”。好在有同行的同学和学长学姐们帮助,让我一步一步在美国走上了正轨。下面就来说说真实的美国留学生活体验。
学会更辩证和批判性地思考问题
现在大家都习惯于把生活美好的一面晒到朋友圈,生活的艰辛往肚子里吞。媒体总说留学生到处旅行生活美滋滋,可是留学生活朋友圈的背后却是每学期至少三次期中考试、无数的课堂小考、每周阅读论文、小组项目论文+演讲、出勤率、期末考试+论文。媒体只报道吃喝玩乐的一面,却忘记他们努力熬夜学习的那一面。
同时我学习到在信息如此发达并有些泛滥的时代,辩证地看待和处理每个资讯的重要性,找到和坚持自己的立场,对数据进行二次三次的确认,这样的态度很重要。
曾经学校的国际学生组织举办了一场文化交流会,老美提问:“为何中国学生都喜欢开豪车?”当时朋友在台上的解释我内心疯狂为他打call:
“我简单地从统计学和购物动机上解释下。
第一,美国大学比中国大学的费用要高出不少,因此来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家庭平均经济条件都中等偏上。这样的样本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国学生。
第二,在美国购买名牌车要比在中国购买便宜许多,在中国只能买本田的价格在美国能买BMW,你会心动吗?这都是购物动机的原因。”
这个答案比起我以前听到的“中国人就是有钱”的答案有理有据,符合逻辑,让老美能从根源了解行为动机。
学会独立生活
留学生活还教会我“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能独自完成的事情自己首先去尝试,如果碰到问题再去请教身边人和专业人士。”
我每年都会帮助新生学弟学妹,偶然发现有些孩子特别爱走捷径,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摆在他们前面。这里的重点在“所有”。
曾接到学弟微信截图,是一封email关于学费什么时间截止让我翻译,里面粗体斜体标识着9月26号截止。又或者问我关于签证、I-20政策的变化。
那次我回复他:“XX,重要的事情不能听我的,就算身边朋友有告诉你答案,但还是需要自己向官方再三确定,我曾吃过道听途说的亏。朋友是真心告诉你信息,但有时信息到他手上已有偏差。另外简单的邮件完全可以自己看,如果碰到复杂的事宜再询问不迟。”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靠自己独立生活,尽可能少麻烦他人。
一次好友在高速上撞了车,大约1点半出门紧接着2点发生事故。联系保险公司、警察和拖车总共花了三个半小时。五点半左右我接到对方电话称撞车了能否去接他,我说“可以,但为何现在才告诉我”。
他表示:“知道警察、拖车效率慢,因此等所有事项都处理好了才告诉我,不然我去早了跟着一起干等着浪费时间。”之后细想,如果我自己撞车了可能就立马打电话给朋友了,也不会考虑到朋友早来晚来的后果和细节。
学会包容不同价值观,拒绝刻板印象
我曾参加国际学生联盟,组织下边有20多个不同国家的学生组织。这些组织经常一起举办各种活动。在准备活动中,导师就常提示如何注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比如晚餐活动一定要照顾到各个宗教、国家的吃食和素食主义的习惯。晚餐的定价也要照顾到多个孩子家庭的负担。这样的经历让我在处理事情会更加细心和包容。
大学里结交了不少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对各他们的民族、种族的文化历史背景了解后,对各个国家的刻板印象、偏见都会有所减少,会更加尊重对方,同时在生活小细节上也会照顾到对方。
有一次朋友来家聚会我正好准备水果,就问了好友说你爱吃西瓜吗?当时好友就古怪地和其他朋友对视,笑了笑。之后他告诉我,问黑人喜欢吃西瓜是一个种族歧视或者刻板印象的梗,因为:
“在南北战争末期,许多州里黑人奴隶获得了自由之后,通过种植和贩卖西瓜这种作物,来维持生计,在战时宣传里,西瓜甚至成了一种“自由”的象征。而这种黑奴自由的现象,让南方顽固的农场主阶级恼羞成怒,他们不遗余力的去宣扬西瓜的负面信息,因为西瓜营养价值不算高,容易种植,他们把西瓜套上了“懒惰”、“堕落”的含义,并在宣传海报里大肆丑化黑人形象。”
留学期间,各国留学生用语言来化解彼此之间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留学不仅仅得到一张文凭,还是一场自我寻找和冒险。异国留学更是成长的催化剂,教会我们辩证、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独立生活、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美国留学 赴美留学需经历的四个阶段
1. 美国留学 :抵美初期: 美国留学生在这个时期最急着学习、认识新环境、找寻住所、安排生活、选课和练习英文。整个人充满热情和自信,急着安顿下来,同时又想赶快尝试许多事情。当找房子不顺、碰到「奇怪的」室友、被教授指定去选一大堆英文课、开始尝到挫折的滋味时,想哭、想家、开始怀念熟悉的环境和人时,这就是生病了。生的是「思乡病」。这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喜欢的事物上,做你喜欢做的事,千万别孤立自己并保持忙碌、兴奋,焦虑和思乡的情绪很快就会平息下来。
2.美国留学:蜜月期:
留学生开始慢慢习惯新的环境时,适应的「蜜月期」就开始了。在这阶段,常常会觉得美国好多地方都「好好!」或「比中国好!」这时候学习动机非常强,语言进步很快,也想和人交往,快点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其实这时候对美国社会的接触还是很肤浅,各种认识或文化学习也止于表面或只是行为上的模仿,尚未深入。
3.美国留学:震撼期:
随着留学生更深入的接触美国文化,蜜月期就快结束了,而震撼期接着开始。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困惑和不舒服(包括生理和心理)。当身体不适应的症状开始出现时;当不知道该如何表现;当不知用什么标准(美国人?中国人?....)来衡量自己时;当笑话听不懂,还得要别人翻译解释时;当不会开车,要人接送时;会觉得挫折、困惑,而失控的感觉也往往会引起莫名其妙的愤怒。这时候想家的情绪又会再度高昂。觉得过去什么都好,加上孤单、寂寞、社会支持不够时,常容易感伤、情绪低潮。这时特别要注意身体健康,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
4.美国留学:恢复期:
逐渐适应环境后,你就慢慢从震撼中恢复正常。你开始知道如何处理周遭的人事,学习美国人的行为模式和以新的角度来看事情。这时你会发现你也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学校的功课也开始「上路」了,自信也慢慢地恢复。你会感觉自己的能力增加了,在各种场合都比较自在,能正常的运作及面对挑战和问题。这时候文化震撼就算结束了 。
留学经历:美国留学新生入学一周相当忙碌
2012秋季入学美国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作为2011年美国留学的我谈谈去年的感受。新生在入学的第一星期是不上课的,但却相当忙碌,美国留学生活颇为丰富多彩,有些不同于中国大学的做法。
国内经常全家出动送新生入学,美国也一样。家里有孩子、特别是第一个孩子上大学那是头等大事,很多家庭会“倾巢出动”,老少几代人开一辆商务车浩浩荡荡送孩子到学校。不过校园对于这批人一般不会完全陌生,这是因为美国人报考大学一般会去学校实地考查、学校也会安排教职工和来访者谈话,因此入学对于大部分学生家长至少是第二次造访校园。
美国大学一般要求低年级学生住校,高年级学生自行安排。因此,新生家长来到学校第一步莫过于把学生安顿下来,领取宿舍钥匙把东西搬进来。
第二天一般要注册本学期的课程。很多美国高中生在附近的大学上课,这些学分一般会被这些大学承认,因此注册课程过程并不简单。这个时候学生一般会见到自己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的责任是按照学生高中所上的课程量体裁衣帮学生参考什么课可以免修、什么课要加强。有时候,能否免修一门课会让人伤脑筋。因为很多学校按照学分算学费,免修一门课程意味着省下不少钱,学生家长当然希望能够免修,但指导老师却不见得同意。为了减少纷争,不少学校设有评估考试,考过了可以免修那门指导员和家长意见不合的课。
美国大学生选择专业很自由,在校期间可以轻松地换专业,入学时也一样。 不过也许是因为太过自由,很多时候学生都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一般这个时候学校会安排人员再次和学生交谈帮忙定夺。不过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就是拿不定主意,那倒没有太大问题,学校允许学生把自己当做“无专业人士”,先选几门中意的课然后再慢慢想。
落定宿舍、选完课程,大会小会是免不了。学生会被安排和学校、系领导以及教授见面。怎么开会各个学校各有特色,但是有几样一般是免不了的:至少有一个会是校长、各级领导和教授穿上各自最高学位毕业学校的学位服。美国各大学的学位服虽然格式差不多,颜色却有些不同,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位颜色更是差别很大,因此台上看上去真的是五颜六色一大片,煞是好看;会前一般会唱美国国歌,一般是一个领唱其他人跟唱;如果是和教会联系紧密的私立大学,有时候还会有神职人员来祷告,公立大学必须政教分离,学校不得出面支持任何宗教活动。
做完这些,一般就是周末,过了周末就要开始上课,很多学校会安排学生在此周末参加社区劳动,颇为类似于“学雷锋”活动。新生会被安排到本地某些部门干些杂活。
去社区劳动总得有人带队去,一般带队的是学校的教职工、已经毕业的校友或者所在地的热心居民也会来帮忙,这些一般是义务带队没有报酬;不过很多时候会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带队,学生领队却有颇高的报酬。当然,一般只有成绩好的高年级学生才可以成为领队,这也成了鼓励新生好好学习的机会:今年各科都拿个好成绩,明年就轮到你带队赚外快了。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活动不但得到接受单位的重视、学校的重视,有时候家长也很重视,大概最不喜欢的就是学生自己了。
接收单位重视社区劳动很好理解,有人来免费干活总是再好不过的。而学校一般也把此类活动当做和当地单位联谊的方式,互相增进了解,有利于将来合作,说不定还能从那些单位得到些捐款。从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角度,学校一般希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互相认识,在劳动中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一般接受单位总多多少少有毕业的校友,这些校友一般会是此次活动的接待人员,学校希望校友能关心自己的弟弟妹妹们,特别是他们将来找工作时能够帮忙出主意、在各方面多多关照。
家长重视“学雷锋”活动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个小秘密。很多美国孩子在家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乐意干活。但是大部分家长明白,人一辈子总是有很多活要自己干,特别是美国人工费用很高,很多人自己修车、修房子甚至建房子。在家不肯干、不肯学总得在其他地方学习,很多家长也就把这个当做驱赶自己孩子去干活的契机。因此,虽然很多时候活并不轻松,学生累得筋疲力尽、甚至受伤挂彩,家长都不会太有意见。
留学美国的第一天经历
留学美国的第一天经历
张彬:2000年浙江省嵊州一中毕业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2003年8月,经学校选派,到美国排名前25位的密歇根大学留学,2005年7月获硕士学位。现在美国德尔福汽车公司上海机构任职。
赴美第一天 睡在机场转机室
2003年,我从上海交大读完大三后,赴美出发时有点波折:我是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在日本东京转机,经过3小时的短暂停留,飞往第2个中转地达拉斯。达拉斯是当年王治郅在美国打球的地方。当时我在想,要是能碰到王治郅该多好啊。没想到经过了近1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准备第二次转机时,却被告知从达拉斯到底特律的飞机已经被取消,原因是时间已晚,飞行员感觉自己不适宜进行飞行。没办法,只能拿着机场发放的毯子,在冰冷的椅子上度过了到美国求学的第一个晚上。次日凌晨,我才顺利抵达了美国的汽车之都底特律城。
睡二手床垫 不锁门也安全
密歇根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之一,学校所在的安娜堡小镇,风景宜人,多年来均被评为全美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齐名。
寝室是我和其他3位同学合租的,在一个相当漂亮的社区内,二室一厅,有100多平方米。刚入住的一周,由于没有椅子,没有床,大家只能席地而睡。幸好房间里铺着地毯,大家也没感觉到太多不适。在美国的留学生一般不用像中国那样传统的床,因为价格太昂贵。很多人都会选用床垫(mattress),一个新床垫价格也是不菲的,需要约500美元。所以大家倾向于从跳蚤市场买价格实惠的二手床垫。
在安娜堡居住有一个特点就是安全。我们时常不锁门,所有的快递包裹,有的甚至是笔记本这样昂贵的电子产品,快递公司也只是放到你的家门口。两年来,我们还没有发生过物品失窃的事情。
总成绩60%取决于平时 作弊比零分还羞耻
在美国学习两年,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中美教育模式和体制的不同。在美国,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成绩往往各占总成绩的20%,另外60%的成绩取决于平时的表现,即平时作业的成绩,平时参与项目积极程度。
美国的考试模式也显特别。考试时,教授都会让我们带教材进去,或者可以自己抄一些公式在一张纸上。但很多题目都没有标准的公式可以套用,或者有些题目都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能够发挥你的想像力,用自己数据和计算说服教授,就能够得到正确的成绩。在美国,考场作弊比考试得零分还要羞耻千百倍。教授在考试的时候一般不在场,因为所有的考生都是“监考老师”。
美国节日抢购 通宵排队
我利用学习间隙,游览了很多美国城市,东到华盛顿,南到佛罗里达,西到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在美国最吸引人的就是每到圣诞节、复活节,大型商场都会有巨大的让利活动。比如以平时一半价格就可以买到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者买一台照相机送一台照相机,但一个商场只会送一两台。为了得到这类实惠,大家会冒着零下20度的寒冷,通宵达旦地排队。
最幸福是毕业典礼 听谷歌创始人演讲
在美国求学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拿到学位的那一刻。那天,我们穿上硕士服,戴上硕士帽,来到学校的大礼堂参加毕业典礼。我们请来的嘉宾是google的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他给我们讲述了他离开校园之后如何创建了如今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系统。他围绕着面对当今时代,我们该如何学习和生活这个主题,或长或短的言辞中都饱含着关爱和祝福。
美国公司面试 看重中美教育背景
我现在就职的是美国一家汽车制造零配件企业,曾经的全球500强企业。在美国时,由教授牵线,对方面试的,当时一下就录取了6名中国留学生。美国公司3位高管一起面试,他们需要的是有中美文化教育背景,能突出团队合作,具备创新思维。当时对方给你3种岗位即采购、工程、设计,任你选。在上海公司任职时,我一开始进的是工程部,现在改为采购部,参与供应商的质量开发系统等。
;
中国留学生的艰难赴美留学路,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他们经历了各种别人的白眼,同时也经历了生活的窘迫,我觉得他们确实也挺不容易的,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求学之路。
因为美国的新冠病毒疫情严重,美国加大了入境美国的签证限制,很多中国留学生因此受到影响,无法及时赴美求学。
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因为他们在那边要独立生活,而且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安全。
据我所知,去美国留学的留学生在国外都经历了陌生环境,语言沟通障碍,思念家乡等一系列的问题。现在让孩子出去留学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主要是自己的经济条件允许,都想送孩子出国留学,好像觉得孩子从国外回来就读一层金一样。是他们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不知道,在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经历哪些困难?在你看来,中国留学生的艰难赴美留学路,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下方分享的观点!
一.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首先要经历语言沟通障碍的问题。
我觉得现在去美国留学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去的人着急去感受,但是真的去了美国留学又想回来。首先,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肯定要经历语言沟通的问题,大家都在说英语,在美国说普通话是不可能的,因为毕竟外国人更多一点,你以为所有的留学生英语说的都特别好吗?总是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
二.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也是中国留学生常见的问题。
还有就是到了美国之后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首先,这两个国家是有时差的,作息习惯会不一样,而且他们的饮食也有很大的区别,美国人喜欢吃快餐,而我们喜欢吃中餐,你食方面也需要很久才能克服。
三.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也是中国留学生需要克服的问题。
最后就是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比如说美国崇尚自由,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我们的风俗习惯完全不同,以及他们的做事风格和为人处事,和我们从小接触的也都不一样,这需要到达美国的留学生重新学习,然后才能更快的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生活经历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把收到常春藤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定为人生目标。因为对于许多学生(特别是像我这样的移民后代来说),我们的“美国梦”就是能够就读于常春藤名校。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年仅17岁的我平均每周有两天挑灯夜读,靠着咖啡、磕阿得拉(精神兴奋性药物,包括苯丙胺)、扑热息痛(一种止痛药)苦苦支撑。在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支撑我的唯一动力,就是盼望有朝一日能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常春藤院校的平均录取率仅为8%,我至今仍记得自己初入哥伦比亚大学时感受到的震撼。新生入学仪式上,我们就“进入常春藤院校学习的意义”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要知道,这里走出去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我们都是精英,”其中一个女孩透过木栅格窗,指着街上的行人说。“我们和这些普通人不同,我们即将改变世界。”
那是2012年秋天的事了。如今我即将步入大四,却恨不得马上毕业离开这个鬼地方。常春藤院校本是庄严神圣的,可那时的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挤破头考进的竟是这样一所学校:权财当道、异常残酷、压力极大。记得我来哥大的第一晚,就有一位女孩跳楼,我还亲眼目睹了人行道上的血迹。人都会有沮丧之时,而在这里,抑郁确是人之常态。
在常春藤院校,许多事情都并非人们想象的样子。如果你是刚刚被常春藤院校录取的幸运儿,以下我所述的就是你即将面对的。而如果你没那么“幸运”被录取,你或许应该为之庆幸。
哥大的学生很糟糕
世人皆言,唯有风趣幽默且勤奋上进的学生才能进入常春藤院校求学;而我悲剧地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不错,这里的确有些优秀人才,但也有些一无所长的学生;他们多是世界500强CEO、电影明星、中东贵族的后代。最近多家媒体曝光了常春藤学校的录取制度,称其“不知羞耻”、“一味取悦特权阶层”。我甚至听到某些学生恬不知耻地说:“要是我爸爸不给学校赞助,我肯定来不了这。”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诉所有在公立学校勤奋苦读而最终名落孙山的孩子们——就是这些人无耻抢占了你们的名额。
一些同学的浅薄无知着实令我震惊。我不禁暗自好奇:你们他妈到底怎么进常春藤的?不过细想想,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很多人生活中虽无趣至极,但写出的论文却妙趣横生。当然,这些人可能有四国居住、二十多国旅行的经历,但这些不过是用钱买来的经历罢了。
入学哥大的第三天晚上,我找到了几个能在一起抽烟的同学一起,想着他们可能会比较酷。我卷了一根他们都没抽过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了起来;没想到刚一开始抽,就有人提议:“很好,让我们大家一边抽一边按顺序谈谈自己是否信仰上帝及其原因吧!”
然后,他们居然真的开始谈论这个话题,甚至展开了激烈辩论,我只好摇摇头。你们这些人做事就不能他妈自然点吗?
伪善的校园文化
说出来怕吓到你,但常春藤的学生其实和你一样对人生充满困惑。很多时候,要认清自己就要适时懂得退一步。但在常春藤,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只能不断前进。在这里,你根本无法花上四年时间回过头去“找自己”。因为但凡有一秒停滞不前,你就已经落后了。
对于常春藤院校的毕业生,没找到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是极其可耻的。因此,多少学生放弃了热情、兴趣、爱好这些无法列举在简历上的东西,穿着职业套装、带着伪善的微笑出去求职,可内心却无比空虚——常春藤院校最热门的专业是金融经济学,原因正在于此。即便是在以学生自主选课著称的布朗大学,学生们依旧挤破头选修沉闷枯燥的经济学,就是为了毕业后能获得可观收入。
是的,我曾眼见着一些音乐才华横溢的学生放弃了音乐,选择了金融学;也曾眼见着梦想成为飞行员的学生放弃了飞行梦,而选择金融学。在常春藤院校,梦想永远要让位于声望和稳定。
同学是竞争对手,而非朋友
在常春藤,没人希望看到别人成功;这种残酷的环境滋生了恶性的竞争意识,而非协作意识。大一那年,我的一位室友曾这样向我抱怨她的朋友:“我真心不希望他得到好分数,因为他学习都没有我努力。”我问她:“可他不是你的好朋友吗?”她盯着我回答道:“那又怎样?”
面对他人的不友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适;但事实上,不友好的人心里也非常缺乏安全感。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学生同时进入常春藤,他们要么是在高中毕业典礼上致辞的优秀毕业生,要么是全州闻名的爵士音乐家、出口成章的诗人、奥林匹克科学竞赛的获奖者、亦或非营利性组织的创办者。这些人在高中时都被奉为神一样的人物,而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再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一个时,自然会不知所措。
当他们进入常春藤院校(比如哥大),才发现周围到处是同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比自己更加优秀的同学。这些人早已习惯做大人物的满足感;但现实是总有人成为小人物,而小人物就会被吃掉。
这里事事都要竞争。你要通过申请才能加入俱乐部、做义工、同校园演讲人共进晚餐。大部分从未遭到过拒绝的人,都在这里屡屡受挫。这会令他们难以接受。
常春藤与金融业的渊源便由此而来。在这种环境下,学生逐渐意识到: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承受一次次拒绝,此时华尔街便乘虚而入了。虽然并非所有常春藤院校都与华尔街关系密切,但银行及金融公司拉拢意志薄弱但聪明机智学生的例子确实屡见不鲜。他们会对这些学生说:“在我们这里,你会拥有金钱、稳定、及地位,一切都是你的,因为你是优等生,而且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反正除了尊严什么都有。
压力真得特别大
在做任何事时,常春藤院校的学生都会摆出一副驾轻就熟的架势,但其实他们的精神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学们之间互相较劲,比谁能修更多课程,做更多实习,加入更多社团……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一种量化的竞争文化,你的睡觉时长、每晚任务量都是评比指标。但其实呢,这些并不重要,但大家却为了争个头筹甘愿赔上心理健康。
每天清晨,你都能在图书馆看到刷夜完毕、正在洗漱的学生。每逢周末晚上,图书馆里都会挤满熬夜睡着的学生。我曾看到有同学因压力过大而郁郁寡欢,也曾看到有同学因论文无法按时上交而下跪掩耳大叫。曾经光鲜亮丽的女孩因缺觉、节食、咖啡因摄入过量而面容憔悴。每当跟同学打招呼问他们怎么样,我几乎从未得到过“很好啊”这样的回答;相反,他们大多心会不在焉地招招手,满脸倦容对我说:“我还在坚持。”
对于常春藤院校的毕业生,没找到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是极其可耻的。因此,多少学生放弃了热情、兴趣、爱好这些无法列举在简历上的东西,穿着职业套装、带着伪善的微笑出去求职,可内心却无比空虚——常春藤院校最热门的专业是金融经济学,原因正在于此。即便是在以学生自主选课著称的布朗大学,学生们依旧挤破头选修沉闷枯燥的经济学,就是为了毕业后能获得可观收入。
是的,我曾眼见着一些音乐才华横溢的学生放弃了音乐,选择了金融学;也曾眼见着梦想成为飞行员的学生放弃了飞行梦,而选择金融学。在常春藤院校,梦想永远要让位于声望和稳定。
同学是竞争对手,而非朋友
在常春藤,没人希望看到别人成功;这种残酷的环境滋生了恶性的竞争意识,而非协作意识。大一那年,我的一位室友曾这样向我抱怨她的朋友:“我真心不希望他得到好分数,因为他学习都没有我努力。”我问她:“可他不是你的好朋友吗?”她盯着我回答道:“那又怎样?”
面对他人的不友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适;但事实上,不友好的人心里也非常缺乏安全感。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学生同时进入常春藤,他们要么是在高中毕业典礼上致辞的优秀毕业生,要么是全州闻名的爵士音乐家、出口成章的诗人、奥林匹克科学竞赛的获奖者、亦或非营利性组织的创办者。这些人在高中时都被奉为神一样的人物,而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再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一个时,自然会不知所措。
当他们进入常春藤院校(比如哥大),才发现周围到处是同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比自己更加优秀的同学。这些人早已习惯做大人物的满足感;但现实是总有人成为小人物,而小人物就会被吃掉。
这里事事都要竞争。你要通过申请才能加入俱乐部、做义工、同校园演讲人共进晚餐。大部分从未遭到过拒绝的人,都在这里屡屡受挫。这会令他们难以接受。
常春藤与金融业的渊源便由此而来。在这种环境下,学生逐渐意识到: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承受一次次拒绝,此时华尔街便乘虚而入了。虽然并非所有常春藤院校都与华尔街关系密切,但银行及金融公司拉拢意志薄弱但聪明机智学生的例子确实屡见不鲜。他们会对这些学生说:“在我们这里,你会拥有金钱、稳定、及地位,一切都是你的,因为你是优等生,而且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反正除了尊严什么都有。
压力真得特别大
在做任何事时,常春藤院校的学生都会摆出一副驾轻就熟的架势,但其实他们的精神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学们之间互相较劲,比谁能修更多课程,做更多实习,加入更多社团……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一种量化的竞争文化,你的睡觉时长、每晚任务量都是评比指标。但其实呢,这些并不重要,但大家却为了争个头筹甘愿赔上心理健康。
每天清晨,你都能在图书馆看到刷夜完毕、正在洗漱的学生。每逢周末晚上,图书馆里都会挤满熬夜睡着的学生。我曾看到有同学因压力过大而郁郁寡欢,也曾看到有同学因论文无法按时上交而下跪掩耳大叫。曾经光鲜亮丽的女孩因缺觉、节食、咖啡因摄入过量而面容憔悴。每当跟同学打招呼问他们怎么样,我几乎从未得到过“很好啊”这样的回答;相反,他们大多心会不在焉地招招手,满脸倦容对我说:“我还在坚持。”
美国大学留学的真实经历,到底是怎么开启学霸之旅的呢?
需要克服语言文化差异,必须每学期选购12个学分,要认真对待专业课,对待选修课也需要,慎重,在不同的专业课方面也需要认真对待。
首先你可以先去了解一下他们的课程是怎么样的,然后每天都要具体学习,可以去图书馆的。
一般都是在高中毕业之后就直接在网上申请留学了,到了那边就要经常和大学教授探讨问题。
我去了 AU 看不见的地方学习政治学,我喜欢这个地方。我在大一的第二学期结束了在米国参议院的带薪实习,并在我的四年中一直保持着实习,这帮助我在毕业后立即在国会山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抵达非盟一个月内,我有机会在与米国总统一起参加的为期两天的重要活动中担任志愿者。
AU 在城市的一个安静的住宅区有一个美丽、紧凑的校园。一位米国参议员住在街对面,瑞典和日本的大使住在校园另一端的隔壁。它比 GW 和 Georgetown 便宜,但它的学生可以访问华盛顿特区所提供的所有东西。我在那里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会向任何人推荐 AU,尤其是那些对政治、传播或国际事务感兴趣的人!
如果你主修政治学或国际事务,没有什么更好的课程。SPA 和 SIS 不仅是大学内的独立学校(在大多数大学中,它们将是文理学院内的部门),它们是 AU 的旗舰课程。美式中型;让它足够大,不会让人感觉像一个小镇,但也不会大到让人感觉像一座无名的城市。位置非常好——我不只是指 DC,我指的是在 DC 的哪个地方(它位于不错的地方,从技术上讲是使馆区的尾端,而且非常安全)。
为您提供一个独特的校园,而不仅仅是像 GW 那样并入一个城市街区(这里没有负面含义;有些人只是更喜欢独特的校园体验而不是城市街区——有些恰恰相反)。实习机会是无与伦比的——企业、非营利组织——每个人都在华盛顿设有办公室。AU(以及一般的 DC 大学)的另一个好处是,兼职教师在相关领域往往是一流的(是的,您可以让国会参谋长在信息时代教授您的政治课程)。通讯项目也很不错;商学院也是。如果您对物理/天体物理学之外的硬科学感兴趣,则可能不会那么多。
这首先是一所文科学校。并强调“自由主义者”,因为你将和一群有钱的预科学校的孩子一起上课,尽管爸爸是对冲基金经理,但他们认为他们是自由主义者。幸运的是,这得益于大量优秀奖学金学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学生极大地提高了非盟的学术声誉。综上所述,我会支付全额学费来参加米国吗?不,它定价过高。但是如果你有奖学金,或者你能负担得起,或者你真的想在华盛顿上学并需要乔治城的后援(有罪),你可能会做得更糟。
小留学在美国九年的留学生活经历
时光流逝,留学生活已经离我远去,最近几年也极少来这个版上。前几个月写的这个帖子在未名上点击率过了2万,忍不住发到这里和大家share. 其实在美国,大多数高中生的数学是不好的。高中4年最多学个algebra, geometry, and trigonometry, 什么ap calculus,想都不要想。可能全高中,80%甚至是90%的学生数学都不好,但剩下的那20%,10%确实是很努力。ap calculus不但上,而且很多学的还特认真,然后去考ap exam. 这里面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最后都会去美国至少是2nd tier的大学学science/engineering,如果不是mit, harvard, berkeley这样的世界名校。
总体来说,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肯定没有中国学生好,因为之前有人也讲了,美国学习更多的是要兴趣。而数学肯定没有一些文科甚至是抽烟,谈朋友有趣,所以很多美国人不愿意在数学上下很大的功夫,反正算术不好有计算器。但在国内,政府搞的是义务教育,有没有兴趣,都要学。而那些基本的算术,无非就是要多下工夫,多做题,也不需要什么理解能力,所以在应试教育的强迫下,中国人整体算术能力似乎比美国人要强。但是,因为美国确实有一小部分人对数学很感兴趣,在兴趣的督促下,他们学起来也会很努力。而且美国毕竟是科技第一大国,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也很大。在名师,兴趣和自身不懈的努力下,美国在数学研究方面确实做的比中国要好。
本来想睡觉的,这都奔1am了,结果脑子里还是在想美国教育的事儿。于此就再写2句。我一个高中同学,家长也不是学数学或者做engineer/scientists的,但他确实是聪明,act第一次就考了35,在美国至少是top5的工科学校里本科4年学ee, 最后拿了个4.0gpa, 现在还在那个学校读phd. 其实我觉得美国之所以可以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大国,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因为美国注重培养兴趣,所以你可以看到bus driver用手指头算算术,但你去顶尖的学府里,也会遇到聪明的让你觉得自己的智商连头蠢猪都不如的美国人。
其实在美国过中产阶级的生活难吗,我觉得只要肯努力,不难。很多同胞们刚来美国的时候,也没有绿卡,更不是什么公民,英语说的也不利索,甚至是磕磕巴巴,经过10多年的努力,也过上了殷实的生活。可美国人很多都是自己懒,然后一没工作就问政府,obama, where are the jobs. 可说句什么的,难道当初是obama让你不学数理化的,让你不努力的。而美国这所以富强,主要就是靠着那一小部分非常努力的人带领着那些不努力的人,而且移民。美国顶尖大学里很多教授都是欧洲移民或者后裔。
来美国9年,我对留学美国还是有一些想法的。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虽然现在还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学EE,反正当初我在中国的时候,我算不上是什么好学生。当初来美国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不愿意整天再背木兰词,再背论语。刚来美国的时候我也非常怀念中国的一草一木,为此差一点初中毕业就回了国。关于美国好吗这个问题我有发过帖子,在我的博客里面就有一篇叫做美国好吗的文章。但现在想起来,9年前的决定改变了也许不光是我,甚至我的子孙后代的命运和生活轨迹。
对于那些正在犹豫让不让孩子10几岁就来美国接受教育的家长,我想说首先要慎重,毕竟你是要来美国,不是从天津到北京。美国这个国家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可以给人想象的空间,可以让美国人学自己想学的专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这种自由也能让人染上抽烟的恶习,让很多美国高中生没毕业前就不再是处男,处女。所以出国这种事情一定要慎重,毕竟10几岁的孩子一个在外,家长花这么多钱供自己的宝贝孩子出来接受西方教育,肯定不希望到最后,孩子染上毒品,不学好。但当人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孤独,寂寞,彷徨,那种感觉只有经历了才能明白。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会怀疑天还是不是蓝的,水还是不是清的。
因为很多事情不是黑的或者白的,它是灰的,它是其他的颜色。因为抢劫是不对的,所以很少有人会去偷盗。所以10几岁的孩子来美国接受教育,你很难单纯的用好与不好,或者值与不值还回答这个问题。我12岁来美国,我肯定失去了一些东西,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过年,我想回天津过年,放鞭炮,但我回不去,在春节回忆的帖子里面我有写过年的感受。但我想我肯定还失去了其他的东西,只是我不太清楚其他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但与此同时,我也得到了一些东西,我今天可以用中文写我留学的感受,我明天上课的时候也会跟教授用英语讨论ECE方面的问题。留学9年,我不必用文字的方式去记录下9年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但不管留学值不值,好不好,毕竟无奈,彷徨,绝望中寻找希望,失败中学会坚强也是一种体验,我的10年留学生涯也注定将是一段会让我终身难忘,如果不是受益的经历。
我记得是高中1年级的summer, 03年暑假,我去芝加哥,我姑那里, Libertyville, 和我的cousin一起打工,干得就是 5,6岁的小孩学习游泳,我们要保护他们,不让他们呛着或者淹死。我记得特别清楚地是有一次去深池练习tread water, 我刚跳到水池里面,脚就抽筋,到最后要不是教游泳的老师把我救上来,我都不知道我现在是死是活。而且因为当时是夏天,美国的太阳很毒的,我的胸脯上面被晒得都是痱子。其实我的皮肤并不是很黑,但那个暑假为了挣 600美元,我晒得那个黑呀。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想找个工打打,赚点零花钱,所以我就去 neil street上面的那家中餐馆,彩虹园。我就跟人家老板说我是高中毕业生,有身份,不在乎什么 minimum wage, 就想找个工作,挣点零花钱。现在想起来我当初说的挺他妈孙子的,可人家到最后连理都不理我。后来我就想为什么,我想出来的原因就是因为刷盘子,刷碗这种工作我能干,我妈能干,现在读我文章的你估计也能干。所以我要想找到好的工作,就要长本事,虽然现在上 ece courses, 有些人 ace exams like that, 但我知道更多的人理解不了 ampere’s law, 也不愿意去考虑什么概率问题。
所以也许我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我经历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让我有了感触。如果6年前,我为了挣那600 美元连自己的小命都不在乎,我现在念书压抑又算得了什么。因为每个人和每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不同,所以最后结果也会不同。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不相信解决一个问题的办法是 find an easier alternative, 虽然电子工程很难,但我不相信解决这个问题的 solution是switch major.
我今年21岁,我相信在未来的30,40 年当中我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不知道如果每次遇到困难我迎头而上的结果是什么,但我知道假如我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想办法逃避困难的话,我的一辈子会一事无成。也许我要是学建筑的,或者 journalism 的话,我会成为非常优秀的建筑师,我能写出非常深刻的文章,但因为我已经学了 EE, 所以我一定要尽全力把这个学习学好。我前几天去找我的 440 professor, 他是台湾人,他跟我说衡量一个人努力不努力要看他/她的urine, 如果他/她的 urine 是颜色是红色的就代表她/他努力。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的 urine 真的变成红色的话,我想我一定会觉得很累,但我也会非常高兴,因为至少 urine 是红的代表着我戴硕还在努力,还是不愿意放弃,为了这个我应该替自己感到高兴。